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节约资源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3 17:42: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节约资源的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节约资源的措施

篇(1)

(三)技术创新跟不上,沼气池产气效率受影响

目前,全国沼气建设技术和设备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仍然有一些技术因素制约着沼气项目的推广和发展。温度是影响沼气产气率的重要外因条件,温度适宜则发酵菌繁殖旺盛,活力强,生成甲烷的速度快,产气多。据研究表明沼气池温度低于6℃会停止产气,来自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的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甘肃省冬季平均气温为-5.0℃。

表3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模式沼气池的产气率 单位:m3/(m3·d)

项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8 -4 2.7 8.5 13 16.5 18.9 18.5 13.5 7.4 1 -4.4

露地池 0.00 0.00 0.00 0.05 0.08 0.12 0.18 0.19 0.15 0.13 0.10 0.04

一池三改 0.08 0.05 0.05 0.08 0.12 0.13 0.18 0.20 0.16 0.14 0.14 0.11

四位一体 0.09 0.12 0.15 0.18 0.2 0.25 0.26 0.26 0.16 0.14 0.13 0.15

资料来源:刘国胜﹒沼气池产气率随气温地温变化规律的研究[J] 《可再生能源》 2006.06

由上表可以看出同样模式的沼气池在不同的温度下产气率不同,且沼气池的产气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不同模式看,“四位一体”模式因保温性能好, 沼气池产气率最高, 平均产气率为0.174 m3/ ( m3·d );“一池三改”模式解决了高海拔区沼气池冬季不产气的问题, 平均产气率为0.12 m3/ ( m3·d ); 露地池由于气温低, 冬季不产气, 平均产气率仅为0.087 m3/( m3·d ) 。甘肃省目前有一部分沼气池是露地池,在冬季沼气池基本上全部处于停止产气的状态,沼气产出率低,连续性不足,出现了沼气灶,煤气灶和土灶三灶并用的情况。冬季沼气池的保温技术,是制约沼气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解决不了沼气池的冬季保温这一技术难题,将严重阻碍沼气在甘肃省农村的推广和发展。

(四)沼气池管理不足,后续服务滞后

沼气建设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尽管甘肃省的沼气后续服务建设在近几年中有了很大改善,县沼气服务协会、村沼气服务站相继出现,但是目前仍然数量相对少,满足不了项目户的需求。截至2011年末,甘肃省组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4500处,培训专业维护管理人员9000人。甘肃省共有16036个行政村,平均每3.5个村拥有一个村级服务网点;每个专业维护管理人员需要负责约1.7个行政村,122个农村沼气项目户,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管理服务覆盖面小,服务单位和专业人员匮乏。部分地区政府更是只管建设不管后续服务,农民自身由于掌握的沼气专业知识不足,有的沼气池连续几年都不换料,有的只进料不出料,有的沼气管道、灯具损坏因害怕花钱而不进行维修,久而久之沼气池逐渐成为废池病池。诸如此类问题,轻者严重影响沼气的使用效果,重者致使沼气池报废,服务管理不到位和滞后使得病池、废池数量高达30%以上。

(五)沼气建设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经济效益不明显

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农村户用沼气已经达到110万户,发展速度是全国第一。但是甘肃省的沼气建设基本上处于“一户一池”的状态,每家每户各建一个小沼气池,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般配套养几头猪,猪粪入池发酵沼气,沼气用于炊事和照明,沼液和沼渣则作为农业耕种的生态有机肥。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开发较少,还没有建立起集养殖、大棚种植、沼气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2011年底全国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已发展8.05万处,而甘肃省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仅130个,占全国规模化养殖沼气工程的0.0016%。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的结果,2010年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型沼气130个,2011年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型沼气仍然为130个,养殖小区和联户型沼气建设增长数为零。沼气资源是一种区别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对沼气产业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四、解决甘肃省农村沼气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甘肃省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甘肃省农村沼气发展潜力巨大,只有解决好目前存在的困难,才能使沼气项目有长远的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适宜农户的沼气池普及率

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沼气建设既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又是整合农村资源、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工程。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大力宣传发展沼气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给农户突出强调发展沼气产业可以给农民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争取在2015年末超额完成《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在2011年—2015年全省新建户用沼气70万户的任务。到2015年累计建设180万农村户用沼气,使适宜农户沼气池普及率达到54.14%以上,每年全省农村户用沼气节支增收的经济效益达到23.8亿元。

(二)整合各方资源,实施项目带动

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渠道的投资机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农村环保资金筹措机制。首先,改善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总额占农户建设资金的30%的现状,争取达到50%以上,减轻农户自筹资金的压力。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选择一些有效益的项目,走市场化路子,鼓励个人和外商投资开发农村能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后,甘肃省政府应该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国际节能减排的新市场,结合沼气的节能减排的环境效益,在项目建设之前申请国际节能减排指标即CDM(清洁能源机制)项目交易,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合理机制。

(三)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沼气池产气率

农户积极配合实施国家的号召建设沼气,一方面是为了国家节能减排,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切身经济利益,沼气建成之后的使用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够克服沼气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供气不连续和冬季断气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就甘肃省而言特别要注重研发冬季沼气池的保温技术。同时,应根据已有的沼气池建设经验在全省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在高海拔地区, 应大力推广“四位一体”模式沼气池, 在干旱半干旱区应推广“一池三改”模式沼气池,逐步改造和淘汰露地池。切实加强冬季保温措施和日常管理,冬季可在暖圈加双层保温膜, 提高保温效果。在保证沼气池产气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加大对沼气相关配套设施的投资和补贴,使农民有经济能力使用高效节能设备,有经济能力维修沼气池和设备,提高沼气的利用率,延长沼气池的使用时间。

(四)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完善政府机构建设,加强对市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建设,设立领导机构和办事协调机构,使其承担起沼气建设的管理的重任,一方面推进沼气项目建设,另外一方面做好已建成沼气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市县能源管理机构要同各项目村、户签订责任状,保证各项目沼气池的良好运转,定期指派专人进行检查。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沼气社会化管理体系,增加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具有资质证的沼气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上门服务,以便随时解决项目户在沼气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满足群众对沼气日常管理、沼气配件和技术维修的需求,真正做到农户想建有人知道、农户想学有人培训,使用不正常有人维修。

(五)加快形成沼气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拉长农业循环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既保护农村的生态效益,又增加农民收入。针对甘肃省沼气大多以户用沼气为主,沼气的综合效益不明显的问题,甘肃省应该将农村畜禽养殖与环境治理、沼气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农业循环产业链。第一,加快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以50户为基本单位的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工程,和在沼气需求迫切,养殖农户相对集中的村庄,以养殖农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位,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联户型沼气工程。第二,在养殖业不发达但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秸秆为发酵原料,建设集中供气工程,向不养殖农户提供沼气。秸秆沼气以供气5户的沼气工程为基本建设单元,在项目村内建设多个联户型沼气池,实现集中推进。第三,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户用沼气池和养殖小区、联户型沼气工程,鼓励、引导和补贴项目户扩大畜牧养殖和配套建设蔬菜种植。通过以上沼气产业化工程,一方面可以解决能源供给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破解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的污染“瓶颈”,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从粗放式向零排放的生态式、集约式结构调整,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沼气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农村沼气建设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燕乃玲 朱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M] 2010.3

[2]甘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甘肃省“十二五”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M] 2010.9

[3]袁凤香﹒以科学发展观理念推进甘肃沼气发展[J] 2010.3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 源产业

[4]刘建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对策[J] 2008.07 辽宁农 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张培栋﹒甘肃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J] 2006.01 中国沼气

[6]建新 杨焕兴﹒“十二五”广西将实现基本普及沼气的示范省区目标 [J] 2011.02广西林业

[7]刘国胜﹒沼气池产气率随气温地温变化规律的研究[J] 2006.06 可再生能源

篇(2)

资源节约型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种领域中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节约型企业具有丰富的内涵。“节约”这两个字包含双重的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解释;二是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尽可能用少的资源和能源或者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或者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但是必须明确指出,节约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控制成本而限制发展,而是要求企业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的技术革新,走集约、持续、高效地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

2 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工作,建立节约资源的系统

因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阶段其他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和冲突,而且还可能会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企业的效益,不少林业企业都没有参与资源节约型的改造工作。这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和法律的理论,指导和管理林业企业,运用强制性的方法介入。

在建立节约资源法律系统过程中,我国已经颁布了《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文件,然而单纯地依赖相关的法律规定无法满足当前对于节约资源法律系统建设的需要。因此,我国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节约资源的法律系统工作,积极地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比如建立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管理林业企业,主动借鉴国外成功创建法律系统的经验,调控消耗资源较多的企业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还应该颁布一些激励型的法律规定,以此来激励林业企业开展并运行资源节约型的操作模式。总而言之,在法律规定的支持下,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

2.2 增强林业产业政策的指导性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林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如果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地进行转型,需要坚持资源节约的运行方式和方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领导等。因此,我国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需要颁布有关的政策来支持林业产业。林业产业的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有秩序地进步,运用较少的成本完成计划的工作量,防止盲目和激烈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有序发展的层次,制定林业企业的工程计划和产业政策,促进市场有秩序地进步。需要确定淘汰类、限制类和激励类的工程项目,禁止发展污染程度大、高耗能以及浪费资源的产业,严格制止盲目的投资和质量低的反复建设工程;需要完善投资方面、上税方面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大力支持耗能少、低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林业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进步。

2.3 促进林业企业的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法律的监督和政策支持工作都属于辅的措施。只有林业企业内部加强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才能够真正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林业企业应该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工作核心,推动节约资源理念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加快企业的转型进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

为了加强林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应该形成完整、统一,又具备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大型林业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一个独立的公司级的能源部,全面负责能源生产和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的系统供需平衡,负责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能源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中小林业企业还可以成立资源节约管理中心,直接负责企业的能源信息动态管理和系统能源平衡调配,统一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能源,提高资源节约管理的效率。

(2)制定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

每个林业企业必须从人力的使用,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机器设备的利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能,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产出。所以,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推进集约型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核心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篇(3)

一、增强节约意识

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资源节约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培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和风尚,真正做到节约资源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作出自己应有努力。

二、落实节约措施

1、节约用电:

(1)办公楼内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灭。

(2)尽量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夏季高温,要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摄氏度以上,外出随时关掉空调。

(3)合理使用电脑,做到人走关闭电脑、关闭电源,尽量减少电脑待机状态。

(4)本着经济、实用原则,对办公楼内电力设施进行检修,尽量更换成节能型设备。

2、节约用水:

(1)对现有用水设施进行检修,防止渗漏。

(2)尽量节约用水,使用后随手关紧水龙头。

(3)加强对外来人员用水管理,减少公用水损失。

3、节约办公经费:

(1)加强对现有办公设备的维护、管理,妥善保管办公用品,尽量减少损坏。

(2)尽量节省办公电话费用,做到长话短说,少打与工作无关电话。禁止办公电话用于个人有偿声讯服务,禁止办公电话用于设置个人需付费的上网项目,上述费用自发文之日始由使用者自负。

(3)充分利用局域网效应,确立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实行信息、材料资源共享。对本局内林业信息、文件资料、相关材料逐步实行网上审阅,减少印发量。

(4)局文件资料复印、印发均应采用双面印刷,现有复印机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减少办公用纸浪费。

(5)办公设备及用品购买、维修统一由办公室安排。

4、节约车辆能耗:

(1)车辆使用(除森警大队外)统一由办公室调配安排,未经批准不得公车私用或擅自出车。

(2)合理使用车辆,原则上不同科室同一线路或相邻出差地合并使用同一辆车,外出开会、培训等出差地相对固定且有直达车到达目的地,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尽量减少一人一车次使用。

(3)驾驶员应掌握车辆节省能耗基本知识,尽量节约车辆使用过程能源消耗浪费。

(4)车辆使用维修等管理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5、节约接待费用:

(1)接待工作本着热情、周到、节俭和规范、有序、对口、对等的原则,统一由办公室安排。

(2)规范接待标准:县处级以上来宾每人每餐50-70元,科局级来宾每人每餐30-50元,一般来宾每人每餐20-30元,工作餐每人每餐15元。酒水一般掌握在用餐标准的30%以内,一般不提供香烟。

(3)示来宾情况需安排宾馆、饭店接待外,原则上一般安排在本局食堂内就餐。

(4)来宾来局,一般情况下安排相对应领导陪餐一次,并控制陪餐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来宾人数。

(5)住宿费一般由来宾自理,如需本局支付的,要经主要领导同意。确需赠送礼品的,经主要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负责安排。

(6)未经批准,擅自超标或超范围接待的,按谁安排谁负担接待费用的原则办理。

三、明确节约责任

1、全局上下要自觉执行局定的建设节约型机关有关意见,自觉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在全社会节约资源活动中起表率作用。

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篇(5)

从微观经济看,税收直接影响价格,在节约资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方面,税收不仅具有使经济外部成本和效益内在化的功能,而且可以在资源的上述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影响其供求水平。具体表现在:

第一,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环节征收资源税,使资源的环境价值内在化。从理论上说,当征税额能够充分反映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时,就可以使资源的市场价格回归到资源的完全价值(即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之和),从而真实反映资源的供求关系。这是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所能发挥作用的第一个环节,可以采取的税收措施是征收资源税或提高资源税税率。

第二,在资源的使用(消费)环节,一方面可以对有利于节约资源消耗的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节耗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资源的使用征收或提高使用税(即消费税),以增加资源的消耗成本。这是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所能发挥作用的第二个环节,可供选择的税收措施有:节耗投资税收优惠(如所得税投资抵免)、节耗投资设备或节耗产品的税收优惠、节耗技术优惠;对资源产品和资源高消耗产品征收消费税或提高其消费税税率。

第三,在资源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排放环节,可以通过征收排污税或提高排污税税率,来增加废弃物排放成本。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节约资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使资源的回收利用。因为,从理论上说,只有废弃物的回收成本低于其排放成本时,废弃物的产生者才会有回收废弃物的意愿。在废弃物排放环节征收排污税是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可以发挥作用的第三个环节。

篇(6)

二、我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经过3年努力,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节约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得到较好实施,资源节约率和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到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5%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率显著提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资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相结。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在强化负荷管理的同时,加强节约用电;加快城市节水工程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采取有效的节地措施,大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注重实效,扎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工作

(一)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明确一位领导分管资源节约工作,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考核,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政府机构要在资源节约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节约资源。

(二)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要加快“1346”行动计划的实施,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推动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发和建设一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节水、节电、节煤、使用洁净燃料等项目。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做到标本兼治。

(三)加强规划指导,完善地方法规标准。市经贸委、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利用等专项规划,抓紧制定万元产值能耗标准。市里将出台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奖惩措施。

(四)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按照省发改委、建设厅、水利厅、质监总局《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通知》(发改环资〔〕539号)要求,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计委、建委、水务局、质监局组织节能、节水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篇(7)

我国制造机械产业结构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能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能耗较高,处于全球化的产业低级链条环节。很多企业往往会牺牲能源,确保经济效益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了加强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合理性,需要明确实际节约资源和保护标准,加强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价值,努力提升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水平,实现健康有效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战略思想。资源、能源的各类问题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不断的分析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恶化情况,合理的控制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水平。按照机械制造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恶化情况,合理的判断机械制造总额判断标准,明确实际机械轻重作用水平,确保我国支柱产业的发展合理性。机械制造企业需要根据产品进行加工工艺的处理分析,明确实际原材料的开发方式,及时推进节约资源的工艺发展,促进制造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建设。

1节约性资源制造工艺的基本概述分析

节约制造产业是有效艺术工艺标准,是基于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合理的分析实际技术标准,按照技术控制过程、表面技术水平、科技方式进行改善和提升,明确实际改造的技术工艺标准流程,提升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效率,合理的降低环境造成的各类污染问题,提升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标准,对整体流程的资源消耗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将企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科学的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环境标准,实现经济和效益的综合丰收,提升生产效率水平,保证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过程。节约资源成本的相关工艺技术是按照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逐步节省材料的消耗量,简化工艺系统的组成技术标准。在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材料量进行消耗比例的分析,对可能产生的全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利因素进行判断,逐步减少消耗资源绿色技术的不利问题,合理的控制工艺各方面技术问题,改善现代科技制造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工艺方案的发展,采取合理的加工技术方式,推进加工产业的先进化水平,实现加工余量的合理控制,降低废物量,节约资源成本。

2对不同的标准进行资源约束,明确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的分类标准

按照不同的要求,合理的判断节约资源的机械制造加工工艺类型,其中包含环境保护工艺技术、能源节约性工艺技术、资源制造类节约技术环境保护节约及时是以减少机械制造对于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分析机械制造的科学改造情况,从全面方式上,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按照有效的机械制造方式,合理的控制绿色环保工艺技术标准,明确实际通信技术的升级标准,合理的控制机械制造过程,完善能源有效循环使用标准,合理的控制能源消耗量标准目标过程,完善设计各个方面标准,提升原材料的最大化使用效果,保证企业的可有效利用价值。

3节约能源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过程和标准

有效的控制环境保护标准,按照环境保护方式和方法,对机械制造的工艺标准和节约方式进行优化提升,确保企业技术效果的可实施性价值和标准。3.1加工工艺技术制造的机械应用。传统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进行切削处理,保证切削的合理性,效果,冷却作用。切削对现代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污染问题,对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具有较高的成本,对于工人具有一定的损害。为了提升机械制造加工的合理性,需要根据实际加工技术标准,采用合理的加工技术方式,不断提升加工技术的切削合理性,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不断控制和减少生产成本,明确切削加工效果。干车切削是一种较为广泛的方法,通过螺纹对软工件进行加工处理,明确实际最后淬硬的过程。选择合理的方式,不断提升机械处理效果。3.2准确加工技术在实际机械制造的应用效果。风冷切削加工技术,通过有效的解决冷却、效果,对现有的加工条件进行处理,提高风冷切削技术水平,解决空气送入冷却机的合理性。按照有效的加工部位,适当的使用植物油,采用冷风输送方式进行切削部分的处理,确保无害、防锈作用的合理性。按照实际加工需求,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合理的控制毛坯粗糙情况,控制生产率水平。为了有效的提升毛坯精度效果,需要对实际具体条件地区进行制造管理。尽可能的选择合理的制造技术方式,不断提升切削技术的合理性,控制加工时间和切削水平,控制切削速度,提升加工质量,保证切削效果。3.3低温控制切削加工技术水平。低温切削加工工艺是依照材料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加工难度。例如,对高锰钢、钛合金、硬钢等进行处理,配置合理的低沸点冷媒冷却装置,保证实际改进技术的相关问题处理情况,合理的控制成本水平。按照低温冷风切削技术水平,不断控制实际机械加工切削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技术发展。按照实际情况需求,不断完善能源和资源的控制水平,明确实际人类资源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降低资源机械制造的节约利用效果,提升机械加工的推广水平,实现人类价值取向的提升。

篇(8)

二靠基础工作。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靠完善标准。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起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四靠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

五靠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六靠宣传教育。持续不断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作用,弘扬节约精神,普及节约知识,对浪费资源的行为给予曝光,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良好氛围。

说,建设节约型城市要紧紧抓住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共场所及社区、乡村等各个主体,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必须率先垂范。党政机关的表率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水耗、节约行政费用支出,更重要的是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进而推动全市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力争全年各级党政机关节能8%以上。

篇(9)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关系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二,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几乎是发达国家的四倍。这足以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节约意识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固,在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资源管理粗放,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节约的科学,经济学中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微观层面,交易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宏观层面,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济学研究节约问题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和理性人。因为资源稀缺才有必要研究节约问题,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研究节约问题就没有意义。同时,节约也只有在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才成立,只有人的理才有可能节约资源,非理节约无从谈起。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在消费自己的资源时非常理性,消费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时部分理性,或者非理性,他们总认为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无穷无尽,无论如何消费都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自己的资源是稀缺和珍贵的,来之不易,这种观点和想法是产生损失和浪费的根源,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依靠制度来管人管事。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选择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的制度有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履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和规定。这两个层面的制度都很重要,它们相互补充完善,缺一不可,但相对而言,能从根本上抑制资源的损失浪费,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资源配置制度,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调控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余缺,用经济的方法把资源节约与否的受益受损规定到个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为自己消费的资源付费或负责,使社会资源的价值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很关键,初次配置的公平、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源能否有效的被利用。如果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基本一致,那么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资源的二次配置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严谨、细致、周密;如果社会资源初次配置就不合理,资源的社会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或者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在不需要资源的地方和不能使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地方,那么无论资源的二次配置多么优化,对资源的管理有多么规范和严格,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如某工厂如果是免费用水或用水成本很低,工厂很可能就不关心节约用水问题,也不会采取更多的措施限制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措施制度越多,监督成本就越高,有时候监督成本甚至超过水费,这对工厂是得不偿失的,但如果工厂的用水成本很高,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控制成本,这是制度和市场的力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竞争机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工程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对资源利用的招投标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真正体现资源的社会价值。有竞争才会有节约,竞争是节约的最好约束,竞争是通向节约的钥匙,竞争机制把节约纳入到比赛的轨道,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使社会资源的产权明晰化、节约制度化,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目前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消耗高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运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资源产权明晰的目标,尽可能的把资源利用的效率不断提高,把损失浪费不断降低。

篇(10)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些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是其基本特征,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等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低。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资源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2009年,秸杆气化项目将农业生产中废弃的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为农户提供生物质集中供气,同时可生产副产品木炭、木焦油和木醋液等工业原料,实现了资源在农业系统内外的循环使用。奶牛养殖基地,以秸秆作为奶牛的饲料,并用奶牛粪便和尿液生产有机肥料,供种植业使用,促进了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增加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长度,使农业实现增值。此外,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大大促进了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初始阶段,要在完善现有立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规划,行政管理及财政、物价、金融、税收等各种规范措施,规范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大事来抓。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制定全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规划和实施意见。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也是发展我市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且通过政府、政策以及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增强企业和普通居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2.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政府调控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扶持政策,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粉煤灰利用、热电联供、节能环保建筑、清洁能源利用等,在用地、用电、设备折旧、项目审批、贷款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部门的政府要重点监管,实时监管。对资源浪费严重或拒不执行淘汰目录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各有关部门要取消生产许可证、各商业银行要停止贷款。其次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3.加快资源节约技术引进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资源、能量以及信息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当前,垃圾堆肥技术、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风能发电等技术已投入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引进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4.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深化改革,健全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自觉节约资源的积极性。政府要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

5.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

不仅要以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经济发展,还要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整个社会,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我国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篇(11)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