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盈利能力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3-30 17:42: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盈利能力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盈利能力的概念

篇(1)

    二、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 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2、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三、造成无力感的根源

    1、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

    3、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四、助人过程

    1、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为服务对象;

    2、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

    3、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4、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5、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

    五、增能发生的层次

    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六、增能实务中的运用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篇(2)

物理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学生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物理概念就失去了学好物理学科的前提。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追本溯源、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咬文嚼字、利用规律、结合案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物理概念的精髓,有助于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下面就“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中机械效率的相关概念为例,具体说说如何加强对概念的教学。

在物理贴吧中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测量的结果大于1,不知道什么原因,求解。有很多学生都跟了帖,有的说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有的说提起杠杆也要做功,有的说是测量错误,等等,众说纷纭。按照我们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习的实验原理,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100%=Gh/Fs×100%,实验中只要测出来物重G,人的拉力F,物体升高的高度h,人的拉力的作用点通过的距离s,就可以计算杠杆的机械效率,测量结果的确大于1,跟我们强调的机械效率总小于1不符合,令人费解。为什么很多学生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呢?究其根源,是我们在“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教学中没有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学生没有理解概念的实质造成的。

教材在讲解机械效率的相关概念时,是以动滑轮为例展开的,“有用功”定义为:在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那么,我们如何推而广之呢?很多时候我们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简单地说使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或者不得不做的功或者必须要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试想,当学生记住了这样一个概念时,他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去分析到底那部分功是有用功,又如何去计算有用功呢?那么到底如何对有用功的概念加以概括使之更具体、更清晰呢?我是这样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在使用机械做功时,机械对物体的拉力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那么,在具体问题中,如果学生通过分析,知道了机械对物体的拉力以及物体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将不难求得有用功。

教材对“额外功”的定义,可以说是具体清晰的:提升重物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动滑轮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这部分功叫做额外功。当我们对这个概念进行概括时,一部分教师喜欢总结为:使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没用但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可想而知,当学生记住的是这样一个概念时,不仅没有从广泛意义上理解额外功的概念,反而对额外功的判断变得模糊不清,更谈不上想办法去计算额外功了。我在教学中,对额外功基本上保留了课本的概念,并加以具体化:使用机械做功时,克服机械重力和机械摩擦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具体到不同的机械上和不同的做功过程,都可以灵活处理。如,对滑轮组而言,主要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对斜面而言,就是克服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做功。

而“总功”的概念,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叫做总功。单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来讲,这个定义是无可厚非的,简单,容易记忆也容易理解,但如果用这个概念进行计算,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解决的,因为在很多问题中,额外功是很难直接计算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将这个概念具体化,具体到跟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功的概念结合起来,具体到是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我是这样拓展的:使用机械做功时,动力(即人施加在机械上的力)所做的功,叫做总功。有了这个概念,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找到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及动力作用点在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就不难计算总功。

根据上述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在按照上图测杠杆的机械效率时,动力不仅仅是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还有杠杆所受的重力,因此,实验时如果只测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做的功为总功,则因总功的测量偏小而使测量结果大于1。可见,在我们的教学中,教材只是我们手中的一个参考,教师在备课中不能以教材为唯一依据而照本宣科,特别是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深挖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做到理解到位才能应用自如。

以上只是物理学概念海洋中的一隅,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对广大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有所启发!

篇(3)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很多学者对于词汇教学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Scott Thornbury就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英语词汇学习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词汇思维系统的结构如下图为英语学习者清晰的展示了词汇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从Scott Thornbury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汇学习中,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词意、读音、拼写、派生、搭配等等多方面信息在内的思维系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记忆和扩展词汇量的过程中,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准确掌握词意,建立全新的英语词汇思维体系,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功能的词汇表达,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培养概念流利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词汇时摆脱逐字逐句从母语直译到目标语的弊病,消除母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丹尼西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学生概念化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隐藏在词汇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和机制进行主动探索,摆脱母语干扰,有效进行概念整合,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了解概念隐喻的思维方法,挖掘意义引申模式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意义和认知模式上来说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Lakoff还把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丰富和完善。虽然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是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这一点为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的交流性上,也就是说,我们应注重从抽象的逻辑表达教学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挖掘词汇内在的隐喻模式。

“概念流利”是丹尼西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深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既运用外语,同时又运用外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语言交际的能力。丹尼西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概念重组”。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概念认同和适应重新组织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目的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双语式的,新的概念系统。经过“概念重组”学习者就能把握文化概念化能力(概念流利的另一说法)。丹尼西十分重视外语学习者的概念化能力,他把外语的概念化水平置于语言的流利性之上。这也是他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一术语的主要原因。丹尼西曾说:“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化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概念。对操母语者来说这一能力是无意识的。”掌握外语的概念流利必须要先掌握其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能力。文化语言学家认为以隐喻的形式编辑话语是操母语者语言能力的显著标志,研究证明,由于缺乏隐喻能力教学,经过三至四年的课堂学习,往往学生仍然不能掌握目标语的概念能力。因而学者们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要强调隐喻是一般话语的组织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培养概念流利应该成为二语教学的目标,以此减少来自两种语言的概念干扰。根据丹尼西的观点,要想掌握目的语的概念化思维,就必须先研究其内在的隐喻思维,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所急需的,培养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应该也必须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曾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提到过有关“waste”的例子: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语,时间就是目的语。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隐喻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

在培养概念流利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形象的词汇引申概念的挖掘和分析肯定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具有隐喻功能的名词,而这些名词的隐喻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的使用上,如trap和lock。这两个词的本意分别是“陷阱”和“锁”,但学生在隐喻概念的引导下可以创造性的在写作中写出:1. Without confidence,you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possible setbacks.2.You are likely be locked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you hunt jobs upon your graduation.在这两句话的表达中,学生对“陷阱”和“锁”的概念意义进行引申,创造性的将其引申为“陷入”。而如果没有概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了。类似的表达还有:Some people voice differen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shrooming.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平时的词汇教学应该注重概念隐喻思维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减少与英语本土国家的人交往时出现的误解。

二、通过根隐喻掌握英美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培养概念流利

根隐喻包涵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很多根隐喻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原始意象,它们是西方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原始意象来自神话隐喻,其中来自古希腊神话的居多。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文化的源泉,而且是它的土壤。众所周知,汉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神话和宗教的内容,然而,我们缺乏的这两部分正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本文认为利用根隐喻能够弥补以上这一缺憾。对世界早期认识的根隐喻在课文内容里可能不会经常遇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概念却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见风使舵”。也就是说凡是碰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目的语的惯用表达法来介绍。比如说,“致命弱点”是日常交际的核心概念,讲课时碰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导入“致命弱点”Achilles’s heel这个隐喻。若有条件可介绍其典故: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战神,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了足跟之外,浑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Paris用箭射中脚跟而死,跟腱Achilles tendon 由此得名。然后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各种练习。比如,我们在讨论人自私的本性时,可以说:Greediness is man’s Achilles’s heel.(根隐喻,贪婪是人的致命弱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就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推理把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机会让英汉概念在一起互动,有效地进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重组。

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新概念的时候西方人又求助于他们的老祖宗,神话隐喻。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Trojan),来自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只好佯装弃城,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献给特洛伊人赎罪。其实木马藏满武士,此计导致特洛伊城陷落,结束了战争。西方人在表达隐藏很深的病毒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特洛伊木马,用它来表示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或资源的病毒。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之余,花些时间通过阅读了解,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Daedalus and Icarus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Pygmalion皮格马力翁,这些著名的神话隐喻,是英美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英语词汇的神话隐喻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这些神话隐喻至今对英语词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源于希腊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丰富多彩的英语词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正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言:隐喻就是浓缩的神话。神话隐喻是概念系统的底层,它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有些可以构成西方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通过学习这类根隐喻,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源于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及其典故有所了解,而且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于希腊神话的隐喻可以提高自己的概念流利,加速概念重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地道性。

三、结语

丹尼西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典型,即二语学习者习惯于与母语类似的隐喻表达,他们产出的话语似乎随着母语的概念流动,然而,披着一层目标语词汇和语法的外衣。根据丹尼西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文化即目标语和母语文化概念之间的异同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词汇课堂上应该抽丝剥茧,帮助学生细致的分析来自不同概念系统间相互干扰的因素和根源。在丹尼西的概念流利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有序地接触足够的目标语文化中固有的概念结构。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文化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为概念隐喻与意义系统休戚相关,意义系统又将文化中的意义网络组合到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对于解决学生“只背单词而不会使用”的难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对各类事物进行概括的,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和本族语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文化概念系统和概念机制,并对其进行概念重组,避免过度的使用字面化的表达,增加概念隐喻的使用密度,培养学生有效的概念化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074-02

我很有幸于2011年11月16日至18日得到了在贵州省贵阳市师大附中举行的贵州省第四届中学英语(高中)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听课机会,感触很深。本届优质课的大部分选手以他们那流利、精炼而又风趣的口语以及他们对课堂的驾御能力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师生互动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在探索现代英语教学之路。我们用多媒体代替挂图、录音机甚至是粉笔辅助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进入了21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认知型、灌输型、独奏型、封闭型、统一型”逐渐转向“视、听、说”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口脑并用、和谐高效、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得以加强,人文教育思想得到渗透。虽然我们自认为已经做得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表达并不理想;在谈话过程中,头脑中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思路,可是一旦要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断断续续;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很多中学生仅仅把英语学习当成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并没有真正感兴趣地去学习一门语言课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现行的英语教育模式的悲哀,而且,也背离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难题;心理学上认为,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操一口流利外语的教师身后必然有一大批英语学习的爱好者。所有的这一切与英语教师的引导及其专业素养——口语技能,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位英语教师不得不提高自身口语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师赖以生存的这一软环境——口语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口语变化分析

一向以来,中学英语教师对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问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二、中学教师在培养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

1.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我们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教学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使用英语。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听说能力的发展。

2.教师口语水平偏低。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3.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听说能力较差,无法听懂全英语或大部分英语教学,教师顺理成章地就使用了汉语代替英语教学。这样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与教师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听说的机会太少。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我们地方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较低,电化教材设备和资料较差等种种的原因,听英语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

5.心理障碍的影响。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训练,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人讥笑,。因此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外语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经过中学、大学十年英语学习,大部分教师仍不具备有效的外语交际能力,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怎样培养练习口语的兴趣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成了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生动而且激情的教学语言,教学将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且准确、明了、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符合下列要求:

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而词不达意或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说话还要简洁明快、干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带水,口头禅,或重复一个词等。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教师把某些概括性强的语言表达得明确、具体、通俗、让学生一听就懂;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应尽量用形象性强的语言,把内容描绘得生动些,甚至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勾画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以使学生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同时,语言要幽默。

3.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感

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合乎语言规范,语言流畅贯通、明晰显豁。语无伦次、条理不清,是教师语言的大忌。

4.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讲究声调、音速和节奏。声调,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但高时不可嗓门过大,声嘶力竭,低时不可嗓音过小,使人难以听清;要高低不悬殊,起伏不太大,否则,学生的感官难以接受。音速,要快慢适宜。过快,学生无思考的余地;过慢,又浪费课堂时间。

5.真诚含蓄,富有启示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心理、感情上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话,常能让学生铭记不忘。而要启发,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或中肯,把话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心坎里:或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四、有效提高教师的语言技能

《课程要求》明确提出,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技能必须得到加强,才能真正将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本质体现出来。为了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作为一个21世纪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口语技能:

1.坚持用英语教英语。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听力理解提高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有保障。并且,教师的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语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课后,尽量与学生及教师之间用英语对话。说英语的能力只能通过说的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所以教师应该多创造开口说英语的实践机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语言学家佛伦奇认为:说是基础,其他的能力(听,读,写)都是靠说建立起来的。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应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情景,有计划地设计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语训练,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3.教师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线学习,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例如BBC或ABC,听英语原声录音带,多看英文原声电影、光碟,模仿标准语音语调,多读英语课文,可以向一些口语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要求进行“结对帮扶”等。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指出教师的课后学习非常重要。

4.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如利用假期时间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培训公开课、示范课,参加研习班、培训讨论会,参加演讲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全身心地投入并自觉模仿,养语感,大练教学基本功,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学口语水平。

总之,英语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提高自身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口语技能,才能适应“E”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16—02

1 平衡的分类

医学范畴上,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属于静态平衡;二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属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功能是指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控制身体重心并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平衡的评估方法

平衡测试是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前提,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逐步寻求安全、简捷能全面反映其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包括三种:传统观测,量表评定和平衡测试仪评定。

传统观测法:平衡测试是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①Romberg法;②单腿直立检查法及强化Romberg检查法;③Wolfson的姿势性应力试验法;④闭目原地踏步法;⑤前庭步测验法:⑥平衡木行走法。

量表评定法:运用量表测试,更适用于非正常人的平衡功能,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临床上常用的平衡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Tinetti量表,站起-走计时测试,功能性前伸、跌倒危险指数等。

平衡测试仪评定:静态姿势描记图反映的是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可以比较定量、客观地反映平衡能力,便于不同测试者之间进行比较,是目前国内定量检测平衡功能的主要方法。

2.2 静态平衡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崔景辉等为了建立静态平衡能力的量化评价标准,确立了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邓军民通过对指标的分析, 初步筛选出了评价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指标, 建立了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系统。

2.3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分析

平衡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年龄、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肌力等,他们的下降都会使平衡能力遭到破坏,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1]。

2.3.1年龄,性别与平衡

Lord SR等人研究出平衡能力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但非线性相关, 为复杂的曲线关系。随年龄增大, 平衡能力下降。平衡能力强弱的分水岭在60 岁。人的双脚站立姿势的稳定性是进入60岁后开始下降,而单脚站立姿势的稳定性是进入50岁后开始下降。Maija等研究也表明, 30到60岁年龄范围内姿态稳定性最佳。随着年龄的增加, 心律不齐和退行性变化,使得皮肤的触压觉降低。

女性在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性激素的缺乏, 骨质丢失的速度是男性的4倍, 前庭器官的脱钙衰退快于男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破坏了体内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导致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影响下丘脑与脑垂体的调节机制及其分泌腺与垂体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影响植物性神经中轴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2]。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为期12个月的平衡训练能明显改善绝经后女性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频率[3]。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相关雌激素水平,促进骨质合成与吸收平衡,防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4] 。

2.3.2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与平衡

视觉与人体平衡密切相关,多数人闭眼双腿站立时导致姿势不稳。通过视觉剥夺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前庭功能及本体感觉,进而提高前庭及本体感觉调控静态平衡的能力 [5]。

本体感觉是经由位于皮肤、肌肉、韧带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接受外界的刺激与变化,促使肢体动作产生并协调肌肉收缩,以维持动作的精确和关节的稳定[6]。

郭丽敏的研究显示前庭系统在维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视觉与本体联合作用占 44.4%,前庭系统最大占 55.6%。

姿势稳定的维持需要前庭觉,视觉,本体感觉三个系统协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整合作用。一种及以上的感觉输入不充分或丧失,平衡就可能异常。

2.3.3 肌力与平衡

从老年医学角度讲,衰老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在衰老的过程中,骨骼肌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尤其是下肢肌肉衰退更明显。伴随肌肉体积的减少,肌肉力量也下降[7]。下肢肌肉力量的减弱和下肢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对受试者的平衡功能影响较大 [8]。朱从德表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个体在闭眼双脚站立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可能更多依赖膝关节处伸肌与屈肌力量变化的平衡性。Laughton研究在安静站立时,老年人的股四头肌活动和胫骨前肌活动均比年轻人高出两三倍。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下降造成的一种补偿,这些肌肉活动的增加是老年人姿势稳定性下降的一个特点。

2.3.4 骨密度与平衡

Lord SR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声波衰减系数、跟骨骨质量指数与单足闭目站立时间成直线关系。25 s后,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下降有关。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关系不成立。黄何平等人在研究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运动的关系时发现,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与骨密度差异不存在显著性;而与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王淑丽等人有做过关于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与骨骼强度的关系调查,平衡能力的减弱,首先是协调性的下降,而与骨骼强度的相关性不大。一旦协调性和骨骼支撑力均减弱,那么,跌倒同时伴随骨折的发生率就会成倍增加。

2.3.5 活动行为与平衡

杨延砚等人经过调查,显示家务劳动与骨密度和跌倒的次数无关。单纯的劳动只是一种机械的运动,不能替代运动负荷。老年女性跌倒发生率较男性高,可能是女性本身肌肉较男性细小,绝经后更多的发生萎缩;也可能是女性长期从事家务劳动,忽视了体育锻炼。

2.4 不同项目运动干预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研究

运动类型分为两种:以增加运动控制能力为主的运动,以太极拳为例。和以改善感觉输入功能为主的运动,比如交谊舞,老年秧歌,健身操等。

2.4.1以增加运动控制能力为主的运动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整体运动。即使重心在转换、动作在移动的过程中也一样要求下肢保持稳定,转换过渡的平稳,脚下稳固才会使动作流畅。闭眼单脚站立是评定人体在静止条件下保持身体平衡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反映了老年人的前庭功能。金昌龙等研究表明长期不断地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防止单脚站立能力的下降。太极拳训练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肌肉萎缩,增强老年人下肢、躯干肌肉的力量,对维持和提高老年人直立姿势的平衡能力有一定效果和重要意义。

有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女性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达到 10 周,闭目单足站立的持续的时间才会达到效果以提高老年女性的静态平衡能力。太极拳运动中,身体重心始终保持一个较低的位置,这种动作特点使股四头肌长时间处于放松-紧张-放松的交替运动状态,对肌肉刺激促使新陈代谢加速,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加,血液供应增多,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吸收与贮存能力增强,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变得更加粗壮有力[9]。

2.4.2以改善感觉输入功能为主的运动

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坚持秧歌舞练习的老年女性的单足站立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氧健身操对提高本体感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也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体育舞蹈锻炼后,受试者的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骨密度显著提高。这与体育舞蹈的动作特点有关,由于体育舞蹈的大部分动作以下肢和躯干的运动较多,长期运动负荷和肌肉牵拉力有效提高了成骨细胞活性,利于骨形成和骨重建,从而提高该部位的骨密度[10]。孙云霞的调查显示坚持秧歌舞练习一年以上的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秧歌舞练习对维持或提高骨密度具有积极的作用。腰腹部的“扭、转”和下肢的“走、跳”等动作使机体始终承担着较大的运动负荷,锻炼了腰腹肌、膝、踝关节的屈、伸肌肉群的力量与耐力,为维持身体平衡提供了肌力支持。 “甩头、转腰、旋转、跳远”等动作,不断给予前庭、视觉、本体感觉器官系统刺激,长期练习提高了本体感觉的敏感性及神经系统对感觉刺激的综合处理能力。

3 讨论与建议

有研究表明,改善机体视觉系统是交谊舞运动提高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途径之一;而提高神经肌肉调节灵敏性是太极拳运动改善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11]。

与非运动组比较,太极拳、健身舞等群众体育均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躯体平衡能力,对预防跌倒,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有些实验结果则显示,运动练习对静态站立闭眼平衡控制能力提高并不明显,这可能与每项研究所选人群的基础疾病、年龄段分布、练习时间和种类招式、运动负荷不同有关。一些学者也认为,静态平衡能力与遗传因素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密切,而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的。有很多原因会造成不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比如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的区分,以及选择的测试方法不同,使用的实验仪器不同,评价指标不同,测试样本数不同,运动干预时间长度不同,统计方法应用的精确度等。

多种运动项目结合可以较全面提高老年人身体的平衡能力,但不同运动方式在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方面存在各自的不足,建议老年人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可以根据性别和个人喜好选择两种或以上运动项目[12]。

4 展望

平衡能力的研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跨学科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但该领域还存在着若干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平衡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彻底阐明;平衡能力检测的指征和评价标准尚未统一,对中国人民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的研究没有继承性等。目前的研究都是在固定时间内,对受测者进行平衡功能检测,很少有有学者对平衡保持的极限时间进行研究,保持身体稳定的时间也是评价平衡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中国还应根据国情和国人的自身特点,尝试自行生产出既经济又科学的平衡能力检测装置。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民平衡能力评价体系, 研究国民的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老年人科学地进行健身提供依据。总之,该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田霞.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J].内江科技,2010,31(7):24

[2] 肖兰,周勇,李靖.绝经女性 6 个月健身秧歌前后血清雌激素、细胞因子和骨密度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6):561-563.

[3] Madureira MM。Takayama L。Gallinaro AL。et a1.Balance training proFam is highly effective in improving functional statu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falls in aldedy women with osteoporos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Osteoporos Int。2007,18:419-425.

[4] 顾芳,陈晓红,郑 陆.北京市女大学生骨密度及体成分变化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57-59.

[5] 叶阗芬.视觉干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控制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6] Samir B, Patrice R. Relation between postural control assessment with eyes open and centre of pressure visual feedback effect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Exp Brain Res. 2009. 195:145-152.

[7] 王瑞元. 运动生理学[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8] 杨延砚,争玳,陈亚平.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患者下肢肌力与平衡功能捆关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6):645-645.

[9] 张彩芳.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肌力与平衡能力关系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14):185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5-02

一、高校英语语法专业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这种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英语语法课堂上,英语语法教师手持一支笔,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写板书和相应的录音机设备就是全部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过程全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来完成的,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及时的反映给英语语法教师,也难以直接获取自己所急需的知识。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导致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也就慢慢的转换成为了英语语法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终导致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严重的影响到了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采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势必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也应当正视自身的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语法人才的需要。

二、提高英语语法语法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新型的教学模式

开展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新性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在网络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充分的结合了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汇总问题、总结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机械性记忆的劣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之中来。针对这样的情况,处于网络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就需要英语语法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更新优化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还体现在课堂上师生角色之间的互换和学生英语语法学习主动性的改变上:通过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可以有力的改善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之中的核心地位。具体的来说,网络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要求英语语法教师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导向作用”而不是“教授作用”,要求英语语法教师在课堂上甘做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服务于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过程。在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充分总结出每一个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基本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英语语法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的英语语法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地英语语法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语法教学,还可以赋予英语语法教师更多的教学创造力,在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之中,英语语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制作的PPT课件之中加上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由于互联网知识具有着兼容性强,知识内容丰富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师进行英语语法创作的空间就很大,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教材之中的教学重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三、正确的语法教学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国际教育科学改革开始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兴起,国际教育科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该观念认为,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过程之中,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的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最强调的就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强调学习主体才是认知的构建者。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才应该是接受英语语法知识和进行对英语语法知识思考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所建构的英语语法知识体系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体系。如果只是英语语法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探讨的方式、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所进行的主动的知识的获取方案,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牢固性就会比较弱。针对这样的情况,不难看出,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关键要素就是在学习过程之中,充分享受到英语语法学习的情景和交流,才能够构建筑属于自身的英语语法学习体系。

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果,英语语法教师应当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之中,利用自己的英语语法教学经验和对学生英语语法学习心理的理解,在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的强调对于学生英语语法学习主动性、英语语法学习情境性的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强调学生应当形成属于自身的英语语法学习理念,注重对于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理念的培养,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之中机械记忆和背诵的方式。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在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的激发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英语语法学习目的,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四、实现语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实现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的现实条件就是通过实现语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提升学生进行语法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

首先,实现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的趣味性,可以通过构建结合互联网技术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来形成。具体的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在日趋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所谓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英语语法资料的高速传输和共享,高效的实现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学目的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英语语法学科在教学过程之中,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相对比较广阔,在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英语语法语言背后的语言文化背景,是一门集中了哲理和人生经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过程之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语法知识的阅读和积累。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之中,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英语语法学科的优势所在,使得整个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充分的发挥出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2007年,教育部就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语法教学需要,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英语语法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

五、构建科学的语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在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语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来进行对学生语法学习过程的评价:

首先,英语语法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英语语法教师群体,其培养学生的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英语语法基本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之中可以灵活的应用这些能力也是英语语法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构建科学的语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过程之中,英语语法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帮助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的来说,在构建科学的语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之中,英语语法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设置一个相应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之中,锻炼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的丰富性,还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意性和语言流畅性,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英语语法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构建科学的语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很多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得到发挥,学生进行创新性思想的欲望也难以得到满足。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束缚,学生可以充分的按照多媒体课件上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之中存在的“一刀切”的问题。与此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方便,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及时的了解到自身学习不足存在的地方并及时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真正的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之中存在着海量的英语语法学习资源数据,这也给学生进行英语语法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结论

综上所述,进行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就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这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转换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部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下进行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以学生的语法基础应用能力为提升核心的创新性改革行为值得在各个学校推行,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巍.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模式研究――谈高校英语课程考核[J].辽宁高校学报. 2011(07)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ATP是生命的直接供能物质,下面以探究实验ATP的功能为引领,有策略地设计多维度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掌握ATP的功能、结构、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及此过程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等知识时,完成核心概念“能量的通货――ATP”建模之后,同时实现了以ATP为中心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上位核心概念的顶层建构。通过真实的科学探究和建模,促使学生以ATP为例,从分子水平深刻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生物的重要观点,渗透理性思维的发展,借此来具体践行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1 “细胞的直接供能物”――实验引领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对一个真实的问题,饶有兴趣地展开一次真实的探究之旅,避免了因缺乏感性体验造成的对抽象知识的认知困难(如本文“ATP能为生命直接供能”)。所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性地设置了课前实验探究环节――“细胞的直接供能物”,在每班选一个学生小组(4、5名志愿者)执行。实验探究遵循“基于原有认知和逻辑、巧妙推理、大胆假设、精巧实证”的整体思路。

1.1 实验课题准备

1.1.1 课题引出

教师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探讨:

① 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大脑思考、萤火虫发光等)所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哪里来?

③ 细胞中各种化合物中哪一种可能是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

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讨论: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联想到提供能量的结构(如线粒体)和物质(如糖类、脂肪等),进而排除了直接供能物质是淀粉、糖原、纤维素(都不具普遍性)、脂肪(储能物质)的可能性,推测可能是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三磷酸腺苷(百度得知),并决定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

1.1.2 实验方案的探讨

学生逐一对问题开展探讨:

① 如何验证某种物质是直接供能者?讨论后的思路:获取活细胞,滴加“直接供能物”,观察细胞状态是否即刻改变。

② 活细胞中本来有直接供能物吗?如果有,需要去掉这个影响因素吗?讨论后的观点:有,要去掉,同时又排除了蛋白质(大分子物质无法滴加进入细胞)。

③ 选用什么材料?借助网络查询相关文献,在“萤火虫尾”和“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两样本中,根据讨论选定后者(更易获得)。教师解析:选用“坐骨神经―腓肠肌”样本,电刺激后出现肌肉收缩现象,重复刺激,会消耗掉原来的直接供能物,收缩p弱甚至消失(步骤中称“样本去能”);外界补充直接供能物后,一定程度会恢复收缩功能。

1.2 实验:探究“坐骨神经―腓肠肌”的直接供能物质

1.2.1 材料

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样本、无糖任氏液、葡萄糖溶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溶液、电刺激器等。

1.2.2 实验步骤和结果(表1)

1.2.3 结论

“坐骨神经―腓肠肌”可以以三磷酸腺苷为直接供能物质。教师阐述三磷酸腺苷可以为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2 形式多样的多维度学习活动――建构ATP模型

构建生物概念离不开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在概念模型建构时,教师要针对其不同维度的构建要素,选取合适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以更有效地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化。

2.1 ATP功能的实验课题汇报

2.1.1 互动讨论

课题准备部分包括课题引出和实验方案的思路确定。小组代表用提问方式和全班同学互动探讨。

2.1.2 报告

实验部分学习小组自制PPT进行解说,其中实验具体的操作、现象用微视频展示(图1)。

2.1.3 质询、答辩

此环节中,除针对常规性技术问题的问答,如如何知道选用腓肠肌――坐骨神经样本?无糖任氏液成分作用是什么?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更有少数需进一步探究的精彩问答。

如教师提问:“视频中,去能后滴加ATP溶液,为何第一次刺激样本不恢复收缩,第二次刺激才恢复?”

学生回答:“推测ATP进入细胞需要时间,具体留待研究”……

2.2 ATP结构和特点的自主学习

2.2.1 观察力训练――ATP的结构

补充ATP结构图,完成学案关于ATP结构、化学性质(如基团组成、腺苷、化学键、结构简式等)的填空。教师用幻灯片展示ATP结构特点(图2),并叙述: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生成ADP)和合成,释放或吸收能量。

2.2.2 微课学习――ATP中能量的来源、用途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自主理解ATP水解释放能量,直接用于各项需能生命活动;来自呼吸、光合作用的能量用于ATP合成。

2.2.3 推理训练――ATP和ADP的转化

依据资料“细胞中ATP含量少、消耗量大”的矛盾,学生推理假设:酶催化下两者能相互迅速转化。教师提供资料实证。

2.3 ATP“能量的通货”的类比理解

通过资料“1 mol葡萄糖氧化分解和1 mol ATP水解分别释放的能量比较;银行账户有100万总额,取现金几千元实际使用”的类比,理解能量通货的意义。

2.4 ATP模型的“做中学”

以小组为单位,依据ATP的结构、功能和ADP相互转化及其中能量的来源去路等重要知识点,构建ATP概念模型图,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图3),其他组与其进行比对,完善忽略的认知盲点。教师引导学生感悟ATP模型中所反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

2.5 ATP模型的巩固、反馈

教师将模型构成要件转化成填表、判断等形式加以巩固,并提出问题:“ATP的合成和水解是化学中的可逆反应吗?”以此问题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模型。

3 对科学实验探究引领下建模的思考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理解的认知,只能由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已有的经验背景,并通过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过程而建构起来。而实验探索引领的科学探究以及模型建构等多种学习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充分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理性思维。

3.1 关于科学实验的思考

3.1.1 创设情境的真实性

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设置出学生极易亲身替入的真实场景,以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前述中涉及的问题探讨深入浅出、科学实验新奇易懂、手机视频直观真实,引导课堂中所有学生都投身其中。因此,当实验小组通过良好互动,在平和轻松、乐观积极的状态下,完成整个课题的汇报时,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

3.1.2 实验探究的完整性

经过探究,学生对n题研究的全流程有了全面、较深刻的了解:争论和探讨使其明白了课题的问题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如何讨论确定,“笑谈一只蛙两条腿”过程使其明白了“对比试验的巧妙和重要”,在观察样本电刺激所产生的收缩现象中使其体会到生命调节的精妙,观察的细致,懂得实验细节的重要性。

3.2 关于核心概念ATP的建模的意义

3.2.1 “系统论”的思考体验

学生小组通过共同学习,逐步建构出ATP模型,对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有了整体认识,避免了生物知识的琐碎化。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了运用系统论的思考方法,从多个维度去探究、认识一个事物,更好地认清其本质和特征。ATP概念模型由不同维度的内含逻辑联系的多个子内容有机建构。如,既然有了这样的功能,当然应该从结构上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以生物学为例,体验到系统论的一些最朴素的基本思想。

3.2.2 新的认知迁移

建构核心概念模型除了帮助学生避免生物学知识理解的琐碎化、非科学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迁移更好的去同化新知识。完成以ATP为中心的“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核心概念模型的顶层建构后,学生较易自主联想,并提出问题去研究,如光合作用中,能量根本来源是光,但光不能直接供能,在什么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了ATP中的能量?新合成的ATP用途是什么,其中的能量又到了那里?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又是如何转化到ATP中,再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供能?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和能量根本上来源于光合作用吗?等。

3.3 反复运用教学策略,强化理性思维培养

教师可将该教学思路和策略运用于多个类似专题,如“细胞膜”“细胞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等。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应该包含问题的提出、实验探究方案的确定、方案执行、学习资料查找和自主学习等完整环节的学习活动。在平时的课堂,虽常用探究、建模等学习方法,但教师常对自认为的某些重要环节强化训练,忽略甚至严重缺失次要环节(如过于强调实验操作细节,忽略针对实验方案的探讨和深度思考;又如用现成视频来替代真实的实验探究),导致学生对探究学习、建模等学习方法的完整流程缺少真实体验和深刻感悟。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策略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精研高效美妙的课堂结构,通过实验探究、建模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理性思维,使学生感悟生物学的重要观点,以实现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由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教改项目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7-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院校多为地区性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经济地区性,因而其发展必须针对行业,并适应其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要以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经济建设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这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如何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研究方法、工具和测试对象

1.研究方法、工具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我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制订教学改革方案,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课题组自编了《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调查问卷》(学生用)和《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企业调研访谈内容》(企业涉外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用)。问卷和访谈内容的基本信息包括了学生的基本的学习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情况等[2]。

2.测试对象

本课题的测试对象来自我院的高职高专学生,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接受问卷调查共计330名学生,基本代表了我校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整体学习状况。企业访谈专家是来自宁夏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龙头企业、合资公司和私企中涉外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意愿与动机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英语,表示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占总数的68.1%。根据调查结果,一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高于二年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学习英语怀有很高的期望,老师应及早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考证(67.1%)、就业(54.9%)和学好对的起学费(43.2%)。大多数学生把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首要目标,认为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是将来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为获得个人发展而学习英语,属于典型的工具型动机。

(二)学生对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自我评价中,大多半数(7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很差”或“较差”,另有50.9%的学生认为写作能力欠缺,而听力和阅读能力相对较好。不难看出,语言的运用技能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是英语的主要运用部分,多数学生会考不会用。学生关于五项能力按重要程度选择,接近七成(69.9%)的学生认为口语最重要,听力和阅读能力并列位于第二位,其次为翻泽和写作能力。这与上述英语语言能力自评结果相吻合。高职高专学生已意识到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在学生学习方式和策略方面, 86.5%的学生主要利用课堂学习,约两成的学生选择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利用媒体工具学习的学生人数不多(5.9%),少数学生选择其它学习方式,如与学生交流、娱乐中学习等。以上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依赖于课堂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他们中有的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但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学模式

当问及到英语课程开发的教学模式思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能力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进程的基准”[3]的看法是:85%的学生选“ 教学应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运用为主,教学模式应偏向于将教学内容、职业和能力紧密结合”;其次有过半的同学选“有参考价值”这对本次课题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教学方法,52.1%的学生较为青睐情境模拟,选择角色扮演的占51.5%,35.4%的学生喜欢游戏互动。还有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用英文授课,61.7%的学生要求“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建议,目前的上课形式与学生的期望差距很大,由于硬件条件、合班上课、教师及学生自身原因,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并不能实现。

(五)教材

关于学生对教材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教材使用期望的调查结果是:41.8%的学生对教材基本满意,有四成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英语练习缺乏交际性,练习题题型较单一,主要以AB级考题题型为主等。当学生被问及通过英语课学到什么内容时,有68.9%的学生表示学“生活英语”,其次“职场英语”,再其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课题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缺少职场英语方面的内容。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学生的期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多以交际为主提高交流能力。

四、企业调研访谈基本情况

(一)不同岗位对英语需求及使用偏好

不同岗位对英语的能力需求及使用频度不同,企业高层管理岗位对英语水平的需求及使用频率最高,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也较高。其原因主要是高层管理岗位的对外业务联系成为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显然,对英语的需求及使用频率就会偏高。相反,一线生产员工所从事的岗位大多为操作岗,有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有的对手工技能要求较高,对英语的需求及使用频率就偏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多为“非常少”或“从来不”使用英语的生产一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高专学生完全不需要学习英语。在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下,高职高专学生会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英语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二)岗位对英语技能的使用偏好

调查表明,在工作中使用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四种英语技能的频率存在差异。其中,听说能力要求最高,其次是阅读和写作,翻译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能在生产和商务活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需求,其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听说和阅读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这一发现与人类使用语言从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相吻合,反映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提示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这些技能的培养。

(三)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层次的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感到不太满意。调查中没有样本说“很满意”,可见他们的英语水平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较大差距。最不满意的英语技能是“听说能力”,其次是“综合应用能力”,说明毕业生在听说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上的缺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检测,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必须从深入分析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入手,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各项技能的期望

日常用语的“听说能力”是用人单位最期望毕业生具备的技能。因此,我校本次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更加突出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调查也显示,阅读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最期望毕业生提高的技能之一。

(五)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企业对我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要改进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阅读和实用写作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参加各类英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培训,形成一个学英语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能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如商务接待、商务洽谈、商务案例分析等,进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论

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时间较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既不能像中学那样注重全面打好基础,也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掌握毕业后实际需要的英语技能,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学以管用”的教学目标[4]。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项改革需要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同心协力、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傅政,庞继贤,周星.中国入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及需求预测[J].外语界,2001(5).

篇(9)

对于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把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担风险,即如果某一行业风险大,则其经营者要求更高的利润率以补偿其可能的损失;三是垄断,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是一种权力占有或资源独具。这三个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向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由此结果可以推知,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毕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是少数企业。而能力的载体是企业资产,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必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产要素,并且企业拥有的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要素没有缺损。这意味着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能够同创造“超额盈利能力”的资产明显区分开。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或许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布的第10号会计论文研究集将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十五个方面:⑴优秀的管理队伍;⑵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⑶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⑷有效的广告;⑸秘密制造工艺;⑹良好的劳资关系;⑺卓越的信用等级;⑻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⑼通过慈善捐款或委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威望;⑽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⑾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⑿战略性的地理位置;⒀才能或资源的发现;⒁有利的税收条件;⒂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1977年,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o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因素:⑴生产的经济性;⑵筹集更多的资金;⑶现金准备;⑷较低的资金成本;⑸降低存货的持有成本;⑹避免交易成本;⑺税收优惠。B类因素,稳定性因素:⑻保证供应;⑼减少波动;⑽与政府的良好关系。C类因素,人力因素:⑾管理才能;⑿良好的劳资关系;⒀优良的员工培训计划;⒁完善的组织结构;⒂良好的公众关系。D类因素,排他因素:⒃接触和使用某些工艺或技术;⒄商标。

首先,上述分类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因为它包括一些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这两项不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应排除在外。进一步讲,所谓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自身”,就会计确认而言,强调的是揭示“内因”。当然,这并不是忽视“外因”,毕竟利润的获取和价值的创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仅将资产价值置于所创造利润的绝对值评价体系,还加上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相对值评价,例如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我们认为,“超额盈利能力”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那样是个具有稳定性的绝对值。而且,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技术进步,“超额盈利能力”极易丧失,所以更应该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把外部因素纳入“超额盈利能力”的范畴。

篇(10)

目前我国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浪潮下一直扮演着能源行业方面重要的角色,但就企业存在的内部问题而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部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所处地区本身的影响,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盈利主要来源、盈利结构组成、盈利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企业经营规模、业绩表现、整体盈利财务报表几个方面显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第二,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盈利情况来判断,其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是由公司在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资产配置结构上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第三,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和国外经济形势下的资本市场一向和国内电力行业企业在资本结构配置和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如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不清晰、现实上经济市场上的信息失灵、对经营方向上的决策不科学等多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配置组成与盈利能力表现多方面的关联程度就对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资本结构配置及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

(一)资本配置结构的概念

公司资本结构配置定义为通过在市场上筹集资金占有公司的总体资产结构一定的比例。资本结构配置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资本配置结构是指公司各个部分所占该公司总体资本比例。狭义的资本配置结构则只是指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和股权两方面以一定比例所组成的企业总体资本。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结构的衡量标准上,广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股权资本两方面的组成比例,但均是对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评判指征。

(二)资本配置结构的评判指标体系

从公司的所定下的短长经营目标来看,通过对短期资本配置结构多个指标和长期资本配置结构指标两方面深入考虑,可从短期、长期上市公司的清债能力、公司对资本的运用效率财务指标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公司盈利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企业在其价值上的大小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获利回报比。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评判指标多方面,由企业销售所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收益、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等多个指标。

(四)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联程度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对公司价值观能否得到实现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公司清偿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因子。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利用权衡模型得出公司整体价值与公司债权资本两者的比例关系大致呈现出数学上U型图的关系。权衡模型的理念引入公司财务拮据成本及其成本的方法对公司的资本配置结构和整体盈利能力的相互关联程度作出更为全面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利用信号传递理论,基本理念针对市场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来展开。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公司的直接掌管经营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产权所有者、市场上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内部信息,也就是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信息传递鸿沟。从信号传递理论基本得出企业整体实力素质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长期盈利能力方面采用的财务杠杆力度能够更大,进而公司的价值度也随之增加。

二、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配置与盈利能力的关联实际分析

国内电力行业资本结构配置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研究证实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绝大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成分所构成。本文在对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抽样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标准差为15.32%,其中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分别为长沙电力、河南豫能、通宝能源、乌江电力和桂冠电力五家企业,这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的负债率高达56%,而从近期及5年企业市场规划的趋势来看,由于电力行业在产业上的不断扩张,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进一步增长。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第一,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来讲,资产负债率的不断高企使电力行业上市后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涨,进一步影响到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整体资本收益率。第二,由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影响到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展。

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抽样统计得出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为14%,标准差为9%,21家上市企业在这个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振荡性,而抽样调查得出净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达到49%,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因此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篇(11)

企业财务能力,指的是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内的一个能力体系。而所谓的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发展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扩大生产经营,最大限度的赚取剩余价值。在企业能力体系当中,盈利能力与其他各项能力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运能力是保障盈利能力的有效动力,营运能力不足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盈利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企业偿债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的提升。

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的两项核心能力,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二者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托的关系。盈利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成长能力的发展前景,足够多的盈利,是保障企业成长发展的坚实后盾。而企业的成长能力反过来又能够对盈利能力进行反哺。企业成长发展之后,其扩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必将进一步促进盈利能力的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总是自觉地追求盈利能力最大化和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美国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对这一方面尤其重视。美国的企业高管人员曾经这样说:“如果我们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增长率,那么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允许保持较高的负债率。”但是一味地追求盈利和企业的高速发展,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忧。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企业在实行财务管理活动时,对于工作成果的有效预期。这种预期往往与企业目标十分接近,甚至服从于企业目标,即最大限度的赚取剩余价值。

目前的学说中,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单一化和多元化的理论。部分学者认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盈利能力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样的学说固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企业的能力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特定项目,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的忽视,使得企业一味追求高速发展,忽视客观实际,一旦发展的势头停滞,各方面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许多飞速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往往在停止发展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面临破产的危机,这就是强调单一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后果。

而多元目标论者在强调盈利能力作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引入了“协调”的概念。这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将企业的多种财务能力进行协调,实现其有机统一。在这种学说中,又根据重视的能力不同,分成两种能力协调、三种能力协调和多种能力协调三个流派。

两种能力协调,是指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二者的协调。这两者同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统一,企业必须追求自身盈利能力最大化的前提,是保障自身的偿债能力。

三种能力协调则侧重于企业管理活动的组织,提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必须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概念将营运能力也纳入了企业的核心财务能力,并将其作为实现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一方法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通过有效协调三种关系,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种能力协调理论强调一个中心,多方发展。多种能力协调理论不否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核心地位,但在强调其核心地位的同时,将企业的财务能力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多种能力之间存在矛盾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每一项能力在企业的管理运营当中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虽然已经逐步开始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逐步强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但是由于外部大环境的严峻和自身的先天不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近40年,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国家也在强调市场杠杆自行调节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总的经济体系,仍然是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规划的。对于许多大中型企业而言,企业的终极目的,并非是实现盈利,而是完成国家相关规划上所设定的目标。能够达到国家规划的要求,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完成。

这就使得许多企业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唾手可得的机遇和挑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一些企业为了图方便、省事,对于还存在回收价值的废旧物资直接进行完全丢弃,而在丢弃时又不对这部分物资进行估价和报废。这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检测上面临极大的困难,这种困难直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管理模式不健全

一直以来,由于规划性经济体系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受到重视。企业管理层更热衷于与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国家机构打交道,为自身争取政策上的优待,而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财务能力的行为并不热衷。

领导层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敷衍塞责,各单位沟通不畅,造成数据统计不真实、不完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计算出的收益率往往与真实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更有甚者,甚至连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都无法正常实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企业的资产登记应该保证从买入到报废的完整过程,才能有效地形成企业经营制度。但绝大部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只重视资产的采购、利用和转移,对于物资报废几乎没有有效的管制。有一些企业甚至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部分资产明明已经完全报废,无法使用了,但仍然被摆在原地不能丢弃。因为这属于单位的固定资产,一旦遗失就要追责。

这种对于大额资产管理模式的不健全使得目前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漏洞百出,甚至于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也是企业管理目标无法顺利完成的一只“拦路虎”。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关系

(一)强调财务核心能力才能顺利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完成财务管理目标的能力。作为企业财务体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财务核心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财务部门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决策的制定。因此,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强调财务核心能力水平的培养,将其当成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支撑。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围绕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相关决策人员必须脚踏实地,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进行数据采集,不能够盲目地跟着国家相关部门下达的计划走;更不能好高骛远,一味追求盈利最大化和企业的超高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根据财务核心能力水平来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略高于财务核心能力水平,并在可实现的范围之内,唯有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对于企业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