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作者简介:王存(200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生,从事旅游安全、生态旅游研究;;孙宏斌(197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安全、生态旅游研究。;
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旅游景区导游及安全预警APP"(201910222061);
一、我国旅游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力量推进和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可预见、不可预见因素会影响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1].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同样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旅游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家不能出行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引起我们的深思。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让游客尽早地认知旅游安全有利于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兴旅游形式被开发出来,让大家想要去体验,从而又带来旅行新潮。但是在我们享受新旅游带来的快乐时,更应注意旅游安全,这对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导致旅游产业的管理意识减弱。旅游业以其带动力大、就业岗位需求多、综合效益较高的特点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近年来,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的招聘标准不断降低,旅游行业在旅游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意识上存在着失职现象;随着游客出游次数的增加和旅行经验的积累,游客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降低风险防范意识。而旅游安全服务供给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有些旅游目的地客流量大,规模庞大,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明显供不应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安全信息供给、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服务保障明显出现漏洞。
二、旅游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旅游行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系列的旅游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都会有可能成为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
1. 旅游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突发状况。
旅游过程中有许多不安全的状况都是来自于自然灾害产生的危险,比如某些地方发生了地震可能就导致游客不能前往该地区。或者游客在观海时发生涨潮、海啸,还有一些火山不定期的喷发、沙尘暴现象,前往目的地可能赶上下雨天还会遭遇大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包括航空事故、水难事故、交通事故、缆车等景点景区交通事故、火灾爆炸事故等[2].社会因素还会导致一些管理灾害,比如战争、恐怖事件、社会动乱、犯罪抢劫、火灾等突发事件。这已经不仅仅是旅游造成的安全事故,更是关乎社会、政治、战争等国家问题,对旅游的发展会是致命打击。
2. 旅游设施问题。
2011年上海欢乐谷一台游艺设备突然着火,设备全部烧毁,幸好没有游客受伤。辽宁本溪桓仁虎谷峡景区玻璃栈道发生事故,多名游客受伤被送往医院,近年来游乐场设施安全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对于这些旅游设施老化、不牢固、检修不及时所造成的事故,应加强对设施安全的管理。景区缺乏监督,施工缺乏技术和安全监测,后期缺乏维修维护设施,再加上旅游服务人员的安全知识缺乏,都会导致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3. 游客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致使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由于游客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追求廉价的服务,一些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听从导游人员安排,不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不在指定地点吸烟或禁火区乱扔烟头,不顾各种景区的安全警告牌子随意翻越安全栏、攀爬禁止景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追求刺激,做出高风险旅游行为。游客对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各类风险不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因为素质问题,对自己的约束能力很低,不听他人劝阻尝试刺激行为,致使旅游安全事故频发,酿成惨剧。而且当事故发生后,游客自身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和意识应对自己的失误,从而扩大了旅游安全事故的伤害和损失。
4. 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很多的旅游安全事故在一定区域、活动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和发生,有偶然性的也有必然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旅游安全系统机制的缺失,同时监督力度不够,也会增加旅游安全发生的可能性。而且有些景区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管理机构不够专业和完善,景区为了节省经济,所聘请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意识,素质层次低,可能随便检修一下就结束了,这样的态度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5. 旅游业之间的利益摩擦。
旅游企业较多竞争激烈,使得很多企业产品趋同化,差别小,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很多从业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还会利用虚假信息引诱消费者,欺诈游客消费,诱导购物等等,这些行为都会降低服务质量。为了追求高利润,安排低档住宿、低档设施,这些都会给游客埋下安全隐患。
三、旅游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旅游安全知识,全面增强广大从业人员和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旅游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应对的意识,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可以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求从业人员对急救、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企业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开展旅游安全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开展安全旅游知识网络直播。
2. 定期检查,加强旅游行业安全管理。
景区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关乎每一位游客的人身安全。首先,对于旅游景区里危险道路、拥挤的路口和险峻的路段应定期地检查,及时排除危险容易滑落的岩石、险石和其他不安全因素,景区在必要位置应放置消防器材、紧急通道等安全设施。定时维修建筑,定期检查高空索道、蹦极、游览车。做好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有的景区设施已经老化了需要及时更换,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次,应加强景区的安全监控,对一些应用设备,比如游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如过山车、摩天轮等加强维修和维护工作,保证游乐景区的各个设备可以正常地运转,这样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应加强景区的通讯信号,既可以解决支付快慢问题,使游客使用导航、通讯也能够方便快捷。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也要设置一些监控设备用来监测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开发旅游辅助软件。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包括网络软件开发产业,越来越多的旅游软件出现在市场,目前已有各种APP为人们提供了旅游中的景区找寻和住宿方便,但是其目前并不具有安全预警功能。没有实时语音等导游功能的软件出现或者没有完全适应当今旅游形式的软件APP出现,所以人们出行旅游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还有对景区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了解等问题。我们的这款APP刚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语音智能服务帮助人们导航方向防止迷路,并且介绍游客当时所在的景区,天气更新提醒人们最近目的地当天及近几天天气情况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造成安全问题。软件根据个人需要会自动调整页面格式及播报方式,比如老人可能视力或听力不好,软件会自动放大字体并增大音量等等,这样人性化服务更贴心更方便。将我们的软件投入试用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安全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导游也不能根据每个人的需要都进行讲解,我们所研究的这款在市场上被需要的APP在制作方面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4. 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对于突发旅游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很多集中在事后处理,以促进游客多元化,刺激旅游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为主,一般都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处理,虽然这些措施可以恢复产业的发展,但是无法预测和防范下一次的危机[3].因此,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变得十分重要,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专家科学地分析各种因素,对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固定的旅游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和引导,尽早地防范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4].旅游安全预警系统用来搜集、分析旅游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对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视,增加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使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能够预见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
5. 加大旅游保险投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自然灾害、意外发生的事故、发生旅游事故处理法律的风险和旅游部门违约的责任等风险越来越多。旅游保险这一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游客和旅游经营者对于旅游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不是很强;旅游保险的效率低,市场之间的竞争管理不是很规范;旅游产品种类少,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做好旅游保险工作,是监管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应完善旅游保险产品体系,使旅游保险产品多样化,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等。对自驾游、自由行、自助游等新兴旅游业,在开发新产业的同时,做好旅行社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提前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风险管控工作。还可以深入研究老年旅游的特点、运动滑雪的危险程度、探险的必要性以及漂流的危险性等,积极开发相关的保险产品,维护游客旅游安全,可以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保障,加强对旅游保险经营企业的监督,加强对旅行社责任险的监督和检查,合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6. 完善旅游应急救援系统。
从我国的旅游现状来看,对于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系统还未完全形成,服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也不算很好,使得应急救援工作效率不高,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它的效果。旅游业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救援团队和意识,例如旅游汽车公司需要成立一个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专门应对旅游汽车在旅行中出现的突发事故,旅游景区(点)、游乐场所、演艺剧场、购物点应该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旅游景区领导小组要有抢救的小组,有警戒小组、医疗救护组、疏散和引导组等组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旅游安全管理现状有好有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探索旅游不安全的因素,形成科学的应对方案。旅游环境存在不稳定性,游客的安全意识薄弱,旅游安全机制也有所缺失,还有救援的不专业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人们往往想在进行美好旅游的同时拥有更好的安全保障,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而在游客们加强自身保护意识的同时,各级旅游监管部门、旅游从业机构也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避免互相推脱责任,加强旅游安全教育的宣传,加强旅游安全法规体系的规范,将景区设施设备完善牢固,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大旅游保险投入,同时把我们的旅游应用软件开发得更细致全面,真正地让人们拥有健康安全的生活休闲方式。
参考文献
[1]邹永广。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述评[J]旅游学刊2020,(7):133-146.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41-02
会展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产品,借举办会议和展览之机,吸引旅游者前往会展举办地进行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活动,从中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近十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会议消费收入约2 200亿美元,并以8%~10%的速度增长。其实,会展旅游不仅给目的地带来了经济效益,目的地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得益不少。
一、会展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标准
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会展旅游已经由最初的卖方市场发展为买方市场。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参展商、游客等会展旅游主要参与者对会展举办地的需求以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传递有效的信息,不断改进发展,从而吸引各种会议会展到目的地。
会议室设施、展览设施、饭店服务质量、饭店设施、会场容量等会展软、硬件被会展组织者认为是最重要的,他们是会展目的地能否吸引会展主办者和参与者的决定性因素;航空通达性,即可进入性也受到许多会展组织者的重视;城市形象和旅游景点则一直都被会展组织者视为选择会展目的地的重要标准与条件。
二、基于目的地选择标准的厦门会展旅游现状分析
厦门是中国有名的海滨度假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环境优雅,城市绿化率高达36.81%,被授予“中国最温馨的城市”、“海上花园”、“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诸多荣誉称号,并于2004年荣获全球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一)会展配套设施
1.硬件方面。目前厦门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会展设施和接待设施,拥有集展览、会议商贸、文体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设施,如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厦门人民会堂、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厦门体育中心、厦门科技交流中心等。其中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是集展览、会议、酒店、餐饮、旅游、广告、仓储为一体的国家级盛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主场馆。目前,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8万平方米,可设4 000个国际标准展位。拥有20多间中高档会议室及四星级会展商务酒店,可容纳1 800人的国际会议厅、500人~100人及以下的各类型会议室、贵宾室、会见厅、洽谈室等20多间,配套500个客房的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2 000人豪华宴会厅及可容纳800名观众的设施一流、高雅别致的专用交响音乐厅。并配有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目前,会展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中国投资毛衣洽谈会”等上百个全国性和国际性展会。
2.软件方面。厦门拥有较丰富的办展经验。从1985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展览会至今,厦门市共举办了300多期各类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共有数万家企业,500多万人次参会或参展,展位总规划超过10万个。其中,厦门会展业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等都已成为会展业品牌展会。但厦门还缺少高知名度的国际性会展品牌,这是导致厦门在会展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较上海、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城市弱的。
与国内会展整体状况类,厦门在会展专业人才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人才缺口,也制约着厦门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发展。2004年,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开始招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厦门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但其培养对象为会展服务型人才,能进行项目策划及宏观管理的高级会展管理人才仍然十分紧缺。
(二)可进入性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面朝金门、台湾、背靠闽奥赣,与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邻近。
厦门海陆空主体交通网络健全。在航空客、货运方面,厦门是中国第四大国际客货航空港,航线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和美洲、欧洲。截至2007年,已开辟国内外航线达148条,其中定期执行的国内航线79条,国际航线20条,地区航线4条(含香港―厦门―上海和浦东―厦门―澳门全货机航线);有25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定期运营,平均每周航班密度高达1 712架次;已开辟国内外城市81个,其中定期通航的国内城市43个,国际城市13个,地区城市2个。因此,厦门市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陆地交通方面,福厦高速公路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与全国公路网相连,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此外,厦门被列入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组成部分和完美国家路网建设计划的厦深铁路、厦门至安溪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厦门段)扩建工程以及厦成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都已在紧张施工中。另外,厦门还拥有中国十大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是全国国际邮轮停靠最多的港口,海上客运航线可通往漳、泉、金门、香港、上海等地,可以说,厦门市具有较好的可进入性。
(三)安全
会展活动常常会邀请的重要嘉宾的人身、财产、隐私安全,场馆及设施安全,人员伤亡或器物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都是会展旅游安全管理所要考虑到的。
厦门市目前尚未发生较大影响的会展安全事故。而且,厦门市已制定并执行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馆安全管理规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展馆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约定》等与会展旅游相关的法规条例。厦门市还定期举行消防演习,如每年“九・八”投洽会前夕,市消防支队都会在会展中心举行消防演习,并且适当增加每次演习的难度,如加强多个起火点灭火、火场搜索被困人员的难度。消防人员还将根据演习情况完善会展中心的灭火预案,以保障会展的安全进行。
(四)景点与城市形象
厦门是一座享誉全国的海港风景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形成鼓浪屿、南普陀、万石山、集美四个游览区及福建至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的海上游览线。同时,还拥有天竺山森林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野山谷风景区、皓月园等多处风景名胜。另外,厦门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美食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石雕石刻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周边地区,如泉州、三明、龙岩、武夷山等地的旅游资源对厦门会展旅游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拉动性。
三、厦门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会展旅游软硬件与软件。硬件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会展设施,如同声传译系统,图文传输系统以及时下逐渐兴起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并不断完善与提高相关旅游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将提高厦门承办国际性会展会议的能力。
软件方面,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及与国内外专业会展公司的合作交流,壮大会展旅游的主体。厦门市高校及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办会展专业,开展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并通过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把更多的会展从业人员及学生送到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
2.加强会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打造特色会展旅游品牌。厦门市应以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和会议类型,突出促销重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会展旅游。如,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邻近的省会城市福州,厦门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城市生活节奏更加舒缓,较适宜于开展会展旅游。因此,在宣传方面,应着重强调优美舒适的会议环境与城市形象,打造“绿色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品牌。针对隔海相望的台湾会展旅游市场,应以大陆与台湾“五缘”相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营销基础,努力把厦门营造成台商在大陆的“家”,在继续做大做强“台交会”的基础上,争取在厦门开办更多的对台会议展览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为主体内容,以落实旅游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旅游行业安全事故防控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旅游行业安全事故防范的组织协调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科学治理能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旅游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有效防范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旅游经济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为我县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供坚实的安全工作基础。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机构。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旅游局、旅游集团公司指定具体科室,负责行业监管工作;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按照法定要求设立安全管理科室或落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景区(点)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各安全组织机构要分别根据自身的职责和管理要求,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行业监管,综合联动”的旅游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形成“相关部门联合抽查、主管部门重点检查、企业内部全面自查”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制。四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层层签订《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落实、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责任落实。
(二)建立旅游景区(点)安全设施评估体系
加强对旅游景区(点)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根据我县景区(点)安全管理的着重点,确定安全评估体系6个评定项目:(1)危险地带安全防护设施(包括安全防护栏、水上拉网等)是否齐全有效;(2)消防、防火等设备(重点是室内旅游点消防设备,森林公园、风景区等防火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有效;(3)闭路监控系统是否设立并正常运行;(4)游览游乐服务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设施、游乐设施、水上游乐设备以及地面防滑处理、无障碍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规程;(5)特殊旅游项目的安全设计、评价、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6)安全警示标志标识设置是否合理。以各个项目的基本情况、现状评估、整改要求等为基本指标,建立安全评估体系,同时落实责任部门、责任领导、责任人,确定整改完成时限。
(三)强化旅游企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旅游饭店消防和食品安全督查考核。一是落实职能管理。落实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充分运用行业管理职能,坚持做到非星级饭店安全工作与评星挂钩,星级饭店安全工作与星级复评挂钩。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宾馆饭店是否定期对员工进行年度安全工作教育及培训,是否制定应急安全处置预案或方案,宾馆饭店的消防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监控系统、公共疏散通道、公共聚集场所、服务区域内紧急疏散标志及消防器材等设施设备是否合格和存在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检查。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食品原料的进货渠道和制作加工规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预防,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加强旅行社安全规范经营。一是规范用车。旅行社必须用正规旅游车队的车,严格禁止使用“黑车”。二是健全“一团一报”制度。旅行社凡组团用车,须向旅游行业部门申报用车计划。三是规范食宿。定点的社会饭店必须具有一定资质,禁止到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社会饭店食宿。四是严格管理驾驶员。导游员与驾驶员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坚决防止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车,坚决防止旅游交通事故发生。五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无资质运营的旅行社进行非法经营,杜绝扰乱经营秩序和影响生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3、深化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建设。以创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为契机,深入开展旅游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一是以旅游企业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旅游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改和安全隐患动态监管为核心,以强化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和自改的主体责任为抓手,逐步健全全县旅游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二是对旅游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督,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对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针对旅游企业不同类型特点,搞好分类指导和定期督促检查;四是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效果的落实,对安全隐患排查、报送、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并公告处理结果。
(四)健全重大节庆期间旅游安全社会联动机制
积极运用“5·19”、“5·20”旅游日积累的安全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重大节庆期间安全社会联动体系建设。一是细化检查,建立节前安全检查制度。重大节庆前,主动组织协调公安、安监、消防等有关部门对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指导景区增设安全标示,加固防护设施,对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评估,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责任分解,督促整改;二是加强重大节庆期间的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对全县干线公路路况、桥梁的通行状况进行详细、全面的专项检查,对景区重点路段、重要节点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更新缺损标志标牌,保证旅游公路的安全畅通;三是全员发动,提高重大节庆旅游安全保障能力。在通信保障、交通状况、景区设施、应急处置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完善工作预案,全社会发动,并做到人员的“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确保人员到位、物资到位、组织到位。
(五)推进旅游安全信息化预警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信息化预警体系,推进旅游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做好旅游安全信息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各旅游景区(点)建立旅游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保护机构和人员,改进安全设施设备。旅游主管部门依据对旅游目的地的气象、水文、地质等旅游安全状况的评估,向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旅游的安全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移动通信渠道作用。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安全监测,逐步实施对旅游团队的全程监控,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渠道及时旅游安全提示和预警信息,特别是对旅游设施和旅游区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向旅游者提供相应的资料和信息,做出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推进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明确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程序等相关内容;二是建立应急救援人员和完善设备。设立医疗室,有专职医务人员,备日常药品,急救箱,急救担架等器材和设备;三是落实应急救援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四、工作步骤
县旅游行业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4月1日-5月15日)。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拟定工作要求。
第二阶段(5月16日-6月30日)。摸清安全现状,梳理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
第三阶段(7月1日-9月30日)。分解落实责任,实施具体措施,建立工作制度。
第四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总结经验,自查整改,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旅游行业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牵头,旅游局、旅游集团公司安全组织机构认真抓落实,旅游企业和景区(点)全力配合,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强化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层层确立“谁主管、谁负责,谁落实、谁负责”的责任机制。
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是影响旅游突发事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环境脆弱化趋势日益显著,尤其是灾害性事件的频繁暴发,严重冲击目的地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业发展预期。
一、生态风险下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旅游吸引物被损毁影响发展根本
自然灾害破坏目的地旅游资源,动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吸引物等旅游资源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这类资源往往不可再生,一旦遭遇灾害就会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当旅游目的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自然风貌和旅游基础设施均会受到冲击。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灾害事故导致四川省568个景区受损,其中两处世界遗产地均遭受到了严重冲击,部分景区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频发还会增加当地旅游建设的不确性定,对旅游开发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暴雨洪涝频发,导致道路坍塌、滑坡落石、破坏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得到制约。
(二)旅游设施被损坏增大不确定性
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设施予以支持。事实上,旅游设施往往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约束瓶颈,生态脆弱地区尤其如此。在灾害多发区,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服务供应不稳定。以我国海岛地区为例,夏季是海岛的旅游旺季,也是台风最为频繁的季节。台风与狂潮损坏游船,损毁道路,减少了游客上岛的可能性。事实上,就旅游业而言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正不断扩大。我国长三角地区在2008年遭受极端天气灾害,交通、电力、供水被中断,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大多数旅游接待单位被迫停业,旅游活动一度停摆。2015年4月日喀则地区发生5.9级地震,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受到波及,房屋、道路受到损坏,通信被迫中断,多处发生泥石流和塌方,边防证停办,旅游车辆被禁止入境。
(三)目标游客群体的消费信心受到重创
灾害事件的心理影响范围更广泛。受灾点附近地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恢复游客信心。在灾害辐射范围内,游客无可避免的担忧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消费信心受到影响,甚至取消出行决策。汶川地震期间,主震过后余震不断,四川省九寨沟景区灾情较轻,但景区日接待量在2008年5月31日跌至1人次,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行业也关门歇业,直到当年6月才有散客前来九寨沟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部门也开始营业。2015年6月旅游游轮“东方之星”突遭极端天气灾害在湖北监利大马洲水道倾覆,死亡人数达到396人。事件后续以相关旅游路线退团报道结束。
二、旅游业生态风险对策建议
(一)全面打造绿色旅游管理与消费模式
强化防治意识,做好资源保护性开发监督与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步行道等,应充分保障游客便利需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灾害特征及分布情况,做好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工作。培养游客、旅游企业以及社会大众生态旅游意识。开展游客绿色出游行为引导活动,提高可持续旅游意识;对景区游客景区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开展可持续旅游治理工作。落实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
(二)创新目的地自然灾害应对机制
建立旅游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常态机制。建立目的地灾害事件档案。通过规化工作资料及流程,积累目的地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影响范围及影响级别等一手资料。以此服务景区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和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其次,建立目的地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对目的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检测,从以往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按等级标出旅游活动的危险源,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协助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开展。再者,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争取地震局、气象局、防汛办、交通部等部门配合,提供可信与及时的预警信息。景区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应设有专职联络员,与相关自然灾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预警机制根据景区旅游安全识别系统对游客示警,提供相应措施建议。
(三)督导旅游保险服务全面创新
一是适当运用政策工具,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从普通的意外伤害保险,拓展为人身险和财产险兼有。除承保旅行中因意外引起的伤残、身故及医疗费用外,扩大到承保旅行期间发生行李遗失、证件遗失、因行李及证件遗失而引起的额外的旅行及食宿费用、对他人伤害及他人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等。二是采取国际先进经验,从事后理赔转变提前介入和及时有效的援助,将灾害赔偿转变为灾难防范。三是鼓励旅游景区拓展销售渠道,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探索如电话投保、网上销售和移动平台投保等,简化销售程序以提供随时、随地的方便。
(四)全面重塑安全目的地形象
通过市场营销恢复扭转目的地安全形象、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将此作为业灾后旅游业恢复的重点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迅速制定旅游业灾后信心规划和市场恢复行动。确保若干重大灾后应对活动顺利进行。正视灾害事件影响的多样性,收集灾害影响信息、重视引导媒体报导,重建目的地安全形象。同时,加强游客沟通工作,解除后者对目的地灾情的错误认知和判断,重点加强女性和青年两大群体的信息分享。最后,利用旅游官方网站、灾后专题报道、旅游手册、赛事活动等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将安全与放心的信息向更广泛的游客群体传播,避免游客到访率的断涯式下跌。
三、结论
保障旅游安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件。气候变化下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正成为威胁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破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其中,生态灾害与环境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造成的直接毁坏最为明显和突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目的地旅游业活动的开展;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受到的负面影响强度亦不可小视,并且因其恶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预期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伤害;游客受到灾害事件的负面心理暗示则是冲击旅游业发展的另一股重要力量,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我调整。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如下:一是运用绿色思想改造管理与消费模式实现从消极应对灾害到积极减缓灾害的发生;二是拓展灾害应对机制的参与主体,通过规范化和常态化,将灾害应急响机制由事件型向事态型调整;三是引入专业保险专业机构作为政府应急机制的有力补充,更全面的保障游客切身利益更少的受到损害;四是建设透明高效的灾害信息披露机制,尽可能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市场冲击,避免灾害影响在不实信息自我强化中动摇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根本。综上,全面构建减缓生态灾害与减少环境风险的应对机制,维护目的资源旅游资源和游客的安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黎明,刘慧媛.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10: 185-190.
[2]李强,季洪伟,王尔杰.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9-0029-08
1、引言
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在校生和校外人员组成的“驴友”团在黄山登山探险时遭遇危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次事故的发生,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旅游安全和旅游救援的关注,凸显了构筑完善、及时的旅游救援系统的必要性。旅游安全是一项永恒而又亟待深入的研究课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中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并着重强调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2010年6月17日,国家旅游局与国际SOS在京签署了联合制定《旅游紧急救援服务规范》国家标准的合作协议。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良好的旅游安全保障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打造看护旅游生命线的“急救医生”――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已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旅游安全问题受到人们重视的同时,有关旅游安全和旅游救援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主要是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的研究。郑向敏在国内较早进行了旅游安全的研究,其在《旅游安全理论与实践――福建省个案研究》和《旅游安全学》两本著作中对2000年及以前的旅游安全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述评,并以福建省为例,进行了旅游安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后,郑向敏等又分别对2005年以前和2004~2008年间的旅游安全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我国旅游安全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认为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张进福、郑向敏总结了旅游安全的5种表现形态,认为旅游安全具有随旅游(项目)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季节性差异、在旅游各环节表现不一等3大特征。在旅游安全形态的基础上,不同学者对旅游安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张进福从旅游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人手,分析了旅游安全管理状况,提出了旅游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林香民等认为,应该以旅游中客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安全进行系统研究。一些学者提出,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和旅游保险体系。张进福、翟向坤在分析我国旅游安全救援工作和旅游救援的现状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由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初步设想。林香民等研究了旅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力图将旅游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中,旅游救援体系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谢朝武在阐述了我国主要旅游救援机构的发展历程后,分析了我国旅游救援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我国旅游救援体系优化发展的推进策略。还有学者针对特定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旅游安全救援的设计和构建,如任学慧、王月针对滨海城市旅游的特点,以4S技术与TIS集成技术构建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王瑜、吴贵明以风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控制机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等4个系统组成的风景区安全管理体系。除上述理论探索外,一些学者对构建旅游救援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针对灾后四川省旅游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浙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新疆旅游安全研究初探、海南省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救援的研究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总体来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有限的文献多集中在旅游安全研究的介绍上,实证研究中还较少有以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救援系统。目前,我国旅游救援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零星机构提供旅游救援服务,旅游安全救援尚未引起应有重视,旅游救援体系的构建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真正的“旅游救援”时代尚未到来。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以黄山市为例,通过对黄山市旅游救援需求和供给现状的分析,尝试构建全方位覆盖、全面救援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救援系统。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救援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救援系统提供借鉴。
2、黄山市旅游救援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2.1 黄山市旅游救援需求分析
首先,黄山市地域面积广阔,地形条件复杂,迫切需要建立全覆盖的旅游救援系统。黄山市市域面积9807平方千米,近年来,黄山市的旅游活动开放区域已经从少数景区向全市域范围全面铺开,整个市域范围都成为旅游者的活动区域,导致旅游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地形地貌条件来看,黄山市位于皖南山区,地形地貌条件十分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近年来,自驾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新型旅游消费方式在黄山境内不断涌现,旅游安全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从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活动特点看,旅游安全贯穿于旅游活动的6大环节,可相应分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6大类,对于黄山市而言,上述各个方面的旅游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存在,随时随地需要旅游救援系统予以保障。因此,为保障黄山市整体旅游业的安全有序发展,打造安全旅游目的地,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救援系统显得越来越迫切。
其次,黄山市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发展品质不断提升,也需要健全的旅游救援系统与之配套。经过多年的发展,黄山市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旅游总接待2544.72万人次,其中入境接待105.03万人次,规划到“十二五”末,旅游接待量将达到5000万人次。面对如此众多的游客,旅游安全、旅游救援问题不可忽视。近年来,黄山市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从提升黄山市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角度而言,建立全面的旅游救援系统也是符合国际 惯例的做法。2010年,黄山市已经正式获批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同样也需要在旅游服务方面为全国做出示范,建立旅游救援系统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2.2 黄山市旅游救援供给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风险来源较为广泛的行业,这就决定了旅游救援系统也必须是多部门、多人员参与的社会联动系统。综合性的旅游救援系统应该包括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消防部门、交通部门、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通讯部门等。
黄山市目前有30多所大中型医院,其中黄山市人民医院是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公安部门共有交通警察支队、治安警察支队、刑事警察支队等18个直属机构,其中屯溪分局下辖9个派出所;消防支队机关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防火处4个部门,下辖5个消防大队、3个消防科和8个消防中队;市内110匪警报警电话、119火警报警电话、122交警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构成了黄山市综合性的报警系统;在市一级和区县一级以及相关重点景区都设立了假日办、旅游质监部门等机构;重点风景区旅游救援系统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目前,黄山风景区已经建立了应急管理制度,健全了应急指挥网络、监测预警系统和部分应急设施,成立了专职的救援队伍,储备了一批山岳救援、索道救援、防火防汛以及防恶劣气候的专业救援人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应急救援经验,2010年11月28日,“黄山风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鉴定,标志着黄山风景区旅游救援系统不断完善;黄山市救援保障主要包括通信保障、道路保障和交通维修保障3个部分,黄山市移动、联通、电信的通信网络基本上都能覆盖到游客的活动领域,从而为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通信保障;截至2009年,黄山市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路;黄山市的各个区县都有汽车维修机构,加油站沿各主要道路都有分布,为旅游救援车辆及游客车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黄山市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旅游发展追求高品位以及新型旅游消费方式的兴起,亟待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救援系统。从黄山市旅游救援的供给部门来看,总体还是属于社会救援范畴,除部分景区外,全市的旅游救援体系还比较零散无序,缺乏整体有机的联动,专门针对全市旅游的救援系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说,都亟须建立高效率的旅游救援系统,以保障黄山市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黄山市救援系统总体构建
旅游救援系统不仅仅是单一的救援过程,而是包括旅游事故前监控、事故发生时的定位和报警、事故发生后的搜寻和施救,以及救援以后善后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系统。基于黄山市旅游救援的实际情况,本文构建包括1个中心和4大子系统在内的总体旅游救援系统(图1)。
3.1 系统总体结构
如图1,黄山市旅游救援系统由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和旅游安全监控子系统、求救与求援子系统、救助与援助子系统和旅游救援善后子系统构成,各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完成整个旅游救援任务。其中,旅游救援指挥中心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向各子系统相应救援指令,各子系统对指挥中心负责;安全监控子系统发挥对旅游安全事件的预警作用,是旅游救援系统功能的延伸;求救与求援子系统是基础设施子系统,包括旅游救援定位系统和旅游救援报警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建成使得旅游者在遇险遇困时能够准确定位自己所处方位,并具备将报警信息向旅游救援指挥中心传递的途径;救助与援助子系统是整个旅游救援系统的核心,由旅游救援搜寻系统和旅游救援施救系统构成,旅游救援搜寻系统主要是在报警后,能够及时准确定位被困旅游者的方位并找到他们,旅游救援施救系统由相关职能部门构成,承担着相关险情险境的施救任务;旅游救援善后子系统是整个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对救援过程中的法律、资金、程序等方面进行保障,确保系统高效运行。
3.2 系统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是指整个旅游救援系统的运行程序(图2),其基本运行模式为:(1)当旅游者遇险遇困,依托定位系统和报警系统,发出求救求援信息;(2)旅游救援指挥中心接收到求救求援信息,对信息进行快速甄别,向搜寻和救援机构指令;(3)搜寻机构和施救机构接到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发出的搜寻或施救指令后,迅速行动,实施搜寻任务和施救任务,并及时向指挥中心反馈任务执行信息;(4)指挥中心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新的指令,同时在接到求救求援信息后,向旅游救援善后系统指令;(5)旅游救援善后系统接到指令后,相关委员会全程参与救援任务,明确相关责任;(6)在救援具体过程完成后,继续执行善后程序,直到整个救援工作全部完成。
4、黄山市旅游救援系统设计
4.1 旅游救援指挥中心设计
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在整个旅游救援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对整个旅游救援工作的指挥、统筹、协调工作。旅游救援指挥中心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1)接收报警信息。从求救人员或一线旅游机构获取关于旅游安全的信息,尤其是旅游安全问题发生的具体内容,明确旅游安全问题的大致情况。(2)拟定救援方案。根据收到的报警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大致界定应急等级,迅速确定救援机构、救援规模、救援路线等救援方案。(3)组织救援。根据既定方案迅速组织救援机构和人员,实施面对面的专业救援。(4)跟踪善后处理。旅游救援指挥中心要派员监督和现场协调整个救援过程,随时根据险情和工作进展调整救援方案,并于救援工作结束后开展善后处理工作。
考虑黄山市的实际情况,旅游救援指挥中心以旅游部门主导的模式建立。旅游业在黄山市乃至皖南、安徽、全国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旅游主管部门协调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政府的支持和号召下,由旅游部门主导建立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将有助于树立旅游部门的公信力、号召力以及协调能力,从而更加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黄山市旅游委员会下设的监督管理处和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实际上已经成为实质性的旅游救援工作指挥中心。可以依托各景区和酒店现有的旅游救援力量,在市旅游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公安、消防、武警、医疗等相关机构,拓展现有职能,组织全市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再通过整合利用境内现有的旅游救援机构,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性救援机构及其网络形成旅游救援中心,建立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
4.2 旅游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旅游业是一个存在较多风险的行业,较成熟的旅游救援系统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求助和求救以及旅游救援机构的施救两个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涵盖事前的预防。文中所指的旅游安全监控系统不仅仅是救援系统中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预控的组织机构,还包括黄山市内部景区点、酒店和旅游活动公共区域的安全监控 设施和安全监控制度,如黄山风景区在交通要道、客流集散地都建设了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布设了58个摄像头,为救援指挥中心实时监控各类现场和指挥调度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黄山风景区在主要制高点设置了13个监测点,在雷电到来前半小时,可通过短信群发至景区及酒店、旅行社等管理人员,告知雷电出现的概率、级别和避险方案,避免因雷电而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总之,旅游安全监控系统既要能对可能发生事故及灾害的区域进行监控,提前发出预测和预警信息,防止或避免其发生,又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报警信息,及时将旅游安全事故信息传递到旅游救援指挥中心,以实现及时救援,减少事故损失。旅游安全监控系统涵盖的范围包括旅游行业、旅游环境、旅游容量、自然灾害、重点部位等方面。通过对以上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监控工作,将信息反馈给救援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地进行调度指挥工作,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
4.3 求救与求援系统设计
4.3.1 旅游救援定位系统
旅游救援定位系统是指为在旅游活动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提供定位的标识,以利于在报警中能够告知遇险或遇困的准确方位,从而为旅游救援中心提供紧急救护和援助的方位信息。
建立定位系统的基础是进行定位区域的划分。旅游活动所处区域,包括主要活动区域与其他区域,均属于旅游救援定位范围。旅游救援定位系统包括:主干道路定位、景区内部定位、酒店定位、餐饮机构定位、旅游交通工具定位、村落定位、水域定位和其他区域定位。在划定区域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标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各范围进行准确的定位,如对市域范围内的旅游交通工具统一配备GPS定位仪,确保救援中心能够及时动态掌握旅游交通工具的位置。一些成熟的景区如黄山风景区已经建有GPS定位系统,还未成熟的景区、道路、酒店等地应该尽快建立定位系统,以便在险情发生时,旅游救援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做出应急处理。
4.3.2 旅游救援报警系统
旅游报警是指遇险或者遇困旅游者借助信息传递的方式,告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具有危害性的紧急事件,以求得到最大限度的避险和救助。报警系统是众多快速高效报警方式集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求救人员通过系统内任一方式均可达到险情传递的效果。旅游报警系统包括4个方面:基于GPS的报警系统、基于手机电话的报警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报警系统、基于SOS的报警系统。报警系统的构建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把警情传递出去,必须做到移动信息全覆盖,力求全市无盲点;(2)建立统一的特服号码,在接听电话的同时,要能够兼容短信平台,以备不便打电话时短信报警;(3)引入高新科技,确保在报警或求助电话接通的瞬间,系统就能迅速定位求救位置,以便快捷高效地施救;(4)在信号不好或没有信号的地方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建立相应的救援电话,以保证救援工作的开展;(5)对接警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准确地了解警情,并尽快地下达准确的施救指令。
4.4 救助与援助系统设计
4.4.1 旅游救援搜寻系统
搜寻系统是指当遇险或者遇困人员在身处险境或者困境,却又无法报告确切位置的情况下,依靠专业队伍和设备,对遇险或遇困人员进行搜寻,从而达到施救目的的救援系统子系统。搜寻系统的要求是:搜寻行动迅速化、搜寻队伍专业化、搜寻手段多元化、组织管理军事化。
旅游搜寻队伍是旅游搜寻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搜寻队伍(山地搜寻、水域搜寻、旷野搜寻、地震搜寻、滑坡泥石流搜寻等)、区县和重点风景区搜寻队伍(是指各区县和重点风景区组建的搜寻队伍)、辅助搜寻队伍(是指为了执行相应的搜寻任务临时组建的搜寻队伍)。另外,搜寻系统要具有专业的搜寻设备,如搜救犬、GPS定位系统、车辆(必要时配备直升机)、攀援设备、潜水设备、望远镜、夜视仪、红外探测器、生命探测仪、探照灯、呼吸器、寻呼设备(卫星电话等)。旅游搜寻系统必须依托旅游救援指挥中心而存在。旅游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接收报警系统报送的求救信息,并做出及时反应,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搜寻。如果需要搜寻,及时将搜寻命令下达特定搜寻机构。在搜寻过程中,及时联系搜寻机构,了解搜寻进展情况,并做出相应反应。在搜寻任务完成后,及时与施救系统交接,协调施救任务。旅游救援搜寻系统构成与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4.2 旅游救援施救系统
旅游救援施救系统是指个人或人们在遭遇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含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危险事件等)时,通过组织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获得实施解救行动的整个过程。施救系统是整个旅游救援系统的核心环节,也是最能体现救援效果的环节,由指挥机构、行动机构、责任机构构成,如图4所示。指挥机构下设救援指挥中心,由黄山市旅游委员会担任,当接收到游客救援需求的综合信息后,指挥中心根据游客遭受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主要有犯罪、交通事故、火灾(或爆炸)、突发自然灾害、疾病(或中毒)和其他意外事故等,进行信息识别、归类后确认救援行动的相应等级,最终将行动指令传达具体施救机构。在发生极端特殊安全事件时,施救备份系统(主要用于存档备份事故发生直至解决整个施救过程相关施救活动、施救人员、被施救者的相关活动情况,以便日后事故处理查询与总结)的应急方案应需启动。旅游救援行动机构是整个旅游救援系统的执行机构,整合包括医院、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武警部门、交通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社会救援等相关机构。除此之外,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旅游管理部门、社区等属于责任机构,在之前有专家将它们归为机构,但笔者更同意将它们界定为责任机构,意即这些机构往往对旅游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
救援施救系统的救援响应分级系统是按事故灾害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将旅游者救援需求分为轻微(Ⅳ级)、一般(Ⅲ级)、重大(Ⅱ级)、特大(Ⅰ级)4个等级。其中,轻微救援需求(Ⅳ级)是指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轻伤,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者;一般救援需求(Ⅲ级)是指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重伤,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至10万元(含1万元)者;重大救援需求(Ⅱ级)是指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死亡或旅游者重伤致残,或经济损失在10万元至100万元(含10万元)者;特大救援需求(I级)是指一次事故造成旅游者死亡多名,或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者。根据有关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有可能发生Ⅳ、Ⅲ、Ⅱ、Ⅰ级旅游者救援需求,应及时进行预警并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预警信息需经指挥中心批准。
4.5 旅游救援善后系统设计
就旅游安全研究而言,现有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宏观的事先预防,而微观的事后救济研究尚不多见。旅游救援必须加强事后救济方面的研 究。旅游救援善后系统是指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全程参与,并妥善处理救援实施过程完成后相关事宜的系统。建立完善的旅游救援善后系统,可以通过科学的程序设计让事故处理高效合理、责任归属清晰。
一、我国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层次低,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有的风景区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需要,临时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队伍,安全检查工作走马观花,不仔细不深入,对安全隐患识别能力低,不能采取有效的整治和防范措施。
2、消防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相当多的风景区为了达到原生状态风貌,建立了许多木质结构建筑,如山顶供游人住宿的小木屋、度假区等,配备的消防设备设施数量不足,缺乏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消防水压不达标,灭火器过期失效,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
3、索道与游乐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职责不清。一些风景区内的游乐项目是由个体户或私人公司承包经营,如高空索道、蹦级、山地车等,承包商的逐利性而忽视安全管理与投入,导致部分特种设备设施没有定期检验,设备超期服役,操作规程不规范,工作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景区与承包商就互相推卸责任。一些风景区兴起的漂流项目,使用的橡皮船不符合国家标准,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和救生员,导致多件游客受伤溺水事故。
4、安全标志不健全、不规范,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由于风景区接待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者,所有安全标志应按照国际规范制作和悬挂,但有些风景区安全标志只使用中文文字,对于外国游客起不到警示作用;在一些危险地带如湖泊沿岸的风光带、瀑布观赏处、上山坡度较大地段,没有设置警示牌、防护栏,导致有的游客失足落水、溺水、迷路甚至失足坠崖。
二、解决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针对风景区内旅游者流动性大的特点,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可以配合治安管理机构在车站、码头、旅馆等旅游者集散地设置安全宣传栏和发放安全宣传手册,或在事故频繁的偏僻景区地段设置安全宣传橱窗与告示牌,提醒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注意事项及突况下的应急措施;也可在导游图等旅游宣传册上介绍风景区的安全保障情况和旅行注意事项,以提高旅游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旅游者在风景区能享受安全、愉快的旅行。
第二,对于风景区内的居民,一方面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普法教育,例如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幻灯片等方式进定时定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对经济较落后风景区内的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旅游脱贫”、“旅游致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加深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经济功能的认识,使依靠旅游业发家致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并且重点阐明旅游安全对于地方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风景区安全的旅游环境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密相关性,发动当地居民自觉维护风景区的治安环境,并将这项工作与治安管理部门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相配合,形成多渠道、层次、长时间的旅游安全保护网,这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做法与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相比较明显更具广泛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风景区旅游旺季到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反营销宣传活动。与一般的促销宣传相反,这类旅游宣传从减少旅游求方面着眼,通过降低风景区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将此时的游客量控制在风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饱和范围之内,以此来减轻景区巨大的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压力。这种宣传策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属于实施降级营销,即在需求超饱和时减少或抑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其中,宣传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该宣传策略,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操作:通过大众宣传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向潜在的旅游者陈述已经发生的旅游超载现象及其引起的后果,并预测当年旺季可能出现的游客流量和载情况,从而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行为。国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建议对旅游者的策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控制旅游需求着眼进行旅游宣传,既可以保护风景区的资源和环境,又能有效地缓解风区的旅游安全保障压力。
第四,风景区的旅游宣传机构与当地治安管理部门加强在法制与安全宣传方面的合作,同时争取景区内其他各部门广泛理解、支持和参与,在经过各方充分讨论、协商之后,制定统一的风景区安全宣传工作计划,明确各自在这项共同工作中的责任角色。在目前绝大多数风景区尚无一个权威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项事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借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非设性协调机构的做法,采取“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的协同工作方式,由各部门共同负责风景区的旅游安全宣传工作。例如,结合全社会经常性开展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旅游宣传机构与当地治安管理部门通过协商可以进行合理分工:风景区旅游宣传机重点负责对风景区内的旅游管理人员和相关旅游从业者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紧急应能力;当地的治安管理机构则负责风景区内居民的法律常识普及工作,以及对旅游者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将这两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与协调,形成双管齐下的局面。这种分工合作在宣传的声势和效果上明显好于某一部门单枪匹马的宣活动,由此也逐步改变以往风景区旅游安全宣传工作难以协调统一的状况。
山岳型景区是指以山体景观为主要吸引物,并依托自然山体开展旅游活动的景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山岳型景区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山岳型景区的整个系统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问题,对游客安全造成威胁。
一.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1.游客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山岳型景区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游客安全管理机构来管理游客安全事件,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协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存在响应不及时现象,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融洽,致使事故处理效率不高,导致景区安全相关信息传递缺乏及时有效性,安全预防、救援等没有得到及时实施。
2.管理人员和游客安全意识淡薄
山岳型景区对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重视不够,安全意识培育不到位,会导致各种犯罪活动增多,对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景区的导游手册和导游图不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和游客行为规范不完善,针对性的进行游客安全引导还存在很大不足。
3.基础安全设施设备老化严重
山岳型景区的安全设施设备是确保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山岳型景区开发较早,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以及安全设施设备的自然折旧,景区的基础安全设施和服务设施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旅游吸引力,同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是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难预测和控制的安全隐患。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地貌灾害、气候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同时,山岳型景区所覆盖的面积一般较大,安全管理部门难以对景区内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监控。其次,景区内交通不便利,主要以步行和缆车为主,而缆车往往建于景区内节点间,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救援人员难以及时到达事发地点。
2.组织管理因素
山岳型景区目前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为局部管理模式,即在面对安全事故和危机时,山岳型景区能够采取一定的非常规手段有针对性地对景区安全事故和危机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系统的,而是一个层面的。它忽略了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进而导致安全事故处理的不彻底,影响了事故的整体处理效果。
3.资源保障因素
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保障。财政保障和物质保障不足,不仅会导致景区基础安全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却无力维护、更新的状况,还会导致景区安全管理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源保障不足,则会导致景区无法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无法进行正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解决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成立专门的游客安全管理机构
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机构应分为预警、保障和控制三个部门,并在重要景点和高危景点设立分支机构,负责景区游客安全的行政、执法和管理等职能。同时,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工作还应打破各部门安全管理的局限,通过搞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和宣传教育,带动景区管理人员、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周边居民以及游客参与到管理中去,创造良好的游客安全管理环境,促进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不断完善游客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山岳型景区应针对景区自身现状积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依托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与国家行政法规、规章相协调的区域性和地方性游客安全管理法规系统,并严格贯彻实施。同时,应制定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相关实施细则,从细节上对各管理主体及管理工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细管理工作的内容,指导实际操作。
(三)继续加大设施设备投资和建设
山岳型景区应大力拓宽投资渠道,在加快建设交通、水利、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加强基本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必要的安全救援设施,使安全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到位。此外,山岳型景区还应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来保障旅游场所的安全监控和防护、旅游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完善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安全性,以此降低设施本身所固有的安全隐患。
(四)充分利用季节性预防安全事故
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机构应摸清危险源,找出景区的季节性游客安全隐患,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在季节游客安全风险来临时,应从管理人员、作业流程、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检查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状况,重点防护区域是否进行警示或标识,应急救援体系的落实情况等,必要时利用景区管理局关闭景区或合理调节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以避免或减少危险多发时节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德克·格莱泽著.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082-02
1 旅游交通安全概述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是连接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关键路径。旅游交通的主要作用有两类:第一,将旅游者由客源地转送到旅游目的地;第二,将不同景区连接到一起,进行对接。旅游交通安全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既会影响游人的感官体验,又会影响旅游地的整体形象。据调查表明,在旅游安全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都属于旅游交通事故。在2014年的马航事故中,总遇难人数为239人,是一次非常大的空难事故,它给整个马来西亚的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致使旅游人数大幅度降低,使其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除此以外,旅游者的死亡多数也是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江西杜鹃山景区在2014年4月1日出现缆车事故,1人死亡,4人重伤。在2015年3月,一陕西旅游团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期间,车辆坠崖,最终导致3人死亡,15人受伤的严重交通事故。
2 旅游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运输行业对资质的要求并不高
现阶段,旅游运输行业对资质的要求并不高,同时也缺乏一套完善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审批流程中漏洞也比较多,对硬件标准要求不高,只要有人员、车辆等条件的运输企业都可以通过审批。某些旅游企业及客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集中体现在乱、小、多等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经常出现旅游旺季负荷过大、一车多团等情况,而在旅游淡季则会出现恶性降价、违规经营等不正当经营情况,严重损害整个旅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除此以外,部分客运企业为了缩减车辆成本,在实际中使用了挂靠经营的形式,并且某些旅游企业还使用黑车来接运乘客,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2 旅游客运市场缺乏系统性、制度不完善
除此以外,在实际旅游客运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旅游客运市场缺乏系统性、与其相关的政策以及监管制度不完善、客车驾驶员的能力及素质都有待提高等,这都给旅游客运管理带来了困难。其次与旅游客运管理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警部门、运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虽然完成了自己领域的工作,但是旅游局的权力是有限的,缺乏有效的约束性,并且在旅行社挑选客运公司时,缺乏一套详细而且规范的标准制度,无法将相应的制度及措施落实到实际管理中,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存有较多的漏洞,无法对旅游客运进行有效的监管。
3 构建旅游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
3.1 督促旅行社、旅游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对旅行社的监管工作,旅行社使用的车辆必须符合既定的标准与要求,旅游用车以及司机的资质在经过审核合格后,才可以投入运营;旅游线路和行程的安全评估工作必须到位,尤其要评估好其的危险性,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如果旅行社旅游客车不符合既定标准,要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交通运输部门要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客运监管工作,监督企业根据规定完成对车辆安全以及驾驶人的管理,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于本地旅游客车在外违规运营,以及其他违规运营现象要严肃处理,以杜绝这类现象的出现。
3.2 加强旅游客运安全宣传教育
在日常中重视对旅游客运企业驾驶人的再教育,定期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对某些典型案例、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敦促驾驶人员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其安全意识;同时做好对社会大众的交通安全宣讲,将那些典型的安全事例讲解给社会大众,丰富其安全知识;对于那些违法交通法规或发生交通事故的旅行社、客运企业、车辆及驾驶员都要定期将其信息公布到公共信息平台之中,构建黑名单制度,帮助社会大众在旅行时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旅行社和车辆;借助电话、微博或以及微信等信息平台来完善旅游客车投诉系统,旅客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对其在旅游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投诉,以此来规范旅游客运行业。
3.3 加强旅游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安全管理
加强对旅游客车驾驶人的能力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非定线旅游客车的驾驶者必须有3年以上的定线客车驾驶经验,否则就不具备资质;当需要在新线路上进行驾驶时,车辆驾驶人员必须要做好线路了解或试驾工作;构建一套与旅游客运驾驶人相关的信息系统,对于那些违法运营或不按规定进行运营的驾驶人员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或者行业退出;用技术标准从根源上避免超速行驶情况的出现,新制造的客车都需要配置限速器,以此来限定车辆速度。
3.4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旅游安全管理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促进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增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旅游企业要做好与武警、交通、消防等政府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其有效落实到实际管理之中,进一步降低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与此同时,对于事故发生率高的旅游地,旅游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事故防治及处理方案,对旅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不断完善和优化与旅游发展相关的策略和规划,实现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政府部门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和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5 加强旅游交通安全监管
交通运输部门要做好对旅游包车客运企业资质的审核,并构建市场退出机制;增加对旅游包车客运企业的监管力度,将旅游客运市场准入制度有效落实,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对新增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只有资质达标的企业才允许进入市场。对于包车牌证的发放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对于定线旅游客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同时对于非定线旅游客运要进行严格管控,尤其是跨省非定线旅游,杜绝挂靠经营的现象出现,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公安交管部门要对旅游客运车辆的安全进行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于跨省际旅游包车的审核,在检查中要做好对驾驶员资质、车辆安检、有无超载等方面的检查,并且要做好安全宣讲工作,对乘客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确保其人身安全。
4 结语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客运交通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有很多景区都处于比较偏远地区,其交通状况比较差,易发生交通事故,并且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都比较大。交通安全直接影响了游客在乘车过程中的安全,其责任重大。文章分析和研究了现阶段旅游客运市场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交通事故实例对现阶段旅游交通安全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做出相关的处理方案,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金晶,巩建国.美国道路客运企业管理法律制度研[J].道路交通管理,2013(8):38-3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10―2014年度)[R].
一、XX旅游网简介
“XX旅游网 xxx.cn”(以下简称“网站”)是由XX市信息产业局、XX市旅游事业局、XX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集旅游资源推荐、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站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为了更好的宣传XX的旅游资源,网站于xx年xx月开始投入建设,xx年xx月正式验收并投入使用。主要从“食” “住” “行” “游” “购” “娱”六大旅游要素来宣传XX旅游资源,并在后台建立了电子政务部模块从而提高旅游局与各旅游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交换。
主要分为以下类:
XX旅游信息
政策法规
电子商务
招商引资
旅游工具箱
投诉处理
旅游影集
旅行社推荐
黄金周上报
行业资料上报
黄金周统计报表
到目前为止,网站通过运行已取得良好的宣传及应用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几大模块:
一、旅游资源信息服务
·XX概况和旅游景点:对XX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民族节日等全面的介绍。
·旅游常识: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旅游投诉、国内外旅游常识。如:XX旅游管理条理、旅游用品的选择、旅游保险、旅游中怎样解决突发事件、如何选择旅行社、旅游安全注意事项等。
·网上电子地图:在网上提供XX全境矢量化电子地图和在其基础上的旅游资源和设施,方便用户查询定位旅游景点、宾馆酒店等旅游资源和设施。
·自助旅游:用户选择旅游景点后,提供合理的旅游线路、行程安排、相关旅游设施介绍等信息。
·网上广告:在网站上促销广告、介绍新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热点。
·交通信息:全面介绍XX各种交通设施和线路及交通信息(航班、火车、长途汽车时刻表)。
·购物指南:介绍XX的购物场及购物行情。
·旅游工具箱:天气预报、旅游投诉电话公布、救援电话、本地公共设施等。
·旅游影集:各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宾馆、旅游企业的图片预览。
二、电子政务
·旅游机构:对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县级)和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包括旅游局简介、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服务电话等。
·政策和法规:公布国家和地方旅游的政策法规和政府公告。
·旅游投诉:受理网上旅游投诉案件,由XX市质量监督管理所处理并回复。
·网上公务:各种旅游行业培训的网上报名及成绩的查询。
三、互动交流
·开通BBS版块:增强网站与广大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通过以上各个版块的宣传和应用,有效的宣传了XX的旅游资源;提升了XX旅游的知名度;切实的为各个旅游企业带来利润;加大了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力度。
但网站在运行中,设计中原有的“电子商务”这一功能始终无法很好的应用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原有的电子商务设计方案即现在所运行的模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旅游企业和网站的连接方案。旅游企业产品信息的是由网站工作人员,这就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及可调性。而无法使客户满意。
其次,现在所运行的模式无法保证通过网站形成的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交易双方都不通过受法律保护的CA认证。这就无法使产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形成放心的交易。
第三,在没有大量客户的初期供应商不提供好的价格,而没有好的价格就不能吸引游客产生大量的客户群。由于网站现在没有进行市场化运行,在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网站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很难解决的。
第四,缺乏营销经费的问题。网站的运营、营销经费是很高的,现处于公益性质下的旅游网站缺乏营销经费,在当今旅游网站泛滥的网络中很难脱颖而出。
第五,缺乏运营人力的问题。网站信息的采集、编辑、上传、管理以及电子商务模块中的信息、产品价格、产品预定的维护和操作是由旅游局网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完成,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难于真正有效运营系统。按照网站目前的运行模式很难提供有效的服务。
第六,网站缺乏知名度的问题。由于网站没有进行市场化操作及建设完成后宣传资金的投入,而无法被大部分Internet的用户所认知。这也就无法满足产品供应商所要求的高点击量和广告效应,企业也就不愿意在网站上其产品信息。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XX旅游网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块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
二、系统拓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站对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展我市旅游产业的电子商务,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力度,增强与其它旅游目的地的交流,防止“闭门造车”的思想,我局拟定采用国际上旅游信息化最先进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管理系统(Dest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DMS,对网站现有的模块进行拓展改版。
1、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的定义
DMS,是在旅游目的地主管机构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为了全面整合目的地旅游相关信息、资源和旅游供应商,达到营销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等而设计的计算机体系。与其他旅游系统不同,DMS是以目的地为核心,全面地横向整合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的信息。在DMS基础之上,旅游目的地主管机构可以进一步设计满足目的地旅游信息化长期发展的信息规范和标准,最终形成旅游目的地信息管理体系(DMX),从而极大地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
2、DMS和一般旅游网站的区别
一般的旅游网站不考虑目的地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没有提供企业系统和这些网站对接的有效办法,也没有提供和DMS整合一体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方案,因此这些旅游网站往往沦为信息孤岛;而DMS把企业营销系统和目的地网站的整合放在重要的位置,提供了有效的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解决方案和企业系统与DMS的对接办法。
一般的旅游网站没有考虑通过多种渠道立体营销目的地旅游资源;而DMS仅仅把网站当作营销渠道之一,同时通过各种其他方式(如短信、触摸屏等)向旅游者宣传营销XX旅游。
一般的旅游网站只是通过网站被动提供旅游者信息,等待旅游者发现其网站;而DMS可以通过OTA等标准的网络系统接口向其它网络系统传递XX旅游信息,通过不同的系统主动向全世界的旅游者宣传XX的旅游资源。例如:XXDMS通过OTA等标准向Internet上使用OTA等标准接口的网站提供XX的旅游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帮助这些旅行社设计生动活泼的XX相关的线路,激发旅游者到XX来的旅游冲动。
一般的旅游网站没有充分考虑为旅游企业服务;而XXDMS把为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和一切为目的地旅游做出贡献的外地企业的服务看成是DMS成功之本。
一般的旅游网站不考虑行业管理;而XXDMS把服务和行业管理、行业规范结合起来,把XXDMS变成XX旅游局各部门有效的管理工具。
一般的旅游网站和XXDMS的运营模式往往不同,XXDMS不会和目的地其他旅游企业形成竞争,而是提供他们有效的工具,让他们做得更好。
3、XXDMS的设计原则
XXDMS将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以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为核心设计系统,使系统成为旅游者最佳信息中心、省市旅游企业的有效工具和政府服务于民的具体表现。同时系统将具备以下几点:
实用性: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解决企业和目的地政府网络营销难,销售成本高的问题;2)解决旅游者不能有效查询省市旅游全面信息和以最佳性价比购买旅游产品的问题。
先进性:先进性表现在:1)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直销旅游产品;2)采用先进的技术构架,保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可连接性和可扩展性。
适应性:系统的适应性指:1)采用适合旅游业特点和当前省市旅游业现状的技术和商业模式;2)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信息化的需求。
深刻性:XXDMS将和旅游企业的宣传营销系统或网站相结合,将触角深入到企业内部,使省市旅游局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实现行业管理和规范市场。
公平性:XXDMS将公平对待省市每一个合法经营的旅游企业,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网络宣传、营销和销售工具。
关联性:XXDMS和其它城市DMS有机结合,形成互为支持的整体架构。
可持续发展性:XXDMS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旅游和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
4、系统达到的设计目标
商业目标:
满足先进的DMS经营理念: XXDMS将参考国内外DMS的运营模式,采用最能满足XXDMS、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政府需求的DMS模式和经营理念。
满足旅游局通过电子手段向国内外客源地有效营销省市的目的。同时为市旅游局提供一个通过服务实现行业管理的平台。
XXDMS将满足先进和切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流程,把收益管理、国内外营销渠道、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与企业内部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XXDMS建成后是一个标准化的开放系统:在技术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开发的系统,同时也一定是标准化的系统。将遵循OTA、IFITT的国际旅游信息化规范开发系统,保证系统国际性的同时,也确保旅游企业可以方便地接入DMS;
先进的数据“物流”体系:XXDMS将采用“Distributed Web Services”,保证数据可以通过XML等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换,提高系统的开放性;
XXDMS应成为省市最有效的旅游网络营销系统: XXDMS将通过多种渠道营销省市旅游,特别是通过不同的外文渠道(外文网站和外文XML信息服务)、触摸屏等营销省市的旅游资源。XXDMS成为省市旅游最有效的网络营销渠道,加速拓展国外市场;
XXDMS将成为是最有效的网络销售渠道:如何最有效地通过网络销售以目的地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旅游界当前面队的重要课题。XXDMS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与其它省份、地区DMS紧密合作,采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网站、手机预定等有效的立体网络销售。对于旅游者,XXDMS将是提供“最佳性价比”的销售渠道之一。
技术目标:
可扩展性:XXDMS应满足国际旅游相关标准,可以低成本地通过互联网和XML接入其他满足国际标准的系统,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经济性:在满足全省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依托XXDMS,同时采取可以阶段性投资的技术架构;
安全性:系统应包括:1)全面的权限管理;2)数据完整性管理;3)配合硬件防火墙等符合安全标准的网络安全管理;
关联性:XXDMS将在旅游行业标准的框架下建设,保证和XXDMS紧密相联;
适应性:旅游行业业务流程复杂多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致。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保证可以吸纳更多的供应商加入DMS平台,同时保证XXDMS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
可共享性:可以通过Web Services 将旅游信息和其它网站或系统共享;
可查询性:用户可以对系统内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有效的查询;
界面友好:采用常规的、友好的界面设计,降低用户的进入障碍。 例如,文档的查询就可以采用和Google类似的界面设计。
操作目标:
数据的访问:采用分页、排序和表格统计等表现方法。
用户和用户权限管理:可以方便地管理不同种类的用户。
系统监控和管理:提供必要手段对系统进行监控,保证系统24小时正常运营,如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预警。
数据库管理:可以方便地管理数据库以及备份和恢复数据。
5、DMS的用户
旅游者:浏览XXDMS的任何一个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
DMS会员:旅游者可以免费注册成为XXDMS的会员,软件将通过先进的技术让会员享受更高质简便的服务;
DMS旅游供应商:所有通过市旅游局审核通过的旅游供应商在签署“DMS使用合同”后都可以成为XXDMS旅游供应商;
政府主管机构:旅游局的信息中心、市场处、行业管理部门等都将成为DMS的用户,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从而方便管理机构与提供商之间的管理交流。
三、网站拓展后的运行
随着网站模块拓展后的正常运行,随即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网站每年的运行费、设备的更新费、特约稿件的稿费、形象宣传费都将出现,为了充分发挥XX旅游网这个有利平台,把网上酒店预定、票务预定、旅游行程预定、旅游车辆预定等电子商务功能发挥出来,拟定将XX旅游网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使得网站能够在资金方面做到收支平衡并产生盈利效益。
网站DMS系统的赢利点包括:
旅游营销服务费:DMS运营机构将面向全国和全世界营销目的地旅游企业,并向企业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政府也会投资DMS,配合政府宣传目的地;
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DMS是单体宾馆饭店等以目的地为依托的旅游企业最佳网络营销和销售渠道。DMS运营公司可以销售目的地旅游产品,如宾馆饭店、旅游线路等,并收取适当平台使用费。 由于DMS商业模式是旅游供应商的工具,不是中间商,同时运营成本大大低于携程之类的网上旅行社,DMS运营商可以采取收月费的办法收取平台使用费;
其他旅游相关广告:DMS是目的地最重要、最全面、最权威和最公正的目的地信息系统,其广告特别是旅游相关的广告效力是极大的。 随着DMS的发展, 其不仅服务于游客,而且将有效地服务目的地居民,这会进一步提高DMS的广告效力;
ASP平台使用费:DMS可向不同的供应商出租电子商务的平台使用权,供应商可自己信息、产品价格和营销材料等,通过DMS运营机构审查后;
信息服务费: DMS可以为经营省市旅游的旅游企业或企业网站提供信息环境,减少企业网站信息的维护并收取费用。台湾旅游经营公司就是通过向台湾旅行社提供大陆的旅游信息来盈利的;
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是滨海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成为影响旅游者旅游偏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频繁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 给旅游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旅游安全事故既会对旅游者人身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又会严重影响滨海旅游区的整体形象,阻碍滨海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海口假日海滩旅游区是海南岛最大的热带温泉滨海旅游区,位于海口市区西北部,北邻琼州海峡,东靠西秀海滩,西为贵族游艇会,南面滨海大道,假日海滩旅游区俨然早已成为成为海口作为热带海滨城市的旅游名片,累计接待游人约1360万人次,年均接待量170多万人次,成为海南省人员流量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同时,由于未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服务,这里也是游泳溺水身亡事故频发的海岸之一。
二、海口假日海滩安全救护现状
作为海南滨海旅游区著名的4A景点,旅游安全事故除包括其他类型旅游景区内常见的旅游安全事故以外,还有其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海浴游泳、水上航行、海边垂钓、水面竞技等旅游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加了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滨海旅游区的旅游安全投入主要表现在旅游政策法规、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在旅游政策法规方面,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我国已编制完成国家级海上救援专项应急预案1个、省级救援应急预案20个,而海南省在2011年8月年曾出台了《海南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目前海南滨海度假旅游区没有一个专业的救护服务平台,特别作为4A的海口假日海滩景区没有相关的救护服务平台来和传播海南滨海景区旅游安全教育和救援知识等相关信息。滨海旅游区组建救援队对海上旅游安全进行救援,但是力度并不明显,仍需在从业与救援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施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三、此救护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对海南旅游业而言,此项目弥补了滨海旅游救护服务平台的空白。第一,对假日海滩滨海度假区而言,对假日海滩滨海旅游的潜在危险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第二,对假日海滩度假游客及其其他滨海度假区游客而言,此项目旨向公众传播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同时有效地提高假日海滩度假游客在面对意外事故和海滩溺亡现象发生时的应急能力;第三,对旅游从业者、专业人员而言,能够推进海南旅游教育中对海滩旅游的安全保障教育的重视和创新。
四、此平台建立的服务内容
打造一个集合“线上”及“线下”的具有海南滨海旅游区特色的滨海救护平台。
(一)“线上”平台的建立
1.微信平台:通过建立假日海滩滨海度假区的微信平台,并将该平台二维码发放至景区各大购物点由项目组成员进行宣传讲解,也可通过扫描宣传贴士的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2.官方认证微博:建立假日海滩滨海度假区安全公众传播官方微博,通过发送救护小常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自救和他救的能力;通过转发各大新闻媒体的海南滨海地区溺亡事件警醒公众学习救护知识的重要性,并利用此平台增加政府对于救护知识教育的关注度。
3.假日海滩官方网站的主题页面:设立此项目的标识,“线上”项目以及“线下”项目相结合相关文章、视频和救护教学实践活动的照片等。
4.救护服务平台APP:以私人定制救护服务为主,为旅游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的救护服务;以上传相关基础救护小视频为辅,传播救护知识,提高旅游服务对象对滨海旅游溺亡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线下”平台的建立
1.志愿者普及教育活动:利用“线上”平台的宣传,提高项目的关注度,增加志愿者参与度,通过现在教学基础救护增强志愿者的救护以及应急能力。
2.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跟有关部门协商,邀请红十字会专业救护人士进行现场安全知识讲解和指导,讲座之前发放宣传单增强宣传力度。
3.景区周边救护服务小站:在假日海滩滨海度假区周边酒店成立志愿救护服务小站为旅游服务对象提供基础救护服务,提高其安全保障。
4.发放救护宣传贴士:指引公众扫描救护服务微信公众号,并一定程度上进行救护宣传。
五、此平台建立的创新性
以假日海滩滨海度假区为试点景区进行实践,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推行,对滨海旅游发展本身的需求性,减少滨海旅游发生溺亡事件的概率,对海滩旅游的潜在危险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假日海滩的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安全保障;结合项目实践地点海口假日海滩的旅游现状,建立“线上”、“线下”双传播平台也属海南首例。以此平台将建立的APP为例,将作为岛内首个专业救护服务平台APP,根据研究人员的一份由224人参与网络调查显示,81.25%的愿意下载使用紧急救护的App。
六、结论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海南兴起了一波波旅游热潮,旅游人数年年递增。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490.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1%,1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086.49万人次,增长10.6%。旅游总收入246.34亿元,增长3.7%。但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凸显。一方面旅游承载力的脆弱区,易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灾害和不可预见性事故高发区,因此海南滨海旅游的安全问题已受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平台的建立将对海南滨海旅游区的旅游者、海南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等近期旅游突发事件将有很大的缓解作用,具有积极可行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47-48。[2]杨洪,李蔚,何俊阳,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48
[3]Sevil F.Sonmez,Alan R.Graefe.Influence of terrorism risk on foreign tourism decis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