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七年级的地理教科书中,首先要学生掌握的就是经纬线的判读和运用。经纬线的判读是为以后学习地理打下基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由于空间思维能力的缺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所以在对于经纬网的认识和判读的教授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经纬线的教学
经纬线教学中,首先要了解经线纬线的概念,这要借助我们学习地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教具――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找出经线和纬线,比较它们的不同。同时教师展示空白图表(如下表),让学生用填表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总结,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和动脑,认知经纬网图。在这部分利用地球仪进行教学时,经纬线出现在球面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可以适当增加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南纬(S)北纬(N)
度数变化规律
东经向东度数越大,西经向西度数越大
南纬向南度数越大,北纬向北度数越大
零度线的确定
本初子午线
赤道
划分半球的界线
20°W 160°E
0°
2. 经纬网的判读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点的位置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有的学生对经纬线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真的让他去读图判定就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在经纬网上确定点的位置只要掌握好步骤,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去做,这种图的解析也就十分容易了。例如在下图中判别点A的位置。
首先,在图上找出点A的位置并用笔描出它的位置。只有找准点才能进行下一步,保证读图的准确性。其次,分别找出通过点A的经线和纬线,如果在图上通过点A的经线和纬线没有标明,学生可以过点与其他经纬线作平行线,使其明确化。第三,找出通过点A的经纬线的度数,这里要遵循经纬线度数排列的规律来进行(北纬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向南度数越大,东经向东度数越大,西经向西度数越大)。同时表明经纬线的方向(方法同上)。最后,写出完整的点的位置。通过一步步的去做,我们很容易的就可以找到点A的位置为(30°S 50°W)
二、 一般地图
在地理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地理示意图。如行政区图,交通图,地形分布图等。在这些地图的读图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三要素,方向,图例和比例尺。在读图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地图的比例尺,明确这张地图所示范围的大小。其次,要能判别地图的方向。(1) 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永远指向北。(2) 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3) 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方向确定了,才能进一步去寻找去判别我们所需要的内容。
三、 线条示意图
线条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气温曲线图,等高线图等。线条示意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气温曲线图这样直观反映当地气温变化的地图,这种图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并总结。第二类是地形图这样较为复杂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形态的地图。在解读这种地图时,教师一定要十分的注意。通过不同颜色,不同的符号文字来逐一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地形等高线图。如认识我国地形等高线图时,可以结合我国地形模型,让学生寻找最高的高原在哪里?最高的山峰在哪里,在找的过程中适时结合等高线图的内容,从形象转入抽象,较好的掌握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四、 地理略图
除了一些常见的地图外,我们地理课程中还会用到地理略图。教师有针对性的利用地理略图来设计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同时随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使学生脑眼结合,加深记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绘图能力。例如在教授大洲大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世界地理略图,通过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字,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让学生认知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随着教师的注释,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关于地理空间素养
2.1 地理空间素养的理论依据
地理空间素养是空间概念在地理素养中的重要表现及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g过程、空间格局、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等内容过程中,在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和形成地理空间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和地理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组成。
2.2 七年级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教育现状及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七年级所学的地理基础概念大部分学生均能认知。例如,经纬线的判定,板块运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等。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包括有(1)局限于平面感性认识,地理空间方向不明确;(2)难以将平面图形符号信息转化为立体图像;(3)难以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作整体、系统性的理解,规律性的知识应用能力薄弱;(4)读图获取空间位置信息不准确、地理位置分析的视角能力较弱、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等。
2.3 GE软件辅助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2.3.1 传统地图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素养上的局限性
传统地图等教具在培育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局限性:一、传统地图的影像欠缺真实性,仿真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对周围地理环境感知的要求;二、传统纸质地图不具有动态性,不能随意放大和缩小,很难对任意地点在不同大小尺度时的探究;三、传统地图一成不变的呈现方式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 GE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优势
与传统地图工具相比,GE在培养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可视化程度强、仿真度高;(二)提高实践的可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三)突破时空限制,信息获取便利。
3. 借助GE培养七年级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具体案例
地理的事像都处于地球的三维立体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中,地理事像沿时间在不断变化。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关键之一,就是树立良好地理空间素养,建构好地理空间概念,并由此产生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动态发展等概念,在不断地进行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中加深与巩固。例如学习某区域,首先要了解该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即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继而弄清区域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水文、气候、植被等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交通运输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3.1 借助GE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以及经纬网
首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GE认真观察,明确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并在此过程中把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经纬线等一并观察。GE此三维地球仪界面会把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等特殊经纬线用粗黄线突出,且经纬度标识非常清楚。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不只是我们看到的几条,是每一个点必有一条经线和纬线经过;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经纬线的垂直关系。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标准”明确学生应掌握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经纬度的技能,因此,学生就需要反复训练。在此过程中,GE也能有关键的辅助作用。例如,给出若干地名,让学生在GE地球仪上判读各地点的经纬度。通过软件界面操作展示,指针所在某地分别有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交,而该地点的经纬度读数也在界面下方完整详尽地显示。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在本课中,本人特地将GE界面推近至我校位置上空,观察学校所处经纬度,让学生自行读出经纬度,将数据记下,再返回至地球鸟瞰图位置,让学生在GE左栏中将所记经纬度数据输入搜索栏,确定后地球会自动返回到学校上空。通过此操作,学生能理解经纬网的定位作用和意义,经纬网知识也能逐步掌握。
3.2 借助GE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GE就是一张实用性、立体感很强的教学地图。在本节一般教学中,利用GE可清楚展示各大洲大洋的绝对地理位置、轮廓以及边界,并可利用GE对特殊纬线的清晰标示,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出特殊纬线经过的大洲和大洋。但我们不难发现,一般教学步骤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复单一情景下的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缺乏真实情景的变化和应用;概念性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过程过长。这对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知识运用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建构空间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可利用GE,人为地创设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情景,在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步骤基础上增加辨别、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相对位置关系的环节。
3.3 借助GE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空间分布关系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教学中,教师讲述非洲气候环境,分析非洲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那么,可将《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空白图》作为组件叠加到GE,再按需求打开经纬网、边界与地名等各要素的图层,设计活动让学生在GE中对照《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空白图的数字,填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学生借助GE及其添加组件,观察思考后可得出结论(从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看,非洲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带状且南北对称分布以及非洲各气候类型所处的纬度位置)。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课。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二)新课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课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课堂小结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一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二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三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四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五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六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七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八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一、加强学习,使课程改革顺利推进:1、继续组织初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课标”,用新的理论指导地理教学;2、组织高中新教材、新大纲的学习和培训,组织高中地理教师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用好新教材,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迎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地理学科教学常规,使XXX市地理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学期主要研究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1、重点抓好七年级地理的集体备课,组织研究课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2、通过实施初二会考提高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质量;3、组织高一、高二教师研究教材,开公开课,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4、组织高三教师学习新的《考试说明》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好苏、锡、常、镇模拟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学生复习情况,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研究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策略。
三、切实进行课题研究,引导“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课课堂教学效益;引导教师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运用新课程理念,修订了《XXX市地理》,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体研究;本学期将组织部分地理教师研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四、根据学科基地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基地的建设。
五、做好“XXX市教研——地理”网页的维护工作。
具体日程安排:
二、三月份:
1、高三期末试卷分析,交流高考信息、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2、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研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3、高三地理研究课。
4、完成高三一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5、七年级地理新课程培训。
6、完成《XXX市地理》改编工作。
7、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正式启动。
四月份:
1、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高三地理研究课。
2、七年级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4、高一地理研究课。
5、初二地理研究课。
6、组织部分教师外出交流高考信息。
7、暑假作业编写。
五月份:
1、完成高三二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2、高二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交流复习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计划。
4、相关年级期末、会考试题的命题工作。
六月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4-02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是常被忽视的一门学科,但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将来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严峻的任务,我在多年地理教学中,成功摆脱困境的方法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学会学习,最终有效地学习。
一、列表比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列表比较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区别各地理要素的差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列表分析内容简练,条理清晰,记忆更深。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在讲授经纬度知识时,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分析,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师生相互配合,列表比较,抓住地理知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解深刻,便于记忆,为今后地理读图分析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讨论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要摆脱教师照本宣科、独占讲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重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再次,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研究性,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否则,或枯燥乏味,学生不知所云,或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达不到教学目的,又浪费教学时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海陆变迁》内容时,趣味性不大,理论性又强,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无精打采。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先提出二种观点:“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和“海陆轮廓是不变的”。然后,根据赞同哪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二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读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图,各大洲特色动、植物图片,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进行归纳小结,提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三、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培养,要不露声色,要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潜心研究,创设情景,多运用角色扮演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不同立场的观点,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从浓烈的课堂气氛,愉快的表演活动中,体会学习地理带来的乐趣,真正从扮演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人口与人种》一节时,我先让几位学生穿着不同的服装,扮演中国人、日本人、埃塞俄比亚人、英国人、巴西人,站在讲台上,并展示各人种图片,学生猜一猜,他们各属于什么人种?从皮肤、毛发和眼睛方面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然后,请几位学生各表演一个人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节目,学生从形象、滑稽的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本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地理教学的思路、方法产生很大影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可快速传递地图和资料,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节约地理图表绘制时间,课堂容量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世界气候》一节,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和主要气候的特点,图表多,内容繁杂,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多媒体地图,快速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温度曲线图,引导学生从降水、气温两方面特点,区别不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回答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五、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4-02
地理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之前所接触的其他课程有诸多不同之处。七年级地理同样继承着地理科学的时空性,抽象的天体知识,加上晦涩、难懂的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使得此年龄段的初中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一些空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将会很快适应这门课程的特征,另外一些则可能被教师的思维越拖越远,从而导致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两极分化的认识与情感。因此,做好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开展。
地理在八年级扮演着让学生深情了解祖国的角色,带领学生“踏遍”祖国的大山大河,欣赏着各地多彩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少数民族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地理课堂的充实与快乐。
一、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的分析,找出对应目标中主要的行为动词及出现的次数。
根据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中行为的整理(表1),可明显看出,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层次较浅,主要集中在感性层次,因此,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应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此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二、初中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客观掌握初中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所从教的学校中随机选取两个年段的班级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七年级发放问卷73份,获得有效问卷72份,占总问卷的98.63%。在八年级发放问卷63份,获得有效问卷60份,占总问卷的95.2%,有效问卷数所占比例>90%,本次调查为有效问卷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情况,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课程很难或者较难,只有少数调查对象表示地理课程容易学习。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有用的比例占到90%以上,并且与喜厌地理课程的比例成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对地理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更加偏向于活动教学法,八年级学生出现自主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增大,表明八年级知识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方面更倾向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同时也青睐地理教学器具的课堂辅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器具、运用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风格上,幽默的教学风格可以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三、结论与反思
1.教学实施的形象性与浅层性。七年级上学年的知识内容,易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切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代替书本上的地理事物,以达到知识点的形象化。在课堂中,对一些知识点须点到为止,不可做过多解释与延伸,如对个别非重点的问题或者深究的个人花费过多时间,会对其他学生造成知识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对个别学生做单独的知识延伸性的辅导。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较低,只有将地理知识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才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成因等知识,在这里就要提到学生知识面与地理知识学习的关系了,知识面较广的城市学生明显比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学习得要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城市中学的初中地理教学又可以讲得比乡镇中学要深刻一些。
2.教学开展的艺术性与愉悦性。初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来看,初中生的需求属于浅层的底层需求,除了生理的物质需求外,追求生活的愉悦性以及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上艺术性的动作,就会提升学生课堂生活的品质。
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语言的表达、板书板画的展示,都是一种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许多具有时代元素的要求,但教师也不能将传统中的精华元素遗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新的时代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感。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重点的达成、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这节,内容重点为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课外搜索,课内交流的方法,课堂的练习记忆法,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地球与地球仪”这节知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同等层次的班级进行本节知识的教学,A班利用传统的板书板画开展教学,B班利用有文字、图片的PPT开展教学,C班利用Google Earth开展教学。尽管学时相同,但各班的掌握情况明显不同:A班明显听课更加集中,但是理解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感;B班学生表现一般,此手段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在学生看来没有新鲜感;C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掌握情况较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堂课中使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特征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该节课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给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这样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4.师生的默契感与课堂的可控性。合格的一堂课,考验的是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师生关系以及一个可控的课堂,因此,任何教师都必须锻炼师生间建立默契性的能力,比如,一个寂静的课堂怎样激起学生配合教学的热情。同样也要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嘈杂、活跃过度的课堂往往被列为失败的案例,因此,需要拿出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或者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没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再好的教学策略也难于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个例单独辅导与谈话。讲课吸引力不够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往往是地理课堂嘈杂、学生走神等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21-02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初中七年级的地理课程就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这门科学。通过系统学习,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提高和升华。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对于担任了几年初中地理教学的笔者来说,由衷地喜欢、热爱这门科学。尽心尽力地将笔者学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对地理的感悟传授给学生,真诚地期望学生的人生也能因地理科学而精彩。与此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便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的视野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壮大、强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家境优越,手机、电脑、高级轿车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已将他们的世界装点得色彩斑斓。这样的学生,不再是腼腆老实、唯唯诺诺的孩子,而是一群个性张扬、开朗活泼的90后。
面对这样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型课堂,单纯的说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课堂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教师应当有新的招数。于是“三模块教学法”便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模块教学法”,也就是“三点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学生、教师为基本要素,以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为基本步骤的教学方法。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各为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者层层递进,不可或缺。只有将三大要素与三大步骤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教材、教师、学生各为一体,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1.1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结构的难度要求并不高,除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点以外,更看重的是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在教材上,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生涩的文字叙述明显减少,相应增多的是各类图片及相关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讨论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因此,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对课堂、对教学的把握。
1.2教师是“指路标”,是“灯塔”,为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学生指明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对于教材有着较深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路标”,是在每一个知识的十字路口为学生保驾护航、亮灯开路的人,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每一个初学地理的人而言,优秀的教师是他们热爱地理的源头。面对这群思维跳跃、好奇心重的90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一改往日死板的说教,顺应潮流:以疏代灌、以幽默代严肃、以实践代空想,让学生爱上地理,让兴趣成为学生拥抱地理的动力。例如,七年级上册《地图》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判读山体中鞍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对于鞍部没有实际感受,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部分的处理上,笔者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大多在电视上见过双峰骆驼,也见到过人们骑双峰骆驼的情景。于是笔者告诉他们,“鞍部”就是骑双峰骆驼时屁股的所在地。学生一听,乐了,同时也在不住地点头,因为他们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鞍部。
1.3学生是“行路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不可小视,可真正的主人翁,是学生。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已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只有让学生把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后,教学才算大功告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尚未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分析能力。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了七年级地理课堂中。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一节时,当讲到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并要求学生自行演示地球自转方向时,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目光死死地盯着笔者,等待着笔者演示结论;只有极少数学生拿起身边的小地球仪一边用手比画着方向,一边试着转动地球仪。由此,笔者意识到大多数学生缺乏通过教师的一些小提示,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如果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其他地理分析能力将变为空谈。于是,笔者刻意减少学生被动抄写笔记的机会,大多数笔记都要求在理解笔者的讲述分析后,自行记录。此外,课堂上笔者也不再为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分析过程着重化,结论交由学生自己总结,再由笔者加以点评。一个月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
总之,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他们各行其职,却又相互依赖,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2 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2.1地理基础知识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奠基石
初中地理毕业会考所考查的,也正是以基础知识为重心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所讲述到的经纬网、方向的判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的判读等,都是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点,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的人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技能。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神奇的地理殿堂奠定了基础。
2.2注重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能力,即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提取正确、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对地图的分析将贯穿在地理教育的始终。从眼中有图,到心中有图,是学生逐步掌握地理学习技能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指导,潜移默化。就初中地理而言,从经纬网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到气温降水曲线图,从中国地形图到世界气候图,从中国省级区划图到长江黄河水系流域图,不同类型的地图将带给学生不同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经纬网”图为例。经纬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经纬网图上准确地判读出某一个点的经纬度,并能判断方向。“经纬网”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经纬网的应用,生活中不胜枚举,小到电影院找座位、汽车上的GPS导航系统,大到卫星发射、地震台风等灾难的防治以及救援人员能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地点等等,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性很强。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点,却成为了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拦路虎,读懂经纬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恰恰是七年级学生所缺乏的。
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上,首先要树立学生对于经纬网的立体概念。于是笔者使用到了“经纬网地球仪”。然后将学生已有的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各个特性总结并结合起来,达到“线线都了解,特点心中明”的目的。最后,识图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让学生多见识几种不同的经纬网构图,多看多想,相信这个“纸老虎”是很容易被击破的。
2.3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素质的人。而教育,正是帮助学生逐渐成才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该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学生所具备的,恰好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坚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神秘的宇宙知识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博怀;可以用的事例来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之心,借此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勃勃雄心;还可以用各类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残酷现实、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来警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基础学习转入各科知识全面学习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学生骤然面多种类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量和学习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热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培养和养成健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地理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1读图用图的能力
培养读图用图是学生的首要能力。首先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对象,学习地理,某种程度就意味着学习地图,学会地图,就学会了一半以上的地理知识。七年级的地理课本和附属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现于其中,包括地球外观图、中国各地区图、各地气候图、各地地形结构图以及世界大洲大洋图等。其次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于语言,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读懂地图,就读懂了这些图中所蕴含的非文字信息。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掌握这一能力,也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地理地图种类多,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和辅助知识,包括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图时,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图时,教师要注意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书面到脑海,从具象到抽象这几个层面入手,适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准确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生动直观的简易图画以及简单常见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讲解。这类地图的教学目标也要注意区分阶段,不能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循循善诱。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地理这门学科背景下,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标,以地理规律和知识为手段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地理能力的基础,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勤问,鼓励学生勤答。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自学和思考很难做到主动,教师有必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转化为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地理问题,或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图形图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世界的气候这一章,教师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和启示,或者以实际生活中典型案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而启发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的而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使在类似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习中,记忆能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而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记忆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千万不要走进“记忆能力是学生的天赋使然,学生老师无能为力”的怪圈中,要明确知道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初中地理地图占据很大一部分教材,地图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其次要注意使用常见的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并督促养成固定的习惯。再次,地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一定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在运用的同时进行识记。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就要充分借助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类,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拉回到地图上,为学生创设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地理的情境中,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牢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他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明白他们对于我国交通的重要性,熟记这些铁路干线的大致形状和沿线省市。
4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从运用和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是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分布概况:地理分布图也就是常说的地图。在七年级新教材的地理图像系统中,地理分布图是数量最多且最常用的基本图类,共计113幅,占图像系统的37.9%;主要有海陆分布、经纬度分布、气候分布(包括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地形分布、物产分布、景观分布、区域分布等各种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几乎在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地理分布图,如七年级教材(上)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就有25张地理分布图,分别是图1.8、1.9、1.12、1.13、1.19、1.24、1.22……再如七年级教材(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24张地理分布图,分别是图7.1、7.2、7.11、7.12、7.28、7.48……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有20张分布图,它们是8.1、8.3、8.4、8.7、8.16、8.21……
功能作用:地理分布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及大小,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必要的地名、数字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信息。它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教学资源,在地理课中始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地理分布图的基本特性是用平面图表示占有三维空间的地理事物。地理分布图的阅读,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阅读分布图时,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性看图,逐步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如在阅读世界政区图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可以沿着特殊的纬线如0°纬线、23.5°N、23.5°S、66.5°N、66.5°S,去寻找这些线经过哪些国家、主要的地形区。也可以沿着某些特殊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120°E、90°W、180°经线,寻找这些地区的大洲分布、地形变化、气候变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沿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看火山、地震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再如七年级上册第56页“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要让学生先观察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一是通过观察南北半球平行等温线的变化,学会根据气温变化特征判断所属半球,二是通过观察等温线的疏密判断该地的温差,三是通过闭合等温线的数值判断该地的地形是盆地还是山地,四是通过等温线的弯曲判断气温高低及其成因。当然在阅读地图时不能拘泥于点、线,还要扩大到面,应有整体性。
二、地理景观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图像,在七年级新教材的地理图像系统中,上下册共有110幅130多张地理景观图像,是仅次于地理分布图的第二大图像,教材中这类图像所占比重大,约占图像系统36.9%左右。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地理景观图,涉及内容很广泛,有陆地、海洋、草原、沙漠、森林、乡村、城市、民居、宫殿、庙宇等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特别在教材的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中,景观图数量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就有29幅37张景观图片,有图7.3、7.2、7.11、7.12、7.13、7.14、7.19、7.21、7.24、7.52……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内容。
功能作用:地理景观图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具有较为直观的印象,并具有亲临现场感,有助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美、人文美、科学美、艺术美。如七年级上册绪言“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框题就汇聚了4张景观图,有田园、城市、古城、饮食、服饰等图像。再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聚落与环境”框题就汇聚了6幅7张景观图,有田园、城市、民居、平原、山区等图像。这些图像线条优美、色彩鲜艳、内容真实,能让学生在欣赏世界之美的同时引发联想、激发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
三、地理统计图表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统计图是把各种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能够形象、直观表达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变化特征的一种图像。可分为线状图(包括折线图、曲线图)、圆面扇形、百分比图、柱状图及饼状图,其中又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图复合成其它形式具有更多表示功能的图,如饼状统计图就是圆面扇形百分比图和柱状图的复合。在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有31幅35张统计图,约占图像系统的10.4%。其中,教材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就有统计图13幅19张,如图3.12、3.11、3.14、3.22、3.25、3.26、3.29等,在整个教材统计图表中就占50%左右,有图表类、柱状图类(降水柱状图)、曲线图类(气温曲线图)、复合统计图类(气侯统计图),涉及对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填绘等。
功能作用:这类图像将枯燥的地理数据以及抽象的地理概念、现象、理论、规律用简明、直观、恰当的地理统计图表现出来,是揭示地理事物数量规律的形象化、直观化的工具。统计图表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地”,也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63页“图3.25分析气候的特征的方法图”,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就可以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得出该地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干湿状况,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综合该地的冷热和干湿状况,可以归纳出该地的气候特征。一幅图像,使抽象晦涩的气候特征形象化、数字化,并深深印入大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定性分析能力。
四、地理示意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示意图是形象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者阐明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图像。常常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用简单明了的符号和构图表示得清楚而深刻,主要分为模式图、成因示意图、过程示意图等。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有36幅42张示意图,在七年级新教材地理图表系统中占12.56.%。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分布较广,几乎新教材的每一章都有地理示意图,其中,在教材第一章、第九章、第八章中,示意图比较多,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就有10多幅,如图1.1、1.14、1.18、1.35、1.36、1.37、1.43等。
功能作用:地理示意图又称地理原理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有关地理事物的原理、成因、演变过程的理解、掌握。在教学时要注意在“意”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展示事物的分布、成因、演变过程等。如七年级上册第40页“图2.18大陆漂移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各大陆位置的变化和运动方向,就比较容易理解目前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以及大西洋的形成。再如七年级教材第44页“图2.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板块的位置变化(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
五、地理复合图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