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泡沫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3 17:42: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泡沫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泡沫经济

篇(1)

1.经济基本面。如果从市场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泡沫经济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仅从公共债务规模去辨析美国或美元货币是无法判断出其是否已经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经济的。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与各个国家地方经济的阶级性质的差异性,都决定着这种泡沫经济的研究主体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金融泡沫经济肇始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是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和自身发型货币的方式有别于其他普通国家,致使美国金融危机的引爆方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同社会结构、阶层等的经济震荡,其中就包括我国深受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这种金融危机下的泡沫经济,我们不单要把握当前某一阶段、某一背景下的两面性、多面性、以及复杂程度与不确定性等。所以在我们研究这种泡沫经济时,应当首先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体制所反映的现实看起,进而去进一步取得金融危机下的泡沫经济形成的动因;这样的基础研究动因,也是我们对泡沫经济认知程度的基本基础。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研究这种金融危机下的泡沫经济,实质上使对“经济基础面”的研究、分析,这是因为,从“经济基本面”整体角度来看,它不仅包括诸多较小的经济实体,甚至还包括国别经济与全球经济。与此同时,“经济基本面”的研究,也是我们展开这种形势下的泡沫经济研究的基础点与出发点。

2.市场行为主体。我们知道,经济趋势发展的行为走向取决于在市场中的无数市场下的行为主体。但是我们也深知经济基本面也仅有一个,所以这就导致,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对经济基本面的认知程度并不是都是相同的或者近似的。仔细想想,我们可知道,市场行为主体有他们自身的利益需要、有利价值、先入为主意识、教育背景、特定条件与环境以及综合素质等均有差别,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切实存在的因素,对于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市场行为主体,所欲选取的信息角度、分析能力、远瞻性意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现阶段在这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市场主体行为的决策与其自身的反映程度均有不同,起码是多元的、易变化的。另外,大多市场行为主体,对自身所处经济环境的正确认与错误的认知程度、市场不同预期的变化节奏、以及不利市场环境下采取的理和过失行为等因素,都会影响经济走势,加速泡沫经济虚化的程度,同时这种经济走势,也使得全球层面上的市场参与者加快了市场信息相互传递、交互过程,以致使现代金融市场具有易变性。

(二)信息产业技术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主体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也同样迅猛发展开来。这也就使得,市场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发生了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市场模式,它既可能使所谓的有效市场理论更有效,理性市场行为更理性,又不断侵蚀地缘和文化的障碍,加快沟通的速度,提供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改变着传统市场的功能,影响着包括政府等市场监管者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全球市场金融经济的不确定性因而进一步增加。

二、政府与泡沫经济

(一)膨胀和破裂的往复循环是泡沫经济演进的基本模型

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机构、市场行为主体,以及其他外部力量等,都很希望打破膨胀与破裂的往复循环的泡沫经济。而此时这种抽象的泡沫经济,人们对其予以厚望,想让政府出面干预。那么,政府真的能够都到均衡处理好吗?实际上,市场信息的充分程度与市场主体行为参与者得理,在一定程度能够抑制泡沫经济加速形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参与者虽然认识到了这种泡沫经济的风险性,但是也有不少市场参与者为了自身所追逐的片面利益,使其陷入泡沫经济中,补给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动力。由此可见,金融市场难以做到平衡。因此,作为市场监管的政府部门,当仁不让地应对市场主体参与者所施行的非理,加以有效监管,发挥出监管职责。

(二)政府和金融市场的关系

如果市场参与者未能准确预测市场何时形成了泡沫,政府是否就能够具备充足的信息与判断能力,进而做出正确决策?其实仔细想想,市场监管者决策的反应意识,很深程度上是不可能进行正确预测的。这就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即政府高层的决策既可能引导市场趋于均衡;也可能促使金融市场进一步扭曲,而这样的假定在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包括美国政府至今持续推进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得到了验证。

三、结 语

总之,在如今年代,金融市场的泡沫经济出现,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中受泡沫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管的制约,但是对于市场行为主体而言,他们的一些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评估,到最后自我校正的,从而使得市场行为主体能够在金融泡沫经济的环境下,还依然能够保持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P63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4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勘察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需求之一。根据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质岩心钻探过程中,合理应用空气泡沫钻进技术,不但能够产出显著的社会效益与技术经济效益,而且从勘探业的国际市场大环境来看,同时也是使勘探行业竞争力与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的实际需要。从这几方面来看,应用空气泡沫钻进技术将会在我国开拓国际勘探市场以及各类钻井施工、地质勘察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空气泡沫钻进技术概述

1.1冲洗液

现场原有设备条件为XY-4、XU-600型钻机,钻杆Φ50mm,单动双管取心,而空气泡沫钻进技术技术经济指标则为3MPa风压的空压机,型号为WP220,每小时191立方米风量,发泡剂量ADF3至7‰或ABS3至10‰,稳泡剂Na-CMC0.1至1‰,每分钟注液量7至12升,每分钟1.4至3立方米风量。经实践后,采用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优势包括:

平均钻速提升0.88至1.53倍,台效平均提升0.53至1.69倍;不污染岩心,采取岩心率上升10%;极少发生钻杆断裂事故;因事故、辅助、停顿而造成的时间损失大大减少;钻头寿命有效增加约25%;应用于裂隙性漏失层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不会有烧钻情况发生;较好的护壁效果,不会出现孔壁掉块问题;较好的防斜效果,且具备一定的纠斜功能;

1.2空气钻进

钻进含水层时,岩粉钻包钻头的现象不会出现;在钻进过程中,不会由于粉尘而导致环境污染;效率高。与空气钻进比较,泡沫流速要更低,也就是说,冲刷破碎岩石的程度也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浸润所形成的保护膜能够有效避免松散、破碎岩石产生散失问题;能够保持破碎、裂隙带正常钻进;冷却钻头。当淅流出现于钻头位置的泡沫时,由于不同的液、气流动速度,会对钻头形成浸润,在热量被吸收的同时,部分热量与岩粉还会被高速气流携带出孔底,不但在钻头位置有效形成了二次冷却,还将岩粉及时排走,防止岩粉在钻头周围形成聚热,使钻头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空气泡沫具备极佳的浸润性与塑性垫作用,能够使孔壁与钻具避免直接接触,进而实现噪音低、震动小、磨损小的良好效果。

2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目前在我国地质勘探行业中的部分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并未在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得到更为广泛、持续的应用,由于这项技术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导致其应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与规模效益得不到良好的体现。这主要是由于地质勘探行业景气度不高,并无规模较大的地质勘探资源项目,再加上在项目先期会有较大投入,部分领导对此技术认知底不高,都对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除此之外,专业工作人员技术支持力不足、传播推广程度较低等也是限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上所述,目前我国空气泡沫钻进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包括:

(1)需要对各类复杂地层钻进的工艺参数进行持续探索,从而在不同条件下能够选择最优钻进规程参数与泡沫工艺;

(2)钻具级配的适宜度需要进一步探索;

(3)需要加大力度在灌注系统的完善与配套设备的成熟上,同时采取定型加工处理;

(4)以各类形式开展技术交流与探讨,从而使对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认知应用问题得到解决。

3空气泡沫钻进技术推广应用前景探讨

3.1灌注系统

作为均匀混合泡沫液与空气的重要系统,地表管汇系统的工作状态决定了泡沫液与空气是否在地表管路中能够形成性能稳定的泡沫的关键。如前方所述,没有技术条件成熟的地表管汇系统也是限制空气泡沫钻进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因此,应由机具生产厂家或勘探研究部门对灌注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工与定型,这样对于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推广将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3.2空压机

从实际生产与试验情况来看,在钻进Φ80毫米以下口径钻孔时,在每小时地层涌水量不超过5立方米且设计孔深不大于400米时,选用每小时191立方米排量、3MPa压力的空压机即能够使钻进需求得到满足。而对于Φ130毫米以内口径、400至600米深度的中深孔来说,选用每小时500立方米排量、5MPa气压的空气机即能够使钻进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对于钻孔深度的要求,不仅要看空压机的工作性能,还必须取决于孔内静液柱。同时增压装置的研制也是重点之一,如研制出的增压泵装置性能好且能力大,就能够有希望在低压空压机中实现中深孔钻进。

3.3地层条件

为使空气泡沫钻进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应根据其技术的优缺点合理选择地层条件,从而使其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在易溶岩或水敏地层实施钻进时,应以雾化钻进或较大气液比空气泡沫钻进;易垮塌的松散地层条件下,则应在钻进时选择胶质泡沫;在钻进裂隙性漏失地层时,应根据地层静水压的实际情况,利用带有Na-CMC稳泡剂的空气泡沫且气液化为300-100:1;采空区地层或断裂带顶漏钻进时,以孔口间断回灌泡沫液进行操作;将其应用于取岩心存在难度的地层;以空气泡沫回转冲击钻进工艺,用以解决易斜地层偏斜与坚硬岩石钻进问题;在难以利用干空气实施有效钻进的情况下,将空气泡沫钻进技术应用于供水困难地区、干旱抽水地区;避免在较厚承压水与涌水量较大的地层实施钻进。

3.4钻进方法

篇(3)

一、泡沫经济理论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并日益脱离实物资本增长和实业部门成长的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资产在投机预期驱动下,价格加速上升,超出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如果这种趋势不被预控和调整,价格泡沫持续加速膨胀,超出经济系统的最高承受能力,就会引起资产价格短时间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经济崩溃。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泡沫经济有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潮,18世纪的英国南海公司泡沫经济,20世纪的日本泡沫经济、中南美洲泡沫经济、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21世纪的美国为主的全球房地产泡沫经济和金融海啸经济。

经济泡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经济泡沫能促进竞争,活跃市场,拉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泡沫中有许多虚拟和投机因素。如果泡沫发展超过了一个合理的度,则会引起泡沫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泡沫的测定、判断与预控方案。如果仅利用一般的经济规律,则很难实现,而利用数学方法,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泡沫经济的数学模型

通过泡沫经济的理论分析,估计资产的真实价值是测定泡沫的基准。因此,首先要用资产定价模型估计资产的真实价值。

用于资产定价的模型主要有资产定价模型(CAMP)和FF三因子模型。CAMP模型简明的表达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即风险越高,收益越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多次实例检验中,人们发现传统的CAMP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资产收益率,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子模型。在三个风险因素(市场风险、规模以及账面市值比)之间建立线性模型以更好的解释风险收益率差异。

对于泡沫的形成机制以及泡沫的存在性检验,所用的模型主要有有效市场模型、交迭世代资产模型、恶性通货膨胀模型。以上的三个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论述了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和可预测性。然后利用加权机理和资产定价的思想,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建立泡沫经济计量模型。

利用以上模型得到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泡沫的存在性后,根据经济系统中泡沫的演变规律以及资产市场风险因子,提出了泡沫经济临界值确定方法,泡沫经济的判定、预测和预控方案。

虽然预测泡沫经济的难度较大,但只要严格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办事,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及早发现问题的存在,实时监控、预防,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防止泡沫经济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有效的预防泡沫经济的产生。

三、数学的价值

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有着它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一是学科价值。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及信息等概念。重在培养人的思维性和严谨性。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数学在语言和逻辑关系上有着高度的严谨性,一条条定理的证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设计、军事战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物理学中,利用微积分计算变直线做功,不规则物体的质量、磁场强度、磁通量等;在化学中,利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可以推导热力学的结论;在生物学中,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在计算科学领域,傅里叶级数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是社会价值。数学与人类物质生产紧密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和生a关系的发展。人类历史上生产力飞跃的三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数学的发展与推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经济生产中的需求、供给、成本、单价、利润、库存等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利用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还有最值、最优问题、边际问题、弹性分析问题等,可以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

三是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它们对人类智力和理性精神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数学文化提高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我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直接的运用到数学,但从学习数学中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更为深刻的意义。第二,数学精神特别是学习数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精神,对人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精密性、严谨性是数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不论代数还是几何,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而结论又是建立在严谨、求实的证明推理的基础上。数学的发展还重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这也体现了数学思维和精神的严谨性。

总之,数学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数学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数学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将会举步维艰。我们大学生在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之后,更要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尝试用数学思维将专业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进而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葛新权. 泡沫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与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究,2005,(05):67-78.

[2]葛新权. 基于非正态分布的泡沫经济模型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篇(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西方经济思想和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从西方引入用来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武器,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利用市场经济竞争性、自由性、平等性的特点,我国资源配置的优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活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中,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过快、热度较高,以至于市场经济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较强,而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这种不协调性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环境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实现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纪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综合性效益。一方面是房地产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建材领域、装修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发展,由于这些行业得到了发展,所以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显著的增多,换言之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就业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缓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房地产发展迅猛,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原因造成了房价的高涨。由于人们的工资水平不足以负担房价的上涨,所以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住房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协调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缓解社会住房矛盾,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质量化发展。

2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房地产价格变化背离市场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化和供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下跌,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大范围的上涨。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明显存在着背离市场发展规律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住房统计而言,明显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这种现状下,房价应该存在明显的下跌,但是就目前而言,房价一路高涨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异于常理的房价走势,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严重背离,如果不进行解决,必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2 泡沫经济现象的产生催生了金融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泡沫,而经济泡沫的大小决定着金融风险的大小。2009年美国次信贷危机就是严重经济泡沫破裂产生的经济后果。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房价的持续走高与地产泡沫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由于近几年房产市场的火热使得大批的资本涌入到了房产市场中,出现了炒房的现象。炒房的存在使得房产开发的成本不断提升,由于成本的提升,而实际刚需又在不断下降,所以房产泡沫在不断增大。这种泡沫的增大,使得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2.3 环保意识较低不利于绿色城市的建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人们对于绿色生活越来越重视,为此,也更加重视自身的生活品质。但是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由于部分开发商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房地产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并不重视自身技术的提升和设计的整体优化,所以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低碳环保的节能意识比较缺乏。这种绿色建筑思想的匮乏使得建筑的绿色设计水准严重落后与同行业的绿色水平。由于建筑绿色设计水平意识较低,所以这部分建筑便成为了城市绿色建设的主要障碍,这对于推进城市绿色建设非常不利。

2.4 政府监管偏移使得房地产调控变空调

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作为一个关键性角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做好监管,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存在明显不到位的情况,而造成这种不到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调控目标发生了偏移。比如在监管中,主要监管的环节应该是土地的出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质审核等,而主要调控的也应该是房产的价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主要目标成为了出让土地的经济效益,调控的主要对象也不再是房价。由于监管的整体偏移,使得整个调控形同虚设。

3 解决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化解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回归理性

为了使得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第一步便是要化解房产泡沫,使房价回归到理性。要想化解房产泡沫,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炒房的行为进行遏制,当炒房被有效遏制之后,房产的需求便会最大限度地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这个时候,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便开始作用于房地产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的房地产经济,房价也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上涨或者下跌。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泡沫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房价也可以回归到理性的水平。

3.2 加强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和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近年来房地产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主要在于对地产开发的控制上:通过审查、审批和审核三个环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状况、资金运行效果等要进行综合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开发商的数量和规模。另外,对于区域性银行,政府也要进行严格的掌控,以此实现对地方经济的管理。

3.3 推动房地产经济转型,促进其绿色智能化发展

目前,绿色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住宅的选择上也更加关注其绿色设计水平。所以为了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发展,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要积极引入绿色的概念:首先是要在设计方面体现绿色水平,使得建筑的整体自然性得到提升;其次是要在施工中保证绿色,确保建筑的施工能够实现成本的掌控;最后要在建筑性能上实现绿色,比如通风、采光等要具备绿色标准。通过绿色控制,可以积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能够促进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发展。

3.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节约型城市建设

从目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来看,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用地的成本较高,而开发用地的成本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也可以实现城市高层的大规模建设,通过“上天入地”的形式,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那么城市的土地紧张问题便能得到进一步缓解,实现节约型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更加的快捷。

3.5 准确定位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降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十分严重,所以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必须要对房地产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存在着房屋开发过剩的情况,大量的库存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去库存成为了现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未来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主要的方向有两个:首先是房屋建筑的绿色化;其次是房屋建筑的智能化。所以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要向智能化和绿色环保化转变。

3.6 树立品牌效应,强化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

过去,由于房地产市场火热,大量的人力物力涌入到了这个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收紧,一部分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的开发商纷纷倒闭,而一些受开发商影响的业主对房地产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房地产行业要积极做好资源整合,树立较为典型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提升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恒大和万科是两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当然,随着我国品牌化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品牌会在房产经济中树立起来。

4 结语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深刻分析现在发展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积极地做好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使二者在统一的规律下做好协调发展,这样房地产经济发展才会更具规范性,而市场经济发展也会具有更加强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萃彦.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研究[J].河南科技,2014,(7).

[2] 王蓓.浅谈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3] 张梅芬,童彦.云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协调发展途 径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

篇(5)

我国国民素来有“有房才有家”的概念,所以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切实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的确为我国国民提供了更好的住房环境,亦为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有着发展速度过快,市场过热;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素质较低;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房价居高不下,人们购买压力大;房地产交易与中介市场发展不规范等现状。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以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公众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房地产行业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蒸蒸日上,可是内部却充斥着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房地产方面的宏观管理政策,希望用这些政策来解决我国房地产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政策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解决,起到的效果也有些微乎其微。在国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之后,房价非但没有像想象中的减缓增长速度,反而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我国国民购买商品房的价格被提高了。

(2)因为房价的不断上涨,在房地产所需要的建材与其它物资成本也出现了整体上涨的趋势,继而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房价的再一次上涨,逐渐形成了房价上涨趋势得不到缓解的恶性循环。

(3)从房地产宏观的远景上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还有着很长远的未来,在环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这些年来,我国意识到经济发展中不合理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开始从依靠投资、出口等经济模式向着依靠内需的方向进行转变,国家不断的出台政策激励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大幅度的提高了房地产市场中商品房的成交量,使得房价持续上涨,而城镇化建设也是商品房价格稳步上升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房产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缺少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房地产经纪管理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

但政策得不到正确的落实,就等于是走个形式,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暴利行业,是各个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所以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官商结合的情况,如果不能抑制这种情况,就会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带来很大的阻力。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呈现出一种跟不上时代变化的现象,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映射出法律法规体系的改变过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满足不了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问题,房地产行业本应在各个环节都有着完整的体系,却因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市场发展做不到正常的秩序。二是我国的大部分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文件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在逐步的建设起来,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法律成为了一种空谈,使得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成为了一种讽刺。

(三)房地产经济泡沫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的现象逐渐严重了起来,尤其以“北上广”特别严重,普通的房价都已经逐渐涨到了十万块一平方,更别提为了孩子教育应运而生的学区房,近几年天价学区房的新闻比比皆是,从二十万一平米,到四十八万一平米,到一六年所出现的六十万一平米的学区房,我国的房r是不是太过神奇了,房地产行业到底都做了些什么。房价的逐步提高,导致国民已经将投资房产作为最稳定的投资方式之一,使得房地产市场依然呈现出一种火热的现象,继而变相的鼓励了房地产开发商,让开发者认为房地产依然有利可图,建造更多的房产,而这一举措无疑会导致我国房产的大批量积压,产生供大于求的现象。

三、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

拯救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必须在第一时间得到保证的,毕竟仅凭着政策的一腔热血是制止不了商人逐利的现象。详细的划分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房地产经济管理职责,及时的发现市场的各种问题现象,吸取先进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以保证执行力的确保,最后我国政府应当制定一个更合理的财税制度。

(二)法律必须扮演起自己该有的角色

我国作为一个走着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道路的国家,应当有着更适合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我国现有的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进行细致的划分,演化出更适合我国的法律法规的细则,以稳定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正常运转。

(三)房地产泡沫隐患必须得到解决

房地产泡沫的隐患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即使我国经济自成体系,有着政府这面坚强的后盾作为退路,可房地产泡沫的隐患也依然必须得到解决。第一,政府部门认真的检

测房价,严厉的禁止炒房、投机等现象。第二,我国应该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情况,构

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预警制度,科学的对房地产的发展进行预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篇(6)

在2008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后,2010世博会又将在上海隆重举行,新的国际盛会能否驱动国民经济潜在增长,值得我们深入探求与思考。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研究发现,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经历扩张与衰退的相互交替,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而一个经济实体在既定持续增长周期之内,其发展受市场、资源、资金、技术、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欲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有一个具有实际推动力的外生变量介入,使经济增长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增。

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某种因素的作用使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收入增加。消费也将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并导致有效需求增加,从而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通过加速数的作用,投资额再次增加。循环往复,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此时为国民收入增加时期。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在经济达到峰值时,收入不再增长,投资减少,导致下期的收入下降,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进一步减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进入衰退时期。衰退到谷底后,因设施折旧,需要更新,故重置投资增加后,国民收入进入新一轮乘数-加速数循环。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无疑是在经济曲线“峰值”到来之前,尤其是在有强大的外生变量介入的情况下,需充分把握机会,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世博会无疑将和奥运会一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外生变量,通过“乘数”作用,介入原有的经济增长趋势。然而,两会对于经济的影响也并非完全相同。

一.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投资方向的比较

(1)主体投资

奥运会投资方向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投入角度看,08年北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奥运会的直接投资额为397亿元,包括会前和会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0亿元(其中新建和改扩建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和残奥会设施改造投资127亿元,奥林匹克大厦、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奥运村、记者村总投资153亿元),会中运营投资115亿元以及会后设施维护投资2亿元,这笔支出可以看作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然而,世博会作为展示世界尖端科技和各国文化的盛会,目标是为各国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因此,资金将主要流向场馆建设,而非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商家投资

奥运会的主体资金大多数流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从而完善了投资环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投资成本,则商家的实际性投资大幅度增加,主要流向城市整体配套设施建设。而世博会主体资金不仅流向中国展区,而且流向各国参展单位。因此,184天的世博会必将吸引国内外商家投资于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将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从这个角度看,世博会将和奥运会一样将吸引大量商家的投资,但其投资侧重点却略有不同。

二.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经济推动效应的比较

(1)投资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新的外生变量介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将被注入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从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仅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致力于基础建设,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投资机会明显增多,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有着可靠的后期收益。而上海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将达到250亿,由此带动的对相关辅助建设行业的投资数额也将十分可观。

(2)旅游效应

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开展期间,旅游将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统计数据显示,奥运会带来的旅游收入约为1700亿人民币。据此,世博会的会展经济也将为旅游业带来新的春天,下面我们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预测上海的入境旅游收入,从而得到由世博会带来的当地预期旅游价值。

入境旅游收入直接同入境游客人数相关,据以上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收入进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直接收入将达66246亿美元。世博会规模堪比奥运,主要区别在于它更重实体、重科技、重经济,且拥有诸多潜在效应,因此,6624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将有力推动上海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经测算,上海的旅游消费收入将从2007年的190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715%提升到823%。因此,巨大的客流量将成为世博会展期的最大商机,也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

(3) 科技效应

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北京市在奥运期间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

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东道主国家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好机会。有史以来世博会的主要功能之一便在于通过展示和推广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实现对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科技在每一届世博会上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展示了700多项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新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将在建设、能源、环境、运营、展示、安全6个领域展现科技的魅力。整个展会将充满科技氛围,世博会上的人行道将使用生态透水道路系统,该系统雨天可以吸收路面雨水,热天可以“排汗”,缓解城市积水问题和热岛效应;世博园区也将在照明技术上做足功夫:“会唱歌的地板”,“能踩出涟漪的水面”,“能显现出繁茂植物的路面”……在各种新技术的运作下,游客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花样百出”的光影世界,而且能够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因此,世博会被比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发展的催化剂。相信上海世博会将掀起一轮新的技术产业革命。

三.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投资风险的比较

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不可多得的投资机遇当然也存在着风险。投资风险的大小与投资额密切相关。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国际盛会的经济影响反映在一种对需求的冲击,即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业、国际贸易等需求的变化,并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但这种国际盛会的经济冲击效应是短暂的,尤其是在盛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而后其效应价值会逐渐减弱。因此,能否在有限的经济增长周期内合理规避风险,从而回笼资本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便成为了能否实现国际盛会经济驱动价值的关键因素。

左图表示乘数效应,在图中,c+i代表原来的总支出线,c+i'代表新的总支出线,i'=i+i,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y=y'-y,y=ki,k为投资乘数。可见,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增加,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减少。由此,世博会的投资会在短期内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注: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一、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国际盛会,大量的投资流入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奥运场馆和世博园区作为非经营性公共产品,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巨额经济效益,此种情况必然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风险。其次,场馆、园区、城市的建设任务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在奥运会和世博会的项目建设招标过程中,如果本土企业不能占据优势地位,市场将有可能被国外企业抢占,从而降低了投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不容忽视的“相悖效应”。

举办国际盛会如同一场博弈,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出现“相悖效应”。举办上海世博会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相悖效应”将成为其初始投资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泡沫经济的威胁。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可能导致两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飞速上涨的房价易引发当地的地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引发泡沫经济。以日本房地产市场为例,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因经济过热,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近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后日本地价暴跌,泡沫破灭。因此,国际盛会主办地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应适当控制经济增速,消除隐患以求平稳发展,从而使国际盛会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小结“峰聚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国际盛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外生变量,必将推动两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有限的经济增长周期内,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化,延缓衰退期的到来,突破短暂的“峰聚效应”,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效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并将其“负面效应”控制为最小,从而实现会展经济的相关化与规模化。

参考文献:

(1)杨帆.《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收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7/17

(2)沈望舒.首都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3)顾佳、李伟平.《港报称申办世博会将为上海带来“掘金”良机》,中国新闻网2002/12/2

篇(7)

其实,韩国申报成功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是的,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那些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事件进行深刻反思。

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看见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习俗。面对灯红酒绿,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单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保留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记者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就能吃到。”某小学生回答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单调和严肃,都不如圣诞节般轻松有趣、充满幻想。

而当问到屈原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离奇搞怪。而在几十年前,即使目不识丁的老人们都能谨记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对国家君王的忠贞,还有每年的划龙舟是为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包粽子扔进河里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节竟成为学生眼里最不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数学生们的唯一项目,端午节难道就将成为粽子节了吗?最后只能用吃粽子来苟且地维持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吗?

篇(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股市羊群效应发生机制――以“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我国股票市场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才出现早期的证券市场,1981年到1987年我国的国债发行量年均仅为60.1亿元,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债发行年均达到千亿元,21世纪初期已经达到2,400亿元。我国股票市场在短短的十几年之中实现飞跃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羊群效应的表现更加显著。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投资理念不成熟。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发展周期较短,导致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成熟,投资目标随着股票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理性地确定可投资数量和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投资者无法做出量入为出的投资。例如:在2014年深圳和上海两座城市新增A股的开户数为3,312万户,相较于2013年两市的307.12万户增长了11倍,而2015年深沪两市账户总数已达到1.36亿。以上数据不仅反映出股市对于我国股民理财观念的影响,还说明了投资者盲目投资的现象愈发严重。

(二)股票市场庄股多,散户比重大。在公司进行上市之后,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侵占了许多散户和公告股的利益。但是散户却是中国股市交易的主体,无论是持有市值,还是交易占比,散户均占主导地位,有些散户的持有市值甚至超过了一般法人。在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散户大众化成为我国股市的日常形态。我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追涨杀跌特点,价值投资没有成为主流,反而被大群散户所侵占,这一现象导致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现象时有发生。

(三)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投机气氛日渐浓厚。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证券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机构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有很多重要消息的来源具有不透明性,正统消息来源于多方渠道,容易被扭曲和杜撰。消息的一手掌握者有绝对的权威,掌握着大部分的利益,可以轻易的掌控市场,主导信息的走向。

二、我国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时,忽视自我决策而选择盲目跟随主流信息,即追随多数人的投资选择。羊群效应的诱导因素是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的,如在股票的牛市期间股价增长幅度过大,偏离正常波动曲线,股价的增长势必带来成交量的突增,大量散户和个体投资者蜂拥而至。这类投资者往往跟随证券市场的主流信息进行投资,缺乏股票的专业知识,忽视自身的个体私有信息,进而依靠他人的投资动向作为自己投资的标杆,依照他人的行动而采取从众的行为,从而引发羊群效应。

影响羊群效应的重要因素分别为投资理念和受众群体,这两个重要因素在证券市场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投资者对待信息缺乏理性。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证券市场中的机制及制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特别是在信息披露准确性、严谨性和完整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致使一些散户个体投资者在获取信息时具有盲目性,并且增加了投资者收集信息、辨别信息的成本。在这种正确信息、错误信息和无用信息充斥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想要正确地进行投资更是难上加难;其次,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股民还没有具备专业的股票知识和树立良好的投资理念,随波逐流的投资现象大为明显。例如,在大盘行情图前聚集着众多投资者,他们各抒己见交流意见,其中不乏有些以专家著称的投资者分享各自的私有信息,俗称“小道消息”。这种专家往往对股票的价格做出预期,煽动周围的股民进行交易,这就容易出现“涨买跌不卖”的情况出现。此外,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某些大型企业不顾及散户个体投资者的利益,一味地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违背了市场的良性循环,散户个体投资者难以获得长期有效的利益,主要的收益大部分都来自于跟着股价的涨跌获得的差价,投机气氛过于浓重,大部分散户个体投资者不做长期投资只做短线回报快的投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炒消息、炒概念频发,进一步滋生了从众行为,凸显了羊群效应。

三、羊群效应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以“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例谈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在“南北车合并”过程中,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高涨阶段和衰退阶段,下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的分析。

1、初始阶段。初始阶段的开始表现于2014年的10月,中国南车以5.8元的价格进行收盘,并且公布了南北车合并的通知。在2014年的12月30日,中国南北车官方公布了《中国南北车合并预案》。至此,中国南北车两大中国高铁建设企业再次走向了合并,合并成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羊群效应的初始阶段,股价连续数个涨停,势头逐渐变猛。散户和个体等处于观望的投资者争相加入,南北车第一次复牌后双双迎来大涨,迎来股票发展历史的高峰。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股民不考虑其他因素,盲目跟风投资,羊群效应初显。

2、高涨阶段。2015年4月的股价再次翻番拉开羊群效应高涨阶段的帷幕,在这半年间,由于合并所带来的影响,使得南北车股票翻了近六倍。股价一路飙升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散户入市,盲目投资致使股票价格突破历史数据,2015年4月20日,中国南北车在最近的九个交易日内出现七个涨停板,涨幅超过100%,追溯到合并预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均超过400%,达到一个“鼎盛时期”。2015年5月6日,南北车开始申请进行停牌,告终着南北车完成合并,南北车更名为中国中车。在羊群效应的高涨阶段,股价大大偏离其原有的价值,容易形成泡沫经济。中国南北车在2015年5月正式进行停牌,至此中国南北车分别涨幅401.32%和376.43%,涨幅比重远远超过同期其他股票。短短8个月中国南北车的股票价格就翻了近6倍。南北车股价大大偏离实际价值,但由于前期不断上涨的势头,导致某些股民盲目的认为股价还会一如往常的攀高,股民交易数不断上升,经济泡沫愈发明显,羊群效应达到高涨阶段。

3、衰退阶段。衰退阶段开始于2015年6月,中国南北车合并后的中国中车首次复牌,股价一落千丈。复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中国中车跌停,市场不到1个小时卖单砸出12.53亿元,中国中车股价迅速下探。在羊群效应的衰退阶段,大量小机构以及散户见状跟风卖出,股市群体行为就此发生,散户见状纷纷低价抛售股票。至此,股价一蹶不振,只在跌停板附近徘徊。到2015年的6月股票没有大家预期的反弹,几近跌停,中车股市蒸发4,216.31亿元,大势已去。当股票价格与实际价值偏差过大,经济泡沫饱和时,股票市场会适当的修复股价,使得股价降低慢慢向实际价格靠拢。中车股价开始有下降的苗头时,有3家权威机构立即抛出,其他散户股民也由于从众心理将现有的股票抛出,导致本应该可以缓慢回降至实际价值的中车股票急速下跌,羊群效应进入衰退期。

(二)羊群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羊群效应会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在证券市场处于牛市的时期,散户个体中小投资者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地进市场进行非理性的投资。这种蜂拥而至的投资行为使得证券市场的资本流入暴增,股票价格涨幅飙升,不利于证券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因为股票的股价大大偏离了股票的实际价值曲线,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甚至是经济危机,为证券市场埋下不安定的因素。在证券市场处于熊市的时候,我国政府采用货币政策进行补救,目的是想使得股票股价回归其应有的价值,但是股价的下跌往往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投资者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本能地将股价下跌的股票进行抛售,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这种抛售下跌股票的情况会集聚发生,造成证券市场的动荡,增加证券市场的风险性。

第二,在现在的证券市场机制上来看羊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当有新的信息进行传播时,特别是当这一信息与之前信息内容不符甚至相互冲突时,会有效地导致羊群效应的崩塌瓦解,也会使得股票价格向之前涨跌幅度相反的方向进行变化。虽然这种方法可以短暂有效地使股价回归价值曲线,但是在这种新信息冲突下回归的股价容易成为产生下一个羊群效应的诱因,过度的回调会使得股价再次偏离价格曲线。这也同样说明了羊群效应会使得证券市场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增加证券市场发展的风险性。

第三,在收集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羊群效应的发生会减少一定信息收集成本,随着信息成本的降低,其价值必然也会随之降低,真实度下降,大量的投资者盲目遵从廉价信息而进行忽视自身私有信息的从众投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不利于证券市场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扰乱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正确合理认知,不利于散户个体中小投资者进行正确合理的投资。

四、基于羊群效应修正的思考

羊群效应是人的本性,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当证券市场中的信息出现了严重不对等时,市场就会出现无信息投资者向有信息投资者靠拢的情况。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没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资产规模不大,而且偏好一些高风险投机活动。因此,受外部因素影响严重,一旦遇到某种外部因素刺激,就会立即参与交易。这样的行为会互相影响,反复加强。而短时间内频繁的操作会作为“导火索”致使羊群效应爆发。

基于以上现象,现作如下建议:第一,我国证券市场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当证券市场中的信息可以做到公平、公开和公正就可以为散户个体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加理想化的证券市场,不仅可以防止上市公司为一己私欲而进行的暗箱操作、控制股价的行为,还可以使得股价的涨跌更能真实地反映股票的实际价值,减少泡沫经济的产生和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使用隐晦不敏感词汇对信息进行掩盖,增加证券市场中信息的辨识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第二,应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实情,借鉴其他国家证券市场金融制度建立的经验,具体分析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制度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具体的解决方式,使我国金融制度由不成熟期迈向成熟期;第三,应加大力度打击不合法的市场操作行为。证券交易所等有关部门应该在入市前将《证券法》中与股票相关的一系列条例告知客户。根据客户的不同类型,按风险偏好、投资金额和投资期限等情况对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分类,并且定期安排交易法规学习教程,加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法律意识。另外,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对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与监控,保证其自律性;对于触犯条例的人追究法律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枫.试谈当前证券市场的羊群效应――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盲目从众现象心理分析[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不同经济体系的最大化作用,禁止出现经济不协调的情况。房地产经济隶属于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存在干预机制不合理的情况,则必然会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管理力度,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有序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针对经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后续干预形式的要求,进而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以下将对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价格和价值出现不协调

根据房地产价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变化,必须及时对价值形式进行分析,基于已有控制机制的特殊性,如果出现价格过高的情况,则必然会扰乱市场秩序。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变化比较明显,甚至出现泡沫经济的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很难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减少经济风险。

(二)干预形式不合理

基于已有发展形式的特殊性,要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形式,避免出现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在后续干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干预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了解,进而出现控制形式不健全的情况。

(三)资源应用不合理

房地产经济处于开放式管理形式,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资源,体现出资源应用形式的要求。在具体控制过程中存在土地规划形式不合理、开发形式不合理的情况。由于我国资源比较少,人均占有量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能源矛盾的问题,使其适应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

二、如何保证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对经济形式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协调发展形式的要求,进而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以下将对如何保证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一)调整房地产商品价格

根究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续控制阶段,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控制,则会出现经济泡沫的情况,增加市场经济的风险。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房地产商品价格进行调整,强化控制机制。控制控制好房地产商品价值决定价格市的价格并不说一定要强制性将房产价格降下去,应该按照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制定相应的商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过高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明确价格变化形式,调整工序矛盾,及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保证房地产市场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

(二)强化金融监督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对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调整。金融监督管理形式采用的是大规模发展形式,为了避免出现价格控制不合理的情况,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及时对房地产企业的信息进行了解,提升监控管理力度,及时对贷款机制进行调整,进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应用。在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存贷形式进行分析,灵活应用资产形式,降低高风险贷款风险,保证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进行经济转型

当前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控制不当必然会出现转型机制不协调的情况。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应用杠杆经济原理,鼓励相关房地产企业应用智能化发展形式,此外对购买的住宅区进行环保设置。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或者经济发展机制不明显的情况,则必然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房地产建设形式必须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和市场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如果房地产建设不能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则必然会出现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

(四)合理应用激励政策

基于房地产设计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则必须从现有发展形式入手,结合后续控制形式的要求,合理应用激励政策。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形式。政府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贷款形式,吸收更多的购房群体对这种住宅的关注。实践证明,政策的激励政策势必会带动房地产经济向着低碳经济的转型,工作人员必须在已有设计基础上,调整经济发展形式和干预机制,使其适应整个发展形式的要求。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为了调整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经济干预形式,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对控制机制进行分析,控制经济发展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形式,必须发挥房地产经济的最大化作用,带动市场经济发展,重视转型发展机制的要求,及时对其进行总结,对房地产经济加以控制,这样才能发挥出房地产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人民币升值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创新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鉴于目前中国和发达国家贸易品部门依然存在非常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还会持续存在,这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在未来总的调整幅度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主要货币中间价多数上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涨报6.6497元,较前日升值85个基点,再度刷新汇改以来新高。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价格总水平的大幅上涨。2006年年底起,我国价格总水平开始缓慢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2007年7月起超过5.6%,并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涨幅都超过了5%,2008年4月更是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点为8.5%。可以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汇率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而通货膨胀是一国货币对内的货币表现,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不均衡,并且该问题日益尖锐。

二、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是会带来通货紧缩的,其传导机制如下:

1.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以人民币表示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生产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口最终产品价格下降,这两方面同时作用,都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2.人民币升值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我国出口产品需求减少,供大于求,这也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但是近期,在人民币升值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国通货非但没有紧缩膨胀却在加剧,这意味着人民币对内的贬值,分析其原因如下:

(1)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却增长缓慢。2008年我国原油消耗量为3.46亿吨其中净利进口原油就达1.59亿吨,也就是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6%。人民币升值对应的美元贬值造成了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的疯涨,各大制造行业会因原油价格飞涨使得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大大提高,而国内粮食的成本会因为与油价密切相关的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升高而升高,结果必然导致一系列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即总物价水平的上升。

(2)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增大,大批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大量购买房地产、股票等坐等人民币升值,这使得证券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造成虚假繁荣,形成“泡沫化”经济。

另外,人民币升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大量游资涌入我国的同时还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这必然需要中央银行发放对应的本币来吸收对冲,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造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3)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我国消费,同时我国采用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又造成了我国内生型的通胀压力。

三、结论

可以说,当初迫于国际压力人民币升值,其初衷是想通过升值提高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达到降低出口增速、减少贸易顺差的目的,同时,通过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还可以缓解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可否认,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上述作用。但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加大也诱发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我国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又形成压力。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当年日元升值的情况。自1970年日元进入升值及产生强烈升值预期后,外部资金开始大量涌入日本。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价、房地产价格开始大跌,资金也开始大规模逃离日本。由此可见,外部资金的流入流出,与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其随之而来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真正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恰恰相反,如果任其发展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所以短期内还需要中央银行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并且加强外汇管制,特别对大量外资流向的监管。从长期来看,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强调的那样,央行加息约束的主要是国内市民的消费与投资,这并不是明智之举。为避免国内的通胀加剧,央行要把大量的人民币放出国外才行――这就要解除目前的外汇管制。

参考文献:

[1]李春华.汇率传递效应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J].2009;1

[2]李兰军.浅谈“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2

[3]张五常.人民币的困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4]张亦春、邱崇明.开放进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11)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1、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3、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4、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5、政府和农民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6、在转移支付方面表现为,长期以来对农村实行净税收,对城市实行净福利政策。7、现代城市

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其局限性

市场经济带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1、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初期主要是投入会增加内需,经济表现良好,投资后期则主要是积累和产出导致需求下降,利润上升,使贫富差距加大,压制需求。2、商品在市场上能够流通不代表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和有贡献的。3、市场行为中,有许多生产、销售、消费都是对整个社会有着复杂影响的行为,不仅仅是生产、交易、使用中参与者的事情,关系到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比如环境污染。4、对社会有贡献未必会得到经济的回报。5、许多法规的制定是考虑到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局限性,但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是一刀切的,许多经济活动却在和法律打球,有待于政府更加有力的调控与引导。6、市场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许多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商品、服务和行为,无法来收取回报。7、市场经济中,由于有实力、有长期行业经验的企业造就的优势和形成的排除异己的壁垒,无法达到完美的自由竞争,使这些企业介于垄断和完美自由竞争之间,因而垄断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这一利润会加强他们的盈利能力。

三、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造成“马太效应”,加剧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等行业长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四、可利用资源和条件的差距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劣、交通、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的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及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别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效益的获得是以对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与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意味着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的因素是要排除在外的,但我国对于资源的税收还是很狭隘和不全面的。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

利用超广义资源理论可以很容易地看待贫富差距,如城乡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对于高科技、地域优势、已经开拓的市场、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有利的国家政策倾斜等来发展起来的。超广义资源也能够给予国家调控和干预理论依据,因为超广义资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所以国家进行调控和干预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企业的行为也应当受到公众和政府的约束。由于我国各个区域、行业、部门、城乡经济发展所利用的超广义资源差距很大,而并没有征收合理税赋加以调节,收入差距自然会加大。

五、失业和职位资源分配

城镇中的贫困群体主要是失业下岗人员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资本投资的穷人,就业是国民获得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途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人员无法获得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职位成为分配的一种凭据,而且职位显然存在占用性的问题,征收职位资源税也是合理的。

六、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不完善

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具体怎么来衡量贡献并没有确定的方法,这使得一些私有企业在分配上有很大变化余地。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悬殊,造成雇员在获得合理的报酬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报酬和工资上没有决定权和参与讨价还价的权利,雇主给予雇员的工资低下、剥削过度,而且工资拖欠、克扣、强迫超工时劳动、限制人身自由现象普遍,以至于温总理亲自为民工讨工资。一些民工除了受业主压低报酬外,还要受到包工头的剥削,可见他们报酬的不合理性。收入分配缺乏足够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没有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劳动法规的实施也缺乏力度,导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虽然压低雇员工资和报酬可以增加雇主的积累,用于加大投资,但是在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下无法拉动内需,投资往往只会带来泡沫经济,产品无法销售,压低同行的利润,最终形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和经济恶性循环。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覆盖范围窄。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和国际相比偏低,其绝大部分都给了城镇职工,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将变得无依无靠,缺乏基本保障,乃至衣食和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失业人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缺乏收入来源,无法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