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在问题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发现新知识和新规律,而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有人说,整个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不停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就是一个根据当时的情景不断做出判断和行动的问题解决者。所以,教师教学研究应当从现实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上来。在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思中获得自己的经验,这种研究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是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的。
二、在行动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适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提炼,使之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应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并带着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实践,再搜集出现的新问题,试图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做到连环改进。
三、在情景中研究。
比如,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环节,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背景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教师的一个眼神,手势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信息。因而,我们提倡教师的反思和案例基于当时的情况,并从中获得具有个人经历和体验知识,内化为教师的智慧。万师92年毕业的任运昌老师能够以一位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就是他拥有自己的思想。他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的“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这句话理解得特别深刻,并且,躬行不辍,孜孜以求,通过扎实的行动使自己成为这些思想的拥有者。他当过13年小学教师,多次参加和组织市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教育报刊发表文章60余篇,撰写、主编、参编教育图书18部,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7项,教育、教学、科研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2项。现任教于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是我们万州教师的骄傲,他是我在万师认识的佼佼者之一。
四、在情感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离不开情感和体验的参与。教师这个与变动的人和变动的课堂打交道的职业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在一个充满情感的学习场所中,教师的个人探索和成功才会真实可感,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才会成为可能,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达到。
目前就我校而言,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掘资源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所改进,学习成绩上有所提高。笔者建议:
第一、上课,打破齐步走,分层教学。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摸准每个学生的实际信息,以便确定教学方式,为照顾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中、易三套问题让学生解,实施分层教学。
第二、作业,打破一刀切,因人而异。课堂练习采用两段轨道式:A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练习;B层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练习。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因人而异,基础好的免去抄写作业,换成写作文,作剪报,看课外书等培养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业;基础差的,就以最简单的做起,先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连写日记,AB层学生要求以整篇为主,C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学会写一两个片断即可。
第三、批改,打破集中式,即做即批。对任何一种作业都要求面批。批改前,要求学生先自己至少检查一遍,然后就一直站在教师身边进行面批。如果发现错误,告诉学生:“你错了!”在他的答案左边上打一个“?”,再让他自己找原因,如果订正好了,再进行第二次批改。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学生在态度上认真了许多。因为当场批改,谁都不希望自己太难看。所以,学生在审题上会仔细一些,书写上会认真一些,就连文字描述上也会具体、生动一些,作出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2)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学生在教师、眼皮子底下完成作业,谁都不敢偷看,所以,做出来的作业真实性就强了,教师也就能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了。(3)批改辅导合二为一。学生的作业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有时字写错了,有时题目理解错了,有时不懂就乱做了。所以,面批时,一旦发现错误,教师就能及时会现,并能及时辅导学生,学生也能及时改正。学生的单元考试成绩,可利用中午的时间、课间的时间坐在讲台前一个一个面批,试卷考完,个别辅导也就完成了。这种形式,对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约束,他站在你身边,总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
第四、辅导,打破集体式,个别帮助。面对班级中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外辅导的工作量是繁重的,可集体辅导的效果总不如个别辅导的效果。可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一左一右地坐在教师两边。曾有老师利用放学后等车的片刻时间给学生补课或辅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找到学习的门径。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序幕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一轮空前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真正适应新世纪基础教学改革和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
1、教师应转变成才观和发展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2、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练”、“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由老师摆布受老师灌输。学生的技术技能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教师要由以往的居高临下转向师生平等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仅能言传也要身教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享受体育运 动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养成终生锻炼的好习惯,这一点首先要从对体育老师因中小学生亲敬而模仿开始。
3、形成教材创新使用观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把教科书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师只能按照教科书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这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旧教科书本身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从而使体育教科书成为学生最不喜欢阅读的课本之一。根据新课程理念体育教材要体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地区特色。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展示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校本教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体育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搞一些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广播体操及拔河等比赛让学生把课中学到的技术技能,通过比赛的形式发挥出来。通过活动学生们的形态、神态都有明显的好转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创编一些基本的技巧组合。 所以说新型的体育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做到用活教材、开发教材。
4、实行科学评价观
长久以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分注重几项指标定量分析只见分数不见人这样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缺陷.是不科学的。它漠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运动兴趣和上升幅度。因此是不科学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由此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树立正确评价观。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评价的时候既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最终使评价民主化、科学化。
例如:在50米跑的考核时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学生能跑多少秒,然后相应给他们的分数,而是根据他们上下学期或上下学年成绩提高的幅度,再加上这次考核的绝对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分(学生要建成绩档案)。又如:技巧的考核,一改过去教师单一打分的做法而采用教师50% ,学生互评30%,学生自评20%的综合评分或者采用’“我真棒”、“我能更好”、“我要加油“、“我要努力”“四种鼓励性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更能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后进生看到进步的曙光尖子生朝着高峰前进。
5,重点转变观(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以成绩为主还是以能力为主,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意志、态度和能力”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为促使孩子体力、智力、道德、伦理全方面协调发展的工具。而我国的教育观念,依然停留在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掌握知识量大小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指标上。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便出现规矩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教育,把教育搞成题海战术,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把教育的全部都纳入了考试升学就业的错误轨道。而用分数区分孩子的优劣,更是把教育完全演化成一种淘汰游戏,成为一种畸形的模式。而在这些模式的束缚下,我们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孩子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理应被我们所抛弃,看着无数的考试“优等生”成为社会的“残次品”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转变?今天,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基础教育,应该以提升孩子素质为主,以培养孩子能力为主,应该是培养孩子做人、思考为主。更笼统一些,基础教育就应该是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而这种素质教育又必须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转变我们一直坚持的“教师中心论”,我们必须认可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加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力培养学生智慧、才能、个性的发展。对生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理心理有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学校老师和教育工作者适当引导、指导为主,在家的时候家长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尽可能少的干涉,让孩子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也让孩子有了充分的个性发挥、特长发挥的余地。而这又必须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打破常规,树立学生为主题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经历的主人。
目前,我们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学习观”,我们必须打破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书本式灌输的这种狭隘的教育思路。打破这种崇学乐道的文化观念,适当调整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年传承。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体育教师也同样如此。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此外,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再次,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最后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
1 中职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中职教师对师生关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认识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1.2 中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1.3 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
2 当前中专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专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2.73%有自责倾向,12.17%学生有恐怖倾向,16.81%有冲动倾向;4.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不断出现学生伤害亲人惨剧。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3 中职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3.1中职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3.2 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考试具有教育性,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少年中专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和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中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3.4 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或服务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以上四点是转变中职教师教学观,从而改变教学实践,并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中职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向, 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2]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王公安,袁桂萍.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现代技能开发2000(6)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绝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时期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随着现代化、科学化步伐的进展,在中学语文教学界,自读这个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要,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运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大段时间让学生自读,而且还指导学生写好“自读笔记”。另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多次穿插小规模的自读。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布置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谈基础上组织讨论,并给予点拔和总结。再有一种是在语文第二课堂学习中安排学生经常性地到图书馆、阅览室开展浏览与泛读活动。通过以上方式,保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训练为主”的体系,给因材施教创造条件。教育事业首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同时要提供“以教师为主导”的多样式教学实践。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得师生双方的聪明才智得到挖掘开发,且展现的相得益彰,也就保证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
四、挖掘探究性语文教学方法
探究要做到多问题追根求源,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语文学习拥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教会学生去探究,种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对疑问寻求解答。从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生活中问题,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去分析情景状况,解答心中的疑惑,发现问题的实质,总结经验。通过不断的探究性学习,更理性的认知社会,感受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适时地对学生引导点拔、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等。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认识电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教学方法,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与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只要不断的摸索、实践,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必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一、二年级要教给识字方法,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尤其要掌握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加强技能的指导;要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识记大量的生字,扫除认读障碍,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的教学方法,力争营造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境,唤起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识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这是学生独立识字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制作儿童熟悉的动物图画、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插入充满童趣的语言,用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赋予词语生命力,这样唤起了学生识字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就能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喜悦。
二、用顺口溜、谜语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生字
1、用顺口溜识字。如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2、根据字型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飘”字时,我用边说儿歌边写字的方法出示生字,“西二小,真轻巧,风一吹,它就飘起来”。
孩子们哈哈大笑,很快就记住了“飘”。再如教“坐”字时,我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人在土上,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我再问:“你们现在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我说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坐”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字型与字义就自然而然地掌握和理解了。再如“告”字,我就编顺口溜“一口咬了牛尾巴”,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就把字住了,记得又准又快又牢固。
三、合理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寓教于乐
例如,识记“网、运、展”这三个字,我先用课件出示这三个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然后进行学习。方法:①小游戏猜一猜。猜“网”字,我读字,学生找卡,说说是怎么猜出这张卡是“网”字的。②读句子——蜘蛛为什么忙着织网?你还知道什么网?③练习组词。猜“运”字,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还可以运什么?用什么运?④练习说话。猜“展”字,做展翅动作,了解伸展的意思,同桌一起想办法识记,看谁记得快,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要学的生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任之初“亮好相”
“亮好相”是指向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展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使大家看到这个班主任虽然年轻,但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定会不负众望,管理好班级。
那么,怎样“亮好相”呢?这需要青年教师在课余多下工夫。比如。可在学前教育期间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各科成绩,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情况先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想好班级的制度包括学生考勤的惩奖方式、座位的调换方式、值日方式等。
二、主动联系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任课教师的意见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青年班主任更要注意凝聚任课教师的力量,使班级管理取得成绩。
1.开学之初,召开一次本班任课教师会
会上,班主任要将自己事先整理好的学生信息提供给任课教师,以便其筛选自己的课代表,以及撮据学生情况主动调整他们的管理方式及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在会上,班主任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案共同讨论,寻求最佳策略,最终确定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班方案。这样做不仅利于班级的高效管理,还增强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情感交流。情感融洽了,班级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2.青年班主任要主动与任课教师多接触
听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一是可以让自己更全面真实地了解班级情况,不致一叶障目;二是青年班主任的主动热情交流,显示了对任课教师的尊重,无论年纪大还是年轻的教师都会因得到尊重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这样既能消除任课教师可能存在的班级管理上的顾虑,又能协助任课教师处理一些问题。在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合力作用下,增强班级建设的实效性。
3.青年班主任与任课任教师接触的方式
可以定期会晤,共同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也可以在平时与任课教师多聊天,聊聊学校、学生,或是话家常,这样青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不仅建立了默契的工作关系,更可以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
三、积极主动,真心实意地为任课教师排忧解难
任课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青年班主任要给予真诚的帮助。在工作问题中充分显示班主任的协调作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在生话问题中显示朋友的力量,使任课教师感到温暖与幸福。例如:任课教师有病或有事需调课或请假时,青年班.主任要尽力协调,帮其处理好,遇到突发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安排,等等。当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青年班主任不可袖手旁观,认为那是任课教师自己的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任课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班级工作中的问题,所以班主任要和任课教师同舟共济。
四、充分尊重任课教师,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级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年班主任更要从内心真诚地尊重任课教师,这样自己的学生才能更加尊重他们,任课教师的才华也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工作中,青年班主任不可只注重自己所教的学科,故意利用自己的班主任身份,以及学生害怕班主任,愿意讨好班主任的心理,错误地引导学生只学班主任的课,只听班主任的话。在管理理念上,班主任也切不可有意无意地在学生中抬高自己,贬低其他任课老师。特别是遇到学生对某位教师提出意见时。班主任不能只听学生的一面之词,武断地去找任课教师,更不可鲁莽地反应到学校。而应在坚决维护任课教师威信的前提下,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老师,积极强调他们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合适的方式与任课教师积极沟通,婉转地反映学生意见。与任课教师一起寻找―个更好的平衡点和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收益,又帮任课教师树立了良好形象,还在其没有不良情绪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取得了进步,而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定、乐观、豁达的性格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位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细心的“母亲”,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有自尊,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研究、调查分析学生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尊重学生作为了解研究、调查分析学生的必要条件。而那种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只能引起学生的怀疑心理、戒备心理,加大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也不会向教师倾吐心声。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当好学生的意思就是说要向学生学习,要了解学生,了解他的内心,知道他在想什么。无论是调查了解学生,还是教育学生,都要通过情感来沟通,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老师,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爱戴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由知识型教师转为学习型教师
知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很多都已经滞后了。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必须要学习,即终身学习。传统的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需要了。而今天的教师有一桶水是永远不够用的,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必须要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水。要使你的知识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智慧。和任小艾一起工作过的老师说过,她就一点和我们不同,那就是她点子特别多,她总有无穷无尽的教育智慧。这些智慧就是从学习中来,从自己不断的经验积累中来。
三、由封闭型教师转为创新型教师
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活,用我者死。”意思是说,在学习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借鉴,化众人之所长为己,然后再改变自我,提高自我,创造出新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四、由警察型教师转为情感型教师
要做好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懂得爱的人。有人这样说,爱孩子是做教师,即合格教师的底线。如果一个教师连孩子都不爱,那他就不适合做教师。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塘。一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偏爱,只爱学习成绩好的或长得漂亮的学生,而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往往持歧视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有时学生偶尔犯些小错误,老师就大发雷霆,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会使师生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学生心里留下阴影。其实,学生犯些小毛病,并不是品行差,而是其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这时,需要老师善意的提醒和帮助。
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爱,而是精神上的爱,他们真正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教师如果不改变教育方式,还用传统的、高压式的方法来教育当代的孩子,时时用显微镜似的眼睛发现学生的缺点,然后再用放大镜一样的眼睛强化学生的缺点,学生在老师眼里,永远没有优点,有了也视而不见,那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五、由管理型教师转为服务型教师
北京实验二小有个叫霍懋征的老师,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年她就选择做小学教师,理由是:我喜欢孩子,我要做小学教师。她从教60年有四个从没有值得我们思考。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她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心灵上服务于学生。教育是一个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一门学科。而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偏离了教育的本意,我们不是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我们是在管理人。因为要管理人家,所以我们的主观问题就太多了,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于是我们就缺少客观的评价。其实我们在扮演着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受学生喜欢、没有一点活力、更不会教育给学生终身学习和做人的本领,什么都包办代替了的“保姆型”教师。
六、由单一型教师转化为合作型教师
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系统。在这里我把知识理解为人在后天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整合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因此,知识也就包含价值观念。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知识是可以言说、能够表达清楚的,而隐性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也是教师意识不到的东西。
对教师来说,教师在从教之前,甚至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教育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隐性的价值观念知识对其教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或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它会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师在师范院校和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时,以前形成的隐性的价值观知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期待会影响他们对所教的知识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隐性价值观念的形成。因为,学生在这里有他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种体会和理解将成为他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先在性的内隐认知机制。如果忽视教师的隐性价值观,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科学地去理解教师的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作用,也不能够找到转变教师价值观念的更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不利影响
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由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后者所构成的隐性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内隐的信念系统同样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性,他的职业与他的价值系统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这就需要他的隐性价值意识与他的显性的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程度更高,否则将会使学生的隐性价值意识与显性价值观出现矛盾,从而抵消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主要担心的是他们的隐性价值意识中不正确的、肤浅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因素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1.无意识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不少老师也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授新的课程内容,但是,他们灵活运用的程度,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表现出一些没有变化的受隐性价值意识支配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在教学中讲授某些知识的时候,讲话的声调、重音、节奏、表情等能够表现老师对待其所讲的这些知识的隐性价值观。再比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态度等能够表现出教师的隐性价值观。这些涉及到隐性的价值观内容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都是植根于他们的隐性价值观念的。虽然教学的方法、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都有变化,但是,如果他们隐性的价值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思、批判,就会在很多方面以非常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2.习惯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隐性价值观知识,尤其是隐性的程序性知识的存在,使教师一些行为自动地进行。这就得到了一个可能,即使教师能够意识到已有的一些显性知识是错误的,过时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自动陷入到隐性价值观念的这个误区中,然而当时对其却没有任何意识。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师说,仔细想起来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到时候就是不知不觉地这样做了。也有不少教师已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显性的价值观念有些过时、陈旧,但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总是以其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行为。比如,教师知道调皮学生不一定就不是好学生,其内隐的价值观就是听话的学生和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学生是好学生,于是,对调皮学生就会产生出自内心的讨厌感。
三、教师隐性价值观念的显性化与改善
教师隐性价值观知识的存在使教师在接触新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运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所以,如果原有的隐性价值观知识没有得到澄清,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无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甚至在接受新价值观的时候进行改造歪曲。所以,在引导教师接受新的价值观的同时,应当帮助教师认识新旧价值观念的本质区别以及操作上的差异,触动和解释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特别是缄默程序性价值观知识这个盲点。否则,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进行新瓶装旧酒的改造。
1.重视对隐性价值意识的反思、批判与改善
每一个人都有隐性的价值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隐性价值意识对别人产生什么好的和不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自己觉察不到,他人也觉察不到,只有当产生了与这种价值意识相关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之后,我们反思什么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老师的隐性价值意识时刻都在影响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不能被意识到。因此,我们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隐性的价值意识反思、批判和改善。
2.对自己的需要、价值意识进行自由联想
隐性的价值意识是一种潜意识的价值取向,多来自于本能的需要、长期积累和习惯养成,当一个人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很难觉察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自己不存在内心的矛盾,实际上,有很多行为都是受自己内隐的价值意识支配,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左右为难的价值选择和习惯性的价值行为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虽然受隐性的价值意识支配,但是我们自己却觉察不到。只有当我们处于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会自由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抓住,可能就一闪而过。因此,教师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等进行自由联想。
3.开展对话,寻找自己情绪化和习惯化言行的内在价值观因素
开展对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对话,一种是主体间对话。
自我对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对话来找出自己的隐性价值意识,让隐性的价值意识显性化,并与显性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对照,分析是否有矛盾,是否有缺陷等。隐性的价值意识,往往自己很难觉察,一般通过自己的情绪化言行或习惯性的言行表现出来。情绪化的表现是隐性的价值意识与显性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出现,习惯性的表现一般是隐性价值意识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操作行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价值观的明显的支配作用了。开展自我对话,就是针对情绪化和习惯化的言行,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等。
主体间对话,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克服那种满堂灌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尽力挖掘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隐性的价值观念、认知立场观点和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具体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在与学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
教师对自己隐性价值观念的觉察、认识、梳理、分析和批判,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系统调整变革有热情,以及自我觉察、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其次,还需要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能够正确看待自己隐性价值观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消极的因素。第三,隐性价值观的变革与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方面,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价值观念是大量的,有些隐性价值观念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才有机会触动它,个体也才有可能觉察到它;另一方面,隐性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内因学习过程,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学习,都需要我们在不断觉察和清理旧的隐性价值观的同时,新的隐性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滋生和获得。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自我觉察的意识和敏感性,有效地认识自我、解读自我,进而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获得重生。
参考文献
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几年来,我馆为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克服办展经费紧张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馆的展示内容十分注重讲求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举办了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弘扬主旋律、趣味性强的各类展览。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我馆举办了“红色节目、红色旗帜”和“党旗、国旗、军旗、国歌、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大型展览;结合反对,抵制“”,我馆举办了“天、地、人”科普展览;为陶冶青少年情操,热爱文化艺术,提高道德修养,我馆举办了“世界之最——吉林陨石雨”展览、金意庵书法艺术展、“美丽江城”摄影作品展、吉林市书法绘画展,以及纪念牛子厚喜(富)连成京剧科班诞生100周年图片展。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我馆举办了永恒的雷锋精神展览、吉林市劳动模范风采展览以及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防范意识,我馆承办了“珍爱生命,拒绝”展览和“重视安全,关爱生命”展览;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重温历史,珍惜现在,创办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吸引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使他们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二 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并举,扩大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作为人类教育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高雅的娱乐休闲场所、学校之外的“学校”,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教育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展示、学习互动和成果共享。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我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社会教育队伍,结合本馆资源,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发挥人才,设备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教育效果。向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三 广泛宣传、营造有特色的舆论氛围,加大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首先,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博物馆的功能、设施、展览内容,及时报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吸引广大青少年来馆参观;其次,举办适合青少年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博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及有奖竞猜问答活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活动。每年的5月18日为博物馆日,届时我馆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露天展览、问卷调查、有奖知识问答等,激励和培养公众走近博物馆;设立咨询台现场答疑,进行免费文物鉴定服务,受到市民和青少年的欢迎。
四 整合资源,将为学校教育提供特色服务与面向社会举办讲座、巡回展览相结合
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馆多年来利用人才以及资源优势,组织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爱吉林、爱家乡、爱历史文化名城”的系列文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活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主要活动有:“话说船厂”、“吉林三杰”、“历史名人与吉林”、“吉林历史沿革”等,受到学校尤其较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较差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利用寒暑假举办夏令营活动。我馆与哈尔滨天文馆等联合举办了天文夏令营活动,参观了吉林陨石降落地,举办了天文陨石知识讲座,举办了考古夏令营活动,参观了“东团山”考古发掘工地,请专业人员现场介绍扶余王国的兴起、建成、衰落、消亡的历史及吉林省历史的沿革,观看了部分出土文物,让青少年真实直观地感受吉林省历史的由来。
同时,我们还利用馆内设有的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探索宇宙奥秘”天文观测活动,组织观看了狮子座流星雨、月全食、彗星等重要天象,受到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我馆注重阵地展览与巡回展览相结合,在办好阵地展览的同时,还经常举办流动性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走进学校、部队、农村,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我们还发挥两个基地的作用,举办“看我吉林,爱我文化名城,博物馆就在我身边”系列科普活动,广泛联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江城一日游”活动及“小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馆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采取联办、协办、赞助等方式,与国内一些博物馆交流合作,采用资源置换的方式,把我馆的精品展览推向全国,把各地的珍品引进来。精心制作的“天外来客——吉林陨石雨”展览先后到过长春、哈尔滨、西安等地展出,“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在吉林省各城市巡回展出,让外地的观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我们的特色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