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知识管理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2 15:57: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知识管理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知识管理问题

篇(1)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且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到底何为知识管理呢?所谓知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在组织或者是企业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该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以及创新等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且回馈到知识系统之内,因此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

2知识管理的作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或者企业的智慧资本,它有利于企业或组织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也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平台,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管理正是抓住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在充分肯定了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知识创造与共享的环境,最终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高新技术项目属于科学技术密集型,又称为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复杂性、综合性、技术性以及风险性。它的项目成果是知识产品。对于高新技术项目而言,知识就是它的全部,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经营权、专利权、信誉、非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的集合。

3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实际上,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之中,并且在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即是对人以及财物的管理,涉及到项目整体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此外,知识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为一种资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如何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当今的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就企业本身而言,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项目管理标准流程,并且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并且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知识管理而言,组织科学、合理、高校的标准作业流程体系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供了通道,也对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制度也为知识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的要求。

(1) 建立徤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和徤全项目管理制度,以知识的创新、共享及应用效率为指导理念来设计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使之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管理体系。同时,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才能与智慧。

(2) 提供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

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来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合作环境并且建立一个完善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供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的重要手段。它使得项目员工对于知识创新不断有新的需求,鼓励大家去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此外,在知识的传输上,也要建立一个沟通交流,推广信任及开放式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人交流。通过这一平台,既为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

(3) 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所谓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是指柔性管理和弹性管理并举的方式。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目标可能会随着企业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本企业未实现原定目标之前,别的企业或部门已经实现了该项目的目标,那么,项目组就应该充分学习别的企业或部门的经验或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将目标调整到比原定目标更高的位置上,这对企业经营者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个极大地考验。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强调目标管理、人本管理、弹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

(4) 构建项目管理平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知识管理方法,整合各种信息的项目管理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若要提高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水平,必须借助于信息工具的利用。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来扩大并深化知识的应用,专业的信息工具,如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公司内部网站、决策支持系统等,可将各种信息工具相互之间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企业的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A. 项目管理平台并非是一个新的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现有知识管理工具的聚集。应该利用这一平台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可通过开放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并且制定项目或者是活动的日程安排等事宜。

B. 此项目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既可以针对项目管理的内部人员,也可以针对供应商、客户等。

C. 项目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可以方便整理,形成项目案例,并且可以被快速搜索出来。

5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篇(2)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新晨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四、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篇(3)

一、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准备实施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运作上,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促进公司内员工进行讨论,加速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使企业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对外部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知识创新,它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无疑会伴随着将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隐形知识变成文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时公司独特能力就成为可替代能力。同时,员工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极易被其他公司挖墙脚,对公司的竞争造成损失。这就是说,知识创新支付了研究和开发的成本,除了使创新者获得利益之外,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在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受益。这样,人人都想获得好处而不愿支付成本,从而就会影响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

因此,在共享知识使企业、社会获得足够多的创新知识的同时,必需对这些创新活动及产品予以充分合理的保护。没有知识保护,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从事研究。然而,过度的知识保护会限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同样会阻碍创新产品的诞生,或者使创新产品不被用户了解。所以,只有辩证地对待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才能使知识管理顺利进行。

二、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保护的实现

知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通过新技术提高知识保护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已经成熟的经验,例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管理体系、激励和监控制度等来保护现有的知识。

1.加强知识保护的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许多企业或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别人的创新产品、窃取对手的数据资料。因此,知识保护首先应该从技术上加以防范。

为防止竞争对手跟踪仿制自己的创新产品,企业可以提高核心技术产品的专用性,为该产品量身定做一些只符合其自身的参数,而不适合他用,或者是频频出招,进行创新,持续制造新产品。例如,海尔公司在1984年~2005年的21年间,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96大门类1.51万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2005年申报专利高达720项,平均每天申报2.8项专利,每天开发1.8个新产品。这样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会让竞争者难于模仿、疲于奔命,有效地起到了知识保护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储存和计算机网络给企业办公与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外Internet的广泛使用,如收发邮件、查找资料及Web信息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平台。计算机数据存储与处理、计算机网络为企业的管理,运营和统计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快捷。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数据、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成为了当今知识保护的重要课题。

2.提高知识保护的法律意识。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保护不仅要从技术上加以防范,更应该从根本上规范人的行为,防止窃取他人知识事件的发生,或者加大打击、处理窃取他人知识行为的力度。通过规范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或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法律、伦理,约束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从而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

知识保护的法律方法一般是通过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或法规来实现的。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鼓励和保护智力创造活动。知识产权法明确保护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确立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权利主体地位,并对侵犯创造者权益的侵权行为人予以法律制裁;其次,促进智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知识产权法确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鼓励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推广应用其成果,确保智力成果传播者的权益,规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强制使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还表现为不重视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些不仅可以从一系列企业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中看出,也可以从日益猖獗的盗版侵权案中略窥一二。

3.优化制度保护环境。知识保护涉及人的问题,因此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人和组织依然在知识保护中处于中心位置,所以企业除了使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作为一个组织,需要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既使对外部市场也需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可能将知识锁在保险箱中,这样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解决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人,以人为本,建立信赖关系;以组织为本,建立制度体系,两者缺一不可。如我们可以从完善雇佣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建立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等,使知识管理中知识保护得以实现。

总之,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知识保护提上日程。只有对知识进行可靠、合理的保护,才能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知识保护不利于公司内员工知识的获取,甚至有碍于最佳实务的移转。今天的知识已经无法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一时地领先。所以,我们还是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创新方面,科学地处理好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的关系,以使知识能最大地发挥它的效能。

参考文献:

篇(4)

一、加强烟草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知识管理战略是烟草行业安全的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中国烟草市场也成为了国际烟草竞争的重要部分,知识管理是烟草行业安全发展的有利保障,是烟草企业应对内外部竞争的重要武器,国际烟草巨头已经开始了知识管理布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知识管理能够保障烟草企业形成一个防御体系,抵抗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知识管理是实现烟草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

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创新,那么抵抗市场竞争的能力就会下降,所以烟草行业需要知识管理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烟草企业的创新热情,增强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烟草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实现行业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知识型转变。实践经验表明,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管理,只有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也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知识管理能够从制度上给企业以良好预期,让企业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所以说知识管理是促进烟草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保障。

(三)知识管理是提高烟草企业效率的重要保障

企业的运行效率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是各种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烟草行业来说,通过对烟草企业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促进烟草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促使烟草企业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减少烟草企业的创新风险,从而让企业发展得更有效率、获得更大效益。通过知识管理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有效保障烟草企业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烟草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管理意识薄弱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充分的知识管理意识,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企业的知识管理意识非常薄弱,许多烟草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烟草企业的管理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导致我国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知识管理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充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阶段知识管理意识薄弱是影响烟草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知识管理数量少

从我国现阶段烟草企业知识管理的数量来说,世界上发达烟草国家的烟草企业知识管理都比我国的数量要多,进一步反映了阶段我国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并且知识含量较低。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烟草企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烟草企业专利申请比例为154:644,这说明我国烟草行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远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知识管理机制不健全

任何知识管理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烟草行业中,没有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2010年我国了首个《知识管理》国家标准,内容仅是通用性的知识介绍和框架性的实施指南。2012年烟草行业首次了《卷烟工业企业知识分类与编码》行业标准,对卷烟工业企业知识的分类和编码方法提供了指导。这些知识管理标准都还在初步探索构建应用阶段,导致我国烟草企业缺少有效的宏观行业指导以及制度约束,就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知识管理和保护机制,烟草行业的从业者也非常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知识,也就导致我国烟草企业在知识管理及保护措施方面的行动缺乏实效性。

三、加强我国烟草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措施

(一)加强烟草企业组织与人员保障,完善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

优化企业组织机构,成立知识管理部门,明确烟草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烟草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保护、经营制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管理保护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泄密,从而减少企业和企业之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对知识管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分类,还需要加强对烟草企业员工的培训,充分让员工学习到知识管理和知识保护知识,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根据行业运行规范建立健全烟草企业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市场信息资源建立知识管理服务平台,为烟草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检索和咨询服务。加强知识管理法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及时提供技术分析报告,为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提供应急方案。

(三)完善烟草企业知识管理激励体系,提高知识保护意识

烟草行业的顺利发展还需要充分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激励体系,提高知识保护意识,这样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向知识管理进行一定的倾斜,建立健全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制度,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保护,这样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知识保护方式方法,促进知识管理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对于烟草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一部分烟草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相信通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烟草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为烟草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诸如工业、服务业等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实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可见,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耕种历史,农业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相关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发展技术化、生态化农业是转变农业耕种方式的重要途径。

1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知识管理是随着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科技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内容是对企业管理的需求。应用和评估提出一个系统性的观点。它的工作流程就是将社会中的各种有效的资源集合起来,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处理方法,集中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分析和共享。准确来说,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是独立于信息技术科学之外的另一种新的领域。知识管理以知识的组织、知识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的利用为前提,对相关的产业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最大社会价值。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主体是人。知识管理不仅仅包括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还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管路知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一般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创造知识的资源,第二个方面是将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应用到生产活动当中,使知识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主要是将知识资源应用到相关的产业当中,赋予相关生产者智慧,使他们意识到知识资源能够发挥效率以及实现知识的增值。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当中,这是因为企业生产与管理工作当中,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都离不开知识管理。而且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管理的方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以往的传统性的管理观念,使管理者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同时知识管理使人们对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使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变革。将知识管理用来解决“三农”信息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对进行新农村,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2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信息需求

2.1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信息需求

随着相关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运用知识管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信息进行一个指导。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有关的致富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生产技术信息以及市场营销的信息。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较晚,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的农村对经济信息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现有条件下的经济信息还不能满足。又由于农产品的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未能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价格进行一个有效的掌握,导致了农产品没有合适的市场。或者是农产品滞销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农业信息的引导和服务,便于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准确、实时的经济信息,以市场为向导,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的生产与经营。

2.2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信息需求

我国针对农业的发展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广大农民群众在进行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时,对农业基本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农业产品质量的有关规定、农业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相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主要制度的了解,都有很大的欠缺。随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制度法律是有很大的需求的。比如土地承包制度的使用范围、承包的价格计算、土地的流转形式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转换等。再次是对农业资源保护制度的信息需求,比如说土地资源的保护制度、草原的保护制度、森林的保护制度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制度等。最后是城乡规划制度的信息需求,比如在进行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户籍的管理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的规划问题等。

2.3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信息需求

重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培养是对农村进行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掌握好农产品的新品种、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生产。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当中的转换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相关食品安全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很多的新名词,比如说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这些新名词使广大农民群众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做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所以,转变以前的思想观念,重视农业产品的产出质量十分重要。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不仅是技术的培训,还有质量安全意识的培训。

3对农业生产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3.1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正如上文叙述的那样,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当中,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量是特别大的,虽然成立了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站,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局限性,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地方农业部门也开展了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但是覆盖面不足,信息量少,的相关数据也没有及时性,对农业的信息服务起到的作用不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不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另一方面,设立的相关部门又不能对农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就在那里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于农业的信息建设还不是很到位,广大农民群众仍然不能有效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

3.2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管理需求

农业的发展受地域、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相关的农业政策都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借助知识管理来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目前,借助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相应的知识宣传平台,普及相关的农业管理的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增强信息的敏感度,有效拓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思维和生产观念,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农业信息服务,实质就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观念的转变。在农村,要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构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学习、培训的场所和机会,提高他们农业生产的综合素质,政府通过相应服务系统以及知识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职能,同时对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涛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篇(6)

当今世界的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已经来临,这种新的时代改变着企业的管理模式、物质生产的组织方式甚至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经济的增长更离不开知识的掌握、传播和,因而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成分,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的来临,直接导致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很多学者都提出我们应该调整原有的管理方式,走进全新的知识管理。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美国的维娜·艾利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而巴斯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为增强组织绩效而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等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求,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在这里,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为主导的各种先进知识对企业内部人员及运营中的全过程所运用到的技术实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使得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运转,在市场竞争中居有利地位。

1.2 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通过知识的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掌握并应用知识;通过旧知识的理解能够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除在内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从外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企业知识面;确保知识能够实际运用到企业的生产技术中,实际的发挥成效;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1.3 知识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呈现如下的特点。

1.3.1 更加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使员工能够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1.3.2 更加重视知识和尊重人才

知识经济管理中更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对发挥组织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把企业看成是“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益。

1.3.3 更加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

这种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还有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

1.3.4 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知识管理需要有新型的领导方式,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阶层要不断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的领导应该是集体领导,每一位员工都为企业的发展出力献策,都成为管理者。要集中员工的智慧,统一员工的行动,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2 企业知识管理中有主要问题

2.1 处于经济时代的我国经济,制约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在农业企业中实现知识管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国内外许多知识管理的事例表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除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各方面的正确决策,更在于全民的知识水平。我国经济目前还处于工业经济的中期,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含量还比较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虽然在企业当中存在,但是没能成为企业的主流,也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没有压力就没动力,这种经济现状,导致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知识管理也就缺乏原动力。

2.2 企业自身对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如何维持或是夸大企业的现有规模,对有形资产比较重视,对知识这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则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资本的理解不太清晰,未能理解其内涵;对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解,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的联系。而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作为创造、应用知识和掌握知识技术的载体——员工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的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开始融入到产品和生产技术过程中,并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根基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企业要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只重视有形资产的传统认识,把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本来运营和管理。

2.3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业信息化是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知识管理中我们需要一个更快、更有效传递知识的空间。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体现出非常的不平衡:企业的中间技术核心层,如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机管理,但是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信息化的结构未搭建起来,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

2.4 信任危机

信任是实现知识交流、共享与应用的前提,只有建立起了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体系,才能建立知识的良性循环,减少知识共享中利己主义的出现。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由于缺乏信任而知识共享的问题。

2.5 知识管理高级人才匮乏,知识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知识的主体是人,管理知识的主体也是人,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能够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知识管理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知识管理人才还不多,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系统也还不够完善。因此,企业需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知识管理人才,学习相关理论。

3 企业知识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 运用知识管理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3.1.1 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

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而所产生的效益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同时往往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容易导致管理者缺乏信心。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和一贯的支持。

3.1.2 企业要全面理解知识管理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仅是在管理模式上的突破,更要以此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而企业不能盲目的追风,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正成为商业日程中的一部分,组织要有知识管理的商业动机,保证知识管理与具体的商业过程是匹配的。在开始一个知识管理实践时,首先要客观的评估企业的战略力量、弱点以及目标,目的就是要找出知识管理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出大的影响。

3.1.3 文化与自我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理念所在,是员工应遵循的。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它的企业文化应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机制,构造知识交流的氛围,倡导知识分享的精神,依靠在员工之间及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信任的氛围来鼓励员工共享知识。

3.2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对策

3.2.1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组织制度,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的出现是知识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职位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企业在设立知识主管时不应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以免以知识主管完全取代信息主管。要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

3.2.2 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制度

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大多数的企业都注重物质激励,却忽视了精神激励,这是不可取的。企业一定要两者相结合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

3.2.3 实现企业信息化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当人们互相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当知识不为人们所运用时,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企业需要建立相关的企业内部及其他快捷方式,用来作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交流信息、共享知识、合作创新的媒介。如施乐公司就曾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知识地平线”的企业内部网络,用以共享知识、信息、搜集知识、学习培训等。除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网外,企业还应将内部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

3.2.4 营造一个创造并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互相信任尤其重要。那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出成就的企业,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种工作环境的制造:①强化员工间的知识交流制度。让员工通过学习交流会、头脑风暴会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②定期培训。定期培训除有利于营造环境外,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员工及时获得本行业的最新信息。③积极收集外部信息。外部环境的变化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收集外部信息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这些信息包括:政策信息、经济信息、信息、文化信息、信息、环境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消费者反馈信息等。④建立企业知识库,进行开放式管理。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避免由于知识分布零散而降低知识管理的效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分类、搜索,可以提高知识使用的效率,知识库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3.2.5 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美国吉利剃须刀公司把40%的时间用于物色优秀人才,除引进优秀人才外,企业还注意培训现有员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足够的人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4 结语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不实施知识管理就缺乏竞争力。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并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

1 陈先来,杜方冬,李后卿.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J].现代情报,2002(7)

篇(7)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21-03

[作者简介] 贺喜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南昌大学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科学。 (江西 南昌 33004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组织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未来》一书中所说“从现在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知识。这个世界正在脱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的时代,进人知识密集时代。”组织和个人最重要任务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界定。有从管理的对象定义的,有从功能定义的,有从行为方式定义的,有从目标定义的。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丹尼尔・E・奥利里(Daneil E.O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就国内而言,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策略;知识管理既包括信息管理又包括对人的管理。”

无论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采取何种认知,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知识管理都与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笔者以为,要有效地实现知识管理,必须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扩大知识的规模,提高知识的质量,增加知识的运用效益,使所管理知识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一、知识管理要使所管理的知识达到数量上的规模化

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并且增加对知识的投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价值。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诸多目标中,积累知识应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如不进行知识积累,知识管理就失去了管理的对象和基础;如果所积累的知识量太少,就会浪费管理的资源,使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就会使管理效益低下。因为知识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所投入的资源要与管理客体的幅度相匹配。可以说,知识数量上的规模化是知识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无论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建立存储知识的“蓄水池”,并且要千方百计地使“蓄水池”的“水量”保持到一定的水平。要达到所管理知识数量上的规模化,具体而言,必须做到:

1.要盘活存量。知识管理与传统管理不同,它强调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和可利用的内、外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个人和组织要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对已有的知识存量进行盘点,也就是要内部挖潜,先把自己组织内部已经存在的组织自身的知识和组织成员个人的知识进行清理,使之成为组织的第一批积累的知识。不能一谈知识管理,就只考虑引进外面的知识,而对自己组织内部的知识熟视无睹,弃之一边,这种舍近求远的知识“远视”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要对组织现有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伦理文化等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要对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进行发现,使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这样,我们就能掌握组织内部拥有哪些知识,缺少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用不上;哪些知识现在不能用,哪些知识将来能够用等情况,对自己的知识家底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采取积极措施,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在交流和共享中,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知识,使组织的知识得以丰富,个人的知识得以提升,使组织内部的知识存量得以盘活,并充分发挥作用。

2.要留住流量。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它具有流动性、共享性、可重复消费和边际报酬递增等特征。知识的流动除了发生在组织内部,更多的是发生在组织和个人在对外的交往和交流之中。因为组织和个人都不是也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的整体之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组织和个人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相互交流和交往,在这些交流和交往中都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碰撞。因此,我们要把握对外交流和交往的有利时机,树立“雁过拔毛”的精神,捕捉迎面而来的知识和信息,让交流和交往对象的知识在交流交往之后,能为我所共有,甚至为我所占有,而不能让它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我们要在与本组织和组织成员发生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把外部组织和个人的相关知识,进行有选择地合理吸收。组织外部包括社会的大环境,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相关部门,客户等,这其中有的是组织生存的土壤,有的是组织壮大的依托,有的是组织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组织竞争的对手。对组织外部流动知识和信息的摄取,是组织和个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比如,客户掌握的知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高效益、为双方创造更多的价值甚至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客户知识管理(CKM)把客户的知识视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组织通过构建开放、互动、互利的客户知识管理系统使客户成为组织的“知识伙伴”。

3.要激活增量。知识管理是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知识积累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的增加。对组织来说,其知识的水库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蓄水池,而是一个充满了新思想、不断涌动的泉流,是组织成长壮大的源泉。所以,在知识管理的目标范围内要尽量多地占有知识,丰富知识,使知识仓库的存量最大化。一是成立知识管理的专业部门,确定知识管理的主体,即宏观控制者或知识主管(CKO)、中层指导者和微观操作者,以及行政主管和负责信息管理的CIO等,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由专业部门和管理主体对所需知识进行搜寻,在知识的海洋中打捞知识,扩大组织的知识储量。二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行为纳入系统化的轨道,并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构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畅通学习渠道,促进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学习,在学习和知识共享中吸纳新知识。三是进行知识创造,即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知识。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弘扬创新精神,提倡科学冒险,激发人的创造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不断地对组织成员进行知识培训,鼓励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团队之中,把个人的隐性知识转移到组织之中,与组织的显性知识相结合,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四是有代价地引进或购买组织和个人通过努力暂时难以获取或拥有的知识或知识产权。

二、知识管理要使所管理的知识达到质量上的最优化

人类社会的知识是无限的。管理也是无限的。但就某个具体的组织和个人来说,知识的管理应该是有限的。因为组织的资源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纳入管理的范畴。所以,对所管理的知识只能根据组织和个人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在推进知识数量扩大的同时,注重把握知识质量的提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有所管有所不管”。“有所不为”,是为了集中精力把“有所为”的“为”好;“有所不管”,是为了集中精力把“有所管”的“管”好。要使所管理的知识在质量上得到优化,就必须做到:

1.起点要高。知识管理是培养组织核心能力的一种管理行为。因此,进行知识管理一开始就要围绕培养和增强组织的核心能力这个目标,站在时代的前沿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上,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积累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和运用知识。不能停留在“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过去比有提高”的水平上,而应该把自己融入环境、社会和全球化的范围之中,站在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高度进行知识管理。具体而言,一是认识水平要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把知识管理纳入组织的战略管理的范畴;二是眼光和视野要高,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既能总结过去,又能规划未来;三是投入的水平要高,要把知识当作一种资产来经营,高投入才有可能高产出。

2.筛选要精。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知识的积累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视野范围内的知识不加选择地全部摄取,而应该根据组织以及个人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精心筛选,把那些有用的、管用的、有效的知识挑选进自己的知识仓库。同时,对现有知识仓库中那些过时的、老化的、作用不大的知识还要进行合理的淘汰,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用先进的知识替代过时的知识,对知识仓库中的存货及时进行清理“出仓”,始终保持组织的知识与所面临的环境相适应。人类已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生成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在知识的海洋中打捞自己所需的知识,应该炼就一双慧眼,拥有一张“滤网”,使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够从网上打捞上来,自己不要的知识能够从网孔中过滤下去。

3.重点要明。知识管理重在培养组织的核心能力。因此,知识管理在积累组织和个人所需要的基础性和一般性的知识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吸收和积累那些具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尖端知识。也就是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重点的知识实行重点管理,实现重点突破。基础知识和一般性知识的管理,在于解决组织和个人的生存问题;重点知识的管理,在于解决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问题。生存是发展的前提,生存都困难,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高层次的生存,没有发展,最终也难以生存。重点知识的管理是培养组织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组织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三、知识管理要使所管理的知识达到效益上的最大化

“知识管理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价值创造活动。”许多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金钱或劳动力。比如,知识获得,即创建文件并把文件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编选、组合和整理,给知识添加价值;开发知识分类方法,并标示对知识新贡献的特点;发展信息技术基础,实行知识分配;就知识的创造、分离和利用对员工进行培训等。所有这些,对知识的管理活动所投入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进行知识管理在组织中应用的核心是体现知识的增值,使组织真正将知识转化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促进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如果把知识视为一种资产,要有效地管理这一资产就要投入其他资产,管理的成效就体现在投入后的产出大于投入本身。要使所管理的知识达到效益上的最大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好知识的库存和创新的关系。组织知识库的建设不只是为了保存和保护知识,重要的是在为这些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创新奠定基础,要使这些保存和保护起来的“死”知识能够不断地“活”起来,不断地“多”起来。一是要让组织和个人知道这些知识的存在,即知道组织的知识库中存在哪些知识,并能够简单便捷地在组织的知识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二是要让组织和个人都能够熟悉这些知识,能够共享这些知识,使组织和个人拥有的知识量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得以成倍地扩大;三是找到有关的知识与知识的结合点,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升华;四是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知识的联合或同盟。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借鉴别人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同志曾经说过:“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2.正确处理好知识的创新和使用的关系。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书中详细地分析和论证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50年代末的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y)的概念。就是要把知识视为产业,并当作产业来经营。知识创新之后应把知识的原料投入到生产之中,使之变成新的知识产品。创新后的知识如果不用,不投放市场,就会成为知识仓库中的新的库存品,时间一长,新知识又会成为老知识,先进的知识又会成为过时的知识。知识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创新知识的可用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创新的知识创造价值。所以,知识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正确处理好知识创新和使用的相互关系,积极为知识创新寻找市场结合点,为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牵线搭桥,极力促成创新的知识能够用出去,能够用到该用的地方去,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仅仅充当知识原料保管员的角色,而要成为知识原料的加工者和生产者,也要成为知识创新产品的消费者。

3.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使用和效益的关系。知识都有用,关键是谁能够使用、谁在使用、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后产生了多大效益。负效益地使用知识,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失败;零效益的使用知识,意味着知识管理水平的平庸;低效益的使用知识,浪费了部分知识管理的资源。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一样,都是效益的最大化。离开了效益,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离开了效益,知识管理也将失去其生存的空间。效益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知识管理要始终围绕效益这个中心,组织知识的积累、共享、创新和运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规模是知识管理的前提,质量是知识管理的根本,效益是知识管理的生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要把三者联为一体,发挥它在培养组织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英]罗伯持・海勒,彼得・德鲁克.崔权醴,译.管理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篇(8)

敏感企业依赖的不是核心产品,而是核心能力,这是一种能创造未来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一种知识,它让企业知道顾客现在的需求是什么,并能使企业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看到未来的需求是什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人员和合作伙伴体系内部的明示的和隐含的知识来获得。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知识管理是促使其成长和其反应速度基准不断超出人们最大胆预期的唯一希望,从而使对员工智能的管理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技能。然而对于究竟该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许多企业并没有做系统的计划和执行。

本文探讨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使企业真正能挖掘、创造、积累和应用特有的知识,使之成为企业不竭动力的源泉。

相信知识管理

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巨大障碍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在许多企业的领导内心就不相信真的能够将知识进行收集、储存、分析、传播以便共同使用。其实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抽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产业都是建立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的。企业中的知识可分为声明性的(关于什么的)、程序性的(知道如何去做)、原因性的(知道为什么)、条件性的(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关系性的(知道与谁有关)等等,这之中包括所谓“明示的知识”和所谓“隐含的知识”。在企业内部,伴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知识不再是一种特权,当员工总能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形式获得所需内容的信息时,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就可以顺利完成流程,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

作为企业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他应利用自己的头脑以及所能借用的一切,从而谋万世,谋全局。实现知识管理就相当于组建了企业智能智囊团,无论是对于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对于中层管理的生产运营决策,还是对于普通员工的事务处理决策及作业方法指导,都具有动态实时有效支持。企业领导只有相信知识管理能带来巨大的能量,才会下决心支持企业围绕实现知识管理所做的一切行动,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挖掘身边的专家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雇佣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最大财富,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仍主要局限于规范工作时间、按专业规范工种上,而没有立足于挖掘、管理、利用员工的智慧,这就是工作效率经常难以提高的原因。每一个员工在其处理各种事务的工作过程中,都会用到各种知识,这其中,就包含了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针对自己经常面对的问题,他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下一步该做什么,然而这些观点却极少公开,无法共享。组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经验只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自己工作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专家。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的知识既涉及理想,也涉及创意,它们总是来源于个体,企业的力量之源是多数人所掌握的信息。关注企业的员工,挖掘身边的专家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企业可以对每位员工进行评测,请每位员工把自己所具备的可能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列举出来,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产生知识资源库,供全体员工共享。具体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实施,但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要营造一种可以使金子发光的氛围。

欢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当我们已经知道员工就是企业知识的源泉后,下一步就是要设法让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安全范围内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共享,唯此知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企业成员都是企业大家庭的支撑一分子,大家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方向螺旋式上升,这是个双赢的过程,使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实现互动促生,这是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的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站立在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也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魅力型领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中核心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水平。作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企业领导应该是知识的推动者,当社会上所有的力量正在促使知识资本更快地流动时,他应该构建一家留得住知识资本的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挑战,员工不会留下。能否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战略管理而实现企业从无法壮大到不可阻挡的转变,取决于企业领导管理人、工作程序和技术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水平如何,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魅力型领导就是那种能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领导,他在知识管理中懂得困难不在于说服人们接受新观念,而在于说服他们摒弃旧观念。

首先,在用人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魅力型领导要学会制造和利用冲突,不能只聘用和奖励自己所欣赏的那一类人,而要设法让具有认知差异的人在一起工作,在工作的冲突中得到创造性思维。

然后,由于知识管理是全员过程,而变革的速度和性质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参与终身学习,包括领导者自身,所以魅力型领导应该知道,要做到持续改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模式与平台,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创新的环境,将企业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对于学习型组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在以下方面应该是出类拔萃的: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他人的经验的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把握以下环节:

鼓励创新。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以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

鼓励交流。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积累、处理、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激发,在交流互动中,知识才会迅速增加。

鼓励执行。一方面,鼓励对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执行;另一方面,鼓励知识充分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的执行。只有执行了,才有可能有效益。

支持学习。既支持员工的个人学习行为,也要为其创造定期培训的系统学习环境。只有人人都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企业大系统才能具备动态知识更新的特性。

创建知识网络。信息化为知识的提取、整理、记录提供最好的手段,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就可以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就象自然界一样无情。进行知识管理归根到底要在需求引导下落到实处,执行了才会有效。那些具备了真正知识管理的企业,是具有生命活力,能够进行自我进化的主体,它们欢迎市场竞争,因为竞争会使它们脱颖而出。

参考资料:

1.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著,陈岳、管新潮译,《SMART知识管理》,第1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

篇(9)

引言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知识的持续取得、储存、分享、运用与创新的过程。[1]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的能力,在漫长的教学岁月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事错误的教学。为了让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对其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笔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深入了解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知识管理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网络问卷中,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没听说过和不知道具体含义的占了76.7%,仅有1.4%的人听说过,并对其涵义比较清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欠缺。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传授知识,教师们虽然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个人知识管理已经渗透,也就是教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地去管理了知识。

2.教师个人知识零散无序

虽然教师在潜意识中认为,能够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但这仅仅停留在无意识的自发状态。对于最基本的知识归类和储存,很多教师都感到不知所措,零散无序。当要用到某方面的知识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查找,很多时候要找的知识又突然不知去向,不能有效地将自己所需的知识及时提取出来。

3.教师分享知识意愿低

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在中小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自身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是升迁和竞争的资本,不愿分享。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会给愿意分享知识的教师一定的奖励,但很多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进行分享。

4.教师缺乏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蕴藏在教师头脑中的有关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经验性的知识才是教师知识精华的部分,也是主宰与决定教师专业行动的主要力量来源。[2]对于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的增长主要是对于教师个人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3],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

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

1.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分类整理知识资源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拥有大量的知识,但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和指导思想,其拥有的知识资源处于一种零乱、无序的状态,在关键时刻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造成知识的流失。为了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教师应按照个人实际的需求,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有序化处理,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组织、存取,达成知识积累,以便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借鉴知识管理中的编码化策略,首先要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编码,即将教师的教案、教材、教学计划、学习手册、专家讲学、期刊、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文档化或电子化的形式存储起来,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在进行文件命名时应遵循简单明了、见名知义的原则,可以辅以数字编码、时间、来源等。这样就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查找和操作,也可避免因时间推移和遗忘而导致的混乱管理,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浪费。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如iSpaceDesktop、iNota、Mindmanager、Blog、RSS、360doc个人图书馆等支持教师进行知识管理。

2.提升知识分享的意识

从知识管理的公式可知,知识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界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能够获取、整理知识资料,更要注重去分享显性、隐性知识。分享他人的知识也是个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对教师而言,“教辅资料”和“教学设计”是以内容导向的显性知识,“实践课堂”是以过程为导向的隐性知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出于多方顾虑,比较愿意分享“教辅资料”和“教学设计”,而不愿意与同事分享“实践课堂”和撰写的经验反思。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知识分享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如果自己不主动去分享个人知识,久而久之,也很难分享别人拥有的知识,这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多与同事分享知识和经验。另外,如果教师出于竞争,不愿意在本校进行分享,那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与外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网络也是知识分享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积极分享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要无私贡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3.基于反思挖掘隐性知识

教师的知识主要由内隐的、个人的、实践的和具有一定情境性的隐性知识组成,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难以用文字表达、交流和共享。实际上,“隐性知识并非不能表达,只是表达起来不像显性知识那样逻辑严密、一目了然,它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观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像是一种文字片断(notes)。” [4]借助反思性的教育叙事,教师可将在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也对自身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修正和重构,使这种片断式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管理,将其系统化、显性化,使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成为可能。

撰写反思性的教育叙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撰写教育叙事时,教师要充分体现反思的理念,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故事的简单的平铺直叙的描述,而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时,要适当地融入个人情感、态度、动机和观点。

结论

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了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相应的策略,做好知识管理,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氛围、行政规章制度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层面也要从规章制度到理念及具体的硬件设备等方面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玉芝.小学教师的知识管理——个人与组织面向之分析[D].台湾: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2001.

[2]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6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103- 04

1 高校知识管理的界定

1.1 高校知识管理的含义

对于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表述,国内外学者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学者重点阐述其研究对象。如丙国强、邱鸣(2001)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对存在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的管理与利用。[1]有些学者重点描述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如周九常(2002)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通过将各种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目的的管理理念。[2]张维平、凌晨(2008)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社会活动中的知识进行收集、保存、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其拥有的内部知识和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提高大学适应力和创新力。[3]有些学者着重从流程上在描述高校知识管理。如刘萌芽、李妮(2000)表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学习、开发、传授、转让、生产、创造过程。[4]米靖(2004)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5]邓新荣、高务龙(2007)指出,高校知识管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等技术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对高校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交流、创造和更新的过程。[6]还有些学者是重点从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上来进行其概念的描述的。如英国学者詹妮佛·洛丽(200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应该包括创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获取、强化知识环境、管理知识资产。比利时列文天主教大学校长澳斯特林克(2002)指出,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并向社会提供学术服务这些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作为大学应该建立一定的范畴、架构和过程,来对其知识进行管理,并优化产学合作。[7]

1.2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张旭(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积累和扩大知识资源; ② 建立有效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 ③ 培养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组织文化; ④ 建立有效激励知识交流的机制; ⑤ 有效利用知识资源, 进行知识创新, 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8]方金认为知识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管理,着重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输入、知识处理、知识输出的管理;服务社会过程的知识管理,主体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开发知识、教育服务管理等。[9]汪怿(2005)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7]王楠(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资源和知识过程两个方面的管理。[10]徐敏(201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知识和对人两个方面的管理,具体而言,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等管理过程,以及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11]邓新荣、高务龙(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对高校知识、高校知识活动和高校知识工作者三方面内容的管理。[6]

2 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是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的重要场所,科学的知识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管理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但它更是管理思想和价值观的变革。目前高校的知识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存在缺失的现象,虽然高校管理中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模块化的信息支持服务平台,但感觉这些服务内容是割裂的一个个模块,在使用上并未实现一体化,操作起来不够便利。各大高校也在进行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革新,但是似乎不是在系统的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技术体系的构建,因此无法实现信息的充分流动,也无法形成知识共享的模式,更无法实现广泛的知识范畴的合作。教师常常会感觉到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被条块分割,各个部门在进行着各自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创新工作,未能进行必要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这从本质上就背离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2.2 组织结构体系与知识管理需要不相适应

管理组织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载体,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需要在一定的组织平台上才能得以实现。高校的组织结构应该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弱化等级关系,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交流沟通热情,因为在这样的组织中,组织成员们相对平等,能够得到尊重、信任和关心;在扁平化的组织中有利于教师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创造的热情和意愿,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流动、交流和共享。因此,高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知识的流动、创新、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动力。[12]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组织结构,这不利于知识的流动、共享、应用与创新。

2.3 知识管理系统的流程缺失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流程缺失。

第一,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方面。教师作为需要大量吸收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群体,知识获取很重要。就知识分类而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外部化、明晰化,能够用文字、文件、数据库等形成呈现,对于这部分知识,各高校有一定的获取途径,图书馆、档案室等部门专门负责显性知识的存储,但是在显性知识的存储深度和获取途径的优化方面还不尽完善。

第二,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知识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有价值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流动、分享,才能产生更多新的知识。高校在知识交流和共享方面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比如校内网的建立,但在知识交流氛围的营造方面不够积极,也未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教师学习交流机制,这些都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

第三,在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高校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新陈代谢,淘汰失去使用价值的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高校的部分知识使用者会自动放弃失去价值的知识,但是在组织层面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来进行知识更新;而从知识创新的层面来看,也是知识使用者在形成既定成果后推动知识的创新,但组织缺乏激励创新的机制。

2.4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及技术不完善

高校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这也是构造知识的交流网络。国内高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支持内部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校园网和各种信息系统,但是还未建立校际间的知识共享网络,当然这也不是哪一所大学能完成的工作。另外,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校园的数字化与生动有效的活动载体相结合的工作也不够。[12]

3 改善高校知识管理的措施对策

3.1 构建知识管理的文化理念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但知识管理绝不仅仅就等于信息技术,它更需要管理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与创新。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种开放、信任的文化,打破不愿共享知识的障碍,建立让知识在高校自由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文化平台。[13]

第一,高校领导应全面支持。任何组织中领导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决定和影响这个组织的某种策略的开展。学校领导支持有利于构建高校平等交流和民主决策的氛围;领导支持会加大知识管理的硬件、软件投入;如果领导带头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与人共享,这将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这些在高校的知识传播、共享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13-14]

第二,促进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组织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这便是要求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原因。学习型学校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重视;教师自身是持续的学习者;教师间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学校是一个学习系统;学校领导是学习的领导者。要实现这一境界,需要的是宽松的人文环境,需要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等各类成员能建立互信、亲密的关系。如果高校能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达到这种状态和境界,将会很大程度上消除高校推进知识管理的障碍。[10]

第三,提倡团队合作,相互信任。能否实现知识的共享其实全赖于共享文化的建立和基于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只有建立了互信和坦诚的交流习惯和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创新也只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能跨学科、跨地域实现,知识管理也才有全面系统展开发展的可能。[15]

第四,推进学术批判、学术宽容,鼓励学术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技术都需要不断修正才能得以完善。高校应该鼓励学术争鸣,让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汇聚,打破等级观念,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尤其要鼓励学生在学术上的自我表现,鼓励其向学术权威提出挑战。[14]

3.2 重构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3.2.1 组织结构重构

高校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激励不充分,制约了组织的知识创新。[13]适应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共享和沟通;能够推动知识创新;形成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15]

第一,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能在组织成员间建立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建立开放的交流环境,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也利于成员间、部门间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14]

第二,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设立知识主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来运作。高校应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该机构分为项目实施小组和指导委员会。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具体的执行性工作,指导委员会由高校的高层领导以及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要对知识管理系统负责。专业知识管理机构中要有专业的知识管理人员,并且应该设立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是在组织中专门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行政官员;他们要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对于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对知识资源进行调配、整合,保障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要激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创新。[13]

3.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构

要实现高校知识共享和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如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第一,采用灵活的人事管理办法。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抛开传统的独占式人事管理制度,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为了实现这种交流,可以灵活地聘请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学术讲学、交流活动,甚至是采用虚拟管理的办法,让优秀教师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第二,人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继承性,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性的需求,因此在用人制度上,既要稳定从而保证研究的延续性,同时也要保证有“新鲜血液”输入到组织中从而带来新的知识、技术和思路。

第三,建立教学内部流动机制。由于教师们所属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交叉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所以可以尝试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在高校内部鼓励教师进行流动,从而带动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14]

3.2.3 知识管理的相关机制重建

第一,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高校要顺利实现知识管理,必须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学校就要把知识共享作为贡献与考评、晋升、评优、培训等奖励措施相联系,对于积极进行知识共享的高校员工和群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比如,实施“知识贡献”分配制度,建立“知识积累贡献”奖励机制,奖励对于组织知识积累有贡献的教师和群体;还可以建立“能位匹配”的目标激励机制,以满足教师的创造欲、成就欲和尊重欲。[14]

第二,建立知识共享收益机制。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要让知识所有者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受益。在确定利益分享的原则时,首先要对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知识,共享收益的数量和获取渠道都不同。一般按照用途可以将知识分为理论前沿知识、实用知识、公益知识、稀缺知识。对于理论前沿知识的研究成果,由于其对社会发展起到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点扶持。实用知识是那些为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实用类知识只有与社会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共享过程中要寻求社会的经济支持。公益知识是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包括德育知识、学校规章、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办事程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这类知识在共享过程中学校要重点扶持。稀缺知识是我们生产、生活中需要但是却供给不足的那部分知识和技术,比如一些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术,稀缺知识应该通过市场去实现其共享价值。[14]

第三,建立限制知识垄断的机制。要实现高校知识的共享有时还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尤其是在共享文化还未形成之前。例如,通过行政命令打破知识垄断,实现知识共享。高校可以借鉴贝尔实验室的做法:当组织的一个部门需要新的知识时,决策者可以把知识需求传递给研发部门,由他们免费提供针对所需知识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是将知识作为产品在组织内部进行生产,员工只是这个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收入和研究行为脱钩,知识的个人拥有没有意义,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会进行知识共享,这就真正实现了隐性知识外部化和知识共享。[14]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高校还应该积极保护知识原创者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减少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校际间、校企间通过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知识成果的有效转化并通过明确知识产权避免知识和技术的重复开发。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使知识创新主体保持创新积极性,不断推进创新活动,使知识管理流程不断向前推进。[14]

3.3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流程重构

我们把学校的知识管理流程分为3个部分: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3.3.1 高校知识的获取与储存

高校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是知识管理流程的起点。从知识获取和存储两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方面以人为主。即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机制设计方面考虑如何通过持续追踪与更新机制来保持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系统为主。即在知识获取与储存机制的设计方面以校园网上的知识库为中心,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师的智慧、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显示的电子文件,并分类存储进入文件管理系统。[15]

3.3.2 高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流程的核心。知识共享让学校每一个有意愿使用知识的教职工得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交流则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然而,知识共享不是绝对自然产生的行为,因为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为了不丧失竞争优势,我们会产生不愿分享知识的动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外部刺激来促进知识共享,比如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网络建设,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流动。为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单位要成为微观的学习型组织,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建立开放性的网络学习和知识传播机制。因为知识经过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大量传播后,才能产生极大的价值。[15]

3.3.3 高校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高校持续的竞争力需要具备知识优势来支撑,为了实现这种知识优势,建立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和虚拟知识社区是重要的手段。另外,基于虚拟网络的高校组织行为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行为(包括校外知识源)的引导和规范,并最终实现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创造与更新知识。作为知识管理重点的知识创新,一方面强调创造新的价值,使知识能够自生长;另一方面强调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淘汰掉那些旧的并失去使用价值的知识。高校的管理者们为了实现这种创新应该致力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即关注“改善”的过程;然后要学会真正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也就是要从自己的成功中开发下一代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学习将今天的创新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随后,又使创新的流程重新开始。[15]

3.4 完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从操作实施角度来看,高校知识管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知识管理的实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识别、获取、组织、存储、共享、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以专门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

3.4.1 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

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先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交流的平台。其中校园网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知识管理,首先要有一个高速、可靠、安全、宽带、有线与无线结合、遍布高校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接口,这样才能实现与外网的链接,这样才能更有效利用国内外的信息资源,真正实现知识的流动。

校园信息网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显性知识交流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可以信息化,并以图书、论文、报告、电子文件等形式存储于图书馆、数据库和信息库中,它们可以通过网络被人检索、查阅和利用。对于隐性知识而言,校园信息网络为学者、专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在网上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隐性知识会发挥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共享。另外,专家们拥有大量的know-who类、检索类知识,因此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更了解,这也有助于不同类别知识的交流。

3.4.2 建立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操作方式

知识交流的便利性和规范性决定知识共享的程度,所以对于高校员工而言,如何能够方便、准确、快速地获取知识很重要。高校师生内部交流、知识的汇集与检索、学校与外界的信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规范、便利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管理技术来支撑。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以及教学、科研、专利等高校知识管理制度。

3.4.3 发展校外知识网络

由于高校与外界边界的模糊化,高校原本就应该是思想开放的,对于外部的新的知识应该采取包容和欢迎的姿态,因此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是知识和人才的更新与互动,而不是独占。高校知识管理的实现也应该借助外部知识的力量,建立外部知识网络,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实现外部知识的内部化。这种内部化就是要考虑如何将存在于本校之外的知识吸收到本校的知识管理系统之内来,使其成为学校知识存量的一部分。[14]

3.4.4 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

知识管理的不同流程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流程设计需要来进行选择,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与外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查询与搜索引擎技术、检索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这些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和传递更加便利,它们使知识和信息的采集从速度和宽度上都被提升了;这些技术使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范围变宽了;同时这些技术使得知识和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等过程变得更加有序和规范;它们也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又如传播技术、共享技术、群件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使知识的交流、共享有了更有效的途径。数据库管理系统、文献管理技术、存贮结构技术为知识仓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技术使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访问和传播更有效,信息和知识被编码后以某种方式储存,当相关人员需要时可进行访问,并按照某种形式传播出去。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知识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于不同的知识产品进行保护,这样既使得知识能够被利用,同时也使知识拥有者获得正当的权益保护。此外,信息技术还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例如可以改进信息采集速度,加速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校内外沟通效率等。[16]

主要参考文献

[1] 丙国强,邱鸣. 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J]. 江苏高教,2001(5):25-27.

[2] 周九常. 试论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3] 张维平,凌晨. 大学知识管理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9-11.

[4] 刘萌芽,李妮. 论高校的“知识管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46.

[5] 米靖. 论大学知识管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47-53.

[6] 邓新荣,高务龙. 浅析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J]. 时代经贸,2007(5):59-60.

[7] 汪怿. 大学知识管理初探[J]. 辽宁教育研究,2005(3):27-29.

[8] 张旭. 论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J]. 理论导刊,2007(10):112-113.

[9] 庄薇.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4-6.

[10] 王楠. 高校知识管理与系统构建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11] 徐敏. 高校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2] 曹连众.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8-129.

[13] 李娜. 天津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59-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必将是知识管理引导潮流。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的生产率将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一个公司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没有任何国家、产业或公司在这方面有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唯一的优势是经济的利用公开可得的各种知识的能力。”显然,企业发展再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更新,知识管理因此成为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每个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抓住机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理论界尚未形成公论。按照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途径,其目的在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讲,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利用市场等手段对企业已有的或新获取的知识实施管理,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巴斯(Bassi,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美国的维娜・艾莉(Verna Allee,1998)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建立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维格(Wiig,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有系统、明确地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地探索与运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并能达到报酬的极大化。贝克曼(Beckman,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的价值。

上述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管理,对我们全面认识知识管理的内涵是有益的。可见,知识管理的实现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企业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运作上,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对知识管理理念的总体认知程度低。知识管理KM2002中国问卷调查就“与知识管理概念和理论相关的学术文献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仅有约6.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熟悉”,而“有一定了解”和“不熟悉”的则分别占约58.7%和约35.0%。同时,约有73.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国内机构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仅处于“刚刚开始”阶段。这一调查说明,虽然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中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在实践上仍处于启蒙阶段。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然而,据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近68%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计算机,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大部分没有独立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独立网站中的85%仅仅是宣传、查询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上交易,真正网上实现交易的只有11%。

3.缺乏知识创新能力。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多数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模仿。尽管一批高新科技行业在生产中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团队组织和知识创新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此外,不同企业之间两极分化严重,既有一批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企业,也有一批非常落后的传统企业。从知识类型上来看,出现了典型的两极分化,没有进行信息改造和知识化的能力,并没有形成有力的企业“阶梯”。大型企业竞争动力不足,创造性生产活动开展不多;小型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生存受到挑战,往往导致一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4.没有将知识管理整合到企业流程中,忽略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应用。知识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流程和环节,然而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是那些少量的核心业务,其他活动只是辅助活动。因此,对于辅助业务方面的知识,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只要能够满足正常经营就可以了,而对于关键的少量核心业务,才是管理的重点。应该分析企业的关键核心业务,围绕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来开展知识管理。

三、加强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

综观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发展当务之急是形成很好的理念、创造合理的个人和组织学习知识的机制,通过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的应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以人为本推动知识管理。

1.加强知识分配和团队建设,培育创新能力。知识带来创新,创新也能产生知识。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管理。系统性知识中一部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得到的,这是基本的技能性知识。要掌握这些专业性知识必须加大研发的投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系统性知识中还有一部分是普遍性知识,包括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氛围等,更重要的是过去掌握在员工个人手中的客户知识和客户关系信息,要提高这类知识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用知识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机构的建立与项目的实施。可将知识管理职能划归企业战略研究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选拔熟悉企业各方面管理业务知识并有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企业的知识总监,直接负责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或明确了知识管理的职能之后,还需要组织知识管理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的成员可以是专门的知识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各个岗位上的专业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专家团队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的方法以及建立保障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并在企业内建立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3.观念更新与绩效考评改革,增加应变能力。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强调创新,就要先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才有可能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象创新、制度创新等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培育企业的应变能力,观念更新是第一步。在知识管理实施中,必须获得员工的认同,调动他们的智慧,建立融洽、和谐的团队,既要保持企业内部一定的竞争性,又要重视合作特别是深层次合作的观念。其保障就是绩效管理的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的变革,才能有观念的更新,才有利于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增加企业的整体应变能力。

4.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要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经理人员职责由监督与控制变为指导与激励,使每个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将组织结构进行适应的调整和优化,精简中间层,使中间层与高层、基层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快捷,加快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撤销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以防止出现“瓶颈”现象。要使员工间知识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条件保证,团队式的工作小组使得任何一位员工的想法、建议和意见能得到广泛的交流。

5.重视人才管理和知识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除引进优秀人才外,企业还注意培训现有员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

6.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由于企业中存在不可契约性的因素,任何激励措施都是不完整的,必须在企业中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J].现代企业导报,1999,(5).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郁义鸿.论知识管理的内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

[4]胡晓灵,张红.知识管理:内涵、对象与实现途径[J].企业经济,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