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8 16:58: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1)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引起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一、高考改革对学科地位的影响

2014年11月1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确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

2015年3月2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 400所高校本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6%。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选考的较多,其中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而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相对较少,分别涉及19%、15%、13%专业(类)。据统计,考生选考政治、历史、地理可报考的专业(类)分别达到59.7%、62.8%、60.9%。

客观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定性。

地理从高考文科必考学科下降为高考选考学科,与“语、数、外”等高考必考学科相比,其学科地位会有更明显的下降,成为考生“清门”学科之一。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4月考)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目前文科生相比)由三年缩减为一年半或两年左右。

地理高考分值由100分下降为30分(加考分),且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实考成绩按等级赋分。高考分值下降必然会影响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深度的挖掘,造成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很好的显现。

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而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0%的专业(类)。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均比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提高,选考地理的考生可报考60.9%的专业(类)。这意味着一些优秀的理科生会来选学地理,地理学科的优质生源较目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已成为其高考“副主科”之一,与理化生技政史等具有同等地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行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小儿科”地位。同时,选考地理的学生是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自认为可以学好地理的学生,这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师面对的是优质教学对象,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用武之地”。

二、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地理学考与高考“两考合一”,学考分值由100分降到70分,高考分值由100分降到30分,考试分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中已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调整。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由原来的7个模块减少到5个模块,其中学考试题仅涉及地理必修Ⅰ、Ⅱ、Ⅲ3个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高考加试题除涉及必修3个模块内容外,还要涉及选修Ⅴ、Ⅵ(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次,对必修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按学考与高考的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给予“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定位。如将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定位于“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学考试题中将不再直接出现“地球运动”相关的试题。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于2015年2月正式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详细阐明了地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如对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出如下考试的明细要求(见表1)。

在这一“标准”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分层教学要求。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会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形对某一区域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会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除掌握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其它因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明显提升。

从上述考试要求涉及的地理教学内容变化情况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一致。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学考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加考题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观察和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将呈现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考要求与高考要求并存的格局(见表2),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高考改革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地理学科考试形式与要求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必将促成其教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班学习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会淡化“行政班”,促成“教学班”形成,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校园内的常态。当面对来自不同班级学生构成的“教学班”时,教师原先习惯了的作业收交、辅导、讲评都将出现新状态,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一个新课题。已有教师抱怨,走班教学实施后一节40分钟的地理课“缩水”严重。上课铃声响后,总有几个学生才匆匆赶来,等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间已过去2~3分钟;然后是学生上交上堂课的作业,或教师发放上节课的作业及点评,时间又过去3~5分钟。新课教学时间明显比“行政班”上课缩短许多,“精讲精评”应成为教师修炼的“内功”之一。同时,与“行政班”教学相比,走班教学必将给作业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与帮助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2)分层教学给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带来难度。从目前浙江省已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的现状看,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的教学管理。第一种形式是“行政班”实施学考内容教学,选课走班实施加考内容教学,每周安排4节课,2节学考教学,2节加考教学;第二种形式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科进行全体学生的走班教学,每位教师均固定班级授课,可能既带学考班,又带加考班,每周3课时。第一种形式,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学考与加考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同教师对 “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学风格的迥异,必然会给教师正确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带来困难。第二种形式,由同一教师担任学考教学班和加考教学班授课任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能克服第一种形式带来的问题,但教师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会有同质化的教学趋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带学考班学生“超标”学习,而加考班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3)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标准》对地理考试作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包含知识考核、学科能力和地理品质三大方面。

《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要求。识记(a)是指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知识进行回忆、再认、图上指认。如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等。理解(b)是指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如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等。简单应用(c)是指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综合应用(d)是指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它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等。《标准》指出地理考试采用闭卷纸笔测试方式,其中必考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及选修模块地理Ⅴ和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必修部分约占70%,选修部分约占30%。必考题中识记、理解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约占35%;加试题中理解、简单应用约占40%,综合应用约占60%。必考题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约占75%,非选择题约占25%;加试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以及重要地理数据;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②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③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解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各类地理资料,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对考生地理品质的考核要求。虽然考试内容主要是从地理认知的视角来表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其中渗透着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积累并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从理论上说,教学与考试应是分离的,否则会踏进应试的“泥潭”,但现实往往是教学被考试所“绑架”,考试的“指挥棒”绝不能轻视。好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较好地反映出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本质。如果从已公布的地理学科考核要求来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教师组织教学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于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地理之美、地理之趣、地理之味、地理之用,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欣赏、探究其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客观地理事实和种种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四、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篇(2)

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观念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

二、高考题中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体现

全国卷的高考地理试题是如何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试题中的呢?笔者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为例进行分析。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图略)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区域认知能力的渗透为:第(1)小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解答本题时,学生必须通过文字材料(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及区域定位(^对定位、相对定位)的知识来认识该区域。考生需能够从时空角度,运用图表等工具与适当的认知方式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比较区域差异并能够解释其原因。试题明确要求考生“描述栖息地范围的变化”,这是对区域时空发展变化认知的一种考查,看似简单的“看图说话”,实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对区域变化的规律做出恰当描述,即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综合思维:第(2)小题本质上要求考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区域中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该设问要求考生运用综合思维,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了解成因,熟知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会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现象,并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

3.人地观念:第(3)小题考查考生结合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人地关系失协的内在原因,针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必备内涵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这一设问,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为实际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学有所用。

命题者采用看似不着边际的素材,实际上巧妙地契合了教育部对高考命题的要求,非常符合高考新形势。

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重新认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地理教师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意义,并用其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2.创设情境,精选案例或提供素材,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应选取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与案例,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解释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提高学生对不同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

篇(3)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篇(4)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等。

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13-04

【作者简介】1.江跃燕,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浙江宁波,315400)教师,宁波市地理学科骨干教师,高级教师;2.邵凤莲,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杭州,310053)教师,杭州市中学地理教研大组副组长,高级教师。

一、学科整合及多师授课模式实践的背景

1.当前高中学科授课现状。

与初中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编排模式不同,现今的高中学科知识体系,凸显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学科壁垒森严。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各司其职”,各学科之间自成体系,较少沟通和联系,忽略了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割裂,导致学生认识世界时的目光狭窄、理解事物时的一叶障目、解决问题时的捉襟见肘。显然,传统的高中分科教学模式不利于真正地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

2.高中地理课程及教学特点。

地理学科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地理学科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与数理的关系密切。而当前师资配备并不能很好胜任地理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师不熟悉高中物理知识、不熟练数学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师范高校招生中存在弊端:现今的骨干地理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的理科生报读地理专业,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只学了一年;年轻教师中文科生报读地理专业居多,但他们的高中物理只学了“皮毛”,文科数学难度的要求也明显降低。“这是物理(数学)的内容,课后去问物理(数学)老师去!”这样的回答既打击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又损害地理教师的教学威信,亟须改变。

3.新高考改革下选课特点、师资状况和课时安排。

浙江高考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外大三门以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门课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也就是说,“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与物理学科有了极高的匹配度,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打“菜单”,“地物合体”成为一种趋势。同样,作为“百搭”学科,地理选考的概率大大增加,地理教师渐成紧缺资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文理综时代”,高三文科班一般是2~3个,而“新高考时代”,地理班增至5~6个。2015年地理教师普遍“负课累累”,到2016年,师资更是紧张。而学生眼中“最难学”的物理学科,则进入“惨淡期”,物理教师开始“闲置”。这种背景使地物教师合作能为可能。

为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学科特色进行科学的选课,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足所有科目。这样的课程编排势必使各科目的课时被迫“压缩”;而许多科目提前选考,更使教学紧张不堪。于是,在高一、高二学期压缩语数外的课时,将语数外教师部分“解放”出来也就势在必行。就是说,将数学教师带进地理课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4.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编排体系。

据调查,学生高一学习的地理知识涉及的物理内容和数学原理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的知识还属于教学难点,有的还将在大学教材中出现,给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难度大于人文地理,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二、基于高中教材的学科横向整合

1.整理学科交叉性强的教学难点。

笔者以目前浙江现行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高中物理(人教版)为例,整理目前地理课堂中几个教学难点,找出该类知识在物理、数学学科的原理支撑点。通过研究,发现高中地理与高中物理、高中数学的交叉度非常强(如表1、表2所列),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的相应学习可以为突破地理难点提供有力的支持。

2.整合学科知识,安排适当学习时间。

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推进课堂进程缓慢且生涩,学生难以轻松地解释地理现象、诠释地理规律的内在根源,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相关学科的学情掌握不足,而学生又因为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做支撑,不能很好地运用数理定律和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科相关内容学习进度的不匹配。例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前,地理学科就涉及“风速及风向判断”,而关于物理学科中“相互作用(摩擦力、力的合成)”则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后才开始。又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利用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而“机械波(波的形成与传播)”在高二是针对选考的学生授课的。再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经纬度、经纬线、晨昏线”,而“立体几何”则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课的。这种因教材编排缺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引发的教学不便,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来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例如,有些自然地理难点的教学可以适当延后,在学生学习了数学或物理相关知识以后再施教。这样,由于学生有了相关数理知识作为支撑,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科整合模式下的多师授课模式实践

基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中由两名及以上教师共同执教的多师授课模式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尝试。这种授课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塑造学生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使学生多元、整体性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节约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在备课阶段向数理“助教”学习,上有宽度的地理课。

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个传统的学科范畴,它很可能覆盖和跨越好几门学科,甚至涉及整个学习领域。针对地理教师自身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充分利用好其他学科教师资源,理清知识脉络,做到自己备课时深入、吃透、真理解,课堂教学时浅出、易懂、“不贴皮”。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与物理教师合作备物理上的速度问题的课。地理教师自身理清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地球运动的速度问题。学生理解了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再学习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容易得多了。这时教师再引入开普勒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则可以让学生轻松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对于这类难度不大的交叉知识,在课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备好课,地理教师可以独立完成授课。地理教师在课堂中把相关学科知识渗入地理教学,润“地”细无声,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也大大地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的形象。

2.多学科交叉授课,上有深度的地理课。

针对难度较大且相关学科性突出的地理知识点,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跨学科备课,将数理原理或现象与地理知识按照“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由两门学科教师来完成“组团课”,即在地理课上请数理进行“助教”。地理教师引入数理“助教”,可避免耗时多、“讲不清”的尴尬,也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跨学科的横向思维。笔者认为,“一个课堂,两位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在选课复习阶段,将有限的地理师资和相对宽裕的数理师资整合起来,共同备课,共同授课,打破“一个课堂局限于一位教师”束缚,使师生的时间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地球自转导致太阳视运动”中,白昼不同时间的太阳方位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这部分知识涉及了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知识,同时学生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中,地理教师将“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的求证过程交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数学模型推理,能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为东北,而并非正东。有数学教师助阵,有效、高效地突破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3.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上有地理性的数理课。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丰富多彩,通过地理教师和数学、物理教师的合作,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可以为数理课堂提供鲜活的探究情境,使数理课堂更接“地气”。同时通过数理课堂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达到了“借数理课堂复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可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减少地理课堂的重复劳动。例如,在物理课堂中,首先引入地理中“滑坡”概念,并播放滑坡的动画。在对“滑坡”进行分析时,物理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两个问题:为什么陡坡易发生滑坡?为什么暴雨会诱发滑坡?在组织学生探究中,巧妙地将“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原理融入,让学生学有所依。

总之,在当前教育理念和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整合及多师合作授课模式是解决新高考模式下学科教学中诸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掌握分寸,避免“喧宾夺主”。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面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让“数理为地理所用”或“让地理为数理所用”,不可平均分配。同样,一堂课,都应该以一个教师为主,课堂贯穿的主要是他的思路,而助教只是做适当的跟进或扩展。二是重视基础,适度交叉。高中地理教学毕竟是以基础性学习为主,借其他学科做辅助,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其学习广度,不可处处交叉,更不可将高校知识生搬硬套,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篇(6)

2013年:1~2题,城市和人口;3~5题,农业活动及发展;6~8题,气温、降水、植被;9~11题,气候和天气。36题,地壳运动;37题,桉树的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4:城市化;3~5题,区域定位,地球运动;6~7题,水循环;8~9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0~11题,大气运动,生产活动。36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7题,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

2015年:1~3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题,常见的天气系统;6~8题,工业区位因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9~11题,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36题,考察交通运输,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37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不论哪一年的题目都是以材料及图表的形式呈现,突出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近三年的宁夏高考地理试题不难看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特点:

1.彰显课改精神,渗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新课改以来的高考题来看,试题依纲不守本,素材来源广,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比如2007年的选择题3~4题,以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为切入点,考查城市服务规模、等级问题;2013年的选择题3~5题,以学生熟悉的地膜覆盖为切入点,考查地膜覆盖的优势及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的选择题1~2题,以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的相关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贴近时代和社会。

2.追求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强调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探究、评价和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考生具备迁移知识的能力,做到能够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这一点从每一年的综合题36、37题都可以看出。

3.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加强了过程与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近几年,随着高考命题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为现在的以能力为立意,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往那样靠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所谓的开放式考试就是让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答案,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如2010年的37题第3问:“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2012年37题第3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2013年36题第3问:“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这些都是“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

4.渗透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构建21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地理学科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人地协调观等。因此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的审美情趣。这些考查方面在选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命题趋势分析

走势一:从考查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和地理学习能力,走向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

现在的地理学科素养指提取题目中的地理主干知识,包括地理图表阅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原来的地理学习能力指文图转换能力,而现在的学习能力不但包括图文转换,还包括图图转换能力及辩析和选择图文材料中隐含信息的能力。如2011年选择题9~11题,给出的是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图,而题目考查不但要求学生从景观图中提取显性信息如沟、坡、河流流向、坡向等,还必须提取出图文材料中隐含的隐性信息如青藏的气候、P指向的方向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图形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势二:以区域发展为背景,考察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研究方法,试题的设计形式具有探究性

从尝试考查地理专题研究活动走向考查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体现探究学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点。如2011年选修的旅游地理,该试题以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贯穿起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问题。整道试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了考生对旅游资源的认知以及工业遗产对人类经济发展影响的地理思维;目的:通过对老工业区调查实习中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地理学习方法的考查,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让考生在具有体验性的地理实习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还有2013年36题的第3问,也是以某活动小组的调查为切入点的。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进一步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走势三:考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利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热点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辨别、提出建议、学会评价。体现探究学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点。如2011年的36题,材料通过描述某岛国领土、人口、经济、水资源等的情况和相关的位置图、气候图,第3问考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趋势。

走势四:考查的题目趋向于常规化,偏难、怪、繁的题目比重降低

考试大纲在地理“考试内容”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的高考题目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考前有效复习的建议措施

1.重视高频考点,狠抓主干知识

从新课标卷特点分析来看,高频考点主要分布在大气运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农业区位与工业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考前要重温地理原理与规律,使之在头脑中处于清晰的地位,能够做到调动自如;强化区域定位知识,巧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构建思维模型和答题模板,使非选择题得高分。

2.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地理学科性比较强,表现在试题的图文结合性、材料的社会关注性、问题的现实性、命题角度的多变性,因此备考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考场上赢得更多时间。

3.把握核心要点,把书读“薄”

整个高三一轮复习是把地理学科教材读“厚”的过程,而考前要从厚厚的资料中摆脱出来,回归到教材,把书读“薄”,做到“厚积而薄发”。

篇(7)

一、指导思想

高考命题的趋向更加注意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强;自然地理难点知识理解困难;文字表述不准确、规范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关注

①紧扣考试说明,运用图导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扎实知识体系,考试才有源和本。

②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搞题海战术。

二、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1. 史地班1个26人,物地班2个52人。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好,但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属于中后学生多,前头学生少的情况。

2. 普遍存在对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特别是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读图综合题却无丛下手。

三、本学期复体思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抓基础落实图

1、抓住重点骨干知识,突破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复习过程中不留盲点,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重视主干知识,训练掌握出现率高的知识点。

3、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4、教学研究上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对高考模式和高考内容产生影响。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会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备课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生产、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学生时间很宝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才能减少浪费。因此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另外,近年来江苏省地理高考命题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难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备课组教师及教研组的老师都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作为教学与复习的参考。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轮复习强调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篇(8)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的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才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二、用地图学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学习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例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

三、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许多学生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一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四、高中地理复习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1)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甚多。(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

即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

篇(9)

从理论上讲,地理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类。为了更好地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相对应,笔者把考查内容大致划分为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和选修地理等五类知识。

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当,人文地理比重有增加态势。自然地理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近两年有所涉及但难度不大;人文地理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综合题中区域地理选择地域基本保持为“一中国”、“一世界”,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越显重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现了地理教育价值功能;选修地理三个模块设问难度相当,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二、 地理高考试题命制特点

1.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查内容只是学生所学全部内容的抽样,并且突出考查地理主干知识。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考查大气运动(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水体运动(水循环)、地表变化规律(内外力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知识主要考查农业与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城市聚落形成的区位条件)与交通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全国课标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并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考查的比重相当。选修地理模块试题命制以图表为载体,多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设问模式,每道题目均设置一个问题,且问题的切入口较小,利于考生答题。

2.紧抓图表能力解读地理新信息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中,每份地理试卷一般有7至10幅图表。以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为例,一共有10幅图像,其中区域地图5幅、等值线地图3幅、地理示意图2幅。值得一提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其它等值线图频频出现在全国课标卷中,景观图考查频率较低。地理评卷都以图表作为考查知识的地理信息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过程,从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能、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引导考生深度思考重建知识链

无论是福建卷还是全国课标卷,能力立意都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在引导考生深度思考的同时,突出逻辑思维表现的过程与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4.创设实际情境渗透地理生活性

全国课标卷秉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取材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设置的问题情境贴切新颖。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地理试题中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哥伦比亚、墨西哥鲜切花生产,美国西部某地区自然地理状祝,尼罗河鲈鱼被人为引入维多利亚湖并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与生产,以三沙市做为背景考查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固体垃圾对环境的危害等。通过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认识、态度,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的教育价值,以期让考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等。

5.设置开放性问题考查论证能力

福建卷借鉴全国课标卷,于2014年开始命制开放性试题。其命题思路采用“表明观点,自圆其说”的问题设置方式,由考生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中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提供支持论据,意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作答的空间。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观点提供论据并分别给予论证。这种“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现实问题”的开放性试题,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论证能力,形成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6.追求同一主题问题的大综合检测

纵观近几年全国课标卷综合题,往往采用“区域+主题”的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共性:试题文字材料都围线同一主题进行阐述,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回答问题需要整合题材信息和调运头脑中的储备知识。以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第36题为例,该题高度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是一道具有浓厚地理味道的好题。围绕“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展开,按照“沙源(来源)―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应对“环境问题”的思维主线展开深入探讨,既关注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状况,又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引导考生进行知能迁移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广度发展,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地理高考复习教学建议

1. 贴近“最近发展区”,强化主干知识学习

编写地理教材和命制地理高考试题最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面对新的高考形势,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标准意识,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创新,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高考试题命制紧扣课标,围绕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聚落(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环境等地理主干知识,立足知识载体,强化能力立意。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依循人地关系主线,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强化主干知识学习,立足地理主干的“三基”,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教学深广度与恰当的教学时机,才能提高备考质量。近年来,全国课标卷在具体知识考查上有细化倾向,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点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高低有据,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构建“情境问题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地理思维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高考以能力立意,教学以思维为本。近年来全国课标卷采用“区域+主题”命题方式,即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平时教学中注意创设科学有效的思考情境,以区域为载体,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地理“三基”知识结构向思维导图内化,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激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拓展学习的能力。

篇(10)

本试卷最大的亮点仍在于既考查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试题以图、图表为载体,以基本知识点为中心,强调学以致用,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突出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2014年地理试卷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考点均属地理学科内的核心考点,考点覆盖较广

[题型\&题号\&分值\&考查知识点\&选

44分\&1~2(图1)\&8\&必修二,城市化及其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读图能力\&3~5(图2)\&12\&义教内容,区域的空间位置判断,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计算)\&6~7\&8\&必修一,地球上的水、水循环\&8~9 (图3)\&8\&必修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0~11(图3)\&8\&必修一,局部气候;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读

46分\&36

图7\&(1)\&8\&区域特征分析,河流特征分析\&(2)\&6\&(3)\&8\&37

图8\&(1)\&6\&区域特征分析,农业现代化生产分析\&(2)\&6\&(3)\&4\&(4)\&8\&选考题

10分\&42\&10\&旅游资源,旅游设计\&43图9\&10\&分析灾害的原因\&44\&10\&分析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注重学科的主干知识,突出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来看,一是集中于主干知识,以突出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二是注重区域定位,以彰显地理的学科特色;三是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以考查、区分考生“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再梳理、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诸方面的能力。

三、强调能力立意原则,注重读图辨析判断能力的考查

体现地理特色,突出对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对区域地图的辨析能力,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历年的试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今年的地理试题也不例外。试题遵循《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要求,突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试题命制侧重能力,对学科要求较多的如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对地理空间位置判定(单选第3题及第10题)、对区域特征的归纳分析与比较、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区分运用(单选第6、7题)、对地理图像的判读分析、对地理现象的描述与联系阐释、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与论证探究、对地理结论的概括说明与表述等均有一定程度的考查。学科综合能力揭示学科内涵;获取信息能力展示个人审题能力;关注时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际应用彰显个人风采。

试题突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其中地理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及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成为考核的重要目标。如选择题第4题经纬度、地方时的考查,需考生读懂试题图像,综合题36、37题需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分析、提炼,答案的选择与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有效地处理图表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55页)

四、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地理考试的命题特点就是对生活有用,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文综地理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部分。自然地理内容占60%以上,重点考查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人文和区域地理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如选择题10、11题,综合题37题,都是用自然地理的原理来判断农业生产的条件。

五、保持适当的难度,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新课改高考全国试卷难度一直保持平稳,试题平和朴实,既有选拔性考试的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又能面对广大的考生,真正体现了高中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六、2014年高考试题变化之处

(1)有图没表,区域地图多,强调区域位置判断辨析,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地图常识的把握,强调对地理区位的辨析能力,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复习具有指导作用。

(2)今年没出现开放性试题。自2010年开始,在高考主观试题中都有开放性试题,直至2013年高考,此类题型延续了4年,但今年此类题型没有出现。

(3)连续多年没有出现的“地球运动”考题今年出现了,不同的是总分值由12分降至4分,难度较小,这无疑减轻了全省大多数考生的应试心理压力,因为“地球运动”这个考点过于沉重了,心理负担的减轻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篇(11)

2013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卷将由以往的全国大纲卷(以下简称大纲卷)变为全国新课标卷(以下简称新课标卷)。新课标卷与大纲卷相比,其试题结构、题型、题量及赋分有哪些差异?新课标卷近年来的试题设计有何特点?如何变化?作为指导2013年考生的高三教师来说,有必要进行仔细分析,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下面,笔者就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的结构做一简单比较,并对近三年新课标卷的试题特点做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希望能够对我省高三学生地理复习备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表1: 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相同点。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赋分44分,非选择题赋分56分,满分皆为100分。

2.不同点。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地理为36题)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36、37题)加三道“选做”题(4244题)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三道“选做”地理题(三选一)各占10分。

二、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表2:2010年—2012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图表统计

从图表数量来看,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从图表类型来看,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特别是区域图,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新加坡)、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水坝)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能力立意。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农业、工业、城市)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表3:2010年—2012年新课标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分值的比较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更注重“理”的考查。如,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构图留白,图文结合,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2010年卷37题第(3)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考生只要分析有据,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2012年卷37题第(3)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3)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2011年卷36题第(3)小题: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风格近似。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2012年则变为两问。

表4:2010年—2012年新课标卷“选做”题模块、设问数量及赋分统计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在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在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答题量相近,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在同一试卷中,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设问的难度相当,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关注热点。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生活气息浓郁,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1)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不着痕迹。如,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2)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区位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以图表作为载体,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如,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高考方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