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节约粮食的看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局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小组,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实行激励政策,大力营造节能减排氛围,强化师生节能减排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努力打造节能型校园。
二、开展教育、强化意识
(一)各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厨窗,宣传我国及我州的资源环境优势、国家及我省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教育师生树立节约、环保的思想。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节能减排活动中形成节约意识,树立环保看法,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食粮,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学校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各学校利用课堂渗透节能教育,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等,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将教学内容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
三、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一)我州各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捡起地面的纸片,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二)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师生中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环境资源与保护、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节约粮食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
四、存在问题
(一)要不断学习更多更好的节能减排方法。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近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近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讲究尊师重道,老师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虽然当下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学生眼中,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对老师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建议,只能对老师“言听计从”,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不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平易近人”,而是作为学生的伙伴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其实,一个老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喜爱直接影响着他所任教的课程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也不能严厉地批评教育,而应多用一些温和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例如“你说得很好,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呢?”或者“看来你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那等你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们大家好吗?”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能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摆正位置,凸显主体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主要采取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老师按照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不管能否跟上老师的步伐都要被动地去接受,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教学事倍功半。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力就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毫无成效。
事实上,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老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其他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如《狐狸与葡萄》《狐假虎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述来调动伙伴们听故事的兴趣,并对狐狸的狡猾获得更深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发言,提升自信心。另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例如,在讲到《守株待兔》时,老师可以设想一个农夫形象,让学生来充当这个农夫,劝说守株待兔的年轻人。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对年轻人进行劝说。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对故事的内涵获得更深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课堂也会因讨论而变得生动,而由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相关讨论中,所以课堂虽“活”但并不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让学生先交流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请他说明如果要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应怎么办?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在讲述“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强调水资源紧张,从而使学生增强节水意识,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讲述“粮食问题”时,强调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略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讲述“环境问题”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地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生活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79-02
1引言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客观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也要顺应时展要求,自觉采取低碳行为,进行低碳消费,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真正实现减排节能的任务,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是一件需要广大人民参与的事情,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能了解大学生群体低碳行为,从而使低碳生活真正走进大学,使大学生群体成为践行低碳行为的发起人、领路人、实践者。
2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现状调查
鉴于践行低碳生活势在必行,同时为了了解东北石油大学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和态度,使大学生具备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环保理念,使之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展开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东北石油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方式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以随机的方式发放了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6%和5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及其以上学历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6%、32%、24%、18%。
21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状况
在东油学生中,仅有8%的人了解低碳生活,92%的人不够了解。对于低碳生活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杂志两种方式,这一比例高达80%,其次为公益电影以及同学与朋友间传播,所占比例为20%,这也正好印证学历与阅读书刊的时间呈正相关,与看电视时间呈负相关并且从学历上看,爱好上网的人集中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从年龄上看,15~29岁的群体(大学生正处在这一群体中)爱好上网的人数最多、上网时间最长,显然,教育程度越高,阅读书刊、上网的时间越多,而看电视的时间则越少。
22对日常低碳生活的评价及实践状况
在东油学生中,对于“践行低碳生活会降低生活水平”的看法,51%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只要能够做到同样会过得很舒适,大多数人同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真正去践行低碳生活,有极少的同学持有观望的态度。对于大学生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去实践低碳,32%东油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地去做,55%的学生表示了对于低碳生活的关注但是去实践的决心不大,13%的学生持有中立的态度;关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宿舍和教室里能否做到人走灯熄,35%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15%的学生表示偶尔能做到,50%的学生表示不能做到;关于宿舍的水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24%的人表示这方面十分严重,48%的人表示这方面比较严重,28%的人表示用水比较合理。关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度消费的情况,45%的学生表示有过多次,46%的学生表示偶尔有过,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在具体的过度的消费行为中,62%的学生表示在衣物方面有过,33%的学生表示在电子产品上有过,5%的学生表示在旅游方面有过。
23大学生低碳观念方面
在东油学生中,有74%的学生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支持低碳,有16%的学生愿意为低碳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6%的学生表示愿意为低碳活动捐钱,只有4%的学生不愿为低碳付出;关于践行低碳行为能否在大学生中流传,65%的学生表示低碳生活一定会在未来的大学生中成为新的时尚,5%的学生表示低碳生活不会流行开来,还有30%的学生表示对低碳生活是否会流行持有中立的态度。
3促进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建议
31创新宣传与推广
虽然国家媒体的宣传,低碳这一词汇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真正对它有深刻理解的人并不多,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加大宣传的力度,开拓新的宣传渠道。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的一代,对于传统媒体并不感冒,反而对新兴媒体如QQ、人人网等比较追逐,因此在对大学生宣传时应该好好对新兴媒体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2营造良好的校内外氛围
学校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就会显得特别突出,要想形成大学生能够践行低碳行为的局面,高校要在这方面下大的工夫。首先,高校应该制定出比较合理、科学的低碳措施,引导和保证大学生走上低碳生活的道路,比如对大学生的用电、用水量加以严格限制,对于超出的以高价收取费用。其次,高校可以对于每个大学生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低碳节能的目标,并把它的完成度作为大学生素质以及大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评价标准。同时,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的扩大,在校外构建良好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政府的努力,社会用道德,国家用法律来构建出良好的氛围。
33大学生自身应厉行节约
331节约金钱
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的发展订下一个良好的理财、低碳的财务计划,同时又可以通过这样的措施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限制自己的浪费型消费模式。首先,每月制定一个财务计划,确定自己在这个月里必要的支出,并要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这个学期的整个财务计划,明确自己在这个学期花费;其次,在做好财务计划的同时也要严格加以执行。通过这样的措施你不仅会做到低碳的生活,同时也会积累财富和良好生活习惯,这会对你今后人生的发展颇为有利。
332节约粮食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各种天气灾难比较严重,粮食的产量有很大的波动,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是一个不小挑战,同时作为农业,占用了我们国家大量的资源,比如水资源、石油资源等,这也就造成了农业也成为高能耗的大户,我们要建立低碳社会,必须降低在这方面的能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主动去节约粮食,减少能耗,保护我们大家自己的家园。
333节约能源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首先,随手关闭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再使用电脑、台灯时,要时刻记着随手关闭它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的损耗;其次,在校内外尽量不乘车。在学校内做到不乘车,而靠步行,不仅能够做到低碳环保,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在校外只要不是太远的路就应该步行;最后,在校内应该合理用水。
34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念
341制定合理的消费碳的额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买过多高碳的产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我们所购买的东西计算一下碳排量,在我们进行购买活动前做好碳规划,以便指导我们去购买东西,明确我们哪些东西可以购买或去购买其替代品。
342改变奢侈、盲目的消费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奢侈、盲目的消费,比如在衣物上,很多大学生一上街必购买衣物,其实,即使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但是每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应该减少消费行为的发生,只要购买能够满足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的物品就可以了,勤俭自强。
343减少购买一次性产品
大学生在校外进行购物和就餐时,常常会面对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以及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选择,可能很多人会不加考虑就会加以接受,你可能不知道: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事情还不少。
344循环使用消费品
每当大四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寝室的楼下就会变成雷区――很多大学毕业生会把自己不要的、不容易带走的东西扔到楼下,这对物品是个极大的浪费。对于这样的情况,高校不妨支持大学生把物品赠送别人,或者建立专供大四学生处理物品的市场,再或者由学校加以收购利用,作为高校对于这问题应该有比较成熟的制度加以保证和支持,保证能够实现对于物品的循环利用。
345提倡合理饮食,多吃素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飞速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基本上从温饱迈向了小康,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放松了自己,大吃大喝的风气大行其道,殊不知,这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大了碳的排放量,也使得人们的饮食结构趋于不合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提倡像兔子一样的生活――吃素,要知道: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的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该数值的1/9,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饮酒,如果一个人每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由此可知,低碳饮食不仅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兰佳,兰敏,夏燕雯大学生低碳经济理念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调研[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
[2]庄贵阳,陈迎,张磊低碳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3]孟雨岩低碳社区案例研究――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研究报告[R].2010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1-0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而“提问式”的教学在课堂中又是重头戏,问的好不好,问的巧不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是的,“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中成功的提问,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魅力,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思考欢乐。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文结合为特点的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从中学生的身理、心理出发我认为作为中地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提问。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位学生都渴望学习成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面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会使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这会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做到启而全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在实施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还应富有启迪性,思考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的奥秘,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粮食出口较少,讲到这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查书的,有直抒己见的,表述了诸如“印度是人口大国”,“印度人口增长快”等原因,小小的铺垫以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印度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问题?”“节约粮食”、“增加粮食产量”、“进行科技种田”、“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等等,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都分析论证得头头是道。设问激励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雨林生长较快,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都应该着眼于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去思考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发问的语态
教师发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能告诉我吗?”“你认为如何?”“你认同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怎么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加精彩,如这样提问:“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
五、课堂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表达,它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限的,不能因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处座位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而产生偏见,影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
六、课堂提问后一定要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回答是“个体”的,但紧随其后的评价要指向“全班”,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对学生错误性的回答要做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再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等等。评价要讲究“留白”艺术,不要讲得过多过滥,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正确的做法不必由教师直接修正学生回答的错误,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后续追问来评价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后续问题中,自动发现先前回答的错误并主动修正错误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00105
当下,发展低碳经济、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训练,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培养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适应现代低碳生活的新型公民意义重大。本文就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家庭养成问题作一分析。
一、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道德
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以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种简单、俭朴和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伦理道德的熏陶、引导。何谓低碳生活伦理?笔者认为,低碳生活伦理是为倡行低碳生活方式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相关伦理道德规范,其基本理念在于强调责任、和谐和节俭意识,以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在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维系生态平衡。可以说,低碳生活伦理是现代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基础,践行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道德境界,体现了对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要求。
首先,让生活“碳中和”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碳中和”(Carbon Neutral)也叫碳补偿,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环保理念。即通过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相关环保组织或机构,由他们进行植树以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抵消我们的“碳足迹”。 这种将碳的排放直观化、量化和公式化,易于让普通大众意识到自己的微小行动在保护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这种意识再经过一些低碳实践活动的强化,就会转化成一种道德责任感,即心灵的内在必然意愿或“内在自律”。[1]这种环保责任感的确立,有助于环保行动的开展。我国目前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了“碳中和”的实践,影响也日渐扩大。尽管这种做法尚未得到普及,但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逐渐减少碳的排放应该成为现代人低碳生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
其次,低碳生活中“新节俭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体现。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而,“新节俭主义”应运而生。与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时代的节俭要求不同,这种“新节俭主义”尊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合理追求,但又主张在物质丰富的经济条件下远离过度奢华、过度浪费的生活方式。此外,“新节俭主义”倡导环保、归真、简约、精致,奉行“新节俭主义”的人主张在不压抑自身必要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摒弃无所谓的铺张浪费,扔掉多余、烦琐的部分,过精致、纯粹而简单的生活。[2] “新节俭主义”的生活态度,其实是在回归生活的本真。早在20世纪之初,就曾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衣食之享用过度也,戚友之酬应过度也,物质之消耗过度也,精神之劳役过度也。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实力不足以达者,则觅捷径以达之,正轨不足以济者,则走曲线以济之。于是虚伪、夸张、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消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务使自己现有之精力、物质,克以应与已缘接而生之要求之负担,绰有余裕。而后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作也。”[3]阐述的道理与“新节俭主义”异曲同工,且论及了节俭的重要道德意义。“新节俭主义”倡导的是理性消费,是传统节俭美德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扬弃,这不仅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而且是践行低碳生活伦理的新方式。
二、家庭是提高青少年低碳生活
伦理素养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家庭养成,是家庭成员根据个体的生长规律,在家庭中对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积淀相应的道德素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培养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濡染“三位一体”的合力凝聚,而家庭则对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的起点。家庭是人生最早和最长久的学校,是社会教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所经历的第一种生活就是家庭生活,所遇到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或家庭的其他长辈。因而,我国古代的《周易・家人》卦辞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前苏联教育家沃莉科娃也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层单位,是一个特殊集体,而这一集体是完全按另一种,比如与学校集体不同的方式组成的。”[4]可见,家庭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在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定向的作用。换句话说,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观念和习惯养成的起点。
第二,家庭在养成和积淀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道德品质上起着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是建立在血亲伦常关系上的教育、训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具有血缘或姻亲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家长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以及对所受教育、训练内容的认同,从而主动地予以接受。此外,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养成还具有学校、社会教育和行为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俗话说的“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秉性、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而且孩子在家中不像在学校和社会那样掩饰自己,这样家长就能比老师等他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养成低碳生活习惯。[4]
第三,家庭中的低碳生活观念和方式是培养适应低碳生活的新一代公民的预备役学校。在学校低碳生活伦理养成、家庭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社会低碳生活伦理养成的立体“网络”中,家庭低碳生活伦理行为习惯养成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培养适应低碳生活方式的新型公民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文明、养成良好低碳生活方式的预备役学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之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5]可见,家庭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更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家庭中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败得失,直接影响到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低碳社会构建的步伐。
三、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内容 家长或其他长辈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应该着力于基本要求的教育和落实。这些内容要求有哪些?笔者认为,尽管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基本内容还是共同的。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教育。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首先让孩子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青少年认知思维的特点和他们目前可接受的知识层次,结合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的“吃、穿、用、行”四个方面教育孩子认知什么是低碳生活。在“吃”的方面,要告诉他们什么是低碳食物,什么是碳排放量大的食物,让孩子知道多吃新鲜蔬菜,减少禽蛋肉类和高脂肪的食用量,尽量不吃加工类食品,吃饭时不浪费、不糟蹋食物就是低碳生活。在“穿”的方面,让孩子知道有换洗的衣服、能保暖就行,不要买太多的、不实惠的衣服,不与其他孩子攀比穿戴就是低碳生活。在“用”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对废旧物品合理利用、不使用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纸杯就是低碳生活。在“行”的方面,要让孩子知道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就是低碳生活。同时,告诉孩子多种树、多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为生态环境建设捐款等行动也是间接地减少碳排放,也是低碳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是加强青少年遵守和践行低碳生活伦理道德规范能力的培养。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养贵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家长要把低碳生活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低碳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习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用、行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碳消耗。青少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自觉遵守和践行符合低碳生活道德规范导向的能力。
三是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应该是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道德素质的着力点。成中英教授就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指出:“低碳不是一个热门的词汇,不是某一个机构的名片和政治策略。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类有规律可循的生存轨迹。”首先,家长要提高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语),成为习惯的素质才是最牢固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加强孩子保护生态和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道德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孩子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大事;引导孩子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地球村”村民的责任。其次,倡导勤俭生活方式。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孩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吃、穿、用、玩的互相攀比心理也有所增加。家长应该在生活中从小事、小节做起,在节俭行为习惯的反复训练、体验中唤起孩子对节俭观的崇尚与信仰,让孩子明白节俭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我们践行低碳生活的必要选择。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生成和巩固。
四、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
养成的基本方法 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的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从家庭生活的小事入手,加强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应该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使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之逐步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准则。从小处、小事、小节抓起,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可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成效。有位教师发现自己上小学的女儿节约意识、环保责任意识差,于是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低碳生活知识的教育。从算帐入手,她根据有关资料教女儿计算出少浪费一斤粮食可节约0.18公斤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公斤。母女俩共同算出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斤,每年可节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从具体的数据分析上,女儿了解到节约粮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此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注意节约,逐渐改掉了不太珍惜粮食的毛病。
第二,坚持以身立范,引导青少年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身立范、示范引导是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直接途径。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在生活中,父母应增强自己的低碳生活意识,时时处处注重做到低碳生活。例如:家长在做饭的时候将淘米水用来擦地板、擦玻璃、浇花,用洗澡、洗衣水冲马桶;在洗衣服的时候尽量少用烘干机烘干衣服而选择自然晾干;去超市购物时,尽量选择乘坐公交并自带购物袋;在自家的阳台上种植蔬果,既能减少外来蔬果的消费,又能吃到不用农药、化肥的绿色食品;在和孩子外出吃饭时,尽量自带餐具,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自来水笔、圆珠笔用完更换笔芯而不是随手扔掉,等等。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家长要明确告诫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只是为自家省钱的小事,更是造福人类的大事;种植蔬果和绿色出行不只是健康和节约能源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当父母通过自身低碳生活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并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作用的时候,孩子的主动性就可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低碳、环保、节俭生活的热情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家长生活铺张浪费或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而,家长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中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言传更重身教尤为重要。
第三,强化养成训练,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训练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家庭中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必须始终坚持的。所谓“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即是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道德意识养成(知、情、意、信)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两方面。”[6]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养成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方案,这样才能便于遵循和引导,从而将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转变为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下面是两个旨在养成孩子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活动案例:
[案例一:教孩子正确选择电脑关机方式]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增强节约电能意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不浪费电、节约资源的低碳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明确地告诉孩子,每次使用电脑时要学会正确选择使用方式:暂时或较长时间不用电脑时选用“待机”模式或“睡眠”模式;很长时间不用时选择“关机”模式;亮度随房间光线变化而调整等。家长可以给孩子具体操作演示。
(2)家长注意教育孩子,正确选择使用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电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减少电脑辐射,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3)当孩子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选择不当时,家长应该及时提醒,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也需要提醒很多次。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示赞赏。
(4)父母使用电脑时,要正确选择使用方式,给孩子做好节能环保的榜样,如果自己忘记关机或使用方式不当,孩子给予提醒,应虚心接受、改正,并表扬孩子的做法。
测评巩固:
通过孩子使用电脑过程中是否自觉选择关机方式的实际观察,评估孩子节约用电,养成正确选择关机习惯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巩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案例二:让孩子自己挣取1元钱]
养成目标:
(1)道德意识养成目标――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增强节俭意识的认同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信念。
(2)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养成俭朴、自力、珍惜资源等生活习惯。
实施过程与方法:
(1)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利用星期天依靠自己的劳动至少挣取1元钱(要求真正靠自己劳动获得,不得把家里的废品拿去卖),从中体验挣钱的不易。
(2)家庭成员坐在一起听孩子讲一讲挣钱的过程和感受。
(3)请老一辈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讲过去的艰苦生活,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家长遇到孩子平时不该遗弃物品时(如吃剩的面包、馒头、水果,写字时仍可用的铅笔、橡皮、纸张等),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和启发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还应该保持勤俭节约、自觉参与低碳生活。
(5)家长引导孩子利用挣来的钱办一件有意义的事(如积攒起来买东西给爷爷奶奶或家境不好的邻居老人等)。
测评巩固:
通过随孩子平时吃饭、使用水电等实际观察,或家长和孩子一起对一些浪费资源的事件进行讨论,试探了解孩子的看法等形式,评估孩子节约资源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养成训练方案,巩固孩子相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养成训练活动,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的好习惯。案例一中,家长通过反复训练孩子电脑关机习惯,可培养青少年节约电能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案例二中,让孩子自己赚取一元钱,体验挣钱的不易,从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使孩子进一步体悟“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明白在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仍要继承和发扬节俭的优良传统,养成生活俭朴、珍惜资源等的生活习惯。同时,家长在实施养成训练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强化以及训练活动的持续性。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养成决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实践中行为的不断累积,才能形成习惯, 积淀成品德。因而家长在训练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应该注意经常性和持续性, 以达到习惯成为“自然”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活动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顺元.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5):11-15.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2010:190.
[3].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2.
佩琪总会用一种特别谦和的语调跟旺达讲话,就好像她是在和梅森老师或是校长讲话一样。“旺达,”她会一边说话,一边碰碰她身边的同伴儿,“跟我们说说,你曾经说过你的衣柜里挂着多少条裙子来着?”
“一百条。”旺达回答说。
“一百条!”周围的女孩都尖叫着表示怀疑,就连在一旁玩“跳房子”的女孩们也停下来听她们说话了。
“嗯,一百条,全部都是挂起来的。”旺达说道。然后,她就闭上薄薄的嘴唇陷入了沉默。
“都是什么样的?我敢打赌,肯定都是丝绸的吧?”佩琪说。
“嗯,全都是丝绸的,各式各样的。”
“还有天鹅绒的吧?”
“对,还有天鹅绒的。有一百条。”旺达慢吞吞地说,“全部都挂在我的衣柜里。”
然后她们会放她走。在她还没有走远的时候,女孩子们便忍不住爆发出刺耳的笑声来,一直到笑出眼泪为止!
……
“唉,旺达明明只有一条裙子呀,就是她每天都穿着的那条蓝裙子,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有一百条裙子呢?”开心米叹息着,“要是我离她近一些,我可以送她几条裙子。”
开心米从床上下来,打开了自己的衣柜门,摸了摸挂在衣柜里的裙子,说:“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送几条裙子给旺达,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嘲笑她了。”
“嗨,开心米,你好!”衣柜的角落里,小老鼠和开心米打着招呼。
“呀,小老鼠,好久没有见到你了,你还好吗?”开心米又惊又喜地问。
小老鼠眨了眨小眼睛,说:“我很好啊,整天都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学习着。”
“你找我有事吗?”开心米问小老鼠。
“有事有事,我就是专门来找你的。”小老鼠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哎哟——”一不小心,小老鼠被开心米的长裙子绊倒了,摔了个大跟头。
“我……我……我找你有什么事呢?”小老鼠不好意思地说,“我忘了……”
开心米笑了,她说:“没关系,先陪我玩一会儿吧。”
小老鼠爬上开心米的书桌,和开心米一起读起了《一百条裙子》。
梅森老师站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教室里的静谧逐渐变得有些凝重,而且似乎还包含着一丝隐隐的期待。梅森老师用手扶了扶她的眼镜,动作缓慢而郑重。她的举止像是在暗示着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封来自旺达爸爸的信,一定事关重大。当梅森老师朗读这张简短的字条时,每个人都支起了耳朵。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老师:
旺达以后不会再到你们学校上学去了。她的哥哥杰克也不会再去了。现在,我们要搬到一个大城市去。再不会有人怪叫“嗨,波兰佬!”再不会有人问“怎么会有这么好笑的名字啊?”在大城市里,有趣的名字多的是。
您诚挚的詹·佩特罗斯基
信读完了,班里一片沉寂。梅森老师摘下眼镜,吹了吹上面的灰尘,又用她柔软的白手帕轻轻地擦拭着镜片。然后,她把眼镜重新戴好,审视着全班。再开口时,她的声音变得相当低沉。
“唉,旺达离开这所学校了。”开心米说,“其实,她是不想离开同学们的吧?”
“梅森老师读了这封信,她的心情一定很不好。”小老鼠说着说着,尖叫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我是来给你送信的。”
小老鼠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开心米。开心米打开信,读了起来。
亲爱的人类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老鼠王国的居民们思索了好久,才决定给你们写这封信,希望你们看了这封信后,会有所思考,在我们提到的一些方面会有所改善。我们想通过这封信,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粮食问题。以前,我们老鼠居民往往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找到一粒米饭、一颗香豆豆、一块很小很小的肉渣、一块很小很小的面包屑……我们努力地寻找着食物,却还是有可能会饿肚子。如今,到处都是可以吃的东西:整根整根的火腿肠、整块整块的面包、大碗大碗的米饭、大桶大桶的油汤、大篓大篓的蔬菜……现在,我们老鼠王国里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来自人类的食品。我们增修了仓库,我们大力宣扬多生多育,可是,也没有办法把这些美味的食品吃完。看着整仓库的食品坏掉,我们真的好心疼。最让我们担心的是,现在,人类这样浪费食品,如果有一天,你们没有食品可浪费了,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建议,人类要节约粮食,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类会没有粮食可吃。
第二,垃圾问题。以前,我们老鼠居民们总是在寻找垃圾堆,以此作为我们的根据地。现在,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堆越来越大,最大限度地占用了我们可以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建议,人类要好好地处理一下这些垃圾,否则,到最后,不只是我们老鼠没有居住的地方,人类恐怕也只能居住在垃圾堆里了。
第三,废水的排放问题。我们承认,我们老鼠居民不怕脏,不怕臭,我们可以在废水沟里钻进钻出。可是,近些年来,人类排放的废水,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老鼠在这些废水中进出,已经生了好多种不可治愈的怪病。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不只是我们老鼠居们会生怪病,人类恐怕也难以幸免吧?所以,为了我们老鼠居民和人类自身的健康,请人类处理好工业废水。
第四,综合方面。以前,大家都说我们老鼠王国脏乱差,现如今,在我们老鼠居民的眼中,人类可真是制造废物的专家,废渣、废气、废液等四处排放,根本不管这些废物是不是会给大家带来灾难。人类还不断地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被人类弄得面目全非。我们老鼠居民集体建议,希望人类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祝愿人类早日觉醒!
全体老鼠居民
老鼠年灰鼠月白鼠日
读完了小老鼠带来的这封信,开心米陷入了深思……
“开心米,我给你带来烦心的事了吗?”小老鼠问。
开心米说:“没有。非常谢谢你带来了这封信,我会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倡议大家一起来保护地球家园。”
“哇,真是太好了!”小老鼠高兴得跳了起来,“我先替老鼠王国的所有居民,谢谢你。”
“我也要代表人类感谢你们,你们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开心米说,“时间不早了,小老鼠,你回去休息吧,我也要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上学呢。”
“晚安!”小老鼠告别开心米,钻进开心米的衣柜,不见了。
“老怪,我想根据小老鼠送来的信里的情况,给环保部门写一份建议书,可是,我不会写建议书呢,你能帮帮我吗?”开心米对作文老怪说。
“好啊好啊。”作文老怪说,“不过,你要答应我,已经夜深了,今天晚上不能写建议书,你要好好睡觉,明天再写。”
“好的,我答应你,今天晚上保证不写,好好睡觉。”开心米说得很认真。
作文老怪微笑着递给开心米一个作文小锦囊。
开心米小锦囊
要写好一份建议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到问题。在写建议书之前,弄清楚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在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写建议书。
二、找到原因,提出建议。在写建议书的时候,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根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其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教学的课外拓展思路,凸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带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改善师生关系
要实现中职化学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而这种认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透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将情感与知识的传授融合起来,并透过情感教育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化学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主动输入和输出的探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融情于学习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拓展实验创新
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探索化学的能力有所实践,实现全面化的知识探索。而中职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而对于专业化学实验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践中包含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分离科学、分光光度分析、工业分析、色谱分析、综合实验等,在每门课程中采用专项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一开放实验等阶段进行循环实践,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三、课堂启发教学
启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思维获得开发,并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例如,讲到CH,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z,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学生的思维启发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次,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选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多想几种办法,同时向别人说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有用的启示和建议;鼓励学生在小组情景中利用集体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验证要求,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四、人本化教学拓展
“以生为本”的化学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以传授化学知识为主,要以化学为依托,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拓展。首先,中职化学教材的体现方面就不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少扔垃圾、废品回收、使用绿色商品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请同学们组成科学探索小组,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化学研究,并形成课题报告,总结水资源的污染和再利用情况。如,了解长江历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学生合作写出了“长江野生回鱼资源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科考论文。最终得出结论:长江沿岸有关地区要推迟捕捉野生回鱼的时间,这样就既满足了人们吃鱼的需求,又避免了野生回鱼出现生态危机。总之,这样的考察结果能够凸显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对化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类别、迁移、重组,设计出更为简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评价,最终实现中职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五、小结
中职化学教学要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引人创新教学、主体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拓展实验创新,开展课堂启发教学,实现人本化教学拓展,使得中职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贺文建.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张梅秀.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5 .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教《赠汪伦》时,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读有机结合,感受诗意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村居》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有同学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三、学习创作手法,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细读感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学习古诗炼意,感受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