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商务经济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目前券商经纪业务面临的市场压力
证券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佣金费率持续下滑。随着证券公司之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价格战”这一恶性竞争模式已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至今,行业整体佣金已下降了60%,估计目前行业平均佣金率已低于1%。并且未来下降的速度还将加速。
证券营业部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以来,监管层放开证券营业网点的批设,营业部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据《上证统计月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份,全国共设有营业部4326家,仅北京地区就有217家。其中,今年以来共新增营业部493家,同往期数据2009年509家、2008年258家已是显著增长,将进一步加大经纪业务领域的竞争压力。
客户对证券服务质量要求逐渐增强。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客户对于资讯及券商客服的要求愈来愈多样化,客户已不满足于传统温和式的服务模式,而希望获得更具个性的特色化服务。 券商客服水平及资讯产品质量正逐渐成为比拼券商实力的重要参考。
券商经纪业务转型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短期行业佣金费率下降趋势难以改变
2009年以来,由于行业营业部数量的增多,各券商均调低了经纪业务佣金率以抢占市场份额。数据统计,在13家上市券商中,除国金和华泰证券外,其余券商佣金水平均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平均降幅为10.66%,其中以国元、光大和东北证券降幅最大(见表1)。目前在增值服务对于客户拓展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各家券商只能通过价格战以争取更大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2010年一季度,上市券商平均净手续费率下降了11.6%,而同期成交额仅增长6.97%。如果市场继续维持低迷态势,那么券商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将会受到直接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行业佣金费率下降趋势短期难以改变,并且应经对券商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及核心竞争力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二)经纪业务的“中介”本质决定了同质化“通道服务”的价值将越来越低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目前总的来说是一种营业部模式,学术上也把它叫做通道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策略。目前券商从事的经纪业务主要是低层次的买卖业务,即券商为客户提供买卖通道而进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基本相同,缺乏独特的经营特色。目前,我国130多家券商不管是综合券商还是经纪券商,其业务结构、经营内容、盈利来源、盈利方式都基本相同。券商的经营模式“千店一面”, 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咨询业务和投资理财服务的很少,而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高附加值服务的更少,因而券商之间低层次的恶性竞争、违规竞争不可避免。过去由于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这种通道是一种垄断资源,券商仅靠这种垄断资源就能获高额利润。而随着市场的放开,同质化的“通道服务”决定了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价值将越来越低。
(三)传统经纪业务客户服务模式难以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监管要求
适当性管理是海外成熟市场对金融服务机构的一项普遍性监管原则,我国相关的证券法规也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把适当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当的方式和程序提供给适当的人。这建立在对客户的知识与经验、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需求等信息详尽了解的基础上。在当前,券商对于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和服务基本上是依靠人工或客户服务技术平台提供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广发证券北京分公司为例,截止至2010年7月份,有效客户共计9.3万,而营业部从事客户服务的工作人员仅为79名,其中专职客服人员38名,如果按照传统的经纪业务客户服务模式来开展,则根本无法落实投资者适当的监管要求。并且根据对投资者服务现状调查的数据显示:大约有78%的投资者表示在最近几年内从未得到证券公司的主动,能获得个性化服务的更少。缺乏得到投资者认同的客户服务也成为近一阶段营业部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
目前所面对的环境是一方面证券市场高速的发展及证券投资者专业化需求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则是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单一趋同的经营模式。所有公司都挤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大小券商之间缺乏明确的业务分别,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低层次的同业竞争不断降低服务的含金量,同时也加剧了经纪业务的经营风险,迫切需要变革。
加快券商经纪业务全面转型的措施
(一)建立投资顾问业务制度,建立以财富管理为中心的核心业务模式
随着券商逐渐走向竞争日趋激烈的微利时代,原先“坐商”式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已不适应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需要,券商必须进行服务方式的转型与创新,大力推行投资顾问业务制度,探索服务收费模式。在《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中就正式提到“证券公司可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向客户提供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投资建议,并直接或间接获取经济利益”。
其实,投资顾问、财富管理等业务的相关探索早已悄然升温。兴业证券探索投资顾问经纪业务模式已经进行了数年;华泰证券提出了以理财服务为目标的经纪业务全面转型方略;中信建投证券则将为80%的不合格投资者挑选最佳资产管理人,作为经纪业务重点工作之一;有的券商开始对部分高端客户进行资产配置式财富管理的尝试;有的券商则喊出做高端投资者“一生的伙伴”的口号。这些都是券商在相关领域的全新转型经纪业务模式的探索,同时也将带动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管理结构、管理制度、资产整合、客户研究模式以及未来工作重心的变革。
公司早在2008年底就将经纪业务划分为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综合管理三个部门,这也是为经纪业务走上投资顾问、财富管理的专业化之路而准备的。此次《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就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营业部将设立专业的投资顾问岗,在原有客户经理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针对客户需求及经纪业务所提品和服务的特点,正确定位投资研究及咨询服务。基于能为客户提升对市场盈利机会的把握和风险的规避的目的,整合各种合规渠道的报告、资料和资讯,为客户提供“简单、快捷、实用”的产品服务,以实现资讯产品收益化。
(二)形成专业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有效促进营业部差异化、适当性的客户管理
证券市场越是成熟,产品、服务以及客户群体越是高度细分。目前,不管是综合性的大券商,还是区域性的经纪类小券商,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基本雷同,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也没有大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投资者对于低佣金的片面追求。客户分级分类是券商经纪业务从交易通道向服务转型的关键所在:通过客户分级明晰细分市场,增进细分竞争能力,精准资源投放,优化成本结构;通过客户分类实现精准营销,强化营销标准化动作与流程,打造适应零售市场竞争的核心机制。所以通过客户分级分类,由券商差异化、适当性的客户管理体系创立品牌是经纪业务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操作策略有:
1.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和营业部所在区域特征确定客户群体分类,找出主要的客户群体类型,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市场开拓并按照群体特征提供相应的服务。针对客户的价值评估分层分级结果,为不同群体的客户提供不同层级的咨询、亲情、增值服务内容,并通过对服务资源的统筹调配,实现客户价值与公司提供服务价值的匹配(见图2)。
2.服务产品的差异化,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需求,按照不同客户对于风险厌恶程度,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交易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建立客户风险分类模型,通过对客户风险识别、承受力、控制力的主观特性及财务承受力的客观特性的综合分析,确定客户所属风险类别,为客户提供对应风险类别的产品及服务(见图3)。
3.成本差异化,设置不同程度的佣金标准,配以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需求投资者要求。
(三)把IT、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大量运用到经纪业务服务中
调查发现,交易技术手段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者的重视。随着多种投资交易品种的丰富,以及各证券交易所的系统升级,交易技术系统的竞争成为日后券商决战的一大战场。
同时,CRM客户管理系统也成为经纪业务服务的一大助力。它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挖掘和发现客户需求,以此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美林证券早在十几年前就借助于其理财顾问平台(TGA)建立了理财顾问(FC)和后台研究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机制,成功运作了FC模式,一度成为业内效仿的榜样。近段时间大力推广的金管家手机证券业务以及即将上线的金管家综合服务系统就是将经纪业务的发展平台搭建在更高技术水平支持的基础上,以便迎接新形势的考验。
(四)重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权证等创新业务,以及其带来的经营领域拓展
客户需求多元变化的挑战随着投资者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投资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为应对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以及激烈的竞争需要,券商必须千方百计拓展业务范围、开拓股票佣金以外的经纪业务收益来源。
任务。[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二是利用外资形势严峻。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同比减少7家,下降幅度63.6;新增投资总额1557万美元,同比下降70.2;注册资本916万美元,同比下降74.1;合同外资493万美元,同比下降83.2;实际利用外资850万美元,虽然同比增长69%,但只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3400万美元的25%。保守估计,下半年可到资230万美元,缺口2320万美元,乐观估计,下半年可到资1372万美元,缺口仍达1168万美元,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国内贸易持续看好。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7。按照当前进度,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望突破120亿元,将完成116亿元的年度计划任务。
四是外经合作逐步拓展。上半年,全市外派劳务实现56人,另有93人正在接受海员培训。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初步建立,劳务外派渠道进一步拓宽,劳务外派数量逐步增加,外派海员工作进展顺利。
二、当前商务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外贸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单一。当前全市外贸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机电产品、铝锭为主的有色金属、耳菇为主的农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85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其他类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较小。再方面还表现为,出口企业单一。目前全市具有自营进出
口权的企业有105家,上半年实际有出口业绩的企业只27家,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仅两家,其中,湖北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上半年出口1648.6万美元,湖北丹江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1069.2万美元.两家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7,如果这两家企业的出口出现波动,将影响全市年度出口任务的完成。
二是利用外资出现滑坡、减退的势头。上半年全市新批外资企业数、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同外资四项指标均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一方面东风公司总部外迁,使外资注入和外商再投资打了很大折扣,影响了外商投资我市汽车产业的信心。同时我市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外资进入。
三是外经工作新局面亟待打开。从工作内涵看,外经工作包括经济、人员、技术、产品等领域的合作,涵盖的范围很广。我市外经工作仅在外派劳务、对口支援、境外办厂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工作面较窄。从工作惯例看,具体业务以对外劳务合作为主。今后需要我们树立“大外经”的观念,把外经工作与内经工作结合起来,打开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局面。
四是内贸流通面临巨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市内贸流通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商、中百等外地大型商贸企业已进驻我市,竞争市场份额。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兑现,我市商贸企业面临着国际商业巨头新的竞争。网上购物、仓储式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的不断涌现,已成为现代流通业态
发展的新趋势,而我市的新兴业态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三、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针对目前商务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下半年重点主要是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适应商务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作思路。商务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研究制定政策,推动行业管理,促进企业自律,建立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运行体制;最高目标就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从而提高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力。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商务系统的全体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努力从过去单一的外经贸、单一的国内贸易转变到全面研究包括国内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内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内外资一并利用的指导思想上来。
2、抓住重点不放松,努力超额完成全年外贸出口目标。一是继续支持以东风进出口公司为重点的机电产品扩大出口规模,促成对苏丹的整车出口;二是继续支持丹江、房县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三是争取省商务厅以及海关等方面支持,促进双星东风轮胎公司以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迅速恢复、扩大轮胎的出口市场。四是积极为明年乃至今后外贸出口做好工作。
3、加强对已签约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争取完成全年利用外资的任务。一是面对严峻的外资形势,要振奋精神,
坚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二是要与招商局共同组织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对目前已经签约的外资项目,进行逐个的跟踪督办,及时协调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成签约项目尽快转化为到资项目。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大对已有意向在我市投资的外资项目的服务跟踪,努力促成一至两个大额外资项目年内到位。
4、广泛宣传、正确引导,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渠道。一是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外派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二是加大外派海员招收工作的组织、宣传力度,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海员招生指标,扩大海外打工经济的规模。三是积极提供信息,加强引导,支持我市具有优势的汽配生产、汽车改装、建筑企业、农产品科技加工企业走出国门到周边地区和国家办厂设点,承接工程,带动我市人员、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输出。
中图分类号 F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96-04
我国正在大力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而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而简洁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手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例如,日本利用国家物质流结果,从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和最终处置量等3个指标设定制定了到2010年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数量目标[1]。目前世界上的物质流分析(MFA)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而在城市这一中观层次进行MFA研究的有英国的伦敦、德国西北部港口城市的汉堡、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澳大利亚东北部城市约克角、中国的香港和贵阳等城市做了研究。但总体上在城市这一中观层次上的MFA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进行计算和分析,其结果可以为上海市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1 分析方法
1.1 物质流分析的框架
在物质流分析的理论中, 把社会经济系统看作一个整体, 考察其总体的输入、消耗与输出, 即“社会的新陈代谢”(见图1)。
物质流的系统边界从两方面界定,一方面是自然界所开挖的基本物质(原生的未被加工的物质和材料),另一方面是排泄到大自然的物质(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由进口带来,由出口带走,而进出到地质、水文、气象等大自然圈的流动则不考虑。
牲畜的生产、消费发生在经济圈内,因此并不列入投入,而饲养生畜的物质、牧草和进口的饲料则按投入物质处理,用于农地的自然肥作为代谢而加以处置。物质存量变化包括:机械和设备、建筑及基础设施、各种仓库的库存、耐用消费品、现有木材以及被管制的有毒有害垃圾。
隐藏流(Hidden Flow, HF)是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而动用的、没有进入社会经济系统之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也称为生态包袱(EcoRucksack)。例如生产钢铁需要直接投入铁矿石,为了开采铁矿石又必须剥离大量岩石,后者并未直接进入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更没有作为商品进入消费过程,故称为隐藏流,亦即生态包袱。隐藏流是经济系统的非直接投入,所以也称为非直接流,但习惯上把国内原料开采对应的隐藏流称为国内隐藏流或者非使用开采量,而把进口对应的隐藏流称为非直接流(Indirect Flow, IF)。
物质流分析的基本观点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经济―环境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进入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量越大,则废物产生量就越多。本文以“欧盟指导原则(Eurostat guidelines)"确立的框架为基础,并根据区域物质流分析特点及上海市实际,主要对从输入端进入上海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进行研究。
1.2 物质类型划分
根据“欧盟指导原则”, 将本地采掘分为生物量、化石燃料、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建筑非金属矿物5种类型。对于中间消耗、进口和出口, 除本地采掘的5 种类型外还包括半成品及制成品, 共6种类型。
根据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的消费量作为生物量,化石燃料由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等3部分组成,金属和工业矿物由金、铜、铝、铅、锌、铁矿石和原盐等物质组成,建筑非金属矿物由对粘土、砂和各种石料的消耗量组成。由于水资源占上海市物质总需求85%以上,且每年的用水量比较平均,故没有计算水资源,这也符合欧盟指导原则。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质进出口数据(此处的进口、出口是指上海市域内与中国其他省市物质流通以及与国外各国、地区的贸易, 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同时,由于上海是一个港口城市,中国其他各省市通过上海的港口通往国外的各种物质不包括在计算中。下文如无特殊说明, 进口、出口均用此意)。数据主要取自上海市统计年鉴(1990-2004)、上海市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2002-2004)和文献[2,3]以及对上海市12个委办局等相关部门调研。隐藏流计算数据来自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公布的数据[4,5]。
1.4 指标说明
利用上述资料 ,本文计算了如下 3个衡量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主要指标:
物质总需求(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国内直接物质输入+生态包袱)+(进口直接物质输入+生态包袱),它是衡量经济―环境系统年度资源消耗总量指标,计入市内物质提取过程中产生的隐藏流和进口物质的隐藏流。隐藏流等于各类直接物质投入乘以相关的隐藏系数。虽然隐藏流并不直接服务于生产和消费活动,但却成为自然环境的生态包袱,资源利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物质提取过程中产生的隐藏流数量,因此物质总需求还受到技术水平和物质循环利用状况的影响。
直接物质输入(DMI, Direct Material Inputs)是衡量自然环境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是生产和消费活动直接动用自然界的物质量,它等于国内物质提取量加上进口物质的数量。DMI主要受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物质输入(DMI)=物质总需求(TMR)-生态包袱。
资源生产率(RP, Resource Productivity)= 国内生产总值(GDP)/直接物质投入量(DMI)。作为自然资源与经济指标的综合,单位自然物质所产生的GDP 所表征的资源生产率,将是一个度量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关联作用的有效指标。“资源生产率"是能综合地表示产业和人们生活中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的指标。因为天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在开采中会产生环境负荷,另外最终会成为废弃物,所以应该用较少的投入量高效地创造GDP(国内生产总值),提高资源生产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物质总需求与直接物质输入
从变化趋势方面分析,1990-2003年上海市直接物质输入量和物质需求总量均呈递增的趋势。2003年的直接物质输入量和物质总需求分别达到3.47亿t和14.53亿t,分别是1990年的2.96倍和1.84倍,平均年递增分别为0.18亿t和0.51 亿t,平均年增长率为15.12%和6.47%。2001年直接物质输入量和物质总需求达到顶峰,分别为5.21亿t和17.76亿t。由此可见,这期间上海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自然环境的显著退化为代价的,并且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不断地加剧。
综上所述,上海市正处于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带来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也给上海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 物质总需求成分分析
由物质需求总量的构成成分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的生态包袱所占比例较高,2003年达到62%。基础设施建设物质,包括交通、房屋、水利等建设工程的挖方量物质是需求总量的第二大贡献者。2003年开挖与疏浚的挖方量占了该年的11%。建筑材料的数量是物质需求总量的第三大贡献者, 2003 年占到该年度物质需求总量的9%。金属矿物是物质需求总量的第四大贡献者。虽然2003年金属矿物只占物质需求总量的4%,但是金属矿物开采量及其生态包袱占物质需求总量的39.7 % , 其中铁的开采量及其生态包袱占该项物质需求量的51.9%。
1990-2003年,上海市的物质需求总量构成基本相似,上海市的生态包袱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物质和建筑材料两大物质。由于上海市的物质资源主要靠进口,巨大的生态包袱会给全国其他城市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物质和建筑材料直接作为上海市的存量直接保留下来,造成上海的净增存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净增存量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测定,净存量增加最好为零,此时物质投入恰等于物质排放。上海市的净增存量增长巨大,说明上海市的经济正在飞速地发展,这就要求上海市在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从源头考虑物质减量化。
2.3 资源生产率
资源生产率的指标是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数值目标之一。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从199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1990年其资源生产率为551.05元/t,2003年为802.41元/t,平均每年增长19.34元/t,年增长率为3.51%。其中2001年的资源生产率最低,为431.09元/t,2002年达到最高水平,为936.00元/t。与全国的资源生产率相比,历年来上海市稍高一些。1996年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为777.92元/t,而全国的为637.29元/t,是全国的1.22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差距还很大。2000年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为552.55元/t,而同年日本的资源生产率为28万日元/t[1],按汇率1∶14折算成人民币为20 000元/t,是上海市2000年的36倍。
如果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倍数3的战略,到2020年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应该是2 407.23元/t,与日本的资源生产率水平相差还很大。资源生产率不仅反映了技术水平高低,而且还与技术结构有关。技术进步既有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也有环境保护技术,应该说两者对人类都是有效的创新。但是,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技术进步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表现为市场机制更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而对环境保护技术激励不足。上海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注意与科技兴市战略相结合,引导科技向提高资源生产率或减物质化方向的创新。
2.4 基于物质输入的环境影响分析
利用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结果,结合环境压力方程(IPAT),可以进一步分析物质输入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压力方程(IPAT)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过反复讨论才确定下来的,经过验证可以用来做定量计算。环境压力方程或IPAT公式,如公式1所示:
I=P×A×T[JZ)](1)
式中:I―即Impact,环境负荷或环境冲击,可以用物质总需求(TMR)表示;P ―即Population,人口;A―即Affluence,富裕程度,可以用人均GDP表示;T―即Technology,技术和制度能力,可以用TMR/GDP表示。
环境压力方程(IPAT)告诉我们,人类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等自然资本的影响主要受到人口增长、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的制约,因此可以根据3个因子的情况和变化具体地判断人类发展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这为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转化为政策提供了基本的途径。在国内,诸大建教授应用环境压力方程(IPAT)于中国的循环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C模式[6]。
以i、p、a、t分别表示I、P、A和T的变化率。由公式1可以计算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冲击影响。在计算时考虑到各项指标的变化率皆很小,所以可用近似的观念以相加的关系代替相乘,即i=p+a+t。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将TMR表示为人口、财富和技术的线性函数,从而找到影响TMR的关键因素(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TMR增长率曲线与TMR/GDP增长率曲线的趋势变化较为相同,所以可以得知上海市的环境冲击变化与TMR/GDP有密切的关系,而与个人财富的增加以及人口的增长关系不大。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进行零阶相关分析,得出两两简单相关系数表明,TMR增长率和TMR/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87 5,显著性概率P=0.000<0.05,呈现相关关系。而TMR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没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对TMR增长率、TMR/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进行偏相关分析表明,TMR增长率和TMR/GDP增长率的偏相关系数为1.000 0,显著性概率P=0.000<0.05,说明剔除变量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后,TMR增长率和TMR/GDP增长率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环境冲击影响分析,我们找到影响上海市TMR或者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和制度能力。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其战略应该选择与科技兴市战略相结合,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3 结 论
本文利用物质流的理论和方法, 首次分析了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资源基础。将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资源消耗特征及其年际变化与中国、日本等国家物质流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1)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以一定的环境退化换来的, 2002年上海市的物质总需求是中国的2.26%,上海市的直接物质输入是中国的8.55%,而上海市的GDP只占全国的5.14%。
(2)上海市资源生产率的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说明上海市资源开发粗放,且利用效率低下,揭示了上海市高速经济发展的高额生态环境代价特征。
(3)通过上海市的环境压力影响分析和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的技术结构和制度能力是影响物质总需求变化的关键因素。
在2020年之前,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注重输入端的减物质化和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以及制度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J].南开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2005,(4):86~93.[Zhu Dajian, Huang Xiaofen. Building Up a Model for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Object, Main Body And Policy[J].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05,(4):86~93.]
[2] 蒋应时.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0.[Jiang Yingshi. Shanghai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Report(2005).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2005:1~50.]
[3] 李良园.上海市循环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0~80.[Li Liangyua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of Shanghai[M].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04:40~80.]
[4] Adriaanse A, et al. Resource Flows: The material basis of industrial economies[M].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7:50~80.
[5] Matthews, E. 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1~25.
[6] 诸大建,臧漫丹,朱远. 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15(6):8~12.[Zhu Dajian, Zang Mandan, Zhu Yuan. Model C: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 15(6):8~12.]
Material Input Analysis of Shanghai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HUANG Xiaofen ZHU Dajian
(1. Shanghai Economic Institute, Shanghai 200032,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
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基于物流的行业竞争力日趋严峻,为了能够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高效整合,并形成合作体系,就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共享平台。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中渗入“云物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而且还会适应时代商业环境而扩大物流运行规模,使得物流利用网络快速运行的优势,并对于物流信息实施远程控制。在“云物流”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成为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是商家与企业之间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空间,运用一定的管理模式实施网上交易。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展开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对商业信息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协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商业服务,而且还确保电子商务的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展开。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中,所涉及的流动资源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这些资源都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接受网络化管理,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还优化了资源配置,特别是网上交易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机制,也为电子商务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云物流”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信息有效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运行的同时,并没有实施必要的市场营销,更没有对于产品结构做出调整,而导致网络管理体系更新,还是在具体操作中依然按照固有的模式来操作而缺乏形成人性化管理内容。为了使电子商务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提供完善的服务,就要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质量,且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将“云物流”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中,可以确保电子商务高校运行,且安全可靠。
三、云计算在物流中的运用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分散的布局连接,建立基础架构以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云计算的运行模式是在互联网的“云”端。“云”端作为网络资源的核心,其是通过互联网而被接入到云中,包括浏览器和操作系统被接入到“云”端,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关于互联网上应用程序的运行、数据中心的存储以及服务器集群的维护和管理,都由云计算服务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以使用户只要能够登录网站,接入到云上面,就可以对“云”端信息随时使用,由此而简化了用户终端。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与物流中,对于物流运行模式实施管理,由此而建立了云物流运行体系。具体而言,就是物流管理模式中的各个环节都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上运行,不仅要求实现信息共享,还要建立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对于业务灵活管理,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好物流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智能化决策支持。从目前的物流发展趋势来看,运物流具有直营和加盟快递的优点,尚属于是探索性物流管理模式。当物流运行被传递到运行,以云作为服务平台对于终端进行管理,即便是物流公司需要处理的订单量极大,也可以基于运物流而采用直营的方式实施有效管理。
四、云物流运行模式在电子商务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建立最小群集服务器电子商务平台,以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建立网络系统,除了服务器、设备、网络之外,还需要安装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系统服务器要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其能够确保运行的安全性。用户登入电子商务平台,只要能登录到网站,都可以正常访问和咨询。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货信息、售后服务信息等都要实时更新,以满足用户的信息质量需求。
采用云物流运行模式,需要形成全球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以为用户提供技术、安全、准确的服务。运用云计算整合物流资源,构成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物流服务质量,还能够推动物流的规范化发展。
物流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还没有在物流资源配置上采取物流外包的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物流运营效率,更不利于物流的未来发展。运物流的作用就是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配送模式,将供应链的商业模式建立起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转效率。
此外,物流行业要通过建立运物流体系而发展起来,还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国家根据物流市场运行需要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对物流规范化管理,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对于构建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高度重视,鼓励其成为现代的流通方式并逐渐延伸。物流产业属于是综合行业,所涉及的服务环节包括信息、仓储、运输等等。由于物流行业覆盖面广,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物流管理当中,以其技术功能建立云物流,在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从商业价值的角度而言,将运物流运用于电子商务中,对于实现企业目标,发挥企业潜能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关云珠.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前景的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04):300.
[2]张明,张秀芬,刘晖,朱卫锋.基于“云仓储”和“云物流”的电子商务大物流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7):17-18.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100-04
一、引言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蓬勃发展,日益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艾瑞市咨询(iReseareh)出版的《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报告》显示,2008年网购购物规模1300亿元,年增长131.7%,而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高达2.96万亿元,年增长39.4%。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作为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商品交换专门媒介的中间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电子商务,让中间商无商可务”,“挤扁中间商、压死经纪人”等等说法不绝于耳。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是否将从价值链中被彻底剔除?本文试图应用经济学相关基本理论对中间商产生的原因、电子商务对中间商传统功能的挑战、中间商继续存在的理由及其向新型中间商嬗变的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传统中间商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中间商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斯密早在其《国富论》中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实践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的分离和独立化形式,商业资本的出现缩短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节省了流通时间,提高了流通效率。
新兴古典经济学指出,分工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分工和专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收益是分工的经济基础,或者说,分工带来了专业化收益。与此同时,分工也将带来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根源于人类固有的消费需要多样化的偏好,为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要,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个人或组织必须进行交换以互通有无,而交易势必带来交易费用,这无疑将抵减分工所带来的收益,在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之间总是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两难冲突。如果用C表示消费者、P表示制造商、I表示中间商(如图1),那么,中间商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与制造商直接进行交换的交易成本T大于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即T>T1+T2,或者说中间商存在的必要在于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效率低于通过中间商交易的效率。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协调生产的形式,是以科层协调取代市场协调的过程,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节约交易成本。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决定了经济活动主体的治理结构安排,随着三个变量水平的变化,其治理结构由于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因,将经历市场、企业、网络组织的三种形态变化。中间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比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安排更能节约交易成本,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根据Bakos的观点,一个市场主要有联系制造商和消费者、交易的便利化和制定市场体制三大主要功能,每大功能又各自包含一些子功能,诸如决定产品的供应、搜索相关的顾客和产品、决定产品的价格、物流、结算、信任和调整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中间商在实现传统市场上述各种功能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商业中,中间商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中间商的挑战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断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原本被严重压抑的个性化消费诉求有了得以实现的可能,制造商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提高了其对市场机会反映的灵敏度,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得以进一步被挖掘,二者呈互相促进、协同共演之势。而在这个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联系消费者和制造商的中间商似乎变得没有必要甚至是一种障碍。的确,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的传统地位和功能被大大削弱了。
1 信息沟通枢纽功能的削弱。传统中间商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的桥梁中介,信息沟通历来是其主要职能之一。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消费者不再关注哪里能买到更好品质的商品,而是关心在哪里能买到适合自身个性的商品。因此,传统中间商的信息沟通功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制造商的供给信息和消费者的需求相一致,因而在直接交流变得方便可行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和制造商就倾向于越过传统中间商进行直接的信息沟通以达成一致。
2 市场价格发现作用的弱化。无论是制造商还是消费者,都难以判断供给和需求平衡的时刻,而中间商在市场价格发现上却有着天然的优势,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在现实中更多的是由中间商去发现和实施。中间商可以更直接地把产品的价格建立在可获得的供给和需求之上。中间商通过对这种价格的不断调整,最后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以确定真正的市场价格。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很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其价格不再简单的是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或垄断厂商人为控制的结果,中间商市场价格发现的作用趋于弱化。
3 直接促进交易实现功能的降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和非标准化需求的增强等因素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与制造商直接进行消息沟通。为此,消费者往往选择一些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网站进行定货活动。制造商则根据定货信息生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商品。而货物的运送则可通过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完成,制造商也可自设直销渠道将货物送抵消费者。因此,中间商传统意义上的促进买卖双方交易实现的功能在不断降低。
4 资金融通作用的下降。在传统的商业交易过程中,中间商除了上述功能外,还经常承担为制造商提供资金融通的重要角色。比如在制造商资金不足或存货占用资金太多的情况下,中间商可以通过预付货款等方式为制造商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度过难关。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更多的情况都是按定单生产,企业资金不足或周转不畅的情况有所减轻,存货占用资金的情况也会较少出现,中间商上述融资功能的重要性日趋下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中间商的上述主要功能被大大削弱,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中间商将被挤压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然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仍有其存的必要和价值,但是分化和嬗变在所难免。
四、中间商继续存在的理由
正如前文指出的,交易费用T>T1+T2是中间商存在的前提,除非这个前提不复存在,否则,中间商就仍然有其继续生存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此,首先需要分析电子商务环境对消费者、制造商和中间商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产生何种影响。
Williamson(1975,1985)指出,决定市场交易费用的因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交易因素两组,人的因素即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交易因素主要指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对象的数量或交易频率(如图2所示)。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机会主义与小数条件是两组存在高度自相关的因素,信息不对称则产生于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的共同作用,而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压缩则是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
根据Brynjolfsson(2000)的观点,电子商务市场与传统市场相比出现了几种非常明显的趋势:一是产品越来越讲究个性化和顾客化;二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顾客需求的分散化和非标准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实际上降低了市场交易主体(包括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门槛。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站点,使得用户对大量分散的网址无所适从,要想在浩如烟海的网站中找到有用的网站,快速正确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从而使搜索成本不断增加。制造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自己的需求及相关信息,制造商直接甄别消费者的这些信息变得困难重重。
根据图2的交易成本框架可以发现,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交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日趋爆炸的信息,人们行为的有限理性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对于传统市场而言有增无减,而且由于产品的个性化和需要的分散化不断发展,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所面临的对象将不断减少(即交易频率下降),这种小数交易条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的机会主为行为,两方面都会使得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不断增加,交易成本也将随之不断提高。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变得可行,但其交易成本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而呈现急剧攀升之势,这就给各种能够带来交易成本节约的新型中间商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五、传统中间商向新型中间商的嬗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间商的市场价格发现、资金融通等传统功能不断被弱化,但中间商并非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相反,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伴随着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交易成本不断上升,这对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新型中间商的出现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传统中间商向新型中间商的嬗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中间商应更多地从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角度考虑节约交易成本和体现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1 以传统角色提供集中交易的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进入门槛,分散的直接交易在信息搜寻、甄别、监督执行等方面都将面临着巨大的交易成本。此时,类似于传统中间商提供集中交易场所的新型中间商显得尤为必要,其“新”在于集中交易场所是虚拟的电子市场而非物理的地理市场,但其功能、角色与传统的集中交易场所并无本质差别。
2 以行业咨询专家的角色提供专业信息中介服务。中间商可以以专家咨询的角色,发展自身的专业领域来从事信息的收集、分类、统计、评估、筛选等服务,通过拥有的广阔的信息集散空间快速而智能地把产品信息、顾客信息、交易信息带给消费者和制造商,从而减少搜寻费用等相关的交易成本,更好地促成交易的进行。随着经济活动电子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向市场交易主体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将比传统中间商和制造商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3 以信用中介的角色提供交易双方的互信支持。电子商务环境下,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互信不足时则极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太高而无法完成交易。事实上,信用约束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此时,由中间商来担任受双方信任的第三者,提供信任、认证、保证、监督等机制和服务,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更好地促成交易。
4 顺畅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电子商务环境下,买卖双方虽然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消费者的订货愿望,但交易的完成必须是货物到达消费者手中,而网络只能完成一些数字产品的运送,对具体的实物则需要一定的物流配送渠道来完成。因而,部分传统中间商就应考虑强化原有的物流配送功能,实现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转型。
5 以信息终端优势提供系列个性化服务。有了信息化、专业化支撑的中间商可以朝着提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系列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占人们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的劳务商品,其消费个性化要求更显突出。而消费者往往由于对一些产品缺乏专业知识,在与厂家的交流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中间商却往往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帮助消费者把自己的需求更好地表达出来提供给厂商,起到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新型中间商应充分利用自身信息终端的优势向消费者提供系列个性化服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起着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降低交易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作用的各种专业化的新型中间商还将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中间商向新型中间商的嬗变势在必行。
六、结束语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依然有其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价值,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新型中间商协同配套发展的要求将更为迫切。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更需要中间商的发展,而不是排除和挤压中间商的发展,只是面对一步步走来的电子商务时代,传统中间商应朝着新型中问商加速嬗变。传统中间商更不必恐惧势不可挡的电子商务,如果将它对传统利润空间的“压迫”转化为创造更多产品附加值的动力,加速向新型中间商的嬗变,那么,电子商务带给他们的绝非无商可务,而是商机更多、前途更广。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
[2]Bakos,Y,The Emoting Role of Eltronic Marketplaces on the In-tcrnct[J],Communication8 0f Ihe ACM,V01,41,No,8,1998,pp35-42。
[3]李嫒嫒,韩玉,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的价值转变[J],北方经贸,2005,(2):73-75。
[4]Klein,S.&O’Kede,R.TheImpact 0flheWeb on Auctions:Some Empirical Evidente and TheoretieConsidrat;ons[J],Intnational Journal 0fElectronlc Commcrce,VoI.3,No.3,1999,pp7-20。
[5]Brynjolson,E.&Smith,M,Frlctionless CommeIce A Compafi-son of Intemet and Conventional retafler[J],Management Science,2000,Vol.46,No.4,p:63-585。
现今企业间的交易和协同早已突破单纯的实物买卖、信息交换的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间交互上升到知识层面。而企业间的知识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协作方式。而协同商务作为新兴的电子商务形态,则为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交互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平台。
本质上而言,参与知识服务的双方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这一点与实物交易非常相似,即知识服务需求方付出一定的代价来获取知识服务提供方为其进行的知识服务。但是,由于契约的主体是知识以及由知识所产生的服务结果,而知识拥有着与一般实物不一样的特殊属性。因此,知识服务契约有着与一般实物、服务契约不同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当前对于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知识共享手段等方面,而对于知识服务这种知识共享方式,还缺乏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因此本文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于参与知识服务各方的关系,以及影响知识服务契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协同商务环境下知识服务特征
知识服务
由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被习得和掌握便可以无限次重复使用。因而一方面知识服务提供商(人)在进行知识服务时,知识本身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所消耗的费用主要体现知识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另一方面,原本属于人独有的其核心资产的知识一旦本身被对方(委托人)掌握,旧有的委托―关系便不复存在,委托人可以利用新习得的知识自行满足自身的知识需求。即知识根据其独占性的强弱具有相应的垄断价值,该垄断机制会随着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或知识服务提供过程而产生流失。因此人在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需要在服务质量与核心知识资产流失的可能性之间进行权衡。
同时,人也面临着委托人泄露服务结果中所包含的核心知识所造成的核心资产的进一步流失;以及委托人利用新近习得的人的核心知识从事类似知识服务而给人带来的竞争成本和客户的流失。
协同商务环境下知识服务的特征
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认为:协同商务是一种允许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者贸易社区(Trading Community)的参与者之间协同交互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新型商务模式。这里所指的贸易社区可以由一个行业、行业分支或者一个供应链组成。
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广泛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协同商务理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快速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Gartner Group和IDC都预测未来的大多数B2B电子商务都将会利用协同商务这种模式。
协同商务中企业的协作伙伴可能是长期的、稳定的,也可能是短期性、临时性的;协作者彼此可能是互相熟识的,也可能是从未谋面,甚至是通过第三方中介平台以至于彼此都不知道。在此环境下知识服务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同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相对稳定和重复发生的特性。
因而,协同商务环境下知识服务特征表现为:
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较之现实世界,网络环境下参与交易各方的信息更加具有隐蔽性和不可知性,人的特质对于委托人来说是不可见的。委托人只能通过人在知识共享中心的服务记录和知识共享中心对于知识服务提供商的评级来间接了解人的优劣。同时,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无法监控人在提供知识服务过程中的行动。
在协同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联盟的存在。委托人同一知识服务需求往往只会委托一家人完成。而同一知识服务人却会同时为多家委托人提供相同的知识服务。因此委托人与人是多对一的关系。
协同商务环境下,由于参与联盟的企业为数众多,特定知识服务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近似认为只存在一次。因此,契约的设计可以在一次博弈的范畴内进行。
知识服务契约模型
假设用A表示人所有可选择的行动的组合,a∈A表示人的一个特定行动。在知识服务模型中,行动a可以抽象成为分别代表人投入的人力资源水平(即努力水平),以及商愿意使用或共享的核心知识的水平的二维变量(ah,ak)。理论上人投入的人力资源水平越高,其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Ch越高。由于本文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契约,从而激励人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共享其核心知识。因此,在随后的讨论中,人力资源的成本Ch在所有可能情况中为确定值;人使用或共享的核心知识水平越高(用e表示,e越大代表人使用或共享的核心知识水平越高),核心知识的流失对人带来的损失(成本)包括以下两方面:
C(e):核心知识流失所带来的垄断价值的损失,即C′>0
G:委托人习得核心知识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包括今后与委托人重复合作机会减少的损失L、委托人向第三方提供同质服务或泄漏核心知识所造成的风险损失P。G的确定基于人对于核心知识习得难易程度的估计α,以及委托人泄漏核心知识的可能性β。因此,此部分的风险成本可以写作G(e ,α,β)=L(e ,α)+ P(e ,α,β)。根据事实经验,G关于e ,β单调递增,关于α单调递减。
不受人和委托人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为θ, θ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正相关。为θ的取值范围,θ在上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G(θ)和g(θ)。对于外生随机变量θ,本文拟采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进行处理。即给定θ的分布函数G(θ),对应每一个a,存在一个π的分布函数,我们用F(π,a)和f(π,a)分别代表所导出的分布函数和对应的密度函数。
委托人根据所观测到的服务结果(产出)π来确定付给人的报酬。因此,委托人契约设计的目标便是通过激励合同s(π)来诱使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即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共享自身的核心知识);同时,委托人需要选择满足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合同s(π)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
根据ak的取值e可以得到π的分布函数Fe(π),相应的分布密度函数为fe(π)。假设分布函数满足一阶随机占优条件(the first-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condition),即对于所有的π,Fe1(π)≤Fe2(π)(e1≥e2),也就是说,人愿意使用或共享核心知识的水平高时高产出的概率大于使用或共享核心知识水平低时高产出的概率。
此处本文假设,委托人在契约选择时并不会将可能习得的人的核心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进一步的收益作为其成本-收益中考虑的因素。因为,委托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寻求对于自己知识服务需求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写出委托人的目标函数:
模型讨论
假定产出函数Fe(π)为线性函数,即π=e+θ(θ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契约类型为线性合同:s(π)=λ+μπ,其中λ为人的固定收入,μ是人分享的产出份额,即产出π每增加一个单位,人的报酬增加μ单位。
假设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则其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Eν(π-s(π)) =-λ+(1-μ)e
假设人的效用函数为u=-e-δr,G(e ,α,β)中e的系数为b,b越大表示同样的核心资产使用或共享水平给人带来的损失越大。解第三部分的最优规划问题可得:
μ=α/α+βbδσ2
上述条件意味着:
b 越大,即同样的核心资产使用或共享水平给人带来的损失越大,为诱使人选择同样的核心资产共享水平要求的μ越大,即委托人需要将更多的知识服务的收益分给人。另一方面,在相同μ水平的刺激下,人将会降低核心资产的共享水平;α越大,即人估计的核心资产被对方习得难度越大,μ越小,即在相同μ水平的刺激下,人将会愿意提高核心资产的利用水平以期得到更多的收益;β越大,即委托人泄漏人核心知识的可能性越大,在同等μ水平的刺激下,人将会降低核心资产的共享水平以减少自身的风险损失;同时,为诱使人选择同样的核心资产共享水平要求的μ越大,即委托人需要将更多的知识服务的收益分给人。
本文对于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对于核心资产的评估将会影响到最终契约的制定。具体而言,若人认为其自身的核心知识被他人习得难度越低,即核心知识越容易被他人获取,则委托人在契约设计时,要给予更高的刺激水平来诱使人保持同等的核心知识共享水平,以保证知识服务的质量。这对于委托人来说,便存在着一个风险成本和收益的折衷。另一方面,若人认为委托人泄漏核心知识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契约也会要求有更大的刺激来维持同等的核心知识共享水平。这里,人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一些信号(如声誉等)来判断和估计委托人泄漏知识的可能性。
本文是针对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服务集中于现有普遍适应性的一次交易、单一角色进行分析。但随着此种商务模式的进一步普及和其协同交互作用的深化,知识服务委托人和人角色发生演变的情况将随之逐步出现,例如在协同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在知识层面往往会以一种知识联盟的形态出现,尽管此种联盟存续的时间很短。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知识服务上很多情况下便是一种资源互补性的合作关系,即互为委托人/人,成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则需对本文的假设进行扩展。
但无论是在一次交易、单一角色还是双向互动的假设下,在越来越多企业将协同商务作为知识共享和传递平台的趋势下,要最大化发挥知识服务的作用并提高其效益,对人的激励控制均尤为重要。无论是通过薪酬激励还是心理影响等方式,对人核心知识共享水平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知识共享和协作的有效性。这对于现今面临电子商务化的进一步深入,并正试图实行或深化知识管理的各大企业而言,这是其在实际应用和实施中必须重视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应运而生的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商务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其中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通过互联网以信息化的方式完成,而物流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种,除了少数虚拟商品外都需要进行实体配送,物流指的是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储存、配送、装卸、物流信息管理等方面。
电子商务与物流活动相辅相成,可以说,没有物流就没有电子商务,同时也因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促使物流行业更好的顺应时展要求并不断地改革创新。在新兴电子商务活动的作用下,人们传统的物流观念发生了改变,物流的功能便朝着高效率、低成本、短时间、缩减距离方向发展。总之,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二者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
二、现有物流模式及发展趋势
物流模式又称物流管理模式,是指从一定的观念出发,根据现实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有目的,有方向的物流网络,采用某种形式的物流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大致有五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电子商务营运商自建物流体系即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第四方物流、综合物流模式。其中第三方物流模式是现代较常采用一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模式的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信息化。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应用。
2.全球化。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流动的高效性和交换的方便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将货物保质、保量、准时地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联系起来,代表了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3.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了集约化阶段,这种一体化配送中心,不仅仅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商品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开拓其他服务项目。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综合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
4.服务至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是介于供应商和购买方之间的第三方,需要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当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本地区服务,而且还要提供长距离的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关心服务的时效性。因此,如何做好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所以物流企业成功的要诀,就在于重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1.信息化程度落后。目前国内外的各大物流配送中心大部分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配送,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即处于物流配送初级阶段,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这一新型化物流配送高级阶段的特征,因此,在经营当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法克服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2.物流配送不能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步。随着各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兴起和网络贸易蓬勃发展,对物流配送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的配合发展史,曾一度出现过在电子商务交易旺盛时期商品爆仓的现象,物流配送行业不能及时的处理需要寄出的快件,从而使电子商务交易满意度下降。物流与电子商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发展是需要结合同步的,所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追赶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也是其瓶颈之一。
3.物流成本过高。
全球物流费用比较一览表
国家和地区 GDP(10亿美元) 物流成本(10亿美元) 物流成本占GDP
中国大陆 4 250( 718( 16.9%
中国台湾 308 40 13.1%
新加坡 85 12 13.9%
日本 3080 351 11.4%
美国 8083 849 10.5%
英国 1243 125 10.1%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基础设施、客户软件、终端设备以及一些网络硬件的链接实现的信息管理和网络业务。电子商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交易的虚拟化。电子商务的交易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付款所依赖的也是电子货币,整体虚拟的特性十分明显。第二,操作的技术化和数字化。电子商务的操作技术性较强,数字化倾向严重。第三,交易的效率较高。由于电子商务交易依靠的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交易效率更髙。第四,市场的扩大化。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交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交易市场更为广阔。
2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1促进了贸易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贸易模式中,贸易经营的主体比较固定;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固定的贸易主体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并不显著。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市场贸易主体的竞争加剧,而这种竞争的加剧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贸易主体间的竞争。通过竞争,社会资源的配置重新得到优化。而由于各种贸易主体的竞争,市场环境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在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贸易主体对市场的适应力显著增强,而贸易主体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变革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的突出影响还表现在变革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中,企业生产和贸易行为往往需要进行多个环节,所以在企业管理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促进环节的正常运行。电子商务兴起后,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对话使得中间环节弱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可以大幅度地缩减中间环节的管理成本,这对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企业经营的渠道也有所拓宽,所以在管理和经营方面体现出多种模式的共同运作。
2.3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贸易模式中,这两种服务的发展大都是以亲临现场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对话。这种贸易方式大大缩减了原有贸易的人力成本,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再者,由于电子商务是积极利用新技术的商务模式,其本身对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就有促进作用。
2.4变革了政府监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政府监管形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政府监管中,由于技术手段等的不全面和不先进,监管范围比较狭小,从而导致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政府可以积极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覆盖范围广而且接受信息速度快,这就有效地加强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无论是从监管范围而言还是从监督力度来讲,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政府监管形式的变革都是非常显著的。
2.5促进了物流、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对于其配套行业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需要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加髙效地完成电子商务产生的物流运输,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物流发展需要依赖道路交通,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发展。综合而言,电子商务的繁荣,需要物流、交通、信息和网络等行业的全力支持。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这些行业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会推动社会部分行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3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分析
3.1从加速行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电子商务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电子商务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的宏观增长中,行业发展的加速作用不能忽视,行业发展带动的产业升级都会使得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由于需要物流、交通、网络、信息等行业的支持,所以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行业也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由于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
3.2从解决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业率低,剰余劳动力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失业人员的增多会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电子商务由于不受传统商业模式的时空限制,无论是办公还是贸易都可以摆脱实地环境,所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自主创业会大幅度的降低社会失业人数,由于人员就业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就会减小。总而言之,从解决就业这个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吸纳社会闲散人员进行就业,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3.3从提高管理水平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商务模式,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众所周知,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革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6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实现利润的增加,这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社会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4从改变经营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中,企业贸易采用的基本都是实体贸易的形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体贸易勻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贸易发展。由于贸易形势的增加,许多企业的市场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从经营方式上来讲,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和市场的扩大化,由于市场扩大引发的一系列链条反应都使得社会的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增长。
3.5从扩大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
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商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市场的时空界限。由于时空界限的打破,电子商务的模式相比于传统商务模式来讲有了重大突破。企业要想发展,市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通过市场的扩大使得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在需求刺激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社会生产不断提升。所以,从扩大市场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不仅使得传统商务模式市场更加巩固,更可以开拓新兴的市场,促进社会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4经济增长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4.1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技术革新
电子商务对于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电子商务技术的革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技术都会明显提高。由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性和数字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在技术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的操作技术会受到影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将会进一步优化,这对于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
4.2促进了电子商务监管机制的完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企业经营的方式和模式走向了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将会有一定的困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监管技术的变革,通过监管技术的革新,电子商务的监管机制将更加全面。在完善的监管机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加标准。在目前的社会中,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标准发展促进的将是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监管机制和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必将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4.3促进了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众多基础设施的支持,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全面。首先是信息和网络的建设。由于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网络的覆盖范围将会更广,这也预示着电子商务的市场将会更加广阔。其次是物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基础更加的扎实,物流企业的网点布局将会更加的合理,这种情况对于实现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由于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往来日益频繁,区域间的联系密度显著增加。
5结语
一、引言
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用户提供对其决策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信息披露就是公开向用户提供信息。众所周知,资本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规范、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是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保证。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是定期对外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电子商务环境的变化导致信息用户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已经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应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方法的变革改进会计信息披露。
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1.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不足
传统会计理论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原则和交易观基础上的,每一项符合确定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事项、交易所带来的结果。所以,财务报表的核心内容必然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其次。企业一般以一年为周期向外提供完整的年度财务报告,而半年度、季度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且不须经过审计。另外,财务报告的报送滞后,报告周期过长加上报送过于延期,无法满足信息用户的及时性要求,而及时性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条件。
2.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报表在确认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计量。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的标准以及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均不能进入财务报表。这样就使许多反映企业未来前景等,对信息用户非常有用的,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的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无疑对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构成了极大冲击。
3.不适应个性化需要
传统财务报告把信息用户视为一个整体,只披露通用会计信息,只提供一套会计报表,而没有顾及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
4.信息披露成本高
上市公司的信息目前一般要求在指定的报纸和网站上披露,还要将年度报告原件或有法律效力的复印件备置于公司的办公地点、证券交易所,以供股东和投资者查阅;另外还要将年度报告印刷文本报送证券监管派出机构等。这种必须用纸制文本报送和披露的传统方式(印刷和寄送)成本较高。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会计信息披露
电子商务(Eleetronic Business,EB)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不仅包括面向外部的所有业务流程,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而会计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活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将会在其目标、内容、时效、形式、结构和范围、方式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1.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电子商务下,网上经济业务交易的快速、便捷要求信息传递须及时、准确、可靠并要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这就使会计信息披露系统不得不由过去单纯的“受托经营”目标转向以“决策有用”、“受托经营”和“有益社会”并重的多重目标转变。
2.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行
企业过去对外提供的单纯财务信息已不适应EB时代信息膨胀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提供与企业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2)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价并重
历史成本计价是工业经济社会下的产物,EB下不可能完全放弃采用,但可以在那些用历史成本计量失去其可靠性、相关性和经济意义的信息中补充公允价值计价信息,以提高信息实用性。
(3)数据形式内容的变化
由于EB下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信息数据的快捷方便,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信息也将在传统以绝对值信息为主的基础之上增加大量相对值信息。以提高企业与自身历史同期、同行业资料的可比性。另外,EB下信息的广泛性使得在现行会计体系确定性信息的基础上扩充大量的不确定性信息成为必要。
3.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
随着EB下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中期的信息披露会与相关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在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凭证、账簿、报表都是通过纸质进行传输,影响了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速度,使得会计主体难以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及时、直接的交流,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大为降低。而电子数据在网络上的快速传送,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传递的时间,也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信息的日常披露成为可能。
4.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构与范围
(1)对内与对外的系统报告结构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内部和外部之分,EB环境下,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给会计业务处理带来的方便,会计主体可考虑提供对内、对外两个呈报系统。对内系统主要是对内给管理者、员工提供关于总结前期财务、经营绩效、管理等方面成败经验以及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而对外系统则主要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和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的信息,它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面的内容为基础,兼顾社会责任会计、绿色会计及其他会计分支学科中的内容。
(2)会计报告的范围
传统的会计报告格局难以兼容不同种类的大量信息,有必要对会计报告体系的范围进行增补:
①增加分部报表
EB下企业集团化、跨国经营将更趋频繁,企业的报告往往由若干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子公司报告合并而成,这些子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机会也不同,而合并报表体现不出各分部之间的不同风险和报酬,因此,应增加分部信息报表,以补充报告企业主要分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
②推行“简化财务报告”
EB下的会计报告为了满足信息使用着日益增加的信息需要,所披露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并由于经济业务的日益繁杂,报告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也加大了,同时更多不具有财务或会计经验的个人成为报告的使用者。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庞大的报告体系之外提供简化的财务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摘要和导读,这对那些无法详细阅读和研究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有帮助。
③设置更多更广的明细表
随着EB下经济业务的增多。对于如衍生金融工具、无形资产之类种类较多的业务,可通过设置相应科目的具体明细表,详细列明每项资产权益的具体情况,
让信息使用者心中有数,以便做出决策判断。
5.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
鉴于原有会计信息供给形式和披露渠道不能提供即时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求,在EB时代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交互式的网上会计报告模式,可提供实时、明细、生动的信息。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信息数据库
会计信息披露单位建立一个用来储存其可以披露信息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财务数据和企业的销售、仓储、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以最原始的数据形式加以保存,以便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生成不同的信息。
(2)财务软件系统
报告单位提供与报告信息配套同步的一系列财务工具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软件,便于内外部使用者根据各自需要将一种业务或报告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
(3)财务报告生成器
报告单位在互联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生成器,它是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报告。
(4)反馈机制
通过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信息使用者可就何处何时及如何改进会计报告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了解、记录最常被使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人,以便确切知道何种信息是使用者最需要的,从而按其所需,不断改进信息产生和提供方式,也有助于法规、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准则,还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
6.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EB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磁介质与光电介质逐渐替代传统的纸张成为数据的新载体,从而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对信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的技术性限制,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目的进行信息的多维重组、储存和加工,从而为信息的生成、传输和处理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因此,会计报告系统将在其传递、呈现、提供及消费方式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1)传递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会计报告单位将会取消纸质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在网上信息,报告的传递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
(2)呈现方式
不再局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语言,使信息传播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会计报告将呈现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形式。
(3)提供方式
一是同时提供多元信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报告中予以披露。二是系统产生的信息以电子介质形式存储,并进行网页化加工处理,使信息具有便于分析的动态格式,实现数据的可下载、可移植、可分析性。
(4)消费方式
1.1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首要特点是其电子化、数字化,这种特征使得商务交易活动环节较少,执行上也更加高效。电子商务通过依靠互联网作为通信手段,其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信息量大的特征,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作业。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在无人坚守的环境下自主运行,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较大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以外,电子流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流通的各个环节,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商务交易活动的执行效果。[1]
1.2市场贸易更具全球化和开放化特点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市场贸易更加全球化和开放化,这就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实现更加公平化的竞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以及团体纷纷组成一个较大的市场。[2]这一市场跨越区域限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和各类服务信息传递给所需要的组织和个体,从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这样一种模式运行下,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打破,促使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样拥有和大型企业同等机会的信息资源,促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
1.3交易支付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时则可借助电子商务过程进行。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过程,高效便捷,这就是通常我们称之为的网上支付。网上支付过程中,其各类资金和信息的核算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完成,无论是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还是电子货币等手段都使得支付更加简便和快速。[3]
1.4企业处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下
通过电子商务的运作将企业置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之中,这样使得企业运作的风险较小,成本也更加廉价。当今社会,企业处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则其无须拥有实际的机构设置,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固定经营场所的设计,在人力资源上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因为这一切的交易均能通过人及操作获得实现,帮助企业实现了运作风险小、成本低的特点。
2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
贸易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利润比较关键的因素,其管理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把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其活动工序繁复,在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洽谈时均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为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引入电子商务活动能够为企业成本的降低带来较大的机遇。调查显示,运用电子商务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能够降低90%的文件处理费用。除此以外,电子商务也推动了企业资金周转,大幅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无形交易成本。[4]
2.2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
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所处的外部条件,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实现了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协调和顺利。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贸易增长获得新的突破。总之,电子商务的运用为国际市场环境注入了鲜活的生命。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的贸易链接在一起,便利了信息资源的密切交流和互动。一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设了完善的信息市场环境;二来通过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以及规模等的限制,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很好地帮助小型企业克服了这一困难。
2.3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提升企业外贸效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节约了成本以及优化了市场两个方面。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运用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传统贸易模式下,贸易过程纷繁复杂,包括众多步骤和环节,交易时间和交易难度也随着提升。引入电子商务后,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贸易过程的等待以及协商时间,推动着贸易环节能够在信息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电子商务的反馈环节过程中,也推动了外贸企业获得不断完善,通过不断修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外贸交易的效率。[5]
2.4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运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帮助企业交易方式获得创新。受到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其交易过程一般遵循取得订单、支付发票、发送提货单、办理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一系列流程,这种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耗费精力,成本高。而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整个交易过程按照特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信息网络的高效化实现了交易过程的高效。其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国际贸易营销模式获得创新。在电子商务运用以前,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为建立服务中心,厂商对营销过程进行直接管理。在电子商务出现并运用以后,极大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凭借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企业可以建立自身专业网站,还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目标受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营销的效率。除此以外,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管理过程,国内众多企业能够接触世界各地的贸易对象,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汲取优秀的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3结论
总之,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本文,其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其次,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再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最后,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窦雯璐.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4:198-199,210.
[2]侯亚男.电子商务对浙江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08.
颈椎外伤常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片检查并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情况,临床称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2]。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4例,笔者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差别以及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2岁。过伸性损伤27例,受伤机制不详9例颈椎屈曲性损伤8例。损伤后就诊时间为2 h~12个月。本组患者伤前均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入院后正侧位x线片未见骨折脱位。根据伤后x线平片、ct、mri等检查,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28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者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者2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受伤时间,伤后8 h内就诊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脉静滴注,首次冲击剂量为30 mg/kg,15 min内滴完,45 min后,按5.4 mg·kg-1·h-1静脉滴注,23 h内滴完。(1)非手术治疗18例,给予颈托或围领保护,使用脱水剂,大剂量氟美松,同时辅以神经营养药物和高压氧治疗。(2)手术治疗26例。前路4例,行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后路19例,行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前后联合入路3例。手术前后均给予脱水剂和激素治疗,引流量<50 ml/d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给予颈部围领保护3个月。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手术治疗组治疗后6、12个月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见表1。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略)注:与非手术治疗比较,*p<0.05
2.2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
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伤后6个月内手术的17例术后joa评分优于伤后6个月以上手术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手术治疗时机与脊髓功能的恢复分(略)注:与≤6个月比较,*p<0.05
3 讨论
3.1 病因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原因、机制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传统观点认为,这种脊髓损伤系颈椎一过性脱位所致。taylor(1948)指出颈椎过伸损伤时即使没有骨折脱位,黄韧带的皱褶向椎管内突出也可以引起脊髓损伤。目前公认包括解剖因素(动力因素和血管因素)、颈椎管狭窄(发育性狭窄与退变性狭窄)、颈椎不稳及颈椎发育异常等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基础,外力是颈脊髓损伤的直接原因。
3.2 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经一段时间保守治疗,脊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脊髓受压未得到有效的减压,或者颈椎节段不稳,反复刺激引起脊髓慢性病变,不利脊髓功能的恢复。手术减压与稳定能解除脊髓受压,消除脊髓慢性刺激,改善血供,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害,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脊髓功能恢复。本组病例保守治疗,于伤后平均6个月脊髓功能恢复出现停滞,于伤后12个月joa评分平均为(9.35±0.35)分。结果说明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3.3 手术治疗的时机
急性脊髓损伤最终的神经损害是由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引起[3]。继发性损害是脊髓在损伤发生后持续数小时的发展过程。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防止或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害。脊髓灰质早期的血供改变可在创伤后几小时内发生,5 d后将会出现不可逆性坏死,早期手术减压将会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本手术组34例于伤后7 d内手术者,术后joa评分上升较快,术后6个月上升最明显。因此作者提倡对此类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应早期手术减压,最好在伤后7 d内手术治疗。
3.4 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mri检查的状况决定。一般原则应是前路压迫由前路手术解决,后路压迫由后路手术解决。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诸如椎间盘突出、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等,可以考虑行前路减压。但本组大部分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发育性椎管狭窄和黄韧带压迫的病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年轻病例,既有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又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生,主要由于颈椎过伸性外力的直接损伤,外力作用的程度不一定很重,但是颈椎椎管狭窄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的轻微过伸力就能产生较严重的脊髓损伤。此类损伤病理学的发展,指导了治疗观念,完成了从保守治疗到积极、及时手术治疗的转变。根据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术式,正确规范的手术操作,无论前路或后路减压,均能获得较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