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49-0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指明了最高目标和发展内涵,而且对实现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
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对青年人的培育,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拓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大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积极营造他们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密切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
二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优良品格的个体的一种育人模式。素质教育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主体基础、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细致地开展素质教育,着重加强大学生做人的教育、做学问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真正地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当前条件下,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学科交叉日渐明朗,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据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按照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来指导自己,前瞻性地提升自我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的素质。
三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通识教育,注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科学建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凸显。从国际背景来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多样化、价值冲突、伦理道德标准的不一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网络信息大量涌入。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归结为一点,就是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精神空虚、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这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道理: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意义世界的建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独特的生存方式,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现实社会的呼唤,只有消除人的精神世界的痛苦和困惑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要关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帮助当代大学生积极构建充实的精神家园,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通识教育思潮与通识教育实践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学生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意义世界的关注。通识教育强调基本知识、基本价值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通过打好人生持续发展的根基,借助于唤醒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来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创新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精神。高校要通过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帮助、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
四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须臾不可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求善求美。从价值论上看,人文精神和理论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思想、理论的指导和航向;从本体论上讲,科学精神和技术为人文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现实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这两方面要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其一,人文精神是首要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探究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来帮助其应对心理问题。同时,要用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导引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主要生命活动,贯穿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同时,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必要的。其二,科学精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
五 结束语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指明了最高目标和发展内涵,而且对实现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积极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谐社会要求其国民具有较高素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居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教育担当起了更重要的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一般意义上来讲,和谐高校包含了以下内涵:
一、和谐校园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 ―1858 年) 》多次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这一特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1】。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2】 ,包括:人的完整发展――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核心,这是“人的本质内容”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它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是“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包括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两个方面,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目标和成果,是“人在个性上”的全面发展【3】。马克思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核心内涵,形成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4】。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实现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学术自由,充满活力。人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最活跃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精神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成部分,会对人的行动及效果有重大影响。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和教职员工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以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为天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可以激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支点,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就是能够使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管理、科研的过程中得到活动、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情、意、行诸方面的能力的协调发展,逐步具备社会要求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二、和谐校园是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的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所以,需要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各种教育子系统及其要素间协调运转,整体优化,从而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不论什么人都应在良性机制下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要保证其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
三、和谐校园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认为,人最终要达到自由个性, 必须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所以,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必须包含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基本内容是指应该以全面的方式发展自然潜力和各个方面的需要,达到个体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包括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的提高。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诚信、友爱的环境,提升个人的心理因素和道德水平,同时对其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诚信、友爱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核和道德基础。尤其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这种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态度。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做事及生活中的基本规范,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和谐校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和谐校园是大学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功能的体现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是教育重任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风气的重要职能。和谐校园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的校园首先是科学发展的校园。【5】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和谐的高校应该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表现在:发展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所以,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释放出来,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6-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3】吴敏英.以人为本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100
[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黄晓波(1964-),女,浙江浦江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21116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2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14-02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述
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性的本能和内在向往的自然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外在要求,是主观和客观的内在统一。首先,人在本能上喜欢追求挑战和尝试新鲜刺激,从人的生理学上,人在一般情况下普遍不喜欢单调乏味的工作和职业,本能上更加喜欢在变化中求发展,这是人类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主观上,人总是尽可能不断追求全面发展。其次,社会向前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推动人类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动力。人类努力追求社会全面和完善发展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这就对人类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要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与生存,还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马克思对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承认人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必然规律。”他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成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脑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相联系,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本条件和本质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以及自由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完整发展”,人的各种最基础最基本的素质要得到完整的发展。人各方面发展在程度上可以有差异,但不可有缺失。个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所有能力,即创造社会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的能力。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要强调“和谐发展”,即人的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和谐感,有德、智、体或身心的整体和谐,也有局部的和谐。再次,人的发展还指人的各种素质中的各种要素和具体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多方面发展”。人的各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之间内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牵连和相互促进的,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方面性,所有个体必须根据社会活动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努力地追求个人在素质和能力上的多方面发展,尽可能避免出现单一化问题。多方面发展对个人来讲具有相对性,是个人的努力追求方向。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自由发展的本质是“个性发展”,核心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人不可能在基本素质内的各个方面发展程度都是均衡的、进度都是同步的,总有偏移和不平衡。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义务。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因此,由人类组成的国家和社会也不是抽象的存在物。全面发展是人类个体享有的基本权利,国家、社会应尊重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权。尊重是态度,保障是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都是国家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国家应以兴办教育、兴办学校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全面发展权利,学校直接承担起保障每个人全面发展的义务,尽其所能提供优质师资、制度条件、文化条件、物质条件等,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成长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之间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家庭、社会都应参与其中,为人的全面发展尽到义务。
二、现代职业素养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
1.现代职业素养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统一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精神、智力、体魄、人格等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圆满的发展,指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全部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给人的全面发展的落实提供了保障手段和具体的规定性与操作性。现代职业素养的主旨精髓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二是从大学生个人的表面和潜在两个方面培养现代职业素养。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中的各素质要素,既是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归宿,是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根据每个受教育者原有的特点和素质,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最终达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我国正处于综合国力上升阶段,要实现培养“品德优良、信念执著、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是人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2.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体现。世界上所有能真正称之为理论的都大体含有三重内涵:首先,它向人们展示发展着的世界历史图景是用概念的逻辑体系的形式体现,以此来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其次,它向人们提供历史发展着的思维方式是以概念框架与思维逻辑的形式来表现,用以规范人们去怎样把握和解释世界;最后,它为大家提供历史发展着的价值观是以理论所具有的规律性、普遍性和理想性来说明,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理论不仅具有解释性,还具有规范性、超实践性。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丰富了全面发展的目的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中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不同能力多方面发展等理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内在统一,都适合作为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指导思想。高校要科学设计,合理规划,结合个体差异,优化发展个性,构建一套完整的现代职业素养教育目标体系,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论,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深化。高校要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人才从观念上看,是一种教育思想;从目的上看,是一种教育目标;从存在上看,是一种教育过程;从方法上看,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体现了马克思全面发展思想的教育。从哲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教育模式,无论在构成因素上,还是在整体结构上,都和应试教育不同。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是全面发展,所有教育手段都应围绕该核心将各个构成要素与整体合力,确保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现代职业素养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它比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外延更加宽泛、更具体、更深刻。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是根据时代的向前发展不断更新的,具有动态性的发展概念。因此,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补充,并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完善大学生现代职业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全面发展
1.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的高低。对于即将成为现代职业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适应学生今后职业需要,着力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实践环节,夯实专业基础,着重能力培养。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揭示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抓好第二课堂,引导和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聘请教授和企业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毕业设计重点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要加强技能训练和考试,职业证书已是职业人的准入标准,是劳动者职业素质的直接反映,高校应在这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
2.思想道德素质是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将“德”排在首位,可见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作用,道德是立身之本,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社会的主人,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心、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乐于进取、勇于担当,这些品质需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关注。
3.身心健康是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条件。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同时保持良好状态才能称为身心健康。一般身体健康可以通过调养和锻炼达到,而心理健康则比较复杂。受学校、社会、家庭几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部分学生对自身没有很好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独生子女学生比例持续增高、就业压力增大、贫富差距加大等因素,高校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而退学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出现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使学生有意识地拓展自我能力、锻炼交际能力,培养自我接纳能力和感知实际现实的能力。这些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专业创新素质是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马克思认为,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所在,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大规模集成化、信息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新生进校园,就要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创新知识竞赛和创新科研项目,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创新思路和创新观点,利用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机会,与企业共同培养,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强化他们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现代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
[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有别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两大发展基础:第一、理论基础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现实基础为新常态下科技、经济和教育形式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塑造能够面向世界化、现代化和未来化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大计。大学生是新常态下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涵为:以平等和谐发展为基础,促进个体发展,通过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从现实角度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习,更要求其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的大学生,这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常态下的创造性运用。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始终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宗旨,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深入阐述,即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两大发展条件:第一、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第二、人所受教育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强大助推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渗透性要素,存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第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第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第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第四、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诉诸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下基本矛盾: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社会思想政治的代表者,是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低位同样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常态下在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方式,其直接目的是通过教育进行政治意识宣传,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最终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三、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特人格的群体。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切记采用强迫、专制的教育方式,应对大学生时常进行鼓励和支持。
(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常态下,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常规教育方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相结合,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多极化、多元化冲突的时代。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已是全党全民的共识。
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二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三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
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
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小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
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一是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
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关系历来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讲全面发展就要排斥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发展就是否定全面发展;另一种认为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张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个性发展。
考察两者的关系,首先得搞清楚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个体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发展吗?就是所有的人都得到同样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全面发展说的提出实际上是创始人针对当时工场手工业工人的片面发展状况而言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认为,就全面发展而言,它主要不是一个量的概念,它特别关注的是某些基本方面的发展。而非一切方面,也不可能一切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并非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也不可能平均发展,实际上,学生不可能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甚至也不可能在某一基本方面上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验以及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是个人的全面,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这种素质发展的差异性,构成了个性发展的必然前提,同时,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个性迥异的个体而不是同规格的“标准件”人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的兴趣和特长,以凸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个性发展的必然性需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说,取代资本主义“物的统治”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由此可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说的是全面发展,但落脚点是以其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关于个性发展,张楚廷进一步指出,从内容说,马克思说的主要是个性发展,丰富个性的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发展,若从量的方面讲,是全面发展,若主要从内涵方面看。是个性发展。综合起来讲,全面发展实质的关注是个性发展。这指引我们从全面发展的实质着手来考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关于两者的关系,可做如下分析。一是从内容上看,全面发展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基本方面的发展和个性发展,可见个性发展指的是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发展。基本方面的发展即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基本方面的发展.指个性心理尤其是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基本方面都发展好了,但没有自己特色,每个人都一个模子同一个标准,显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突出个性发展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逻辑上讲,个性发展的对立面是共性发展而非全面发展。全面的对立面是片面,全面发展在本质上的对立面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范畴上的不完整性即片面发展。个性的对立面是共性,共性是指在群体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的需求与兴趣,普遍的生活习惯、理念、规则和秩序,因此,个性就是个体与群体属性表现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即特殊性、个别性,显然易见,个性发展的对立面是共性发展而非全面发展。三是从效果上看,全面发展并不影响和阻碍个性发展,并不影响人在某方面的特殊性、个别性、创造性的发展,并非要以牺牲个性发展为代价。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个性发展是更靠近了创造教育,相反,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方方面面的发展,则是远离了创造教育。实际上,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源泉,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用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
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个性发展常指个体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的组合与发展,反映个体的整体精神面貌。关于个人主义。我们要全面看待,不妨用广义与狭义加以区分。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典型,崇尚个人主义,他们不是把个人主义看成―个缺点而是看作一种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还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明最独特、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主张个人主义内容主要有三:(1)它强调个人是目的,认为同社会比,个人具有最高价值;(2)强调个人的民主和自由;(3)从个人出发,维护财产私有的社会制度。这是人本主义观点的重要体现,因为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在此不妨将它作为广义的个人主义。狭义的个人主义特指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与个性发展相区分的个人主义,它常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个性发展绝不是个人利己主义的表征,因为个性发展讲求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承担社会责任是良好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反,个人主义则认为个体与集体和社会是对立的,在两者出现冲突时,合集体、社会利益于不顾而只关心个人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可见,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现实中,个性发展时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理解个性发展的涵义,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趋向于把个性比作“自我中心”,崇尚个人主义,因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判断上以“自我”为至上标准。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思想观其主要原因是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人本主义在倡导自我价值的实现,挖掘和发展人的潜能,呼吁自我生成与自我创造方面,其见解有其合理与进步性,但是人本主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他们是从抽象的、自然的、生物化的人性来看待人的。主张人的发展是在“真空状态”和设想的“理想状态”中实现的。事实上,离开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就不可能看到真实的个人,因此就谈不上个人的发展。“自我中心”“个人本位”,个人主义的直接后果最终只能是丧失自我。根本谈不上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共青团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体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邮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抓住的难得的市场机遇,从而不断地壮大邮政市场,使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主流市场。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邮政工作者,对待工作更应当认真、努力,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正确领会党的新要求和指导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邮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