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养生学概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99-02
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后,接触到与疾病最相关的科目就是临床医学概论,这门课要求学生对临床医学中检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要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方法。疾病的成因和基本治疗方案是这些学生踏入对疾病认识的开端,而我们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多向学生讲解一些临床知识或技能,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忽略了教导学生在临床上如何去思考。其实一个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但要学到临床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并建立一种严谨的临床思维,这对其将来在医药卫生行业实际岗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师,我们有义务在这些高职学生开始接触临床时给他们一个好的引导,帮他们建立良好的、严谨的临床思维,注重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呢?
1 注重布置预习
大三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解剖生理和药学相关理论知识,但尚未完全巩固,尚不能运用自如,上课之前先向学生交代下个大系统相关的病种,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熟悉该疾病的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该疾病的理论知识后,才能在临床上建立起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思维及处理问题能力。如见习支气管哮喘时,叮嘱学生预习,并思考几个问题,如:你认为临床上在怀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问诊上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表现是什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充分熟悉相应的理论知识。
2 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在疾病教学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实例与练习,在学生询问病史时,教师在旁边聆听,待学生问完病史后立即给他们提问,如: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主要症状有些什么特征?就目前你掌握的病史和体征,初步考虑什么病,你认为哪些病最容易跟该病混淆,需要作相应的鉴别。让学生立即思考解答,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他们在临床上思考。学生开始可能并不能把疾病主要症状及其特点描述的很全面、准确(比如学生往往只注意喘息发作的诱因及特点而往往忽略了缓解因素、发作频度等等),这时我们可以做一定的提示,提示完后让他们再去补充病史,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充这些病史(确定气道可逆性痉挛及哮喘严重程度分级)。在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问诊时,学生往往会“大撒网”式地将呼吸系统几乎所有症状都问一遍,这时我们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种问诊是没必要的,再让他们结合这个患者的病情思考,哪些病最容易跟该病混淆,这时学生会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病史体征去思考需要作什么疾病的鉴别,等他们思考好后再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去补充询问相应的、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在做病例讨论和总结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其思考,在其充分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最后给予指正和总结。比如在询问完病史和体格检查后,学生需要获得该患者相应的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结果才能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而这时教师往往喜欢直接把这些结果读给学生听,学生记录下这些结果后,他们并不很清楚哪些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及做这些检查的意义。笔者在分析病例前先让学生充分分析患者病史和体征,并总结出该病例的临床特征,让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思考该病例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果学生觉得仅根据目前的病史和体征作出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困难,就启发其思考――应该补充什么实验室或器械检查的资料才能明确诊断或明确排除容易混淆的病。经过这样思考学生就明确了哪些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及做这些检查的意义,也启发了其临床思维。在病例分析时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患者原有病情基础上设计一些新病情,诱导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比如在学习支气管哮喘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该患者哮喘病情长期未给予很好的控制、反复发作,他下一步的临床表现会怎样,会向什么疾病发展?这时我们在询问病史和体征上又应注意一些什么?学生会根据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讨论。最后教师从哮喘的发病机制向他们讲解答案(哮喘本来是可逆性气道痉挛,如果长期反复未控制好的哮喘患者气道会出现重构,最终导致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形成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动态临床思维的方法。
3 病例讨论后作业的布置
病例总结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见习的知识,教师往往要布置一些作业。但布置作业并不能简单要求学生将教师总结的东西复述一次。在授课中,通常要求学生回去后不但要总结病例特征,更要其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的病,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诊断、鉴别和治疗,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路。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就会逐渐形成一套严密的临床思维。
总之,病例讨论是学生接触临床的开端,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临床知识或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导学生在临床上如何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及总结中提高自己对疾病认识的水平。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常见药物应用机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患者,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和权力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蒲军,傅劲草.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01-702.
[2]曾勇,王国民,蔡映云.“临床思维”的理解与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5,1(10):14-15.
[3]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1(10):17-18.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本书可谓脉络清晰、评议通俗、内容翔实,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案,还为肾病患者请来了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士。
《冠心病防治与调养细则》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阐明科学用药是关键,中医调养是特色,并列举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诸多的适宜与禁忌,详尽地介绍了对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疗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够科学地生活与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穴位贴敷治百病》
(第4版)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适应证、用药原则与选穴等。中篇重点介绍了27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精选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个,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疗效、附记”七项内容依次排列。
《仝小林谈糖尿病中医调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肚脐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经络疏通百病消》
编者以经络为主轴,配合腧穴治疗各种伤病的主导思想,详细介绍了按摩、艾灸、刮痧等养生、治疗方法,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经络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医传统疗法推广运用,适合读者家庭自我诊疗保健,以及初级中医师自学提高的参考读物。
《高血压防治与调养》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其合理应用,以及高血压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紧急就医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通过坚持治疗,科学用药,合理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徐氏足道》
本书作者是徐氏后裔,从事足疗几十年,不仅得到百年家族足疗真传,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全书分7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介绍了足疗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病自疗保健等,并附有实例,充分体现了“观足识病、观趾疗病”。
《养好五脏保健康》
编者在分析阐述五脏特性的基础上,指导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营养、经穴按摩、四季养生、日常保健等各个方面,“投五脏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脏疾病的防护网。在无病可以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使广大养生爱好者以达到五脏通调理,盈实精气神。本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养好脾胃身体棒》
编者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寒气何来
中医驱寒养生秘法》
科学研究证明,疾病都与“寒气”有关,若体温下降1℃,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寒气是万病之始。那么,寒气何来呢?比如,天热吃冷的食物、运动量不够使得身体热能不足、吹空调等。
本书将从饮食、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入手,教会大家“保持身体温热”的方法,调动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心脑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脑血管病人一年哪个季节更容易发病?一天哪个时间段最难熬?春夏秋冬养生重点各是什么?本书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告诉您春、夏、秋、冬的养生重点和诀窍。
本书语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简便、实用,一学就会;改善病情、强健身体,一试就有效、一用就灵验,让您轻松度过春夏秋冬。
《手部捻穴疗法》
本书详尽介绍了手部捻穴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概况、独特治疗方法及手法应用技巧、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疗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关穴位图、治疗配穴等,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运用。
《生活妙招防治胃肠病》
本书共分2章。第1章介绍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肠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日常调养原则。第2章介绍了能够防治胃肠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饮食、运动、日常调养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书重点,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窍门有助于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调养胃肠病。
以点带面
促进中医药发展
x省x州x市卫生计生局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
x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建设。将市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州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是x省中医住培基地和x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
二是强化“枢纽”建设。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三是强化“网底”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医改为“关键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将市民族中医院纳入医改试点范围,与综合医院改革同步推进,严格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完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院特点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优势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优势资源下沉。市民族中医院牵头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鼓励市民族中医院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或对口帮扶,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贯彻发展中医药的医改政策。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药饮片加成销售、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中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等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点”,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实行优先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职称评聘;优先安排新进编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大学生享受大学生补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x省知名中医工作室。
三是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x医药学概论》,填补了x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创新点”,实施供给侧改革
2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1)对中医的学习兴趣:38.6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52.27%的学生认为有提高,7.27%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1.82%的学生不知道。(2)对疾病的认识能力:21.17%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71.62%的学生认为有提高,5.86%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1.35%的学生不知道。(3)创新学习思维能力:8.93%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57.59%的学生认为有提高,29.02%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12.95%的学生不知道。(4)对老师讲授的“中医学概论”重点内容:21.62%的学生认为全部理解,53.6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理解,19.82%的学生认为少部分理解,4.95%的学生不理解。(5)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获取中医学知识的能力:14.80%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68.16%的学生认为有提高,9.42%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7.62%的学生不知道。(6)本课程整体效果:22.87%的学生认为很好,59.64%的学生认为较好,14.80%的学生认为一般,2.69%的学生认为差。(7)对本课程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79.02%的学生认为以后工作实用,31.25%的学生认为可扩大就业范围,40.18%的学生认为可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78.5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开阔视野,84.82%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中医药知识,28.1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本书可谓脉络清晰、评议通俗、内容翔实,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案,还为肾病患者请来了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士。
《穴位贴敷治百病》(第4版)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适应证、用药原则与选穴等。中篇重点介绍了27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精选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个,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疗效、附记”七项内容依次排列。
《肚脐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高血压防治与调养》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其合理应用,以及高血压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紧急就医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通过坚持治疗,科学用药,合理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冠心病防治与调养细则》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阐明科学用药是关键,中医调养是特色,并列举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诸多的适宜与禁忌,详尽地介绍了对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疗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够科学地生活与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仝小林谈糖尿病中医调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经络疏通百病消》
编者以经络为主轴,配合腧穴治疗各种伤病的主导思想,详细介绍了按摩、艾灸、刮痧等养生、治疗方法,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经络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医传统疗法推广运用,适合读者家庭自我诊疗保健,以及初级中医师自学提高的参考读物。
《徐氏足道》
本书作者是徐氏后裔,从事足疗几十年,不仅得到百年家族足疗真传,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全书分7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介绍了足疗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病自疗保健等,并附有实例,充分体现了“观足识病、观趾疗病”。
《养好五脏保健康》
编者在分析阐述五脏特性的基础上,指导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营养、经穴按摩、四季养生、日常保健等各个方面,“投五脏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脏疾病的防护网。在无病可以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使广大养生爱好者以达到五脏通调理,盈实精气神。本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寒气何来中医驱寒养生秘法》
科学研究证明,疾病都与“寒气”有关,若体温下降1℃,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寒气是万病之始。那么,寒气何来呢?比如,天热吃冷的食物、运动量不够使得身体热能不足、吹空调等。
本书将从饮食、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入手,教会大家“保持身体温热”的方法,调动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手部捻穴疗法》
本书详尽介绍了手部捻穴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概况、独特治疗方法及手法应用技巧、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疗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关穴位图、治疗配穴等,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运用。
《动一动就治病》
本书对日常运动防治常见病做了详细的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按摩、推拿、太极拳、健身操、腰部运动、腿部运动、全身运动等方法来健身防病,并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运动疗法做了详细说明。
本书通俗易懂,方法简易,适合关注健康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养好脾胃身体棒》
编者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心脑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脑血管病人一年哪个季节更容易发病?一天哪个时间段最难熬?春夏秋冬养生重点各是什么?本书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告诉您春、夏、秋、冬的养生重点和诀窍。
本书语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简便、实用,一学就会;改善病情、强健身体,一试就有效、一用就灵验,让您轻松度过春夏秋冬。
《生活妙招防治胃肠病》
本书共分2章。第1章介绍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肠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日常调养原则。第2章介绍了能够防治胃肠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饮食、运动、日常调养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书重点,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窍门有助于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调养胃肠病。
如需选购,请汇款至:北京市宣武区
广安门内大街319号B座22E
所谓养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维护生命、保证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提出了“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理论,即我们所说的“三因养生”。遵循祖国传统医学“三因养生”理论,与现代西方健康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活动,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是我们提倡“三因养生”的目的,“因时”养生是其中重要一环。
祖国医学对“因时”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只有顺应自然,即符合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在宇宙的时空中健康地生存、顺畅地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这一理念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升华为一种养生的境界,即: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实践证明,凡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就可长生久视。
祖国医学特别提倡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节气变化密不可分。一年四季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季节更迭,进而使万物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因四时气候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都有很大的影响。顺应时序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调摄护养,就会抗御衰老,健康长寿,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疾病缠身,甚至早衰早亡。
中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因时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要求,尤其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历代医家均详细论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辉。
医学气象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因时养生”的科学性,指出了气象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的能力,即中医所说的“正气”。“正气”是生命各项功能的源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存在与维护又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既依赖于自然,又受其制约。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又有一定限度,一旦超出自身调节的范围、或因年老体衰等多种因素导致调节功能下降,即正气不足,抵抗力降低,正不胜邪,就会出现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不畅、气血津液失常,必然产生局部或全身的各种病理改变。
例如,在正常范围内的日光照射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而阳气又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充足,气血生化功能完善,人体就健康长寿。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过犹不及,就会影响生命健康。若日照太过,会造成人体调节机能紊乱,因阳气亢盛而形成疾病。此类疾病,多发生在春夏之季节,太阳辐射逐渐上升、阳气渐盛阶段。若日照不及,就会引起人体阳气不足,以阳气虚损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常表现出阳气虚损的征兆。这类疾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太阳辐射下降时期。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太阳辐射量或日照时数减少,必然导致机体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出现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气血津液运行缓滞、精神不振等虚象,病人多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之相。
又如,当自然界湿度太低,气候干燥时,容易导致人体阴津不足,致使燥邪形成。当燥邪太过,超过人体的抵抗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时,易产生燥邪为患。在秋季,湿度、气压偏低,自然环境对机体的滋润、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导致秋燥等病理状态。由于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故易使秋燥损伤津液,或直接损伤人的阴气,出现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
若气候潮湿,相对湿度偏高,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易导致湿邪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倦怠、乏力嗜睡、烦躁易怒等湿热并重的实症。此症多发生在长夏阴雨连绵、气候湿热的季节。
以上这些症状与疾病,均与季节、气候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春季,养生的大好时机
“应天时,人赖天地之气而生”。春季阳气上升,一切都显得欣欣然的样子,有利于融入大自然适时养生。不过,春季乍暖还寒,寒时养生,应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保健之法。
春季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谨防“倒春寒” 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地处寒地的人,早春时节应特别注意防止“倒春寒”,特别要做好头颈、腰腹和足部三个部位的保暖。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在早春疾病的高发季节,要特别做好预防保健。
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获得与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最终成为户外运动教练、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者。下面,就让我们以最刺激的攀岩为例,近距离走进休闲体育的世界吧!
“峭壁芭蕾”――攀岩
2004年底,中国登山协会开办了攀岩中级教练培训班。培训班的开办传达了中国登山协会的雄心壮志――在中国推广普及登山、攀岩运动,提高中国登山、攀岩的技术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开始把目光移向广阔的大自然,开始关注攀岩运动,攀岩教练也成了这些人不可或缺的陪伴。
男士可以通过攀岩一展阳刚之气,女士则可以通过攀岩锻炼肌肉,完善身体协调能力,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而攀岩教练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攀岩技巧和安全防护。
那么,想要成为一位攀岩教练,随时挑战新高度,应该学什么专业呢?答案就是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重在培养掌握人文社科、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能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指导与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杂谈
主要课程:运动休闲管理学、运动健身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运动专项训练、运动休闲产业概论、休闲体育原理与方法、社区休闲体育规划与指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村、健身休闲俱乐部、星级酒店康乐部、攀岩馆、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旅游公司等)、政府、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推荐: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里,射弩成为当地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和猴场乡民族中学类似,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里,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该校校长潘永超介绍说,在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打陀螺相关,学校里的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打陀螺训练。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不断深入,其核心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全民健身运动渐成时尚之际,首先热起来的是各项运动的教练,但接着更热的将是相应的教学人才。
专业杂谈
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相关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
“养生重淡味”,淡为冲和,补阴生精。中医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比如谷、蔬、果之类。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谷、蔬、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症,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他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胆固醇等成分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现代科学亦发现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有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疗效;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会使血脂升高,使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五味人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可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安康。
如何求得淡味,可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仅仅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就可以得到的。组成一种饮食类型,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选择烹饪原料除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也是最适于口味的淡食。
(2)配菜注意平衡。平衡配菜之一为荤素平衡,以素多荤少为宜。之二为性味平衡,这是传统的饮食平衡法,味淡则寒凉略多于温热,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阴味多于阳味,符合淡食养阴原则。之三为酸碱平衡,饮食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的代谢产物显现酸性或碱性,会影响到人体体质呈酸性或呈碱性。一般体质以显弱碱性为宜,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偏于弱酸性,则易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疾病。之四为营养平衡,现代医学要求摄人的营养素与人体生理所需的营养素相符合,勿使营养过剩或不足,以保证必需营养素的供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