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创业意识的涵义及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对创业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创业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敬业意识和信誉意识等。
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指学校通过系统的安排和教育贯穿于中职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有效的教育、教师积极的引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化使中职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创业观念,为将来自主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的过程。
2 当今工学结合的实质。顾名思义,“王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可见,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中职学校育人的新模式和职业教育的常态。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以工促学、以工助学、以学强工。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学习职业技术,在企业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职业技能形成并获取相应的报酬,从而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扶贫助困的育人新模式。
3 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问题和意义。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获得职业技术,逐渐成为产业经济的技术大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一部分中职学生加入自主创业的队伍,并且不乏成功的先例。但是,与中职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相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受知识面、社会阅历、判断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对创业意识的接受和理解存在麻木不仁、消极被动、盲目冲动、偏激片面的倾向。即一些学生不主动去学习和增强创业意识,认为可有可无;一些学生以为只要有激情就可以成就创业梦想;一些学生则认为中职学生没有能力自主创业,只有高学历者、资本雄厚的人才有条件创业。这些对创业意识的曲解,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纠正。
中职学生对创业意识的曲解与中职学校现行的创业意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现阶段,中职学校基本上都开设创业意识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创业意识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理论教学多,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新意,没有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实践活动生动的效果,学生听起来很乏味,不主动学习。
二是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落后于实践。一些理论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缺乏指导意义,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三是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授课教师无创业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四是缺乏创业的氛围和实践的环境熏陶。由于创业需要承担风险,学生及学生家长没有足够的勇气投身于创业活动,一方面看着创业成功人士心怀羡慕,另一方面不愿意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影响了学生创业的激情。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与创业意识,指导有条件的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帮助毕业生成长、成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工学结合是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各中职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针对性的指导、生动的实践、系统的总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工学结合是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生动课堂。
4.1 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念的形成。职业观念是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了解与自己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为今后就业、创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4.2 王学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可以感受到职场竞争的氛围,增强面对竞争的勇气;了解职场竞争必备的条件,从而增强学习目的性,提高竞争能力;树立危机意识,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
4.3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创新、就业、创业的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4 工学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活动,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对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影响。
4.5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有效规避创业风险。通过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确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4.6 工学结合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工学结合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来源,使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促使学生珍惜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职业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创业的机会,从而改变其对社会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体现教育的公平。
由此可见,工学结合对推动中职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工学结合并非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唯一途径,但无疑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强化创业意识教育,注重生动的实践引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相结合。
5.1 在工学结合的同时,中职学校要不断丰富学生创业意识教育课程,以工学结合实践为载体,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实践体验、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实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5.2 在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然后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学习;聘请本校毕业生中创业有成的校友回校,以其贴近创业实际、生动具体的创业历程,有助于增强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的确立。
5.3 在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开展创业设计大赛,营造创业氛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业大赛,对富有创意、切合校内创业实际的项目允许进行创业实验,开展工学结合创业活动。
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笔者发现,虽然学校方面在校企合作之初努力保持自己育人的中心地位,但是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学校不得不以企业为中心,学校的主导功能丧失。
一、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
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自2009年以来,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先后与13家本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共计3000多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情况基本持满意态度。真实的工作环境,不同于学校自建的仿真实习基地,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作的强度和严格的管理,落实了学生的就业期待;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就业中,更能脚踏实地。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很难保证育人的自和工学结合的质量,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无法确保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接纳工学结合的学生。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时间不固定,多数企业都是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随意,没有规律可言。另一方面,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不固定。比如日月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需要20人左右,但班级建制一般在40人左右。班里一半人去企业,另一半人留在学校里继续上课,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企业师资良莠不齐,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难以进行指导。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一般企业都会给学生分组,并派师傅进行指导,学校带队的实习指导教师协助指导。这种组合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企业里的师傅良莠不齐,对学生工作指导的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姑且不论,有的师傅不会表达和传授,有的师傅本身素质较差,态度恶劣。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上手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挫折感也较强烈。而学校的指导教师,因为教学的滞后性,不了解企业的新设备,无法进行指导,使带队老师成为了单纯的学生管理人员。
第三,企业以效益为重,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劳动,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意义较小。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企业培训学生,重在提高学生技能,但是企业往往以效益为重,不能真正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能让学生感受工作的强度,而技术型的企业又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技术的核心。
二、对解决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困境的思考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到底是以企业为中心,还是以学校为中心,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本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共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动因是不同的。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逐利的。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企业却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考虑。
企业并没有开展工学结合、培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为工学结合的学生出资、出场地、出师傅,成本不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所以,在育人与求利的矛盾中,一旦企业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很容易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毋庸讳言,这正是一部分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目的所在。
笔者以为,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工学结合中,要以学校为中心的目的。虽然有学者强调,我们要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霸权倾向”,一切以企业为主导,但目前来看,这一想法还过于天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4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高校积极推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生产相互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作为要点,同时这也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推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发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高管理水平和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同时,在外在条件的不断变化下,要提高对劳动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为高校人才培育奠定更好的基础。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
1.1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高校教育培育人才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最基本的动手能力除了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也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就需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和企业的带领下,转变课堂的教学环境,模拟生产现场环境开展以经验为主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1.2 实际生产演练和教学互补
高校课堂教学一般都以学习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为主,这样就使学生缺乏在生产性实践经验,往往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能够与企业加强合作弥补学生在实际演练中的不足。企业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工作地点,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学的效率也为企业补充了员工人数。在企业技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训,这样企业也就成为了高校生产实训的基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师也得到了相关的课堂研究,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1.3 明确就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校就能明确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这样的好处在于,明确了企业的需求内容,学校再根据其需求,编写教材,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加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采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的方式,构建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2.1 深化人才培训模式和课程建设改革
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施“专业+订单业务,专业+系统+行业+合作企业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工作体系。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实际演练的机会,就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把学校单一教学模式转换为与企业合作交换教学的模式,而教学时间也应该和季节的交替密切联系,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的渠道。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围绕社会实际工作中对职业技能的各项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践培训项目,再根据专业岗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通过整合教学的内容,建立一套高效的质量培训模式,巩固学生的技术基础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明确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维,例如:项目指导、任务驱动等思维方式。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充分利用企业一体化的优势,根据改革人员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原则,符合开放性和专业性的内在要求。为了建立兼职教师的长效管理体系,就要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合理地采取评估管理方法,提示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技术专业人员担任主要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就要完善课程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且积极地让教师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会等。
2.3 加强实践教学中训练设施建设
高校应构建以教学生产为主,集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培训基地,在企业专家培训指导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知识和各项技能,例如:先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培训,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按照“企业高校建设一体化”的创新理念成立一个以管理和运行为主的机制,使生产和学习能一体化发展,以满足学生的综合培训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另外,学校要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就要与合作办学的企业密切联系,进行岗位外建设,确保所有学生有足够的实习经验。
2.4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有些学生不清楚“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培训模式,就导致教学过程很容易产生一些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例如:组织讲座和访问,举办研讨会,使学生深入了解“工作与学习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教育观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这样的举措能够帮助学生调动热情,也有助于减少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盲目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要以现代企业文化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勤勉能力、责任感、创新能力、诚信意识,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3 结 语
“工作与学习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W校和教师都要坚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认真观察学生的心理,并且耐心地对待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的问题,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科学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注:王俊发,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小焕,严玮,张士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2]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以计算机科学为灵魂的信息产业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改变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状的希望之星。产业进步,教育先行,纵观我们数年来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上取得的一些成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产业脱节,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因而在学生就业和企业揽才时就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发现在校所学的东西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在求贤若渴的同时又面临着无法找到合适人才的困境。本文尝试探索将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模式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C语言的教学改革中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探索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笔者不断认识到,工学结合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还应该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互动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选择和学生实习实训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变化。
1 校企互动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校应该走出去,引进来。积极跟企业接触,尽量早的把企业进入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有意向的企业,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培养计划,在招生期间学校和企业就可以联合面试和招生,在学生第一、二年在校期间,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就教材选择和师资力量上合作。比如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制”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结合产业需要共同编写教材,以及学校教师教学和企业工程师定期或远程的答疑等,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2 课程设置
C语言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其它众多现代编程语言的基础,也是业界应用最多、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但是在笔者看来,目前各高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C语言程序设计不应该仅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而是应该变成系列课程。产业界在做产品和做项目时,编程语言的运用只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存在而已,可以说同时拥有编程语言知识、平台开发知识和产品领域知识的开发者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人才。产品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会由产品经理来解决,而且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领域相关知识,这个是学校教育基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反观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其实只是解决了编程语言知识这一问题。举例来说,学生要想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开发程序,除了C语言知识外还要学习Windows的众多API、GUI知识等平台开发知识,我们在这一块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诸多空白。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觉得我们目前的C语言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把C语言程序设置成一个系列课程,就是所谓的“大C语言课程”。整体上可以按语言相关知识和平台相关知识这两块来划分,然后结合目前企业和行业发展来设置课程。对于需要Windows平台开发人才的企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在语言相关类课程上可以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平台相关类课程上可以开设“Windows程序设计”、“MFC/WTL程序设计”和“DirectX程序设计”等课程。对于需要Linux/Mac平台开发人才的企业,可以增设“Unix程序设计”、“GTK/GNOME程序设计”、“OpenGL程序设计”和“iPhone程序设计”等课程。
在企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专才,而非通才。如桌面客户端开发和在线客户端的开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员配置。而我们当前的课程设置中,一个专业中既有《C语言程序设计》这类桌面程序开发技术的课程,又有《ASP.NET程序设计》这类Web开发技术的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培养时间加长和精力分散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完全可以进一步细分,首先在大方向上可以用桌面应用开发和Web应用开发来分专业,然后再从几个大专业上进一步划分。当然,在现实操作上,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均开设不同专业,但是也可以退一步只开设传统的优势专业,从而在业界中得到认同。对于非专业课程,比如针对Web开发专业的学生,《C++程序设计》完全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凭兴趣自主选择学习。 转贴于
3 教学方式
3.1 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学校除了可以考察和借鉴国外同类高校的优秀教材外,还可以跟企业共同探讨选取和使用业界的优秀书籍作为教材使用,既能避免重复的编写工作,又能达到跟上业界最新发展的目的。
目前各高校在教授C语言这门课程的时候多采用谭浩强编写的《C程序设计》或者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笔者则推荐由C语言设计者Brian W. Kernighan和Dennis M. Ritchie编写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也称《K&R》),中文译名为《C程序设计语言》,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无论从作者的资历还是内容的权威性上讲都是学习C语言的不二选择。
3.2 环境选择
在实验和上机环境的选择上,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Windows平台加Visual Studio的搭配。但是这种环境的缺点是费用过高,如果采购正版,那么对于高校来说仅装配实验室这一台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不进行采购又会存在版权问题。另外一个非常大的坏处就是把学生限制在里Microsoft的产品系列中,一来不利于扩展视野,二来微软的C/C++编译器历来都对C/C++标准的支持存在问题。所以笔者建议高校在准备实验室环境的时候可以大胆引进以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的开源软件,使用更好遵循标准的GCC编译器,这样不仅节约了大笔的办学经费,也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果学校已经采购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许可证,也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部署集成了GCC Windows版的免费IDE环境Code::Blocks,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3.3 教学模式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力争突破过去那种教学项目内容枯燥的模式。可以将实用化和趣味化的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模块,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现必须解决多个疑点,将C语言教学的内容结合到每个疑点中,每次课内容就是由1至3个疑难点引出的C语言知识,当一个模块中所有的疑难点都解决了,相应设计模块也就实现了。在设计实现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拓展和优化模块设计的训练,这样能让他们更多的掌握C语言编程的技能、技巧以及经验知识,如程序编写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拓展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等,这些问题在设计实现企业产品的项目中都会遇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
4 实习实训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当中,实习实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的实习实训方面可以更加灵活,突破以前2+1的模式,不仅仅只在第三年才安排实习,而是每学期的都按照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来检验教学成果,同时适应企业需求。
5 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通过实际项目的制作,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企业提供适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旭慧, 宋荣, 唐建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类专C语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职业道德是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高度角色化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锻炼,单靠学校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力量单薄,微不足道。为此,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道德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扩充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校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导。职业指导课教师充当主力军,辅导员、就业专干、实验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要加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队伍中来,整合职业教育的知识性和德育性,专业技能指导和职业道德引导相辅相成。其次,学校要把企业中的优秀带班师傅和行业标兵吸收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来,组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在校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以这支兼职教师为主体力量,专业教师为辅助。在企业中,兼职教师通过对高职学生和优秀员工进行行为示范与技能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合二为一。
二、实现两个突破
(一)更新教育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处于进一步变化和调整中。第一,加强职业情操和态度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内容包括:以职业道德认同程度、付出程度、实践程度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认知教育。以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情感教育。以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集体利益优先;热爱职业,职业成就感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品质教育,等等。第二,突出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主要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特别要注重国际化职业道德精华的教育,包括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第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各种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第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一门课程,可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计划。第五,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就是把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与企业文化引进就业指导的课本。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教育方法追求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吻合,却忽略了自己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1.要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专业课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要求高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可见,项目教学法的各环节不仅培养了高职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足了高职学生团结协作的内心体验,还锻炼和提升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要以“问题解决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对案例的分析,让高职学生能深刻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判断的标准,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从理性的角度体验他人的职业道德上升到心灵内化并运用自己悟出的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3.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与学习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后,在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而企业可以针对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开展半军事化管理,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教育,还应全面细致记录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把评定结果反映到学校,与学校一起共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尽快转换身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正式员工。
4.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学校可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先进模范人物等来学校,通过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让高职学生能从心理意识到行业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发挥榜样力量的教育意义。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从本校毕业的优秀企业员工来学校,通过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结合自己的职业实践,与学弟学妹们交流自己的工作体会与经验,以及企业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把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实验员可以在学校实训室里加强6S管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劳动实践中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实现三个融合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可持续性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对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文化长廊张贴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突出对先进的企业理念和管理等内容的宣传。可适当在专业实训室张贴生产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制度,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特性,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动机。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效对接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将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2.将企业文化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职业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素质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趋于日常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以价值观为核心,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做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训课上,在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训练中,为高职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作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落实好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按时出早操的规章制度,使高职学生在硬性规定和自我要求下,养成严谨的纪律意识和学习生活习惯,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纪律要求。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在于把社会从业人员一般的职业道德和行业人员的行业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突破共性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般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呈现,是要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灵活分段实施。
1.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职学生传授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内容中的一部分。为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挖掘名人高尚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学到普遍又实用的做人道德、诚信与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
2.结合专业的特点,向高职学生传授该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很有必要。例如,旅游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服务至上、游客至上、热情至上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诚信为上、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医学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道德底线,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上,公平公正地维护患者利益的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
3.结合当前行业的问题,与高职学生探索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
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分层分段,由一般到具体,由大众化到职(行)业化有序地进行,有利于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将使高职学生形成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为一身的行业职业精神。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状况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著名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教育、法国“学徒培训中心”等,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多数校企合作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和主动性不足,其中,校企合作的源点来自院校主动与企业点对点联系,在合作过程中,多数高职校企合作意向由学校一方主动提出,很少有企业主动提出合作。学校一方面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一方面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校方管理过程复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缺乏第三方平台支持,可能任何一个校企合作都是变味的合作,缺乏相应的服务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得以沟通和交流。另外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多数缺乏约束力,处于自由化状态。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之一。因此,当前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相应的平台和成熟机制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重要的一方,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直是校企合作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因此,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重点,探讨深度融合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入更深层次。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社会企业无缝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现结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校企以“ 项目带动,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培养人才进行研究并探索,将有助于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主导功能;以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对象,构建校企人才共同培养长效机制.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因企业员工缺乏教学经验,企业员工很少参与课程的教学与生产研究,就单纯的生产,这无疑制约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的发展。因此如何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建立引导、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机制体系;
1.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体系设计
构建成熟和完善的以“企业项目带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机制必须针对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多环节进行设计和制定,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前期合作多年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首先设计深度融合机制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深度融合机制体系构建如下图1。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实践
为达成深度融合合作,双方需要在多环节进行制定和实践,具体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校企合作需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与监管
国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都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教育。目前,我国已经颁发了一些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落实到企业层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具体,希望地方政府多扶持地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具体财政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惠政策,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②校企合作专门组织机构体系
学校对外的接待及事务处理工作主要由学校传统组织机构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为方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学校及各分学院应该专门设置机构和部门负责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从而能够对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形成有序规范科学的管理,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构建
传统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由校方完成,按照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及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和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要求需要企业更多参与人才培养的指导和设计环节,而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人才培养的考核、评定及反馈。合作协议明确规定校方在实习过程中将派专人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同时企业方将由不同的部门经理、主管、专员等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岗位分配顶岗指导和实训过程管理。因此,传统由校方对学生实训进行评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性成长真实水平,通过企业方进行考核、评定及反馈,能够有效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性形成,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整体管理。
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围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课程选择安排、实训条件构建及进度安排以及人才培养的考核评定及反馈进行机制探讨,将有助于现阶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最终必定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
3.“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欠缺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制造、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使得“项目带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①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因此准确地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决定性意义和导向性作用。为了科学、准确地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引进企业,同时还应该进行社会调研行业用人需求分析,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项目带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培养体系。
②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培养“内容体系”
构建“生产项目共享,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与合作企业探讨,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要求来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按“工作流程一条龙”的顺序编排课程,最终形成专业以“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校方应该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以“强化实践、突出实训、讲求实效”为原则,根据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来设置递进式实践教学项目,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项目,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领域课程、不同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运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善于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如模具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具装配与检测”工作环节,做到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企业,让学生以3-4人为一组,每组1个装配工作小组,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带着装配和检测整个过程,校方指导老师应该提前把这些项目的岗位与企业技术员工沟通和协调好,做好教学前的一切准备,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轮岗考核,并贯穿整个学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适合于项目教学的课件建设,建设相应在产学研基地的各级精品课程,实现课程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①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构建产学研各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研究所等,通过参加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省内知名行业企业进行“国培”等项目,安排青年教师通过到对口企业带队实习、挂职锻炼、深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等途径,促进了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团队还应该从行业、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形成一支高水平“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硬件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好产学研基地,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以健全合作机制,出台各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考核机制,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内容主要以合作企业运作的生产项目为主,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习环境,使专业紧密结合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时把握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③完善校企合作教材内容建设
积极与企业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的项目资源,筹划编写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生产、工艺和流程,确保学生的技能训练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岗位就业能力。教材重点以“企业项目带动,任务驱动,工序结合”为主线,教材要适应市场发展对相关专业能力的需要,突出高职特色。
④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能够有效推动改革深人进行的激励、竞争、监督机制,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坚持日常教学质量检查与督导,将“三级”(教务处、分院、专业)和“三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结合起来,评选出优质课教师,并与教师的晋级、评优、评职及业务考核挂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实践证明,以“生产项目共享,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积极对接各专业岗位工种鉴定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以宁海“教学工厂”为例》,项目编号(2014Z01)]
[参考文献]
[1]黄芳.校企共建,班级互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N].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2012(15)
学术性是AAC艺术中国自创立以来就高度秉持的原则,自2009年以来,又将公益性纳入其中,这一特质在本届活动中将得到更好地贯彻和实行。
以学术精神为根基打造公平性和权威性
“学术建设”是艺术中国奖项评选的内核,这种学术精神不仅体现在评委邀请方面,也在奖项设置上有所体现。
强大的专业评审团是艺术中国奖项评选的学术后盾,本届艺术中国的评委团由26位当今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权威评论家、专家学者组成,其中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担任本届艺术中国的轮值主席。他提出“在动荡中坚持,在争议中重建”的主题,其中不乏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状态的隐喻以及对于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前景的展望与信心。
据组委会介绍,除了专业领域的全面性之外,组委会在评委团的地域分布上也有所考量,将对北京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不同区域的人数分布进行评估,以保证整个评选过程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据悉,由评委团协同评选小组成员组成的45人建制的专家团队在3月11日举办艺术中国奖项终评会,按照装置多媒体、水墨、油画、雕塑、年度出版物、摄影、书法、年度年轻艺术家和年度艺术展览这九大类别进行终极评审。为保证终评资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届主席提出回避机制为:凡参与评委相关的参评奖项,采取相关评委离席回避措施。
另外,在奖项设置方面,本届活动与以往相比也有一些变化。本届艺术中国共设12个奖项,其中“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奖项分为书画与水墨两个奖项,奖项的再次细化,在更深层面上印证了艺术中国的学术性。
艺术与公益的完美结合弘扬慈善理念
艺术与公益的高度结合是本届艺术中国的一大特色。艺术和公益本是一脉相承,雅昌作为艺术公益的发起者,自2009年起,联合全国公共艺术机构/公共收藏机构,对自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向中国公共艺术机构所捐赠作品信息进行全景式记录和公益榜单的盘点。截至2011年4月,艺术家公益榜统计,艺术家向公共机构捐赠作品24000余件,总人数280余人。
2010年雅昌艺术网又发起“收藏家公益榜”,沿袭艺术家公益榜单的操作模式,关注和褒扬在艺术公益方面成绩卓著的收藏家。艺术中国希望通过公益榜作为载体,传递慈善的真正力量。另外,从本届活动开始,艺术中国增加“公民收藏家”的评选,由权威媒体的资深媒体人推荐,再由大众通过网络选票评选出大众眼中的真正收藏家。
[作者简介]耿淬(1966-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课程建设。(江苏 常州 21302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3-0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工学结合要求教学过程关注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五年制高职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保证学生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应建立“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工学结合举步维艰,前四年的企业实践往往有很多问题而不能正常进行,企业对整班学生学习性实习吸纳意愿不强,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的劳动力,只有简单的工,而无真正的学。引企入校,使企业成为校中企业,是新型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如何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功能实现作一探讨。
一、引企入校的对“企”基本原则
引企入校的目的是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深度融合,校企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合作,以达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引企入校应以能满足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1)企业业务应与专业相对口;(2)企业产品能提供从低到高、从部件到组件再到成件的多种产品状态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实习需求;(3)企业应有一定规模,以能满足学生数量需求;(4)企业应有创新动力及能力。比较典型的是以机电大类为主干专业的学校引进机加工或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为校内企业。
二、建立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基本机制
1.企业生产独立运行,工学结合扎口负责。校内企业其基本属性是企业,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其产品结构、生产规模、进度遵循市场规律,有一定的独立性,学校不予干预,但学生利用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相关事宜由学校教务部门扎口负责,与企业根据生产状况协调安排。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加以执行。根据引企入校的目的、内容及管理的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制度,阐明引企入校的目的和任务、合作原则、合作条件与内容、合作撤销的条件等;具体制定管理办法的细则,既防止工作无人问津, 又防止工作重叠或造成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工学结合项目的要求、内容、时间严格管理,注重提高活动组织化程度,保障学生实习、教师挂职实效性和项目研发工作顺利推进。
3.建立工学结合的评价机制。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工时量等)进行考核,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并参考学生操作熟练程度 、态度、实结、实习日记等,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将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相关活动成效计入学分,教师指导工学结合活动计入相关工作量,学校为工学结合产生的产学研项目设立奖励。
三、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根据校中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将“学校即工厂、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学生即工人”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工学结合,使企业得实惠、学校出特色、学生有特长,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1.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实现工与学的过程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车间就类同于学校的实训车间,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学期根据相应课程制定生产车间实训计划内容,并通过扎口部门与企业协调实施。如机电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认识、二年级的机械拆装、三年级电气安装、四年级的设备维修都可安排在校内企业的机加工生产车间。学生分组配备师傅,主要见习认识生产工序、工艺、工具,了解技术文件形式并在讨论理解、参与最基本的辅助工作,生产的关键步骤仍是由企业工人完成。这样既不过分影响生产,又能使学生见到生产实际的情形,加深对相应课程的理解。
2.企业以生产产品向学校提供实践载体,实现工与学的对应性结合。校内企业阶段性有批量零件、部件加工或组装、电柜安装,这些实际产品往往限时完成,原先企业因人手不够而减量生产,现在可以提供学生的实践载体,学校组织教师现场管理,企业派出管理人员现场指导、督察、检测。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产品,所以学生按图纸及工艺文件操作,比工艺、比速度、比规范执行,态度、技术素养、产品质量意识都有所提升,这样的工学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际生产产品过程,获得生产经验,也给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
3.顶岗实习,以技改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工与学的深度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是由企业独立自主完成的,学校不参与具体经营,但企业也从中获得利益。将机电类企业办到校园,相关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师生可以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极大地缓解了产能不足的压力。
校内企业基于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不再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主动寻求给学生的锻炼机会。机电加工企业或机电设备安装内企业大大小小的技改项目、创新项目很多,让学生逐步参与技改、大修项目,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提高有帮助。
4.企业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提高现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延伸工学结合意义。陈解放教授指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也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厂方技术人员承担,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又解决了学校师资、资金不足的矛盾。企业技术员具有现场经验,并结合鲜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展示,积极营造真实的教学氛围,学生有兴趣,也理解得快,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校内企业还可提供许多课程资源,如操作示范、特殊工具的应用示范,这种隐性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及能力尤其有价值。专业教师与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等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任务书进行整理完善,开发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项目化教材。
5.挂职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实现工与学渗透式融合。校中企业为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供了便利。由于空间近,教师进入车间的时间方便,无须大段连续的时间,同时学校对教师下企业的具体内容、效果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部分老师还参与了企业的新品开发或技改项目,专业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既锻炼了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又节约了企业的开发成本。
校中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工与学全程性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了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体验,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企业原真性的实践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其中关于高职院校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原则与定位决定了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英语课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基础课程,面对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的出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英语教师的教学和成长,也困扰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努力研究和解决,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
1.教学观念上很难接受工学结合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中提倡的工学结合模式倡导的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或技能老师为主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和传统教学观念中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乱了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给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其次,广大英语教师所熟悉的传统教学观念中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原则也被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所取代,两者在教育目标、教学理论、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给广大的英语教师带来了强烈的思想矛盾,许多英语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内心困惑、无所适从。wwW.133229.cOm
2.课程体系上很难接受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文科院校或是师范类院校,没有下现场锻炼及现场工作的经验,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都是在传统学科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强调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结构,注重理论体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培养,这和工学结合所提倡的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主旨相违背,很多英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缺乏对英语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造成了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欠缺,感觉高职英语教学在教材、语法难度上比不上高中阶段英语,在听、说、写、译方面的练习程度也不够。这就违背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概念模糊,在课程开发、课程研究、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工学结合在能力方面的要求。
3.专业英语上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越来越需要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适应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势必向专业英语教学方向侧重。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后劲。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需要。
可是,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在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听、说、读、写的教学能够胜任;然而,他们在各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缺乏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不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进行有机的结合,达不到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水平的发挥。
其次,许多英语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环境置于封闭的教室中,在这个环境里,学生消极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然而,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则是多变的、开放式的课堂:社会上所有的实践模式都可以“模拟”进教室,而所有的公司、企业、会议及相关形式也都可以作为现场教学的场所。这种开放性课堂的新理念与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方式很不相符,因而给英语教师带来很大的不适。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及途径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坚持自主发展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并运用自主策略,在元认知的调控下获得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教师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建构性地确定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选择职业发展的内容、策略与途径,通过自我监督、评价和反思等方式,自觉主动地调节和引导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获得职业发展。它是使教师由一个不成熟的新手教师逐渐地向成熟的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不断地主动更新和完善自身职业素质结构的过程。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发展的一种新思潮,也代表了英语教师发展的基本趋势。英语教师发展的本质是自主性的发展,发展是英语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是英语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通过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在不断解决困难、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就是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会成为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的宝贵经验,也将成为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价值取向的重要保障。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新教师发展理念
教师自身应从个体完善、自身发展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尽快从“要我学习”转变到“我要学习”的理念上来,使自己与时展相适应,与高职院是校整体发展相配合。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概念很模糊,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吸收书本知识;同时大部分英语教师没有下现场及现场锻炼的经历,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实际经历和能力欠缺;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企业的需要就是现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师职业发展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需自觉认识到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积极学习和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各种具有开放、动态、深厚和丰富意义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在实践中用同一、整体的态度去理解理论;积极参与工学集合教学研究,使“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教学研究是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的策略之一。高职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通过工学结合教学研究引起教师对英语教学问题的关心,刺激教师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教师才能从司空见惯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通过教学研究,教师也能够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完整而清楚的认识,使自己能够在此基础上利用教学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学习他人的长处,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准备,实现教师的职业发展。
3.实行反思教学,学会自我发展
反思教学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核心因素和动力之源。在以往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在熟悉教材之后,很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与专业的相结合。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刘润清先生在1996年就指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说与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后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2004年,蔡基刚先生在《esp与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一文中说:“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现实是:许多英语教师并不熟悉专业,对于专业英语教材很难驾驭,造成了教学中英语教师只能按照字面翻译的现象,英语课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节翻译课,也导致了学生对教学的不满。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有针对性地思考与修正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动态,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进行教学实践,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情境性实与践性相结合的过程,教学的情境是我们每天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的场所。高职高专教育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会展英语”将各类展会中“主办方”和“参展商”两个不同角色的二十多个岗位,按照展前、展中、展后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各种实训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对应的具体工作(学习)任务,并结合英语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都在仿真的实训室内进行模拟技能操作,以及定期到各类国际展览会不同岗位上进行校外实践。
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和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就不再困惑于“理论素养不足”的漩涡中;促使高职英语教师勇敢地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本身,并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用自己的睿智和行动去改善它;促使高职教师积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非常规的教学方式中寻找工学结合模式的途径和方法,适应高职教学环境。
5.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当今的社会新的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技术进步也是日新月异。而工学结合下的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果英语教师自身对先进技术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知识结构陈旧老化,就难以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力图保证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始终处于学科领域的前沿。教师进行培训没有固定的形式,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进行培训活动:教师可以阅读相关材料,请教他人,或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或者到企业和相关单位实践学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实行周期性的循环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高职英语教师也可以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到先进院校或知名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新知识,从而激发自身掌握先进知识的动力,积极进行自主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三、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高职英语教师应适应这一趋势,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能力,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姜凌.扩宽“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教育,2009(6).
二、“工学结合”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缺点
经过一些教学实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应用工学模式并不能很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更深层学习,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只能较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到的,例如在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同样也会有学生反应对此并不能有多大帮助。在我国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存在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种中国性质的工学结合模式。像工学交替模式,考虑教学和实践的时间,进行分隔安排。让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体现。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宗旨。而订单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则是针对市场需求,一些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一些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工学模式。也有两段式的预分配模式,学生先在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和技能方面进行学习,重视实验与实训等教育环节。再进行预分配教育,即对一些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学校和企业则各派出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然而工学结合模式也并不就等同于这些教育模式,而是在学生学习空余的时间里,学生在一些岗位上实践的模式。在医学教育方面,这一模式虽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积累岗位实际中的认知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刚开始不久,在对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使得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当然,在一些二级医院,见习生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又很大,就会出现工作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学生自然是无法学习到更多的,那么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体现。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在一些三级医院或者门诊实习,自然得到的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的机会就会大有增加,随之,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增高。于此分析,可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缺陷做出较好地解决对策。因为,在医院或门诊,护理工作在基本操作技能上并不做分科,带教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首先让医学学生先到镇、街门诊等一些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在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去一些二级医院进行见习。当然,见习前的学生基本操作和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是要进行一定的训练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护理之后不至于成为带教的麻烦。在学生进入实习前,也需安排学生的临床见习,这样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常用护理项目的临床应用的理解。当然,各种考核与评价报告也是要做的,工学结合期间,关于学生的锻炼和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注重专业,以及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和总结。学生的自我评价,实习期间护理科的相关评价,学校评价、互评等都是相关评价的方面,对于评价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工作态度,理论知识素质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皆应在评价范围内。学校和相关用人单位、学生应形成教学、见习、评价考核体系。以此保证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4-01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在近年的国际商贸人才市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一、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内较为广泛,比如: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等等,是当今世界上较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即指在特定的实训技术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践、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1”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ABC+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等。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还不少,比如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对该领域的教学改革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典范、缺乏商务英语职业特征、实践条件较差等。改革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且遵循高职教育特色以及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们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位一体”即3“平台”+3“模块”以实践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筑“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语言基础知识平台+校企合作共赢平台+商务类知识模块+行业领域模块+实际操作能力模块”为框架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筑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主要指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开设人文社科通识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英美概况、商务礼仪、商务沟通技巧等素质教育课程。
2.构筑语言基础知识平台。具备语言基础知识是对外活动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交际技能,主要开设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课程。
3.构筑校企合作共赢平台。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根本是学校和企业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发展,达到共赢状态。
从我们学院的实践情况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采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行一体化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顶岗实习等系列举措。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参与教学大纲修订,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毕业生就业与北京世纪国建宾馆等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4.构筑商务知识模块。培养在商务环境下借助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商务运作、商务交际和商务英语课程等,为实践课程的开设打牢基础。
5.构筑行业领域模块。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服装行业、机电行业、文具行业、电子行业等各种涉外行业背景知识的课程。
6.构筑实际操作能力模块。这是最具意义的模块。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改制教育的显著特点。
三、“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顺利实现“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专业特点从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实施举措。
1.重视职业岗位化要求。创造条件,通过邀请涉外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并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设置、专业发展等问题,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校企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增强学生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计划,重视校内实训教学,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
3.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确立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机制、选送专业教师下涉外企业锻炼,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考取相关商务职业证书、担任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官和企业培训老师,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等。
4.完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相应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商务英语翻译证书、口译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5.凸显商务英语人才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作用。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譬如:为各类社会会展、外事活动、外事企业商务活动提供翻译等,进而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6.构建模拟公司。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贸易公司”等模拟公司,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真正体验到一个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增强就业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