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9 14:56: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2-01

建筑工程施工在现今社会中十分常见,学习建筑施工技术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更熟练。

一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的教材有大部分内容对实际施工没有指导意义,在实际中已很少被使用,而新技术和材料等又没有及时编到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实践脱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实践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难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由学校再进入学校的过程,缺乏实践的经验,且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实践方面的缺点更加明显,在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技术也在快速的变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及时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适应。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为学生补充一定内容,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扎实。同时,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实际的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单、双排钢管脚手架的问题时,教师引入案例: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栋综合楼的施工任务,该综合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12层。地下为贮藏及设备用房,1、2层分别为3.6米、4.8米,3层以上部分层高为3.6米,结构高度为48米。该公司拟采用双排钢管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让学生探究单、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限度值是多少,规范对双排钢管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间距有哪些要求,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若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多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实践操作,在这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学生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讲解各砌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感受,了解工程的质量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且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2013年上半年的对本门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由以往的理论考试更改成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且技能考试分值占60%,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在本次的试验中发现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也收获很多,让学生体会到施工的实践含义。

四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能力素质高,在给学生授课时,能启发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而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加深建筑施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建筑施工的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到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操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学现状,所以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和技术手段,了解不同地区、国家在建筑施工上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且通过多媒体中图形动态的转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更直观地讲解,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且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

六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实际的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建筑施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以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2)

1 BIM技术简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信息建模”的简称,最初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的查克伊士曼博士提出。其被定义为:“建筑信息建模是将一个建筑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几何特性、功能要求与构件的性能信息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模型中。同时,这个单一模型的信息中还包括了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的过程控制信息。”目前对于BIM定义尚未统一,例如:认为BIM是虚拟施工(virtual construction),即建筑信息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化的4D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此外,还有认为 BIM 是参数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虚拟建造(virtual building)、数字沟通(digital communication)等等。

目前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如下。

(1)基于BIM的设计可视化展示。

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利用Revit等系列软件创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安装的BIM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动态的可视化展示,使建筑工程项目参见各方能够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评定施工的可行性以及预先发现在今后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解决,避免今后人力财力的损失。例如右图所示一个楼宇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BIM模型,可直观地反映出该阶段的施工特性:场地布置、结构构件及结构选型、结构空间布置、施工机械布局、管道排列、材料堆放区等等。

(2)基于BIM的碰撞检测。

将所创建的建筑、结构、安装等BIM模型,通过专业的碰撞检测软件,进行结构构件及管线综合的碰撞检测和分析,可直观地看到建筑物内部构件的相互位置以及建筑构件与设备安装管线的走向位置。以便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避免事后结构上开孔、设备安装困难等问题。

(3)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施工方案。

BIM技术将以动态的三维模式模拟整个施工过程与施工现场,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对施工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其中包括场地布置、人员安排、材料准备、机械设备、空间冲突、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等。同时,4D施工模拟还包含了临时性建筑,大型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脚手架、施工电梯等)进出场时间,为节约成本、优化整体进度安排提供了帮助。

2 虚拟施工

虚拟施工通俗地理解就是基于BIM技术,利用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虚拟施工,从而对将建造的工程施工过程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把握,进而发现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同时也为参见各方提供一种可控制的、无破坏性的、无安全风险的多次重复模拟施工的试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水平,消除施工隐患,防止施工事故,保证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与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增强施工过程中管理。

虚拟施工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施工环境,进行施工现场布置,比如道路施工、办公区域布置、生活区域布置、材料堆放、加工区域布置、大型设备安装布置。依据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虚拟施工,完成动态三维模型成果,进而优化施工方案、为后面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帮助,避免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3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篇(3)

建筑施工技术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熟悉从基础到屋顶、从室外到室内、从民用到工业建筑施工工艺操作的全过程,掌握各种施工方法和工具仪器设备的选用,为学生以后从事施工员、技术员、监理等工作打下基础。在保证教学各环节良性衔接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很多学者专家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等方面做了诸多研究、重组和优化,如“二元制”教学,“三明治”式教学,“工学结合”式教学等。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经验以及担任建造师职务探索,探讨了在当今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教学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施工技术。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

(一)综合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广、覆盖面大。该课程总体包括模块: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砼工程、预应力砼工程、屋面防水工程、结构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施工技术和方法,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应用。如:在讲砌筑工程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测量学,不懂龙门板和水准仪经纬仪,就很难理解施工操作;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过梁,就无法进行钢筋砖过梁、钢筋砼过梁的施工。

(二)影响施工因素多

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施工的方法和工艺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既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又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参与实践,保证课堂内容的与时俱进。

(三)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能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结合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课程要求学生时刻保证头脑灵活,既不局限于课堂,也不能局限于实验室或施工现场的实践,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恰当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一)整合模块

教材建设滞后,以前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多是介绍传统施工工艺,而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很少,甚至一些已经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都未在教材中体现;传统教材内容繁琐,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各章节理论偏多、实际案例很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练。就如麦克斯总裁王伯庆说的“学的20年前的教材,毕业后要设计iphone”,怎么可能?所以教学过程要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实践”“案例引导,理论+实践”模式编写能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要求的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专业核心教材。围绕一个工作任务和核心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注意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密度合理。

(二)教学模块的内容转变

各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柱、墙、梁、板等具体构件,不同类型的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础、筏片基础、箱型基础)如何施工,柱(砖柱、砼柱)如何施工等,使教学问题具体化。

三、教学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1]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偶尔到施工现场走走过场算是所谓的实践,这也就是很多专家学者归纳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难以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一)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用黑板、粉笔表达思想,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图文声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得到了一定改观。然而,多媒体技术该如何运用,传统教学是不是一无是处,值得深思。

许多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把从网络下载课件、视频、录像应用到课堂上。有时课件与教材不同步,学生无法跟上授课速度,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很多课件以文字为主,缺乏图片、声音等形象的内容,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传统教学不能少,课堂本质不能丢,用激情调动学生兴趣,用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身边的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实际制作课件,根据课堂需要到施工现场录像,呈现真实效果;多媒体和板书两者深度融合、动静穿插,黑板与课件协调统一,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二)授课时引入模型,加强学生的图物对照的感性认识

在施工技术课堂引入模型效果更佳。基础、柱、梁、板均可以用筷子、木板及细钢丝、砼、苯板等做成微小的模型,成品和半成品在课堂的展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去做模型,如脚手架的搭设、模板的安装等。这样学生不用去实验室,在课堂就可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感性认识的提高将为以后的实习实训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动手做,增强能力

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2]进行实际操作,如在桩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根据桩制作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的要求,对钢筋搭接要求,主筋采用对焊形式,以及对水泥、砂、石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及操作。同时,在砌筑砖墙的施工操作中,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三顺一丁、一顺一丁、二平一侧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挤浆法、刮浆法)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增强学习兴趣。

(四)进入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专业特点符合实施“工学结合”。众所周知,工业与民用建筑是综合学科,是实现人文艺术内容与制作形式的统一,而制作形式恰恰是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安排3~5次施工现场实习,并保证每次至少5~7天。第一天熟悉工程图纸,第二天全面了解施工进度和施工状况,后几天在师傅的指导下对每个工种动手实际操作。“工学结合”既能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可以使其他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印证与运用。

(五)全面把握层层递进

无论是课堂、实训室还是施工现场,教师要全面把握教学大纲要求,以模块为出发点、以构件为核心,以学生理解与掌握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每一个构件的形成是一个知识点,柱、梁、墙、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关键点。

四、点线面教学模式

每一个构件的形成是一个知识点,柱、梁、墙、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关键点。

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三点链接在一起为一条主线,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条主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以在这条主线中让各个构件链接在一起,形成设计者的艺术表达。

建筑的学习是全面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点和构件,要处处留意思考身边固有的建筑,如墙体裂缝如何产生,建筑倒塌的原因等,认真分析,全面涉猎建筑知识,才可能掌握建筑教学、建筑施工技术。

篇(4)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是针对土木类等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意义十分重要,是土木工程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必备知识内容,和其他专业课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其中主要特点包括:

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各种不同工种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及实际的操作过程,是建筑工程施工实践的总结性内容,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

2.综合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涉及了对工程进行测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中的主要采用的结构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兼容性,因此要想保证学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掌握极为扎实的基础功底,确保前期工作的充足和充分。

3.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型的技术和新型的设备,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的涌现,使得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其标准和规范也在快速进行改变。

4.独立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章节之间的连续性不强,各部分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学生和教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更新,建筑施工该技术课的课时被一再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较低。其次,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偏向于具体、零碎,缺乏逻辑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导致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再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要求的内容往往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主要是源于该课程的较强实践性等特性,这就需要教授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不足,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该课程的实习效果较差,通常来说,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为半个月左右,然而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学生在工地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工程,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相对片面化,受限于工程本身存在危险性,并不愿意接受学生工程实习,学生被排除在外,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最后,由于工程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课程的改革速度,这就使得教材内容相对落后,无法与实践同步,预期效果无法达到。为此,选择新的教学途径才能给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带来生机。

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关键性,重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进行接受,并进行学习。

其次,可以尝试请校外的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些专家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具备理论基础,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受这门课的意义,通过现身说法,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真实的解决方法。运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需要将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真正意义上发挥课程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改进。事实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多数是介绍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死记硬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一门课程的导向,只有改变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对课程进行改革。为了适应课程的特点,可以尽量减少考试内容,加强对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出卷时主要针对具有灵活性和应用性的题目。真正实现课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给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向,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再其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重,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保证实践操作能力,避免只会理论不会操作的状况的出现,主要可以适当地延长学生实践的工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实践学习。

篇(5)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还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拓展,从而达到了既巩固本课堂所学内容,又顺利导入下一个教学项目的目的。

这种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是,个个积极动手、动脑,没有人睡觉了、开小差了、手机用来拍摄课堂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演,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有效地学到未来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4.课堂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同样的授课班级和对象、当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了很大的差别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教学模式首先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4.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生考核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能力考核,几乎没有全面考核。

4.2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考虑职业岗位要求,只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和顺序,参照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各环节都有,但不相互支持。带来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4.3教师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4.4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师生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

4.5缺少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中,片面单一地追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书而不育人。

5.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

加拿大多伦多资深教育家佩德立曾经寄语学生:学习不是提供一份菜单让你点了吃,而是给你一份菜谱让你学习自己烧了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我,清晰地意识到并力求真正的实施:

5.1将课堂中的教师由其主宰作用变为主要辅导作用。

5.2将课堂中的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完成新知的探索。

5.3将课堂中的载体由定义、定理变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工作任务。

5.4将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由教师讲得好、完成教学进度多少变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为准。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时展的要求,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职业学校课堂质量,不断学习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们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为探索,以点带面,在全系较大面积地铺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思路

“行动导向” 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体现,其教学旨在实现由知识重心向能力重心的迁移,教学内容旨在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其方案中的每一学习领域一般都是以该教育职业相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即以职业行动体系为其主要参照系,按照学习者的认知心理,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做”合一,实现实践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和课堂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教学。

所谓学习领域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其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之具体化。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景”。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景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的。学习情景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景中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

2 行动导向方案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施工员、质检员岗位工作为导向,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围绕施工方案编制能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施工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的检验与评定能力来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将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典型图纸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预应力屋架厂房结构等项目施工为线索组织授课,使学生将支离的施工技术课程每节内容完整地建构在真实的施工项目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也能亲历一次典型工程从图纸建造成实物的模拟操作。以行动导向引导课程实训教学,以学生“做”到选择“学”,再到教师指导“教”,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2.3 教学情景的设计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企业人员、学生三方共同确定实训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工程一线,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制定施工方案,企业指导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对判决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工作项目确定课程单元,通过工作要求确定学习要求,通过工作产出确定学习评估。以砌筑脚手架的教学情境为例:

步骤1:引入课程(15分钟)

引导:教师先通过正在施工的建筑以及已搭接设的脚手架(或以实际拍的现场照片),引入脚手架概念、作用,讲述脚手架的分类、组成。布置实训将学生分组,各组自行分配组员任务。

步骤2:动手操练。(45分钟)

根据《脚手架工程施工实训任务书》,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4学时的脚手架工程施工实训;学生动手、教师全过程指导,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进行正确操作演示(专职实践指导教师亲自演示)。

步骤3:质量检查。(10分钟)

结合《脚手架施工规范》讲解构造及要求;讲解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要求、步骤,以及安全措施设计的步骤(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各组自己评价一下脚手架的质量。

教师:讲述质量检查训练任务和方法。

训练:学生交换评价和检查对方小组的作品。

步骤5:学生讨论。(5分钟)

教师提问:脚手架搭设、拆除有哪些要求应注意哪些方面?常出现的问题?

步骤6:教师归纳总结。(5分钟)

教师归纳讲解:脚手架的类型与构造做法;脚手架的搭设要求、拆除要求以及安全要求。

步骤7:展示成果,打分,布置作业(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成果进行成绩评定。

至此,教师讲解完毕。同学们也检测完了,同学们陆续把对自己和对方小组的作品评价打分情况给老师,老师把最终分数打好。

3 行动导向的方案评价

3.1 教学理念得以提升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贯彻这一理念。

3.2 课程改革得以突破

行动导向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等难题,找到了一条连接岗位职业能力和高职课程之间的纽带,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初步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的统一。

3.3 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成绩提高。

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得到提高。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初步培养起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系统工作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表1 教学效果调查表

篇(8)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据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营造建筑施工的现场工作场景,广泛采用项目法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或校外工程施工现场,大力推广教、学、做同步实训教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刀阔斧的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构建施工员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开展项目法教学。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通过下达具体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教学,先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所有实训项目均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课程设计中尤其要强调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蕴含在项目教学之中,把整个课程划分为8个项目(学习情境),分别是地基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修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包括2-4个学习任务。

这样,课程单元(项目)划分清晰,教学组织简明合理,学生学习方便有效。由于遵循了自然的施工顺序,使学生能较快地熟悉施工过程,能够发现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2.施工现场教学。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施工现场,真实施工环境,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生研讨分析教师点评总结。在施工现场组织教学,边讲边做,理解质量要求、规范操作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分层次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上要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应如此。我们尝试建立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教学采用了集中、分散、个别辅导、个别答疑等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分阶段进行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按考核成绩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实训学习,将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手段改革

1.多媒体教学。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点量大面广、学生理解困难等特点。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是必要的。我们逐渐减少课堂讲授教学,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了建筑施工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采用施工图片、真实工程案例来践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同时在讲述中配以精彩的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模拟教学。让学生凭空想象出完整的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实行仿真现场模拟式教学,采用flas仿真技术、教学演示视频、施工录像等,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来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3.网络教学。我们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来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实训工单、施工规范资源库以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通过答疑平台、E-mail邮件、BBS专业(课程)论坛等方式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还可以反复学习,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交互性差、信息量大但速度太快的缺点,网上答疑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将使教学方式方法出现较大变化,在教学中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像建筑施工技术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特点,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掌握和了解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特点,不断加强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施工原理与施工方法。熟悉现代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分析在项目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它与测量学、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1当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课程的认识,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还没有完全认识,对它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清楚,加上课程内容比较复杂、繁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实际工程过程中出现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但是这在教材中却没有体现。所以这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会给学生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使用不上;在实际操作中用到的知识,却没有了解。另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比较繁琐、复杂,教材中很多的内容与其它的课程都有重复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感觉多学一遍是在浪费时间,从而产生厌恶的心理。

(3)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施工工艺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听老师讲解,看教材上的图片或是仅有的几次现场参观,但不能到施工现场实际观看体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脱离实际,对于一些设备、部件、施工工艺等本应该一看就明白,但是老师常常都努力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课程有消极的心态。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和科研改革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建筑施工课程没有统一化,内容单一,从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随着职业培训计划的实施,课程内容增加,要掌握的建筑信息量也逐渐的增多,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黑板、粉笔教学,费时、费力,如果不进行改革将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变化和速度是比较快的,教导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必须更新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须的,如土方机械施工、桩基施工、模板、试验工程等典型项目,可以录制视频教学或购买VCD CD-ROM,使学生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当视频或者CD录制下来,可以重复利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另一个例子是使用电子教案,这样能够省去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时间,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提高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图片、色彩、动画、视频等的效果,这样与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相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记住的东西也比较多,这就让很多的学生记感到无聊,不喜欢听这门课。如果在教学过程直接纯粹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生,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仓库,忽视或是省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会大大降低;如果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积极的思考,做到师生同步,一定能充分调动这门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到的土墙支撑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根据不同的条件要有具体的支撑方法,并且结合国外的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一些基本的施工工艺,如墙体施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材讲解,学生无法消化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如果可以购买或现场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及动手能力,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技术上引起的质量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工程实例和学生进行讨论,如墙体裂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启发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生要学以致用,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能力,当学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内部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让学生爱学习这一课,让他们学会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

2.3课程内容系统,交叉科目内容整合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建设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架构。在这方面,我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仍然分为两部分,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桩基工程、模板、钢结构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砌筑、防水和装饰工程、测试;应用技术包括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地下建筑设计、资料整理、项目案例等。很多的专业知识之间都有相似性,我们应该注意教师的总结。无论是房屋建筑,装饰或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设计原则和安装方法的基本要求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在结构和(下转第89页)(上接第60页)不同构造规格上。定向应用的专业知识,教师应注重教学案例讲解,案例分析。例如:在建设工程活动,钢材加工,焊接,安装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不同。从测试、准备、运输、安置,以及其他建设最终固化工艺混凝土,都在不同的项目现场相似的,并且可以结合不同的工程学科或不同项目的课程讲授,如果将这种相通或近似的施工过程进行统一的讲解,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时间将大大减少。

2.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每年必须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每隔几年教师发送到建筑公司,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让先进的施工技术达到专业学科前沿。此外,可以聘请高级工程师,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注册监理工程师参加的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和地区行业的条件。

3结语

除了上述方法,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努力改革教材,将去除一些旧知识,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让学生及时更新所学到的知识,带施工技术的老师走出课堂,从而提升教师实践的能力。通过这些改革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学生们也加强了他们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吴瑜.谈如何突出职业化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地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篇(10)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理论跨度大、学科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基础弱、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逐渐加大,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空前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诸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1.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内容没有准确定位于高职院校本身特有的现实地位,即培养职业能力,没有反映地域特色,因为高职学生就业一般局限于本省或邻省地域;同时多数教材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经典的实践案例;在章节知识点的衔接与整合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本身应有的作用;反映“四新成果”(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不多,如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等在教学大纲中未得到体现,在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因编辑、出版、发行等原因,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所以造成教材相对陈旧过时,一些已经逐渐淘汰的技术还占有大量篇幅,而一些已经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在教材中反映不够。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课程设计、实训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或与实际脱节,最直接的体现是课程设计中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或是毕业设计中直接照搬照抄实际工程的施工方案。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施工现场实景,引入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1.3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实习基地少,实训时间短。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内容跨度大,且多媒体课件、视频、工程案例等教学资源又不完整,相互之间缺少联系。而课程学时的压缩、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因素也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影响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环节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实习经费短缺,造成校内实训基地不完备;许多施工企业出于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从而造成校外实习基地相对较少,学生实际从事施工实训的时间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及时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不断更新的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针对高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理论基础弱,就业领域偏重于施工、监理等现场工作的特点,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减少理论分析、计算的内容,减少不常用的工艺介绍,增加常见的、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并通过对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

体的校本教材。

2.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还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2.2.1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将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关键工序拍摄成各种图片、录像,并加入解说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2]。教师可利用Flash等专业软件将部分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工艺制作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从而既直观地传授专业知识,又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设置学习课件、习题及答案、讨论交流功能,供学生自学,完成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按照讲授单元对课程进行划分,每一单元又分为若干项目,再根据项目提出任务,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开展必要的调研活动,并归纳总结,进行答辩,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明显表现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教学环境,加强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堂与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机制尤为重要[4]。高职院校为施工单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接受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请进来”,聘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授课、举办讲座,内容主要针对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因为有些问题学生毕业之后就可能遇到。

其次是“走出去”,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训基地,对照实物讲解;并通过砌砖、抹灰、钢筋绑扎及工种质量验收等实际操作,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我院新校区建设使得学生有机会对工程基础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进行了解,为此,教师可额外增加校内工地教学环节,每隔1―2周安排一次现场教学,实时跟踪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得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2.4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教师每学期对实习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讨论和修改,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防止所作设计大同小异、互相抄袭严重等现象,可安排每组学生4―6人,每个学生负责1―2个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的完整方案。学生通过每人负责一部分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5理论和实践结合,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任课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高职学院应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进修计划,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选派年轻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至少一年的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到工地现场观摩,定期聘请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按照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确保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洁,刘瑾瑜.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87-88.

篇(11)

1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中的地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一门学科。着重学习新技术和现代科学成果新手段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以及现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强调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保证生产安全。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及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涉及测量学、建筑材料与检测、构造与识图、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课程,而且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综合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切合实际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比例,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拥有较大数量的实训设施、设备。而好多院校往往在这一块上是不容乐观的,当然,校外的实训基地需要学校不断地开拓,以满足学生完成实训的需要,但这做起来也是很难的。多年来,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中,好多实习单位考虑到学生人多以及安全等问题,无法提供实习条件,这一点很让职业院校无奈。

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如果只是靠单纯的理论课的教学想让同学们去理解和记忆是非常困难的,同学们大多会觉得很抽象、很枯燥。在做课程实训时,很少有同学能够根据自己对工程实际的理解编写出合格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理论课程学习的课时偏少,学校的实训基地条件有限,学校的资源做不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也无法实现大量学生的实践教学;二,任课教师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经验不足,有的教师甚至就没有去过施工企业,从事过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

2.3 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教材缺乏创新,大多数的教材都是介绍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而没有体现出与高职高专相对应的特色教材,而且一些比较成熟和现代建筑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都很少在教材中体现,反而都是一些枯燥成熟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中也没有实际的应用案例,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工程相脱节,而且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

3.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是课堂授课的核心,因而,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授课之初,教师应重视课程介绍,明确课程的目标、要求、能力的培养及本课对学生以后工作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在第一堂课就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对他们毕业后工作的作用,而且与目前国家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那么他们一定会给予较多的重视,且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还要不断收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及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便能及时的调整讲授内容,补充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实际保持同步,尽可能的克服教材内容不完善、信息滞后的缺陷。

3.2 建设校内建筑施工实训中心

校内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应设钢筋工加工施工实训区、模板设计安装实训区、脚手架安装实训区、砌体施工实训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实训区。通过这些系列施工实训,使学生掌握钢筋工、砌筑工、土石工、架子工、模板工等有关工种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施工质量控制、检测、管理等技能。

3.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使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和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到施工现场进行实训学习。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显的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为公司培训员工,公司安排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参加顶岗锻炼。

3.4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条件。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教师走出去,深入建筑施工企业挂职实践,使教师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并鼓励教师作为企业人员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同时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或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还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5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的实用教材、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完成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教材建设的好坏不仅反映一所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水平,也直接体现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因而积极组织校内外从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讲授的教师和施工企业中在施工现场多年的工程师、技术员编写具有地区特点、符合现代施工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实用教材。

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考试内容应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回答同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开卷、讨论、答辩、撰写论文及现场测试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强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完善可持续措施,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道江.双证通融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