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教育的目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处于人生学习的重要时期,高中学校学习环境压力偏大,往往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仅要从教学流程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还要根据高中生具体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凭借其良好的教学应用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面十分广阔,学好地理知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高中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知识水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高中课程教学落后的局面,教育部门多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1]。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体系层次复杂多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无法保持一致,知识授课讲解面临着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影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特点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选择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够改变地理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中生创造和谐的知识学习平台。最近几年,高中课程教学体系均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某个项目为准展开教学活动,从中也体现出了项目教学法的利用价值。
1、创新性。“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都突破了早期地理课堂教学体系[2]。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力,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案的执行成效,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缺少足够的兴趣,这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2、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关注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需要,实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地理课堂建设对策
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学习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技巧,根据地理课程知识体系提出可靠的教学方案,努力建设更加高效、实用、稳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1、素养方面。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条件,对培养高中生地理知识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需求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按照高中生兴趣拟定项目教学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预定的效果。基于项目教学法引导下,教师要努力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例如,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等问题,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知识普查,收集相关资料与知识点。
3、技术方面。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建立信息化地理课堂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通过地理影像展示、动态模拟等技术,向高中生展现更加逼真的地理环境,为项目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此外,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是考验项目教学法实际应用成效的关键,可从客观方面体现出项目教学是否符合地理课堂要求[4]。因此,教师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结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性过程,教师必须结合地理书本教材内容,逐渐完善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改变了早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地理知识转变为不同的项目,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了每一位高中生的地理兴趣,这些都能减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授课难度。
参考文献:
[1]杨林仙.浅谈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应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01)
[2]雷俊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内容安排的特点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2008年10月,笔者随考察团访问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与美方就科学教育、科普活动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获益非浅,认为美国科促会的一些科学教育项目很有特色,对我国开展科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介绍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展的三个科学教育项目。
一、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AAAS Mass Media Science & Engineering Fellows Program)
该项目主要是安排科学、工程与数学等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利用暑期时间到新闻媒体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阐释和传播复杂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大众传媒传播科学技术的水平,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由学生提交申请开始,科促会组织科学家对申请者进行笔试和面试后推荐部分候选人,新闻媒体最终确定实习人员。实习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记者、编辑、项目助理等职务。目前每年大约有1500名学生申请,最终安排15名左右的学生到《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和《科学美国人》等报纸、电台、网站和电视台等进行实习。
该项目已经开展了35年,毕业的实习生达到了600人,部分实习人员毕业后选择了到新闻媒体工作。实习项目日益得到理工科学生和大众媒体双方的认可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于这个项目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在与美方交流过程中,谈到为何“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只选择理工科学生,而不接收语言类、新闻类或其它非技术领域内的学生,美方专家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初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项目,但他们认为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技能,理工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良好的事物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与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行业颇有不同,我国科技新闻报道行业似乎更偏爱学中文、新闻等专业的学生。
二、科学与日常经验项目(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Delta SEE)
德耳塔西格马太塔女生联谊会(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组织,该组织由超过20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女性会员构成,目前在美国等多国拥有900多个分会。该组织有很多公共服务项目,如向学生提供奖学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等等。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建立了德耳塔研究教育基金(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DREF),其目的是加强该组织或其他具有相似目标组织的对外资助能力.
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 和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了办“科学与日常体验(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SEE)”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
该项目倡议帮助非洲裔美国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的父母和监护者,制定有效办法来支持儿童的非正式科学和数学的学习。虽然最终目的在于孩子学习,但该项目的主要受众定位为孩子父母,试图通过提高父母的认识而带动孩子的科学学习,可谓别出心裁。而且,这个项目的活动形式也很多样,例如对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有贡献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系列访谈(是一获奖电台节目),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在网站上公布儿童角(Kids Corner),学校提供的家长教育,等等。
在与美方专家就SEE项目的交流中,感觉SEE项目采用的某些手段对我国的科普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的科普(包括很多科普活动)总摆脱不了“轰轰烈烈开局,冷冷清清收场”的命运,这提示我们能否在现有科普方式(或模式)上有所突破,能否找到适合我国社会特点、公众心理的富有实效的科普模(方)式。SEE项目执行者请了很多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的非洲裔黑人科学家在广播中与黑人父母、孩子交流,这无疑能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可能对父母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父母们也决心让孩子成为节目中那样的科学家或者说是社会中的成功者,另外SEE项目还发动其成员去进行科学的推广,利用社区组织、专门人群的组织进行科学普及能拉近受众与普及者之间的距离,效果可能更佳。
三、网络游戏动力城市(Kinetic City)
“动力城市”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05年启动,它是一款针对儿童、寓教于乐、设计独特的科学网络游戏,也是科学实验、游戏和项目的奇妙组合,不仅面对线上受众,还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进入游戏的孩子们被告知,吞噬科学知识的病毒正在破坏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你可以通过投入这个游戏来打败它们、解救世界。动力城市成立了对付病毒的超级战队,孩子们只有正确地使用科学知识才能使对付病毒的战队强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44-03
0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的水平日益增强。在大型复杂的生产设备中,液压控制与电气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现代企业需求的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专门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使用方法。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按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人才毕业后不具备马上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因此,针对社会的需求,燕山大学近年来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开设了“电气传动与控制”这门课程。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随着CDIO现代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引入和逐渐推广,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式的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在燕山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整个项目式培养课程体系的架构中,专业课程群的设置既保持了专业特色,又针对单门课程、多门课程和课程群增设了各级项目。其中,三级项目是一、二级项目开展与实施的基础。三级项目的宗旨主要是为了巩固课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二级项目是小型综合性设计项目,项目需涵盖液压系统设计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内容;一级项目是大型复杂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设计项目。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可以看出,该课程在项目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专业一、二级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做好“电气传动与控制”这门课程三级项目的实施工作。因此,课程保持专业特色,又开创性的进行了项目设计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以燕山大学08级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项目式培养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的效果,给今后其他课程项目式教改的开展与实施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1 实施方案的制定
为提高教学效果,主讲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的特点和实验教学的现状,将项目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表1是新旧大纲的对比。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授课内容学时分配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部分知识设置成了讨论课内容,而重点内容的学时没有缩减。项目教学环节加入了安全知识讲座及项目知识培训的相关内容,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施相融合。课外所占的8学时合理地分配到3周时间内,并安排充裕时间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为加强教学效果,充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的制定结合了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参考了生产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设计工艺流程。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制定的项目方案如图2所示。
整个项目实施方案是沿着设计的工艺流程制定的,每个实施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多种角色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且还充当了“客户”的角色,是服务的对象;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指导的对象,同时也是这个项目实施厂家的“电气工程师”,不仅要对客户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厂家(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负责。方案自始至终保持着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关系,较好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2 课程知识点的深入学习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贯穿在项目实施方案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如下。
1)项目确定。首先由教师提出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此阶段查阅大量典型的电气控制电路,获得对设计足够的知识储备。该阶段的任务是每组同学至少提出两种方案的设计。指导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确定最合理的方案。通过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加深了对典型电气控制基本环节理论知识的理解。
2)原理图绘制及元件选型。要求学生按国家标准和规范绘制出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及电气安装图。通过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加强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相关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电气设计能力。元件选型过程需要教师配合来完成,结合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电气元件的选用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3)购置设备材料。教师对学生填写的材料购置单进行检查,结合实际情况对购置单进行修改并购买相应材料。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原购置单和修改后的购置单进行对比说明,并介绍相应元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元件的感性认识。
4)定位、布局、安装、接线。此环节考察学生的整体构思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规范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可直观地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和技能。
5)完成调试。调试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电路安装完成后,教师对每组电路进行检查,确定无误后,方可通电调试。此过程学生需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自行检查、排除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6)项目验收与考核。要求学生通过PPT进行项目汇报,汇报人由现场抽签产生,其他组员配合对成果进行现场操作演示。教师组成答辩评委会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效果进行总体评价,评判各小组之间的成绩优劣。通过现场答辩和演示,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互评和教师评分综合评价每个学生对项目贡献的大小,达到考核的目的。
3 方案特色
研究发现,项目式教学存在很多实施方面的难度,例如:(1)项目任务如何制定?(2)通过何种方法进行设计?(3)实施经费如何保障?(4)教学效果如何考察等等。进行一次性的教学过程或许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临时的方法或是寻求其他专业的帮助解决,但是这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长期可持续开展。要想使这种改革走的更远,基石更牢固,必须考虑项目式教学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正是依据这一原则。力求使项目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色:(1)项目制作规模适中,易于实现实物制作,并能保证不突破项目经费预算;(2)项目使用材料及工具等资源可循环利用,减少了下次项目实施的经费投入;(3)项目任务设置灵活性较大,并可根据实际条件调整设计任务,避免了任务的重复性;(4)项目的知识可扩展性较强,可给学生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空间。
4 教学实践
实施方案确定后,对燕山大学08级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项目式培养的初步尝试。依据现有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组织规划和时间节点分配。
4.1 组织规划
1)团队划分。燕山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08级3个班的学生共90人,其中男生73人,女生17人。为保持各小组实力均衡,并使经费能够合理分配,依据3个因素进行小组划分:(1)单个项目制作成本;(2)学生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3)男女比例均衡。最终平均分为12组,每组抽签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小组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组织。
2)教师的任务分配。项目共5位教师负责指导,以项目负责人为主体,负责人承担1个班级的项目指导,并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另外4位教师负责其他两个班级的项目指导工作,每人负责2个小组。
3)实施地点的选择。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空间临时搭建12组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在统一地点进行项目制作,便于集中指导和管理。
4)项目考核。以小组答辩的方式进行,抽签选取一名学生进行项目现场演示和讲解汇报,其他组员辅助配合进行项目答辩。
4.2 时间节点分配
本门课程的项目实施实物制作的教学过程,通过3周的时间来完成,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5 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3周的项目式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但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总结和反思,吸取教训并获得经验才是这次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由此,指导教师进行了总结和研讨,对本次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评价。结合每位学生对项目实施的感言和心得体会发现,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对今后项目开展的设想。
从实施效果来看,实现了三级项目的培养目标:(1)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2)懂得了团队协作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3)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4)锻炼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5)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1)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经验;(2)安全意识不足;(3)由于经费限制,小组规模组织较大,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
启示:(1)针对安全问题,必须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力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更要学会如何排除各种安全隐患;(2)针对学生经验不足、设备使用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可以将这次完成较好的典型案例演示录像作为下期培训的资料,给学生们做统一培训。
设想:(1)针对课上时间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全天开放实验室,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与机会;(2)为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充分考虑各组间的差异性,可尝试让学生自行提出项目设计任务。
6 总结
CDIO项目式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传动与控制”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此实施方案顺应了CDIO教学改革模式的发展方向,对其他课程三级项目的改革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2-20.
一、环境伦理教育相关释义
环境理论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而产生的,工业的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学者们开始从伦理的角度入手来探索环境理论的相关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伦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在生态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环境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总结而言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第一种是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它更多的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第二种环境伦理观是对第一种观念的一种挑战,它所关注的问题范围更为扩展,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划入其考虑的范围内;而生态中心环境伦理观则是从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个部分来考虑,使其范围更为扩大;最后一种是从环境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不同的侧面来反应环境保护的问题,推动环境伦理的内涵不断丰富。
二、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与环境及其资源之间的问题不断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寻求零破坏或者最小破坏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环保意识及其环保的伦理观念不断受到社会的推崇。而在教育阶段,中学地理是实现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知识结合的最佳科目,它一方面实现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人文地理教学方面,在教学过程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其人类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来实现环境伦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也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将环境伦理作为一个目标进行构建能够有效的推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观念,使该种教学目标的构建顺利实现。
三、中学地理环境伦理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伦理目标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整体,从认识出发,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其所应具备的观念及其发展的价值取向等。
首先,环境伦理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正确认识地理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主线,在教学中更多的会体现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会涉及一些自然地理概念及其人文地理概念的解释及其相互关系的衍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时,其对环境伦理的构建也便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其伦理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其次,环境伦理目标的实现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尖锐的矛盾便是人口与有限资源及其人口与环境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有限资源的掠夺式或者破坏式开发,从而使得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人口及其资源问题是其重点之一,从区域的角度及其全球的范围内来讲述和探讨该种环境问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环境伦理观构建的重要性。从环境污染的现状入手,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
再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环境伦理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察课程始终,使学生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并以该种意识为指导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构建,将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进新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及其道德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课程体系目标构建的目的。
最后,从行为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环境伦理观。意识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中去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具体到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也是一样的。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解释及其讲授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其实践的情境。教学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为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的接受提供一种接近真实的环境,从而使其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该种伦理观念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或者生态循环系统的讲述来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一个环节,比如带领学生植树、捡拾垃圾等,使其在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样一种有思考、有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环保理论初步形成,环境伦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也有了现实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史威,张静.中学地理教改中环境教育应开启新思维[J].地理教育,2013(5)
[2]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3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房地产营销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复杂,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还采用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与总结积累,我们在房地产营销课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1],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和课程特点甄选或设计一个合适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例如岗位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等等。
(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综合性贯穿项目的选择或设计。该综合性贯穿项目可以包含若干个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这些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多动手、多动脑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项目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而且这些项目或工作任务是根据公司或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设计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茫茫然,无所适从。项目教学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一个公司或企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房地产营销是建立在一般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的一门新课程[2],是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营销组合策略、楼盘销售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房地产市场,学会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掌握房地产营销组合策略,并且结合校内、校外实训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技能,为毕业后从事房地产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以四个大项目“房地产市场机会分析、房地产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制定、房地产营销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为完成这些项目所需的若干项工作任务(即小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如下图所示,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房地产市场调研和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楼盘销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实例
1.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这里以第一单元的“调查房地产市场”这个工作任务为例来说明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和技巧,学会合理地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熟悉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能够运用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为实现本单元学习目标所选取的工作任务是对本组研究楼盘的竞争楼盘进行市场调查,具体实施步骤和安排见下表。其选取依据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营销策划公司的实际营销工作岗位及其职责、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以便于学生都能动手参与。
2.单元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实施步骤,大致可以按如下顺序进行:任务布置和展示案例导入学生实操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知识总结。
首先,教师布置和展示工作任务,说明其考核要求及其工作步骤,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加以详细说明,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整个工作流程和步骤。由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由某一个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所以,一般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教师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本组的研究楼盘。在每一小组中,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让其在本组的工作任务中承担相适应的职责,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共同学习和讨论,共同提高,而各小组组长对本小组负总责。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到本组的工作任务后,共同商讨制定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教师起着指导者、监督者的作用。
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在学生评估阶段,各小组要进行竞争楼盘市场调查成果的汇报与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工作过程、项目成果及其优缺点、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收获与感受,最后自己给本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各小组介绍完以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评。(2)在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对各组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点评。首先,对项目成果的可学习和借鉴之处予以肯定,然后指出缺点以及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更加努力地学习。最后各小组根据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参考意见对竞争楼盘市场调查报告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知识总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房地产市场调查的内容和步骤、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和调查技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彻底消除理论知识上的迷惑,熟练掌握房地产市场调查技能。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营销策划公司中的实际工作岗位和职责选择或设计项目或工作任务,使学生将来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房地产公司的需要,极大地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采用分组方式,便于交流与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很多项目或工作任务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而分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分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组织领导能力。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使教学目的更明确。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分组教学、师生互动等多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75-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在西部开发上的投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招生就业,师资力量,学习环境都有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基础条件,旧有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大大的落后于普通教育,既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又无法像普通教育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长此以往,使得职业教育落入了一个不尴不尬,两面不讨好的境地。
当前正值经济的转型期,新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低碳环保、循环可再生概念渗入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以往的培养专业技术人转化为培养一知多能的多岗位复合型人才。项目教学将替论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产学研的职能和分工更加模糊,课堂教学环节的减少和做中学的增加必将带来一系列教与学的改变。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及C.D.I.O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1]。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学会找项目、改造项目,项目“源”于企业,“高”于企业,由浅入深。选择的项目要有典型性、实用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要能实现能力迁移。项目可大可小,但要注意与单项职业能力的区别 。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也可理解为项目生产)中不仅知道如何做,还要能够实际操作;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完成该项目进行教学设计。这里要明确的是,项目是一个过程,而非单纯的执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应该具有如下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和企业里的项目执行很相似了,但是,作为学校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操作又要转化为下一个项目的建立指导,因此,这是一个循环而非单线性的过程,如果再引入C.D.I.O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个项目过程:
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操作)。
事实上,在教学上CDIO的过程应该改为OCDIO,从操作开始,又从操作结束项目,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2]。
二、基于C.D.I.O的项目教学构建
云南省位于祖国边陲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观念落后,生源基础较差,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仅仅是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而存在,越是边远贫的地区,这种现象越是突出,职业教育不能为企业培养合格工人,又无法和普通教育一样培养研究型人才,根本无法达到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3]。面对社会需求、生源素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的短缺和落后,职业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市场化社会化,改变以往的招生模式,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一系列的旧有模式,才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招生方式
以往一拥而上,和本科、专科相同的招生方式,只会导致没有特色(只招所谓的热门专业),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不断扩招后基本上是本专科选过的,或是无心向学的学生),学生就业困难(市场不需要过多专业重叠、层次不够的学生)。要改变这一系列的不利局面,只有从源头出发,从招生模式的彻底改变入手,才会使职业教育有较大的转机和改变。
职业教育是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里强调了两点:首先,生源要满足于将来的企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其次,学生毕业后要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4]。为满足这两个要求,就要求学校招生和教学人员,在制定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时候,充分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而不是传统本专科那样按学科专业来招生,这样,才能做到“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大,也和传统的普通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具体有教学规划,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材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构成 [5]。
1.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不能仅有教学方面的专家,更要有企业里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专家,对企业需求进行细致调研,制定相应专业的教学大纲,既不盲目跟风,也不特立独行,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
2.在做好专业规划后,详细的做好课程设置,也就是教学计划的制订,对专业所需课程的轻重选取区别于过去主要由教研室制定的方式,由企业里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以及学校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定,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习实训为主、专业课基础课为辅的原则,尽量保证学生能浅入精出,学以致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用4231的比例进行设计,即直接在企业里的工作实习占总学时40%,在学校的基础实习占总学时20%,专业课的学习占总学时30%,基础课时占总学时10%。
3.授课计划是每门课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企业实习在内的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对自己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进行认真可行的反复研究制定。这里强调的是,授课计划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计划”上,必须要有切实可行性,必须要把握好课时安排。如一门课一学期64课时(17周教学周,周课时4)就不能上满17周,必须要留下一到两周进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验(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并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以考试为衡量标尺。
4.教材的建设相对复杂又常常容易被忽视。比如语数英在许多职业院校要么基本被剪得所剩无几,无法支持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要么是授课教师照本宣科,一概而论,无法区分各专业的需求和差异;而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可能很冷僻,导致专业课的教师又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有时甚至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学生根本无法和时下日新月异前沿技术接触。针对这一状况,就必须改变旧有体系中的教材模式,首先应让教师选用适合学生层次的教材,其次是自行编写讲义,最后是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协同编写的教材,这样才能教师不为了教学而胡乱选取不适合的教材。
5.师资培养模式。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都是从学校中走出,又直接走回学校进行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扎实的实践过程,和社会脱节,理论学了一大堆,却根本没有实际操作过,三五年之后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这就使得教学之间严重脱节,弄得学生只会背书考试,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变师资培养的模式,比如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里学习,或是聘请企业里的工程师授课,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而不要盲目跟从本专科院校的学历学位至上制。
6.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其实产学研这一过程贯穿在整个项目教学体系中,也就是说,研究是为了学习出发,学习是为了生产做准备,而最终生产又要返回来指导研究,螺旋反复的过程才能使项目教学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项目从生产中获得,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从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目标,转化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进行社会化的生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过程,它既改变了传统教学陈旧脱节的弊端,又很好的和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学生招生开始,就是为了就业而出发,最终实现了“招生为了就业,就业指导招生,就业贯穿教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7.评价模式。毋庸置疑,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也是整个项目教育最终的归宿,所有的规划、设计、教学、操作都是为了就业服务,如果学生难以就业,就说明社会并不承认这个过程,好比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次品一样,只能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三、实施项目教学
2008年,我校与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并委托我校职业教育学院代为培养该企业所需的机电一体化,冶金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三个专业共400名学生,需要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到云南文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作。签订协议后,学院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以企业为主制定了相关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随后,甲方(文山铝业)面向社会进行招生,乙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命题与考试,报名人数2 600人,根据考分从高到低原则以及专业岗位中男女比例设置,最终招生400人。
2008年9月,学生按时报到入学,进行了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此期间,乙方按最初制订教学计划,专业课主要由甲方有经验的工程师按生产需要进行授课,乙方派相关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相关专业学生的上岗取证工作。2009年3月,根据甲方要求,将三个专业的学生按岗位要求,一一签订实习协议,以企业条例管理,分别到广西平铝、文山斗南锰矿、驰宏锌锗、建水锰矿等地进行岗前实习,为期六个月。2009年10月,实习期满,经甲方实习协议考核,实际录取394人,到甲方文山新厂址进行生产工作。
这是我校中等职业专业(订单)教学领域的一个实际案例,经过一个周期(一年制)的试用,取得明显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反响,尤其学生就业情况更为理想,取得了经济效益和学校成绩的双丰收,从就业这个硬标尺证明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以及C.D.I.O模式的可行性 [6~10]。
四、小结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边疆落后地区,如何从生源、师资、教学的根本上进行积极探索改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做中学,企业制管理等方式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并为之实践的。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立足企业,服务企业,为改变边疆地区的经济教育落后局面,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的一些问题[EB/OL]..
[4]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EB/OL]..
[5]何明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D].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9.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
[7]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Z].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 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Z],2009-03-12.
1.引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成长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大辞典》对考试所下的定义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因此,教育是目的,考试是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必修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部高教司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2007)对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公布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考纲》)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目的进行了修正。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为了达到目的,要采取某些方法,而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那么,大学生参加CET的目的是什么呢?其目的与学生所接受的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和CET举办宗旨之间的衔接性如何呢?这是本文拟探究的问题。
2.研究方法
首先,笔者通过资料研读法,认真研读《课程要求》和《新考纲》等相关资料,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CET的举办目的。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参加CET的目的,并就相关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最后,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资料及相关数据,笔者分析了学生参加CET的目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及CET举办的目的,以期探究这三者之间的衔接性。
对于问卷调查部分,笔者调查了重庆市四所高校的26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97.6%。对于所得数据,笔者运用SPSS18.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3.分析与讨论
3.1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特制定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课程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生、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2举办CET的目的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部分,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新颁布的《新考纲》(2006)指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清楚地表明了正在转换四六级考试角色,剥离其教学功能,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针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CET可以作为检验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两者互相促进,但其真正的作用是:为社会服务。
3.3学生参加CET的目的
因为学生参加CET的目的并不唯一,所以我们所设计的问卷中此题为多选题,复选分析结果其百分比大于100%。由表1可知,学生参加CET4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60.6%),这可能是因为接受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学生所在的院校是CET4的成绩与学生的学位证挂钩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42.5%)。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参加CET4的目的是“找工作”(33.9%)、“取得学分”(32.3%)、“出国或考研”(13.4%)和“其他”(4.7%)。对于“其他”选项,我们让学生自己列出原因,学生所列的有:提升或保持自己的英语水平;考CET6等。这是因为只有CET4的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时,考生才有资格参加CET6。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若考生抱有此想法,则说明其曲解了考试的举办目的。
对于学生参加CET6的目的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工作”(45.2%)。可能原因是:目前市场竞争太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多数学生认为CET6成绩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排在第二位的是“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44.4%)。因为CET6是比CET4更高一级别的考试,所以多数学生认为CET6的分数可以证明和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参加CET6的目的是“取得学分”(19.0%),“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19.0%)、“出国或考研”(14.3%)和“其他”(12.7%)。对于“其他”选项,学生列出的原因有:鞭策自己学英语;证明自己的能力;随大流等。
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CET的目的有何异同?为探究此问题,我们对现有数据做了更深一步的处理。即把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分为来自211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高分组和低分组,以此分析探究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CET的目的的异同点。
从表2可知,“211”重点院校的学生参加CET4的目的多数是“找工作”(55.9%),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多是“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60.1%)。这与两类院校的CET对CET成绩的相关使用政策有关。因为我们所调查的普通院校是CET4的成绩与学生的学位证挂钩的,而211重点院校是不挂钩的,所以,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参加CET4的目的是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对于参加CET6的目的而言,“211”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为了“找工作”。由后续访谈可知,学生认为,不管是来自“211”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在CET6中取得好的成绩可以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据调查,多数用人单位都把CET6的成绩作为择人标准之一。特别是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员工在单位处理各项业务中常常需要用到英语(张璐,辜向东)。
高低分组学生参加CET的目的有哪些不同呢?由表3可知,就高分组学生而言,参加CET4是“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56.6%),而对于低分组学生来说,“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46.3%)与“找工作”(46.3%)是并列第一的。就参加CET6的目的而言,高分组学生多数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45.3%)和“找工作”(45.3%),而低分组的学生首要目的是“找工作”(64.2%)。
4.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CET举办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表明四、六级考试是一个针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其真正作用是: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和CET举办的目的二者之间具有衔接性。马振铎(1994)在文章中指出,CET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调动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由分析可知,学生参加CET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毕业或取得学位”。学生以这样的目的参加CET,可能与其所在的院校对CET成绩的使用政策有关。可见,部分院校应该重新认识CET举办的宗旨,因为CET只是一种英语水平测试。另一个方面说明,学生可能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和CET举办的目的等相关文件还不是很了解。可见,学生参加CET的目的与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和CET举办的目的之间的衔接性有待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就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讲解。
参考文献:
[1]考委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60-02
基于CDL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它突破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对于项目教学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而我国语言教学中对项目教学的认知和应用则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且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中,近几年日语教学中才开始导入项目教学法,但对象多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导入的课程主要为日语会话、商务日语等应用型课程。笔者将根据二外日语教学的目的和特点尝试在二外日语课堂上对日本文化导入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模式――CDIO项目教学法。
一、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法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是Conceive(构)、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mi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m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2]CDIO教育模式主要服务于工程教育,是以项目为驱动、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同样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基于CDIO教学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模式。它取代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强调的是跨学科的、以完成作品或“人工制品”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通过对问题的论证与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索获得自身的发展。[1]
二、CDIO项目教学法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有日语课程,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二外日语课堂还是以单词学习、范文朗读、语法讲解等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记忆单词、语法点上,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时间的增长渐渐感觉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二是有别于各大院校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二外日语的课时是十分有限的。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在英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日语课程,每学期90课时,共180课时,以及部分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了公选课程“日语入门及日本文化介绍”仅为36课时。三是部分学生对日语学习有情感上的排斥,缺乏学习动力。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从小接受到关于日本的信息主要来自历史课本和影视作品,部分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比较厌恶,排斥日语学习,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全面地介绍日本的文化,使其接触到日本文化中令其欣赏和感兴趣的部分,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课堂上适当地导入日本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四是目前课堂上对日本文化的介绍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具有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被动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文化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界达成的共识。大多数二外课堂上对文化的导入都是以教师介绍的形式进行的,这与教师本身的经历(是否有留日经历等)、知识面、准备情况都有关系,但通过一人的讲述无论是选题还是资料收集总是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学生则并未参与,被动接受着。
由此可见,适当地引入日本文化的介绍,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用一种新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在课程结束后仍能够继续学习变得非常重要。笔者尝试着在二外日语课堂上用CDIO项目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师选择内容,教师讲授文化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自己收集资料完成项目,达到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日本文化、促进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目的。由于项目教学法在不同课程体系下的运用应该是有区别的:工作体系下的课程教学比较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教学可以针对某个节点或某个单元有选择地采用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以及开放性项目进行拓展性学习。[3]作为科学体系下的二外日语,由于学生多数没有基础,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日语的学习中也是必要的,笔者将有选择性地在文化导入环节中采用此方法。
1.项目设计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按自身兴趣结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对话主题选择2个与日本文化相关的主题上交,教师根据是否重复、选题意义、是否典型等因素确定每组的最终选题。组员围绕选题收集资料、制作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不限,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可编排对话表演,可进行中日对比展示等,并对此选题中出现的关键词汇进行讲解和教授。各组的展示时间由抽签决定。要求进行展示时尽量脱稿,加入组员们对改选题的看法和思考,如在此文化中进行中日比较并提出自己的感想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资料罗列和朗读。每组设一名组长,分配各组员的任务,每位组员都必须有任务安排,组员共同合作完成此项目。
2.实施对象及分组
本文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级英语专业01、02班实施的项目教学为例。01、02班分别为23人、21人,可将01班分为6组(5个4人组,1个3人组),02班分为5个组(4个4人组,1个5人组)。
3.项目实施
根据2个班11组上交的感兴趣选题及抽签,最终确定各组的选题和展示时间如表1所示:
4.项目评价
各组展示结束后,根据上交的总结、资料的收集情况、展示的情况(演讲者的表现、PPT的制作、展示的形式等)以及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各组员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三、总结及反思
11组项目的完成之后对4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此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自评,主要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此外,召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特别是认为此项目教学法“有一点点帮助”、“没什么帮助”以及更倾向于传统方式的学生,了解原因。最后在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与去年为采用此教学方法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总结如下:
1.在文化导入环节使用项目教学法效果较好
在问卷中,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对了解日本文化有帮助,约91%的学生认为对日语语言的学习也有帮助。从与以往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中也发现,使用此教学法的班级成绩不同程度地高于传统教学的班级。从整体效果上看88.6%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的整体效果比传统的教授式好,仅有2.3%的学生认为传统方式更好,还有9.1%的学生认为差不多。90.9%的学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此方法,只有1人希望继续使用传统的方法。从调查问卷及成绩对比中可见,在二外日语教学中介绍日本文化时导入此项目教学法,总体来说有助于学生更全面主动地了解日本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有助于日语语言的学习。
2.项目教学法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仅学习了日本文化,还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集体协作、演讲等各方面的能力,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综合培养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对选题感兴趣,认真地对待分配的任务,并使用PPT、现场表演、拍摄视频等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3.存在的问题
尽管项目教学法的导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最终呈现是以组为单位,不排除个别学生不认真对待,浑水摸鱼,应付了事,没有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学生自行提交的2个选题中发现选题过于集中,有关日本漫画、食物、樱花等选题思维不够开阔。通过座谈了解到调查问卷中希望以后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法的个别学生的想法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更乐于被动接受信息,相信老师,觉得老师才是权威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受演讲者的水平影响很大,学生反映当演讲者准备充分、表达清楚、思路清晰时学习效果较好,反之则效果不理想。包括在展示过程中PPT的制作,有些组员的PPT不是要点的总结,而是密密麻麻地复制网络资料,演讲时则照本宣科地读PPT上的内容。
总的来说,在二外日语课堂中介绍日本文化时导入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了解和学习日本文化,从而提高日语语言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以后的二外教学中可以推广此方法。对于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提前进行提醒,对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土木”各专业方向的入门性质的课程,是构建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我校作为地方性教学研究型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于土木建筑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1 课程开设的意义
1.1 课程开设背景
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目录中土木工程专业覆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
在“大土木”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迫切需要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教育思想和“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具有内容广、支系多、科目繁等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大土木的高度,对学科全局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毕业后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与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为满足以上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势在必行。
1.2 课程定位与任务
《土木工程概论》的开设立足于“大土木”的理念,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高校通过不断动态扩充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和提供平台[2]。
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大土木”的专业范畴: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有逻辑性的工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内容多,学时少
作为一门引导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建筑施工等,涵盖十分广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及效果。经调查,《土木工程概论》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受到军训等入学教育的影响,授课学时最少的只有16学时,最多的是28 学时,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较之一般课程的36学时,如此少的学时,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
2.2 对教师要求高
教育部要求: 要配备对土木工程有着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概论课。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作科研与生产,该课程只能由年轻的讲师承担。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于其它方向则知之甚少。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讲述工程实例时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3],从而难以到达培养目标预期的效果。
2.3 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合理取舍授课内容。任课教师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课时讲清楚基本知识、重点及难点;针对各校专业方向,有侧重地详细讲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授课内容尽可能反映该学科在近几年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绩。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开办的学校应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并定期的派出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进工地,工程师进课堂”。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资料室、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时过少的缺陷。
3 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 丰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如,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土木工程问题提到课堂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首先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解决,实在有争议的,再由老师进行提示解决。这种模式既能有效的防止思维上的定式,也能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如,实景式教学:讲授建筑物基本构件如板、梁、柱等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基本构件的布置及形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并结合荷载传递的基本路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等有关知识。三感染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例如,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历史与意义,耳熟能详的“水立方”和“鸟巢”,茅以升老前辈如何修建钱塘江大桥‘梁思成的建筑思想等等。
3.2 分析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对象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实时的工程事故案例,特别是对人为造成的事故案例,让学生时刻认识到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刚入门的新生灌输专业责任感,使其入学开始就养成严谨的工程观非常重要[4]。例如杭州地铁工地塌陷(2008年);上海在建商住楼整体倒塌(2009年);辽宁抚顺市月牙岛西桥竣工前垮塌(2012年);遵义楼房倒塌半栋楼断裂如悬崖(2015年)等等一些案例。通过工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些是人为,哪些还是理论技术缺失造成的,并且发散思维提出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案,培养专业责任感。
3.3 注入工程思想,培养大工程观
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之前土木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与扩展。“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5],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
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合科学地灌输工程思想,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环境意识和人文意识,并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工程思想教育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和本专业学习的关系, 启迪学生把祖国的前程与个人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自己学习和成才的主动性;二是揭示本专业和工程事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 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发展对他们在知识、能力、观念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帮助学生在总体上认识学习的目的、方向、任务和规律, 认识各门课程在本行业和工程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6]。
3.4 了解专业构成,方便学生职业选择
近年来,各高校新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都属于“大土木”的培养模式。一般而言,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后自然会选择一个或两个的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的形成,除了部分家长或老师指导外,多数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的。而这种兴趣又是建立在学生对大土木各方向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就业前景”等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拓展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择业与发展。
4 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任务的特殊性,以及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只有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确立共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才能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发展,才能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琰,等.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9).
[2]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3]方薇,等.《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4(7).
选中“地方院校”为切入视角,因其数量多、分布广、涉及师生多。地方院校多开设有英语专业,而且不管师资条件、硬件条件、学生水平如何,纷纷开设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因为这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必要要求)。可以想象,这些院校的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有的院校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口译市场欠活跃、学生专业四八级过级率低于国家平均线,在这样的条件下,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难度较大,其教学目标更应得到悉心研究。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受忽视还体现在其“初中级”水平而未受到广泛重视。
在沪出席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向记者感叹: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目前国内极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实际上,高端翻译人才的紧缺,并不能证明合格初中级水平的翻译人才充足。在全国范围来看,高端翻译人才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与之相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如加入世贸组织、主办各种国际盛会(如奥运会、世博会)和外贸洽谈会,各行各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可能产生对初中级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无论是从数量、领域,还是次数上来对比,初中级人才显然是占据翻译行业金字塔底端的、数量庞大、影响广泛的、整个行业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仅靠少数顶尖译员是无法圆满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译者的艰巨任务的。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活跃在各个领域合格的初中级口译人才,而培养这些初中级水平的人才正是地方院校口译教学发挥的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译学博士、翻译专业硕士、翻译本科专业在数十所高等院校诞生。刚设置不久的翻译专业是否以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口译人才为目标呢?在讨论翻译专业教学大纲时,穆雷、郑敏慧(2006)参考了国家人事部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对二、三级口笔译的标准,认为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质量很难尽人意,很难达到二级口笔译水平”,而本科翻译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达到国家行业规范认可的中级翻译资格的职业翻译从业者”。因此,中级职业翻译是翻译本科专业的目标。鲍川运(2008)直言: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可以着眼于会议口译以外的类别。高级职业翻译也不是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因此,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更不能好高骛远。根据2005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英语专业四级并没有对口译有要求,但是专业六级要求学生“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专业八级要求学生“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口译教学的定位既不是“金领”同传译员,也不是“银领”会议交替传译译员,而是普普通通的一般外事活动的译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及各级各类外贸展会和交流活动,更突出了对普通外事译员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通译员并不是以职业译员的性质存在,而是灵活就业,或者“兼职”。
可见,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培养目标与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别类似于“兼职”与“职业”甚至是“准职业”的区别。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应该存在于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高要求的职业训练之间的状态,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合格译员。
初中级水平并不意味着差水平。地方院校口译教学的目标,也不能简单满足简单的语言技能传授,而应追随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设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地方院校或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或具有“工、商、农”某领域的特长。如果口译教学忽视了所在学校与地方经济的紧密联系、忽视了院校自身的特色,是对自身优势的一大浪费。例如,浸会大学的黎翠珍教授认为口译训练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她的口译课多数是选用当时当地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学的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非常主动。由于学习主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与技巧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因此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张美芳,2001)。因此,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应提出切合实际、扬长避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对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技能”为根本基础,以“职业”为重要参照。从口译“职业”难度和魅力的高度,指导尚处在基本技能训练状态中的学生,设计切合实际、步步高升的层级教学目标,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初中级水平,能胜任普通的外事翻译。这种紧密联系实际、设定合理目标的教学目标应当更适合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00).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和《秋天的怀念》这两节课上,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潮起伏,使课堂迭起,掌声不断。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意味深长地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于老师不仅善于朗读,而且善于指导朗读,善于把解读文本和朗读指导有机融为一体。范读完《第一次抱母亲》后,他“现身说法”:“多好的母亲!多好的儿子!我每次读眼里都含着泪水,因为我是用心读的。你们刚才读的是字,而我读的是故事。读书要用心读,反复读,把作者的感情体会出来。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朗读。当然你们才四年级,可以慢慢来,但是一定要去练,要去学,要去听……”无论是第一课时,抑或第二课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于一次次身心入境的朗读中,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二、聚焦细节,款款走进母亲的情怀
于老师说:“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教学中,他没有凌驾教材去谈悠悠母爱,而是紧扣一些司空见惯的字眼和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咀嚼,进而感受文字背后饱含的深厚意蕴。这样的解读看似平淡无奇,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
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他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的“躲”、“挡”、“笑”这几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这一标点符号,深入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无限深情,使学生豁然开朗:“哦,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他紧扣“重担”、“翻山越岭”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母亲养育儿女时那超乎想象的艰辛历程;他还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是幸福的,还是激动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引领学生款款走进母亲的内心,走进母爱的情怀里。这些解读,悄悄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不约而同,有感而发:“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母亲是大树,是天使,是海洋。”
三、多维整合,挖掘厚重的文化价值
解读文本时积极审视和反思阅读教学的现状,通过对多维文化的整合与融通,唤醒并吸纳传统文化,挖掘其中沉甸甸的文化价值,是使语文教学远离肤浅的必由之路。
于老师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独白:“一片树叶黄了,落了下来,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难过,让人感到哀伤。‘一叶梧桐一叶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落叶悲秋复悲己,于老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使课堂多了一分摇曳多姿的文学色彩。于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段深情叙述:“……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朴素厚重的语言,铸就了灵动的语文课堂,加深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
四、深入浅出,实现文本再创造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出”的过程。“入”,就是深入钻研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作者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实现文本阅读的再创造。在文本解读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