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和教育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9 14:56: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和教育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和教育的关系

篇(1)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前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德育的开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成为当今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学校德育低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了哪些不良后果呢?

一、学校德育的缺乏理性思考

面对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方法主要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教育家檀传室在《德育美学观探讨》中曾论述“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学校德育经常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二、学校德育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往往被功利主义所操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学校在上级组织的要求下,强制性的执行“学雷锋,讲奉献”,大肆宣扬和学习,随着三月的结束,这样的德育教育也就随着春风消逝了。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把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的需求的盲从;或者从领导个人立场出发,把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 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品德”。因此,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

由于过分的政治化倾向,在具体实施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将会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漠视现象,对各种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很难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政治是一种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人们无法对其掉以轻心。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强制渗透时,处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政治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热忱和参与意识,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伦理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事功和伦理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伦理政治化”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倾向往往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现实经验、批判和引导现实不断趋于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

(下转第4页)

(上接第5页)

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论力量,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四、学校德育问题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共同反映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利益。

从功能上看,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政治作为人类活动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同样不能缺 少道德的调解作用。从观念上看,政治观与道德观,政治利益与道德观,以及政治观与道德需要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毕竟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领域。政治实质上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活动;道德则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总和。政治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道德调整的范围却无所不及,具体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上,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内化社会规范为基本目标,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塑造问题;政治教育则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一定的参与政治的热忱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对政治与道德 关系的片面化认识,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而非将道德与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关系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或具体处理中的适当区分,只有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才可能对其形成一种综合全面的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而为了打破混然一体的混同状态,更快地积累有关知识,有效地形成处理目前领域问题能力。

分类实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结果,会使之各得其所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并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势冲击而时存时亡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德育教育中二者纠缠不清、互缚手脚,甚至两败俱伤的低效局面。

篇(2)

一、高职学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状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过分强调“高技术技能”,弱化“高素质”,只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人文素质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二、“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不仅仅是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关注身体、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和情绪健康、艺术、信念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它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不仅应当具备适合其岗位要求的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的生存技能。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更强调技能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无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作为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如高职教育的“鸟之两翼”,缺少或弱化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偏离方向。

四、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体现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归纳如下。

1.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人才”,要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技术技能以外,必须具有文化素质软实力。这两个方面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归宿,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2.人文素质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人文渗透在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高职生应“先成人,再成材”。人文教育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确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人文教育都是首要的、基本的前提,具备基础的人文素质能够使得他们更好地学习职业技能和知识,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技能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

3.人文教育和专业教学实施过程有别

作为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育的实施与操作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培养方式:专业教育主要采用在校课堂集中培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可以是以课堂方式、社会实践、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也可能是老师的言谈举止或校园文化的熏陶;(2)效果评价:专业教育的效果能够通过各种职业技能测试直观地获得,而人文教育的操作过程和评价体系较为复杂和灵活,其培养效果的形成也重在积累和潜移默化;(3)课程目标:人文教育课程目标更注重长远发展;而专业教育的目标一般比较具体,需要在校期间实现。

4.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必将融合——“两条腿”配合才能走得稳

“全人”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协调。高职学生想要有持续的发展,必须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兼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才能造就一个“能生活、会生活、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五、处理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方法

高职教育阶段“学制短、任务重、学生精力有限”,专业教育持续高职教育阶段始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汲取人文教育的精华,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是一条可行有效地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1.转变重此失彼的教育观念

脑决定手,只有先转变重此失彼的教育观念,才能处理好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西安航空学院从学院领导到各个岗位的教师,不断进行思想观念改变,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岗位落实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

2.将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以指导形成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双元立体的培养框架体系,真正从根源上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3.在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中合理安排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它是贯彻“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其实施过程是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的重要阵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中提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总体上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德育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指导原则中就强调“能力本位”“全面发展”,各专业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方案,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将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系统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生发展的需要。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框架图”“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计划”“专业教学团队保障措施”“考评要求”“毕业规定”等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了,合理安排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4.强化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追溯他们接受的教育,人文教育就比较薄弱。要实现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需要学校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5.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素质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科学的、方便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是进行专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6.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学生通过组建各种社团,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培养和锻炼全面的个人素质,尤其是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文素质。例如,西安航空学院有飞翔航模社、青竹书画社、凌云电脑社、大学生艺术团、英语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数学建模社、自行车协会等各种社团,定期不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文化三下乡、书画展、英语角、学雷锋活动、汽车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志愿者活动、国学讲座、高雅音乐演奏会、征文、摄影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质,成为社会的主人。

六、结语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都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融合的多种模式,促进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作者:高晓梅 张永红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乔时玲,刘楚佳.谈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3).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54-0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但是,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管理情况而言,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新课改执行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已无法完成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理要求。所以目前小学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目标抽象。很多学校的教育对于当前社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充分。特别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开发、不重视道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极个别教师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实际,只是形式化。同时,面对当前社会一些消极的信息影响,认为德育教育作用极有限,未能对德育工作深入分析。

第二,德育内容缺少科学性。社会道德的多元化和学校德育一元化问题产生了矛盾,在社会转型从而,新、旧价值观发生冲突,道德价值选择也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但是当前的德育内容缺少科学性,过于死板,而且德育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文件式、口号式方面,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作用。

2、小学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管理制度无法起到真正作用。学校管理人员的意识不足,缺少系统管理、危机意识,在管理中对学校安全事故管理只是处在事后的补救阶段,未能对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同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如门卫制度、值班传统等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第二,意识淡薄。一些学校虽然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安全演练,但很多学生、教师并不重视,未将演练看成实战。

第三,校园周边综合治理不给力。校园安全形势和整体社会治安形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从根本上分析,当前是经济发展的时代,校园四周的商业气息也越来越重,每到上学、放学的时段,各大学校门口出现庞大的人流群,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素。

二、优化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对策

虽然目前小学管理工作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例如安全难度大、管理水平不足等。但是,只需要将德育教育运用到小学管理中,再加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大校园的安全管理,提升小学管理水平。

1、改革管理理念

第一,加大德育教育的重视度,将人本管理观运用到小学管理中。传统的小学管理是以工作为核心,主要突出的是制度管理,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少管理的灵活性。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并以人为本,调动起教师的积极、创造和主动性,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到小学管理当中,并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力,这样则可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性,积极为小学管理提出意见,同时也可让他们更适应小学发展,以此满足小学管理需求,这对于提升小学管理的整体水平非常有利。

第二,推动民主化管理。小学民主化管理说白了就是由所有教师一起行使管理的权力,调动教师工程积极性。学生领导需要多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并且增加民主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且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及运行机制改革,以此来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民主的关键在于尊重,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就是充分尊重学校的员工,形成民主、融洽管理关系,这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内部管理关系好了那教员职工就会积极参加到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效率自然会提升。

2、加强小学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重视校风建设。需要重视校风方面的建议,减少、杜绝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一个学校的校风好与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等都有极大影响。良好校园建设可引导学生形成统一、团结的优秀品质。

第二,拟定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学校的管理现状,拟定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去遵守,使其可充分明确哪些行为是需要推崇而哪些行为是需要受到处罚的。通过拟定这些规章与制度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是承担,需要承担不良后果。并且有关管理人员可清楚明白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及职责,认真、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方面的工作,在有意外发生时,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快速反应,并且对意外单件进行认真、严格的处理,让意外事件发生和处理可对全校的师生、管理人员起到提醒作用。

第三,拟定安全预警系统。学校需要针对安全管理工作要构建相应的安全预警系统,并且对全校的教师与学生定期开展有关安全教育的工作。例如,需要构建起火灾、地震的防御系统,同时也要定期组织大家开展安全、逃生等演练。并且还要采取各种各样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结语

综上,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教育以及安全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新课程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加大对小学校园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优化教学管理方式,还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另外,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现在的学生与原来有很大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突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因素,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突出学科重点的同时,要善于找出德育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利用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小国旗,让学生量出国旗的长与宽,然后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小数的加法时,根据统计表中出现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赛中,中国队两名运动员获得了冠军这一事实,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领奖的那个时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经常学习,积累素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中确立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里的学习,不仅指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经常自觉地学习,积累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这些故事,既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有趣,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后,借助课本中有关对祖冲之的介绍,再补充一些祖冲之发奋学习的故事,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主要的是激起探索的欲望。这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再有,教师在拓展计算,如,1+2+3…+10=?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类题简单方法的由来,这自然就少不了对高斯的介绍。学生在对高斯的了解中,慢慢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探索的欲望。还有,适时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等的故事,加强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讲过很多这样的问题:教育的奥妙就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能够及时的出现在他面前;他还讲过,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走近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给他创造条件,努力使他成功,并且使他产生成功感。因此,教师只有经常和学生交流,才能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问题或困难,从而给予适当的方式帮助解决。如: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平常学习不错,发言也积极,可一段时间上课时这女孩比较反常,课堂上心不在焉的,作业完成也不好。下课后,我把这个孩子叫到我家里,了解了情况后,得知原来是因为这孩子的妈妈在外地上班,已经很久没有来看她了,她太想妈妈了。我当时安慰了这孩子,然后告诉她,把对妈妈的思念化作努力学习的动力,妈妈一定会知道的。孩子走后,我与其父亲取得了联系,告知了这个情况,不几天,女孩的妈妈回来了。孩子的学习也恢复到和以前一样了。作为老师,看到孩子们因为我的关心,渐渐有了进步,我感到欣慰。……

四、有一颗公平的爱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爱学生是符合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一个人生活在被别人尊重和信任当中,他的心里是充实的,是不恐慌的,他的自信心就能够表现出来;而一个人在他的生活氛围中如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关注,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久而久之,他的内心是恐慌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实际他们每天也有这样一种心理需要,渴望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渴望别人来欣赏自己。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包括老师在内。假如在教育中,一个孩子不被关注,不被老师理解,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有些这样的孩子,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班级和别人的关注,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淘气的学生、落后的学生身上。有的孩子在班级捣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因此,教师具备一颗公平的爱心是多么的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和调皮的学生,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如,难度大的问题由好生来回答,简单的问题由差一点的孩子来回答。特别是对于调皮、淘气的孩子,更是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的给予鼓励或表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了师德的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只有有了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兼顾好教书与育人的密切关系。才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5)

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路线之一。培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素质人才,是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高校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管理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是遵循高校教育的教育路线。只有把思政工作对高校学生进行实际教育,并坚持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起学生自我管理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等方式,才能逐步的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最终取得成效。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氛围普遍比较轻松,当前大学生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思维与视野都相对比较跳跃,能够接受挑战与创新。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思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为了在不破坏学生正确的思想下改正学生的不良思维。尽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有诸多效果,但其中不乏存在管理问题。

例如,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规校纪等强制手段,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缺乏交流与互动。不仅使学生远离了生活场景,还使学生与自我实践活动得不到体现,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了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现状的原因

1、没有形成合力教育的局面。当前的大学教育缺乏中学的教学力度,没有将家庭、社会与学校相结合教育,无法形成一个全面的教育策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法规与市场运作都还不完全规范。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离家距离都比较远,都是在学校长住,学校与家庭完全缺少了沟通,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事实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2、管理团队不完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改革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略见成效,并能够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师资队伍中,建设的效果相对较差,逐渐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在管理体制中就存在极大的问题;其次,在管理学生的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最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提高。

3、网络对学生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逐渐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利弊相应存在的事物,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在使用网络同时,也要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痴迷,甚至走火入魔,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生是即将面向社会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建立一个明确的法规法纪。只有认真的履行好管理的效用,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学生管理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管理。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做到针对性解决。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从思政理论开始,大力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活动,将思政在课堂中展开,培养学生对思政的理论了解。思政理论课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将思想政治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让学生接受一个正确的政治思想,为今后工作及生活提供处事思想依据。因此,要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政治思想开始教育管理。

(二)深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达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效果,便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体现。要建设校园文化体制,第一要健全上级领导体制,形成一个统一领导管理的局面,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第二,相互之间和谐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总体系统项目,关乎着学生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学校的每个部门相互合作,协调共建。第三,加强教育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的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

(三)改进教育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的需要,要适当的对教育手段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前的发展。摒弃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教师-黑板-粉笔”的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将一言课堂变为多言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并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思维性课堂就渗入了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严肃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从方方面面对教育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四)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高校教育对“以生为本”的战略思想,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以生为本”的重视度,这是对思政教育的基础保证。首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靠只言片语,要从行动上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其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走进学生的第二步。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一个具有好的工作效率的教师其学生必然也会受之影响。

(五)紧密结合教育和管理

将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方式是我国当前的学习德育大纲之一,更是国家教育机构重视的教育方式。在重视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高校育人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束语

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学生教育工作管理投入更多的心力,不断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只有在高校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俊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1

篇(6)

G647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德法兼治”的办学理念,是推动高校教育创新、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以德治校,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育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标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教育法》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加强德育的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开拓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在校园内真正形成和保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和风尚。以德治校,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同时加强德育也是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保证,二者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普及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社会发展从新思想新观念中受益,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多多少少的渗透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对高校教师队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以言立行,更应该言传身教,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不断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精神文明氛围的重要保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保证。政府和社会一直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得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

2.高校普通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有力保障。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约束着教师队伍的言行举止,以一种威信力来告诉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通过普及教育法规,杜绝不良风气的腐化侵蚀,维护校园的民主法治、清正廉洁和安定和谐。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化,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和后盾。高校依据法律规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来制定高校发展的目标,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1]。

二、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师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高校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上。高校要建设好和谐校园,必须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又得借助道德力量去倡导以德服人。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互结合,是促进高校稳定和谐的有力保障。

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进行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基础和关键。二者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德治校,开展教师道德建设,弘扬正风正气,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样,也是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德育和开展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严格执法执纪和对违章者的惩戒,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德育工作就不会令人信服,收不到实际功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正确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关系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发展进步,这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2]。

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高校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的具体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我国当前的治国策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建立一个道德健全、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目标。高校的责任就是为社、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从而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现实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法制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高校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矛盾。要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既要依靠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自我调节和约束,又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管制和保障[3]。也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普及与教师道德建设的提升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高校的发展和改革。

2.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教师道德建设是教育法规的现实基础。道德规范作为调整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人的内心活动和理想信念起作用。高校教师的师德状态决定着当前高校建设的现状。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育法规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的本质是高校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律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高校的管理、教学、服务工作。师德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法律的立意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师德建设。作为规范高校建设最权威的强制手段,法律为以德治校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办事,不能任意越权或违章办事。同时严格履行法定的义务,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讲,在学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从正面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管理和服务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素质,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讲,“法治”不能脱离“德治”这个基础。没有优越的道德环境条件,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觉的执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话。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的主要途径

1.树立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的思想认识

高校在管理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向教师宣传以德治校,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大力宣饕婪ㄖ涡#是维护高校权威的必要表现。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才能保障高校建设平稳、顺利、有序的发展。

2.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并培养教师的法律意识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律为后盾和保障,约束教师们的行为举止。在教师中大力宣传教育法规知识,不断增强教师们的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发展。在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增强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努力培育教师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还应当密切与师生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条件具备时可以组织实施现场普法教育和基层活动实践,参观看守所以及劳教劳改现场,通过犯罪人员开展现身说法,编写合适的法律知识普及读本,还可利用宣传栏、校报、手机报、网站、微信平台等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对高校已经设立的法制教育必修课加以重视和改进,加强配备师资力量,做到课时充分,学习扎实,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结合实际,以求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和宣传效果。

3.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道德水平[4]

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在教师队伍中找典型、树榜样,提倡教师向典范学习,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教师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教师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4.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做学生的表率,以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成才,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要义。因此,依照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责任和义务来开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

四、结语

高校师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已成为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不仅有利于教师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树立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初亚楠.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设[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8―110.

篇(7)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学生,抛开其他社会价值不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生存,所有形式的教育都必须满足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条件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那都是欺骗或者。从纯粹的所谓的“客观”本源上去探讨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应该是什么”,很可能是徒劳的,最终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随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的提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改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发生改变。从普通教育侧重于社会性,职业教育突出个体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所有的普通教育都应公费或者费用较低,它的教学计划必须由国家严格统一,不受市场左右。而职业教育则可以有较高的收费,教学计划完全由市场决定。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价值上的区别

由于教育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因此教育的价值问题应当是划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我们分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教育价值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取舍不同,进而决定了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及其方法手段。教育既服务于人的发展,又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二者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上的价值区别

其一,普通教育关注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自然价值,如何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则关注人在劳动分工中的社会价值,如何与他人的协调求得个体的发展。普通教育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超社会的万物世界里,关注的应该是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关系,重在发展和展现人类特有的生命潜能与性灵,突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

其二,普通教育是从人的内在身心结构来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民族的整体素质。职业教育则是从外部条件来关注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讲究个体发展的特点。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其三,普通教育侧重关注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方面性,职业教育侧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从理论上说,人类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但人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命时间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因此,真正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一种理想。职业教育则是立足现实可能和需求,寻求个体潜质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以职业为导向,对教育的方向、层次进行合理的取舍,而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这样说普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职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个性。

(二)二者在服务于社会方面的价值区别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的不同,认知客观世界的角度不同。因而普通教育是探究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则是作为社会实践的实施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没有普通教育社会就没有品位,没有职业教育社会就没有色彩。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内容上和实现方式上的区别

(一)二者在内容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所要求的认知内容不以应用为目的,而重在认识过程的本身,在认识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系统化,理论化。因此,普通教育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内容应相同。功利性,职业性都非常明确的普通教育都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由此看来我们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本质属于职业教育,就应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能确定自己的职业服务对象,普通高等教育则不能确定自己具体的职业服务对象。

(二)二者在实现方式上的区别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实现方式是由它们的价值和内容所决定的。从国家宏观的法律政策上看,由于普通教育应当是超功利的,为了排除功利思想的干扰和束缚,所以普通教育体现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的干预性,普通教育具有统一性、原则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征。从办学体制来看,普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相对单一,有较强的计划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政府、专家的评价和监控,其次才是社会公众的感受。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市场竞争和受众的评价。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上看,普通教育强调传授过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的渗透性和内化性,启发式、研究式、感染式等教学方法应成为普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应强调传授过程的直接性、实践性、知识的组合性,因此,示范法、实训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教育目的

实际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参与社会实践就会被社会教育,回归自然,受到自然的熏陶也是一种教育。按目前我国的现行教育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阶段:九年义务初级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下面就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民族素质,为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

1. 引言

我国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德育工作,但一直进展不明显。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新时代的形势下,需要结合社会特点,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新的突破点,以适应幼儿的时代特征。

2. 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一生道德水平的起点,如果在这一阶段无法正确引导教育,将会在学生的一生中都无法弥补。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更关心到我国未来的社会,关系到祖国未来接班人的素质问题。[1]

礼仪是指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在社会交往中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方式,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与涵养。礼仪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表现,还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体现。通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在幼儿的两岁至六岁间是进行习惯规范的最关键期,最应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从小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3.1循序渐进

文明礼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而不是一蹴而就。习惯的养成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二十一天的坚持与后续的自觉,对于幼儿来说,更是需要每天的坚持。幼儿的个人意识强烈,还没有认识到集体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文明礼仪教育有可能会存在抵触行为,这时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循序渐进,通过语言与行为两个方面让幼儿不断向文明礼仪进步靠拢。[2]

3.2全面整体

每一个幼儿文明礼仪的教育,都不只是几个简单运作的培养,它包括传统的语言与计算,也包括最初的人际交往,更包括文明礼仪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需要在幼儿的所有环境中进行文明礼仪培养。无论是在幼儿园中还是在家庭中,都建议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让幼儿无时不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习惯养成之后,才能在任何场合下都能保持一份文明的行为,无论身旁是否有人,都能以一种得体的行为规范自己。

3.3实践能力

所有的文明礼仪教育都应该以实践为主。不断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与人交往中体现良好的文明礼仪意识与行为。幼儿对社会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就需要从小社会开始,不断认识全面。把教育中的理论与真正的实践结合起来,才算真正起到教学的作用。[3]

另外对于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还需要遵循自律、敬人、宽容的原则,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榜样;还有遵守、适度与真诚的原则。

4. 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4.1良好开端,把礼仪融入课程

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有写字计算随便玩的教学模式,只要不出现意外,教师就可以心安理得。现代幼儿教育远不止这些。要把幼儿的文明礼仪培养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去,让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都能够有所进步,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这种行为带到家庭与社会中,才是正确的幼儿培养模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礼仪课程的设置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师资现状与区域性共同制定,通过课程设置试验达到普及的目的。

4.2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与氛围

在幼儿的文明礼仪培养中,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建立良好的和谐氛围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更容易融入,这种积极参与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幼儿园要不断重视设施的投入与教学工具的配备,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作用,在课堂内外不断建立良好的氛围,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文明礼仪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传授。[4]

4.3益智游戏,陶冶礼仪情操

在幼儿教育阶段,除了进行文明礼仪外,还需要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行系统培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的智力开发对于他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些益智类游戏的设置,建立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培养出与人沟通的方法,文明礼仪的运用与智力的提升。

4.4强化教师榜样作用

近年来,时常发生一些幼儿园教育的不规范行为,采用暴力手段应对幼儿的顽皮,这种过激手段都是职业倦怠化的表现,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一定的耐心。往往事出这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5]这一方面是因为对教师的规范性内容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还说明,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素质也非常重要。幼儿阶段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为幼儿提供一个正面的榜样。教师的着装与装饰都需要注重,与职业特点相符,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穿着得体大方,从坐、立、行、言多方面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无形的教育当中,教师也是对自己行为规范的提升,自己的文明礼仪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4.5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养成习惯一致性

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的文明礼仪的教育工作同样都十分重要。教师在幼儿园中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与知识,家庭中作为家长要不断监督孩子的行为,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起到更好了的效果。教师与家长要借用一切交流的机会不断就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沟通,不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与家庭教育的意义。通过这种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达成教育一致性,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更容易让孩子建立持之以恒的性格,而不是家庭学校两套行为意识。[6]家长传统的幼儿园写字计算的观念需要改变,幼儿阶段需要重视智力的开发与礼仪的培养,通过学国学、听音乐、学画画等培养修养。通过多种形式的作用,达到孩子的规范培养。

4.6不断开拓实践思路

在幼儿的文明礼仪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实践的结合。只在幼儿园里进行文明礼仪的培育还远无不够,需要与社会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社会,与人沟通,才能在成年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小爱心活动、观摩、参观等加强对社会的人文意识了解。

5. 结语

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都应该转变思想,重视幼儿的文明礼仪培养,建立良好的幼儿园与家庭环境、氛围,通过学国学、益智游戏等课程与活动提高语言、行为的文明性,建立良好的性格。这一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对于学生个人与国家来讲,却是起着决定性的。

参考文献:

[1]谢春莲.浅谈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多种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1:108.

[2]王芝凤.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浅谈[J].新课程(中),2011,01:97-98.

[3]张雁.多种途径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J].好家长,2011,08:55-56.

篇(9)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中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对学校教育管理总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观念存在局限。管理观念的是管理工作的知道思想,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其观念的支配和影响,管理观念会通过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因素体现出来。所以管理工作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管理观念进行改变。在进行传统的教学管理当中,管理者通常以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自居,仅仅要求被管理者无条件的执行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命令。而没有给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能够确保管理制度能够执行和达成的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为被管理者创造条件。这样才能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者,使得他们更加服从领导的管理。否则,将不能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失去暗埋的支持和信任,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存在局限。制度是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对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规范和保证。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它是随着学校教育历程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积淀。但是正是这些传统因素和积淀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管理过程中仅仅是注重制度,将制度的执行程序视作至高无上的工具,浪费了教师员工和学生的大量时间,效率低下;同时,在制度的规定和限制方面过于细碎,有时甚至对一言一行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开展,学校教学氛围死气沉沉。

1.3 管理方法不尽科学。管理方法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但是,当前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结合,仅仅偏于管理,而疏于教育。同时,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通过制定一套完善而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尤其是从行政手段和方法上分别对被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而疏于管理中的教育方法,将给学生和教师工作价值带来影响,影响了他们学习效果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种不够科学的管理方法。

2、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和"管理"

在学校这个育人的场所当中,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对承担着育人职责的教师进行管理,同时还应该通过做好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教育和管理两者不可偏废。

2.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来解决被教育者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转变人的思想及认识,提高他们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新时期的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导"的方面,也就是说要通过"疏导、指导和引导"三种途径,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予以实现。例如,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时,除了要对学生提出诸如:尊重他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思想之外,还应该对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来进行细心地知道和告知,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观念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的原则才能够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愿,远离假恶丑,最终达到道德建设的目的。

再者,进行教育时还应该以"情"作为行动的基础,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关爱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讲,教育是一种对心灵进行耕耘的活动,是一项进行内心沟通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通过饱满的热情,以及入情入理的方式才能够使得学生和教职员工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管理工作,最终入脑入心,从思想上受到触动,从内心上支持和理解管理者的活动,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2.2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管理工作就是利用对应的制度和规范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最终使得被管理者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确保组织高效而有序的运行。与上面所述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制度和规则是管理的前提,正所谓"无规矩难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应该以教育作为基础,坚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对学生来进行约束与控制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工作中所反对的,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得到体现,对之加以约束和控制;而教育所倡导的,管理制度方面应该予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在进行管理规则和制度的治理过程中,在学生的管理和参与过程中制定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应的民主性,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也不会存在过大的阻力。而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一种教育,这样既契合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无形之中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和"管理"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各自也存在着对应的侧重点,但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做好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确保学校整体的顺利、稳定运行。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而管理作为教育的基本保障,两者针对学校的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疏与导、导与禁,以及耐心说服的方法,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最终实现教育和管理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面对升学和成才的新要求,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因此,家长怎样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管家长的英语水平如何,只要充分认识了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以及家长所起的作用,都能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爱学英语、会学英语、能够学习英语。

一、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

1.年龄问题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幼儿阶段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早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极大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极强,模仿能力也极强,他们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有实验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班的孩子较普通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性格更开朗。言行举止更大方,尤其是礼貌用语的使用更频繁。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促进了儿童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2.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塑性强。首先容易培养兴趣。在家长、教师、同学的引导或影响下,儿童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其次容易适应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等。②情感因素简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外语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③心理负担轻。与成年人相比较,儿童因害羞、胆怯、焦虑等心理因素带来的副作用较小;他们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总的来说,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外语学习更有利。但也存在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儿童心理可塑性强,但自控能力差。②儿童在外语学习中能够积极投入,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③儿童在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安排。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儿童外语学习中,家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作用在孩子学习英语过程中很大。那么家长该如何发挥作用,让孩子更好的学好英语呢?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听录音

对于初学者、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英语不强调会认读、拼读和书写,主要是加强“听”与“说”的训练。他们能听懂、能应答,就会有兴趣,会有成功感;认读和书写字母则相应地靠后,至于写句子更是往后放了。因此,在少儿英语教学中,强调挺好、说带动读写。多听、多说可以让孩子尽快达到“脱口而出”。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也应当是每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应当重视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让他们多学到一些知识或得到好的分数还要重要得多。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以下学习习惯:①认真听、耐心听。即,先用心静听录音或才是说,听准了、听会了,才跟着学说,不要急于说,防止刚刚开始听就急着跟着说,这样做会产生只会跟着说,或离开老师的带读,就不会说的问题;也还会因听不准而说不准。②大声说,不害羞,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勇于大声地朗读、对话、答问,以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有利于培养大胆、开朗、自信的良好个性。③多举手、多练习。要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以及做“情境表演”等,这样做,增加了课堂上练习的机会,也能得到、同学及时的、更多的指导和帮助。④大胆地联系实际做动作。人们的语音语言和身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做动作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表达语言,也有助于记忆。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发现中学”,“在笑中学”,这样的学习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完善孩子的个性,都是很有益的。⑤注重时效。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时间观念,采用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做到并凑成“专时专用、节约归已”好习惯,即学习时专心学,不吃东西,不玩猫;玩耍时好好玩,家长还可争取时间同他们一道玩,以表示鼓励。

(3)培养孩子学习的坚持性、毅力和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尽管少儿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生动、有趣、但是,让孩子长时间占用业余和游乐的时间,于晚上或周末甚至假日去上英语课,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有一定困难的,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家长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也能培养孩子做到做事有坚持性的良好性格。可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重要,孩子从小学会学习,会学习英语,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2.家长配合孩子学习的方法

(1)向孩子学习,拜他为师,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认真学习的程度。。可以说要想让孩子学得好,首要是让孩子能“爱学”、“乐学”,这是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

(2)鼓励孩子、同孩子一道大胆地做动作。如问候语、礼貌用语的应答,做过娃娃家等的游戏,画图、涂色、剪拼等,既是有效的学习,也是亲子之间亲切的交流。

(3)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在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全家人一道学;去公园、商店时,复习有关词、句;主动同外宾交谈等。

3.为孩子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1)良好的物质条件

这在一般家庭是不难做到的。即,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场所,没有单独房间的,要给他隔出一个“学习角”,放有书架、录音机等用具。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1)

德育教育是针对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针对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心育工作的支持;德育要提升效率,需要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来实施。德育与心育二者极为密切又互为补充。掌握较全面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对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它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