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0 15:37: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篇(1)

一、学法指导,得体有效

首先在于教师深入剖析教材,透辟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例如,针对统编教材第九册《再见了,亲人》一文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深入地剖析,把握了教材具有鲜明的三个特点:一是文情并茂。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荡着千万人的心。二是典型动人。作者细腻刻画了主要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表达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个中心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三是结构严谨。课文前三段都采用了基本格局和学法指导的基本程序,即凭借典型段落激情入境,精心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结构,揭示行文规律,体会文章内容的感情,水到渠成,归纳中心,扎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求解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再见,亲人》语句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感彩,为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词句的品味,引导学生深刻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达到领会中心思想的目的。词语的品味: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三、鼓励质疑 发展智力

(1)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组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他们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引起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初读课文时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第二遍阅读时,思考:“小鱼、老黄鱼、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给它?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第三遍读课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5-02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针对就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还要针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从语文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学生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从入学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个过程都不能缺少与人交流和口才训练,以及就业的需要。作为现代社会的学生,新的思想和见解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而语言的感染与说服则是重要核心。

一、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属于一种外在的表现能力,是通过有声或无声的交流,对自己的观点或情感等进行表达的一种能力。一般分为口语和书面两种。前者在对他人说话的意图进行理解与反馈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表达自己当众说话和朗读,以及观点或看法等能力;而后者是文字和写作两者综合的能力,该语言能力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周密细致的逻辑思维,以及成熟的思想意识。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思考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校内生源比较狭窄,多以本地学生为主,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讲普通话,因此,造成学生不敢讲普通话,或害怕因为自己普通话的陈述不够标准,而引来其他学生的嘲笑。同时,由于学生缺乏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旦遇到老师提问,学生就喜欢低头不语或是沉默寡言,甚至回答问题的时候词不达意,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经常出现用词不当和乱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使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被学生使用,并逐渐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很多词已经被学生作为书面语言被应用。

2.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和应用情况来看,由于说和写是培养学生应试和就业,以及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培养语言能力中的说和写就变得更为重要。作为书面表达能力的应试能力,其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作文应试的重点,它不仅决定着学生应试过程的成功与否,还决定着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口语表达。

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手段

1.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首先,利用语文教材来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语文教材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不仅能够在语文阅读课和基础训练课中,编排交际训练,还能够在丰富的语文教材内容中,激发学生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

其次,根据高职学生口头表达的情况,通过创设交际情景进行训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就业培养为主要目标进行交际情景的创设,从锻炼学生的胆量开始,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技巧进行培养。例如:要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讲述与教育有关的故事、模拟求职应聘,甚至讲述自己日后的学习计划或参加各种辩论赛和朗诵比赛等。将实际求职交际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与求职相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和进行语言交际的欲望与热情。

最后,通过组织与社会相关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学生常常喜欢一些妙趣横生、具有哲理意义的故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勤奋好学和诚实勇敢的人物故事,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下,要求学生对该故事进行复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训练,还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录谈话的经过和内容,以达到训练目的。

2.进行语言能力拓展的训练

语言拓展训练结合了典型的情境和活动方式,以磨练学生意志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为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利用语言拓展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拓展的方式有五种:演讲式、专业式、活动式、辩论式,以及合作式。由于目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缺乏主要表现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质量差,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挖掘丰富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轻松愉快的预演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和加深知识,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培养多注重专业知识,常常忽略文化课程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积极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切身感受语文实践环节带来的魅力。

在拓展式训练中,辩论式训练与合作式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听力和组织口头表达能力两方面得到提高,还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延申到班级干部竞选的活动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项多样式的竞选辩论赛,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设学习氛围,在激发学生对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激励,以及共同进步。

3.感官和角色朗读的训练

感官训练是通过语言对自己思想进行表达的训练;角色朗读训练是在感官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文课文内容再创作,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选用一些诗文和散文等课文内容制成朗读音乐带或配乐录音带,播放给学生听,在每一次的课文欣赏中,学生都能不知不觉的进行模仿和讨论、分析等方面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组织或鼓励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在观看“新闻联播”以后,轮流进行新闻播报,在养成好的听、说习惯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口语和听力的表达能力。又如:选择一些有人物情感表达的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这样一来,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与对内容欣赏的能力。

4.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书面考核,忽略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模式与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主体教学为主,多注重学生在能力上的培养。

其一,为了能够适应对当代社会人才的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评价体系教学文化为主,在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后,从知识和能力,以及智力等方面训练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敏捷与严密,口语方面的伶俐。由于笔试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偏向读、写方面,忽略了说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学习的测试评估标准要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测试。

其二,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而目前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针对的训练多注重读和写的安排,很难满足学生听和说的训练要求,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课程教材外,还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语言训练课堂,从生活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练习说话,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三,由于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教学双方的互动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以被动的听来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说的自由,造成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知道怎么说的现象。随着新体系教学的转变,将打破以往学生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说为主,开展一系列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活动,多提供学生语言活动和思维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情绪,鼓励学生勇敢开口说,乐于说,让学生在感受说话带来喜悦的同时,克服心理的自卑与胆怯,临场不乱的快速组织和驾驭自己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或劣势。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拥有好的口才是展现自己才能的必备能力之一。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助于弥补学生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实际语文教学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成为目前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为主,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与创新式教学的方式,从各方面深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美荣;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J];广西教育;2009年27期

[2]黄国荣;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我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3]王海宁;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J];时代教育;2012年16期

[4]王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篇(3)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04-01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教育都是不能回避考试的,在现行体制下这两者可以共存。搞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叫停考试的选拔功能,搞应试教育就势必要牺牲素质教育实乃荒谬之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可以同时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不一定能成功应对高考,但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是一定不能成功应对高考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素质教育之“矛”可以有效攻克应试教育之“盾”。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的落脚点仍然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加强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落实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1听、说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导致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极为低下。语文教学中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肯定不符合“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其实这一能力完全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反映,注意课堂的互动和相互配合,引导、促使学生能专注倾听,作好笔记;能复述、概括一些课文片段或细节。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要求学生回答时声音响亮、表意清楚、正确,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适时地进一步展开讨论,进行论辩,力求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还可以和课外与学生进行的各种交谈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2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进行各类阅读时一定要充分重视阅读的有效性。注意不要过于肢解文章,过多纠缠于一些技巧环节,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能力,文采、修辞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解析,这样学生能逐渐有一个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层进过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才不会被枯燥、呆板、程式化的解读模式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品味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之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趣、艺术等方面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一个阶段性的阅读过程之后进行相应的阅读理解解题训练,适当针对考试实现“无缝对接”,这样的积淀过程可以切实保证学生阅读能力和考试能力的齐头并进。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重拾前人的读书方法,做读书笔记、摘抄、批注都是极好的方法,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最好的阅读积累。具体作法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以教材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同时要有意识地注意积累,大量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获得“互现”、“顿悟”的欣喜;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经典的语句、段落,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应对考试中的字词、句的运用等就能减少失误,对各种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驾轻就熟。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于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篇(4)

作文是在人生活世界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是人们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走进生活的心灵之窗,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作文能力日益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认为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作文基础知识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识字认字能力,以夯实作文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让孩子记住更多的字,这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拼音识字法、部首归类法等。举例如下:在认识“人”时,根据读音“ren”,可以引申出多个字或词语,像“人、忍、认,任”等字,“小矮人、人类、忍受、忍无可忍、认真、认识”等词语,甚至是短语。以此类推,在学习“笑”时也可以按照此类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更多的生字词,增加识字量,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以上是拼音识字法的运用,下面再来看部首归类法。举例如下:在学习“语”时,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言字旁这个部首,然后再把言字旁的常用字归类,如“语、认、试、识、请、谁”等言字旁的常用字,最后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组词、组合短语等。上述两种识字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而识字多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字、词可用,从而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感悟,真情流露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充分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写作背景,体味作者写作的心理历程。

1.从现代文中感受真善美,温暖美好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国家教育部仔细筛选的名家名作,含金量不言而喻,其选材主要围绕“真善美”这一大方向,能够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优秀品质,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里成长。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有感染力的文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引导他们深入文章,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大爱,以温暖他们美好纯真的心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真善美的能力,使其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2.从古诗文中体味典雅风,提升思想境界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分量毋庸置疑。它们蕴含的典雅风韵是现代文无法比拟的,其言浅意深、悠然自在、韵味无穷,语言优美精炼,情感复杂含蓄,这些都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诗文,分析其写作背景,挖掘其内涵,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他们品味诗中的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写出更深刻、更有哲理的文章了。

3.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方法,增强文章可读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作者都运用了较多的写作技巧,丰富了文章诗文内容,提升了文章诗文美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生动准确地传达了思想感情。如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倒叙、插叙、夹叙夹议等记叙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刻画手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从中汲取一定的写作技巧,并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表现现实生活或表达内心情感。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其文章内容,增强其文章的可读性。

4.从阅读中积累优秀素材,传达内心情感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积淀。除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外,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阅读就成了他们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爱阅读,常阅读,广泛阅读,并做好摘抄工作,将自己阅读中认为好的词语、段落、话题记录下来,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这样才能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阅历,让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意可表,不至于内容空洞,语言乏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自改作文,精益求精

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学生的优点与不足都能从作文批改中展现出来。“自改作文”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自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如向学生提供作文修改基本纲要,提供修改较好的文章供学生参考。另外,教师也要针对一些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修改指导,如让学生重点修改语言,把握住作文语言的精炼特点:议论文语言要有理论性,抒情性作文的语言要优美生动,有排比句、拟人句等,而说明文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修饰。通过对这些细小之处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在写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境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基础,加强阅读感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以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而这也将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纽带,人们借助语言文字记录历史、传递文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它深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要想让语文教学目标转换为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或者是教学目标涵盖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教学能力,就应该找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契合点,互补长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精神、领略情怀

初中阅读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在小学词汇量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常识字。掌握朗读课文的语速、感情。会对不同的文章区别使用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学还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

1.提高阅读速度

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并且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应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课外读物。

2.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在讲授教材中的文章时,针对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此种类型的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作者又是运用何种写作方式表达自己情怀的。

3.让学生扩大阅读量

学生阅读量的扩大不但要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有督导,为学生介绍一些杂志,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经常开展一些“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发现阅读能够带来乐趣。要多提倡学生进行有纸阅读,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心无杂念地沉入到阅读的乐趣中。

二、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写、会写、乐写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运用写作的手法记叙一件事情,或表达自己的感情,所写的文章能够做到语言运用恰当、简练,有创意,有想法,在文章中不要出现错别字,还会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初中阶段的写作往往对文章实用性没有太多要求,并非针对某个个体的任务进行。多是锻炼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题目的立意大多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例如,今年的奥运会上,110米跨栏比赛选手刘翔在比赛中的失利就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社会对此争论不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2.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写作

网络是当下初中生最为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写作,对于有新意、有亮点的言论或思想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这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与肯定,不但激发个别学生网络写作的兴趣,还会让大多数学生注意自己在网络中发表言论的写作手法与技巧。这样,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得到了提高。

三、学习语文常识,积累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求学生要了解基本的语文常识知识,例如,短语的结构、句子的成分、复句的类型、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重要作家的情况和著名作品相关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积累语文常识知识,这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语文学科知识范围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最终的考试成绩一般体现不了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要想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知识影响自己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就要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实现教学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2(4).

篇(6)

口语表达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其水平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也是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把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据资料统计,当今社会有一半以上的信息仍然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递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标把以前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这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听说训练是以单向活动为主,而口语交际则是多向互动的,是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口语交际不仅要训练口语交际的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素养及言谈举止中传情达意的能力。

现在的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些学生说话时常常有头无尾、任意粘连、啰唆、重复、没有重点且语病和口头禅较多,不顾中心、条理、语法、逻辑,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活泼、言简意赅。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职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某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忽略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有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场合,较为普遍地表现为“口讷”,甚至被人认为是“木讷”,从而影响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因此,职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普通话训练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为学生设计训练作业,让学生逐字逐词标声调,个别字还要加拼音,此后重点放在读上,或默读,或自由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教师范读;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散文诗歌的名家朗读,如《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别康桥》、《致橡树》。同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通过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打动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然后经常在课前让两三名学生面向全班学生逐个读自己喜爱的散文及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舒展,感情自然生动。读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肯定优点,纠正错误,从而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要求学生在一切公共场合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锻炼胆量。

朗读训练朗读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练习说普通话,又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规范化。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学。”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范读、多评读,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同时,可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朗读演讲竞赛、全省中职学校的文明风采比赛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训练范围。

2.复述训练复述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在复述时根据复述的内容适当地注入情感。

3.对话训练对话是直接进行说话练习的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快速分析理解问题,快速提取和组织材料,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对话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语气时必须顾及语境和谈话对象。

4.倾听训练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必要活动,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总是你说给别人听,也需要你听取别人的话语,这就有必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要端正态度。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走进一座座知识的殿堂。倾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1)精神专注。一要听,即从说话人话语中掌握关键信息;二要看,察言观色,捕捉有用的非语言信息。(2)勤于思考。不断分析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调整自己的预测,善于听出说话人通过话语、表情等暗示的隐性信息。(3)积极反馈。对说话人的讲话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说话人交流目光,恰当地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判断、认识与评价。

5.演讲训练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五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稿,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7)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设下疑点,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由于识字受到限制,所以对于阅读而言很被动。阅读教学本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的过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更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习主导者的老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他符合儿童思维特点,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

二、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流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个性。既然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了个性化的平台,重视个性化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那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开辟课外阅读课堂,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老师们训练有素,但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大多只是布置了事,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检查,因而课外阅读停留在无序状态。学生们的阅读表现为:在阅读内容上,一般用来读各种图像类的报刊图书,最多的是卡通画与时尚类画报,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读了一些作文、小说、散文等;在阅读时间上,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老师要求读才读;在阅读能力上,阅读速度较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概括段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中心、表达自己感受、质疑问难的能力较差;在阅读的环境氛围上,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种种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构多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其次,建立课外阅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都充满希望。

2.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多种途径让家长切身感觉亲子阅读的种种优越性,让更多的家庭走到亲子阅读的行列中来。

篇(8)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是对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便是小学教育,长达六年之久的小学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而人一生都是在获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此可见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关键的。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得到提高和改善,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起到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抓住宝贵的课堂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利条件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在课堂的45分钟里,语文教师不应该以旧的传授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来就很短暂,旧的课堂气氛不生动不活泼,难以对小学生有吸引力,课堂走神的现象便成为难以避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呢?教师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模式,比如“快乐课堂”。顾名思义便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轻松的,而不是没有生机的。只有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来吸引学生得到方法,让学生融入课堂,这样课堂时间才能被真正利用。例如,人教版二年级的《欢庆》这一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演一出简单的舞台剧,然后进行评比。这样的课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口语能力等,学生何乐而不为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十分正确。课堂时间教师要求学生手拿笔,遇到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段时标记下来。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样的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学生长大以后受益匪浅。教师要牢牢记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辅助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是学习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把课堂创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走神的苦恼,从而真正地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人翁。

二、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思维锻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前提

教师和蔼的一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书翻到某某页”“同学们,教师先做一个文字游戏吧”。这样的课堂语言,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有人说,学生都是孩子,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一个简单的成语接龙,改错字等游戏会在上课之始就可以快速地活跃课堂气氛,做游戏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训练反应速度的过程。这样小小的文字游戏时间教师一般可以控制在5~15分钟左右,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教育家指出: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文化。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如此的天然神韵,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竞争精神。把学习变成游戏,以一种创造游戏的精神来学习时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了。对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部分小学生存在识字的困难、拼音不会拼的困难,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存在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识字游戏改善识字问题,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讲自己的阅读收获,比如,优美的词句,也可以是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小说人物等。教师也可以出一些小问题来考考学生,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引导学生可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锻炼了自身的思考能力,也自然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及时纠正小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措施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形成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头疼的事情。在作业中,有些学生写字歪歪扭扭,错别字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导致各种各样的笑话和误会。比如,有一次我在审批作业时,学生将“好像”写成了“好象”,将“照相机”写成“照像机”等等,还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语言和文学语言,有一次学生的日记中写到:“偶今天经历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偶来介绍给大家听一听!”据了解,大部分的小学生家中都有电脑,也会简单的上网玩游戏、聊天等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但在语文学习上有重要意义,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及时注意和纠正小学生容易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不好的学习方法,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篇(9)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景的实践中培养的,没有具体的情景,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置身于有话可说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

1.典型示范,置身情景。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教学对象决定的。小学生阅历浅,语言表达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典型示范尤为重要。据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能向学生作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使学生经常处在口语交际的氛围中,那么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技巧的入门都是从示范开始的,犹如练字要先临帖,绘画要先素描一样。有了样子,就有了模仿的对象。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

2.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如:教学《请到我家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家园,并配以儿童歌曲《我的家》:“看那边绿水青山风景美如画,弯弯流水,几支野花,围着竹篱笆……”稚气的童声感动了孩子们,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轻快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找到好友,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题……

3.寻找话题,聊天促趣。多和学生聊聊他们喜欢的话题。刚上学的孩子活泼好动,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只要耐心坐在那儿,你就会听到小孩子讲不完的小故事、小见闻。教师应常常选一些他们喜欢、熟悉的话题让他们讲。比如“我的一家人”、“我的好朋友”、“我最喜欢的一种水果”、“我喜欢的游戏”等,一听到这些题目,学生们便活跃了,有的学生一边讲着爸爸的样子,一边表演;有的学生一边说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边开心地笑;有的学生一边讲着自己爱吃的西瓜、草莓,一边咽口水;讲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更是争先恐后、手舞足蹈,半点紧张劲儿也没有。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段落和篇章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往往这些内容都是精选的,语言优美,内容简练,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就可以感受意境、加深理解、感知语言。

二是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学生的语言积累从哪里来,就是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来的。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可以丰富积累,提高表达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三是专注听他人说话的习惯。认真倾听既是对他人的尊重的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表一个人的素质。低年级的小学生在专注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加以判断、理解,并渗透于说话实践中。

四是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在现如今的公共场所,在大街巷尾都贴有这样的标语:“请讲普通话。”这是新世纪下现代文明的体现。

五是勤思考、爱质疑、共商讨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见解,大胆质疑。他们年纪小,积极性却很高。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他们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勇气,也学会了理解。

三、活用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训练

篇(10)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组织者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方法的转化。教师要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组织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上。只有这样,学生阅读能力才会得到全面提高,而学生必须依靠手、脑、口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获得阅读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发展学生阅读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新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老师多余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并鼓励学生亲自动口读、动脑想,养成边读边思考,边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积极地探究。这样不但授之以渔,而且还让学生学到捕鱼之术,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落后,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近年来通过各种项目算是有了也只有一台不能普及全校,那么范读才是真正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活泼生动的画面,动人心弦的场面,美好的景致等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课文,向潺潺流水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每篇课文,都会用抑扬动挫的语调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微笑》时,我在范读诗歌时,突显了“幸福、美好、温馨”等重音,注重了诗歌的节奏,读出了“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的特点和“一个微笑,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的永恒,当读完课文后,学生好像都沉醉在其中了,有的学生说:“微笑的力量太大了,老师读得太专注了,我好像听到了人们爽朗的笑声。”又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人们的热情,微笑是多么的神奇呀!”这样,学生在认真的听读体味中,让老师专注的语调、真挚的情感、和蔼的语气感化了,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致。

三、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老师范读的情境下,孩子们都被感染同化了,此时老师就将阅读的方法讲给学生:如何质疑问难,扫除障碍,如何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加字,不反复,不间断。学习对课文中关键字、词,重点句子及段落的全面理解。词语是句子的建构原材料,学生只有对词语准确无误地领会感悟,才能更好地体会阅读课文。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文中用了“垂头丧气、疑惑、没信心”三个词来写田忌的神态,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词的联系田忌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齐威王由“得意洋洋、讥讽、轻蔑”几个词写出了他的骄傲自满和轻敌以致让第二次比赛输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正确深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

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课文。让其学生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固然这个读必须要带着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动脑思考,在读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比如,在教学《用冰取火》第三段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火有多么得重要?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其次还应多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情节,感情朗读或角色朗读。都要将读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整个过程。以读代讲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无形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师要教学生一些日常标注的符号,如括号、三角形、波浪线、直线等,这样就易于学生阅读时运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认真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动笔做笔记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时,当老师问:“和尚是怎样用水的浮力把铁牛送来的?”时,就出示了明显的指示,即用“~”画出和尚的做法,用“o”标出关键词的做法。老师的这样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阅读学习,学生的手和脑同时动作,其应变思维也得到开拓。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画出人字形线路和两个隧道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篇(11)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首先在选择书籍上下功夫。比如说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再者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二、投身教改,转变学生自主阅读方式

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问题的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做好课内阅读,而且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屋建瓴,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传道士”,真正让学生获取知识建构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用语文的思想解决语文阅读问题。教师要采用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在语文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单凭学生个人能力所获取的知识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了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提升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每一次合作交流中来。

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2、积累整理的习惯。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3、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4、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阅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