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有大段的人物形象描写,这些描写能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清楚的认识。而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到人物的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黛初次见相见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宝玉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情目。”这两句画出了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眉尖微蹙,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
二、画眼睛艺术,表现人物性格
凤姐是《红楼梦》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反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对她的眼睛描写就集中地表现了其性格特点。
三、画眼睛艺术,表现人物的灵魂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词语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分类,当确定该词的词性以后,该词在所在句子里的位置与用处也就有了明确的界定。例如,名词一般在一个句子中会以主语、定语以及宾语的形式出现,而动词的定位就只能是谓语,而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是定语或者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本该是有明确定位的词语,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舍去原来的词性,而被赋予另外一种词性,产生一种新的含义。这种只在文言文中出现的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叶,语文大师陈承泽就第一个提出了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概念,其大意是一个词在文言文中不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临时使用法,它是相对于这个词的原意而言的。王世征先生在此之后又分析了当时大量的文言文课本,摘抄了一些他认为错误当成词类活用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此才将词类活用的含义逐步加以规范。文言文中一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对于判断该词是否属于词类活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不同时期文言文的词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么词义增多,要么词义删减。所以这给高中生判定一个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增添了不小的难度,这也直接让高中语文教材与有关的辅导资料在针对词类活用的解释时出现偏差。
二、词类活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苏教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语文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开始关注到高中语文课本中词语活用这一问题,同时也针对这个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其中主要有词本用和活用之间的辩论,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等众多方面。
1.文言文中词语的本用和活用的辩论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有很多原来就是本用的词被误解为活用。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里,这里的“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释义是驻扎,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军队的宿营原本就是用战车组成一道围墙,以此作为临时行营,所以“军”在这里的本义其实就是动词,释义为“驻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卢元等语文大家主编的刊物《学生文言文词典》中。“军”这个词的解释含义当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驻扎”的意思。根据上文所举出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确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本义,就能很轻松地判断这个词在某个语境当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当下,判定词类是活用,还是本用,一般是采用词频计数法。陈承泽先生通过查找翻阅各类历史文献,整理出词语在一个句子中含义的分析,以此判断该词是否属于活用。但是,一些语文学者也表示,使用“词频计数法”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左右(如文献质量等),且在判断中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何才可以系统地鉴定该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属于活用,仍然存在众多分歧。
2.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
不少语文老师发现,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搞不清楚,如何区分也就成为难题。例如,在高中课文《鸿门宴》中“数目项王”的“目”字,在文言文中不但有名词的意思,而且也常做动词使用,解释为“注视、观看”,也有“用眼色表达态度”的含义,这就是兼类词。在苏教版语文课本当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词的兼类和文言文词类活用含义的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时间的变化导致了词语意思也有所变化,部分词在某个朝代是多义词,但是随着岁月的不断更替,有些文言文词语的部分词义会改变甚至消失。因为词义产生了改变,这让一些词的所属词类也产生了改变,导致古今词语的混淆,弱化了文言文当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区别,造成学生在辨析上出现困难。当下,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的区别标准,比较统一的判定方法是词类活用最明显的特点是拥有临时性,而词的兼类在某一段时间当中出现相对稳定。但是往往到了实际的操作之中,因为无法形成一个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分辨什么是“临时性”什么又是“相对稳定”,故还是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发生。例如,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曾经写到,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衣”与“冠”都是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该文献介绍之中又说道:“衣”字在古文之中有穿衣的意思。所以,正确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对于学生甚至高中老师而言,都有一定的困难。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性较低,学生阅读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步,实现真正新课改提倡的“高效课堂”。倡导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跳出以往教师逐字逐句地讲,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事半功倍。
一、构建“高效课堂”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较多,这些文言文经典篇目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需要当代学生去学习和传承。可是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普遍感觉文章晦涩难懂,并且觉得好些教材文本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枯燥无味,因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成了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课题,本文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常识性的研究。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点:一是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字、词、句、疏通文意自然是基础;二是让学生欣赏文言文;三是感受文言文,了解文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
(一)发挥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体会文言乐趣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体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文本,把文言文作品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努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是文言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的改动,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在问题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学生从基础知识感受文言文独特魅力
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相比,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大特点。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有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对文言文进行分析理解与归纳综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四)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言文的表达非常简洁,其蕴含意境却深远绵长,形象塑造生动而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和鉴赏,体会文言文中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魅力。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重点学习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深刻地认识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知识。很多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教师要合理知道和启发学生去理解和思考别具一格、构思新颖的修辞手法。
(五)熏陶感染,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态度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文言的情境,使学生被文言文所熏陶、感染,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深入到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地学习中,感知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智慧,体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视频,可以让学生在一定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内涵,感受文章魅力,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文言文相对其他文本,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想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充分地多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使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能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通过分析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其次要通过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熏陶感染,使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创新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更大进步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句读,而且要教会学生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悟情。面对当今普遍功力浮华的教育形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自己的原则。为了让语文文言文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简化、创新课堂形式死和势在必行,优化、务实教学内容迫在眉睫,培育、提高课堂的趣味更是成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虽然艰难,但我们得努力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件前承后代、后开未来对额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慧.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年7期.
在高中语文中施行个性化的阅读模式,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性格,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接受语文知识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高中语文中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从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知识学起,按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课本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够明白课本中内容呈现的多元化,同时要理解每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并能够读懂作者的意图。
3.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作品及作家的具体介绍,了解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同时还要掌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对文章进行构思的。通过阅读,再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感受。只有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
4.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干巴巴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教学安排,老师让学生阅读,学生在下面东张西望,认为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使更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
5.与以往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是比较活跃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说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逐渐适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有的高中语文老师却把教学的方法弄混乱了,借用了一些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但教师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就使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6.高中语文课堂上过分的热闹,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处于非常高涨的状态。课堂上的气氛的确热闹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表面的热闹,只是掩盖了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的思想状态,学生并不能从这种无效的探究中有所收获,这种方法只会使课堂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个性化阅读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高中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语文阅读的方法,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语文课本,并且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给学生文化知识。
2.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开放的,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就应该制定好语文教学目标,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目标教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总体思想和规律。
3.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有所了解,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并且不断的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得到成长。
4.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老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语文学习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水平和学习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带有着一些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然后再编制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感悟到语文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5.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感受,并且加深理解,要不断的在认知上获得一种能力,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处于活动的状态,我们的手、眼睛、大脑等感官是在进行相互的协调,是主要的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是锻炼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并且要对课文进行熟读,反复的阅读。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多多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阅读的语感,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语文,加强学生的语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抓好语文课本,引导学生们精读教材,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谢银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的基础用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辅助学生进行文言学习的手段方式[1]。当前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文言基础的考查,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文言文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致较低;第二,文言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忽视相近字词的对照辨析;第三,教学内容局限课本,文言文拓展范围较窄。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其教学措施的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背景知识介绍,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总结与归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可以基本了解苏教版在文言文单元设计中以文章内容为单元选择与编排的标准,同时遵循以文育人的编排原则,注重文章的人文情感及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单元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作品的背景,对文章的时代信息、作者情感及人文意义进行深入探寻[2]。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背景导入,丰厚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同时以淡化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时代跨越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编排了文言文课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变化,反映作者对历史发展循环往复的感叹,借此警醒唐朝的统治阶级避免重蹈覆辙。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写作环境,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杜牧所生活的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大背景下,杜牧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其主张的巩固国防、加强统一、富民强兵等政治理想落空后,杜牧针对唐朝的统治阶级写出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此警醒统治者正视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背景导入,学生在课前对该文言文形成初步认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点字词对照,细化课程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注重内在的人文价值及情感态度,在内容方面,对文言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弱化处理。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梳理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辨析能力,包括字义、字形、词性等。具体可通过对照比较教学,指导学生对带有共性的词句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帮助学生审视并解决在课文学习中存留的问题,继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活动,最终实现对课文的透彻理解[3]。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编排文言文课文《师说》。该课文重点词句较多,具一定糅杂性。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可将字词句进行对照比较,梳理知识点。例如可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对照比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词,古义中代表“用来……的”,而今义中为因果连词;又如对一字多义进行对照比较:“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为名词,意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作为动词,代表拜师求学,在最后一段“吾师道也”中,同为动词,但意为流传。教师通过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比较对照,帮助学生树立课程知识,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资源利用,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科学技术已不断应用于高中课堂,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目的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易产生疲乏心理,为集中学生精神,教师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4]。根据文言文内容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81-01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对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其教学有效性极低。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对于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 正确诵读,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 巧用多媒体,活化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学好高中文言文,不是学生背诵几篇经典文言文就行的,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目的。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加强课前预习,重视文言文的朗读,主动学习,注重积累。
一、教师的有效教学
高中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扮演好主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
高中文言文教学非常不易,所以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同时,教师还要翻阅相关资料,补充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这篇文言文的目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滕王阁序》堪称其中的经典,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笔者把掌握字的释义、基本的句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背诵其中的经典语句等确立为教学目的。
当然,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就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完善,使教学顺利进行。
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形式来实施教学,利用巧妙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古代的一员大将,有两国强兵来袭,你会选择什么策略来退他人之师?是像张飞一样喝退强敌,还是坐以待毙?”这个问题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待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笔者趁机说:“姜还是老的辣啊。在当时,一位老叟,不费一兵一卒,智退两国熊兵。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用什么计策来退兵的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看看烛之武老人是如何做到的,他有何高明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烛之武的智慧所吸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全神贯注地跟随笔者的思路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
1.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可见其的重要性。因为高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句子,其中有些词有多种释义,甚至一个字都有十几种解释。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难以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难以适应教学节奏,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告诉学生预习的重点,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独立理解的知识点,应做上标记,以便于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2.引导学生朗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障碍。大多数学生“望文言文而胆怯”,“望文言文而却步”。一方面,与文言文和现在的语言相差过大有关,制约着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文言文理解存在局限;另一方面,与教师过分强调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有关,教师担心学生不懂而包办代替,每篇文言文都帮学生一词一句地翻译,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其实,通过合理安排早读,不仅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利用早读这个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早读成为课堂的延伸。
第一步:教师指定一个阅读材料,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些阅读材料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但篇幅一定要短小,内容难度不要大,适合学生的理解。难度稍大些,但有较多的注释也可以。学生边自由朗读,边对应注释自行理解,这个时间安排在15分钟。
第二步:教师在文段中找出三个句子,让学生用练习本来完成对这些句子的翻译,教师课后检查,这需要5分钟。
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翻译进行订正。
让学生多接触,多学习,多运用,日积月累,文言文学习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背诵默写的平台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编写者对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背诵的重视。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心理学知识告诉人们:清晨,人没有前摄抑制,此时记忆一些识记类的内容较为容易,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如果科学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有利于巩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识记背诵的内容,使早读课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
第一步:教师选定一个背诵材料,让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进行材料的自我试背,这个时间安排在15分钟。
第二步:教师在文段中找出一些句子,在句子某处留下空白,让学生用练习本来完成对这些句子的默写填空,教师课后检查,这需要5分钟。
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填空的情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默写进行订正。
“少则得,多则惑”。在记忆过程中,材料少了就容易记住,多了就很难记住,所以每个早读安排的识记材料不宜过多。为了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还应该及时复习,趁热打铁。与其等已经遗忘了再去重记,不如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因此教师对学生交来的默写,要及时检查,及时发回,及时订正,且要求学生抽时间多次重复。
三、美文欣赏的平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感受与鉴赏”方面的要求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