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3-30 17:42: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篇(1)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发挥着社会服务的功能,其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情况,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作为相对资产较多且最贴近民生的单位之一,其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更是直接影响着单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风险,加强风险应对工作。此外,内部控制目标与单位营运目标趋于一致,有利于促进单位营运目标的完成。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的意识,其实质工作也较少,使得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本文主要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意识及财务管理工作出发,详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培养,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制度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当前很多单位的财务工作出现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意识的薄弱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相关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简单地提及各单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各单位尽管会提及内部控制,但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单位的财务人员各自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财务工作,造成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混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单位财务人员的分工对货币资金的管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使得单位财务人员职责混乱,很容易造成职责交叉等现象,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此外,由于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细则的缺失,加之财务人员的不自觉行为,在货币资金的审批方面并没有真正的按照准则行事,这样以来,可能直接对单位的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整体上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的意识,在货币资金的审批工作、收支的核算工作及成本的控制工作等方面都能体现这一点。对于医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津贴、福利上,各单位并没有明确控制此项支出的意识,对于各种运营成本的控制工作也基本没有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这些问题直接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难以贴合实际,成本支出较多,但并没有达到促进单位发展的目标。尽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也在纷纷引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其自身意识的缺乏,使得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其知识体系难以跟上时展的节奏,其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较差,认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对其不存在业务压力,因而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

(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薄弱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部分,其财务工作的重点在于会计核算,重视对单位收支核算,反映其收支总额并对收支情况及余额做进一步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单位资产、负债情况的管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直接影响着单位的效益,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不断降低,使得很多事业单位不得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借款等债务形式增加单位的收入,这样以来,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仅仅核算其收支情况,便容易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要重视资金的筹集决策及投放决策,提高单位的资金效率,保证事业单位的营运效益。

三、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措施

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及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才队伍、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等措施。

(一)健全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保障,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健全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单位的财务人员职位设置,保证每个人拥有一项职位,相互制约的职位由不同的人员构成,且制约职位的人员构成之间要采用回避原则,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公开、公正进行,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督工作。其次,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规定货币资金的使用范围及审批过程,保证货币资金用到实处,避免贪污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最后,建立相应的审计制度,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审计,独立、公平的对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改进方案,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

(二)建设单位财务人才队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在建设单位财务人才队伍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引入高素质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引入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较好工作态度的人才。此外,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培养本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真正做到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此外,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财经法律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腐败的后果,减少财务工作中腐败等现象的滋生。通过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从而促进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篇(2)

一、引言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是针对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的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和考核等工作的总体计划。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并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疗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境况下,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高超的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更应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最大程度上地节约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本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力与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二、财务管理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足的资金对医疗卫生机构很重要,是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大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维持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和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有:为医疗卫生机构筹措资金,从而保证医疗卫生服务日常活动以及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合理地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节约成本的重要基础;财务管理的好与坏是决定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础。

2、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基础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是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资金活动的特点以及规律,尽可能有效率地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活动,正确地处理相应的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否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以及日常的经营活动起着导向或制约的作用,完善健康的财务管理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在资金、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制约着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因此,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

1、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性不足

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普遍都存在着对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认识上的误区,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也不会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们至多视财务管理仅仅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种形式,导致了整体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管理的轻视。另外,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多为在医学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员,很少有受到过系统财务管理教育或培训的人员,他们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比较浅薄,把财务管理当作是记账、算账的简单流程,对财务工作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财务工作的轻视。

2、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预算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预算是对本年度内机构财务的收支规模、结构以及资金渠道作出的预算和计划,是年度内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目发展计划以及日常工作任务在财务收与支方面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医疗卫生机构年度内财务活动的基础依据。预算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实现本机构既定目标而实施,财务预算作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切医疗活动领域。因此,做好财务预算是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的基础工作。但是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多流于形式,预算的制定和执行的主观随意性很强,财务预算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因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把握有时也不够精准,从而不能及时地收集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信心,难以准确地预计未来事态发展状况从而对医疗卫生机构会产生的影响。因此,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经常性地不科学,导致了年度计划的非科学、非正常管理。

3、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不到位

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是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最重要的设施,并且医疗器械设备价格一般都很昂贵,多则上亿元,少也有几千万,对这些资产的合理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对财务管理的健康有序运行更是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的大事。医疗卫生机构在引进先进医疗器械时,应该先合理地进行研究比较,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成本。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引进器械设备时根本没有对器械设备的未来现金流入和器械设备的成本进行比较和研究,在财务上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是盲目引进设备,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有些设备在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下根本无用。同时,日常的医疗器械管理也不到位,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致使贵重仪器设备或荒废或闲置,有些甚至提前报废,给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到其他活动的财务管理。

4、医疗卫生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

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目基本是由国家负责,财政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资金就向财政申请,没有市场经营风险,也不存在破产倒闭之类的问题,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意识是每一性质单位都应该注重的问题,《医院财务制度》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革新因素等外部因素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人员素质等内部因素。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入与预期经常发生偏离,单位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的某环节或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如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注重强调本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就显然地会处于弱势地位,严重的可能可致破产。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缺乏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医疗单位财务管理资产结构不合理,坏账性资产长期挂账,固定资产利用和配置效率都很低,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收益和竞争力。

5、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是非财务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淡薄,从而经济决策也缺少科学性。作为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财务人员必须的业务专长和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中主管财务工作的多为在医学方面做出成绩而得到任用的医学专家,作为财务管理方面来讲是外行人,因此也造成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水准较低,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完善,从而影响了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宏观上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和可持续经营。

四、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风险意识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无风险意识。在引进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项目或医疗器械时,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者必须准确地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把握好资金市场的发展以及变化规律,时刻意识风险与所得平衡的原则,从而处理好资金市场和财务风险,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与联系,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2、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

预算是所有工作开始的重要基础,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应该由事业单位通过一定的程序研究通过,对本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决策、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各项目的费用开支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预算管理类的组织机构,对单位的总体预算负责,并且负责预算的执行力度,努力把实际的项目资金运用状况与预算完美地衔接起来,发挥预算的作用于目标,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达到财务管理为单位经营服务的目的。

3、加强财务日常管理,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仅要参与一般的市场活动,也需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注意运营成本,还需关注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效益。必须突破传统的成本模式,注重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加强对日常采购、技术、大型项目设备的引进等的研究和考量,努力在每一个方面做到成本节约、效益先行。

4、财务人员培训

高素质的人才是好的制度实施和执行的重要条件。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够决定财务制度的实施状况。因此,财会人员的职业水平以及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财务制度实施的效果和效应。医疗卫生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要严格把关用人制度,针对财务人员的招聘、选拔和任用都要明确具体地实施,选择和任用符合各自岗位要求的人员。其次要多层次、不间断、全方位地加强和完善财会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切实地加强和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业务素质。另外还要注重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努力树立所有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同时要加强与财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与遵守,将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地落实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

五、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和可持续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健全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收益,而且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和长期规模发展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金运转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维持医疗事业单位的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李少萍:如何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之浅见[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7).

[2] 黄连军、张仕华:实现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9(3).

[3] 张莉:浅谈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会计,2007(2).

篇(3)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的基层单位之一,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全面实施,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逐渐朝着公开化、透明化发展,预算的完整性、公平性特点也逐渐得到突显。在此情况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与资产联系密切,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也可以看作资产存量管理与资产增量管理的关系。预算作为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科学性,若预算安排存在不合理情况,则会导致单位资产配置缺乏公平性,无法充分发挥资产效益;资产存量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核定预算的关键内容,只有全面掌握单位的资产存量,才能对本单位的资产收益进行科学的核定,并实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刺激存量的目标。

其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来源与财政预算资金,科学合理的安排预算资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资产配置的合理化,同时还能使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存量作为单位预算核定的一项基本条件,单位除了需要拥有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外,还必须准确把握本单位内部的资产存量,根据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需求,对单位的各项资产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与核定。

最后,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环节,与资产的形成、调剂以及处置等环节相统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期初的资产存量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资产配置审核提出相关的意见,进一步为单位预算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当上级完成预算审批后,将相关的预算批复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进而为资产预算的追踪管理奠定基础。在进行预算执行与调整时,预算执行部门在完成采购和资金拨付工作后汇编成资产数据后,需要将这些动态数据输送到资产管理部门,以便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能够为预算调整与资产调配工作提供参考。在进行预算评价时,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对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其与财务决算印证。

二、目前医疗卫生预算和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产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大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资产形成后往往被某个部门所占用与使用,其他部门使用时容易受到限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单位对部门资产使用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容易被利益所驱动,过于重视项目竞争与经费竞争,盲目进行资产购置、且对资产管理不当,出现资产重复购置与资源闲置现象,只好将资产低价出租或无偿出借,最终导致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

2.内部成本核算与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属于我国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一直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也使得单位职工普遍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单位内部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未得到完善。在预算分配方面,仅仅侧重于收支管理方面的内容,出现过于注重资产增量而忽视资产存量;过于注重资金而忽视实物等情况。未能意识到收支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在资产配置环节、使用环节以及账务管理环节上,各个环节之间无法充分衔接,使得资产重复配置与资产浪费共存,最终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

3.资产管理职能未能突显

一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资金的安排、资产购置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不明确,在使用资产时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导致资产利用率不高。在对资产进行报损、报废、转让、出租以及出让时,相关的处置程序仍然不够完善完善,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在执行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出现监管不严的情况。上述问题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个别部门资产闲置与浪费现象,个别部门面临资产配置不足与分配不均的现象。

4.预算与资产管理工作相脱节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资产配置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资产购置、处置和安排资本性支出预算时可以有据可循。因此,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保证资产配置能够与单位向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相适应。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单位缺少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在对预算进行安排时有较强的随意性。同时,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只是从本单位的实际发展出发,尽可能的争取预算和资产,而政府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反馈延迟的情况,在预算安排上难以实现绝对的科学与公平,使得不同单位与部门之间资产配置存在差距。

三、医疗卫生预算和资产管理的结合的具体对策

1.健全已有的资产配置标准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自身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进而为预算编制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各个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均应对人员及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单位的编制委员会需对人员编制进行核定,同时政府财政部门需根据各个单位的办公用地、办公设备、医疗服务设备、工作人员等具体情况进行资产配置,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单位内部还需健全与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通过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配置来避免出现重复资源配置或者超额配置的现象。

2.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维护资产安全和资金完整的关键环节就是资产处置,而单位只有不断加强建设自身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单位通过改进与加强预算与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进而对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即对资产配置、资产变动、资产利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当等乱象,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时需严格遵从相关的审批手续,对于未取得资格的资产不得随意处置,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单位需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理念,通过招投标或拍卖等途径开展。

3.加强单位资产的清查力度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对自身的资产清查力度,能够为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单位只有对自身的资产进行清查,全面掌握单位内部的资产情况,通过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资金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充分了解资产实际数量与对应的价值额度等方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汇编,为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提供参考。加强单位内部的资产清查力度,能够有效解决资产预算编制与现有资产存量互相脱节的局面,有助于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从而防止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此外,资产清查,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了解到本单位实际的资产存量、使用及管理情况,对于新增资产需求有所了解,避免出现资产的重复购置。

4.充分发挥预算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资产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减少资产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进而达到对资产进行动态化管理的目标。各单位需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进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利用预算与资产管理的操作系统,对本单位的资产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资产来源、资产使用以及资产去向进行实时追踪,最终实现预算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推动单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的必然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预算资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同时还能使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关系。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应正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健全与完善已有的资产配置标准,并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加强对单位资产的清查力度,充分发挥预算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预算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完善我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J].中国总会计师,2012,14(08):53-54.

篇(4)

秀山自治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辖18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267个村(居委会),1881个村(居)民小组,65.98万人。卫生系统实施绩效工资范围包括:5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3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24家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3家其他卫生事业单位和2家公立医院,核定编制2331名,共有在职在编职工1249人,退休人员466人,临聘人员368人。

二、工作进展

1.细致摸底、精确测算。为了给县委、县政府提供可靠的实施绩效工资决策依据,逐一对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三清楚”:一是人员清楚。卫生局联合人事局、编办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职在岗位以及临聘人员进行了摸底、造册。二是收支清楚。我局联合县财政、审计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逐一深入对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近三年的收支状况、药品购销及库存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三是收入清楚。对全县所有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工资收入、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了测算。

2.研读政策,制订标准。推行绩效工资既是热点更是难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工资标准和体系模式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经反复研读政策,结合近三年基础数据,经逐级讨论、反馈、修正,制定出台了《秀山自治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

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自治县其他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试行)》。统筹兼顾各种因素,确定我县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额度和津贴补贴构成。

3.创新管理,严格落实。实施绩效工资是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了稳步推进此项工作,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下定决心“改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我局按照乡、村逐级考核的工作思路,将每项指标细化分解,制定并下发了《秀山自治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标准》。建立了以岗位责任、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我局多方筹资,积极准备,计划在本系统建立卫生信息平台,平台的建立将实现对各卫事单位收支状况、药品销售等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启动了财务管理系统。成立了秀山自治县卫生会计核算中心,安装使用了一系列财务管理软件,制定并下发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专(兼)职报帐员,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每日收入统一存入专户,全面实行报帐制。两个管理系统相辅相承,全面提升了卫生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县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4.落实经费,保障有力。⑴全县5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部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津贴由县级财政全额保障。⑵县政府根据测算数据,为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改政策的落实,依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绩效考核”的原则,逐月将补偿款拨付到卫生会计核算中心。⑶实现了全县离退休职工退休工资和生活性补贴全额保障。财政的有力保障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原有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观念在部分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对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职工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变相的涨工资,只关注个人收入水平高低,对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不清楚,导致职工在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参与度低;有的职工还有着“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导致绩效工资分配存在你有我有全都有的老路,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实现,背离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

2、绩效工资总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由于几次绩效工资执行时间、核定办法不统一,致使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与其他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标准不一,存在很大差距,呈现的矛盾比较突出。

篇(5)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坚持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坚持纵向整合、优化结构;坚持整体推进、综合配套。一要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二要开展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三要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四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未雨绸缪防好病。对此,要建立区域卫生共同体,区医院联办南强镇中心卫生院、西宁乡卫生院和高升、育才、凯旋、龙坪、广德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技术协作、业务指导、设备资源共享、转诊转院、会诊查房、信息互通、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体,实行“五统一”管理,即财物、人事、后勤、分配、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不变”,即所有制性质、职工身份、财政投入、卫生政策、收费标准、职责任务不变。建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对村卫生室实行“三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村卫生室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统一管理,新农合支付结算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用药统一配送。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区医院是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综合服务能力都是最好的,保升等8个乡镇卫生院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医院,老拱桥等60个卫生室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卫生室标牌,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短期培训、巡回医疗、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达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目的。

篇(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当前,健康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与健康事业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行业也逐渐走进人民群众的视线,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做好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民生问题。要做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医疗统计工作服务于医院管理层以及政府医改工作的能力。当前存在着制约医疗卫生统计发展的问题,各方务必加以重视、各施其职,逐步解决制约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问题,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一、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医院管理层,通过利用医疗统计工作,可以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等客观数据,据以科学地制定管理方案,有效地分配人、财、物等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建设,改进薄弱科室建设。同时,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掌握医院的出院人数、门诊人数、次均收入、药品比例、检查阳性比例、医疗收入情况等基础数据,不断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客观的医疗卫生统计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卫生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卫生事业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推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科学制定医改政策,解决医疗体制当前存在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加强医疗卫生统计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前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开发少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成本负担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管理层更多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医院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以及忙于应付政府部门的医改工作,而往往对统计工作不太重视。另外,各个科室也忙碌于繁忙的具体医疗卫生事务而无暇顾及统计工作。这造成从基层医疗科室直至医疗管理层都不注重统计工作的现象。平时的统计工作大多只是对基础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简单地应付管理层及政府部门的各种报表,而主动地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较少,使得医疗统计数据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转化也不多,这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形成阻碍。

(二)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医疗统计人员有限,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的医疗卫生单位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从事统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很多单位是财会人员或人事工作人员兼职,甚至一人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具有高级统计专业技能,熟练统计业务经验的专业人员就更为稀少,这将严重阻碍了卫生医疗统计工作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仅地市级医院配备数量有限的专职统计人员,其它县市及乡镇卫生单位大多仅有兼职人员,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相对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工作经验。可见,统计工作的队伍建设储备力量相当欠缺,统计力量薄弱。

(三)统计数据挖掘较少,数据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医院His系统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医疗机构,His系统汇集了医疗单位大量的就诊病人和治疗收费等相关基础统计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计算,极大的提高了医疗统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数据统计不是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满足医疗管理层和政府部门需要的有目的、有深度、有利用价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并为管理者所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当前,很多医院统计人员习惯于做做报表、上上台账、画画图表,不重视统计分析工作,对统计资料的开发和利用较少,造成了统计信息产品相对单一,服务面较窄,利用率不高的现状。统计数据没有进行开发利用,对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医疗卫生的统计工作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慢慢成了鸡肋。

(四)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统计管理制度待完善

当前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中,很多医疗单位忽视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没有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岗位职责,统计部门人员权责不明确,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统计报表制度的落实不严格,统计数据时有被篡改,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当前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

三、提高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引导全员上下重视医疗统计工作

要加强医疗统计工作,首先,要提高管理层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整体地位,吸收专业统计人员和统计岗位。医院管理层要以身作则,经常在各级医院管理会议上利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统计数据对管理问题进行披露;考虑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等统计指标在人员绩效考评方面的应用;借鉴产出水平、收入成本等统计测算结果作为制定方针计划的依据。逐步引导全员上下增强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能力,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建设

为了发挥医疗统计工作的作用,必须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统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其次,单位要经常开展统计业务培训,岗位培训,鼓励统计人员大胆创新,研究和利用新的y计指标和统计方法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医疗统计工作服务于医院管理目标的能力。第三,还要注重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实事求是和依法统计的观念,不弄虚作假,不虚报瞒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三)规范制度,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医疗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规范、合理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一,设立医院综合统计职能部门并明确统计职责,在制度上确保统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第二,确定统一的统计填报口径、范围,确保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审核、传输、处理、评估、上报等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四)鼓励调研,加强医疗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工作

医疗统计的数据开发利用工作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开发利用,才能正真发挥医疗统计工作的作用。首先,完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及上报反馈制度,从源头上保证病人基本信息、治疗护理数据、收费成本状况等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充分重视和发展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助推医疗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工作。第三,制定奖惩措施,实行严格的统计数据开发利用量化指标,积极鼓励对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和调研成果,惩处墨守成规、忽视统计开发利用的行为。总之,要充分重视医疗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工作,使医疗统计“死数据”变成“活信息”,促进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个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人员建设和统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统计工作水平,助推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政府的医疗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篇(7)

    虽然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精神专科医院数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人力资源问题仍然突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神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多精神专科医院主要存在着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 、人力资源不足

    精神卫生事业既涉及到精神疾病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也涉及到健康者的提高和维护精神健康和精神医学咨询,其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市民对精神卫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医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但就目前我院人力资源来看,现有在职员工31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 5 人,我院住院病人长期达五百多人,我区常住人口约216万人,重性精神病人约2.1万人,而医院只有医生58 人,护理人员1 1 6人,这显然难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2 、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精神卫生单位本身就是属于服务性质的医疗体系,其服务对象是人,医学宗旨是治病救人,增进人类的健康。对于现代医院医务人员需具备的素质有政治素质、管理素质、专业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与体能素质等,而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将是促进医院发展的有效保证。目前,在现有员工318人当中,其中初级职称人员有134人,占了全体人员百分之四十之多,而高级职称仅3 2 人,这足以体现出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

    3 、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

    医院要想得以持续发展,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包括基于岗位职能的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人员的筛选和录用以及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等一系列的活动。现阶段我院人员配置中,高级职称32 人,中级职称48 人,初级职称134人,见习及有工勤人员81人,很容易发现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严重偏低,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这将对医院的经营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医疗卫生形势下,要想得以持续发展,各精神专科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此就如何加强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引进人才,实现业务飞跃

    大力引进人才不仅是实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更是实现业务飞跃,促进医院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人才的引进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一是熟人推荐,通过医院内部医务人员或关系人推荐,以获取人才相关信息,对于优秀者及时进行公开招聘;二是猎头机构,通过委托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来寻找优秀人才;三是招聘机制,通过医院网站、人才招聘网站、专业报纸、杂志等媒介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信息等。以便引进更多的可用性人才。

    2 、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

    医院的发展与人才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各医院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来服务于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并利于人才梯队的建立。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提高素质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以助于培养出全能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并保持着人才梯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

    3 、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篇(8)

近年来,医患纠纷、医闹事件、杀医事件等频频出现在我国各大媒体上,医护叫冤屈、患者喊受害、执法部门说无奈。曾几何时,医护人员是人民心中的白衣天使,但如今却是众多患者口中的“白眼狼”,医患之间的信任在日渐瓦解、矛盾在逐渐升级,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住这样的趋势,最终会造成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困难重重。医疗卫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医疗卫生是政府社会职能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政府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更为有效的医疗改革路径,而医患信任关系的改善是其中颇具重要性的一方面。

一、我国医患信任危机的表现

医患信任危机的主要方式医方和患方,同时,还包括在中间做出调和、引导和处理的政府。

从医方来说,日渐升温的杀医事件、医暴事件、恐吓辱骂医护人员事件等等,使得医务工作难以有序的开展、医护人员的生命和安全受到威胁,这已经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生存权。加之以媒体的大肆渲染,更多的人认为只要有医患纠纷,患方都是弱势群体,错误的都是医方,这也影响到了医护人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事实上,我国医护人员的地位并不高。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很难想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自己的青春来苦苦钻研医学知识,为救死扶伤而奋斗。

从患方来说,医护人员收红包、医疗机构乱收费、缺德医生卖婴儿等等事件,使得患者甚至是整个社会为之愤慨,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患方的利益,不仅仅是道德的缺失,更是对法律的触犯。患者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给医院,便是对医院的信任,但有时候医方却自己打破了这种信任,甚至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医患双方的关系是在整个社会大风气和大政策的环境下形成的,政府有职责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事实上,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多年的医疗改革并未解决患者的看病问题,也没有打倒医方的不道德行为,关于处理医患矛盾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我国目前来看,大部分医疗纠纷,无论医方对否,都是以医方赔偿和道歉结束,这种特殊的处理形式无疑助长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比如在医暴事件发展中,警力的不作为或者拖延也是对我国医患信任危机的放任。

二、浅析医患信任危机的政府方面原因

(一)医疗卫生资源紧缺与分配不公。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却是无限的。公民拥有健康权,健康是人永恒的追求。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如何配置直接关系着百姓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但由于分配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的医疗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资源的配置的公平性不够,在患者眼里医方拥有医疗资源,当自己的健康权不能从医方获得满足时,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二)政府投入不足使医疗机构面临道德风险。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医院要负担自身运转,为了创收,以药养医仅使患者负担加重,医疗机构的公益性逐渐流失。医疗机构需要购置设备、培养人才和技术、发放员工工资等都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但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只有靠自己创收来维持运转和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开大处方、收红包、拿回扣、进行不必要检查等事件层出不穷,严重破坏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损害了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

(三)对媒体监管不力。当今社会是舆论社会,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闻无论好坏,铺天盖地而来,每次与医患关系有关的事件总会掀起一股讨论的热潮,而媒体的观点时常会影响公众的视角。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调控,事态很可能朝着恶劣的方向发展。

(四)医患双方维权渠道有待畅通。在有关医患关系的事件中,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都需要维护各自的权益。我国虽然已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事故鉴定需要不少的费用,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同时,医方在受到侵害的过程中,政府缺乏对其效的保护措施。

三、建议

(一)注重对医患双方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医患信任是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的基本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医疗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对公民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期获得公民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支持和理解,虽然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暂时还未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医疗卫生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该遵纪守法,在法律的范畴内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绝对投入,同时提高医疗卫生投入占我国财政投入的比例。加大投入力度,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使患者能看得起病。加大投入力度,也要减轻医院的负担,使医院能够维持其运转,使医护工作者的职业价值能够得以体现。

(三)强调医疗卫生的公平性。除了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还要注意医疗卫生的公平性。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财力仍旧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口,无论是发达或者落后地区的人口,都有享受健康的权力。

(四)畅通维权渠道、提高监管力度。在医患关系处理中,政府应构建有效的维权渠道,使医方和患方都能及时、合法的维护自身的权力,不致于被非法分子所利用而使医患关系更加恶劣。

篇(9)

一、进一步提高对创评活动的认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市范围内开展创评名医名科名院长活动。各地各有单位要切实增强对开展创评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全力支持,积极参与,推进创评活动取得实效。

1开展创评活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卫生需求的重要举措

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县”目标。但不可否认,一些大病重病、疑难杂症,仍然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群众往往要舍近求远,大城市、大医院去问病求诊,往返奔波不算,有时还耽搁了病情,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为此,市政府提出以“三名”创评为载体,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使全市老百姓能够“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满足老百姓对医疗卫生、对健康方面的要求。

2开展创评活动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市提出了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今年。打好乡村建设三年大会战”目标,城镇化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卫生事业正处于大发展、大提升的关键时期。开展创评活动,有利于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开展创评活动是建设卫生强市的肯定要求

周边的、市卫生工作发展较快,近年来。医院建设、学科水平、技术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些已经走在前面。如果我再不奋起直追,不要说在全省,就是赣西都将会处于落后的位置。为此,要大力开展名医名科名院长创评活动,有效提升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力,为建设卫生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突出创评工作的重点

时间跨度大,这次的创评活动涉及面广。规范要求高,方法顺序多,内容较为丰富,必需突出以下三大重点:

切实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严格依照规定。每年的投入增长幅度不能低于本年度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医疗单位的财政补助政策要按要求足额按时到位,确保医疗单位的发展需要,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各级医疗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医院发展,加强专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达到三名”创评的规范要求。

综合医院要做强,二是要改善硬件。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专科医院要做精,基层医院要做实。综合医院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房屋、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充任排头兵,真正起到服务当地,辐射周边”作用:专科医院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特色专科,改善条件,配齐设备,提高技术,切实做到无我有,有我强”赣西乃至全省打响品牌、做出名气;基层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单位要明确定位,扎实抓好基础建设,务求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于基层。通过开展“三名”创评活动,实现全市医疗设施条件的全面改善。

医院内部挖掘潜力,三是要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和医务工作者的技能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培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把培育高素质人才摆上重要位置。鼓励我自己的医务人员通过自学、成人教育、外出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术、技术水平。二要多方引进。虽然引进高层次人才很难,但如果能拿出真心、拿出诚意,相信也能打动他中的一些人,来我医院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一些大医院、名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会诊、教学,为老百姓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三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疗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时提高医卫人员的积极性、发明性。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医务工作者能够不时地学习,不时地钻研业务,不时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让老百姓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对创评工作的领导

需要各地各有单位强化组织领导,创评工作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加大参与力度,全力推进创评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圆满实现“三名”工程的预定目标。

发挥好指挥、协调、督促的作用。各地、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市创评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具体抓,切实加强对本地、本单位创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10)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