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城市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 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 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 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 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 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 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 结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世界各个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厘清。也就是说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二)可靠传递
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三)智能处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四)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一)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
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如图1所示)。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
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三)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五、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汇报,2011,12
[2]张毅,唐红.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8
[3]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6]本.物联网综述(1)[J].有线电视技术,2011,1
[7]胡宝钢.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国脉互联:中国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本质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1引言
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需要新一代技术作为支撑,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有助于完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核心是关键支撑技术,因此要加强对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并和城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有效运用。
2智慧城市的概述和特点
2.1智慧城市的概述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了更多新技术,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将其应用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对技术整合实现智能化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化智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近几年,智慧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都展开了研究,并得出了重要结论,对于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由智慧地球理念发展而来,是将现代技术与城市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很多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IBM认为,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利用新技术,准确掌握城市运转状态,并且对城市中的民生、教育、医疗等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创建出美好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1]。很多人容易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混淆,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数字城市以城市为对象,以数字化、虚拟化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将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数字模拟,并直观展现在人们面前。智慧城市则是将城市中的各项活动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可调节、灵活性等特点。智慧城市运用各种先进设备将城市的人口、交通等信息录入系统对象中,并快速、准确获得城市各要素信息。通过分析后,构建出各类模型,以模型为指导,为城市各类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目前,智慧城市正在快速发展,我国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了详细计划,并在稳步推进。智慧城市最大特点就是智慧,为居民创建出智慧生活条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
2.2智慧城市的特点
全面覆盖的信息感知网络,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信息,为了及时真实地了解城市现状,要及时、全面获取信息,对城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从而有效应对。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网络要覆盖城市的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可以收集不同类型、性质的信息,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大大提升了智慧城市信息收集质量[3]。多种网络的融合。在智慧城市中,包含了大量的网络,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要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城市的巨型网络。通过网络之间的连接,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共享。不同网络之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形成互联互通的大网,可以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并形成强大驱动力。多种资源体系协同共享。以往城市中的信息资源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中,呈现出零散的特点。在智慧城市中,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在协同共享的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进行操作,对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利用价值。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各项资源可以实现协调统一调配,彰显出更高的价值。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智慧城市信息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是决策制定的参考依据,智慧城市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系统要对不同需求及时做出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智能处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提升其利用价值的有效方式。信息经过系统内部处理后,形态会发生改变,应用更加便捷,价值更高。
3智慧城市关键支撑技术及实践
3.1关键支撑技术
3.1.1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起城市的神经网络,充分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感知技术,构建出智能化物体的互联感知网络,感知实现了城市的全覆盖,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到数据中心。
3.1.2宽带互联网技术用来构建高速信息传送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将城市产生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数据中心。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信息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及时收集并利用,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1.3云计算技术构建出城市的信息中枢系统运行平台,平台上有很多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了便利。计算资源和能力隐藏在云层后,城市数据中心是虚拟化的,将大量服务器、平台进行虚拟操作,通过共享提升利用率[4]。
3.1.4大数据技术建立起城市综合数据库,其中包含各种数据。例如,城市环境数据、运行数据等,内容非常丰富,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出其中的潜在价值,为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城市中各种信息的感知、处理能力,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体现出智慧化特点。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撑,因此要不断创新技术,保证技术运用的先进性,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3.2技术实践
2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应该重点从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规范其设计的基本理念,提升其设计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保障智能建筑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具体来说,就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来说,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进行具体的设计,即先设计好整个建筑项目的分系统,然后再综合成为整个的建筑项目整体,而就智能建筑的设计来说,应该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应该针对整个的智能建筑整体进行有效地规划设计,进而才能够对于其分系统进行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建筑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想通的,即在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考虑如何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3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其智能化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来说,充分的应用各种门户技术以及优化访问模式是极为必要的,就当前的智能建筑设计来说,其在具体的访问模式设计上应该优先选择B/S访问模式进行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4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要选择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比如充分的运用Web服务以及IP以太网等进行集成平台系统的构建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并且还能够对于智慧城市的融入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5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当前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应该充分的运用这种云计算技术,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促使其更好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融为一体。
6加强对于维护平台的构建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运行维护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智能建筑使用的效果和水平,一般来说,对于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进行建设,这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许多城市依托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东部沿海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规划也纷纷推出,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理念、特点及其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2.1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这就必须具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等智慧的要素。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更聪明,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它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无缝连接,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2.2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智”在哪里?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句话[3],即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协同运行、智能服务和激励创新。这6个方面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现实城市的全面、综合透彻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实时感测,就不可能有面向现实城市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没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的全面互联并实现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和存储,就不可能发挥透彻感知的后续作用;没有对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深度整合,就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也不可能提供一致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基于网格环境的城市各个要素、单元和系统及其参与者的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没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没有激励创新机制,就不可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技和业务创新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验平台,也就不可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3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两者一脉相承。数字城市是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慧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这里,使用“演化”一词是采用隐喻方法,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数字城市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4]。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存在物)的“数字空间”,而智慧城市则可视为“数字城市”的“智能空间”,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由数字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物联化、智能化,是现实物理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物联网智能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无缝连接、相互叠合构成的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从工程角度看,“现实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属于工程活动的范畴,由“现实城市”工程到“数字城市”工程再到“智慧城市”工程,本质上是工程演化过程。城市建设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化的城市,数字化是基础,智慧化是灵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建设好了数字城市才能建设智慧城市,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具有并行性,所以智慧城市也可以称之谓智慧数字城市[5]。
3数字城市如何向智慧城市演化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智慧基础设施层、智慧服务公共支撑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等组成。图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可知,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有以下3个关键技术。
3.1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技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时获取现实城市各类信息的基础。包括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的传感器网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连接被植入城市物体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传感器形成的物联网获取的感知、感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进行整合处理并存储管理。没有实时、动态的现实城市的海量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网络与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3.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智慧城市海量数据处理的智能平台,对上提供虚拟支撑,包括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给用户。“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你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
目前大规模城市化已经成为现在城市发展的趋势,那么如何在大规模城市化中确保食品、药品、以及人的安全,构建安全有效的监控网络,;如何满足人们在教育、卫生、医疗方面的需求,科学有效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如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何快速应对城市当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当今大规模城市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这个社会的要求,这时新一代的只能技术和信心技术走入我们的实现,让我们对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在城市建设的必要的内容。
一、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指城市向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的基础设施,让城市管理变的更加简单、有效。为城市生活的居民提供一个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让城市具有智能协同、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感知的特点。实现对城市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新技术的兴起,智慧城市的实践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技术解决现在大规模城市化中的问题,全面提升城市在民生、政务、产业方面的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具有移动终端、RFID、传感器等等智慧化模块的末端设施,通过短距离通信、有线长距离或者无线和设备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满足智慧城市对城市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将城市设施中无处不在的智慧化传感器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实现物联网和“数字城市”的融合。对教育、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政务、民生等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智能化的决策支持,让智慧城市真正做到“智慧化”。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还需要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它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所谓云计算以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为基础,让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求,从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词中获取与之相适应的软件服务、存储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提高对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架构
智慧城市是由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数字城市相互融合而产生,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系统的、庞大的物联网,将感知设备应用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并通过后台强大的计算机完成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进而实现智慧城市给城市的服务和管理带来的巨大改变,如下图1所示,智慧城市架构可以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智慧英曾、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层、感知层。
其中感知层通过具有RFID、摄像头、传感器等模块的设施收集信息,并将这些设施收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并包含了涉及各个行业的专业数据库,能够为校园、环保、交通、政务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提供数据信息上的支持。传感器终端将收集的大量信息传输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过传入信息的整合分析,进而实现智慧城市应用的智能化。在传统的城市架构中,其具有的硬件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在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中应用云计算,让云计算为智慧城市服务,很好的解决了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
智慧城市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共享和高度整合,而云计算的特点就很好的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因此以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基础的智慧城市架构如下图2所示。
该系统主要有云安全层、智慧城市运营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层、云服务平台及应用层、门户层组成。
1.云安全层 云安全层涉及智慧城市的方方方面,确保智慧城市中应用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
2.智慧城市运营支撑体系 该体系是针对智慧城市应用的新特性建立的,保证了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正常的运行。
3.基础设施层 智慧城市是基础设施层的底层,云计算基本架构为基础设施层,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资源,另一个是只能接入,其中基础资源是建立各个行业准也数据库,各个智慧城市应用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存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高低协同和共享。智能接入包括基础通讯网络和物联网感知设备,保证智慧城市应用系统的接入。
4.云服务平台和应用层 智慧城市的中间层是一个云服务平台。主要针对智慧城市应用系统而设置的,在这个服务平台上不但可以实现城市资源信息的共享和管理,还可以一些智慧城市应用,除此之外,依靠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主要表现在三大领域,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政府。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的智慧城市应用,满足各个领域对信息化提出的各种需求。
5.门户层 门户层是向用户、企业以及政府展示各种智慧城市应用成果,同时这一层还为城市居民感受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各种智慧化的城市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拓展和延伸,物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变的更加互联互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网络终端存储和计算能力都无法满足需求,云计算技术强大存储、计算、信息整合能力,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实现了对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储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需要云计算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让智慧城市真正“智慧化”。
结束语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就需要需要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使得原本无法实现得城市服务和管理得以实现,让城市真正“智慧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而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而雾霾天气、酒驾醉驾、街头暴力、私人信息泄露等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对传统城市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智慧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单向命令和服从的管理模式,拓宽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阐释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它不仅包含对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协同运用,也包含更多的知识利用、环境建构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以及对人本价值理念的承载。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智能协同、全面感知、市政结合的城市治理运行方式,达到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益,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智慧城市的突出内涵是赋予了城市以生命体属性,并以城市生命体属性为基本视角来完善社会治理。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应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是长期发展战略与中短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结合;第二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的网络通信系统;第三是适宜的产业创新投资环境;第四是完善的医疗救助和社会福利系统;第五是健全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娱乐设施。智慧城市是一个融合了人文属性、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的整体概念,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由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内涵所决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必然选择。第一要体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柔性化。即要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人情味,通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互动,促进人的自律自控和自我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充分运用既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智慧城市管理所主要依托的管理模式。对城市各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关键点。第三要坚持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当为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渠道,降低市民参与城市决策讨论的门槛和成本,推动城市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完善城市管理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改变以往静态城市管理的状态,将每一个城市构成要素的运行情况都能被实时感知和记录,做到由被动不救到实时处理的转变,实现城市的动态化管理。
2、优化政府组织体系,改革政府工作结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变革,首先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变得更为透明和开发,形成一种在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交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化城市管理模式,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与时代适应性。其次要进一步变革政府权力体系。变革政府权力体系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有效社会治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直线式权力关系的弊端,重点处理好集权与授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管理政策的有效运行。再次要着力改革政府工作结构。要实现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智慧化办公手段和智慧政务系统,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业务效率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
3、引导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行为,更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主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政补充作用。企业通过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局限和不足,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管理参与度。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成熟度。再次,要充分发挥公众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人公作用。公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智慧城市下社会治理的开展要建立与公众的合作关系,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结语
智慧城市是和谐社会理念下,伴随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便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拓宽了公众作为城市主人公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渠道。对于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城市的幸福感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云计算与移动总经理朱绍康看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切记急于求成,“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十分复杂,无论是从城市规模还是人口数量来看,想要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建设一个大而全的智慧城市,并见到非常大的效果,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对城市的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看一看什么是对这个城市最有帮助的?“如果大家都认可,而且也确实对大家有确实的好处,这样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朱绍康介绍道。
城市该如何转型
在为吉林省辽源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时,就明确地体现了这一思路。辽源市有130万人口,它是国家第一批认可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辽源市曾经是一个煤矿城市,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整个城市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显然,当城市资源枯竭以后,城市必须要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业,否则这个城市就变成了只是行政区划而存在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辽源市又该如何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呢?
“在开始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时,我们更关注一些更细致的、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方面。例如,我们把辽源的智慧城市切成几十个小的方面,比如说做零售管理,就要让辽源的525个烟摊、427个小卖部都要感受到因为做了这件事情他的经营容易了,工商管理方便了,手续简单了,每个商户都感受到这么一小点,这个服务就有人用。再比如说交通卡口设施,我们过高速公路的时候可能突然一个闪光灯,只是把你照下来,每个关键路口都有这样的设置,当出现了刑事问题就可以抓出来,在几点几分什么车辆通过了这个路口,根据不同点推算出这辆车去了哪儿。这样的用途平时大家可能感受不到,但万一发生了恶性事件,那么公安、刑侦部门就可以感受到做事的方便和便利。”在朱绍康看来,当你从一个一个方面、每一件小事做起,踏踏实实用15个月-28个月做立竿见影的小项目的时候,就发现整个城市管理逐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部分智慧城市的理念也得到了实施,“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朱绍康又一次强调说。
IBM在辽源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如何和当地的产业相结合。说起产业,每个城市可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以辽源周边的城市为例,长春和吉林市集中了大量的现代化工业企业;通化则聚集了一批制药厂;延边则以边贸为主。那么,辽源市在煤炭资源枯竭后,城市的产业定位又该如何选择呢?
事实上,现在很多城市在寻找城市产业定位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城市的同质化也很严重:建设新城、新区,修更多很漂亮的学校、艺术馆、喷水池等等,看起来城市确实很漂亮,也就是所说的”有城无产”。但这显然不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做智慧城市一方面是把这个城市建设的更好,让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都感受到生活的便利、经营的方便、管理的有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把自己的城市打造成样板,衍生出一堆小公司和产业,然后向其他城市复制,最后把这个城市打造成长春、沈阳都市群外的二线卫星城,而这是要有自己核心产业的。”朱绍康分析说,“而在辽源市,我们找到的是农业。而IBM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产业和技术的结合,让产业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
众所周知,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辽源市也有同样的优势:例如各种农作物、各种野生产品,还有漫山遍野的猪。这些猪都是纯绿色猪肉,但没有很好的流通渠道,这些绿色猪肉的价值并没有在得到足够的体现。
“如果你经常去农产品市场,可以看到白条猪肉一公斤18.8-19.8元之间,而超市里销售的绿色猪肉,至少要40多元一公斤,但还是有很多人购买。两种猪肉的价格有很大的差距,但由于没有任何手段来识别是不是真正的绿色猪肉,所以辽源市所生产的猪肉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朱绍康坦言道,而如果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在屠宰、饲养、流通、运输、切割和销售阶段,把有机农产品和非有机农产品区分开,同时又能够全程追踪,让每个消费者用简单的手段,比如说每块猪肉上有一个二维码,可以查到它的相关信息,“如果每一块猪肉都能够追索到这些信息,这样就能够认可它的价值,高端产品就可以实现高端价值,农业大省也可以变成农业强省。这也就是IBM通过技术手段来帮助辽源市提升传统农业产业价值所做的事情。”
技术的价值:拉动产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