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7.该海峡最窄处宽约( )A12千米B34千米C98千米D110千米8.该海峡洋流流向及成因是( )A向东北流,大气环流B向西南流,海陆轮廓C向东北流,地转偏向力D向西南流,盐度差异9.若某日甲城4点日出,该日(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B北京昼长于甲C悉尼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D贵阳日影朝西南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5图3中甲图示意华北平原近地面某时的等压线分布,乙图为甲图中①、②一线的气压状况。据此完成10一11题。
10.与①地相比,此时②地( )A气压偏高B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C气温更低D大气逆辐射更强11.此时③地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A持续阴雨B吹偏北风C降温大风D温暖晴朗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F列要求。(22分)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喜光耐阴、喜肥耐瘠。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5-35℃。图4示意罗甸县地理位置。罗甸县全县海拔主要在300~ 800米之间,是贵州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罗甸县火龙果于2001年引种试验成功,其中紫红龙品种口感极佳,风味独特。截至2014年底,全县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已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12.简析罗甸被称为贵州“天然温室”的原因。(6分)13.简述火龙果在罗甸种植势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1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给分。(10分)问题一:说明罗甸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经验对西南地区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二:为以火龙果种植为基础的罗甸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分值: 22分 查看题目解析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图5示意古巴地理位置。古巴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的55%。工业以制糖业为主,占世界糖产量的7%以上,年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40%。矿业资源以镍、钴、铬为主。主要出口镍、蔗糖、雪茄烟、朗姆酒等,主要进口石油、粮食、机械、化肥、化工产品等。
15.分析地形对古巴岛上河流的影响。(6分)16.分析气候对古巴甘蔗种植的影响。(6分)17.简述古巴工业生产的发展特点。(6分)18.为古巴工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分值: 24分 查看题目解析 >8(旅游地理)(10分)埃及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图6示意埃及主要旅游景点位置,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阿斯旺水坝等。长期以来,旅游业是埃及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15年,我国赴埃及旅游的旅客人数迭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19.分析我国游客到埃及旅游主要选择乘坐飞机前往的原因(6分)20.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说明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的问题(4分)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9(环境保护)10分目前,我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千米。图7为华北平原地面沉姿柱状统计图。
21.指出1986-2010年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变化特点。(4分)22.照此发展,沿海城市还可能出现哪些环境问题?(6分)9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等。解析
直接读图可知,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变化特点为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解题思路
直接读图可得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变化特点。易错点
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9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地下水盐度增加,水质恶化;部分土壤可能出现盐渍化;海拔较低的沉降区可能被海水淹没;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解析
随着华北平原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沿海城市地下水盐度增加,水质恶化;部分土壤可能出现盐渍化;海拔较低的沉降区可能被海水淹没;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环境问题。考查方向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的简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人和生物圈计划过程中所提出的,发展至今,对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定义,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委员会主任黄光裕教授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中的人和“往所”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同时利用科学和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并保护一切能源和自然资源,增强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的自我调节、发展、修复以及维持的能力,促使人、环境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融为一体和互惠互生。同济大学沈清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就是指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特征、城市性质以及城市目标,以 此来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整体且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类型。通过上述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这些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法不一样,但是均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让两者处于一种和谐且共生的状态。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基于自然规律,将环境问题摆在首位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根据客观规律来办事,这样才能使自然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不断发展,否则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报复。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想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其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分地夸大人类意识的作用,不可凭主观想象去设计、规划以及建设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事先应该了解和掌握所在区域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情况,对其进行认真地勘察,特别所在区域的地理与地质特征,接着再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因地制宜。
2.2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学科,是把社会科学与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在一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城市是一个复杂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其人口较为集中,虽然其消费系统和生产系统比较强大,但是其还原系统却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系统的发展以及衰退,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此,要建设好生态城市,其必须要坚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通过生态管理、规划与生态工程把原本单一的生物环节、社会环节、物理环节以及经济环节有效地组成为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把城市的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2.3以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作为基础,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通常所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与疯狂掠夺,导致很多自然资源和能源逐渐减少,使得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其基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为人们创造一个市容整洁、空气清新以及环境优美的城市。
2.4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各项因素,凸显城市的个性
每个城市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气候特征、动植物分布以及地形条件均不同,不同城市其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该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人文特点等,适当进行开发与合理地改造,在共性中凸显其个性,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城市。此外,城市规划调整应该结合该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因素,凸显城市的特色以及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3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创新发展
文章就以天津为例,对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践进行详细地阐述。
3.1生态特点定位和产业的突出
生态城市不仅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同时还要选择高端产业链,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为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并不断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污染治理、节约替代以及生态修复等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
3.2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的理念以及模式
在布局空间方面,其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自然生态格局、绿色交通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用地布局模式、文化保护理念、能源利用理念以及生态社区模式等。
3.2.1和区域相通的自然生态格局。其规划的范围是天津北部的蓟县自然保护区与中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生态节点功能是不能替代的,并且规划范围的西侧是北京与天津北部区域共同泄洪通道,其洪泛的风险比较高。对此,在规划时预留了相应的河口泄洪通道与保护候鸟迁徙的通道,确保自然湿地不会遭到破坏。此外,还建设了多个自然型河道,建立了多级河流廊道系统,以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3.2.2区域整体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是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建设一个健康其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内部生态结构和区域生态格局网络之间的连接,最后成为了一个以中心水域为核心的网络式与放射式的生态格局。
3.2.3生态社区模式,该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借鉴的是新加坡新城建设中社区规划理念,同时和生态型规划以及我国社区管理的要求相结合,确定了满足示范要求的一种生态社区模式。该模式就是服务设施与社区的分级配置体系,构建了基层社区、居住社区和综合片区三级居住的社区体系。此外,该模式还有一个理念,即绿色交通理念,其主要包含了机动车车速渐变体系、非分离、TOD模式和P&R模式等概念,正是因为这种理念的植入,使得其该区域的生态社区模式更加具有特色。
3.3多样化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规划过程中,还着重强调了对既有历史文化的弘扬以及保护,其中主要表现在发掘蓟运河文化以及原有村庄文化的保护和更新上。比如积极保护和利用青坨子村机理与空间格局,经过整治、修缮以及更新,将其改造成为了集风俗活动和特色旅游等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文化功能区域,再如对五七村的改造,结合相关景观设计对原有的工业构筑物等相关设施进行利用,将历史记忆保留了下来。
3.4规划实施所配套的政策
为了达到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单单要以城市规划与指标体系作为其依据,同时还应该制定满足生态城市特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其主要包括公众参与、社会保障、公共财税、教育、交通、住房、文化、公共事业、区域协调、产业以及教育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均为生态城市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宏观政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该区域所特有的环境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且科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技术,加大对其的创新,以此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整,房文娟,斌等.上海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进展与启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66-270,275.
[2] 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7(4):58-65.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工程营造了美的景观,改善了生活居住的环境,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园林的设计与施工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分。笔者简述了风景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总结了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并就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2.风景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1)风景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2)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3)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4)风景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3.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城市绿化结构很是简单,没能强调植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特点。第一,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采用植被种类多样,但营造出来的景观单调乏味,缺少生机盎然的景象,更没有体现出园林更深层次的艺术气息。第二,就是选用植被种类较少,绿化结构简单,植被比例搭配不协调,基本上是一种树木占据一大片区域,色彩极其单调,没能体现多样性的特点,当然就谈不上美化的效果了。
园林生态环境能耗较高,没能体现环保的特点,这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遇到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一味地强调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严重破坏了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绿化的先天不足,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现在的城市园林绿化想要扭转这种形式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其次,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一味强调美观,忽略园林的生态效益。最后,因为铺设草坪简单、成本低,很多园林设计中草坪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样的园林缺乏观赏性和生态效益。相关数据显示,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与10m2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生态效益持平。以上因素,造成了城市绿化的结构简单,生态效益低下,能耗较高。
4.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
4.1 功能性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是使用便捷性,如步石间的距离若不合理,使用时则较整脚。如成年人的步幅为50 cm左右,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应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4.2 艺术性美学感受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往往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否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显得尤为重要。
4.3 文脉性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某地景观营造了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了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特色,延续了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4 经济性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中应尽量使用本土植物,以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
4.5 可持续性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解决办法和对设计项目中问题的回应。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关于在个体与物种之间资源的分配,因此是基于公平的论述。
风景园林师必须致力于这个根本性公正问题。而公众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2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平衡各种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公众的参与能集思广益,使决策更为科学,增强设计项目的可操作性,避免设计师陷入形式的自我陶醉之中。
5.风景园林绿化的施工
5.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需做到:①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出一套完善、科学、适用性强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制度。②大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宣传,使其成为行业内基本认可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③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对于质量管理人员的聘用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择,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要合理、充足,既要满足工作的需求,又要防止管理部门人员的闲置。④园林工程行业要加强对于质量管理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对现行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紧跟时展与行业创新的步伐,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5.2 严格审核工程设计图纸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与验收的主要依据,其设计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从设计阶段抓起,管理人员要在对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各项自然、生态、经济、地形条件进行全面统计与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整体功能需求与各项设施的具体布局,以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核仅依靠工程管理部门是难以全面完成的,工程管理部门还要邀请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设计图纸审核工作,最终以科学、合理、客观的方法理解该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和有待修改与完善之处,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最优化。
5.3 施工前准备施工前制定适宜的施工作业方案,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专项攻关。由于园林工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交叉的特点,重点抓住关键的作业环节,如钢结构异形加工、土工膜焊接防漏等专业环节,则需借助外力完成。最大效率地发挥有限资源,力求使每个环节做精做细,做到质量保证、成本最低,以达到创优目标,避免为达创优目标而一味提高成本的做法。
5.4 确保施工质量应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各分项工程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通过各工序来完成。由于工程质量在工序中创造,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只有每道工序都符合质量要求,整个绿化工程才能符合质量要求。
土方工程主要控制为土壤质量和土方造型2个方面:①土壤质量,这是影响植物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绿地进土前必须先查看土源,可依据有关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对栽植土壤进行检测。②土方造型:要兼顾景观和排水要求,景观是功能性要求,排水是技术性要求,应以地形排水为主,做好地形整理工作,满足设计文件标准和植物配置要求。
苗木栽植前应修剪苗木根系和树冠,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应踏平种植穴底部,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浇水充足并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并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5.5 后期保养与维护风景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后期保养与维护也是保证园林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于受人为、气候等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在交付使用后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然导致园林工程整体质量的下降,若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对遭受破坏的部分进行保养与维护,园林的质量也将持续下降。园林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延伸,以实现更持久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目标。
6.结语
设计与施工是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掌握科学的施工方法,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才能营造出美丽的园林景观和维持景观的长久美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