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业链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5:08: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链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链的重要性

篇(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服务产业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而某些信息产品可以促进产业的结合进而加快经济发展。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急需以生产角度突破转型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现状

2003年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对资源型产品的需求与日剧增,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数字背后,体制性与结构性弊端并没有发生更本性改变。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生产业的各个门类都较为薄弱,由此决定了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低下和结构的非优化,形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的非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制造业增长步伐加快,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在制造业领域中,生产业占据优势地位的跨国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赚取高额利润,而辽宁的加工或装配活动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辽宁主要从事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业务。

目前我国制造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例如市场调查、采购管理、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这从客观上抑制了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业的需求,阻碍了生产业的发展,未能树立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使之即不能对制造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又减缓了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的过程,阻碍了产业融合的进程。

二、国外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分工模式的变化,发达国家生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战略也较为成熟。

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更是装备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中投入的生产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情况愈加明显。

日本也较为成功地运用法律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在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建立了科学的、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全面开展在职教育,引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在市场秩序与环境方面,日本政府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日本政府还制订了《IT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运行。

从上述看出,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制造业服务外包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互联网思维撬动生产业升级提质

(一)产业升级离不开互联网手段的整合

有人说,工业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结合,那么我们应该用互联网思维撬动生产业升级提质进而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装备制造业应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相关产业应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

(二)沈阳市用互联网手段撬动产业升级实例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

,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篇(3)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 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

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Turn-key模式的产生

2002年,美国学者Sturgeon(2002)通过对美国电子产业的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正式提出了“模块化生产网络”一词,建立了一个新产业组织模型――模块化生产网络。[1]

标准模块化制造网络由两类企业组成:一是标准模块集成企业,二是标准模块制造企业(其中又分为通用标准模块制造企业和专用标准模块制造企业)。每一个集成环节和制造环节都会聚集若干个企业,原有的单向链式的契约关系被打破, 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网状的契约关系,产业价值链也完成了向立体价值网的演化。由此为Turn-key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下图 1所示。[2]

“Turn-key”模式,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项目模式”,是指向客户的一种总体解决方案。在电子通信消费市场,Turnkey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软件厂商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在芯片厂商的硬件方案和协议的基础上,集成成熟的上层软件和应用,并整套提供给电子产品生产厂商。本文研究应用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

二、Turn-key模式在山寨手机行业的应用

1、山寨手机行业的发展

传统的手机行业中,芯片厂商负责芯片设计,手机厂商专注于项目管理和软硬件研发。而联发科(MTK)进入手机芯片设计领域之后,为手机制造商提供了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其Turn-key模式重塑了中国手机产业链,使手机制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山寨手机制造同时发挥了产业集群和个体力量,实现低成本运作,顺应手机产业的发展潮流,同时避开中国企业在研发、管理上的短板。

2、Turn-key模式对山寨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电子产品发展的道路上,集成电路的科技成果蕴含了山寨化基因。2005年,台湾手机芯片联发科(MTK)将Turn-key模式应用到手机领域,使得手机行业的技术壁垒降低乃至消失。2005年正规品牌有70%采用MTK的集成方案。联发科(MTK)的出现,使手机产业链产生了异化,在手机品牌与代工企业之间,有了一家独大的技术平台,它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主宰了中低端手机的产业链。

Turn-key模式对山寨手机产业链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

减少研发时间和资金成本。使得新手机从产品立项到上市只需要2-3个月――时间缩短同时也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占用成本。

降低技术门槛。联发科(MTK)通过技术研发把芯片设计、操作平台、解决方案等集成在一个包含芯片和电路板的套件中极大地降低了手机行业的准入门槛。

避开管理短板。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Turn-key模式避开了中国企业一贯以来诟病的管理短板,避免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于项目管理工作中。

三、Turn-key模式应用的建议

1、研究结论

研究得出结论,应该利用Turn-key模式发挥产业链集群功能,传统优势产业应注重专业化发展,利用Turn-key模式出现的契机,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利用Turn-key模式出现的契机,有效降低技术壁垒。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传统优势产业应注重专业化发展。

2、建议

(1)协助山寨电子产业生产方式转型

中国国内对于Turn-key模式的应用,可以仿照国外成功例子,Turn-key模式的集群化优势,重新掌握产品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推进技术自主创新使我国厂商由OEM 生产向ODM 生产转换,逐步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2)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

Turn-key模式在中国发展成不带任何原创性质、完全照抄、盗版、模仿到后期的破坏性创新,遏制了真正的技术变革,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滑、产业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危害产业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突破这种困局,在模仿的同时开始自己的技术创新,以品牌作为立足点谋求长远发展。

(3)实现产业链高端的连接和底端的转移

把握Turn-key模式进入珠三角的契机,使珠三角在国家产业格局中位置发生变化,向产业链高端环节集聚。要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要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3]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6-),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037-03 收稿日期:2007-04-17

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而在当今分工日益深化的条件下,一个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价值,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而且还越来越大地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制约。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对此加以分析。

一、产业链整合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一)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产业链是基于有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的投入产出功能结构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最初级的原材料到中间产品、最终产品,销售到最终用户手中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纵向环节,大体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相互连接而成(郁义鸿,2005)。产业链的延展过程就是为顾客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

产业链建立在产业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涉及相互链接的多个产业的众多企业。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产业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产业生态图谱(吴金明,2005;张铁男等,2005)。产业链上企业间联系的纽带主要有:(1)产品、服务联系。产品和服务联系是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最基本联系。产业链协调最本质的表现是企业间相互提品、劳务的数量比例的均衡。产业链价值的创造最终归结为企业间提品或劳务的成本节约和附加价值的提高。(2)生产技术联系。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有不同的要求,一个企业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而是依据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性,对所需相关企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种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特定要求,以保证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3)投资联系。产业链内一个企业的直接投资会引致相关企业的系列投资,同时,产业链内企业间往往存在着相互投资的渗透关系。

整合的本质是对分离状态的现状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对产业链整合的分析可以分别从宏观、产业和微观的视角进行。本文所说的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上下游企业关系使相关企业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产业链整合的最基本模式包括股权并购型、战略联盟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整合(卜庆军等,2006)。

1、股权并购型产业链整合是指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通过股权并购或控股的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上的企业实施控制,以构筑通畅、稳定和完整的产业链的整合模式。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优点是产业链结构稳定,上下游企业关系比较容易协调。主要缺陷是分散企业资源,降低企业效率;资本需求较大,需要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撑。

2、战略联盟型产业链整合是指主导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达到提高整个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目的。战略联盟是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Michale・E.Poeter,1998)。战略联盟型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相对容易;对资本要求低,有利于企业资源集中使用于核心业务上;灵活性强,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缺点是联盟企业间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命运共同体,企业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受到限制。

此外,还有参股、托管、信托、租赁等介于完全整合(如企业并购)与有限整合(如签订长期合同)之间的准整合。

(二)产业链整合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企业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竞争。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企业竞争的优势更多地、并且越来越多地来源于本企业与产业链上下各环节的系统协同中(芮明杰,2006)。可以这么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企业通过对所在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控制产业高端或关键环节、控制关键资源和关键技术),细化产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各环节附加值,是提高产业链竞争能力和改善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产业链整合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除或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抗风险能力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的风险随之加大。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产业链上会出现产业链出现中断(如供应断档)或产业链比例失调(即上下游产业供求出现不配套)等不确定性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和经营效率降低。为了消除或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努力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或控制上游供应商乃至原材料基地,或控制下游经销商乃至终端消费者。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构建一个高效的产业链,畅通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2、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当企业通过纯市场交易关系来维持同上下游生产过程的联系时,会发生搜集信息、签约、监督等一系列交易成本,同时面临着外部供应价格的不稳定或大幅度波动带来的额外损失,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困难。产业链整合会使上下游企业关系由市场协调转变为组织协调与市场协调结合,交易成本会大幅度降低。

3、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

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后向整合、前向整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市场势力的增强,从而提升了企业对供方和买方的砍价实力,有效地挤压上游供应商和下游购买者(主要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获得经济租金(冯炳英,2004)。同时,企业通过控制或影响上游必需投入品价格获得对于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获得协同效应

获得产业链上企业协同效应是产业链整合的重要目标。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问关联方式由过去仅仅基于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以资本渗透、战略联盟、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优化的产业链使上下游的产业得以配套、产业链的各环节得以科学分工和协调,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顺畅和相互配合,促进企业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的竞

争优势。

二、整合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以钢铁企业为例

钢铁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成本差异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邯钢经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就是把市场的价格竞争压力传导到企业内部,通过企业内部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挖掘潜力,最终实现从成本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以成本为核心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使邯钢获得了生机和活力,也使邯钢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随着这些年钢铁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内部降低成本的余地越来越小。而产业链整合则成为降低成本、从而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一)钢铁产业链及其“瓶颈”

钢铁产业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钢铁产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煤炭、电力和水等原材料,与采矿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上游产业关联,钢铁产业产出的产品又为其他许多下游产业提供基本材料,主要包括建筑、家电、造船、汽车及各种机器制造、交通、能源设施及石化产业等。

矿山开掘企业把开采的铁矿石等原材料提供给冶炼企业,后者根据工艺流程进行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和钢材深加工等,生产出粗钢或精钢或者生产汽车用钢、建筑用钢、铁道用钢、集装箱用钢等,从而为下游的汽车、建筑、家电、机械等钢铁用户提供中间产品。

目前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产业链上关键环节主要有:铁矿石和煤炭的供应和产品销售是否顺畅。特别是铁矿石供应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不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于世界第9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且资源禀赋条件较差,贫矿多、富矿少,部分铁矿石开采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自身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发展要求。铁矿石能否稳定的供应,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钢铁企业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采购国际铁矿石的数量日益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国际铁矿石市场经历了持续10年的低迷期,由于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国际铁矿石需求萎缩,价格也始终在低位徘徊。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了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见下表所示)。

钢铁企业能否得到稳定、廉价的铁矿石供应成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上市钢铁企业为例,铁矿资源自给能力较强的企业有鞍钢、新钢钒、包钢股份、凌钢股份等,如鞍钢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自给比例高达85%。从近几年公布的年报来看,这些企业受到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冲击较小;宝钢、武钢等几乎全部依赖于外部铁矿石供应,主要依靠企业的规模效应、高端产品较强的定价能力来部分消化铁矿石大幅度涨价的压力。而众多过分依赖外部供应铁矿石的钢铁企业经营成本则大幅度上升。

(二)宝钢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优势

宝钢集团较早认识到自身产业链存在的缺陷和“产业链安全”对企业全局的战略意义,逐步加强了产业链的整合,积极向上游铁矿石、焦炭和下游销售终端拓展,在“产业链的安全”上做了投资,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抢得了先机。对于上游产业,针对铁矿石的资源缺口,宝钢“两手抓”,一手抓海外,一手抓国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拓展,引发世界价值创造体系的整合重构及产业链的跨国延展(郑胜利,2005)。几年前,宝钢实行“走出去”的海外投资战略,积极寻找在海外铁矿石企业投资的机会,已在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储量丰富的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2001年,与巴西一家矿业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当地组建合资矿业公司,共同开采一个年产600万吨的铁矿,所产铁矿石优先供应宝钢。2002年,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矿业公司组建合资企业,联合开采一个预计年产1000万吨的铁矿,产品优先供应宝钢。宝钢通过投资这个牢固的资产纽带,逐步建立通畅的铁矿原料供应渠道,形成长期稳定的铁矿资源安全保障供应体系。在国内,2007年1月,宝钢集团出资30亿元巨资,收购新疆八一钢铁集团,获得控股权,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宝钢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用八一钢铁集团最大的优势――资源优势。对于严重依赖进口铁矿石的宝钢集团,如果能够掌控这些铁矿石资源,其战略意义远远超出和八一钢铁集团的产业合作(田露,2007)。此外,由于八一钢铁集团处于亚欧大陆桥头堡的战略位置,可以依托其开发中亚国家丰富的资源与市场,这对于宝钢的“西北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宝钢集团进一步密切了与煤炭产业的投资合作关系,与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合资在河南建立一家年产1000万吨无烟煤的生产企业以供应宝钢;与平煤集团正式结成战略合作关系;2003年,参股中国有色金属巨头金川公司,参与生产和提炼镍产品,确保优质煤炭和发展不锈钢不可或缺的镍原料的供应等。

对于下游产业,宝钢集团积极与钢铁耗用大户建立更紧密联系。2003年,完成与一汽、上汽、东风国内三大汽车业巨头的全面战略合作,第一时间参与其新车型的用板设计。当年,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一世界钢铁巨头新日铁和阿赛洛公司“化竞争为合作”,合资在上海建立高级汽车板生产厂,投产后主要向日本和欧洲在华汽车合资企业供货。

宝钢集团这一系列投资和合作分开来看并不显眼,但合起来看就显出了战略意义。宝钢就是这样通过产业链整合,来控制产业链风险,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体系

一、问题提出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其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市场化特征明显,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研究不仅具有典型性、迫切性,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不断深化,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层面的竞争逐步上升到了产业链层面的竞争,日益表现出阵营式、集群式、链条式竞争的特点。产业链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析新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研究基础是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链的生命力做出预判,提供企业和政府部门做出科学、有效、及时的战略决策。因此,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a业链竞争力研究的优先课题,同样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深刻理解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发展规律,近年来学术界从竞争力模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竞争力理论。刘烈宏(2015)、贾伟(2009)等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直接研究主要基于影响因素角度和模式角度。刘昌年(2014)、张鸿(2014)、孙宏艳(2014)、陈皓(2012)、张小薇(2009)等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表述主要基于高新技术产业角度、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角度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某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研究等侧面角度。张鸿(2014)、董明媚(2013)、陈煜明(2014)、宋瑾(2012)等利用产业链租金衡量模型、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法相结合等方法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现有的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完善。例如,产业租金法仅仅用产业租金来衡量产业链竞争力,衡量的综合效力不够;AHP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法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层次多,所调查的问卷数据结果太主观,说服力不足,而且问卷数量太少,总体代表性不强。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竞争力?究竟应该如何衡量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本文基于对文献的梳理,结合目前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实践,拟从指导实践的角度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行系统研究。

二、理论分析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首先是要分析和总结出产业链竞争力的内涵、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对产业链一般理论研究较少,国外有关产业链竞争力的研究也较少。国外基本都是从产业供应链竞争力理论、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等方面对产业链竞争力理论有所揭示或者涉及。如Mentzer(2001)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包含竞争又存在合作的合作竞争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有效管理可以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在竞争上取得优势;Pekka(2004)指出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创新、专业化、企业间的协调关系、集群产生的正外部性以及产业集群所占据的市场份额。

国内对于产业链竞争力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大都是与各种产业相结合的实践性研究,一般性理论研究较少,这也是现今国内关于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关产业链竞争力内涵的研究如郭淼(2008)提出产业竞争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从国内产业之间的竞争来研究的,三是区域的产业之间的竞争来研究的;杨锐(2012)提出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优化产业构成和产业活动组织模式的动态过程;陈煜明(2014)产业链竞争是一种旨在扩展产业链分工程度的高级竞争形式。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的产业链竞争力是指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旨在提高产业链内部各主体分工效率和产业链整体效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提升产业链的相对优势。

国外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及产业链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国内从直接角度研究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等方面。如卢明华(2004)从产业链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可以被看作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即产业及环节选择、技术选择、产业发展模式选择;贾伟(2009)从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角度论述了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因素,包括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态势等;市场结构方面的驱动因素,包括价格、质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刘烈宏(2015)提出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强弱是由市场价值创造能力决定的,而市场价值创造能力则是由为产业用户带来的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决定的。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包括产品吸引力、商业模式、沟通和学习、人才竞争力、市场价值和政府影响力等六个方面;刘烈宏(2015)提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三种模式,即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电子信息平台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电子信息联盟产业链竞争力模式。

在对以上有关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相关理论分析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是指在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基础所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核心主体企业与其他配套企业在以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为目的所形成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模式中,通过优化产业链内部各主体之间及其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资源配置关系所形成的动态竞争能力。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产业链竞争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已有的产业链竞争力研究侧重于产业链竞争和产业链竞争力内涵、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以及产业链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研究成果的精度和深度不够。

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首先需要依据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相关理论,建立以下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结构方程对以上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从而得到最终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根据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特征以及有关研究成果,本文将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以及产业链生产率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这个因变量的隐性变量。这是由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以及产业链生产率对产业链竞争力的一般特性决定的,如图2。其中,资源基础直接决定了产业链的生产率。而将产业链投入、产业链发展基础以及产业链产出作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自变量。

资料来源: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基于上述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如图3所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模型。该模型能够高度浓缩提炼展示出上述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属于首创成果。

现有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哟畏治龇ǎ其主观赋权无法避免主观性,其客观赋权法又无法反映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因此,本文考虑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得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因素,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中也可以得出各个指标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子的大小。

在图3所示的理论模型中,产业链投入资源是指各利益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将产业链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投入的资源的总和;产业链产出成果是产业链绩效的直接表现;产业链发展基础是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链发展的前景预期。

(一)研究假设

在提出研究假设前,需对研究框架中所表现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投入、产出、发展基础以及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刘昌年(2014)、宋瑾(2012)、张鸿(2014)等学者都研究论证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投入因素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链产出成果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论证,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H2-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产出具有正向影响,H3-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发展基础具有正向影响。刘昌年(2014)、陈皓(2012)、孙宏艳(2014)等学者的文献论述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产出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基于以上论证,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4-产业链产出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刘昌年(2014)、张小薇(2009)、朱颖杰(2011)、陈皓(2012)、张鸿(2014)等的文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基于以上论证,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5-产业链发展基础对于产业链产出具有正向影响,H6-产业链发展基础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

(二)变量的度量与问卷设计

1.变量的度量

产业链投入方面的度量因素有很多,本论文提出衡量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投入要素包括:创新与开发资金的投入、创新与开发人员的投入、信息化资源的投入等方面。其中创新与开发资金、开发人员的投入主要包括R&D资金和研发人员的投入。这些因素用问卷中三个相应的测量题目进行反映,并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产业链产出成果方面的度量因素也有很多,本论文提出衡量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产出要素包括产业链的产值、产业链产值中的创新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这些因素用问卷中三个相应的测量题目进行反映,并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本论文在总结大量关于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发展基础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因素包括科研人员的比重、政府科研拨款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力度等方面。在问卷中用三个相应的测量题目反映,并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为了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式来表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投入、产出以及发展基础对其竞争力的影响关系,需要建立产业链竞争力这个潜变量的影响要素。本论文选取产业链生产率、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等三个一般衡量因素作为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在问卷中用三个相应的测量题目反映,并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2.问卷设计

问卷评分采用5分制,所给分数表达了所调查内容的重要程度。具体如下:

5分―非常重要;4分―比较重要;3分―一般;2分―不太重要;1分―根本不重要。见表1。

(三)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熟悉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关专家,可分为三类,即电子信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信部门的有关专家、科研院校的有关专家。问卷的发放渠道包括电子邮件和直接面谈,其中以电子邮件为主。共发放问卷255份,共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达到94.1%。在剔除一些极端问卷和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本调查关于衡量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潜变量共有4个,其中一个是外源潜变量,即产业链投入,另外三个为内源潜变量,即产业链产出、产业链发展基础、产业链竞争力,这几个潜变量之间具有套嵌关系,符合采用结构方程的条件。结构方程分为衡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衡量模型用来揭示潜变量的显性变量与每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CFA模型进行分析,结构模型用来衡量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本调查采用AMOS17.0以及SPSS17.0进行模型分析。

在对问卷的发放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要对各显性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数进行分析。

从模型测量显性变量描述统计表(略)中可以看出,专家们认为创新与开发资金的投入(e1)对于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同时认为信息化资源的投入(e9)对于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竞争力是最不重要的因素,这也说明被调查对象对于显性变量重要性的心理定位。在此基础之上,要进一步了解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因为结构方程模型是用极大似然值估计法验证结构方程的,因此样本的数据分布必须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表可看出,显性变量的数据分布中,峰度都小于5,偏度小于2,样本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符合结构方程分析的条件。

在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基础上,需对样本数据分布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从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表来看(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表略),潜变量以及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大于0.7,显性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标准路径系数都大于0.5,且CR值都大于2,因此可以说明: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较好。

根据问卷的描述性分析过程可以得到以下结果:一是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到94%,在保证问卷数据科学性的前提下,其问卷数据结果完全可以代表样本总体的情况;二是问卷各个问题的评分结果标准差基本都在0.8以上,说明问卷的数据分布是比较分散和均匀的;三是从问卷数据的峰度和偏度结果看,其峰度小于5,偏度小于2,说明问卷数据的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符合结构方程分析的要求;四是从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看,各个潜变量以及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7,这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因此,综合以上结果,问卷的设计质量较高,能够较好表明问卷所代表的实际情况。

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首先要进行调查问卷数据与概念模型的拟合程度检验。将问卷数据导入模型并用结构方程的研究工具AMOS17.0进行分析后,可用相对卡方(CMIN/DF)、残差均方根(RMR)、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等拟合指标对问卷数据和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具体运行结果略。

从模型数据拟合结果可以看出,除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略低于0.9外,其他拟合指数基本都符合拟合要求,则模型与问卷数据拟合较好。

电子信息产业链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间关系分析。在上述论证基础上,需对模型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运行结构方程模型后,得出结果如下(见表3):

具体结论理论解释如下:第一,产业链自身投入的增加使得产业链具备强大的资金来源,同时,产业链的投入增加也会促进科研人员比重的提高,这又使得产业链的发展具备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产业链的投入对于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刘昌年、张银银,2014);第二,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吸引力,从而引发更多的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投入,这也是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发展基础具有正向影响的原因(谭蓉娟,2012);第三,产业链的产出会增加产业链的资金积累,使产业链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循环往复的发展动力,同时作为产业链产出的重要指标即专利量的增加也会提升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张新香、胡立君,2010);投入和产出对于产业链的竞争力正向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液晶显示产业链打败PDP等离子显示,液晶显示持续投入不断加大,瓶颈工艺被突破,产出爆发性增长,最终液晶显示完全超越PDP成为主流;第四,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基础之所以没有对产业链竞争力产生正向作用,主要在于无论是科研人员比重的增加还是政府、金融资金的增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转化和应用过程才能成为现实当中的竞争力资源和因素,这不能说明产业链的发展基础数据与竞争力的滞后数据没有关系(郭曦、郝蕾,2005);第五,“投入-产出”是用来表述绩效的主要方法,但是投入的增加未必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这也是绩效不高的表现。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投入还是政府资金或者金融资金的投入对产出没有正向影响,说明电子信息产业链整体绩效的运行效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投入转化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以及其他配套资源的有利配合,这也说明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风险较大(曹勇等,2010)。

(四)电子信息产业链评价指标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本文在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模型进行验证之后,分析得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因素。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中也可以得出各个指标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子的大小,但是结构方程模型不能更直观地分析出各个指标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综合评价结果。因此,本文采取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各个评价指标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综合影响力。由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这个指标在模型中是由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以及产业链生产率三个隐性变量直接表示的,因此分析各评价指标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综合影响力的问题,就转变为各评价指标对于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以及产业链生产率三个隐性变量的综合影响力分析的问题。本文拟采用SPSS17.0对于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指标影响产业链竞争力分析表(略)。

从各指标影响产业链竞争力分析表的结论中可以得出影响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以及产业链生产率的标准化多元回归模型,即:产业链生产率=0.219链资金投入+0.152链人员比重+0.224链产业链产值+0.113链人员投入+(-0.066)×拨款比重+0.135链创新产值+(-0.104)×资源投入+0.147链贷款支持+0.063链专利量;产业链组织效率=0.132链资金投入+0.149链人员比重+0.203产业链产值+0.075链人员投入+0.021链拨款比重+0.127链创新产值+(-0.169)×资源投入+0.076链贷款支持+0.234链专利量;产业链结构效率=(-0.010)×资金投入+0.016链人员比重+0.029链产业链产值+0.174链人员投入+0.117链拨款比重+0.233链创新产值+0.042链资源投入+0.221链贷款支持+0.095链专利量。从这些系数中可以看出各个指标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影响的大小。当然,以上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必须有指标间共线性分析数据的支持,即自变量间如果有高度的相关存在,那么某些自变量会被排除在回归模型之外,因此可以得出影响产业链竞争力各指标共线情况分析表(略)。

从影响产业链竞争力各指标共线情况分析表的分析结果看,三个表的特征值都大于0.01,条件索引值都小于30,说明自变量间没有共线性问题,因此以上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成立的。

五、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

由综合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有关产业链发展基础的内源潜变量对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小,甚至没有关系或呈反方向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出以下修正后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

图4修正后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模型的最终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链投入对于产业链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而产业链投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人才以及相关产业资源的投入,这说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大力发挥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这需要在产业制度、管理方法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减少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本文决定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调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因素进行重要性上的排序。模糊层次分析法是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可以克服层次分析法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使评估结果更加的客观和有效。

通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调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在评价层指标中,产业链的投入对于产业链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产业链产出,产业链生产率、产业链组织效率、产业链结构效率。在指标层指标的排位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评价层中的指标数值的重要性是由其各个指标层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综合决定的。为了更直观了解各层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构建图5。

六、 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产业链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理论,在进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概念模型和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此概念模型进行分析;其次以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并进一步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主要的研究发现有:

在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运行过程中,产业链的投入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竞争力的发展,产业链的产出对产业链竞争力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而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对产业链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或者说并不存在正向作用。结合以上讨论,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出发,第一,继续加大产业链的投入,尤其是加大R&D人员和资金的投入,这需要产业链生产要素流通性的不断加强,因为R&D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在产业链中的各个个体并不是同步性,也是不均衡的,如果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中流动遇到限制或者说产业链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够,那么R&D人员和资金所产生的外溢效果就无法发挥出来,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就会下降,这需要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这也是产业链减少交易成本以及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要途径。第二,提高产业链绩效的转化效率。从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出产业链产出对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产业链绩效无法很好的转化为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这需要提高产业链利润的再分配效率和其扩大再生产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这需要加大专利的现实成果转化效率。第三,全方位的提高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尽管在模型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对产业链竞争力没有正向影响,但这并不意味其并不重要,从此结果中也可以分析出仅仅依靠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等外生力量的支持是不足以持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的,无论是任何经济个体的创新活动都必须以科研人员、创新文化、创新技术等内生力量为基础。

在对修正后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现实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产业链内部结构的多样化。所谓产业链结构内部的多样化即产业链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地位、资源禀赋、技术特点等方面不同的,并且也是相互互补、相互促进的。第二,加强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聚集程度,发挥产业链的聚集效应,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各个之间的信息成本被大大降低了,但运输和交通等交易成本仍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产业链的聚集效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这方面的成本;努力提高产业链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效应。第三,持续加强产业链的组织效率。产业链的组织效率主要是由产业链之间的联结程度和合作意愿而定的,但是其重要程度在决策层和指标层都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无论是全产业链、平台产业链还是ARM联盟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是建立在已经形成的技术合作以及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中,产业链中的任何经济个体转换合作对象以及脱离产业链的机会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因此其重要性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是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链的组织效率不重要,任何合作关系的建立都是以承诺、信任和有效沟通为基础,其合作的边界是由坚持合作所节省的交易成本与转换合作对象的机会成本相比较而定的,即当后者小于前者,那么其合作关系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培育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项持续进行的活印5谒模文章研究结果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有积极借鉴作用,政府需要出台有关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布局以及新技术等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对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大力优化和升级产业基础设施等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引导政府、金融投资等社会资源向电子信息产业集中,从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从中低端向的高端升级。此外,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模式,因势利导,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培育自主核心技术,推动平台和生态圈建设政府要帮助出台政策推动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平台及生态系统建设,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引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5(2):18-22.

[2]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1):8-12.

[3]贾伟.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4]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7):18-22.

[5]陈煜明.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内涵与源泉―治理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4(7):99-104.

[6]刘昌年,张银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14(4):28-35.

[7]张鸿,代玉虎,张权.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3):77-81.

[8]孙宏艳.基于钻石模型的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109-112.

[9]宋瑾.电子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竞争力评价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5):40-43.

[10]陈皓,郑垂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求索,2012(3):53-55.

[11]张小薇,李岱松.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12):103-106.

[12]董明媚,樊永岗.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3(6):1-7 .

[13]文峰,王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11(5):27-28.

[14]张贵,李靖,武建伟. 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链创新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4):23-27.

[15]蒋志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6]戴震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17]刘芳,郭朝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51):31-36.

[18]李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分析视角[D].无锡:江南大学2010.

[19]张思涵.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区域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0] Timothy A Brow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for Applied Research[M]. Guilford Publications, 2015.

[21]刘全,刘汀.关于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的评价与研究[J].中国统计, 2010(9)49-51.

[22]朱颖杰.江西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1.

[23]郭淼.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经大学,2008.

[24]任文举.乐山多晶硅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27-30.

[25]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6]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7]张新香,胡立君. 数据业务时代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绩效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0(6);147-157.

[28]谭蓉娟.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维度结构与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2(5);673-681.

[29]郭曦,郝蕾. 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基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统计回归[J].南开经济研究, 2005(4);34-40+46.

[30]曹勇,苏凤娇,赵莉.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12);29-35.

[31]Brown, T A, & Moore, MT.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 R H Hoyle (Ed.), Handbook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 012: 361-379.

篇(7)

2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扶持资金相对短缺一般说来,循环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项目来说,前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见效缓慢。但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了解和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科研技术的探索和发现,也就不能深入了解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虽然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绿色环保生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追求经济利益必须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在设备安全和维护、更新软件等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的必中投入较高,使得企业财务情况不容乐观。总而言之,经过上述情况的分析可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比较大,资金相对不足。

2.2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法律、政策支持不够尽管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并且会针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支持。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阐述循环经济,也就使企业无章可循。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是对循环经济的笼统概述,具体的内容并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该有的号召推广作用,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力度不够大,内容不够丰富完整,所以社会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深,忽视了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政府本应该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扶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实际上没有出台有效的奖励政策和调控制度,企业在落实过程中普遍感觉没有规律可循,以致循环经济停滞不前。

2.3企业未意识到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号召下,很多企业开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过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得不把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很多时候,在面临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益的选择上,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忽视了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有很多企业,仅仅是口头上喊着循环经济的口号,而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开展和实施内容一知半解,也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

3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要想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开展,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非常有必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是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但同时产业链的构建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关键,而外部因素是其补充。只有内外因素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互相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成功构建,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保障。

3.1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保证经济科学全面地健康发展。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科技。企业应该重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技术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创新科学技术生产,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配合企业发展好循环经济,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企业的科技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合作下,共同建成以企业发展为主体,科研技术相结合的结构,创新企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循环经济多做贡献。

3.3加强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协作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整体,是循环经济正常循环的关键,构建稳定的运行机制是确保产业链内每个企业受益的根本保障。所谓产业链的运行是指循环经济产业链内部企业遵循循环再生产的要求,将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污染物收集处理用作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循环经济的组成是由不同环节的不同企业组成,上游企业的污染物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注重相互之间的协作。考虑到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本着公平、平等的原则,彼此的法律地位相等,应该确保每位参与企业获得相应的利益,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在相互的合作中,各企业应该注重承诺,遵守协议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同时也应该尽该有的义务。其中,各产业环节企业的沟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入某一政策、价格等方面的变动,应该将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企业,以便企业随时调整产业进度和计划,放眼于长运的利益,保证产业链平稳运行。由于各个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虑原则,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应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机制,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合作,最终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行。

3.4注重产业链外部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另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还受到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公共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其在政策以及推广号召的优势,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发展,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结合。特别是对很多企业的工程审批、借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用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引进发达科研项目方面,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对于很多废物再利用的企业,应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资等都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而且应该放眼于西方国家,学习其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且要着重建立健全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各自发挥固有的优势。另外,要培育形成循环经济的整体意识,保证循环经济法律与其他各法律之间不冲突。实际上,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之后,循环经济产业链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平稳发展。

篇(8)

产业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有关分工的论断,其著名的“指针”的例子就是对产业链功能的生动描述,只不过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仅把产业链看作是一个产品链。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的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活动,它是指把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递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学习化。荷利汉(Houlihan,1988)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史蒂文斯(Stevens,1989)将产业链看作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此观点把产业链不仅仅看成是一个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和功能链,强调信息和产品同等重要,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定义提示我们关注产业链产生价值贡献的功能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年到1990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期间,这个阶段为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产业链”这个词,但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还没有任何研究和应用。据蒋国俊考证:姚齐源、宋伍生于1985年提出了产业链这个词,据李心芹考证:在我国,“产业链”这一词较早是由傅国华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项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受到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启迪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

第二阶段为1991年到1995年,国民经济“八·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发展的萌芽阶段。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产业链这个问题已有一定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阶段和应用阶段。

第三阶段为1996年到2000年,为国民经济“九·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和产业链理论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和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业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使用产业链概念,部分企业已着手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并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的内涵进行阐释。

第四阶段为2001年到2005年,为国民经济“十·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和产业链理论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开始着手研究产业链理论,政府和企业界开始用产业链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实践,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产业链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研究历程来看,目前,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链理论体系还尚未建立起来。

产业链功能效应概述

(一)产业链的内涵

不同学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出发,为各自研究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进行了定义,应该说,从某一角度看,每个定义都有正确的成份,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由于产业链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和内涵的复杂性,学术界在对纷繁芜杂的产业链现象研究中,始终缺乏一个明晰的分析框架。二是产业链研究刚刚起步,实际工作中,涉及“产业链”这个词的文章不少,但学术界从理论上研究产业链的文献却很少。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产业链的不同定义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三是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经济学概念,国外很少有研究产业链理论的论文借鉴参考。

综合分析各位学者已给产业链下的定义,本文提出产业链的科学定义为: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二)产业链的功能效应

产业链功能是指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产业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变化的、发展的。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产业链系统构成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变化的,而产业链系统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社会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产业链的功能形成包括功能期待、功能发挥与功能效应三个过程。功能期待是指产业链主体对产业链所期望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功能期待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产业链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功能期待通过产业链运行来实现,这就是功能发挥的过程。

产业链功能效应是指产业链功能发挥作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功能效应是对产业链功能期待和功能发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多面性和多层次性。从不同视角看,产业链功能效应是不同的。

从社会视角下产业链功能效应分析

从社会视角考察,产业链具有极化效应、涓滴效应、耦合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六大效应。

篇(9)

0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业产业链组织是一种新兴的加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厘清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概念

农业产业链组织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内涵为一身,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国才(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关联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者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它连接了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有关的企业和各类组织;它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它是其他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产业链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一般来说,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组织,其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所谓的市场关系即是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产业链上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产品一般情况是单一的,比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他们与这些产业链上的结构链、价值链、信息链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产业链组织。

结合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所涉及到的各产业群组成的战略联盟,这个战略联盟内部各企业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关系和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它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上看,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农业初级产品演变成最终消费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构成的战略联盟;中观上看,它和产业链组织是相通的,都是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物流链等的贯穿联结;微观上看,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行为关系等连接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农业产业链组织在实践中通常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联系起来,两者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们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就必须搞清楚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收益、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综合来说,农业产业化可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市场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所谓集约化,则是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相互区别。理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农业产业链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侧重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等内容;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形式,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再次,由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地域约束,对于不同的产品链,其规模和范围相差很大。因此,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阔的延伸拓展的空间。

(2)两者的联系。

产业链与产业化又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化把产、加、销各个分散和独立的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基于这些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即产业关联。若环节之间毫无联系,不具备供需关系,则一体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可以克服有些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促使产业链稳定和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能拉长和拓展产业链,使产业链质量、功能得以增强。此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的联系还表现在两者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都要涉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涵盖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而且均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2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横向主体间的关系和纵向主体间的关系。横向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处在产业链相同节点上的各要素企业之间的关系,即同为初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或同为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纵向产业化组织,即以某一种农产品为纽带而形成的从初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各主体间的纵向关系。根据我们前面对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与纵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际上是异名同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组织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链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状态,因而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更具体,对静态链条的管理也比对动态过程的经营更易于操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提高产业化经营绩效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因而对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

3农业产业链组织相关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其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纵向一体化”到之后的“横向一体化”的转变。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好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上企业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拉丁弗伊斯总结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术的组合中存在三大技术障碍:过于特定、刻板和适用范围狭窄,他主张建设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信息和交流技术服务结构,另外他认为对于信息和交流技术这样一个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服务的项目,不可能由个别投资者建设,政府应该出面投资;罗斯(1995)提出将全面质量管理学说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管理中;斯迟拜通过提出估计有效客户反应(即ECR:流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合作,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强调价值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价值链分析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具体的ECR估计方法。价值链分析证明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将造成产业链运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资源无效损失等后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等方面:

3.1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张霞(2006)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和要素投资入手,将农业产业链涉及的有关联的产业群用U型曲线来描述。所谓的U型曲线是指战略规划、新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和品牌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价值链。作者认为通过对产业群内各个组织的相关环节的价值投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对比按U形曲线控制要素投入量和与之相反的情况所产生的价值总和(按曲线投入要素产生的价值总量要大得多)说明U形曲线协同管理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优势。

学者孟枫平(2004)对联盟博弈(合作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他的推导建立在博弈论(与纳什均衡不同,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他指出,农业产业链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农户合作,并且会建立稳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运作提出了建议,即小农户通过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积极开展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维持稳固的关系,并取得较大收益。

3.2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凯和颜加勇(2004)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分为以下几种:按组织与运行机制,分为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的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中介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典型形态)、专业市场带动型(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典型形态)、其它类型(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作者认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不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组织带动型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主流。

产业链组织要发展成熟必然面临产业链延伸的问题。龚勤林(2004)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沿革提出根据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在区域之间(包括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进行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解决我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方面,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我国农业产业链面临产业链断层、产业链价值错位、产业链集中度低、产业链风险控制能力低等状况,有效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应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连接整个农业产业链,要重点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和“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3.3农业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

王艺、王耀球(2004)在《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中认为要构建符合现代农业标准的农业产业链,就要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思想,可以将上游企业有效结合,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利益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进物流管理。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在《从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看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中分析了产业化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产业化的经营目标(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求延伸产业链;产业化让农民获利的经营宗旨要求农民的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和农户等主体要素有机结合,高效互动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产业化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高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

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理论,其中已有很多为实践所借鉴和运用,农业产业链理论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缺陷在于:①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②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看,很不够。③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较圆满的回答。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⑤对不同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究竟哪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各方说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⑥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而且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和组织这两个方面区分不太明显,常有交叉。

未来研究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角色。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导致政府的某些干预是正当的,中国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应该给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组织中的角色定位。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状况,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被明确提上研究范围,如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等。

(4)对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所面临的风险应有明确的归类,以便在实践中做好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安波,杨英措,张华.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J].商场现代化,2007,(07).129.

篇(10)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93-01

一、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一)在线音乐的盈利模式仍然有待探索

事实上,虽然当前阶段在线音乐的发展已经呈现出非常火热的趋势,但是当前在线音乐企业仍然缺乏一个标准、有效、优化的在线音乐市场盈利模式。当前阶段在线音乐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盈利模式是需要客户对每一首音乐都付出相应的下载费用,同时客户下载的音乐类型都是经过唱片公司授权的正版音乐。这种盈利模式的缺点是企业与唱片公司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合同签订过程过于繁琐,同时只有少量的用户愿意付费下载正版音乐,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第二种盈利模式是企业自行研发相应的电子终端设备同时与在线音乐的试听和下载应用形成巧妙的捆绑,用户只能通过已有的电子终端来实现对在线音乐的试听服务,但是用户无法享受到音乐下载的功能,这也在无形之中限制了用户的音乐欣赏积极性;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为用户提供完全免费的在线音乐试听和下载功能,但是企业将会与音乐播放器界面上的广告商进行合同签订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这种盈利方式同样对在线音乐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盗版现象过于猖獗

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盗版现象过于猖獗是一直都存在的严重问题,其对于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制约,对在线音乐的市场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当前阶段我国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盗版行为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盗版产业链,对音乐版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三)国人的付费习惯仍然没有形成

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尴尬的影响因素就是直到如今国人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音乐付费试听和下载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盗版的在线音乐获得了非常大的市场并催化了极为成熟的产业链也正是由于国人的一再放纵和期待,甚至简单点说当前国人从根本上缺乏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对音乐的正版付费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绪,造成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市场利益的严重匮乏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盗版产业链的打击和追责

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想要有效地解决上述困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联合起来挖掘在线音乐市场上的盗版产业链,对其进行严肃的打击以及责任追究,使其因为盗版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进而有效地肃清当前在线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市场环境。具体来讲,当前在线音乐市场发展过程中针对盗版产业链的打击和追责主要有加强与盗版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直接通过司法手段获取公正的解决以及通过版权局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解决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打击盗版产业链并非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需要针对盗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以及市场营销手段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同时各大企业也应该着重宣传知识产权正版的重要性,保证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能够形成公正公平的环境,促进在线音乐本土化市场的进步。

(二)加强对在线音乐本土化生产营业产业链的整合

加强对在线音乐本土化生产营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既是解决当前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未来在线音乐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要趋势之一。通过对在线音乐本土化营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在线音乐服务企业获得对整体在线音乐行业更强的控制力、更具有说服力的话语权以及更高效率的在线音乐服务和更少的人工管理成本,对提升整体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事实上,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细节性问题依然还有很多,相关企业应该采取的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解决措施也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去用心思考以及创新提出解决措施的重要地方。重要的是,相关企业一定要认清楚用户在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地招揽更多的用户,掌握了根本,才能更好地把握在线音乐本土化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1]黄薇.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7):202-204.

篇(11)

一、绪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活动被认为是复杂的研发和产业组织创新过程的有效手段。与其他公司或机构的合作活动能给企业带来获得互补的技术资源的机会,将起到促进创新,改善市场准入制度和范围,分担成本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交叉持股促进纵向合作研发

竞争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使得产业链中的企业必然在创新方面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从而有效地整合产业链上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实现合作创新。产业链中的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在降低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收益。上下游企业双方在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方面均进行创新,并实现合作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收益,而且还能形成双赢的局面。此外,双方沟通在创新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由于下游企业与客户有着直接的交流,掌握各种市场需求信息,下游企业可以为上游企业提供各种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使上游企业更好地把握创新的方向。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合作创新能降低学习成本、协作成本。冯炳英(2006)提出了企业要重视产业链的整合,企业控制上下游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性,论述了产业链整合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消除市场压制、发挥产业合作效应、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以及优化资本配置等[1]。王秋菲等(2007)认为垄断性的上游市场更有利于下游厂商从事创新活动,竞争性的上游市场结构有利于上游厂商从事创新活动。李勇(2005)的研究表明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是一种上下游企业双赢,产业链整体利润最优的投资形式。

三、交叉持股对核酸诊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1.达安基因背景——上游企业及其背景

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在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达安基因的所处的行业的高技术性以及国家严格的监管及注册证书制度决定了达安基因创新过程的知识外溢小,溢出效应较低。从公司开发出荧光定量PCR产品起,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并推出8种新产品上市维持其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2.广东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下游企业及其背景

广东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提供食品快速检测的相关试剂、软件和仪器等,在广东省内垄断了食品检验服务。2010年1月,公司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三水科技园动工兴建占地4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3.达元与达安基因的联姻

达安基因持有达元40%的股权,而达元公司通过持有达安基因的全资子公司佛山达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股权间接与达安基因实现交叉持股关系。达元公司在产品及服务开发过程中技术的个性需求决定其与企业达安基因的互动与合作研发能提高达元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达元与达安基因合作研发,实现了ATP荧光法快速食品检验系统的开发,为实现达元“面向政府检测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三管齐下”的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在达安基因实现食品检测市场的开拓及技术的多样性与深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达元又与达安基因联手,利用达安基因血液分析中核酸检验的成熟技术,开发出DY-7000动物疫病血凝分析仪,实现了二者在技术上又一次结合。而达元在检测及试剂、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为达安基因开发提供血液检测NAT系统提供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