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改革存在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改革与现行法律的矛盾。现实情况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存在一些矛盾,给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土地法》第五章六十三条规定:“集体土地不能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规定均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不得直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该类土地只有在先行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在市场上流转,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又如《担保法》第37条和《物权法》第184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明确土地承包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不能进行抵押担保贷款等,这直接制约了农村产权的融资功能,不利于全面激活农村村产权要素。确权颁证后,若不能在这些农村产权流转上有所突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很难深入下去,农民由此而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将十分有限。
(二)改革与现行机制的矛盾。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也还没有真正形成持续增长机制,造成了现行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政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对进行或已进行产权改革的,在水电路讯的建设及启动资金等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但目前大多数基层政府财力困难,根本拿不出扶持资金。上级政府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固定的投入渠道,致使产权改革推进艰难。
(三)改革与传统思想的矛盾。有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和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担心改革后造成资产流失,甚至怕失去权力,改革后管不好,管不了;部分群众担心改革后形成垄断,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承包户担心产权或经营权买到手后,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担心政策不稳定,发生变化。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影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改革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矛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但在农村产权流转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改革的推进。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基准价评估体系就不够健全、不够规范。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二是自发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国有土地出让转让市场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步入了统一、规范、有序的轨道。而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则很不完善,极不规范,基地还处于自发、隐形、无序的状态。另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无法实有化,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基准价格无法确定,成为集体建设用地在镇内或镇外流转的障碍。
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主线,“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发展是目的”,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全市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搭建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即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有形市场,发挥城市的支持、辐射带动作用。
(二)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扶持机制。一是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规模经营激励机制。按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大小和投资强度等,实行资金补助支持。对集中成片连续三年种粮在一定规模以上(如500亩以上)的,政府按经营面积逐年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建立规模经营担保机制。组建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为土地流转提供担保。
(三)健全完善农村投融资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但其更需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配合与支撑。因此,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适合农村资金需求特征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支持金融、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实现产权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纵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同一地区的教师之间对改革的态度和自身能力也不一样。从态度看,教师可分为自觉型、半自觉型和未自觉型;从运用教法的情况看,教师又可分为创新型、改造型和循旧型。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法改革中,某个教师的情况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如何引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呢?这是广大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一项紧迫、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反映入学新生的语文基础学力普遍较差,大部分新生根本没有达到小学毕业水平,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进度和要求。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不达标,势必影响初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后果十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小学传统语文教学单调、陈旧,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仅仅依靠陈旧的课本内容,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例如,课堂语文阅读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从而使学生习惯了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式学习。当然,这也和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有关。
2.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十分枯燥。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少,农村小学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能和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实践很少,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中。
3.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语文教学现象还存在。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策略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小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引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历年来,每学期末由区县或乡镇组织的统一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让学生死记硬背,把一些大纲不要求掌握的内容也压给学生。广大农村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2.开展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教学。
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激活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各种不同视界产生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明显表态,多的是真诚倾听;少的是慷慨陈辞,多的是热情鼓励。这样一种课堂氛围,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一下子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则何乐而不为呢?每一节课前的“三分钟说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当天的事说说,可以七嘴八舌地说,可以自由无拒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悄悄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得到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一轮的思维浪花。
3.加强注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
农村小学学生的原有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教学策略上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例如,教师在提出语文教学实践问题和内容之后,要让学生尝试围绕这个问题拟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并进行互相讨论,教师则要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以耐心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农村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整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学习;对于学习资源暂时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学习基础知识,先达到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要求。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方式。
(1)两人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在小组内集体讨论,有些简单的只需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就能完成,这些问题就没有必要整个小组的人坐在一起来讨论了,这时就可以采用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
(2)三至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3)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小组内获得结果的全班交流,是小组成果的升华,它能促进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促进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唯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这更符合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首先,评价应强调个性化;其次,评价应体现全面性;再次,评价应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最后,教师对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
6.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乡镇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合作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每个学生始终都在主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育源.浅析“以人为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08.08(中).
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是农村进步的前提,同时也是基础。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比如根据有关统计,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那么,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亿元的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同时也有一部分需要金融系统提供。为此探讨农村金融系统体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有限
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然而,农村信用社资金能力有限,又很难得到政府资金支持,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是少之又少,无法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问题,并且,为了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安全,银监部门设定了很多监管条件,限制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这就必然形成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面对近乎垄断的农村信贷供给市场,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同时,由于农业贷款风险高、收益低,而农村信用社从事支农服务又得不到必要的补偿,使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包袱。
1.2 农村市场准入管制严格
在当前从正规金融渠道难以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农村经济需要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烈的互补,但由于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被视为“草根金融”,“有为而无位”,一直博弈于合理性与非法性之中,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支持和保护。同时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规模太小,结构不均衡,较高的保险费率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差甚远。农保组织的灾害救济手续繁杂、承保率低、赔付率高,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导致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日益萎缩,农业灾害得不到必要的补偿。
1.3 农业信贷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在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强调城市过多,农村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与迫切需要发展的农村经济形成了强烈反差。比如现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基本上是按大城市的标准来制定的,根本不切合农村实际,一般的农村企业及大量的个体经营和承包户因资产、销售规模限制很难达到评级要求,被排挤出信用企业之外,无法得到信用企业的授信待遇。即便申请个人贷款,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等均不允许抵押,可用于抵押的财产很少,也往往因为提供不了符合金融部门要求的抵押物而被拒之门外。比如目前,大部分省市农户小额贷款的授信额度只有1万元到2万元,支农力度最大的地区小额贷款的最高限额也只有5万元,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使大多数经营大户扩大经营得不到资金支持,发展受到了限制。
1.4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约为2000亿至3000亿元,很大部分通过上存净流出农村。邮政储蓄银行仍以“贴水”揽储方式抽取大量的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目前,每年约有近千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入城市。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少数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信用社超过存贷比例以外的25%存款资金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转移出农村,从而使资金流向城市,削弱了其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由此造成的农村经济大量“失血”将加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1.5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当前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很小,一部分本应由政策性银行承担的金融服务只能通过政府部门干预,由其他金融部门承担。特别是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很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任务。而这些政策性支农任务往往风险高、收益低,又得不到政府的必要补偿,加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同时目前,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往往是相关行政部门的挂靠单位,在国家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驱使下,这些中介机构不仅没有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助力,反而使银行变得更加谨慎。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有关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和诚信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2、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服务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依靠农村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机构互动共促,政策金融、开发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国新农村建设变革过程。
2.1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产能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贷款风险定价机制、转移机制等在内的完备配套,建立科学有效地金融运行机制,按照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的定位,逐步形成以县市为统一法人的基本格局。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不改变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战略性重组。
2.2 放宽金融管制
就我们的现实来看,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应该适当地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适度扩大对民营资本及外资的开放程度,多渠道的引入各种资本;放开农村贷款利率管制,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灵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保险体系,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承接机制,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针对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试行农业贷款保险,增强金融信贷投入的信心,以此构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长效机制。
2.3 创新信贷管理体制
应当建立适合目前农村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对中小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级,适当放权基层,尤其是审批权限,从服务于民的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支持范畴,建立效率高、科学性强、真正服务于民的授权授信机制。改进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员的权、责、利紧密挂钩,对信贷风险按“市场风险与责任风险”区别对待,激励信贷员培植和挖掘新的涉农客户资源。将小额农贷授信额度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授信授额分类指导。
2.4 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首先是合理调配,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法律规定财政支农份额,并确保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形成有效的财政投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乘数效应”。其次加强对农村信贷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和货币政策工具杠杆作用,规定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商业银行支农资金投入比例,纳入监管范围,保障农业资金投入。
2.5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更需要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追溯过去,农村金融的困境源自于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强制性。所以,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合作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要以推动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为切入点,创造和改善有利于农村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应运用行政的力量重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实现政府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农村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征信系统和经济档案,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改革中,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适度竞争的、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卫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2] 赵复强,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与对策[N].乡镇经济,2008(10).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基础教育则是发展教育的关键。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农村人口约占80 %,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实情,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的局面很是困难。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沿着不平衡发展格局推进,虽然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在贫困地区已经启动,但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失衡现象,其中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教育机会的均等、教学设施的配置,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除此之外还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即在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对高中的投入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从而导致中等教育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所占比例。此外,学校在同一地区,示范学校和重点院校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惠的教育政策,使普通学校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致使学校在生源质量和资金融入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造成教育发展的极大失衡。其中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不仅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同学之间存在教育质量的差别,而且成功的机会在不同阶层的子女之间也是不同的。
2、办学目标、办学方法不合理
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是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由于仅重视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体质都较差,以致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都很差。而且,管理混乱,质量落后,领导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是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将更加艰难。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一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导师的教师,是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教师在智能和非智能素质方面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地方,存在着教师缺编现象。目前,农村教师达到5.441亿,其中,中小学师生的比例分别为1∶22.68 和 1∶19. 90。较全国的中小学师生比例值1:21.64和1:17.98 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教师不仅从教人数少,而且能力水平、学历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都较低。教师的积极性被农村基础教育的生活条件差、学校条件差、待遇低等现实情况所搓。这些自然环境连基本教学工作都不能满足,更何况是教育的质量了。
二、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1、消除差异,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第一,加强认识的提高,使公民教育机会均等权受到法律保障,使职责明确,使政府的主体作用有所发挥,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加大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增加公共资金,以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改善,使一工交,二财贸,文教耗尽的情况尽量不出现。第二,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实现全面平等,促进教育资源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农村学校,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向,使同一水平上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的差异缩小,使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尽量淡化。第三,政府拨款为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多种途径筹集办学经费,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水平。同时,较为落后的地区的人民应该摒弃保守,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乡村教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历史责任,所以,要把加强师资建设放在首位。首先,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要性,大力发展农村教师教育事业,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教育存在的迂腐观念有所消除,以学校为基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究,在乡镇中学建立地面卫星接收装置和信息网络,并积极促进教师教育的农村信息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其次,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要克服一切财政困难,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建立专项拨款制度,使教师的健康保险基金有保障,并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3、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想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7%来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 仅为4.3%; 2012年虽然表面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3.2:1 ,但如果考虑到各种福利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则为6:1。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差异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很难消除。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产权关系需要进一步明晰。一直以来,农信社不明确的产权关系,不仅使内部产权关系混乱,更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的产权在表面上看来是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模糊。一是所有权不明晰。目前,我国农信社的产权结构和资金结构都比较复杂,有农信社建立之初形成的初始资金,一部分是法人入股,一部分是个人入股,这些个人既可以保息分红,又可以退股,并不能真正的与农信社保持良好的利益关系。二是农信社作为法人,没有真正的财产经营权。农信社社员对于自己的股权都是名义上的,没有实际上的所有权、使用权、表决权、收益权。这样就使得农信社社员没有兴趣与信息去参与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在计划经济初期,政府对农信社股权具有控制约束力,这就更使得农信社社员对于经营和管理没有约束力,对于风险没有抵抗力。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农信社的法人治理机构由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分别行使着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这三种权力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农信社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种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形式上社员大会享有着最高决策权,实际上它的权力没有落到实处。二是经营机构凌驾于决策机构之上。理事会本应该向社员大会负责,但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理事会社员由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命,这就导致了理事会理事长权力过大,一揽独权,体现不出决策的民主性。这种的选任,会使理事会长对上级负责,缺乏对社员的关注,使内部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三是管理人员自治能力低。表现为:政治素质、政策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决策水平有限;管理能力较差等。
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农村合作社本身存在着制度性的缺陷,组织制度僵硬,不能形成完善的管理监督经营机制。由于农信社之前是由政府主导,官办金融机构的模式仍然存在,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成为农信社改革的阻力。经营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素质低下,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差。没有完善的经营机制是不可能使信用社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不可能使成员信服,使内外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同时,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自控机制,没有建立起会计、财务、考核、人事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信贷管理上,缺乏适当可行的审查、评估机制,使得贷款质量差,贷款责任难以落实。内控机制的不健全,人员素质的低下,加大了农信社的管理难度,增加了农信社的潜在风险。
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着历史包袱,不良资产率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农信社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国家在不良资产上给予补贴,弥补历年亏损,在财政上减少了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减少了不良贷款率,改善了资产质量,提高了营业能力,但农信社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还存在着弊端。比如国家在部分试点地区的农信社发行了专项央行票据以改善资产,但是在票据汇兑时一些潜在的风险还没有显现出来,不良资产总量仍然很大;农信社的人均利润、资本利润率等指标小而亏损大,抗风险能力较低,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风险机制;农信社的股金机制虽有所增加,但不少股金在存款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础很不稳定。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是农信社发展改革中的一个难题,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制度的缺失,职权与责任的混乱。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由省人民政府直接承担对管辖内农信社风险管理的责任,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在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下的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管理体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没有区分开,造成不明确的职责定位、职责边界问题;省级联社由人民政府和基层联社两方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且对基层联社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很多法人体制在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了分散决策,低层次决策局面。同时,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依法管理与自主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各自的分工不明晰,责任不到位,责任交叉的现象,这种不明确的现象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措施
二、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措施与成效
商水县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始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的“四制”要求进行。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工作,业主派专人坚守工程现场,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严把质量关,对项目资金设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资金支付采用县级报账制。实践证明,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中,尤其是小型灌溉、排涝工程让受益农户参与建设的全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全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在规划设计阶段让受益农户参与。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让规划更切合实际;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让受益农户参与,倾听他们对工程使用操作的具体要求,以使所建工程操作更简单、省力、节能,此外可以让他们对所建工程质量随时监督,对确保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受益农户对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商水县不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小农水工程管护机制,倡导“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发挥农户农民用水协会组织、村组集体以及其他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落实管护责任,初步建立了保证工程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1.首先明晰产权,再签定管护协议对工程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产权进行界定,对产权进行登记移交,将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输水管道等明确为国有资产,产权属项目乡镇所有;将田间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等明确为集体资产,归村级所有,具体将农田水利项目资产移交给乡镇,乡镇水利服务站负责工程管护,并签定管护协议,产权证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项目乡镇政府核发。在水利服务站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委托乡镇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灌溉运行管理,协会对水利服务站负责,每个行政村是用水协会会员单位,会员单位人员根据该村面积大小,确定1~2名会员,会员由各村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由水利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后持证上岗。协会及其会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乡村所有水利工程设施的管护及统一协调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并接受水利部门及镇政府的监督。2.工程管护费用,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工程管护费用由受益单位自己筹集,效益较大且具有公益性的工程,政府可视情给予一定的补助,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列入一定的养护经费,有水费收入的从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维修费。3.农业用水管理实行供水商品化采用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用水科学化,水价由县物价部门、县水利局、用水者协会或农户代表核定,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供水乡级成本,确定合理水价,同时实行水价、水费定期公布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用水农户节约用水和爱护工程的自觉性,使工程运行和维护趋于良性循环。4.管护人员报酬乡镇所属工程管护人员的报酬由乡镇负责解决,行政村所属工程管护人员的报酬由该行政村负担,有水费的可从水费中解决。报酬的额度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村组负责人、群众代表、管护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做到报酬合理。总之,要使管护人员有责、有权、有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积极性,才能管好用好农田水利工程。5.产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管好用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其发挥最大最长久效益,使运行管护处于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
三、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投入机制不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商水县而言,国家投入有限,县财政收入匮乏,尤其农村税费改革后水费不再征收,同时取消了水利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民不再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农田水利建设过程环境有待改善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既有调动农村生产劳动积极性及解放生产力有利的一面,也有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利的一面。这是因为一个小的农田水利工程如一眼水井、一条田间灌排渠道往往涉及数家农户,较大一点的农田水利工程甚至涉及几十户上百户,由于这些农户思想参差不齐,因此也给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因为某一两户的问题而使工程工期延误。3.农民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且田块零星分散,加之耕种田地几年才调整一次,因此农民对改善自己土地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缺乏积极性。4.重建轻管观念依然存在农田水利工程一般在建设时从各级领导到受益群众都十分重视,但等到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往往就很少过问了,致使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工程缺乏维护,造成工程带病运行。5.管理难度大,追责制度不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大部分交由工程所在行政村负责,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及有效追责制度,导致工程管护责任不能落实;工程管护不当造成工程损坏、损毁时,不能及时追究管理不善责任;由于工程占地没有补偿,导致工程施工时有阻力,甚至影响工程合理布局;村组管护人员素质较差,其原因是当前农村青年90%以上都外出打工,村组工程管护人员只能由老年人充当,而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机电配套工程,他们所知甚少或根本不知,因此对工程的使用和工程中出现的故障及维修也就无能为力。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准备,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把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其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
三、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了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却是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愉快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四、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一)农产品疯狂涨价,新词辈出
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到“姜你军”,再到“糖高宗”,这些调侃意味的新词,把20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疯狂”表露无遗。
蒜你狠:从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从2010年初开始,绿豆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网友据此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网络潮语。
姜你军:今年雨水偏多,生姜长势不错。近几个月来,生姜价格一路扶摇直上,在一些城市的零售价近14元/公斤,直逼猪肉价格,创10多年以来新高。
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进行着农产品涨价接力赛的“先驱”们,不愁“后继无人”。在“苹什么”接过涨价的接力棒后,土豆也以价格翻番的势头悄悄跟进……
食品涨价接力赛,似乎没完没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什么不在涨,物价因素正在极大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背后
对于农产品疯狂涨价的成因,很多“业内专家”的分析是:一是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扛不过,涨一点;二是货币发行多了,钞票自然贬值,涨一点;三是农村人口往城镇里跑,劳力跟不上,涨一点;四是热钱炒作,恶意囤货,涨一点。
但是本文认为,农产品上涨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缺陷。由于物流成本的过高,才会出现农产品的价格高涨不跌。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的集中性、大量性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农产品“卖难”、“丰产欠收”等问题。一是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有些边远山区尚未做到村村通公路,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使农产品物流不能做到物畅其流。二是在运送过程中,运输车辆还是使用敞蓬汽车散装运输,缺乏冷藏冷冻设备,箱式冷藏车严重不足。
2、在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保鲜技术是影响农产品物流质量突出的问题。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
3、农产品物流投资结构不够合理。长期以来,在农业增产上,在抗旱排涝等水利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却明显不足。从农业产业化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实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万吨、蔬菜3000万吨。国外水果经过采后储存,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生产地以原始自然产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的附加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的消费领域,所以我国农产品的鲜销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保鲜储存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足10%。
二、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应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农民生产的任何农产品都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三是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为此,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
1、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载体,也是农产品流向全国、流向国外的路径,要做到村村通公路,特别是边远山区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要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
2、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开发生产。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必须加强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敞蓬卡车超载),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
(二)要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是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关键。目前,江苏省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农村物流,已是举国瞩目的范例。苏果超市农产品的大规模销售,产生了以下几方面效果:带动了900多家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共同发展,如南京的“天环”、“苏食”等大型肉制食品企业以及江苏水产公司、南京蔬菜公司、南京宁果配送等企业同苏果合作后,成为其供应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三)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
其中一是要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识功能,主要目的在保护其使用价值,以防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要改变过去那种散装、销售经营方式。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二是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
(四)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对企业物流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其基本要求是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完全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利用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等。
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经营收入支出,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可以开展诸如种植、养殖、旅游等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水管单位经营创收机制不活 水管体制改革后,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任务的水管单位被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全额财政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水管单位尚未达到财政全额拨款,经费缺口问题突出,加之受经营性项目缺乏,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偏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水管单位的经营创收工作成为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对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表示,水管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及其水土资源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等的
问题。
2.2 基层农村水费收入不足 农业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递减,致使许多水管单位生存面临困境,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难以正常运行。造成水费收入递减的原因。
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导致许多地区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农民反映,按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从而出现收费难问题。
由于渠道损坏,水损大,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对损失的水资源无法通过提高水费收入来弥补,致使管理成本增加,收入下降。
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造成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民群众的意见也很大等问题。
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不善。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水费收入的70-80%左右用于供养人员,20-30%左右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状况下降。
2.3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终端水价偏低,不利于提高用水户节水意识。水利工程农业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致使工程老化失修。实施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的地方极少,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薄弱,大部分地区的末级渠系水价没有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畴,乱加价、乱收费的问题突出,既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加快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步伐,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3 对策措施
3.1 加大水管单位营利性创收工作 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活动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据此认为水管单位今后不能再从事多种经营活动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水管单位的稳定,乃至整个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对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在财政资金到位后,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但为了保障堤防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资源闲置和浪费,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利用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是允许继续开展的。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但水管单位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开展的诸如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加工制造、技术咨询、房地产等均应视作是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不在限制之内。而受到限制的只是那些在异地投资兴办的、与水利工程毫无关系的项目。对定性为企业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水管单位应当继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开展经营活动,努力壮大自身
实力。
要善于发挥人员特长。既然经济创收是水管单位目前面临的工作任务,就要有强有力的经济管理组织。要善于发挥人员特长,讲究不同类型人员的最佳组合,以便合理搭配协调开展好工作。同时,注重学习,通过参观、阅读等各种方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将其精华之处应用到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促进自身的市场竞争力。(3)水管单位可以制定招商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在多渠道投资的项目上,要注意确保投资人和管理人的一致性,把风险与责任挂钩,切实提高项目效益。
3.2 强化水费征收工作 逐步推广和规范用水者协会等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自己负责末级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渠道维修等工作。
要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输水渠道进行公开租赁或承包,将农业灌溉管理经营权移交给农民,通过管理权限、职责和利益的挂钩,调动农民维修渠道、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3.3 完善水价管理机制 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水管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把“自主”变成“自由”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便陷于无政府的泥潭,课堂教学陷入了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如强调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由学生一看到底,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新课程教学在这些老师手中变成了“放羊式”教学。“自主”教学成了“自由”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它太过随意性的弊病,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更别说完成学习任务了。
(二)把“合作”变成“合坐”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相互启迪,取长补短。有的老师一有疑问,无论难易,马上布置几人一组,坐在一起讨论,特别关于数理化的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有些是人类几百年的成果。在一堂课让我们学生探究出来,根本不可能。讨论的时间又不去把握,有时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最后变讨论为聊天;有时时间过短,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讨论的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三)把“听会”当“学会”,把“讲完”当“学完”
“听懂了没有?”“听懂了!”教师心满意足,自以为学生学会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上懂”,“课下懵”。这是因为,听懂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听懂,只说明理解了,明白了,离会做、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或一段相当大的距离。有人说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句号。美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问号。把听懂当学会,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媒体运用脱离教学实际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现念,有的教师每课必用课件,认为只要使用了课件就是新课程教学。要么请人制作,要么网上下载,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不足,运用经验的缺乏,缺少对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课件脱离了本地学生的实际,脱离了教师本人的教学实际。以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应有的资源没有,不应有的却出现了,甚至出现了由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解决偏差和失误的对策和办法
(一)加强培训,强化研修
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人积淀不足,缺乏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全面、深刻、系统的把握,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才造成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低。近几年来,上级领导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在每个暑假开放平台,让广大农村教师在网上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不妨采取研修、考试、实践、评估的方法来促使教师进步。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特色教改之路
在我们学习名师,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古训,记住自己的土壤和气候,要对名师、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进行消化,吸取有益的东西,科学的“移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的研究理论、积极的研究教材、教情、学情、教法、学法。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了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少出偏差。开创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三)及时反思,及时调整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是这样。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陌生到熟悉,由实践较少到实践较多,由偏差较大到偏差较少,由经验不足到经验丰富,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及时从学习理论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名师、学习同行中汲取经验,调整我们的教学。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再调整、再实践。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及时做反思笔记,做学习笔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教育赋予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学生不再单纯地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理解建构者,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反映出的不同个性为之提出可以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英语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方法就是小组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通过学生发言来寻找他们所反映出的不同知识层面的差异,为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在讨论的时候,由于班级人数多,每组成员随之增大,学生个性不一,课堂反应有差距,比如有些学生沉默寡言,有些学生借此闲聊,课堂秩序难以控制。为此教师总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维护课堂秩序,教学任务进程受到影响,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小组代表发言也只能是个别组有机会发言,而大部分的小组都没有机会发言,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英语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造句,一堂课最多提问学生也超不过二十个,而且每个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如果要保证全班七八十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么一个学生一周才发言一次,这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二、 难以有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还体现在使学生都能公平地受教育这一点上。大班额课堂却让学生深受其害。在农村地区,学生英语学科薄弱,其中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农村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大班额教学,使得许多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英语又是一门需要教师随时跟进,随时落实的科目,这在大班额课堂上都难以做到。因此,到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英语基础弱,再加上自身自律能力差,老师在课堂上只能顾及到很少几个人多则也不过十几人,这又怎能体现出让学生公平的接受教育呢?
三、 难以展开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应多“合作交流”,也就是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又不能因为合作交流而使学生落入丧失独立阅读能力的误区。合作交流最突出的表现即为小组探讨合作学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一个新亮点。但由于班额过大,整个课堂难以掌握在老师手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得探讨,天马行空;甚至有闯组等现象。在外层来看学生似乎是讨论得非常激烈,可站起来表达出的结果却是偏离了中心点。再加上纪律难以控制,往往是下课铃响后,才发现课堂过于活跃,知识点却没有完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四、 创新性作业无法落到实处
新课改中提到教师应留给学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还是因为班额过大,教师批改作业就成了问题。所以,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不敢布置一些有质量、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业常常都是一些简单的整理单词,抄写课文,总结知识点等基础性的作业,这种作业教师批改比较容易,这种作业当然不能体现出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而去落实。这种泛泛而点的作业模式不利于尖子生的发展,也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这样发展下去学生会抵触、排斥学习。教师因为长期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没有时间充分备课,不能全面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发散思维的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改进,也禁锢了教学的发展。
五、 不利于新课改的师生情感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