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6 14:54: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性

篇(1)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宝钢案例发展研究”(编号:2016101410202);经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一、宝钢股份出售不锈钢和特钢业务简介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状态。同时,当年我国正在逐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钢铁市场运行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紧张,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经与宝钢集团协商,宝钢集团同意以第三方评估价格收购不锈钢和特钢业务。

根据2012年度宝钢股份年度财务报表,关于出售不锈钢、特钢事业部相关资产的说明如下:

2012年3月15日,公司召开2012年度第1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出售不锈钢、特钢事业部相关资产的议案》。

2012年4月1日,公司已完成下属不锈钢、特钢事业部全部资产、持有的上海宝钢特殊金属材料有限公司100.00%股权、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58.50% 股权、上海五钢气体有限公司94.50%股权和中航特材工业(西安)有限公司9.71%股权的交割工作,上述资产及股权转让金额合计413.1亿元,转让收益90.9亿元。

2012年9月1日,公司已完成持有的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54%股权、上海实达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40%股权、日鸿不锈钢(上海)有限公司20%股权的交割工作,上述股权转让金额合计26.6亿元,转让收益4.9亿元。

上述不锈钢、特钢事业部相P资产及股权转让金额总计为439.7亿元,转让收益总计为95.8亿元。

二、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前财务指标趋势

(一)钢铁分产品历年纵向比较。根据宝钢股份2007~2012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以宝钢股份历年分产品的毛利率为指标,比较冷、热轧碳钢板卷、宽厚板、不锈钢产品、特殊钢产品的盈利表现。(表1、图1)

由表1、图1可知,从2007年到2012年宝钢股份出售不锈钢和特钢业务前,不锈钢、特殊钢产品的利润表现不佳。不锈钢产品的毛利率虽然在2009年上涨至4.18%,但此后一直保持低下的状态,2012年毛利率甚至降到0以下的负值。在2012年宝钢股份出售不锈钢和特钢业务前,特殊钢产品则一直为负值的毛利率。

2007~2012年不锈钢产品、特殊钢产品的盈利能力很差,在毛利率指标上,与作为宝钢股份核心产品的碳钢系列差距很大。虽然钢铁产品的盈利表现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但宝钢的拳头产品碳钢系列能够一直保持稳定的正值毛利率,在各项分产品中对宝钢股份历年营业利润的贡献占主要地位,说明宝钢股份在碳钢系列产品上的强竞争优势。

因此,从分产品的毛利率指标来看,宝钢股份的确有舍弃不锈钢、特殊钢业务,专注于碳钢产品高端精品发展的必要。

(二)同业务行业内横向比较

1、不锈钢。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不锈钢行业的龙头,资源保障能力和技术研发实力均较强。主营业务是不锈钢及其他黑色钢材、钢坯、钢锭、金属制品的生产、销售。通过比较宝钢股份与山西太钢的不锈钢毛利率,研究宝钢股份在不锈钢业务上的盈利表现。(表2、图2)

相较不锈钢行业的龙头企业,宝钢股份的不锈钢产品毛利率历年都远低于太钢不锈。2009年宝钢股份不锈钢毛利率的峰值也并未达到当年太钢不锈的一半。与宝钢股份的优势产品碳钢系列相比,不锈钢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尽管宝钢一直在追赶发展不锈钢,但不锈钢业务的盈利水平与太钢不锈相比仍较差,宝钢股份的不锈钢业务的竞争力受到镍矿来源的限制。2012年宝钢股份出售特钢、不锈钢业务前,其当年的不锈钢毛利率甚至为负值,但太钢不锈仍保证其在不锈钢业务上稳定的盈利能力。在与不锈钢行业的龙头企业太钢不锈比较毛利率后,更加说明宝钢股份在不锈钢业务上的出售必要性。

2、特殊钢。从行业竞争来看,大冶特钢作为特钢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为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钢、高速工具钢等特殊用途的钢材,可向汽车、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等行业以及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服务。将宝钢股份与大冶特钢历年在特钢业务上的毛利率进行比较,来研究宝钢股份的特钢业务的盈利表现。(表3、图3)

由表3、图3可以看出,大冶特钢的毛利率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5%以下,除此以外的六年间基本在9%左右,甚至从2013年开始特钢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上升。而宝钢股份的特殊钢产品的毛利率却一直为负值,两家企业毛利率数值差距很大,宝钢股份的特钢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低于大冶特钢。同时,也说明宝钢股份的特钢业务,除去受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更与企业自身特钢的生产、技术等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因此,特钢业务并非宝钢股份的优势业务。

(三)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的必要性。据前文分析,相较同行业水平,宝钢股份的不锈钢、特钢业务的盈利能力明显不足,甚至对总体利润率水平有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导致两项业务盈利能力低下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业务协同劣势。由于能源来源、工艺布局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宝钢股份在不锈钢、特钢业务上长期以来总体盈利能力欠佳。宝钢股份的优势业务为碳钢,在主营业务中,其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来自碳钢系列。尽管管理层通过协同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同业对标找差等多种途径力求提升短板产品的盈利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根本改变成本竞争力较弱的状况。

2、成本劣势。从长期的角度,受节能环保和上海市城市规划定位等因素限制,上述成本劣势也难以就地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公司特钢产品采用全电炉冶炼,但钢铁企业是高耗能企业,上海又是缺电地区,用电成本高,外购生铁价格高,制造成本较使用高炉铁水冶炼的竞争对手更高。成本劣势将导致宝钢股份在特钢、不锈钢业务上的盈利空间缩小。

3、技术劣势。相比宝钢股份的拳头产品碳钢系列,不锈钢和特钢的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碳钢的技术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期,而不锈钢、特钢的技术一直处于上升期,虽然有成型的技术,但还是会隔段时间就研发出一些新的技术。继续培养技术含量较高且需求不会迅速激增的业务,宝钢股份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无法提升,务报表对股东不好交代。

综上,2012年宝钢股份的不锈钢、特钢业务转让战略有助于优化宝钢股份的资产结构,维护股东权益,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和股东回报率,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减少未来收益风险,是当时合乎宝钢股份广大股东利益的战略举措。

三、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后盈利能力变化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表4、图4)与其他几家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来比较盈利能力,宝钢股份依旧处于行业上游,且各家企业变化趋势相近,幅度差距大。说明宝钢股份在以普钢为主的钢铁行业中,实力较强。宝钢股份在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后,主营业务利润率有小幅上涨,盈利水平在行业内水平保持领先地位。

(二)净资产收益率。(表5、图5)2012年宝钢股份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后,宝钢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仍远高于普钢为主的武钢,说明将宝钢股份的盈利能力与钢铁行业的优质企业比较,宝钢股份相比主打碳钢产品的武钢企业表现较优,与特钢企业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行业内对比,在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后,宝钢股份较之其他钢铁企业仍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明显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宝钢股份在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的战略,在2012年之前,宝钢股份的两项主营业务的运营业绩不佳,毛利率低至负数。另外,由于不锈钢、特钢的生产技术要求高。从当年的战略制定因素来看,宝钢股份选择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确实具有必要性

宝钢股份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发生后,宝钢股份可将更多资源和能力集中于优势的碳钢产业,在钢铁企业中各项盈利指标占据前排,宝钢股份企业的盈利能力、行业地位保持稳定。宝钢股份在2012年出售不锈钢、特钢业务有其战略目标的长期考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宝钢2010~2011年财务报表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

篇(2)

二、投资方简介

1、投资方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投资方实力和优势分析

三、目标公司简介

1、基本信息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经营情况

(1)经营情况

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服务的发展现状,包括历年产量、销售收入等。

(2)资产负债情况

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要求能够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主要围绕公司战略目标,根据公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的需要以及产品规划,结合产业政策等有关因素的支持与制约,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二、目标公司市场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原理,分析目标公司产品销售变化及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

研究目标公司产品及行业的整体规模,具体包括目标公司产品及行业在指定时间的产量、销售收入等。

2、行业分析

主要包括行业内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行业总销售量年增长率、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发展方向等。

3、竞争格局

包括主要竞争企业基本资料、主要品牌经营策略、竞争品牌近三年发展情况、行业竞争态势未来发展预测等。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技术可行性。主要分析目标企业产品技术现状与规划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技术部门对目标公司实施的技术在行业内进行比选和评价,合理评估其技术先进性。

篇(3)

2014,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作为高利润行业,银行被普遍地当作高收入领域。长期以来,一方面,银行在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垄断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主要依靠其存款、贷款利率差额获益,近年来,随着国际对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的放宽、金融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以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从表1可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略有增加,这是国际新形势下,我国扩大金融服务种类,综合经营的结果,在收入的结构中,利息收入仍占主导地位,2014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平均达77.98%,2010-2014年,我国上市的11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七成多,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金融脱媒导致利差收益减少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主动改变盈利模式,尽快调整收入结构,扩大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其他营业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变营利渠道的必要性

近些年,我国银行数量增多,一方面,目前我国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增至16家,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崛起,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各大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被稀释,各银行各行其道的时代已经来临,2007-2014年,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蛋糕大小有限,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赢得更多、在银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各银行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收入日益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现金、存款、股票和基金的投资产品的消费额下降,中间业务的投资量增加,如银行理财产品等。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必定对商业的经营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2005-2014十年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平均3.135%,稳定在3%以上,在2014年出现2.85%相对低的利差收益。相比较利率市场化的瑞士和韩国,近十年来,韩国利差在1%-2%波动,而瑞士整体利差低于中国。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即时调整以往主要依赖利差营利的经营模式。

图1 部分国家的利差变化的比较

三、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渠道的可行性

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以上的紧迫性,从国家金融监管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金融监管政策的开放政策,我国商业银行逐渐从分业经营、监管转向混业经营。2005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自2006年稳步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随后几年里,银监会陆续出台了改革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政策。[1]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管理办法里,明确指出允许商业银行经营金融租赁业务,随后在2009年里,又推出就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进行试点的文件,近期,2010年,银监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在交易所债券交易试点工作。

除了政策保障外,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渠道来突破资产方面的困境,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公司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成员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发挥好各自在主体中的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商业银行高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扩大营业利润。

四、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内在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其获益能力。从内在因素来讲,包括收入水平、成本、不良贷款率、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等银行自身情况,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的利差,传统业务以及非传统中间业务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外部经济环境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金融环境的约束、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使得对各国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需要达到新的资本监管要求,这无疑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对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有着严格的限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营利,随着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差也可能呈现显著的变化,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状况。

五、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的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15-02

2011年国内知名的通信服务提供商B公司在2009年败走麦城后,终于修成正果,其国内A股IPO申请顺利通过了发审会①审核。按国内A股IPO的审核程序,后续的发行及上市对B公司来说将是非常有利的,公司由此将获得更大的资本运作平台,取得更好发展。本文试图对B公司国内A股IPO融资进行分析。

一、关于B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3年,多年来,公司专注于增值电信行业中的通信服务业务,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国内领先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商务人士的综合通信服务提供商。公司提供的通信服务涵盖语音通信、语音增值和数据通信三大业务板块。

二、B公司上市融资历程

2005年,公司拟于境外(美国)申请上市,并计划于上市前进行海外私募。2006年,随着国内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完成,IPO重启,公司遂终止海外上市计划,开始准备在国内A股IPO。2009年,公司国内IPO申请第一次上发审会被否,2011年公司顺利通过IPO发审会。

三、第一次上发审会被否原因

据媒体报道,2009年B公司国内IPO第一次上发审会被否原因主要如下:

(一)持续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报告期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797万元、748万元、7034万元,2007年净利润比2005年、2006年有较大增长。公司营业收入在上述三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大的是业务重组和职工薪酬下降。但招股说明书未对业务重组和薪酬变化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其持续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公司将多媒体业务相关资产出售,后又通过间接控股的方式将该业务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该业务前两年营业利润发生亏损,分别为1142万元、3050万元,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但在招股说明书披露中,并没有对上述重组事宜进行合理解释。该业务卖出、又买入的行为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确定性影响,导致发审委员对公司发展方向无法作出合理判断。

(二)权益融资的必要性不够

报告期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较大,2006年曾发生过大比例现金分红,公司权益融资的必要性并不迫切。

(三)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优势突出的产品,其中主营业务长途转售在报告期内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多方通话业务等新兴业务尚在拓展之中,竞争优势不明显,将来多大程度上能被消费者接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第一次上发审会被否原因剖析

笔者查阅了B公司第一次IPO申请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核对了有关数据及资料,对公司第一次上发审会被否原因剖析如下:

(一)关于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就ET业务重组,B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模拟编制的控制经营ET业务公司60%股权情况下的备考合并利润表,报表显示,模拟后2007年度净利润为5408万元,较申报利润下降1377万元,下降19.81%,具有较高盈利能力。招股说明书另外披露该项业务重组系B公司考虑国家政策限制所做的正常商业行为,并无其他用意。可见,对于B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有合理之处,但值得推敲。

(二)关于权益融资的必要性

融资只是IPO的目的之一,通过成功上市,企业可以进一步规范运作,提升管理水平,可以获得更佳的资本运作平台,提高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此,如仅因资金充足而否决企业的IPO申请,值得商榷。可喜的是,从下文将要述及的B公司第二次上会情况分析,其第二次上会时资产负债率仍然较低,货币资金依然充裕,进行了现金分红,但并未因此被否。这应该是发行审核理念的一个进步。

(三)关于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B公司报告期内多方通话服务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09.58%,发展势头良好。在此阶段,虽然长途转售业务收入有所下降,但基数较大,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因此,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换一个角度理解B公司的业务,是否可以说其核心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加强。

五、第二次上发审会分析

B公司第二次上会时较第一次上会时的报告期相对延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与第一次上会相比,第二次上会时公司经营情况大大改善,经营业绩、发展战略等方面更加清晰,未来发展前景明朗。第一次上会时被关注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一)持续盈利能力稳步增长

报告期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虽营业收入略有下降,但净利润和净利润率稳步增长,与第一次上会时变动较大的情况截然不同,从侧面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二)主营业务发展良好

长途转售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业务,逐年萎缩,但对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贡献较大。该业务无需再投入新的资产或人员,收入和利润能常年保持一定水平,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多方通话业务基于IP电话业务开展,能够共享现有的设备、技术、人员。业务的投入一般集中在初期购置软硬件搭建业务平台,日常的维护成本较低,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在平台支撑的峰值范围内无需新增投资,单位不变成本不断降低,毛利率会逐渐上升。

公司通过参股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四地为华裔用户提供包月网络电话服务,大力发展IP电话的下一代产品——网络电话业务。在第二次上会时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率为38.17%,成为北美华裔市场中第一大网络电话服务商,并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公司三块业务互相支持,IP业务规模虽有所下降,但其高毛利率和高毛利能够继续维持,为多方通话业务、专业电子邮件服务和网络电话业务(境外经营)的进一步成长壮大提供了足够空间和时间,能够促进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六、几点体会

(一)真金也怕火炼

可以看出,B公司实质上是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的企业,值得庆幸的是,其第一次被否后发展势头依然良好,并最终成功IPO。我们可以合理假设,如果有一家称得上是“真金”的好企业,处于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阶段,成功IPO并融来发展所需资金是其把握现有机遇的关键,如其IPO由于类似B公司等一些可以推敲的原因被否,自身又没有B公司的“好运”,将很有可能导致其丧失市场机遇,业绩出现下滑,市场上将少了一家好企业,出现真金也怕火炼的局面。

(二)可以“不差钱”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B公司两次上会时均处于“不差钱”的状态,而第二次上会并未因此被否。我们可以推测,在没有其他问题的情况下,随着发行审核理念的进步,“不差钱”并不会必然成为被否的理由。

(三)“雷打不动”的募投

由B公司前后两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出,虽然前后两次上会间隔时间长达两年,但前后两次上会时的募投项目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具体投资额和建设内容有稍许调整。在承认企业发展计划连续性的同时,我们仍可以对募投项目的设计多一些关注。

(四)失落的诚信

B公司IPO第一次被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发审委员怀疑其人为调节利润,诚信存在问题。深入分析,这种或许是不应有的怀疑来源于可怕的“有罪推定”。究其根源,与当代社会中诚信不足有莫大关系。如何找回失落的诚信,重建互信的文明,值得我们思考。

(五)谁的价值判断

篇(5)

一、引言

在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国际间金融变化不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新型股份制银行异军突起。因此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时候进行转型发展了。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我国银监会也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有了新规定,更加严格。这些新的规定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适时作出调整。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抢占银行资金,迫使银行提高利息率,给银行发展开来很多影响,同时促使银行进行转型发展。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实力雄厚,网点遍布全国大小城市,市场占有份额高,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组织治理不合理,受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影响变大。那么,我们有必要对现如今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二、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分析

基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更深入的了解其盈利能力,进一步优化银行盈利体系。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的分析

国内外学者衡量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是指每一单位资产能创造多少净利润,它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银行管理来自社会金融资源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是净利润与平均总资本的比值,其比值越大,股东投资回报率就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杠杆比率,而杠杆比率是公司的总资产与公司总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比率。可见,由于ROA通常较低,大部分银行使用财务杠杆来提高自己的ROE,使其股东增强对该行的信心。可见,从净资产收益率的含义间接知道,企业股东权益是全部股本总额,它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不大,这根源于银行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储蓄,净资产收益率未考虑到公司的负债。所以,要想综合全面的反映银行资金的营运能力,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就要选择资产收益率。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1.银行的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一直是世界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一个指标。巴塞尔系列协议的颁布以及我国银监会于2012年6月8日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使得该指标更加受到重视,它反映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一指标包含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其盈利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

2.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不良贷款率越低,表明银行的管理水平越高,预期损失越少。最近几年资源型企业等企业发展不景气,不良贷款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无法收回,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2014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去年整体上升20个百分点左右。

3.银行弥补风险损失――拨备覆盖率。而拨备覆盖率衡量的是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表示银行应对风险的防范方式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是商业银行为了预防不良资产造成损失而计提的弥补损失的准备金,它是在正常的经济年度提取的弥补损失的准备金,它不是对资产质量的直接反应。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财务指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从年报中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它们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基本没有差异性。从数据整理的结果来看,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挑战。从四大行的年报可以知道,中国工商银行ROA稳步上升,最近三年保持在1.40%以上;中国银行的ROA保持在两个百分点的起伏,2010~2014年中行的ROA一直在1.10%以上;中国建设银行ROA平稳变化,最近三年保持在1.42%以上;中国农业银行ROA最近三年维持在1.16%以上,由于上市时间较晚,在2010年以前一直处在1.0%一下。由此可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ROA有一定的差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ROA保持较高水平,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相对低。

资本充足率增强了银行防风险的能力和人们对银行经营的信心。在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53%,它的ROA是1.40%;中国农业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为12.82%和1.18%;中国建设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14.87%和1.42%;中国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为13.87%和1.22%。从这四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它的资产收益率也比较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而与拨备覆盖率成正相关。

四、完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金融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对策。

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对风险防范指标的严格规定、利率市场化推进冲击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对此,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设置专门的部门,为应对金融局势的变化而做准备。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业务,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客户资源的优势,其利润逐年稳步增长。本文研究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色不明显。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突出自己的业务优势,在某一领域做精做强。比如,工商银行虽然主要支持工商业的发展,但在工商业贷款方面,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私营企业贷款更容易,中小企业需要更多的审核条件,甚至抬高贷款利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落后,很多业务没法开启,占银行利润的比重非常低,更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带动其发展。

(三)减少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经营成本的减少需要银行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扁平化管理,信息传达不易失真,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合理布置网点,保证客户方便的同时节约银行的经营成本。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养和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业务在办理的过程更加快捷方便,更要培养客户自助完成业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安徽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81 简称“金种子”), 是以酿酒、化药、销售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占公司总股本的75%。公司成立于1997年中旬,由原来的种子酿酒公司改建,1997年7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如今该公司旗下员工多达8000多人,公司净资产超过10亿元。

二、金种子酒业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过程

(一)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指标之一,是反映利益的核心能力指标。财务工作中有许多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本文选用的主要指标有权益利润率、销售净利、销售毛利率和总资产

从表1中看出,3年内公司的获利能力的三大指标是逐年下降。公司2016年的其他项目存在大幅度的动,从2016年度的利润表中发现,2016年度的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2015年相比有很大的增长,直接导致了2016年度的净利润下降。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3年内公司的获利能力逐年下降的原因。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公司还能保持每年有一定量的盈利,并且没有亏损,已属不易。但是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公司的获利能力如果在持续几年的负增长,那么公司将面临倒闭的危机。因此,通过上述几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获利能力正在逐年下降。此项数据应该引起管理层和投资人的重大关注。

(二)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

从表2中的各项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四年内,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成波浪形,并且在2016年时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公司的偿债正在上升。究其原因,该公司在2016年内的销售量锐增,使得存货量锐减,营业收入大大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三)成长能力分析

由表3中可知,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自投产后,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说明金种子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竞争能力强,产品销售对路,市场前景较好。

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本积累率均大于0,且增速较快,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增多,持续发展能力及应付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大。

三、金种子酒业上市公司财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偿债能力弱

由于金种子集团的总体经营水平不高,公司高层只知道注重公司规模的发展,为图发展,而以债权资金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投资和运营所需要绝大部分资金,都是由向银行借款得来,导致负债所占的资产占负债总体中比重升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其中股东权益所占比率过低,企业所承担的负债压力太大。最后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减弱。

(二)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金种子集团在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公司员工对日常交易客户的登记制度过于简单,正常应当记录的交易客户的基本信息,例如交易金额或物品、交易时间等内容,没有系统规范的登记和保存。二是没有健全信用条件的规章制度。三是对公司内部应收账款中即时产生的坏账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坏账吞噬财务,并且在发现坏账时没有及时的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丧失挽救的最佳时机。四是在日常管理制度中,由于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没有把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绩效与日常签到制度相结合。

(三)现金管理薄弱导致盈利能力不强

企业对待现金存放不规范,造成资金或是不足或是闲置。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公司2015年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过低,可供周转的资金不足,造成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差,而在2016年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又显太高,造成现金过剩,而未能参加生产周转,资金的使用相应缺少计划安排,造成四年中这两项比率波动过大。

参考文献:

[1]芮韶升.浅谈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205-206.

篇(7)

二、编制依据

三、编制原则

四、研究范围

五、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六、研究结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背景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 项目选址

一、选址原则

二、区位条件

第五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六章 技术、设备方案

一、技术方案

二、设备方案

第七章 工程技术方案

一、总图运输方案

二、公用配套工程

第八章 节能分析

一、设计依据

二、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三、能耗指标分析

四、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五、结论

第九章 环境保护

一、设计依据及原则

二、建设地环境条件

三、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卫生

二、消防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一、组织机构

二、劳动定员与职工培训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一、项目实施原则与步骤

二、工程进度安排

第十三章 招标方案

一、招标概述

二、发包方式

三、招标组织形式

四、招标方式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十五章 财务评价

一、评价原则额、参数及依据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三、成本费用估算

四、盈利能力分析

五、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六、不确定性分析

七、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一、项目风险因素

二、风险规避对策

篇(8)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抵抗内外压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它要求企业要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满足成本也就是说要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使成本控制达到规定的、预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如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二、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成本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开支,管理成本的大小往往同企业的管理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管理成本也就越大。管理成本还跟企业的管理制度构建和执行状况相关,管理制度越健全,越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企业的管理成本越小。但是也不是说管理成本越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就越高。只有通过对企业管理成本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这些成本的使用效率。

第一,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确保企业盈利能力、股东权益、再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的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成本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成本支出越少,收益越高的时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通过控制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支出,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股东权益也随着提高,股东权益跟盈利能力是成正关系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够有效保障的话,股东的权益就无从谈起;通过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企业就能够节省出管理费用,通过对这些管理费用的再分配使用,就能够创造更好的生产力。所以,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能够有助于企业再生产能力的提升;而投资收益是企业生存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期望获得投资收益的。加强度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份投资都能够用到刀刃上,是每个企业管理追求的至高境界。

第二,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需要有效的界定必要的管理成本控制与支出之间的界限。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就是成功的。企业的管理成本之所以存在是有理由的,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缺少了管理成本的支撑,企业的管理活动根本无法展开。这里所说的对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基于企业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或者意识到了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控制活动开展没有有效开展前提下论述的。

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要界定合理的成本与不合理的成本成分,将每一份资金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利用,就是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原则。要界定管理成本是否有效,就需要对其成本付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只要管理结果没有效果或者效率都说明管理成本支出无效或者效率低下。

二、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

1.推行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制,增强成本管理的可控性。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议题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成本控制是个基础。要使成本控制卓有成效,必须把握成本控制的基本环节。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科学计划与控制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落实预算制度,是控制企业成本支出、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措施。企业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控制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使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程序化和规范化,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状况的根本好转。严格执行成本一票否决制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要不断探索把费用支出控制成果与各单位效益及职工工资挂钩,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使成本预算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成本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事,也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这是成本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为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制。质量是效益的基础,为提高资金投入与产出效能,必须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机制。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科学地建立各车间、各部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控制质量成本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各部门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实绩。通过实行质量成本的否决和质量索赔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化管理,使成本管理扎实有效。企业成本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基层生产单位成本管理也应从源头抓起,精心组织,平稳操作,优化结构,全过程的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强化成本的构成分析和考核力度。许多基层生产单位由过去只抓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转变为抓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生产投入机制,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管理,将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始终控制在生产的全过程之中。

四、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

成本控制绝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必须认真对待。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即:

1.将成本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起“成本”多数管理人员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生产,然而总成本的成本不仅产生于产品生产过程。也有相当大部分产生于市场营销、推销、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因而它们在成本控制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2.重视采购。许多企业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斤斤计较,而对外购投入却几乎全然不顾。采购部门的分析也往往过于集中在关键材料的买价上采购人员非专业化。对外购投入和其它价值活动的成本之间的联系又不为人们所认识。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错失了改变成本获取效益的许多良机。因而必须重视材料采购。

3.重视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企业降低成本的规划通常集中在规模大的成本活动和直接的活动上。占总成本较小部分的活动则难以得到足够的审查。间接活动如维修和常规性费用也不被人们重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企业也应给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以足够的重视。

总之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更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要求,遵循成本控制的标准。正确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促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抵抗内外压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它要求企业要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满足成本也就是说要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使成本控制达到规定的、预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如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二、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成本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开支,管理成本的大小往往同企业的管理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管理成本也就越大。管理成本还跟企业的管理制度构建和执行状况相关,管理制度越健全,越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企业的管理成本越小。但是也不是说管理成本越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就越高。只有通过对企业管理成本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这些成本的使用效率。

        第一,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确保企业盈利能力、股东权益、再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的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成本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成本支出越少,收益越高的时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通过控制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支出,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股东权益也随着提高,股东权益跟盈利能力是成正关系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够有效保障的话,股东的权益就无从谈起;通过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企业就能够节省出管理费用,通过对这些管理费用的再分配使用,就能够创造更好的生产力。所以,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能够有助于企业再生产能力的提升;而投资收益是企业生存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期望获得投资收益的。加强度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份投资都能够用到刀刃上,是每个企业管理追求的至高境界。

        第二,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需要有效的界定必要的管理成本控制与支出之间的界限。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就是成功的。企业的管理成本之所以存在是有理由的,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缺少了管理成本的支撑,企业的管理活动根本无法展开。这里所说的对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基于企业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或者意识到了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控制活动开展没有有效开展前提下论述的。

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要界定合理的成本与不合理的成本成分,将每一份资金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利用,就是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原则。要界定管理成本是否有效,就需要对其成本付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只要管理结果没有效果或者效率都说明管理成本支出无效或者效率低下。

      二、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

        1.推行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制,增强成本管理的可控性。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议题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成本控制是个基础。要使成本控制卓有成效,必须把握成本控制的基本环节。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科学计划与控制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落实预算制度,是控制企业成本支出、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措施。企业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控制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使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程序化和规范化,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状况的根本好转。严格执行成本一票否决制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要不断探索把费用支出控制成果与各单位效益及职工工资挂钩,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使成本预算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成本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事,也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这是成本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为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制。质量是效益的基础,为提高资金投入与产出效能,必须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机制。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科学地建立各车间、各部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控制质量成本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各部门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实绩。通过实行质量成本的否决和质量索赔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化管理,使成本管理扎实有效。企业成本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基层生产单位成本管理也应从源头抓起,精心组织,平稳操作,优化结构,全过程的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强化成本的构成分析和考核力度。许多基层生产单位由过去只抓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转变为抓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生产投入机制,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管理,将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始终控制在生产的全过程之中。

        四、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

        成本控制绝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必须认真对待。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即:

        1.将成本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起“成本”多数管理人员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生产,然而总成本的成本不仅产生于产品生产过程。也有相当大部分产生于市场营销、推销、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因而它们在成本控制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2.重视采购。许多企业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斤斤计较,而对外购投入却几乎全然不顾。采购部门的分析也往往过于集中在关键材料的买价上采购人员非专业化。对外购投入和其它价值活动的成本之间的联系又不为人们所认识。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错失了改变成本获取效益的许多良机。因而必须重视材料采购。

        3.重视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企业降低成本的规划通常集中在规模大的成本活动和直接的活动上。占总成本较小部分的活动则难以得到足够的审查。间接活动如维修和常规性费用也不被人们重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企业也应给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以足够的重视。

总之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更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要求,遵循成本控制的标准。正确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促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渐深入,商业银行在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还需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越来越受到银行业管理者的关注,而依靠过去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精细化的管理需求。作业成本法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始逐步被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研究、运用与推广。二、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先分别设置成本库,然后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最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原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资源;②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是企业为提供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至作业的依据。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项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将每个作业成本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中去的依据,也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三、商业银行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一)结合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应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由于制造行业的下游客户比较集中和容易辨别,因此作业成本法以产品导向为主。然而,银行的客户除了机构外,分散的个体是其主要客户,很难归类。因此,应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上,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方面,考虑价值链的构成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动因分析,描述企业的价值链,区分作业的增值性质和作业效率,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例如将非增值的作业外包出去,提高关键作业效率,进行作业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总额;另方面依据价值链成本战略目标,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选择适合的作业管理方法。1.从纵向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成本分析关注点整个价值流程。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产品的同时,沿着价值链,对客户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不仅在银行内部对产品的成本和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于客户消耗的作业成本和向商业银行提供利润的能力展开分析,而且在外部对客户成本和获利能力展开分析,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在内部而言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在外部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才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竞争优势。2.从横向上看,作业成本除了成本计算和分析,商业银行还应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支持作业上。

(二)将作业成本法与预算相结合。作业成本预算是确定企业在每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明确作业之间的关系,井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作业成本预算运用于银行中可以判断预算中各部分的执行状况,而传统成本预算只能对银行各部门进行预算,缺乏对银行成本发生动因的分析。作业成本预算除了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以外,还能够为在银行新产品之问的选择,提供可行的信息。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竞争也进步加剧;同时外部监管更加严格,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日益困难。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积极扩人收入来源外,另外个非常重要的方而就是要加强成本控制与肯理,以保证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结合作业成本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基础上,将节省下的资源用于正在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削减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这样银行可以有效平衡短期战术成本削减行动和长期战略成本管理计划,最终实现更高的成本削减,除此之外,这还可以促使银行提高其长期效率,更加快速、敏捷地相应客户需求。在实施二者的结合中,银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例如理顺银行的产品组合,使其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和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功能,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品,提高盈利能力;利用境内外包,从高固定成本结构转向可变低成本结构,获得灵活性,从而优化营运模式架构;提供多渠道的业务功能,使得客户获得独特体验,为简单的销售和服务业务提供令人满意的自助服务选择,同时集中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资源,与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互动。

篇(11)

一、十二师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必要性

目前,国内企业对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大多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导致模型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比较弱。超过一半的企业采用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其中近 40%直接采用了 Z 值模型及 ZETA 模型。十二师企业还存在着规模较小、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等诸多问题。因此,所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无论是在指标的选取、权数的确定,或是评价标准的高低上都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

二、十二师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