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县位于市南部,下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78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粮油加工大县。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粮食流通加工企业37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能力120万吨;流通企业3家,年购销粮食20万吨,储存企业2家,仓容6万吨。2009年,全县夏秋两季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0万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现状与我县粮食安全的要求和粮食流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必须加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县现有粮食储存企业2家,存储能力4.3万吨,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2.5万吨,实存中央储备粮2.4吨,粮权属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储粮总公司公司管理。县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1.8万吨,现存小麦1.3万吨,粮权属县政府,由县粮食局管理。按全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27公斤,按城镇户口计算,人均粮食100公斤。我县国有粮食仓储设施集中于这两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标准仓为主,现有粮仓总数8栋,总面积10700平方米。目前,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容严重不足,设施需要更新,粮油检测体系不健全,所有这些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县粮食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实施宏观管理,客观上要求有合理的粮食基础设施作保证,以适应粮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粮食物流设施是保证粮食流通和粮食正常供应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在我县这方面的投入少,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投入也少,其他经济主体因为粮食设施的高投入低回报和粮食行业是一个薄利行业等因素,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正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粮食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导致了目前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难有保障。
2、仓容不足直接影响粮食收购,从而又直接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现有仓房仓容量小,仓储效率低,仓房的硬件技术条件差,难以保证储粮需求。
3、粮食物流批发市场缺项。由于国有粮食企业资金困难,一直无能力自行筹建,我县没有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4、检验检测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一是我县未建立粮油质检中心,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需要;粮食质量监督检查体系急需加强和完善;二是只有基本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使承储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连接,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势在必行。
5、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展。关系社会粮食品质安全的粮食品质监测信息系统、粮食市场供给安全的应急处理系统和市场预警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市场获取所需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宏观调控相对滞后。
6、粮食物流设施、设备需要更新配套。主要没有计算机粮情检测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已年久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1、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我县主要粮食品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超过50万吨,按80%的商品率计算,每年有40万吨的商品粮需要出售,国有粮食部门掌握50%的粮源收储量就达20万吨,现有仓储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个要求。
2、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要求政府加大对粮食市场调控的力度,作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和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国有粮食企业所承担的地方储备粮、军粮以及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的任务越来越大,粮食购销吞吐量也逐年增加,陈旧不足的仓储设施难以满足政策性购销业务增加的需要。
3、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搞活粮食流通的需要。建立规范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是粮食购销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也是搞活我县粮食流通,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需要。我县粮食融入大市场,大流通,就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购销渠道,加强与盟外毗邻地区的粮食购销协作,因此,必须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尽快与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4、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精神,立足于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主动适应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求,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功能,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集中建设,改造一批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和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使结构布局进一步合理,粮食流通的信息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健全和完善粮食收储、供应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供应保障能力、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强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2、全面协调。综合平衡现有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加强与毗邻县区的关系,统筹协调粮食购销、产销的关系,使粮食基础设施在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重点建设。优先解决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达到粮食流通与基础设施相匹配,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发展。
四、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及投资测算
(一)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对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5年使我县粮食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二)重点目标及投资测算
我县2011年—2015年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三大类项目,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农户科学储粮项目。
1、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及投资测算
为了增强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载体和主渠道作用,建立起地方储备粮管理和供应的保障体系,稳定成品粮市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我县现存地方储备13000吨,今后五年内要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再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粮食储备指标,并建议县政府增加地方储备,逐步扩大储备规模。今后几年要把争取各级储备指标,扩大储备规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在手上,力争多储粮。计划在2011年—2015年新建容量为3万吨的标准仓房8栋,长52米,宽21米,开间4米的平房仓,堆粮高5米,总建设面积为873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440万元,主要内容为:工程费用1397万元、其它费用43万元。其中:工程费主要包括:仓储工程费用、辅助工程费用、公用工程费用、室外工程费用。其它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费、设计费、办公及生活用具购置费,生产职工培训费。
2、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及投资测算。包括墙体加固、仓项保温、仓房门窗密闭等;同时辅助设施项目,包括地坪、消防井、水电设施改造等。计划在2011年—2015年总投资200万元。
3、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及投资测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是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根据《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暂行)》(国粮办展[2009]150号)、《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LS/T8005-2009)的要求,2011年—2015年计划在全县六个乡镇新增农户科学储粮仓12000个,总投资456万元。
五、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流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粮食主管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专项推进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为保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的可研论证、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充分利用粮食仓储、购销、检测等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好各项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积极争取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关键,因此,必须多方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1、争取国家、省政府各类粮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
2、争取市县财政的投资补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安排,我代表市水利局党组对2008年5月份以来履行职能和班子建设等情况述职如下,请予审议考评。
一、紧扣中心,履职尽责,全力推动水利工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有作为、做贡献、创特色
(二)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发展能力增强。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加快涉及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到“三强化、三提高”。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实施完成中潢圩堤第8期--金墩段粘土斜墙防渗项目、团湖圩堤应急续建改造工程建设。建成了城市防洪日元贷款项目—朱艾堤、童家河西堤、腰沙埠堤及其穿堤建筑物,使工程地段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五十年一遇。二是强化民生水利建设,提高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建成村镇集中供水工程33处,新增农村供水受益人口1.5万人,完成了民生工程考核任务。受益区群众自发在饮水点附近竖立起“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石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基本完成省规划二期内1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去冬开工的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枫林湾、黄庄水库等6座病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西片工程全面竣工,东片工程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完成小农水工程23个,末级渠系改造完成过半。三是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了以灌区节水改造、圩区治理和水源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至今全市修复水毁工程170处,新修防渗渠道107公里,清淤渠道1430公里,加固水库31座,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65处,新增蓄水能力400万方,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核实2003年以来各类开发建设项目351个,编制水保方案336个,编报审批率达96%。其中水利部、省水利厅督办的7个典型案例有6个得到整改,1个正在调查处理中,尤其贵溪西排公路未落实水保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一案取得突破。对信江##段河砂开采权全部依法公开拍卖,解决了多年来信江河道采砂无序的顽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安排,我代表市水利局党组对2008年5月份以来履行职能和班子建设等情况述职如下,请予审议考评。
一、紧扣中心,履职尽责,全力推动水利工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有作为、做贡献、创特色
(二)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发展能力增强。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加快涉及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到“三强化、三提高”。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实施完成中潢圩堤第8期--金墩段粘土斜墙防渗项目、团湖圩堤应急续建改造工程建设。建成了城市防洪日元贷款项目—朱艾堤、童家河西堤、腰沙埠堤及其穿堤建筑物,使工程地段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五十年一遇。二是强化民生水利建设,提高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建成村镇集中供水工程33处,新增农村供水受益人口1.5万人,完成了民生工程考核任务。受益区群众自发在饮水点附近竖立起“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石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基本完成省规划二期内1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去冬开工的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枫林湾、黄庄水库等6座病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西片工程全面竣工,东片工程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完成小农水工程23个,末级渠系改造完成过半。三是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了以灌区节水改造、圩区治理和水源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至今全市修复水毁工程170处,新修防渗渠道107公里,清淤渠道1430公里,加固水库31座,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65处,新增蓄水能力400万方,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核实2003年以来各类开发建设项目351个,编制水保方案336个,编报审批率达96%。其中水利部、省水利厅督办的7个典型案例有6个得到整改,1个正在调查处理中,尤其贵溪西排公路未落实水保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一案取得突破。对信江**段河砂开采权全部依法公开拍卖,解决了多年来信江河道采砂无序的顽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和
中图分类号TS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042-0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结构的逐渐转型,迫切需要加大食品供给,同时重新认识粮食加工产业的重要性。粮食加工产业在粮食供给链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展潜力巨大,在新形势的推动下,粮食加工产业化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粮食加工业进入全新时期,在此,浅谈粮食加工产业化中出现的问题,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发展失衡
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以中部、北部为主,通过调控实现全国供给,也出现了产粮区粮食加工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现象。与其相反,技术较为先进、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产业却出现原料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
1.2 科技水平落后,生产标准不一,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备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落后,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
1.3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开工率低
我国大部分地区加工企业实际加工量与设计加工量不符,最高开工率接近60%,最低不到15%,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1.4 地区间争夺粮源,造成价格上涨地区分化严重
各地粮食加工企业为争夺粮源,原料成本提高,造成粮食价格上涨,且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粮食外运较少,南方地区缺少加工原料,无序的原料抢夺,严重阻碍了粮食产业化得发展进程。
1.5 部分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
部分国有加工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负担重,资金不足,原料供给不及时,不能保证较高的开工率,而随着外资企业的加入,国有加工企业市场的市场正逐步缩减。
1.6 对科研投入较少,依赖国外科技成果
中国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型设备主要以引进国外技术,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技术问题,只重视硬件设备,忽视了自我研发创新,造成恶性循环。
1.7 粮食现代物流效率不高,产品结构单一
物流在粮食加工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原料的及时供应及销售流程中的客户服务。物流效率的高低,影响到价格的波动及供需平衡,同时,粮食加工产业链条不能有效延伸,也严重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1.8 产销不对路
产品销售与生产地空间距离远,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种植、加工、销售相互牵制,不能顺应市场需求。
2 应对措施
2.1 拟定粮食加工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相关规划制度
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从根本上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遏制市场的无序竞争,对于盲目发展建设加工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实现全国互补发展,统筹规划,实现粮食加工产业的共同进步,保证公平竞争,健康房展。
2.2 发展粮食产地加工业,降低加工成本
本着就近原则,发展粮食产地加工业,实现就地加工,不仅解决了农民收入低,劳动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实现了低成本加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费用,符合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及时实现种植、生产及时顺应市场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2.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培养优质品牌
打破区域,所有制的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企业多元化发展,不搞单一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遵循市场发展规则,实现优胜劣汰,改变粮食加工业小作坊的发展现状,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品牌竞争。同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一体化农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4 保障粮食安全生产需要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乙醇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乙醇消耗玉米原料较大,耕地占用较多,以市场为导向,将会有部分生产粮食耕地转向能源生产用地,能源固然重要,同时也应加大力度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需要。
2.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粮食加工产业资金供给
粮食加工产业实现市场经济比较晚,相对其他行业,技术支持少,人员水平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薄弱,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由此,政府应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力度,放宽信贷政策,增加信贷额度,同时鼓励人才进入粮食行业,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2.6 鼓励自主研发,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针对粮食加工行业的科技水平差,依靠国外技术的弊端,我国应鼓励人才实现自主创新意识,从根源上解决我国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引导资金流向,为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2.7 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附加值
粮食加工产业除粮食食品外,还包括饲料及转化两种类型,既要加大食品开发,以产品树立品牌,又要积极发展饲料加丁业和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构架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
2.8 整合资源,实现粮食加工产业与粮食物流协调发展
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与粮食物流发展相辅相成,两者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以粮食加工企业为节点的产业链条,实现原料、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同时“退市进郊”缩短了与原料产地的距离,有效的降低物流费用,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3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应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引导企业走规模化道路,并且鼓励粮食产地加工业发展,形成有序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推进粮食加工产业的结构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资金保障,加大科研投入,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品牌生产,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粮食加工产业及相关物流产业。在市场及政府的双向引导下,实现粮食加工产业化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抓实粮猪生产。积极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生猪稳产保供摆在首位,装满“米袋子”“菜篮子”。全县小春粮食扩面2.09万亩,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4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规划面积170.3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生猪出栏30.86万头(核定数),同比增长19.83%;生猪存栏(核定数)61.55万头,同比增长22.80%。
(二)高质量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围绕优质粮油、生猪、道地中药材、优质蚕桑等主导产业,加紧谋划编制《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园区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建设思路,组织开展2021年度县级园区考评工作,筹备省四星级园区、市一星级园区晋级和蚕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晋市级园区工作,集成建好“21115”现代农业园区及中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园区。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抓好15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运行管护,对全县周边、工业园区周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及其他可疑风险点位开展重金属监控取样分析,及时污染防控预警,指导全县做好耕地安全保护利用,持续维护好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认定成果(全部为优先保护类152万亩)。
(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自去年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以来,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分类处置意见》,广泛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相关规定,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指导乡镇完善图斑信息和举证资料。截至目前,共上报问题图斑2324个,面积759.55亩(其中耕地687.16亩,含基本农田469.93亩)。
(五)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召开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季度联席会议暨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和村庄清洁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出台《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实施方案》《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督导方案》,启动《县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5个项目村1500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运营、1617个“美丽·宜居乡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等方案已挂网招标。
(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2020年度项目建设进度达到80%以上,完成投资1.5亿元,预计4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二是启动2021年度项目方案编制,加快推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新增耕地协调等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开工建设。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等相结合,启动全县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粮猪稳产保供。坚持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定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6.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1.48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4.12万亩,出栏生猪115万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稳定在47.5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4.23万吨以上。
Abstract: Since 1990s,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carrying out in most of the regions. Under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been correspondingly adjust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ctive land,issues of land issues increased, seriously impacting on the pace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indering the rural economy's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and-use planning and plan management of China, the main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 planning; management; issue;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在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等方面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特别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
1.1.1重总体规划,轻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3个层次,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
1.1.2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我国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只是完成控制指标的层层落实分解,大都是由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及编制不够明确,不利于规划的实施。
1.2 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只是简单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1.3 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城乡统筹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各类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安排,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调控手段。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统筹城乡不足。由于城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巨大差异,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城乡差别越突出。
1.4 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上。
各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
1.5土地规划过程公众参与性不足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现状与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程度,但是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1.5.1将宣传等同于公众参与
虽然也常常把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运用展览、宣传、新闻媒体、信息网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激发公众参与的愿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城市发展的前景及一些相关的政策。但这一层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还不能等同。
1.5.2由少数“精英”垄断听证会
起初,规划过程中只是召开专业性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参加会议的各专业专家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就有关技术和政策进行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而此类意见往往作用比较大,有的甚至起决定作用。这是我国土地规划编制和审查惯用的方式,也是规划行政和技术封闭决策的成熟方式。以后发展到召开一系列由各代表阶层参加的听证会,把政策和方案公布于众,并向公众阐明,然后讨论,形成修改意见,并将意见吸纳进规划政策和方案中。这也是一种传统参与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参与是被动的,范围也受局限,因此带有规划者的主观性,缺乏广泛性。
1.5.3公众参与质量不高
由于多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参与土地规划的公民年龄两极分化,虽然政府部门和土地规划编制人员大力引导,但公众参与的热情仍然不是很高,具体表现在召集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难,参与的职能部门人员不固定,参与公众的水平有限等。
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强化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计划管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农村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所作的战略性、宏观性规划。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多重保障作用。
2.2建立规划编制的共同责任机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43-02中图分类号:O623.411文献标识码:E
生物质包括各种速生的能源植物、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水生植物以及各种有机垃圾等[1]。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利用形态和传统能源的利用形态相似,将现有机器设备稍加改造即可使用,推广价值巨大。各国对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不同的考虑,但能源替代和环境保护两个主要的原因相同。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相对滞后,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作为实施替代能源[2]。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其倡导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将促进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全面发展。
1 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应用和效益
生物质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曾在维也纳乙醇专题讨论会上提出:“乙醇应该被当作燃料和化工原料永久的和可供选择的来源”[3]。据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咨询机构测算,每吨生物燃料乙醇能够产生2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因此,许多国家将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列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巴西、美国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燃料乙醇是通过对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变性剂制成。目前,中国试点推广的E10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掺入10%纯度达99.9%以上的乙醇制成[4]。乙醇燃烧值仅为汽油的三分之二,但其分子中含氧,抗爆性能好,取代传统MTBE为汽油抗爆、增氧添加剂,避免了其毒害性(致癌,地下水污染),具有优良能源、环保效益。如汽油中乙醇添加量≤l5%时,对机动车行驶性能无明显影响而尾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可降低30%-50%。添加10%,其辛烷值可提高2-3倍,还可清洁机动车引擎,减少机油替换并使其动力性能增加[3]。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石油替代能源相比,燃料乙醇在中国发展最早,并经过系统有序的试点,市场规模较大,在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生产供应、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能源替代、环境保护和振兴农业三方面都具有突出作用。 既有现实基础,又具有综合发展价值,燃料乙醇得到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的高度认可,并最终确定为中国中长期新能源战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5]。根据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
2 生物质燃料乙醇的代价和制约
原料保证是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关键限制,它影响成本和规模生产的可行性。生产1吨燃料乙醇,耗水30m3左右,耗电200kwh左右,约耗标准煤0.6吨左右。大约需要3.3吨玉米或7吨木薯、10吨红薯、15-16吨甜高粱[6]。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一定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能依靠对粮食的占有和生产面积的挤压来实现, 也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7]。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全面叫停粮食乙醇的开发,要求今后生物燃料的发展必须满足不占用耕地、不消耗粮食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结束了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的时代,开创了以木薯等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新时代,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优势日益凸显。
3 木薯酒精的优势
实践证明我国过去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不符合国情,利用木薯作为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符合国家“非粮替代”的要求。木薯属非粮食农产品,是中国主要的热带作物之一,它对土质的要求低,耐旱、耐瘠薄,符合“不争粮,不争(食)油,不争糖,充分利用边际性土地(指基本不适合种植粮、棉、油等作物的土地)”的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同时发展燃料乙醇也很符合当前国家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种植木薯还有利于拉动农业,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可形成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统计,我国有荒草地7.39亿亩、盐碱地1.53亿亩,总量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利用这些土地种植耐干旱、耐贫瘠的薯类、高粱、秸秆作物等,对发展非粮燃料的乙醇生产,潜力巨大。木薯是可再生资源,通过推广良种,木薯产量已由过去的亩产1.3吨提高到现在的亩产2~3吨,最高还可以达到5~7吨。
4 木薯酒精的生产及前景
到“十一五”末期,乙醇汽油将占我国汽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形成以“非粮”原料为主、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经济效益为中心、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压力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生物液体燃料产业链。 作为我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主要采取生物法:纤维素、半纤维素,酸解或酶解或发酵单糖(五碳、六碳糖), 化学、 酶催化及微生物发酵乙醇。生物法具有选择性高、活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但原料利用率低、反应时间长、产物浓度低及酶、微生物活性易受影响且纤维素降解和单糖转化所需酶、微生物适于不同反应条件,不能很好耦合。其制约因素是成本和寻找高效、廉价的催化剂、酶和合适微生物的开发等关键技术。
随着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木薯作为燃料乙醇的最佳原料,需求量将会不断扩大。木薯酒精生产面临着原料市场不稳定的困难,还存在着木薯种植缺乏组织性,种植粗放,且品种单一、单产低等困难。木薯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在于搞好木薯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用鲜木薯生产1吨酒精约生成11m3的酒糟醪液,约含660的COD;经厌氧发酵处理可生成约350m3沼气;350m3沼气约等于0.54吨煤。经厌氧后的酒糟废水其COD指标可以达标用于直接农灌,废渣可作有机肥料还田或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生产食用菌。合浦当地的农民用木薯渣与鸡粪混合再发酵后作蛋白合成饲料喂猪,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燃料乙醇直接打通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农民成了“新能源”提供者,这为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能源由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一条资源消耗低、综合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锡锋. 生物质热解原理与技术[J].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3.
[2]石元春. 一个年产亿吨的生物质油田设想[J].科学中国人,2007,(4):35-37.
[3]雷国光. 用纤维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我国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 [J].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7, 43 (135): 39-42.
[4]任波. 乙醇汽油转折 [J]. 财经, 2007, (178): 100-102.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1、加强计划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发展计划工作报告,提出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思路与主要指标建议,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完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制文本提供人代会审议、通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先后被评为*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一等奖和省发改委规划编制“综合奖”。完成了《规划课题集(二)》的编印、发送工作。
2、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掌握全市经济动态,对国民经济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先后开展了7次全市经济运行(发展)态势分析,针对各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研究分析、预测走势,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全市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第十五次综合经济分析例会,专题研究第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及重点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按月及时向省发改委上报我市经济发展数据指标和分析说明,加强社会发展动态分析,积极参与文化大市建设。
3、重视课题和政策研究。完成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议”、“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和谐”等15个全局性发展问题的课题调研,其中《推进新和谐要在高起点上建设新农村》被《浙江经济》录用。组织开展了对全市七个领域非公有经济进入教育领域投资情况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完成《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报市委印发实施。研究起草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665行动计划”》。起草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讨论稿。
(二)引导投向,加强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管理,促进了中等城市建设。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研究起草了《*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牵头组织财政性投资为主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工程概算审查,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编制实施“十一五”重大前期建设政府投资项目规划,共33项,总投资163.64亿元。组织开展了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的考察学习。对企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或备案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浙江省招投标条例》。
2、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建立了重大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做好重点工程申报工作。编制了“*市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经市政府审核,确定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5项(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7项),总投资101.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77亿元,同比增长27.51%。协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进行深入动员,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履行重点工程综合管理职能,加强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工作,保证建设进度。全市在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9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17%,比上年同期增长28%。
3、重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了20*年*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做好已列入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名单的27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20*年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招商活动。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复线、*-*第二通道有关前期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和有关前期工作。配合市供电局做好500KV*输变电所址及线路路径论证工作。配合水利部门做好市水利项目建议书论证工作,争取列入20*年省重点项目。
(三)强化监管,加强价格调控管理,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
1、加强重要商品、服务的价格管理。先后组织召开调整出租车票价、开征污水处理费、调整乐虹片区自来水价格听证会,调整了我市出租车票价,出台调整和开征污水处理费政策,拟定乐虹片区供水价格调整方案。重新公布524种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继续对非盈利市级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差别利率顺加作价,进一步减轻患者和医保经费负担。调整了5座我市*年底以前投产的非省统调地方公用水力发电机组的上网价格,促进实施煤电价格联运,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好价格受理、成本、定价三大前期工作,加强成本监审,完善集体审价。健全价格监测定期分析制度,坚持对9大类37个品种商品每月2次的价格监测、分析。出台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核定了新世纪、银河花园2个普通住宅小区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2、加强清费治乱减负工作。部署并开展了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对全市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以及以收费形式征收的各种基金、集资、附加的执收单位进行逐个细致的验审。对4个单位发出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4个单位移交检查分局立案查处,注销收费许可证10个。规范和调整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土地事务服务、防雷技术服务、有线电视服务、机动车牌证工本费等有关收费。规范培训班收费审批流程,认真审核了21个强制性培训班收费。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许可证办理有关延期手续。全面清理了我局近几年来有关收费文件,停止执行部分收费项目。
3、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联合运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开展春运期间我市部分公路客运票价检查,有效制止乱涨价行为。开展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重点检查以及教育、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消费者权益。组织了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和日常菜市场价格检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了市、乡镇、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开展了“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全年共受理价格举报投诉135件,办结137件(含上年遗留2件),办结率为101%。按照“放得开,管得好”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对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年共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1件,经济制裁总额375.62万元,退还消费者36.89万元,上缴财政249.67万元。
(四)注重调控,加强粮食安全管理,确保了社会粮情稳定。
1、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工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对具有一定规模、信誉好的种粮户发放粮食预购款,确保粮食订单履约率。今年早稻订单粮食收购10179吨,完成计划的92.18%,居*市第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开展经常性粮食仓储安全和“一符四无”检查,做好季度仓储千分制考核工作,指导和督促收储公司认真抓好仓库修理、器材维修以及仓容的安排和落实,有效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研究制定了20*年度全市地方储备粮油的轮换计划并上报市政府批准执行。认真开展了上年度全市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和今年全市粮食农业成本调查,与财政部门协商并签订了20*年度粮食财务包干协议。编制完成“十一五”粮食安全规划,完善粮食安全预案和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粮食市场监测监控。积极开展“放心粮油”活动,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认真做好日常检查,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确保居民放心吃粮。认真做好我市军粮供应工作,积极开展拥军慰问活动。
2、积极培育粮食市场。加强粮食市场培育,依法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稳步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提出了*市粮食收储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协助企业做好国有资产出租承包等管理工作,盘活国有资产,有效发挥现有资产效益。积极做好全市粮情监测点的监测和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为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粮食产销和市场价格信息,并深入开展对粮食企业的调研活动。认真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二周年宣传工作。
3、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围绕“平安*”建设,我局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时落实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领导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被列入局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得以深入贯彻执行。与下属13个粮食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工作,做好节假日期间的生产安排,完善负责同志带班值班制度。
(五)积极协调,服务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加速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体改会议精神,着手制定“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积极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研究。研究制订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外资嫁接等多途径加速发展。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协调会,协调通用电子、制鞋总厂、清江粮管所、虹桥建筑公司、柳市棉纺厂等企业改制,指导制订改制方案。帮助胜武公司筹建股份公司,指导其制订公司章程、组建董事会、监事会等。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我市企业改制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市政府改制文件修改补充意见座谈会,提出*市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引导、推动、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总结改革经验,并上报柳市、乐成和虹桥三镇为省级中心镇。
(六)突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完成防火墙的配置升级工作,完成KILL杀毒软件升级部署,安装网络流量分析软件对网络进行测试管理。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计算机的管理,研究了多种互联网接入认证方式,实行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将市政府网站移植到websphere5.0平台。按照《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政务平台进行了改造,接入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的全省互联。推广电子政务应用,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和公文收发业务,完成试点单位的内部公文流转、档案管理等业务应用,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完成20*年*两会网站的信息工作,在市政府网站新增设“便民信息”、“*湾港区”等栏目。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软件业、信息产业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积极申报设立省级信息产业园。
(七)健全制度,加强队伍和系统建设,维护了文明机关良好形象。
1、加强能力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价格法》、《粮食流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建立健全机关干部学法用法制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积极牵头推行并联审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全市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全部在行政中心窗口接办,限时办结,全年承诺件提前办结率为96.27%。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新录用工作人员指导师制”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把人民满意作为标准,推行奖优罚劣制,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确保机关行政高效。认真做好文明机关复评,积极开展机关“四好科室”和“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
1.土地利用现状
双辽市东西最宽62公里,南北最长89公里,幅员面积3068.82平方公里,现辖6个街道、8个镇、5个乡(其中含1个少数民族乡),总人口42万人,幅员面积3121.2平方公里,农用地258154.03公顷,建设用地24105.36公顷,未利用地196878.78公顷,现有耕地188536.67公顷,人均耕地0.33公顷,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16227公顷。2012年耕地保有量13380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1049.22公顷。
2.土地整治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系
土地整理是“最大限度提高耕地效用”和“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既要保障经济发展,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需要我们十分珍惜土地资源,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如何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现实而客观的条件,我们必须从现有的耕地质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上下功夫,挖掘土地内在潜力,改善土地使用条件。而土地整理恰恰是补充耕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整治来改善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土地整治还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破解土地供需矛盾,为产业发展创造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土地整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土地整理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双辽市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双辽市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并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双辽市积极向上级争取整治项目,以重大工程和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较好地完成了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为双辽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缓解了土地的供需矛盾。在土地开发整理上,主要采取如下做法:一是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根据全市土地资源利用和分布状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达到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和谐统一。按照产出高效、公众认可、环境友好、技术可行的标准,选出可行的规划方案,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原则。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中,邀请农业、水利、环保、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共同认证和提出建议,并充分考虑村集体的意见,按照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规划田块标准、配套设施的布局,从而使整个规划设计达到科学、合理、适用;三是严格项目招投标管理,实行阳光操作。在落实项目工作中,选择有资质的招投标组织机构,广泛吸引众多施工企业关注和参与,邀请相关部门参与监督管理,确保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工作的严肃性;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使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4.土地整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近几年,双辽市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协调资金,严格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先后实施了双山镇基本农田整理、卧虎镇同乐村土地复垦整理、茂林镇盐碱地开发整理、茂林镇(大兴村、振兴村、乔家村)土地整理等1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规模达到4785.02公顷,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累计新增耕地2288.76公顷。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确保了全市 13.38万公顷耕地不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达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解决了双辽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严重问题,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四平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做出突出贡献。
另外,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增加粮食产能1764.282万公斤,总产值达到3528.5640万元,项目区人口15000人,人均年可增加收益2352.00元。同时通过废弃砖、瓦、砂矿土地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4公顷,复垦后提供建设用地23.6公顷。市郑泰药业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了原县砖厂废弃地复垦建设的项目,既使废弃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又避免了占用其他土地搞建设,达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参考文献:
副县长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先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等会,雷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一、关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3月8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廖炎秋常务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康强主任传达了全国、全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引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新变化。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主要国家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后危机”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凸显。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全球眼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结合起来,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我国地位。二是通过规划引导,妥善应对国内发展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诸多压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把充实完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的新变化,全方位规划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通过规划引导,全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强市战略。就我省和衡阳市来说,当前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承担着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任务。这些机遇和任务,要求我们通过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湖南领先中部崛起提供路线图,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二)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国家、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强调在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上,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在主要目标上,要重点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类指标的量化研究;在战略重点上,要着重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省里提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着重搞好发展动力、产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的研究。(三)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做到“高、新、深、实”,即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开拓进取、耳目一新;深谋远虑、体现全球战略思维;增强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支撑。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好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三是要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四是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通过开展建言献策、专家咨询论证等活动,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关于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县政府起草下发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一)关于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重大课题研究、思路提炼、文本编制三个环节。课题研究。重点
是解决“为什么”论述性的问题,侧重于摸清情况、认清形势、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寻求对策,为规划思路提炼、文本编制奠定良好基础。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紧扣“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要突出综合交通、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商贸物流、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等领域。具体内容要把握指标测算、项目筛选、政策对接三个关键:指标测算,相关单位要根据所编规划的性质,会同统计部门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指标安排情况进行摸底、测算、论证和说明。项目筛选,相关单位要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十二五”期间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形成“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时,对需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早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避免出现遗漏。政策对接,各单位要认真对“十一五”期间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衔接联系,对“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或可能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形成“十二五”规划政策推进体系。思路提炼。重点解决“怎么做”方向性问题,侧重于提出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布局。全县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时代、号召力强的规划思路。文本编制。重点解决“做什么”实施性的问题,综合汲取课题研究和思路提炼的成果,侧重于对主要工作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部署。文本编制要用精炼的语言、慎密的思维、科学的论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阐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标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提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二)关于规划编制进度安排。“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大体分为动员准备、前期研究、纲要形成、报批四个阶段,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程序可适当简化。1、动员准备。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指定、委托、招标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并积极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项目论证等工作;聘请“十二五”规划决策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2、前期研究(20xx年3月-5月)。4月中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月底前,县直有关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后,提出专项规划思路;5月底前,县发改局综合提出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听取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后,报县政府审定,由县政府报县委,县委研究提出《关于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3、纲要编制(20xx年6月-11月)。8月底前,县发改局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完成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专项规划文本起草;20xx年9月-11月,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征文、建言献策等活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衔接会、论证会,基本完成“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草案。4、规划报批(20xx年11月-20xx年初)。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报县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后,统一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三)关于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结合”:内容上,要做到贯彻上情与体现县情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又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继承“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作法,提炼出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充分体现**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编制各类规划时,既要强化规划目标及指标研究,突出导向型、约束性,形成一套能检查、可评估量化指标;又要从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发展新兴经济入手,对战略重点、政策导向、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高、新、深、实”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程序上,要做到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省规划编制的相关程序规定进行,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开门编好规划,使规划更能反映群众意愿。体系上,做到上下对接与平行协调相结合。在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等方面,“十二五”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下级规划要与上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防止规划交叉重叠和撞车,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聚全民之心、集全体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编制出一部可操作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凡有调研任务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充足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任务、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尤其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规划编制队伍,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财力保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的一个黄金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揭开我县全面建设大交通、突破发展大产业、财税实现大增长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严防规划与实际脱节、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三要突出项目支撑。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要实现12%的目标,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3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必须要有项目作支撑,因此,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项目来定规模、定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划发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同时,也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包装和推进的过程,努力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规划文本相配套、与规划目标相适应、与争取支持相吻合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四要加快工作进度。现在已经是3月底了,离规划报批,不到10个月时间。全县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天的会议后,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组建得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县政府将“十二五”规划编制纳入到年度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县发改局要会同县委督查室,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要求落实到位。五要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县发改局的衔接,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县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省和市里的规划。各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六要加大舆论宣传。“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请**报社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积极关注,紧密结合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丰富、生动地宣传“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公开透明规划编制全过程,并引导广大居民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创造良好条件,为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氛围。同志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