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管理检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46-01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监测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为组成内容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来指导环境监测实践活动。使监测工作具有计划性,监测方案具有可行性,操作程序具有规范性,测试技术具有先进性,测试数据具有有效性,监测综合结论具有客观准确性,从而达到“科学监测”。环境检测是以评价环境质量和监督污染物排放为目的,按照环境标准,对水、气、声、土壤、辐射、生物等环境相关因子的浓度,数量等以及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督的活动过程。面对基层管理工作现状,在全面抓好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同时,应着重抓好两方面薄弱工作。
1 搞好环境监测规划,使监测工作具有计划性,监测方案具有可行性,综合结论具有客观性和务实性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监测手段不断完善和监测技术不断提高,操作过程越来越方便快捷,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监测成本越来越低。这些优势为开展和拓宽监测项目和范围提供了可行性。基层环境监测规划是做好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是保证监测项目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基础。监测规划必须符合当地的环境特征、生态特征以及污染现状,必须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健全环境监测项目,拓展监测对象。在完善原有的监测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项目。比如:现在施工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比较薄弱。开展和加强这方面监测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施工环境监测管理,尤其加强人居密度比较大的城区监测,如新建、拆迁、扩路及各种管网建设等,粉尘和噪声污染十分严重,污染区多,分布广,环境条件差,环境监测比较困难,监测管理尤为重要。监测部门应积极有效地合理调配监测力量,适时监督监测,为环境管理部门对施工方实施强有力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依据;
2)生态监测是生态管理的基础。虽然我国关于生态监测刚刚起步,但我国脆弱的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现状迫使我们必须加快生态监测的步伐。生态监测分门别类种类繁杂,做好监测规划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着眼现状。比如现在经济上为了适应市场化运作,提倡规模化种植业,即产业化种植。过去是农作物轮换种植,现在是单一品种长期大规模种植,林业种植也类似。这种转变速度快、规模大,像这种方式是否影响生态生物平衡,还须密切观察生态状况,适时进行土壤监测和生物监测。像2008年南方罕见冻雨灾害表明,森林区混杂林抗灾强,单一品种林木抗灾能力弱,是个典型例证。做好生态规划,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测定,对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锐减等灾害认真调查和监测。基层监测规划要符合上级规划和指导,根据当地实际环境和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开创新项目,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监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
根据基层现状应着重解决的监测质量管理问题:
1)监测能力方面的建设,它是监测管理的基础,包括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仪器设备是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中心,管理水平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整体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专职进修、专业培训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集中资金,发挥政策优势,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2)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基层监测站常常是制度建设很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很具体,汇报总结很完美,而实际操作却往往存在偏差。突出表现为主观故意造成数据不准。如涉及政府政绩考核、上级检查落实减排任务、企业关停、追查事故责任等,为了达标或其它利益而人为改变数据。这既是行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主观失误造成监测误差。诸如工作懒散不负责任,在仪器校验、实验用品的存放、采样布点设置、操作不规范等方面造成疏忽。监测数据不能如实反应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和监测质量管理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把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克服自私行为,正确认识荣辱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民众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污染自危感。
3 结论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机构等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以此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为我国作出正确的环境决策提供依据。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一直以来,环境监测工作都存在着工作量很大,但是人员却很少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经费过少的问题。监测人员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上,而环境监测业务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长,这使得很多监测人员注重工作完成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另外,绝大部分监测人员都注重实验室监测数据,而忽视现场数据监测。而实际上,实验室数据对现场环境监测并没有产生过于明显的意义。正是因为很多监测人员一直将实验室数据看作是现场环境监测的主要依据,所以市场出现监测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从上述的阐释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并不高,只注重常规工作以及实验室数据,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有一定的难度。
1.2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有效性比较低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都已经取得了计量认证资质,同时也通过国家评审,基本上都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还有一些环境监测机构依然处于完成简单监测业务的基础上,基本上不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某些环境监测机构甚至将质量监管体系看作是障碍,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占用了大量资源,因此对质量监管体系毫不在乎。这样想法,势必会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发挥监管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内部审核,但是有些环境监测机构只是将审核停留在文字记录方面,很多评审也只是走走过场,完全未能达到评审的作用。上述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无法正常执行。
1.3质量管理技术不符合现实需求
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监测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在此推动下,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监测领域也逐步扩宽,很多新兴领域已经可以进行检测,比如生物、土壤等。此外,监测项目也有一定的补充,比如空气质量中的PM2.5,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这些新兴监测领域的出现,传统的质量管理技术并不能满足监测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并未有更为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现阶段,我国平时监测工作中所使用的质量检测方法与现实工作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再加之,监测手段比较单一,同时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无法保证所监测的数据真实。除此之外,我国某些环境监测机构现行使用的质量控制模式,仅仅能够解决数据比对、平行样的问题,而质量管理途径也仅仅能够解决能力验证、理论考核等方面的内容,与现实需求相差很大。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策略
2.1注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首先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同时懂得操作相应的设备;其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质量第一的意识,时时刻刻按照这一理念去进行监测;最后,监测站应该制定质量管理机制,以此规范质量管理人员的行为。
2.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1)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2)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3)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2.4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水平
由于环境监测分析大多数都是微量分析,所以监测数据的质量与实验室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然,除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起步相对比较远,从开始至今只有20多年历史,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探索出了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环境监测质量的模式。虽然此种模式还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研究的深入,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模式定会越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侯建强.浅谈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3).
[2]丁品.甘肃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考核机制[J].环境经济,2006(10).
[3]钱线.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5).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管理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数量明显上升,环境监管任务十分繁重。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环保措施和设施“三同时”落实不到位、未经批准建设内容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等违法违规现象仍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有些环境影响不可逆转,有些环保措施难以补救。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对建设项目进行“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检查,使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投产后集中体现,给环保验收管理带来很大压力。通过推行环境监理,有利于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由单一环保行政监管向行政监管与建设单位内部监管相结合的转变,对于促进建设项目全面、同步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监理的作用
1、设计阶段的环境监理
设计阶段的环境监理,首先要解决环评文件与施工设计文件脱节的问题。在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理过程中,发现建设项目施工设计与环评文件经常存在不相符现象,这种不一致表现在项目用地范围或总平面布置变更、项目生产工艺或规模变化以及污染处理工艺及环保设施改变等多个方面,因此在项目施工设计阶段环境监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监理单位要在研读项目环评文件的基础上作为建设单位代表参与到项目施工设计中,对施工设计与环评文件及其批复不相符的内容,可提出由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施工设计单位分别编制“变更通知单”予以确认,并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环评单位对项目环保变更进行补充编制环评说明或环评报告,经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或审批后,作为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的依据。
2、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监理是根据环评文件技术要求指导施工单位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确保环保“三同时”有效执行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防止施工期环境污染对施工过程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阶段。环境监理单位要根据建设项目特性,发挥环境监理单位在环保技术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技术业务优势,派遣专业环境监理人员入驻现场,代表建设单位督查各项环保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文明施工,预防施工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杜绝因违法施工而引起的公众投诉。
3、试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理
项目试运行阶段环境监理主要是监督检查项目试运行期间的环保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以及生态恢复情况,整理项目建设相关环保资料,协助建设单位做好项目环保专项验收准备。
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中的不足
1、地方政府忽视建设施工项目环境管理
目前普遍我国地方存在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建设施工项目的环境管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一部分的地方政党领导以及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过分的热衷于招商引资,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而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政绩,往往很少会对环保工作给予过多的重视,甚至还会忽视建设施工项目中的环境管理,这也就造成了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施工项目环评执行难以及三同时跟踪难的现象。
2、 专业人员匮乏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环保方面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2]。现在从事环境监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以往纯粹的环保专业人员转变过来,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环境专业知识,对环保法律法规、环保要求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不同行业的特点、产污环节及可能造成污染的节点的了解和掌握则不如该行业从业人员那么丰富。另外,对于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则更加缺乏,这样就造成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工程没有敏感性,对环保设施的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3、 相关单位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首先从工程的建设方来说,由于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尚未纳入国家的强制性规定,目前很少有工程建设方主动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绝大部分建设方的环境监理工作都是因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而采取的被动行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建设方的环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在施工期引入环境监理会增加项目的整体费用。
其次,就施工单位来说,在施工阶段,大部分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淡薄,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重质量、赶进度、轻环保”的思想比较严重。往往是环境监理单位虽然制定一系列的施工期环境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相关的环保管理制度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无法达到施工期环保达标的要求。
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中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
完善或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改进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加紧制定环境监理法规,在法律形式上明确在建设项目开展环境监理的要求,增强环境监理工作的法制权威。
2、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自动化监控水平
要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环境现场执法工作的需要。“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环境监察、检测和应急体系”。国家的重视会保证完成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要建立环保系统的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队伍,开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手段。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要全面形成能力,占污染负荷65% 以上的重点污染源要实现污染排放连续在线监控,其他污染源要实现多种形式的总量监控、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要与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有机结合,为环境保护部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境监察队伍
要继续坚持环境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严格按照公务员管理,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清退。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材、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试题,规范环境监察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按照环境监察人员每五年接受一次培训的要求,要对现有在职环境监察人员完成一轮培训,凡未经公开招考进入环境监察队伍和未经环境监察培训合格的,一律不得发给环境监察执法证件。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察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收费政务公开制度。对于环境监察队伍中的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执法不力、严重渎职的行为,要坚决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4、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
以“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者必纠”为原则,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增加违法行为的曝光率, 及时公示各类执法案件的查处情况,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制度化。加大执法和舆论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察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监督企业排污。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就需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环境监察作为环境保护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针对如何改善环境问题,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手段,但是,这些措施手段却未曾彻底改善环境隐患之中的问题因素,源于其问题因素众多,而现阶段环境检测技术仅能提出一部分策略,而其它隐患却无法在措施的实施下得到弥补。因此,研究人员针对问题的严峻性,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在这一全新应用模式之下,环境问题得到良好控制。其技术原理基于传统环境监测技术,并将其逐步演变为具备多样性的检测技术。
一、由环境监测所引起的环境管制问题隐患
1、监测技术实施缺乏动力因素
环境已逐渐面向经济方向发展,经济产业体制建设离不开环境,其中,工业的经济产值最为优异,但是,在飞速发展阶段却致使环保举措失效。因而,环境监测技术模式得以正确实施,其应用方案基于当下环境的众多因素展开,环境因素包括侧面问题因素,以及环境控制因素。在双项因素同时开展的情境下,监测模式得以正确姿态引入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环保措施的应用规范化,理性环保,而非口头措施运用。但其中难免出现适应性缺乏严峻的地理环境,针对这类地域应用简单的检测法已无法满足,应结合多种环保措施,才可改善其地理固有隐患因素。环境监测应用技术处于待发展阶段,其内部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成分,这些成分将环境问题加深,令相关人员对环境问题无法准确掌握,最终致使人员对监测实施缺乏动力。
2、环境监测相关体制建设存在不稳定因素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共分两面,针对环境的一面,以发展环境为优先,对环境隐患问题给予关注。但却忽视最为根本的加强地理建设,地理作为影响生态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环境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的好坏水准近乎均衡,但又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部分因素源于检测体制或机构建设不完善所导致,而改善这一问题的方式可依据加强现有环境监测系统的基本模式展开,使环境监测工作逐步迈向环保行列,并向大众倾诉,仅有重视环境监测技术,才可治理现阶段生态环境的隐患处境。其次,就是体制监管人员体系建设中所存在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应从根本着手,分析其问题产生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致使监测体系不完善的根基原因,不重视监测,引发监测模式不正规,监测方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然而,却一切感觉不到责任。稳定环境间测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其技术体制的不断完善,仅有长期累积相关经验,才能达到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
3、相关监测体系人员稀少致使能力未正常发挥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量是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忙于应低监测工作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局面。
4、设备、仪器等资源的匹配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严重浪贪基层监测站的仪器采购没有计划、预案,尤其对大型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及供应方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市场调研不够,也不征求使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完竣环境监测体系,增设环境监管能力的相应举措及方法
1、设立环境监测架构体系相应认可制度
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监测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认可评审制度若监测能力下降,不按规定或规范提供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则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样也打破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市场的垄断,发挥其他行业部门和企业环境监测站的作用,使环境监测市场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提高核心竞争九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2、增设人员培训机构及培养人员基本素质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监测站要从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制定环境监测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人才。
3、规范部门机构的质量标准,加强人员监管力度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抓好质量基础工作,积极参加能力验证试验,认真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综合评价质量保证措施。
4、加深考核内容审查,逐步建立领导责任
为了避免制度成为“纸上谈兵”,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环境监测系统应建立完整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定期突击检查,抽查操作程序、交接流程质量记录数据处.,监测报告、日常监督记录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全面准确,在此过程中若查出重大质量事故或考核不合格。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石土。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系。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
结论: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但是,环境问题却依旧为得完善。针对现有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其问题侧面在于人员管制的缺失,而正面则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生态衍生,在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并且弥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部分问题因其极大危害生态环境,而被人们所重视。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发展中,全面维护环境管制工作,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94-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of waste oil and gas pipeline in our country,Learning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oil and gas waste pipel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 Article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rm tha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of the old pipeline is not clear, the hidden environmental risks is bigg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disposed pipeline is deficiencied, disposal technology of pipeline is weak, basic research is lack. So the Article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find out the real situation, assess the risk, define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 the pipel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ilot study, establish related disposal manag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developing the pipeline planning, new routing optimization and so on.
Key Word:Oil and gas Pipelin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中修建的一批陆上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至今仍承担着重要的油气运输任务,其中部分运行时间已超过30年,管道腐蚀、老化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1]。废弃管道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1 废弃管道潜在环境影响分析
1.1 我国油气管道现状
油气管道按输送介质可分为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包括管道本身及站场、阀室、防腐和检漏设施等附属设施[2]。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基本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输送网络,其中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长度分别为2.03万km、1.93万km和6万km。
1.2 油气管道进入废弃高发期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油气管道废弃高发期,以原油管道居多。我国在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分别经历了两个管道建设高峰期,建成了连接东北、华北的输油管网和连接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及炼油企业的西部油气管网[1,2]。根据初步统计,1992年以前中石油共建成包括大庆至铁岭、抚顺至鞍山、铁岭至秦皇岛等油气管道约11500 km,其中原油管道约8000 km、成品油管道约1000 km、天然气管道约2500 km,分别占现有管道的39.4%、5.2%和4.2%;中石化建成原油管道约2300 km。这些管道距今已有至少20年时间,管道腐蚀、老化现象严重,其中部分已报废、封存而不再使用,如鞍山―小松岚原油管道鞍山―大石桥、熊岳―瓦房店段1987年1月封存至今。
1.3 废弃管道潜在环境影响
管道废弃后存在潜在环境影响,如不妥善处理,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如管道中残留的油品、管道内壁沉积物、管道涂层及其降解物等可能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就地弃置的管道可能形成地下水流通道从而造成污染物的长距离转移,管道腐蚀可能造成地面沉降等。2003年8月,美国康菲公司一条40年代废弃的原油管道发生泄漏,在密西西比河上形成30m宽的油膜[3,4]。
目前,废弃管道处置方式通常包括就地弃置、管道拆除或两种兼而有之。就地弃置是指对管道进行清管、断接、封堵等处理措施后弃置于原管沟中的方式,管道拆除是指将管道从管沟中移除的弃置方式。弃置方式的选择受后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敏感性、地形地貌、弃置过程中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制约。
2 发达国家油气废弃管道环境管理经验
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油气管道发展历程较长,管道建设规模较大,对管道的全过程管理也较为完善,其中加拿大从90年代开始研究废弃管道的环境管理,已对超过17000 km管道进行了弃置处理,在废弃管道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3]。
2.1 管道弃置纳入国家管理范畴
管道弃置纳入法律、法规管理范畴。加拿大国家能源局(National Energy Board,简称“NEB”)负责跨省管道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报废的全过程监管,的《陆上管道管理规定》中规定,管道所属公司需按国家能源局法案要求,向NEB提交管道废弃申请,内容应包括废弃原因、处置方式、环境影响评估和公众参与等内容。NEB批准弃置申请时,通常会根据公众听证的结论对管道弃置工程提出具体要求。弃置工程完成后,NEB还会对弃置工程的合规性、污染物清理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估。
美国管道运输受管道与危险材料安全管理局、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监管。根据美国天然气法案,天然气管道公司在管道退役或报废前必须获得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内径在6英寸(15.24 cm)以上的管道申请中必须包含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美国联邦法规第49章中的第192条(天然气及其他气体管道运输)和第195条(有害液体管道运输)分别对气体和液体管道废弃进行了规定,管道所属公司需按照要求对管道进行弃置,并就管道废弃向管道与危险材料安全管理局相应部门提交报告,包括管道基本信息、废弃方法及设施废弃符合所有相关法律的证明。
2.2 环境管理要求明确
加拿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中对废弃管道处置提出了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NEB于2011年了《管道弃置管理规定》,包括废弃管道潜在环境影响分析、弃置方案选择需考虑环境要素和优先管控水土流失和土壤稳定性、污染场地清理修复、弃置作业中表层土壤的保护、临时道路恢复等具体环境保护要求。
3 我国老旧管道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老旧管道现状不清,环境风险隐患大
我国老旧管道修建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除管道自身腐蚀导致环境影响外,随着城市化发展,周边环境变化较大,占压问题日益突出,给管道维护造成一定困难,环境风险隐患日益增加。如庆铁一、二线已运行40余年,管道腐蚀老化严重,经完整性检测共发现缺陷56万余处,2009到2012年期间已多次发生漏油事件。2012年11月11日,庆铁二线昌图站进站13.4 km处由于管道焊缝开裂造成油品泄漏,且管道穿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多处环境敏感区,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起步较晚,老旧管道在建设初期大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深度及全面性不足,在运行过程中也未进行环境管理,导致环保部门对老旧管道分布、沿线环境敏感性、环境风险隐患等现状不清。
3.2 管道弃置环境管理缺失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仅《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提出管道报废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要求,其他各项管理规定均未对废弃管道的处置作明确要求,管道弃置的环境管理内容几为空白,既未建立管道弃置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弃置方式选择、弃置过程环境管理和就地弃置的后续监管等方面也均无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目前,中石油、中石化都面临老旧管道已经废弃或即将废弃的问题,但在老旧管道弃置的环境管理方面,企业和环保部门都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处境。
3.3 管道弃置技术薄弱,基础研究不足
2014年,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开始就管道弃置技术、方案优选等内容进行立项研究。但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对管道弃置的环境影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储备薄弱,工程案例较少,难以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5]。
2014年中石油的《报废油气管道管理与处置规程》(Q/SY GD0239-2014)是对2011年的《油气管道管理维护规程》(Q/SY GD0008-2011)中管道弃置处置相关内容的补充和修订,主要是管道清扫、封存和拆除方面的技术要求,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仅包括做好扫线、拆除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缺少针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穿越、水土流失、水流通道的形成等方面的具体环境管理要求。
4 管道弃置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应尽快开展现状调查,摸清老旧管道路由和周边环境现状;明确废弃管道环境管理思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开展环评试点研究,提出分段弃置技术要求,建立管道弃置技术规范;开展管道规划,优化路由。
4.1 开展现状调查,摸清底数,评估风险
在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等管道主要归属企业现有管道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从运输介质、环境敏感性、建设年限、管道本质安全和使用现状等方面出发,以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结合土地归属、性质和利用现状,开展油气管道路由现状调查,摸清管道沿线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点分布及环境现状,评估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
建立包含环境信息的管道基础信息数据群和动态档案。建设单位对废弃管道进行处置后向环保部门提交废弃管道处置情况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管道基础信息数据。管道基础信息数据群和动态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管理部门掌握废弃管道处置过程和管道分布现状,能够为建立和完善管道弃置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提供数据基础,为管道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4.2 明确主体责任,建立管道环境管理机制
明确管道所属企业对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弃置工作的主体责任,并对采取就地处置方式的管道进行后续跟踪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尽快制定包括管道弃置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定和原则要求,完善管道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项目审批内容中强化和明确服役期满后的弃置方案、后续跟踪监控措施及其相关论证内容。加强在役管道的环境管理,对在役管道开展环境风险排查和环境影响后评价,并将排查及后评价结果作为管道是否退役的判定因素之一。在弃置方案选择和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降低环境影响和风险隐患。对已就地弃置的管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隐患大的管道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4.3 开展相关试点研究,建立弃置管理技术规范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国内管道管理经验,针对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管道,开展管道弃置工作试点研究,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废弃管道进行实测,对其弃置操作及相应环保措施进行有效性和适用性分析,为管道弃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从避免次生环境污染角度出发,逐步建立管道弃置及后续监管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可用于指导新建管道。
4.4 开展管道规划,优化新线路由
开展油气管道全国管网规划,结合发展需要,统筹各类管线布局,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并作为国家基础设施进行管理。明确各类管线输送介质要求、路由走向及与各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影响要求,如管线应避开人群聚集区等,从环境敏感性角度划定新建管道建成后的禁止建设区域和严控区域,避免新增环境敏感区域。
参考文献
[1] 姚伟.陕京输气管道采用国际先进检测技术的重要性[J].油气储运,2002(10):12-14.
[2] 董绍华.全球油气管道完整性技术与管理的最新进展与中国管道的对策[C]// 2006年全国失效分析与安全生产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06.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2],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3-4]。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5]、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2.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2.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6]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6.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 2009-5-7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6
[4] 严管理出效益重质量求发展 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2.16
2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的强化策略
2.1加大对环境应急仪器的投入,科学合理购置虽然近年来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很大,对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的重视,但是环境监测是一项时间长久的工作,对仪器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较高。在环境监测中,应急监测设备的种类有限,这就要求环境管理部门加大对应急监测仪器的资金投入,购进大量的应急监测设备,满足需要。应急监测设备的购进要科学合理,不要盲目购进,充分了解环境监测的情况和仪器的特点之后再购进。
2.2完善日常维护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比较紧急,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明确维护人员的职责;应急监测仪器要与配套设施放好,归入水质应急监测区域、大气应急监测区域等监测区域的应急检测仪器放置的地方,对配套试剂进行分类管理,妥善储存,定期进行检查,对过期有问题的试剂要进行更换,保证正常使用;应急监测仪器的通讯系统、供电系统、气瓶等要定期检查,维护好,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
2.3加强管理机制环境应急检测仪器的正常运转对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十分的重要,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层要将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机制,对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干好应急监测仪器的保障工作。
2.4对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做好应急监测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具有责任感,有信心干好本职工作,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结合各种应急监测的案例,使其熟练掌握应急监测的操作流程及熟练使用应急监测仪器,监测中操作规范,处理得当;定期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确保其理论功底的扎实,知识丰富,有着广阔的眼界。
1.前言
环境监测是指以环境作为监测对象,利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的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探究环境质量状况极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环境监测数据以统计学作为基础,各数据之间联系密切,彼此互相渗透,为各类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对环境监测更应加以重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可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法律所认可了。因此,环境评价单位要对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期的环境监测数据予以重视,以保证将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1]。
2.环境监测数据可能遇到的状况
环境监测规定了每一次监测所取得的数据可应用的范畴,超出这个范畴评估环境质量将被认定是不符合规则的。比如,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周边监测空气获得的数据是不可以拿来评估十里之外村庄的空气质量的。因此,监测的数据要具有代表性,要考虑它的局限性,不可随意而为之。另外,对所进行的监测样品数据要保证它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这样才不会给整个监测项目的判断造成更大的误差。在监测数据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造成数据缺失或者不实的意外情况,比如,样品被丢失或遭受了新的污染;监测期间内工厂偷偷排放废气废水;在监测过程中监测机械出故障;检测人员认识错误或者由于来自各个实验室获取的数据不一致,为了保持数据的集合性而舍去了一些数据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缺失或不实。
3.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3.1目前环境监测中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都是体现在质量上。比如,在样品监测过程中出现采集或者分析的误差;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只是片面的分析,而没有进行综合的处理;有的地区污染明显很严重,监测出来的数据却是达标的等等,这些都会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产生影响。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排污工厂的生产状况极为复杂,排污状况很难维持稳定的状态。(二)监测仪器质量低劣。有一些企业使用的监测设备过于陈旧或者性能较差,严重影响获取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主观方面的原因。(一)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不够。有一些检测人员在监测现场时,忽视对排污企业生产和污染治理等实际情况,并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导致一些排污企业轻易隐瞒了真实的排污状况。(二)一些监测人员的业务技能不够高,对监测数据敏感度不够,无法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2]。
3.2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
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还是对环境管理效能进行检验的一个尺标。而环境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主要是通过监测数据的质量来衡量的。所谓的监测数据质量,是指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用丰富的、真实的、专业的数据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的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通过监测调查所获取得来的数据。由于监测的数据常常受到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具体要求有:(一)监测数据要求具备代表性。这里所说的代表性是指监测样品所取得的数据要求能够很好地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的污染物空间以及时间的分布情况,不应该有缺损或是不实的情况存在。监测样品时要注意采样的时间、地点和变化周期等。(二)监测数据要具备可比性。比如,采用一个密度很差的方法去检测所选的样品,在多次进行监测之下,其得出的监测结果应该与选取适宜密度的监测值存在明显差异,否则,这样的监测数据就不具备可比性了。
4.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1对监测数据的整理
对于监测获取的数据资料要进行归类和整理。为了方便后面工作的进行,检测人员在监测工程中应该尽量采用标准的记录表格,专业、清晰地记录下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对于原始获得的数据和图表,要经过逐一检验后予以确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那些无用的或者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环境的监测数据筛选出来,使数据更加的简明、实用。
4.2利用统计规律的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是以统计学作为基础的,因此,统计规律的分析方法也经常被采用。统计规律分析方法包含了对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各种数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解剖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在环境调查、环境规划以及环评的工作过程中使用。
4.3进行效益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有多种监测方法。比如,环评监测、监督监测、验收监测、例行监测等,在这些方法当中,监督监测的分析数据比较少,数据的合理性比较容易判断;而对于分析数据较多的环评监测、例行监测来说,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出来的数据更加的合理、准确、可靠。这些综合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为环境保护的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4.4利用手头资料对监测值进行分析
检测人员要利用好手头上的资料,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在进行监测之前,先要了解监测样品是否有新的污染物侵入,要看采样的整个过程有没有异常的现象,比如水的气味、流量等;而对于气体,则要注意观察采样当时的风向,采样器具是否调好等,同时要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对于使用的容器,要检查是否已达标,显示剂是否已过期,分析光标是否已调零等。在分析过程中,对于存在可疑的数据,经分析明确是无用的或者可疑的,可将其舍去[3]。
4.5通过对污染源的了解对监测值进行分析
对监测值的分析还要结合污染源来进行。检测的数据是多样化的,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土壤等等,还包括点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业污染源。不同的行业就会有不同的污染物产生,而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是多数工业污染源的共性污染物。因此,监测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对工作管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了解,要根据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监测项目来监测污染企业,对他们进行监督。
4.6利用监测项目的性质对监测值分析
监测人员要利用检测项目的性质对检测值进行分析。事实上,即使是同一水质样品,根据其性质特点,使用不同的监测项目可以判断出检测值是否正确。例如总氮,即指可溶性及悬浮颗粒中的含氮量,要是在同一水质样品的监测结果出现总氮与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的数据倒挂的话,那么就表明检测的结果出现了错误,应该重新监测,分析原因。除此之外,在大气监测中出现可吸入颗粒物与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之间数据的倒挂也是不合理的现象。
4.7对数据的合理性分析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仅仅利用监测的数据来分析实际情况是有局限的,应该结合有关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对各监测数据进行联系和对比,要对其合理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让得出的监测数据更准确、合理。
4.8利用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来分析
可以利用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监测的项目有很多,但事物自身是具有相互联系的,另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的监测数据之间一般都会存在某种固定的联系,这可以为监测人员分析单个已经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监测数据是否正确提供依据,而对于一些例行的监测数据,可以直接得出判断。比如,高锰酸盐指数和COD、BOD5之间,依据高锰酸盐指数和COD、BOD5的概念,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对水中某些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氧化,由所消耗掉的高锰酸钾的量来计算相当的氧量;COD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水中可氧化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氧化剂的量来计算氧的消耗量。BOD5是指在水温20℃的情况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根据实际监测及计算,得出的监测结果应该为:COD>BOD5,COD>CODMn,这个规律可以直观地表明了在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是否正确。因此,利用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判断[4]。
4.9有关监测数据的解释
一般来说,对于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第一,根据污染物在空间分布浓度的特点来分析。由于污染物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又由于检测时间并不很长,所以要利用周期来分析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周期的划分序列一般为:一昼夜、一周、一月和一季等。首先要计算出一个周期内污染物的平均浓度,然后根据污染物周期的浓度变化来绘图进行分析。第二,根据环境要素变化和污染物浓度相关性来分析。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状况可以发映出监测当地的气象条件,水文状况等,比如,水质污染物的浓度与当地的工厂污水的排放量、人为活动、地理环境等存在着密切关系。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科学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来高了。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有关部门及时针对监测出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了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加快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萍.浅论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
1总述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的发展也走上了快速路,它对我们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越来越重要了。尽管如此,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一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利因素,比如,废气、废水、噪音等等。因此,减少工业发展而带来的污染,成了我们每个企业及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及责任。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监测,是指运用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来测定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一些因素,以此来确定所处环境的质量好坏,或者说是污染的程度。这些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根据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措施及手段,来对我们的环境进行监管,让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因为环境污染涉及的方面比较繁多,而变得非常复杂,当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的发展也走上了快速路,它对我们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越来越重要了。与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日趋严重起来了。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3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1)环境管理依赖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是两个密不可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首先,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它要给环境管理提供大量的有效数据;而后,环境管理则根据环境监测提供的这些数据,来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在进行缜密的环境监测下,每个地区的环境情况,会被我们非常详细地掌握,包括一些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它的分布情况等。另外,环境监测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而预测到这个地区日后的环境变化,或者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对地,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环境管理能否顺利开展,就是依据环境监测所得出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提供,给了环境管理工作带来了依据,也带来了准确性与针对性,对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来测定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一些因素,以此来确定所处环境的质量好坏,或者说是污染的程度。这些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根据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措施及手段,来对我们的环境进行监管,让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4环境监测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环境监测,是通过记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音等,集结成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特别是一些建筑企业,在完成一些项目时,就需要环境监测提供一些资料,尤其是环境污染方面。在某个建设项目完成后,环境监测的数据也给建筑企业对项目的验收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企业在申报排放污染物时,环境监测的数据也是一种重要的凭据;当企业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纠纷时,环境监测的数据能作为最权威的依据。我国没有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之前,我们的环境监测都是由所管辖的一些监测站来完成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原有的比较单一内容的环境监测,已经满足不了大环境发展的要求。之前的环境监测,只是简单地针对工业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而现在不只是针对这一方面了,而是要兼顾到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一些生态的变化等等。也就是说,当今的环境监测是一个要求相对非常高的工作,如果只是对污染物的成分、含量的监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现在更多的是要求对环境动态的监测,对生物分布规律的掌握。
5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标准化的监测队伍。
环境监测,想要有一定的标准化,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要求进行规范化。这样对提高我们的环境监测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首先要保证我们所得到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这样才能对我们的环境管理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数值依据。在环境管理方面,要形成统一性,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又准确又精密的标准。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也要向互联网发展,实现网络化的管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达到自动监测的功能,可以自动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可以自动根据需要进行完整的数据分析,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完成数据统计。这样一来,我们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的能力也会迅速增强。因此,建立一支标准化的监测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
(2)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环境监测的主体,是我们的环境监测人员,他们在整个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对我们提升专业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面对这些新要求、新技术、新设备,我们的监测人员必须认真地学习,了解新技术的技术要领,了解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由此说来,我们就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监测人才,提高我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更高要求的环境监测。
(3)加强现场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所说的管理是有一定的规范的,包括对环境监测采样的容器选择、环境监测地点的选择等,都是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执行的。如果在监测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应该及时地指出,并及时地进行更改,这样我们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才能有保证。
(4)增设先进仪器和技术创新。
我们之前也说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我们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配置一些具有高精密度的设备,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数据,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6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是两个密不可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首先,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它要给环境管理提供大量的有效数据;而后,环境管理则根据环境监测提供的这些数据,来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环境监测,是通过记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音等,集结成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的背后,实际透露了企业在运作中一些信息,包括它的生产线运行得是否正常,废气排放是否达标等等。只有经常留意这些数据,才能逐步改善我们周边的环境,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02).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检测水平是关系检测站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开拓思路,改变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监测的源头到报告的发出每一步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对每一个相关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控制,对每一台仪器都要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监测质量越来越高,使监测站的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使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一、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
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
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
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3、应用TQC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因此,运用TQC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5、加大实验室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水平
由于环境监测分析大多数都是微量分析,所以监测数据的质量与实验室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然,除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实验室不仅卫生条件要好,而且还要做到布置合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6、创新环境监测上岗考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采取计算机考核,提高考核效率及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培训等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意识,及时掌握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标准,综合提高数据监测的代表性及准确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定期举办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研讨会,构建信息互通平台,综合提高质量监督与管理水平等。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的根本,加大创新力度,是实现环境监测综合效益的关键。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环境质量与污染现状的发展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给环境管理,给环境规划与环境污染防治。在环境保护中其生命线就是环境监测质量,所以,只有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加强起来,才能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保证,才能顺利的运行,把环境监测水平全面的提升起来,使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更加准确、及时、真实与可靠,同时,为政府的决策与环境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兴起,逐渐的形成新型的水电工程,将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为一体,工程的组成越来越复杂。这就更要求我们更要注重其对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它是发挥工程效益,减免工程的不利环境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可行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其问题的严重性具有敏感的特点,为此,国家专门设立了相关的机关单位对其合法性,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由此可见,环境的管理和监测是水利水电的重要环节,要想稳步快速的发展必须抓好相关的管理。
1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要想制定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首先应当对其影响的环境特点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主要的特点是影响的区域范围广,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在工程的建设中,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减免措施。
1.1 库区的影响表现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人群健康、土壤侵蚀、社会经济等因子,主要是库区中水质的影响。决定其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水库淹没和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
1.2 大坝施工区的影响表现在是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区卫生、水质、大气、噪声、景观等,主要的因素是施工时间的长短。
1.3 坝下游区的影响表现在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等,但是其影响不全是弊端的,也有利端的一面。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由此看来,要想改善工程的环境带来的隐患,需要在这三方面加大投入,时时刻刻重视相关的动态变化。
2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相关措施
要想管理好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首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环境的相关方案,理论结合实际,组织专业的讨论研究小组,仔细分析当下的形式,认真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以下是本人在一地区做的拟定计划。
2.1 工程环境管理体系工程的环境管理体系由工程业主、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施工承包商、合同服务提供方和世界银行环境官员等组成。各个部门一定要尽责履行相关的任务,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与其他部门相辅相成,互利共赢,在实际工作中,分配好自己的工作关系。有矛盾出现时,相互协调,不能僵硬的持续自己的观点,讨论的形式解决纠纷问题。例如,环保移民部经理由公司一名副总经理兼任,另配备5名专职人员,不怕人员多,并不是多人力的浪费,而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到位更完整。
2.2 工程环境监测体系工程的环境监测体系主要由工程业主的环保移民部和有关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组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部门的设立还不够完善,应当加强其管理范围落到实处,所以要将工程环保移民部委托有关各类监测机构,完成和规划相应环境因子的监测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把容易忽视的问题,具体化详细化,有利于快速有效的解决。同时,对于监测机构在技术力量和仪器设备上的使用,也有很大的优势,减少了固定资源的浪费。
2.3 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的主要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所以必须分析好相关的影响内容,根据其影响环境的因子,制定针对性的策略,通过对实际情况的总结,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旋工人员健康、水质、大气质量、噪声、施工迹地、水生生物,土地利用、库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等方面。工程业主环保移民部实施环境管理与监测的活动,一定要安排的妥当,在上级政府部门来检查时。给予详细的检测内容表格,使其一目了然。
2.4 做好库区的动态水质监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动态的工作,工作人员应当定时定量的进行巡查,这就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文部门密切配合起来,并且要开展取水许可水质监测、责任河段水质监测、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突发事故水质监测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等。把各项需要监测的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然后适当的做工作总结报告,详细的记载相关的数据和相关的内容,及时的向上级汇报情况,同时,为政府提供很好的规划和决策依据。
2.5 环境监理的岗位职责
施工区开展环境监理的一项重要责任是,保证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保设施落到实处,不能纸上谈兵。环境监理工程师必须遵守《实施意见》中相关的职责,按其规定,把工作做好。环境监理人员应对承包商提出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参加完工后的工程验收中关于环境的影响是否有破坏的建设,保证与环保有关的单元验收必须有监理师的签字,保证每一个监理师对工程中有关环境建设的那部分,清楚的了解。
3 环境管理与监测的思考与建议
3.1 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是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施工期环保费用是间接计入标底的,然而环境保护效益是通过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表现其价值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承包商,导致其投入没有产出的“负效益”。所以环保工作,必须有强制性和被动性。
3.2 完善合同标书环保条款
合同标书有关环保条款的内容还不够完善,但是监理的依据是合同书,这就要求完整的规定。并且注意细节问题的规划,很多严重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对小问题的忽略,导致越积越多,最终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在招标设计阶段,深化环保工作、规范技术等有关环保的工作是环保的理论保障。
3.3 环境立法的实施
环境立法能够为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制性的保障,如果有违反的人员,要根据其规定,给予一部分的处罚,警告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处理环保的问题。只有通过环境立法,才能在资金上、组织管理体系上,有效的保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的工作正常的开展。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中,立法的相关规定十分匮乏,应当及时加强。
3.4 组织机构
承包商以及分包商是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想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必须加强其组织机构的建设。要求现场经理和高级职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并且专业知识要够硬。在环境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下,承包商组建自己的环保机构,在现场监理临时的办公地点,对施工的动态管理进行定时的巡查。由此看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环保工作做好的重要保障。
4 总结:
总之,通过本文的论述,了解到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还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有效的策略针对性的解决,这就要求加大监测等一些措施。通过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的拟定,规划工程的建设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规定工程业主、施工承包商、合同服务机构的责任,严格监督履行的义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根据实际的勘察状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开拓创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范群杰.高琦河流信息档案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8(11).
[2]夏世民.水利事业应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J].经济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