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的可用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TP393.092.3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usability of privacy control functions in domestic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HEN Hongzhou*, ZONG Qianjin, YUAN Qinjian, ZHU Qinghua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privacy disclosure in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the usability of the privacy control in domestic SNS was studi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with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interview, usability test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rivacy control in Renren and Pengyou were handl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ivacy control in Pengyou is better than that in Renre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Both of them need some improvements. Renren needs to improve its 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centralized privacy setting interface. Pengyou should improve its de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blacklist function.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privacy control; usability; testing; comparative study
0 引言
因特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的出现,使得人们在因特网上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出于各种在线社交目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提供了许多真实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料、教育和工作经历、联系方式、照片、言论和在线活动等[1]。由于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连通性等特点,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更容易被窥探、收集和非法利用,用户因此遭受的损失和伤害也更大。很大部分的社交网络用户是刚成年的学生,甚至是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将会给这部分用户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2]。因此,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业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很多研究者从技术的角度寻找社交网络的用户隐私保护途径。如Narendula等[3]认为所有用户信息都存储在一个管理域内可能导致隐私侵害行为更容易发生,他们利用分布式系统,来分散存储用户信息和数据,并明确地提出利用对等计算(PeertoPeer, P2P)技术实现用户个人数据的存取。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应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展开研究,从而为解决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问题提供建议。如Debatin等[4]通过对Facebook用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用户都知道隐私保护,但还是上传了大量的个人数据,用户对于隐私保护松散的态度是由用户网上社交的愉悦性、用户使用模式和一个类似于“第三人效应”的心理机制共同决定的。可见,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不同领域内学者的关注,研究视角也趋于多样化。
从社交网络的服务现状来看,用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控制功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必备功能之一,但这类隐私控制功能的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户松散的隐私保护态度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社交网络当前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不足,用户无法轻松有效地使用这些功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的定义(ISO 924111),可用性是指在实际环境下,产品被用户使用于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5]。具体而言,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目标的正确度和完整度;效率指用户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消耗资源(如时间)与正确度和完整度之间的比率;满意度则体现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和接受程度。对于信息系统和网络应用的可用性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张丽霞等[6]对鱼眼菜单进行可用性研究,除验证鱼眼菜单相对于级联菜单和单列菜单的优势外,更提出了鱼眼菜单可用性方面的改进建议。李倩等[7]和张等[8]对网上银行的可用性进行了评测和研究,给出不少有助于提升网上银行可用性的建议。葛列众等[9]则对电子邮箱的可用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文献调研中,我们未发现对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本文综合运用科学实验和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人人网和朋友网的隐私控制功能进行可用性评测和研究,分析和对比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改进建议。
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工作综合运用客观的科学实验和主观的访谈评价。实验任务和访谈问题的设计依据明确,即对可用性中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的测量。其中,实验用于支撑有效性和效率的测量,访谈评价则针对用户满意度的测量,由实验者给出满意度的主观评分。
1.1 实验对象
本研究基于真实的社交网络,选取千橡集团的人人网和腾讯公司的朋友网作为实验对象。首先,这两个社交网络在我国处于行业领军地位。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研究显示,2011年第1季度中国社交网络活跃账号份额中,人人网占25.1%,朋友网占到18.1%,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三位[10]。其次,这两个社交网络在高校用户中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本次实验的实验者均为高校学生,两者比较契合。
1.2 实验任务和访谈问题
本研究的实验要求实验者分别利用人人网和朋友网的隐私控制功能完成5项任务,并且每项任务均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超时以未完成计。任务涵盖了社交网络的各类信息,包括用户基本资料(以电话号码为例)、照片、动态信息(以留言为例)、好友列表和黑名单设置功能。具体任务包括:
1)通过设置使您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2)上传一张照片,通过设置使该照片只能被您自己看到,而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看到;
3)进行设置让别人给您的留言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4)进行设置使您的好友列表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5)禁止某个人与您接触,包括禁止联系您,禁止看您的任何信息,禁止向您发出好友请求。
实验者完成实验任务之后,会被问及其对所用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满意程度,并依据主观感受给出评价分数。具体问题包括:
1)您认为该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好您的个人隐私,即您对它的放心程度是多少?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2)您认为该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易于使用的程度如何?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1.3 实验环境和人员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因实验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实验采用同一笔记本电脑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实验时间段为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的正常工作时间,且整个实验过程不受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扰。为避免学习效应的影响,对用于实验的社交网络顺序进行了刻意安排:一半的实验人员先使用人人网,然后再使用朋友网;另一半实验人员则采用相反的顺序。
实验和访谈共招募24位实验者参加,他们均为高校学生。从学历维度来看,实验者中有2位博士生,7位硕士生,15位本科生;从性别维度来看,实验者中有10位男性,14位女性;从年龄维度来看,实验者中28~32周岁的2位,23~27周岁的7位,18~22周岁的15位。24位实验者中,有18位每周使用人人网在5次以上,有22位每周使用朋友网少于2次。虽然实验者更熟悉人人网,但就隐私控制功能而言,所有实验者均表示几乎没有使用过,因此实验者对两个网站隐私控制功能的熟悉程度没有显著差别。
1.4 实验过程
实验由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管理,每次实验均按照如下过程严格执行:
1)工作人员向实验者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过程,着重强调实验目的是对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进行评价,而不是对实验者的能力进行评价。实验数据以无记名方式记录。
2)实验者完成个人基本资料的填写。
3)实验者在人人网(或朋友网)上逐个完成实验任务,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提供任何帮助。实验者的所有操作通过屏幕录制工具记录下来,供分析使用。
4)完成所有实验任务后,实验者根据使用感受回答访谈问题。
5)实验者重复3)~4),在朋友网(或人人网)上完成所有实验任务并回答访谈问题。
2 可用性评价
进行可用性评价的评价体系来自ISO 924111,围绕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3个方面提出的可测量的指标如下:
1)有效性,指任务完成数。
2)效率,包括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点击数和错误的点击数(偏离目标的点击)。
3)满意度,包括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放心度(1~5分)、用户感到的功能易用度(1~5分)。
实验全部结束以后,首先对实验视频数据和问卷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使用PASW Statistic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者在人人网和朋友网上实验所得的任务完成数、用户放心度和功能的易用度这3方面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原因在于,两个网站在这3个方面的数据可进行直接的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综合以上3类可用性指标来看,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总体可用性比人人网稍好,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均存在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以上这些可用性测试数据的背后其实有许多事实依据,均由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设计细节所决定[11]。通过对实验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下文将对该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一些改进建议。
3 可用性分析与改进建议
3.1 功能导航
功能导航在本文中是指社交网络上用于指引用户进入隐私控制各项子功能的菜单和界面。易用的功能导航应该具有明确的标志,使用的语言应易于理解,界面布局需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12]。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导航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设置一个系统级的功能菜单,将用户引入一个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在这个界面里用户可以完成各种信息的隐私控制,本文将这种导航方式称为集中式导航。集中式导航比较适用于那些不会经常变化和控制粒度粗的信息,例如用户个人资料、好友留言等。第二种方式是将隐私控制的功能入口安排在各类信息的编辑或界面上,用户在编辑或信息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应的隐私控制界面,本文将这种导航方式称为分散式导航。分散式导航比较适用于那些变化比较多且控制粒度细的信息,例如照片和日志等。不同的用户会习惯于不同的功能导航方式,从对实验录像的分析来看,有些实验者会直接寻找集中的隐私控制入口,也有些实验者会从需要保护的信息入手。因此,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应该综合这两种功能导航方式,综合考虑被保护信息的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3.1.1 集中式导航
在集中式导航的设计方面,朋友网的可用性明显优于人人网。实验数据显示,有87.5%的实验者使用了朋友网的集中式导航,而仅有50%的实验者使用了人人网的集中式导航。朋友网的集中式导航位置明确且容易找到,在“设置”功能菜单下面的“隐私设置”一目了然,用户只需要点击两次即可进入隐私设置界面。朋友网隐私设置界面的信息分类和页面布局也很比较清晰,这使得用户很容易就找到需要的隐私控制功能。人人网的集中式导航位置则不易找到,需要依次点击“账号”、“账户设置”和“隐私设置”才能进入隐私设置界面,而且其隐私设置界面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信息分类,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用户需要再次选择点击,进入新的页面后才能看到最终的隐私控制功能。以保护电话号码为例,在朋友网中,用户只需要点击2次即可发现目标功能,但在人人网上,用户需要点击4次才能发现目标功能。
作为社交网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隐私控制功能集中式导航的入口必须清晰了然,易于寻找,菜单层次最多不宜超过3层。隐私设置界面中的信息分类须清晰合理,且应该对每个分类中详细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和易于理解的说明。页面布局须合理,不宜再增加页面,以免增加功能的复杂度。具体就人人网而言,建议人人网突显“隐私设置”菜单项的位置,可直接将该菜单置于“账号”菜单下,保证用户点击1次后即可轻松发现隐私控制功能。同时,建议人人网重新安排隐私设置界面的信息分类和页面布局,将“个人主页”、“打招呼、好友申请”和“站外搜索”里的信息项直接置于隐私设置界面,每个信息分类配以解释说明,且通过JavaScript控制每个分类细节内容的显示。最后,人人网遗漏了对好友列表的隐私控制。根据Zheleva和Getoor的研究发现,即使社交网络允许用户保护隐私信息,但如果用户的好友关系和群组关系是公开的,用户的许多隐私信息依然可以被推断出来[13]。因此,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个人信息,好友列表也应该受到隐私保护。
3.1.2 分散式导航
在分散式导航的设计方面,人人网的可用性要优于朋友网,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人人网提供的分散式导航较好地完成个人信息的保护。人人网的隐私控制功能为重要的信息分类均提供了分散式导航入口,包括个人资料的维护界面和各项动态信息的维护界面(如留言、照片、日志等)。尤其对于需要细粒度控制的信息,比如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人人网均提供了独立的隐私控制功能项,很好地满足了用户对隐私控制的需求。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导航有不少缺陷。首先,只在个人资料编辑和日志管理的界面上提供了入口,没有覆盖到用户所有的信息类型。即便是这两个已经提供了的入口也只是简单地将用户引入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缺乏细粒度的控制。对于照片和日志这样的信息,用户需要的是更加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即要能够对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进行隐私控制,让这些信息被合适的用户看到。然而,朋友网只在隐私设置界面一个地方提供了相册和日志的隐私控制选项,且隐私控制效果只是简单地作用于所有相册和日志。研究发现,朋友网的相册和日志数据会同步至腾讯QQ空间,在QQ空间上存在对于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的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这种设计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QQ空间与QQ聊天工具是强关联的,它们的设计初衷并不完全是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许多用户名会以昵称的形式存在。而朋友网则号称是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将这上面的照片和日志同步至QQ空间显然是不合适的,会造成严重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况且,在朋友网上还不存在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
隐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入口,不仅为用户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更可以实现细粒度的隐私控制,这是集中式的隐私控制功能无法实现的。分散式入口在设计时应该尽量涵盖所有的信息分类,以满足用户对各项信息进行随时保护的需求。同时,分散式入口应该置于信息编辑或界面的显眼位置,以方便用户随时进入相应的隐私设置界面。朋友网首先应该明确与QQ空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对于用户在朋友网上的照片和日志,不应该直接同步至QQ空间,至少应该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同步。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应该提供单独的隐私控制,让用户可以控制到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能被什么样的人看到。对于那些不需要细粒度控制的动态信息,如留言板、分享和好友列表等,均应该在各自的维护界面上提供分散式的隐私控制入口。
3.2 黑名单功能
黑名单功能是一种较强的隐私控制手段,用户可以利用该功能禁止别人对自己所有信息的访问权限,包括禁止查看自己所有的个人信息,禁止别人搜索自己,甚至禁止别人向自己发出好友请求。就黑名单功能而言,朋友网的可用性远远不如人人网。根据实验数据,人人网黑名单设置任务的完成率是83.3%,而朋友网黑名单设置任务的完成率仅为58.3%,这严重影响了朋友网的平均任务完成率。首先,朋友网黑名单功能的实现方式单一,只有通过点击对方主页左下角的“加入黑名单”链接来实现。其次,朋友网中对于黑名单功能实现方式的解释也比较模糊,且不准确。解释中提到可以点击对方主页左下角的禁止图标实现该功能,但事实上对方主页左下角根本没有这个禁止图标,用户很容易被误导,因为用户更倾向于寻找那个禁止图标。
建议朋友网的黑名单功能除了目前的实现方式之外,应该在该功能项的界面上增加输入框,允许用户直接输入需要加入黑名单的用户名,因为这种方式更为直接和简单。此外,朋友网应该改变并纠正其对黑名单功能的解释,利用图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朋友网应该在个人主页上“加入黑名单”链接之前加上图标,以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该项功能。
4 结语
社交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使得人们的个人信息和在线行为非常详细地展现在互联网上,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一旦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尽管社交网络都提供了隐私控制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可用性不太理想,影响了用户隐私保护的效果。本文通过科学实验和访谈获得定量数据,对比研究人人网和朋友网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发现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总体可用性比人人网稍好,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人人网需改进其隐私控制功能的集中式导航设计,并需更加合理地设计其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而朋友网应更加关注其隐私控制功能分散式导航的设计,厘清其与QQ空间的关系,完善隐私控制功能,还应该改进其黑名单的设置功能。本研究成果可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提供参考建议,有助于提高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隐私信息。
参考文献:
[1]
胡启平, 陈霞. 试析社交网络环境中个人隐私保护[J]. 信息网络安全, 2010(8):43-44.
[2] 李响. 社交网站:开放中隐藏危险[J]. 信息网络, 2008(6):56-57.
[3] NARENDULA R, PAPAIOANNOU T G, ABERER K. Privacyaware and highlyavailable OSN profiles[C]// WETICE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9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Infrastructures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0:211-216.
[4] DEBATIN B, LOVEJOY J P, HORN A K, et al. 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9, 15(1):83-108.
[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1998.
[6] 张丽霞, 梁华坤, 傅熠, 等. 鱼眼菜单可用性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2):706-710.
[7] 李倩, 孙林岩, 吴疆, 等. 个人网上银行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价[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6):99-102, 113.
[8] 张, 毛基业. 网上银行可用性测评[J]. 信息系统学报, 2008, 2(1):55-65.
[9] 葛列众, 王宇轩, 王琦君. 电子信箱的可用性实验研究[J]. 人类工效学, 2010,16(1):9-13.
[10] 董旭. 2011年Q1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EB/OL]. [20110720]. .
中图分类号:0245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分为静态网络软件,简单交互的网络软件以及复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三类。静态网络软件只是为了同公众共享和信息,不与用户发生信息交流和互动。第二类软件可以使访问者同网站拥有者进行交流,利用表单等来收集访问者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复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可以处理复杂的商业交易活动,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应用软件是建立在静态或者动态的个人网页基础上,可以方便地对应用软件的权限进行划分,根据需要设置访问者的访问权限。
应用软件的功能开发很容易根据开发者的意图进行分解,一般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由Web服务器、功能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三个部分组成。在Web服务器上用户端通过browser向Web 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Web服务器根据需要再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数据请求;在功能服务器上完成响应的业务处理或复杂计算任务;数据库服务器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对数据进行操作。
2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中常见的几个安全问题
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软件层次,可以分成几类:
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通信过程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应用软件层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
2.1 互联网应用的复杂性
HTTP协议和HTML语言最初主要用于静态网页,随着Web应用的发展,动态网页在互联网中成为了主流,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程序功能被扩充,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应用中,要求通信双方能够互相识别,相应地引进了许多新的技术。
2.2 网络应用软件层的典型攻击
如果服务器端使用了客户输入来构建操作数据库的SQL语句,而又没有对客户端的输入进行合法性验证,恶意用户可能提交一段数据库查询代码,根据程序返回的结果,获得某些他想得知的数据,甚至破坏数据库的内容,即发生了SQL注入( SQL Inject ion)。SQL注入可以从正常的80端口访问,而且表面看起来跟一般的Web页面访问没什么区别,所以很多的防火墙都不会对SQL注入发出警报。
跨站点脚本( XSS,Cross Site Scripting)
相当多的网站必须以外来的输入构建动态网页,比如BBS、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新闻组、拍卖网站等,攻击者可以在BBS 上一条消息,在发送给受害者的电子邮件中嵌入HTML 文本,并且其中嵌入恶意的客户端脚本代码。
跨站点追踪( XST,Cross Site Tracing)
前面提到,跨站点脚本攻击常常利用站点“返回请求信息”这个特性,跨站点追踪可以看成是这种情况的衍生物,它利用了HTTP 协议族中的TRACE 命令。T RACE 要求服务器回送客户端通过HTTP 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的信息,通常用来调试和连接状况分析。所以应当在服务器投入运行以后,及时关闭T RACE 响应。
会话叠置(Session Riding)
正常情况下服务器与客户浏览器之间会话时,Session ID 在每次客户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时,自动随之送到服务器。攻击者利用跨站点脚本能够窃取保存在cookie中的Session ID,并取代原来的用户与服务器会话,把合法用户被拒绝在会话之外,这种攻击称为会话劫持( Session Hijacking)。
3 网络应用软件可靠性的设计方法
3.1 系统高可用性设计
3.1.1 意图和动机
HA( high availability pat tern) 模式的意图是定义一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监控对方的状态,当一个对象出现失效,激活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对象。
网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受到影响,一种是系统宕机、错误操作和管理引起的异常失败;另一种是由于系统维护和升级,需要安装新的硬件或软件而正常关机。高可靠性软件必须为这两种情况提供不间断的系统服务。
除了运行高可靠性软件来构成高可靠性系统之外,在网络应用软件本身之中加入高可靠性的一些性能也能使网络软件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自动地把设定的服务转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就不需要购买或者重新开发一套HA 软件。
3.1.2 系统结构
HA 模式的关键思想就是引入一个HAD etect的抽象类来管理网络应用的运行状态。
3.1.3 安全结构系统的实现
每一个连接构成一个相关的HAD etect抽象类. 首先定义这个类及Interfaces类。其中Interfaces类中的友类Heartbeat、Takeover 和Service Management 的定义和实现,这里不作祥述.它们包括:判断接口的类型、使用socket 管理连接、服务配置管理、启动与停止管理等。
在整个实现过程中核心是一个通信连接的建立,用以检测网络应用状态的改变,在这个通信过程中完成失效检测和业务接管。根据这个状态的改变调用Interfaces 类中不同友类中的相应方法,系统通信连接主要有6 个状态。
3.1.4 安全结构系统的应用
将所设计的HA 软件模式,应用到一个实际的网络认证计费系统中。对于计费系统来说,保证它的稳定可靠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一旦系统某个节点出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计费系统运行的基本流程是:用户登录,接入服务器将登录信息送到认证服务器Radius Server 上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授权用户,用户开始使用网络。同时实时计费系统为用户的流量或时间进行计费(取决于不同的资费策略),并写入数据库中,直到用户断网。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高可用性的环节主要有3个:认证服务器、计费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结束语
网络应用软件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成分,一个成功的网络软件的设计和实行需要构筑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环境,还必须有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可用性是系统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这必须对网络管理的高可用性进行深入研究,使高可用性设计模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12年3月27日,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力挺退出微博的舒淇。高晓松在自己的微博,字里行间诉尽明星行业光鲜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引发各行业网友讨论。
文体原文:
在短短时间内,内容被转发和评论上万次,各种不同版本的仿写层出不穷,高晓松体于网络迅速走红。这是高晓松继醉驾“晓松”体后,又一次引发的网友造句狂潮。以下为网民造句不同版本。
“高晓松体”之股民版
我们这个行业,砸锅卖铁买股票。以匹夫之驱,博A股一笑。从未巧取豪夺,鱼肉庄家,干过伤天害股之事。股票涨了,谢天谢地谢证监会;股票跌了,彻夜割肉两鬓霜。图一二载虚浮名,挣三两吊糊口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股死得早。看在曾经拜仙拜佛求涨停,能否值回些牛市温暖?谢谢!
“高晓松体”之作家版:
暗香:我们这个行业,卖身卖文卖青春。以笔作锄头,耕文字之农田。从未巧取豪夺,鱼肉乡里,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事。写好了,谢天谢地谢编辑,写砸了,诚惶诚恐不欲生。盼一二载浮名,赚三五吊烩面钱。终归零落成泥,埋没书海。读者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看在曾带给大家片刻欢娱,能否口下留德慰心灵?谢谢!
流行语二:“那些年”体
2012年1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并热播,岁月是把杀猪刀,总有些事时不时让你感慨一下“那些年”的青春往事。观众们观看后对其很有感触,尤其是被剧中纯洁的恋爱和青春时期的人生回忆和怀旧情愫触动,网友纷纷开始模仿造句,为了追忆曾经难忘的记忆和青春。其句式是:”那些年,我们一起XX的XX”。
吃货们想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美食”“那些年,我们一起涮过的火锅”;网友们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吐的槽”、“那些年,我们一起刷过的微博”;同学们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抄的作业”、“那些年,我们一起暗恋过的老师”、“那些年我们一起挂的科”;粉丝们则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舒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超女”……很多怀旧帖可以轻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总之,各种“那些年”、各种男孩女孩、各种怀旧,让网友过足了“怀旧瘾”。因此,“那些年”体也风靡了网络。
流行语三:“包大人很忙”体
2012年1月,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流传,在这些再创作的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斩西瓜,时而身骑哈雷摩托,时而肩扛一桶水,这些图片杜甫造型百出,令人出其不意,网友称这一系列图为“杜甫很忙”。
3月开始的“杜甫很忙”系列热潮过去了,网友开始让包拯包大人忙起来了。2012年5月,“黑”得都找不到的包大人,在微博上红得火热,网友围绕包大人的“黑”,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段子,让大人红得“无厘头”,热度甚至超过“很忙”的杜甫。
“包大人很忙”体之QQ版
金銮殿早朝。宋仁宗威严扫视群臣,大怒:“包拯怎么不在?!”“回万岁,包拯不就在这儿吗?”八贤王指着不知所措的包拯道。宋仁宗:“哦,看他头像是黑的,还以为他不在。”
“包大人很忙”体之救命版
展昭追上刺客几招将其擒服,乃赶回开封府。公孙策见展昭便说:“展护卫,你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啊!方才你前去追捕刺客,埋伏在屋顶的另一名刺客马上杀入了包大人的房间!”展昭心下一惊:“包大人没事吧?!”公孙策看了看天上乌云遮月,说:“幸好包大人急中生智把衣服全脱了,刺客以为他不在就离开了
流行语四:甄嬛体
2012年4月,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观众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被剧中富含古色的台词所倾倒。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范儿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不知不觉就让入戏太深的观众们被“附体”,张口闭口便是“极好”、“真真”、“越发的”,“甄嬛体”的句式顿时横空出世,并迅速“入侵”各行各业。
甄嬛体之网购版
小主,今儿上新的这件衣衫款型是极好的,这苏绣的料子配上简洁的裁剪,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多买几件,虽会荷包骤然消瘦,倒也不负恩泽。
甄嬛体之交警版
今儿个是小长假最后一日,赶着回家虽是要紧,却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如今的路虽是越发的宽广了,但今日不比往昔,路上必是车水马龙,热闹得紧。若是超了速,碰了车,人没事倒也罢了,便是耽搁了回家的行程,明日误了早班,也是要挨罚的。总之你们且记住了:舒心出门,平安到家。
流行语五:“选择体”
2012年5月15日,陈坤的一名粉丝发表了一条微博“有人选择扮忧郁,他选择真诚率性。有人选择在伦敦喂鸽子,他选择走路去西藏。有人选择定式的商业微笑,他选择让眉毛都有表情。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路,他是陈坤。”引发一群粉丝热传,并在短时间内,转评过万。它是通过对比以其独特价值观做出选择,站在旁观角度解读某人的一种网络文体。其他明星粉丝不甘落后,纷纷用同样的句式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拉票,一时间在杨幂、范冰冰、林俊杰等粉丝团火热传开。
选择体的句式为:“有人选择__,他选择__;有人选择,他选择__;有人选择__,他选择__,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路,他是__。”
“选择体”之生活类
有人选择宅在家里打游戏吃泡面,我选择每天挤公交准点上班;有人选择网上谩骂吐槽发牢骚,我选择文案、邮件和盒饭;有人选择跟团旅游四处热闹,我选择厨房客厅铺满韭菜“踏青”,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路,我是“房奴”。
“选择体”之名人类
有人选择隐婚,她选择爱就大声说出来呀,和刘恺威恩爱无比;有人选择穿上正装扮成熟,她选择不伪装不做作,可爱无敌;有人选择红地毯上走过场,她选择敢于在红地毯上驻足长留,只因仪态万方自信满满。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路,她是潮流教主杨幂哟。
流行语六:屌丝
屌丝一词起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贴吧对李毅球迷的恶搞称谓。百度李毅贴吧的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称,虽是自称,亦可用于称呼别人。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后发扬光大,被社会广泛接受。“屌丝”这个词语是自嘲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屌丝一般存在于女性中,叫女屌丝。男性中也不少,叫男屌丝。其实,“屌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
随后,作家兼赛车手韩寒说,我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人气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我们就是“屌丝”……。网络上网友也纷纷引用自嘲和交流。“屌丝”,这个看起来原本充满鄙视意味的“无厘头”的网络新词,已然从网络一路“爆红”到了现实生活,大量80后、90后的年轻人主动接受了这一称谓,有人用它自嘲,有人借它减压,有人从中获得了共鸣与温暖。
流行语七:承诺体
承诺体,2012年5月流行起的网络文体式语言,来自网络主播吴锶哲献礼给母亲节的视频《给妈妈的33个承诺》,迅速走红,短短几天触发上万网友大晒自己最踏实的承诺。一个简单的句式“妈,你放心,我承诺。。。。。。”,这一场温暖的造句式活动,迅速掀起流行风暴,网民的智慧再次彰显潮流与感动的力量,在母亲节期间被冠以史上最养眼最温暖的流星体“承诺体”,爆红网络。
看了《母亲节,给妈妈的33个承诺》这段视频后,很多网友感慨不已,纷纷留言:“妈,你放心,我承诺我一定抽时间回家看你。”眼下网络造句正成为时尚,而“承诺体”无疑是最打动人心最温暖的流行文体,一句话道出心酸也道出幸福,也道出了出一种温暖。就这样,让近万名网友大晒一个个最直接最踏实的承诺。
流行语八:惆怅体
2012年4月22日,刚刚开通微博的著名作家倪匡,一条发现自己电脑时间显示不对的微博,并发出“甚惆怅”的感慨:“发觉计算机显示的时间不对,现在是10时19分。甚惆怅。”引发众多网友的跟贴,并也纷纷效仿各种“甚惆怅”的感慨。而引发众多网友的跟贴,被称为“惆怅体”。文体形式为“______,甚惆怅”。
网友模仿“惆怅体”
要炒蛋发现没蛋 甚惆怅
起床后,发觉家里就我一个人,甚惆怅。
今儿个周一,而且这礼拜要上六天。甚惆怅。
今晚有好多场精彩比赛,不知该看那一场,甚惆怅。
流行语九:暴打分手体
暴打分手体是现在,这是一种他人对自己领域内的知识或常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的欢乐吐槽文体。当跟别人说不清楚自己干的是什么事的时候,你是否有种冲动油然而生,想要把人大一顿消气呢?所以,现在网络上,网友们开始进行模仿,娱乐生活,甚至很多企业纷纷也开始模仿造句,进行产品宣传,运用这个幽默、时尚的网络流行语方式,掀起新的一阵网络宣传热潮。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作为一个可信的网络,不仅要保障网络安全,提高安全服务,同时还要具备对用户行为可信的能力的洞察力,通过既看身份和权限,又看行为和表现,来对用户行为可信进行评估,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的评估体系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网络用户行为概念
网络用户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所呈现出的规律。网络行为可以用某些特征量的统计特征或特征量的关联关系定量或定性的表示。网络行为可以在应用层、传输层及网络层有不同的表现。通过多年对用户使用网络的流量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用户行为分析应该从IP层的数据包统计与状态的检查和应用层的内容挖掘两个层次综合考虑。可以把网络用户行为分为四种方式:
单IP对单IP的访问。该方式可以反映m用户对该站点的偏好程度与访问频度。
单IP对多IP的访问。由此可以大致反映m该用户的性格、职业和爱好等信息。
多IP对单IP的访问。这种方式的目的地址通常是某种类型的服务性站点,多IP对单IP的访问可用于分析网站用户群体职业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信息,从而优化网站结构设计、改善站点服务质量,使之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站点。
多IP对多IP的访问。该方式主要表现用户群体的多种行为。
基于数据包内容来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包的内容进行分析,还要用较大的磁盘资源备份所有的网络数据包,分析出多种网络用户行为:数据交换较大网站属于哪种类型: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科研文献、浏览休闲娱乐信息、聊天,还是其它;网民频繁使用的网络服务是哪些;因特网对青少年道德和性格的影响等。
三、可信网络中对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必要性
对用户行为可信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可信网络的需求明确。从近几年网络应用的经验看来.信息安全不光只包括有网络安全,内容安全也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用户行为可信进行分析可以在用户还没进行破坏行为之前提前的预测出用户的行为.而不是等到检测出不法行为后才开始阻止破坏行为。通过对用户的行为信任的分析,不仅能避免或减少与恶意用户来往.还能在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建起互信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降低因不信任所花费在监控和防范上的额外开销。
四、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信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是建立网络用户行为信任评价体系的关键.这涉及到最终评价结论的精度和可信度。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些评价原则.如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等。建立起以性能特性、可靠性特性、安全特性为用户行为信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指标.根据细化后的二级指标最终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2.用户行为信任等级预测模型建立
(一)输入层的设计
输人层的节点个数为用户行为信任二级指标的个数L。
(二)隐藏层的设计
对于隐藏层的节点数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规范要选择多少,但太多太少都是不合适的,如果选择的节点数太多,必然会使学习的时间变长。效率就下降了。如果选择的节点数太少,又会使得网络的容错性变差.因此合理的选择隐藏层的节点数对于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效率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3.用户行为可信的基本准则
根据可信网络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用户行为可信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主要包括:
(一)信任评估的客观性。信任评估的评价是主观的,但内容必须是客观的,兼顾信任的主客观特性。
(二)主观的一致性。当用户行为信任评估中主观性参数较多时,需要提供主观性的一致性检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信任评估的规模性。用户行为的信任评估应该是基于用户长期大量的行为,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用户行为得来的评估结果才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的“性格特性”,才能作为我们控制的依据。
(四)评估考虑行为的价值性。考虑用户行为的价值是防止恶意用户用低价值的访问换取高信任,然后用高信任进行高价值行为欺骗。
(五)信任评估的时间特性。信任评估要考虑近期用户行为的重要性和远期行为的衰减性等时间特性。
(六)信任评估的防欺骗。防范恶意用户以少数次、低价值访问来换取高信任等的欺骗,通常采取保守的“慢升”信任值的方法来防范欺骗。
(七)信任信息的可共享性。信任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加快对陌生用户的信任评估速度,而且可以提高信任评估的可信度,因此需要在各个不同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信任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八)行为证据的规范性。各种行为证据的大小、方向性、单调性、含义各不相同,要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
4.结合行为信任和行为监控的可信管理
在用户行为信任评估的基础上,对用户访问过程中的实时异常行为进行监控与防范.实时监控的开销问题是研究实时监控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已经有了用户行为信任的结果,因此可以根据用户行为信任的情况对实时监控进行必要的调控和简化,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实时监控的性能.因此在用户行为信任以防范为主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的异常行为的监控与防范策略是必要的,只有这种将预防与监控的合理结合才可以较好地解决用户的行为控制问题.我们将用户自己长期统计行为和所有用户的长期统计行为结合起来作为评判基准,来判断用户行为的异常,并根据用户行为信任的高低决定对用户行为采取实时监控的力度,提高了异常行为检测的准确度和速度.多种行为可信管理机制的有效组合用户行为可信控制。对用户行为可信的管理是以上多种可信控制策略的多层次的有效组合,各种可信控制内容和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最终达到管理用户行为可信的目的。做到静态动态结合,历史与实时结合,信任与风险结合,过去与未来,控制效果与性能的有机结合。
五、进一步研究方向
随着可信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提供面向可信网络的用户行为信任的评估、预测与控制架构,并通过多种用户行为可信管理机制的有效组合,达到控制的静态与动态、历史与实时、信任与风险的有效统一,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仍具有如下问题丞待解决:
(一)用户行为信任的形式化分析与验证
用户访问系统的时间、过程具有多样性、随机性等特点,同时,对用户行为信任的评估也有并发、顺序、循环和选择过程的描述对形式化描述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适合用户行为信任的评估、预测和控制的形式化模型及验证方法是重要研究方向。
(二)区分不同服务提供者的用户行为信任评估
互联网的服务提供者具有大多数节点只有少量的连接,而极少数节点却有大量的连接的特点,对于重要服务者拥有大量的用户访问和充足的用户行为信任证据,如何解决评估中的可扩展性问题,而对于普通韵服务提供者拥有用户少,证据也不充足,如何解决信任证据的共享问题,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移动用户行为的描述与评估
无需固定基础设施支持的自组织网络中节点可以随意移动,并且节点的能量和计算能力等资源有限.研究这种网络中用户行为信任关系框架面临巨大的挑战。
结束语
本文在对网络用户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网络用户行为的一种分类方式,构建了网络用户行为可信体系,目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开发,我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82―02
一 引言
为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进一步发展,2000年起全国高等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浙江省建立自考学习资源建设实验区。随后,全国考办又在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建立第二批自考学习资源建设实验区,推进学习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步伐。网络课件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能在互联网上的课件。网络课件不仅可以进行人机通讯,还支持人际通讯,并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网络课件成了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实验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开发网络课件。
目前,全国的自学考试网络课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以华夏大地教育网为代表的付费模式,由专门的企业开发网络课件,提供统一的界面风格和全面的教学内容,使用者按课程付费:二是以各省自考办官方网站为主的免费模式,由主考学校或其他高校教师开发,为考生提供免费开放的服务。
下面就浙江省自考办组织省内多所高校自开发的101门自学考试网络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做初步的分析和调查,了解自学考试网络课件的形式、内容和绩效,以期为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开展在线助学提供决策依据。
二 自考网络课件模块分析
此次调查的101门网络课件由多所大学和浙江省自考办共同研发,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8个门类。第一期立项建设的35门课程,界面和功能模块没有统一标准,全由课程建设者自由设计,呈现了五彩缤纷的多种风格。后期立项建设的66门课程采用一式一样的模板,形式上趋于单调和统一,课件的署名全为“浙江省自考办”。
35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无法访问,我们对其他32门课程的模块做了统计和分析:
(1)模块设置多样化。所有课件都有“学习指导”(或课程内容)模块;47%课件有“课程介绍”模块:44%课件有“习题解答”模块;38%课件有“同步练习”模块:75%课件有“仿真试题”模块;41%课件有“教学大纲”模块;63%课件有“参考资料”模块;19%课件有“帮助”或“学习指导”模块;25%课件有“相关资源”模块;13%课件有“教师介绍”或“制作群”模块;25%课件有“实验指导”模块;16%课件有随机抽题的“在线测试”模块:19%课件有“论坛”模块:13%课件有“其他工具”模块。
(2)每门课程拥有的模块数参差不齐。2门课程只有2个模块;7门课程有3个模块;7门课程有4个模块;3门课程有5个模块;2门课程有6个模块;3门课程有7个模块;4门课程有8个模块;l门课程有9个模块;2门课程有10个模块。
鉴于以上统计,不难发现50%的课程的模块数少于等于4。从模块数量可以想象到课程的内容,也就是说50%的课程内容不多,网络课件开发的深度不够。在此背景下,浙江省自考办推行模板化的网络课件开发,开发了后续的60门课程。统一模板的66门课程,主要包含课程介绍、学习指导、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友情链接、网络论坛、其他课件、工具、帮助中心等模块。
三 自考网络课件内容与效用分析
在这101门网络课件中,有65门曾经有过浏览量统计,我们试图根据浏览量统计分析网络课件的内容和效用。浏览量超过10000的10门课程中,有5门是使用统一模板的,5门自由设计模块。
下面我们分析排名在前五名的网络课件。
《心理学》人气排名第一,自由设计了4个模块:课件学习、练习题库、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学习指导”提供了每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具体到节仅梳理了每节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练习题库”只有问答题,且无答案。因此内容并不丰富。
《公共关系学》。是人气指数排名第二的网络课件。它有十多个模块:教师简介、课程介绍、学习指导、自我测试、仿真试题、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复习提纲、论坛、学科前沿和其他工具等,是自行设计的网络课件中模块数最多的课件之一。课件分三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学习阶段、复习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101门课程中的唯一。“学习指导”模块在所有的网络课件中都存在,但具体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在《公共关系学》中,具体到某个章节的学习通常由“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内容要点”、“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疑难解析”等组成。我们把别的课件中没有的不少功能列为“其他工具”模块。比如:它提供的学习计划――“自学周历”――方便了自考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书签管理”则方便了学习过程的记录。“其他工具”中还包括名词搜索、文字字号放大缩小、打印等实用功能。因此《公共关系学》网络课件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独到之处。这是这批网络课件中注重设计的典范。
《数据结构》网络课件人气指数达到30982,在工科类课程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三。《数据结构》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均要求较高,再加上自学考试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本门课程往往是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门网路课件除了有以上提到的诸类基本模块外,其特点在于增加了“重点章节选读”、“精彩频道导读”、“学习频道”、“课件频道”、“实验解答”、“课件下载”等特色模块,该课件以章节讲解为主线,辅之以“重点章节选读”和“精彩频道导读”两个模块,使讲解的重难点更加突出,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此外本课件还提供“学习频道”、“课件频道”和“课件下载”,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市场营销学》人气排名第四,是统一模板的网络课件。“学习指导”模块中内容极为简单,仅梳理了各章节的提纲。“参考资料”模块中的“本章指导”未深入到各节,内容也较简单。“同步练习”与“在线测试”由于系统问题,无法呈现内容。
《英语翻译》人气排名第五,是统一模板的网络课件,内容表现也不佳。“学习指导”模块中没有统一的内容形式,大部分单元只提供了课文的解说,信息量太少。而真正学习指导的内容,放到了“参考资料”模块中了,与其他统一模板的课件有相同的通病,学习指导无法深入到节。
因此我们认为:相应专业的考生人数是影响网络课件人气的第一因素,内容设计是影响网络课件人气的第二因素。
从85%的课件不足万人的浏览量中说明我省自考生使用--网络课件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原因有:现有的网络课
件管理与维护力量不足,无内容更新,许多内容出错,论坛和部分在线测试功能无法使用;网络课件的使用需要宣传与引导,特别是在自考助学单位中,可以把网络课件做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以提高网络课件的效用。
四 自学考试网络课件的共同特征
在对第一期的30多门自考网络课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浙江省自考网络课件建设的一些共同特征: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件都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且内容皆按课本章节顺序编排。根据专业不同,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知识内容,有图文并茂的、有使用Flas的、有使用视频点播的,还有使用语音讲解技术的。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模块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并提供实验指导;医学的提供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不足之处在于50%的课件开发深度不足,提供的内容信息量太少。大多网络课件只重视人机交互,不重视人际交互,没有提供协作学习的功能。
对后期的60多门自考网络课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得出如下共同特征:
(1)网络课件使用统一模版后,界面统一了。方便了学习者搜索信息。
(2)文科类的课程有了统一的内容要求,普遍提高了内容建设的深度。
(3)论坛用于帮助学员之间、师生之建立协作,构建学习共同体。
(4)不足之处:不同课程的内容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模板设计不灵活,无法解决个性化问题,因此许多模块形同虚设,甚至根本就不能使用;模板限制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大量内容的呈现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存在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因此与第一期开发的网络课件一样,有50%课件开发深度不足。
五 思考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自考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在线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线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网络课件效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省自考学生不少,自考助学单位也不少,但在助学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目前已有的网络课件的不多。因此,既要加大现有资源的宣传,更要大力改进已有的课件,让自考助学单位的教师参与到网络课件建设中,加强学习指导模块建设,不断开发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
由于在线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件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建议),对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在这些课程中仅有一门课程(公共关系学)提供了此项功能。因此在自考网络课件项目建设中,加强此项功能模块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关于自主练习(测验或试题),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类似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大多数自考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乏此类学习指导,加大了学习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如何使自主练习(测验或试题)的形式多样化,解答有效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严峻的问题。
自学考试网络课件设计首先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利用资源来支持“学”等。此外,自学考试网络课件的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交互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人机交互提高了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人与人交互减少自学的孤独感,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2)导航的便携性。网络课件需要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方便的导航,避免学生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
关键词:网络工程;学与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1对“学”与“术”的认识
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可归结为“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专业技能即为“术”,“学”、“术”结合并且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否则,有“学”无“术”或有“术”无“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与“术”
2.1网络工程的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编码是080613W,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其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网络工程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布线、组网、应用开发、测试、运营、管理等,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性价比实现需求说明中要求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工程性特点。
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层次看,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均都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协议与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会通过不同的网络产品(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网络工程所完成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网络工程专业从工程性特点出发,还会进一步细化出技术特点、管理特点、标准特点和法律特点。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训练,还要强调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形成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2.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
依据“学主知”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工科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与翻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与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Internet以及网络应用等;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案例等。
2.3网络工程专业的“术”
依据“术主行”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术”,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维护能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通讯、安防)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能力;网络服务的配置与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络系统安全防范与跟踪分析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等。
3专业教学中的“学”“术”和谐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与“术”和谐,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3.1课程体系和谐
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四个层次来构建,课程内容既要涵盖网络工程的基本内容,更要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同时,突显专业的应用型特点。
(1) 公共基础课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相似,可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
(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技术平台四大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等软硬件基础内容,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原理、网络交换技术等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层次结构模型与协议集)、TCP/IP协议集与Internet技术等网络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互联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按标准/协议/规程学习网络技术、规划网络系统、管理网络设施、开发网络应用”等规范意识;技术平台模块目前可选择基于MS Windows系统的.net平台和Linux环境下的Java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功能与性能介绍、安装与使用、开发工具等。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构成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开发、应用、维护等网络工程各环节的专业基础。
(3) 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主要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选择一种主流平台(.net/Java)作为技术支撑,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将以此平台为基础,构成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框架。其中后两个模块与技术平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平台技术。
1)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网络工程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现代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工程实施方法,网络产品的技术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基本知识、布线标准、传输介质的选择方法以及施工、测试、验收等诸多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型施工测试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网络工程全过程的技术能力。
2) 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与安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协议分析与跟踪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与性能分析等内容。其中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重点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标准等更高层的管理技术,超越操作系统中简单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内容。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网络性能分析技术。
除了对网络功能、性能、安全等技术性管理和维护外,网络管理还包括对网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资源管理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3)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内容,一方面是基于C/S结构的各类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B/S结构的各类Web网站开发技术。因此,主要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4) 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新技术课程,如NGN/NGI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P2P技术、全光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二是与应用方向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游戏开发方向的游戏创意和美工处理,网站管理方向的网络运营课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类课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课程,如MATLAB应用编程、神经网络模型等。拓展课程将更好的匹配各类学生(考研、网络设计、应用开发、网络管理、网站运营等)的特殊需求。
3.2课程内容和谐
课程内容的和谐是课程体系和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这样,在总课时的限制下,就无法开设所需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还导致课程之间的严重重复、关系不明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必须按照专业需求来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 原有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2) 新课程的内容规范;
3) 各门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4) 各门课程中工程化思想的体现;
5) 新技术的融入。
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减少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课程的知识范畴和技能架构,平衡课程内部的“学”与“术”,同时将相近课程合并形成新的课程。比如,原来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就可以整合为“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原来的“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一门课,这样,所节省的课时可以开设必须的专业课程。
3.3课时分配和谐
课时分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内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参照教高〔2007〕2号文件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和技能训练机会;二是不同课程的课时分配,在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后,适当调整所需课时数,使得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相适应;三是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这是一组统计数字,主要用来衡量不同角度的课时统计数据是否平衡、协调,比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拓展课程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分配,比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课时分配,至少达到教育部“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论与实践和谐
要做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和谐,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实验内容,在一般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设计、规划、分析方面的实验;其次是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设统一、规范、能适应课程体系需要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实验能力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智能应用开发、企业级Web网站开发等);第四是通过实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期限意识、组织意识、协调意识、合作意识、折中意识等诸多内容,在规范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加强各类协议、标准和相关工程意识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各类协议、标准在网络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3.5考核体系和谐
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增加实验单元考核、实践单元考核、综合设计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时间,把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4结语
“学”与“术”的协调与平衡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在“学术并举、崇术为上”[5]的理念指导下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协调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学”“术”协调,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学”“术”协调理念的实施与落实,使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能够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达. 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3.
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径。如果能够证明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实效性,那么网络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可行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
一、网络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受教育者可行。
在这一点的论证上,我们侧重于网络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网络的运用能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比如网络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网络角色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操作鼠标和键盘的中学生“肆无忌惮”,满足他们情绪化的特点,等等。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对网络充满热情。有调查表明,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占37.7%,没上网经历但想上网的青少年占40.8%,没上网经历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网的仅占21.5%。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学生喜欢网络,并且欢迎网络走进课堂。
网络能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网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目的偏离、学生感到反感”等问题。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内容丰富、立体感强,同时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够很好地连接生活,有助于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因此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二、因特网设计人性化,资源丰富,对教育者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对于教育者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网的各项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网的各项功能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面向普罗大众,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使用的实用性技术设备,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现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明显的“零起点”特征,即使用者几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可以不考虑网络的运作原理,仅仅以使用为最终目的,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时接触、学习、运用最新的实用技术。接口性软件的发展,更具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电脑软件,以及语音识别录入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等,彻底打破了计算机网络的垄断被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局面,促使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涌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学老师来说,年轻教师能够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识,甚至有不少已经是电脑网络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师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高,几乎不会遇到根本性的困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比如:令很多不会拼音的老教师感到棘手的打字难问题,随着手写板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也对因特网或者是手机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现在的教育者们能够很好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们通过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关键要看通过运用网络能否有效改善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外,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网络,学校教师除了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家长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校方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动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有效协调学校与家长共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由此可知,通过网络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者来说是可行的。
三、因特网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作为教育手段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否可行,还需看网络能否成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学校和家长都认同网络可以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教育者们却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那么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目前,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联网电脑台数、网络用户数、中小学生已接触电脑网络人数等基础性指标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随着中小学生网络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政策性补贴与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订计划,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基本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现已基本实现),促使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带动,力争实现全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确保90%左右的公办中小学校用上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网络,让中小学的每一名学生、老师都能分享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尽管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还没有覆盖到,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中的中小学校已具备了网络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且,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的经济成本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建立多媒体教室,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指日可待。此外,现在家庭电脑的普及面已非常广泛,算上手机网络,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家长都已入网,如果运用得当,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断定,现在的教育者都已拥有了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证明了通过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简单分析了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证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们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并且网络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证明了教育者们愿意并有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者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还证明了教育者们有现实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认定,通过网络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想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叶伟民.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一、引言
我国的法语专业教学已有百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法语学习者已达10万人;开设法语专业的大中院校也呈急速上升趋势,在2003年—2010年的8年内增长2倍,其数目已达百余所。如何培养高端的法语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国内所有设立法语专业的高校共同肩负的使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计算机游戏在教育中的使用已经成为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焦点。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法语界在这方面显然滞后。《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大学法语教学中,这是法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哗众取宠。
二、网络3D虚拟游戏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意义
网络游戏最初是以MUD的形式出现的。1978年,一位英国大学生开发了一个名为multi-user dungeous(多用户城堡,英文缩写MUD)的计算机程序。MUD是一个多用户探险游戏,它主要以文本表示为基础,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运行,是一个通过网络连接的、多用户参与的、可由用户自主扩张的虚拟现实环境(Bruckman,1992; Curtis,1993; Cassidy,1994)[1]。
后来MUD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即Mud Object Oriented(MOO),它通过对由各种MOO对象构成的核心数据库的共享向用户提供虚拟社会环境。它允许用户在MUD虚拟世界中,通过编写MOO代码创造对象,并为创造的对象定义可具有的行为(Hayes & Holmevik,2001)[2]。这样实际上就是用户创造和扩展了他们的虚拟空间环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Virtual Reality),其典型的应用便是以Second Life(法语名为Sim 2)为代表的高级网络3D虚拟游戏。该类网络游戏除保留了先前基于文本的探险游戏的一些主要特征外,还集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及高分辨显示技术于一体,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整合了基于视听技术的新交互特征(使用者戴上特殊的头盔和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与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进行实时交互)而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隋志娟,2004)[3]。
网络3D游戏不仅具有传统游戏的趣味性、目的性和自由性的特征,还融合真实情景性、互动性等与学习相关的属性。它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能够支持同步或异步的、基于文本或视音频等多种方式的人机和社会交互并且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者能够运用多种感知,如听觉、视觉学习语言。游戏的高沉浸感使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生活,身临其境般地进入到虚拟的学习世界中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更好地获得知识(Micka?觕l Roy,2012)[4]。另外,网络虚拟游戏的“非生产性”要素还能让学习者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这种游戏活动不带有任何物质上的利益。网络3D游戏的上述潜在教育价值能够很好地支持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则为网络游戏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网络数字游戏适用于法语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看虚拟数字游戏所具有的潜在语言学习优势
建构主义,又称建构—阐释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斯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
Kafai和Resnik是当代建构主义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位心理学家。他们在1996年出版的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5]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交流、协作,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最终以意义构建的方式来实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突破了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网络3D游戏为学习者创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计算机支持的丰富的情景化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文本的、视听的交互、协作,参与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团体或者协作团体是重要构成部分,教师不是学习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网络游戏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瓦解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传统的师生间、优生与差生间的等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学习者的匿名性可以保证每个人自由的发言、自由的倾听,对于协作学习十分重要(邵瑞珍,1997)[6]。
2.从情景认识理论的视角看虚拟数字游戏所具有的潜在语言学习优势
“情境”即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文章脉络之意,也就是说教学应该让知识成为脉络和体系,这样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情景认知理论是在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布朗、科林斯与杜基德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7]中,提出了情景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他们强调的是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知识只能在运用的过程中才容易被完全理解。而网络3D游戏的设计几乎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为背景的,它使语言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学习者玩游戏的过程就是与环境、伙伴交互的过程:接受新的知识,传播已有的知识。在这种接受与传播的循环往复中,锻炼听、说、读、写等技能,实现语言知识的完全理解。
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情景学习理论的先驱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中的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实现文化适应的过程,即学习者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反思周围人的行为,接受相应的观念,模仿相应的模式,从而得以规范自身行为。在网络游戏提供的绝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通过提问、澄清等形式,更清楚他们在语言使用中的错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内容、语篇等方面)。也就是说,交互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语言形式与较高水平者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学习者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问题,重新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文本、语言等多种交流渠道提供了即时反馈和永久性记录,便于对自己的语言形式输出进行监控,便于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者James Paul Gee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8]中就指出,游戏可以作为“完整的教育实践模型”整合到现有的学校教学课程中,它能够让学习者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其他领域,积极发挥游戏的知识获得与学习的作用。
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数字游戏具有以下潜在的语言学习优势,如下表(表1)所示:
四、国内外关于网络3D虚拟数字游戏法语语言学习研究的典型实例
1.国内基于网络3D虚拟数字游戏法语语言学习研究现状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样品来源,分别以主题:“游戏化学习”、“游戏式学习”;时间:2000—2012年;范围:全部期刊;匹配方式:模糊等进行检索,剔除无关样本,共获得与“游戏化学习”相关的文章样本113篇。从文章数量上来讲,把“游戏化学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的文章共计100篇,而与“法语学习”相结合的文章只有6篇;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关于游戏化语言学习主要以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为主,且多侧重于小学英语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而关于游戏化法语语言教学的文章还停留在以介绍无计算机辅助的纯游戏为主的刀耕火种的阶段,对游戏化学习的研究缺乏理论阐述,运用实验研究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对法语语言网络游戏化教学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介绍和理论分析的文章数量几乎为零。
2.国外典型的基于网络3D虚拟数字游戏第二外语学习研究实例
下面笔者将探究国外三个比较典型的基于虚拟数字游戏第二外语语言学习研究实例,以期为我国进行基于游戏化的法语语言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表2 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3D虚拟游戏环境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研究实例
如表2所示,Micka?觕l Roy在2012年在法国南特市举行的关于语言教学法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所做的题为Apprendre les langu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virtuel hautement immersif?[4](《高沉浸的虚拟环境中的语言学习》)报告展示了他所进行的混合式研究。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德国中学生和以德语为第二语言的法国中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语言水平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A2级。研究主要探究了中学生在网络3D虚拟游戏Thélème和角色扮演游戏中进行的法语聊天活动,并通过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聊天转录分析(Micka?觕l Roy,2012)[4],分析显示出以下数据结果:虚拟环境的高沉浸感和临场感对学习者外语语言交际策略的使用和发展非常有帮助。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为学习者配备了高仿真虚拟空间、头戴受话机等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以便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角色扮演游戏Thélème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情景式对话,漫步于时空中,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参与斯特拉斯堡教堂的重构。
DANT(Didactics assisted by New Technologies,即新技术辅助教学)项目是由欧洲社会基金和私人企业提供资金的在全意大利范围内展开的教学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研究者运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意大利全国的中小学生运用游戏进行意大利语学习的效率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游戏与语言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Patricia Wastiau,Caroline Kearney,2009)[9]。研究者以学校为单位,把每所学校的学生按不同的年龄段分别分成两组,一组使用游戏进行意大利语学习,另一组不使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8岁段的两组的意大利语学习成绩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使用游戏进行学习的一组平均成绩为51.72,不使用的一组则只有48.50;而在9~10岁段的成绩分别为51.68和48.16。因此,网络游戏对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是相当有帮助的。
同样在欧洲,于2002年开展的信息与多媒体研究项目则是由丹麦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该框架下的一个小样本个案研究以12~13岁的丹麦H?覬jby小学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Sims 2(模拟人生)”、“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俘虏”等3D网络游戏对提高学生丹麦语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Patricia Wastiau,Caroline Kearney,2009)[9]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游戏的高现实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区分单词的阴阳性并找出其区别。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研究者了解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够激发其学习语言的动机,帮助其学习;90%以上的学生对他们的最终学习结果感到满意或者非常满意。教师的意见反馈说明了网络游戏能让学生高度投入学习,即使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完全投入。
通过对上述三个典型事例的对比,笔者不难发现:在内容上,目前国外基于网络3D游戏环境下的第二语言学习研究主要注重应用与评价等实证研究;注重从语言社会交互的视角探究目标语的交互和合作人际关系的构建;注重在游戏化学习的潜力、游戏化学习作为外语教学中一个新兴的范例和游戏化学习中的外语教学设计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实验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实证主义方法进行游戏化语言学习的实证研究。
笔者还可以发现:国外基于网络3D游戏环境下的第二语言学习研究主要以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的语言为主,其中针对网络游戏下的法语语言学习的研究还比较少,将游戏应用于中国环境下(学习者母语为非拉丁语和日耳曼语)的法语语言学习更是鲜有研究。因为以汉语为主的汉藏语族与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大不相同,加之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学习背景的不同,3D游戏应用于中国背景下的法语语言学习与应用于欧洲学习者身上的语言学习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需要考虑和注意的因素更多。那么如何将3D游戏引入我国的法语教学,将游戏与传统教材很好地配合,达到教学目的呢?笔者将举例说明。
五、3D法语游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实例
1.将Thélème为代表的3D法语练习游戏(jeux exercices)应用于课堂实例
游戏介绍:Thélème是一款针对法语学习的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Thélème将玩家引入一个幻想的中世纪地区。这个地区由一个城市、一座城堡、一片鬼怪出没的森林、一些田地、一个平原和一座实验室构成。玩家将由不同的人带领完成游戏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玩家就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值和财富值。玩家的经验值可以提高玩家的等级,其分值受到玩家与他人交流时法语字句的准确程度和质量的影响。虽然Thélème游戏的形式比较传统:玩家要创造自己的化身,单独或协作完成任务,级别越高形象越丰富(Thomas Constant, 2011)[10],但是它给玩家提供了一个学习法语的绝佳语境:玩家进入任何一个游戏情境,点击游戏平面中的任何事物,该事物对应的法语单词就会弹出,并伴有单词的读音。此外,玩家可以与游戏情景中的人物或者其他玩家进行对话,教师在对话中的介入则有助于纠正玩家的语言错误,控制对话乃至整个游戏的进程,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需要指出的是,Thélème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有声对话,这让学习者把单词的拼法和读音结合起来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及时纠正发音。除此之外,玩家也可以与比其低一级别的玩家进行讨论,形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平等的交流,进一步熟悉游戏中使用的法语词汇。
教学对象:法语专业大一学生;法语水平:初级阶段。
教学目的:让学生识记一些常见肉店食品,比如牛排(le steak)、猪肉(la viande de porc)、面粉(le farine)、羊肉(viande de mouton),肥肉(viande grasse)、咸肉(viande salée)、肉末((viande hachée)、肉馅(la farce)、肉排(la c?觝telette)等;掌握常见重量单位及货币单位,比如公斤(le kilo)、磅(le bascule)、欧元(l’euro)、美元(le dollar)等;学会如何付款,以及怎样讨价还价。
授课形式:向学生说明游戏的目的,消除部分学生的顾虑,使之真正认识到通过游戏也能实现同样的学习目标。进入Thélème游戏登录首页:http:///,师生每人注册一个账号,进入游戏。教师首先把游戏规则告知学生:用鼠标点击不认识的物品的图案,屏幕上会显示对应单词的拼写并伴有读音;遇到困难可向好友求助。该课前准备时间为5分钟。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游戏的第三阶段:在城市的肉店购物。学生可自由发挥,与肉店店主进行对话,询问想买食物的价格,讨价还价,最后确定物品的重量并进行付款。教师通过文本和滚动的临场效果进行监控,并纠正学生所犯的单词或语法错误。教师需将该阶段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使之与课堂学习这个中心很好地结合。最后可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活动总结(le résumé),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肉类词汇的基础上,锻炼其总结归纳的能力。
该游戏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法语教学的优点:该游戏短小精悍,可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减少课前准备时间;有利于老师控制游戏进程,将整个游戏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使其与学习这个中心相结合;学生能够运用听觉、视觉学习语言,提高学习效率;对话练习也相对简单和快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快速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游戏可自动检测学生对话的正误)。
主要缺点:游戏的娱乐性比较有限。
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游戏场景与学习内容的联系非常密切,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中穿插了当课知识点或者已学知识点,既激发了学生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又能及时复习和学习法语传统知识点;游戏的全部过程为20分钟左右,可实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较好配合,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游戏截图:参见图一。
图一 Thélème游戏截图
2.将Assassin’s Creed为代表的3D法语写作游戏(jeux pour l’écriture)应用课堂实例
游戏介绍:Assassin’s Creed(杀手的信仰)是一款动作/冒险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到处漫游。在游戏中,玩家要扮演的角色名叫Desmond Miles。Desmond由一种名为Animus的网络进入过去的世界,他的任务是阻止12世纪的兄弟杀手会的头目Alta?觙r Ibn La-Ahad从圣殿骑士团骑士(des Templiers)手中夺取 “亚当的苹果”(les “ Pommes d’Eden ”),阻止其统治全世界(Thomas Constant, 2011)[10]。
通过游戏中虚拟的Animus网络,完全消除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距离。游戏的主角必须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对玩家的策略和统筹规划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游戏对12世纪的时代背景也做了详尽的描述,有助于玩家丰富历史知识。在游戏的第一节及后续节,玩家可以通过逼真的三维图像直观地感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福罗伦萨、巴黎和罗马的城市全貌。游戏中也出现了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知识,还有关于城市建筑和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准确信息。
教学对象:具有一定法语基础的法语专业大三学生。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与宗教、建筑相关的词汇,学会描写建筑物,并了解12世纪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
授课形式:教师首先将这一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会描写12世纪的巴黎与大马士革的城市全貌。其次根据课本提供的巴黎全貌及巴黎圣母院图,教师带领学生掌握与宗教、教堂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有利于学生做出对建筑的详细描述),如基督教(le chrétien)、教堂(la cathédrale)、防御工事(la fortification),同时引领学生对城内不同的建筑进行分类,如风格独特的拱门(l’arche)、军事设施(installation militaire)、服务设施(établissement de service)、娱乐设施(établissement de divertir)等。该阶段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游戏,12世纪大马士革的清真寺(mosquée)便会呈现在眼前,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style de construction)和装饰风格(style de décoration)。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可以概括出12世纪的大马士革城市全貌(le panaroma)。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该阶段的时长,尽量在15分钟内。最后结束游戏,此时让学生运用在课本上和游戏中学习到的词汇进行景物的描写。学生通过对东西方两座城市的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建筑风格,并就此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锻炼其表达能力。
该游戏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法语教学的优点: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游戏场景;游戏的良好3D数字动画效果和高分辨显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沉浸感,感受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增强其描述能力;既可以运用于法语书面表达课程(如城市建筑的描写),又可以用于法语口头表达课程:学生与同学交流其游戏经历、所见所闻,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主要缺点:教师和学生的前期准备较长;游戏情节的复杂化对教师控制游戏长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须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时长。
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游戏场景与学习内容的联系非常密切;游戏很好地结合了传统课本上的内容,补充了课本上没有的信息;在游戏中学生能使用当课知识点,激发了学生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巩固学习了法语传统知识点;游戏的全部过程为20分钟左右,可实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较好配合。
游戏截图:参见图二。
图二 Assassin’s Creed 游戏截图
六、结语
就现阶段国内的法语教学来讲,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教学设施不完备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法语教育的多样性。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提高学生热情的教育方法在国外被广泛使用,但在国内的法语教育中却很少被提及。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阐释了网络虚拟游戏应用于法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然后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最后列举了一些3D法语游戏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法语课堂的实例,并综合考察了其利弊。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网络3D游戏集传统游戏的趣味性、目的性、自由性及真实情景性、互动性等学习相关的属性于一身,为学习者创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丰富的情景化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文本的、视听的交互、协作,得以实践听、说、读、写等四种技能,锻炼社会协作能力,增多角色扮演和承担风险的机会,并促使学习者实现文化的适应,参与知识的构建。此外,网络3D游戏的设计几乎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为背景的,它使语言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给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高沉浸感的游戏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促进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非生产性”要素让学习者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可见,3D网络游戏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因此3D网络游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到法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并非哗众取宠。
但是,在法语教育中,游戏利用法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例如,游戏在法语教育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好的刺激动机产生的作用,但是到了法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否能持续这一作用尚未考察。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探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瞿堃,顾清红.教育MUD/MOO——独具魅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J] .电化教育研究,2000 (1):35-39.
[2]CA Hayes,JR Holmevik, High wired: On the design,us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al MOOs [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
[3]隋志娟.MUD/ MOO/ VR 的外语教学应用及前景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4]Micka?觕l Roy,Apprendre les langu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virtuel hautement immersif ? [R][2012-6-7]. http://google.fr/url?sa=t&rct=j&q=Apprendre+les+langues+dans+un+environnement+virtuel+hautement+immersif+%3F&source=web&cd=1&ved=0CEUQFjAA&url=%68%74%74%70%3a%2f%2f%77%77%77%2e%65%76%65%69%6c%2d%33%64%2e%65%75%2f%64%6f%77%6e%6c%6f%61%64%73%2f%41%63%65%64%6c%65%32%30%31%32%5f%52%6f%79%28%33%29%2e%70%64%66&ei=CNsAUa2IKIyViQePsoGIAg&usg=AFQjCNGv_PnrDIiVOOmejWXxt72XwktJyA&bvm=bv.41248874,d.aGc&cad=rjt.
[5]Kafai,Y.M.Resnik,Mahwah NJ,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
[7]JS Brown,A Collins,P Duguid,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
网络和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体都是中学生,而网络改变了传统上的中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1.网络语言
词语表意模糊,如“偶喜欢”(我喜欢)、酱紫(这样子)和斑竹(版主)。这些字我们通常认定为错别字,但多数学生已经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字和词语的用法。这势必将学生引入一个误区,只要音相同,字对错无所谓;语言形式错综复,如“I服了U”(我服了你)。有些句子数字、英语和汉字夹杂,像这样的句子如果在书面表达上出现,将使语言形式错乱;语言口语化,像“难过的要死掉了”“……的说”这些词语和用法在规范的汉语中没有的,违背了常人的语言习惯。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断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他们在为了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2.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随着日常生活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电子阅读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日渐成为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阅读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一方面为初中生阅读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种种弊端和隐患。如频频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信息垃圾太多,会让学生沉迷、迷失自我、浪费时间、损害眼睛等。
3.移动设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
中学生甚至部分小学生都人手一台移动设备(主要为手机),移动设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通讯,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移动设备上。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的方法
作者根据对初中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学习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运用网络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1.网络工具的运用
网络工具包括很多,如搜索工具、媒体工具、聊天工具等。在这些工具中,网络聊天工具在初中学生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一般网的络聊天工具年轻教师同样会使用。这样网络聊天工具理论上可以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课堂以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自我表现聊欲望强和怯于与人直接交流的特点,同时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被限制。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让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课堂。组建基于网络聊天室的网络课堂,讨论一些与课本相关的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在网络课堂上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并保持一定的秩序。这样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2.网络资源的提供
网络创造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按照课程的结构,在网络上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点播视频,多媒体信息或选择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网上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网上期刊,网上书城,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通过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查找资料,并且不再需要保持对于自己的体验与看法的沉默,利用新媒体,学生能够制作文章、说明、声音、视频图像等,参加不同的讨论并且附上他们的进一步解释。现代社会“从动手做中学习”成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有着一种个人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文学大师资料的收集,一些比较生疏的词语的语义查询。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学生通过网络, 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虽然网络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契机和途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所以教师在使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确保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三、结束语
本文从网络技术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出发,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采用网络技术面临的问题、可行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尝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考试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1],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考试也应当为这一教育目标服务。考查学习能力应成为考试的主流,应该摒弃目前只重视考查识记能力而忽视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能力的考试。
什么是好的考试?好的考试应该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各种功能,而且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网考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方法,因其信息量大,多媒体化信息呈现能力强,使一些传统考试无法考查的内容也在网考中轻松实现,如对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相关内容的考核,这些是传统考试所无法做到的。这些多媒体的考试信息所反映的知识也更接近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场景。生动、直观的实例教学法和借助现代技术的现场视频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正在成为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手段【2】。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考已经成为考核评价的趋势。目前社会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均采用标准化考试,避免了阅卷中的个人偏奇。很好地完成了公平,有效地评价目的。
我校的情况:
我校近几年进行了网络考试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师和学生中受到广发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考风好了,随之带来的是好的学风,同时学生在能力提高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思考问题更周到,回答问题逻辑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校目前的考试终端可同时安排400人完成网络考试,到本学期末计划达到1000人的规模,可很好地满足各学科的考试要求。形态学实验室也具有自己的服务器与考试终端,改造后也可以安排300余人同时在线考试,这对阶段测验和形成性评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我校目前使用的题库系统是考易题库系统,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对试题进行编辑导入,并组织学生进行期末的网络测验,学校对题库制作和网络考试进行相应的培训、并定期进行验收评比,督促和监控试题质量。经过几年建设和使用,教师们普遍体会到网考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学风和考风的变化令教师们兴奋。同学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型的考试方法。
一、在使用中,对网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网考增加了考试公平性
网考是标准化考试,教考分离,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考试中试题的随机性避免学生作弊,有利于改善考风和学风。可逐渐形成无监考考场。有利于学生诚信观念的建设,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考试后可以直接看成绩,避免考试后‘人情分’现象的发生。不需要教师批阅,避免评卷中教师的个人主观性带来的成绩偏奇。
2.网考提高了考试效率
网络考试内容的多媒体特点特别适用于医学,对形态学考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可以考察图片相关题目,提高该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验课授课质量,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以考察能力为主,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们普遍发现实验课效果提高了,为日后的各课程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考核后可直接查看试题质量分析,有利于做统计分析,并反馈教学。并可根据考试分析剔除质量差的题目。
3.网考注重经济原则
网考是无纸化考试,节省树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标准化考试节省教师阅卷时间,并可以避免阅卷统分中差错出现。
二、题库建设及网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网考在我校还属于起步阶段,经验少,学生和老师还需要有适应过程,题库中试题数量和质量也需要提高,考试的时间安排及组织形式也需要实践检验。
1.题库建设的各个环节要规范化
题库容量要大,为保证考试质量,建议使用专家组卷模式组卷,组题后教师应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剔除或修改的题目应在总库中操作。同时要保证每年不少于10%的试题更新。题库建设中还应注意逐渐减少识记性题目在整个题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案例分析或图片相关题目的数量。题库可进行院校间协作建设。题库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主题词设定要在规划阶段就做好安排,避免后期修改带来的麻烦。
2.考试安排要严谨有序
对主观题网上考试及阅卷存在难度而造成主观题考核缺乏问题,我们通过网考客观题与形成性评价主观题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来弥补。最终的评价成绩包括了该两部分的成绩。面对学生人数多需要安排多场考核会出现重题及漏题的情况我们通过增加题库容量的方法解决。同时考试设备要专人维护,并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
3.要重视考试后的评价反馈
考试成绩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测评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命题、监考、阅卷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的有效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评价作用【3】。
测试后的试题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基于统计原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可以起到反馈教学的目的。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网考成绩普遍存在比传统考试成绩低的现象,分析发现因为每题设定了最长答题时间,且不可回看,造成部分学生答题较匆忙,存在交卷较早,缺乏认真的审题和仔细的思考,出现非知识性失分,这是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不适应,存在焦虑情绪造成的。与赵铁【4】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同学们不适应考试方式的问题教研室通过增加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内容,降低考试模式改变对学生造成的考试压力。今后考试还可以增加单个题目的限定答题时间,要求同学在规定的总考试时间完成答题即可。这样可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考试中过度紧张匆忙答题的问题,有利于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前可以建议学生最初的几个题目让系统自动提交答案,以缓冲开始考试时的紧张情绪,待到心情平静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答题。
我们在题库的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软件设计的不足,如对试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度的良限值要求过于严格。造成题目分析中出现学生成绩偏低但试题难度却出现容易的矛盾现象。题型设计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对形态学涉及图片的题目在题型选在上遇到困难,单一题型必须是单一时间与分值的系统设置使我们在命题中无所适从,图片单选题与普通单选题在分值及答题时间设置上不能体现应有的差别,这个可以与软件开发商联系进行系统修改,可适当增加具有各专业特色的题型。
网考在我国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其在考试中的巨大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它代表了未来考试的方向,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应该加快速度,全国通用的公共题库建设也应该提上工作日程,希望网考能为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国,姜虹娟.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于丽(1971-),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项目“教育技术专业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2WQ57)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0-02
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文章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研究型教学引入该课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一、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考核体系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等。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更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简单网络故障维护的能力,这是现代人才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管理员与网络工程师是培养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编程等技能,并专长于其中某一项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又要充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是培养该类人才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大量基础理论、基本模型,还要与当前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为社会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网络应用技术人员。然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讲授过分重视确定性、陈述性和记忆性的材料,忽视原理性、策略性、创造性知识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学生总体的感觉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空洞,知识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案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具有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成熟,在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上应该兼顾新兴技术。例如,当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工业标准是TCP/IP协议栈,而OSI参考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却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只需要选择介绍其特点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法上,重学术深度,即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而不是教学难度。追求教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教学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发展史以及相关的人物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例如,讲到分组交换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大意义时,强调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以及当时多个科研队伍的研究状况,可以突出人物Leonard Kleinrock,当时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研究生,第一个分组交换技术的公开工作者。通过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钻研精神。
二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挖掘教学深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分析和理解这些内容,就有可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概念。例如,介绍OSI参考模型时,可以介绍其三级抽象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贡献,以鼓励学生在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结构的研发工作,以提高包括网络安全性等内容在内的网络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例出发,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原理看起来枯燥无味,单从讲授方式入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引入相关实例,对典型的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学生看到了相关理论活生生的应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讲到ATM技术时,引入早期某高校花巨资建设ATM校园网,但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案例,从中分析ATM网络的特点和实现技术,这样从生动的案例分析展开知识的讲解,体现了知识与现实的相关性,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大量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尤其是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将数据包在发送方的各层封装过程以及接收方的依次解封过程,利用动画方式演示出来,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和记忆。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各种相关工具。例如,借助Iris工具,可以捕捉并分析各种数据包结构,学生在该软件的帮助下,可以看到MAC帧、IP数据报、TCP报文等相关协议数据单元的内容和结构,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提供了帮助。
(二)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完成知识扩展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书本上的知识,而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和获取资料的各种方法。这样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格外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试验教学改革中,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告诉学生“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结论是什么”,改变为让学生去思考:你能做什么?怎么做?结论是什么?即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根据现有条件,自主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其中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网络技术的相关原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先告诉学生本次实验要验证哪个理论,实验的步骤是怎样的。实验没有悬念,也就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同一实验,并不提前告知学生要测什么,只是设计了实验的多组数据,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在验证子网掩码作用的实验中,设计多组实验数据,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最后总结归纳出子网掩码对子网划分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实验是扩展性试验,这类实验可供学生选做,以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扩展性试验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等相关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此类实验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这类实验多从生活和生产经验中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不同方面的网络知识,在这里都可以进行验证。同时,学生有意义的经验也会被收录,补充到扩展实验中来,从而实现随时补充随时更新的有效机制。
第三层次的实验是综合设计性试验。此类实验,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并形成有效工作团队,自主设计实验。例如,给出某公司对网络的设计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用户需求和实际投资,自行组织团队,进行网络的硬件设计和虚拟实施,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以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在团队进行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担当顾问的角色,以协助工作组有效展开工作。通过这类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四)课程考核注重刺激思维,鼓励创新
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考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随堂测试。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每章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既考核平时作业的掌握情况,又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二是实践研究论文。主要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后,提交相关研究论文,并进行评审和答辩,答辩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三是综合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综合考核,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研究型教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使得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充满了挑战和兴趣,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应该越来越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付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漫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刘赞英,王岚,朱静然,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