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平衡定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5 14:44: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平衡定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平衡定义

篇(1)

以白令海峡为中,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为左右,国际日期变更日,太阳,月亮,日食与月食,时间误差落差有关。

定义 设为环且D∈R。

(1)若为的子群且R・D∈D则称为的左理想。

(2)若为的子群且D・R∈D则称为的右理想。

(3)若D既是的左理想,又是的右理想,则称D是的理想。

命题:若D1和D2都是环的理想,则D1+D2={d1+d2│r1∈D1,r2∈D2}也是环的理想。

海峡两岸,根据程进均衡定理,引理的发复数,发复变微积分。进化论,演化论,经济角度验证证明解决布尔代数发环的理想。

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51金,新世纪金牌总数新高,中国女足在东亚运动会获金牌。2012-2013年欧冠网上足彩,中奖,根据足彩胜平负3,1,0的比赛结果规则两队踢成平局彩果为1。足彩赔率,美赔,欧赔,亚赔的不同。网络时代,门牌号,门与网,85发计算1,两门一网,通过网上足彩,蓝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对称性发对称性,能量守衡发能量守衡,物质不灭理论,由于赔率的不同,让球,主客场,时间等诸多因素,又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呼吸道疾病级数的调整最高6级,拉哥朗日12点等诸多因素,会产生发系统中的发修正值发误差发误差系数方程:xn+yn=zn;当n-1

复数:a+ib=z,z=(0,1),发复数根据程进均衡定理:xn+yn=zn;当n-1

在特殊的格中110对应的数是3,5;111对应的数是2,3,5;根据足彩规则,网上足彩赔率的不同,在特殊的格中,程进均衡定理引理方程:x3+y3=z3;y3=z3-x3;y3=(1与);(1与)=(5-2);为主场比赛结果。当n-1

程进均衡定理,引理的发复数,发复变微积分:w=f(z)=u+iv可写成:w=f(4.353)=u+iv,∫c∮(z)dz可写成:∫c∮(47.15)dz.

又程进均衡定理,引理,杨辉三角形,勾三股四玄五之间,网上足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C-R条件。

程进均衡定理引理方程:xn+yn=zn;当n-1

xn+yn=1+(与)=a+ib=(u(x,y)+iv(x,y))=((5-1)*2)-(1+(5-2))=(8-4)

网络时代,进化论,演化论,85发计算1,两门一网,程进均衡定理,引理的门计算,点计算,杨辉三角形,勾三股四旋五之间的交并及同态同构。发复数,发复变微积分,布尔代数发环的理想:

D1+D2={d1+d2│r1∈D1,r2∈D2},根据上面网上足彩中奖表格中的数据:D1+D2=47.15+1.04=48.19。

又根据布尔代数表达式上式可变成:∫c∮(47.15)dz。

+∫c∮(1.01)dz

又程进均衡定理,引理,杨辉三角形,勾三股四玄五之间,网上足彩,中奖,中奖率,中奖赔率,C-R条件。

程进均衡定理引理方程:xn+yn=zn;当n-1

xn+yn=1+(与)=a+ib=(u(x,y)+iv(x,y))=1+((5-1)*2)-(1+(5-2))=1+(8-4)。

篇(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设置了“稳态与环境”这个必修模块。对这种新颖的设计,有许多教师不理解,也有一些教师从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质疑。本文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生物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建构

1959年,布鲁纳(Jerome S.Bruner)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他的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自此以后,课程内容要结构化,成为课程专家的普遍追求。

(一)生物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以生命的基本特征来组织内容,这也是传统的普通生物学的学科结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体系要反映学科体系,但不等同于学科体系。它除了考虑学科体系,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需求。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二是20世纪后半期发生的“生物学革命”,使生物学的“范式”发生了改变。库恩(T.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科学革命以后,教科书和它们提出的历史传统必须重写。”例如,已故陈阅增先生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就打破了传统的普通生物学学科体系,根据当代生命科学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按生命的主要结构层次,从低层到高层安排。”[1]

(二)构建生物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思路

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构建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逻辑关系指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心理学方面的关系指按照编者所理解的学生认识发展,把课程内容加以组织的关系。对科学课程而言,一般的倾向是在高年级采取逻辑结构的体系,在低年级以心理学结构的体系为主。我国的课程向来关注知识体系,构建高中生物课程的思路,按我国的国情只能取前者。

按逻辑关系构建课程体系,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1.可以按形式逻辑的方法,将若干科学事实或概念作为逻辑起点,通过演绎推理构建一个公理化的体系。这种方法在物理、化学中用得较多,对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了课程目标,《标准》中“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也主要以类似的方法构建;但由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生命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形式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只能适用于生物科学的少数领域。2.进化论无疑是生命科学中最大的一个统一理论,研究生物进化的机制不仅要追溯漫长的生命历史,覆盖各种生物进化现象,并与生命起源承接,还要能对现今全部的生命现象给出说明。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普通高中开设“达尔文主义基础”课程,希望以进化论为框架构建生物课程体系;但由于进化论远未成熟,结果使生物课程受哲学的支配而走上非科学的道路。3.当代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对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界长期存在活力论和还原论之争。20世纪30年代后,科学界对生命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认识,就是机体系统论。1952年,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L.V.Bartalanffy)出版了英文版的《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提出了机体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理表明: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遵循系统规律;生命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2]1968年,贝塔朗菲又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写成《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创立了系统论,生物学也由此发展出“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系统概念、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重新整合原有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这已成为“生物学革命”的内容之一,国际上称为“利用系统方法进行生物学革命”。“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就是以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

二、“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

(一)关于稳态、调节和环境

稳态的概念最初来自生理学。生理学把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后来,稳态的概念逐步扩展,它不仅被用来说明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动态平衡,而且人们发现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激烈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也都处于类似的状态,都可以用稳态这个概念来说明它们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稳态调节的概念原来也来自个体水平的生理学,例如,哺乳动物体内的温度、渗透压、pH以及各种电解质和营养物的浓度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是在其自身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下,随时进行反馈调节而实现的。生态系统虽然没有与此类似的调节机制,但也具有一定的抵御环境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能力。特别是成熟的生态系统,每年的能量收支大致相等,营养物质循环近于“封闭式”,流失极少,系统能相当长久地保持一定的外观和结构,这些都是稳态调节的结果。

(二)“稳态与环境”模块概念体系的建立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是一个知识系统。从一般形式上看,都是由科学事实、基本概念、特定方法、相应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构成的。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虽然容易被理解,而且从科学发展过程来看,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织材料,确实是一切科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成为概念和规律的根据和验证时,才能够变成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内容,“3.1植物的激素调节”和“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两个单元,提供的是经过整理的科学事实,它们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在后续单元中,“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和“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点,提出了“稳态”的概念;“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点,提出了“调节”和“环境”的概念。科学概念是由大量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经过理性加工和提炼而形成的,科学概念一旦获得,就会使人们的认识发生飞跃,使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然而,概念虽然重要,但仅有概念还不能形成科学理论,概念只是理论的逻辑起点。在稳态、调节和环境概念的后面,还有一个更核心的概念,就是“系统”。因为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的行为,环境是系统的存在。这样,“稳态与环境”模块就以“系统”这个本体论概念作为核心概念,以“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把生物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的要素、行为、稳定和发展等问题统一起来,并以“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阐明群落的演替”“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等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应用范例。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概念体系是隐性而不是显性的,是运用系统生物学的思想建立的。教材如何编写,教学如何进行,则需按具体情况而定。

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科学方法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除了科学事实、基本概念、相应理论和应用范例,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特定方法。“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方法以及以模型和数学方法为主的逻辑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标准》在“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前言中指出:“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运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3]这就明确提出了“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植树造林是中央的号召,但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很小,蒸发量很大,其地下水主要靠地表下的渗透作用(如熔化的雪水)。在这些地区植树,地下水会因树木的蒸腾作用而过量散失,导致水位下降甚至枯竭。于是近年来中央指示这样的地区要多种草。然而,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却出现了砍树种草的热潮。殊不知在高温多雨地区,树的生态效益要远远超过草。结果,一些城市政府部门又不得不规定绿化至少要有多少比例的乔木和灌木。导致这些失误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系统分析的思想。

转贴于 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基于数学工具进行的,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具体说,就是运用系统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思想,一方面对生命系统的要素、结构、边界、环境、性能等系统的基本特征做分析,另一方面对系统的状态及其调控做分析。以生态系统为例,其要素指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边界指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是模糊集合,其边界是一个模糊概念,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环境指一个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性能指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系统的整体特性表现为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系统的功能则反映了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或系统获取输入、予以变换而产生输出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至于系统的状态,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的稳态就是生态平衡状态。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状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它的生产量,包括输入、输出、净生产量和效率。类似的分析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均可进行。“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阐明群落的演替”“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等知识点,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等活动建议,都需要渗透和利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

(二)数学和模型方法的运用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

1.模型方法

《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4]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通常说的模型即指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包括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两类。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这类模型使研究对象简化,在科学研究中用于计算推导,引申观察和实验的结论等方面。

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表象。前者有概念、原理、规律、理论,后者的成分包含观念和印象。当代不少学者都主张把表象看做一种符号要素,与语言等其他符号要素一样具有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因而能构成思维的操作。所以模型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的条件,而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例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制作的是一个活体实物模型,运用这个模型进行的是对生态系统运行的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就要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因素,在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利用活体实物模型进行的模拟实验,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变量较多,而且变量之间的关系,除因果决定性因素,还存在许多非因果决定性的因素,所以需要做系统分析。就本案例来说,一方面需要对生态瓶的组成成分、结构、环境、性能等做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对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状态及其调控做分析。这对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也正因为生命系统的复杂,所以活体生物模型与实际事物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这是需要讲清楚的。

2.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医生做手术之前都可以先进行数学模拟以预知各种方案可能出现的后果,再依据个人的经验来选择手术方案。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标准》对数学方法的使用,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定义概念。概念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分,具体概念指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即实物概念,例如细胞、组织等结构概念,呼吸、遗传等生理活动概念;抽象概念不能通过观察习得,只能通过下定义才能习得,例如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等概念。在抽象概念中,有一类是用数学式来定义的。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稳态与环境”模块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那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

(2)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例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这在生物课程中已广泛应用。

(3)统计方法的运用。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方法。统计性规律在生物界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大数过程的规律性,即大量随机事件所组成的系统的规律性,如遗传性状传递过程中的规律。这类问题可用描述统计方法解决。另一类是某些生命系统行为的规律性,例如,生态系统中某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生灭过程、生物个体生态寿命的预期分析等,它们是不同条件下生命系统某种行为潜在可能性的数量估计,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状况。这类问题可用选取统计方法解决。描述统计方法和选取统计方法,《标准》都已引入。描述统计方法主要是对观察、实验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等统计加工,得到统计事实。孟德尔正是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选取统计方法又称统计推理,是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例如,对种群数量、密度的研究,要完全获得某自然种群总体的状态、特性和变化规律的信息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也无必要,所以往往根据由样本(样方)所获得的统计事实来推断总体。“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前者是用描述统计方法表达大数过程的规律性,后者是用选取统计方法进行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

(4)用数学模型来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生物数学模型有两类:一类为确定性模型,它用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必然性现象,例如某生物个体的生长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数量变化曲线等;另一类为随机模型,它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描述和研究随机现象。例如,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没有确定性,有多种可能的结果,究竟出现什么结果是偶然的、随机的,但当种群由大量个体组成,并能随机繁殖传代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又表现出统计规律性。1908年,哈迪和温伯格用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对此进行了描述,这个随机性的数学模型为种群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数学模型,“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安排了一个要求:“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根据以上对“稳态与环境”模块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的分析,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随之而来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问题,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阅增,等.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篇(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83-2.5

学科间的交叉与延伸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经济发展,在不少行业出现了产业经营理论,而年轻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却仍然脱不了“靠天吃饭”与“经验主义”的底子。笔者曾试图凭借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从经济学角度完善服务区的经营管理,使服务区的经营与管理拥有理论依据。一次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年会的交流之后,彻底改变了笔者的单纯经营想法,不少与会者在肯定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成绩的同时,却对社会效益颇有微词。

此后,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均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迷茫浮躁的服务区行业,唯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才能指引行业发展。经过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只有当社会福利最大时,服务区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且是可持续的。

一、再论功能定位

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附属设施与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服务过往车辆与司乘人员基本需求的公益;而由于其庞大的车流与客流,存在较大商业价值,其经营功能凸显;伴随服务区的商业潜能进一步开发,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困扰着管理者与经营者。

(一)社会效益论与经济效益论

服务区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功能定位,其服务对象是过往车辆与司乘人员,满足的是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作为高速公路的配套服务存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诸如为过往车辆提供停车、加油及维修服务,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的休闲环境、如厕、24小时开水及就餐等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车流及客流增加,服务区的商业价值凸显,其功能不断衍生,出现了“以区养区,以区促发展”,甚至商业地产模式的出现。此时的服务区,其经济功能已覆盖了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利用服务区的区位优势、交通流量、自然条件、地方文化等因素的拓展,延伸出了客运接驳、旅游休闲、商业地产、物流及应急救援等功能。

(二)社会福利最大化

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通俗的讲,就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使各方需求得到最大满足。各方可以分为经营方、消费者方及其他方。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的是经营方的最大满足,而社会效益最大化还要追求消费者方与其他方的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家认为,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并且在不存在外部效应时,达到帕累托最优。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决定消费者剩余的是消费者心理价位与实际成交价,两者的差额大小决定消费者的满意度高低;决定生产者剩余的是实际成交价与其生产成本。实际成交价与其生产成本是个诚实函数量,而消费者心理价位却因人而异。实际成交价本身不能创造社会福利,在高于消费者心理价位或低于生产者生产成本时,还将影响交易,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故服务区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要在消费者心理价位与成本之间,合理定价至关重要;生产者成本与消费者心理价位,是生产者要统筹考虑的问题,通过生产力的提高降低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来影响消费者心理价位。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产品质量越好,服务越多,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就越高,这要看消费者是否需要。在不少服务区,以为自己多提供质优产品与服务,顾客就会满意,社会效益就会上来,其实不然,如果消费者不需要,我们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对服务区是实打实的成本,却不能有效转变成消费者心理价位,最终将损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社会福利也无从保障。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功能定位探讨

社会效益论,由于其过分强调社会服务功能,缺乏对服务区车流与客流的有效利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其缺乏经济效益,对其后续发展也是个制约;同样,经济效益论,由于其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容易背离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对服务区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对此,笔者提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论。笔者把福利经济学引入服务区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颠覆传统的经营思维,树立从经济学角度规范我们的经营与管理,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服务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非水火不容,相反,服务区可以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质优产品与服务,影响顾客的认可度与心理价位,而顾客心理价位的提高,为服务区的定价打开了空间,当然服务区更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

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辅助设施,其服务功能定位很明确,然而良好服务的提供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又将削弱服务功能,如何掌控均衡点?笔者的服务区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定义,社会经济总福利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消费者心理价位与生产成本之差,在消费者心理价位与生产成本最大均衡后,服务区的社会经济福利将达到最大化,同样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将达到最大化。

二、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

服务区的经营目标是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并在此基础心理价位与降低成本展开。

通过准确定位与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继而达到资源节约;通过协调生态环境减少社会负效应,继而达到环境友好发展;通过品质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继而达到社会满意。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在不影响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

(一)选址“三约束”

服务区的选址除行业规定的硬性约束外,我们更要考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便利司乘人员休息消费的原则。

1.行业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原则上每间隔50KM左右设置一对服务区。在两个服务区之间,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一对停车区,停车区与停车区或者停车区与服务区之间一般为15-25KM。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附属设施,服务区主要承担着为道路使用者和车辆提供相关服务的功能。

2.生态

服务区的选址与建设要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建筑风格要融入环境。

节约用地。服务区用地动辄上百亩,如何节约用地,在日益临近土地红线的我国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建设规模以满足服务司乘人员需求为出发点,不搞铺张浪费;二是可以考虑立体化建筑与经营;三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南方丘陵与山地,可以因地制宜,减少土地浪费。

注重生态平衡。服务区的频繁车流、人流与生产经营,很容易造成生态失衡,对此,我们在选址规划与后续经营中都需高度重视。

建筑风格融入环境。不少服务区或是因为公司统一规划需要,或是实用性要求,或是主观臆想美观,致使服务区造型与所处自然景观格格不入,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筑内部合理规划达到公司统一标识与实用性需要,而至于美观,笔者认为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才是最美的。

3.经济

包括建设期成本、经营期成本与便利司乘人员需求。

建设期成本。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同时为后续经营带来便利,从而降低后续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要统筹考虑原材料进货运输半径、员工用工成本、生产设备维护成本等。就近农贸市场,服务区主要经营项目为餐饮与超市,粮油、大宗超市产品可以通过批量采购,而鲜活农产品必须就近农贸市场,便利采购与保鲜;就近劳动力资源,服务区作为劳动力密集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为此,我们选址要就近劳动力富余区域,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避免选址工业园,与当地抢夺劳动力;方便生产设备维护,服务区作为半封闭经营体,日常维护与员工活动,脱离不了市镇,故而离市镇要在一定的半径范围之内。

满足司乘人员需求。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生理需求,选址在司乘人员有消费需求点上建设服务区。由于时差与就餐习俗不同,各地就餐时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北京时间时区内,就餐时间中午在11-13时,晚上17-19时,以出门时间上午九点计,两个小时以上车程为生理需求点。其他时区以此类推。

(二)经营六要素

服务区经营最重要的是,清楚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尽量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而对于不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要坚决砍掉,减少资源的浪费,统筹区域所在价格因素、服务溢价及消费者消费能力,均衡定价,使服务区与消费者综合福利最大化。

1.确定消费群体

确认目标消费群体,是经营的第一步。一般来说,经过服务区所在高速公路的过往车辆与司乘人员都是潜在消费群体。但由于其所过时间点不同,其消费需求不同,如在就餐点上路过服务区,其消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同时由于其收入水平不同,其消费能力也不同,这对服务区产品与服务的定位定价都将产生影响。

2.调查消费需求

确定消费群体后,还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少服务区凭的是经理人的经验与喜好,或是服务区所在区域有什么就卖什么,其结果是瞎猫碰死耗子,运气好碰到司乘人员喜欢的就卖得好,运气不好就卖不出去。因而清楚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需要什么很重要。

3.准确定位与定价

知道他们的需求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司乘人员的需求定位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了。一般的说司乘人员都有猎奇与固定消费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地方产品与目标消费群特色产品两手准备,如到绍兴服务区,很多司乘人员第一印象是臭豆腐与黄酒,而对于本地口味的菜肴可能不一定喜欢,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开发地方产品,同时结合司乘人员的消费偏好,开发适合其需要的产品;至于如何定价,可以结合本地价格与司乘人员所在地消费价,然后根据服务附加值有个溢价。

4.成本费用控制

主要通过砍掉司乘人员不需要的产品服务,与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通过内控与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大家都知道。但对于砍掉司乘人员不需要的产品服务,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越多越好,其实那是个误区,目前服务区的产品服务过剩与不足同时存在,一方面是司乘人员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没有,而另一方是不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却很多,这在资源稀缺的服务区构成了严重的浪费。

5.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均衡

据统计,车流量进区率10%左右,而进区车辆消费率5%都不到。理论上说,任何行驶在高速上的人都有消费需求,而进入服务区的人除了如厕休息,其消费需求更大。那么,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为什么不能转换成实际的消费量呢?笔者认为或是产品不适合他们,或是产品价格超过他们的心理价位。对此,笔者认为服务区经营者需要清楚其消费群体及其消费需求,同时对其价格做必要调整。

统筹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6.发展优势衍生业务

利用服务区的区位优势、交通流量、自然条件、地方文化等因素的拓展,延伸出了客运接驳、旅游休闲、商业地产、物流及应急救援等衍生功能。

近来,看红色影视,每每感叹革命者的意志坚强,那是信仰的力量。而近来也有不少人评论国人缺乏信仰,迷失了方向。作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盈利?愿景有多大决定了该企业能做多大,走多远。

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与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就是服务过往车辆与司乘人员,首先是服务,然后才是盈利,服务区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有心怀社会福利,员工的心才会凝聚,我们才能全心全意服务司乘人员,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而司乘人员满意了,我们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心怀社会福利,我们才能一心提供司乘人员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服务区才能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1]张军.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J].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孙亮.全面推进高速公路现代化建设[J].发展论坛,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