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则成为高校教育、科研及校园文化面貌对外输出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故作此文。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网络文化的急剧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新变化,在这一特定环境中产生了校园网页文化。高校门户网站所传递出的文化正逐渐蔓延至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对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格局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门户网站作为校园文化对外输出和展示的一个平台,建设和体现了丰富的高校文化特征。网页中所传递出的高校各具特点的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文化影响,内隐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制度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价值取向中,并形成一种内在的“人文系统”。
然而,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对学校实力的宣传展示力度不够;信息过于庞杂,分类欠清晰,寻找信息困难;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等。因此笔者以线上调研为主,总结高校网站建设的先进经验与不足,为网站建设提供借鉴,通过不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调查数据,同时结合线下反馈,以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不同群体对于高校网站反映信息的需求与校园文化对外输出的可行性方式,对高校门户网站的页面设计布局和内涵展示提出对策。
2关于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不同高校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和方法,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研究经验与成果,在此挑选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梳理:
南开大学曾基于对20所高校中文网站的评测,对我国高校中文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分析,从网站评测的原则和评测要素以及各高校间的对比情况得出大学网站建设存在的优势和弊端。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拥有的优势包括:网站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学校新闻更新内容及时;注重多种网络形式的发展;精心设计,注重网络国际化发展等。但其不足表现在:对学校实力的宣传展示力度不够;信息过于庞杂,分类欠清晰,寻找信息困难;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网站的服务意识有待提升等。徐墨、肖沫清等人也曾对高校门户网站页面设计与功能设置进行了分析。文章从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与侧重点及在国际环境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在国内高校门户网站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把国内、国外的高校门户网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相关结论。《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一文则通过对多所高校网站的分析和调查,剖析了高校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站建设和管理经验,从网站的需求分析、主页设计和信息标准3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高校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有可用性不强,设计水平不高,信息标准不一等。
在总结此前国内外类似的关于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调查者在调查目的上存在重表轻里、得出结论过于浅薄、缺乏对网站社会价值的评估等不足,这是本文值得突破创新之处。
3调研的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把调研目的放在了如何通过学校官网的布局来挖掘学校的人文精神、社会认知度上。在研究方式上,大胆突破线上线下的鸿沟,以线上调研为主,双管齐下,同时注重线下反馈对线上运营的推动作用。线上调研以各学校官网为主阵地,贴吧、论坛、人人和校内等社交媒体为参照,综合运用各个大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有利于“对外宣传校园文化与高校社会定位”的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存在指导性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最凸显的问题是网站建设理念同质化,几乎绝大多数高校都追求“以生为本,学术立校”的理念,门户网站趋于雷同,缺乏学校特色和时代精神。
第二,在静态视觉上,高校门户网站布局大多相近,多为三栏式,较为刻板单调。网页用色则大多集中于蓝白两色,这使得网页整体特色不明显,识别性不强。
第三,在动态上,高校门户网页的“校园新闻”“信息公告”内容多为行政思政类、领导视察类新闻。网站构架十分相似,栏目主要内容趋于刻板,然而在高校门户网站信息内容的分类上则呈现出体系的混乱,很多内容在不同栏目中交叉出现,同时,各高校门户网站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建立清晰、明确的导航系统。
4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高校学生的思维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及价道取向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又通过网络体现在校园网页上,高校网页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三年、四年,而将是终身的。可以说校园网页文化是实现各类院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陶冶人格、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通道,校园网页文化建设与高校培养目标是彼此互助的。因此建设高品位的高校网页文化,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的需要。
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功能的一个简单、易的操作途径。高校门户网站作为一个学习、娱乐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虚拟空间,体现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页文化建设是各院校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5高校门户网站建设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形成对高校门户网站页面设计的优秀标准和其重要功能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对于国内高校的官网建设具体情况包括布局方式、信息维护、学校文化、手机版的信息呈现选择以及不同层次高校门户网站建设之间的差异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结合当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信息整合。该成果将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革新提供有益参考,也将有利于高校门户网站更好地传播其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媒介和通道作用。
5.1在栏目设置上要科学得体,突出表现学校特色
高校门户网站的栏目是一个网站总体面貌的集中展示,是浏览者的入门向导。全面突出主要栏目、方便浏览是一个网站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园文化输出的必要保证。设置何种栏目,都要以科学、得体为前提,使各个栏目都能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切忌牵强附会,杂乱无章。门户网站的建设者也应充分吸取国内外成功网页的经验和教训,合理规划栏目,有效配置资源,使校园网页文化能够真正用在实处,发挥实效。
5.2大力构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高校门户网站文化
1、电力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三个方面。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时期,国产DJS系列小型机是计算机的使用主体,这些计算机被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电力信息化建设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里,计算机系统被慢慢的用上。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慢慢的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此时,单项应用系统也慢慢的得到企业亲睐,有些企业开始使用此系统。
第三阶段是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变革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电力行业信息化出现了急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得到空间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1.2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目前的状况
在公司的通信网、数据传输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电力行业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网原则实行建网。当时,电力专用通信网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载波、光纤、微波、卫星、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的通信媒介,而且通信范围也基本上覆盖了全国36个省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电话会议网已基本建成
1.3电力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国内各级调度机构,各网省电网公司等部门建立了很多相应的应用系统和信息系统,为调度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业务的深度不断加深,从电力调度信息化过程来看一些问题慢慢凸显出来,主要有:
1.在电力调度系统内部,各套系统不能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冗余,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从电力调度信息化纵向来看,调度系统内和调度端,与发电厂,变电站等部门不能很好的沟通,信息不能很好的传递。
3.从电力调度信息化横向来看,调度系统与电网内的生产,规划,营销,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很好的互联,信息共享度差。
1.4电力调度的业务
调度业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以电网运行控制为核心,以发供电平衡为原则,进行计划排程和运行方式编排,监视控制电网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通过各种电网运行技术的支持,以信息化技术、自动化、为支撑,以职能管理为保障手段,实现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的目标。
2、目前信息共享的方案
基于EMS系统的存在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信息共享必须达到的需求为:在横向信息传递上,调度中心内部各系统间需要共享各种数据和信息。而在纵向信息传递上,调度中心之间也需要共享各种电网运行数据和模型。鉴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发展现状,目前大多采用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来开展调度数据整合工作,公共信息平台系统采用IEC61970系统标准为参考,依照电管管理模型和电网监控模型,形成了开放式信息集成系统的数据平台。改平台需要在各级EMS系统间建立模型和图形交换。在改平台上面,电网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运行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并最终实现数据分级采集,维护和系统共享。
3、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
3.1网格技术
网格是一种新型网络,它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并且能带来其他IT资源。通过共享网络技术,网格计算可以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协同。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标准,网格技术以及逐渐普遍化,电力网格是网格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领域应用的专有名词。
3.2电力网格
网格技术室有望成为解决分布式大规模数据处理和计算的工具。电力网格因具有很强的分布式处理和信息集成能力,因而电力网格可以在不同区域内实现调度中心之间数据交换,解决了电力网络中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而基于网格技术的EMS平台则是研究电力网格功能结构特点个技术的基础工具。该技术有望解决存在于电网调度系统的中的分布,异构等问题。
3.3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
在建立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时,我们需要考虑电力调度中心各系统的数据及需求。因此建立以网格为底层的集成支撑环境需要实现数据整合和应用功能整合,达到数据共享,数据传输一致,应用功能增大的目的。以网格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称之为“电力数据网络”。电力数据网格的体系结构如下图1
3.4网格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好处
采用网格技术可以按照原来的数据存放的格式和位置,而不必像公共信息平台一样把数据全部集中到一起,可以完全按照数据的自然特性进行共享是用网格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好处。
参考文献
2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2.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当今,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校园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当前和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求,建设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专业的车牌识别摄像机,将校内、外车辆信息全部存储到系统后台,在校内重点区域加装车辆违章停车抓拍模块和违章超速抓拍模块,从而将校内的各类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建设成为集停车管理、违章管理、停车位预警、车流量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3消防一体化系统
消防能力建设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消防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消防设施,建设消防一体化系统,提高消防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消除校园消防隐患,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各个建筑楼宇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消防专用局域网汇集到监控中心,将各个独立的主机(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终实现对全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统一监管。监控中心集中监测所有建筑楼宇内消防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和报警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报警、存储、联动;并提供报警分类、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实现报警数据快速上传、处理,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消防管理的科技管理水平及发生火警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消防安全。
2.4移动平安校园
高校广大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紧随时代潮流,从重视师生的用户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定制开发移动“平安校园”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定制开发线上服务模块,通过将身份证号和校内一卡通编号将个人微信号与移动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可通过移动平台的户籍系统办理借用常住卡、申请补办身份证、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办理暂住证、申请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此外,移动平台还将安全教育课堂、通知公告推送、人工业务咨询服务、安全隐患随手拍、失物招领、一键报警等功能纳入其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2.5网格管理与应急处置
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等各类技防设备的模拟信息纳入GIS系统,根据学校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开发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科学划分校园网格,明确网格职责任务与工作标准,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及多年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经验,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事件快速有效处置和科学管理能力,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格实现四色预警及趋势研判,为校园安防力量的有效部署提供依据,力图将校园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包括对应急组织结构和物资的管理、应急处置流程设置、应急预案制定、法律援助等功能,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高校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细致的要求,利用事后评估系统模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回顾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逐步优化和完善各环节的处置流程,为以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处突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定制开发户籍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管理系统、在线安全教育系统、通讯录系统、舆情观测平台、门禁访客系统、值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并统一纳入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系统联动,预防和打击校园犯罪,保障校园安全。
3结语
就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内各类违法犯罪事件,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作者:马嘉林 袁利新 刘洁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人事档案是个人身份,工作、学历、人事关系等最真、最直接的记载,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人、使用人的重要载体和依据,直接关系到人事安全和人才利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年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人才合理的配置和有序的流动做出得很大的贡献,但传统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网格的相关理论
(一)网格的含义
网格(grid)是科学家针对当今的一些科学难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精确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网格是一个一致、开放、标准的计算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它作为虚拟的整体而使在地理上分散的异构计算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等目的。
(二)网格的特征
1、集成性与异构性。网格把地理位置上分布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使用者。
2、共享性和协商性。网格中的任何资源都能够被共享协商使用,资源请求者和提供者通过协商可以得到不同的服务,满足不同的需要。
3、自治性与统一性。网格资源的拥有者对该资源具有最高管理权限,网格允许资源拥有者对它的资源有自主的管理能力,同时它又需要接受网格统一管理。
(三)网格的系统结构
常见的网格体系结构主要有五种,但目前较为重要的是五层沙漏结构和在五层沙漏的基础上结合WebService提出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五层沙漏体系结构是一种以“协议”为中心的结构,它从底层开始分别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和应用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与五层沙漏体系结构一致,但是它符合标准的WebService框架,是强调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结构”。
三、网格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一)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上的可行性。网格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国际上涌现了大批网格研究项目,许多IT企业也积极行动参与相关的技术研究,推出相关支持网格的软、硬件产品。网格标准、网格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网格操作平台的出现证明网格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
2、实践上的可行性。网格计算在全球有了许多应用的案例,尤其是企业网格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我国网格技术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铁路运输、电子政务、资源勘探以及农、林、水利、航空、金融等行业得到应用。另外,目前我国的人才机构大部分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其原有的内部技术为网格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3、经济效应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各地的人才机构虽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许多资源无法合理的运用,而网格技术能把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有效、高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性能,这在经济效益上为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二)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
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网格技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平台、数据库、网络、接口等各方面千差万别,相对孤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无法适应需整体协作的管理运作体系,隔离的档案网络形成了档案资源流通的障碍,造成个管理部门档案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网格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新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趋势需要网格技术。传统人事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所体现的是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的依赖关系,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正逐步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也将是大势所趋,而相对的人事档案需要整合的资源、服务的种类和需要处理的数据也会急剧增加,由于各机构地理分布广泛,管理域不同,管理策略和安全需求的不同,这就需要一种技术能很好的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而网格技术是其最好的选择,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基础和标准平台。
(三)网格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1、引发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深层次的变革。传统经济的人事档案是以手工与纸介质管理为主的,档案的更新、传递、查阅都很不方便,而网格环境下档案管理是协作的、开放的,能够方便单位、个人对档案进行及时更新、查阅、适用流动人员的发展趋势,而这必将引发管理模式更深层次地变革。
2、有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实现“一点受理,多点服务”。目前由于管理政策不统一、平台系统不统一和数据库结构不统一等造成档案资源难以共享,而网格的共享性、异构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流动人员的档案委托中心或工作站保管,并可以就近地在任何分中心或工作站开展相关档案的后续服务。
3、有利于管理部门、单位、个人的协作互动、促进人事档案的更新。动态的业绩更新是人事档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档案价值的所在,网格技术能够使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管理部门、单位、个人拥有不同的权限通过不同的入口对档案进行查阅、及时更新等。
4、有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及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利用网格技术可实现流动人才的人事服务的跟踪和辐射,拓展档案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如公安、银行等)的信息交换,实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与更新
四、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实现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网格的整体模式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拥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然后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人事档案信息应用服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的建设可以与流动人员区域性人事档案建设的结构相同,如图1所示。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以行政区域为主,辅以地理区域相结合。但从整体上看,它存在一种层级递进的关系,县级联入市级,市级联入省级,最后构成国家级。各级之间以及各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是共享的,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试点示范工作逐渐铺开。
通过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灵活的、富有弹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
(二)分层的一体化网格信息平台结构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是一个广域、长时的动态建设过程,它需要将不同地域、形式各异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兼容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是这一建设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事档案各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协同操作,实现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交换和程序连接,进而集成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层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六个部分组成:
1、数据网格与计算网格。它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平台的基础组成部分。数据网格集成多种异构、分布的数据源,进而为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与融合提供基础框架。计算网格由多个服务器集群构成,通过集群技术将各企业的服务器融合成为一台透明的、强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2、信息资源网格。该层基于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构建,对来自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处理形成信息资源并将信息资源提供给服务网格层。
3、服务网格。提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各种服务,同时对于各人才机构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持,这种服务支持包括信息服务、计算服务和智能信息服务等。
4、系统建模与应用模板。根据来自应用系统和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的不同要求,相应地生成专有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服务网格根据其生成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向应用系统或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
5、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针对各企业和个人的不同应用要求,人事档案各个应用系统通过该接口可以很好地与人事档案信息平台进行交互,进而获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是信息平台通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重要表现部分。
6、开发规范与控制平台。它是信息服务平台的中央控制中单元,通过该平台的集中统一控制,使得新建的服务网格、信息资源网格、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等各个子系统符合统一规范。利用实现系统的互通、互联相互操作,进而在管理控制平台的统一控制、协调下发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最大优势。超级秘书网
五、结束语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网格技术作为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化、开放化、标准化,并逐步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它不但能弥补由因特网的不足而带来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档案的查阅、异地更新以及单位、部门间的互动,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为其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对促成新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闰静.网格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设想[J].湖北档案,2005(2).
2、陶碧云.档案异构数据库与网格技术[J].档案与建设,2006(9).
在计算机软件与图书馆不断融合的新背景中,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管理,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技术,并突出在现代借还系统、检索系统等方面的设计,通过数字化、网络设计等综合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 信息化建设在图书馆综合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创新载体,提升专业服务的技能
在图书馆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在各类图书资料,文献查阅等方面,涉及知识面广泛、运用性强,检索相对繁琐,因此,在整个信息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模式中,对于不同专业的知识要形成系统化的管理,采取网络化检索模式,在网络知识导航模式中,努力构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渠道,可以让读者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自由选择,形成“菜单式”的图书管理模式。其中,在通过数字图书馆操作的系统管理中,形成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的组织,在建立规范的、一体化、自下而上的统一信息平台,形成分布式搜索、元数据采集以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操作模式,更加具有专业化的综合效能。
1.2 创新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途径
在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渠道设计中,可以对图书馆进行相应的整体归类,尤其是在网络群方面,对于资源共享模式,包括学生阅读需要、个性化需要等方面,并可以从理念设计、制度建设、人文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努力探索免费开放的服务模式,在阅读空间的优化、专业知识的拓宽等方面创新信息化建设,并结合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来解决互操作的方式,对于元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方案等,形成数字化、信息化图书馆的综合模式,对于语义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方式,可以通过元数据映射等方式,形成现代化资源数据的共享模式,将有很大的实践作用。
2 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2.1 共建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
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于文献资源的综合管理缺少相应的意识,对于综合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可能会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建成。因此,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少相应的动力。尤其是在横向联系少、关联性不强的情况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会造成资源共享模式的整体进程。譬如,在文献管理方面,重藏轻用的现象存在,一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机构缺乏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联动效应。
2.2 经费短缺,缺乏共同利益趋动
在当前的图书馆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对于图书馆经费以及增长速度的掌握等方面,尤其是在购买文献产品以及综合要素的形成中,可以形成文献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解决供需矛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经费短缺的问题,也会形成设备资源更新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矛盾,造成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模式。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行政参与管理内容,就要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共享方式,但是,在当前图书馆的系统建设中,各个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藏书情况、资源模式、经费来源等出现相应的差异,在缺少利益均衡模式的管理中,就会导致相应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加强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与资源模式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创建模式。
2.3 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太少,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的队伍建设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其中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少,尤其是掌握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人才少。因此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与之适应。因此目前图书馆正大力引进,图书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的青年学者,以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成本管理模式
3.1 整体谋划,创新方式推动技术革新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服务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建立相应的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细化每一个要素,尤其是在阅读环节方面,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远程建设,在不同的教育场所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异地形成信息化网络阅读的方式,实现远程阅读与远程教育学习。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库,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形成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创新,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管理,形成开放式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渠道。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对于不同的阅读点做好视频、图像、音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资源的分类号管理,为读者的检索构建更加直观、明了的模式。
3.2 网格技术解决异构系统互操作的技术运用
在网络技术的综合运行中,要上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实现网络资源的“即插即用”模式,在实现按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资源分配方式,形成对具置的整个控制。因此,网络技术就是形成一种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高性能、低耦合、跨语言、跨平台的模式,在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中,形成组织机构中资源共享的协同解决模式,最主要的是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二是,网络环境的动态组织模式,在这种软件技术的管理中,主要是通过Web Services服务技术,在结合SOAP通信语言的过程中,借助与WSDL的技术平台,实现在UDDi的注册,在系统耦合目标的过程中,形成WSRF的状态特征,形成相应的网络格局服务模式,在OAL框架中形成网格状态的服务,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操作,畅通无阻,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
3.3 培养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在图书馆综合技术的管理中,要形成对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实体模式中,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系统管理工程,解决投资少、技术复杂等相关问题。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技术服务与培训上,要形成多方面的运用,包括在文献资料、数据通讯、联机检索等技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在设备使用中形成对相关科学技术的综合掌握。因此,在熟练各种技术操作的过程中,要进行现代化的技术培训,在熟悉现代化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强化培训,并组织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将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机制功能全面吻合。
4 结语
因此,在图书馆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要形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综合管理渠道,在创新技术方式、提升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系统、互操作模式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效益,对于图书馆管理与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同步运行,将有很大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强,等.语义网格环境下基于元数据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17-20.
[2]诸云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0-21.
刘件赶赴现场后发现,道路塌陷面积由于积水的冲刷从20平方米逐渐扩大至约40平方米,坑内积满了泥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旦行人不慎掉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塌陷两侧是电信井和污水井,抢险情况比较复杂。
紧急时刻,街道发动学院路道路工作组力量,拉好警示线并安排网格巡查员在现场盯守,联系工作组内交通部门对事发地段实行交通管制,同时先后协调街道的1台防汛应急水泵、区养路队的4台水泵及北京通信集团1台水泵进行抽水。然而在抽水的同时,其他地方继续冒水,塌陷区域也有扩大趋势。网格工作组迅速与北京语言大学联系,从前端污水井抽水并堵住出水口。
就这样,在市政单位、街道办事处和学校共同努力下,10个小时后,塌陷坑内的水基本抽完。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实行的是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加强责任人之间的沟通协调。网格化管理制度能够及时服务于老百姓,提高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便是智慧海淀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何建吾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智慧海淀建设旨在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是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
智慧城市是契机
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是网格化管理工作呈现出的良好效果之一。除此之外,在日常社会服务管理中,网格化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1年10月下旬,展春园安居物业公司以解决防火问题为由,对展春园29号楼南侧的轻型结构房私自进行改造,影响到29号楼住宅采光,引起了居民的激烈反对。
网格团队成员严春兰及时向展春园网格格长白英汇报了此事,白英先是到场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并把他们劝离了施工现场。
与此同时,白英还组织网格团队成员查找这栋轻体房的建筑历史以及规划局相关审批文件。当所有的材料、文件摊在安居物业公司面前时,他们无话可说。最终,在二级网格、城管监察的共同努力下,安居物业公司拆除了施工的脚手架,运走了砖、沙、水泥等施工物品,此事得以圆满解决,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因为有了网格,我们跟周围单位的联系也多了,要是换做以前,事情不可能这么快解决。”说起网格化给社区管理服务带来的方便,白英有一肚子的话,“以前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事儿,平时没什么联系,出现问题时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协调起来也特别困难。”
自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实施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之后,居委会主任变成了网格格长,工作起来越发高效。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志平的话说:“是网格化把大家的力气都捏到一块儿了。”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海淀区就已经开始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并结合自身特色建设自己的城市管理体系。两年后,在北京建设智慧城市之际,海淀区也加快了智慧海淀的建设步伐。
如今,学院路街道以社区和主要道路为单位,将地区划分成31个网格。将城管、安保、卫生、工商、律师、志愿者以及物业等地区单位的力量全部纳入网格。2012年8月1日,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开始在四个社区试运行,真正实现了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共同协调”。
在何建吾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契机,在智慧城市的带动下,政府开始下决心着力解决此前信息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何建吾说:“自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来,海淀区应用了很多信息化系统,但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割裂的状况,原本能够为老百姓服务的系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居民感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生活便利。而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思路。”
据何建吾介绍,2011年海淀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约2700亿元,占北京市的67%,约为全国的七分之一,这个领域中比较好的企业都集中在海淀,这是海淀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优势。另外,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海淀区定下了自己的建设目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四智一高”,即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智慧家园和信息产业高地。
物联网优势
要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而海淀区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方面的基础使其在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仅仅半年前,海淀区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试运行初期,海淀区公安消防支队(下称海淀区消防支队)一天之内收到辖区联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误报火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就可能达到上百次,但是现在这种误报火警信息每天被控制在个位数,故障信息也逐步减少。
这一切得益于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3月11日,位于海淀区复兴路47号的天行健综合写字楼传来火警信息。消防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立即把火警信息发送至海淀区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分中心,监控分中心的值班人员接到信息后立即调派辖区中队的紧急服务车出警。
Abstract: In the city management,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a nationwide promotion, the city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inciple of division of grid, digital, and the city part, events are encoded, will involve the city parts, events according to coordinate an annotation to the grid, according to their ownership, the city and its infrastructure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esign, construction, func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dynamic monitor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ervices.
Key words: city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basic data requirements; unit grid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规划的背景
随着市政设施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市政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大。城市道路、桥梁、下水道、隧道、供水供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或称市政设施,是充分发挥城市载体功能的先决条件,也是发挥城市综合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管理和维护好市政基础设施将直接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 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动下,城市市政管理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及市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我国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通病。主要有如下几点:
1、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2、存在重复建设
3、数据不能共享
4、需要统一的IT管理
第2章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数据内容
2.1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作为系统运行的背景数据,包括:
1、行政区划
2、道路
3、水系
4、地形图
2.2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模式单元网格数据
最终提交数据应包括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单元网格三层数据。这三层的空间数据要求如下:
任意一个下级区域(社区对于街道,或者单元网格对于社区,下同)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街道对于社区,或者社区对于单元网格,下同)内。
与其它区县相邻的街道办事处边界必须和区边界吻合。
下级区域与所属上级区域如有接边,必须正确接边。
同级区域(街道与街道,或者社区与社区,或者单元网格与单元网格,下同)必须正确接边,不能互相叠压。
2.3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部件数据
1、部件components
指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以及其他设施。本标准所指的城市管理部件,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2、事件events
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
3、归属部门responsibility department
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归属部门。
2.4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地理编码数据
1、兴趣点地址数据
兴趣点除了上述《标准》中所指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和建筑之外,还应包括开放性场所,如开放广场、开放公园、立交桥、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
2、门(楼)牌地址数据
门(楼)牌地址数据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该类数据应包括能够调查的所有门(楼)牌。地址描述规范参见《标准》。
3、标志物地址数据
标志物地址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纪念地、名胜古迹等。
(2)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单位等。
(3)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道路环岛、交通站场等。
第3章 城市部件内外业普查数据基本要求
3.1 单元网格划分遵循的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
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
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
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
4、现状管理原则
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
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管理对象原则
兼顾建筑物、城市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
7、无缝拼接原则
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
3.2 城市部件数据的特点
目前的城市管理主要针对城市公共设施,一个独立的城市公共设施即为一个城管部件。城管部件数据呈现如下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城管部件数据采集有自己的方法和规律。
1、类型复杂,涵盖城市公共设施的各个方面。
2、产权单位和维护单位众多,涉及园林、绿化、城建、规划、市政公用、道桥等多个城管部门。
3、更新快。城市建设加快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了城管数据变化也快。
4、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共空间,如道路、广场、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上。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推进国际化工城功能定位为目标,为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做出新的业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四个化:城市管理数字化,促使城市管理更精细;业务流程规范化,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管理资源整合化,促进城市管理更便民;评价标准公开化,引导城市管理更主动,从而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达到城市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解决,从而将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发现之前,老百姓求诉之前。最终达到城市管理领域的四大变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城市管理决策分析变定性为定量;城市职能部门工作变分散为系统;政府工作变“重过程”为“重结果”。
二、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5月20日—7月20日)
由区建设交通委会同市建设交通委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并完成工可报告编制、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和招投标等工作。
(二)中期建设阶段(7月20日—10月31日)
完成场地建设、部件调查、部件归属、网格划分、网络建设、硬件采购和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
(三)后期调试阶段(10月31日—12月30日)
完成人员培训、市区联调,并开始试运行。
三、班子搭建
成立“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组长,由区建设交通委主任担任副组长,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信息委、科委、公安分局、街道等29家相关单位的分管领导为“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推进办公室”,办公室由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及方案策划人员组成,负责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筹建工作(包括:机构设置、方案拟定、项目建设和系统调试以及沟通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由相关委办局抽调1名联络员,配合区推进办公室协调网格化项目建设。抽调人员将由各委办局网格化系统的主要管理人员加入,并全过程参与建设,有利于系统建设中明确需求和系统建成后的顺利移交。
四、系统建设
(一)场地建设
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项目机构及人员整合情况,在石化城区由区机管局负责调配约450~550平方米左右办公用房(监督受理大厅约120平方米、指挥处置室约60平方米、其它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值班室、视频会议室、接待室等合计约350平方米,)作为网格化建设用房,满足前期项目筹建,中期系统软硬件建设,后期办公场址。
(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是全区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重要保障。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工作包括:网格化区域的确定;万米网格的划分;区城市管理相关部件地理信息的测绘、收集、入库;GIS地图数据库的建立,GIS信息平台的建立。
1、网格化管理区域
区城市网格化按照“强化重点区域、增加管理内容、提高办事效率”的思路,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进行网格覆盖。按照网格化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的要求对每个网格内的部件进行普查,赋予代码、对各种事件进行编号,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
网格化区域拟定为:
(1)部件调查范围:新城(约34平方公里)、朱泾镇镇区(约7.5平方公里)、枫泾镇镇区(4.33平方公里),共计约46平方公里。
(2)管理实施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实施。当前实施范围为新城中心城区(北至红旗路,南至滨海路,西至西静路,东至亭卫南路)约5.9平方公里区域。
2、网格划分
(1)网格划分的原则
①属地原则:每个网格不跨越城市规划单元边界,不打破区、街镇、居委会、村的行政管理体系。
②地理布局:一个网格单位内的管辖区域只能是一个居委会或村,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方便管理:一万平方米作为一个基本单元,但可视划分边缘接口、地域内人口数量和“城市部件”数量等因素,就管理方便适当调整。
④无缝隙、全覆盖:特别注重区界、街界、居委与村委等交叉区域,界定清晰,责任分明。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元,将区所辖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2)网格划分的相关责任:由区建设交通委牵头,区规划局、民政局协助,各镇、街道配合,进行单元网格的划分和审核。在此基础上,由区网格化推进办小组按管理原则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
(3)责任网格划分:按照市建设交通委规定,每10-16个单元网格划分为一个责任网格。结合区域实际,采取不均匀划分,按疏密相间原则划分责任网格,根据实际管理工作量对于市容环境示范区域、中心商业区、主要景观带,确保10-16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对于其它区域,拟采取20-30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
3、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调查及信息入库
(1)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目录:按市建设交通委明确的全市统一编码,结合区城市管理现状,涵盖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和其它设施等5大类84种部件、32种管理事件。
(2)部件的测绘
主要任务包括:①、按有效、有限的角度,参与确定“城市部件、事件”;②、核实复查现有的“城市部件”;③、补充遗漏的“城市部件”。
(3)核实补充“城市部件”任务的实施方法:采用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相结合进行抽查的核实方法。在网格划定的基础上,就城市“部件”进行分类,明确核实内容,落实核实单位,确保准确率在96%以上。
(4)明确部件、事件责任归属:依据四原则,即法律法规原则、市有关规定原则、职能就近原则和区领导意见原则,对部件和事件落实责任归属;同时明确应急处置部门的工作处置流程。
(5)数据输入:在市建设交通委的指导下,由各职能部门协助录入“城市部件”,为建立数据库提供技术参数。数据库由网格化管理监督受理中心的信息规划管理科负责日常维护更新。
(三)系统软硬件的建设
网格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是网格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网格化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系统软硬件建设的质量高低将决定区城市网格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力度,以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推进系统软硬件建设,通过规划、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手段为区城市公共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1、软件系统建设
软件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1)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处置协调工作子系统及其它终端系统的建设。
(2)大屏幕指挥系统的建设。
(3)综合分析评价子系统。
(4)基础数据及地理编码管理子系统。
(5)移动数据接口子系统。
(6)GIS综合子系统。
(7)业务相关系统接口。
(8)网格化功能拓展的其它子系统。
2、硬件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各种服务器及终端建设
主要包括: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移动交换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存储设备、磁带设备、监督中心工作站、指挥中心工作站、GIS信息维护工作站等的构建。
(2)网络设备的构建
主要包括:核心交换机、备份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构建。
(3)场地弱电部分建设
主要包括:场地装修、办公系统装修;综合布线系统、UPS系统、机房监控系统、会议声扩系统的建设等。
(4)大屏幕显示系统的构建
主要包括:大屏幕及相关附件、大屏幕控制PC、客户端软件、机柜、工程辅料等。
3、网络沟通
市、区两级平台间网络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建设,区内指挥平台与各处置单位间网络由区信息委牵头依托现有政务网络资源实现连接贯通。
4、资源整合
城市网格化项目将整合以下几方面资源:
(1)同区公安信息项目的资源整合。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将实现同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的网络连接,通过软件硬件系统的有效切合实现两中心的信息互通,视频共享,通过派驻网格化监督受理席位至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两中心的职能联动。
(2)同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项目的整合。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将同市郊首个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公共交通监控调度系统——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3)同市区市容环卫配套信息化项目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同区市容环卫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网格化系统在城市管理相关行业的功能延展。
(4)同区信息委硬软件资源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区信息委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源整合。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共享系统运用软件,共享网络构架资源,并适时拓展设备机房、硬件设施的共享共用。
(四)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
1、机构设置: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依据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及“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部分工、流程分隔、职能独立”的原则,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及人员组建“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由于市编委、市建设交通委对该单位机构规格尚未明确,结合我区现状,目前该单位暂不确定机构级别,人员编制暂定为8人,经费来源暂定为区财政全额拨款,待市编委明确意见后根据要求统一设置。
2、人员安排: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由管理人员、信息员、监督员3类人员组成。
(1)管理人员:根据当前现状暂定为8人,由区建设交通委从相应单位内部调剂。
(2)信息员:采取社会公开选聘形式招募非在编劳务人员12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3)监督员:通过整合现有部分市容协管、城管协管人员及社会公开招募部分非在编劳务人员两种形式组成,人数为30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五、工作流程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主要有网格监督员、市级监管平台、区级监督指挥平台(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区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专业处置部门四个层次构成。在划分好基本单元网格、地域责任网格,确定城市管理的部件与事件及其管理标准和处理流程后,操作流程如下:
(一)问题发现与报告
网格监督员根据其管理职责及地域责任网格主动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利用手持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信息上报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二)信息流转告知
区监督中心给予受理接报,经确认立案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核实后责令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置(并报市级平台)。
(三)问题处理
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专业处置部门接到处置指令后,应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和工作要求,予以妥善处置并做好备案登记。一时无法处理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的,应向区指挥中心给予说明,有指挥中心沟通协调。
(四)处置反馈
处置完毕后相关管理责任单位及部门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区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经确认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监督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五)跟踪确认
接到处置完成信息后,区监督中心将处置信息通知监督员,由监督员赶往现场核实验证,将确认信息反馈区监督中心。
(六)结案
区监督中心对已妥善处理的案件予以结案(并报市级平台)
六、经费测算
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费用根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为1000万元。
七、制度保障
(一)建立项目台帐管理制度
1、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
根据网格化项目总体建设要求,按照建设内容、工作流程、阶段任务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细化建设任务,拟定时间节点,明确涉及单位,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
2、制定项目建设月报表
根据工作计划、建设流程及时间安排,按月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总体工作量完成百分比、节点任务完成情况、建设资金运作情况,以表式汇总统计、量化指标、反映上报。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度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教育局,各学校(含托幼机构),各食药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学校食品安全,现印发《贡井区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请遵照执行。
自贡市贡井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6月23日
贡井区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区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确保学校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四川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落实地方政府、主体单位、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四位一体”责任,细化至每个区域、每个地段、每所学校(含托幼机构),形成网格责任图。各责任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职齐抓共管,学校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经营,确保学校师生食品安全。
二、网格化管理工作目标
(一)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并落实到责任人,上下级网格联动,形成管理合力。
(二)规范管理,守法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四川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三)及时处置食品安全事件,回应社会关切。群众投诉举报能够及时调查处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上报并采取与职责相符合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三、网格划分及主要工作
按照属地管辖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的原则,建立三级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以下简称网格化管理)。
(一) 一级网格
一级网格,即区级网格。责任主体为贡井区人民政府,成员单位为区教育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区政府:对区级网格化体系建立运行和全区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1、建立一级网格,指导、监督、考核全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指导监督二、三级网格化管理建设和运行。2、领导、组织、协调实施全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专题研究全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指挥学校发生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提供改善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条件的资金和项目。(责任人:分管教育工作副区长、分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副区长、区食药安办主任)
区教育局:对全区学校的网格化建设管理负责,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负主管责任。1、网格化建设管理具体责任,明确责任人、责任范围、工作职责;指导、监督、考核各学校的网格化建设和管理工作。2、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督促学校落实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和责任。3、组织所有学校(含托幼机构)学校校长、副校长、首席食品安全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及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全年不少于2次)。4、处置学校发生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和舆情应急事件,组织开展好学生医疗救治、情绪安抚、事故现场控制、舆情应对工作。 5、全面实施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标准化食堂建设等工作,确保2018年辖区义务段所有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达B级。 6、督促教育局相关人员和学校使用信息化管理措施,发挥“明厨亮灶”社会共治平台作用。7、确保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不对外承包。8、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全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运行,以及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1、承担网格化建设管理具体责任,明确责任人、责任范围、工作职责;指导、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所网格化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2、开展或组织食品药品监管所培训校长、副校长和首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随机抽查考核学校自主培训效果。3、实施春季、秋季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每年对行政区域内学校双随机检查面达20%以上。4、处置学校发生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和学校食品安全舆情,组织对操作人员健康状况,加工操作过程、食品存储、餐用具使用是否规范、加工环境是否存在污染源等事故原因调查,对疑似问题食品及食品原料、餐用具、留样食品抽样检验,并协助卫生疾控部门开展以学生近3日共同就餐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留取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检验为主要内容的流行病学调查,查处违法行为,完善监管措施。5、实施学校食堂和食品小卖部的许可证审批、食品监督抽样检验、违法行为查处、督促学校履行主体责任等行政监管工作。6、督促教育局和学校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和使用、量化分级B级食堂创建、明厨亮灶工作。7、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二级网络
二级网格,即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区域,责任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成员单位为区教育局、各食品药品监管所。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网格化建设管理和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1、负责二级网格的建立和运行,明确本级人民政府网格化管理责任人员和工作任务,责任人员责任包干到学校。2、组织实施辖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3、协调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现场维稳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区教育局:明确本系统在二级网格中的具体责任人。具体责任人职责是: 1、指导、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2、组织辖区所有学校(含托幼机构)学校校长、副校长、首席食品安全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每个学校日常检查全年不少于3次。3、督促学校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主体责任落实,推行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学校食堂建设、量化分级B级单位创建、明厨亮灶建设工作。4、指导学校处置食品安全应急事件。
食品药品监管所:依法实施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1、每所学校确定2名监管人员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和风险台账,做到家底清、情况明。2、与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督促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学校全面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建设、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量化分级B级单位创建、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3、开展或配合区局培训校长、分管校长和首席食品安全员并抽查考核学校自主培训效果。4、日常巡查频次由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等次确定(A级全年不少于1次,B级全年不少于2次,C级全年不少于3次,未评级全年不少于4 次),做好巡查记录、依法处置问题。5、实施学校食堂食品监督抽检或快检。6、处置食品安全应急事件。事发2小时内,初步核实情况后上报区局,在区局指导下对操作人员健康状况,加工操作过程、食品存储、餐用具使用是否规范、加工环境是否存在污染源等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并协助卫生疾控部门开展以学生近3日共同就餐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留取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检验为主要内容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医疗救治、现场控制及食堂消毒工作。
(三)三级网格
各学校(含托幼机构)为三级网格责任主体,依法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主体责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首席食品安全员、食堂负责人及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为网格化管理具体责任人,做到定岗、定人、定责。
校长:1、依法取得校长为法定代表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2、建立学校为单位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机构、任命首席食品安全管理员,明确校长、分管校长、首席食品安全员岗位职责,并对工作运行、人员履职进行督查考核。3、依据《食品安全法》、《四川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规定,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自查、首席食品安全员、教师陪餐、家长(学生)委员会监督、从业人员管理、食品加工过程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4、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岗位职责,自查评估风险,完善整改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向食品药品监管所和教育局递交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自查报告。5、实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量化分级B 级单位创建工作。6、组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全年不少于40小时,开展师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7、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处置学校食品安全应急事件。组织人员分别开展学生医疗救治、学生及家长情绪安抚、封存保护食品加工现场待协助调查、保存病患学生用药前呕吐物和排泄物、关注和应对舆情等工作,并在2小时内报告区教育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副校长、首席食品安全员: 协助校长履行职责,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要求。主要工作:1、加强食品服务从业健康管理和培训。2、制度分解到岗位、责任落实到人,每天开展综合检查和考核。重点把控从业人员晨检制度、食品原料采购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制度、设施设备消毒及维护制度、食品储存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品烹饪制度的落实,防范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造成食品安全事故。3、明确人员使用食品安全信息化软件,登录系统上传食品安全管理数据。4、发现学校食品安全应急事件第一时间报告校长,通知封存保护食品加工现场,通知食堂从业人员返回食堂协助事故原因调查。
食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保持身体健康上岗,重点防范加工过程中细菌感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1、健康体检合格,不得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上岗操作。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要求,穿戴干净的工作衣帽、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食品行为后勤洗手、不得在食品处理区从事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3、采购食品原料索票索证,食品添加剂使用实行“五专”管理,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食品及用具不发生交叉污染,食品存储生熟分开、符合存储温度和环境要求,食品烹饪烧熟煮透,对制冷消毒设置定期检查维护,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处置台账,食品加工区域“防鼠、防蝇、防尘”措施健全。4、除高校食堂外,禁止加工经营冷荤凉菜,严禁采购、储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违规加工制作野生毒覃、发芽土豆、霉变红薯、鲜黄花菜等高风险食品,加工制作四季豆、豆浆等食品时需要烧熟煮透。禁止《食品安全法》规定的12类食品生产经营行为。5、食品留样品种齐全、数量100克以上、留样器具经清洗消毒后密封保存于专用冰箱48小时。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6月12日-6月 30日)
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积极营造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 7月 1 日—11月30日)
一、二、三级网格责任主体和成员单位分别确定责任人、工作人员以及其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区域、每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员。各网格责任主体和成员单位整理网格化管理人员信息、工作职责,管理区域绘制网格化管理责任图。
全面启动一、二、三级网格运行,组织重点检查,检验运行效果,并及时补充完善,使之迅速进入常态化。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2月)
认真总结分析推进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对一些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精心提炼和推广。
五、实施网格化要求
(一)组织领导
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是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的有效措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一级网格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教育和食品安全的副区长担任组长,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分管学校食品安全副局长及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网格化管理建立和运行的组织协调工作。二、三级网格成立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由责任主体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组成,具体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
(二)运行要求
各级网格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全力抓好落实。学校要在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中公示本校网格化管理责任人和职责。
上下级网格之间要签订学校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职责和责任人。
上级网格内成员单位对应指导下级网格内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责任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同级网格内成员单位建立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三)督查与考核
1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的背景
眼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渗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逐渐深化,其服务模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眼下医疗机构必然的发展方向。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HIS、LIS、PACS、RIS等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HIS系统的应用效果最佳,功能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医院在管理、决策和医疗上的需要,提高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在服务水平、患者就诊、药品管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资产流失现象逐渐减少。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接口技术,可以将采集到的病人的检验结果和相关影像全部储存在网络设备中,这样一来医生可以直接在办公室就能获取到病人的化验结果和检查报告单,及时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意见,缩短了诊疗时间,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绝大多数医院实行信息化建设的时间都比较早,因此在网络设备方面也比较低端、陈旧,无管理交换机居多。随着医院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越来越多,原有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时下所需,随即也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
(1)信息化设备功能性较差,一旦出现网络风暴根本无法及时隔离,出现故障也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发生故障的节点。
(2)百兆网络主干线路占据多数,阻碍了数据的实时传输。
(3)冗余技术陈旧,导致单点故障经常出现。
(4)数据之间没有实施有效的整合,缺乏联系。
(5)信息技术没有更新改进,影响了整体的办公效率。
(6)管理不到位,导致信息化事故时常出现,例如信息系统遭到病毒攻击、重要数据遭到泄露、软件出现漏洞、计算机系统瘫痪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医院必须要加强重视,严格管理,采用合理的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
3 医院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
3.1 计算机远程医治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的远程医治。即便是病人在远方也可以进行监护和诊断。这样一来,如果病人没时间与医院就诊,无论在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问诊,医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回答和治疗。这种技术的应用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也省去了高昂的医疗费用,平衡市场价格。
3.2 数据库技术
医院信息系统中包含了数据中心系统,其中设置了备份系统、数据存数系统、架构平台、综合布线系统、防尘系统、KVM、UPS等。建立数据库系统可以全面收集所有部门的数据信息,将其按照不同的类型分类、整理并存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患者的信息真实、完整的存储了下来,并做了合理的分类和归纳,这样医护人员在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检索关键词便可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信息,如果出现错误也可以随时更改,方便快捷,且数据真实、准确。
3.3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管理,这样一来只有在用户指定的情况下,密码才会得以解除,否则其他人根本无法获取到数据信息。有效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了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这种技术主要是由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用特殊的信息给数据进行加密。
3.4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表面意思就是万物相联。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工作人员、机器、控制器、传感器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远程控制智能网络,也是互联网的一种衍生物,功能众多,涉及面广泛。物联网中最关键的技术有三项:
3.4.1 传感器技术
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
3.4.2 RFID技术
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自动化管理。
3.4.3 嵌入式系统技术
在信息接收成功以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处理。
医院利用这些可以使得日常工作管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水平,还能增强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5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几年的一种新兴产物。它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创新,但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讲数据虚拟化技术和网格技术以及并行运算技术充分组合在了一起,并给予了全新的定义,具体可以分为很多种,但是本质上来讲都是基于一个原理。云计算利用网格技术将数据计算分布在了多台计算机系统中,打破了只依赖本地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这样一来,医院就可以将资源随意进行切换,有效满足了实际需要。眼下云计算技术的额使用十分普遍,用户的增多不仅减少了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成本,同时也保证各大医院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了资源浪费。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云计算平台的计算能力开发个性化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促进医院医疗服务的改革和创新。
4 结束语
眼下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医院企业也要不断改革创新,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强信息化建设,合理运用互联网关键是技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医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大,黄志平,姚宁宁,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J].管理观察,2012(04):221-224 .
[2]孙中海,孙卫,王继伟.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1,6(12):47-50 .
[3]王琳华.关于远程医疗如何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O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1,40(35):3574-3575 .
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提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工作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各负其责。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统一标准,统一接口,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各级政府应在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开展信息化建设。
(二)重点突破,逐项启动。按照以应用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所有项目进行梳理,集中力量,选择急需和条件成熟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启动一项,建成一项,应用一项。
(三)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要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联合共建。在保证全市数据准确、来源一致的同时,保障与国家、省局、及市政府各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对接。
(四)注重实效,取长补短。树立“应用第一”的观念,把实际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努力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要注意学习先进地区和行业的成熟经验,善于借鉴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一是建立健全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办公业务电子化、公文处理自动化;二是建设各类基础性数据库,整合各种安全生产监管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四是推进信息技术、安全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在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规范安全检查、隐患治理、应急处置等日常管理行为,有效体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内容。
围绕总体目标,2012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任务:
(一)积极推进全市各部门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
1.大力完善网格化监管平台,按照《2012年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推进方案》(青安[2012]7号)文件要求,按照网格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推进完善行政审批、执法监察、隐患排查、事故上报、群众举报、工作督办等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精细化、业务信息管理规范化。
2.推进国土资源和房屋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矿山信息化建设,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登记等信息的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结合省厅工作部署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控非煤矿山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并在调查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空间数据库;结合开展房屋安全排查、安全执法和安全鉴定等工作,建立房屋安全管理信息档案及监管目标台帐数据库。
3.完善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一是在重点路段、路口和重点部位,全部实现视频实时监控。2012年开始完成矩阵扩容,每年安装监控100套;二是在重点路口、路段全部安装电子警察、超速抓拍等非现场执法设备。2012年开始每年完成安装电子警察70套、超速抓拍系统10套、车辆智能检测记录系统(卡口)子系统15套。
4.推广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利用GPS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的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实施动态监控,逐步利用视频技术对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实施全程监控。组织对已经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客运、危化品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监控设备;2012年全市完成客运企业103户,车辆14265辆,危化品运输企业68户,车辆1706辆。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客运、危化品车辆,将安装使用GPS监控设备作为许可条件内容之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过GPS监控平台对客运、危化品运输企业进行监管抽查。
5.加快危险物品地下管网电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对建成区内燃气、供水、供热管线、供电、通讯缆线等地下公共管线的安全管理,依托GIS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地下公共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市政燃气管网安装燃气泄漏无线报警装置,一是2012年底计划完成1500公里天然气庭院管网勘测与数据入库工作,初步建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完成263套燃气远传泄漏报警装置的安装和调整,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二)大力开展安监系统信息化建设
6.完善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市、区(市)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相关功能,实现市-区两级远程调阅应急视频、企业三维模型等功能。应用3G、海事卫星、GPS定位、集群电话等先进技术,建立无线应急通讯通道,依托应急指挥车建立现场指挥平台。逐步整合应急救援信息数据、专家库等资源,形成完善的应急体制机制。
7.强化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设立安全基础培训专项经费,建设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系统,指导和规范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和落实安全培训计划,持续实施安全培训教育。推进“平安卡”工程建设,监督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情况。全面提升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
8.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网上申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强化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掌握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现状,建立职业危害管理信息系统,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推动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9.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在对危险场所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较高的危险场所,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工程,从系统工艺控制、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建立更加先进的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与监控系统。
10.持续加强门户网站建设。面向社会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及时工作动态,广开社会监督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逐步建立内容丰富、阳光高效的公众信息沟通平台。
(三)督促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应用
11.推广车用CNG气瓶电子标签管理系统,加强气瓶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管理,2012年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车辆改装、加气机改造、气瓶身份识别系统部署和应用,逐步将全部车用CNG气瓶纳入系统进行管理;
12.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防护水平。鼓励化工企业在联合装置安装独立于过程控制系统的紧急停车及安全连锁系统(ESD&SIS)。
13.加快地下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选择8家非煤矿山企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逐步完善通信联络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
三、政策与保障措施
1.强化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依托政府办公网(金宏网)和国际互联网,开展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作。各级各部门应做好必要的网络通讯与软硬件设备保障工作,实现业务信息的网上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