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9 14:45: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45-01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它是一门有着高度独立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关于人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问题”,因此要尤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做武装,“以科学规范和方法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清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出相应的科学化途径。

思想政治科学化特征表现为:第一,认知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它所揭示的道理和社会矛盾都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并以宣传真理、发现真理的魅力感召人心,凝聚力量,指导人们进行科学性的认知活动。

第二,实践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将政治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人们才能够解决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而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真理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智力支持性。科学的管理决策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资料和思想政治保障,同时还可以调节思想舆论和人际关系环境,以保证管理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决策的智力支持性,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同样可以带来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教育必修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课程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坚定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和方向。

第五,知识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在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基本理论之外,还综合了心理性、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理论,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科学化

教育事业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事业,担负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职责。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每一个人都要从思想上进行变革,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树立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给人明确指明前进的方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的一脉发展和继承,因此,“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我们要从根本上做到思想认识科学化。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理念的科学化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灵魂所在。要正确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时代需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的待遇,确立育人无价和科学指导的教育理念,以学促思,以思导行,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人的行为与认知的科学武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方法科学化

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体系,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际效果。在新的形势下,要根据新情况和新任务对二者进行不断完善,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从思想入手筑牢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并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规范,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思想运动,提高公民爱国主义的思想觉悟,以高昂的主人翁姿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为实现高尚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篇(2)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篇(3)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还是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学习任务单必须考虑高中生差异化,让更多高中生感受到政治课堂的乐趣,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借助学习任务单教会学生学习技巧,培养高中生学习习惯,让高中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任务单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明确目标任务,精准分析学情,摸清教材特点,切实减轻高中生学习负担。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主要探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策略,希望对高中政治微课导学有所帮助。

一、实现目标落到实处,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普及推动微课教学开展,将课堂教学形式由传统单一式向自主学习式转变,为高中生学习提供广阔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微课教学如果不能把握尺度,很容易使高中生感到困惑,只有切实制定学习任务单,发挥学习支架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制定学习任务单时,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实现目标落到实处,让高中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目标。如讲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时,教学重点是掌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设计了科学化学习任务,首先播放歌曲《超越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教学法让高中生欣赏古迹、欣赏文物、欣赏绘画等,体会优秀文化影响力。为了让高中生反思是不是所有文化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我还在学习任务单中精心设计了拓展训练,以引导高中生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知识,谈谈自己对“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看法。

二、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单、微课、翻转课堂等培训活动,让高中生对微课进一步了解,促进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还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拓展能力,将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需要学生解答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将烦琐的问题简单化,让高中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各项内容,减少学习政治的畏难情绪。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时,这节课需要高中生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等。在教学时我按照学习任务单要求组织高中生讨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要立足社会实践呢?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将高中生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放入微课视频中,不仅完成探究性教学任务,还锻炼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对高中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为高中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思路优化,促进高中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政治教师要注意不同难度内容要搭配不同练习题,以达到知识点之间的最优权重。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然后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问题,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高中生讨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讲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时,通过微课向高中生播放教学视频和课件,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自主参与教学,更热爱微课教学法和学习任务单。

四、配置个性化资源,印证自主学习成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策略,配置个性化教学资源,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发挥微课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设计和开发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单,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任务单运用,体现新时期教育目标,让高中生印证自己的学习成效。因此我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听取学生意见,选择丰富多样的练习内容,并且当堂训练,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须3(文化生活)中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首先带领高中生复习反馈: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改造方法及产生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必然要求?然后在微课中展示自主训练题和拓展训练题,以促进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学始于疑。接下来为高中生提供印证自主学习成效的练习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等。

综上所述,微课背景下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和开发意义重大,需要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学习任务单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促进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习任务单的真正作用,成为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习任务单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64-02

一、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目前,在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社会根本要求出发,作为德育第一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把人的社会属性置于首位,按照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强调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共性要求。另一种则是从个人本位主义作为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强调社会、社会群体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由此带来的发展上的个性化选择。这两种德育观从根本上说,都是认为社会、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立的。当强调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要求时,必须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条件服从,受教育的个体在社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模式中形成,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必须实现统一,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从内容到实质的与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往往致使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为社会服务意识减弱,甚至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道德滑坡。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和富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培养主动进取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确保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个体发展必须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根本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人的自身。个体为社会服务和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由此,可以明确德育责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应该协调统一的,可以同时对人和社会发展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德育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是要在承认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前提下,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同时,不意味着不纠正其偏差的个性。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有效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全面发展。

二、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途径

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基本途径包括,要坚持以培育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为基本导向,充实德育的基本内涵。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消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是要在承认上述差别的基础上,鼓励每个人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展人的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德育环境,在坚持社会、社会群体思想原则、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前提下,不断充实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内涵,营造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德育模式。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要把德育的功能放在促进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的结合点上,明确时展对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将社会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发展方向相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提出具体目标、具体要求,符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的,调动受教育者为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基本目标必须明确、清晰,并且是唯一的,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教育情感与接受情感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具体发展要求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情感基础。必须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差异,重视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人的个性差异还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个方面,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中,每个人对自身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差异。必须承认和重视这种个性差异,从不同受教育者各自特点出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按照受教育者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发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发现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价值,在差异中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

充分发掘个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潜力。在德育过程中,社会和社会群体、受教育者、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社会群体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关键因素。坚持德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实现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之后,都有一个经过知、情、信、义、行的内化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任何外部强制性的措施,都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内化为个体素质。这就要求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发受教育者自我进步的信心和能力。这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包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只有充分激发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动的受教育主体,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有机结合。

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影响力是受教育者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社会环境必须营造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社会、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对所传授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接受,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良好的德育效果取得不仅在于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显示出教育的力度,还在于教育者的个性所产生的教育力量。当社会和社会群体、社会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时,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社会环境要营造出这样的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情感、果断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显示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力。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信息的自觉主动的内化与现有思想品德素质外显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在现实的亲身感受中,把握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融合在社会之中,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的谐调统一。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60-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的实质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实际出发,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完成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解决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要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充分研究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特点。从大的方面来讲,要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紧扣时代主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树立起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归化功能;从小的方面来讲,还必须科学地研究、分析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功能。

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本规律与趋势来看,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可以着力从个性教育、分层教育、有效教学及问题意识的维度来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路径。

一、基于个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探讨

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人格特征。个性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因此,把个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分地强调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不看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实行填鸭式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视或者轻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教育客体,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的听话和服从,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的针对性,也就难于谈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并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而要想做到“贴近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实施路径,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的教育主体,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沟通和交流的主体际性关系。因此说到底,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为条件的,这一条件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势利导。

其次,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鼓励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其中也包对其不良个性的合理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学习、认知、体验中逐渐成形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外界的教育和影响而变化发展的。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的积极引导,使之向符合社会要求方向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6)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63

0前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以在我国的不同阶段对于教育的发展与建设都较为重视。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对于国家教育总体质量的加强具有重要的带动性作用,同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提供了必要的高素质人才,使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实力有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未来的发展中十分关键,现阶段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其在专业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相关的思想政治观念还有待进一步的养成,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是保证我国教育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

1.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发展初期,经济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为显著的差距。由于经济的落后导致国家对教育建设进行的经济支持力度较差,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较慢。当时我国高校教育理念与方法较为传统,导致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进行教育中所安排的主要内容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少,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全方位高素质的发展。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加以重视,主要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使高校学生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加强自身思想与修养。

1.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加强与完善,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培养,使其在现阶段学习与生活中以及日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端正的思想态度,这有利于其未来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影响的因素存在四个方面,家庭教育、消极文化内容、学校自身环境有待加强以及高校教师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想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将这些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3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提高教育水平与加强人才培养的能力。高校教育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思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重视对高校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十分必要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

2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因素

2.1家庭教育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熏陶使得学生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有积极的内容,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内容,使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将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往往在家庭教育中形成错误思想的学生不易重新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导致其在生活中表现出偏激消极的状态。家庭教育的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时间较长,所以使学生形成的错误思想十分深刻,较难进行重新正确的引导。

2.2消极文化内容的影响

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内容,这些消极文化内容的产生与传播途径主要就是网络。网络时代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行限制。消极文化内容从少数人中产生,通过网络对其的传播,导致高校大部分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也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抵制消极文化内容是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中所应进行重视的内容。

2.3学校自身环境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自身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一些高校对于自身环境建设不够重视,环境水平较差也不利于学生积极与乐观思想的形成。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整体环境较差,学生不能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2.4高校教师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基

本素质与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高校教师基本素质达不到相关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只有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并引导其进行正确方向的成长与发展。

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措施

3.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想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要对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进行反思,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高校学生在家庭中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辅助,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就要家长进行自身思想与修养的提高,这样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起到正确的引导与榜样作用。

3.2抵制高校消极文化的传播

抵制高校消极文化的传播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中所应进行重视的一项内容,高校教育要对消极文化传播的途径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对这些途径进行阻挡与控制。其中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网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就要对校园网络中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保证校园网络传播内容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校园之外的环境中也要正确选择网络中的文化内容,以免受到消极文化的干扰,影响其进行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3.3加强高校自身环境的建设

在高校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高校自身环境的建设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高校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对环境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积极的情绪。

3.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篇(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在新时代逐渐兴起的新学科,它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学会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人,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很强的服务性和实践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每个人都具备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终实现人类思想的全面解放,满足人类精神文明需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出能积极参与到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事实上,这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首要教育任务。

1.2尊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的本质

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以下本质特征:其一,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句话表明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存在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以,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是社会在自然界的外在表现,社会则是人类展现本体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其二,人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传统的唯物主义观念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外在表现,而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和主观能动性。事实上,人类一直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潜在愿望来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三,人的根本需求是本质的体现。人类的需求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需求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精神需求却各有不同,常常因为人的爱好、追求、欲望的不同有不同表现形式,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以上几点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

2.1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是指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人类可以充分协调自身身体及智慧等因素进行各项活动,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个具体全面的发展体系。人类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外在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方面,人类实现综合全面发展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优势,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成长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类的实践能力,也是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实归根结底,社会的发展还是源于人类本身。

2.2满足人类各项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的基本要求

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存在各种不同的需求,且人类的需求是有一定层次的,最顶层的需求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只有把人类的个人需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达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人的需求因价值追求的不同而不同,而人类的价值追求则是在客观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的人类对客观世界创造后的更深层次道德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热之间人文关怀的一种教育,它的教育任务是帮助学生清醒地分析各种结果的可能性,进而进行自己的判断,最终形成独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3适合的教育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的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进行必要的沟通,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这种交往式的教育艺术注重的是主体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重点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否发生着或者已经发生了沟通和理解。如果二者相互之间是理解的,这表明在对某种事物的认知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有共鸣的,会因为一方的某种见解因为这种共鸣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也会因此信任对方,进行心灵深处的有效交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掌握了这样的教育艺术,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才真正开始。这样的教育艺术也充分调动被教育者的主动性,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篇(8)

大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对象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新课标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求课程、教材、教法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在新的时代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的时代性课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作持久不懈的艰苦努力,其中,充分重视和深入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则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改革的实验性研究,就是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弥补现行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2.1理论意义。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新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这项系统工程中优先考虑解决的。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对于落实课程目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改变课程中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鼓励课本内容与时政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探究,在搜集和处理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获得新知。在评价方式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2实践意义。(1)帮助研究对象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研究对象客观认识自己的职业,唤起研究对象的自我发展意识,切实提高研究对象的职业素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研究对象的教育教学水平。(2)本研究力求以客观真实的调查数据,反映目前形势下大学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探究适合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3.国内外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概况

我国一贯有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针对我国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端,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1年秋起,全国设有38个实验区,到2002年逐步扩大课程改革范围,到2005年秋季,课程改革在全国铺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而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如朱慕菊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是两个科目: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更重要。"

篇(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里巷俗语,以其简明而平实的哲理,指导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并产生积极的效应。我们在设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时,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构建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的许多美好的愿望,就往往会因脱离实际而成为空中楼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第一,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内容无序的现象不在少数。无序,通常表现为较强的随意性,并往往因随意而失去教育的针对性,乃至形成人人“喝大锅药”的局面;第二,一些教育机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基本道德的严重滑坡估计不足,甚或麻木,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应有的基础性地位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不少人仍习惯于进行大而空的说教,这就严重背离了道德规范教育的施教规律。

一、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关于做人、做事、处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理念及其所奉行的行为准则的统一。彰显人类文明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应具有社会性、健康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点。所谓社会性,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须符合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要求,如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创新理念、环境意识等;所谓健康性,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具有正直向善、追求进步、奉献利他,以及爱国守法、共同富裕等基本的内涵特质;所谓发展性,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深厚而广泛的土壤,必将具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而成为社会整体道德进一步升华的条件和推力。

党和国家围绕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所倡导的相对完善的一系列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的组合,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大学生群体是落实这一目标体系的非常重要的对象。

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奠基意义

《论语・八佾篇》中的一段对话,对我们这个命题就很有启发意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说的是画中女子的灿烂的笑容和黑白分明的美丽的眼睛。以子夏的聪明而言,这个意思他应该是知道的。关键是“素以为绚兮”,他可能不理解,所以请教老师。“绚”,即“绚丽多彩”,是对画中的女子形象在色调方面的描述。孔子的回答并没有就画论画,而是借画喻理,通过说明绘画效果与绘画材料之间的关系,来阐述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他说“绘事后素”――先有了洁白的绘画材料的底子,即“素”,然后才有绚丽多彩的人物形象。子夏果然心有灵犀一点通,他马上明白了老师的“画”外之音,于是由画而人,发出了“礼后乎”的关键一问。意思是“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在的礼节,要以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吗?”这一问使孔子非常高兴,于是便叫着子夏的名字说:“商(子夏的名字)呀,你的话启发了我啊。可以与你讨论《诗》了。”“起予”,表现了孔子的自谦,也是孔子对子夏的委婉的赞扬。看来,孔子不愧为教育家。这段对话中的“素”的概念,可类比于本文“基本道德”的概念,“礼”的概念,我们不妨把它活用为现代社会中“法规”的概念。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法治社会的形式秩序须以人们的普遍的道德秩序为基础”的结论。由“素”而“绚”的成画过程,既是一个人由凡而贤而圣的不断向着高尚的社会人目标升华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由稳定和谐,继而不断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过程。“粪土之墙”不能作为绘画的底子,无基本道德规范的人,很难使他成为理想的道德高尚的社会公民。同理,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底子很薄的社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的目标。

基本道德规范是本、是源,其他都是末、是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语)。没有好土是难有好花的;先后错位,也是有悖施教规律的。有了最基本而广泛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坚实土壤,才会有“素以为绚兮”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社会主义道德之花的开放,才能更有效地全面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这也许是重视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积极的社会意义之所在罢。

三、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目标的途径

在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儒家由小到大依次提出了“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具有严密的先后逻辑关系的目标体系,其中“意诚、心正”即“思想纯正”,也是基础目标。当然,思想纯正是不能流于虚泛的,它有一整套被高度概括了的规范人的行为的原则要求,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今天,根据时代的特点,同志在《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中,不仅强调了“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呢?窃以为可从“对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四个方面,确立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的基本途径,并引导大学生经常性地用“四个对”来检验和省察自己。试分述如下:

对己:就是要学会通过读书修身,使大学生明白什么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学生在持之以恒的阅读学习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有效避免是非颠倒的错位,才能给自己定好位。定位的过程,就是知荣辱的过程,就是甄别与选择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是道德内化和灵魂升华的过程。《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讲“学而时习之”,把学习放在首要的和第一的位置,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从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中不难窥见其不学习或不会学习甚或错误学习的根源。如有的学生经常打架斗殴,却自以为“英雄”、“大丈夫”,这是因为他不懂得“英雄”和“大丈夫”的高尚意蕴,乃在于具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仁以为己任”的天下胸怀。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惰。当今的中小学生,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在他们所受的系统人文教育依然欠缺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应当担负起补课的责任。这种补课,不只是贴标签式的说教,或靠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所能奏效的。国家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人文学习的文本,即修身读本,激发他们热爱阅读的兴趣,培养健康阅读的习惯,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组织、指导与管理。这样,才有利于逐渐实现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培养起他们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书修身的过程,就是“明理、悟道”的过程。明“理”,不仅是明“礼”的前提,而且是“爱国守法”和“团结友善”等诸多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更是实现大学生自律自强的根本所在。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以为,书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就是和好人对话,读哲人的书,就是和哲人对话。我们把“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喊得很响,问题是,我们把大学生的关于人文修养方面的读书生活真正重视起来并关心到位了吗?

对人:对人的核心是“信”,即诚信。有信易和,无信则悖。“信”是立身之本,“和”是乐群之则。信,不仅体现生命自身的真实价值,而且赋予了生命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和,则是要学会与人为善。没有与人为善的胸怀,就没有“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这个“和”,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和而不同”,是讲荣辱是非的。“信”与“和”表现为对人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同一性。现代社会是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对大学生来说,面对师长、同学、班集体,面对学校这个小社会,以及他们将要融入的大社会,无不涉及与人打交道的问题,无“信”何以立身?无“和”何以处事?

对事:对事的核心是敬业。敬业就要知责任,会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知责任要的是责任心、精细心,会担当要的是思路和能力,敢担当要的是热情和干劲,善担当要的是勤俭自强的精神,要的是效率和效果。这些都是基本道德规范应有的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有限范围内,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做事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做事来实践敬业精神。

篇(10)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以及部分专门院校都开设思想政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设新科目以适应社会对思想政治人才的要求。表明思想政治专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社会生活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促使人们认识问题方法向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当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理问题以及消极丑恶现象时,人们却不约而同地认为主要原因是思想问题,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表明人们对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但这种期望和要求却以不满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家人和朋友都会关心他的录取专业,当被告知是思想政治专业时,得到的回答却是“那是没人愿意学的专业”。这些学生还没有迈入大学校门就先被社会上了消极色彩十分浓厚的一课。

作为青年优秀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这一群体对真理探求的欲望最为强烈,对社会不合理社会问题、丑恶社会现象的愤怒也最为激烈,对变革社会的要求最为积极。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们的这种社会精英意识已经逐渐淡化。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探求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意识不强,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思想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转变思想政治专业教学在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教学方式,探求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在思想政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力求把所任教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讲清理透,为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费尽心机补充材料,寻求最佳讲解方案。然而令这些教师感到不能理解的是学生并不理会他们的辛苦劳动,既使教学名师主讲的课堂逃课也普遍存在,坚持听课的学生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对此,教师普遍感到无可奈何,认为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然而学生却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干脆在宿舍睡觉。这种矛盾,表面看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而引起,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问题。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材很多内容是在中学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丰富,对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不足或滞后,加之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实现。换言之,这种教育模式还属于应试教育范围,而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人才,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以培养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另外从人的成长发展阶段来看,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学生生理、心理都日渐成熟精力旺盛,对新事物敏感,求异求新意识强烈,这些特点促使学生对单调枯燥的课堂大多抱有回避心理。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详细清楚的理论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一段现实问题的分析却能吸引学生的现象。这是由于思想政治专业所包含的基本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有关国家政治、社会、行政管理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要简便深刻地学习掌握这些内容,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实践亲身体会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国家政治、社会制度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使命感。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矛盾并不是指思想政治专业的所有课程和课程的所有内容,同时这一矛盾对不同学生和不同学科的表现程度也并不完全相同。

二、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参加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主动探求精神以实现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可以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部分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15%,推进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意见既反映出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的现实。思想政治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探求在社会生活中检验基本原理的具体途径,内化专业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任何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会涉及到改革对象的所有方面。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改革过程中将会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变革。由于教育自身发展延续性的特点以及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对教育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采取渐进式改革。在对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进行改革时,不可能对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只能选取能够促进全面改革的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对于思想政治专业教学而言,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与其它问题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其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教学来实现,这就要求应采取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即实践教学。具体在思想政治专业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把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主动观察、具体调查以及思考,正确认识和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再次,实践教学能够促进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模式”是指事物运行的标准形式,具有示范性和形成后稳定性等特征。教学模式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形式。自学校教学产生以来,形成了很多不同模式,但总体可分为教师“教”为主和学生“学”为主两种基本的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获得途径变得多样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及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都促使学校教学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模式转变。要求学校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提高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思想政治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对所学理论方法进行实际检验,也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技能。这一过程是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学习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自然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途径

1、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专业怎样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师生都还很陌生,对教师而言既有观念认识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现有教学管理体制的问题,制约了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对实行实践教学方式的要求很强烈,但现有的考试方式及以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导致其对进行实践教学的考察形式存有恐惧心理,不敢主动要求实践教学方式。另外多年应试教学模式的熏陶已使学生适应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对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商讨探索符合思想政治专业特点并体现实践教学要求的考试测评形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只要从根本上消除考评形式的疑惑,就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要求。师生双方只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共同认识,就能促使实践教学思想外化在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周密设计实践计划

思想政治专业实践教学与其它专业直接具体操作或实验不同,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变异性和复杂性。这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基于不同生活背景和经历条件下思想各异的人,以及主要体现思想意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就增加了实践的难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地调查进行科学分析,验证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在具体问题分析中发现、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形成适合自身特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实践教学的这些特性要求必须拟定详细周密的计划方案,通过自愿结成实践小组集体讨论以便集思广益,尽量完善实践计划,保证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可行性强的计划方案还具有激励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克服学生的学习惰性。

篇(11)

注重人文关怀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又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基本理念

1.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它要求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来满足人们的感受和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2.人文关怀方法与思想政治课具有内在契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现实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思想政治课也必须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人文关怀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国外的文化和各种思潮随着西方的价值观涌入国内,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尚在形成之中。当他们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多重价值观的冲击时,难免会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实施有效的人文方法,积极探索人文关怀论,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基础,是提高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创新的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创新。

1.创新和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方法理念是对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人文关怀首先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工作理念,在

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才成为一种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贴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建立确保人文关怀方法实施的长效机制

切实可靠的机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机制。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要加强调研,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和反映机制,使得教师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前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3.拓宽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路径

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注重学生社团这一重要人文关怀途径。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次,重视校园网络这一人文关怀的新途径。以人为本,加强“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展成学生满意、师生互动的平台。最后,校园环境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内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人文关怀方法的现代传媒载体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说,应积极吸收现代传媒载体发展的新成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现代传媒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方法中来,创新和发展与人文方法相协调的网络载体。网络载体是现代传媒载体的代表,它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与人文关怀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克服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亲和力,从而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高蕾.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J].理论界,2005(2).

[3]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别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

[4]王春锡.人文关怀:学校教学的新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