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网络道德意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5 14:44: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道德意识

篇(1)

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存在着人类道德伦理关系。首先,网络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要么会导致善的结果,要么会导致恶的结果,要么善恶并存,而善、恶是极具道德性的。其次,人仍然是网络空间的主体。个体的上网行为虽然表现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人一机”互动,但在本质上这种“人一机”互动仍然是“人一人”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空间中,人与机的关系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不仅存在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而且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其网络伦理道德关系更为复杂。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上网行为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然必须遵守和履行相关的网络道德,以保证虚拟化的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从上述网络道德含义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也是一种实践精神。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是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和源泉。

一、网络道德建设的内涵

有人认为,在虚拟化的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因为这时人的角色是虚拟的,无须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循规蹈矩,而是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自由操作,可以完全摆脱现实中各种身份关系的束缚。抛开现实和物质的存在而让思想获得彻底的自由。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偏颇,是一种思想的误区。实际上网络虽然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但是虚拟空间并不等于真空,人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网络技术游离在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自我以外,网上美好与丑陋、善良与罪恶的评价尺度只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标准。而且,人们在网上往往处于高度开放的状态,随心所欲,毫无约束的言行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所以,上网者决不能没有道德良心。也有人认为,对上网行为只要有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制定网络道德规范,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这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都应当有相应的特定的规范。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水准日益进步,从而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显示其特殊的社会功能。现在网络技术既然已经使人类进入新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这就要求进行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恰恰是信息化时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必然,决不可或缺。如果仅仅用现行的社会道德来规范网络行为。就难免形成道德作用的真空区和空白区。

网络的日益普及。给人类以极大的福祉,同时其负面效应亦初见端倪。网络时代的道德问题是由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的,但是,单纯靠技术就能解决的道德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道德问题。对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来说,尽管网络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却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描绘了网络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种种途径与措施。不仅如此,网络道德建设问题也引起了中外许多国家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对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网上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成立了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原则一“计算机伦理10式”。规定:不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用它影响他人的工作,不到他人计算机文件里去窥探,不用计算机去偷谥,不用计算机作假证,不用它剽窃他人的钱财和精神产品,等等。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网络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网络行为加以约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网络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并建设,对网络道德建设分外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管理规章和道德规范。如,2001年11月,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等部门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此作为我国广大青少年行为道德规范。目前,《文明公约》的宣传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根据网络现实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保证网络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网络道德建设,是克服网络技术负效应的根本保证。

网络技术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网络道德意识低下、道德规范滞后引起的。实验可以说明这种现象,根据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道德水平和表现,将被实验的对象分为两组。结果发现在现实社会讲道德、守纪律的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大多仍然表现得礼貌、规范、文明,而另一部分人在网上活动往往表现缺乏基本的礼貌和道德。可见一个人所具有的现实社会道德水平往往与其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状况是对应的。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是克服网络消极影响的有力措施。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网络造福于人类。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网络技术是一种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益、带来高收益的工具,人类开发、研究及应用网络技术不仅要尽可能克服其负面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要借助它给人类造福。网络技术只有为那些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们掌握。才有可能最终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幸福。

篇(2)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 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篇(3)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篇(4)

目前传送网络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SDH(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以及新的传送技术正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SDH网络还是传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2G语音、数据及重要集客专线业务。SDH网络基本上是和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同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新的承载技术的出现,SDH网络承载业务逐步在分流,但还是GSM网络的重要承载网络

。按照设备正常年限7年考虑,目前SDH网基本都已经到使用年限。SDH网络的生存周期应和GSM的生存周期相关,单一地考虑SDH本身退网必然带来网络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替换成本。伴随着GSM网络的退网,SDH网络业务承载量会逐步弱化。GSM网络目前还不能完全被替代,SDH网络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于现网。由于SDH设备在网运行时间较长,存在着板件老化等故障隐患,做好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

保护倒换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发现设备隐患的有效手段。定期对SDH网络进行保护倒换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常规工作

1SDH倒换测试方法分析

在SDH网络中,常见的倒换测试方法有设备级、网络级两大类。设备级保护有TPS保护、交叉时钟板1+1保护、主控板1+1保护、电源主备保护等。网络级保护有通道环保护和复用段环保护。现网常用的网络级保护有二纤单向通道环保护(或SNCP环)和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下面介绍这2种常见的网络级保护倒换测试的具体实施方案。设备级保护一般是基于硬件的保护,倒换测试方法基本类同。

1.1 2种环网倒换测试方案比较

方案1:二纤单向通道环保护(或SNCP环)倒换测试方案。

测试前的检查工作:

(1)全网网元运行状态正常,无异常告警和性能事件。

(2)全网在用业务经确认均运行正常。

(3)全网网元通道保护或SNCP保护设置正常。

A.在用支路通道保护状态为“保护”。

B.通道环或SCNP环业务配置符合相应的数据设定规范。

c.检查“逻辑系统”中的“类型”“保护方式”“方向”等设置。

D.检查“SNCP业务控制”中的“当前状态”“恢复模式”“等待恢复时间”“启动条件”“路径状态”和当前通道”等倒换状态。

测试前的工具和备件准备:

光功率计、若干数量各型号的光衰、若干数量各型号的光纤、拔纤钳、光板备件等。

倒换测试方法的选择:

环网倒换测试可以通过现场拔纤、网管侧关闭激光器、保护子网属性中的强制或人工倒换实现,从操作的方便性和效率性考虑,平时的倒换测试一般选择在网管侧关闭激光器的方法实现。

倒换测试具体的步骤:

(1)关闭主环方向某网元的激光器。关闭激光器网元的选择:一般选择距离网管机房距离最近的网元,万一激光器关闭后无法打开时可以及时处理,所以一般选择关闭汇聚点网元的激光器。

(2)查看全环网元的倒换状态是否正常,如接入SDH分析仪,观察倒换时间是否小于50ms,另外观察出现的告警是否正常,是否有TUAIS等异常告警出现,是否有在用业务中断等现象出现,如有TUAIS或业务中断产生,记录相应的业务。

(3)重新打开主环方向激光器,观察全环网元的倒换状态是否为“等待恢复态”。如上一步有TUAIS或业务中断现象产生,打开激光器后,观察TUAIS是否结束,业务是否恢复,然后处理这些发现的问题。

(4)等待10分钟后,观察全环PS告警是否自动恢复,业务是否正常。

(5)全环恢复正常后,关闭备环方向汇聚点网元的激光器,处理方法参考步骤(2)。

(6)重新打开备环方向激光器,观察全环网元倒换状态,等待10分钟后,观察业务是否全部恢复正常。

(7)全环网元都恢复正常后,并确认无业务中断和异常告警性能,观察30分钟无异常后,倒换测试结束。

(8)倒换测试过程中,如发生业务大面积中断或其他意外故障发生,立即停止接下来的测试,优先恢复业务,处理故障,问题解决后再进行下面的操作。

方案2: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倒换测试方案。

测试前的检查工作:

(1)全网网元运行状态正常,无异常告警和性能事件。

(2)全网在用业务经确认均运行正常。

(3)全网网元复用段保护状态检查。

A.检查“环形复用段”中的“本地节点”“最大节点”或“东向节点”“西向节点”“等待恢复时间”“SD使能”“协议类型”和“协议状态”等参数状态是否正常。重点核查“复用段节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复用段协议”类型是否一致,是否正常启动。

B.在“保护视图”中的“保护子网属性”中检查全环的复用段状态是否正常。

测试前的工具和备件准备

光功率计、若干数量各型号的光衰、若干数量各型号的光纤、拔纤钳、光板备件等。

倒换测试方法的选择

环网倒换测试可以通过现场拔纤、网管侧关闭激光器、保护子网属性中的强制或人工倒换实现,从操作的方便性和效率性考虑,平时的倒换测试一般选择在网管侧关闭激光器的方法实现。

倒换测试具体的步骤

(1)关闭主环方向某网元的激光器。关闭激光器网元的选择:一般选择距离网管机房距离最近的网元,万一激光器关闭后无法打开时可以及时处理,所以一般选择关闭汇聚点网元的激光器。

(2)在“保护子网属性”中查看全环网元的复用段倒换状态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关闭激光器的局向相对应的2个光口应是“信号失效倒换态”,这2个网元的另一个方向应是“正常态”,中间其他的网元应是“穿通态”,全网复用段协议正常启动),观察出现的告警是否正常(2500+设备正常情况下光路中断的两端网元主控板会上报APS INDI,交叉板上报PS,其他网元主控板会上报APS PASS,交叉板上报PS;OSN7500和OSN9500设备正常情况下光路中断的两端网元的交叉板上报APS INDI和MS APS INDI EX告警,其他网元交叉板上报MS APS INDI EX告警),如接入SDH分析仪的情况下,观察倒换时间是否小于50ms,另外检查是否有TUAIS等异常告警出现,是否有在用业务中断等现象出现,如有TUAIS或业务中断产生,记录相应的业务。

(3)重新打开主环方向激光器,在“保护子网属性”中观察光路中断的2个网元的现在的倒换状态是否为“等待恢复态”。如上一步有TUAIS或业务中断现象产生,打开激光器后,观察TUAIS是否结束,业务是否恢复,然后处理这些发现的问题。

(4)等待10分钟后,观察全环PS等告警是否自动恢复,业务是否正常。

(5)全环恢复正常后,关闭备环方向汇聚点网元的激光器,重复步骤(2)(3)操作。

(6)全环网元都恢复正常后,并确认无业务中断和异常告警性能,观察30分钟无异常后,倒换测试结束。

(7)倒换测试过程中,如发生复用段倒换异常、业务大面积中断或其他意外故障发生,立即停止接下来的测试,优先恢复业务,处理故障,问题解决后再进行下面的操作。

1.2 SDH保护倒换测试特点分析

一般地,在SDH网络的接入层选择使用二纤单向通道环保护(或SNCP环),在骨干层选择使用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二纤单向通道环保护(或SNCP环)在倒换发生时,参与的单板有:支路板。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在倒换发生时,参与的单板有:线路板、交叉板、主控板。

根据设备维护操作指导书,通常设备级、网络级保护倒换测试是分开操作的。但在实际维护工作中发现,这样并不能完全发现网络中潜在的故障隐患。

现网SDH网络骨干层一般采用复用段环网保护方式,设备的主控交叉板采用1+1保护方式。交叉板的工作板和保护板通常设置为“左主右备”或“小槽位为主,大槽位为备”的方式。但因平时倒换测试或处理故障等原因,全环设备的交叉板工作槽位不一定统一,有的工作在主交叉板,有的工作在备交叉板。这样在平时单独做复用段和交叉板倒换测试时,就有可能发现不了潜在的隐患。如假设某个网元的主交叉板在进行复用段保护倒换时存在潜在隐患,但此时这个网元却工作在备交叉板,这样在进行复用段倒换测试时,就无法验证复用段倒换时主交叉板页面的倒换状态,也就会遗漏掉这种潜在隐患。因为交叉板倒换和复用段倒换时交叉板的工作机理不同,在进行全环的交叉板倒换时也发现不了这种隐患。

于是,本文根据现网情况创新了一种SDH联合倒换测试方法,即复用段和交叉板联合保护倒换测试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发现并解决了这2种倒换测试方式单独操作时无法发现的潜在安全隐患。

2

SDH联合倒换测试方法

与设备级、网络级倒换测试方法不同,联合倒换测试就是要联动复用段和交叉板的倒换测试,检测分别在主用交叉板和备用交叉板下复用段倒换测试的状态。主要过程如下:

(1)检查复用段保护环全环设备的交叉板主备设置及其工作板运行情况,将全环交叉板的工作板槽位统一。

(2)全环进行复用段倒换测试,查看复用段倒换动作、告警及性能事件和业务状态是否正常。

(3)待倒换恢复正常后,进行全环设备交叉板保护倒换,查看告警及性能事件和业务状态是否正常。

(4)待倒换恢复后,再进行一次全环复用段保护倒换,查看复用段倒换动作、告警及性能事件和业务状态是否正常。

如此,通过全环2次复用段倒换和1次交叉板倒换的联合测试,就可以提高倒换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这种倒换测试的新方法,在以往单项倒换测试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全面地检查网络的健康状况,发现网络更深层次的隐患。联合倒换测试方法是在现网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联合倒换测试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有效指导维护人员进行实际操作。

篇(5)

建设政务网络、构筑信息平台,这是今年全县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长期以来,我县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县委、县政府本着“敞开县门、走向世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打造数字新应县”的战略构想,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内网、外网、专网、数据库“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电子政务体系。工程开展以来,我们立足县情,积极探索“政企合作、联手发展”的道路,经过多次洽谈、筛选,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今年4月7日,与山西移动通信公司朔州分公司正式签约,历时8个月的时间,于今年12月6日正式验收,总计投资700多万元。目前,我县电子政务网已顺利完成了试运行调试,内网、外网全部开通,覆盖县级机关各科室、12个乡镇、12所学校和14个县直单位,共建设接入点67个,新建光纤线路27公里,新建城域网管道8公里,网内计算机配置150多台,建成视频会议室13个。电子政务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公文无纸化、资源共享化,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改善政务环境、建设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政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电子政务网络的建成,为全县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打造高效、公正、便民、服务的政府运作模式,是全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需求,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人心所向,民心所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在外赤子、省移动公司经理高步文心系家乡建设,关心家乡发展,经常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过程中不仅给予了资金上的大力援助,而且多次亲临现场,亲自指挥,亲自参与,为我县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市移动公司等有关部门也为工程的建设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所有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凝结着关心、支持、帮助工程建设所有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再次向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和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6)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多种因素会造成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的成因不同,以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变得孤僻、内向、忧郁、自卑,慢慢他们将从其他孩子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这就是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互联网自身的原因。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使社会逐渐分裂为两种不同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由于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却不相识”,因而非常自由,难以控制,人们之间不仅直接接触减少,而且在自身不能有效节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案场所”,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再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在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时,学校对学生上网不是进行科学引导,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容易使人学坏”为由强制阻止学生“上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了人为障碍,从而将部分少年推向了德育教育的深渊。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而中学生作为网络日益壮大的使用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且负面影响日渐突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领域、新的阵地、新的课题。现我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谈谈看法。

(一)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它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父母的道德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注意学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同时夫妻间相互关爱,家庭和谐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之,有可能成为对孩子的污染源。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反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旗、校服所体现的学校特色、主题班会和报告会中先进人物事迹对师生的教育和激励。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遵守的条例、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自律水平。同时学校应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校园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网络心理辅导,把传统教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校园网应开通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协调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构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审查、监控、自查等方式规范社会网络环境,将不允许青少年进入营业性网吧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保证学生能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能按时休息。对逃课上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严管的社会氛围。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8891-03

A Network Covert Channel Study of Synchronization Mode

LIU Min, ZHANG Dai-yu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is to use existing network protocols to achieve redundanc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overt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may be used as a covert channel channel synchronization mode, and its corresponding channel capacity is analyzed. Experiments to prove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a better solution to the status of non-reliable network covert channel verification.

Key words: covert communication;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packet synchronization; feedback mode; channel transmission rate

网络隐蔽信道是单机隐蔽信道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网络通信协议隐蔽地将信息隐藏于正常数据中,从而秘密传输信息的一种手段。国内外的许多可信系统标准均把隐蔽信道分析作为一个硬性指标[1]。

从构建网络隐蔽信道的角度看,信道同步是必须要考虑的。从通信编解码的角度上看,同步是为了确定译码的边界,使通信有效地进行。网络隐蔽信道是一种资源受限的通信方式;文献[3]指出,隐蔽信道的同步资源只有两种:反馈和事件;本文认为反馈网络隐蔽信道的是基本同步资源,因为在多级安全体系下从低安全级别进程流向高安全级别进程的信息流是合法的,我们同时假定反馈是可靠的。反馈示意图如图1所示。

基于TCP/IP网络的特点,网络隐蔽信道上传递的数据包可能存在如下错误:传输的数据包可能因网络拥塞而丢失,信道接收端也可能因为误识别等原因而导致新数据包插入[3],我们把这两类错误分别称为信道字符丢失错误和字符插入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生使信道接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的不一致,从而使接收端的译码边界不一致,导致信道不同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同步协议的同步控制方式,其原理是将信道传递的每个数据包进行反馈确认,采用时间停等控制方式替换数据冗余编码方式,适合资源受限的网络隐蔽信道同步。

1 简单同步协议

简单同步协议是一种同步控制方法,过程如下:

首先设置两个计数器,一个为发送计数器count-S,计算累计发送的数据包的数目,设其值为cs;一个为接收计数器count-R,计算累计接收的包的数目,设其值为cr,计数器初始值都为0。为了实现考虑,这两个计数器都放在网络隐蔽信道的发送端。在信道开始前测量一个包往返的平均时间即RTT,并定期地更新这个值。按下面的同步规则进行同步。

接收端每收到一个包,就立即通过反馈信道更新位于发送端的接收计数器,使cr=cr+1;发送进程可以访问count-S和count-R;发送进程每发送一个包后等待时间RTT(用字母RTT表示数据包的平均往返时间)再检查接收计数器;发送进程每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前都比较cr和cs的值,结果有三种可能:

1) 若cr=cs,说明发送进程之前所发送的包已被收到,接收方等待接收下一个包,于是直接发送相应的包,并更新发送计数器的值为cs=cs+1。

2) 若cr

3) 若cr>cs,说明信道上有新的包(字符)插入,为了使译码器确定同步边界,发送进程跳过cr-cs个包,并同时发送下一个包,将发送计数器的值更新为cr+1。

图2所示为信道同步协议双方控制流程。通过以上协议,可以确保包不会被丢失;在有新包(字符)插入的情况下,因为发送端跳过了相应的插入字符,使发送与接收的包(字符)数相等;只是发送端发送的某些包(字符)在接收端发生了替换。根据以上协议,非同步的网络隐蔽信道变了为同步信道。

2 分组同步协议

简单同步协议考虑的是每一个包都需要进行一次反馈(更新计数器),这对某些一个数据包所携带的信息较小的信道,如二进制信道,每传输1比特就需要一次反馈,虽然这时信道是完全同步的,能提供更好的可靠性,但相对开销较大,在数据包之间的发送间隔较小时,反馈的时间开销更加突出;在网络状态比较稳定时,出现丢包和插入错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以采用更加宽松的同步控制方法。

分组同步协议的基本思想是将单包确认改成分组包确认。设a个包作为一个分组,每接收一个分组进行一次反馈。

传输开始后,接收端的同步控制器从收到的第一个包开始计数,接收发送方连续发送来的包,如果一个组正常接收则反馈为ACK,表示发送端可以发送下一个分组;否则反馈NAK,表示需要重发这一个分组。发送端每次连续发送一个分组的包(a个数据包,设连续数据包之间有时间间隔o),然后等待反馈;若反馈结果为ACK,则继续发送下一分组;若为NAK,则重发上一分组。接收端每反馈一组后等待一个RTT间隔再开始接收下一分组,以避免组间串扰。接收端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Count-sup,设其值为sup_value,每收到一个包后都重设sup_value=0;在信道开始前测量一个包往返的平均时间即RTT,并定期地更新这个值。设置一个变量b表示当前分组中已接收到的数据包数目,初始为0,反馈后重设为0。信道接收端的同步控制器按如下规则进行反馈:

1) 接收端每接收到一个包,如果不是信道结束包Tend,则判断当前是否有r=a-1,如果是则表示一个分组传输结束,反馈ACK,并准备接收下一分组;如果否,则使r=r+1,然后进入判决时段,并按规则2进行判决;

2) 进入判决时段后,启动超时计时器,设置时长sup_value =(a-r)*o+0.5*RTT,若在时限内收到下一个包,则按第一条处理;如果超时且没有收到下一个数据包,说明某些包丢失,放弃当前接收到的分组包,反馈NAK;

图3所示为分组同步双方的控制流程;可以看出,当插入的包的数目等于丢失的包的数目时,分组在接收端表现正常,但收到的数据可能有错误,需要解码纠错;插入的包数目大于丢失的包数目时,根据规则,接收端接收前 个包,收到数据可能出错;只有当插入的包数目小于丢失的包数目时,系统才会重发分组。

上述分析过程中均含有一个参数a,它表示一个分组中数据包的个数;引入分组同步协议的目的是要提高信道的效率(带宽);一般情况下受网络拥塞的影响,包丢失的概率会远大于新包插入的概率,当一个分组中的包数目增加时,丢失包的数目大于插入包的数目的概率增加,这会导致反复的重传,从而降低信道的带宽。但一个分组的包数目过少时则失去了分组的意义。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分组同步协议方式适合于网络基本稳定的情况,此时分组中包的数目 的设置应该尽可能地使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较大。

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在下一节分析,我们在(式7)的基础上分析分组包数目a与信道最大速率Rmax的关系;取Pi=0.001,Ps=0.01,Pd=0.005,q=16,β=0,φ=RTT,σ=RTT/10,RTT=0.007秒,具体参数说明和计算过程见下一节,得出α与Rmax的关系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随a增加,Rmax是a的凸函数;当a>12后,一个分组重传的概率急剧增大,效率降低;在当前环境下,从图看出当a=6时信道允许的最大速率达到最大,故我们取a=6作为当前环境下的最佳分组大小。

3 两种同步方式的分析

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经上述两种方式同步后的通信信道可以抽象为对称的离散无记忆信道(DMC),设一个字符(数据包)经过信道时丢失的概率为Pd,信道上一个新字符(数据包)插入的概率为Pi。

对于简单同步协议,以概率Pi产生插入新字符而形成误码,因此,替换成任何某一个可识别字符的概率为Pi/q,真正形成的错误替换即除去碰巧新插入字符等于发送字符的情形,替换错误发生的概率为(1-1/q)Pi。故一个字符通过信道发生误码的概率为(1-1/q)Pi。根据q元离散无记忆的对称信道(DMC)的特点,可知信道概率转移式如(1):

(1)

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8],其信道容量计算如下:

(2)

根据信息理论,设信道平均传输一个符号的时间为B秒,I(X,Y)表示平均互信息,则:

(3)

根据信道容量的定义C=max{I(X,Y)},由(3)可得出:

(4)

其中,Rmax表示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单位为比特/秒,C表示相应的信道容量。

在简单同步协议控制下,网络基本稳定时每个包都至少需要一个反馈时间RTT(用字母RTT表示单包平均往返时间,O

(5)

式(5)中前者表示采用简单同步协议、后者表示采用分组重传同步控制下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其单位为比特/秒。这是未考虑重传时理论上传输速率的极大值,实际应用中一般达不到;实际应用中信道的可用信息传输速率除与噪声延迟、编码因子有关外,还和系统工作速度,如CPU频率,进程调度等有关。

4 实验

基于本文的设计,我们利用ICMP协议构建一种隐蔽信道,利用简单同步协议控制信道双方的同步,信道通信结果验证了设计的预期效果,图5和图6所示为实验信道收发双发截图。

5 总结

该文分析了网络隐蔽信道实现中的一种信道同步方式,设计了两种基于反馈模式的同步方法,实验证明,它能有效地控制网络隐蔽信道中由于包丢失等产生的信道不同步问题,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红亮,孙玉芳.信息安全评价准则评价综述与探讨[J].计算机科学,2002,29(9).

[2] 郭强.基于时延特性的网络隐蔽信道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库,2008.

[3] Wang Zheng-hong, Ruby B.Lee.Capacity Estimation of Non-Synchronous Covert Channels[J].ICDCSW’05.IEEE,2005.

[4] Paxson V. End-to-end internet packet dynamics[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9,7(3):277-292.

[5] Zhang Y, Duffield N, Paxson V, et al.On the constancy of Internet path properti es[J].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OMM Internet Measurement Workshop, 2001(11).

篇(8)

“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社会道德文化信息,使认识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信、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①对于经常使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互联网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某种公益理念,倡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符合社会利益的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支持和呼吁社会事业或风尚。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②这说明青少年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广泛性和社交性、互动性、非强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会使传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最后,青少年对网络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以及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给青少年很多负面的影响,逐渐歪曲了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运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下网络公益广告的问题

在网络公益广告中,因为传播方式的使用不善,严重制约了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公益广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需求,即时通信的交流沟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需求。③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观察分析得知,网络公益广告主要是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降低了青少年与其“不期而遇”的机会。

2、公益广告缺乏创意,与青少年观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主题上与传统媒体基本相同,多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青少年网民具有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等特性,这些缺乏创新的网络公益广告与青少年群体观念的契合度低,难以激发青少年点击网络公益广告的欲望。

3、公益广告互动性差,青少年参与难度大

网络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体喜欢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并进行参与,形成一个信息互动圈,找到自己的社区归属感。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参与网络公益广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中来。④但是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受众互动的途径,交互性在广告创作中没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生态,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信息,包括包罗万象的广告。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选题、内容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1)选题新颖,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⑤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热点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并且大胆突破、精益求精。网络公益广告在宣传语、画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语言要借助网络流行语,富有感染力;画面(动画)采用中国剪纸元素或沙画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形式上采用创意微电影的方法,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娱乐”,符合青少年需求。 “娱乐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进行娱乐。由于这些载体具有互动性强、“粘性高”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以游戏、微博、各种视频终端等为载体传播网络公益广告。

(3)加入“偶像”,促进青少年模仿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很多学习行为的产生,除了亲身经历以外,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并得出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趋于多元化。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邀请大多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担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对他们的外化的公益观念进行模仿学习。

2、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过去的网络公益广告通常在政府网站、企业网站或者公益组织网站上,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扩大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之“先锋”:搜索引擎。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比较喜欢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和资料。因此要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积,当有青少年网民搜索“公益”、“公益广告”等词汇时,把有价值的的公益广告的网站或网页的链接放在搜索首页,并且以新奇的视频或动画甚至悬挂横幅的形式呈献给青少年,以吸引他们点击。

(2)青少年手机上网通讯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根据《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行为分析》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85亿人,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80.0%。⑦随着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户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目前仍不断上升。青少年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看遍了微博、社区、网站等公益广告之后,偶然间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广告,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进而加入学习公益广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网阅读新闻之“蹊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广告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加详实和灵活多样,在的灵活性和受众数量易统计、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⑧比如,在传播形式上,新浪网站上有流媒体广告、对联广告、视窗广告、导航条广告等。在信息获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网络新闻应用。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借助于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平台具有与该平台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广告,使青少年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公益广告进行点击学习。

3、优化网络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

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众都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要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三方面来扩大网络公益广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网络公益广告。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公益广告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公益广告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置关于青少年公益广告版块或专题,提高公益广告教育的说服度,最终实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业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公益广告,培育长远受众。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经济消费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引导,是一项重要的长远投资。由于网络公益广告的低成本性,企业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公益宣传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并且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该企业产生好感,并在未来的消费中优先考虑这些负责任、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3)公益组织要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广告组织应该提高其网站的知名度,增强互动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进而引发参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互联网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这一病毒扩散最好的对象。他们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公益、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媒体,加上网络速度传播之快,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会形成广泛传播,影响力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①③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2-8

②龚莹莹,《当代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④邢江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⑤冯志敏、朱洁:《公益广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⑥方建移、张洁,《大众传播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上导学,加强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网上导学是指课程辅导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利用网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指导。教师在导学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课程导学中首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通过主动的选择,各得其所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个体充分自主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在课程导学中要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转变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网络环境的课程学习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此,作为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应确立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是对建立学生总体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因此,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段、各个行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围绕每个阶段课程导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通过自主网上学习,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结合网上讨论答疑活动,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依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共享性、在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以达到便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因此,导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课程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要实现网络条件下课程导学设计,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导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程导学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扩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量。学生不再是只接触教材中的内容,而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让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多层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中将所需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网页的相关窗口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便的方法能够访问到或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事件、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融合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它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服务环境。网络学习的基础是个别化学习,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化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在课程导学设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可通过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途径来实现协作化学习。而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课程学习内容,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按照课程导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确定问题和目标,在同学中明确竞争者,协商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感觉到竞争双方所处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达到领先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充分提供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BBS讨论区、留言板等。

转贴于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显著特征,使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对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在网络课程导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单一,学生感到乏味、疲劳等情况,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了教学意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教师的网页、聊天室、在线回答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每个学习者从单个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了协作学习,获得了群体力量的支持。另外,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地位无疑大大增加了协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感觉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是在这种协同学习和学习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变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牛丽娜,丁新.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3,(6).

篇(10)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展开,大学英语教学的网络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通过教学的网络化模式才能适应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的人材培养和考试模式。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应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借助网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的语言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接收和加工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发生在由学习者参加,个人和集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群体性活动。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性,因此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主张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活动组织者。而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重建知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互动结果。这种模式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构成的动态互动系统,其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处于系统的中心,而“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

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很必要的。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建构主义在本质上非常适合于网络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网络英语教学具有的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别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育等许多独特的优势,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可以在网上创造一个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建构主义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性的“情境”,其优越性主要有:

1.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英语学习的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民俗和文化。教学人员可根据需求适时对教学资料进行更新。

2.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潜能,扩展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便利、高效的交流平台。

传统的英语大班教学使得交际活动难以开展。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4.宽松的学习氛围。

网络交际中,由于交际者暂时抛弃了自己真实的身份,所以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这对激发师生双方的学习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5.对学生学习的适时检测和评估。

传统考试是一项费时、费力、低效的工作,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管理。借助于评测软件,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原则

网络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学资源中“漫游”,教师必须加以指导。要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其教学原则概括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课内和课外应当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贯彻分类指导的方针,注重和强调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教学中要有大量的语言实践,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围绕“学”组建各类学习资源。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2.创建“情境”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借助于网络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3.多方位的效果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考查是终结性的评价,即以期末考试来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但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相违背。建构主义强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协作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每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协作小组的贡献,以及能否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评价不是一次而是多次,不是横向的与其他学生相比而是与学生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相比。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只有一个,而建构主义的评价方式则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第一名,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改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通过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网络环境,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诸方面更加开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1)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物。随着对教育的重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因为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适合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构建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近年来,构建主义逐渐在教学中被引起重视,人们开始把构建主义和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用在教学中,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二、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超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网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够把世界各地的资源信息联合起来,能够组成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超媒体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它能够把教学中的图文,声像等内同进行整合,讲解,给学生作出最生动的演示,把知识组成一个丰富并且富有画面感的动态过程,形成一个有趣的超媒体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按照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跟客观事物规律语气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性思维。

2.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情境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输入设备或者是一些播放设备以及模拟技术虚拟的建立起跟真实环境相同或者是相近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及所有的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创建情景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重点中去创建情景,这样能够为学生探索更多的路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网络通信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一个事物,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如果能够相互合作就能够从多方面的了解事物。也正因为如此,构建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协作学习的过程,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三、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网络教学对教学模式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

教材的属性 静态的、中心地位 动态、一种学习资源

教学结构 线性的、强调“教” 线性和非线性、强调“学”

学习方式 统一步调 统一和自主步调

学习内容范围 有限 无限链接

学习内容

稳定性 过时、某人或某群体的观点 动态更新、综合该领域的观点

学习中的交流形式 单项、主要是人际交互、同步交流,交互能力弱 强交互性、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同步和异步交流

教师的作用 中心支配、知识的传授者 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协商者

学生的学习 被动接受 主动学习,主动知识意义建构

教学媒体

的作用 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学评价 通过测试、正确答案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既通过测验也通过学生的作品,实验报告和观点、能力等多元化评价,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跟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突出多媒体网络教学对教学模式的作用,新的教学模式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教学更加有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虽然给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但是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的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逐步完善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有充分发挥构建主义理论的知道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才能建设更加有意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拙[J].电化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