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丽生态前景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分类号】:TG333.7
1.前言
我国拥有29亿余亩森林、5亿余亩自然湿地和19亿余亩荒漠戈壁,这些资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0余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森林旅游业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林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尽管如此,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发展森林旅游生,使得森林旅游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森林旅游发展遇到的瓶颈
2.1设施建设滞后
森林旅游景区的各要素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地处偏远林区,在基础建设上需要的投入更加巨大,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地方财力有限,招商引资的难度也很大,从而使得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开发,严重限制了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引导森林旅游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引导和扶持这个庞大产业实现大的飞跃。森林旅游是一项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产业,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性、扶持性投入,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投入还有助于提高业务主管部门规范和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森林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2.2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是在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业单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森林公园,通常与国有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其森林旅游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前大多从事传统林业生产,对森林风景资源的价值缺乏认识,对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需要有一个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的适应过程。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景区建设粗糙、经营管理粗放、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品牌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在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中顾此失彼的重要原因。
2.3占有率需提高
虽然森林旅游产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但森林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了很小比例的一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大部分森林公园由于认识、人才、投资、区位、宣传等种种原因发展缓慢,建设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拥有优越的森林风景资源但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还普遍存在。全国一小部分森林公园经常为节假日的人满为患发愁,公园的建设压力、管理压力非常大,而大部分森林公园则是门可罗雀,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森林公园几乎没有提供基本的森林旅游服务,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
3.森林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3.1保护开发并重
发展森林旅游,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根本。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到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坚持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饰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做到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一管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实施中追求自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界定保护区、规划区、建设区,防止和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及建设污染和建设性破坏,确保生态完美,风光秀丽,不断增强森林旅游景观在省内外、国内外的吸引力。
3.2改善基础设施
对已有政策的,要抓紧实施。职工危旧房改造,要着力抓好配套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森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第二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契机,抓紧与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协调争取森林公园安全饮水纳入农村安全饮水范畴,确保公园职工和游客饮水安全。对政策不明朗的,要积极争取。公园管理处至各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纳入国家计划,一旦政策下来,就要及时作出规划,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大力加强连接各公园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加通达各公园的公交线路,不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通过3-5年的努力,使森林旅游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3.3建设景区景点
精心包装好森林旅游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生态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推向市场。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赋予经营者经营权和建设权,延长经营期,实施“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开发原则,依法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森林公园投资主体多样化、多元化的格局,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变过程。全方位开放生态旅游业,鼓励、支持、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调动旅游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业引进国内外大旅行社、旅游酒店集团的资本、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的进程,打造更多的特色景区、精品景区。
3.4提升文化品位
引导森林、湿地公园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指导各公园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区位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内涵,加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解说步道、科普走廊、宣传解说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导游词、解说词,提高导游和解说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鼓励开发民俗文艺表演和互动性节目,举办独具特色的节会,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综合性购物点;支持各森林公园争创国家和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森林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森林观光、休闲游憩、森林养生、山水摄影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级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主管部门也深感责任重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谋划,为各级主管部门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前进目标,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钱 多(1983―),男,江苏姜堰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5103
お
1 引言
花境是植物配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花境是人们参照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的自然式花带,其艳丽的色彩和丰满的群体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园林中,花境不仅增加自然界的景观效果,还有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同时花境既可以表现植物个体的自然美,又可展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2 花境规划的特点与现状
2.1 花境规划的特点
花材作为配调,由各种花卉共同形成季相景观,即每季以5~10种花卉为主,所谓花境规划,就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基础上合理配置各色花卉草木的规划,通过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花境的规划形式上沿着长轴方向演进的带状连续构图,带状两边是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直线或曲线。其基本的构图单位是一组花丛。每组花丛通常由5~10种花卉组成,一种花卉集中栽植。犹如林缘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自然景观。花丛内应由主花材形成基调,次花其他花卉为辅,用来烘托主花材,共同形成季相景观;植物材料以耐寒的、可在当地越冬的宿根花卉为主,间有些灌木,耐寒的球根花卉,或少量的1、2年生草花。
2.2 花境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花境规划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花境规划中盲目的大面积使用色块组合。绿地规划必须以人为本,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同时大面积草坪的养护工作量也十分惊人,无疑使本来不足的养护经费带来更大的缺口。我国国林中用在花境规划上的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与“园林之母”的称号很不相符。如在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有上千种,而在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广州目前也只用了300多种。
花境中各种各样的花卉配植应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整体构图又必须是完整的,还要求一年中有季相变化。几乎所有的露地花卉都可以布置花境,尤其宿根及球根花卉能更好地发挥花境特色,并且维护比较省工。但由于布置后可多年生长,不需经常更换,所以对各种花卉的生态习性必须切实了解,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予以合理安排,才能体现上述的观赏效果。
2.3 居住区花境规划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是“以人为本”进行建设的。花境景观设计要符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社区功能的更高要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及花境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强调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着眼点,并在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彩和香味,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丰富居住区花境景观的层次与色彩,增添居住区的生气和野趣,最终实现绿地达标、花木成景和情景交融的目标。
3 南京市居住区花境规划分析
笔者走访了南京几个主要的高档居住区,如天润城、东郊小镇、汇林绿洲等就调查现状分析,优缺点均有。优点包括小区绿化功能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采用南京市的乡土树种,如香樟、雪松、桂花等;多数小区植物景观层次分明,采用了丰富的立体绿化手段。缺点则为绿化设计所用的观赏植物种类较少;草地与乔灌木比例不协调;即时效应与长远效益不协调;多年生宿根花卉和水生植物应用较少;生态综合效益不够明显。
3.1 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居住区花境规划应与社区公园的花境建设相协调,从而体现居住区花境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居住区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选择不同的基调花木,突出居住区花境主题。
(2)以落叶乔木为主,在不影响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置比例控制在 3∶7左右较为合理。同时配植观赏价值高的小乔木、灌木和开花地被以增加层次感,要有完整的整体效果,又要有单株观赏的意趣,还要考虑到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变化,突出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使乔、灌、花和草相结合,处处郁郁葱葱,达到绿、美、香、彩漫溢的景观效果。
(3)利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攀援植物进行竖向植物造景,使其沿着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阳台、楼顶攀援覆盖,形成垂直花境景观。
(4)加强花境景观与园林式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使绿化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营造较为完整的景观效果,并以此削弱建筑形体的生硬感。
(5)注重观赏花木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植物的“形”(对植物进行不同的搭配,其干、叶、花、果和姿态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会产生形态、色彩和季相的变化),引申出“神”(意境)。
3.2 花境规划的景观塑造
花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有景,所以规划时要注意季相的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但居住区绿地不同于公园绿地,面积较小,而且单块绿地面积更小,如果在一小块绿地中要体现四季变化,势必会显得杂乱、繁琐。如果第一个花境绿地中都体现四季变化,那么,整个居住区花境也没有主次,没有特色。
(1)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一个片(几幢居住建筑)应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一个条(单幢居住建筑前后)应该突出某个季节的某种植物为主,这也是绿地特色的最好体现。如以春天的白玉兰为主,或以夏天的石榴为主,或以秋天的银杏为主,或以冬天的蜡梅为主。
(2)基调树的统一,一个居住区花境两旁的行道树、背景基调树统一,使之在变化 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基调树一般取常绿、落叶、乔木、灌木各一,而行道树落叶,如马褂木,银杏等。
(3)块面效果。植物与植物搭配时,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黄土不见天,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在这一群落的第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一个块面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宜过多,而开花、矮小、耐修剪的花灌木应占较大的比例。如木槿、孔雀草、玉簪、醉鱼草、火炬花、连翘、丰花月季、常夏石竹、桂花等,当这些植物开花时,使之形成各种颜色的色块。
3.3 花境规划的意境挖掘
(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居住区的命名有联系。每个居住区都有自己的命名,居住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居住区绿地意境的体现以为居住区命名扩大了影响。如果居住区的命名无法为意境创作提供条件时,规划者应从另一些途径来创作特定的意境。
(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的,但又不是虚幻的。居住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感受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意境的体现如果虚幻,居民在小憩、游览时不能感受出来,那么花境将失去它精神上的价值。当然,恰到好处的点景(对联、命名、题咏),能提高居民小憩、游览时对意境的感受。这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
(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作意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优美的姿态。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丛――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利用沁心的芬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利用美的芳名。合欢――全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境规划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外,如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花境规划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才属于不断摸索和研究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居住区花境规划进行应用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居住区整体绿化水平。
お
参考文献:
[1]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2] 刘 燕.西方现代花境植物配置手法的借鉴[J].安徽林业科技,2004(1):6~9.
[3] 夏宜平,顾颖振,丁 一.杭州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调查[J].中国园林,2006(12):89~94.
[4] 顾颖振,夏宜平,丁 一,等.论花境的造景形式与分类[J].广东园林,2006,28(5):17~19.
[5] 袁 娥.师法自然,构筑美景――花境设计与营造[J].园林,2004(11):28~29.
[6] 纪书琴.北京地区花境植物资源及其应用[J].北京园林,2007,23(3):20~23.
[7]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5 -03
一、前言
互联网兴起,4G时代来临,微信平台集结众多功能优势,成为开放有效的营销新媒介。微信营销已经进入智慧旅游领域,是旅游行业营销新方向。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具竞争力的一h。承德市宽城县西岔沟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满族第一村,力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乡村旅游营销消耗成本高与市场收益低这一矛盾,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是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的有效举措,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二、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信营销优势分析
1、平台规模巨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1亿,手机网民达6.56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78.7%。腾讯官方公布,截至2016年2月,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6.5亿,汇集公众账号超1000万,城市服务已上线16省78城市,微信支付接入超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
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交流枢纽,使各行业服务与产品直达用户,带动各领域产业升级。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便捷的功能决定了旅游行业微信营销的广阔前景。
2、智能移动端高效便捷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
3、微信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最新版本的管理系统中可添加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功能,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微信不存在距离限制,用户免费注册后,就可形成“朋友圈”,商家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4、真实有效的集群
微信用户注册信息真实有效,且主动搜索和添加账号,信息投放更有效。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32%。无论用户整体使用频率还是时长,微信平台都有强大的用户粘性。
(二)完整的O2O运营模式
2014年9月以后的版本中,支付功能使微信成为线上付款线下消费的交易平台。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完成支付流程,并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可以说微信支付促成了微信平台O2O模式的完整性,实现了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进行完整消费的全过程。也促使微信平台的交易规模日趋增长,以此为基础的营销活动应运而生。
三、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一)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现状
西岔沟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毗邻承秦出海公路,占据京承秦金三角旅游线重要位置。这里是典型的满族村,满族村民占约81%,村内有正宗满族镶黄旗后裔,保留了满族传统习俗。2014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成员之一,是承德市唯一进入名录的村寨。村庄背靠鸭嘴山,自然条件优越,还有“花果乡村”的美誉。
目前,西岔沟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以上,导致当地美丽乡村旅游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力偏弱。
(二)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1.品牌推广现状
西岔沟村没有市场精准定位和有效营销策略。在承德市范围内,该地旅游广告很少见,宣传覆盖范围有限,缺乏有力的品牌形象,对外知名度较低。
2.互联网营销现状
西岔沟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涉及新媒体,延续传统的乡村旅游道路,集中在果品采摘和农家餐饮上,与游客的互动体现不明显,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实地调研,目前该村没有官方微信或微博账号。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关联性,缺乏与产业的对接、与消费者的对接。
3.微信营销现状
基于对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判定旅游行业的微信营销时代来临。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仅限于开通微信账号,没有进行运营和营销活动策划。没有将O2O模式应用到智慧旅游体系当中。
四、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平台线上营销
1.明确品牌形象
通过西岔沟微信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打造良好口碑,并建设美丽乡村微网站,进一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结合旅游市场多元化现状,以微信营销为主,整合新媒体和其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针对高端客源市场,可直接或支持相关组织摄影、户外活动等等,并渗入到二三级客源市场的高端消费群,达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双重效果,以获得稳定客源和经济效益。面对需求量大的青年市场,要注重微信营销搭配旅游网站、户外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
2.开发智慧旅游
在微信平台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功能,用户在移动端接收旅游地准确资讯。信息和服务推送包括实景地图、交通指引、汽车导航、活动排队等。
同时,提供景区语音导览、影音简介、游览导引、注意事项等智能服务。使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快速直接的感知旅游地信息。
3.打造电商平台
在西岔沟微信号中设置在线预订和在线购物等模块,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完成线上商业交易,再促使用户到景区进行游览完成线下消费。即微信号等价于票据,方便快捷地完成了西岔沟乡村游的电子商务能力转换。可定期发起团购优惠、秒杀促销等活动,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转化。
4.享受线上体验
利用3D演示系统,用户体验乡村全景观游览。包括村内景点、农家生活、天气提醒、社交空间等。用户通过微信平台与景区发生联系和互动,提高旅游乐趣,提升品牌认知度。
5.实时内容营销
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将资讯传递给每一个粉丝,在和转发信息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门话题,制定有深度的图文内容进行推送。
成熟的内容营销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将旅游观感、体验进行图文分享,使西岔沟美丽乡村的资讯和服务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内容运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
利用微信提醒的即时性特点,使用户第一时间分享景区讯息,增加西岔沟旅游营销的曝光率和到达率。
6.在线节事活动
将西岔沟村的地方风俗和满族民间习俗等众多要素进行有效组织与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发起在线主题活动。微信平台配合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来推广西岔沟旅游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7.精准定位服务
通过通讯网络或GPS定位获取微信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LBS系统,快速收集信息,建立游客档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微信账号结合LBS向“附近的人”推送信息。以此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
8.二维码的应用
将微信公众账号生成二维码,结合传统广告形式,推广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账号,广泛吸收粉丝。
(二)旅游景区线下营销
1.充分利用大数据
完善微信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依靠精准的分析,合理管理粉丝,提升游客转化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偏好设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会员制度。
提供会员优惠和VIP服务,结合景区会员验证功能,完善游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丰富社区微活动
线下举办颁金节、赏花节、摄影节、冬储节等具有塑造和传播西岔沟旅游形象的节事活动。在社区微活动中,发起抽奖、投票、爱心捐赠等营销环节。不仅实现对粉丝的二次营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效益转换。
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微信平台宣传海报。⑵教ㄐ畔、相关功能、优惠活动等传播给游客,以全媒体整合来提升营销效果。
(三)O2O互动营销模式
西岔沟村微信官网设置节事活动专题、大型全景导览、游客服务中心等页面。获取用户偏好的同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
1.活动体验互动
西岔沟村微信平台中设置互动版块,进行线上活动和线下作品征集。使用户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旅游的乐趣。
初始阶段,线上发起“中国满族文化第一村?西岔沟”旅游地标徽设计大赛,通过征集粉丝作品并转发、点赞、投票等甄选环节,赢取奖励。收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进行线下作品展示和竞拍活动。
2.页面游戏互动
利用H5技术,制作“赏花节识百花”等一系列页面游戏,在西岔沟微信平台中。用户参与游戏的同时,(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6页)可以通过页面图文影音等欣赏旅游地景观,刺激消费。
3.服务交流互动
利用西岔沟村微信平台文字和语音回复功能,借助智能技术,方便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便捷服务,也实现旅游地客户关系管理,增加游客再消费。
4.用户话题分享
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常见的分享形式是图片,其次是文字信息和位置信息。西岔沟微信平台设立分享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分享景区信息和游览体验,实现有效的营销效果。
五、结论
综上,微信系统不断升级,其作为营销渠道的发展前景广阔。此次依据互联网+美丽乡村的发展趋势,尝试以微信营销应用具体化的思维和角度,结合西岔沟旅游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挖掘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静.社会化媒介语境下旅游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
[2]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3―49.
[3]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
[4]薛虹.网络时代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0-178.
中图分类号:U695文献标识码: A
一、汉中市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汉中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群峰林立的秦岭山脉,南部是属于巴山西段的米仓山,中间是由汉水冲积而成的汉中盆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三大自然景观区。
2、社会经济条件
汉中市下辖11个区、县。全市户籍总人口372万人,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汉中是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全市生产总值达163.44亿元,人均GDP 4392元。其中,第一产业36.8亿元,占22.5%;第二产业56.6亿元,占34.6%;第三产业70.1亿元,占42.9%。汉中市工业以飞机制造、机械汽车、医药化工、建材建筑等为主导产业。汉中市绿色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二、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1、优势
(1)、独特的区位特征,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主要客源地的联系与合作,汉中市成为重要的旅游枢纽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之一。
(2)、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汉中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汉中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纯朴好客的民风在发展旅游中具有特殊的市场吸引力,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优越人文社会环境。
2、劣势
(1)、旅游开发层次低,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精品不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交通不畅;旅游开发市场意识淡薄,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
(2)、总量偏小,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都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和就业压力较大。
(3)、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4)、旅游生产要素不配套,旅游规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得到全面提升。
3、机遇
(1)、世界性旅游业的大发展
(2)、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攻势,汉中市旅游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争取发展政策。
(3)、陕西省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环境。
(4)、汉中市被列入陕西省旅游整体开发格局的次中心。
(5)、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将改善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
4、挑战
(1)、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普遍升温,汉中市旅游发展面临全方位的竞争。
(2)、旅游业的发展将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可能引发生态脆弱性问题。
(3)、旅游业发展将会导致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可能引起相关的利益冲突。第三章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三、旅游网站汉中发展前景
如今,旅游网站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已发展的日益火爆,他逐渐形成一个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内容完整的网络旅游体系。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景点推广、商品及服务的在线销售正在一步步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汉中online是以现代网络主流营销理念为核心,以最真实的景点图片展示、搜索引擎良好表现、良好用户体验为标准,能够为旅游企业带来营销效果的旅行性网站,它是实现交易信息的网络化和电子化,能以低价却很方便的把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发向顾客。能给顾客带来更便利的信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方便和更实惠的旅游产品。因为在顾客浏览了你的网站后,是否在你网站预订旅游产品,才是网站建设者真正要关注的地方。而本旅游网站,是一个你来过之后绝对不会感觉被坑的、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充分满足其期望的网站。
四、汉中online网站分析
1、同类网站分析对比
像现在的去哪儿()、欣欣旅游网()、携程旅游网()稳居旅游类综合网站排行榜前三的网站都提供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但是景点的详细情况却只是寥寥数笔和几张景区图片,不得不说,相信很多游客都有到达目的地却深深的失望的感觉吧。我们便是抓住了这一点,从我的家乡汉中做起,搭建一个主在介绍本地旅游景点的网站,将实景拍摄的不做任何后期处理的照片呈现给游客,让游客自主评断去哪儿或者值不值得去,让游客感觉到景点和照片上完全一致的感觉。绝不以先入为主的手段去引导游客,给游客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和绝对真实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类型的网站,提供大量优质的图片尤其重要。优质的图片虽然能够吸引用户,激发旅游的欲望,同时增加对网站的信任和好评。而汉中online提供的图片突出的是真实,而不是好看。图片的提供可以分线路,分主题,分类别提供。除了风景的展示,也可以适当的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让用户未踏出家门就有一个好的期望。彻底消除到达景点却发出“和图片上相差太多了”的感叹。
2、汉中online网站特色
除了真实的景色体验,汉中online也带给了大家最为方便全面的周边食宿搜索,其他一些旅游网站虽然提供酒店预订,但是基本全都是“所有房型已售罄”,而导致游客望景止步了吧?汉中online大到星级酒店,小到农家乐和旅馆,让游客不必担心旅游旺季景点周边没有住宿点。而关于周边美食,也不像其他旅游网站一样只提供酒店和连锁店地址,汉中online更为细腻的搜索了包括美食街、当地特色小吃的小门市,以及吃货聚集的路边摊让游客想吃哪儿就吃哪儿。
现在的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已经不像从前,以前人们通过旅游来缓解工作压力,舒缓紧张烦躁的心情,需要的是一个清净的,美丽的,鸟语花香的地方。而现在,人们大多都是为了增长人际关系而旅游,比如说班级聚会,情侣出游等,大多数是为了好玩和热闹。各大旅游网站也是竞相为此推出了“情侣票”,“家庭团票”之类的门票套餐。汉中online提供的则是“多人票+住宿”形式吸引游客,如情侣购票,再加酒店门市价的50%就可以得到周边酒店客房一晚入住资格,减轻游客“抢房难”的问题。
现在已经开通或即将开通的网站在数量上居诸行业前列,这种现状导致了旅游网站之间的竞争比其他专业网站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各个网站在运作方式、目标市场、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和雷同性,又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而汉中online应能成为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经济下的先锋,就是因为汉中online与其他旅游网站不只是竞争关系,它还是一个与各旅游网站互补的网站,因为汉中online完完全全做的是景点周边最为细致的服务,让你出发之前去携程,出发之后来汉中online。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余扬:旅游电子商务[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3]石全平;闫新慰;赵琨;肖亚波;;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8期.
本项目由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
作者简介:
(二)省、市基础数据。河北省2011—201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5.6%、46.8%、48.12%、49.33%;通过参阅《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5年、2017年及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分别达到51%、53%、56%。沧州市2011—201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3%、44.03%、45.18%、46.21%;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来沧州调研时的要求,沧州到2020年要实现城镇化率60%的目标。
(三)数据差别。通过与省、市同年度城镇化率的对比,我县2011—2015年的城镇化率均明显低于省、市5—10个百分点。我县以前确定的2017、2020年城镇化率也与省、市相差悬殊。
(四)设想建议
1、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要做大,必须解决好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通过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农民进城,膨胀县城规模和人口数量,以县城周边、开发区周边及杂技大世界周边村为重点,圈点出多个区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新民居项目,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可创业。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镇规模及实力,完善提高“三大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人口聚焦能力,增强除县城外其他镇的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权向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2、推进教育资源向县城、乡镇驻地集中。推动产城教融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实施初中向县城、小学向乡镇驻地聚集,形成产城教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3、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人才。靠聚集产业、繁荣县城经济来增加县城人口数量。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杂技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城镇特色工业园,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杂技大世界为中心,整合县乡旅游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发展杂技旅游相关产业,在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二是依托杂技旅游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通过大招商、招大商,谋划启动星级宾馆、商贸中心、物流园区等服务类产业建设,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三是依托大运河、104国道、冀鲁连接线,全力打造“城乡经济走廊”。对104国道、连接德州公路以及乡镇政府驻地主干道进行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建材市场、家居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繁荣城乡经济。四是采取积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扩大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吸引外来人才来吴创业发展。
(五)前景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我县确定的2017年、2020年的城镇化率偏低,通过采取以上政策措施,现对今后几年我县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进行预测,分别是2015年达到44.5%、13万人,2016年达到47.5%、13.94万人,2017年达到50.5%、14.88万人,2018年达到53.5%、15.83万人,2019年达到56.5%、16.78万人,2020年达到60%、17.89万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万人左右,至2020年与沧州市城镇化率达到一致。
(一)我县基础数据。2011年绿地率27.63%,绿化覆盖率31.13%,人均公园面积8.7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5.72%,绿化覆盖率39.93%,人均公园面积11.7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7.17%,绿化覆盖率42.66%,人均公园面积12.34平方米;2014年绿地率38.46%,绿化覆盖率43.01%,人均公园面积12.59平方米;2015年绿地率39.09%,绿化覆盖率43.76%,人均公园面积12.59平方米。
按照《__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建成区面积每年递增0.5平方公里(2014年建成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每年增加6000人左右(2014年县城常住人口为6.25万人)测算,2017年绿地率41.
1%,绿化覆盖率44.9%,人均公园面积13.51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8.05万人);2020年绿地率44.2%,绿化覆盖率47.3%,人均公园面积13.8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9.85万人)。2014底年我县“三绿”指标在沧州市各县市中位列第三位。(二)省、市基础数据。河北省2011—2013年三率指标分别为:2011年绿地率37.32%,绿化覆盖率42.07%,人均公园面积14.26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7.24%,绿化覆盖率40.98%,人均公园面积14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7.28%,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园面积14.05平方米。
沧州市2011—2014年三率指标分别为:2011年绿地率31.12%,绿化覆盖率36.36%,人均公园面积9.63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2.02%,绿化覆盖率37.2%,人均公园面积9.94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2.2%,绿化覆盖率37.05%,人均公园面积10.6平方米;2014年绿地率32.44%,绿化覆盖率37.08%,人均公园面积10.68平方米。
(三)数据差别。我县“三绿”指标与省、市两级同年度对比情况来看,我县2011—2014年度“三绿”指标与沧州地区基本持平,人均公园面积高于市区2平方米,但是“三绿”指标与省相比还有差距,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基本持平,人均公园面积低于省级指标1.6平方米。
(四)设想建议
根据我县园林绿化实际情况,对比省、市各项指标,还存在部分差距和不足,现依托县城总体发展建设规划,为有效提高人均公园面积提出如下设想建议:
1、规划建设运河以东、汽车站西侧占地50—100亩的植物园,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在运河城区段沿河东岸建设绿化景观带,有效对接国家“大运河”文化经济走廊战略。
2、加快东湖公园项目建设步伐,打造生态公园建设新亮点。东湖公园规划占地面积97902平方米,建成后可以较大提升我县建成区人均公园面积。
3、建成区现有公园游园主要分布在长江路以北区域,按照《__县绿地系统规划》及布局合理配套的要求,计划2016-2020年在长江路南建设大型主题公园一座。以国家级园林县城为标准,依据县城总体规划设计,结合城区水系建设,合理布局公园建设位置。拟选位置三处:一是在宣惠河与桑兴河交汇处及桑兴河沿岸位置;二是钱塘江路与华山道交叉口的东南角水塘位置;三是王庄西侧、泰山道东侧水塘位置。
1 鼓子秧歌的起源
鼓子秧歌最初流行于华北地区,属于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最出名的三次大迁徙主要促进了当地的汉族与其他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彼此之间也有了交融,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应运而生,舞蹈的风格不但具有汉族的成熟稳重,同样还有少数民族的特色,集天下之大成。但是如今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子秧歌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相对反感,鼓子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具有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被人们这样定义的,当所有烦人技艺进入历史以后,历史的大舞台就会形成一种专门为了剧场而生的通俗舞蹈,由于各个通俗舞蹈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规范应该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定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色,将这种世扬的技艺传承下来。
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曾经派大量的人员进行考察,采集了许多当地的鼓子秧歌队的主要人员的心里想法[1],并且与他们进行了多次的探讨,研讨的最终结果是将鼓子秧歌搬进课堂,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鼓子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鼓子秧歌最流行的地方是大同盆地,在春节、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表演,主要表演的地方有广场、街头等地方,人们会张灯结彩,彼此之间以鼓子秧歌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他们的主要的表演人物一般为水浒传上的人物,各个鼓子队和秧歌队之间相互穿插,互相交流,大多数就是你来我往村与村之间相互表演,为各个村庄、各个秧歌队之间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交流的方式。鼓子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舞步不离地,将不同的风格运用到每一个舞步中,鼓子秧歌的重点在于秧歌的力度,一定要更上鼓子的点,将鼓子与秧歌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当,使得鼓子后来能够配合秧歌的节奏,也只有将鼓子的秧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境界,使得每一个舞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3 促进课堂上的鼓子秧歌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虽然鼓子秧歌的教材的整理比较早,但是在一般的艺术学校无法学习到他的真正的深度和意义。鼓子秧歌进入课堂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时候是整理的阶段,那时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渴望将这些知识带出家乡,于是发扬了自己家乡的特色,并且将其他感兴趣的人员带到自己的家乡,以创作为主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的了解这一文化发展的内在的含义,并且将其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将鼓子秧歌发扬光大,经过这些人的不懈努力,终于鼓子秧歌被列入了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他们为鼓子秧歌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鼓子秧歌的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第一批艺术生的招收,一些有着深刻情怀的人开始编写相关的课本,以此来引领大家进行[2]学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到了现在我们还能够找到那么宝贵的历史书籍,由此,鼓子秧歌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整理的所有书籍全部被人设置为国家保护的书籍,他们也在不断的传授者这些知识,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前进,通过对教材的建设和许多学者的共同探索,鼓子秧歌的传承受到了最大的维护,以此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传承人,同时也推动了鼓子秧歌的相关理论体系的促成。
第三个阶段就是停滞期,在老一辈的任务退休以后,学习鼓子秧歌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没有后续的研究力量,造成了整个鼓子秧歌的停滞,相关书籍的完善也不再有人继续,这种民间舞蹈一度处于消亡的状态,这也成为鼓子秧歌没有成为最流行的乐曲的最重要的原因。
4 教学的建设
教学上的具体的建设是教学形态转变的根本因素,也是鼓子秧歌再次兴起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设置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喜欢这门艺术,让学生去整理这一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应用到课堂中,还能够将学生们的意见整理成一本书籍,这样一是方便大家的查看,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后者是建立在学生对于这种文化真正的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可以让学生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在学习的期间自行的创作一些作品,这种作品是由于自己的灵感而来的,能够充分的把握内在的联系,还能够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在不同的原生态的基础上,可以继承前辈的深刻的理解思路,将谷子秧歌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样他们不但是娱乐的工具,更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谷子秧歌的崛起的步伐也就大大的加大了。
鼓子秧歌的最大缺点就是动作太单一,想要融入当今的人们的思维中,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只有具有这种创新的意识[3],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了鼓子秧歌的发展,这也就对现在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创新的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东西才能够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将古老的鼓子秧歌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培养出一批新的继承人,继续弘扬和发展鼓子秧歌。
5 结语
谷子秧歌目前已经处于停滞期,想要再次发展起来,必须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注意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得鼓子秧歌成为大家共同喜欢的一种艺术,也借此来不断的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于萍.舞蹈形态的学习[D].北京舞蹈学院,2009(8).
一、引言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正式获批。时间过去5年了,海南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暂且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单单与我国内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较。2010―2014年,海南年均GDP增长10.66%,全国排名20;GDP总量排名年均为第28名(2013年排名第27名)。由此看来,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执行5年来,海南经济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从追赶视角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海南发展不能只看绝对的发展速度,要想超越内地,甚至超越世界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要关注经济发展加速度,而经济发展加速度的可持续提升要以科技可持续进步为灵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胡光辉(2003)提出建设健康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创一流的生态环境,创一流的生活质量,把海南建设成为一个富饶、美丽、文明、安全的宝岛。倪健(2010)提出以生态先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主的协调发展战略。杨保军(2011)认为对于海南发展而言,自上而下以政策支持为重点的战略安排与自下而上以实践探索为途径的自主选择能否很好地互动和配合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张晖(2013)主张海南走向制度均衡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所涉及到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景区开发、新型工业发展、民生建设、保障制度等相关问题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部署,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还主张海南推行“文明大行动”,构筑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的非正式制度,以此形成纵深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制度环境。孟繁华(2013)提出基于海南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基本原则,海南应重点开展低碳旅游产业,以此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2、国外相关研究
道格拉斯・诺思(1991)从高起点战略定位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社会主体在新提供的制度供给中比在现有的制度供给中获得更大的净收益,即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时,潜在增加收入的因素将会被激活,原有的制度均衡就有可能被打破,制度创新局面将会产生,进入非均衡状态。
3、综述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重点突出局部,在不同领域方面提出目前海南发展的滞后性,但是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路格局;国外研究基于理论,深入挖掘了变革中的关键问题,为海南高起点定位提供了理论论证支持,但是缺少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证论证,缺少具有可行性和说服力的措施建议。本文重点就在于能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对海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的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持续性的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建议,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为海南和谐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借鉴思路和有效的执行建议。
三、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1、海南经济发展动力源单一
海南近三十年两次快速增长都是因为政策使然。第一次是1988年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次是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颁布。
2、海南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海南近三十年的两次经济快速增长,GDP构成中旅游与酒店、建筑业两方面为GDP增长提供支持。旅游与酒店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在“量”上提供支持,“质”的方面没有快速改进和提高。建筑业的发展是双刃剑,如果能够科学设计与管理,就可以保持建筑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同步,否则当地的自然资源就会因为建筑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
3、海南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缺乏科技内涵支撑
根据2013年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数据统计来看,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海南在科技人员、经费投入、科技项目、专利等方面都非常落后。这些方面的落后,导致海南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落后。
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条件分析
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资源、政策、地理、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是主要的基础条件。以下是美国硅谷、深圳、海南三地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基础条件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南目前缺少的是先进的政策、高科技的注入和人才引进。
五、海南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具体落实需要做好高投入但不一定高回报的准备。但是,无论是现代科技进步条件、海南自身所具备的天赋,还是现行已经存在的发展先例,都可以证明,海南岛不仅具备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可能,而且高起点战略定位也是海南岛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唯一出路。
首先,海南高起点建设就是以科技发展为主导思想,以不断的科技创新为指导方针,以科技孵化为主营业务,以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勇于先试先行,做好示范先例,成为拉动内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验室。
利用海南天然的居住生活条件,提供优良的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在海南落地。具体而言,为国内外科研项目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包括最好的办公场地、居住条件、家属就业条件、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
其次,以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不仅仅要提高发展的加速度,努力追赶内地发达地区,而且还要不断地为提高的加速度加速,追赶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起点战略定位就是要摒弃保守的传统思想,摒弃跟随意识、平稳意识,用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国家对海南的期望。
专项资金投资科研平台的建设,专门机构管理资金使用,专业研究机构评估科研平台运营,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接科研平台的发展。
第三,加速度的提高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吸引人才靠人才发展平台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先进充沛的科研条件、宽松自由的创新平台共同铸就南海之滨的创新创业创造孵化园区群,尽可能地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与人才同海南的科技孵化园区、高校、开发区相融合,形成科技集群效应,打造南海“硅谷”。
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为科研人才打造优质的生活居住条件,将全世界的尖端文明汇集在这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文化大融合有助力科技创新,将成为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落地的动力源泉。
引进国际高端论坛,汇集国际高端人才形成集群效应,开展国内外高校合作项目、院士合作项目、尖端技术国际论坛项目,打造国际尖端人才汇集与交流的平台。
第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现。海南作为我国的边陲岛屿,既是向世界开放的窗口,也是与世界融合的衔接点。互联网的发展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世界的资源融合变得更加可能,全世界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虽然还有很多矛盾存在于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与经济融合加剧是世界大同的必然出路。
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大环境,还是区域小环境,对海南高速发展都提出了迫切要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定位已经成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然。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海南与国内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相比较,无论是社会与经济现状,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要想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要想追赶内地部分发达地区,就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发展加速度”上。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是海南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加速度的核心指导方针,是促进海南逐步缩短与内地、甚至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距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早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助推力。
(注:本论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高起点建设可行性分析,项目编号:HNSK(GJ)12-19。)
【参考文献】
[1] 胡光辉:海南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J].海南政报,2003(17).
[2] 倪健: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 杨保军:海南发展的战略转型与空间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B
对于当代文化游客来说,外出旅游不仅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返璞归真的需求。因此,对目的地的深度游览便成了人们追求更高档次生活质量、出门旅游的首选。
一、深度游概述
(一)深度游内涵
“深度游”指的是旅行者应该对旅行目的地进行切身体会,用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某项主题旅游中去观察与了解,深刻理解某项旅游的宗旨,尽可能的熟知当地社会的人文与风情,最好能与当地居民请教,学习简单的本土语言,切身体会当地的文化蕴含。游客不要盲目的追随旅游团或者其他旅游中介,应当在旅游之前,对目的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等进行简单了解,然后对此次旅游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地图进行对比,让旅行更有效率。杜绝“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和以购物为目的的传统旅游方式。
(二)深度游特点
文化和深度游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文化是深度游的基础,游客需要储备当地文化的知识;深度游是对文化的一种探索,对另一种文明的追寻与体验。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城市的资源,增加其附加值,充分发挥其长处。每个旅游地都可以形成只具有当地特色的无可替代的新业态,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深度游所需的条件
首先,从游客角度说,自身至少要满足三大条件:1.充裕的时间;2.良好的经济支撑;3.对深度游的认同和向往。
其次,从深度游目的地上说,也应该至少满足三大条件:1.值得人们深度旅游的景点;2.此地的服务设施应当实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此地应当具备独特的文化以及吸引游客的附属产物。不断地发掘和外延其娱乐设施,以给游客更好的旅行体验。
二、深度游在黑龙江的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16年7月18日提供数据,上半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05.56万人次,同比增长18.96%;实现旅游收入744.06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8.8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1.32亿元,同比增长16.17%;接待入境游客43.56万人次,同比增长31.86%;实现旅游创汇2.06亿美元,同比增长47.07%。上半年全省接待俄罗斯游客3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3.64%。
国内市场从国内客源市场来看,黑龙江省形成了以省内为基础市场,华北为近程市场和沿海、中西部地区为远程市场的国内市场格局。
国外入境市场从国际客源市场来看,黑龙江省旅游目前形成了以俄罗斯为基础市场,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为近程市场,欧美为远程市场的国际客源市场格局。黑龙江省确立了“国内旅游打基础,国际旅游上档次”的市场开发思路。
(二)黑龙江深度游现状
1.黑龙江省深度游采取三种模式
(1)自助游。自助游对深度游而言,由于自助游得旅行者自己精心设计路线和安排旅途中的方方面面,里面包含旅行者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存在着旅行不成功的机会成本,应该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旅游形式。就自驾游而言,路途遥远,拼车也会更划算。但是在成本最高的同时,自助游是深度游质量最高的一种旅游模式,自由的旅行路线,旅行路上充满对未知文明的向往与不断探索,即便搭上了现代文明便捷的快车,也不受商业的蒙蔽和束缚,且随着人们的意愿不同,旅行方式也多样化。
(2)跟团游。这是一种传统的旅行模式,在这种旅行方式中,一路与志同道合的人为友,而且费用均摊,成本也会相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旅游形式逐渐的商业化,使旅游慢慢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3)打工换宿游。这是近几年兴起的方式,最初是从国外传入的。虽然国外的打工换宿更像是在旅游中旅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志愿活动,但由于国情差异,传入国内后更加类似于旅行者通过自己在青旅的劳动获得相应的食宿或者旅费补贴。
2.获取深度游资源的三种途径
目前,黑龙江获取深度游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通过自己的了解或身边朋友的介绍景点
这类方式的好处是通过亲身体验的经验能让旅游的质量更高,旅游者深入的了解能为深度游的开展带来便利;不足是光靠口碑宣传,毕竟阅历有限,有些尚未开发的景点不易被发现。
(2)通过旅行社了解当地景点,旅行社分为线上和线下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旅行社的旅游信息更系统,消费者能有更多的选择,完备的信息也能为旅游带来便利。不足是旅行社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集体,旅行社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使旅行者不能原汁原味的享受到真正的深度游。
(3)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资源等新兴旅游中介了解
这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中介,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定期推送使人们了解到旅游信息。这类方式推送的信息,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和不能刷屏式的推送,所以旅游质量都很高,但是就微信公众号本身而言,不能通过有效的宣传使人尽皆知,而且无法保证每个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三)黑龙江省深度游存在的不足
第一,目前黑龙江深度游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专门提供深度游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台供人们选择。第二,未充分将国家政策与深度游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黑龙江省服务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普遍未达标,缺少长远的意识。第四,人均收入不高,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第五,旅行方式单一,热门景点商业化,旅行人数尤其在节假日,呈现爆满的情况。第六,未能有效利用地理优势,帮助外国友人在黑龙江实行深度游,使其深入体会黑龙江的本土文化。第七,对于黑龙江的本土企业,未能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
三、黑龙江深度游的发展前景分析
黑龙江的旅游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下给黑龙江提供的机遇优势,为黑龙江深度游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
(一)省内旅游资源优势
1.具有垄断性资源。黑龙江的冰雪资源以及森林生态资源相对于全国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使黑龙江在旅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由于历史的积累,“七三一”遗址、金源文化等都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
2.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丰富。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明、满族文明和金源文明是黑龙江多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后形成的。正是由于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提供了丰富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3.具有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由于黑龙江垄断性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的原因,黑龙江长期接受着国内外游客,围绕旅游所需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己经形成了一整套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二)省内地理位置优势
纬度最高的优势。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空、公路、水路,且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优势使黑龙江成为了连接中国和国外的重要交通要道。
(三)政策优势
1.“一带一路”战略给黑龙江的带来了机遇。我国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确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使中国与路线所经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加大了经济往来和文化沟通;从黑龙江省的角度来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使得我省对这次发展机会格外珍惜。黑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独特联系,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枢纽。依次我省提出了构建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并且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之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M成部分。
2.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就已经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近年来,我省也一直在加强完善旅游城市的建设,更加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如今,哈尔滨正处于转型期,以现有特色为基础,力图打造一座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3.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旅游业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出台了各种政策大力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深度游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打造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针对黑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越,可以将黑龙江打造成一个以冰雪为主导,多种文化融会贯通的美丽北方城市的形象。在全面爱健身的当今社会下,可以发展更多的深度游旅游形式,如:徒步穿越雪乡森林,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北方的冰雪特色。大力发展黑龙江天然滑雪场,注重其滑雪质量和服务质量。并且可以打造黑龙江省世界青年滑雪组织,定期组织一些比赛和活动,加强影响力。同时可以将黑龙江的冰雪和文化想融合,打造属于黑龙江独特的旅游文化。利用黑龙江多文化,且多种文化因为没有有效传承而濒临灭绝的情形,把这一劣势转为优势,发展成为黑龙江独有的深度游文化传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甚至学习。这一方面能有效保护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塑造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形象。通过一些营销方式及对产品进行包装以增加其附加值,通过宣传等广告效应使其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合理的价格策略,给黑龙江深度游定位。
(二)在一带一路条件下,注重国际游客的深度游
1.语言上的障碍和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虽然大力培养了对俄的人才,不过留在黑龙江的并不多。所以,在深度游开展的前期,政府需要大力的投资,引入优秀的人才。
2.黑龙江省从业于第三产业的人员服务质量不合格,且对当地旅游景点的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无法对民俗文化有差异的外国游客进行很好的讲解。黑龙江政府应该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3.制定多条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制定出黑龙江深度游一览表,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表中包括黑龙江民俗文化、黑龙江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等。
(三)打造黑龙江本土企业,使其成为旅游新特色(以哈尔滨秋林里道斯公司为例)
1.可以使其特殊生产工艺部分公开化,供人们参观。
2.可以让人们学习模拟生产,这一过程有助于游客切身实际的体会秋林公司的工艺流程,使游客对公司产品更放心。
3.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对游客进行面包生产培训等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公司的影响力。
4.开展活动收集创意点子,进而帮助企业不断创新,更贴近人们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600850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铸楼盘特色”。渝派地产以重庆主城区楼盘为代表,川派地产以成都地产为代表,而川渝其余二级城市地产尚未形成代表性风格。重庆地形起伏大,城市发展速度迅猛,生活节奏较快;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城市发展悠久,生活比较悠闲。城市地域差异导致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尝试从楼盘建筑风格、地产商发展模式、建筑布局、高端住宅设计意向以及地产规划五大方面对两派地产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现状与特色,意在为两派地产的发展规划提供差异化与错位竞争的概念设计与参考依据。
一、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高楼大厦此起彼伏”与“田园小区星罗棋布”
如今的重庆有着一个新的形容词——“摩天重庆”。“重庆”与“高楼”已经密不可分。时下在重庆开盘的楼盘,80%都是清一色的高层住宅,可见,高层建筑对重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重庆高层建筑总数已跃居全国第二,超过了北京、广州、杭州等众多城市,仅次于总数上万栋的上海。重庆直辖以来,其高层建筑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重庆市消防总队最近的统计,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共有8 664栋,既包括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也包括10层和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其中,有84栋高楼“身高”超过了100米,属于超高层建筑(何军林 等,2008)。
案例:重庆珠江实业的“珠江太阳城”位于江北滨江路刘家台路段,地处重庆CBD,毗邻解放碑和观音桥商业中心,总占地面积22.5公顷,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1.8万,综合容积率3.86;是由37幢中高层住宅及商业建筑群组成的大型复合滨江社区,均价9 500元/m2。在整体规划中,“珠江太阳城”的建筑布局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对地形进行合理整治,以做到开合有度、高低错落,形成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生活社区;社区内部空间形态丰富多样,结合环境又具有可识别性,各组团结合地形,形成围合,沿街空间形态各异,避免单调;结合地形设计的退台式中央绿化休闲广场是进行活动、锻炼、游戏、休憩的主要场所;广场内以林木、草坪为主要的环境构成元素,构筑起伏平缓的景观带,点缀各种花卉、树木、卵石等,成为社区天然雕饰的风景。
如果说重庆的摩天高楼是因为其独特的地形地势而形成的,那么成都的广阔和平坦则造就了以多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形态。在成都平原建筑物平均层数为7层,属于多层建筑,虽没有高楼大厦的磅礴气势,但多了一份恬静舒适的感觉。成都总体呈现出田园式小区星罗棋布的布局,将美丽的田园风格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融合得越来越天衣无缝,体现了“现代都市与田园文明”的契合,展现了天府之国的“平原生态之美”。
案例:成都“翡翠城”位于二环边,南偏东约15°位置;左连南门富贵之气,上接百年川大翰墨书香,右邻繁华商业广场;占地69 384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1 918户,平均单价15 000元/m2。一湖、两河、三公园的簇拥,翡翠城俨然半岛城邦;三面环水,270°半岛河景,3 900米迤逦河岸线,共同营造出“翡翠城”纯净而优雅的气质。
二、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走出去开拓新领地”与“请进来建设根据地”
重庆本土房地产企业发展真正开始起步是始于1995年,当时的南方汽配率先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成为重庆早期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地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1997—2008年,重庆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率达10%(刘贵文 等,2010),本土的民营企业如龙湖、华宇、金科等开始崭露头角,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掌握重庆地产业的话语权。之后,经过一段行业发展的飞跃时期,自2003年起至今,重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百花争鸣的阶段,重庆本土房地产行业巨头掌控了市场相对较大的份额,并确定了其行业领导者地位。此时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在仅仅在重庆地区的单线发展,于是开始“走出去开拓新领地”。如重庆房地产行业排名第一的龙湖地产现早已开始着眼于面向全国发展,在重庆、北京、成都、西安、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都已开展运作,现已将其总部迁移至北京;再如金科地产,除了在无锡、成都等地酝酿新项目外,还在长沙、贵阳、浏阳等城市布阵;东和除在本地的开发之外,还一举拿下海南三亚总建筑规模约65万平方米的三亚海棠国际的项目。各个重庆本土房地产企业都开始构造全国性发展的新格局。
案例: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成长于重庆,发展于全国,是一家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和细节的专业地产公司。集团总部设在北京,现有员工7 300多人,业务领域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物业服务三大板块。截至2007年底,龙湖集团累计交房面积318万平方米、已销售待交房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370万平米、规划面积191万平方米。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发展,龙湖形成了集投资规划、开发建设、商业管理和物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过程运作能力和系统、高效的多业态综合开发能力,产品覆盖了普通住宅、写字楼、高层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综合商业及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多种业态,每一种业态都拥有城市标杆性的代表作品(陈涛,2010)。
成都房地产萌芽于1988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在成都乃至全国轰轰烈烈地推进,此时成都首批20余家房地产企业宣告成立,金房、合力达、青年房产、交大房产等成都本土房地产公司的名字逐渐出现在成都市民的视野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成都市本土房企风生水起,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力,进入鼎盛时期。然而1999年深圳房地产巨头万科来到成都后,开启了成都房地产的新篇章,中华、华润、龙湖、花样年等外来房地产开发巨头也纷纷进入成都,大量外来资本进入成都房市。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重庆房市的本土品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成都房市的发展则更侧重于“请进来建设根据地”,全面开放市场,面对外地房企巨头,引进外来资金,以此来发展成都本土的房产行业。
案例: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10年末,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46个城市。成都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是万科集团全资子公司,自1999年进入成都市场。12年间,相继开发了“城市花园”“魅力之城”“金域蓝湾”“金色海蓉”“金润华府”“五龙山”等15个项目,为30 000多户家庭提供了高品质住宅及服务,成为成都主要住宅开发商之一。2011年,成都万科全年销售总金额约60亿元,已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三、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山地房产因势而建”与“湿地楼盘逐水而居”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其山地区域的多样性、山地地势的多变性和地肌地理的丰富性,使重庆的山地景观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和景观可塑性。渝派房产正是抓住这一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使地产楼房依山而立,临江而建,地势的变化使房产空间分异呈组团式的图层结构和滨水带状空间分异的特征,形成一种层次感极强、地产群落分布明显的城市景观。随着重庆经济的逐年增长,重庆人口的逐年增长,促使重庆地区许多市郊房产开发,并且大多的房产建设场地具有场地形状不规整、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对于这些不利的条件,渝派房产在建设上适应其变化特质和规律,通过规划手段和建设方式,将地理环境上的不利条件转化为优势,突出了渝派地产“因势而建”的特点。
案例:重庆“天地雍江艺庭”位于重庆天地核心区域,南临瑞天路(原嘉陵路),北临嘉陵江,依山城地势,融于自然,融于山水。依托重庆“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的山水景致,打造更具有艺术化风格的时尚建筑,享有一线江景和近8 000平方米的江畔绿地休闲区,均价 11 200元/平米。
成都平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保持着其独特的川西建筑风格。在成都市内,目前已有8大生态湿地公园,如青龙湖生态湿地、清水河生态湿地、江安河生态湿地等,同时,还将陆续开建天府新区、彭州、郫县、金堂等地的一大批湿地公园。湿地环境保护着成都的碧水蓝天。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成都各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紧邻湿地、沿水而居、舒适宜居”的楼盘广告。川派地产将盆地特征和湿地特征结合,迎合了川西平原居民对“仁山智水美人”居住环境的渴求,不少楼盘呈现逐水而居的景观布局特色。
案例:“香榭里”二期“玲珑郡”位于彭州市龙门山地质公园白鹿镇法式风情镇中心区内,彭州市共投入10亿巨资,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白鹿镇打造成“中法传统风情小镇”,是现中国唯一的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拥有世界地质奇观——飞来峰、成都最近的溶洞和川西最壮观的天坑——塘坝子五龙溶洞、百年法式天主教教堂——上书院等著名景观。楼盘建设用地10 000平方米,均价5 000 元/平方米,绿化面积达百分之三十,是真正融入环境的最好楼盘典范。
四、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高端住区注重功能”与“品质楼盘考究环境”
目前,重庆各大房地产修建的楼盘已逐步趋向建设高端住宅区,特别体现在重庆市主城区内。主城区内土地使用面积有限,随着重庆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面积日趋稀少,能够保证自然环境优越的高端住宅房地产建设甚少;又由于重庆历史文化的积淀,人们对住宅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功能的实现。渝派地产着重强调房产功能,如对住宅区交通便捷性、生活服务便利性、基础设施完善性等功能的追求(扈恩邦 等,2012)。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重庆也将逐步进入追求高品质住宅的优环境时代,开启建设森林、宜居重庆。
案例: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权路88号(较场口转盘)的解放碑一号楼盘,由重庆鼎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户型区间为38~138m2,建面最低8 800元/m2起,套内均价17 300元/m2。由于位置地处渝中半岛,且融入繁华的解放碑之中,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配套完善。
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决定其品质性楼盘更讲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宜人的气候环境、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人工环境主要为人工绿化环境、休闲服务环境。通过对四川房地产整体条件分析可知,川派地产注重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丰富的周边旅游资源、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蒋玉石,2011)。例如成都地产已逐步跨入公园地产,成都人居环境建设进入大公园时代。
案例:“泰悦湾”位于成都金融城红星路南沿线锦江河畔,是金融城规划的首席纯居住用地,是唯一临江并可观赏整个金融城繁华城市风景的纯居住区。整个项目总占地约67亩,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由7座全石材、Artdeco风骨的全江景大宅和两座3层的商业楼组成;项目采取半围合布局,每套住宅都面向一线江景,并且将绿地集中在中心,充分考虑小区内外景观自然融汇,规划了3重水景系统为核心的古典法式私家园林。
五、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规划设计厚积薄发”与“起步在先不断优化”
规划是城市发展与楼市发展的重要指南与取向。渝派地产较川派地产规划起步较缓,属于厚积薄发型。囿于传统体制的藩篱,重庆在直辖之前,对城市功能及地产规划重视不够,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不匹配,功能结构失衡,部分居住环境的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汪峰屹,2012)。重庆直辖以后,各届政府加大了城市规划、房地产业规划的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地产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促进居住区集群,各类小区(包括公租房小区)建设注重按照规划实施,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川派地产规划设计优先起步,城市地产空间布局相对协调,逐步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规划,并不断优化地产规划。四川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宜居城市”以及“改善农民生活”等规划方案;随即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规划内容。不同时期提出的发展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川派地产应遵循的规划准则,也同时体现了川派地产规划的循序渐进以及川派地产规划发展的稳步上升模式。
六、结语
从以上五个方面对渝派与川派地产进行特色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成、渝两地紧邻,却在建筑形态、地产发展、城市规划布局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性上有着一些差别。渝派地产根据重庆建设“世界型大都市”的目标,利用重庆特有的地形高低错落、两江环抱的特色,精心打造山景房、江景房等重庆特色房产,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并走向了全国。而川派地产则顺应成都建设“生态化、现代化的田园城市”的理念,着力弘扬其地势平坦辽阔、河网密集、湿地资源丰富的特点,精心打造富有川西风格的特色楼盘,更注重于惬意悠闲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建设,发扬并不断优化其城市地产空间的协调布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结合的城市总体规划特色。可以断言,无论是渝派地产的“山水特色”,还是川派地产的“田园风格”,都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构建一个协调的布局,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川、渝地产发展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土地市场局部存在过热现象等(黄善明 等,2005),这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陈涛.2010.基于品牌协同性探析物业服务对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影响——以重庆龙湖地产集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11):135137.
何军林,文峰.2008.重庆高层建筑总数全国排名第二[J].建筑工人(10):55.
扈恩邦,江曼琦.2012.关于重庆房地产状况的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9):8892.
黄善明,祝捷.2005.西部地区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J].西部论坛(4):1619.
电子商务行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为金华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从浙江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后,金华物流的需求不仅进一步扩大,并且物流的投入和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金华市发改委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文公布的《金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的金华市由流通大市向流通强市转变,金华物流产业形势将一片光明,物流产业也将在新的一轮机遇中转型、升级、提质。
1 金华物流业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誉为在资源和人力领域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早在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就提出“冰山理论”,故物流产业极具潜力。同时现代物流已成为衡量地方经济活力和社会繁荣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在浙江省物流网络格局中,金华已经超越嘉兴、绍兴、温州、台州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宁波-舟山区域和杭州之后。金华对于这样的成就得之不易,这归功于金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多元化。金华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是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沿海地区通往西南内陆腹地的交通要冲,是国家级陆路交通主枢纽和浙江第二大信息枢纽、第四大现代物流枢纽,金华地区产业多元化,这些都为金华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金华具有4599家道路货物运输企业、6.1万家货运经营户,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2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别为22%和10%。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有200多家电子商务行业网站,7家已经登记网上交易市场,4万家网店,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多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由于金华具备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条件,且具有辐射浙江中西部以及带动周围四省的物流枢纽优势,因此,金华将在未来五年内构筑一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11个一级物流中心、11个二级物流中心、五类物流联动作业节点的空间布局体系。其中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分别包括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浙中物流园区、浙中铁路物流园区,义乌市的义乌国际物流园区、义乌国内物流园区,永康市的永康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兰溪市的金华兰溪港及后方物流集聚区。金华产业多元化,形成一个地区一个产业。
2 金华物流主要特征及问题
2.1 电子商务发达 以英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实体物品的快速流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网民接受与参与,据2013年11月11日淘宝购物节交易额显示,24小时,淘宝交易额突破350亿大关,破历年新高,纵观购物节历史,淘宝交易额年年上涨,这样的电商发展,对物流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推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凭借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的有利条件,金华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等称号,现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200多家,居全国首位,网店4万多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对物流业的提升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对物流产业的配套设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和更高规模的要求。这也是当下金华物流产业转型提质的必要性。
2.2 宏观政策影响突出 近年来,国家和省都陆续出台一系列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物流产业也是“十大调整和振新产业”,去年我省也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把金华-义乌定位为浙江省四大物流枢纽之一。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战略的实施,金华物流业也必将迎来更好发展。国家出台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之后,金华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的税负上升,为了更好的合理避税,有些企业进行拆分转化成小规模纳税企业,从而减轻赋税。
2.3 物流规划不够明确,信息化不强 金华物流布局主要依据节点、功能和建设规模进行规划,但在具体操作中,具体操作往往跟实际脱节,着实应该从本地的产业、市场和交通条件出发,不应该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既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难以发挥物流集约化运作的效益。金华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以人力为主。根据课题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的最多,但占的比例也不明显,其他物流跟踪调查技术运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的物流服务几乎没有。同类竞争激烈。
3 金华物流转型、提质策略分析
3.1 建立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现金华市物流产业以小、散、乱的特征,相互之间形成为激烈竞争,这样对金华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良好的势态。第四方物流负责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作为地区的供应链来说,单靠第三方物流来组织,整合,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除了要保持速度及有效运作,它必须围绕本身性质和重整来经营,采用合作而不是直接控制的方法,来获得能力。为此,需将单个组织以外的知识与资源纳入第四方物流。建立第四方物流进行对金华市物流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达到降低物流产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国内物流逐渐转向国际物流提升,实现物流产业与金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对粗放型物流企业提供整改方案,共创美丽金华。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依托产业优势 政府要解决好影响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理清不合理收费等,以为金华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以及专业市场等优势,依托中国小商品城、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全球性专业市场的优势,建立服务全球小商品以及批零环节的分拨分销物流服务平台;抓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仓储服务,建设一批大中型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完善配送枢纽和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全球商品分拨分销物流集散中心。
3.3 改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根据信息金华的口号,金华市应该在物流产业内投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现阶段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原始化的操作模式-手工操作,尤其在仓储管理方面,很容易造成错误信息。大力引进如BC、RFID、EDI、GPS/GIS和手持终端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错误率,还可以减少劳力,这对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质的保障。
3.4 树立物流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标杆管理机制 金华物流企业众多,但可以拿的出的较少。这不利于物流产业的转型提质,所以通过政策指向,树立部分品牌物流企业,通过这些品牌企业作为物流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物流企业加快转型提质。为了增强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应当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以及快递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以及服务延伸,通过引导物流企业参股、煎饼以及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充足,以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3.5 四位一体,加速物流产业转型提质 金华市交通较为便利,拥有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但联合物流发展不是很理想。物流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整合。通过此次研究,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能够相互联合,发挥运输方式的最佳优势。扩大航空的运输范围,积极对义乌机场扩建及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
3.6 强化保障,完善人才机制培养与引进 对于各项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意见的落实情况,教育以及人力资源主观部门应当给予积极的关注。为了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除了加强物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外,还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机制。
3.7 配套完善“营改增”政策,健全金融服务 政府应充分重视“营改增”政策对物流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物流行业的财税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并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给予税负加重的企业财务补贴和政策性优惠。根据物流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过路费可以部分抵扣税收,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为了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除了组织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外,还要积极实施融通仓和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枫,金华物流业如何稳居省内前列[N],金华日报,2008.
[2]黄曼慧,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6):46-48.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58-06
高校校园游的发展起源于国外,发展已相对完备,比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瑞典的隆德大学城因隆德大学而闻名,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西点军校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校旅游景点。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处于被动、不全面、不深层的阶段。由于思想上将大学看作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都强化其教育意义和学术文化意义,使得它们成为了一个个封闭的“景观”。
高校校园游的人数每年都在以26%左右的速度递增,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仅假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已突破400万人次。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顺应游客需要和提升校园建设水平,一些高校的校园已建设成为国家3A甚至4A级景区。另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部分大学的旅游攻略、酒店预订等服务项目也在百度旅游、Agoda、艺龙网等网站上推出。根据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高校校园游的积极效应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政校企应携手共同促进高校校园游的发展。现以济南诸高校为例,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校园旅游开发。
一、高校校园游开发研究进展
根据史晋娜对高校校园旅游的研究综述来看,以“高校”、“旅游”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查询,发现相关的文献70篇,其中报纸7篇,占比10%;期刊论文60篇(核心期刊6篇),占比85.71%;学位论文3篇,占比4.29%。①这一方面表明了对于高校校园游的研究已非个别现象,高校校园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其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高校校园游的开发有待探索。
(一)开发实践及模式研究
在对具体大学校园开展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面,郑秀娟以西安为例,呼吁“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她认为西安高校拥有优势旅游资源,但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并设计出西安开展高校校园游的一些具体产品。②李慧以厦门大学为例,对厦门大学发展高校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依此分析提出相应策略。③邓芳以四川大学为例,对校园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也基本从四川大学发展校园旅游的优劣势着手,并提出开发建议。④张林以武汉大学为例,对特色导向的高校旅游开发进行研究。⑤程海涛以位于中部地区的郑州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旅游开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的旅游资源状况分析、旅游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案。⑥⑦另外,尹郑刚以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⑧谷晓萍以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对其旅游开发前景进行分析。⑨
在对大学城开展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面,《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一文中,张立建认为广州大学城担当广州旅游的“太阳”具有突出优势,并提出开发建议。⑩徐阳则从资源角度对广州大学城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具体分析。11田凤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重庆大学城都市旅游的独特风景。12殷红卫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从大学城的内涵入手,分析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特色,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研究。13
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也是高校校园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它避免了因旅游对象单一、旅游路线不足造成的弊端,使得高校校园游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校园游和城市旅游的融合,将使得高校校园游成为促进城市旅游再旺盛的一股新生力量,带动城市旅游的二次发展。龚伟以上海市高校旅游为例,分析上海市高校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探索出上海高校旅游的三种开发模式,并针对上海市高校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对策。14项宏建在总结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15颜晶对西南地区高校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开发对策。16
(二)研究方法分析
对高校校园游的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分析研究方法占较大比重,批判研究次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实证研究较多,规范研究较少。在定量研究方面,丁健等人运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表现广州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17在实证研究方面,一半以上的研究都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集中在某一高校、大学城等。对高校校园游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当将描述性分析和批判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共同来研究高校校园游。
二、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
现以山东大学、长清区大学城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山东大学的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和长清区大学城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将山东大学和长清区大学城结合共同开发高校校园游,笔者是希望以山东大学百年的悠久历史、不凡的大学实力为依托,发挥其在高校校园游中的形象提升和“领头羊”作用,而长清区大学城作为具有活力与新鲜感的部分,将丰富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内容。同时,山东大学的校区分布于济南、青岛、威海三大度假旅游胜地,这有效地扩展了济南高校校园游的空间范围。
(一)6+11所不同的高校特色,体验不同的大学校园气息
不同高校由于其发展定位不同,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6+11所不同特色的高校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建校最早,中心校区最具代表性。洪家楼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建筑具有明显的西方特色,校园宁静祥和。周边是洪家楼天主教堂等天主教教会建筑群。大学校园与天主教堂交相辉映,形成了洪家楼校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中心校区儒学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文史见长。图书馆前的广场上书写着孔子的《大学》一文,“仁”、“书”等训诫布于广场。步入校园,浓厚的齐鲁儒士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种齐鲁大地所赋予的文化气息是全国其他大学所不具有的,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山东大学便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长清区大学城内各高校及专业学院共计11所,每一所院校都拥有着各自的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共同具备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青春气息。山东师范大学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山东女子学院以女子教育为特色,山东中医药大学以发展医学教育为特色,齐鲁工业大学为工业类大学。
(二)悠久的历史记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12所大学均拥有悠久的历史记忆。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00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始建于1973年;山东女子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齐鲁工业大学始建于1948年。
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它们厚重的文化内涵。校园内遍布名师、学者和名人留下的印记,它们的知识和思想留给后人以回忆和思考,对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在山大的洪家楼校区内,被栏杆和黄色警戒线围起来的危楼依然屹立于学校内部。“季羡林文化研究院” 由季羡林先生题写,古朴得发旧。在山大中心校区,目前除孔子外共有15尊名士雕像坐落于校园各处,如历史系“教授”18的雕塑、闻一多先生雕像、臧克家先生雕像等。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呈现八本书造型,该图书馆为“V”字造型,象征攻关胜利、学业有成;主楼中空虚心,表达了开放包容、不懈求索;简洁的竖直线条彰显出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建筑风格,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百万藏书,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大学人文气息,这是追求进步、获得心灵震撼与熏陶的高校校园游,作为追求知识与进步的学术殿堂,这是高校不同于一般旅游景点之处。
(三)旅游环境优雅安静
校园内遍布山水湖泊、亭台楼阁、竹林花园,环境宁静优美。很多大学都为省级园林化校园示范单位。以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为例,校园追求纯净、素雅、清新的风格。校园绿化“四季见绿、三季见花、两季见果、突出主景兼顾附景”,校园内种植各类树木15万株,地被植物和草坪22万平方米,植被种类达200多种。2010年3月,长清校区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开辟了喧嚣城市中的一片净土,对旅游者观光休闲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四)体育休闲设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有山东大学和平击剑馆、篮球场,体育馆等级为乙级,集体育项目比赛、训练和群众体育锻炼、师生集会等功能为一体,是2015~2016中国女子篮球联赛济南赛区会场,是可供国内大型赛事使用的高标准体育馆。校园内还有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大成广场、稷下广场、文渊林等学生体育休闲中心和地下停车场、票务与旅游服务站等服务场所。其他高校也均有大型体育馆、休闲广场等。完备的体育休闲设施为旅游者的参与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舒适的体验,也在基础设施上为开发高校校园游奠定了基础。
食:高校校园内的食堂数量、质量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不仅可以容纳数千人用餐,且饮食卫生营养,菜色丰富,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用餐需求。在校园外有商业街和小吃街,更是汇集了全国的美味小吃,比如在长清区大学城内就有多条商业街和小吃夜市。由于主要消费对象为学生,使得餐饮相对物美价廉。
住:许多高校在学校附近就开设有附属的宾馆或接待中心。另外,周边娱乐休闲区的宾馆类型更是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行:高校位于市中心或周边,可进入性强,交通便利,门前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山东大学校区位于济南市区内,交通联系方便。中心校区与洪家楼校区一路公交即达。长清区大学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有K301、2、3路等多路公交。各高校内部交通发达,校园内停有学校公交。
游: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附近有济南的一处较大的天主教教会建筑群,另外山东大学还有千佛山校区,周围即为国家4A级景区千佛山。长清区大学城内不仅有济南国际园博园,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还有著名旅游景点灵岩寺等。
购:对于旅游者的基本生活用品需要,高校内部和周边都有大型或小型超市;对于旅游纪念品,高校周边及内部均有旅游纪念品如纪念册、明信片等出售。
娱:在高校内部和都有娱乐休闲区,比如长清区大学城内有山东数娱广场、三庆・青年城、银座广场等。高校校园作为社会极具活力的部分,校园体育比赛、歌唱表演、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等均吸引着旅游者。
三、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开发的SWOT分析和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在对各高校的旅游资源进行概述和评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要素分析归纳、交叉分析形成战略,完成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开发的SWOT分析。并将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于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分析之中,完成对其旅游发展所处阶段的分析。从而为济南各高校的校园旅游发展进行定位,确定其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一)SWOT要素分析
在对高校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还要知己知彼,纵观整个高校旅游市场乃至国内国外的旅游市场,进行特色定位。SWOT分析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优势(Strengths)
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山东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设施完备,省内外交通发达,且高校间交通十分便利,可进入性强。比如长清区内的山东师范大学,南依双龙山,北临大学路,东与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相接,西与大学科技园中心区相望,交通便利,信息发达。
资源开发优势:高校校园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先进的科学教育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历史积淀。
学校内部优势:山东大学校园内设有票务与旅游服务中心,对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山东大学拥有一系列校园品牌活动,学校以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校庆纪念日等特定节日为契机,或组织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或设置各种比赛项目,学校主办了一系列讲座、论坛活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2015第三届中国・山东国际网络漫画大赛作品展”的举办地。另外,高校里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他们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咨询与服务。
形象开发优势: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事件传播速度加快。2015年12月,山东女子学院的女大学生跳湖救兔子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相关关键字的百度词条近百。据笔者在校内访问得知,在该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内,校园内涌入了全国的大量新闻媒体,好人好事得到了广泛宣传报道,该女生被人们热议为“最美女院女孩”,事件也为山东女子学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山东大学知名度高,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重点高校。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东大学科技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七位。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山东大学塑造了优秀形象。
市场开发优势:参与、学习型的文化旅游迎合了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高校校园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山东省作为旅游大省,济南作为其省会,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大学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对于中小学生,大学是他们提前感受梦想的地方;对于高考生,大学的参观将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对于毕业工作的学生,大学是他们的美好记忆;对于落榜青年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大学是他们未竟的梦想;对于学生家长,大学是他们的孩子未来的必经之路;对于中老年人,大学是他们的青春记忆和重新学习的机会,山大校园内有老年大学山大校区、山东大学老年教育学院等。在高考前后、节假日,大学校园内会涌入大量的旅游者。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游的现有客源市场及潜在客源市场都是十分庞大的。
2.劣势(Weaknesses)
高校管理体制的约束:部分学校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并限制着旅游者的到来。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是一座“象牙塔”,是探索求学、获得进步的地方,需要井然有序的秩序和静谧的学习环境。很多人认为发展校园旅游就偏离了大学的“正道”。
旅游者自身:大学是一个文明素养较高的场所,高校校园游也是一种高道德水平的旅游方式,这必然就给旅游者的行为提出了高标准。但是旅游者参差不齐,这对高校校园游的开展是不利的。
3.机遇(Opportunities)
高校校园游作为文化旅游的组成部分,适应了学习型、参与型旅游的发展新趋势。另外,国际型、全国型赛事活动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济南国际园博园为长清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山大举办了济南赛区会场的2015~2016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山工艺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和承办了国家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等整体设计,2002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座谈会等,主办2003当代书籍设计专家论坛,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会徽、孔子像(范本)等。这些事件在短时间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4.威胁(Threats)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园旅游发展较早,经验相对丰富。与之相比,山东济南的高校校园游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挑战它们的既有优势是一个威胁。此外,长清区内的11所大学知名度并不高。
(二)要素交叉分析形成战略
通过对济南高校校园游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济南发展高校校园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结合SWOT坐标图,笔者认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正处于优势与机遇所在的象限内。此时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面对着诸多机会,自身存在明显的优势。因此,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可以与旅行社等机构合作积极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游。综上,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开发应采用开拓型的原则和战略。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济南高校校园游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呢?我们应该如何定位,采取什么态度、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呢?基于此提问,笔者通过建立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阶段,来更加深入地了解高校旅游发展的情况,实现精准定位,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根据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呈“S”形曲线,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探索、起步、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六个阶段。
笔者在考察研究后发现,来济南诸高校的旅游者数量较少,各高校的开发意识淡薄、宣传营销不足、开发措施缺乏。笔者认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总体来看不够完善,正处于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游客人数相对较少,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但是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着潜在的旅游发展优势,并且可开发性强。
综上,通过采用SWOT分析方法和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济南高校校园游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面对着诸多机遇。因此,校方及当地政府、旅游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高校优势,积极发展校园旅游,确立开拓型的发展战略。
四、开发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的旅游产品
高校旅游开发有着开发一般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它是对高校校园游进行深度设计和包装,促进高校更好地走上旅游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山东济南各高校的旅游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开发应以丰富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大省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依托,结合自身的校园旅游发展探索阶段和坚持开拓型战略。基于此,笔者为山东济南高校校园游设计出以下旅游产品,希望既可以体现校园特色,又能满足不同市场类型的需求。
(一)观光校园游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高校拥有着美丽的校园风光,或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或红砖绿瓦、建筑古朴,不似景区胜似景区。校园内绿化面积大,景色清新自然,环境安静和谐,对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观赏美丽宁静的校园风景,欣赏不同院校的特色景观对旅游者来说是一种舒适愉悦的审美体验。另外,笔者认为对于观光校园游,学校应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和实施办法,合理规划游览时间和游览人数,既不能过度压制,也不能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休息。
(二)开展针对性的旅游项目
针对旅游者的不同群体和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理想游、高校新生入学游、校友返校游、探亲访友游、会议旅游、修学游、科教旅游等专门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对高校校园憧憬、好奇,他们渴望接触大学、体验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刚刚考入大学的考生,他们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想象,让他们提前感受大学,了解今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各届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是紧张而忙碌的,重返校园,拾起曾经的梦想,回忆曾经在母校度过的岁月。大学生作为年轻、富有朝气的群体,社会交往频繁,他们之间的互相探访;另外,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经常会来学校看望孩子。高校一般都是各地的学术中心,拥有大型的会议室、会客厅等,关于教育、学术等的交流会、研讨会、论坛也经常在高校内举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仅是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均对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向往。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学校间的交流活动,日韩等国的留学活动,并对老年人开展老年教育,对社会人士开展专业知识的中短期培训等。高校作为科学教育的集中地,许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在此学习工作,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还留下了有关他们的独特人文景观。高校的科技能力庞大,是许多前沿科技的诞生地,建有许多高科技的实验室,这种高科技的旅游项目非一般旅游项目所能及。
(三)高校校园游+城市旅游,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
作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大学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风格、文化和时代特征,理应是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将高校校园游融入城市旅游之中,也可以为城市旅游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文化意蕴。高校校园游和城市旅游互相融合,依托彼此的知名度共同开发和发展旅游,不仅仅可以达到互补、互相丰富旅游之目的,更可以为彼此的发展融入更多新鲜血液,带来更多发展活力。
(四)建立互联网+旅游的管理模式,并开发高校旅游纪念品
随着网络化迅速发展、受众群体越来越广,高校应主动抓住这一机遇,推出“互联网+旅游”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自主或与旅游经营商合作,在校园官网和各大旅游网站上推出校园旅游部分,通过实景体验、旅游信息来管理校园旅游,并且可以相应推出校园旅游APP,通过营销宣传使得旅游者更加了解学校。高校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因其特色明显、收藏价值高而受到青睐。纪念徽章、学校明信片、文化衫、纪念册、钢笔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五)事件旅游,突出参与性
事件旅游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旅游者吸引力强。高校的大规模体育赛事活动、高校间的联谊、毕业典礼、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均可允许旅游者进入。尤其是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对于名气不太大的高校,事件旅游是发展其校园旅游的一个有效途径。山东大学应与长清区内高校合作共同创办大型活动,并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山东大学各分校之间也应当加强联系,举办跨市级的大型赛事活动。突出高校校园游的参与性,使得旅游者亲身体验高校的魅力。山东大学校园内有季羡林文化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学人大厦等,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学界的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鼓励学生和来自社会的旅游者共同交流;学校老师可以为旅游者作讲座,为他们讲述学校的历史文化,使他们从中感受学校厚重的文化内涵。
[注 释]
①史晋娜:《我国“高校校园旅游”研究综述――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46~50页。
②郑秀娟、宋保平:《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西部大开发》,2003年第4期,第27~28页。
③李慧:《重点大学发展高校旅游的探讨――以厦门大学为例》,《教育探究》,2013年第1期,第67~92页。
④邓芳:《校园旅游的发展――以四川大学为例》,《理论新探》,2007年第9期,第183~184页。
⑤张林:《特色定位导向的高校旅游开发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荆楚学刊》,2015年第1期,第73~78页。
⑥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上)》,《中国旅游报》,2009年10月23日,第011版。
⑦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下)》 ,《中国旅游报》,2009年10月28日,第014版。
⑧尹郑刚:《高校校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旅游管理研究》,2014年5月下半月刊,第10~12页。
⑨谷晓萍:《沈阳农业大学校园旅游开发前景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78~181页。
⑩张立建:《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3期,第62~64页。
11徐阳:《广州大学城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人文社科》,第470页。
12田凤:《重庆大学城都市旅游的独特风景》 ,《中国旅游报》,2009年7月3日,第009版。
13殷红卫:《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1期,第5711~5712页、第5714页。
14龚伟:《高校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5~109页。
15项宏建:《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2期,第220~222页。
16颜晶:《西南地区高校旅游开发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0期,第146~148页。
17丁健:《广州高校旅游的客源市场研究: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6期,第71~75页。
18这是20世纪50年代,杨光奎、童书业、黄云厝、王仲荦、赵俪生、张维华、郑鹤声、陈同燮八位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学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活动话题开端发皇。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上庠大木,荫绿千秋,“八马同槽”遂成士林传奇,山东大学亦以“文史见长”而誉薄海獭
[参考文献]
[1]徐凌.论校园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课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朱f,田美蓉.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3]赖启航.我国高校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5.
[4]杨红波,凌连新.高校校园旅游的概念辨析及功能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5]闫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6]冯昆思.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
[7]李勇泉.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5,(5).
[8]裴泽生.高校旅游:走进“象牙塔”[N].中国旅游报.1997-11-28.
[9]李明.高校旅游研究:现状・问题・建议――我国近十年高校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资源,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