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畜牧业发展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8 11:55: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畜牧业发展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畜牧业发展建议

篇(1)

畜牧业是巍山具有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多年来,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力培植壮大畜牧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快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16年,全县畜禽存栏总量205.76万头只(其中:生猪25.24万头、肉牛12.31万头、黑山羊19.38万只、禽147.19万羽);出栏生猪27.4万头、肉牛9.43万头、黑山羊25.51万只、禽250.79万羽,肉类总产44573t,禽蛋产量4158t,奶类产量5174t,通过部门养殖备案适度规模养殖场88个,形成专业户1300余户。畜牧业产值11.8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6.0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0.09%,人均畜牧业产值达3696元,畜牧业总产值居全州第6位,牛羊存栏分别居全州第3、第2位,出栏居全州第1位。畜禽存栏总量比“十二五”末增3.23%,生猪存栏增2.20%、牛存栏增3.21%、羊存栏增2.41%,生猪出栏增4.96%、牛出栏增4.23%、羊出栏增3.12%。每年肉牛冻精改良突破2.5万头,每年集散大牲畜20万头匹,调出县外活畜近30万头只。巍山已成为云南省商品牛羊生产重点县、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滇西大牲畜交易集散中心。

2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项目建设,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实施高原特色农业肉牛养殖、中央基础母牛扩群、山地鸡养殖、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绩效考评、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家畜圈养等项目,近五年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000万元,建成兴荣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千头奶牛示范牧场、永利黑山羊养殖场、宏业珍禽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宏牧业蛋鸡养殖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养殖企业和规模场,进一步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

(2)抓畜种改良,突出特色。坚持把畜禽品种改良作为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来抓。巍山是全省肉牛冻精改良第一大县,改良后代遍及全省各地,部分销往省外,近年来,已建成牛冻精改良站点61个,五年来推广牛冻精改良12.97万头,年均达2.59万头。立足本地水牛养殖基础和优势,通过多年的改良驯化,不断完善奶水牛产业链,成功探索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和改良在村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运作模式,是州内唯一水牛奶成品化奶源基地县,现存栏杂交改良水牛2022头,挤奶水牛460头,日产鲜奶2.3t。

(3)抓规模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有实力、守信用、能干事”的规模养殖业主,培植养殖大户和重点乡镇,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示范推动,加快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8个,其中:生猪31个、肉羊16个、肉牛20个、禽20个、兔1个,畜牧专业合作组织43个,省级示范场7个、国家级示范场1个。

(4)抓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进程。把发展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巍山回民聚居优势和滇西大牲畜交易市场集散功能,改造完善畜禽交易市场,日上市交易大牲畜5000多头(匹),培育贩运户2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

(5)抓疫病防控,确保质量安全。坚持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狠抓畜禽强制免疫工作,确保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推行“整村推进”的免疫模式和生猪“321”免疫新技术,抓实畜牧生产投入品及其产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行为,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着力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严防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质量事故发生。

(6)抓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一是开展知识产权、科技周“三下乡”暨赶街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物资”,宣传知识产权法、中央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生产方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畜牧专项资金、专题开展山地鸡、肉牛、生猪、奶牛健康养殖、牛冻精改良等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

3存在问题

(1)对畜牧业的认识有待提高,观念亟待更新。畜牧业是巍山县县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部分乡镇对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实,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农民观念依然落后,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科技意识差,与建设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投入不足,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对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畜种改良、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不够、不到位,特别是村级兽医防疫人员报酬低、工作量大、开展工作困难;二是对草地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农作物秸秆开发与利用滞后,规模化发展与草料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对规模养殖政策、资金的扶持有限;四是畜牧产业发展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基层机构人员不足、工作条件差、装备落后。五是农户经济基础差,投入能力有限,养殖基础条件差,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产业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不健全。一是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小弱,尚未建立起真正能起到牵市场、带基地、联农户的“纽带”作用,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畜产品都是以原料方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竞争能力弱;二是牲畜交易市场基础设施落后、规范化程度低、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推动促进作用不强;四是利益机制不够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造成产、加、销相对脱节。

(4)财政扶持资金有限,信贷支持严重不足。传统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新兴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等均需大量的资金扶持,而且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养殖时间较长,产前、产中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因受传统观念及信贷担保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用于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扶持的政策和力度有限,导致养殖户、贩运户贷款困难,使广大养殖农户错失扩大生产规模的良机。

(5)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仍然存在,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外各种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巍山县是滇西大牲畜集散地,动物及产品流通频繁,各种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仍然存在,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防疫员队伍不稳定,分散饲养模式下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经营及使用监管困难,动物检疫站点、定点屠宰场检疫检验设备简陋,缺乏检测化验设备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4意见建议

(1)夯实思想基础。一是对巍山县畜牧业的地位、作用、优势、发展潜力和现状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率先意识,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进一步营造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吃透县情、牧情,找准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努力加快推进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跨越;三是明确要求创新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路径和措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支持关心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畜牧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解决融资难题。巍山县要发展现代畜牧业,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就必须有高效的投融资机制来保障。二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畜牧业,构建高效灵活的畜牧产业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畜牧养殖担保方式,鼓励农民成立服务于畜牧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村养殖场进行订单畜产品供应合作,既可以解决养殖户一部分流动资金问题,也为其生产的畜产品提供稳定销路。三是鼓励畜牧企业联合、兼并,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的融资条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引进有实力、能带动的养殖企业投资建厂。

(3)狠抓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而围绕巍山县的主导产业—牛羊,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取得显著进展,必须注重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确定畜禽发展产业区,做大做精畜禽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并能长期稳定市场供给量,最大限度保持市场占有率。重点巩固牛羊生产基地,扩大奶水牛奶源基地规模,打造巍山特色优势品牌。

(4)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一是积极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等提供养殖用地支持和便利;二是加大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三是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建设,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

篇(2)

为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基层兽医从原来的单调防疫、医病工作转移到动物防疫及畜产品流通领域安全监管的工作上来,从而彻底改变兽医以往的工作机制。为此畜牧兽医如何适应新的职能的转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畜牧业生产是我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乡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三大战目标"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将畜牧产业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使全乡畜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10年初,全乡各类牲畜存栏3.89万头(只)。母畜比例不足60%,根据这一现状我乡继续狠抓畜种结构调整,稳步提高畜群生产能力,适度提高母畜比例,以适龄母畜比例的提高来带动出栏率、商品率的提高。改变目前母畜比例不足60%的现状。到今年底母畜比例达到并保持在70%以上。使牲畜出栏率达到45%,商品率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养殖小区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繁育、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等。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截至目前牛羊育肥户达到200户,育肥牛羊2.01万 头(只);逐步使养殖业成为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加,以规模养殖户的增加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知识,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仍很缓慢。良种繁育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绝大多数散养户和部分规模养殖户都是从本乡购进牛、羊、猪品种。且不能保证品种质量。诸如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进行科学的疫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经常困扰养殖户。急需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

2、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养殖户在自家的宅基内建畜舍进行畜牧生产,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专业户生产规模仍很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的提高。同时,养殖户另辟土地修建畜舍扩大畜牧业生产,土地审批和建设审批难度大,阻力多,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土地和建设问题需要及时协调解决。

3、我乡畜牧兽医站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全乡动物防疫工作。尤其是村级防疫员业务素质低等原因,畜禽技术指导及防疫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我乡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措施。为此,乡党委、政府下大力气鼓励和支持发展养殖专业大户。推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全乡养殖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针对当前我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认真组织宣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们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要积极做好政府参谋,建议政府部门要对养殖场(户)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认识和理论技术水平、并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以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方法方式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市场监测,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畜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亏损,增加收入。一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二是调整畜群结构,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牛羊做到适时出栏。三是保护和发展母畜,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四是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3、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应坚持稳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草食畜牧业的比重和增长率。在发展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同时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交汇在一起,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使粮食产量提升、增值。增加现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应引导农民进一步改善饲养条件,改良畜群品种,适时扩大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和生态养殖。要大力提倡和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改进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兴建养殖小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篇(3)

(一)优势分析

1.技术水平领先不断引进消化和应用新技术新措施是永新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宝。经过近20年的努力,畜牧集团各子公司不同程度地建成了畜牧人才小高地,依托人才和技术,现已从国外引进曾祖代sPF(无特定病原)瘦肉型原种猪,从根本上保证选育种效果;建成七点式生产工艺(分种公猪站、头胎母猪区、经产母猪区、保育区、后备母猪培育区、育成区、育肥区)、全进全出分阶段小单元饲养、水帘降温系统、大功率换气风扇、B超鉴定母猪、A超测背膘厚定喂量等,有效阻断疾病传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参照美国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制订永新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根据MLI、TsI和sPI指数值进行选留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核心种猪群进行应激基因(氟烷基因)检测,确保猪群无应激基因,提高了种猪和商品猪的质量与销售价格。

2.基本设施现代猪场建成并使用现代高床生产设施和降温设备。良圻原种猪场严格按照国家现代集约化原种猪场的要求和广西特点来设计布局,实行三点式全进全出分阶段隔离饲养,每个阶段养殖区相对独立,场间距≥1000M。实行净道与污道分开设计、雨水与污水分渠独立达标排放。在产房和保育舍全部安装铸铁高床产栏和高床保育栏,并安装大功率电扇或进口排气扇,自动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空怀配种和妊娠阶段实行定位栏饲养。育肥阶段以全价配合饲料实行大栏饲养。为保证公猪的质量,实行集中饲养,应用水帘降温方式减少公猪的热应激,使猪舍温度维持在22-23℃。其它养殖阶段配备有喷淋降温或滴水降温以减少热应激的装置。

3.拥有广西唯一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为满足市场的需求,畜牧集团1998年一次性从加拿大引进sPF原种猪247头。2001年又从丹麦引进sPF原种猪100头,两次引进原种猪347头。品种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是国内一次性从国外引种最大规模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通过多年纯繁扩群,现有生产母猪近2万头,其中纯种原种猪5000多头,二元杂母猪近15000头,年出栏种猪35000头,是广西目前规模庞大的、档次高级、设备精良、种猪质量良好的原种猪场。也是国家重点原种猪场,是国家948育种基地。

4.精细化管理先进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畜牧集团开展“6s”现场活动,对公司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行“三定”和“五统五分离”管理。即集团公司对所属各单位和管理部门“定岗位、定工资总额、定技术文明指标”“、统一技术、统一财务核算、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饲料配方”、“采购计划、定期招标、验收、付款与监督相分离”的制度,通过由集团组织招标确定购销价格,尽可能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人为误差,确保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结果的一致发挥集团优势做大做强广西农垦畜牧产业的思考闵红(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22)性,公平、公正、公开和权威性,既能提高可比性、透明度和执行力,又可强化监督,相互制约,为奖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引导员工努力向上,奋发有为,朝着既定目标迈进,企业的公信力也随之大为提高,是广西第一家通过“GsPc”AAA级(企业标准体系)认定白畜物公司。

5.产业带动力强畜牧集团建立并实行“公司+基地”或“公司+标准大户”经营模式,将发展基地和大户的主攻方向放在农村。公司与农户间以签订生猪购销、技术服务合同为契约形式,坚持“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建设猪舍,统一提供的猪苗、饲料、兽药,统一饲养管理技术方案,统一销售生猪“”五统一”的管理原则,实行定价购销,现金交易,为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资金、种猪、人工授精、防疫、饲料、饲养技术、培训、保价回收等方面对养猪生产进行扶持。至今已在横县、柳城、柳江、龙胜、贵港10多个县(市)区建立50多个养殖基地,累计推广种猪约14万头,直接销给农户9.95万头,直接间接改良并年出栏商品猪360多万头,实现销售收入约30亿元,带动农民和农场职工养猪致富3万多户。

(二)劣势分析1.体制不顺。控股子公司的不是畜牧集团,而是良圻原种猪场,造成良圻原种猪场“直接控制生产经营”;二是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责权不够清晰。2.疫病侵扰,防疫体系、冷链体系、监测体系尚未完善。3.各子公司之间发展不平衡。4.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5.人才流失,技术力量断层。6.聚合力尚嫌不足。

二、做大做强农垦畜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农垦畜牧不愧为广西畜牧产业的龙头企业,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一龙头目前并不特别强大。进入“十二五”规划期,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农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成广西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广西农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实力,以充分发挥对“三农”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要达到目的,必须做强做大主要产业。综观当前的农垦各行各业,大多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经经历了多轮的转变磨合,糖业、生化淀粉、剑麻、茶业等现有产业由于原料基地和产业基础的限制,在短期内都缺乏迅速做大做强的跨越发展空间;而畜牧产业由于它的特殊性,以及前几年受重视的程度不够等原因,潜力大、后劲足、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相对而言却存在有做大、做强的空间,所以近期内将其做大做强是十分必要的。

(二)可行性

1.过硬的技术、完善的管理为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一是管区具备了完善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种猪繁育体系。主要猪场都能实行全进全出分阶段单元式隔离饲养一流技术,把养猪作重要产业发展和商品来经营,出栏率达>200%;二是畜牧集团一直能保持与先进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永新已被美国谷物协会定点为免费技术指导单位,每年派4—6批专家到公司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区畜牧业已形成以科研项目带动生产经营的风气;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管理体制蕴藏巨大潜力,在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框架下,实行全员联产计酬工资制和标准化管理,对饲料厂进行技改扩建,生产能力由原来单班产3万吨提高到6万吨,对原种猪场进行技改扩建,由原来4000头扩大到1万头,基本可以做到自繁自育自养,管理水平有确切保障。#p#分页标题#e#

2.环境优越一是地理环境,畜牧集团子公司及农场猪场分布于全区12个地市近20个县,用土地均为国有土地。这种格局较能适应多点式分离隔离饲养的战略布局需要,而且这些单位大多地处城镇郊区,邻近粤港澳,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适合将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周边环境,农垦养猪,加快了农村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三是政策环境。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增大,仅2004年就为地方缴纳各种税费1700万元,由此地方政府对农垦养猪产业也持积极帮扶的态度,当前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税收、土地、疫病防控”等各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3.农场具备一定养殖基础并有合作成功范例广西农垦管区先后兴办养猪的农场有34个,据了解,管区大多数适宜养猪的农场都有跟畜牧集团合作发展养猪的意愿。他们谋求在畜牧集团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扩大猪场或重新经营猪场,盘活猪场现有资产,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

4.业已形成出口品牌畜牧集团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永新源”猪肉肉质细嫩可口,产品质量好,诚信度高,商标品牌好,符合国家供港澳冰鲜肉屠宰用活猪要求,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境动物养殖企业备案登记证。同时由于产品知名度高,在世界其他各地市场也很畅销,产销率达100%,种猪更是供不应求,常常半年未到就已预定到年底。

5.加工销售市场空间巨大我国年人均猪肉消费量34千克,到人口高峰期达到16亿时年总需求量为544亿千克,属世界最高,应存在55.1亿千克的供应缺口,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近4亿千克猪肉。同时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人口也相当稠密,消费猪肉的人群约有1.3亿人,年人均猪肉消费为20.5千克,年总需求量为26.65亿千克,但近些年,我国对其年出口不到1.4亿千克,缺口巨大。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做好发展规划布局,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农垦局和畜牧集团应对养猪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全面研究,认真分析畜牧集团内部优势、外部威胁和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围绕年产值100亿元目标,制定未来的五年“畜牧发展专项规划”,在管区具有养殖基础的区域进行养猪产业布局。强调畜牧集团为主、带动农村;四大子公司为主、带动农场养猪;种猪仔猪养殖为主、带动饲料屠宰加工销售,将畜牧集团建成中国一流大型的现代畜牧企业集团。规划期内,应当强调高起点建立广西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畜牧博士后工作站,扩大布局规模。挖掘下游产业,明确投资责任,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注资2至3亿元。

(二)理顺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强化管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大型养猪企业应努力争取企业彻底转制或改制,从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在浙江省金华市种猪场的基础上完成企业转制成立股份公司,转制后发展很快;四川省原种猪场、湖北省三湖种畜公司等企业都成功地实现企业的转制。永新畜牧集团虽然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以下方面仍需要改善:一是应当进一步调整畜牧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二是应当调优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依法给子公司放权。

(三)加大融资力度,扩大土地注资一是要加强投融资工作,保障畜牧集团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农垦畜牧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清理历史债务,给畜牧产业轻装上阵,公司改制时由农场划过来的巨额债务应作技术性处理,名义上重新划归农场承担,实际上仍由畜牧集团帮其偿付,借此降低负债率、提高畜牧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三是适当划拨土地,增强畜牧集团经济实力。

(四)推广和完善现代健康养殖新技术一是提高养猪装备水平,强化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二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与疫病防控体系。三是扩大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生态养猪建设。按照环保、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要求,强化畜牧产业的循环经济,大力开展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五)扩大推广“公司+基地+大户”、“多点式饲养”等经营方式除了上述循环经济的要求之外,育肥猪养殖尤其适合选择经济较不发达的区域,远离工业发展区、居民区的位置,扩大养殖规模。实践证明,只要水源干净、供电正常、道路畅通,选择在距乡镇村屯1公里以远、周边无工厂、医院、垃圾场等污染源的山地、果园、鱼塘一带建场是比较理想的,密度小、隔离好,成活率更高,农户积极性高,每头可节约成本40多元。上述经营方式既符合防疫的要求,也适应做大畜牧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一些贫困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值得在管区贫困农场和周边农村逐步推广。

(六)延长产业链,开发深加工畜牧集团产业不能局限于养猪,还要实现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到饲料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和一体化发展,将产业风险分散到养猪生产、生猪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等四个环节中去,消除猪产业链中明显的条块分割,实现产业条链有效集合,产生更大的效益。

篇(4)

1.2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由于受到利益驱动,有些养殖户采取不正当的养殖方式和技术手段生产有毒产品。例如,近几年出现的“瘦肉精”、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频频发生,这给我国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以及消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监管体制的不健全,疫病控制措施无法有效开展,造成我国畜禽死亡率上升,猪、禽、羊病死率分高达为10.00%、20.00%和8.00%。这就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效益。

2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1增强监管制度,提高畜产品卫生质量加大对牲畜疾病的预防,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合理制定出牲畜疫病防治规划,加强牲畜防疫设施建设,建立起科学的防治标准和办法。在实施标准和办法时,要以一系列法律法规、管理系统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保证。大力推动牲畜免疫标识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加强检疫管理部门办理证、章、标志等手续的严格性。提高畜产品品质、环保、卫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2.2搞好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区发展,提高畜牧业效益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的“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区域性发展策略。打开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抓住产品质量,大力推动产业化经济发展。

2.3大力推进畜牧业投入资金坚持国家扶持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横向联合,城乡互动的投资战略,鼓励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向牧业投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投资环境。同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积极动员金融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大的畜牧养殖户或畜产品加工项目。

篇(5)

畜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对县城经济发展拉动力较强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按照发展肉羊一线、奶业片区和牛羊育肥为主导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措施,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良种利用率得到提高;区域布局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牧民定居成效显著,截止10月底,完成牧民定居273户,其中新增牧民定居125户,动工新建牧民定居住房及棚圈125套、配套完善148套;修建引水渠14.3公里、道路25公里,饲草料地播种面积3.75万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牧民发展生产,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全市年末牲畜存栏达到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商品率85%;肉类总产量2.65万吨,产绵羊毛1350吨,牛奶产量1.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草矛盾进一步突出,随着牲畜存栏头数的不断增强,以及畜牧业生产的粗放性经营,使草地资源退化明显,造成草场载畜负荷越来越大,农区大量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牧区大量干草、长草整喂得不到加工,饲草资源浪费严重;

2、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及种类尚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畜产品加工层次低、能力弱,深加工产品较少,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经济效益不高,不适应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目前我市畜产品多为自产自销,而且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相当数量的畜产品基本依靠收畜的“二道贩子”,不利于畜牧业生产力的培值。畜牧业科技含量低,畜禽疫病、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设备落后;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许多畜牧兽医新技术需进一步推广。

5、农区畜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资金和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养殖户积极性虽然高,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政府投入拉动,投入严重不足,贷款难、周期短,又怕疫病和市场风险,大多小规模育肥,家庭零星散养,长期处于自给不足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养殖,制约了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草场资源的进一步改良和扩增,加上农区每年近几百万吨作物秸秆没利用,牧草发展和利用前景广阔,发展食草型牲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畜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畜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改造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奶牛、肉毛兼用羊、生猪、家禽产业,强化家禽良种繁育、饲草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效益,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饲草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坚持农牧结合,以农促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一是要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农村种植业结构从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次易棉区要坚决退出棉花种植,土地整理项目恢复的基本农田和新开发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饲草料,扩大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草田轮作、复播、间作套种,使农民即提高种植效益,又通过农副产品获得养殖效益。二是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场保护改良力度,有序的建立人工灌溉回复草场制度,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严禁草场超载。要严格四季草场准时制,牲畜不准提前进入草场,老弱病畜进入育肥区,育肥后转化为商品畜。同时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加快牲畜出栏,多出商品,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草畜平衡,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重点解决秸秆收割加工问题,鼓励农民使用青黄贮、氨化饲料技术,提高饲草料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三是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国家、自治区一系列惠民工程和项目,研究制定草畜平衡实施方案,落实好人、草、畜三配套工作,不断提升牧民定居点及牧民生活水平。发展舍饲养殖,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使牧民定居“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四是加快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和畜群结构,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稳步发展生猪,逐步减少“绒山羊”,大力推广肉毛兼用的美力奴、萨富特、陶赛特羊,使其尽快形成核心群,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调整畜群结构,增加母畜比例,发展优质畜群。

(二)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根据我市“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农民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实行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加快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畜牧业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草原环境为重点,控制牲畜数量,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发展新疆褐牛和优质肉羊,加快优质肉羊一线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规模养殖。加快建立高产荷斯坦奶牛、牛羊育肥和优质生猪、家禽养殖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拉动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哈图布呼片区高产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快速发展优质高产奶牛养殖,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加快八十四户片区牛羊育肥、家禽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现有小区养殖规模,集中散养户新建牛羊育肥、家禽和特色养殖小区,发展片区内乡镇的牛羊育肥和牛羊、家禽的集约养殖;推进西大沟、百泉、甘河子乡镇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农区划分养殖小区,可采取一乡、两乡、几个就近的村建立小区,进行规模养殖,便于管理,便于防病。促进规模养殖要抓大户,特别是“家庭牧场”,要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增强带动力。建立牲畜购进制度,积极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四区一线”奶业片区可按农户购进优质“牛”的产奶量确定补助标准,拉开补助档次,鼓励农民买好畜,买好“牛”。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或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因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不畅而引发的畜产品买难卖难这一问题。要加大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增加政策扶持,吸引大中型企业进入畜牧行业,参与畜牧业的产业化改造,采取“政府推动、政策优惠、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办乳品加工、草料加工、肉制品加工、大型养殖等牧业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协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成立专业协会、商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行 “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从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水平的畜牧养殖中走出来,使其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中介组织发展相结合,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化基地、中介组织、标准化生产手段整体推进,让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更加有效地带动养殖户参与疆内外市场竞争,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注重在奶牛、生猪、肉羊、家禽四大区域、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体系进行示范引导。积极推进“三化”战略,要把标准化建设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科技化为动力,以产业化为支撑,迅速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四)完善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推广,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一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大幅度提高畜禽群体生产能力。依托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万丰种猪场和**澳羊公司种羊场建设,扩大供种规模,形成优质生猪、萨富特羊种源生产基地,满足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对良种的需求。改善品种改良技术服务条件,配齐市、乡两级兽医站改良设备器材,大力推广胚胎移植,普及黄牛冷配和小畜人工授精良种繁育技术;进一步转变乡镇畜牧兽医站职能,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强化兽医队伍教育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农牧民养殖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疫工作,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严格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加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不断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健全畜牧兽医监督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饲养环节、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饲料加工业,抓好饲料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在健立完善四大体系的同时抓好三个推广引进。一要抓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强畜牧科技培训,通过短平快培训方式,对农牧民和养殖专业户进行实用的畜牧科技知识培训推广,主要推广生产成本低、容易掌握、经济效益明显的实用技术。如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肉牛肉羊集中肥育技术、规模养鸡、暖圈饲养畜禽、畜禽综合卫生防疫、程序免疫、秸杆青贮氨化、优质牧草种植、配合饲料、畜产品加工保鲜等技术。二要抓好先进的繁育饲养技术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新成果。三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管理经验。通过畜牧业品种改良、疫病防疫、安全生产监督等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创新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创造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

篇(6)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73-01

一、乌当区畜牧业现状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城市规划的9个组团之一,全区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5乡(其中2个民族乡)、3镇、5个新型社区(其中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共9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64万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河谷阶地、盆坝地、丘陵纵横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土地面积的95%。全区平均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4.6C度左右,无霜期288天,年均日照1205.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丰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这一特征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立体型气候,适合牧草和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本区水资源丰富、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丰富、木本植物种类繁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基础。

2012年,完成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禽蛋产量0.205万吨,水产品产量509万吨,推广杂交猪12.3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9.2万头,家禽出栏153万羽,推广意蜂0.055万群,新增牛存栏10178万头,人工种草0.153万亩,闲田土种草0.51万亩,秸杆处理利用1.52万吨,工业饲料推广3.52万亩,牛品种改良0.36万头。

2012年乌当区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乡镇(村)兽医站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截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

在禽类、水产养殖方面,发动项目带动,尤其重视特色养殖。2012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16万元,贵阳市乌当区政府联合乌当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乌当区渔政,在渔洞峡水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千名干部群众向渔洞峡水库投放了45万尾鱼苗,对水库鱼类种类资源及时补充和恢复。观赏鱼养殖项目中。已发展养殖大户50户,面积300余亩,品种主要为锦鲤、热带鱼、金鱼三种,年产商品观赏鱼480多万尾,年产值600余万元,户均新增产值12万元,纯增收6万元。冷水鱼养殖项目中引进了俄罗斯鲟鱼、西伯利亚鲟鱼、雅鱼、虹鳟鱼、金鳟鱼等,并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书,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得该证的水产养殖基地。截至目前,东风镇渔洞峡冷水鱼基地年产冷水鱼90000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2012年贵阳银杏树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建服务中心150平方米,孵化室15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150尾。贵阳强兴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80万元。建标准化仿生态繁殖场30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50尾,修建围墙200米。

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无公害鸡养殖方面,贵州黑羽鸡从2006年开始保种选育至今,种群已达2000羽,年出栏肉鸡5万羽。另外卢花鸡养殖项目在羊昌镇羊昌村实施,生态放养,完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使用激素类促长剂,生长缓慢,抵抗力、免疫力非常强的芦花鸡。鸡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富含人体必须氨基酸。现存栏量达8000余羽,年出栏10余万羽,年产值750余万元。

通过多年的艰辛培育,与重江、剑河香猪杂交形成的贵州省地方新品种生态香猪养殖。乌当区新堡乡野香猪是依托新堡乡布依乡疱汤第一村,现存栏600多头,年产值200多万元。

在技术基础和监管力度方面,目前,我区畜牧中心有技术干部5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24人。通过不断的技术推广和项目指导使养殖户接受畜牧科技的意识。

二、乌当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引进高科技人员指导和示范工作。在对兽药、饲料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中加大抽检力度,保证生产管理中饲料安全、用药安全,减少或杜绝因用药和喂养导致的大批牲畜死亡事件。严格生猪屠宰检疫制度确保不漏检一头生猪、不放进一头病猪、不放出一头染疫胴体。确保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检疫合格证持证率达到100。

继续扩大生态特色养殖项目,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正是我区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畜牧产品的大好机会,特色养殖项目加大投入和规范生产,将养殖场发展成有机养殖场,向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靠拢,有机的标准也是国内食品行业认证的最高标准。提高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养殖标准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在发展养殖项目的同时,可引进一些适合观光生态农业的品种,将畜牧业和生态观光相结合,如鱼塘养殖中,可增加观赏鱼类,还可提供垂钓园、举办垂钓节、捕鱼节、“全鱼宴”这类休闲项目。带动乌当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贵阳市必不可少的农业观光休闲圣地。

充分利用我区林地、果园优势,发展林下特色家禽养殖。加大种草养畜力度,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会,退耕还草、林下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加大生态畜牧业发展,发展草地观光农业,形成生动活泼的田园畜牧美景。扩大和加快建设畜牧业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区优势,打造一条独特的有机畜牧产品向国外输出的特色通道。

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法治牧,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稳定畜牧业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养殖户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1.畜牧业地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在第一、二产业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四位;二是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目前,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黄牛、生猪、山绵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64.05万头、41.52万头、65.28万只和450.12万只,年出栏分别达到31.12万头、39.73万头、67.07万只和240.3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9%、9.1%、4.8%和8.6%;其中牛羊饲养量均居全市第一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年肉类总产量达8.26万吨,禽蛋总产量2.54万吨,奶类产量达3500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草食牲畜饲养量已占总饲养量的81.4%。“泌阳牛”通过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泌阳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基本形成了该县的畜禽品种区域优势。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市、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篇(8)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四川省会东县畜牧业产值达15.2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畜牧业收入近3800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基本情况

四川省会东县下辖53个乡镇,318个村委会,180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0.14万。全县共有从事畜牧兽医服务的专兼职技术人员168人,2009年四畜存栏166.2万头(匹、只),农业人口人均占有4头(匹、只),从事畜牧兽医人员人均担负着9890多头(匹、只)畜禽的疫病防治、畜牧科技推广任务。

2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州、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篇(9)

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促进畜牧业变革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不断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笔者对全县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枞阳县,古称宗子国、蒲州、蒲城,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东经117°。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的宜秀区和迎江区相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相邻,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1]。枞阳县总面积为1473平方千米,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1万。枞阳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加之拥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生物资源、先进的农业,这些都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枞阳县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据本次调查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养殖大户发展到94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62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7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20个,全县累计创建县级示范场42个、市级示范场22个、省级示范场5个、部级示范场1个;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个;畜牧业家庭农场发展到104个;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16个、县级龙头企业17个,共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

2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

2.1土地约束,制约扩大规模

全县规模较大且示范能力强的养殖大户,为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从而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目前土地供给紧张,用于畜牧业养殖用地出现有限的情况,这就导致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壮大缺乏基础;加之土地流转期限短,枞阳县大多数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定,很多养殖大户不愿也不敢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严重影响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2融资困难,限制发展步伐

在全县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养殖大户都有扩大养殖规模和升级养殖模式的意愿,但他们缺乏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存在着贷款融资困难、申请手续繁杂、社会资金投入偏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明显限制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步伐。

2.3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养殖大户对新型畜牧业经营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认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畜牧业的高度生产力,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的代表。此外,畜牧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且75%以上的养殖大户大多为45岁以上的农民,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存在严重的专业人才匮乏隐患。

2.4政策滞后,落实效率不高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有效激发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扶持政策存在灵活性不够,衔接不畅现象;政策落实效率不高,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等。

3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3.1加快土地流转,满足发展需求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疑虑,转变思想,自觉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二是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需交易平台,畅通土地流转信息渠道,解决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无场所问题,使那些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户和耕种有困难的家庭能够及时找到土地流转出路,让想扩大养殖规模的畜牧业经营主体及时找到有土地流转意向的对象。三是保障养殖用地。在非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相关部门要灵活运用政策,鼓励优先发展畜牧业,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效率。

3.2加强信贷扶持,缓解融资困难

通过小额信贷可以缓解贫困农户的资金问题,降低农民对农业信贷的担忧,支持个体发展,促进新型畜牧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养殖收入[2]。根据当地情况的经济政策,积极开发新的畜牧业,加强开发阶段进行科学计划,并合理布局开发模块,发展新型畜牧产业,促进畜牧养殖收入的增加。积极探索信贷基金,并支援贫困养殖户缓解产业的开发模式,依据地区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缓解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为畜牧养殖经济的有效增长而提供支撑[3]。

3.3积极培育引导,壮大发展力量

一是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发特色畜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品牌,如枞阳县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白荡湖”牌咸鸭蛋、安徽翠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公山”牌枞阳黑猪等;积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与支援周边小型畜牧养殖行业,缩小养殖差距,明确龙头企业的开发目标。二是积极培养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畜牧业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拓宽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发大规模高质量的客户,提高畜牧产品的市场价值,为畜牧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而努力。此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以及电子商务交易的广泛性,拓宽交易范围,积极宣传当地的特色新型畜牧产业[4]。

3.4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发展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90-02

畜牧业是夷陵区农业中的主导产业,甚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之称,其产值占农业总收入的45%以上,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又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品,而且是涉及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大事。近年来,由于区委、区政府、区畜牧兽医局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快转变饲养方式、提档升级,着力推广“生猪“150”、“115”,家禽“153”、“156”,肉羊“151”的新技术养殖模式,培植畜牧龙头企业,促进了夷陵区畜牧产业的大发展,获得了“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区)”名次,突破了百万头的新纪录。虽然畜牧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但与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美化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显现出诸多问题或不利因素,有待进一步加快调整畜牧产业规划布局,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视太平溪镇畜牧养殖情况与各乡镇基本相同,笔者就如何调整畜牧产业规划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谈谈个人的见解。

1 畜牧业现状

太平溪镇位于三峡坝头库首,具有“旅游观光”乡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52 km2,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87个村民小组,共10 227户,26 637人。农业人口22 989人,劳力14 468人,耕地面积839.76 hm2。养殖户达1万户左右,年出栏生猪3.5万头,家禽8万只,羊0.3万只,畜牧业产值达8 000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占饲养总量的36%以上。全镇现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67个,其中:“150”标准化猪舍15栋,“115”标准化猪舍25栋,其他规模化猪舍17栋,肉羊“151”标准化羊舍4栋,其他规模化6栋。年出栏生猪1 000头以上的猪场4户,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9户,出栏300头以上的猪场4户,出栏50~200头左右的猪场40户,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的羊场10户。猪场分别建有8~200 m3不等的沼气池,进行污物处理后排出,大部分养殖场分布在坝区、库区边缘村范围内。

2 存在的问题

(1)畜牧产业没有统一规划,养殖场布局不合理,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夷陵区各乡镇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轻视了规划布局,由于土地原因,加之区域的人们认识差距,畜牧产业发展建设项目“150”、“115”、“153”、“156”、“151”的养殖场都选择在交通便利、建设方便的公路沿线、居住密集地、水源区域、旅游区域、观光农业区域等地带。如太平溪镇现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67个,建在观光农业示范村的养殖场达13个,占总量的19.4%;建在三峡库区边缘村的养殖场44个,占总量的66%;建在其他地带的达10个,占总量的15%,这些养殖场将都会给城乡统筹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因素。

(2)污物没有合理的利用,环评率低,影响环保及居民生活质量。目前全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通过环评的只有6户,不足10%,有90%的养殖场呈现出严重的环保问题,所有养殖场虽然都建有8~200 m3不等的沼气池,污水、污物进沼气池处理后,沼气用于养殖场生活及照明,可沼液没有转化利用,直排到水沟,有的污水甚至横流,影响环保及居民生活。

(3)病害动物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潜在着重大安全隐患。全镇现有67栋养殖场,未建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一旦养殖场发生病害动物,深埋处理,但仍然有少数养殖场乱抛病死动物,污染环境、扩散动物疫病,给居民生活及畜牧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3 建议与对策

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制定畜牧产业规划布局,构建夷陵畜牧产业“三区、两带”的框架,形成东部乡镇三元猪、西部乡镇夷陵生态猪的新格局。

(1)制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三区、两带”范围。三区,即: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各乡镇区域地理位置实际,划定三区;城镇街道、社区,人口居住密集,旅游观光,水资源保护地带划为禁养区;居住相对分散,不属旅游观光,水资源丰富的地带,划为限养区;居住分散,又远离水资源等地带划为养殖区。推广“庭院式”养殖,规模在5~20头左右,“放养式”养殖(林下养殖)规模在5~50头左右。②两带,即:三元猪养殖带,夷陵生态猪养殖带。视乡镇地理位置、饲养条件、资源配置情况,把东部乡镇“鸦、龙、塔、黄”、开发区、新区划定为三元猪养殖带。把西部乡镇“雾、樟、分、下、邓、太、三、乐”划定为夷陵生态猪养殖带。

篇(11)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成果喜人,稳步成为了现代农业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其中最为引人重视的当属危害畜禽健康的各类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不光影响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更严重的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既是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养殖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既是动物产品安全的需要,也是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是促进畜牧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既是养殖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事关农民的增收,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动物防疫是指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对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近年来动物防疫工作的力度加大,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安化山区养殖户比较零散,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养殖户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规模不大的养殖场,他们的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比较低,对于养殖业的知识所学不多,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家养禽畜的经验上,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二)疾病防疫观念不强。

部分养殖户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对动物疾病防控的观念不强,意识十分淡薄。很多时候都不按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进入养殖区域不进行消毒,很多消毒的设施也没有摆放具体的消毒药品等,形同虚设。他们不知道从一开始就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病菌和寄生虫比较多。等到真正碰到动物疫病的时候,再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三)病急乱投医。

动物生病后,有的养殖户仅凭所谓的“个人经验”给动物用药,有的甚至看家里留存有什么药就胡乱给动物打一针或者吃一点。实在不行了才去找兽医,有的时候甚至找不同的兽医给同一生病的动物看病,根本没有办法取得一定疗效。还有的养殖户看哪头猪或者哪只鸡生病了,就只给它们看病,也没有分析是什么样的病症,是否是传染病等,更加没有想到其他的动物也有可能受到传染。到真正遇到疫病传染的时候,也没有及时有效的做好治疗措施。这种只重视个体不重视群体的行为也容易改养殖户带来比较大的损失。

(四)养殖场缺乏专职或兼职兽医人员。

很多养殖场都没有重视兽医这一块的工作,没有合理科学的防疫计划和保健计划。即便有兽医人员,有的也职业素养不高,技术水平有限。药品方面,有部分养殖场甚至只选择便宜的药物,而不注重疗效。甚至有的养殖人员没有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滥用抗生素等。

(五)对关键性疾病的净化意识不强,使疾病控制难度增大。

部分养殖场的免疫程序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设定,不合理且随意性比较大,遇到关键性疾病就无从下手了,导致损失较大。一些比较复杂的疫病“想把所有的病原体都消灭掉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在众多的疫情当中,猪瘟、蓝耳病和伪狂犬病、鸡新城疫都扮演了重要的脚色。实践证明,对关键性疾病进行净化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豍

二、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建议

畜牧业是安化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占据全县农业生产的重要份额,为确保现代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要多举措并重,统筹兼顾,要努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科学防疫水平,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培养一批优秀从业人员,确保安化县畜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切实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

领导支持与参与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保证。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动物防疫高度重视,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防控目标,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将责任落实到位,将物资分配、人员管理、组织发动等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而上级组织负责组织督促。“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作风,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共同推进全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展开。”豎

(二)加大对防疫工作的经费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检疫工作难以展开跟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建议政府部门将农村动物防疫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防疫需要,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必要的检疫设施,“使产地检疫工作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轨道”。豏要逐渐改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检疫人员的装备,尤其是要装备快速检测设备等,逐步建立健全搞好动物检疫执法中所必须的交通、通讯、办案等设备设施,提高动物检疫队伍装备水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动物检疫工作,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疫病的发生。同时应该要加大免疫副反应和无害化处理经费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经费到位,专款专用,杜绝下拨费用胡乱使用的情况,从根本上改变基层站人员垫支业务费以及亏欠、空转等一系列状况,充分发挥基层站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提高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控的意识。

动物检疫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展起来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深刻认识,导致违反《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违法经营、拒绝检疫、逃避检疫等现象发生,因此加强宣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的任务。针对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动物防疫部门应利用能利用上的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养殖人员接受动物防疫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宣传活动也可以指导从事饲养、屠宰、运输、加工、销售的单位和个人,自觉正确地开展动物防疫,提高自我防疫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工作可以逐渐营造政府重视、 社会各界支持、 群众理解,有利于检疫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不能仅仅依靠上级政府政策的支持,要走政策扶持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为检疫工作的顺利展开自己创造条件。要加快将乡镇畜牧兽医站站房建设好,人员配置要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积极开展疫病防控工作。要确保动物防疫人员队伍稳定、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要努力将从业人员的待遇提高,使他们能够积极努力工作。同时要培养一批专业素养比较高的从业人员,他们是实施动物检疫工作的执行者,是开展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检疫的质量和水平。“一支合格、过硬的检疫监督队伍,是做好各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保障。”豐为保障产地检疫工作保质保量的进行,我们要不断的强化检疫队伍建设。同时对于那些违反相关规定、未作无害化处理及出售病死畜禽的情况要加大处罚力度。

(五)抓好动物疫情应急处置。

防疫前期工作做到位的话一般遇到情况就能及时处理,但是如果有疏漏导致动物疫情的发生,就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进行补救,以免疫情进一步扩大,做好疫情的应急处置,是快速扑灭疫情的关键措施,所以建立一套应急处置的方案十分有必要。畜牧兽医部门要抓好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降低损失。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保驾护航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促使农民增收、带动农村致富,对整个经济大发展也起到很大程度的助力,乃至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安化县近年来畜牧业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已经撑起了安化农业的半边天,这成果背后与动物防疫工作的有序展开不无关系,但是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未雨绸缪,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好措施,促进安化畜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乐安镇动物防疫站)

注释:

豍文利侠、张春庆.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畜牧兽医杂志,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