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1 16:44: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直是企业的管理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压供电在电能中需求是越来越大。因为作为高压输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输变电工程线路施工质量的高低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如何打造出高品质的工程师设计们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就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1、高压输电工程工程的概述

高压输变电工程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难度不断提高。其施工方案、组织和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方法让管理更加准确有效,对成本与时间的整体控制更加的合理,这对于提高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和加强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模式,因此施工管理的主要难点就在于资源密集、专业众多、技术专业、施工复杂、资金密集等,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进行良好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能够满足要求。

2、高压输电线路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的严格规范。而输电线路工程作为一项多工种、多专业、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土方施工成、架线工程、搭杆工程等多种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有效的确保这几部分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进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针对目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当结合现有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做到责任到人,明确规范各方面的管理原则和要求,使得具体管理规范和措施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施工规范和管理意识有着良好的提高。

2.1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原则和要求

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等管理人员的责任,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保证能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安全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尽可能的堵塞管理漏洞,防止不安全施工。

2.2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根据此前确定的施工管理原则,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施工管理:

(1)各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建设总体目标,在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期确立明确的安全施工目标,并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层层细化,使得各级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安全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

(2)依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有关规定,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根据此前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填写,以便监察人员抽查调研,保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选举出来的各级相应责任人,必须认真仔细落实其对应的安全施工责任,在源头上做到“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3、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所谓的基础,是指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它能够承受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荷重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地基,起到稳固高压输电线路的目的。基础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板式基础,阶梯基础、掏挖基础、岩石基础、斜插基础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为了有效控制基础施工的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技术要求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1.1高压输电线路掏挖基础施工

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在掏挖成型的土坯中,即可形成掏挖基础。掏挖基础的特点是其承载充分利用了原状土的机剪强度。因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尺寸进行开挖,尽量避免对基坑周边原状土的扰动。在基坑施工完成后,为避免基坑时间太长而造成坍塌,需要立即进行}昆凝土浇灌。此外,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现孔壁有坍塌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

3.1.2高压输电线路阶梯基础施工

阶梯基础具有施工难度小、工艺简单等特点。要注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以防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应尽量避免扰动到基底原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常会遇到如较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等容易塌方的较差土质。此时,应根据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合理放坡,并采用基坑土堆放在离基坑较远处、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施工、基坑附近严禁堆土、校核L(基础中心至坡边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能按要求降基等基坑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o。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此外,为防止车位不合理造成起吊困难,起吊杆塔前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选择吊车车位。(2)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3)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4)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防护控制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48-02

在西方的科学常识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它包括代数与几何;探讨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数学中的一些函数、方程、几何、极值法等基本,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在高中物理学中对规律的描述、物理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等,能够快速、有效加以把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更为简化地将复杂问题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等。以下就从这个角度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展开具体讨论。

要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就需要先在物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进行一些渗透,比如,类似定义的名词,如:向量既是大小、方向方面的量,又能够遵守三角形的不变法则,当换到物理中时发现,需要在四边形法则之下,对其进行讨论,所以,向量、标量之区分,就是一个显著的示例;另一方面,抛物线在两种学科中均存在,但在物理中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而在数学已经拥有了这方面的了解,通过区分差异,在学习中可以更好理解相在物理概念等;另外,数学是物理的基础,而物理中也应用到了好多数学方法;所以,应该加强数学知识的运用。

1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非常奇妙,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却有助于解决诸多比较难解的问题,或者简化诸多抽象而复杂的物理难题,比如:通过函数可以让问题更为简化、易于求解,通过图像可以让抽象转变为形象,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理解其中的奥秘;再如,几何图形的运用就可以让物理运动更为形象的在几何思路中获得认知等,以下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1 函数的运用

举例:若在某两地(A、B),有2个人(甲、乙)相向而行,B-乙比A-甲出发早6 min,当二者同时见面时,B-乙再多行110 m,见面后速度相同,共同前行,A-甲到达A地B地7 min,B-乙到达A地10 min,问题是二人速度、两地距离各是多少?

如果直接根据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似乎比较复杂,但是,若能够尝试换为数学思路,就可以设想一个求解方程,然后,通过换元方法,将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然后,通过方程来加以解决。具体分析过程是,先设x为二者见面时的地点到A地的距离,那么,B=x+110,甲速度=x+110/7、乙速度=x/10;所以可以得到方程x/x+110/7=x+110/x/9-6,对其进行简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方程7x/x+110-9(x+110)/x+6=0;那么,设y=x/x+110,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7y2+6y-10=0问题就变为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1.2 几何法的运用

在应用几何法方面,比如:物理学中对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方面的运动问题的分析、物理变力问题的分析,往往可以利用几何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三角形原理、作图方法等,这样就可以让问题更为直观得到分析;而且运用几何学解决物理学中的问题,诸如:对称点性质、两点间直线最短、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此类基本性的原理应用较多,而且通常的解题经验也表明最为一般的原理最为常用,且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中,会遇到电学、力学更为复杂的问题,但若通过圆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深入分析,也能够让圆周运动之类的原理得到很好发挥,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与水平。

1.3 图像法的运用

图像法针对的是抽象问题的直观化,以及解决。因为对于高中物理而言,逻辑思维并不是很强,遇到抽象的题目,转换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若能够引入数学中的图像法,那么,就能够将抽象题目转换为直观图像,再通过数学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图像的识别为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要关注图像的绘制问题)。

比如:若从定义方面看,图像所表达的物理,主要是通过纵轴-交点,对量-函数进行表述;以运动学为例,v-t、s-t,二者图像差异较少,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另一方面,遇到诸如点、面积、斜率之类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如线――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过程,而v-t图像中的线――倾斜直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斜率是横纵坐标物理量变化率等;所以,在解题时,应该辨别物理量大小求解问题,定性并对快慢进行分析;再如,s-t图像斜率――速度大小;v-t图像斜率――加速大小。

再如,坐标、图线之间所构成的面积问题,在高中物理例题中往往也会遇到,它们往往存在对应关系,根据上面所说的图像,继续分析,若v-t图像、横轴间面积,对应于位移大小,那么,在正位移就在t上方,负位移就在其下方,就可以得到f-t图像面积与冲量的对应关系等。

从当前的教学经验可以认识到比较重要的几个高中物理图像,比如:电场线分布与交变电流、磁感线分布图(电学)、上面所提到的v-t、s-t(运动学)、还有牛顿定律中的a-1/m、a-f图(实验图像)等。

1.4 微元法的运用

所谓的微元法指的是通过微分理念进行有效分析;具体来看,就是通过细分法,让物理过程、物体成为单元,并进行适当单位单元的选取,然后达到具体的针对性研究目的,即找到相关变化规则,它的解题思路也非常简单;特点在于精细,而需要用到模型处理,所以,是一种思路简单,但解决起来应用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方法。

具体来看,在解题中,要求对微元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它可以是质量、面积、体积、线段、圆弧等任何对象,而且其基础在于整体对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说,需要用到模型,即:微元模型化,通过电荷、匀速转动、质点此类视角,或者物理规律等,建立微元与物体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最终的求解目的。另外,当得到一个微元答案之后,就可以在其他微元中进行应用,其中会用到诸多关系,比如:对称、近似极限、矢量等,当完成答案累加后,即可以求得最终的完整答案等。

2 结语

总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得到了最为广泛应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有具体的关联、也有明解的方法,以及应用的必然性。所以,建议在以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研究一些数学方法,透过一种新的思路打开对物理教学的创造之门,从而进一步提升解题速度与效率,并使高中学生从中能够领略并学会对多种新思维的理解、分析、掌握与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郭新华.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32(19):37-38.

[2] 陈燕.探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J].中学物理,2014,32(7):69-70.

[3] 李建军.高中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分析[J].中学物理,2015(11):96.

篇(3)

引言:电力企业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就要注重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能力水平提高。这就需要在电力高压试验方面保障其质量,在对变压器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变压器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就能有助于电力高压试验的安全进行。

一、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变压器优势

1.1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电力高压试验当中变压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着其多方面的积极性,在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下,对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比较有利。变压器的结构比较完整,在体积上相对比较小,所以这就比较容易在实际中进行操作,也比较容易移动安置。使用中所需要的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是很多,这就减少了人力的投入[1]。变压器的结构相对比较紧凑,所以出现故障的效率也能大大降低。在电力高压试验当中变压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电力行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能得以有效保证。

1.2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的优势分析

电力高压试验当中的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是保障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电气设备。变压器在当前的电力高压试验中是必备的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其自身的体积相对比较小,这就在实际中的安置比较方便,使用也比较方便。电力高压试验中的变压器设备应用,对工作人员的际工作操作比较有利,比较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查找,对操作的整体效率能有效提高。电力高压试验变压器不用复制设备来发挥功能作用,在使用的性能上也比较好[2]。变压器能适应多种环境,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化,实际应用中有着很大的优势。

二、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

2.1电力高压试验的重要内容分析

电力高压试验中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主要就是通过试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其中在对泄漏电流的测量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试验中对专业仪器的应用比较重要然后对卸扣电流实施测量。直流兆欧表的运用不能满足实际的试验需求,所以通过直流加压的方法应用,就能满足试验电压的需求。然后就是对绝缘电阻进行实施测量,电力高压试验过程中,绝缘电阻测量通常会采取变压器实施测量,这样就能把绝缘体的老化以及受潮的问题得到有效反映,并在试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方面能得到有效保障[3]。还有就是在局部放电以及变压比的测量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只有在这些测量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电力高压试验的目标实现。

2.2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

具体对变压器控制技术应用的时候,就要充分注重方法措施的科学实施,在对变压器组件的选择环节就要加强重视,选择了合适的变压器组件,才能有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保障,对实际的供电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如在变压器组件的选择过程中,在对变压器箱壳的绝缘体以及变压器导电部分的选择中,对整体的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就有着保障作用。电力企业在变压器的组件选择上,也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有效控制,在选择的时候能符合组件的应用要求,保障电力的顺利输送等。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对电力系统良好运行才能有效保证。再者,对变压器控制技术的应用,避免存在过载运行的情况发生。未能将电力高压试验的效果能良好呈现,工作人员会让变压器长时间的工作,这样变压器的运行功率如果太高的话,就比较容易产生线圈发热以及元件老化的问题出现。严重的就会对变压器的实际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以及出现短路的质量问题[4]。所以在具体的电力高压试验中,不能盲目的加大变压器的功率,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电力高压试验的质量提高。加强对运行电压的有效控制。高压试验变压器的运用中,额定电压条件下的运行状况能良好保持,电压太低或者是太高就会从很大程度上加大变压器的负荷,这样变压器就必然会产生损耗不能正常的运转。在对变压器的运行电压控制工作方面进行加强就显得比较重要,将电压控制在额定电压内,这样才能有助于变压器的良好安全运行。

结语:综上所述,加强电力高压试验的安全性以及顺利实施,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将变压器控制技术在高压试验中能科学灵活的运用。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电力高压试验的质量水平提高,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 考 文 献

[1]电力高压试验中变压器的控制探讨[J]. 张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2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901

微n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微课作为教学视频,一般时长6分钟左右,所讲内容知识点集中,在使用上灵活便捷,通常可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归纳、对某一知识点的突破性专项讲解,也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试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微课完善与优化历史教学

现行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教学内容繁多,但学校给予师生的课程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能致力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剖析、讲解,对非重点、难点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势必影响学生对一些新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述“卓尔不群的雅典”相关内容时,教材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只做了概括性的阐述,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笼统地告知学生概括性的结论,如“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雅典政治、经济的繁荣”。因为这些内容的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后就有学生提出“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盛世雅典’,‘盛世雅典’是什么样子,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盛世雅典’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制作“盛世雅典”的微视频,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雅典全民参政的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参加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性,促进了雅典空前繁荣的局面。实践证明,通过播放微课,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解决了历史教科书中因知识点简单而导致的理解困难,弥补了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而造成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全面的缺陷。

二、运用微课理清历史知识脉络

高中历史教科书涉及范围广、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感到历史知识点太多,难以记忆和理解。这是由于学生不善于进行知识梳理造成的。例如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相关内容时,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罗马的知识,对这个知识点也没有概念,加上罗马法自身有发展演变过程,那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罗马法的发展史”的微课,在微课中对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按照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具体的法律条文到自然法理念这三条线索进行梳理与划分,让学生理解罗马法中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成文法、自然法等主要概念。这样,通过具体的史料帮助学生分析三条线索的发展变化,并用一张时间表对罗马法的发展进行梳理,实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条清理晰地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帮助,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三、运用微课传授历史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高中生掌握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促进并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实际,以微课为载体传授历史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针对学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回答不完整、不能切中要害等不足,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详细介绍、归纳解析题的答题技巧。针对学生由于审题不严谨而导致答题错误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介绍审题技巧,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针对学生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等。教师传授历史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

四、运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自觉地获取新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一课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上的微课进行新课预习,学生不仅观看了教师上传于学校网站上的微课,还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微课视频并观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互动交流,最后解决问题。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势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49—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历史课程非常重要,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终身受益。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使高中学生学好历史课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把握历史教学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既是对这些目的的检验,也体现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为此,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的历史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从大处着手并注重细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大放小”,即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先掌握基础、主干知识,然后再逐步梳理细节,进行强化记忆,攻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历史体验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获得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透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与内心体验,学生能够实现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渡,从而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2.组织课外考察活动。历史虽然具有过去性,但其却是鲜活、生动的。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这门课程,一方面,历史教师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

3. 渗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观念,要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所学历史知识。如,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认识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史,首先,可引导他们从朝代入手总结我国制瓷业的历史发展线索,其涉及的朝代主要有:商朝—东汉—北朝—唐朝—宋朝—明清。然后,让学生对细微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掌握与我国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及五大名窑和青花瓷等有关的知识。最后,将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成就与其所涉及的历史时期进行对号入座。

篇(6)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篇(7)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作者:张东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搞清楚,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出历史知识结构。其次,在构建完小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还要构建某一历史阶段的大的系统知识结构。例如,对封建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应当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这样同学们能够形成对封建社会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还有助于梳理历史知识,有利于同学们简化历史知识,比较方便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2.培养思维能力

(1)培养历史重现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应具有历史重现的能力。重现也就是再认和再现。再认、再现就是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的知识形成记忆,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在题目的提示下回忆起这些知识,并用其解决相关的问题。依据“能力要求”的提示,记忆的诸方面包括:①历史事实;②历史概念;③历史结论。这些要求中,包括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了解历史概念的确切含义;对历史现象作出基本判断和把握。总之,就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的再现。在平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借助直观历史图像、历史文字知识等在头脑中再现历史场景,进行直观感受。

(2)培养历史阐释能力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规定了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方面又包含三个小的方面: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目标之一。什么是历史阐释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历史理论解释一种历史现象。这就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一个大的特点――史论结合。同学们要重视历史证据,重视历史思辨能力。

另外,要培养评价能力。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具备一定的“反向”思维。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够有一个客观正面的评价,不要超越时代背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

(3)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不直接影响解题能力,但是对历史主观题而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解题能力的落脚点,将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同学们要依靠文字表达来阐述解题思想和内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的重要因素。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应当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语言准确,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必须用词恰当和含义明确,语句要合乎语法,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逻辑严谨,要求陈述有序、结构完整和主旨明确,在条理分明的基础上达到逻辑上的一致。

3.培养时间敏感度

篇(9)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复习课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还能把学生的成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趁热打铁,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以便于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并使得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完善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四步法”教学帮学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链呢?

一、为学生构造完整的框架结构,整合学生高中时期所学知识

高三复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总复习工作。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整合所学知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只是其第一步,但是却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复习工作。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教师在高三时期,为帮助学生有效整合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教师在为学生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需要让学生自己从时代的先后顺序整理出其政治制度(如:夏商周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以及出现了“天下为家”的局面,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却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制度),最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完善其知识链(如: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衰落),使得高中生能够对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链的形式复习并且一目了然。

二、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高三复习阶段的第二步就是学生需要学会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高中历史知识,才能在简答题中有效地理解题意,回答更完善、准确。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校高三历史老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经常让学生比较相关知识,比如:必修一中的第一单元所讲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秦始皇没有接着实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而是重新改革创新为中央集权制。最后教师还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书库”。

三、史论相接,提升自身的能力

高中历史不能死记硬背,但是其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因为高中历史中有较难的简答题,而简答题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到书本中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对题中的事件进行了解评价,并形成自己微薄的见解,所以教师需要学会让学生能够史论相接,从而提升自身对事件评价的能力。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某模拟试题中问到的主要内容,学生如若想要得到高分必须首先回答课本中所提及的的内容,其次再回答自己对的见解,如:民众在华创办了民用工业、近代教育等,标志着中华人民勇敢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像这样的回答不仅有书本中的知识还有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站在时代的高度,感受曾经的历史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以上三个目标,还有一个就是需要让学生学会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下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使自己站在导游的角度,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开展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所有查阅工具查看相关报道),或者是从前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等,为学生介绍物件或建筑物的由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降低知识点混记的概率。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总复习,为学生及时梳理知识结构。但是教师不能在高三历史的总复习阶段大量做相关知识的类型题,勾画其中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学会有效地利用“四步法”教学把全书中的知识结构完善,并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的知识。

篇(10)

高中历史知识在内容上与初中历史相比,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更多、难度更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的难点、重点问题,高中历史教师一般都选择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法,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面对繁多的历史知识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设下了障碍。我在历史课堂的讲解中,经常通过信息化技术教学法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横向延伸,通过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增加知识的兴趣性,提升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我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学习,认识到洋务派思想对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来增强学生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理解。本文在历史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降低对课本知识的记忆难度,我在课堂上将知识进行了横向延伸,通过信息技术的创设,导入了和反映当时历史事实的影像文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借此提高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提高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纵向延伸,强化知识串联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真实反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明事理通古今,增加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高中历史教师普遍使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精神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枯燥的知识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我在历史课堂上,常常将历史知识进行相关的串联,使学生通过知识间的关系加深自己的理解,避免了因时间的推移而对知识产生记忆模糊的现象。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中,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理解的地方较多。需要学生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理解第一帝国宪法的内容。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学习起来很困难。我对课堂时间的安排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将一定的时间留在了对学生的纵向内容启发上。如:我在讲解完本课的内容后,将前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三节课的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对比出西方国家政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对学过的知识串联分析的能力。

三、反向延伸,提升思想高度

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学生的年龄关系,其在思想上已经趋向成熟化,因此,学习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其在问题分析上熟练掌握唯物主义精神的运用能力,让其看待问题更加理智和客观,使其在今后的道路中少走弯路,让学生的思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创新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反向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让其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事件的瑕疵,养成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主要是对后国人向西方学习新知识并急于改变我国当时的状态的历史情况介绍,本文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了解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但是学生很少去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是注重知识点的记忆。我在讲解结束后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当时的社会中,如果没有维新变法思想,那么会是什么情况呢?闭关锁国和学习外国的思想,哪个更有意义?我们该怎样去看待师夷长技这一现象呢?”通过反向思维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培养了其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不只是为了面对高考,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明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让国家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流传,让每个学生的骨子里都流淌着爱国的血液。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师生中基本普及,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在这种环境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式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成为教学的新模式、学习的新方式。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的微课应运而生。微课的出现和应用,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植入了新鲜元素,如何更好地运用微课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引发了一线教师的探究。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视频课。其特点有三:一是时间短。为适应学生学习思维和认知的特点,微课时间不长,一般为5到8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精简和碎片化。微课将完整的课程进行碎片化处理和设计,只突出教学中的一两个知识点,一般会选择重点、难点或者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三是资源简化,传播便利。微课容量较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方便在线学习,也方便下载到移动终端。

微课是适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成长特点而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起到对历史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众多历史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更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载体和平台。微课虽短,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微课的制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的需要。微课的制作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将微课恰当引入教学中。

1.课前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既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又是先学后教,有效实现“翻转课堂”,提升课堂效率的支撑。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下,课前预习往往是教师通过布置课前学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来完成。由于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文字阅读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历史史实,预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课前预习采用微课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课前预习采用微课模式,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适合学生提前预习的知识精心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课中,通过对本课课程标准研读、课本文字剖析和高一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最容易混淆、疑问较多的知识点是“”和化运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避免课堂知识过多而忽略了核心主干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制作《“”和化运动》预习微课,突破“”和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制作微课时,教师要运用相关的图片、数据、视频资料等,将“”和化运动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形象、直观、全面地了解这两个运动的基本史实,对课堂上的学习和深入探究充满渴望。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时,难免会产生疑问,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适当的课前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课堂,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创建更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课前预习微课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手段,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理解、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舞台,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学效率。

2.课堂

在目前教学大环境下,学生大多数的学习都集中在课堂上,学生课后时间有限,基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提前观看微课视频,如果完全将微课的学习放在课前或课后,无形之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使用情况教师难以完全把握,实际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另外,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采取了专题式的编排方式、知识容量大、时空跨度大,而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设置的课时相对紧张。传统授课的模式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面面俱到,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是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手段。在使用微课时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原有微课教学主要放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的常态,使学生真正有时间、会高效应用微课学习模式。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制作简短的微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主要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背景、确立和发展、意义等基础知识,在学生学习了这些知R后,教师再引用史料进行三个难点知识的思考探究,并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微课的课堂应用,能帮助学生解决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学案的疑问,梳理简明易懂的核心主干知识,建构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增加课堂探究重难点问题的时间,真正成为高效、生成、互动的教学新模式。课堂微课不仅适用于新授课,而且也值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复习课。教师对于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和练习的比例感到困惑,一直在找寻两者的平衡点。教师在复习课中可以利用微课课堂教学复习重点知识,让学生识记基础史实,进而形成逻辑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后

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对于知识繁琐、记忆性要求较高的高中历史学科而言,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课后的复习往往会被大量的练习所挤占,学生容易产生复习即做练习的误解,而忽略了知识的积累和理解,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微课的出现让教师课后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增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后复习、练习和延展知识的需要,制作个性化、多样化的微课辅助课后复习。复习型微课要侧重于知识巩固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加史实的积累,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的整合和记忆;拓展型微课要针对课程目标的重难点进一步阐释和解析,让学生深化学习和透彻理解重要的课程资源,以及拓展延伸课堂时间未能完全涉及的众多史实,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更新史学理论,提升学科素养;作业讲评型微课要讲评课后练习,学生及时自主解决疑问,提升做}能力。微课的应用克服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无法多层次兼顾的缺点,较好地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选择。此外,微课可以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上,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有助于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更新学习方式。

三、微课资源库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正在逐步成为新常态下教师辅助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更多的教师加入微课的探究实践中来。然而,单一的、零散的微课既不能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又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微课资源库和学习平台的建设呼之欲出。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避免微课资源的无序开发和重复浪费,势必对历史教师建设微课资源库和学习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庞大的高中历史微课资源库,其建设任务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它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结合本地区本校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整体规划结构框架,细化知识点谱系,确定资源库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随着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正在逐步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将历史知识的传授集中于课堂教学,知识的“酶化”集中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未来的历史教学和学习也将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需要课内外精品课程资源作为教学辅助。通过微课的有效利用,教师经历了“研究―实践―反思”不断循环的教研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开拓了视野,还实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成长。个性化、多样化的微课,完善的校本历史微课体系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将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