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6 14:5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

篇(1)

数字图书馆就是对具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声音、影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它是保存大量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是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让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客户终端访问信息资源。

2.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通读设施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

馆藏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通过馆藏数字化一系列信息技术处理才能构建一个数字图书馆。它是以电子化馆藏为主,将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于服务器存储介质上,以方便、快捷方式提供给用户利用。

2.2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广

网络传播扩充了信息的获取范围,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信息,为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及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3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众多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有序地集合在一起,并通过存储管理系统有效、简捷地提供给读者所需的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2.4数字图书馆网络传递快

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各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相互操作,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检索内容,取消了时间、空间和图书馆界限的限制,读者随时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3.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与联系

3.1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数字图书馆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它的读者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不同水平的,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平等的。并以丰富的馆藏资源满足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是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公众,同时传统图书馆还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广泛信息的需求;二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特色不同。数字图书馆是提供网络信息为主的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信息资源快速传递来满足读者需要。而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要通过收集、整理、加工等方式形成数据库后为读者提供服务。三是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多个检索点查询书目数据,还能进行深层次的内容检索,如全文检索,包括声音、图像等所有内容;而传统图书馆只能通过分类号、书名、作者、主题等进行书目检索。四是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信息既可以是拥有所有权,也只可以是仅仅是购买使用权,而传统图书馆基本上是采取一次性购入,永久拥有该文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五是数字图书馆在载体形态上表现为物理实体加“虚拟馆藏”,而传统图书馆以物理实体为主,馆藏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六是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智力劳动,而传统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对文献的整理、借阅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3.2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联系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传统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组织的技术基础,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基础。数字图书馆促进了传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4.图书馆的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失去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进程。一是图书馆数字化能推动馆藏注重质量;二是图书馆的数字化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三是图书馆数字化促进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四是图书馆数字化引起了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五是图书馆数字化推动了传统图书馆最大限度为读者服务的进程,如尽量延长开馆时间、尽力扩大开架范围,并使馆内工作人员从前台走向后台,开展网上参考咨询等服务,提高图书馆现代技术服务水平;六是图书馆数字化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E时代的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信息日新月异,加上教育部门对学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配备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数字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计算机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议题已摆到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面前。以往的老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单纯的老师传授解惑,学生是被动地学习,产生了不少的厌学学生;而当代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建构的合作,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生生之间建构意义时是互相的,学生自愿去深入学习。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数字化教育技术,能够在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先进教学理念的优势。就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来说: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主要学科数学来说,因其周密的知识系统性,相互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习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所以,在数字化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发挥数字化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我们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要任务。

一、数字化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课程整合将数字化技术看作是各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现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数字化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数字化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并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数字化技术与数学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通过不同的任务,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把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字化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手段。在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强调学生把数字化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对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要应用自然,顺手。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在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要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成是数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其余学科比较抽象,内容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加大,以往的老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为主,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资源困乏,学生学的乏味,没有学生探索的环境,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担心学生不会,所以讲得多,满堂灌,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很少,因此只能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思维没有训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最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还可以排除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充足的精力,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气氛中进行敏捷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全等形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相关的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轴对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列举出自然景观、建筑物、分子结构、艺术作品、窗花等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对称现象的无处不在,通过多媒体列举出的这些图形,引出轴对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形式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活动原先只有教师主宰,教法单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的境地,而借助多媒体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从原先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死学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不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且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进行矩形的性质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矩形的边、角、对角线三个知识点进行探索、讨论,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际生活中矩形的例子,通过多媒体动画,在大屏幕演示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当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时,让同学们观察现在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出矩形的性质,然后教师进一步把矩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比对,以加深理解。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题型丰富多样的、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如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为丰富,学习途径大为拓宽。《新课程标准》中把现代数字化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手段,应用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将数字化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当今的数学教师应熟知现代数字化技术,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让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四、新课改下数字化技术整合数学教学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效果

(一)通过数字化教学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局限在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整合资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数字化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大家都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理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二)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3)

标志设计是最具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既具有很强的抽象表现,又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在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下,具有视觉创新性,符合大众口味的企业标志在为企业创造效益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标志设计表现形式中涌现出了很多设计风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传播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以往传统标志的纯平面二维空间静态表现形式,不断地增加了动态化的传播形式。

一、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标志设计

当前新媒体技术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出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热点技术。新媒体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1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特性,其突出的两个特性:(1)交互性,顾名思义,利用新媒体技术用户可以与数字媒体或网络媒体进行各类媒体信息的交互。(2)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载体方面,包括数字化平台、互联网、各种信息集成界面等要素的网络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运用新媒体技术展示品牌形象是品牌建设过程中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关键因素。对品牌形象标志的展示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其高质量的视觉效果,促进品牌认知度的提高,动态化的传播形式吸引用户的眼球,并且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方式进一步扩展用户对其品牌标志以其背后的所传播内涵的了解,运用新媒体展示品牌形象更有效的提高用户的认可程度。

二、标志设计的动态化

所谓动态化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和似动现象把一些动态规律的有序图片连续的播放,产生出给人以视觉假象的动画。动画虽然不是新的视觉传播形式,但在标志设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能成为企业标志设计动态化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有利因素,对于企业形象塑造、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利益。动态化的标志使观者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图形,而是一组图形符号组合的动态化的整体形象。动态化的标志具有同一性、连贯性等视觉特征。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方式产生互动。例如图1,搜索引擎百度历年的几个不同节日的标志,它们都是动态、交互表现的,突显出渲染节日气氛、有趣味性等特征,对企业文化起到有力的宣传效果。标志动态化的表现形式都是围绕节日主题形式的展开,动态化交互式的标志与节日主题产生联系,而且根据不同主题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还有国外的Google的标志,能随着搜索页数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重要节日或重要事件期间而产生变化。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东西的基本特征一样,他们喜欢选取的东西中,最多的是环境中实施变化的东西,由于机体的需要是经由眼睛加以调节的,对于变化的东西自然要比不懂之物感兴趣得多。2固定的标志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维护统一的视觉形象,但单一的形象重复宣传,容易失去新鲜感,还有可能让观者产生厌倦感。标志在保持图形同一性前提下,其图形灵活适应的动态变化,能产生出有趣的视觉效果,即有新鲜感有维护统一的视觉形象。例如图2,2000年举办的汉诺威世博会其标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动态化的特征。这个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标志设计能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点所组成的结构与色彩的波纹图形,使该标志在整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形成富有动感的图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样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展示了难以捕捉、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动画视觉效果。通过新媒体技术,标志设计不在局限于某种固有的形式,而是一种抽象动感的视觉呈现。

篇(4)

实现数字化模式是高校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馆藏资源高效利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高校图书管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去一一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含义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化的实现使图书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时期,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诸多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就是把上述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使之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最后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模式

(一)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馆藏资源,这是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二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在检索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智能化的程度,检索的智能化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这种信息结构具有分布、开放的特征,此外数字化运行还必须要依靠高速可靠的网络环境;四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之间并非独立分割的,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上就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最突出的四个特征。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用户通过网络以及通信系统,会连接到一个咨询系统,这个咨询系统是隶属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这个统一的访问界面上,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任何自己想要咨询的信息和资源。此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还需要建立所有不同需要的文档,创设这些文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对一些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可视化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最终的系统模式,那么在建构这些系统模式的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操作和流程呢,可尝试通过“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及“动态行为图”这三种图形来建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结构图又包括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及对象类图四种,动态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及协同图四种,使用这些类别的图使系统可视化从不同的抽象角度来实现,一般它具有一下几种特征:可视化,表示能力强;容易掌握,方便使用;直接面向对象,简单明了。

三、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图书管理的数字化不但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还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和资料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使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形中推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二是方便图书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高效管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馆藏资源日益丰富,这种状况无疑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和困境,而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实现,不但可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还可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谓一举多得;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模式可有效促使图书资源和资料的全球运用和流动,进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可行性分析通俗来讲就是管理化的操作性问题,从当前发展的情形来看,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完全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首先在静态结构的设计方面,当前图书馆运行的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早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关联性,必须在静态设计方面下工夫,秉持面向对象的原则,积极构建数据模型及管理模型等,这样就从源头抓住了设计系统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动态性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更为开放的信息结构基础之上,其基本流程是非常方便简单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化的顺序图来反映,先是用户通过登录流通系统的用户使用的页面,接着输入密码及验证码等,顺利进入系统内部,然后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输入指令,传达到电子书刊所对应的模块,最后通过系统总程序的控制和操作来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立版权的电子书刊,整个流程快捷方便高效。

四、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管理的数字化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因此我们要做出积极努力,切实为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学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勇,张岩.浅论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苏洁.浅析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

篇(5)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为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开辟了新的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由静态的平面印刷媒体扩展到综合视听艺术的动态媒体。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到90年代初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的概念被提出。虽然,信息设计是基于网络媒体研究并以Web为中心的信息架构、网站组织、链接工具开发和页面设计开始的,但这一术语很快流行于数字多媒体、数字通讯等其它数字终端产品的设计。由于,信息设计最终是以“可视化”的信息传播去实现“用户体验”的数字终端产品或服务,因此也进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野。但是,信息设计与以往印刷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领域,是以“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UX)、“易于实用”(easeofuse)为设计目标的,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架构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更科学的方法和更综合的知识才能实现不同数字媒介的用户体验。

由于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网络化、全球化、即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征,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得到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和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视觉传达设计面对以数字媒体传播为主导,与印刷媒体、电视媒体共存的时代,媒体技术、传播方式、信息功能、视觉形式和设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设计理论和当代设计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继承延续、融和发展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共性

在日本《卡辞典》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在尹定邦先生的《设计概论》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由于媒体的发展作用于信息传达至关重要,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技术支撑、不同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包括视觉“符号”、“媒介”、“传达”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确切的讲,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是指利用视觉符号、视觉媒介传递信息的设计。

视觉传达是利用关于“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与识别;视觉信息首先表现为视觉符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信息传递中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认知获得信息;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色彩、形式、结构、行为、空间等视觉符号的组织、创意和设计,以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达的。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质,也是所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共性。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从设计策划、信息概念的视觉表现、媒介的选择到信息传达,都是以视觉形式的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它与当今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的信息设计是有明显区别的。信息设计从信息媒介的特性、信息架构、设计策划到视觉表现,都是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面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念,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和理论梳理。为了区分讨论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不妨称之为“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

(二)视觉设计的基本特征

所谓“视觉设计”,主要是指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以视觉创意设计为核心,通过视觉表现的冲击力、吸引力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实现信息传达并激发受众行为的设计。如品牌标志、商品包装、印刷海报、各类广告、书刊装帧、企业形象、电视包装等。在视觉设计中,对特定信息的视觉化创意与表达是关键,图式化、图像化的视觉表现效果有利于营造视觉传达的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图式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传达的往往只是一种概念的信息,传达的信息缺乏清晰度和准确性。因此,一般来讲,视觉设计在社会活动及商业活动中是引导受众行为的信息传达,是一种助推产品、服务或价值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而不是产品或服务的终端设计。通俗的比喻可以称之为“叫卖式”的设计。

(三)信息设计的基本特点

何谓“信息设计”?在弗兰克.西森的《数字信息设计辞典》中明确提出“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格林德?舒勒也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设计是将复杂的数据转换成二维视觉呈现,旨在交流、记录和保存知识。”从信息设计主要包括的图标符号、信息公告、网站网页、软件界面、电子地图、3G产品等数字终端交互设计等内容看,信息设计应该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通过对复杂的信息梳理、架构和视觉化的创意表现,有利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易于受众的理解、接受,为受众提供信息终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的视觉化设计也是一个基本特点,但更重要的是信息传达的清晰、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实现用户体验,满足受众对信息资源的消费。通俗的讲,信息设计是可以叫做“信息终端产品设计”、“信息消费的设计”。

三、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主要区别点

信息设计的概念引人中国已有十年左右,但近几年视觉传达设计界特别关注信息设计,一些高校办起了信息设计专业或开设了信息设计课程,设计企业也把信息设计作为了重要内容。但是,是否把握住了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还值得商榷。要了解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我们不妨从信息载体、设计权利、检验标准、专业技能等方面与视觉设计加以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点。

(一)信息载体

视觉设计以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在视觉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和视觉感染力为主要目标的,图形图像符号的指向明确、形式直观、注重色彩,往往将文字也作为形式符号纳人图形化设计考虑,它有利于营造信息传达的氛围、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具有视觉传达的直观性和整体性特点,易于实现视觉信息的瞬间传达和增强视觉感染力。但视觉设计中由于注重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信息设计以图表、图标、文字符号为主要信息载体。在信息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的准确有效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对信息的架构、信息媒介、信息功能、应用方式等更为关键,是把信息传达作为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是把信息的准确有效作为第一位的,但良好的视觉化表现是实现易于受众理解和用户体验的主要方法。

(二)设计权利

在信息传达设计中,一般包括了信息来源(者)、信息媒介(设计与媒体)、信息目标(受众)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实际上反应了三种权利关系。在这三种权利关系中,受众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受众首先是信息传达的目标对象,是信息者追求的目标;其二,受众是信息需求者、寻求者;其三,受众是信息传达的“反馈信源”。

在视觉设计中,由于多数情况下是信息的推广或推销,信息者处于信息传达的主导地位,设计者与媒体的目标成为实现者的意图,信息受众的权益往往被忽略。视觉设计中是信息传达的内容决策在前,所谓对受众群的市场调研、设计策划也都是在受众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者、设计者和媒体也不需要受众对所传达信息的直接反馈,而是以激发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或消费行为作为检验传达效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视觉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具有者的强制性,受众本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实际的视觉设计中,受众却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失去了主动寻求信息的权利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信息后就完成了信息传达过程。

在信息设计中,由于是通过信息传达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受众与消费者是第一位的,信息者的决策是以受众或用户的信息反馈为依据的,设计者、媒体或产品是以满足受众或用户的需求而实现用户体验为目标的。在信息设计中受众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者、设计师与媒体、受众的权利是一致的,信息者首先考虑的是受众需要什么,设计者和媒体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是要尽可能把需求的信息反馈到者、设计者和媒体,以获得更好用的产品和更贴切的服务。可以说,信息设计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完整的循环过程,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三)检验标准

视觉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设计是否适应了信息的媒体;二是设计创意和表现是否具有视觉感染力的传达效果;三是能否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或消费行为。这些标准都是很难量化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性,所谓标准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以带动的后续效益确定信息传达的成功与否。

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通过仪器设备对信息终端产品进行技术测试的;二是通过用户体验检验出是否好用,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三是可以对信息服务的受众满意度调查进行量化。因此,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是可以具体到每一件信息终端产品和每一项信息服务的。

(四)专业技能

视觉设计长期以来以平面印刷设计为主,对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除了对市场的了解、受众分析和懂得印刷技术外,最主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活跃的创意思维和扎实的艺术表现能力。相对信息设计而言,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是比较单纯的。视觉设计中通过调研和策划程序,进人设计阶段后,往往设计师可以独立作业并完成设计项目,然后直接进人制作和媒体。

信息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层面远比平面设计更为复杂,面对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科技、新媒介、新工具、新环境和新的用户需求,信息设计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相关领域的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设计目标。所谓信息设计师,在美国往往是指具备信息架构知识和掌握信息设计工具的平面设计师。而信息设计师仅仅是信息设计团队中的成员之一,设计团队中包括了数字技术、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认知心理学、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程师、设计师和专家组成。设计团队应具备使用各种研究工具,调试研究方法,统筹研究过程,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定性和定量的用户研究等,从最基础的调查研究开始设计行为的能力;具备使用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各种信息组织方式重组信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能的信息转化能力;具备编辑信息内容,使之清晰、明确,能够被目标用户理解的沟通能力;具备创建初步的可视化信息模型,可以用于设计讨论或用户测试的原型设计能力;具备创建各种图形以转化信息形式,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可视化能力;具备设计信息产品的视觉感受,使目标用户能够迅速定位所需信息的图标与版式设计能力;具备掌握测试工具和方法,能够与目标用户共同完成信息产品设计的用户测试技能;具备能够与不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项目的协作与角色互换能力等。

篇(6)

现在很多中学都为避免学生上网而禁止学生带手机,这往往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使问题更加难以应对,看了阮博士的调查报告后,结合日常生活的体会,我确实感觉到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背后的原因还在于数字公民素养以及相关教育引导的缺失。

在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上,我觉得除了当前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的禁止使用策略外,更应该考虑的是给予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引与锻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或者通过班级群弥补不在校时师生之间沟通的缺失,等等。学生在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个人学习发展的成就感的同时,往往也压抑了技术使用失范行为的概率。

同时作为一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觉得家长在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巨大。我的选择是让孩子尽早接触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如和孩子约定上网时长,陪同孩子玩一些智力思维的游戏和学习型APP等。另外也希望学校要在育人目标中纳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而且将其贯穿于青少年学习成长各个阶段,利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素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根植于“数字化”这个技术背景,二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对中小学生实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时,我认为应该注重四个“合”,具体如下:

第一,与学校管理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办学目标中整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具有“数字素养”,即学校的管理理念及业务运行方式应体现数字时代的特点。

第二,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应用是基础,因此建议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师示范长期濡染,或在一些信息化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应用锻炼。

第三,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应该置于数字时代社会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第四,与教师培训的“契合”。我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的知晓程度并不高,自身的数字公民素养和指导能力也不容乐现,这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因此需要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并通过教师串接家长和学生,营造一个协同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氛围。

(马建军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篇(7)

业界对“全媒体”概括和分析颇多,观点也不完全一致。较为相近的概括为:“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体”。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随着传播领域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电子音像、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和载体,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Pool)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现实体现,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介质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和传播行为。

全媒体、融媒体基于互联网基础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通用媒体。通用(incommonuse),可以解释为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后汉书·律历志下》:“各有改作,不通用。”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通用媒体可以初步描述为,在互联网IP技术的基础上各类媒体功能逐渐融合成为具有全媒体、融媒体特性的综合性数字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性数字信息运营服务门户。其基本特征应该包括全覆盖(Full Coverage)、全业务(Full Service)、IP化。在互联网IP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信、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将日趋融合。随着网络逐渐融合(网络逐渐IP化),不仅仅是媒体,包括关联产业,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传统信息产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边界可以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边界也可以消解。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通用媒体时代。

通用媒体的基本构成

在实业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通用电气公司(GE)各自体现了其行业的通用特征。通用汽车公司(GM)成立于1908年9月16日,由威廉·杜兰特创建。其标志GM取自其英文名称(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前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通用汽车公司各车型商标都采用了公司下属分部的标志。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杰克·韦尔奇曾担任GE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通用媒体集中体现着传播业界及关联产业界有着广泛共识的全媒体、融媒体特征,其基本构成要素和环节包括:

1.通用技术:基于互联网IP技术的运算技术(Cpu/Gpu)、显示技术(大屏幕、高分辨率)、能源供应技术(包括能源供应来源、续航能力、供应方式等)、传送技术(编码解码能力和技术基础)等互联互通的技术应用。

2.通用传输:基于IPTV平台上的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传输,以及可以与互联网IP技术对接的数字卫星传输、无线地面数字传输等。

3.通用载体:终端载体是多元化的,又是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终端载体是智能化的,又是集成统一的平台。通用媒体平台可以由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有机构成,多终端协同、系统化运行。

4.通用内容:以互联网IP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有机整合,以及数字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突破现有媒体介质跨媒体传播。

家庭客厅终端的通用媒体时代

目前家庭客厅终端已成为各终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的焦点平台,跨界竞争日趋激烈。TCL爱奇艺智能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小米盒子(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利用互联网升级换代,改变了传统电视机,也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业务模式。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发生变革,观众不仅看电视,还要用电视、享电视。

家庭客厅终端以其海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功能,正逐步成为通用媒体中心。其基本功能布局初步可以概括为:

1.家庭娱乐中心。数字音视频内容供应地,数字家庭游戏基地。

2.家庭信息中心。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全面搜索、查询、引导、互动、分享、交易、支付,可以整合信息数据,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应用,推动信息消费。

3.家庭社交中心。社交化电视,社交互动、交互行为。集聊天室、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功能于一体。

篇(8)

一、虚拟性特征

虚拟性作为数字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具体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运用,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和角色建构,这些不存在的场景通过计算机变得更加生动,让人无法分辨。

另外,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创作出了许多虚拟人物,觉得观众的喜爱。例如: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影片中,男主角与老虎在海上漂流227天,主角之一的老虎,就是由数字技术手段虚拟出的角色。虚拟制作的老虎生动活泼,在剧情中的表演也非常惟妙惟肖。另外,虚拟技术还被人们运用在行业宣传方面,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让人们感受真实的场景。虚拟技术可以形成二维和三维空间,不仅包括视觉和听觉,还包括人们其它的感官体验。游乐场的一些游乐设施就是运用虚拟技术的典型代表,人们佩戴数字手套等电子设备,可以感受更加真实的游戏环境,提高人们游戏时的体验水平。

二、交互性特征

交互性特征体现了为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它让数字媒体艺术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并且更加有生命力。之前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体现为信息创造者将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受众,但是数字媒体强调创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传播模式。有些时候,这种沟通和交流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艺术创造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考虑观众的感受,从而对艺术作品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因此,艺术创作者兼任着多重角色,有时候甚至担负着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为观众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宣传之中,加强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微博作为当今社会的热门社交网络,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与协调功能。人们通过微博这一媒介,文字和视频等内容,其它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媒介了解到彼此的信息。通过微博,人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也提高了人们参与交流和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也为人们了解和学习艺术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热情。

三、普适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普适性体现为受众的人群更加广泛,参与的人群更多。例如以前拍摄出一张好照片需要非常多的条件,但是现在拍摄照片变得更加简单易行,还可以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照片的美化和修改,使照片在后期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效果。拍摄手法的多元化和拍摄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摄影的兴趣,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学习摄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手法的更新,人们电脑绘画的水平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之中。例如,在绘制传统国画时,往往需要准备许多工具,但是通过电脑绘制国画就方便了许多,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调色盘进行颜色选择,从而绘制出更加完美的图片。与传统绘画方式相比,运用软件绘制图片显得更加方便和具有操作性,人们也更能在数字媒体艺术平台上进行创作,改变了人们绘画和欣赏艺术的传统形式。

四、易变性特征

易变性是指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易于对数据进行编辑和修改,通过这些修改,在最终的艺术展示效果上产生变化。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创作元素如画面、声音、文字、视频等均被数字化,变成了易于编辑的二进制中的“1”和“0”。大量的资料成为了这样数字化的形式,即使发生很大的改动也只会耗费极小的资源。例如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反复思考和修改的过程,这往往导致材料的浪费。但是通过数字绘画手段进行绘画时,各种颜色可以被RGB等数值所替代,在颜色调整中,只需要改变RGB等数值,就可以对想要得到的颜色发生任何的调整。同时数字绘画的过程中,如需变更,可随时撤销操作,并修改,直到艺术家对结果满意为止。

篇(9)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2-0436-02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HOU Li-na

(Baicheng Medical College, Baicheng 137000, 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n integration of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storage and playback of text, sound, image and grap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mputer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eans in college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medical teaching will giv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eachers in medical school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Key words: multimedia; medical colleges;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近些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已经成为医学院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热点,多媒体卓越的教学功能对医学院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动态过程的理解,也将医学院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全新境界,把学生带进到一个图文并茂的新天地。

1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1.1基本概念及实质

多媒体是由两种以上单一媒体融合而成的信息综合表现形式,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作用;多种设备支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应用。

多媒体的实质是将不同表现形式的媒体信息数字化并集成,通过逻辑链接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实现交互控制。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的技术,包括将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而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等等。

多媒体技术人实质是将自然形式存在的媒体信息数字化,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加工以一种最友好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使用。

1.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多样性和数字化等五个基本特征。集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软硬件技术的集成。

实时性:由于声音及活动的视频图像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连续媒体,所以多媒体技术必须要支持实时处理。

交互性:向用户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

多样性:指媒体种类及其处理技术的多样化。

数字化: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关键设备是计算机,所以要求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都要进行数字化。

2多媒体应用于医学院教师教学的优势

将多媒体应用于医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作者,多媒体的作用优势也非常明显。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即用计算机模 拟人体或实验动物,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验环境和手段,使学生能更方便地观察人体或实验动物,在条件参数改变下的各种状态,其中有些状态在一般动物实验条件下往往是难于观察到的。由于光盘技术、语言识别、触摸式屏幕显示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用的计算机模拟病例光盘等已试制成功,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供应,利用这种光盘可方便地显示手术室等现场实际图景和情况,或有关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供学生学习。

高质量的医学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医学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非要重要的位置。研究出适合本身学校教学特点的医学多媒体课件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此项工作,可以提高制作者的专业水平,营造多媒体教学气氛,推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作用,把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及动作对医学上较为模糊的概念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形象生动的课件,不仅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也能便于学生理解。

2)提高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的热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和图形进行处理,多渠道传递课上教学信息,不但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引起学生上课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能积极参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进行。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医学院教师教学中,能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变为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感官刺激,学习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医学复杂问题的难度。

3)能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在医学院传统教学中,教师面对课堂上众多的学生,由于学生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这样既限制了后进生的进步,又影响了优等生的学习热情。而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医学院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挤出时间加大课堂上的练习容量: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书写板书和重复讲解而浪费较多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少,课外负担重。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节约了课上时间,相比练习容量增加了,有助于学生课上实现对知识的强化。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教学的新思路,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既使知识信息传递快,又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进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多媒体可以通过能图形的演示变化等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3多媒体应用于医学教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多媒体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多媒体在医学院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根据每堂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2)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医学院教师教学手段相比,有很多优点。但它仅是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学工作仍然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仍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教师也要加强板书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应用生动的语言、充满激情的语调来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3)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发挥

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并不能忽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取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功能和作用。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教师的助手,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更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先后顺序的组织都应当是医学院教师在充分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制作的。

4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较多不足,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医学院教学改革的新型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医学教师教学中,符合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殷切需要。作为高校教师,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充分利用好学校多媒体设备的同时,应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做到优势互补,为社会培养更多创造型、探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5): 197-198.

[2]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25(8):73-76.

篇(10)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第二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越时空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大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媒体形态变化基于三大需求,在技术创新的保障夏而发生,而新媒体形态一旦发生变化,并运用于公众,则其必然带动社会创新,引起社会应用的变化。新媒体的诞生是由其全球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媒体一直与基于固网的intemrt紧密相连。像新浪、搜狐等信息门户,当时都被划为新媒体的代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消费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媒体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此外。新媒体的概念不但具有相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换言之,在某一特定时期,新媒体具有确定的外延。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与进化,基于方寸屏幕与移动网络的移动新媒体也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二、移动新媒体

移动新媒体是一种点对面的广播形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移动新媒体,就是以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为接收与交互的终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利用大功率卫星信号覆盖全国范围,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同频、同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限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传输新媒体形式。新媒体带来数字生活与普通百姓之间亲密接触:一边看电视上的世界杯球赛直播,一边与好友打可视电话讨论比赛期间也许还在用手机接收来自比赛现场的进球片断。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传播的高速推进,以IP电视、手机电视、宽频电视、移动电视等为越来越多的百姓所熟知。也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1 所谓手机电视,是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是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咨询服务的业务。其优点是可以交互、用户管理和计费机制完善,可以非常方便地制定视频节目和互动操作。目前,收集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蜂窝移动网络实现,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三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利用移动网络实现的方式。目前美国和我国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依靠现有网络实现的,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基于期GPRS网络,中国联通则是依靠其CDMAIX网络。这种手机电视业务实际是依靠媒体流技术,把收集电视作为一种数据业务推出来。

2 网络视频作为互联网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视频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人们的预料,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食品接受节目、学习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制作网络视频节目与别人分享。网络视频崛起的原因在于它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适当地表达,甚至有机会成为焦点,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欣赏与众不同的节目,都可以新鲜的创意等。

3 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有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的新闻,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

4 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传播的电视类型,即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专管成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式态,它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电视分为四个等级:有限清晰度电视:标准清晰度电视;改良清晰度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使电视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收视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而且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对传输的内容进行加密,并可以制定灵活的收费平台,而这些都是模拟电视所无法做到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307-04

A DCT Digital Watermarking Algorithm Based on HVS

ZHOU Ho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watermarking and the methods to realize it and then put forward a watermarking algorithm of the digital image which is based on DCT domain and considering the HVS. With Matlab programming tools, a small digital watermarking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and realiz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watermark algorithm which can embed, extract and attack a digital watermark. The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show that this watermark algorithm has a strong non-visibility and robustness.

Key words: digital watermarking; DCT; HVS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图像、文本、视频、音频等)纷纷以数码形式进行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和传播。在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迅速与便捷时,如何保护这些数字化信息如版权保护、信息安全、数据认证以及访问控制等,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由于传统加密方法对多媒体内容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水印技术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了信号处理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1 数字水印

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技术作为一种信息隐藏技术,其核心是在不影响数据可用性的前提,通过一定的算法在多媒体信息中嵌入不可移除的标志性信息。这些标志性信息可以是版权标志、用户序列号或者是产品相关信息等,以便保护数字产品的版权、证明产品的真实可靠性、跟踪盗版行为或者提品的附加信息。但与传统加密技术不同的是,数字水印技术并不能阻止盗版活动的发生。

1.1 基本分类

数字水印按不同的出发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分类有:按特性分为:可见和不可见水印;按载体数据分为:图像、音频、视频、文本以及网络水印等;按检测过程分为:非盲、半盲和盲水印;按内容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水印;按隐藏位置分为:时(空)域和变换域数字水印;按用途分为:票据防伪、版权保护、篡改提示和隐蔽标识水印。

1.2 基本特征

数字水印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2-4] :

1) 鲁棒性:指不因多媒体文件的某种改动(信号处理、几何失真、欺骗攻击等)而导致隐藏信息丢失的能力。不同的水印应用对鲁棒性要求不一样。

2) 不可见性(透明性、不可感知性):利用人类视觉系统或听觉系统属性,经过一系列隐藏处理,使目标数据没有明显的降质现象,而隐藏的数据却无法人为地看见或听见。通常用峰值信噪比PSNR (the Peak of Signal to Noise Ratio) 和掩蔽峰值信噪比MPSNR (Masked 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 来衡量[5]。

3) 抗篡改性:与抗毁坏的鲁棒性不同,抗篡改性是指:水印一旦嵌入在载体中, 攻击者就很难改变或伪造。

2 数字水印的实现

数字水印系统实现的典型过程包括:水印的嵌入和水印的提取或检测。

2.1 数字水印的嵌入

图1中的水印信息W为任何形式的数据,如随机序列或伪随机序列、字符或栅格、二值图像、灰度图像或彩色图像、3D图像等。水印生成算法G应保证水印的唯一性、有效性、不可逆性等属性。密钥K通常可在不同环节嵌入如:信息预处理、嵌入点的选择和调制控制等,用来加强安全性,以避免未授权的恢复和修复水印。所有的实用系统必须使用密钥或密钥的组合。

2.2 数字水印的检测

检测水印的手段主要两种:一是在有原始信息时,做嵌入信号的提取或相关性验证;二是在没有原始信息时,对嵌入信息做全搜索或分布假设检验等。

3 离散余弦变换(DCT)数字水印算法

3.1 数字水印算法

从数字水印算法实现的角度来划分,水印算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方法是将数字水印按某种算法直接叠加到图像的空间域,即空间域算法,另一类方法是先将图像做某种变换(特别是正交变换),然后把水印嵌入到图像的变换域(Transform Domain)中(如DCT 域,Wavelet 变换域,或其它变换域等),即变换域算法[6]。

较早的数字水印算法大都是空间域上的,通过改变某些像素的灰度将要隐蔽的信息嵌入其中。考虑到视觉上的不可见性,水印一般是嵌入到图像中最不重要的像素位上( 如LSB : Least Significant Bits)。空间域算法的普遍缺点是:鲁棒性差,尤其对滤波、量化和压缩攻击,而且嵌入信息量受到限制不能太多。但空间域方法的计算速度通常较快,而且很多算法在提取水印和验证水印的存在时不需要原始图像。而变换域水印算法则通常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对图像压缩、常用的图像滤波以及噪声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同时还可嵌入大量比特数据而不可察觉。因此基于变换域算法的数字水印技术更受青睐,逐渐成为水印技术的主流。

3.2 DCT基本原理

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简称DCT,是变换域水印算法的典型代表,并常被认为是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准最佳变换。DCT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傅立叶变换的对称性,采用图像边界折叠操作将图像变换为偶函数(余弦)形式,然后对这样的图像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变化后的结果将仅包含余弦项。

3.3 DCT基本公式

一个长度为N的序列f(x)的一位离散余弦变换C(u)的定义为:

(1)

它的离散反余弦变换(IDCT)由下式表示:

(2)

其中a(u)有如下定义:

(3)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使用的是二维DCT,对一幅N×N的图像C(u,v),它的DCT变换为:

(4)

它的离散反余弦变换(IDCT)为:

(5)

4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的DCT数字图像水印算法

4.1 设计思想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ion System,HVS)的自适应DCT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HVS对于图像的感知特性来限制水印嵌入的位置和强度,从而提高水印的不可感知性和鲁棒性。从信号处理的角度看,在载体图像中嵌入数字水印可以视为在强背景(即原始图像)下叠加一个视觉上看不到的弱信号(水印)。而对人类视觉影响最大的图像因素就是背景照度、背景纹理和信号频率,这三点决定了对比度门限值,因此只要叠加信号的幅度低于HVS 的对比度门限,视觉系统就无法感觉到信号的存在。

4.2 基于HVS频率响应函数选取DCT嵌入区域

视觉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6)

其中ω为视角正对的径向频率,单位为周/度 (Cycle/Degree)。a、b、c为确定人类视觉特性(HVS)曲线形状的常数。当ωmax=3周/度时,HVS曲线的形状可表示为:

(7)

矫正函数为:

(8)

其中,a=11.636度-1 ,这样,矫正后的视觉系统频率响应函数为:

(9)

利用公式:可将二维DCT系数(μ,ν)对应的径向量频率ω的值求出。其中,ωx是依赖于观测距离的采样函数,N是DCT变换块大小。

现将每个8×8的图像子块分别进行DCT变换,并将DCT系数进行Zig_Zag排列,然后将DCT系数变换为相应的ω值来选取每一子块的嵌入区域。如图3所示。

根据矫正后的视觉频率响应函数,所选取的加水印区域如图4所示。为了增强算法的稳健性,利用了多重嵌入技术,即pi1(i=0,…,5) 用来嵌入1 bit的水印信息,同理, pi1,pi2,pi3,pi4(i=0,…,5)分别用来嵌入1 bit的水印信息。该算法中,每个8×8的子块可以用来隐藏4 bit的水印信息。

4.3 嵌入、提取算法的实现

基于HVS的DCT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的基本实现思想是先将原始图像分成8×8的子块,并分别对每一子块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然后随机函数来选取(1,8)之间的随机数,将随机数与水印分块一起嵌入到DCT变换系数的位置,然后将嵌入水印信息的DCT系数的子块进行逆DCT变换,最后合成为嵌入水印图像。提取算法与嵌入算法相似。

4.3.1 嵌入算法实现

1)原始图像和载体水印图像分别进行划分为I(N1×N2),W(M1×M2)。

2)将I分成8×8的子块。对每一个子块分别进行DCT变换:

(10)

变换后存入数组cda0中。

3)将W(M1×M2)分成8×8的子块。

4)取随机数K嵌入到载体图像中。公式为:

cda1(x+1,y+8)= cda0(x+1,y+8)+alpha*k1

cda1(x+2,y+7)= cda0(x+2,y+7)+alpha*k2

cda1(x+3,y+6)= cda0(x+2,y+7)+alpha*k3

……

cda1(x+8,y+1)= cda0(x+8,y+1)+alpha*k8

其中alpha为50,x和y分别是水印图像的8×8的子块数。

5)对嵌入水印信息的图像cda1进行IDCT变换。按照水印子块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放置,组合成一个完整图像。

4.3.2 提取算法实现

1)将待检测图像分成8×8的子块。对每个子块分别进行DCT变换得DEI1m,n(i,j)

(11)

变换后存入cda1中。

2)对cda1(x+1,y+8),cda1(x+2,y+7),cda1(x+3,y+6)……,cda1(x+8,y+1)位置进行信息提取。其中x和y分别是含水印图像的8x8的子块数。

3)将提取的水印信息读为二维子块EWI1m,n(i,j),并将EWI1m,n(i,j)按照水印子块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放置,组合成一个完整图像。

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用MATLAB语言编程,以数字图像为实验对象,模拟开发小型数字水印系统,并进行了相应的鲁棒性测试。该系统实现了基于HVS的DCT数字图像水印算法,执行水印图像的嵌入与提取操作,并针对此算法执行高斯噪声、剪切、滤波、JPEG压缩等多种信号处理操作的攻击测试。同时还计算了峰值信噪比PSNR及水印相似度。

5.1 水印嵌入及提取仿真

从图5可看出该系统可成功执行水印图像的嵌入与提取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见性。

5.2 鲁棒性测试

图5未受攻击的水印图像嵌入提取结果 图6白噪声攻击后的水印图像检测结果 图7高斯低通滤波后的水印图像检测结果

图8JPEG压缩后的水印图像检测结果 图9图像剪切后的水印图像检测结果图10剪切后的含水印图像

图11 图像旋转后的水印图像检测结果 图12旋转后的含水印图像

从图中可看出信号处理类(噪声、滤波、压缩)攻击对该算法影响微小;而几何失真类(剪切、旋转)对该算法影响较大。

6 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人类视觉系统(HVS)对DCT水印算法的影响后,提出了一种基于HVS简单的DCT域图像水印算法。该算法根据人眼视觉频率响应理论确定水印嵌入位置以实现盲水印,利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实现数据的嵌入和提取。借用Matlab编程工具,成功地实现了水印嵌入、提取及攻击功能。由攻击测试结果可看出此算法具有较好的不可见性及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王炳锡.数字水印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5.

[2] 李思静,杨小帆,石磊.数字水印: 数字产品所有权保护的有力武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10):16-17.

[3] 汪保友,王俊杰,胡运发.数字水印与版权保护[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