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发展,各地积极建设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具有节点多、应用复杂等特点,平台中包含大量患者隐私信息数据,必须保证网络运行安全,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事件。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为了保证医疗共享平台的网络运行安全,积极部署安全防护技术,实施安全防护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1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网络安全建设要求
1.1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
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是国内覆盖范围较大、涵盖大型医疗机构较多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工程覆盖30多个网络医疗节点,其中包含23家市三级医院和6家市三级医院分院,连接长宁、闵行和卢湾等众多区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如此规模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对网络数据安全有极高要求,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整个系统的网络数据安全。所有联网医疗机构都需要在信息化共享平台中交换信息数据,其中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既往病史、医疗检查报告等,涉及到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各个节点或医疗数据中心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既要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又要保证各医院网络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互相产生干扰。
1.2网络安全建设要求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系统平台的网络安全有极高要求,网络安全框架的构建涉及到医院行政管理、业务操作、技术部署等各个方面,要从整体上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准确识别各种潜在安全风险,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安全管理对策,适应网络安全防护需要。此外,还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规范,在系统内部的各网络节点进行有效落实,加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总体来看,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安全建设要符合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易于管理等基本要求。
2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安全技术部署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是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基本保障。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复杂性,应综合运用多种安全防护技术,建立立体化网络安全框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2.1.1防火墙技术在上述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中,分别在数据中心和外网接入口配置两台千兆防火墙,互为热备,将数据中心的应用处理与外部网络隔离开来,实现对内部信息数据的保护。在整个信息平台中,对防火墙进行路由限制,使数据中心只接受系统内医院网络的访问,医院端则只接受数据中心的访问,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医院节点的防火墙部署则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医院内网、联网接入区和DMZ区。其中,内网可以访问数据中心,但数据中心禁止访问内网,最大程度保证各医院信息系统的独立运行和网络安全。2.1.2入侵检测技术在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中,配置有一套完整的入侵检测系统,采用两台千兆探测引擎布置在内网核心处,并在Web服务区配置两台百兆探测引擎,对所有探测引擎进行统一监管。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内网核心区一级Web区的交换机是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部分,要将其网络流量通过镜像方式映射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实现对关键部分的网络风险检测,及时识别网络攻击行为。2.1.3漏洞扫描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均属于被动防护手段,漏洞扫描技术则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根据医院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安全要求,定期、不定期的对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并作出安全等级评估,为系统安全提供保障。一旦在扫描过程中发现系统漏洞和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确保系统更新维护的及时性。
2.2安全防护对策
在综合应用各种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周全的安全防护对策,针对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主要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医疗信息共享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问题包括身份窃取、数据窃取、假冒、路由错误、拒绝服务和非授权存取等。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化共享系统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安全防护措施:2.2.1逻辑建网措施医疗信息共享网络采用政务外网线路,将用户接入到托管机房,与公务网进行物理隔离,与互联网进行逻辑隔离,保持系统网络的独立性,禁止未授权单位访问。2.2.2网段隔离措施整个平台系统可以分为数据中心及网络节点两部分,网络节点即各个医院的端节点,数据中心又可以分为内网应用处理区与Web服务区。应用处理区负责数据采集、分析、汇总等工作,并与卫生局等关联单位进行数据交换。Web服务区是医院的对外门户网站,用于重要信息,并根据功能进行子网划分,加强子网之间的信息访问控制。2.2.3网络设备配置措施对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布置好安全防护设备,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供设备保障。增加访问控制列表,建立内部访问控制措施,关闭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功能,避免出现资源掠夺。强化过滤功能,防止非法访问接入。采取权限管理措施,为内部人员设置不同级别的账户权限,避免越级操作。此外,还要确保设备配置文件的安全,避免安全防护方案泄露,对系统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建设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可以为医疗信息系统安全提供保障,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积极作用。通过综合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防护技术,可以建立立体化安全防护框架,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保护。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技术。技术架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取法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包括标识符合标准、通信技术符合标准、内容以及结构标准、相关的代码数据标准等;医疗信息化程度缺乏广度上的拓展及深度上延伸;数据信息资源分割,不能达到共享;要实现最大程度资源信息共享,就要在保证信息安全共享前提下,具备可续有效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
(二)运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筹规划管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的区域,医院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已经到位,且具备能够支撑各个部门日常业务所需要的各种功能,但是由于受到业务水平受到限制,有些医院可能不能够获得一些超越本单位的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按照这种趋势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必然重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开始,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人力物力不充足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规划,最终只能够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低下。
(三)应用。在病患转诊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互认机制,医疗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推进进程。近年来,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规划、地区发展不平衡、卫生监管、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信息流通较差的现象,这都致使医疗信息化推进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业务。医疗信息化应用及业务支持方面存在几个问题信息化的基础总量较少;信息质量较低,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信息化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和高度;各地区各医疗单位信息化建设分布不均衡,地区性差异引起;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原因在于医院条块分割不同、医疗领域不同、所属区域不同、不同的系统之间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缺乏长期有效的共享机制,造成了医疗信息化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情况。
(五)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平衡,医疗发展水平、速度、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等不同方面,总体来说医疗信息服务意识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信息服务环境有待改善,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更完善的整体规划,信息咨询和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开发。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完善
(一)标准。信息标准化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由于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必定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定的信息化标准,全面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做到更好的服务。
(二)数据库的建立信息共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是区域医疗卫生核心机密。要采用科有效的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很快,共享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要充分融合周边医院HIS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疾病监控信息系统等系统的信息,在广度上拓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同时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要横向连接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化主干网,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广度上覆盖整个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从基础层、业务层、知识层、决策层四个层次深度延伸系统应用。在基础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和快速、准确传输及共享;在业务层,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确保信息流与事务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在时空上的一致;在知识层,利用知识工程技术,提高知识生产和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在决策层,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为区域医疗卫生各级领导和上级行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三)提高效益。经济效益,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病人诊断信息的重复利用等方面考虑隐性经济效益的实现。实现信息的跨区域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人医疗负担,提高病人满意度。
管理效益,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求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卫生信息;对卫生信息整理、分析;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合理分配资源。社会效益,重点要本着方便群众求医问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和管理,方便群众、方便患者。要适应本地区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推行、医疗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及医药分家等的需求。要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区域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竞争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医疗卫生系统整体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的业务面广、工作量大,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各地区发展经验,根据本地医疗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更好的实施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13):1566-1567.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03-02
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医院,在医院“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未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神经中枢,带给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立体化成本控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新体验与收获。因此,医院也应该以此为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定好自己的对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内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技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程, 从而实现日常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质量监控、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 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信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本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水平上层次, 运营成本更低廉, 医护工作高效率, 病人方便更满意。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每个医院必须要规划未来几年的长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系统在进行局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能够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才能避免各部门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进行整体规划还可以降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整体规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整体实施,而应该进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问题并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避免医院初期混乱,以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期间,我们应该要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符合我们医院自身的特点。可靠性与稳定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易维护、可操作齐全,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
2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是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交换,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病历和个人健康档案的社会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卫生宏观管理支撑平台。应该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构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与各相关业务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和与省卫生平台的纵向网络建设。
具有统一控制的安全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网络各自的安全要求;医疗卫生核心业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连接通过统一的交换节点,防止分散连接,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的不便。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设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成包含上级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3 医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表现在拥有网络通讯技术的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监控,实现包括医院临床和管理在内的全部信息的数字化;同时还要进行与政府机关、社会相关行业的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医院目标,在医院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历程中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业内普遍认为"三无"即“无纸、无片和无线网络”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标志。确实,医院要能实现“三无”,应该说其信息化建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应该说,“三无”只是数字化医院浅层次的目标,它不能涵盖数字化医院的全部内容,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医院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高度共享:以患者为中心、流程优化、 医疗质量控制、无线终端的充分应用.
2) 核心价值: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4 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1) 医院需制定一个短期和一个中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2)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
3) 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 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
4) 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 医院制定出基本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支持。该文主要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也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乡镇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将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这一现实问题促使孙卫开始思考区域卫生化平台的分级评估问题。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孙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信息网络工程。软硬件配置、机构互联互通、就诊记录共享,仅仅是完成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真正意义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除了信息工程按质量标准完工外,还必须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然而,综观近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很多项目存在着“重信息工程、轻业务管理应用”的问题:高度关注信息工程建设标准、数据存储与交换标准、硬件选配、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但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后区域平台功能深度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许多项目虽堪称工程学的楷模,却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个别甚至沦落为面子工程。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更需要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
而且,功能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如今,临床路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服务价格测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改革,都已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持。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标准是否存在区别?
孙卫:2008年,HIMSS提出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等评级。这对于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HIMSS电子病历适用模型,把机构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列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级别。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更侧重医院内部系统的构建。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区域间甚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可用性最大化。因此,医院信息化的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评判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
截至目前,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中,依然缺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评估的标准指导。这也导致了目前区域信息化建设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
我试图从功能角度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分级评估模型,抛砖引玉,希望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进入建设目标明确、功能状态有序的阶段。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分级?根据您的分级模型,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处于何种水平?
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6年多的实践经验,我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分级评估模型,希望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见表)。
根据功能分级模型,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处于Ⅱ级水平,即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标准,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网络,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成功结合。然而,由于缺乏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的紧密合作,其作用仅仅为工程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非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换言之,互联互通共享易,深度挖掘应用难。在系统规划之初如不注意解决好标准、编码、术语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使采集数据的利用成为新的难题。换句话说,虽有大数据,但无可用性。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现功能II级简单易行,可以避免与医疗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反复深入沟通。企业也乐于将项目建设局限于这一层级,毕竟单纯的工程实施更方便,且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当然,级别更高的项目建设已经显现。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的一些项目,在某些方面已达到Ⅲ级、Ⅳ级的水平,可实现区域内机构间的一些比较分析。
而在美国,他们更可对某些疾病综合疗效排序统计,并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这些范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所有参与者思考:规划建设的系统必须具备的最低功能要求是什么?最低功能要求应如何实现?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纠偏?又该如何操作?
孙卫:从技术实现的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系统设计规划已经非常注重遵守通用的各种标准规范。但是,如果项目规划忽略各种业务应用编码的使用,忽略系统维护和扩展,最终落地的系统在共享数据上就会有量无质,且无法进行有效挖掘利用。
此外,即使注意引用诸如ICD、药品、耗材、医疗服务价格等编码,但如果没有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的统一协调实施,数据的完整性、通用性也会大打折扣。最后,标准、编码、术语等的维护,实际上是数据质量的救助机制,可以尽量避免标准、编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从社会管理的宏观层面上看,区域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医改终极目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控制医疗费用。这就明确了信息平台数据的用途,也解决了信息采集中数据量、数据种类的问题。
凡是与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相关的人、物、事、时间、地点、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有关的信息,均属于收集范畴。它包含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体检、血液及与之相关的费用信息,涵盖了区域医疗卫生保健的全部业务领域。而服务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则是百姓关注、影响机构经营的核心数据。
只有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方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间真正的信息共享和比对,实现客观公正的效率效果评价。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相关参与者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职责和任务应该是什么?
孙卫: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希望各地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以期使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不只是项目规划、筹集资金、授权执行。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主动进行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以确保各种业务编码、术语在系统业务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为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房山区中医医院于1982年3月15日建立,按照国家中医局关于《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2012年9月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总院为中心,设立五个分院、一个中医流动医院和一个医疗共同体(扩充),为全区90余万人口及周边多个县市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始终坚持“统一管理”理念
崔晓峰主任向主持人介绍说:“房山区中医医院自1999年末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当时主要是以财务收费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且全院只有二十几台电脑,形成院内局域网。”在崔晓峰看来,信息化工作一旦开始,是不可能被废除掉的,只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全。经过三年的发展与探索,为满足医院业务扩展,2004年,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不断提升与发展阶段。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主管部门、信息中心,国家转移支付信息化建设项目地区项目管理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医疗信息化厂商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在《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各项医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改善就医体验,降低医药费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3521”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整合资源、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原则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惠及居民、服务应用;发展的切入点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发展重点为加快居民健康卡推进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标准、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职责,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发挥学会作用,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作了《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促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经过两年多的认识与实践,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任务逐步明确,投入得到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等各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卫生信息化在实现便民惠民措施,支撑卫生改革,提高监管、监测、评价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用户和厂商的合作搭建活动平台,很好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工作;二是要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学会组织与管理工作,提升学会的业务能力。
抓住机遇,发挥卫生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所做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卫生统计与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科学管理和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和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供给能力提高;五是居民的广泛关注和要求。基于此,卫生信息化发展要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21”的框架,并确定了今后一段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二是加强医改监测评估工作;三是推进以健康档案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四是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六是实施好医改信息化专项等。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标准研制、标准管理和保障机制入手,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卫生信息法制建设,重点研究制定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应用和远程医疗的政策法规,以及数字签名、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五是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
主会场分享各地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
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在《卫生信息化破解医改难题的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重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进展及其初步成效。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香港的经验》。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Mark S.Landry作了《使用标准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的报告,芬兰SITRA以居民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服务项目负责人Tuomas Teuri介绍了《芬兰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和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网络医学――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医院在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业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分会场就8大应用领域展开热烈研讨
除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卫生统计与医改监测、基层卫生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优秀论文等8个专题分论坛。各分论坛都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很多分论坛座无虚席,一些代表甚至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听讲。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刘运成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与一号工程升级》、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的《电子病历规划与信息集成》、上海瑞金医院统计信息科主任孙木的《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北京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的《电子病历建设与服务模式的研究》等报告给关注医院信息化的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剑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展望》等报告,分享了各地区域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湖北卫生信息化的“五个一”
湖北省以同济医院、省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医疗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难以共享,业务不能协同等问题。卫生厅信息中心胡国善主任指出,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是卫生信息化的引领者,已经走在了前面,各医院的信息化专家是湖北卫生信息化的中坚力量,是湖北卫生信息化的希望所在。医院要在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要鼓励创新,鼓励标准化。
卫生厅信息中心肖兴政副主任介绍到湖北省卫生信息化规划方案已上报省厅,规划突出“五个一”,即一套标准、统一平台、一张网、一卡通和一支队伍。规划强调建设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市级平台,规划建设联通全省3000家医院和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卫生专网,规划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和卫生信息化队伍建设。
“先诊疗后结算”探讨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国良主任在发言中介绍中心医院在“先诊疗后结算”以及与银行卡关联方面的工作。杨主任认为,改革门诊付费流程,实现“持银行卡就医、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是发展方向。在尊重患者诊疗付费习惯,继续提供传统付费方式的同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对接,采用信用预授权、账户资金冻结、实时刷卡交易等形式,让患者在看病、检查、治疗过程中不再排队缴费,待所有诊疗过程结束后再统一进行结算。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