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知识管理概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知识管理的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知识管理逐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研究和借鉴,发展为一种知识社会的管理思想。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集中地,应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理念被引入图书馆领域后,目前,关于“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邱均平、段宇峰从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及相关因素出发,对知识管理下定义:“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上的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过程的管理。”陈锐从知识管理的目标出发,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反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发展阶段。”柯平先生认为图书馆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图书馆业务、财务、人事,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知识信息载体上的内容实施管理,同时又不损害知识信息内容的原貌,并且将知识信息载体的管理和谐地统一在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中。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外向性和公平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着眼于向社会传播知识,它是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知识创新的开展构建一个知识的获取与流动平台的活动。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面向社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向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体公开性地提供知识资源,以利于提高社会群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于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并将与具体文献关联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以提供读者利用,这种隐性知识主要依赖于咨询或检索途径取。信息管理已经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且正在向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具有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收集系统收集信息,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帮助筛选有用的知识,剔除冗余、不适用或者陈旧的信息,存入和更新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库,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信息的传输,提供给读者利用。
2.2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人本管理、能本管理与知本管理”一体化的管理。
首先,要尊重图书馆员,尊重馆员的能力与价值。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一味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而忽视了馆员的重要作用,而知识管理不仅要尊重读者的个性,还要尊重馆员的劳动,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其次,要充分认可每个馆员在图书馆的贡献,客观地评价馆员的业绩,允许馆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其发挥潜能的机会。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以能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升华是以能为本。它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和组织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以知为本的管理。“以知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能够激励和活用馆员的知识,并使馆员做出可持续贡献的机制。与“以人为本”相比,它不允许存在不可替代的人才,否则可能破坏图书馆的集体奋斗的核心价值,削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它要求图书馆特别是馆长,必须兼有“才”和“知”,不断为图书馆做出贡献。
2.3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激励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激励管理。在激励管理中,要注意激励方向和实现图书馆目标相吻合,要公正,要有针对性,真正通过激励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达到增强制度文化信念和促进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通过馆员参与决策、组织动员、监督检查、协调关系和启迪教育,达到维护馆员的合法权益和图书馆领导权威的统一,使图书馆工作获取广泛支持并顺利开展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一种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一种“信任型”的管理。由馆员根据图书馆发展目标和要求,自主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自我控制、自我创造、施展才华机会的管理。这种管理要依靠馆员个体素质、文化底蕴来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目的在于为馆员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满足馆员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心理需要,因而是一种不靠职务和权力来实施管理的更高境界的管理[1]。
2.4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图书馆知识管理首先是致力于培养出知识广博和技能高超的图书馆馆员,以此来扩大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需要的图书馆创新思想、创新服务理念和创新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方案。其次,图书馆知识管理还致力于对社会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并开发文献中的知识价值,开展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传播和转移,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提供全程的信息基础保障。最后,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知识的生态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用户在阅读文献中接受和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灵感,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促使其转化为社会效益。
3.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3.1创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体制,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与图书馆服务效益息息相关。图书馆知识主管的职责是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规范图书馆的知识集约和创新,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使图书馆内知识有序地流动;建立一个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的环境;监督和保证知识仓库内容的质量、深度和广度,时时捕捉社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需求,为知识库不断注入新思想,使之及时更新;保障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图书馆知识主管进行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数据,更重要的是馆员人心及其存储在大脑中和发表著作中的智力资本。
3.2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
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是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可以为馆员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首先要开发馆藏及网络资源。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建设信息知识资源库就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开发,并源源不断输送至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好本馆书目数据库,又要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形成有较高价值的知识产品,如专题报告、研究评述、趋势预测、形势展望等,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要开发馆藏特色资源,对特色馆藏进行全文数字化,建设独具品牌的资源库,如各种学术报告库、国际国内信息交流资源库、科研人员引文数据库、历年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等。此外,还要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大多庞杂无序,良莠不齐,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其次,还要挖掘馆员隐性知识。传统图书馆主要强调显性知识的管理,严重忽略了对蕴藏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图书馆应努力挖掘这部分知识,鼓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在极大丰富信息知识资源库的同时,又促进馆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3完善分配制度,建立与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分配制度仍建立在职称基础上,而不是按工作业绩和贡献来分配。一些中青年虽然在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但由于职称资历所限,其报酬只能按相应职称获取,以致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馆员积极性,才能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可以采取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开展业务竞赛,树立榜样,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把为读者服务工作引领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水平上,真正实现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之目的。
3.4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团队组织结构能有效地实现图书馆组织的柔性化,因为它具有可以快速组合、重组、解散的优点。团队组织结构弹性大,适应性强,可以使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高效、快速完成特定任务。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进行高水准的图书馆组织素质建设。因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并非只是把一群有知识的图书馆人组织起来,而是要通过人本管理,达成知识创新。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采、编、流型的正金字塔结构,位于塔底从事流通借阅的一线人员多,位于塔顶的从事信息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少。网络化条件下读者需求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图书馆从提供原始文献服务转变为要求提供知识单元服务。为此,应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变“正金字塔形”为“倒金字塔形”,即位于一线从事文献借阅的人员大大减少,而从事二、三次文献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大大增加。另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线性的等级结构,上下信息沟通依此等级链逐级传递,这种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甚至阻塞,这种组织结构缺乏应变的速度和效率。而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目前,很多图书馆将技术服务部门与读者部门重组,有的打破部门界限,以此来加大信息咨询服务、检索服务、研究服务等深层次服务的服务力度。
3.5培育图书馆新文化,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通过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学习文化、共享文化、人本文化、网络文化的培育,提高馆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升馆员创新精神,培养馆员的团队意识、共享意识,从而通过集体创新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优势。学习型图书馆强调的是组织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组织行为,强调全员、全过程、团体学习,终身学习。它能为图书馆培养知识型馆员,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向馆员灌输先进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减少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阻力,营造互助合作、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产生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
3.6深化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没有读者,图书馆便不能生存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应针对他们的情况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了解读者需求。将读者在馆内活动留下的个人资料,如借阅类别、知识偏好、学术兴趣、研究课题、期望、意见、呼声等资料整合为“读者资料库”,以便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二是要做好个,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通过建立读者兴趣特征模型、过滤个性化信息、统一检索异构资源等步骤,将信息推送给读者。三是要保护读者权益,其核心内容是保障读者在法律框架内具有平等、自由地接触和选择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力。四是要加强读者教育,对读者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利用知识、交流知识等能力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知识共享的手段,加速知识创新。五是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读者隐性知识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隐性知识有效地加以利用,尽快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已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对此应予以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
总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能激活人的潜在能力,促进知识的不断再生与创新,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去改进原有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是现代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捷径。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结合,充实了图书馆学内容,拓展了图书馆学空间,巩固图书馆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地位。而图书馆在其运营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采用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又一次超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莉.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3):9-11.
知识管理的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知识管理逐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研究和借鉴,发展为一种知识社会的管理思想。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集中地,应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上的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过程的管理。从知识管理的目标出发,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反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发展阶段。图书馆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图书馆业务、财务、人事,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知识信息载体上的内容实施管理,同时又不损害知识信息内容的原貌,并且将知识信息载体的管理和谐地统一在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中。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外向性和公平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面向社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向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体公开性地提供知识资源,以利于提高社会群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于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并将与具体文献关联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以提供读者利用,这种隐性知识主要依赖于咨询或检索途径获取。具有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收集系统收集信息,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帮助筛选有用的知识,剔除冗余、不适用或者陈旧的信息,存入和更新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库,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信息的传输,提供给读者利用。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人本管理、能本管理与知本管理”一体化的管理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一味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而忽视了馆员的重要作用,而知识管理不仅要尊重读者的个性,还要尊重馆员的劳动,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其次,要充分认可每个馆员在图书馆的贡献,客观地评价馆员的业绩,允许馆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其发挥潜能的机会。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以能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升华是以能为本。它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以知为本的管理。“以知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能够激励和活用馆员的知识,并使馆员做出可持续贡献的机制。与“以人为本”相比,它不允许存在不可替代的人才,否则可能破坏图书馆的集体奋斗的核心价值,削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它要求图书馆特别是馆长,必须兼有“才”和“知”,不断为图书馆做出贡献。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激励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激励管理。在激励管理中,要注意激励方向和实现图书馆目标相吻合,要公正,要有针对性,真正通过激励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达到增强制度文化信念和促进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通过馆员参与决策、组织动员、监督检查、协调关系和启迪教育,达到维护馆员的合法权益和图书馆领导权威的统一,使图书馆工作获取广泛支持并顺利开展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一种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一种“信任型”的管理。由馆员根据图书馆发展目标和要求,自主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自我控制、自我创造、施展才华机会的管理。这种管理要依靠馆员个体素质、文化底蕴来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目的在于为馆员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满足馆员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心理需要,因而是一种不靠职务和权力来实施管理的更高境界的管理。
(四)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图书馆知识管理首先是致力于培养出知识广博和技能高超的图书馆馆员,以此来扩大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需要的图书馆创新思想、创新服务理念和创新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方案。其次,图书馆知识管理还致力于对社会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并开发文献中的知识价值,开展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传播和转移,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提供全程的信息基础保障。最后,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知识的生态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用户在阅读文献中接受和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灵感,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促使其转化为社会效益。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创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体制,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与图书馆服务效益息息相关。图书馆知识主管的职责是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规范图书馆的知识集约和创新,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使图书馆内知识有序地流动;建立一个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的环境;监督和保证知识仓库内容的质量、深度和广度,时时捕捉社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需求,为知识库不断注入新思想,使之及时更新;保障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图书馆知识主管进行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数据,更重要的是馆员人心及其存储在大脑中和发表着作中的智力资本。
(二)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
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是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可以为馆员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首先要开发馆藏及网络资源。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建设信息知识资源库就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开发,并源源不断输送至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好本馆书目数据库,又要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形成有较高价值的知识产品,如专题报告、研究评述、趋势预测、形势展望等,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要开发馆藏特色资源,对特色馆藏进行全文数字化,建设独具品牌的资源库,如各种学术报告库、国际国内信息交流资源库、科研人员引文数据库、历年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等。此外,还要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大多庞杂无序,良莠不齐,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其次,还要挖掘馆员隐性知识。传统图书馆主要强调显性知识的管理,严重忽略了对蕴藏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图书馆应努力挖掘这部分知识,鼓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在极大丰富信息知识资源库的同时,又促进馆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完善分配制度,建立与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分配制度仍建立在职称基础上,而不是按工作业绩和贡献来分配。一些中青年虽然在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但由于职称资历所限,其报酬只能按相应职称获取,以致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馆员积极性,才能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可以采取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开展业务竞赛,树立榜样,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把为读者服务工作引领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水平上,真正实现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之目的。
(四)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进行高水准的图书馆组织素质建设。因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并非只是把一群有知识的图书馆人组织起来,而是要通过人本管理,达成知识创新。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采、编、流型的正金字塔结构,位于塔底从事流通借阅的一线人员多,位于塔顶的从事信息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少。网络化条件下读者需求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图书馆从提供原始文献服务转变为要求提供知识单元服务。为此,应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变“正金字塔形”为“倒金字塔形”,即位于一线从事文献借阅的人员大大减少,而从事二、三次文献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大大增加。另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线性的等级结构,上下信息沟通依此等级链逐级传递,这种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甚至阻塞,这种组织结构缺乏应变的速度和效率。而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目前,很多图书馆将技术服务部门与读者部门重组,有的打破部门界限,以此来加大信息咨询服务、检索服务、研究服务等深层次服务的服务力度。
(五)培育图书馆新文化,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通过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学习文化、共享文化、人本文化、网络文化的培育,提高馆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升馆员创新精神,培养馆员的团队意识、共享意识,从而通过集体创新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优势。学习型图书馆强调的是组织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组织行为,强调全员、全过程、团体学习,终身学习。它能为图书馆培养知识型馆员,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向馆员灌输先进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减少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阻力,营造互助合作、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产生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
(六)深化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没有读者,图书馆便不能生存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应针对他们的情况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了解读者需求。将读者在馆内活动留下的个人资料,如借阅类别、知识偏好、学术兴趣、研究课题、期望、意见、呼声等资料整合为“读者资料库”,以便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二是要做好个,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通过建立读者兴趣特征模型、过滤个性化信息、统一检索异构资源等步骤,将信息推送给读者。三是要保护读者权益,其核心内容是保障读者在法律框架内具有平等、自由地接触和选择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力。四是要加强读者教育,对读者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利用知识、交流知识等能力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知识共享的手段,加速知识创新。五是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读者隐性知识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隐性知识有效地加以利用,尽快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已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对此应予以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3):9-11.
[2]柯平.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3,(9):8-12.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和民用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上升,各类天然气设施已遍布于全国各个城市,为了确保天然气的安全供应,必须在天然气工程的设计阶段把好选材质量关,在施工阶段把好质量控制关,在竣工验收阶段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验收,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以上控制节点中,天然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尤其重要,从材料进场检验,管沟开挖回填,管道除锈防腐,焊接组装,管道吹扫,到压力检测,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按相关标准进行检查控制,以保证天然气管网最终的安全运行,从而提高天然气工程的整体品质。
一、天然气工程特点
1.1 工程质量要求高
天然气工程要求的质量等级高,所选用的管材、管件及相应的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质检要求,从材质到承压等级都必须严格接受相关质检部门的监督检验。
1.2 工程影响因素多
工程从设计到竣工,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自然环境、施工材料设备、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天然气工程的质量。
1.3 工程隐蔽性强
天然气工程在施工中存在大量隐蔽工程,埋地管的开挖回填,埋地钢管及PE管的焊接组装,埋地钢管的防腐,过地下障碍等。如管理人员不及时对工程进行检查记录,对焊接作业人员进行资质抽查,极容易出现工程焊接质量、埋深不足、防腐不合格、与相邻管线及建筑物间距不符合规范等问题,对工程运行维护留下事故隐患。
二、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2.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天然气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要进行有效的施工设计,工程的设计会给后续工程施工造成质量影响,如果设计不合理、没有科学依据,在后续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很难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首先应该提高设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对于参与工程设计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严格的按照工程的标准进行考核,只有合格的设计人员才能够进行工程设计。其次要提高对设计方案的审核力度,以保证提高图纸设计的质量,设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切忌天马行空、纸上谈兵,影响到设计方案的实际使用,同时还要设计出备用方案,以保证如果工程施工出现意外时,可以及时进行修正,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对于工程设计方案的修改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临时性的施工变更,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修改,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必须严格,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具有天然气工程施工能力及经验,同时,对施工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信誉等各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从管理上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对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测,对进入整改环节的材料还需进行复检,保障材料使用合格。在施工中,可根据施工环境,业主要求,施工特点,施工人员及材料等因素,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加强工程施工督查力度,强化责任制施工质量检测体系。成立专业验收小组,负责对工程进行分项验收及综合验收。
2.3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资质
对于工程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一定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的核查,以保证其施工能力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对于中标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要对其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能力和经验、施工队伍的技能素质、组织管理水平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证施工单位不是为了中标而故意压低价格,从而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
2.4严格把关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性能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严格的把关。首先是材料购买,材料采购人员在进行材料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材料的规格、型号等,以保证材料的适用性,同时还要保证材料具有检验合格证和正规出产厂家,要严禁采购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购买劣质材料的行为,对于此种情况,一经发现要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其次,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也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材料的外观、性能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经过运输,材料的性能没有损伤,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要严禁其流入施工现场,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2.5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在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也就对施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就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持续的技能培训,以保证施工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技能,并熟悉各种操作说明及操作不当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以促使施工人员加深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意识,从而自觉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规范操作,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作为工程施工的主体,施工单位只有不断的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才能够保证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方法,并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创新,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局。
2.6建立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
天然气施工工程由于其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影响因素多、工程隐蔽性强的特点需要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配备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对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单位要在工程施工相关单位挑选出质量意识较强、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组成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从工程设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结束,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施工工序的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要保证工序变更的有效性和签证的适用性,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指出并敦促施工单位进行修正和改进,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工程建设标准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天然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要对整个天然气工程进行拆分,对每一步骤都要严格按规范及制度进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天然气工程的整体品质。
结语
天然气工程的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有巨大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节约一定的资源,因此,对于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做好天然气工程的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投入使用的隐患,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军.天然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田.技术与市场,2011, (0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65-02
在石油化工项目管理领域里,国内使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管理项目的历史只有20多年。从石化项目管理控制理论上看,目前国内形成了二种主要观点:即四控制要素论和五控制要素论。四要素论指石化项目管理控制主要分为HSE、质量、进度和费用;五要素论指除上述四要素外,将合同控制单独立为一个控制要素。
ISO10006将项目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包括在项目连续过程中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策划、组织、监测和控制等活动,以实现项目目标。”可见,项目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项目的目标性。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主要有进度目标、费用目标、质量目标和安全环境目标。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必须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制订实施计划。HSE、质量、进度和费用等石油化工项目管理控制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保证的关系,四大要素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管理内容。相应地,项目管理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动。同一管理要素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和侧重。
石化工程项目所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项目的健康、安全和环保,即HSE。随着国家对安全要求的提高,社会人本意识的增强,中外合资的石油化工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欧美的项目管理文化对国内的项目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全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高,在HSE管理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石化项目管理既要考虑施工现场职工的健康,也要考虑项目投产后操作人员的健康;环境,既要考虑施工、安装阶段现场的环境,又要考虑到项目投产后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层提出的“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这种观念和意识对于中国环境下石化项目健康发展极其珍贵和切中时弊。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必然要停工检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追查事故责任,对项目进度和费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在恶劣环境和危险环境下工作,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情绪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质量的稳定性和作业者行为的规范性。搞好HSE管理,对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意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装置安全长周期满负荷稳定运行的基础,尤其是石油化工装置,高温高压有毒易燃,一旦由于质量原因引起安全事故,将会带来巨大损失。国家一系列质量管理条理和法规的出台,对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管理程序,需要将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质量形成过程的每一项活动置于受控状态。企业常常将质量与安全并重排在第一。石化项目的质量控制活动,应该贯穿于项目的管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及开车全过程各个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即不仅仅要监督、控制设备和材料的制造、加工质量、装置现场的施工、安装工程质量,还要控制工程合同文件、设计技术文件、项目所采用的标准规范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等项目的软件质量。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制订并贯彻执行项目质量计划;(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项目质量计划的特殊规定外,应严格执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3)严格的设计评审、校核和审核;(4)设备、材料采购的检验、试验和验证,不合格品的控制,建筑、安装的过程控制和验收;(5)开车的过程控制和验收。
投资费用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计算企业盈亏和资金回收的主要指标。项目的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赢利率和资金回收周期之上的。如果建设费用超标,就意味着原有的计算基础发生了动摇,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就需要重新进行评估,由此可见费用控制的重要性。费用控制的基础是严格准确的费用估算。在项目执行不同阶段,编制不同深度和准确度的项目费用估算是费用控制成功与否的主要保证条件。工程项目的费用控制是与费用估算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过程,必须严格地进行费用控制才能实现获得最佳效益的目标。对于项目投资控制,原则上应在保证合同规定的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采用设计、制造和施工标准规范,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估算质量,严格估算评审,合理选用不可预见费;合理安排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避免停工、窝工损失或抢工费用;避免流动资金不合理占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时和劳动力消耗,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减少返工浪费;进行风险分析,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意外损失,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和工程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和准确地组织材料供应。
进度控制同样重要,可研报告中所设定的产品上市时间,是基于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延误建设工期,就会延误产品上市时间,就可能错过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市场占有率,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收益率和资金回收周期。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和报批、谈判和合同生效等前期工作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一旦项目在相关职能部门获得批准、合同签字生效后,工程项目的实际执行时间一般又相对非常短促。因此,由于工期紧张所带来的矛盾往往成为工程项目的控制关键。项目的进度控制的基础取决于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项目网络进度计划。
五要素论认为,在项目合同控制内容中既包含了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的内容,也包含有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的内容。除进度和费用控制以外,按照合同的通用条款内容,还应包括项目的设计基础控制、设计原则和标准规范控制;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及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分工和技术文件的控制及管理;供项目合同指标验收的工艺性能保证指标的控制等等,这些内容的控制应严格按照合同所规定的相应条款执行,所以合同控制是石化项目管理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一个独立控制要素。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7604
1引言
善治是一个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即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这是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现期并存的中国现状相适应。城市善治表明城市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确立共同的目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府与市民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型关系即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合作成功的关键为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且强调市民的广泛参与。
为了提高政府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以人为本的全局观,加强市民的管理沟通,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中,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事件管理法相结合,建立“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即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2005年7月,武汉市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2010年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武汉市数字化城管项目列入城建计划,同年5月17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的专家评审,6月正式启动汉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建设工作。2012年6月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
武汉市以街道和社区为基本框架,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430个网格状的单元,一共可调查206万多个部件,将各类城市管理对象分类编号,准确掌握城市管理所属的位置、种类、数量和归属,使部件与网格单元进行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信息构架。
2.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流程
2.1.1信息收集
一是城市管理监督员在其所负责的单元网格内巡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后进行问题信息的采集,并记录下图像、位置等问题的基本信息,上报至监督中心。二是较被动的由市民发现问题通过投诉热线和城管通投诉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核实情况属实与否继而解决问题。
信息收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部分,只有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降低被动发现问题进而接洽处理的情况发生,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才算是高效的,两种信息收集手段比率的增减,是评判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的指标之一。
2.1.2立案派遣
监督中心接收城市管理监督员或市民上报的问题,首先对问题进行立案,然后审核案件情况,若通过则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类,转交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收到案卷后,根据案件的类别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派遣相关职能部门去处理案件。
这一部分仍属于处理案件的前期工作,着重强调分类标准和部门职责的划分,明晰的工作职能和分类标准能有效解决责任划分混淆、部门工作推诿的现象。
2.1.3处理反馈
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指令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案件现场,工作人员处理案件后进行处理记录并将将结果信息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将相关信息批转到监督中心。
此阶段有三个重要步骤,即派遣、处理、反馈。派遣的要点是事件人物明确、下达动身及时,处理的要点是修整完善程度和市民满意程度,反馈的要点是记录结果的规范性、完整性。
2.1.4核查结案
监督中心在收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后,通知相应区域的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监督中心,若现场报送的结果和指挥中心批转处理结果相一致,则由监督中心进行结案,反之相关职责部T则需再次进行处理,重新反馈核查。
核查结案为城市管理数字化流程的善后部分,也只有循环到开始区域的单元网络的监督员确认无误,一个案件才算结束。这阶段重要在于其处理监督、结果保障、成果验收的作用,万不可虎头蛇尾。
2.2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管理模式
武汉市建立“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再造了闭环管理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2.2.1市区两级监督和指挥中心
市和区上下别治,却层级制约,均采用双轴心监管分离模式设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主要有投诉受理、案卷建立、核查结案、考核评价、设施监控等工作,指挥中心主要有管理部件、事件任务派遣、处置和结果反馈工作,并要协调指挥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处理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2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综合监督考评体系
即实现绩效考评、岗位考核和管理效果考评三者结合,将城市中市、区、街、社区全部细化并接入城市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市对区、区对街、街对社区层层联动、级级制约的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善治视角下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责任性
3.1.1主导部门内部职责不分明
责任性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位谋其职。“先解决问题,后分清责任”的处事原则是万不可提倡的,如格里・斯托克所说,治理主体各方面的责任趋于模糊,易于导致逃避责任或寻找替罪羊。但现实中因为案件责任不确定的情况屡有发生,各部门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案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有一些案件具有鲜明的部门职能特征,能毫无疑义下派执行,但一些界限模糊的的案件因牵扯到多个部门难以及时决策、执行,不仅降低了总体效率,也降低了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维持组织内部公平而稳定的氛围。
造成这一情况的另一原因是部门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在旧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被完全取代之前,冗杂的管理机构不可能立刻职责分明、条理清晰,如武汉市城管局的火车站管理部分就与火车站专属的管理部门有所重叠,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交叉、执法职能交叉的现象依然顽固存在,不但浪费了一定社会资源,更是造成了执法重复、执法冲突、执法纠纷,进而导致执法部门内部的消极怠工和外部公信力下降的不良后果。
3.1.2民众参与管理的责任划分
在实行善治理论放权于民的过程中,民众扮演的角色有遇事寻求解决办法的投诉者,有看见问题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有环境改善后乐于评价的建议者和密切关注并在意的反馈者等。因此群众其实处于一个隐形监督者的地位上,他可以选择行使他的这一权力,也可以选择不行使这种权力。所有人都没有从根本上把民众作为推动城市管理运作贡献的思维定势扭转成为民众是与政府同等地位的协作管理城市的一部分。
一个普通民众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积极上报,他此时行使了自己这一方面的权力,就应该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中的一员,而不是虚化落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收集中的一环、一个步骤中的不可见因子。因此参与管理的民众可以接受绩效评估和相应酬劳或奖励,也负有一定责任,不能随便滥用这一权力,上报者不可有“狼来了”不实的投诉,反馈者也不能误导舆论导向,需做到客观有根据,不然须受到一定惩罚。
3.2合法性和法治性
合法性指社会秩序和公共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是一个与法治没有关系的概念,但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将合法和法治看做因果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具有强制规范的特点,规范人民的行为,但要使群众真正从心里接受,心悦诚服遵从,自然而然履行,则是合法性所涵盖的了。从这点看来,武汉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并没有做到合法性和法治性的单个落实和完美结合。
武汉市从数字化城市管理计划落定以来制定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管理部件、事件和专业部门分类与编码》、《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规范》、《2008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绩效指标考评(试行)办法》和《湖北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顺利进行。然而发现它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之前以及运行初期还能起到的良好作用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工作报告陈旧、信息开放不够,这一方面是“重建轻管”思想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追进完善力度不够。这种政府工作的滞后和懈怠往往易造成组织合法性、公信力降低,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的同时,使民众降低共建环境的积极性。
3.3回应性
在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中,他将回应性定义为“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尽管他后来补充到一点参与性(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笔者仍认为回应性不仅是官员对群众的发声,还应该是公民对政府、对社会的发声,即一种互动性。
武汉数字化城市管理在相互回应的方面亟需改善。一是服务热线未整合,来电管理不系统;二是回应反馈不及时,群众难以迅速得到有效答复;三是宣传普及方面欠缺,存在群众三不知:不知道数字化城市管理这一方面信息,不知道如何上报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反馈。政府始终要注意的是组织和民众双方必须要保持沟通畅通、交流协调,以期良好的运作和发展。
3.4有效性
有效性指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身为一个高效率智能集成体,避免人力工作者流程拖沓、态度懈怠就有必要完善组织的绩效问责体制方面的缺陷。
3.4.1绩效评价体制不全面
武汉市目前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建立考评系统,对于个人基于案件上报率和处理质量,于整体从流程中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等各部分作出评价。但是评价标准有些片面化,评价主体的确立只有上级结构,存在不了解工作具体流程和正确绩效标准评比的情况,缺乏同级互评和公民参与,绩效评价体制的不全面易致使内部不公平氛滋生和工作者投机取巧的情况发生。
3.4.2问责机制的不健全
对比政府公布的内部绩效好评,市民更乐意寻找组织中的相对值即成员的差距和不足,以滋看到组织的进步、系统的优化,以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环境及其公共设施产生更正向、更积极的影响。但外部和内部监督问责机制的虚化使得部门内部积极性的丧失,也使得公民的关注度和期待度一降再降。群众的上报反映和反馈追加降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塌陷,相应会导致在外部监督更加岌岌可危的状况下,管理者和执法者应付工作、应付考勤、追于评比、追于升迁,政府有效性骤减。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4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成本;控制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quality cost;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58-01
1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构成
1.1 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指为了防止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和偏差,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标而事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①质量规划费。②工序控制费。③新工艺鉴定费。是指新施工工艺、技术革新项目的鉴定费用。④质量培训费。⑤质量信息费用指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全部质量信息的活动费用。
1.2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指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而对工程本身以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及对材料、构件、设备等进行质量鉴别所需的一切费用:①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②施工工序检验费。③工程质量验收评审费。
1.3 内部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因施工指挥决策失误、施工中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产成品保护不善以及由于施工工具、机械保养不善引起工程质量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总和。具体包括:①返工损失。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品或工序在质量上达不到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推倒”重建而发生的费用。②返修损失。指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必须进行局部返修,使之达到合格质量而支付的费用。③停工损失。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因处理质量事故而导致停工和延误工期的损失。④事故处理费用。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时对事故进行分析,提出事故处理方案所发生的费用。
1.4 外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指市政工程交工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工程质量缺陷而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的一切费用总和。包括:①保修费。②纠纷处理费。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
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要切合市政工程的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由于行业差异性大,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借鉴其他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能性不大。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质量成本分层核算。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的指导下组成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的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两个层面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2.2 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对于大型市政工程项目而言,由于施工周期长,使得质量成本数据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是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
2.3 质量成本分层归集。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建立项目部,质量成本的分析也要在公司与项目部两个层面上进行,同时,这两个层面也有着若干责任联系。这一点与其他行业具有显著的差异。建立专门的质量成本归集明细表对施工质量损失进行归集后,就借助这种对应关系将公司层面损失源相应的找出,这是一种适用于施工质量损失分析的方法。
3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控制措施
3.1 抓好全体员工的观念与意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研究全员经济意识。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对施工作业队伍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教育,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保证。
3.2 制定较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3 抓好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四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损失逐步减少。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鉴定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3.4 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合同条款不严谨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
3.5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首先要依赖于企业所有人员观念的转变,树立起质量成本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尤其需要重视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能力,为此,本文接下来将讨论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如何建立并健全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体系,以及相关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又庄.现代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林万详.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本次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对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具体效用,在具体实验中,强调加强服务能力以及护士专业水平,同时注重护士护理工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重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评价方案。
1.2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2年2月~2013年2月院内手术患者200例,护士20名,所有患者和护士均为随机抽取。其中患者对象均为精神状态正常、无语言认知障碍并有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护士均为手术室为患者直接提供服务护士,调查护士为自愿参加,不存在负面情绪。
1.3方法
1.3.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方案分别作用与两个阶段,即调查周期起、始两个阶段,在调查前进行100例患者和20名护士的随机抽取调查,经过为其12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实践后进行再次调查,调查方法与前期方法即内容一致。
其中问卷部分主要针对患者进行,用于调查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评价;护士评价则通过业务考试形式代替。问卷调查设计见表1。
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2006年冯志英设计的护理工作调查方案,选择了其中的8个问题,同样符合了其中对于服务水平与工作技能、服务态度、护理环境和关怀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评分分为七个等级,依次递减。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相应处理,对特定指标进行描述统计,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1.3.2简单CQI系统构建 CQI系统实施计划由笔者及同事在2011年年底向院方提出实践申请,与2012年2月份起进行实施。具体实施中由手术室护士组护士长以及手术室主管进行一对一结合,构成两个改进小组,由组中护士长即主管共同负责组内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护士技能培训与检验、护士基础理论学习、手术室工作质量评价、法律及个人保护意识培养课程开展等几个方面。寻找手术室护理工作突出问题的基本表现与类型,并讨论总结具体的改善方案;依据对原有的制度、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制定工作质量标准。
2 结果
2.1护理人员考试对比结果 在12个月的实践期前后,随机抽取护理人员各20名,对两组人员的性别、工作年限、学历和职务进行统计,P均>0.05,说明两组人员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2。
基于上述基础对实践期前后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考试结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经过持续质量改进系统的实践后,实施后的护理人员技能考试成绩有显著提升,由此可证明持续质量改进系统的实施对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安全知识、服务态度认知等方面的教育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2.2患者护理评价问卷结果 实施前后两组(各随机100例)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值均>0.05,说明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实施前后两组调查问卷各100份,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后使用SPSS进行分析,对患者总体评价进行比较,其中有明显差异的有以下几个项目:术前介绍、主动观察并解决问题等,而在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几个项目方面并无显著差异。部分护理评价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对比见表4。
由上述对比结果也可以发现,实际上患者对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感知是相对较低的。
3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证明,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有利于降低手术室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对于服务质量管理的改进效果更多的集中在院方的管理角度,对于患者的本身认知改变并不明显,持续质量改进系统的应用就是一种更注重医院内部、机构内部的自我改良和发展方案。
4 讨论
对于持续质量改进系统的构建,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研究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①必须构建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其中以护理安全管理为首要任务,提高护理安全管理员对本科室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和干预的能力;②应当遵循"目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及时的弥补管理上的缺失;③注意对护理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法律意识教育、责任-奖惩挂钩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在对沟槽进行验收后,管道安装前对照图纸认真复核热力管道,对规格和质量复查,对管沟的坐标、标高数据复查。按照土方开挖顺序,管道安装随后进行。管道先安装主管道,再安装法兰、阀门。管子连接的平直度应控制在全长偏差不超过1cm,管子对口的坡度、间隙等质量要求符合规范要求。已就位的管子,管内不得有杂物,并应封堵管口。管道坡度及坡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弯头安装:在该部位都采用了自然补偿,为了取得较大的补偿能力,安装时应使内管尽量偏向内环。同一规格管材放在一起,存放场地应平整、无杂物和积水,并应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热力管存放底部应垫100mm×150mm的沙子。堆放高度不大于2m,距热源不小于2m。端头应采取密封措施,露天存放应用帆布覆盖,防止太阳长期照射或雨淋。严禁在地面上采用自身滚动和拖拉方式运输。管道吊装:为保护管道的保温及防腐层,吊装绳宜用柔性尼龙编织吊装带或橡胶带(宽度不小于100mm),吊装时要平稳。焊接工艺流程图;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材料检验、保管、发放——坡口准备——点焊定位——正式焊接——外观检验-超声波检测——无损检测的复核、压力试验。焊接及检验:①焊工必须持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规定的有效合格证。②焊接前要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236。③在相邻直埋管道对口时,环形焊缝中心之间距离必须大于钢管外径,不小于150mm。④保温前要检查管道,确保管道任何位置没有十字焊缝,支架处不得有环形焊缝。⑤管道焊接坡口要求按照设计指定的国家标准CJJ28-2004执行。⑥管道对口时,要求外壁平齐,错边量不得大于1.5mm。⑦对口焊接前要求检查坡口的外形尺寸和质量。坡口面要求整齐、光洁,不得有裂纹、锈皮、熔渣,不合格的管口要及时进行修整。对口间隙要求3mm~4mm。⑧焊接定位焊接时,要求采用与根部焊道相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⑨定位焊缝长度要求按照以下实行:点焊长度80mm~100mm点焊间距300mm。10要求管道四层焊接,第一层焊缝根部均匀焊透,不得烧穿,各层接头要求错开,厚度为焊条直径的0.8~1.2倍。每层焊完要求清理熔渣、飞渣,发现缺陷应铲除充焊。11在工作现场做好防风措施。12焊口两侧50mm范围内要求进行预热。13要求焊缝表面要求完整,高度要求不低于母材表面(不得大于管道壁厚的30%),并与母材圆滑过渡。14咬边深度要求小于0.5mm,咬边长度不得大于焊缝长度的10%。15要求每道焊口进行超声波检测,并进行20%X射线复检。放气门与管道螺纹连接;放水门与管道法兰连接;其余阀门与管道焊接连接;蝶阀为双向金属密封蝶阀;阀体采用焊接方法制造,阀门与管道焊接连接;未经工程所在地阀门检验部门检验的阀门,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5)的规定进行检验。
补偿器安装套筒
补偿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必须执行GB/T30162-94《城市供热补偿器焊接套筒补偿器》。安装时,套筒补偿器要求与管道保持通轴,不得偏移补偿器两端要求设置临时支撑装置,固定后再进行拆除,并检查是否有不均匀沉降。
保温工程
直埋管道接口保温要在管道安装完毕及强度试验合格后进行②施工前要求接口表面、两侧保温端面和搭接段外壳表面的水分、油污、杂质清除干净。③接口使用聚氨酯发泡时温度要求在20°,不低于10°,管道温度不得超过50°。④套筒补偿器要求保温,要求直埋管道保温层与连接缝齐,且端面要求切成60°~70°斜面。⑤保温接头不得采用手工发泡,密度要求大于50kg/m3,发泡前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20kpa。⑥接头外套管与外护套要求采用热收缩带做法。
试压、清洗
试压方式为水压试验,充水时打开放气阀门排净空气。试验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强度试验:强度试验压力为2.4Mpa。强度试验应在设备安装及管道接口涂漆。保温前进行,稳压10min无渗漏、无压降为合格。严密性试验;严密性试验压力为2.0Mpa,严密性试验应在试压范围内的管道,设备等均已安装完毕,固定支架达到强度,并已进行沟槽回填后进行,严密性试验升压至试验压力并趋于稳定后,应详细检查管道焊缝,管路附件及设备等无渗漏,稳压在1h内压降不大于0.05MPa,即为合格。
回填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和工期漫长的特点导致水力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具有多层性,在水力水电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进度按照工种和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将从整个工程中分类出来的小工程逐个完成,水力水电工程复杂而又庞大,水利水电工程进度的完成具有多层性。在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负责单位常常把施工进度进行分解,一是建设工期目标,二是施工工期目标。所谓建设工期目标指的是施工总单位通过对整个水力水电工程进行评估,并作出施工进度计划,这种施工进度计划是针对项目本身而设立的;所谓施工工期目标是将施工总负责单位分离出来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给独立的施工队,施工队按照接到的项目完成施工进度,施工工期目标的设立是针对施工单位的。任何一项水力水电工程的完成都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施工单位,而是多家施工单位共同配合完成,只有所有施工单位都按时按节地完成施工任务,才能保证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这就是水力水电工程的多层性。
1.2灵活性
前面提到,影响水力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非常多,有些是人为造成的影响因素,有的则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导致施工进度不能如期交付。对于人为造成的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我们应该建立避免机制,并且当包工单位由于自身的人为因素造成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时候,施工总负责单位要进行惩处,并催促他们尽快按时按节完成施工进度;对于那些由于自然客观条件导致施工进度被耽搁的现象,施工总单位必须想办法延期整个施工进度,以充分体现我国的以人为本政策。不能按部就班地要求施工进度,因为那样会导致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而忽略施工质量。对于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水利水电工程来讲,施工进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施工质量更为重要。这就是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灵活性的体现,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灵活地改变既定的施工进度方案。
2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方法
2.1对施工项目进行合理分解
由于水力水电工程大都具有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施工项目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水力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将施工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分类、按照施工性质进行分类等等,然后将分离出来的施工项目通过合法渠道承包给具有该项目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将整个水力水电工程进行分类可以使整个施工过程变得条理化,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按时按节高质量交付。
2.2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实行分级控制
在水力水电工程的特点中我们提到,水力水电工程的管理具有多层性的特点,我们之所以对施工进度管理实行分级控制的理由就源于这个多层性的特点。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总负责单位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施工项目进行分类,并按照合法程序分配给具有相应项目施工资质的施工队,由施工队按照自己的管理体系完成相应的施工项目。这样,负责水利水电工程监管的政府部门、水利水电整个项目的总负责单位和由承包单个施工项目的施工队就组成一个管理链。在施工进度的管理过程中,按照从上到下分层管理的形式进行,一级管理一级,若不是特殊情况不允许越级管理,防止越级管理给整个施工进度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在水力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可以使复杂的水力水电工程项目变得简单化,使整个施工进度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可以说对水力水电工程实行分级管理是将责任归于单个人,贯彻谁管理谁负责的政策,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被耽搁,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水力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后期的水力水电业务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实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水力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的管理进行分析,但是,要知道水力水电工程与其他的土建施工工程一样,工程质量都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甚至水力水电工程项目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我们在要求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不能因为片面完成上级所交给的施工进度而忽略施工质量。对于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总负责单位来讲,在计划施工进度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可能会对水力水电工程施工项目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尽力做出合理的工程进度方案。同样对于准备承包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队来讲,在成本前期首先要对自身的施工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并将自己的施工能力与所要承包的施工项目难度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如果能够按时按节地完成再去承包,切不可盲目承包。如果施工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这样会耽误整个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施工队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无论是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负责单位还是单个的施工队,在对工程项目的承包、工程进度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兼顾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努力使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施工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中有批准的项目进度,采用适当的方法定期跟踪、检查工程实际进度状况,与计划进度对照、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并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程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
1.1确定施工顺序,按照工程项目开工顺序,以往的施工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作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依据。
1.2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分为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和季度(月、旬、周)进度计划四个层次,作为现场开展施工生产活动和编制滚动计划的依据、编制设备、材料进场的顺序和供应计划的依据。
1.3绘制施工网络计划图,作为现场编制施工滚动计划和利用计划的弹性来调整与弥补施工进度方面出现的偏差与漏洞。
1.4绘制人力负荷图,掌握与考核劳力动态。
1.5绘制施工检测基准曲线用于施工进度控制与评估的依据。
1.6绘制施工工时赢得值统计表,作为考核施工进度与评估的依据.
1.7编写施工进度报告。
1.8向有关方面报告现场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综合分析现场项目管理部提交的“施工进度周报”和“施工进度月报”,对存在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事件,提出支持和指导意见。定期向项目经理和有关部门报告施工进度执行情况,使大家了解现场施工进度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作出决定,对现场施工进度进行监督、指导和支持。
2施工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
2.1 人为因素的影响
就建设工作的施工和竣工、完成的好或坏、完成的时间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为因素。因为人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施工安排、组织调配、合作协调等都是靠人来完成,而这些,都是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直接因素。影响土建工程进度的不只是施工单位,事实上,只要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如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物资供应单位、资金贷款单位、以及运输、通讯、消防、供电部门等),其工作进度的拖后必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因此,除了施工单位要组建得力的项目部,深入做好人员配置,选出组织能力强、经验足、具有计划、控制和协调意识,预见力和敏感性好的的人员做项目经理,同时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协调各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进度关系。
2.2 工程材料、物资供应的影响
一个巨大的建设项目,需要配置大量的工程材料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和工程设备等。首先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或不均衡,必然影响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其次是材料供应的影响。如果工程材料的供应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导致周转材料不足,使可以同时展开的工序被分段实施;当地材料资源缺乏或运输条件较差,导致主材采购供应困难;材料供应商不能如期供货等,都可能导致建设工期的延误,影响施工进度。最后还有施工机具的影响。施工机具配置过多,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堵塞施工现场,影响工作面的展开;机具配置过少,就会造成施工效率低下,人员和材料闲置,从而影响施工进度。
2.3 资金的影响
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建设单位资金不足或资金没有及时到位, 将会影响施工单位购置工程材料、构件等的时间,影响施工单位流动资金的周转,进而拖延施工进度。
2.4施工条件的影响
土建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恶劣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等条件,例如台风、暴雨、疾病、电网不正常停电、不明障碍物等外在环境,都会影响施工进度。
2.5施工技术的影响
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法不当,技术力量单薄,计划不周密,管理能力差,解决问题不及时,项目招标设计粗略,施工中设计变更多,变化大;初次进入新的施工技术领域,对其规范、标准、工艺、方法等不甚熟悉,难以统筹全局等。以上技术因素,均会导致工程进度的延期。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建工程进度控制变得非常复杂和重要。
3.施工进度控制的措施
3.1保证施工进度计划顺利执行的条件。
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以提高计划质量;必须充分落实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条件,避免过多的假设而失去指导施工的作用;对大型工程及施工期长的项目要实行分期、分段编制进度计划的方法,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提出相应的进度计划,以保持指导施工的前锋作用;要使施工进度计划上通下达,加强汇报交底工作,避免进度要求与生产指挥管理及现场施工之间互相脱节,各搞一套,既重复劳动,又影响进度计划的贯彻。
3.2 合理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的措施。
工程施工进度在实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出现不能按原定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的情况, 随时都会产生, 如拖期拖量或工期大超前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就要认真分析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予以弥补,使之能按原进度计划正常运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改善劳动组织,增加资源投入,改变施工作业次数等;技术措施:改善施工方法,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手段等;经济措施:采用节点考核与控制,规定经济奖、惩管理办法;合同措施:利用合同条款促进分包单位改善进度作业管理等。
3.3加强施工项目的信息调查和管理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施工项目的信息调查和管理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工作来说也非常重要。这些信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地的水文地质、自然气候、周边交通运输情况及能源供给等方面的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和管理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已建成的相似的土建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从而总结出适宜现有和将来工程需要的经验资料。
3.4明确指导思想,增强施工进度控制的意识
在整个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做好施工的进度控制管理工作就必须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施工进度控制的意识,这是相关工作开展的前提和有力保证。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实际工作时,应该明确指导思想,增强施工进度控制的意识,正确处理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土建工程施工顺利、快速、经济、高质量的完成。
3.5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
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编制的好坏与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在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施工的人力和物力是否可以满足施工的要求;施工的基本程序是否满足相关的技术规范;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满足施工的要求。只有将这些都考虑到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中,才能施工顺利的开展。
3.6严格执行进度计划
拥有完善的施工进度计划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执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在施工进度计划执行前,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相互的责任,从而保证施工的进度目标可以顺利的实现。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各阶段、各工种、各专业的工作进行有效地协调,保证施工高效快速的开展。
结语:
对于任何项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这是反映施工企业的业务能力一个方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工程延误,对施工企业形象、未来的发展产生以及企业经济的利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同时更要合理控制工程进度,安排施工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项目。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同样注重,这就跟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也使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1.1传统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职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社会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社会集体价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高度推崇。何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将个人当做目的,而不只是把个人当做满足社会群体意识及其余人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反面观点主张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在社会中只属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或分子。个人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才。不论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统一,才是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个性与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2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且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强。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较差,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学习中,高职学生体现出颇强的情绪化色彩,对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可塑性,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诸多特征,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诉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3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本思想的发挥
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性人才,注重实战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双重培养,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到处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痕迹。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传统教育”派别提出的“三中心论”(将课堂教学、教科书及教师当成中心)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至今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教师工作主要为向学生传送知识,学生个体化在最后被“成绩一刀切”,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培养。这类单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师生缺少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及平等对话。这类教育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而且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当做标准,而是将学生成绩当做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根据。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90后,表现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区与家庭差异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上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为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主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与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重视与保障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2“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为其提供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为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职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给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了招生门槛,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有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高职招录人数的增多,生源范围的扩大化,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更加突出,这同样意味着高职教育管理压力的加大。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高职立足的根本在于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及这些能否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用以立足社会、谋求职业与发展。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开发出适应与满足学生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为实施学生主体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3.1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达到使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1.1高职教育管理者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会与空间。同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1.2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高职学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被管理的局面,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与自主价值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他们的行为自主化、合理化,进而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3.2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实践知识,再根据实践内容引申出专业知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索式与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主体性建构。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补充与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3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管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管理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思维也较活跃的特点,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凭借班级与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例如充当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与业务水平等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各种实际操作类技能竞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例如自律委员会、纪监会、学生评议联席会等。
3.4评价方式
3.4.1考核体系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核心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管理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体系应当多元化。一般情况下,考核可分为闭卷、半开卷与开卷3种形式;考核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性题目,又要包括应用性题目,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答题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3.4.2发展性的评价
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不拘泥于当下,而是将评价的眼光面向未来,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一方面,采用适当的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获得改进。评价不仅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也需要面向未来,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多予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