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媒介融合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新闻采编的多样化转型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现代化社会中的媒体产业环境,逐渐促进了各个媒体之间的媒介功能结合,地方台的新闻采编方式也就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先前单一的记者加摄像的模式已经变为了移动互联网加新闻记者快速传播的模式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提升现代化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重点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素养,能够逐渐适应新闻采编的多糖化发展要求,促进我国新闻采编事业的多样化转型[1]。
2.1 传播主体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每日的传播信息渠道,同时也逐渐增大了媒体传播信息的范围,让媒体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速接近人们的生活,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再也不是唯一的传播渠道,现在市民接受信息的途径已经从我们电视台朝手机移动端发展,普通的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新闻事件的见证,同时也能够针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传播,实现了自媒体传播形式。普通的社会群众能够随时应用自己手里的手机或者是移动电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新闻传播主体。
2.2 整合新闻业务流程
在传统的新闻编制和报道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使用一个媒体和一种媒介形式来完成[2]。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采编工作不再是传统的媒介发展形势一样单独进行,而是能够通过应用一系列先进的多媒体信息设备,针对各种各样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广大社会群众需求来建设出一体化的媒体框架。当前吴江广播电视台在采编的结构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进行传统电视和电台融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移动端优先的发展思路,一线记者采访的新闻会优先保证微信公众号、电台直播节目、网站平台以及即将推出的移动新闻App平台,这些都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新闻业务流程。这样调整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信息能够更好更快的展现给大众,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2.3 转变新闻报道模式
传统的媒体在进行新闻信息报道时,采用的一般都是线性结构来报到出新闻的实施情况,但是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思路也发生了创新改革,在新闻业的工作人员需要站在整个新闻事件的全局高度针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从而选择更加能够表达出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新闻报道[3]。目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跟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势要更加全面,实现了报道方式以及报道视角的全方位。在这一基础上,吴江广播电视台还把当前的直播模式引进了新闻采编当中,对于一些重大活动以及一些节庆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让更多的受众关注我们的媒介平台,比如:在2018年春节,吴江区广播电视台策划了吴江文广春节抢红包的形式,用户通过微信直播的方式在直播间观看我们节目,而同时在聊天室抢我们提供的微信红包。这种集娱乐性和受众性一体的形式深受大家喜爱,我们通过这样的直播,7天时间有近46万人次的参与。
3 新闻采编人员的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我们的新闻信息采编环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呈现出了新的新闻采标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要求新闻采标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新闻讯息。
3.1 转变思想观念
媒介融合背景下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这些变化的出现对于新闻采编工作原有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带来一些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的影响,想要让人们接受一个新鲜的事物,首先需要给人们一定的时间来接受和适应[4]。但是新闻媒介融合发展时不我待,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保持积极面对的态度,快速的使用媒介融合给采编工作带来的改变,敢于面对新事物的发展对自身能力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我们地方电视台更应该积极主动接受新的事物,在工作中、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以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3.2 提升新闻信息量的判断能力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非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出现,例如说普通的社会群众,导致新闻信息的传播瞬间增加了信息量,由于很多社会群众都是非专业性质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提供的新?信息难以确保是真实有效的[5]。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能够具备新闻信息的真假判断能力,在掌握了第一手新闻资源之后,一定要应用自己的新闻信息判断能力,判断出新闻的质量,并针对其进行整合处理,形成一条真正有意义的新闻信息。在整合改变新闻资源时,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把自己的聚合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提取出有效的新闻信息,为社会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3.3 强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媒介融合发展也加深了我国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并且也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增加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业务量。面对这样的问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自身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掌握新媒体发展形势的要领,熟悉媒体工作流程,同时也需要在业余时间加强其他媒体的业务能力学习,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逐渐适应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行业创新发展。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各种新闻文字和视频的处理技术,例如说在新闻信息收集上来之后,还能够针对新闻信息进行编写和播放,应用不同的媒体形式来出新闻信息。
3.4 提升专题策划水平
关键词:大众文化;媒介融合;电视剧;新特征
千呼万唤始出来,《爱情公寓》第四季开年引发收视点播热潮,不光各大卫视争相播出,而且从爱奇艺、PPS的数据显示,该剧创下了超过20亿的网络点击量。除此之外,该剧一经播出就占据了百度、新浪等话题排行榜。作为时代的产物,这部高点击、高关注、高票房的国产剧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媒介的影响。
一、立足于多媒体平台进行表达
当代媒介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优越性,不少人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会出现传统媒体消亡,网络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杰・尼尔森等理论家就坚持“传统媒体终结论”。这类观点显然带有激进色彩,但事实上,微电影、个人即拍短片等新媒体影视剧的确吸引了大多数年轻受众。作为传统媒体的产物――电视剧,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吸引独立、个性的年轻受众,利用新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手段。
《爱情公寓》从第一季就利用网络平台与电视配合播出,第四季回归更是被奇艺、pps高调卖断,独家播出。同时奇艺、pps都有app应用,只要有wifi手机也可以随时看。这样扩大了电视剧覆盖面,也扩大了受众群。
多媒体平台共同播出是当代电视剧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同时如何协调解决版权问题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二、跨媒体的话语形式
不同媒体有其独特的话语形式,而媒介的融合淡化了不同话语形式间的界限。
首先,从话语内容上说,传统的电视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语言具有理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而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这个平民化平台,它更加的开阔包容、感性和多元化。
《爱情公寓》中的不少段子来源于网络,如猫扑、天涯等,而其自创的经典台词现也成为了风传的网络用语。媒介融合促成的语言融合,而语言的互用,也丰富了媒介自身的语言。
其次,从话语形式上来说,电视剧一般采用要是根据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和“引戏员”的结构方式制作,同时以真人真场景为内容。网络作为新媒体,以网络为平台传播的影像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传者感官等各个方面进行延伸。
《爱情公寓》中有大量的动画元素,剧情中加入的特效、幻想等元素,使得传统纪实性情景喜剧更具吸引力。这是将网络媒体传播手段融入在了传统媒体之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爱情公寓》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技术以及传播形式,丰富了传统电视剧的表现形式,达到了吸引受众的目的。
三、开放式结尾与参与式剧情的互动形式
与传统电视剧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同,情景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有着一条或多条故事线。作为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也秉承这一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季末开始,《爱情公寓》就采取了开放式承接结尾,即不给予明确的答案,而是待定,并且真正结尾是下一季开始的契机,因此,这就促使观众参与其中,观众呼声越高的结局,往往成为结局,以此来吸引受众。但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另一种结局,以此满足另一群受众的审美需要。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提出“媒介接近权”。随着网络媒体、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越来越有机会并渴望接触媒体,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公共事务,大众文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受众的身影。上文提到微电影、个人即拍短片等新媒体作为小众化传播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表达的心理。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爱情公寓》也正是跨越了传统的电视媒介,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渠道给受众提供了在大众媒体上表达观点意愿的渠道。
四、网站广告与植入性广告共同营销
“植入式广告”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从冯小刚贺岁电影到全民春晚,从国产剧《奋斗》到国际大片变形金刚,植入性广告处处皆可见。所谓植入性广告就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
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中,“植入性广告”已成为当前影视剧中的常态,但随着近年来植入性广告不断增多,并生硬植入引起了受众反感。如何创新“植入性广告”形式,成为了讨论话题。
《爱情公寓》中植入性广告非常多,大到汽车、电子产品,小到牛奶、手抓饼,有实体、也有网站。除了传统的台词植入、扮演植入等,《爱情公寓》采取了一种新的植入式,网站视频缓冲期间的广告冰锐正是《爱情公寓》主角们最常选用的一款饮料。年轻受众易跟风剧中主演所使用的产品,而缓冲期间的广告提供了明显的指示,因此达到有效的营销目的。
这种结合网络及电视的营销手段,是建立在网络及电视各自的运营手段,如网络视频网站中缓冲是个广告播放,而《爱情公寓》正是利用了这一运营方式,达到了强化“植入性广告”的传播效力。
五、相关产品的出现推动全文化产业发展
伴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其官方同名手游《爱情公寓》也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与观众们见面。同时,还有其相关的网络游戏《开天辟地》之爱情公寓特别版。这一营销手段即可促使受众接受相关产业,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手机媒体的逐渐扩大,App应用的受众群范围越来越广,通过游戏从而关注电视剧的受众也大有人在,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发展,各类网游、手游如雨后春笋,成为消费者闲暇之余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的大众文化中不可小视的产业。而电视剧和游戏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电视剧出相关的游戏,游戏改编成电视剧等。这种互动在强化自身受众印象外也扩大了双方的受众群。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各媒介自身所产生的大众文化产业间也再互相交融,其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如何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取其精华发扬自身,是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需考虑的问题。(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胡肖锋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专著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
[3]《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专著
据了解,初中生对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知之甚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表现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应该合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及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1]地方自然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陈雅玲文中所说: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引进课堂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她指出了所需注意的问题,如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水品相适应等。[2]因此,我们可以从已有教材中选用一些热堇闯涫底约旱男1究纬蹋构建自己的内容和特色,拓宽学习领域,增加文化底蕴,使校本课程具有独创性。
金昌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金昌市拥有着许多可供美术教学的自然资源:金昌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200余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西汉时期的骊y遗址,汉、明长城遗址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1981年金昌因矿建市,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因其盛产镍,因此被誉为“祖国的镍都”。30年来,金昌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标志性建筑如邮政大厦、文化中心以及金昌公园、金水湖景区、龙泉景观带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把这些资源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特色美术课程内容。
中国西北地域宽广,有着戈壁滩、沙漠等独有的地质特色,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就在此发源,数千年来留下的无数历史遗迹,都在向世人展示西北那粗犷豪放的性格,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却也不失柔美。丰富的文化积淀还表现在西北地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流动的沙丘风貌、还有一望无垠的金黄色沙漠中,那不知疲倦行走的骆驼,都可以是唯美的艺术素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特色的。人无我有乃为独,人有我精方是优。
金昌就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地域特色涵盖了西北地域特色。因此结合金昌的地形地貌特色,可以让学生去实地探索美、体验美、观察美、创造美,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用心灵触摸到美的存在,自然就激发其创作作品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感受西北风光与南方美景的不同,感受西北的粗犷与南方柔美的明显区别。美术特色课程要根据金昌的地域特点,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和艺术内涵,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内心的艺术潜能,从而使美术特色课程实现其真正的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眼、脑、手健康协调以此达到让学生知识、情感的完美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通过美术特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感知和应用,掌握其本质规律,并加大多种媒介的利用机会,结合美术特色课程进行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个能让学生得到艺术熏陶的机会,增开特色美术课程内容,因地制宜,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抓住金昌地域特色可以开设西北风貌欣赏课,带学生到地域特色明显的风景区去亲身与自然接触,感受西北劲风的凛冽、山石的粗犷,生命的顽强;体验茫茫戈壁的硬朗,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棱角分明的老树枝桠、沧桑满脸的农人、顶着蓝天的山峰;感受胡杨林生命沧桑,可以开设实地写生课,让学生的心灵为千年胡杨的灵魂而震撼,为生命的不息而叹息;触摸嶙峋山角的粗糙,可以开设摄影课,带领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定格风景,独特的眼光自然有独特的感受;品味金昌浓郁风情,可以开设手工课,指导学生或用剪纸,或用泥、沙石等多种材料做出人物、风景等艺术品,这些特色美术课程的开设,都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并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中进行,是培养学生专业美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必备。
参考文献: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需要利用媒介融合使新闻产品更加符合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人性化。新闻传播无论是传统的形式还是新兴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将新闻信息很好地传播到受众当中,满足受众信息获取的需要,做到既增加经济上的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任何形式的新闻传播都需要将新闻信息传输到受众的大脑中。具体来说,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闻传播的手段不断更新和进步,在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可以根据不同传播手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报导顺序。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即时性对某一新闻进行简要的报道,接着可以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分析进行信息的新加工,保证其可视化,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既有文章和图片,还有视频作为参考。这样就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不同要求。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大城市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具有快餐性质,讲求及时性,并且关注点更加具有直观性。因此,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和不同形式的新闻形式可以满足这类人群的信息获取的需求。其次,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需要通过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弱化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之间的差别。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有电视和广播等,现在虽然出现了更多的传播手段,但是这些传统的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当中,并且逐渐与新的传播手段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再是那么明显。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不具有新兴媒介的优势,但是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和新兴媒介进行良好的融合,互相借鉴,共同作为传播手段存在着。第三,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借鉴和吸收各自的优点,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传统媒介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新兴的媒介优势更加明显,二者进行互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传播的完好性。以传统媒介当中的报纸为例,虽然互联网新闻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报纸并没有消失,反而受到了报纸的影响,从版面的编辑和内容的报道方式上借鉴了报纸的特点。因此,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良好结合是新闻传播变革的一大趋势,能够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媒介生态环境。对传统媒体构成冲击,传统媒介秩序发生了改变,不同媒体互相竞争,最后不同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台作伴随竞争的过程。电视、网络属于媒介生态中的共生单元,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着竞争。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电视与网络融合带来的问题。
一、电视与网络的共生
1、媒介共生论。共生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利提出,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德贝利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保持某种程度永久性的物质联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生物界,平等的众生之间既有互斥又有互补。对于他们来说,斗争――妥协是共生的方式,而自然环境的改变则会带来共生关系的变化。
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互相竞争,最终共同朝前发展。网络从出现时大有消灭传统媒体的态势,转而与传统媒体共生共融,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如同生物界的“共生”一样,现实生活中多层次、多色彩、多样化的传播,就是源于不同的媒体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当原有媒介体系的平衡被新媒介打破的时候,新一轮的媒介大战就在所难免。不过,正如媒介体系的活力,增强了媒介体系的作用;各个媒介通过竞争,各自都不断得到类似生物之间的关系,媒介之间也是既互斥、又互补的。……竞争从整体上促进了完善,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达到新的平衡。”
2、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存在着必然的趋势,这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电视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和高清晰等特点,网络则拥有互动性、个性化和海量信息等特点,电视的优势即是网络的劣势,反之亦然。因此,二者融合的实质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需要。另外技术、市场驱动、政策等的力量也推进着二者的融合。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从8月8号到16号,央视网等9家拥有奥运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问人数1.38亿,达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央视更是通过新媒体转播权的二次售卖获取近6亿元的收入。与此同时,互联网、手机媒体、户外媒体、IPTV等新媒体纷纷在奥运前布局,以期在奥运经济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点,在八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斯屈普的一项研究表明,媒介总公司坦帕新闻中心投入使用后的5个月,WFLA新闻8频道的整体收视率比上年同期增长3%。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多种媒体协同效应,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通过电视和网络,将新闻搜集的成本分摊给多个信息传输平台和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而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则可以通过跨媒体的运作达到增值的目的。
网络与电视的融合。为网络快速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网络可以利用电视的权威性、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创作队伍等优势丰富网络传播内容。电视媒体拥有的资源。声誉、公信力等则丰富了网络资源。
网络超文本链接既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同时又由于其容量大信息流快速传播导致了信息泛滥现象:如用媚俗八卦新闻提高点击率,导致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这也是长期以来网络媒体自身的一大软肋。网络与电视的合作可以趋利避害,增强自身的权威性。
3、电视与网络融合的方或。媒介融合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根据不同媒介组织的实际和市场情况有不同的融合方式。喻国明教授认为美国媒介融合的方式有“项目融合型、资源分享型、全面合作型和融合一体型”,这种归纳从宏观的层面提出了不同媒介行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的方法,强调融合过程中媒介行业的管理、文化和盈利模式的发展路径。但是。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利益的冲突以及政策限制,融合之路充满重重障碍;朱金玉先生认为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包括“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行业融合和内容融合”。操作层面融合的成功案例来自国外。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3~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入办公,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内部设有统一新闻指挥台,有专人指挥、协调采访,从而实现了操作层面的完美衔接。
二、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困难
1、技术之争与市场之争
目前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是三个独立的运营网络。它们的传输速率和技术功能以及终端设备各不相同,且互相不能兼容。虽然“三网融合”呼声很高,工作也早已开展,但成效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既得利益的调整是两电融合的难点和焦点。由于两电的主要运营者基本上都是国有单位,又都是各行政机构的附属企业,都存在行政垄断。因此,两电融合不仅仅是企业的合作,更取决于各自主管机构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其次,两电的市场准入壁垒主要是体制上的壁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策问题。广电的网络完全有条件作为计算机上网的手段,但因政策限制,很难得到ISP经营许可;电信部门的网络在解决宽带接入后,技术上也完全可以传输广电的视频业务,但因政策限制也不能开展。
2、操作层面融合的困难
在操作层面上,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关键是二者之间要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电视、网络是新旧媒体的代表,二者在组织经营理念上存在着差别。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忽视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网络巨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后新成立的美国在线,“新旧”媒体的融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随着网络广告行业开始下滑,美国在线的广告经营额也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两家企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大大增加了整合的难度。从美国在线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尽管广泛的跨媒体平台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通过资本运作、成立跨媒体集团的过程中,其实际效果往往要受到公司整合、企业文化冲突的影响;同时,如何借助于“网络+传统媒体”的新平台真正有效地提高广告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80-01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信息产品生产新格局
在互联网的强势攻击之下,传统媒体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融合发展给传统媒体的转型提出了有效的新路径。具体到电视媒体来说,应该如何整合新兴媒体的优势,从传统媒体跨越到融合媒体呢?那么,我们要清楚融合究竟包含哪些方面。下文将从传播的要素出发,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的融合进行讨论。
(一)媒介融合是传播主体的融合
传播主体的融合最突出的表现是分工合作,即发挥各行业的优势,使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达到最优。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它主张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资源,以统一的品牌传播形象为统领,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①以往大众传播媒介扮演了信息传播中的所有角色,从消息的来源、信息的把关到内容的包装生产均由大众传播媒介完成,它决定了受众目及范围内的所有内容。但在新媒体海量信息内容的挑战之下,信息匮乏已经过渡到信息过载,受众与媒介接触的目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获取对其有用且有吸引力的信息。而互联网的特点表现为数字化和技术化以及对用户的极端重视,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可以寻求计算机、视频包装公司等的合作,缩短和优化内容生产的流程,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媒介融合是传播内容的融合
传统的电视媒体本身是一个融合的媒体,相对于报纸和广播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它可以实现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一体化。然而,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是通过云计算实现对大数据的运用,这是传统的电视媒体所无法想象的。数据新闻的强势袭击,传统的电视媒体如何坚持“内容为王”?数字化给各媒体提供了共通的平台,电视媒体根据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利用新技术,嵌入新媒体的内容,整合生产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产品。
二、传统电视媒体的营销策略
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现了全行业的“媒介融合热”。在移动互联网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势头下,媒介融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介融合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全方位的融合,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以及平台思维,是互联网思维在传统媒体转型中的重要内容。在此种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营销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保持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
新兴媒体能够给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在信息过载时代,电视媒体的目的不应只是提供信息,在这一点上与新兴媒体的传播即时性是无法比较的。电视媒体应当占据内容生产的制高点,在海量的信息中给受众以导引,所以内容的深度与否及有意义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的责任所在。总的来说,电视媒体不应是直接把传统的内容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出去,媒介融合是1+1>3的融合,这需要具有立体传播效果的融合内容产品,所以传统的电视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对内容生产的重视从来都不应抛弃。
(二)打破行业屏障,寻求外部资源整合
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出现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媒体一方面要寻求全媒体人才,一方面要打破行业间的屏障,对组织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在对媒介融合的层次进行划分时指出:要注重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的融合,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同时也包括不同的媒体人员的角色互换。②媒介融合强调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融合,各行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使各种有效资源整合达到做乘法的结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转变生产思路,关注用户体验
电视媒体同时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对于受众的关注程度会直接影响收视率的高低,即营销的成功与否。融合思维与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对受众态度的转变。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体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决定了受众所能接触的信息内容。但新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信息的海量化,或者说信息过载,受众有足够的决定权选择其所要接触的信息内容。新媒体对受众的态度转变为: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决定其生死的“用户”。一个选题好不好,一个策划好不好,点击量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因此,电视媒体从传统思维转变为融合思维的过程中,对受众采取何种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电视媒体应当适时的转变其生产思路,实现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换,加强对用户体验的关注。
一、前言
融合新闻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融合媒介的基础上进行传播的新闻类型,也称多样化新闻。如今的融合新闻和媒介融合的研究探索在传媒界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对融合新闻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新闻应用学出发,对新旧媒介之间以及各种新媒介相互之间的融合方式进行探索。我国对融合新闻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跑线上,面临着复杂的发展背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媒介日益壮大,旧媒介不断整合,两者愈来愈频繁合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融合新闻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又使新闻传播界面临怎样的新挑战,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二、融合新闻的发展状况
“融合新闻”这一理念,最早是在2004年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发展时间较短,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融合新闻的研究进程十分快速,到2006年,美国芝加哥论坛公司及媒体综合集团就对该理念进行了媒介融合的实践,使之得到了有效的验证。美国媒体综合集团将其旗下的电视台、报纸、网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闻中心,而芝加哥论坛公司则开发出另一种不同的实现模式。之后,中国的融合新闻理念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的基础上暂露头角。
一方面,传统的新闻媒体在经营方式上显得单一,信息来源不足,信息的接收也具有诸多局限性,为了改善这些方面的缺陷,传统媒体必须对新闻的传播机制作出全方位的变革,这就有必要借助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进行辅助传播,如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将博客日记载入传统报纸、利用手机彩信的方式征集照片发表到报纸上都体现了新旧媒介的交流合作。而且,传统媒体除了利用新媒介搜集、新闻之外,还开发出手机报、电子报、网络广播电视、电子杂志等新的新闻传播形式,这些融合媒介便是融合新闻的载体。
另一方面,新型媒介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传播机制还不够健全,甚至没有独立的信息采集权,因而不得不依靠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闻来源丰富、受众广泛,在传统媒体的帮衬下在新闻传播领域逐步融合。例如,每周二、周四都在报纸上长篇刊登的《焦点网谈》栏目即是河南报业网与《河南日报》共同主办的,该栏目是在网站上进行征稿,再由报社工作人员协助刊登到报纸的,是新旧媒体密切合作的产物。
三、融合新闻的特点
融合新闻的理念核心就是打破传统新闻报道载体的限制,整合重构各种传统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制作出比传统新闻传播活动更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在融合新闻的采集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并且鼓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参与传播及反馈信息。而不是如同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一样,只能进行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传递,向受众呈现出的新闻内容相对浅显单一。融合新闻注重对原始信息的加工拓展,能够挖掘出更大的新闻价值,是一种全新的互动化、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一)视觉传达多样化
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融合新闻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图像交织在一起,为受众呈现更加形象、生动、立体的多维视觉效果。例如电子报,它不仅在传统的纸质报纸基础上使用了互联网络进行新闻的传播,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广泛,还在以前报纸网站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多媒体功能,使新闻的表现效果更加明显深刻。报纸网站的功能只是单纯地将报纸内容复制到网站上,而作为融合新闻模式的电子报,不但移植了纸质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还添加了信息检索、动态链接、视频插入等功能。从新闻文字,我们可以获取对该新闻事件的研究分析;从新闻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闻动态;从新闻链接,我们可以获知更多相关信息。人们可以利用看、视、听等各种方式接收到新闻内容,使得新闻的传播过程更加便捷、人性。例如《浙江日报》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新型电子报, 就添加了朗读功能,使人们能够轻松“听”新闻。所以说,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融合新闻具有更多样化的视觉表现手段, 新闻的表现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新闻业务整合化
融合新闻整合了所有的新旧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各种制约,协调了各个媒介之间的资源,各取所长,建立了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新闻采编传播流程。首先,集中各种媒体的新闻信息来源采集新闻素材,比如传统媒体的采访、征集以及网络媒体中各种原创信息。其次,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各种类型的新闻产品,如图像、声音、文字等。最后,按受众类型利用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坦帕新闻中心,不同的媒体设立着各自独立的运作机制和工作人员,但同时也设立了整体规划协调组织――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多媒体新闻总编辑首先安排好整个中心的新闻采集活动,然后统一规划出各种新闻素材的传播方向和传播渠道。
(三)新闻载体数字化
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逐渐模糊了各种媒体之间的分界,新闻的传播终端数字化特点越来越突出,互联网服务商及电信服务商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并快速介入到传播终端领域,开发出多种可移动的数字终端来承载新闻内容,人们的信息生活日益便捷。因此,电脑、apad、手机、电子报等数字载体成为电视、报纸、广播之外,人们接收所需信息的上佳工具。
四、融合新闻带来的挑战
融合新闻的产生不仅给新闻传播界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挑战,这种全新的新闻形式给传统新闻传播机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我国的融合新闻发展起步比较晚,媒介融合的的程度还不够深,形态还不成熟。无论在媒介融合还是融合新闻的研究实践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一)融合新闻对媒介内部管理和规制提出了新要求
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基础。因此,融合新闻要发展,首先得有一个完善的融合媒介管理体制。而如今的媒介管理规制存在行业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特点,使媒介管理在跨媒体、跨地区的发展上处处受阻。另外,媒介集团的管理模式和内部组织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传统新闻传播活动的媒介往往是单一的形态,只使用少量的技术手段,因此,各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内部结构,如日报的运行周期为24小时,电视需要操作来完成新闻滚动。而融合新闻对各种技术手段和媒介形态都有全方位的运用,就必须打破这些流程和结构,建立新的体制。融合新闻的采编管理必须实行跨媒介的团队合作,重组并整合各种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
(二)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融合媒介的基础上,要生产出优秀的融合新闻,传媒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优秀的才能。融合新闻的发展急需的两种人才,一是可以熟练掌握多媒体集团内部整合传播策划手段的高层管理,二是可以熟练运用多种新闻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全能记者。融合新闻的高层管理人才与传统媒体管理者不同的是,这类人才只能在现实的媒介竞争中磨练出来,具有多种媒介工作经历,对各种媒介都有相当程度地理解。而全能型记者编辑则需要通过高校培养以及对现有新闻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来获得。在我国,这两方面人才都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培养。
(三)融合新闻要求公民拥有更高的媒介素养
融合新闻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界各类型的专业媒介新闻业务的融合,普通公民在网络媒介的支持下同样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融合新闻的传播者,各个传播者之间地位平等,且没有具体的条约规定对其进行约束,新闻信息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让每一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严格自律、奉公守法是新闻传媒界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五、结语
融合新闻的产生是多媒体技术发展推动媒介融合进程从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以融合媒介为操作平台、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特定人群为受众的新的新闻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立体性。新媒介从产生到发展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新旧媒介的合作交流时间更加短暂,媒介融合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融合新闻相比于传统新闻,在各个基本要素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现状,更是传媒界今后所追求的发展方向。我们只要把握住融合新闻的本质,理清思路,为它找到新闻传播界的正确定位,就一定可以让融合新闻成为传媒界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05):89
[2]冯艳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J].科技信息.2009(19):34-36
关键词:微博 传播样式 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2010年称作微博元年。自2006年创建“博客”的伊万.威廉姆斯开发出可以即时信息的系统——“Twitter”(即微博)到现在,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腾讯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说“一个人可以用140个字改变世界”。
而在1999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查菲就曾发表过关于“大众传播的终结”的演讲,提出了“新媒介正令大众传播走向终结”的观点。在当前,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站迅速发展,新技术发展加速、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和媒介融合加剧的情况下,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以其鲜明的传播特质和模式已经对传统的基于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微薄的特点和传播模式
与其他信息交流模式不同,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上的便捷性。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种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开始融合在一起,为微博的快速扩张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对用户能够产生很强黏性的原因,就在于其在技术上无可比拟的优势。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登录微博,尤其是手机和微博的绑定使得这一新媒介对微博用户的接近性满足了4A的元素,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配备网络浏览器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更多新的可以实现信息及时传播的技术的出现,已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标配服务的微博,必将成为改变人们信息传播行为的一股新的强劲推动力。
当然,一个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不仅是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变。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中的线性传播模式,也不同于网络媒体中的网状传播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的传播样式:第一级的传播由于其传播文本的碎片化和传播形式的针对性,呈现出一种分众传播的状态;第二级的传播由于与网络大众媒体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其传播模式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状态,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从微博的“微”到传播力巨大的“大”,最初在微博平台上传播的话题或者事件由分众传播最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积极升级,显示出微博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即为第一级的分众传播,具体表现为个人——个人、个人——群体。在第一级的分众传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微博 的分众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上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被介绍、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体,微博第一次传播时承载 的内容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即转变为大众传播,从而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达到和第一次个人与个人传播、个人与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体现出了微博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二、微博传播加快媒介融合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
有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多维度的合作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全媒体实验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而全媒体试验中的种种改革都需要从媒介融合时代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因此,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媒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并加快了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
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三、微博传播时代媒介融合的特点
媒介融合随新媒体的兴盛而出现,是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共有的现象。当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新媒体方面的差距,较之在历史上、在传统媒介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的差距要小。虽然媒介融合的实践由西方率先进行,此概念由西方学者先行提出,但是媒介融合的现实在中国业已存在,并且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之势。
一、媒介融合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开始出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赛诸塞州的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乐·普尔提出,他于1983年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认为数码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①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电视到今天的新媒体互联网,媒介融合在市场诱因,技术诱因,经济诱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表现为新媒体争夺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受众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大规模转移迫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开始进行了媒介融合。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产业形成了新的信息生产传播形态,媒介开始集团化运作,表现为内容上资源共享,交互传递,技术上相互支持,全面覆盖,提高市场占有率。
1、零成本信息生产
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信息零成本生产传播,复制,粘贴,只需简单的步骤,信息就进入了互联网传播,受众得益于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成为一个传播源,信息的生产由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转移到了成千上万的自媒体,他们集传播者和受传者于一身,成为不可忽视的庞大信息源。
2、受众的规模化和差异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递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新媒体也催生了受众形态的转变。一方面,受众接受信息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转移到主动搜索,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寻求差异化信息。另一方面,大规模信息的传递,网络社区应运而生,各种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聚集起一批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受众开始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转向一群一群的群体,受众同时具有了规模化和差异化两种形态。
3、数字化传播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这个时代带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相应的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新媒体出现改变了受众的信息获取形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受众的观念,信息传递由点对面到点对点传播,传统媒介信息的滞后,表现形式的单一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受到巨大的挑战,信息的数字化传播带来受众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转变,由单一文字时代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时代,信息传递方式更加追求灵活,快速,视听相结合。
二、媒介融合下广告形式的变化
1、广告形态的改变
(1)精准定向投放。所谓定向广告,就是指网络服务商利用网络追踪技术收集整理网络信息,并对用户按年龄,性别,职业,爱好,收入,地域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记录储存用户对应的IP地址,然后利用网络广告配送技术,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及商品服务性质,向不同类型的广告发送内容,一对一的广告②。精准定向投放抓住了受众的差异性,缩小了接触目标受众的成本,提高了接触目标受众的频率,提高了广告营销可转换率,媒介融合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得过去只投向目标受众的广告理想变为现实。
(2)互动性增强。互动性广告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平台,不同于在报纸,杂志,广播中的广告,其传播速度快,有效性高,受众记忆点清晰,互动性广告利用受众主动搜索信息的特点,让受众主动接触,提高目标受众覆盖面,如搜索引擎广告等,这种广告形态符合了媒介融合下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抓住受众心理,不可否认,互动性广告将是未来广告发展的一个趋势。
(3)移动媒体。移动媒体是现在媒介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媒介形式。它集信息,娱乐,商务于一体,将受众带入一个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的世界,这种移动媒体广告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了“移动”的特点,抓住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形成碎片化的状态投放,不同于传统的病毒式投放的广告,移动媒体广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占用受众碎片化时间,相比于传统媒介大块广告时间,碎片化广告的受众到达率更高,是一种提高受众到达率,碎片化营销的有效途径。
(4)故事性包装。媒介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受众的生活,广告也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受众对广告的厌恶感的增强,对广告产生的防卫心理也大大降低了广告效果。故事性包装则给广告披上一件外衣,不同于一般的广告,这种包装模式赋予广告以故事性,隐藏商品于广告中,受众无法第一时间辨别,画面唯美,情节性强,时间较一般广告长,兼具广告与影视剧两重身份,对于吸引受众注意力,降低受众防卫机制很有成效。
2、新型广告形式
(1)社交媒体中的广告。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具有了即时,迅速,隐蔽等特点。与其他媒体不同,社交媒体代表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但同时也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社交媒体通过社会交往,通过一个自媒体可以衍生出无数个群体,群体与个人交织,群体与群体交织以此实现信息的不间断有效传播,扩大信息传播面。此外,社交媒体还具有互动性特点,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避过许多消费信息,但也同时投入到自己有兴趣的品牌消费信息去,运用社交化媒体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社交化媒体将拥有类似兴趣点的用户聚集,从而形成与之相应的广告最佳目标群体。社交化媒体的零成本,互动性强,目标群体明确是未来广告发展一个重要方面。
(2)植入性广告。植入性广告的出现,在不影响受众正常阅读和视听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消费者③。潜移默化,不明显的广告形式是它的主要特点,在媒介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植入性广告多存在于受众喜爱的电视剧或电影中,以一种娱乐方式将产品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态度上乐于接受,改变了受众对广告的抵制情绪。植入性广告适应了数字技术的发展,迎合了受众心理,是一种未来广告的重要形式。
三、对广告效果的探究
1、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
广告说到底是一种商业行为,广告的终极目标都是卖出产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影响广告效果,分别是情感特点,产品特点,受众特点,播放背景④。
(1)广告记忆。受众在接收到广告后,已经完成了广告的受众到达,广告效果好坏最终决定于受众是否会因为广告而做出实际的购买行为,受众的广告回忆度是决定广告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在购买行为中回忆起广告的内容,产生相应的关联印象,就会比较容易付出真实的购买行动。
(2)情感诉求。广告除了传达商品信息以外,还传达情感诉求,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消费者记住了当时的氛围,这种情感氛围相比于一般的信息传递更利于消费者回想,同时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广告中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而购买相应的产品,其理由也仅仅是喜欢广告中的氛围。
(3)广告投放环境和对投放的态度。广告传达给目标受众需要一个传播渠道,这个传播渠道能否到达目标受众,以及目标受众对这个传播渠道的态度,也决定着广告效果。通常来说,媒介公信力良好,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受众对于媒介上的广告信任感加深,反之就信任感降低,因此,广告投放传播渠道媒介十分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告的目标受众范围以及受众对广告的印象。
(4)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与媒介印象一样,是存在消费者脑子的一种既定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决定着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度,进而影响广告效果。
2、广告整合传播
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改变,广告媒介的选择也多元化,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媒介传播渠道。媒介融合下的信息传递的特点,差异化,快速化,使得广告走向了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公司把传播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加速回报的过程⑤。过去广告主的广告都投放在传统媒介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广告公司开始实行一站化服务,对于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提供全套服务,整合所有媒介形式,如奥美公司提出的“交响乐团整合传播”都是这种整合营销传播的延伸。它改变了过去试图靠接触,频率,重复性和曝光率等传统工具来制定媒体计划,抛弃病毒式广告,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整合,采用多种媒体资源有效运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叉出现,覆盖目标受众所接触的所有媒介形式,这种广告整合性传播有效的提高了受众广告接触频率,增加了受众对广告的回忆度,提高了广告效果。如宝洁公司在海飞丝营销中,利用搜索引擎广告,社交化媒体广告,品牌赞助,视频广告,互动广告于一体,在营销的不同流程中整合使用,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①钱静,《媒介融合:媒体发展新趋势》[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33-35
②刘沐,《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19):241-244
③廖秉宜,《从广告形态变迁看未来植入式广告的发展》[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2):21-24
④李媛,《浅析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J].《现代商业》,2010(24):166-167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彼此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旧有传播框架格局被打破,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从报纸上网到广播、电视开设网络播出平台,再到各类媒体突破固有的业务范围,纷纷以提供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形态信息传播服务作为自己的业务内容,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在媒介融合发展中,随着新闻表达手段和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和复合化,新闻媒体传统的业务理念和固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媒体的编辑、记者不仅要具有采、写、编、摄、播等业务综合能力,懂得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是基础
媒介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各类媒体间固有的业务樊篱,引发了新闻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在融合媒体的编辑部里,新闻业务将由单一变为多元和杂糅——由只为某一类媒体平台提供报道内容到同时为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媒介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成为跨媒体工作的多面手,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以往媒体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往往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其编辑、记者的要求各不一样。报社看重采写能力,编辑、记者大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深厚;广播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求具备通晓视听新闻报道手段的素质;网站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网页制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文字、视频、音频的网上作业。然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却打破了这一旧有格局。“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处理,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与提供图片、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提供图文稿件及视音频信息数据服务。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熟悉多种媒体的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意味着传统的单一介质的新闻媒体将逐步为新型的全媒体所替代。新闻从业者为适应全媒体工作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基于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各种介质的采编素质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和运作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业务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体制与管理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2]从纸质新闻的采写、编辑,到视音频新闻的摄录、剪辑;从报纸新闻的刊发,到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报,再到网络新闻的上传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通晓不同类别媒体的采编流程,能够胜任跨媒体团队作业。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懂得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媒介融合虽然消融了不同类别媒体业务形态的区隔,但各类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与特点仍然存在。同一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依旧有着不同的报道思路和报道侧重。由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记者采制的新闻作品不再局限于某单一平台,而是要同时出现在由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构成的多元平台上,因此,编辑、记者必须懂得不同质态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在采写新闻伊始,他们就要能考虑到同一条新闻怎样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从而能根据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成功地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为受众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服务。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了各种类型的媒体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传统格局,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时代趋势。媒介融合的逐步推进使新闻表达手段、渠道变得多元化、综合化,需要新的新闻工作理念、方式及工作流程,这必然会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其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闻媒介的主推力量,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质量。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转变了工作理念、方式及流程,需要工作人员适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满足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需求。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传播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进而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必须努力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新形势
(一)多种信息载体相融合
传统新闻采编工作的信息载体主要是纸质或影像,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资源,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同时,表现信息资源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逐渐融合,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信息应用更加多样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播报转变了以往的单一形式,朝着立体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例如电视新闻报道,目前能够利用网络电视或BBS主页等模式来报道新闻,使新闻信息的应用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此形势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更加细致、全面,才能有效提高新闻信息的适用性。
(三)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及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阅读新闻信息时也在积极的充当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使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传播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难以正确判别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其内在价值,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以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对新闻信息作出正确的判别,在冗杂的信息中科学的甄别、选用,这是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各类媒体的业务范围逐步拓宽,新闻业务变得多元化和杂糅化,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首先,要了解多种媒体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管理不再是各类型媒介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合作,重组和整合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准确把握报社、电视台、网络平台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与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操作能力;其次,掌握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方法和特点。各类媒体都有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相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传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思路。而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需要同时在各类媒体介质上,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初期就要综合考虑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探寻独特的切入点,提高受众群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二)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
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双向互动传播日益加快,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逐步多元化,非专业新闻传播者传播的新闻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及时有效甄别、整合、提炼公众提供的各种信息内容,提供规范的、真实的新闻内容,提高媒体的言论导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塑造媒体良好的公共形象。
(三)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如今,竞争的核心将转移到对原始新闻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增值开发上。恰到好处的解读新闻信息,帮助受众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成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关键战略,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和信息资源发掘能力。首先,有效利用多种渠道,掌握新闻信息资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来源之外,还要善于利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例如QQ、微信、微博、MSN、论坛等多种信息散播渠道,获取新闻线索、捕捉信息素材。其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梯度开发媒介产品,形成新闻生产供应链。各类媒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和联系人群,利用相互间的自然差序,梯度生产新闻产品,依次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有效的将新闻信息渗透、覆盖到各类人群中,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以满足新时期不同受众群的不同需求,实现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