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1 16:44: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1)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篇(2)

[4]安徽报业.合肥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EB/OL].(2014-08-22)..

篇(3)

开好今天的大会,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离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谈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要进一步理清区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哪些重点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三是举措问题。抓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落实,需要把服务业放到全区整体产业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与落实。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国家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港运河港区,居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区,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科创产业集聚区、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篇(4)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篇(5)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6-0042-0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趋势越发明显。因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特定背景。为增强分析单位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第二梯队城市鞍山为背景,分析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一、现代服务业对鞍山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鞍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鞍山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还不尽合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突破口,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取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鞍山建设世界级工业基地的需要。鞍山“十二五”期间,将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的钢铁深加工基地、菱镁矿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家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现代服务业的鼎力支持。没有现代服务业在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密切配合,世界级基地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同时,世界级工业基地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鞍山城市功能的核心和关键。现代服务业尤其生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功能的核心。纵览国际大都市,其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研等生产功能都非常发达。鞍山工业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城市经济将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推动鞍山成为沈大经济带之间的隆起地带和区域中心,势必要求城市功能的提升。做大中心城市、做优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资源集聚、辐射和配置能力,从而强化城市功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减轻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随着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未来较长时期,鞍山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鞍山就业压力的主渠道。目前,服务业税收日益成为地方财力的主要来源。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壮大地方财力,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鞍山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分析

明确鞍山现代服务业在省内的相对发展水平,判断若干重点行业的相对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做强优势行业,推动优势不足行业加快发展。为了便于客观而又准确地进行横向比较,选取2009年为基准年份且数据来源于《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

(一)鞍山服务业在全省具有较强的总体优势

在全省十四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鞍山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比较优势,服务业总量、服务业比重、发展景气指数均紧随沈阳、大连之后而位居全省前列。按照服务业增加值计算,2009年沈阳、大连均超过1900亿元,鞍山属于第二梯队,超过700亿元,而第三梯队的排头兵营口尚不足300亿元。从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鞍山为42.4%,紧随沈阳、大连的45.3%、43.9%,与葫芦岛并列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38.7%高出3.7个百分点。从发展景气指数看,鞍山为120,与盘锦并列全省第一,比大连、沈阳高出5到8点,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虽然鞍山服务业比重仍低于工业和建筑业,但服务业发展的景气指数高于工业和建筑业4个点。这在全省普遍存在的工业发展指数高于服务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总体而言,鞍山服务业比重在全省相对较高,说明了鞍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全省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二)鞍山现代服务业主要优势行业和优势不足行业

在“十一五”期间,鞍山确立了重点发展的一些现代服务业行业。为便于比较分析,把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四位的行业视为优势行业,而居于全省四至七位的行业划为优势不足行业。目前鞍山尚无居全省八位以后的劣势行业。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鞍山现代生产业中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业,以及生活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卫生保健业属于优势行业;生活服务业中的旅游、教育业属于优势不足行业。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鞍山现代服务业优势行业

金融保险业,全省第三位。金融业发展水平可采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指标。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看,鞍山均居于大连、沈阳之后排名全省第三位,但差距巨大。由于沈阳、大连正致力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鞍山作为沈大经济带之间的重要节点,金融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就保险业而言,鞍山保险费收入为39亿元,约为沈阳、大连的三分之一,但约为营口等其他城市的二倍,从而位列三甲。

现代物流业,全省第三至第四位。现代物流业主要体现为交通运输业、批发业。从交通运输业来看,仅以铁路和公路的货物运输量计算,鞍山仍可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大连和沈阳。由于大连和营口具有港口优势,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和1.7亿吨,水路运输量大,对外辐射强,故就货运量的综合实力而言,营口超过鞍山,鞍山排名全省第四位。

信息服务业,全省第三位。信息服务业主要涵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息传输业,主要是邮政和电信业。鞍山电信业收入达25亿元,低于沈阳、大连的94亿元、81亿元,居于全省第三位。与电信业相比,邮政业基数较小,鞍山邮政收入全年仅为2亿元,也排名全省第三。

商贸流通业,全省第三位。2009年鞍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6亿元,位列全省第三位,比第四位抚顺市高出98亿元,说明具有较强生产与生活消费能力。但从利润总额看,鞍山商贸流通业盈利额超过沈阳居全省第二位,体现了较高的运营能力。分行业看,在批发零售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

业增加值鞍山约为40亿元,大连、沈阳约为77亿元和66亿元,考虑人口因素后差距并不显著,且鞍山为紧随其后的营口的约三倍。在住宿餐饮业中,星级以上住宿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增加值鞍山为4.7亿元,低于沈阳、大连的18.6亿元、16.8亿元,但略高于营口的4.1亿元。

房地产业,全省第三位。以商品房屋销售面积、销售额计算,鞍山分别达到363万平米和122亿元,均低于沈阳、大连而居于全省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鞍山商品房空置面积也达到157万平方米,空置面积占销售面积的43%。与2008年相比,2009年鞍山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7%,空置面积增长162%。这也说明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空置面积也相应增长,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卫生保健业,全省第三位。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医院床位数和医生人数来判断。2009年鞍山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1.5万张,仅次于沈阳、大连位居全省第三位。从医生人数来看,鞍山达到6600多人,位居全省第三位。这也说明鞍山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较强服务能力。

2 鞍山现代服务业优势不足行业

旅游业,全省第四至六位。旅游业发展程度可用国内外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进行比较。根据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计算,鞍山为147亿元,不及大连、沈阳、丹东,与抚顺、本溪不相上下,全省居于第四位到第六位之间。从国内旅游收入看,鞍山2009年进账137亿元,不及大连、沈阳、丹东、抚顺。尽管鞍山接待国内游客达到1915万人次,排名在全省第三,且与第四位相差无几,但一日游的游客数量多,过夜游的游客远不及其他城市,故而影响了旅游收入。这也说明了在全省竞相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鞍山尚需在有效留住游客方面采取措施。

教育业,全省第六至七位。教育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考察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来确定。由于普通高校仅有三所,鞍山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只有3.58万人,普通高校专职教师数不足2000人,都远远低于沈阳、大连、锦州,也略低于抚顺、阜新而位居全省第六位。从人均上看,以每十万人口计算的各级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鞍山在全省的排名也在六名以外。

三、鞍山现代服务业的改进空间

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在全省来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1 现代服务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鞍山的现代服务业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表现在总量依然偏小,比重依然偏低。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增强,但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仍显著低于营口、大连、沈阳等城市。

2 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仍需开拓创新

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由于观念问题,许多服务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提供的生产往往由生产者企业本身来解决。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需要创新。

3 现代服务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信息、教育、综合技术、金融等服务业比重偏低,且没有形成规模和集聚发展态势,大集团、大公司较少。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高端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端人才仍显匮乏。

4 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突出表现为:顾客可以买到大众化服务、一般服务和各项单项服务,但难以买到高级服务、差别化服务、优质服务和复合。与城市功能的要求相比,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垄断业实际开放度低、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进展缓慢、多头管理严重、市场准入体制等问题仍然存在。

5 行业发展目标和布局规划有待协调明确

在要素不断集聚的同时,由于所在各区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接近、特色不鲜明、功能欠缺、过于密集在中心城区等问题。整体发展虽有规划,但局部看仍然缺乏规范性。中心城区虽然服务业发达,但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机制较差,尚难以形成一流服务业聚集区的局面。

四、加快发展鞍山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

加快鞍山服务业发展,必须遵循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需要理解诸如前提条件、基本条件、约束条件以及动力机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同时,应立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现状,充分借鉴发达省市和相关省市发展经验,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破解体制障碍,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 突破商贸流通思维,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服务现代化联动发展

“商贸活市”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鞍山商贸流通业的大发展,但应当看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商贸流通业的范畴。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商贸需求,更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其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联动。因此,要实现发展思路上的“宏观重建”,按照“两个融入”的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以市场规律和政策性手段打破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低效平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既要坚持“工业立市”,又要突破精特钢、装备制造、菱镁加工、化工材料、光电等五大工业“当家长子”、独占鳌头的观念,重点推动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统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坚持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以城市化拓展增长空间,以服务化注入发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 抓住重点,推动服务业“三大载体”规范化、集聚化发展

保持鞍山日渐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抓住重点,推动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服务业企业这“三大载体”规范发展、集聚发展。着力谋划潜力型区域,推动达道湾服务业聚集区、汤岗子新城、千山旅游带成为新的现代服务业增长极。为减少服务业发展的随意性,避免先招商、后规划引发的问题,应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加快编制生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积极督导“三大载体”抓紧修订完善各自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搞好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要定期生产业发展重点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照产业规划有序地发展生产业。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企业的吸引整合,通过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及政府相关引导政策,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3 以增量调结构,在扩大开放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鞍山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偏低。要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不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引进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聚集区为依托,聚焦“七区、十厦”,高起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可通过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支持,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以研发服务、成套服务和系统集成为突破口,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生产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并借鉴世界先进的生产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走出去”,使生产业在更大的空间发展。

4 破解体制障碍,完善宏观管理和微观运营体制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活力不足。因此,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体制。以服务业委员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管理协调机构,强化行业协调、完善职能配置、合理划分机构、配备精干人员。要加强统一领导和政策指导,相关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完善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抽查方式和统计网络。要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培育企业主体服务外包的市场化意识,鼓励实行“主辅分离”,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5 突破人才瓶颈,构筑服务业人才聚集地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鞍山现代服务业存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好用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鉴于鞍山教育培训业优势不足,人才外流严重,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并在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培养各类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省政府研究室,服务业20%增速的活力探源――鞍山市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N].辽宁日报,2009-06-24

[2]李京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经济研究参考,2008,(9)

[3]赵勤,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J].北方经济,2008,(1)

[4]王必锋,王厚双,辽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5]陈畴镛,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重点[J].浙江经济,2009,(24)

篇(6)

一、建立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管理及责任机制

全区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为区发改委,负责协调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及绩效目标,同时按六大产业属性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区直部门与街道双向目标责任体系,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运行管理、综合服务与绩效目标的功能,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区建设。

(一)区直相关部门职责

区发改委除负责统筹协调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外,还承担全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科技局负责全区通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财政局负责全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房地局负责全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文体局负责全区文体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工商联负责全区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二)各街道职责

各街道负责属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绩效目标。

(三)目标的构成及目标值

全区年度现代服务业总量指标和六大产业指标,按区统计局汇总的年度基期数据,由区发改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经报区委、区政府确定后,以绩效目标管理的形式正式下达实施。

其中各街道的目标,按区第三次经济普查各街道的六大现代服务产业情况和基数,根据全区年度绩效目标下达,成为各街道现代服务业总量绩效目标与专项绩效目标(据各街道六大现代服务产业的产业状况和经济基期数据安排)。

(四)绩效目标考核

原则上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实行“一分两记”双向承担同时考核。即区直部门与街道共同承担现代服务业总量及六大产业分量绩效目标,年底进行综合考核,奖惩兑现;全区总量指标完成或未完成的奖罚区发改委,六大产业单项完成或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奖罚区直责任部门;各街道完成或未完成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和六大产业分量指标奖罚相关街道。

处罚办法:在年终绩效目标考评中扣除相关区直单位和街道绩效目标管理总分的2分。

奖励办法: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绩效目标的,在年度绩效目标考评总分中加奖2-3分。

二、建立智囊库

建立六大现代服务业产业智囊库,利用社会科技、咨询和中介机构的资源,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代服务业总量和全区行业调查研究、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并形成相关报告;二是提供国内外、市区内外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相关资讯;三是研究提出行业布局建议,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四是提供项目策划、可研及招商引资服务。

由区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房地局、文体局(旅游局)和区工商联为单位,按负责的产业与一家具有乙级以上的专业咨询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分行业的专业智囊团,服务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立智囊库专项费机制,每年由区科技局在区三项科技经费中按现代服务业总量及六大现代服务业各安排30万元经费,共210万元,拨付给各相关区直部门,作为智囊库的专项费用,由区直六大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绩效承担职能部门作为发展专项服务业专用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三、建立推动督导机制

(一)建立月度统计通报机制。每月由区统计局通报现代服务业发展数据情况,并按月将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反馈给六大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和街道。

(二)建立季分析机制。每季度由各区直牵头部门在汇总各社会咨询中介机构调研报告、各街发展情况及区统计、财政、税务等相关发展季小结的基础上,采取区长办公会、区分析通报会、专项工作研讨会的形式予以通报。

(三)建立专项联动机制。按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不定期开展专项调研、专项协调解决突出重大问题的活动,由分管区长牵头,区发改委组织,各责任单位反馈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定期定责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重大项目库。由区发改委牵头,区经贸委、财政局、外经贸局、规划土地分局、文体局、房产局、建设局、水务局、园林局、科技局、工商联参加,按在建、新开工、前期项目三大类,建立3-5年中长期现代服务业项目库,并细化到区直相关部门及街道,力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项目化、政策化、资金化及落地化。

(五)建立扶持鼓励机制。建立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奖励机制,由区财政列出专项扶持鼓励资金,每年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进的区直主管部门、优秀的综合协调服务部门和优胜街道进行奖励。

篇(7)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区抢抓城市东拓和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争当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排头兵的战略选择;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

代新城中心的关键所在;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发挥区区位优势,构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建设“四区一中心”,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核心竞争力,建成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总体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应放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专项规划包括《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化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可行性论证分析、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和总部楼宇经济为重点的《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是:

(一)实用。编制的规划是详规和实施性规划,不是研究性规划,更不是概念性规划,要尽量避免空洞理论和概念,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做到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清晰。专项规划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规划中涉及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合理,指标应以统计部门或行业统计指标为依据。任务要明确,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产业布局要清晰,各专项规划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图(表)。

(三)有效。要特别突出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编制要获得两个方面的认可,即要获得市场主体认可,产业目标、思路举措都要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要获得市政府认可,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各规划要获得市级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规划的项目要纳入市级项目库,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要获得政府和市场认同,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三、编制原则

(一)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突出市场主体和主导地位,头脑中要始终有一根“市场经”。要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拿思路、出措施、想办法,切忌凭空臆断、不切实际,把政府和规划编制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市场,充分体现政府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

(二)规划编制要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同一区域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坚持立足我区实际,与西陵区进行充分比较,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产业规划、发展定位、思路举措等方面,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积极扶持优质产业、重点项目、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划编制要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宽规划编制的思路视野,同类性质产业既要同市内发展较好的区县进行比较,又要同省内外同一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比较,在充分比较中找准自身的优势,紧扣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发展质效。

(四)规划编制要体现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原则。顺应产业发展融合的趋势,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和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五)规划编制要体现共同编制的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选择有实力、有影响、有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主持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带领设计咨询机构人员深入市场、企业、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做好前期调研、项目谋划、规划起草、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不可委托了事,“甩手”规划。调研市场主体的面要尽可能广泛。

四、注意事项

1.各责任单位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要拓宽视野,尽量选择接触实际工作较多的设计咨询机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学者,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不切实际、空洞的学术性规划。

2.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与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座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切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

3.规划专班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市级各项已有行业规划,特别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各专项规划对本产业的发展定位要高度准确,发展目标要科学合理,切合区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5.各专项规划要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能够支撑本产业发展目标的项目,对规划出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切实可行,能够纳入市级项目库并能付诸实施。

6.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与市级相关行业规划的对接,要积极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衔接、协调,将专项规划纳入市级行业规划的延伸规划,推动专项规划实施。

五、规划大纲

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景至2020年。本着务实、科学、简明、实用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规划的主体框架:

(一)规划背景(包括基础条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环境、未来供需预测等内容)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内容)

(三)产业布局(在参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调研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各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说明产业布局的理由,形成产业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五)项目规划(在充分论证、前期谋划的基础上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形成项目简介和项目分布图)

(六)实施建议(包括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七)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六、责任分工

1.区发改统计局:负责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区商旅局:负责编制《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3.区卫生局:负责编制《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区文体局:负责编制《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区招商局:负责完成《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七、实施步骤

专项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审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2年5月至6月)

1.选择设计咨询机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5月上旬)。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设计咨询机构,同时从本部门本系统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2.编制工作培训(5月上旬)。由区发改局负责邀请省、市规划编制部门的专家,对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人员进行一次规划编制业务培训。

3.搜集、学习相关材料(5月上中旬)。用半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牵头,搜集与相关产业发展有关的市区发展规划、调研报告、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资料,组织编制专班人员系统学习。特别要学习吃透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文件,做到胸中有数。

4.开展调查研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相关责任单位会同规划单位深入街乡、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现状、现有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市场供需预测、存在困难和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要尽可能扩大与市场主体面对面研究座谈的面,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汇总梳理调研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规划编制大纲。

5.考察学习(6月中下旬)。用10天左右时间,各责任部门牵头围绕规划编制的相关事宜,组织规划编制人员赴省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观摩考察,比较、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理念、做法、措施、政策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2012年7月9月)

6.集中撰写规划(7月)。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设计咨询机构组成的规划编制专班集中撰写专项规划。

7.广泛征求意见(8月上中旬)。大致安排半个多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组织邀请所属产业上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征求对专项规划初稿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

8.行业主管部门初审(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各分管区长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规划、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对各专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9.综合规划编制(9月下旬)。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由发改局组织专班人员,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规划。

第三阶段:综合评审及(10月-11月)

10.综合规划市级评审(10月)。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区政府邀请与规划编制相关的市直部门,对综合规划进行联合审查,与市有关规划进行对接,并争取纳入市级规划的延伸规划,有关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

11.区政府审定规划(11月)。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予以审定并对外。

八、组织领导

篇(8)

1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1.1本文采用的现代服务业指标本文研究的临汾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行业:(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2)金融保险业;(3)房地产业;(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教育;(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1.2.1增加值持续增长2007年~2012年,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了持续上涨的态势,由2007年的101.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197.1亿元.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7%~9.2%之间,但2009年以来,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图1).1.2.2增速变化幅度大2007年~2012年,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幅度大.与山西省相比,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趋势与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趋势大致相同,与全国相比,变化幅度大于全国,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0年、2011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图2).

2临汾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2.1.1自然条件优越临汾市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生长.作为全省的产粮重地有着特殊的地位,临汾市矿产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2.1.2空间区位条件良好临汾市地处山西南部,相较于其他地市级,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北与晋中、吕梁毗连;南达运城,与运城市同属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圈内[3];西与陕西隔河而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2劣势2.2.1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2012年,临汾市经济总量为全省第三位,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2%,不仅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九位.2007年~2012年,临汾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2%~60%之间,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稳定在30%~35%之间,服务增加值比重低于工业增加值比重17个~30个百分点[4].工业的强劲发展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使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异常艰巨.2.2.2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弱受行政性垄断、行业与城市开放度的限制以及体制与机制的制约,临汾市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相当多的新兴行业普遍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仍处于起步阶段[5],分别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为5.01%、1.36%和0.63%.2.2.3专业性人才缺乏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短缺,这体现在新兴产业领域,如金融、信息化、文化动漫、物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制约着这些领域的发展,更制约着临汾现代服务业的壮大.2.2.4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2012年临汾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4.1%,同期山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1.3%和52.6%,临汾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山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临汾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必然会制约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3机遇2.3.1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空前重视当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重工业、轻服务业”观念,出台了若干不同层次的文件、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争取相对公平的待遇,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降低服务业的发展门槛,增加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临汾市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文件和指导意见.《临汾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临汾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2.3.2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2012年,临汾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58元提高到18126元,收入决定消费,收入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2000~2012年,临汾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5.6%降到28.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1.7%降到36.2%,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将成为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2.3.3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服务业发展2012年,临汾市城镇化率达到44.1%,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拓宽临汾市服务业的发展空间.2.3.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新建南同蒲和侯马至禹门口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了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933公里.临汾机场即将建成通航,一大批货运场站、仓储设施相继完工,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基本形成.“硬环境”的完善,将为今后促进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2.3.5低碳经济之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走低碳经济道路是我国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主导转变.目前,临汾市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呈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2.4挑战2.4.1周边城市对临汾市服务业的挑战国家批准建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临近的运城市也是金三角重要的一极,对临汾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将产生巨大压力,临汾市的交通优势,开放优势必将面临严重挑战.另外同周边城市尤其是太原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太原市拥有区位与交通、历史与人文、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与人才等发展服务业的优势.2.4.2西安、郑州和邯郸对临汾现代服务业的挑战正在开发建设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河南郑州国际陆港项目以及河北邯郸国际陆港项目建成.无论是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还是从发展定位来看,临汾市都不及西安、郑州和邯郸,这些高层城市陆港项目的建设,对临汾市承接产业转移和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4.3存在进入壁垒,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受到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存在政策性壁垒和垄断现象.地方保护主义致使部分市场开放程度低,和其他地区存在贸易壁垒,这些都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6].2.4.4相关政策、法律有待健全目前,临汾市内部分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整顿竞争秩序,企业信用度急需提高,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否则将会直接影响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临汾的积极性[7].

3临汾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津

3.1突出优势,转劣为优充分发挥本市的区位优势,利用本市良好的农业资源和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晋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劣势变为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做到优者更优,转劣为优.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为服务业提供发展动力和创造良好环境.3.2审时度势,把握政府助推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对经营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承担公共服务业发展的责任,公平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8].建立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符合服务业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9].3.3优化结构,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加快临汾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节能环保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等应作为重点发展领域[10],形成高增值、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促进临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4招贤纳士,提高科技水平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直接引进人才之外,人才培养方为长久之计.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借助山西师范大学科研力量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通过技术的引进和改进,并将其应用于临汾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发展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11].

作者:胡红艳 郑宇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林舟,郭涛.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75~176.

[4]张华平.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1):127~131.

[5]周权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条件与动力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6]李大明,肖全章.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因素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17~22.

[7]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31(9):1512~1515.

[8]刘晓红,冯国丽,廉国恩.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39~40.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发展模式 理论实践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关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网络传媒、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业等。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热点,如杨亚琴和王 丹(2005),刘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骏(2007,2008),李志平和白庆华(2008),吴家喜(2008)等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开研究,重点在于集聚区形成机理、特点、功能开发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总体来说,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引导。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 (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对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硅谷(Silicon Valley)等进行实证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模型。国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演化和发展,提出了各自观点。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为因素的推动作用,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统一的肯定观点,对与创新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核心作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200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过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个百分点是由第三产业提供的(上海市统计局,200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在品牌建设、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启动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两批确定了20个建设项目,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希望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经全面推进,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得到统筹协调。中心城区通过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实现了集聚区的商旅文结合;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中的集聚区,通过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显现了中心城区CBD溢出效应和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凸显了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中心城区集聚区错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启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验,对我国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较好启示作用。

(一)国际对标与经验积累相结合,深化发展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出现了由单点的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应运而生(广州协作网,2008)。上海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从国际对标起步,市政府组织国际大都市考察活动,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细化适应上海发展特点的集聚区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在具体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积极经验,树立样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现代化。通过样板示范效应,加大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核心区域专项设计

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规划上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依托”、“三个合理集聚”、“四个集约发展”、“五个空间集合”,“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结合未来功能定位,上海明确各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和衍生区域。针对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鉴东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间设计经验,一方面完善集聚区内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区整体容积率的前提下,实行容积率局部调整,挖掘潜在的商务楼宇空间,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开发。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立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固化有效衔接,合理规范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完善交通枢纽,构建科学交通系统

上海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承载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交通目的多样化,呈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散化、多极化特点。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经委与市建交委、市规划局共同编制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交通导则研究》,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立体交通系统的思路,解决集聚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交通规划要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干道、隧道、桥梁等立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把交通枢纽设立与商务楼宇、休闲场所互通连接,方便工作、生活与休闲之间的流转,加强交通网的功能新开发(叶松,2007)。依托轨道交通站点。

(四)吸引专业人才,发挥服务创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动产业调整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集聚区内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频繁联系和沟通,使创新成果更易传播、吸收和转化,从而促进整个集聚区服务能力的提高。集聚区具有有利的创新基础设施,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促使集聚区整体及区内个体均成为创新主体,发挥服务创新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除了上述经验外,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探索还有其他很多启示,比如:强化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群;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连接产业链或创新链,提升整体辐射能级;构建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等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过度依赖政府政策、企业竞争与协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总体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增强上海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产业集聚理论转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换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分析视角。产业集聚区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因此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且区域间差别较大,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构建适应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J.城市,2008.04.

[3]杨亚琴,王 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篇(10)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服务业税收总收入增长15%以上。推进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311”工程,即全年新开工10亿元项目3个,亿元项目10个,5000万元项目10个;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000万美元,内资实际到账20亿元。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限上企业2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15家,纳税过千万服务业企业10家,实现服务业企业发展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二、工作重点

1、规划引导,加快集聚

按照《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积极打造“一主、两圈、三区、四片”服务业功能区域,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特色板块集聚。

一主:镇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潜能,致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要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商务、楼宇经济、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做大主城区服务业经济总量,提高服务业占比和贡献份额。

两圈: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北海商圈优势,完善北海商圈组织体系,编制商务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进一步提升业态、扩大规模、增加人气、创建品牌。规划建设城东新商圈,加快建设世贸广场,着力打造盐河两岸商贸区,积极推进盐河以东服务业项目建设,完善新区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形象。

三区: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区作为生产型服务业的主要载体,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科研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四中心”,推进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彰显产业优势和特色,打造“政产学研金”综合示范区。城南经济新区倾力打造软件信息、汽车市场、专业物流、总部经济“四园”,加快形成城市新区、副中心。菱塘光电科技园区,结合“区镇合一”新体系,规划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光电科技、灯具市场、现代商贸“四重点”,争创新型示范镇、高新产业区。

四片:三垛、临泽、卸甲、界首四个中心镇作为服务业特色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结合《集镇总体规划》的修编,编制服务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要根据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差别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专业市场、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争创全国或省级中心镇。其他乡镇结合城镇功能配套和民生工程,加快建设生活业项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突出“四重”,做大培强

(1)狠抓重点产业。继续加大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推进力度,力求五大重点产业在规模、业态、项目上有新突破。旅游业。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界首芦苇荡景区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提升景区形象;借助菱塘乡全省最美乡村称号和有关乡镇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年内开工建设1-2个乡村旅游景点;积极组织景点创A、宾馆创星、旅行社创强、导游创佳等活动,推动盂城驿创国家3A景区,全年争创五星饭店1家,开通至豪华游轮游和湖水上游览线,实现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文化产业。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艺术品生产业、广告创意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招引文化产业项目2个。商贸流通业。整合提升北海商圈业态,培育商贸集聚区;积极打造城市新商圈,世贸国际购物中心年内竣工开业;开工建设镇五星级大酒店及商业综合体,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培育尚程国际家俱城、苏中农贸城、汽车城、灯具科技城等大型专业市场成市旺市,培育年营业额过10亿元专业市场1家,过5亿元2家;调整提升盂城路、琵琶路、府前街等特色商业街商业业态,大力引进名企、名店、名牌、名品,鼓励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健全社区市场体系,完善便民商业网点,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增加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港口物流、应急物流、冷链物流、综合物流、特色物流园区建设,力促向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提高税收贡献份额,争创省、市级服务业物流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开发区10万平方米科技综合体项目竣工运营,睿诚科技争创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中心;加快建设城南新区软件产业园;进一步发挥灯具质检中心和中国路灯网的科技信息平台作用,加快推进菱塘光电产业园的交通信号灯产业向物联网智能交通产业转型;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开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积极实施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社区等数字化示范工程,打造“数字”。金融业。加快引进射阳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一批金融分支机构落户,全年新增信贷投放3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现价增长15%以上。健康服务业。贯彻落实《市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整合现有制药业、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等城乡健康养老资源,培育竞争力较强、附加值较高的健康服务产业

链;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开发集养老、健康、休闲于一体的养老地产,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促进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商务商贸和金融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旅游地产、养老健康地产等楼宇经济项目。

(2)培育重点企业。制定出台《市服务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加大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力度,设立服务业纳税十强企业奖。实行一企一策,重点培育物流、旅游、商贸、金融、科技研发、软件信息等行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数据库,继续推进服务业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数增长20%以上。

(3)推进重点项目。全年实施“311”服务业重大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澳洋金属物流、镇五星级宾馆及城市综合体、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3个10亿元项目建设,确保年内5000万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工率90%以上。继续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专题产业招商4次以上,力争落户大型连锁超市、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

(4)建设重点集聚区。按照《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建设物流、旅游、商贸、软件信息、专业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组织专业市场、研发中心、物流园区、旅游度假区申报省级和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3、创建品牌,提档晋级

编制全市服务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业品牌的储备和培育机制,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先进服务技术、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服务产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改革创新,加大品牌建设,积极争创服务业领域的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市级知名商标,保护修缮老字号名店。年内积极争创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组织申报现代服务业示范区1家、服务业集聚区2家,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10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五大重点产业指挥部季度例会和服务业经济运行季度监测分析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查推进职能,强化组织力量,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完善乡镇、园区服务业机构,明确配备专职助理(主任)和统计人员;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网络,扎实做好服务业统计月报工作;不断完善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整体推进机制。

2、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组织修编《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贸流通、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规划。推进乡镇、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三大园区以及中心镇要编制专项服务业发展规划,一般乡镇要将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到乡镇规划修编文本中,形成“总体规划引领、产业规划支撑、专项规划覆盖”的服务业规划体系,引领全市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

3、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关于促进服务业企业提档晋级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税费、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招商落户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和企业的要素供给,实行“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差别化扶持;降低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门槛,提高奖励额度,培育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助推全市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年度服务业先进单位奖励标准,进一步调动做好服务业工作的积极性。

篇(11)

(一)市场化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大力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一是优化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二是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其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二)产业化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托

要利用政策扶植,积极推进其行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从发展事业向发展产业转变。将文化、医疗、教育培训、体育、科研等领域中能够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分离出来,成为市场上的法人实体,培育服务品牌。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各环节的衔接,打造和拓展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金融、物流的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对重点行业的政策支持。

(三)社会化是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提高相应的服务效率。二是培育专业化的服务实体,促进工业企业内部服务功能剥离,形成一批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大型服务性企业。三是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吸引各类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等,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四是落实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为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支撑,还将为天津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三是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了生产业的需求体系。同时,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四是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加快,天津正在成为国际高水平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二)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带动因素

近年来,天津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一些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如: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

(三)项目带动因素分析

近几年,天津市启动了多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涉及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国际航运等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63亿元,截至2011年预计完成投资1371亿元,产生增加值增量120亿元左右,可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500亿元左右,其中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在2011年也将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天津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在合理布局、体现特色、强化区域联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滨海新区要落实“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做好功能区开发;全面完成中新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的投入使用;建设好天津港东疆保税区, 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服务业,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加快滨海新区410项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楼宇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第二,中心城区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创意产业、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为亮点,加快建成一批上档次的商业商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津湾广场二期、泰安道英式风情区等一批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天津金融城等金融机构新聚集区、南港石化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区、新型都市创业园和C92创意聚集区、华苑动漫等创意产业园区。第三,县域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作用,找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

(二)继续推进体制改革

首先,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深化服务行业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第三,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和项目,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着重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

积极推动20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放北路金融城、嘉里商务中心、仁恒海河广场、盘龙谷文化城、邮轮母港码头等项目的建设,改造提升滨江道和平路中心商业街、泰达时尚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同时,紧密结合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公共设施基础和人才资源等条件,围绕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和优势产业,积极筹划和储备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坚持规划引导,推动土地、基础设施、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项目集聚;筹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平台,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业态先进、发展潜力广阔的大企业大集团,制订专项支持政策,强化服务,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