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64-01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本科教育重视人才能力的共通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则是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是重视理论与多学科衔接的能力,另一个是重视实践与学科的应用能力,两者虽然学习内容相似,却在教学本质目标上有所区别。而在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体系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本质目标区分却不清楚,原因在于设计类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同质性”,要求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设计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手法的重叠现象,导致人才能力标准化,竞争岗位单一化,出现了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依据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中设计类专业教学要明确“实践>理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提出并确立与高职教育相符的“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要从观念认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做出改革,顺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发展形势,转变师生对“教”与“学”方法的认识,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促进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 树立观念,转变认识
高职教育设计类专业教学首先要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要具有市场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对信息的了解是从书刊杂志上获得,而现在却是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直观的手段,对于需要大量视觉感观的设计类专业更是如此,因此设计类的教学要更加真实化、形象化。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教学行动口号要求教师改变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认识,把带有启发式、相对抽象化的知识点,转换成具体的项目或场景进行系统性讲授,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用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做到知识与实践无缝衔接,提倡以实际项目开展教学,通过亲身体会来消化知识的理念,达到清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则是在课程开设之前先清楚要解决的实际项目,再通过对项目现场的实际体会,结合课程知识做出相应对照,使其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场景化。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建立机制,合理调控
对于新的教学观念要建立在已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的颠覆。“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虽然对高职设计类教学益处较多,但若不加以把控,反而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项目进入课堂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若长期发展下去,课程教学便失去了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其实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监管机制,便可抑制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方面鼓励项目实践,另一方面把控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良性可持续发展下去。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的确立,可以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使高职设计类人才能够快速地就业、择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
1引言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一种机制、两类空间、三大目标、四个模块、五种场境和六大转变,本文将简单介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从坚持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原则,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
2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一种机制、两类空间、三大目标、四个模块、五种场境和六大转变,所谓的“一种机制”特指当代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学分制管理为机制;“两类空间”分别是指校内教学空间和校外实践空间;“三大目标”则是指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塑造学生独立、成熟、完美、坚强的人格为目标;“四个模块”由“专业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四大模块共同组成;“五种场境”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五种不同的场境,分别是专业、产业、企业、行业和岗位;“六大转变”则是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生地位、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评估、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转变。基于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高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知识践行动机,指导学生正确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面对职场学习生活。另外,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缺陷,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评价工作有失公平,课程资源配置急需调整。虽然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塑造学生独立、成熟、完美、坚强的人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明和三大目标严重分裂现象。其次,当前的课程评价工作还是以学分为标准,忽视了过程的优劣与否,这必然会影响课程评价工作的公平性。而且,当前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和知识技能传授两方面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平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完善和优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3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
3.1坚持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原则
优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统一”原则,也就是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本位统一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明确“素质”是一个人的修习涵养;“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场工作中所表现的才华、涵养、能力与道德;“职业素质本位”则是将知识、技能、人格归于一体。除此之外,要坚持“创新”原则,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认识到创新是创立一种新思路或者新产品;创业是一种特殊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会促进机会达成、提高方法和达到领导平衡力,创业不能只限制于当前所拥有的资源、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去开发新的资源,并且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寻求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有周密的市场调研计划,并且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和精密的预算等等,是职场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做法。
3.2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
紧抓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以及四大模块中应明确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启发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场境的把握、判断能力,提高应对各种工作问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在职场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协助学校做好课程评估工作,合理配置知识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从细节上评估和反馈课程体系的建构效果以及学生与教学成果是否有进步,并总结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案。
3.3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
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必须立足于原有的三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职场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心理素质”主要是指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等。作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理想的现代职场人才,情感应受到理智的约束,意志应坚定,性格应刚毅,气质应符合职业人才的标准。人才的知识素质对职场工作的作用尤为重要,高素质职场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征。
4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必须以职业指导为教学方向,将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和独立人格作为三大教学目标,抓住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着力点,落实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虞尚智.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能力培养,2010(6).
[2]赖肖.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因此,如何主动有效掌控高职课堂,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教会学生掌握真正的“一技之长”,成为有社会竞争力的实用性人才,一直是我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将一些个人的微薄体会与各位教育同行分享,期待交流与指正!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于高职教育以及高职课堂的一点认识。
我认为,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两点:
首先,两种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规格是不同的。
普通高等教育向社会提供的是高层次的、具有科研、设计能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他们是科研型、设计型的,要解决的是科技问题。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把成熟的技术、设计成功的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技术性、工艺性人才。他们从事的是实际的生产工艺的实施和经营的工作,要解决的是管理问题,经营问题,以及具体的生产工艺问题等。
其次,两种教育模式传授的知识也是不同的。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某一专业、学科知识为主体,重视理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生学习的是创造知识的知识,设计新产品的知识,发明的知识。而高职教育的教学,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教学中,不特别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完整,除基础理论知识外,相比之下,更加注重的是操作能力的培训。
因此,我认为,以上两点巨大的差异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堂也是不同于普通高校课堂的。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高职课堂应更加体现其“实用性”、“应用性”的特点。高职课堂应该以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为核心,来组织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就是说,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课堂更多地承担着传递职业活动经验的任务。
因此,每年当我接任一门课程教学工作时,无论这门课程我是否曾经教过,我都会重新搜集资料,对比各类教材,选择出最贴合教学实际与时代就业需求的最佳版本,并认真改善、充实自己的教案,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富有实用意义的知识,尽可能地实现教学与“社会能力要求”之间的零距离。
还有在实践教学方面,这一点可能和我所教授的专业课特点有关。计算机专业,特别是很多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评价重点可能不仅仅是要有较高的书面成绩,而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实现对于各类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会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安排实际动手操作的作业,并及时加以反馈,让他们真正能够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高职教学的课堂呢?以下是我的四点心得:
1、注重第一节课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第一印象”。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的效果,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门课程今后的课堂走向,而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也是从此时开始建立和形成的。因此,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特别地关注,在备课方面花的心思也是最多的。
2、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电子教室或屏幕广播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把教师的屏幕操作投射到学生的屏幕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锁住键盘和鼠标,防止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开小差。其实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有时也需要一些技巧与方法。我采用的是“教室后方”教学法,也就是说,我喜欢在计算机教室后面讲课,这样一方面可以监督和督促学生,按要求进行教学实验,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坐在后面的学生进行威慑。
3、关注“个别”学生。这里的个别不仅仅指课堂中的“活跃分子”,还有一些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同学。这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快,思维跳跃,如果能很好的引导他们,他们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好帮手,如不能引导和吸引他们,他们也将是课堂中最具杀伤力的“活跃分子”。对待他们,我喜欢在备课时,对一个知识点准备两个实验项目。当有基础好的,把普通实验做完后,马上给他一个更高层次的实验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同步教学进度,二又可以较好的控制课堂秩序。同时,对专业知识特别好的同学,可以培养他成为教师的课程助教,充分调动起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有的时候不妨灵活利用一下课下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接近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有时也要做“两面派”。要做到课上课下两个样,上课要威严,下课要和蔼。要体会亦师亦友的感觉。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相对于迅猛发展的经济建设,高职教育的发展则显得滞后。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滞后已经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教育滞后原因及对策。
一、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的表现
高职教育是直接培养经济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的,它的作用就体现在为经济建设提供适宜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发展滞后也体现在培养的人才与经济建设的不适应上,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
1. 首先从培养人才的数量上看,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严重短缺。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近几年的高职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紧缺,但仍然赶不上技工缺口的数量。
2. 其次从培养人才的质量上看,高职教育发展更是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职扩招,从数量上缓解了一些地区技工荒的程度。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导致办学质量下降,高职毕业生素质不高,整体上仍然没有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因不适用而被退回,造成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惊呼“技工荒”,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却陷入工作难找的无奈境地。
二、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 定位偏差。在对高职教育的层次定位上,我国把高职教育定位为专科高职,而且多由原来的大专转型或由中专升级而形成,这使得高职教育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是由各路散兵组成而非正规军;在对高职教育的学费定位上,又把高职教育定位为高学费教育,比一般本科院校学费高很多,国家财政支持少。这种低层次而高收费的定位偏差注定了高职生源的整体素质较差。
2. 观念滞后。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偏差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不少人认为上高职就没前途、没出息。加上高职教育又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高职人才观和成才观。因而人们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使高职教育没有相应的“名份”。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看低高职毕业生。
3. 国家财力投入不足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它除了要与各行各业密切联系与合作之外,还要拥有各行各业的机器设备和最新技术及各种实习实训基地,这些设备和技术还要经常更新。这就需要大量的场地和巨额资金,其投入不比普通高校的实验室投资小,甚至还要更大。许多高职院校还要面临新校区建设的巨额费用。而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两年国家已认识到这点,开始划拨巨额资金,采取相应措施发展高职教育,这是英明之举,对我国高职教育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 高职院校本身的原因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在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也是重要的原因。
(1)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与办学条件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没有把握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方向,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脱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没有了竞争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均达不到标准要求。现有的实践实训条件陈旧,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有较大距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或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2)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指导和跟踪调查工作不到位
高职院校只重视招生而忽略了就业。没有建立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又缺乏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对于毕业生在工作当中得到的哪些知识重要、哪些知识更有用的体会无从了解,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失去了一个有效的依据。
(3)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有别于普通高校,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一些多媒体也只是黑板粉笔的替代品,学生听的多,动手操作的少。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基本上是本科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缺乏应用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三、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不可短缺的一条腿,是实现我国城乡小康社会的保证因素,一定要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国家要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大力倡导高职教育,进行高职教育的宣传,消除社会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扶助高职教育走上正规。
其次,要开展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法规建设。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门《高职教育学》,对高职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途径及考核评价作系统的论述,高职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又没有一部《高职教育法》对其行为进行规范。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全凭自己理解,摸着石头过河,只能是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后头赶路,要真正高效地发挥高职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除了实践探索外,还需要进行理论探讨与提升。
再次,是进行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和管理改革。建立灵活机动的办学机制,密切联系企业用人单位,适时改革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对学生的考核考试方法。改革招生与就业机制,建立与企业单位的长效联系,建立与社会密切联系的、稳定的、反应灵敏的信息渠道,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吸纳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改进教师评估,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最后,要把高职教育纳入我国正常的学制系统之中。从学制上看,我国小学和初中为基础义务教育,到高中开始分成并列的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等教育为本科,还有研究生、博士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却变成了专科,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变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完整的教育,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又应该包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给高职教育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还要发展本科和研究生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并列发展,并驾齐驱,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强劲的两条腿。
参考文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朝着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才会有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实践理论并重、注重个性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重新审视。
1.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让服务对象满意,是衡量任何一种服务质量的根本标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因此,高职教育只有以贴近市场经济变化、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自觉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契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标准,缩短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员工之间的差距,其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教学质量才能会让社会满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到微观求职者的择业动机,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眼睛向内反观自己,做深刻的自我剖析,这其中也有教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社会又不需要,即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在结构性失业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充分、合理就业,使劳动者在就业前就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大力发展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供需错位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肯定不被社会接受,不受企业欢迎,错位的教学也无质量而言。因此,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2.实践与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掌握了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完成任务。换言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丰富学生职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教育活动,为学生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这种教育兼容了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实践与理论偏颇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 育的显著标志;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标志。
社会的发展已显示出,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岗位上的时代己经消失,高职教育也随之从就业教 育走向了创业教育。然而,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能力培养已由单纯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能力标准不是仅指操作能力,而是指综合的、满足行业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因此,实践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3.注重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在我国现有的招生体制下,进人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其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考生。依传统的观点,他们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是高中阶段学校的弱势群体,是高考的失败者。这些观点不仅在某些成人中存在,而且很多高职学生也存在自卑心理。然而,在高职院校中也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学生李某在数控机床技能方面见长,在全市技能大赛上屡次获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多家企业愿意高薪聘用,但是李某的英语能力却较差,考试一直不及格,按学校规定不能毕业。像李某这样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大有人在。因此,面对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的深思—究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察学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中之所以出现类似学生李某这种尴尬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同时存在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智能间不同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间智能的差异。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他们是具有其本身智能特点的群体,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必须有不同的人才观、教育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与发挥他们的智能强项,将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增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类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该在达到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保持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融人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高职教育既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学会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会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职业,还要使他们有能力融人社会—学会共处;要使学生在开发自己潜能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一学会生存。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中,只掌握生产过程某一环节的专门技术,难以承担日益具有个性化和创意化产品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使产业的升级换代周期大为缩短,今天的朝阳企业,明天就可能成为夕阳企业。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劳动者的劳动岗位变换加速,为了适应变化着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摒弃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不能仅仅由“企业需求”驱动,还应该由“发展需求”驱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智抉择。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觉醒,而且也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高职教育不仅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更要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I.提升企业参与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样的高职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高职毕业生就业之后如何迅速融入企业? 高职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提升企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使企业深层次地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所谓深层次地参与,就是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设置专业,以行业人才素质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学校育人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学生评价等教学环节,共同承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教学评价由学校为主变为校企共同评价,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
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可大大提高学校的实训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设备可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购买和摆设,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基地的师资可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他们不仅能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还能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及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授给学生;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可由企业的真实生产提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生产情境中,不仅能练就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之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区别上。高职院校必须基于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创建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态势,仅拘泥于“岗位能力”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适用课程,以满足高职生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客观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应采取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综合化组合的策略,注重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为学生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过分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教学更适合拓展学生的智能强项。在充分考虑职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传统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学科内容系统化和学科结构系统化的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序,这不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增减,而是追求知识点在工作过程中的系统化。在课程类型上,既要有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思维、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也要有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类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自身潜能和全面塑造自我提供服务,使学生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成为既有职业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在科学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尽量为学生多开设一些限选课和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重构评价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方式,发现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要有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使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符合同一价值取向,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导向系统,使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为评价对象指明改进的目标,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为教师引导教学行动。
高职院校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体系脱离了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限制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重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人性化、多元化、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就业和成长提供支持服务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成绩多层次化、评价内容多面化。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单一主体评价格局,在原有评价主体基础上引入企业评价、班主任(或辅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更加符合职业规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评价成绩多层次化就是要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专长。再次,评价内容的多面化就是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不仅要注重高职生操作能力的评价,更要侧重高职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对就业者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即评价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功能,现代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三位一体”—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的质量。因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知识的升华;态度是对职业认可度有使命感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使学生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做人与做事协调一致、全面发展,是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处于初步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教育院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的部门进行沟通、联结,打破了传统就业模式中教育院校培养学生,学生寻找工作单位的现象。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在角色变化上更加顺利,在学习阶段注重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对口就业。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熟悉公司工业化操作流程的新型人才,于是企业积极寻求专业院校对员工进行培训。校企合作的发展基本上都会经历自主探索和国家政策辅助两个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引自国外,通过对国外教育行业的经验学习,形成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由于政府、企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三者不能很好的协调关系,导致合作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另外,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合作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校企合作在全国开展的区域也不规范,无法做到供需有序。另外,现如今的校企合作的目的不明确,规章不清晰,因此,合作的稳定性很差。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坚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原则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更加符合国家政策的人才,我国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相关的国家政策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首先,规范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政策的制定要认真分析教育行业的相关现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可行性高的政策。其次,任何国家政策都具有时效性,政策要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不能终生使用,要与时俱进,认识到政策与实际的契合点,在有效的时间段实行。根据变化的时事制定不同的政策,避免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不良的后果。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政策。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培养工业化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学校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
(二)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更好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不断建设,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鼓励来制定不同层次的指导建议。国家要重视企业发展,明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才素质培养标准。在学校中制定不同的班级、年级、学科等教学内容,培养不同的学生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每一项政策的贯彻都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合理利用财政开支,在企业雇佣实习生的时候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会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为了更好的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当设立评估机构,做好监督工作。这个监督机构可以设立在教育机构,也可以建立在政府部门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评估标准,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另外,国家要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国家应当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财政支持,例如资金的资助或者税收的优惠。国家应当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协调管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证书的考取,用人单位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标准。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遇到的困难还很大,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材、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从当前来看,针对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多,而且年年有新教材出版,更新速度很快。然而真正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还为数不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市场要求、学生状况等来具体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重新整合教材体系。
高职教育的教学,最主要的是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很大一部分专业的教学,即理论性、表述性、抽象性较强的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然而,不论再难,根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培育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技术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设计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尽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体会,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
1、结合能力目标,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从学生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对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能力,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详细记录。
2、尽可能实现一体化教学
即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
3、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任务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准备大量训练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建议及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
1、实现几个转变
即: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为能力应用型为主;从理论思维为主,变为能力训练为主;从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为已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从教师讲好为准,变为以学生学好为准。
2、做好一体化课程单元的设计
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案例引入,任务驱动;正反实例,操作示范;实力模仿,改造拓宽;讨论消化,归纳总结等。
3、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
主要是根据学生状况、设置学习情景,采用合适的语言,寻求并吸收多样化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交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拓展有关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建立并保持专业联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树立和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和见解,具备熟练的学科专业知识。遵守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认识教学实践中潜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遵循社会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学习者;尊重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
(2)充分做好教学工作的计划与准备
首先应确定学习者、其他参与人员和教学环境的相关特征;其次设计或修改教学活动以适应学习者、教学环境和呈现方式的需要;再次明确目标、任务及次序;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呈现技巧;最后设计和修改课程内容、评估工具和支持材料,根据需要创建或修改技术资源。
同时做好教学准备。药对学习者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预测并做好准备,进行学习者分析,确定关键知识点、相关实例及其他补充材料,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获取所需教学资源,确认设备、技术和工具准备就绪。
(3)设计好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应尽可能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提高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学习者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并获取成功的机会。
有效的表达技巧也很重要。要根据学习情境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表述关键概念,提供案例、阐明含义,让学习者参与表达过程,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效的促学技巧非常奏效。要充分利用所有参与者的知识和经验,为全体学习者指明努力方向,鼓励和支持合作,引领学习活动,监控、评估和适应动态变化的情境。
有效的提问技能可巩固相应知识和技能。通过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有效跟进学习者所答问题,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提出并重新引导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和引导讨论等方式,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将学习活动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习者对概念和思想观点进行细化,提供综合和整合新知识的机会,提供实践新学技能的机会,提供反思和回顾的机会。
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通过提供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案例和活动,示范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提供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机会,提供为未来的运用做出规划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等形式达到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方面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关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问题,而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还与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高职教育现实状况的分析,来谈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将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壮大自己,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授课内容太过理论化
中小学着眼于文化课学习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理论学习思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这样也就使学生懒于动手,丧失了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学生的升学出现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僵化保守的特点,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之技术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课堂灵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课堂失去了信心,同时也逐渐地挫伤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成为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作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连续性。各学校普遍都是只在最后一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校方的就业指导目的太过功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并没有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这种状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显示出一种慌乱迷茫的状态。其次,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就业一项,而忽视了学生职场道路的指导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业指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以达到校方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职业道路的指导工作则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影响学生素质和择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学生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这恰好又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成分严重,容易使学生逃避校园的正常课堂生活,使其产生堕落心理,就业忧患意识也逐渐地消磨。虽然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学生管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管理机制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等现象,一些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和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受程度低,使实际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问题与中小学教育机制落后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是独立的,它的质量好坏是与作为起点的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性,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的,并没有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考、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的考评、学生的好坏似乎都与分数及升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应试教育的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种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没有完善的实际操作知识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要想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归根溯源,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二)文化课程负担过重且缺乏实践训练
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大多数中小学的课程表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干课程,体育、音乐、劳动技术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这对日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遇到过高考的挫折,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些学生会产生迷茫心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更
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将实践课程的教学规范化,使高职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这些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任务摊派心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中小学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尽管已经开始关注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文化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仍显死板,一味地为升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同时,过于强制性的校园管理方式又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又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使得中小学生丧失了职业启蒙的机会。这必然会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过多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中小学只有积极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加强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单一的文化课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当前教育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严格杜绝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偏科现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首先应作出表率,避免向学生宣传学科优劣的理论。同时还要推行实践教学,组织一些实践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借鉴欧美国家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由提问和自由发言可以充分满足其想象空间,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回顾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一种有差异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小学教育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引导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类兴趣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过多的强制干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尽管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鉴于当前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理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职业启蒙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观念,而且也可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77-02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关注和教育,既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新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可塑性很强,他们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高职院校里多种学习心理相互交织,如何诱发积极的学习心理,消除消极的学习心理,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新生为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探讨产生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学习心理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心理,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车辆、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移动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状况与学习状态;采取访谈法探寻形成不同心理状况的原因,并对学院的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解,以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数据与统计
数据是通过任课老师于2010年11月组织学生答卷,并由本文作者收集整理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于2011年1月结束。
此次调查覆盖面广,涉及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问卷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心愿,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并认真填写,问卷回收率高,有效性高,从而使收集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数据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选择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有64%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学到技能,有利于就业,但是有26%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无奈选择,因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悲观丧气的受挫心理,对学习缺乏热情;有6%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没有区别,这说明学生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有4%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区别,不能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技能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就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对学习产生浮躁焦虑心理。
(二)激励学习的动因
在调查中,有22%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而积极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有67%的学生是因为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将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常常将学习与就业形势结合起来,关注招聘市场急需的专业及其技能,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与专业学习的长期性;另有5%的学生容易被周围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还有2%的学生认为小学、中学的学习目标就是上大学,因而进了高职院校,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以前学习太辛苦,现在好好放松几年,混个文凭就可就业,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产生松懈厌倦心理,缺乏前进的方向。
(三)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认识
对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37%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基本理论课程感到没有实际用途,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部分任课教师反映,理论课的课堂上跟着教师教学思维听课的学生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困难,教学计划难以执行。还有一些同学经常迟到,旷课,不交作业,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但在毕业前突击补考照样能拿毕业,这些不良现象打击了平时勤奋学习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患得患失,对学习产生动摇心理。
(四)其他学习心理情况
另外,有56%的学生希望采取技能考试或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有39%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安排讲座,尤其是社会成功人士的讲座,以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来看,要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引导,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利用入学教育让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识高职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同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迁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另外,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加以区别――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外,还要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
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目标,才能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分解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少走弯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度过高职生活。
(二)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的厌倦心理
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在调查中发现:有69%的学生喜欢专业技能课;64%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希望能学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好工作;56%的学生希望采取操作技能考试或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其学习成绩。这些数据说明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迫切希望能学到技能知识,而忽视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心态变得浮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今后的发展空间,使其竞争能力不强。
因此教育学生应从长计议,展望未来,坚定学习信念,顽强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在掌握专业技能课的同时,具备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积蓄厚实的知识,才能具有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减少就业压力,拥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和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扩大知识面,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压抑,课余活动时间很少,一旦进入高职院校,出于补偿心理,迫切想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和一些文艺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活跃在学校的各种社团工作和文艺活动中。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37%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如果能以此为突破口,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学会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关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其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心理调适能力,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逐步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四)丰富教学方法,淡化学生对学习的受挫心理
从调查数字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职学习更加轻松,课堂教学更加容易,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能使高职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形成“不同起点,共同进步”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淡化学生对学习的受挫心理,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更好地完成学业,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晓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2]李高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3]刘绍斌.高职教育改革――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4]向凯,周丹.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构想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讨,2007(8)
[5]向凯.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
[6]于合华,方月香.高职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讨,2007(8)
[7]张传月,黄宗海,莫华善.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2)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32-03
自1998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彰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高职教育的高教。2002年,全国高校招生毛入学率达到15%;2011年,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毛入学率为26.9%,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为此,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在16号文件精神指导下,我们对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有了一定认识和体会,初步构建起了适合我校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规格、层次要求,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教学基本要求,由此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体系。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能采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大众教育的质量。而必须有和大众教育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这个质量体系的建立的依据,应该符合培养目标。而既然到了大众化时代,就必须适应大众的需求,而不是精英的需求,今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75%以上,个别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但本科教育录取率约为38%,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上,录取率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的录取率的提高,其实主要是高职教育的贡献。那么,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就必须区别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既要有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尖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又要有针对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不能一刀切。用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培养对象,对不同智力类型、不同方向的培养对象,提出相同的要求,这显然不符合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因此,就必须区别不同的培养对象,制订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高职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既然是高等教育,就必须体现“高等”的内涵;同时作为职业教育,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定位?就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应该定位为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普通本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在最后批次录取,生源质量早无“拔尖”意义可言,而只能是从大而众的角度,即要充分考虑面向人人,为满足最广大群众期望得到高等教育的需求服务;而就其职业性而言,就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按照这个前提,去设计我们的质量体系,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即在职业个性化的前提下,寻求职业教育的共性特点。在通识能力上,特别是研究能力上,应该降低要求;而在应用能力上,特别是动作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提高要求,这样才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
质量工程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其核心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只有标准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对其实施过程监督和保障才有实际意义。而这个标准,必须和培养目标相吻合,只有这样,标准的建立和评价,才有依据,才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总体思维框架,应该是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一、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确定的依据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合格教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1998年,确定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2000年表述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反映了对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标志性文件,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试行)中对高职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语言知识和技能等作了明确的要求:“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应用为目的”。相对于教学过程项目化、职业化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教学效果衡量的手段和反馈促进作用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
找准对现有的高职英语评价系统进行改革的方向,我们首先需要充分认识高职教学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层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把握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其实就是我们正确思考两个问题的过程:1.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首先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相对于本科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把握先进技术的发展与使用,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与中职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则就掌握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上有更高的水平。
高职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是按照学科要求安排而是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来确定。但也区别于完全的职业化模式,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性和高职教育对学生能力上的锻炼,人文素质上的提高和职业精神上的塑造。因此,高职英语评价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个人职业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以研究英语语言知识为目的。这就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是我们构建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新体系的前提。
二.现行高职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与英语教学改革相比,考核的改革要滞后的多,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职英语的评价体制一直存在着一些弊端,而这些弊端的成因或多或少的都与忽视了高职英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环境有关。
1.单一评价体制或知识性评价体制。主要体现在将关注中心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及只重视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而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阻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往往使各项教学改革举措最终流于形式,从而使高职英语的教学偏离了高职教学改革的轨道,违背了“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的高职理念,不可能达到高职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2.评价系统与教学方法脱节。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这些年里,我们经历了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很多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也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是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评价标准确认然停留在4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60%的卷面成绩上;还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按照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进行成绩判定。这与我们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严重脱节,这也必将导致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进而反过来制约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
3. 忽视评价的激励作用。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评价旨在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习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而我们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进行及时评价;或者我们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简单的写下“A”“B”“C” 甚至只写了一个“阅”字;亦或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都只用“good” “bad”来评价,那么我们就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待评价和对学习进行改进。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探索和对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调整的热情。
三.以就业为导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形成性评价占主体地位(评价重心的转移)
要改善英语考核的实用化效果,首先要把考核评价的重心由原来的期末“一锤定音”式的终结性评价转化到更能起到督促激励作用的形成性评价上来。
2.多维度的职业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构成的改革)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实用为主”,所以强调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是否能够很好地在职场情境英语进行综合运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设计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的职场活动来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经常性的选取职场不同情境的英语对话作为一个训练的任务,而学生完成各个任务的表现则作为评价的结果。这里我们不仅仅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换包括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重视评价的积极作用(评价激励作用的凸显)
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还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的应该提出表扬和赞许,让其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并提高信心。而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则要善意的提醒并引导其找出自己问题,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and 王美萍, 高职“高”在何处--兼论高职与中职的区别. 成人教育, 2009(04): p. 59-60.
[2] 李冬莲,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研究, 2004(10): p.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