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环境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67-02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在借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的生态系统(eco-system)基础上提出的,是指金融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2004年,周小川率先提出了金融生态的重要性,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概括而言,金融生态指的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通常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一系列环境要素。
2006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通过分析50个大中城市样本所形成的要素贡献弹性,对九个宏观要素进行了由大到小的排序,表明法制环境、经济基础等前五项因素的贡献弹性总和达到75%左右,是决定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
二、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1.法制环境基础较差。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主体面对的最基本约束,决定了金融主体行为规范,从而决定金融体系的发展。国外学者运用多种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证明了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对投资者良好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活跃投资。
与我国司法环境改善背景相适应,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立法环境有较大的改善。2006年以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有关金融法规规章67件,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规章、办法20多条。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和“诚信龙江”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企业增信行动计划》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意见,把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投入运行,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全省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司法部门制定《金融债权管理条例》、《逃废金融债务责任追究办法》等强制执行法律条款,从法律层面加大对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
但黑龙江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企业融资体制,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资本金对金融债权的补偿能力较低,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逃废金融债务、金融债权维护不被尊重的特定历史和现实,使得黑龙江省金融债权维护存在制度上的脆弱性。黑龙江省2006年金融债权的胜诉率74.82%为,但实际执行率却只有30%。2007年两项指标均有提高,但和我国东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江苏、辽宁等相比仍然不容乐观。国务院在2001年出台了《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但该条例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确保金融生态环境稳健运行的相关法律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法律对于金融债权的维护不力,金融违法惩处力度不够,征信体系相关的法律不完善,法律对于诚信意识的培育不够。
2.经济发展较快但金融调控能力不足。国民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金融的有效需求的规模,从而直接决定金融发展的空间。
2007黑龙江GDP70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地区GDP18510元,增长12.0%。GDP指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2007年全国GDP增长1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4%,稍高于全国的4.8%。总体而言,经济增长能力较强,但对能源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的依赖性较大。
2007年财政收入全年实现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低于全国的32.3%,地方财政支出1325.6亿元,增长25.0%,高于全国的22.62%增长水平。但从经济调控能力指标即财政收入/GDP与财政支出/GDP上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来源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较大,突显地方经济调控自主性较差和经济调控能力弱。
3.金融稳健发展但结构性问题突出。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法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逐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年上升,资产流动性不断提高,存贷款比例也保持在合理水平,中长期贷款比例逐年下降,经营安全性比较高。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过分干预行为逐步减少。
银行业发展比较稳健。银行资产总额连续几年逐年提高,资产总额增加,受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和城市信用社改革的影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同比减少9148人。2007年四季度末,黑龙江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为73.2%,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55.0%,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为82.7%,城市信用社流动性比率为73.6%,流动性管理意识增强,流动性状况不断改善。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实力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深化;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开业;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哈尔滨银行,跨入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79家县级联社中,有56家票据到期兑付,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实力逐步增强。
证券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我国证券业取得发展迅猛,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企业间接融资比例有所提高。但黑龙江省证券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还是融资额的增长率都比较低。
保险业发展相对平稳。2007年,全省共有保险机构25家,比上年增加7家。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3亿,保险密度(元/人)399.2元,保险深度2.2%。保险业机构数量较快增长,但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几个重要指标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
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银行业依赖性过强,融资风险集中,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加大本地区经济的波动性。
4.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目前黑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能力较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秩序缺乏规范。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弱
黑龙江省不良贷款占比高、清收困难,被列为高风险区。虽然经过国家几次剥离,但不良贷款仍在高位运行。据统计,剔除政策性因素,不良贷款不降反升,银行隐性信贷风险继续缓释。2006年12月末,黑龙江省主要银行机构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061.8亿元,不良率为 26.5%,分别较年初增加46.1亿元和上升0.5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商业银行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505.7亿元,占不良贷款的87%,另据统计全省主要金融机构1002.1亿元的不良贷款中,预计损失506亿元,损失率50%。由于黑龙江省银行存量资产质量较差,因此在贷款授权、授信受到制约,贷款种类和区域等都受到各自总行的限制,基本上列为限制发展类或严格控制类分行。
企业信用等级低,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少。据省银行业协会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一季度末,全省逃废银行债务企业2486户,涉及逃债金额115.84亿元,其中贷款本金76.08亿元,贷款利息39.76亿元。涉及逃债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0家,涉及逃债金额97.09亿元,其中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占比高达86.27%。2006年9月末,在我省银行业贷款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3365户,逃废债131亿元。
三、结论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对于增强地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与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受制于法制、信用、经济以及金融系统结构等问题而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和政策优势,立足本省实际,尽快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动态良性发展。具体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以政府为领导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的法制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为核心改善金融生态运行质量,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
[项目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科研启动项目《黑龙江省农村信用风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21]
参考文献:
1.苏军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优化策略.河北金融,2007(3)
2.那洪生等.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证分析.黑龙江金融,2007(3)
3.廖林.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南方金融,2008(9)
4.潘劲.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与影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
[中图分类号]F4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3-0107-04
[作者简介]崔元贵,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创新管理;(江苏南京210096)张立凡,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管理决策。(江苏南京210003)
2008年以来,我国炼油企业经历了一轮国际油价宽幅剧烈动荡的考验。上半年,因为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炼油企业还在巨额亏损中艰难度日。谁料风云突变,由于受到担忧世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1月中旬的国际油价已经比7月份的147美元/桶最高价下跌了近2/3。油价下跌对炼油业无疑是利好,它使原来的高成本压力减轻。但是,这种涨落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实际情形远非如此。本文拟对我国炼油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作深入分析。
一、我国炼油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3.8亿吨/年。全国共有规模炼油厂150多家,其中有两家企业炼能达到2000万吨/年,他们分别是中国石油所属的大连石化、中国石化所属的镇海炼化。还有10多家炼油企业的产能已经达到或接近千万吨规模。自2002年以来,尽管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但我国石油产品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在进口原油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炼油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以保证国内市场对成品油的需求。2007年原油加工量3.27亿吨,同比增长6.6%。汽油、柴油、煤油和航空煤油等四大类成品油产量已达2.02亿吨,表观消费量1.99亿吨,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
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我国炼油业已经进入全面开放期,部分外资开始进入炼油和油品批发零售领域,我国炼油业的竞争,从过去以国有控股公司为主导、民营公司为辅助的二元格局,过渡到有外资参与的三元格局,使得投资主体和竞争主体出现多元化。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以来,国家制定了《炼油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3.7亿吨,新增原油加工能力约9000万吨/年,(包括新建和原有企业的扩建),同时淘汰2000万吨/年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20个左右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确保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炼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完善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统筹区域平衡,逐步改善炼油布局。适应原油进口多地区、进口方式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特征。优化原油资源配置,提高加工进口含硫原油能力,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催化重整等清洁产品生产装置将是行业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油品的清洁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炼油企业加快二次清洁生产装置的建设步伐、加快装置结构与产品需求的一致性的趋势,已成为炼油企业改造的目标。对于炼化企业,实现炼油――乙烯一体化、炼油――芳烃一体化、其他副产资源区域性集中加工的先进和集约化发展模式已得到共识。期间,各地方炼油企业的发展也正在进入集约化阶段,部分企业已进行或正在进行重组,同时也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2008年,我国的炼油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市场洗礼。首先是自年初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到7月份国际期货市场创出147.27美元/桶历史天价,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因为作价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始终未能与国际接轨,炼油企业亏损严重。此后,随着华尔街金融海啸呼啸而过,短短不到4个月,油价从高位急剧下落,甚至跌破50美元/桶,到10月份,部分炼油企业已经逐步走出亏损的阴霾。但是,作为石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炼油业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二、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炼油业市场环境分析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金融危机对我国炼油业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采用SWOT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炼油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以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为主体的炼油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有了很大改善。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结构的调整,炼油企业的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升,平均达到560万吨/年,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规模。通过改扩建形成了茂名、镇海、齐鲁、天津等一批炼化一体化基地,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极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市场走向全面开放 一方面,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炼油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众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另一方面,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主体化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2008年以来,众多国际资本在我国加快了投资速度,显示了极强的信心,且一致放眼于炼油细分产业上。如壳牌、卡塔尔与中石油,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中石化签订了合资建立炼化企业的意向合作等。他们看重的就是我国成品油价格逐渐与世界同步、国内石油消费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外资石油公司也将在我国炼油的布局纳入各自的总体战略之中。同时,内资企业如中海油向中下游延伸,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加快业务转变,进入炼化领域的国有企业数目日益增加。地方炼油企业、民营企业在开放政策支持下也逐步发展壮大。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 炼油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
进入“十一五”时期,国内炼油能力快速增长,随着1000万吨/年青岛大炼油、1200万吨/年惠州炼油厂等一批特大型炼油厂的相继建成投产,2008-2009年,国内将新增5400余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并至少将会形成2500余万吨的汽柴油新增产量,从而彻底改变汽柴油供不应求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因需求不足而形成一段时期供大于求的局面。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国内相当多的炼厂削减加工量低负荷运行。与此同时,韩国、新加坡等周边邻国的成品油和化工原料也会更多地涌入我国市场。市场中将涌动着更为充裕而
廉价的流动资源,从而拉动成品油以及化工原料产品价格的下跌和持续低迷,众多炼油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
2 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的炼油业务起步较晚,无论是规模、炼油技术、加工成本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差距,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的水平。欧美日等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炼油业的关键技术的制约和控制。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国内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两耗(能耗、物耗)”高、产品质量等级低,差距较大。而且,各炼油企业之间的生产水平也很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国内炼油销售企业还将面临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压力。成品油零售市场、批发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国外大石油公司进入国内成品油流通环节成为现实。而在油源被垄断和政策的高门槛面前,民营炼油企业的处境面临艰难的抉择。
3 可持续发展压力不断加大
国家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加大环保、节能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社会公众对改善环境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十一五”期间国内清洁燃料升级换代速度将加快,炼厂技术进步和投资成本压力将加大。在2007年7月1日全国实行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2010年7月1日全国将实行相当于欧Ⅳ排放标准。炼油企业不能再用有毒、有害、有碍人体健康的酸碱等辅助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减少汽油的硫、烯烃、芳烃含量和柴油的硫、芳烃含量,生产清洁汽油和清洁柴最有效应对措施就是削减产量,抽紧资源以遏制油价下跌。对于进口国而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原油资源短缺,虽然说这是一个我们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但在金融危机光顾时就越发显得突出。
2 市场需求急剧下降
企业效益和行业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支撑。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石油消费量也在减少。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速只有1.1%,2008年更是存在负增长的可能。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10月的国际石油市场月报显示,今明两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分别为8650万桶和8720万桶,较上月预期值下调24万桶和44万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亦警告,全球将面临60年来首次出现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衰退的局面,而一些较大依赖石油进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也开始出现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让石油需求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就石化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效应来说,从中长期来看,当原油价格相对稳定时,下游产品价格(包括成品油、石化产品等)与原油价格相关性也比较弱,下游产品价格主要由自身供求关系决定。而在短期内,当原油价格变化方向比较明显且变化幅度比较大时,原油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有两种情况:(1)当原油价格从低位向高位明显上涨时,下游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并且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均比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要大;(2)原油价格从高位明显回落时,则与上述情况相反,下游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和速度均比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要大,目前,油价的高位回落带来了石化产品价格的下跌,而且这种价格下跌可能会比油价下跌的幅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而此番危机恰恰出现了“双下降”,下游产业需求极度疲软。
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正在进一步强化,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化工产品受到国外所谓的反倾销调查甚至制裁。欧盟实施的REACH法案,使我国约有700多种石化产品面临考验,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在2008年,国外采用的技术壁垒更有针对性,涉及面更广。美国强制推广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采购,约有85%的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将遭受其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为生产化工原料的炼油业便首当其冲,更何况在危机条件下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利益,这种遏制和壁垒将更甚,油和化工产品。而这方面许多企业历史欠账多,压力很大。
(三)机会(Oppoiunity)分析
1 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
尽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未来几年,我国仍将是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并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的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近期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必定会极大拉动内需,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带动下,直接拉动重化工业进程,促使我国石油消费刚性增长。拉动市场对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因此,我国炼油业的市场前景仍然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2 宏观政策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全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改革、消费税改革、内外资所得税合并、资源税制改革与完善等。特别是由于近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给燃油税实施与成品油作价机制的联动改革带来了可能和良机,这个配套改革的即将付诸实施必将极大改善炼油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因价格扭曲造成的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
3 油价回落有利于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但是,油价走低总体利好我国,特别是对于国内炼油企业来说,目前的低油价能够削减企业原材料成本,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利润空间。前一轮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炼油企业构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国内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成为油价上涨以来影响炼油企业利润的突出问题。在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上调到位的情况下,越加工越亏损已成为炼油企业不争的事实。中国石化2008年中报显示,第2季度炼油业务亏损482亿元,国家补贴为229,3亿元,销售板块的国家补贴为30,7亿元,第2季度公司炼油业务实际亏损为212亿元;中国石油今年上半年炼油与销售板块亏损590.1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39.25亿元。可以看出,两大公司受油价倒挂的影响非常之大。油价的走低同时也为政府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带来宽松环境。
(四)威胁(Threata)分析
1 资源存在瓶颈制约
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约在50%左右。2007年我国的表观消费量在3.46亿吨,其中进口1.6亿吨。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000万辆,石油消费量至少3.5亿吨。由于乙烯工业的迅速发展,芳烃需求及产能增加、车用清洁燃料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需求量增加,炼油工业提高成品油质量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化工用油(尤其石脑油)短缺的矛盾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国内化工用油年缺口量将达800万吨以上。而国内原油产量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消费量增长也就意味着进口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急剧下
挫,对于OPEC等产油国而言是最不愿见到的,他们所采取的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使炼油企业成本压力减轻,但面对必然到来的国内外同行业激烈竞争,准确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炼油业带来的影响,正确把握在危机中自身拥有的优势和机会以及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方能规避风险,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中长期看
1 调整石油资源战略
世界所有跨国石油公司都是在占有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控制的资源遍布世界各地,控制石油资源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甚至超过100%。相比之下,我国炼油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总体上炼油加工的适应性较差;二是资源控制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炼油业一方面继续加快含硫原油加工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必须调整原油资源发展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手段,开发和控制石油资源,用10-15年的时间,使自产原油和海外控制资源占加工总量的比例至少达到60%以上,而含硫原油在总加工量中的比例要提高到60%-70%。
2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目前,我国炼厂总数仍然有180个左右,较大规模的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其他分布在地方,平均规模偏小。因此,必须在前阶段大型炼油基地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对现有的小规模炼油厂或地缘条件较差的炼油厂,对其改造与扩能坚决予以制止,直到关闭,对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厂应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进行适度改造。同时,从原油资源和化工原料两个方面优化资源、优化配置,原油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是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降低原油成本,要降低化工原料的生产成本,提高化工原料厂际间的互供率。
3 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炼油厂产品结构调整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也切切实实关系到原油加工量的稳步提高和炼油加工的综合效益。(1)要调整装置构成,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能力,结合含硫原油加工的要求,使得加氢裂化(高压或中压)加工能力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上;(2)提高高附加价值产品比例,如提高高档油、高级道路沥青、高级汽油、高级溶剂油等产品产量,提高炼油厂加工效益;(3)依靠两个市场,调整产品结构。2010年之前产出柴汽比调整的灵活性要达到1.6-2.5,97#高级汽油(部分满足出口需求)占汽油总产量的比例要达到30%-40%,争取用10年时间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油生产比例占到70%-80%以上。
4 全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21世纪炼油技术的突破点仍然在催化剂,根据我国炼油厂未来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的炼油主要催化剂包括加氢裂化催化剂、含硫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异构化催化剂、油催化剂等。同时,信息技术将使我国炼油业的原油采购配置、生产计划、装置控制、产品结构调整等全过程产生革命性变化。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加工适应性、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轻油率、降低投资费用、改进产品质量和改进管理手段。
(二)从后期看
1 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炼油企业要加强前瞻性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和下游行业变化趋势,紧盯进口产品和国内同行的价格和动向。在价格急剧下行期间,控制并保持库存处于较低水平,降低跌价风险,贴近市场针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产销策略。在市场下行期间保持企业竞争力。
2 以整体效益为原则优化生产
在目前企业库存较高的情况下,应该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继续保持部分效益好的企业高负荷生产,适当调减效益相对较差企业的加工量,同时,要控制产能的急剧扩张,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加工负荷的调整,更多地要考虑企业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销售价格以及资源运输,尤其是边际效益和利润等情况。
3 充分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
要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优化业务链条,减少中间商的营销费用。在目前产品需求不足、价格下降情况下,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衔接。国内炼油企业应该从炼化的原料成本、装置生产和产品销售业务链统筹考虑,优化排产,调整产品结构,确保化工原料供应和副产品的出路,不受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作用机理
1.金融市场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发达、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为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场所和机制。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风险资本的运动贯穿于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金融市场则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金融市场在风险投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风险资本的筹措渠道,二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三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预期,这种预期的大小直接影响风险投资规模。可以说,金融市场为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所提供的这种预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经济的特征。
2.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各种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参与极大地增加了风险资本的供给,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近年来,金融机构已成为风险资金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在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基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为风险投资注入大量资本外,一些金融机构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融监管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金融监管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风险投资的市场秩序,使得各市场参与者有效地参与市场和发展市场,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金融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按期公布财务报表、重大事项或敏感信息公告、会计标准或披露界限等。信息披露的规定既符合风险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企业成长性的特点,又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公司参与到风险资本市场上来,发展壮大了风险资本市场。
4.金融工具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在风险投资中,金融工具的有效选择和使用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权证等是风险投资中最经常使用的金融工具,它们融合了直接股权和间接债券的优点,隐含了对风险企业一定的选择权。这种混合的金融工具使得风险投资家既能减少风险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散项目的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分享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的好处,得到高额的资本回报;同时,金融工具的使用既有利于激励风险投资家,又有利于约束企业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状
风险投资需要较多的长期资金,在风险投资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广阔,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此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个人的投资,是一种以民间资金为基础,风险投资机构为中介,金融机构为后援,政府间接参与为保障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在早期,政府的投入曾是重要的来源,以后政府不再直接投入。个人出资主要来自于民间富裕的民营企业家,这些资金虽然个体规模偏小,但数量大,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因而也是近年来本土风险投资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风险投资是周期性的投资,但民间资本投资理念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着短期利益的要求,双方存在资金上的差距,如果资金来源不稳定,那么这个行业很难顺利的发展。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另一个瓶颈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从国外经验看,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也是最佳途径)是IPO,但是,我国真正实现IPO退出的风险企业却为数不多,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根本无法完全与IPO退出机制实现对接。由于主板市场要求严格,风险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的标准,要通过主板市场退出可谓困难重重。为了支持风险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为这类企业专门设置创业板市场。我国创建的创业板市场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较主板市场宽松的上市条件,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而目前在发行上市条件上,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必须符合主板市场的要求,即现行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具备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由于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业板市场,因此并未给风险投资的退出带来根本性改善。而且现行的中小企业板仍基本沿袭主板的游戏规则,仅在无损大局的细节上根据中小企业的公司特性有所变更,除了降低股本规模外,中小企业板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都与主板一致,阻碍了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多是按照上级主管单位实行分部门管理,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上级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摆脱不了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统一的行业,监督也就无法可依,这是造成民间资本处于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四、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建议
1.健全风险投资机构的自律管理机制。在有效的风险投资监管机制中各风险投资机构既是被监管的对象,也是基础性监管的自律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应督促各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稽核、审计和监察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以国家的经济金融法规为基础,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内容,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察、自我纠正的作用,提高其严格遵守金融法规与秩序的自觉性。
2.加强信息披露制度。风险投资监管的一大重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必要的信息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资金使用者之间传递畅通,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制定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增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建立金融机构的重要信息数据库、指标体系档案库;加强信用评级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立和规范。
3.加快产权交易市场转型。产权交易市场具有高效率、低门槛、快融资的特点,是风险投资实现收益的一个重要通道,应健全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股份转让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加快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打破产权交易的地区封闭,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交易标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完备产权交易的政策法规。针对我国参与产权交易的各利益主体及产权交易市场的运作还缺乏完备的法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权交易法》。同时,产权交易市场属于非公开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的范畴,但是目前尚未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其通过股权拆细交易方式的开展私募股权融资的功能。为了提高股权融资的活跃程度和效率,必须赋予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拆细交易的功能,引入做市商制度,制定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其向规范化的场外交易市场转型。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是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重点,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同时也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将决定着金融发展的好坏,必须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方面的改革,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整个改革中“三最”改革,意为主题思想最模糊、涉及的对象最复杂及推动的难度最大。除此之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目标定位上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严重阻碍金融改革的进步。必须加强对改革目标的认识和目标战略的定位。文章中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环境进行简单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定位等。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优势分析
1、农村信用社金融信息成本低。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农民和大部分企业。金融信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信息流通渠道通畅、传播的速度比较快,且信息相对透明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对象、贷款项目、风险等级等信息的了解,获取成本相对较低。农村信用社具有稳定的地域特性,方便信贷工作人员针对贷款人、贷款项目实施监督,以此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2、农村信用社服务的网点比较密集。农村信用社服务的网点分布于农村各个城镇乡,甚至村庄内,相信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农村信用社遍布城乡各个地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具有很大的优势。
3、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没有特定的格式,比较随意,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必须多种多样,否则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发现,农村信用社内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甚至是同村人,对与农村的生活状况十分了解,有利于“对症下药”。工作人员根据农民不同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方式,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劣势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比较落后,现代化技术实施差,严重影响结算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邮政储蓄采用全国通存通取的业务方式,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网络结算的渠道,促使资金的快速运转,方便快捷。相比之下,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帐计算,大大削减了工作的效率,并且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存取处于完全隔离状态,给农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农村信用社每年都会失去很多客户,硬件设备差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绊脚石。
2、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工作创新能力。据近年来,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文化水平的调查:
经分析,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大都停留在初中阶段,初中以下学历部分连汉字都没有认全,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都上了技校或外出打工,大学毕业的学生向往大城市的发展,不愿回到农村去,除非因为家庭原因小部分人会选择回去等。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大都缺乏金融专业及管理知识,知识缺乏,管理能力自然无法提高。文化水平低下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绊脚石。
3、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规模小。本质上讲,金融机构面对一定的风险是必然的,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农村信用社没有实力资金规模,何谈抗风险的能力高低。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是为“三农”服务的,自然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小,面对农民项目贷款,农村信用社单凭依靠自身的积累、股金及存款等来解决,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大,加上农村信用社的隔离性,项目一旦失败,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后果相当严重。
三、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分析
1、近几年,我国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投资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改革,充实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壮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
2、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农村金融的威胁。农民近年来的贷款量持续上升,其中56%的资金来源于农村信用社之外,被称为民间金融。民间金融的出现对农村信用社具有一定的威胁,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加快改革的力度,稳定改革的目标。农村信用社面临民间金融的竞争压力,往往选择放弃去选择另一个服务市场,这种做法十分不明智。
四、农村信用社金融的目标战略定位
1、目前“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的最佳选择。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状况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战略定位:坚持服务“三农”。坚持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是土生土长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条件为农村信用社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国家重视、扶持“三农”的机会,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将零散的资金逐步转成生产资金,以壮大自身的实力。
2、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差,经营的能力不强。从软件、硬件上看都比较落后,无法与商业等银行相抗衡,因此,只有坚持以“农”为本,切合实地的为农民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身的优势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只有全方面进行整合,审时度势,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全方面定位,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此外,还需政府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及辅助等反面的机制,才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金浩.不同金融环境下农信社的主要理财方式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1(9):93—94.
1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加工贸易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为加工贸易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输出渠道是否畅通。"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连续8年位居世界前列。
(2)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加工贸易企业增加了效益根据资料统计,徐州市目前,徐州约剩余劳动力126万人左右,若再加上城镇失业人口约9万人,全市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35万人左右。由此可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为中小企业加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上的保障。
(3)成功企业日渐增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范例。近年来,各地区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中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高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中大部分都有从事加工贸易的经验,如今已成为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徐州为例,近年来先后涌现了一批成功的中小企业,如徐州巴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徐州摩尔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4)政府的政策支持,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也引发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为此徐州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的具体方案,在中小企业中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国际宏观大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低、素质不断提高,比较优势日益凸现,与我国形成了有力竞争。再从徐州周边地区看,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张和乡镇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粥少僧多"的现象已经使得了中小企业加工贸易量锐减。
(2)外需急剧下降,对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产生直接的冲击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是欧债危机的发生直接导致欧元区国家的外需持续下降,对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3)贸易加工产能与原材料有效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目前徐州市的情况来看,整体情况犹如我国绝大部分加工企业一样,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加工程度不深,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没有龙头企业,多数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因此这也造成了贸易加工产能与原材料有效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4)产品配套及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产品配套不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徐州为例,由于受加工贸易规模的影响,与之相配套的货代公司、外运公司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直接影响到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成本和效率。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工贸易发展增添了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仅徐州地区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就将近1100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16.21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开放的人才制度为企业加工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日趋自由化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困扰我们多年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对扩大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创汇,加速加工贸易行业产业提档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经济持续增长,促使地区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
外贸依存度是一个地区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江苏外贸依存度在2005年首次达到102%,此后进入快速上升阶段,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1%。所以徐州具有较大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也是徐州加工贸易发展的大好机遇。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牵制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为了增强对外商投资和东部产业的吸引力,加强了软、硬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积极政策,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相邻地区的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东部产业的配套生产。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方面的一系列动作,对徐州及其他沿海地区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竞争。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举步维艰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加工贸易受困于资金紧张、市场需求疲软、产品开发方向不明等不利因素,企业的转型升级紧迫性下降,难度加大,进程缓慢。这给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将会使我国商品出口的外币价格提升,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竞争优势的削弱。而且升值之后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这将会极大的刺激进口,从而对我国的国内相关生产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生存威胁。
2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建立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加工贸易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进一步完善管理政策,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延伸和体制创新,突出整体优势,提升竞争实力。同时,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便捷的服务举措,吸引大批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坚持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实现功能升级。
(2)在本地区范围内,进一步培育企业自己的国际加工品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引导企业从产品推销走向产品营销,从经营产品走向经营品牌,促使一批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积极帮助民营加工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具体困难。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全面提升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3)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政府在制定地区经济政策时,利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利契机,引导中小企业加工贸易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增值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企业层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确立产业价值链观念,合力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产业价值链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其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在科技创新上下工夫,提高产品附加值。产品附加值主要来源于产品制造,产品制造是企业附加值之根本。在产品制造中,企业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创造产品的价值,产品科学技术含量越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
(3)创建品牌产品,实现附加值的飞跃。品牌是企业不可替代无形资产,只要在核心价值上做到无限忠诚,广大消费者就会认知品定为品牌。良好的品牌也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品附加值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4)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企业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
总之,我国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掌控能力提升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02―02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他将生态学的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无论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煤电化基地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
金融生态是由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所构成的一个协同的系统。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相互影响关系的社会与自然因素的综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风俗习惯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从狭义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本文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对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分析
影响煤电化基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从中选择部分既有代表性,又能对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作出迅速、准确反应的指标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数据获得渠道限制,本文选取2011年双鸭山煤电化基地的以下指标做相关分析。(数据来源:哈尔滨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1.环境因子指标。
(1)经济环境因子指标。
经济环境因子是金融生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双鸭山的财政收入与同期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低,但是GDP增幅较快,和政府的调控能力是分不开的;2011年煤电化基地累计投资137亿元,企业总产值123亿元,拉动了本市经济增长。
(2)法制环境因子指标。健全的法制环境是维护是良好金融生态的主要方面。双鸭山地方政府出台了协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的有力措施,对逃废债行为不仅予以媒体曝光,由公检法部门协助清收。但是在金融债权胜诉的基础上,要提高执行收回贷款总量/应收回的贷款总量的比率。
(3)信用环境因子指标。
信用环境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业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双鸭山煤电化基地企业不良贷款率较低,担保贷款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但是一是要注意抵押物的可行性,其市场价值、流通性、抵押率、是否重复抵押等;二是抵押品产生的相关费用的合理性。
(4)制度环境因子指标。黑龙江出台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等诸多优惠政策,这对双鸭山市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接续产业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政府主导金融生态建设方面,双鸭山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为切入点,自上而下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同时协助金融部门出台了维护债权的有力措施;启用各种平台,提高政策传导的时效性;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为落脚点,构筑监督检查平台。制度保障因子力度较强。
2.金融主体内部指标。
金融机构内部指标是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区域金融处于何种状态,以便针对不同的金融状况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防范金融风险。双鸭山的存、贷款规模较2005年均有一定规模增长,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说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跨越,盈利能力增强。但是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注意贷款的结构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同时加大业务创新能力。
三、改善双鸭山煤电化基地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建立区域经济金融联动机制。一是建立黑龙江东部六市经济金融联动机制。工作重点是协调六地市产业整体布局,避免内耗性竞争;二是建立各地市自身范围内的经济金融联动机制。工作重点是建立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统筹本市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筛选项目,确立金融支持的重点,合理高效配置信贷资源。
2.加强法律环境治理。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参与企业改制、兼并和破产的合法权利,防止企业借改制、兼并和破产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强化司法公正,加大执行力度,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结率。
3.推动外部增信机构建设。一是要正确运用组织增信。组织增信是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一种合作方式,双方通过共建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来防范风险:二是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降低融资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资信评估机构,在煤电化基地建立一批政策性和市场性并存的担保机构、资信评估机构。
4.强化制度环境。区域金融政策除了要加强与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外,还必须重视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应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向黑龙江东部地区倾斜的力度逼过预算扩大煤电基地专项补助的范围和数额,并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基数;对相应地区的金融机构,在税收政策上应该给予优惠,以支持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接续产业的发展。
5.金融主体的自我调节。一是科学把握信贷资金配置方向。优先支持重点推进项目、在建工程项目和即将投产项目建设和配套资金。抓好银企洽谈签约项目的落实,加快授信审批进度,确保已发放资金流向煤电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实行差别或优惠利率,扩大货币资金供给。如对重点扶持产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等,发挥金融部门的导向作用;三是全方位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产品和避险产品,并指导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四是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98-02
一、金融制度缺陷导致资金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金融服务被弱化,使县域经济得不到有效支持。
(一)因制度因素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减少,弱化了金融服务功能。2000年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集约化经营, 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逐年减少,使县辖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减弱。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由2000年的183个减少到2009年的96个,减少了87个,减少了47.5%。到2009年末,县辖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只有21个,仅占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的21.8%,大多分布在县城和矿区。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从2004年的3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66亿元,增加59.26亿元,增长了154%,县辖金融机构贷款从2004年的19.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17亿元,增加10.71亿元,增长了55.05%,增长较为缓慢,存差不断扩大,存差从2004年的18.9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7.49亿元,存贷比逐年下降,存贷款比例已从2004年的50.67%下降到2009年的30.89% (见图1)。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迅速减少,使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较低。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平均为1/24.3平方公里,1/1.53万人。
图1淮北市县辖金融机构2002―2006年存款、贷款和存贷比变化图
(二)因制度缺陷,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目前,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1.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县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不断收缩,县级机构基本上成为上级机构的“储蓄所”,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通过上划流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调查统计,HB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逐年增加,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较以前有所减少,但到2009年底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占存款比例仍达50%以上。图2是县辖国有商业银行2004―2009年存款余额、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比例情况图。
图22002―2006年淮北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占比情况图
2.邮政储蓄凭借基层网点优势吸收存款上存。邮政储蓄在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储蓄网点,从基层农村吸收存款存入上级邮政部门。调查统计,2004―2009年,HB市邮政储蓄县及县以下机构吸储余额从4.31亿元增加到了14.16亿元,占县辖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11.22%上升至14.5%。
通过对HB市县辖金融机构调查统计,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66万元,其中,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8.6万元,占金融机构存款的29.9%。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1.38亿元,农村信用社新增存款3.58亿元,占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31.45%,虽然,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方式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资金返还,但仍很有限,可见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3.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对农村资金的信贷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基础还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投入资金将无法收回。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目前各类农业保险机构还没有在HB市县域得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也使农村金融部门在信贷投放中产生较多顾虑。
4.民间借贷活跃,但缺乏制度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借贷的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市场广阔,民间中介组织不断出现,随着民间中介组织的出现,民间借贷也已从暗处走到明处。调查统计,HB市民间中介组织已从2005年的3家发展到2009年的19家。由于民间借贷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制度约束,导致非法金融的不断出现,纠纷频发,矛盾四起,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调查,2005年以来,淮北市县辖发生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造成群众多次上访和围攻农村信用社事件,其危害至今难以消除。
二、因金融制度约束,造成资金供给机构过度审慎行为
(一)农村资金供给缺乏,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
1.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单一。目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和风险等因素制约,其贷款投向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农业领域,农户小额贷款占绝对比重,对日益增长的规模农业产业和产业化经营信贷支持不足。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辖农村信用社新增小额农户贷款占新增贷款的53%,由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微小企业不符合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信贷支持。经济组织和农村微小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盲点”,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农产品得不到加工升值,农村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责发挥不充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仅限于承担国有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服务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调查统计,2009年淮北市农发行县级机构贷款余额为4.49亿元,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为3.55亿元,占比79%,可见,县级农发行政策支农功能较为单一。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利集中,不适应县域经济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营战略,其业务和机构网点快速从农村地区收缩,基本取消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这种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了解,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域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仅为0.49亿元(不含农发行粮食收购贷款),可见,县域金融机构几乎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因资金缺乏,使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极为缓慢。通过对县域23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仅有3家在银行有贷款,17家仅靠自筹资金和自身积累发展,4家因设备老化缺乏资金更新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
1.构筑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实现农村资金回流的有效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一是有利于打破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局面,以便在农村市场上形成一种金融竞争局面,克服因缺乏竞争可能出现的金融服务低效率;二是可弥补因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大量收缩带来的金融供给不足;三是金融机构多样化,可转移、分散和降低金融服务风险。如,可把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综合性地方金融机构、可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建设等,以防止农村资金流失,涵养农村金融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61-02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的环境下,社会经济活动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产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当前各个国家、地区都在不断推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指进行投资活动所需的基础环境;软件条件指投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金融投资作为经济环境中,比较明显的运行指标,投资环境和投资管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对投资环境进行动态和简洁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阵营,对投资环境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构建各项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全面、完整地反映评价投资目标。由于投资环境系统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组成部分,要从各层次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在此过程的资源要得到充分应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坚持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发展原则。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对金融行业来说,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基础经济环境上看,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能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有序进行;不断优化投资文化环境,可有效促进投资管理人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正确的经济政策环境,可以确保投资活动的安全、稳定。其次,投资环境的评价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遵循动态性和简洁性原则。例如,政策框架属于金融投资活动中,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商业机会属于金融投资活动当中的便利性,指金融投资管理中的促进及鼓励措施。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投资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与价格、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以及劳动力的可利用性等。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因为投资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动太过程,所以要对其发展速度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尽量降低整合资料信息的成本,遴选和设置的指标做到高效而简洁。较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也能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从目前金融投资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构建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是确保取得良好投资效果的基础,可以促使投资人员作出较好的决策。总之,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较大,投资者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其影响,才可促进金融投资管理,进而确保金融投资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的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金融投资的重视。首先,从硬性投资环境上来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在当前提倡绿色环保理念的社会环境下,布局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技术、环保节能的绿色能源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的共识。若投资环境在环保资源上的利用不当,对投资者的投资意识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且,金融投资管理与基础设施的配置条件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投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会为金融投资行业带来一定的潜在投资风险,很多国外的资金在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后,很少会选择投资。其次,从软性环境投资环境来看,国内很多金融投资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水平及服务能力很难和国外相比,金融投资管理的服务环境与水平相对较差,且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在这种投资环境的背景之下,国内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问题较多,若没有得到及时改善,投资环境将很难发挥在金融投资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最后,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市场风险难以避免,投资者想要合理、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并通过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而促进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正确地认识与了解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投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进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富最大化。
(二)投资环境对企业人才要求的影响
当前,投资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金融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多。长时间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发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在这个持续变化的状态之下,金融企业想要较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引进一些专业能力、投资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金融投资管理者,进一步确保金融企业的投资活动一直处于运行管理的状态,进而提升金融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金融投资业中,大多数投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办理业务的能力较差,并且对金融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这就直接导致金融企业在管理中,难以提升其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现阶段,单从国内的投资环境方面来看,因长时间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制度影响,给金融企业的投资管理带来很多影响。投资环境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优化企业的投资管理模式及人才结构的配制,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人才体系,利用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才,较少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活动多带来的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时,应更加注重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地做好投资环境的构建工作,进而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对于投资管理的需求,进一步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一)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应和谐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投资管理。高科技可以为金融投资管理活动提供一个电子的交易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开展相关的投资活动,交易系统的有效投入,可以较好地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式的金融交易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其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就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进而避免在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操作管理时,因操作风险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科学、合理地规避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属于金融投资管理中的关键任务。金融行业在长时间的创新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风险渐渐增多,其发生的频率也愈发频繁。因此,其金融投资管理创新应该和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相互适应、相互发展。最后,金融管理创新在实际的金融投资管理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活跃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投资环境。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作为一项专业化非常高的职业,对金融投资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人力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且积极做好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与提高整个金融投资效果。
(二)优化投资环境,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投资环境所处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的构建等,对于投资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基础投资环境会给金融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金融投资管理需要投入相关的物质设施才可完成,而优良的物质条件,又可以衍生出较好的基础投资条件。而且任何形式的投资与管理都需依托相关的环境来支撑,投资管理也不例外,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主要因金融发展需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联系。同时金融产业的升级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商业繁荣属于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在投资管理活动中,缩短投资者对于投资时机中的反应时滞,进而改善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管理发展。
五、结束语
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的今天,国家政府应该加强对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影响着金融投资管理,而且金融企业在投资建设中,不仅要做好投资环境硬件的建设,还要确保投资环境的软件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与补充,以便吸引到更多外资,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者简介:杨姝,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参考文献:
[1]王宇,郭新强,干春晖.关于金融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系统和消息冲击的视角[J].经济学,2015,10(1):120.
[2]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环境演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国际经验[J].世界经济,2013,12(8):23.
[3]王硕.对金融投资体系及其金融环境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23):24.
关键词:重庆;金融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042-07
一、金融生态界说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指出:应注意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无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优化地区的金融生态又是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中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又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重庆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对重庆的金融生态现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生态的优化路径,对加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实现西部经济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证检验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目前重庆市正在以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为契机,推动“加快”、“率先”发展,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必将推进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加快“1小时经济圈”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积聚与经济布局要求,并促进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
笔者以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指标为依据对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作出了纵向的客观评价,为相关部门制定金融政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一)指标体系说明
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料构建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组成。每个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在比较范围内的相对发展情况(表1)。
(二)指标权重说明
本部分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一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在分析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具体指标的基础之上,将这些分散的指标重新进行分类和归纳,最终形成包括三方面的一级指标,即包括核心金融资源环境、实体金融资源环境、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三方面。由于指标的选取数目和个体指标的具体内涵存在相互交叉等情况,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情况依次如下:核心金融资源环境为0.3;实体金融资源环境为0.3;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为0.4。
具体指标的权重分配:具体指标个数较多,在每级指标内,根据各指标权重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然后再与其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该二级指标最终权重(表2)。
(三)指标评分说明
进步指数评分:进步指数评分以时间序列为依据,通过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描述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进步。
计算方法:进步指数(Ri)=第N年重庆市指标值/第N-1年重庆市指标值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进步指数得分情况(表3)。
总体进步评价指数。
计算方法: I=36[]i=1Wi×Ri(i=1,2,…,36)
其中:I为总体进步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Ri为第N年重庆市第i个进步指数得分。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情况见表4。
(四)实证分析结果说明
由表4可知,重庆市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表现良好,而且整体进步趋势明显。具体而言,从2006年开始各年总体进步评价指数明显增加,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步24.7个百分点;2007年在2006年基础之上进步57.8个百分点;2008年在2007年基础之上进步15.1个百分点。从各单项指标来看,笔者以进步率来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进步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进步率=(进步评价指数-指标权重)×100%
计算结果见表5。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以下具体结论。
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就我国的风险投资而言,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和规范上存在缺陷,由此造成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的缺陷和功能的不健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国相关经济部门应当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环境,以改变我国现在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状况。
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作用机理
1.金融市场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发达、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为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场所和机制。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风险资本的运动贯穿于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金融市场则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金融市场在风险投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风险资本的筹措渠道,二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三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预期,这种预期的大小直接影响风险投资规模。可以说,金融市场为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所提供的这种预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经济的特征。
2.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各种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参与极大地增加了风险资本的供给,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近年来,金融机构已成为风险资金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在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基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为风险投资注入大量资本外,一些金融机构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融监管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金融监管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风险投资的市场秩序,使得各市场参与者有效地参与市场和发展市场,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金融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按期公布财务报表、重大事项或敏感信息公告、会计标准或披露界限等。信息披露的规定既符合风险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企业成长性的特点,又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公司参与到风险资本市场上来,发展壮大了风险资本市场。
4.金融工具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在风险投资中,金融工具的有效选择和使用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权证等是风险投资中最经常使用的金融工具,它们融合了直接股权和间接债券的优点,隐含了对风险企业一定的选择权。这种混合的金融工具使得风险投资家既能减少风险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散项目的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分享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的好处,得到高额的资本回报;同时,金融工具的使用既有利于激励风险投资家,又有利于约束企业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状
风险投资需要较多的长期资金,在风险投资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广阔,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此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个人的投资,是一种以民间资金为基础,风险投资机构为中介,金融机构为后援,政府间接参与为保障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在早期,政府的投入曾是重要的来源,以后政府不再直接投入。个人出资主要来自于民间富裕的民营企业家,这些资金虽然个体规模偏小,但数量大,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因而也是近年来本土风险投资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风险投资是周期性的投资,但民间资本投资理念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着短期利益的要求,双方存在资金上的差距,如果资金来源不稳定,那么这个行业很难顺利的发展。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另一个瓶颈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从国外经验看,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也是最佳途径)是IPO,但是,我国真正实现IPO退出的风险企业却为数不多,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根本无法完全与IPO退出机制实现对接。由于主板市场要求严格,风险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的标准,要通过主板市场退出可谓困难重重。为了支持风险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为这类企业专门设置创业板市场。我国创建的创业板市场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较主板市场宽松的上市条件,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而目前在发行上市条件上,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必须符合主板市场的要求,即现行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具备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由于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业板市场,因此并未给风险投资的退出带来根本性改善。而且现行的中小企业板仍基本沿袭主板的游戏规则,仅在无损大局的细节上根据中小企业的公司特性有所变更,除了降低股本规模外,中小企业板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都与主板一致,阻碍了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多是按照上级主管单位实行分部门管理,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上级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摆脱不了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统一的行业,监督也就无法可依,这是造成民间资本处于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四、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建议
1.健全风险投资机构的自律管理机制。在有效的风险投资监管机制中各风险投资机构既是被监管的对象,也是基础性监管的自律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应督促各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稽核、审计和监察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以国家的经济金融法规为基础,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内容,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察、自我纠正的作用,提高其严格遵守金融法规与秩序的自觉性。
2.加强信息披露制度。风险投资监管的一大重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必要的信息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资金使用者之间传递畅通,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制定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增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建立金融机构的重要信息数据库、指标体系档案库;加强信用评级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立和规范。
3.加快产权交易市场转型。产权交易市场具有高效率、低门槛、快融资的特点,是风险投资实现收益的一个重要通道,应健全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股份转让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加快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打破产权交易的地区封闭,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交易标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完备产权交易的政策法规。针对我国参与产权交易的各利益主体及产权交易市场的运作还缺乏完备的法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权交易法》。同时,产权交易市场属于非公开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的范畴,但是目前尚未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其通过股权拆细交易方式的开展私募股权融资的功能。为了提高股权融资的活跃程度和效率,必须赋予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拆细交易的功能,引入做市商制度,制定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其向规范化的场外交易市场转型。
一、引言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再循环、减量化及再利用等特征,要求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与创新,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解决我国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主要对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内涵分析
目前,我国对循环经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属于一种生态经济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尽量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效益、社会效益的增长呈平衡状态。循环经济的实施体现在3个层面,分别是小循环(企业层面)、中循环(区域层面)、大循环(社会层面)。
三、循环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为金融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1)循环经济为金融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这样经济发展方式既容易造成资源紧缺,对环境产生破坏,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及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既为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这一切都依托于科技进步。技术进步又要依托于经济支持,如果仅靠财政支持将很难实现,这位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差异大,各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这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此外,在发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制度与管理方式,还是在产品上,都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2)循环经济给金融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利润增长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中,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节能减排。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各国则积极开展排放权交易,并通过各种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发展起来,为了满足这种发展需要,各种金融机构则应运而生。
(3)循环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金融业和社会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辨证又统一。如果经济不能平稳较快地发展,金融环境也失去了生存基础,故两者是共生共荣、不可脱离的一个整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给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金融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1)金融业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我国金融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流向变化,而是信贷结构的调整。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契机,在此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扶持了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好、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及新兴密集型产业,有效限制了过去资源消耗多、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等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金融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经过优化的金融环境,已对能源使用率、排污量等生态指标进行了量化,并充分利用了金融体系对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完善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生发展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决策中,不但会关注企业的财务与信用信息,还会对各种资源消耗与排放量进行量化评估与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将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更详细、细致的监测,从而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规避,以利于金融业与社会的稳定。
(3)金融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如果科学技术滞后,循环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所追求的保护环境及发展经济将无法实现,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技术支撑。然而,科学技术资金又不能单纯依靠财政解决,仍需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保险业、银行业及证券业等金融产业,则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后盾。
四、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方法分析
1.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理念进行创新
在我国,循环经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公众对之了解不多,而金融创新速度相对缓慢,使得循环经济发展阻力较大。所以,不但要发展循环经济,也要对金融发展理念进行创新。第一,政府部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在实际生产中落实下来;加强发展理念的更新,将原本的计划管理向市场经营转变,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二,创新金融思维时,应从单向转为多项循环,并将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及资源利用等列入考虑范围,尽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注重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变,坚持“生态、环保”为原则。
2.对金融市场进行创新
一方面,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推动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如果是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技术设备存在明显优势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可凭此依据制定相应政策,优先考虑其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必要时可将该类公司的上市及发行股票标准降低,提高社会资源在循环经济企业中的配置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注重对保险的创新,积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与疏导体系。保险业属于一种特殊企业,以经营管理风险为主要内容,具有分散风险、经济补偿等职能,故它被认为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保险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投资中,比如购买或是参与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在主板或二板市场认购循环型企业的发行股票等。
3.对循环经济支持制度进行完善
现阶段,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受到更多国家及人士的重视,而我国尽管有了大幅度资金投入,但收效并不显著,仍无法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应积极完善相关的循环经济支持制度,为金融创新提供资金基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后,政府应对产权界定、产权配置及产权保护等进行明确规定,然后对生产环境价值进行评估,保护金融创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比如绿色补、、政府采购、绿色税收等,鼓励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金融创新,让更多金融投资者能够主动参与大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4.注重对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时代下,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金融工具,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可考虑以下几点:比如商业银行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事例,在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及贷款等活动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使其被应用在绿色环保信贷业务中,有利于企业争取到绿色低压贷款;同时,要通过对业绩评价的优化,充分结合信贷、费用、营业等结构特点,推动循环经济往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向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可借助政策性银行的力量,积极创新优先贷款、无息贷款等金融产品,为建设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循环经济项目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还可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的方式,不断提高闲散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企业的融资方式。
五、小结
由上述可知,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状况如何与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在了解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政府应对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给予更多的重视,加大对两者的研究与发展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取得良好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条件下,使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兵.金融创新视角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3(32):58-60
[2]王俊,史安玲,梁宗德.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分析[J].甘肃金融,2014(02):55-57
[3]董银霞.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