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仪表风度等,而且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的目的。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①。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②。”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④。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④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当前,部队的经济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胡主席提出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部队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部队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既是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随后在2009年提出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军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为部队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长期建设提供了遵照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知荣明耻、诚实守信”是财务人员的立身之本,是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根本与核心,是财务事业的生命线,也是部队财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个别财务人员因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的考验,产生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正是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当前,在财务人员中,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以诚信为本和忠诚于党,使财务职业道德成为部队财务人员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需求。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做好新时期部队财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财务工作人员担负着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树立“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的思想,把有限的经费用到部队建设最急需的任务上。只有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为部队发展提供高效有力的财力保障,确保部队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财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财务工作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部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在实际工作中,时刻以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自身,一切以大局为重,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为部队建设服务,做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二、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1.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和财务人员工作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一名部队财务人员,必须把学习政治理论和财务人员工作规范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不断努力学习,自觉践行。一是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这才能保证财务人员做好工作。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胡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关于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党纪、法规法纪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思想防线,不断增强贯彻党的财经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对财务人员工作规范的学习。要加强对财务法规制度、财务标准及有关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从事财务职业的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使自己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必须提倡、什么要坚决反对,从而对财务职业道德有整体的认识。三是发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因此,作为一名部队的财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知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财务人员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财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财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很多。在新形势下,财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对所服务的对象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四是强化克己自律、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克己自律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财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财务人员身处管钱管物的重要岗位,在工作中要自觉按照工作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时刻牢记一名军人的职责。做到,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遵守;不做有损自身形象的事情,不做违反原则的账目,不报违反规定的票据。用高尚的精神鼓励自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2.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
加强党委集体理财,严格按财经制度办事。财务人员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单位领导能否坚持党委理财的原则直接关系着财务人员能否按章办事,依法理财。因此,各级领导要加强党委理财意识,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制度,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为部队建设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为财务人员创造一个积极宽松的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部队财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加大对部队财务人员宣传的力度,使他们真正理解继续教育的意义,激发部队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工学矛盾”为“工学相长”。开展此项工作更要取得领导的认同、重视,以及干部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强对单位领导的请示汇报,积极与干部部门协调,把部队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与干部管理相结合,通过正式行文,大力宣传实行部队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提高单位上下的认同和重视,借以取得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单位主官的重视和支持。总之,通过宣传,努力形成单位重视、关心、支持财务人员积极参加的良好氛围。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曾经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小学教师让学生吃屎”,我还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在当今这个强调素质教育的社会,教师的心理和师德都应该会有所提高,最起码的“德”应该具备。我半信半疑的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事情。“本报讯 2004年8月初,一个消息在山西省新绛县万安乡西马村传开:西马小学一年级全班38名学生在赵献红老师的命令下吃了屎。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迅速回家找孩子核对此事,孩子们的回答让家长们不敢相信,34个孩子说有吃屎这回事。8月21日,西马小学做出开除赵献红的决定。8月初的一天,西马小学一年级班长亮亮和班里的一个同学一起玩耍,亮亮的妈妈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亮亮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吃过屎。”另一个孩子反击说:“你以为你没吃过。”“吃屎?!”亮亮的妈妈顿时一愣,她把亮亮叫回家盘问。亮亮说,去年在上课时,赵献红老师发现讲台上有一泡屎,就让当班长的亮亮调查屎是谁拉的。问了一番后,亮亮也没查出来,赵老师非常生气,她说查不出是谁拉的,你们就把屎吃了。这泡屎有一个馒头大,由于亮亮是班长,赵献红让他第一个吃,其他学生排着队挨个走到讲台前执行赵献红的命令。亮亮说:“我第一个上去吃,吃掉大约枣那么大的一块。”学生花花说:“赵老师用教鞭把屎挑起一块,放到了我嘴里,赵老师还让我闭上眼不许看。”花花还告诉记者,因为丽丽坐在最后一排,她就成为吃屎的最后一个人。赵老师就让她把剩下的屎全吃了。同学们说:“数她吃得最多了,吃的屎比核桃还大。”面对记者,丽丽有点呆板,记者问她:“你吃屎了吗?”她只是使劲地点头。吃完屎后,赵老师让同学们去学校的灶房漱口。漱完口回到教室,学生鹏鹏说:“赵老师对同学说,谁把这事情说出去,就打谁的脸。” 8月18日,西马小学、村干部和家长代表坐在一起,挨个向35名同学(已有3名学生转学)询问吃屎一事。其中有34个学生对学校领导说吃了。8月21日,西马小学校长曾发展宣布了两项决定:开除赵献红和扣发赵献红约1000元的工资。曾校长表示,这么多孩子都说吃过屎,看来可以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吃屎,我要是做了这事,就不怕别人说。”初中毕业的赵献红只有18岁,2003年她才当上一年级的老师。自从吃屎的事在村里传开后,她就一直呆在家里,连门也不出。为了证明赵献红的清白,赵家找了32个学生作了调查。根据赵献红提供的名单,有23个学生说,老师没有让吃过屎;9个学生说吃过。在回答没吃过屎的孩子的名单中有娜娜的名字,而娜娜的母亲却对记者说,赵献红的母亲来问我时,我还没听说过这事,后来一问孩子,孩子说吃过屎。据悉,在调查过程中,赵献红的父亲曾给一位家长跪下,希望家长不要再说这件事了。针对西马小学一教师逼学生吃屎事件,黄河律师事务所杨力律师说,如果吃屎的事情属实,赵献红就构成侮辱罪,家长可向警方报案。”看完这篇报道,心里顿时有些不平静。我为这些孩子感到担忧,我担心这样会给他们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今的社会,虽然老师的地位和待遇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也不能成为老师变态折磨学生的理由和借口。他们这种逞一时之快的恶劣行径极有可能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也会毁了孩子的健康心理。教师不爱教育,怎么可能教得好书?教师不爱学生,怎么可能育得了人?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怎么可能去正确健康地对待学生?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如何提高我们的师德修养?
(1)为人师表。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服务心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发光彩。
在师德学习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我曾经教过一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她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的孩子。这给她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这个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她接受正常的教育,让她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她听懂我唱的歌,我经常口对口地为她单独唱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她唱准每一个音符,我几十遍地和她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树立她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她的点滴进步,让她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他们就能成为天使,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魔鬼。
(2)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建议学校可以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信中要对全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总结,并要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列出在最近时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同学的名单。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3)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来的乐趣。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教师工作的成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敬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总而言之,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的园丁,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思想政治品质,遵守教师的义务以外,还应具有面向未来和新观念和新世纪教师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使之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必须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无私奉献;要博学善思,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勇于探索创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李剑萍,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 袁振国,等.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陈桂生.“德育”诸概念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5] 杨旭东,等.小论教师个体的教育学[J].本经大学教育评论,2003(3).
[6]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组织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职业学校应专门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就业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有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应切实保证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真正用于学生创业实践。
市场定位,课程设置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和专业特点,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列入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或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广泛征订前沿教材或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编撰适合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的教育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工具和教辅读物,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培育,提高师资
改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创业指导、培训、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和意识,鼓励学生建立创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创业论坛、经验交流、典型事迹报告、模拟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给学生彻底“洗脑”,使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就业的大潮中去。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服务,必要的时候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做报告,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而有说服力。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指导教师;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厂参观调查,让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积极选派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参加国家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相关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双元教学,创业实践
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把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引进来,为其提供厂房和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既动了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学生、工厂和学校的三赢。“走出去”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校外的企业实习,学生在外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办公室,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搭建创业平台,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实践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给予学生技术、资金、智力等方面的扶持,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首先,在入学伊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就发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同新生座谈,协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每周一下午,就业办主任专门对学生答疑,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答疑的主题。
其次,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此,就业领导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既包括学术调研、志愿服务,也包括单位实习;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第三产业,有时也会涉及市场主体。就毕业生而言,正规大型实践的次数已经达到每人十多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有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四证”毕业,从容就业
我校实行“四证”式教学模式,即在校期间进行相关专业从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使学生毕业的时候怀揣“四证”(微机证、电焊工证、会计证和驾驶证)走出校园,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就业保证,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1.有业不就
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待遇高的不好找,待遇低的又不愿意去,总想等等看,因此失去了一些就业机会。
2.眼高手低
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就业的通行证,但是社会实践的积累效应往往较差,每次实践当中缺乏必要的总结和归纳,进而使得学生能力无法上升到更高层面。
3.专业限制
有的专业均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所以能够选择的就业领域比较窄。尽管学生有相关的技能,但是其简历往往在第一批就被招聘单位淘汰,更不用说面试的机会。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履行责任活动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品质道德,也是会计人员从事该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基础道德标准规范于会计工作当中的延伸以及具体体现。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会计进行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与准则,还属于对一个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品质以及业务水准进行衡量的准则之一。欠缺职业道德,就会使得会计的整体工作出现难以弥补的损失。毫无疑问,每个领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行为标准,并按照行业领域特征来形成有关的有着群体化、被普遍认同以及都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标准。联系至会计行业领域的职业道德,指的就是会计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以及工作上统一遵守的,呈现出会计的职业特征的,用在调整会计人员与其他职位之间以及会计人员和单位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标准。所有的行业及领域有着众多独有的道德标准规范,然而也都有着鲜明指导作用以及基础性的标准规范,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标准也是一样的,其包含的基础性道德标准有下面几方面:第一爱岗敬业,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本行业以及本职的工作热情对待,对于业务要积极研究,努力让自身的技能以及知识与岗位的规定要求相符合;第二遵循会计规范准则,会计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财经法律以及国家一致的会计规范准则,自觉的遵循有关于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体制,且对会计的有关法律积极宣传,对法制概念进行传播;第三依法处理,依据会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会计机制要求办事,保证会计的信息完整、精准、真实以及合法。
二、会计人员欠缺职业道德的缘由分析
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需要秉持的准则,从侧面体现了会计行业领域中做假账的猖狂行为与会计工作环境急需净化的实际状况。会计岗位以及人员在经济组织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这当中问题出现的高风险特点,比如为了上级领导高兴而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员工用权谋私来做假账欺骗单位以及自己等。上市公司发生的类似于银广厦以及宏光实业等等都属于会计做假账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伴随工作环境不断恶化持续的翻版。使得会计人员造假的因素非常多,详细讲有下面几个层面:
(一)受制于领导的巨大压力,被强制做假
在层级制的体制之中,会计人员在单位主要领导、具体分管业务领导下工作的,会计人员是接受上级领导的管理、指挥,压力的传导机制导致会计人员难以对上层领导进行抵抗,若是领导出现与会计规范相违背的指令以及决策之时,处于被领导的会计人员常常具有来自于道德以及导致失业的内心矛盾。这种状况在会计行业领域中有着极为充分的表现,由于会计人员把控着单位经济活动的所有会计资料数据,这些信息对于单位甚至于领导个人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极为敏感。只要发生影响到单位的发展、领导自身政绩以及对外形象之时,从领导上级来的压力就集中至最底部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被压力所迫就会依据领导上级的想法来篡改会计资料数据以及做假账,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
(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没有好的法律底线思维
当今,会计岗位是经济组织当中出现问题的高风险区域,因为会计人员把控着单位的来往账目、调配资金以及核查财务数据之类的权力,相当于管家。因此,一些具有很低的道德素养,没有过硬的法律意识的会计人员对私利疯狂追求,常常做出与会计规范以及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相违背的行为,比如在发票上做小动作为别人或自己报销费用,依靠资金的流动处理把资金都归至自己单位甚至于自己的名下,用权谋私。有的单位发生对公款进行挪用的事故就属于会计人员不把法律法规看在眼里的体现。
(三)监管制度有着漏洞存在
对于会计人员的监管制度落实的欠缺直接造成了廉价的违法成本。完善严密的监管制度是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做事的有效科学的限制机制,但是在国内非常多公司,特别是国企,尽管有纪检审计之类的单位建立,还有类似审计监督、财务监督以及会计监督之类的一系列监督机制,然而在执行之上遭受人事关系以及公司文化制约而仅仅是走过场,对于监督而言其作用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三、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提升方法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的培训教育
必须承认的是,社会中道德走下坡路的现实情况,评判是对错非的价值观错乱以及模糊界线也进入了会计工作环境当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目前正遭受严峻考验。部分会计人员对职业认知发生了利益倾斜,觉得财务会计领域属于肥差工作,会有很多灰色收入;部分会计人员觉得做假账在企业中是常事。这些会计工作环境非常需要来自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上进行应对。单位必须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归结至一套机制系统之中,要通过奖励机制、制约监督、保障机制以及教育培训等角度来进行加强。还有,形成职业道德感必须通过地位身份、成就感以及荣誉感的支持。所以单位能采用诸如职业道德人物的优秀评选之类的活动,广泛进行宣传,为获奖者颁发奖励,只要目的是使获奖者能够有荣誉感以及承认其价值,同时对于别的职员形成正确的导向以及积极响应力。还有,还必须探索并建立整套与单位实际相符的职业道德评估体系。确定违规违法的种类还有法律惩罚力度,提升法规法律监管的力度,强制会计人员强化责任思维意识,确定道德基础规范,与此同时,对于会计人员建立必要的诚信档案,奖励那些有突出业绩、遵纪守法以及敬业奉献的职工,来对会计从业人员起到规范作用。
(二)规范会计工作环境
健康干净的会计工作大环境对于会计人员形成调整道德感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改变工作环境属于量变的一个过程,必须从部分开始处理。对于单位而言,会计工作的环境要想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与优化的条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单位一定要从内部开始对自身的会计工作环境进行净化,建立一种良心行事以及遵纪守法的氛围。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制约力,强化对于会计人员《会计法》的了解学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教育,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操守以及自律的培养教育,自觉提升专业的品德素质修养,强化会计人员的使命感,确定义务以及职责,确定道德以及非道德的划界。对于较高道德素质的会计人员,从利益保护以及荣誉感上提供保障;针对违背良知道德的会计人员果断调离会计岗位。通过奖惩制度确定道德的是非概念,对指导本单位强化职业道德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作用。
四、总结
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持续努力以及社会所有行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韵韬.简议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及方法[J].时代经贸,2012(08).
1.社会因素分析。
1.1文化冲突。社会发展失衡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而文化冲突又是社会发展失衡其中的一个表现。文化冲突表现在多方面,当会计人员面临文化冲突的情况时,文化冲突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会让财会人员不知如何是好。比如说,当国外的金钱至上与中国传统的信誉至上相冲突时,就会妨碍会计人员进行利弊的权衡与道德的取舍。
1.2信用的缺失。“信用”是公民处世的原则,更是会计行业的灵魂。现在各行各业道德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将企业真实的交易数据加以调整改动,变造出更有利于宣传企业良好经营情况与形象的数据;由领导批准指示,从多方借款用于企业伪造现金流,不久又还回,还债如果本身资金不够,又要拆东墙补西墙;做虚假报表,用以欺骗企业投资者、或少交税费;而交易时在价格上面制造陷阱、甚至短期租赁厂房用于虚增规模等现象,已造成信用危机。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信用缺失,会计职业道德必然会受到影响。
2.经济因素分析。
2.1物质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它的道德水准。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如果社会拥有的物质财富,连人们基础的生理需求都不能保障,弱者的生活必需品就极有可能会被侵吞。在相互争夺产品的分配的斗争中,必然会引发社会无序、行为等失范问题。
2.2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行业、传统行业等行业总的来说,总数越来越多,就业机会较以前增加不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人们背井离乡,涌入就业机会更大、酬劳更高的城市。遵循以往的道德要求,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愈来愈不能保证生存的需要,在生存面前,道德追求就要相应的靠边了。有很多社会组织过分地追求数字和效率,而不是关注效益和社会责任。受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会计工作者会唯利是图、以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改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
1.优化社会发展环境。财会人员属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组成人口之一,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情况。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能使整个国家更加积极向上,也对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查找影响社会发展环境的源头,并相应的进行解决。减少由于社会发展失衡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持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2.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是影响社会道德状况遵循情况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物质充裕,至少不愁生存,这样的状况下,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不会太低。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同时,科技又领先,生产力水平跟得上科技水平,加上无论是物质分配也好,环境建设也好,还是教育也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那就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职业道德的有一个极佳的基础。
3.从专业方面进行提升。
3.1规范财会人员的从业环境。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就业环境,是借外力来督促从业人员好好遵守职业道德。借由独立于企业和督查单位的第三方机构,从财会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情况等方面,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并将结果做出报告,一式三份,分别交督查单位、企业、自身,用于督查单位对会计人员年检、企业对会计人员进行加薪等的重要辅助参考资料。
3.2健全会计制度体系。当前的会计制度体系,不能说很齐全。需要完善的内容,其一是条款不够多、不够细,其二是个别法律间界限不清。对于第一条,比较容易解决,可以通过参照以往的实例,来进行条款的添加和修改;对于第二条,可能就需要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再做分列与说明,并且进行明确的标注、确定责任主体并明确相应的民事或者刑事上的责任,在这个标注中,对于责任主体应当承担哪种责任,做出的判决应当是详细而且不存在可争辩之处的。
4.加强会计主体道德建设。
对于一个活动来说,没有参与的人,就没办法称之为活动。相应的,对于财会工作来说,财会工作这个“活动”的参与者就是我们财会人员。会计工作是否能顺利展开依赖于财会人员是否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工作。财会人员所做出的任何一项与所在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相关的决定,都是财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财会人员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职业道德表现即是构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关键所在。
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都将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就业。实现人生一次大转变:从学生转变为劳动者,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学生能否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学校对他们进行的就业指导。
1.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使其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开展的工作。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就业指导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找工作单位外,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就业寄托在学校的推荐工作上。但是有时候尽管学校费尽周折,想方设法把学生推荐到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中,如海尔集团、富士康等企业。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一些学生不是嫌工资待遇低不想做,就是觉得太苦太累无法坚持下去。他们要么要求学校重新帮他们联系工作单位,要么就擅自离开企业,而散说学校的种种不是,他们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怪罪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没有做好,对他们不负责……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也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在招生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声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而生源又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因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推荐工作做得成功与否,将关系着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2 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迅速的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
如果学校在学生进入社会就业之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如:试用期时间工资相对较低、在劳动过程中经常要加班加点到深夜。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即便有些学生对学校推荐的工作岗位不满意,他们也不会把全部责任推给学校。相反,他们会重新思考学校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会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将来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做好准备。所以,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方面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迅速的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中,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而赢得时间。
2.如何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社会需要方面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方面掌握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就业心态、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
2.1 要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社会客观性,克服好高骛远。
社会的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以人才为核心的智力支持,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拥有量已成为当今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是进步,国家的发展程度越高,对人才的依赖性就强,对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然而,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职业学校本身的培养目标,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掌握的是实用技术和比较基础的理论知识,加上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年龄大约在十八、九岁左右,在与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大学生和有着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下岗工人面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这一点,职校学生应该要充分认识到,并且要客观的面对这一现实,不要“高不成,低不就”,一定要克服好高骛远的思想。
2.2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择业标准是多方面的,有的要求在本地找工作,离家近,可以经常回家;有的则想到发达地区见见世面,锻炼一下自己。但大部分的学生是不在乎地方,而在乎待遇,要求工资高,做事要轻松,最好能够专业对口。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除了寥寥几个学生自己找工作外,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由学校统一推荐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不顾个人实际条件能否胜任具体的工作,也不顾社会就业的客观情况,他们只知道跟学校提要求,学校达到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无话可说,否则他们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就业,而且也给学校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要帮助学生分析社会人才目前的供需形势,以及学生自身的现实情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面对现实,让他们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2.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既充满着欣喜和激动,也充满着恐惧与害怕,欣喜和激动的是自己终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再也不用父母替自己操心了。恐惧和害怕的是:自己能不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学校能否为自己推荐一个称心如意的岗位?如果找不到工作怎样面对自己的父母?如何面对亲戚朋友投来的异样眼光?到新单位上班,自己能否吃得了苦?能否做到不违反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单位自己能否与同事和睦相处呢?……这些种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客观实际和社会就业的特点,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排除一切干扰,做到轻装上阵,顺利立足于社会。
2.4 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努力适应各方面的环境。
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不仅要实现一个从学生到工人,从衣食无忧到自食其力的大转变,而且还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规律,原来在校时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完全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原来有规律的一日三餐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充足睡眠时间也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吃无定时,睡无规律,生活完全变了样……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家,想念自己的亲人,而且这种思念可能会与日俱增,如果学生处理不好,最终就只能放弃工作,擅离单位而归。因此,在学生就业之前,要让他们认识到就业过程中的残酷性,提前做好各种心理准备,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在现实面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并想方设法去适应各种新的环境。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起点和标准完成了其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构建,这些思想对于培养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老子理想人格的起点和标准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虽然没有对人格问题做具体的阐述,但他提出了对人格的特殊认识,提出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标准。老子哲学从天人之际开始,以道为中心说明天、人及其关系,欲探出自然的规律作为人事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2]”“道生之”,“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物之所自得,是道之所用,也就是说,德是万物自成的本性,是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规律的实现,故曰“德蓄之”。这就是老子哲学“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因此人要获得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就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状态。
二、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3]”在老子看来,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包括个人的修养,必须要按照道的规律,循道以行。圣人就是道的实践者,是芸芸众生的楷模,拥有着与道合一的众多品质。
一、守柔。“弱者道之用”,老子多次提到人们要回到婴儿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婴儿保持了道赋予他的最原始的清净柔弱状态,没有受到后天的社会污染。婴儿的柔弱状态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命力,因而这是“生”的法则。和柔弱相反的,就是坚强,代表着陈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无以易之”,新生胜腐朽,这是自然的法则。
二、取虚。人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是为上德。唯虚能容人,故老子认为“人无弃人”;唯虚能容物,故老子认为“物无弃物”;唯虚能宽大,故老子主张“抱怨以德”,“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唯虚能通变而不偏执,故老子对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6]总之,虚则有容,有容乃大;虚则能通,通则因应无穷。
三、施仁。“上善若水。[7]”,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有仁爱之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8]”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可见老子提出的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仁义观。在施仁的对象上,老子主张万物平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9]万物平等本身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四、寡欲。老子哲学强调清心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清净无欲的心理状态是深入、正确认识万物的前提,而过高的欲望是人类最大的祸根,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老子主张降低人们的欲望,做到清静无为。
五、无私。“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天道是如此运行的,人生也是如此。故老子说:“圣人不积”,“圣人无藏”,“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由此,老子的人生观是,一个人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群服务,而毫无推辞(无藏),一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而不占为己有(不积);尽以施人,而不求报酬;尽以予人,而不以为恩,有所成就亦不居功。这样的人只是完成自己的本性顺乎人性的要求,任自然的德性以行动。
三、老子理想人格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老子理想人格观的目的重在实践,圣人应“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圣人只要自己做出了表率,众人自然会去效仿。实际上辅导员的角色类似于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中央17号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作为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既是“辅导者”,同时也是“示范者”。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的人格与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认真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内涵,对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人格修养进而指导现实中的学生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守学生工作规律。老子重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3]”老子深信自然的秩序与和谐,在他看来,人顺乎自然是好的,违反自然是坏的;顺乎自然之道则能长且久,反乎自然之道则不能长久。辅导员工作也是如此。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有着其特殊性、复杂性,当然也有其规律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道”、“常”。辅导员要密切关注社会环境与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对工作的理论研究,从大量琐碎的日常性工作中总结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规律, 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二、以柔克刚。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与时俱进”,这为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辅导员首先应做到思想“守柔”。按照老子的观点,辅导员守着柔弱,就守着新生,所以思想守柔,就能保证思想活泼而不僵化,看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就能因应适宜,而不至拘执不化。另外还要做到行动守柔,只有这样,行为才能前进而不顽固,灵活而不生硬,就能“柔弱随时,与理相应”,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最终实现老子的“守柔曰强”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老子之学主张清心寡欲,倡导忘我的利他主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4]总书记说:“奉献是崇高的境界,是美好人生的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实际上辅导员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成长。它既实现了辅导员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同时其职业能力、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辅导员要端正对岗位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厚积薄发,最终成就“无为无不为”的人生规划。
四、以学生为本。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5]有道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淡化自己的意志,而应该以被管理者的意志为意志。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善性,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学生在能力和人品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在工作中要有宽容心,要学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后还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智者,老子以其睿智道出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和奥妙。其理论博大精深,虽然后人对其褒贬评价不一,但他的思想特别是理想人格观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认真研究和发掘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保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有效的遏止各种腐败行为。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又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廉、公、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平易近人、以诚相待的作风。
二、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欠的成因分析
1.受迫于领导的主观意志,而不能坚持原则。在现阶段,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不听领导的安排或在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很可能丢掉饭碗或被调离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证稳定的工作,理想的地位,以获得养家糊口的收入,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物,甚至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将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记账册统一核算、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簿等违法行为,即不抵制,也不提醒,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这种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后果。
2.相关法律和体制不够完善。现行《会计法》中虽然明确了会计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责任及应追究的刑事责任,但对会计违法人员所应承担的法律制裁处罚力度不够,并且难以量化。当会计造假行为败露以后,司法介入欠缺,对会计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处罚力度不够,致使他们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权责界限不清使内部人控现象严重。现行会计机构的设置和领导体制还不完全具备会计人员监督管理者当局所必需的独立性,而且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同样不具备独立性,因此难以对企业以及企业领导进行有效监督。
3.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会计人员表现出来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不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源自其自身道德素质。这些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影响,但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
4.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思相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都是不争的事实。生活在其中的各个单位及其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也会同样发生变化。部分会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受利益驱使,贪财贪色,或是为了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1.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25-02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学校管理队伍的生力军和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在高校,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着自身的职业发展。但是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辅导员在工作初期热情高涨,几年以后,大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同时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鲁顿伯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低而导致的一种身心疲惫不堪的状态。马斯拉池进一步指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失败感。[1]
一般辅导员入职伊始担任新生的辅导员,对工作充满了好奇、新鲜和激情,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入学教育到就业辅导,从日常管理到思想教育,一个周期下来,对所有的工作流程已了然于心,同时也尝尽了辅导员工作的艰辛和酸甜苦辣。当初的热情过后,辅导员普遍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提前产生职业倦怠。其成因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满意度逐渐降低。高校虽然强调全员育人,但实际上有关学生的一切事务都落在辅导员身上。取得了成绩是大家的,出了问题就是辅导员教育管理没到位,这让辅导员很反感和委屈。辅导员工作很多是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比如下班级、下宿舍,这些工作很难得到体现和认可,使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降低。
二是工作压力大。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学校,辅导员就成了学生的保姆,这种无边界责任带来的压力让辅导员备感焦虑。同时,学校常态开展的学生工作评比也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绩效评估中,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就业率等等,都成为辅导员的工作指标,而有些指标辅导员也无能为力,产生一种无助感,常感到紧张、孤独和情感压抑。
三是工作强度大。辅导员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比如必须二十四小时手机开机,半夜电话响往往心惊肉跳。同时,辅导员工作面对学校很多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等,学校各个部门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要由辅导员来解决,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辅导员疲惫不堪,精神高度紧张。
如果职业倦怠得不到有效缓解,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辅导员工作消极应付,遇事不作为,不投入,只求学生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寻找机会脱离“苦海”。这对学校的学生工作和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必将带来很大的伤害。本文试图以胜任力为视角,探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Competence)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价值观和个人特质。[2]1993年Spencer等人提出冰山模型。该模型被称为胜任力的基本模型。根据胜任力显现的不同,将这些特质分为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
胜任力理论及模型自诞生以来,在管理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在研究辅导员工作能力方面,也开始有学者运用胜任力理论构建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从2009年开始,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最终归纳出辅导员的内隐胜任力包括渴望成功、渴望尊重、人际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抗压能力、抗挫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忠诚度、团队意识、责任感、敬业精神、内省能力、亲和力、服务意识等方面。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因此,辅导员的外显胜任力基本都能够具备,而决定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是内隐胜任力。也就是说,辅导员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因此,唯有从内隐胜任力出发,才能寻找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途径。
三、从内隐胜任力出发缓解职业倦怠的路径
为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学校组织层面和辅导员自身层面皆可以结合辅导员内隐胜任力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和成就感,缓解辅导员压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对学校和工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价值。
1.组织层面
一是目标管理,完善科学的辅导员的绩效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3]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尽量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是人本管理,健全合理的辅导员薪酬激励机制。学校不仅要把辅导员的业绩与津贴挂钩,另外还可以设立辅导员专项津贴、奖励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和辅导员科研基金等,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相关表彰奖励;要在岗位津贴、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职业规划,建立合适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要针对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他们拟定职业发展方向,脚踏实地,逐步向目标迈进;要建立上岗培训、专项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研修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系,为辅导员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分流机制,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督促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为辅导员的职称和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奖罚分明,形成良好的辅导员工作氛围。在管理学上,如果某一正确行为得不到正强化,该正确行为最终必然消失,而某一错误行为得不到负强化,该行为将长期存在。辅导员队伍中一旦有人产生职业倦怠,他对周围的人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较快削弱辅导员的群体实力。因此,对少数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局,这对其他辅导员也能产生教育作用。
2.个体层面
一是自我认知。高校学生工作给每位辅导员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但几年以后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却各不相同,有人顺利晋升,有人原地踏步。因此,辅导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合理设计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心态的调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职业价值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二是自我调节。首先,提高抗压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宣传自身的工作,尽最大可能改变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认知环境。第三,结交良师益友、培养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有效防止职业倦怠。
三是自我提高。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一方面必须脚踏实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上必须取得突出成绩,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个人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为才会有位,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资本,如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研究,多思考勤总结,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做好准备等等。只有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累竞争资本,才能创造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91-93.
[2] 杨东涛,朱武生.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8-10.
[3] 陈国钦.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应注意把握几个要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0-112.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实推广
教育的历程告诉人们,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的内容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必然具有时代特点。研究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技术要求,就要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敢于迈出第一步,锻炼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去摸索改进,使之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教育教学本应该是快乐的,这样的快乐不仅仅属于学生,更应该属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一种谋生手段,还是一门艺术,是人世间一门宏伟的"塑造人的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各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相同点越来越多,掌握共同能力点成为职业教育和企业人力开发的重心,人力开发的重点转向了对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在这些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关键能力"。过去是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但如今已成为历史。社会的进步、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灵活而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的员工。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
2.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受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虽然近年来顶岗实习从组织上为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实习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高职学校又难以跟进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成为简单的就业,没有人指导学生反思工作经验,逐步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由于这几年经济形势良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高达90%―95%以上,但是,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只能造成就业低水平。如以对口而稳定的就业率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就暴露了很多有待改进之处。虽然国家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包括职业学校的学生补贴,同时加强限制未成年人就业,但职业院校招生仍然存在困难,可见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化培训的人员同等就业,职业教育的优势显示不出来。为实现对口而稳定的就业,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和吸引企业〔最好是本地的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需要"典型行动为导向"来组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很多学生必须必备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得以锻炼。所以说,职业院校需要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实践中提升教师"学与教"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具体的教学方式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行动导向各种方法模式的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通常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它涉及的学习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各科专业教师之间的有力合作,大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由教学的学科化向教学的综合化转变,这种工作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时项目教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过程。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踪生产工艺的变革,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推到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面前,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这有利于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项目教学为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职教师资的知识陈旧、狭窄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掩盖了这种陈旧、狭窄。项目教学使教师面对的是综合的教学任务,实质上是对教师知识的丰富性、价值性的一次检验,教师在这样的检验中将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地学习、充实、更新乃至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各种教学技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并行之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手脑共用,同学之间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伙伴。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师生感情。
4.实践中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重视行动,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可做佐证。一是他极力强调行动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谈到:“中国教育是关门来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教育。”二是高度重视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20世纪陶行知就看出行动学习的重要,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与创新,可见是职业教育教学势在必行之事了。我们的职业教师要想按照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来培养学生,就必须准确地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案,那么我们就必须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下三个基本:
教学原则是我们职业教育教学应当思考的:
(1)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期望和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过程。
(2)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职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实践行动息息相关,不但教给学生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模式,而且教给他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行为结果的价值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