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5:08: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篇(1)

(一)娱乐篮球的概念界定。很多学者对娱乐篮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亢力军的解读较为全面并也符合其发展趋势“娱乐篮球是篮球运动的一个分支,具有娱乐性、大众参与性、韵律性、展现个性、趣味性、艺术性、表演性等特点的游戏和比赛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打破了竞技篮球运动的规则,降低运动负荷,淡化胜负关系,以娱乐为主体,以篮球为载体,一种适合更广泛人群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一项篮球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身心获得愉悦感与乐趣。体育娱乐活动是强调心理愉悦程度以及身体舒适程度的一种休闲活动,娱乐篮球的本质正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因此其从属于体育娱乐活动的范畴之内。

(二)娱乐篮球简述。娱乐篮球除了具备传统篮球运动的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等传统特征外,在形式上还具有多样性、简单化以及较强的娱乐和游戏性质。这些特性的综合表达,使青少年在释放和超越自我的同时,更展示出了自身的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娱乐活动的娱乐篮球在青少年健身中地位不容小觑。在健身活动中其表现出来的生物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是其它运动无法代替的。所以说,毋庸置疑,娱乐篮球所具备的各种特性都为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少年群体成为了娱乐篮球的倡导者与追随者。[2]其普及与推广,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娱乐篮球在青少年健身中的价值剖析。1.增进健康,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青少年群体个性张扬、性格叛逆,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乐于自我表达和自我解读,希望通过尝试各方面活动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赢得大众的赞赏和尊重并彰显自身的魅力,追求“娱乐至上”的心理趋向尤为明显。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偏向于新奇、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事物,于是致使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快。所以,娱乐篮球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手段和方式被青少年的心理所接纳相对容易。卢元镇教授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现状与研究》中曾说:“享受运动乐趣是体育的内在因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也是人能一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源泉。”而娱乐篮球融入了创新、时尚、新潮等流行元素,必然会对广大青少年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无论是在规则的简化方面,还是形式的变化方面都十分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促使青少年主动积极的去进行尝试,而不是被动的受生活习惯所影响,保证了青少年群体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

2.形式多样,促进青少年个性培养。由于早期中西方教育的差异,青少年的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在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以学业为主,而西方则是注重个性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在中国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制约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期盼下,青少年俨然成为了学习和实现理想的工具,并且承受着各方面无形的压力。那么一个严重的问题也被凸了显出来——社会在重视学业的同时,忽略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国的青少年群体急需一个彰显青春活力、突出个性的空间和一个舒缓身心、缓解课业压力的平台。众所周知,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娱乐状态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压力状况,而趣味和娱乐性恰巧又是娱乐篮球的必要条件。娱乐篮球表现出的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的特质,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助动力,此运动的出现恰如其分的满足了青少年个性培养的需求,当仁不让的成为青少年追捧和青睐的对象和满足自我需求的首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娱乐篮球在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2)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工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类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的关注。高校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经营管理、企业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都有开设,但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多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在本文中,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国家与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二、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与联系

1.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和西方国家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对培养对象而言,也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招收学生而言,主要分为在高考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或者是本科人员,还有就是一些在职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的人群。而针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而言,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现今的就业方向,许多高中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到,更主要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所以,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而在西方国家,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了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领域,也就是大部分人读工商管理专业就是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称为MBA学位,而读得此专业的人都是一些有着不错工作和较高经济来源的人群,相比那些没有基础的人,他们有更多工作上的经验,他们攻读MBA,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工商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另外,中西方的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区别。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设定上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而国外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设置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培养目标规范、有一定的指导性。比如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工商管理高校,其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毕业生要对销售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并对顾客进行销售,这样的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计划,也是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规划。

2.课程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与应用、统计学等多方面,而且各个学科下面又分为不同的学科类别。就目前我国的高校而言,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较多,远远高出于国外的院校,而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所以只能是学到各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我国高校的众多学科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采用修学分的方式来完成学业。比如美国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毕业需修满45个学分,每科5个学分,需要学生自主选择15门课程,这个学科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较高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比我国高校要求每门学科都要学习要好的多,通过修学分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轻松的掌握学科知识,当然修学分的期限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2到3年内修满相应的学科学分。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别,我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过多的是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一般的专业课程占到总科目的70%以上,一些选修的科目经常被舍弃或者是被本专业的学科占用,而在国外工商管理的高校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美国学校的选修课占总课时的1/3还要多,法国院校的选修课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这也是造成我国工商管理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而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学生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模式。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课堂上,多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个课堂多数都是40多人的课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3]。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国外的高校当中,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方国家的院校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上,国内高校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工商管理学科的论文撰写,而国外的毕业论文,教师更注重学生亲自到公司去实践,将工作心得与感悟做成毕业报表或者是针对一个企业项目进行管理设计,将最终的设计成果作为毕业成绩,这样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不过,相对于西方院校实行让学生去公司实习的做法,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高校的毕业学生在毕业之时也有许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就业前景。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由于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较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存在[4]。在国内,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可能会进入企业做一些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总监等这样的职位,但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不符的职位,所以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很难应用到。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当中,更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又有很强的知识面和管理能力,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涵盖众多学科的一个专业,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不同的情况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需要将这些优缺点进行整合,使中国学生不仅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更能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作为高中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后,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

作者:王琛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田翎君.浅析中西方工商管理专业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06):167-168.

篇(3)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也被称为“中国传统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它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是说不好。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教育中存在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存在有不好的或者是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那就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式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分数。其实它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的,逐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课堂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而且有体育手工烹饪,引入中国式的教育,培养英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2英式教育

英式教育,也被称为“英国传统教育”。英国传统教育强调“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一方面,使英国培养了大量社会精英,并在英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英国绅士教育成为英国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如今的英国强调绅士教育、欢乐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纪录片蕴含着此理念。

3.中英教育现状

3.1相同之处

在BBC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老师都很认真地教授学生知识点,也都认为学生能弄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比如,周期长,效果差;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3.2不同之处

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英式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普遍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认真学好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只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地死读书,读死书。不加思考,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背书,他们才能有机会考上重点小学、初高中及重点大学。而西方学校在教育上则主张采用“融合式”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把各科的基础知识简单死记硬背,牢记在心中,考完试便会忘光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英式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独创性。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3.2.1原因分析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基础与创新各有千秋。导致二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文化传统的差异。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即儒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是道德和伦理。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教育权威和老师的绝对服从。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2)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学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3.2.2

英式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而中国教育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勤学精神。所以,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中国的学生容易自我约束、迷信权威,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会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点,重基础,同时要吸取英式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重创新。

4.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育融合问题的提出

纪录片《中式学校》的热播给中国与英国教育方式的融合带来了新思考。中式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有教无类,其中,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其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儒家教学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英式教育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演变与变革的过程中,这种演变与变革伴随着对中式教育文化的引进、学习和融合,这种融合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中还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英国博航特中学大胆尝试引进了中式教育,这是中西方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引入中式教育后,英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英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更容易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这与传统西方教育中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初衷格格不入,纪录片中校长表现得很不满中国教师自顾自讲课的方法,学生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抵触和不理解的情绪。同时,毋庸置疑的是,中式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纪录片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创造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他们觉得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太枯燥乏味了。所以从独立性与创造性方面,可以引发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优缺点及教育融合问题的探讨。

4.1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英式欢乐教育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欢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且在未来不断地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所以,BBC纪录片中的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总是笑意盈盈地在上课,很少见英国学生在课上是眉头紧锁、满脸严肃的,他们都是在享受上课的过程的。中国老师觉得他们是在嬉皮笑脸、嘻嘻哈哈的,一点儿也没有在认真上课,可是其实他们也是在专心学习,只是看起来似乎是不用心而已。但是,他们确实会容易在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就直接放弃不听老师讲课,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卢卡)就很直白地说,他要是觉得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是遇到什么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分散注意力,然后就会分散别的同学的注意力,虽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很不好,但是他好像控制不住。要想他们放弃学习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其中,有一位中国老师犀利地评论道,要是没有英国的福利制度,或许英国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更“拼命”学习。在这部纪录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首先,英国学生在听到体育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的时候,倍感惊讶;其次,当他们听到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考试总成绩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在迅速抓狂和崩溃中了,他们说,自己完全是无法想象中国的学生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而且无法相信这在中国是事实情况,并且早已是司空见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总成绩的,因此要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测试课上,一位小男孩(乔)因为跑步能力不行,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坐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让中国老师惊讶的是,英国体育老师的鼓励方法与中式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她鼓励乔说,他应该为自己坚持跑完了全程而骄傲,记住自己并没有放弃就好了。如果在体育上不出色,你一定会在别的领域表现得很出彩。她认为,中式教育的体育与英式教育的体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体育课上是鼓励学生要战胜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在中国的体育课上,由于要达到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开始拿自己和他人比,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就会感到很伤心。中国老师则只会站在一旁,“冷漠地”拿着计时表,说两句象征性鼓励话语:“加油!你行的!”可是,有些同学就是天生的运动细胞不发达,即使是给他们加上“几千吨油”也照样跑不及格。中国的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大哭,会被视为是丢脸、软弱、没有能力的表现,会被同学瞧不起。然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他的同学并没有看不起他。在纪录片中有个女孩“霸气地”说,就算是史蒂芬?霍金的体育能力也不行啊。这充分说明,英式教育认为,拥有才华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不“牛”,就完全抹杀了某人的别的方面的天赋才能。刚谈到的那位跑步不及格的小男孩,乔就在接下来的纪录片中就表现得相当优异,比别的同学在“中国九连环”方面都学得快。他还很热心地教别的同学怎样学会它,片中体现英式欢乐教育。

4.2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中式勤学教育

中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勤学教育”。中国式教育一向倡导学生勤奋学习,坚信“勤能补拙”。纪录片中的中国学生都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面前也是堆满了一叠厚厚的课本。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没有福利制度保障,就业形势严峻,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学生从小就非常清楚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纪录片中,虽然最终考试结果证明是中国教师胜出。可是,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的胜利吗?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式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从哪里突破?要心中牢记:千万不能盲目乐观。

5.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篇(4)

那年,我们与友人一同去加拿大旅游。在我与朋友们垂钓的时候,因为玩儿得太开心了,忘乎所以,甩鱼杆儿的力气太大以至于我的身体失去了平衡。这时儿子从身后抱住了我,让我很感动。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关心。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盼望着他能快点长大。与很多身为人母的妈妈一样,我总在问我自己,孩子什么时候能够长大。

但当孩子真的长大成人后,回过头看这些年,我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现在我又很怀念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总是很需要我,总会粘着我,也很听我的话。这种感觉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难以割舍的。

不得不承认,在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社会中,尤其是作为中国母亲,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统观念的保有上,应该做到有舍有得。舍的是婆媳关系中总是强加于人的强势,传承的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沟通之道”。

中国确实有很多做儿子的都在这份“特殊关系”中饱受“夹板气”。不过,我与儿子、媳妇的关系很好,我不会强加于人,因此我们是彼此信任的。他们俩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主动与我沟通。我也想告诉全天下的母亲,应当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考虑。

作为母亲,我只有赋予孩子生命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因此享有决定他未来的权利。中国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成为“自己”,殊不知,孩子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在孩子择业这一问题上,我坚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干涉孩子的未来。

(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王树生 孩子一定要接班

口述|大田集团董事长 王树生

刚身为人父的时候,感觉就是喜悦,喜悦过后便是责任。我认为,父母之于孩子,第一重要的就是尽责任和义务,怎么养孩子,如何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当时,我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比对妻子还多。

我对出国留学是很向往的。觉得孩子出国留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思想、理念。我的孩子在英国学习八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父亲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坚持要发展还得在中国,因为人不能忘本。

我反对孩子长期在国外生活。出国只是师夷长技,最终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中国企业发展和建设上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会达到1+1>2的效果。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孩子对我的关心,他经常叫我注意身体。另外,他对企业也有很强的责任感,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这很重要。在工作单位,他很平易近人,不把自己当作老板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一点也不担心。从小到大,幼儿园到中学都是整托;后来去国外,一直是独立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体中生活,他的特点就是不管跟什么群体,都能很快建立密切的关系,生存能力非常强。

谈到接班,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孩子一定要接班,关键还是传承企业的思想和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文化的支撑。所以要把企业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企业的专业技术更好地发展、升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企业要有深厚的感情,要有服务的意识,把我的思想传承下去。

企业得有一个扛旗的人,扛旗的人必须有威信,树立威信关键在于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我主张必须在自己的企业,给孩子更多的培养机会。因为,在我跟前,问题会发现得比较及时。虽然孩子聪明,也很上进,但是缺少经验,经验不是靠聪明就能得来的,是靠时间来积累的。

篇(5)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篇(6)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学领域一直深受西方教育学及文化的影响,这与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存在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西方侵略者打开国门的那一刻,才开始放眼世界,才开始觉悟,但是这种觉悟却仅限于追求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模仿甚至照抄西方的文化,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态度。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教育学的涌入,使中国教育学呈现一个虚假繁荣的景象,其实此时的教育学研究,只是简单地对西方教育学的研究,无法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教育学的研究与中国教育学研究并不相符。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各个国家在文化的冲撞中,受到对方或者几个文化的集体影响与促进,文化是动态的,因此文化也具有多变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断冲撞,中西文化在冲突中互相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占有优势,而且此时的文化冲突主要以军事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中国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救国,而现代与近代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呈现主动开放的态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文化的冲突和综合实力的对抗,中国文化也在力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路径。

二、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历程

(一)近代中国教育学研究

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很久的历史,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让中国教育界开始放眼看世界,的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国新时代,教育学界开始解放思想,崇尚西方的文化及教学方式,西式课堂在全国开展起来,尤其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社会动荡,中国教育学受到各国教育学的影响,使其失去了自己的本色,教育学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教育学的特点,后来受苏联教育的影响也较深,中国教育研究可以说根本没有立足于中国本土,此时的中国教育学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学研究

1.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所有领域都要从过去的政治背景中摆脱出来,力图实现教育学独立发展并要科学规范。首先,剥离教育学政治化,力求重新构建中国教育学。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学一直模仿苏联教育学,而这一阶段,是对苏联教育学的反思,例如《建国后教育实行 “以俄为师”的历史教训》、《凯洛夫〈教育学〉的再评价》等研究成果的出现体现了对苏联教育学的反思,这些文章中客观的评价了苏联教育学的优缺点,批判了苏联教育学中教条主义、机械主义。这一时期力图对教育学进行科学探索,教育学者们想以科学的标准来规范教育学,首先对教育学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和确定,对学科性质的研究,要证明教育学学科具有科学性,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时理是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具有科学性,并大胆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假设;其次,研究逻辑起点问题,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逻辑起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本质起点论、学习起点论、教学起点论等,还有的学者认为逻辑起点不是固定,而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不仅仅是固定的一个;第三,研究了理论体系,梳理了各种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对可能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划分,力图达到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最后,对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指出自然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教育学的研究呈现出极其繁荣的局面,但是这种繁荣所呈现的研究成果量多质少,甚至为构建教育学本土化,使教育学陷入一种疲劳期,到了九十年代,仍然就教育学科学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开始质疑元教育学,进入了相关问题研究的阶段,将实践提到重要位置。首先,教育学研究提倡专业化及知识化,将各个学科的有利知识及西方教育学先进的部分引进教育学研究中,使其加深反思,确定了研究对象为教育现象、事实、问题及规律等,但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研究对象的确定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其次,对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进行逻辑起点研究时,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当然,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逻辑起点为复制及传输;有的学者认为逻辑起点为建构理论体系等等;第三,对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主要是想结合教学分支学科来使教育学学科不断完善,同时以其他学科来论证教育学问题,甚至以教育学来论证其他学科。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的研究与探索

21世纪,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化思想观念影响了各个领域,当然教育学也不例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呈现整体性及综合性,教育学学者已经不再探索逻辑起点,也很少研究科学教育学体系的构建,有的学者认为理论体系具有多元化、多变性等特点,这一阶段更加关注教育学学科性质研究,有的学者将方法与对象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了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哲学性质、文化性质等;有的学者以综合性为出发点,对教育学独特性进行了研究。

其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个学科相结合的趋势下,如何才能将学科体现出来,是否会模糊了教育学的地位,也成为教育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如果无法分辨清楚,将会影响教育学的发展,也会使其失去专业性和科学性。

篇(7)

一、引言

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考查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标尺之一。因此,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而高职学生普遍英语翻译水平偏低。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但是高职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本科院校低,所以,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知道忠实和可接受性的度,常常出现翻译病。

如在长句的处理上,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只知道逐字翻译,不善于变通,不善于调整从句的类别,不能根据英语句子的特点,理清长句脉络,分出主次,致使译文不能打破原文语序,句子太长,不符合中文的习惯。又如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不能将原文的隐含信息深入理解并在译语中表现出来,或是过度发挥,言过其实。其原因应归咎于高职学生缺乏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高职学生缺乏西方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

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就会产生误译的现象。如:He was born blue-blooded.不少学生译成:他出身贫寒。实际上,“blue”一词在英文中有“高贵”之意,故该句应译为:他出身高贵。

(三)在语言结构转化上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向。

不同的语言结构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翻译时思维脱不开源语的结构方式,过分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使译文洋化而不自然。如:He was so tired that he couldn’t say a word.(他累得不行,话都说不出来。)不少学生译成: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

(四)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译文语言平淡,不精练、不形象,累赘且缺乏文采,不能用译语表现法再现原句的神韵。在篇章结构上,不能把握原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衔接,致使译文结构松散,上下不连贯。

三、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一)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通常大一只开设一门英语精读课,到大二时,学生就开始学习专业英语了,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翻译基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开设一门翻译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或不定期地进行翻译讲座,较系统地讲授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并通过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把握语句与语篇结构能力、语感认识及双语驾驭的能力和语境认识及准确理解上下文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也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翻译教学中,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大的原则是向读者传递准确、真实的信息,完整的源语文化,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文章信息,抓住源语所欲表达的意思。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从教材的每单元精读课文中选出两至三个能体现明显的英语结构特点的句子着重进行翻译练习。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现场翻译,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找出黑板上各译句的优缺点,最后得出较理想的译文。在此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英汉之间、黑板上的译文之间、黑板译文与自己译文之间进行多次反复的对比、判断。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拿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自己慢慢地得出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在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学生的翻译能力也能渐渐地提高。这种由个体带动整体的翻译比较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翻译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所要求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和翻译特点都是不同的,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要让学生懂得无论何种文体,翻译不仅是要将源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概念、思想、价值和感情传递出来,而且要将表达这些东西所用的文体和风格用译入语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译语的表现力,完整准确地将源语的信息、意义、文体和风格传达给译语读者。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翻译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培养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用词方面,要做到用词准确,通过上下文及全篇内容,分清词的概念意义和词的隐含附加意义,根据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常识来确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真实含义,避免错误理解词义或望文生义。

(五)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翻译教学应从改错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挑选翻译材料,翻译自己喜欢的文章,以利于发挥个人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性。学生还可按要求把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或进行小组讨论,找到自己译作中的精彩之处,并从名家译作或同伴中吸取营养。语言能力的提高,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质的提高,所以,大量的翻译实践必不可少。

四、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翻译是一个非常辛苦、费心思并需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一蹴而就,但要学生有恒心、耐心、决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辅之有效的指导与大量的翻译练习、阅读欣赏,对学生因材施教,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能力,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8)

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前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不例外,教师以教材为主要依据来组织日常教学。根据国家于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江西省内主要采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教材,分别是外研社版新视野大学英语(NHCE)和高教版新编实用英语(NPE)。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两种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和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能够改进的方法,以促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材的改进。

1.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教材的研究重心主要在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论或课程论研究和高校教材研究等方面。与课程和教学相比,对我国高职高专教材领域的研究尤显不足,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材评估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同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使用教材混乱。据笔者的调查,有些学校大学英语教材还存在一年一换的现象,让老师和学生无力应接。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比较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两种教材的共性与差异,主要从它们的体系和内容方面着手。选取江西省有代表性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访谈10名高职高专院校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以深入了解两个版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切实反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使用的真实感受,为更好地分析比较两个版本的教材提供有力依据。

3.研究结果

3.1教材体系的比较

教材编写遵循的格式和组织结构就是俗称的体系,它可以较为宏观地体现整版教材。两版教材总体框架比较如下(以第一册为例):

表 总体框架比较

由此,两个版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清晰可见。在它们各自的最新编订版中,都扩大了词汇量和信息量。每单元的话题都有相应的调整,符合时展的步伐。两种版本的不同点为:NHCE教材主要以阅读为中心,对应每个环节都有设置任务,同时配合听说训练。而NPE教材的特别之处在于增加日常口语方面的练习,每个单元话题的设置都贴近日常生活,同时以点带面展开听说读写一系列的练习,环环相扣。在语言实际操练方面,NPE版使用的篇幅较多。

3.2教材内容的比较

关于教材内容的比较,主要从词汇、话题设计两方面进行(以第一册为例):

图 两种教材单元词汇量对比

通过SPSS分析我们不难看出,NHCE的总体词汇量要大于NPE,也就表明NHCE版的课文阅读量要大于NPE,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的要求较高。NPE版的重点词汇分布比较凌乱,这样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但NPE版的词汇与日常生活更贴近,这样有利于普遍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的学习。对于单词解释方面,NHCE版的解释较为系统详尽,而NPE版的单词解释直接附在课文右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复习和记忆。

从上图可以看出,NHCE提供的阅读材料要多于NPE,但是NHCE的话题所涉及的面没有NPE广,例如政治、历史文化、旅行、音乐等方面都没有涉及。在家庭社会生活方面,NHCE占据的比重有20%,而NPE的比重只有6%。在健康和描述某人方面,NPE没有涉及。在西方文化方面,NPE和NHCE两者所占的比重是一样的。

3.3学生问卷调查

共选取两所院校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76份。分别对如下问题展开调查,包括“你认为教材的结构如何?”、“你认为教材的难度如何?”、“你认为教材的容量大吗?”、“你对单元的话题感兴趣吗?”、“你对教材适应吗?”。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数据显示,71.5%的学生认为NHCE版的难度较大,同时35.4%的学生认为NHCE版的容量过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NPE版教材的难易度较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水平,相对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总的说来,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他们所学的教材,但NPE版的适应人数更多。

3.4教师访谈

笔者随机访谈了两所学校共10名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主要了解他们对教材使用的感受,包括教材的结构、难易度、容量、语法编排、话题设计、是否利于组织教学等。过半的教师认为NPE版的教材更利于组织日常教学,学生的课堂反应较好。而NHCE版的教材难度偏高,学生的课堂反应欠佳。

4.讨论

4.1两种版本教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芍职姹窘滩亩蓟本符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教学理念得到全新的转变。两种教材都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阅读资料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时代性和普遍性。丰富的语言资料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结合光盘、网络等多种载体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

两种版本的不同点在于:大纲类型不同,NHCE践行的是任务型教学,而NPE践行的是多元教学;NHCE注重阅读训练,而NPE侧重于语言的实用性。

4.2两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

4.2.1外研社版教材的优缺点

NHCE教材着意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课本、光盘与网络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和支持的有机体系。同时,系列教材包含不同分册、主干教材与配套教材相辅相成,注重核心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提供多种测试手段以支撑教学评价。

NHCE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是词汇量过多,而单词的重复率较低,使学生掌握更加困难;其次是阅读部分的篇幅过长,难度偏高,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最后是语法部分的练习偏少,不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练习和巩固。在文化渗透方面,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还有欠缺,使得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性。

4.2.2高教版教材的优缺点

NPE教材每个单元的设计简单明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衔接得当,任务活动设计合理;教材的题材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新颖独特;教材的内容编排把语言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地结合起来,激活了英语语言的交际性;新编和更新的课文更加符合时代气息和职场交际的特色,语言更具时代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充分遵循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方向。NPE教材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每单元的生词分布不均,重点词汇不明确;缺少语音部分的练习,句子和对话的操练占用的篇幅过多。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研究外研社版新视野大学英语(NHCE)和高教版新编实用英语(NPE)两种版本的教材,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促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材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外语界,1996(2):6-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23-02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ri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双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m-gram);第二,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Gngual education);第三,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一、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为此,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很多大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迷失了方向,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实效,制约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1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在中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虽已开展实施,但在一些方面还尚未达成共识,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缺乏积极性。有人认为,英语还未过关,没必要讲授和接受英语化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等。一些学校的决策者也未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或提到议事日程,使得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的资源。

2 双语教师资源开发不够、配置不合理。双语教师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调查表明,目前中国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缺乏对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需要的了解,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跟踪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他们往往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侧重教授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而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缺乏外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忽视了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特征和规律的掌握,对文化、思维及价值观差异的比较,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两者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互补型的合力,因而不能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进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效。

3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内在需求。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且有较强的认同感和需求时,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为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高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因为前期英语基础较差,听说读写本身困难就比较大,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耐烦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

4 双语教材盲目引进。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载体。目前,中国高校尚无统一的双语规划教材。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常常是五花八门,有原版引进的,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载体,原版引进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教材的开发,为高校双语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推进了早期双语教学的发展。但是盲目大批量引进,不仅价格昂贵,对师生的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要求也较高,同时其编制和内容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难以实现;自编教材则多半是把专业原版书籍中的一些文章汇编在一起,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有序性。

二、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1 培训双语教师,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构建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有助于他们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而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而学会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在基础英语阶段,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可预

见的目标。并把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3 运用原版教材,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运用原版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作用,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2数学无处不在——广泛的运用正是数学生命力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它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创立了逻辑学,而且数学作为理性的化身,成为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因为数学,许多新的科技得以开放,医疗保健得以显著改善,人们也得以发现新的沟通方式。数学为众多科学学科的发现提供背景,谱写着社会和现代工业的重大创新。此外,数学与一些人文科学的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数学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控制法、数理经济学、经济预测、经济计量学等分支。而且莎士比亚新诗的真伪可以使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来鉴定。可以说,数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研究开辟了许多过去不为人重视或不曾很好利用历史资料的新领域。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以及医药学中都可以使一些仅靠思辨很难搞清楚的问题非常明了。

2.1传统的中西方数学文化

篇(11)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直受到质疑,各职业院校也是尝试了各种办法进行改进。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如何改善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弱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 :听说课;行动导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59-03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育研究立项项目《“行动导向,听说注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4JY008。

作者简介:杨军华(197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老师,主攻英语教学与研究。

0 引言

听力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时的语言输入方式,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听说教学和其他英语技能的教学相比,是相对薄弱的。但是听说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ong(1985)认为听力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亟待解决。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学生方式的改变,一些学生不需要通过高考,直接参加相关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就可以入学,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科目英语不重视,甚至放弃。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少,听说能力弱,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职业英语的要求,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亟待提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Rogers (1969)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具有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交际应用能力反映在听力方面主要是在外企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能听懂公司人员的英语对话,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在公司人员用英语进行工作上的通知或进行简短的会议时,能够抓住重点和中心以及一些重要信息。[1]

鉴于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体的学习内容又是什么。笔者所带的是装备专业的学生,为了与他们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入职(Entering a company),学习在公司里的日常英语,要求学生熟悉基本句型和常用词汇,包括请假(ask for leave)、减压方法(relieve stress)、进行团队合作(team work)、谈论谣言(rumor)、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工作检查(work check)这几个小方面。

②介绍产品(products),要求学生能完成产品介绍 (product profile)、处理客户投诉(settling complaint),并调查产品质量问题(product quality)、学习销售(marketing and sales)常识、了解产品召回(product recall)的原因和情况。

③就产品问题召开会议 (meeting),涉及会议准备(meeting preparation)、会议安排(meeting arrangment)、会议记录 (meeting minutes)、会后工作(after-meeting work)、提高会议的效率(meeting efficiency)等问题。

④出差(Business trip),涵盖入住旅馆(check in a hotel)、拜访客户(visiting clients)、参观工厂(visiting a factory)、生产线(visiting assembly line)、互赠礼品(gift-sending)等方面。

⑤创业self- employment。

明确要求学生本学期学习以上几个模块涉及的知识,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设定的情景中,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1.2 建立六阶段的教学流程

具体流程如图1。

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遇到问题时的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②课前老师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的词汇、句型、背景知识的收集学习工作,并筛选出自己要用的句型和知识,练习熟练,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对话、演讲、需不需要制作ppt,录音还是制作视频。

③课上老师设立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按自己事先规划好的方式,在自己的小组内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老师从旁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④学生完成任务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记录优缺点,准备点评。

⑤学生完成自评表和小组点评表,然后各小组代表进行点评。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优缺点,及需改进的地方。

1.3 听说成果展示可见化和可听化

①书面作业。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交完成的听说书面作业,可以是重要的单词或词组的听写,也可以是听力的答案,检查学生上课掌握情况。

②口头作业。

课上口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③录音。

要求学生将编写的对话,录成声音文件提交给老师。学生听到自己讲英语,再和听力材料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说水平。

④制作ppt或小视频。

学习成果的展示时,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制作ppt、录制小视频进行汇报学习成果。

1.4 设立具体的评价体系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取得的成绩,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监察、激励与评价机制,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①注重过程评价与听说能力评价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注重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与培养。

平时成绩从语音语调、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参与课堂活动多角度进行考核。让学生重视听说能力的提高。

②建立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多重评价体系。

学生录好的作业声音文件,放在qq群里,供其他学生点评、老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课上针对同学的表现,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方式同样适用。

③建立奖励性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完成作业任务质量好的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给予额外的加分。对于取得进步的同学同样要进行及时表扬、肯定,适当加分。

1.5 学生角色的不断变化

围绕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将公司具体化,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岗位。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的身份是不同的。比如在入职阶段,学生的身份是新员工,在介绍产品时是销售人员,在会议阶段又是会议的负责人和主持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用语。

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听力作为口头交际的语言输入(language input),在人类语言交际行为中所占比例最大,有专家统计占到了全部日常交际行为的 45%,是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而说占 30%[2]。Rivers 在20世纪 60 年代率先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指出“说本身并不构成交际,除非所说的话被另一个人理解”,“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话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Rivers,1966:196)[2]

鉴于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

2.1 注重相关词汇、词组和句型的学习

英语基本知识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应用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一点。

2.2 加强对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在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比如在送礼物时,中国的礼仪认为当面打开礼物很没有礼貌,西方人却有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的习惯。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知识的补充。

2.3 课上强化泛听、精听与说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上课的时候,力求让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能听明白、会写

关键词 、并熟悉常用句型。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泛听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精听可以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只有听说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4 督促学生做好课后泛听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强调外界输入对第二语言习惯的作用。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接受大量语言的输入,以及伴随这种输入的体验,潜意识中就逐步在交际过程中形成思维的转化,达到一种自动化的过程。[3]学生课后的大量泛听必不可少。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电视剧、英语脱口秀都可以是学生泛听的材料。课上英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演讲(speech)或free talk 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泛听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5 帮助学生克服听说心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职业英语方面的文章或对话时,会产生紧张、焦急、烦躁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而放弃整篇文章[4]。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先熟悉词汇、句型的方式加以避免。还可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轻松一点的小视频、图片、英文歌曲、电影片段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最主要的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 行动导向法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实例及教学效果

以新职业英语视听说教程unit1 organization 为例,要求学生掌握介绍一家公司的技能。首先给学生下达任务书(表1)。

老师介绍几个介绍公司的案例供学生参考,然后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决定要介绍的公司,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生不再等老师的答案,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收集常用的介绍公司的句型、词汇,如:1.Our company has more than 1000 employees and our production and office space covers 75,000spuare meters. 2.Our products have a high reputation for quality and desig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学生再结合自己要介绍的公司情况,小组内交流讨论决定要选用需要的句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反复演练熟练,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方式,学生不再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而是主导了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而且学习的成果显而易见。运用行动导向法,学生的①用英语思维的能力;②用英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③用英语口头交际的能力;④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在完成介绍公司的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阅读英语句型、文章还要能撰写自己的公司介绍稿,要思考让自己的公司介绍与众不同,还要能听懂小组成员的见解,能向小组成员表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修改公司介绍稿,收集的一些资料是中文的还要能翻译成英文的,能最大程度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 结论

在英语交际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非常有帮助。符合现在教学的需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设计,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将提高听说能力的各种方法与途径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职业英语词汇、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着手,补充西方文化知识,精泛结合,多听多说,多实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RiversW M.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