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31-03
中图分类号:G642
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却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即来即用型”人才,能够熟练操作的“职业蓝领”;而计算机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理论强动手能力差,普遍没有工作实践经历,教育和就业严重脱节,导致了“用工荒”和“技工荒”。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无论是在本科还是高职阶段,都属于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是该专业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如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校想引进的工程实践人才学历达不到要求,专业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等。于是,许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提及校企合作,人们普遍认为是学校和一些生产企业、工厂的合作,却忽略了和学校具有同质性的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IT培训机构的合作。许多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参加这些IT培训机构的培训后反而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引人深思。据学者研究,校外IT培训机构具有课程体系较为实用、与相关的大型企业合作紧密、教师工程背景深厚、实验设备先进、实训基地贴近实用、教学资源相对集中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高校所缺乏的。
目前,高端的IT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何把大城市高端的IT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偏远地区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来,吸收其优秀的教学资源为高校所用?云培训应该是较好的模式。
1 何为云培训
什么是云培训(Cloud Train)?著名网络服务平台“著云台”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总结认为,云培训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云计算平台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应用的总称,包含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培训机构网站,属于大型教育培训平台设计技术领域。在这个覆盖世界的教育培训平台上,大家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分享教育培训成果,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
关于云培训的实践,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构建网上“云世界”在线学习平台,整合了学员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云世界”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使用传统的留言板、站内信、聊天室等方式与其他人交流,使用作业系统查看教师为自己量身订制的学习内容,并上传作业。学生还可以在公共大厅上传自己的作品供他人使用及点评。在“云世界”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在此组建课题小组,开发集体项目,提高协作能力及实战水平。这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五方的参与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展示作品和对外宣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水平。
另一种形式的云培训是采用远程教育、在线服务、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实现了5个Any,即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意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在这个云培训平台中,学生可以直播或点播感兴趣的课程,接受企业优秀IT教师授课;远程连接培训企业的实验设备,进行真机演练。以较低的费用,享受企业的增值服务,实现一对一的专家在线答疑。使用考试测评系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同时对于想进一步发展的学生还可以亲临企业的实训基地,接受培训和项目实战开发。这种培训打破了传统学习地域性、时间性的局限,使在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发达地区的高端技术培训,使用高端的实验设备,随时随地加强技能训练。
相比较之下,第一种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培训,第二种方式侧重于远程教育本地化的实现。在计算机类工程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采用二者相结合,以第二种方式为主构建校企合作云培训教学平台。
2 构建校企合作云培训体系
1)网上学习平台。
通过合作企业的帮助,搭建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此专用平台上可以学习合作企业提供的IT技术培训课程,同时还可以在讨论组中与他人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平台上学习公告及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的建设。
合作企业挑选获得IT行业公认的、通过国际专业认证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并采取高品质视频录播系统录制多位教师的视频资料,放置到网上,供学生选择。同时合作院校也可以把自己单位的教学资源提供给企业学员,达到知识共享。
3)远程直播教学平台。
合作企业利用视频会议软件,由企业资深教师实时授课,学生在宿舍中就可以参与“面授”,如同在教室里。在直播平台中上,学生能听到教师清晰的授课声音,共享教师的课件及操作步骤,还能与培训现场教师互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操作学生的电脑进行指点。
4)在线答疑系统。
合作企业采用多线程非阻塞通讯模式、高并发对话业务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弥补了远程教育缺少互动性的不足,学生可以在工作时间内与合作企业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
5)云计算实验室。
合作企业采用先进的1200型高端网络设备,覆盖CISCO、H3C、IBM、HP、RED HAT LINUX等路由&交换、安全、语音和视频、磁盘阵列服务器等中高端设备来构建云计算实验室。在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远程登录这些设备进行实验。
6)基地实训。
这是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培训企业建立了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拥有庞大先进的项目库和案例库,使学生具有真实企业项目的动手机会,以及贴近真实需求的职业体验。学校可以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实习,在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企业可以采用“拆毁重建”教学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系统集成核心技术,增加真机实战的机会。
7)在线考试测评系统。
合作企业建立了考试测评系统,测试系统录入国际IT认证考试题库。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自我测评,模拟考试。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
3 校企合作云培训体系实施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组织考核。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教学任务到云培训教学平台注册学习。在平台上,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学习中的疑问可以到学习论坛中与其他学员或企业培训老师进行交流。这样的做法往往随意性较大,学生经常会学一些日子后就坚持不下来。学校辅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学习进度表,供学生参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毕后,学生可以申请考核,学校教师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向企业培训学校提出考核申请。对成绩通过者,给一定的学分,并且可以参与企业培训的更高一级课程。
2)开设选修课。
自主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随意性较大,坚持到最后往往是为数不多的学生,因此可以考虑开设专业选修课,一周设2节课左右,以集中教学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这一周要学习的要点难点,向学生讲解,同时安排实验任务。学生课后再到网上学习平台听取企业教师详细讲解,这样可以保证课程有序进行。
3)使用企业远程实验室平台。
相比学校实验室,企业培训实验室专业性更强,一些高端设备的更新也较为迅速。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校学生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真实的设备进行实验,只需要向企业购买一定的机时。为了减少学生的花费,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内相关的设备中进行实验,或者采用软件模拟的形式先行练习,然后再登录到企业远程实验设备进行真机实验,这样会大大减少学生在真机实验设备中所耗费的机时。
4)利用企业实训基地。
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是中国领先的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向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部门提供GRC(Governance、 Risk and Compliance,即管控、风险与合规遵从)企业管控软件的开发、实施及服务。助力企业在高效运转、构建企业管理应用体系、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提升价值。
作为国内率先引入GRC管理理念的IT企业,慧点科技打造了以“管控・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管理软件与服务体系。成功服务了以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五矿、神华集团等近千家大型客户。目前,国资委下属113家中央企业中30%以上、中国百强企业的近40%,石化钢铁、能源电力、交通运输、金融电信等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使用慧点科技的产品与服务。除北京总部外,在上海、深圳、西安、南京、成都、济南设置分支机构,面向全国的大型集团型企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慧点科技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合力的助推下,业务收入以年均近8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大至2个亿以上并连续10年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根据吕翊介绍,慧点科技今年将秉承坚持以GRC为核心的商业价值导向,以“产品+服务”的业务模式,以大客户为主的T型发展的核心战略指导方针,重抓“人才地图及方案落地、项目交付体系管理提升、GRC基础平台支撑”三个落实,实现“产品发展模式、市场扩张方式、政府业务瓶颈”的整体突破。他相信通过对GRC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并辅以在业务流程管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方面的技术研发,慧点科技必将与众多的客户一道实现“中国管理软件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宏伟愿景。
人民网与蓝汛云计算中心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4月11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与蓝汛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hinaCache)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行云计算中心合作签约仪式。根据框架合作协议的约定,人民网将与蓝汛ChinaCache合作建设位于北京市天竺综合保税区的“蓝汛首鸣国际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
随着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发展,云计算、云存储已成为互联网发展方向。“蓝汛首鸣国际数据中心”项目将帮助人民网实现分散计算的集中化,以适应云计算、云存储的发展方向,并为网络技术上和物理位置上对网站计算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提供计算备份和恢复的基础平台,从而为业务提供重要的支撑、管理。
人民网将通过在“蓝汛首鸣国际数据中心”建立云计算和云存储基础设施平台,降低对用户服务的长期运营成本,为公司向用户提供数字化、全媒体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人民网总裁廖?先生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人民网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解决由于用户数量快速扩张,计算量及存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等问题,突破潜在发展瓶颈。” 蓝汛ChinaCache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松先生表示:“蓝汛首鸣国际数据中心将成为承载蓝汛互联网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随着蓝汛首鸣国际数据中心项目价值的进一步呈现,希望有更多的重量级企业将会加入我们的合作行列。”
安永电视业未来的六大趋势
4月15日,安永媒体与娱乐业报告《电视的未来》,阐述了媒体和娱乐企业应如何应对一个由消费者掌握主导权的时代。报告提出驱动电视业未来的六大趋势,即:电视节目和故事情节设计将发生演进,以更好地利用全平台环境。 打造这一体验的关键技术因素是实现屏幕间同步的元数据。然而,这将影响媒体企业供应链上的几乎每一个系统,涵盖内容创意、制作到销售、流量和发行等各个环节;泛在屏幕将要求内容更具移动性。随着屏幕和观看视频的成本不断降低,使用场所不断延伸――在家中、车上乃至公共场所,市场将需要能无缝跟随观众前往任何位置的内容; 社交动态和协作体验将驱动产生更多事件性的节目。 成功内容制作的一个秘诀是,如何充分挖掘某一节目的社交体验,使得观众不希望错过原始的事件体验。未来的趋势实际上是借鉴了以前的“必看电视”,只是现在应该称为“必体验电视”;节目发现与电视机控制领域的创新将产生新的技术利器。 内容提供商将需要进行“内容发现优化”,类似今天的搜索引擎优化,对内容进行持续优化,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受众在需要的时候能发现所需要的内容;持续看片(Bingeing)将引发收视调查和个性化定制领域的更多创新。媒体和娱乐公司将需要以比目前衡量广播电视更细化的方式来衡量持续看片消费。通过打造能迎合不同类型持续看片观众口味的模式,直接获益; 要求独特性内容的新入者将驱动传统演播系统之外的更多创新。 那些善于利用数据来灵活地满足观众需求,推动个性化体验并满足大众希望娱乐性和新闻性兼具需求的参与者才能获胜。
安永全球媒体和娱乐行业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Howard Bass指出:“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凡的时代:便携、多样性及无线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使得消费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导权。这种主导权对媒体行业的价值链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技术变革的步伐不断加速,在应对日常经营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未雨绸缪为新的革命性发展奠定基础这两者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并非易事。很多媒体和娱乐企业高管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当前事关企业存亡的诸多事项,从而根本无暇顾及展望未来。然而,要想创新繁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们需要将光放长远 。
第六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将在京召开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历时四天,涵盖“突出行业应用、分享技术趋势、促进国际合作、打造共赢平台”四大特性。
据悉,大会将突出行业应用:新增6类行业应用专题论坛,涵盖交通、制造、医疗、教育、金融、数字娱乐等行业领域,邀请行业用户CIO和信息技术主管分享应用经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创新应用,服务于智慧中国建设。会议继续分享技术趋势:大会将邀请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知名CIO、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海外专家,通过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圆桌讨论、技术培训等方式,让与会者全面准确把握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构建云计算应用的核心技术。
在技术专题论坛和行业应用论坛之外,本届大会还将特设全国云计算大数据创新项目评选颁奖暨风险投资论坛。论坛云集了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企业、专家学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知名投资人以及行业爱好者,将对围绕全国8大核心城市的全国云计算大数据创新项目评选的最终获奖者进行颁奖。获奖项目现场路演,风险投资机构、著名投资人、优秀创业者以及现场观众将全方位互动,从创新、融合、发展等多角度共议云计算大数据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投资机遇。
曙光高端服务器新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整合等创新型应用的推进,国内金融、电信、电商等行业的发展驱动力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商业智能分析在企业业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对于高可用、高可靠、高可管的服务器系统有着愈发强烈的需求。
近日,“创新技术 决胜关键――曙光高端服务器新品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导者和云计算的领先企业,曙光公司迎合用户的高端需求在此次会上正式推出新一代全自主研发的八路服务器――I980-G10、曙光I840-G25,以及刀片计算机节点CB80-G20,为用户关键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曙光在会上还分享了U2L(Unix to Linux)解决方案与实用案例,展示了服务器新品在数据库搭建、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所拥有的广阔前景。曙光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正福指出:“曙光秉承持续创新的精神,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应用解决方案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聚焦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曙光围绕着用户关键应用平台的需求特点,在探索服务器生态系统建设进程中不断创造集聚应用价值的产品。此次推出的I980-G10等服务器新品,以极高性能、极低故障为亮点,将在降低企业用户的运维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让高端服务产品在关键应用中发挥特长。”
新浪微博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新浪微博于北京时间4月17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适逢纽约股市连跌三周,导致新发售的股票规模大幅缩水,虽然“升”不逢时,但当日新浪微博逆市上涨19%,每股价格为20.24美元,总市值达41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新浪微博此次共发行1680万美国存托股,发行价在此前预估的每股17到19美元定价区的低端17美元,由于发售的股票规模有所缩减,共筹款2.86亿美元,远逊最初公布的5亿美元预期。
1 引言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推广,在教育领域上,大数据应用被用于分析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学习行为数据、技能状态数据和学习偏好数据等,借助相关的数据分析为教育活动、培养模式和教育决策提供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及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实验室建设应建设在具备计算资源的管理、数据存储、数据采集能力的功能框架上;
(2)实验室应能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具备大数据实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资源及框架;
(3)实验室平台应具备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服务能力。
以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建设互动为原则,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技术培训紧密结合,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和计算资源管理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教学和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转变,具备分析学生技能、学习行为及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能力,形成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2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需求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学校近年来专业数量的进一步扩大,增加的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教学模式亟需发生变革,必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实训模式。结合计算机学科及专业实验需求,实验室的建设应具备前瞻性、扩展性、普适性的特征,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是管理员对计算资源进行运维的过程,体现了应用与理论相结合的需求。实验室具备云计算、云服务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对外服务的平台及教学环境。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及分析:
(1)针对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共同特征,在理论教学中各课程间是一个协同耦合的关系,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将专业课程用规范的软件项目过程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管理中,将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新的开发技术、新的业务流程快速地部署到实践教学中并实施――该过程的实现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专业实验室中应具有基于项目管理平台的能力。
(2)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实验室应以虚拟计算资源的方式对各类用户提供系统平台服务、数据存储及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节点: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平台能方便快捷地管理硬件设施并以虚拟资源的形成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所搭建的对计算资源进行管理的云计算平台能为学生学习与计算资源管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开设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实验环境。
(3)实验室管理中应提供云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式,各类各层次及企业机构用户能按其在参与的项目中所担任的角色参与项目信息的共享、项目开发过程的协同、任务的分发及监督、讨论等基于项目管理的活动,并可提供方便地按需进行系统环境的配置、开发平台的部署等。
(4)提供知识库管理功能,在课程上、在项目开发模版上、在开发素材上、在代码复用上,为项目开发人员提供支撑的知识库及归档服务。
(5)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平台建设的复杂工程,同时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实验室是学生走向岗位的跳板和桥梁,其软件平台的建设应以产学研平台为指导原则进行构建。
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平台依靠云计算技术的模拟实践环境的构建,将各行业实际的应用过程整合进来,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综合与贯通起来,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培训的问题。
3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及管理模式
3.1 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总体框架
针对高校的特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应用架构的搭建及系统平台的构建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原则,具备安全性、集中性、高效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实验室的总体框架由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整合而成,主要包含了:
(1)应用层――教学实验实训管理;
(2)云服务平台层――云服务运维管理层;
(3)虚拟资源层――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及管理;
(4)基础设施层――服务器及网络等物理设备。
方案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计算资源管理平台”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
用户管理:团队用户的申请、审批、权限、生产环境及计算资源的配置模板管理。
计算资源分配管理:针对用户的需求,制作对应的软件生产环境系统镜像(配置生产环境、开发嘞薜龋,并为其分配相应的计算资源。
在线用户管理:用户VM的管理、计算资源的回收和分配;
基础设施的管理:在基础设施中添加、维护物理服务器的入群和退出等。
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应用的管理平台,部署上主要采用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与云服务平台层的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捆绑在一起。
3.2 实验室管理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为实现产学研的实习实训模式,实验室管理和核心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平台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其框架如图2所示。
3.2.1 知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方面为支持构件(源码库、类库),相关的文档――需求说明书、开发计划、设计说明书等,设计素材,测试用例,案例库等各个项目研发过程性知识资源的复用,以提高项目研发的效率;另一方面为教育培训提供各个方面的知识资源案例,为培养软件研发人才提供详细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案例示范、编码案例示范、文档模板及文档撰写示范。
3.2.2 协同开发服务云端平台
以协同软件生产线为业务工作流(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测试)测试验收),线上(云端)主要管理: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验收)、项目验收五个过程,其它过程为线下管理。在平台上,首先将需求与设计部分(线下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完成――教师、学生、企业协同完成任务的设计及分配)产生的软件设计说明书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在平台中进行注册的初始化文档导入系统,线上部分主要有:组织级项目管理、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任务管理、测试管理、评审管理、外包管理、审查管理、知识和文档管理等基于混合敏捷开发方法(即支持敏捷和传统的项目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3.2.3 协同开发桌面云
将桌面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包括CPU、硬盘、内存)集中部署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并按需向用户提供虚拟桌面服务。实现完整的水平整合和云化企业异构I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支持数据中心虚拟化或桌面虚拟化构筑云计算基础架构和运营模式,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云接入能力,帮助学生跨学院/跨区域对项目开发环境下的桌面、应用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聚合,提升软件项目研发过程的信息安全及技术保密。
该平台基于项目过程建立一个以流程导向、以软件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室运维支撑平台,为整个云实验室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维管理体系。
3.3 实验室管理的内容
3.3.1 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按照“三位一体”原则,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课程教师、学生、企业机构四个角色,为云计算教学实践和实验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管理平台中完成实验资源调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管理、实验软件管理、实验考核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及其他个性化设置管理等。
3.3.2 实验课程管理
按照计算机学科各专业将课程理论和云实验课程两部分组成,涵盖基础原理、核心技术、平台实践、应用案例等。
最终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各种PC浏览器或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实验教学管理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策略控制后,使用云实验室各种虚拟云资源及学校云实验课程,为最终用户提供云计算教学和体验。
4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
解决方案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为了降低实验室的维护成本,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力度,采用“云端集中化”模式,通过云桌面技术将学生个性化桌面集中部署在服务器上,不同设备可以随意访问,同时实现桌面维护简单化、业务数据集中化。具备:
(1)稳定、节能;
(2)少故障、易维护;
(3)模板式桌面部署,系统安装、软件分发、环境设置、故障恢复等工作可以一键下发,减少运维工作量;
(4)移动化、更灵活提升办公效率;
(5)安全、易备份,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形成分布式共享数据存储,提供经济高效的存储。
5 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实验室建设及配套的管理平台应具备高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一方面形成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配套工具;另一方面能为培养计算机专业提供与研究热点相关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雷.大数据学习分析的研究与应用――以浙江省教师教育MOOC培训平台的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109-115.
[2]张艳艳,韩涛,高秀芝,等.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改革方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19-220.
[3]毋妙丽,段晓英.基于云桌面的虚拟实验室建设及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10-12.
[4]王娟 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6(01):64-66.
[5]欧跃发,黄文明.基于云计算的虚M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8):097.
[6]刘世伟,田世鹏,甘涛,等.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物联网技术,2016,6(09):82-83.
作者简介
根据目前深圳IC设计产业发展态势,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总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人民币(2009年为8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IC设计企业15家以上(2009年1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IC设计企业5家以上(2009年1家),争取出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
产业联动方面,在通信设备、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数字电视、信息家电、绿色能源、计算机外设和存储控制等领域逐步形成配套齐全的系列化的IC,通过IC设计和整机联动,做大12个深圳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链,带动2,000亿元以上的IT增量产值。
园区建设方面,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建成有80-100家设计企业聚集的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场地的“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形成产业服务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技术支撑强大、产业发展氛围良好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基地”。
人才培养方面,新吸引和培养IC专业人才5,000人,人均产值达到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2发展思路
2.1 产业集群: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
我国台湾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产业发展上不能搞大而全,应该集中力量发展若干优势产业,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来做大做强,以保持我市支柱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深圳作为土地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若干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上,例如集成电路产业、平板显示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竹科学园和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经验证明,建设产业园对产业聚集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深圳电子产业发展历程中,产业集群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MP3/MP4,还是手机和上网本,以科技园-车公庙-华强北为核心的设计-集成-销售链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IC产业方面,目前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以龙岗宝龙为核心的IC制造和封装产业集群,但在IC设计产业集群方面,一直受限于场地。深圳IC基地对深圳IC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孵化和支撑作用。在深圳IC基地的孵化作用下,艾科创新、芯邦、安凯、芯微等一大批企业经过多年大浪淘沙,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由于业务发展,很多企业已出现了场地的紧张。很多企业销售额早已超过深圳IC基地孵化标准,但由于对IC基地服务平台的依赖,周边场地都已不好找,目前大都仍集中在深圳IC基地内。目前还有40多家国内外设计企业等待入驻。
按照目前IC设计产业的需求和SMIC建厂带来的设计企业落户高峰,以及IC设计企业的共性、聚集性和特殊性要求,当前如何安排这些送上门的IC设计企业成为IC基地的当务之急。建议尽快制定产业集群规划,启动建设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10万平米以上的IC设计产业聚集基地,安排现有IC设计企业和吸引外来企业落户深圳。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争取使该产业园成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并成为承载国家对深圳IC设计产业支持的载体,为地区技术创新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2 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
对于集成电路设计这类高风险、高回报的高新科技行业而言,及时争取早期资金注入,避免因资金链过早断裂而夭折非常重要。已经出现过很多很好的项目,由于未能渡过企业瓶颈期而失败的案例。因此,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非常需要及时了解投融资信息,掌握投融资渠道。深圳和香港都是金融服务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具有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风险投资、金融证券行业的作用,通过搭建IC设计企业与投资企业的良好沟通平台,促进技术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为深圳IC设计行业注入强心剂,加速行业快速进步。
2.3 依托整机应用优势,打造创新应用产业链
深圳在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的重要整机厂商云集,这些厂商在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这些厂商中有的是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比亚迪、康佳、创维等),有些则是著名企业在深圳地区的分部(如TCL、联想等)。这些整机厂商既是集成电路的消费者,又是系统需求的定义者,对于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影响巨大。随着行业应用的进步,对高端通用芯片和SoC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为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商机。
通过积极鼓励整机企业与IC设计企业的联动,打造创新应用产业链,可以实现整机企业和IC设计企业的双赢,系统厂商可以获得国内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企业又可以获得市场份额,从而使深圳地区在电子行业取得整体优势。因此应以整机厂商需求为牵引,积极发展适用于新一代整机系统的高端芯片产品,提升深圳IC设计水平,增强深圳整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HDTV、WiMax、3G/4G通信设备和终端、CMMB、卫星电视、上网本等产品领域,深圳都具有取得领先的很大机会。
2.4 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
目前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国产整机企业对国产芯片企业的认可率低,对国内的设计企业知之甚少。如何树立国产优秀芯片企业的民族品牌,将国产芯片、应用方案尽快推向整机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是关系到整个IC产业特别是IC设计产业发展的关键。
深圳IC基地根据深圳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积极参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平台的“应用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各地和各方面IC推广应用相关资源,面向重点应用领域,开发和推广基于国产芯片的整机应用方案,“以用兴业”,协助企业将芯片产品推向市场;建设代表优秀国产芯片的“中国芯”品牌,建立“中国芯”产业联盟,逐步提高国产芯片的市场认可度,以推广应用突破我国IC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瓶颈。预期目标是建成覆盖全国重点地区的国产芯片推广应用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地方、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惠互补等方式向设计企业和整机企业提供服务,降低国产芯片的销售和应用成本,提高整机企业对国产芯片的认可程度,提高国产芯片在IT产品中的占有率,从芯片设计和整机应用两方面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促进IC产业并带动IT产业跨越式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产业需求,深圳IC基地积极探索服务重点的调整,在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共技术服务效益上下功夫,做到四个转变。即:将提供EDA工具服务为主转变为与产业化相关的IP应用开发技术支持为重,建立以核心IP复用为主的完善的SoC开发平台;将支持单个企业创业转变到以建立核心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引导(重点如:数字电视、手机、显示驱动和消费类关键芯片等);将通过资金扶持企业转为到通过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和市场资源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综合服务;将工具推广技术培训转变为系统的职业技能和序列的资格培训,大量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技术型的设计专业人才;以现有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将平台资源和技术服务向芯片应用、系统方案、整机开发等方面扩展,并加强深层次服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借助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机制优势,探索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的新模式,引导企业与基地共同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之本;市场化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实现产业化的动力之源;国际化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5、继续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
针对深圳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设计环节突出,制造和封测等环节薄弱的特点,应分层次对集成电路产业链进行发展和完善。
(1)优先重点发展IC设计产业
利用现有优势,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继续加大力度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并以此带动IT产业的升级和相关芯片制造项目的落户。
(2)积极引进发展芯片制造业
完整健全的产业链对IC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深圳在芯片制造方面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设计产业的发展,深圳IC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众多Foundry厂商的关注,加上深圳巨大的IC消费市场,对芯片厂商有很大的吸引力。中芯国际在武汉、成都的建厂都是用政府的全部资金,但是在深圳的建厂只是取得政府厂房的支持,从中可见深圳市场的优势。但是我们政府也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积极鼓励在深圳建设晶圆厂。
(3)鼓励和扶持测试封装业
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同等重要性已经体现在三者的协同设计上,这将成为未来关键技术发展的挑战之一。芯片设计、加工和封装测试三者互动,已经成为提高产品水平和降低成本的最有力途径。
针对深圳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制造和封测等薄弱环节,需要努力从两个方面弥补和完善。其一,外引内联,积极引进和扶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深落户并在深发展,且要求国外在深圳建设的企业,要为深圳IC 设计产业服务。其二继续加强制造、测试、封装相关的第三方咨询和中介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联系,做好服务工作,弥补本地相关服务的不足。
3发展重点:依托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IC设计和整机互动
由于集成电路无处不在,是所有重大和新兴产业的核心,例如LED照明和新能源、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医疗电子和生物医药等,因此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发挥集成电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中坚作用,绝对不是只做集成电路设计,而是要组织关键技术、核心领域、重大项目的集团作战,要处理好作为核心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下游应用产业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的关系,大企业、大项目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深圳IC基地和各级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构建以深圳IC基地为组织核心,通过国家、省、市、区各级联盟的合力,打造从IC设计到系统整机的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几下几点:
1、围绕优势产业,构建IC和整机厂商产业联盟
深圳在数字电视、平板显示、通信、移动数字媒体、智能手机等领域已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已带动IC设计企业的联动发展。目前,在数字电视领域,国微技术、清华力合、国科电子、艾科创新等IC设计企业在业界已有相当地位;平板显示领域,晶门科技、敦泰科技、天利半导体等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在通信领域,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居国内翘楚;移动数字媒体领域,安凯、爱国者、长运通、比亚迪、艾科创新等企业已有相当影响;智能手机领域,海思、安凯、艾科创新等企业已占据一定市场。
为了加强IC设计和系统整机厂商的创新互动,建议围绕深圳这些重点领域,构建相关产业联盟,共同发展壮大。
2、围绕关键技术、重点领域,组织产业链联合攻关。
深圳在消费电子、通信和计算机互联网方面都有很强的基础,已经形成了大企业和大产业,但正在发生的3C融合、三网融合使得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更长,更加复杂,单个企业很难应对。比如深圳企业在手机方面全球瞩目,但在平板电脑、上网本和电子书上面都遇到了阻碍,原因就是未来的3C融合产品涉及内容、运营等很多复杂的产业链环节。
因此深圳有必要选择三网融合这类关键技术和重大领域,选定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方向,围绕目标方向的核心技术产品进行分析,分拆展开它的产业链,然后围绕实现这样一个核心产品的每一个环节,组织重大项目的攻关。
目前国内的项目支持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满天撒胡椒,谁都给一点,但最后很难出大成绩;另一种做法就是选定一家核心企业,重点支持,但劣势是有可能选错企业,或者企业的成果最后没有办法被产业共享。而联合攻关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当目标确定以后,可以对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方式。比方说委托重点企业、重点课题组实行重点项目的核心攻关和整合,对于中间的一些关键技术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吸引海外团队、成熟的中小企业,把他们的技术力量围绕这个来开展项目合作,也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和创新的方式来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涉及产品或者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最后产业化变得非常容易。
3、围绕大企业需求,组织产学研合作和中小企业技术转移
大企业、大项目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明显,为了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往往给予大企业很多研发资助,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常常存在这些问题:一是资金可能并不一定会用于核心技术研发,甚至有可能用来补充产品成本甚至价格战,难以监管资金的使用;二是技术转移和外包的时候,不一定优先考虑本地中小科技企业;三是技术成果只会为单个企业所有,公共效益有限。
为了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扶持做大大企业,可以围绕几个选定的大企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组织产学研合作,组织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组织新产品开发。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并不是直接向大企业发放资助,而是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企业出一部分资金在企业组建技术平台,大企业列出其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由技术平台向本地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技术转移需求。技术平台由政府委托深圳IC基地和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这样的产业促进组织监管,所选定的企业有优先支配权,并不是在排他的,可以在一定的竞争原则下对社会同类企业开放。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大企业的整合和带头效应,让本地中小企业零碎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好协同产业化,同时对区域相关产业有很好的辐射效应,使得公共研发资助投入效益最大化。
4、做强几个新兴产业,IC设计带动整机发展
目前深圳的优势产业为通信和消费电子,除了继续巩固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外,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和数字装备是未来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目前国内外都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但关键是核心技术缺失造成国内产业发展不起来,例如汽车电子领域对MOSFET和IGBT有大量的需求,而医疗电子也要求高精度的ADC,这些都是本土企业一直难以突破的。因此可以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和数字装备对核心技术的需求,组织产学研合作和攻关,既能满足行业领先企业的需求,又能够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5、围绕低碳经济开发新产品,组织新技术攻关
环保压力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各地关心的热点和支持发展的重点,低碳经济的范畴很广,包括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应用(楼宇自动化/LED照明)等,涉及的集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LED芯片、电能计量芯片和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等。而在这些领域,深圳有很好的产业基础,相关企业例如LED驱动和电源管理领域的比亚迪微电子、明微、长运通、华润半导体、泉芯、辉芒、联德合微电子、天微、擎茂微电子、方禾集成、博驰信电子等,相关产品有力合微电子的电力线载波通信专用芯片,芯海、锐能微科技、天微电子、联德合微电子等公司的电能计量芯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些领域的新技术都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例如LED照明领域的效率问题,如果能够组织企业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攻关并实现率先突破,有利于在产业发展初期即占领有利位置。例如LED驱动芯片的生产工艺问题是中国LED照明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芯片制造所需的600-700V高压工艺问题,才能让LED 安全地进入到照明领域。
6、鼓励垂直整合,打造“虚拟IDM”
由于历史原因,欧美半导体产业最初以垂直整合(IDM)模式为主,业务覆盖整机研发、IC设计和IC制造,后来逐渐独立发展,如西门子分拆出英飞凌,摩托罗拉分拆出飞思卡尔等,目前只有日本一些电子企业仍然是垂直一体化。而中国台湾和大陆一开始是三者分离,即整机+IC设计(Fabless)+IC制造(foundry)。
根据我们的调研,欧美企业放弃垂直整合的主要原因是,欧美是高成本区域。传统垂直整合源于垄断地位,每个环节都有高利润,可以承担高成本。但随着某些环节被日韩甚至中国企业突破,高利润消失,欧美企业不得不开始放弃垂直整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开始放弃手机芯片设计,外包给意法半导体。
垂直整合的好处是可以带动整机和IC设计联动,IC设计与制造联动,对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IC设计产业仍然关键,例如电(UMC)对台湾地区IC设计企业的推动作用。而且目前中国是低成本区域,具备发展垂直整合的优势。
事实上,正是因为缺少IDM的发展历史,国内IC设计产业与上下游厂商间的联动机制依然薄弱,特别是IC设计企业与整机厂商间的互动。一方面,由于依赖国外IC,国内整机企业随着成本优势的弱化、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许多整机企业只能处于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另一方面,特别是随着SoC时代的到来,国内IC设计企业进入主要整机产品价值链的难度更大。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在上下游之间出现比较严重的断裂。相比IC设计企业与整机厂商的联动机制,国内IC设计企业与国内Foundry代工厂商间的联动则较多些,然而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国内IC设计企业提供给国内Foundry的订单只占Foundry生产线产能的20%,国内Foundry生产线大部分产能依靠国外订单来填充。金融危机袭来,导致Foundry生产线产能大量闲置。
事实上,与整机结合紧密的IC设计企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IC设计产业与整机企业共创产品价值链的能力有所增强,突出的例子就是海思、中兴微和比亚迪。因此,为了促进国内IC企业做大做强,除了支持IC设计和IC制造同行间的并购和整合外,更需要鼓励和推动IC设计与上下游厂商间更紧密的合作,打造实体或者虚拟的IDM。
莱迪思MachXO2 PLD系列为低成本低功耗设计树立了新的标准
智能变电站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核心优势。作为电网枢纽的变电站智能化的实现,智能变电站对电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网建设中,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成了核心工作,而在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智能变电站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必须考量如何采取科学有效地手段提升日常维护的质量,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1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需要的技术要求
1.1 设备运行维护系统稳定性要求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较多的是枢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如果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出现死机或者误发等现象,对于故障的排查比较复杂。因此,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智能变电站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然后才能对其具体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讨论。
1.2 设备运行维护的管理要求
随着500kV智能化变电站新技术的应用,在智能化变电站中,不管是系统应用,还是设备的应用,都需要对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要求。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提高了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模式和运行人员的要求。另外,设备的运行维护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需要充分的掌握其检测手段和相关检测指标等,明确变电站智能设备的维护要求。
1.3 运行与维护人员技能要求
我国智能化变电站设备操作人员存在着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面不足等现象。而智能化变电站关联到多种应用进行使用,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智能化变电站需要和系统进行融合,这种运行方式需要设备运行维护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这对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为智能化变电站的使用奠定理论基础,运行与维护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对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知识。
2 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2.1 一次设备的运行维护
智能化变电站使用的高雅断路器二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的传感器技术和危机技术,与常规变电站相比,这些设备都比较先进。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为了保证电压的稳定性,根据开关合闸的位置和电压波形图,电力电子技术能够准确的把握开关的合闸和跳闸的时间,对电压进行合理的调整。其次,危机技术不需要专用控制技术对设备进行控制,能够检测设备的缺陷和执行功能,同时还能够直接处理设备的信息。并且设备具有检测功能,当设备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由于监控断路器设备具有一次和二次系统,设备能够显示出一定的检测数据,并会发出自动报警,同时通过光纤网络,还能向二次回路系统传递信息。另外,由于智能变电站在一次设备中包含了电子互感器,因此,在其运行维护过程中,要根据实验的误差和相关情况综合分析,把其与传统的互感器相分离,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开关的质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对智能开关进行二次维护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二次设备。
2.2 二次设备的运行维护
传统变电站中的二次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设备巡视和检测的要求、而在运行过程中,智能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功能是调节变电站,使其能够正常运行,负责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首先,与常规变电站监控系统比较,在规约上,要注意智能化变电站的监控系统中的技术特征,配置文件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SCD文件,应该采用标准系列的通信,在其他装置中导入了CID文件,在维护的过程中,其维护与常规变电站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对全站的逻辑闭锁正确验证,正确配置站控层的逻辑闭锁;二正确集成全站的SCD配置文件,正确配置各装置的MMS数据;三对SCD配置文件操作上,要结合实际工作,对其配置文件进行检查;四其操作功能在进行程序化操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程序化操作的具体要求。
2.3 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监视和故障
对于智能变电站来说,传输控制信号的信息和开关位置信号信息,在不同设备之间,要通过光纤以太网进行传输。为了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利用光纤以太网可以连接间隔层和变电站控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够满足信息自测的要求。如:在传输的过程中,假设信息出现了一些问题,光纤以太网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另外,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设备,光纤以太网能够设置一些具有故障录波功能的设备,从而能够将一些重要的信息传输到监控后台网络中,也能够完成信息监控工作。为了达到数据传信息共享,使用传感器加微机技术,能够检测采集到的信息,并发现问题,及时的报警,为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为变电站的运行监视提供准确的数据。
3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有效措施
3.1 将运行维护核心技术的研究、摸索推广纳入主体工作议程中
为了逐步提升运行维护的专业化水平,智能变电站的机组人员和运行维护部门,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将运行维护核心技术的研究、推广等纳入主体工作议程中。如:在运行过程中,智能变电站出现的故障和问题涉及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知识,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在日常运行、维护中,智能变电站需要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专业技能突出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具体规程中,要积极探索对智能化变电站运行巡检技术的要求和规定,最终达成可行的路线。并且为了找出运行维护的技术方案,结合变电站的实际状况,针对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和在线监测装置等有序推进。同时,不能忽视智能变电站运行轨迹维护技术的核心地位,要实事求是,将关键技术的研究、运用与推广作为主要思路,开拓创新。
另外,智能变电站的控制单元直接左右变电站的各项指令、工作,是变电站的大脑。因此,在运行维护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分析控制单元的关键技术,实现对一次设备控制功能的元件与运行维护技术配套。
3.2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制度
在智能变电站日常运行维护时,为了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制度,拓宽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实践水平,如:通过调度、运行等专业全体人员的协调与努力,努力推进500kV智能化变电站各项工作,建立智能变电站的标准体系,从而保障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验收、投产等运行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制定实施一系列规范制度与标准规章,有效保障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如《500kV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调度运行说明》等,极大的提升日常维护与管理的水平。
另外,为了有效拓宽新技术的应用、覆盖范围,还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全体运行人员开展信息一体化平台、智能组件等各方面的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新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廖谦(1979-),男,贵州兴义人,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助理工程师;张涛(1982-),男,江西宜春人,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工程师。(贵州 兴义 5624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58-02
当前正处在一个划时代的全球信息革命浪潮中,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信息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且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地区各供电局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发展迅速,在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领导与支持下,信息化工作经历了“2009年达B+,2010年达A级”的工作阶段,通过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及定期召开例会、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方式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建设“综合数据网、数据中心机房标准化改造、局域网标准化改造、35kV变电站及供电所光缆覆盖工程”等项目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通过推广建设生产、营销、财务、人事、基建、物资、审计、办公自动化等主营业务系统,并进行相关的实用化验收工作来推进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地区供电局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应该说挑战和机遇共存。
一、地区供电局在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对领导决策支持不足
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专业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信息化决策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水平,并积极推动信息化项目在所属县级供电企业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企业数据的加工整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而现有的信息系统虽覆盖到企业内的各个业务节点,但信息数据的整合程度不够,导致提供的决策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2.信息安全防护薄弱,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手段尚需加强
随着省、网公司提出了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在信息化方面投资加大,使信息安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中部署的众多IT产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在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之间仍然缺乏协同,特别是不同场上的产品,不仅产品之间安全管理数据缺乏共享,而且各种安全机制缺乏协同,没有统一的服务接口,系统中存在安全功能重复开发,安全产品难以管理的情况,为信息系统管理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虽然通过省公司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有效限制了消耗资源的聊天、游戏、在线视频、恶意下载等行为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但整个信息网络没有足够的自修复能力,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防御手段,对于入侵检测和防御也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抵御,对于整个信息应用而言极易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
3.核心技术人员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在数量方面虽有所提升,但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信息人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通常是信息技术与应用需求之间脱节,而这种系统设计上的脱节往往是由管理方不熟悉技术、技术方不了解管理、技术应用和业务系统不能有效融合所造成,故这种“衔接者”非常重要。在省公司信息化“四统一”建设的信息系统几乎覆盖了企业所有业务的应用集成,而二次开发方面及系统层次运维方面又主要依靠软件开发商,造成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应用集成创新和技术再创新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非常不利于企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4.县级供电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职能部门设置不规范,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成立信息化专职机构,信息化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曾发生过在百度文库上泄露企业机密事件;县级供电企业使用主营业务系统时,数据录入不规范,不满足省、网公司数据质量考核要求。
二、地区供电局信息化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以信息化促进流程应用规范化、以流程优化促进业务应用信息化
结合“安全生产管理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南方电网公司‘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优化、规范地区供电局内部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业务量和迅速膨胀的企业规模。在不失控的条件下,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扁平化的组织管理,取代中层监督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局内部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活动,实现动态管理,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企业内部的监督协调成本,使电力企业所需的营销、生产、内部管理等信息同局领导决策层间的反馈更加迅速,在提高企业对内部生产、电力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最后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流转的速度与质量,通过开展业务的流程优化工作对企业业务各个领域的信息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有效明确各系统间的运作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推动“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化促进管理观念的转变,把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全方位服务、资源集约化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再造业务流程,将转型升级的“变革”成果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同时将商务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植入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2.确保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IT服务质量,提升地区供电局信息化安全水平
优质、高效的IT服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价值之一。随着南方电网公司“6+1”工程的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不断深入,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企业正常运转,这样的大背景对IT运维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化领域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地区供电局将更加注重“两级三线”运维服务体系的深化应用,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升IT服务质量及客户满意度。实现核心业务系统年度可用率大于99.8%,客户满意率大于90%的总体指标。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全员培训,将信息安全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在岗员工;用好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优化上网策略,做到上网机器不,机器不上网;做好内外网隔离,实时升级核心防火墙,提升防御外部入侵风险能力;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厉惩罚。
3.加强人才培养,坚持高质量培训
就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其发展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和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地区供电局信息化年度实施计划及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良好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专业认证培训以及电力业务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并通过开展相关的职业规划,使信息化从业人员能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以保证地区供电局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有效性和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可视性。结合省公司员工持证上岗细则,每年安排信息化从业人员外出取证培训。同时安排信息技术人员到各主营业务系统主管部门进行轮岗锻炼,提升其业务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加大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投入,同时加大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帮扶力度
根据地区供电局信息化近年发展规划,将加大对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具体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对县级供电企业机房按省公司数据中心机房标准化进行建设;采购计算机终端充实到各供电所等基层单位;综合数据网延伸至供电所,提升供电所访问各主营业务系统的速度;不定期的组织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技术帮扶,不定期的到县级供电企业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不定期组织县级供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到地区供电局信息部门进行跟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优化上网策略,严格控制县级供电企业工作人员上互联网,等等。
三、总结
地区供电局的信息化工作是企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稳步发展投入,建立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正确面对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效益。地区供电局将按照网、省公司关于信息化的工作要求,优质完成“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信息系统推广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运维工作,进一步夯实地区供电局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流程,整体提高地区供电局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国务院“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铁道部集中我国铁路装备制造的优势力量,展开了铁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以加快我国铁路装备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自主创新之路。2004年10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中标60列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项目合同,走上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为了快速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采取了“以我为主、先人一步”的策略,“以我为主”就是掌握技术引进、技术集成、组织研发的主导权,快速实现自我“造血”。“先人一步”就是先人一步建设设计、制造、产品等平台建设,在现有的技术平台上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的改造升级,借助提升的技术平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从国外顺利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而为了完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试验验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技术人员锲而不舍地持续实验、探索,逐步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的成功,同时推动了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在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条战线同时展开,各条战线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并进,收获了一批重大成果。据统计,在制造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时,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轮轨关系、弓网关系、车内环境等方面的再创新多达80余项。至2007年11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不仅成功完成了60列和谐号CRH2型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设计制造,而且以超常的速度实现了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2007年12月底,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研制成功。2008年8月,由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自主研发制造的6列CRH2-300型动车组已在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2008年7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大编组座车动车组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营;2008年12月,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又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营。至此,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已形成了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编组形式的座车、卧车的高速动车组系列化产品。
科技兴企 人才为本
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高速列车的自主技术,迅速把握住国内大力发展高速列车的市场机遇,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之路。
记者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专业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的技术研发队伍,形成了多层次、相互衔接,既为长期发展建立技术储备、又能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体系。
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却要靠自己培育,汇聚各方优势力量,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创新体系,就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好途径。在研制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时,为攻克关键技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高速列车的高端技术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团队,特别是针对动车组的轻量化和大断面铝合金型材的国产化,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有关供应商以及科研单位共同攻关,最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副总工程师马云双告诉记者:为攻克高速动车组的高端技术,他们通过技术体系的结构优化,流程再造,形成了以高速列车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车体、转向架技术为重点,涵盖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各个环节的完善的创新体系,实现了在集成技术、设计规范、制造工艺、制造检验标准、关键部件等领域的突破。
而为了追求更高层次、更深度的高速动车组的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采取的就是前期进行大量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8年8月,首批6列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上投入运营,而在此之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铁道部的组织下,对动车组进行了长达8个月极其严格的试验测试和试运营考验。而对于卧车动车组,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此前分别在北京铁科院环行线、秦沈线、胶济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整车性能试验和适应性试验,仅仅在卧铺动车组在减震降噪一个项目上,公司就做了175项对比试验。
也正是鉴于试验对于掌握和提升高速列车核心技术的关键作用,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设立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全面提高国内企业在高速列车研制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记者日前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看到,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办公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转向架综合、电磁兼容综合、车体综合和环境综合等5个实验室以及与之匹配的20多个实验台正加紧建设。从今年起,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各项设备将陆续投入使用。
人才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成功实施高速动车组的关键因素。几年间,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动车组技术发展前沿,勇于超越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投入大量资金,先后选派近500名优秀员工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培训,组织5万多人次参加国内培训。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目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建立了一支由近800名研发人才、近600名支撑性技术人才和近2100名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自主创新队伍。
勇挑重担 行业脊梁
自2006年第1列动车组正式交付以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累计交付动车组数量突破100列,成为国内实现交付动车组最多的企业。目前,国内开通运营动车组11条线路中,9条线路有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动车组在运行,超过在线运营总量的70%。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已成为国内动车组市场的主导企业。
2008年2月,国家科技部、铁道部共同制定《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速度高速列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为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服务,要求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协作攻关,尽快在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发生产上形成突破。
引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它是指通过专设信息机构、主管、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技术的部署,配备适应于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营的软件和硬件,创新业务工作模式,增强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来中国正加快步伐进入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正在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信息化引领着全世界的重大变革,推动着新旧动能的转换,引领着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既是全社会的需求,顺应知识时代和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市场,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信息化建设集中在大型央企国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很不乐观
经过多年以来的摸索,信息化的理念和方式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但是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主要还是大型的央企和国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全国范围内7000多万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占据的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即使有些应用较好的企业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其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主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准备,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配置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辅助操作,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二,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例如企业领导层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资金投入不足;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缺乏专门人才等这些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要想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抓紧时间克服这些问题[1-2]。
1.2各个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技术创新和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近五年以来国内各个行业领域发展指数在稳步上升,排名全球第25名,第一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内各个省份来看,山东、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发展水平位居前列,但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海南、宁夏等省的信息化发展缓慢,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则处于中等水平。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2.1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内部要素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在引入设备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能否集成,关键点就在于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系统分散,即可以实现将关键的数据准备快速地传到决策人手中,为内部运作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些企业出现生产-供应-销售脱节、财务帐本与实际账面不符等管理问题,就是因为在供应链中生产、销售、采购、物流和财务各个流程之间系统单独运作,没有形成信息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
2.2有自己的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信息化建设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项目立项,程序开发,到平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每一步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技术在变化,程序在升级和更新,信息系统也要随之升级和更新。因此,每个企业必须有一支自己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3稳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投入
信息化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要求企业高层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意识,重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划拨经费,而且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需要不断摸索思路和模式,投资费用多,但收效甚微,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增强信心,摆正认识。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加大投资与人才的投入[3]。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系统化的管理,办公系统自动化,业务管理科学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化这些对企业来说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从前期调研、项目立项、合同签约、履行合约到后期的维护,都可以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宣传商品,与客户互动,减少企业宣传的成本,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
3.2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
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建设了信息门户,有些企业开设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这些门户让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市场的趋势,抓住市场的先机,成为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应用的结合,有利于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3.3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
确性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流程中,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完整的和最新的市场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让企业通过与客户和供应商多方面沟通,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改善经营决策,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面对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应当进行反思,如何正确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投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融入到计算机网络中去。只靠技术部门的人员是无法有效推动的,需要本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那就需要企业最高决策者的亲自领导,从企业全局上来协调和组织实施,所以只有企业领导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思想的解放,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为企业信息化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认真抓好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5]。
4.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企业的信息化运行平台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配备适用本企业的管理软件,建设适用本企业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同时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配置相应的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摄像机及照相机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网络是信息的巨大来源,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安全认证体系,防止一些外来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确保本企业数据和运行平台不受外界的攻击,维护本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行。
4.3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团队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晚,对口专业的人才储备不足,所以缺少这一类复合型人才队伍,只有建设信息化系统后,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才能逐渐地造就这样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可以通过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同行业间技术的交流、对外合作等,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积累人才,逐渐充实企业的信息技术队伍,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5结语
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给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加大信息化队伍的培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才能更稳定的推进信息化,更好的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搜狐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谷彦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111-113.
[3]贾婷.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及深远意义[J].科技信息,2009,(09):347+358.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现代的道路工程建设中,筑路机械已经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从道路工程最初的勘察选址到基线绘制,再从基础建设施工到后来的维护保养,都离不开筑路机械的应用。
一、后市场业务开展现状
(一)后市场服务价格比较混乱,用户认为厂家服务缺乏诚信经营。由于配件渠道和老旧产品维修配件供应的难易程度,可替代产品零部件技术壁垒,以及厂家对外购件、自制件采取的价格政策不同。对于用户而言,厂家配件价格与市场可比会高出很多,尤其对于企业改型、过渡型产品,由于配件供应不属于主流,导致用户对厂家产品依赖程度过高,配件开销占用户维修费用比例很大,造成用户对厂家配件价格怀疑, 副厂配件也随之产生,影响用户在购买产品后的用户服务体验。
(二)后市场业务开展组织方式服务渠道单一。后市场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维修服务和配件销售,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分布配置维修服务点和维修商,由于合格的服务商不足,厂家配置专门的维修服务点费用高,导致维修服务网点配置不足,所以很多企业主要采取的还是直接对客户的维修服务形式。因为没有建立起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包括服务站、服务商,大修厂,以及对用户的设备状态和需求掌握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用户需求等待时间和维修服务成本增加。影响客户服务的及时性和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
(三)后市场业务开展未从企业的战略高度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后市场配件供应影响用户服务的及时性。配件供应不足,整机生产和后市场业务需要配件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后市场业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从技术、销售、制造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都将会对后市场服务造成影响。同时由于企业对于后市场服务采取常规的方式、措施进行保证,没有把后市场业务的保证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在服务人员的保证、人员的素质培训、生产组织模式、配件备件的保证方面没有适应后市场业务变化,影响服务质量和及时性。
(四)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满意的服务需要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来实现,及时快速的后市场服务决定因素往往在于优秀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完备的售后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是每个企业、每个商的艰巨任务。售后服务人员代表的是企业和产品形象,是提品品质延续的保证,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人员沟通交流能力、服务技术水平和素质,对后市场的业务的拓展能力,决定了一个合格优秀的后市场业务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由于一个企业在降低营销成本和人员成本上的考虑,为能增加销售和服务人员的业务覆盖面,很多公司对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定位,既要能做售后服务,又能做后市场业务的营销和销售,从而对一个优秀的后市场营销、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后市场服务中维修和服务验收标准、对功能的恢复和检验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企业在后市场中的维修、服务、配件供应都谨小慎微,尽量采用原厂配件,因为一旦出现纠纷解决不好就会给企业、商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出现了虽能保证配件品质,但是配件的价格始终是影响厂家开展后市场业务竞争能力的最大因素,尤其是改型后的核心零部件,没有配件而采取技术改造,整体更换零部件,而不是采取零部件维修的方式,造成维修服务成本上升,影响用户对维修服务的积极性。
(六)企业缺乏关键零部件制造的核心技术。企业产能的快速增长,采取的是集成的方式,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往往依靠供应商。企业目前面临两个困境:主要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而大部分走商渠道的售后服务都留给了商,总装企业维修服务的附加值仅仅是零部件采购的差价,利润大部分被核心零部件和服务企业拿走了;近年来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产品或设备除附属零部件外,其他核心部件机电、液、气系统,包括软件部分基本相同,缺乏竞争力和客户的依赖度,影响后市场的占有率。
二、筑路机械的运用与管理
(一)合理使用筑路机械
(1) 新机或大修机械的磨合。新购机械、大修机械必须进行磨合期维护,即磨合。磨合是在机械正式使用前,为了使配合件达到正常稳定运转进行的一种措施,也称跑合。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将摩擦面上的大部分加工痕迹磨光而使其配合状态更加匹配。磨合必须在规定负载下、规定时间内进行。(2) 换季保养。筑路机械在寒冷地区或冬季低温下使用前应进行换季保养。换季保养时,检查全部技术状况,换用冬季油及液压油,加装预热保温装置。准备好冬季燃油、油及防冻液等。对停用的内燃机械、特别是停放在坡地上的机械,必须彻底放尽内燃机内部存水。
(二)筑路机械检查与管理
(1)筑路机械的检查
筑路机械检查的分类。筑路机械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年度检查。日常检查一般按月进行,主要把握筑路机械的运行状态。通过听、看、查、问、试的形式,监督操作和保修人员平时的保养和小修工作,促使驾驶员自觉地贯彻执行保养制度,合理地使用机械。年度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逐级开展,便于积累机械技术状况动态数据和经营绩效资料。定期检查是一种按规定周期(一般每隔1~4年) 、分期分批进行的机械检验和操作人员审查工作,从而使筑路机械能够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提高筑路机械的完好率,保持与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筑路机械检查的主要内容。筑路机械检查主要包括: 机构与人员配备情况; 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筑路机械的使用、保养情况以及三率指标(完好率、利用率、效率) 的完成情况; 技术档案以及其他技术资料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筑路机械人员技术培训、技术考核及操作证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养修计划的执行、保养修理质量、修旧利废和配件管理情况; 筑路机械的挖潜、革新、改造情况以及节约能源的措施、方法和效果等方面。
(2)筑路机械使用管理
对所有设备按设备的技术状况、维护状况和管理状况分为完好设备和非完好设备,并分别制订具体考核标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由于筑路机械设备的综合性能不同,使用程度不同,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型重要设备,应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并实施三定制度,即定机、定人及定岗位; 对于综合性能和技术要求不高而使用频率较大的设备,可以交由基层部门管理,由上级部门统一监督; 而技术含量低、在施工中占次要地位的设备可由基层部门自行根据实行需要,采取管理措施。
(3) 建立预防维修制度
预防维修制度包括点检、巡检及定检。点检制指根据预防维修相关原则,通过定点检测,明晰机械设备相关性能,充分掌握机械故障的动态规律。点检制的实施,有利于把机械设备故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从而节约维修费用,减少工程施工损失。据悉,点检制能发现80% 甚至以上的机械设备故障。巡检制是进一步细化点检制,由相关技术人员在点检制的基础上,实现对机械重要设备进行监控,并指导操作人员。定检制则是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分析检查数据,并输入计算机中,详细保存检查相关数据,便于今后的维修。
(三)强化筑路机械的综合管理
筑路机械的综合管理是指将筑路机械的规划、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检修、改造、更新等筑路机械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统一起来,进行全面监控的管理方式。坚持对筑路机械的综合管理,把延长筑路机械的使用周期作为管理目标,成立专门的团队分别对筑路机械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细化监督,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确保每一个阶段的安全运行。城市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也将更为迅速的发展,道路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必将更为激烈,对于筑路机械管理的要求也必将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一定要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自身落后的管理理念,积极的与时俱进,发展自身的管理思想,从提升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出发,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优化配置设备,最大的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好筑路机械的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道路施工企业应学习全新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理念,加强对筑路施工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不断提高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让设备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我国小水电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小水电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67.6%;中部地区小水电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6.8%;东部地区小水电可开发量为15.6%。我国西部小水电资源目前仅开发了约10GW,占可开发水电资源的11.6%。开发水平偏低,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小水电技术可开发量及已开发量对比图(见图1)。
我国小水电资源开发量位居前6位的省区是广东、四川、福建、云南、湖南、浙江,开发量分别为4740、4560、4150、2810、2810和2290MW。2003年开发率居前5位的省区是广东、福建、浙江、广西和湖北,开发率分别为75%、59%、53%、49%和48%。
2小水电技术发展现状
小水电技术主要包括水能资源规划利用技术,小流域开发治理技术,建筑物设计施工技术,小型水轮发电机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及输配电技术等。其中流域规划技术发展迅速,流域规划技术主要包括小流域梯级开发、龙头水库开发、高水头电站跨流域开发等,在注重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的今日,通过把流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战略研究,找出符合整个流域最大水力资源利用率、最大发电效益、最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开发方案,使小流域得到统一合理利用。
小水电的水工建筑物技术主要包括:砼重力坝、砌石拱坝、小型砌石连拱支墩坝、砼拱坝、橡胶坝、砼面板堆石坝、土坝等挡水建筑物技术;发电引水、跨流域引水等引水建筑物技术。小水电水工建筑物投资比例大,工程进度也受其制约,水工建筑物一直是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的重点,优化设计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小水电设备技术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水电设备开始由常规设备向微机型设备转型,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计算机数字控制阶段。经济较发达地区已采用了先进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部分水电站和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在各地也普遍得到推广应用,一些小水电站通过采用置换高效转轮、新型励磁装置等新技术和新装备,设备效率大幅提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电站的更新改造势头良好。
我国水电站优化运行及流域梯级优化调度发展很快。梯级电站的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和水情测报系统接口,能对水库上游降雨量、水库水位等水文信息的自动接收,从而实现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调度。
小水电配套电网网络结构趋于合理,布局更可靠,运行更灵活,供电能力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低压线损率普遍从改造前的25%降低到12%左右。自《农村水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规范》(SL/T53)以来,农村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各地已部分实现了地区调度自动化或县级调度自动化。同时我国大力推广变电站自动化,目前农村35kV、110kV变电站积极采用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部分已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
在总结工程经验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水利部了涉及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试验、设备等各个环节的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小水电技术标准体系,很好地指导了我国小水电的建设和管理。
3小水电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的小水电开发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小水电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电气化密切结合起来,近20年来,国家以水电农村电气化形式组织小水电开发。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壮大和农民致富步伐的加快,目前小水电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小水电也成为满足农村电力需求、解决无电人口、扶贫、保护生态、替代常规电力等多目标的系统。小水电的发展,离不开小水电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的指导。
满足农村电力需求与解决农村地区无电问题始终是小水电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未来小水电的发展重点放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加大小水电产业规模以替代常规能源等方面,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提出“到2020年基本上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届时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能源供应结构、农村居民用能方式、电力消费总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这给小水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水电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按某一固定的增长率测算,更不能按翻两番这样的目标推算,因为它的发展最直接的受到资源的制约,可开发量有限,越开发越难,每年的开发量在控制好节奏、实行合理有序稳定的开发之后,也会进入下降期,最终会开发殆尽。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不同省份的发展比较,为我们合理确定小水电2020年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200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其中沿海部分省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3000美元,例如,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浙江为23942元,广东为19316元;2005年浙江人均GDP在3000美元之上,广东估计一到两年也将达到。这两个省份的发展实践可以认为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范例,小水电的开发也是这样,广东和浙江的小水电在2003年的开发率已经分别达到75%和53%,据此可以很有信心地匡算出全国小水电2020年的发展目标,尤其在2005年伊始得到了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下,我国小水电2020年能够实现开发率53%~75%,甚至更高的目标。相当于2020年全国实现小水电装机容量68~96GW,若按平均开发率65%以上计算,装机容量将达83.2GW以上。
我国小水电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水电的需求为目标,以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小水电厂及配套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重点,不断提高小水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及运行管理水平,保证发、供电质量,提高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增强小水电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小水电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是:明确目标,统一规划,加快实施,适当超前;技术先进,设备可靠,简单方便,经济合理;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优先选用系列化产品;以国产技术和设备为主,适时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发展总体目标是:2010年前,50%的小水电站及配套电网达到现代化水平。2015年,小水电行业全面实现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小水电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现阶段小水电企业将大量的精力放到承揽项目上,经营机制灵活;但是,技术开发大多数在吃老本,满足现状,开发机制弱化表现突出。
在未来小水电设备制造领域,通过创新开发机制,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对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行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发挥科研院所知识和科技人员密集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通过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家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载体,构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行业管理部门定期编制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国家指导目录,加快技术开发成果的普及和推广,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等中介组织、技术创新组织的作用,营造鼓励和倡导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逐步完善专业轮训和技术考核制度,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农村水电职工的业务素质。
制定农村水电现代化的实施细则,出台水电站、变电站设备更新改造和电站系统自动化建设具体实施的标准,逐步实现包括水电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管理自动化。
对于农村水电站,重视流域梯级滚动开发,梯级电厂要按流域整体规划进行设计和建设。优先开发具有季调节能力以上的水电厂。新建水电厂都要按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进行设计和建设。要对水电厂改造做出整体规划、总体设计。推广使用新型高效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5MW以下的水电厂,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要逐步实现电厂经济运行,梯级电厂要实现梯级优化调度。直流系统应和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调速器可采用微机调速器或油压操作器。电厂油、水、气等辅助设备系统要向控制与主机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广采用免维护或维护简单、维护量小的设备。厂房建筑设计应逐步实行标准模数,厂房建筑风格、造型和内外装修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与美化环境、发展旅游相结合。
另外,低水头水电站的开发比例将会加大,机组的类型和布置也会多样化。变速和变频技术、高压发电机(Powerformer)等设备和技术,在小水电站中得到应用。合成材料在小水电方面的开发应用将变得广泛。对于一些水电站,对主要部件甚至整个电站进行预制,采用箱式整装小水电,既快速又标准,该产品在产量上和规模上会得到发展,产品的系列会更齐全。
小水电开发的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15年的开发过程中,降低工程造价与减少运行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水电站环境和安全问题的技术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
制造业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一国兴衰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重新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提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都是希望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1]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特征
(一)工艺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通过装备运行检测、制造质量的检测等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如过程计量、环保与安全控制、产品质量等等,达到生产数据可视化,通过所有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使加工状态从依靠人员监控、事后检测来判断升级为加工过程中工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实时化。(二)工艺设计智能化、知识化采用数字化仿真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获取的加工过程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作出决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控制,使工艺设计从基于经验的试凑不确定朝向基于科学严谨推理转变。加工制造中所有的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运行系统中呈现透明、感知状态,使得制造工艺能够智能设计、制造工艺的实时规划,实现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知识化。(三)生产制造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智能制造装备的信息实时传感、综合分析控制、指令执行驱动等三大核心技术,将所有的设备与工位、设备与操作人员、设备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计算机统一联网管理,实现车间“生产流程网”。在离散制造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进行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远程检查管理系统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对生产任务中的急件和缓件实时动态调节;如果生产中遇到突发问题,即时解决,即时恢复自动化生产,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内涵是在建设专业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教性、针对性、发展性,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3]在制造业朝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传统意义上的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能制造业的人才要求脱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一)特色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面对“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需要培养懂得互联网操作,熟悉产业链,集创新、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调研,或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深度不够,造成毕业学生不具备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能力,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工艺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换代等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求。(二)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并且要在满足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节奏整体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做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准备,“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新信息化技术体系没有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几年后学生毕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供给落后于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智能制造业是制造产业在应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的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播方式。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在教学模式上,“授课”形同“授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师资组成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偏少,专业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训教师的基础理论薄弱而无法讲授专业课;在教学环境上,校内没有“理实一体化”、校外没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三、智能制造发展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智能制造的实现重点应凸显出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的实施,智能制造过程在企业内部呈现出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化、技术复杂化和工艺综合化运行状态,在企业外部的产业链中呈现出将生产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都作为端点互联,使生产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进行重构,因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一)智能制造改变生产模式传统制造过程是以产品为核心,工厂集中制造生产,信息相对封闭,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与品质。传统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离散,采用设计、工艺和制造分开的模式,人岗的匹配、机器的运转、物料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环境的安全等各环节之间信息不能高效、快速地传输,系统一旦出现异常,各环节不能协调一致,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智能制造模式是以数据互联为核心,模拟完成设计、工艺、编程、加工、装配、调试等环节,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为分散式、若干企业协同的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生产过程具有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等能力,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稳定性更高。(二)智能制造改变岗位设置,要求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制造发展智能装备,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需要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工业机器人硬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工制造、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技术人才,以及机器人的营销、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人才;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设备维护、操作编程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智能装备的专业岗位要求机电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对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2017年第1期2.智能制造实现智能生产,制造岗位本身的自动化,需要智慧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使得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逐渐被取代,淘汰简单的操作工,实现生产机器操作的无人化;处于一线工作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对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具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成为集操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智能制造的发展不只是要更多“聪明机器”进入制造业,而是更需要掌控“聪明机器”的人。“聪明机器”换掉的是出体力的流水线型、单纯重复性劳动的工人,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它们代表的“硬件”没有自主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协调能力,在由人所代表“软件”的主导下,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使“聪明机器”之间相互联合自动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信息处理,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生产建立车间内“物联网”底层平台。人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工作岗位承担着安装、维护保养、编程及改装工作,工作性质由操作转变为协调、评估,且由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作为其智力支撑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紧迫。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造”特色“智能制造”
将先进技术、自主性的劳动组织构架与人的智慧充分结合,使制造流程实现纵向集成。生产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能力。智能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者不仅是一个能够理解产品订单要求、读懂产品图纸、正确调整机器的工艺参数和修正加工过程中错误程序的操作者,还是一个对制造设备配备模式提升、实施框架结构创新、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的管理者,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智造”特色。(一)培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生产设备和手段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控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制造业处于自动化制造阶段;自适应、自我决策智能技术设备的应用,把制造业推向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阶段。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以及包含专家系统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变革,使得生产者要适应升级的基础设施设备,独立操作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进行维护维修,掌握产品生产新的工艺流程。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精湛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二)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人才智能制造通过互通互联使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纵向集成;实现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端到端集成;实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4]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建设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三)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智能制造是跨学科的一种复杂生产制造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涉及不同的学科,对从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一线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业者必须具备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要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养成初步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阶段,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复合型技能应用、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技能型服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工作岗位上,国家、社会大力宣传新时代产业技工的典型和榜样,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上,创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制造企业及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就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管理培训。
总之,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12局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的新要求。
作者:彭琪波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