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9 14:56: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篇(1)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管理类其他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程度与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下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一、现行的课程安排及其弊端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同小异,其章节安排一般如下:

第一章,总论。本章介绍了会计的概念,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任务等。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等。

第三章,复式记账。介绍复式记账的原理、方法、种类及优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等。

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结合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系统说明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从资金筹集到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分配等。

第五章,账户的分类。介绍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等。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

第七章,登记账簿。介绍账簿的意义和种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结账和对账等。

第八章,财产清查。介绍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等。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介绍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财务状况报表,财务成果报表等。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介绍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

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介绍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档案等。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类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从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大,其课程体系仍然是首先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其次是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经调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初学时懵懵懂懂,等到稍微有点概念了,学期也接近尾声,课程也临近结束了。尤其是那些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更不可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使会做简单的分录,但也无法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阅读和分析报表了。甚至有学生怀疑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对《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些设想及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许多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性环节,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会计业务的认知能力上。笔者认为,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主要安排会计职业概述、会计工作所需账证、会计业务流程、复式记账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模拟实训等六章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会计职业概述。重点解决“会计是什么?是干什么的?”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三大问题。具体可安排四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的历史与未来以及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会计实务归纳会计理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会计术语,理解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开设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认识会计工作所需的传统账证。具体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第三章,复式记账。本章主要向学生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和特点,着重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

复式记账原理。本章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原理。本章讲述的重点同样不应放在理论的阐述上,重点是让学生先认识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哪类会计要素、记住借贷复式记账规则。为下面一章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四章,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目的在于借助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的总分类核算,本章可围绕五节内容,分别讲述资金筹集和设备购置业务的核算;物资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销售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的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每一节可分四个层次:(1)学习本节所需的知识点,如:企业的筹资渠道、物资采购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项目等;(2)应设置的主要账户,介绍账户的核算内容、性质、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3)发生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模式,应尽可能地归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条线要清楚;(4)综合举例。

第五章,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要求学生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哪些类别,按用途和结构分为哪些类别,每类都包括哪些账户,每个账户能提供什么性质的核算指标,怎么登记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运用账户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第七章,登记证账簿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常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会和的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第八章,财产清查,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阐述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财产清查的方法。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质、货币资金和往来账项的清查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结反映的方法,即编制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编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篇(2)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在会计领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国际上始于本世纪50年代,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预测和会计决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传入我国是在70年代中期,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在手工会计中,凭证的组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的方式,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这一形式的有机结合,便完成了第一次的会计确认。其中,账簿组织意指账簿和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间的关系;而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和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账簿作为存放原始会计数据与派生的中间的汇总数据的载体,也是会计报表正式揭示信息的数据源,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则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流程和数据接口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因此,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1会计电算化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目前手工一般采用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在会计电算化中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的局限所致。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相比,不仅仅在处理速度上有几何数量级的提高,而且不存在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或疲劳而引起的计算错误和抄写错误。这样完全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电算化会计的会计核算形式应采用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个步骤: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

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和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相比,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明细表核算形式该程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具体的处理步骤为:(1)、(2)步同科目汇总表;(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期末由明细账产生总账;(5)期末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了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的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的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再登记明细账,只需累计明细表),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例如:某条记录kmbh=“1610101”,这是一个三级科目(假设科目编码规则为3222),在处理时,先将金额累计到一级科目的发生额中,然后再累计二级科目,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级。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无论是账还是表其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采用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其优越性在于:

第一,不管是现金科目还是银行科目,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都可以在明细表或明细账中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按日期进行排列,形成日记账,即在电算化下所有科目都有日记账、所有科目都有明细账,各种账簿也无严格的分类。

第二,可形成动态的总账数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资金的运动信息。明细表中按一级科目取出,就形成科目试算平衡表,期末的试算平衡就可代替总帐。

第三,可以在明细表中设置每一时刻,每一科目的资金运动信息,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前或事中的动态核算成为可能。

第四,在会计电算化中,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同一会计核算形式,所不同的只是科目内容上的变化,这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中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篇(3)

    一、会计电算化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目前手工一般采用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在会计电算化中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的局限所致。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相比,不仅仅在处理速度上有几何数量级的提高,而且不存在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或疲劳而引起的计算错误和抄写错误。这样完全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电算化会计的会计核算形式应采用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

    1.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

    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和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相比,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2.明细表核算形式该程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具体的处理步骤为:(1)、(2)步同科目汇总表;(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期末由明细账产生总账;(5)期末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了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的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的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再登记明细账,只需累计明细表),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例如:某条记录kmbh="1610101",这是一个三级科目(假设科目编码规则为3222),在处理时,先将金额累计到一级科目的发生额中,然后再累计二级科目,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级。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无论是账还是表其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采用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其优越性在于:

    第一,不管是现金科目还是银行科目,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都可以在明细表或明细账中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按日期进行排列,形成日记账,即在电算化下所有科目都有日记账、所有科目都有明细账,各种账簿也无严格的分类。

    第二,可形成动态的总账数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资金的运动信息。明细表中按一级科目取出,就形成科目试算平衡表,期末的试算平衡就可代替总帐。

    第三,可以在明细表中设置每一时刻,每一科目的资金运动信息,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前或事中的动态核算成为可能。

    第四,在会计电算化中,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同一会计核算形式,所不同的只是科目内容上的变化,这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提供了前提。

    二、会计电算化中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

篇(4)

会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经历着变革,而每次变革都是迫不得已地受到环境变化的驱使。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而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宽泛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规范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下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缓解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环境的紧张局面,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到结构再到内容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会计制度现代化具体包括制度内容完整化、制度表述现代化和制度数据信息化等三个方面。

一、制度内容完整化

《制度》在体例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满足不了信息化下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应完善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的规范。按《会计法》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要求,会计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规范内容。

1、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3、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度应对每种记账凭证的格式作出强制性的规范,并适当明确各自的应用范围,编制规则当然也应具体阐明,其规范内容还有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方法,以自制原始代替记账凭证的规定,凭证的传递程序及要求,手工凭证的整理归档及电子凭证的备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凭证种类,将原始凭证中的一般数据转化为会计语言,为后续数据加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源。

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应用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社会经济越发展,账簿组织的建设越完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账簿规则,是会计制度规范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会计制度的账簿规范主要包括会计账簿的种类,各类账簿的格式和使用说明,登账方法,记账过程中错账更正的处理,对账和结账的要求及方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特殊规定等。

5、示范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事项的转换器,其记录载体是记账凭证,是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记录,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故会计制度中称其为示范分录。理想的示范分录应具有分录的一切要素,包括金额要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分录,而不能像《制度》那样缺乏金额支撑。该示范分录应基于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所列举的主要会计事项,配合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可实现示范分录的信息化数据处理,进而为会计制度的报表规范提供数据源。

6、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应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的组成,即企业对外和对内披露的会计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编制依据,编制要求,编制方法,在文字说明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示范分录一体化数据支撑,进行信息化编制和查询。

7、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主要内容有:使用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种类和格式;各种凭证和账簿之间的关系;审核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综合的会计事务处理流程。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各种会计核算形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核算形式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至于会计事务处理流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会计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人工记账与信息化处理方式,按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设计流程图,以指导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8、附则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除前述几项以外,其他规范内容应列入附则。

任何最简单的会计制度,都应该有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示范分录、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形式六项规范内容,前五项是五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会计制度的核心,而由会计核算形式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会计制度的完整体例结构。

二、制度表述电子化

会计制度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施的成本及效果,是会计制度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行《制度》文本采用纯纸质形式,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资源上的耗费,增加了宣传和学习成本,并且不利于广泛传播,与信息化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其次是带来普及应用方面的难度,纸质介质使若干设计理念无法体现,许多设计初衷无法表达,可理解性及操作性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达到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再次是实施效果上的问题,这其实是由第二个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前述不足使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制度》的纸质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改进后的会计制度将采用当今流行的磁介质形式,具体表现为制度文本的电子化,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示范分录及会计报表表述的电子化。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使在纸质形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三、制度数据信息化

《制度》在规范会计分录与报表编制上都只有文字说明,且相互严重脱节。分录规范不过是一些毫无金额的个例,虽然规定得比较详细,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整体数据,在诸多问题上难免使人产生误解,特别是规范的多借多贷复合分录使人费解。而编表指南涉及的会计报表不全,某些编表指南的系统会计事项太少,业务覆盖面狭窄,甚至部分数据雷同,很难准确把握制度规范的精髓,导致制度实施多年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会计制度的具体规范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导具体会计核算时的示范作用,需要将相应的整体数据充实到制度规范中去,实现制度的数据一体化,主要包括示范分录和编表指南相结合的数据信息化。具体方法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精心设计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事项,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数据模板;然后利用全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配合制度规范的文字说明进行分录举例和报表编制,实现示范分录的数据与报表编制的数据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既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又易于维护、方便演示,并将事项、分录、记账和编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从而使得分录举例与编表指南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会计制度从形式到内容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18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6-02

保险会计学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会计,主要适用于保险专业和会计专业。由于这门课学科交叉性强,无论是保险专业还是会计专业的同学学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保险会计会计科目、会计六要素核算的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工业企业会计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保险会计中一些特殊业务,如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更是难以掌握和理解。

一、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一)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种类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是指为了实现对被保险人的因保险事项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而提取和建立的准备基金,这可以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自己的保险责任。

1.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非寿险业务会计核算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非寿险保险事故已发生尚未结案的赔案提取的准备金,包括:(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理赔费用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企业(保险)提取的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寿险业务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及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

(二)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核算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种类较多,会计核算比较复杂,准备金的核算又是工业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理解和掌握它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这些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以表格的形式,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给出表1相关准备金的会计核算比较后,请同学们讨论为何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不同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讨论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为保证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有足够的保险赔款支付能力,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在期末进行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测后,应提小于已提的部分不允许冲销,但相反可以补提;这三个准备金在保险公司发生保险赔款时,还要反映为保险准备金已用的St核算。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保险人通常假定保险风险在保险期间是均匀分布的,与之相应的保费收入也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非寿险公司按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认保费收入的情况下,为了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当期已赚取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通过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保费收入调整为已赚取的保费收入。

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1.再保险合同含义。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出人)分出一定的部分给另一保险人(再保险接受人),再保险接受人对在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根据再保险合同,再保险接受人承担再保险分出人转移的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风险,再保险接受人有权向再保险分出人收取一定的保费,同时有义务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合同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相关费用进行补偿;再保险分出人有义务向再保险接受人支付一定的保费,同时在发生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事故后有权利向再保险接受人处获得补偿。

2.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包括分出与分人业务的会计核算,分保分出业务主要有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等;分保分入业务主要有确认分保费收入、支付分保费用、支付分保赔付款、提取各项分保准备金等。这些业务是保险公司独有的核算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繁多,又难以理解。

对于上述会计核算的讲解,并非由老师单纯讲解,可以由教师先提出业务类型,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业务对于分人分出双方各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由学生讨论给出相应的会计核算,随后由老师根据06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准则》给出答案,对比学生与教师的答案差异,探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差异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准则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完善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建议与措施,对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教师可指导他们阅读相关的国际国内有关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参考文献,以进一步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在对分入分出业务讲解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业务会计核算的熟悉与理解,教师可在讲完理论后再结合有关具体业务实例来进行讲授。

总之,在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对比法进行课程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迁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来达到这门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二、专项资金准确快捷拨付

在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分配使用时,要保证其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最基本要求,所以作为财政国库部门则需要确保资金的快捷拨付,在保证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高效和便捷拨付。

1、编制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库。财政专项资金具有非常多的种类,在平时存放过程中需要存放于多家银行当中,这样为了便于对资金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握,所以需要对其编制信息库,从而详细的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录,并将所编制的信息库以纸质文档的形式进行输出,从而作为日常对财政专项资金在查阅、拨付、核算和管理过程中的中的操作依据和指南。

2、落实专项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专项资金按谁分管谁审批和分级审批的原则办理,即用款单位提出申请,分管部门审核,分管局领导审批,数额巨大的,需经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审批。具体拨付时,凭领导批件或文件由财政国库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拨付。

3、实现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电算化。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所以日常进行拨款工作较为繁琐,同时所涉及的金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手工的操作不仅其工作量较大,同时也容易出现操作上的失误,所以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采用专项资金拨款管理系统,实现拨款的电算化,由电算化系统将大部分人工操作工作所取代,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的强度,同时也使票据更加准确和规范,有效的保证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4、选择专项资金管理网上银行。专项资金款项拨付,通过商业银行网络渠道实现专项资金实时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扣、网上支付等银行服务,使专项资金管理真正享受到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高效网上服务。

三、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规范化

1、选用会计制度。根据专项资金的性质及管理要求选用会计制度。政策、法规已制定了专用会计制度或核算办法的,严格按专用会计制度或核算办法执行。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未执定专用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的,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化、规范化。

2、选择核算软件。为了规范专项资金会计核算行为,提高核算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会计电算化技术,选择专用或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采用财务软件核算,改手工记账为电脑核算,实现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电算化。

3、设置核算账套。依托会计核算软件,一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置一个会计核算账套,按专项资金的名称分户核算。同一类财政专项资金有不同资金项目的,按资金项目名称进行项目明细核算。分户核算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封闭运行,杜绝了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项目明细核算确保了不同项目的资金核算清晰、明了。分户核算与项目明细核算相结合,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4、设置会计科目。每一个核算账套,根据该资金的管理要求及会计制度设置一套完整的会计科目。一级科目严格按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名称设置。二至六级科目根据资金管理的特点及核算的要求选择设置。多级会计科目的设置,能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更清晰更规范。

5、编制会计报表。在每一个核算账套下,根据该资金的管理要求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应体现专项资金管理的动态性、变化性、专用性,会计报表应通俗易懂,直观明了,满足报表阅读者的要求。

篇(7)

一、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滞后效应

(一)会计核算对象

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来说,其主要的对象就是有形资本与实物资本,并把无形资本排除在主流核算范围以外,也可能严格地限制了无形资本核算的边界。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其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知识资本,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像一些高新技术与金融保险等行业,其实物资不只是扮演着陪衬的角色。正是在此背景下,若知识资本的核算理念与方法等不完整,就会使得会计核算功能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逐渐下降。

(二)会计核算目标

在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当中,会计核算目标主要就是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所提供及时有效并且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而更有利于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就是认识并评估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更好地实施个人决策。但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的竞争力存在决定性的影响并不是实物资本,而是知识资本。若严重忽视了知识资本的存在,即便是实物资本核算的流程堪称完美,也无法保证信息的需求者决策的科学与合理。

(三)会计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所谓的会计核算就是将货币计量当作重要的基础,而且使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该核算的方法主要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并且主要针对的就是实物资本。但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对其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的就是获取知识资本,它没有办法使用货币来进行计量,所以,知识资本的出现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若核算的方法不变革,必然会被知识资本排除在核算体系的范围外,这样一来,也就间接地否定了知识资本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真正价值,最终只能导致会计职能停滞不前。

(四)会计核算服务需求主体

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种类多样,所以,其具体的会计信息需求方向也必然不同。然而,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因为会计核算对象最主要的就是实物资本,而且不同种类的需求主体,其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因为会计核算的范围逐渐扩大,所以导致需求主体间的差异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五)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会计核算使用复式记账法的初期,其具体的科目不多,而且内容比较简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得会计科目增加,而且勾稽关系也更加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的类型,使其知识资本的特点更加明显,所以,传统会计科目已经很难真实地反映出会计核算的需求,也就必须要增加新的科目,或者是补充科目内涵。

(六)会计监督体系合理性与有效性

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实施的,也就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开展工作。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若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以及方法相对落后,就会使得会计监督与实际脱离,只是在形式上的制度具有规范性,也同样不会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变革路径

(一)会计核算对象范围的扩大

要想保证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价值,就需要把知识资本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并且实现知识资本与实物资本的并行。其中,知识资本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方面,而在进行知识资本核算的过程中,不仅运用核算显性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核算。在企业经营中,知识资本类型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核算所有的知识资本,因此,一定要把知识资本有序地纳入到核算的体系当中。

(二)充分利用模糊性资本核算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当中,将货币当作计量单位并开展精确核算,然而,该方法很难实现知识资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识资本自身的特征,有模糊、动态和内隐特征,也正是因为大部分的财务决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无需保证其高度的准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模糊程度的会计信息。

(三)使用数理性资本核算工具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使用数理工具,同时,应在数理分析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长期以来,会计核算仅仅停留在简单并且基础的树立分析层面,而且始终未实现突破。但是,在数量经济学产生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会计核算也开始把数量经济学的相关成果纳入到会计核算的体系当中,并将其当作平台来开展相对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保证会计核算的数据及经济规律得到真实地反映。

(四)提供会计核算分类服务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其实际的需求方向出现了分化现象,所以,企业对于不同信息需求者应提供不同的核算服务,进而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在会计核算体系出现变革后,一定要随之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必须要把知识资本与其具体的变化当作监督的对象,进而更好地发挥知识资本的功能与作用。而企业管理行为不仅要重视实物资本增值,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资本增值。这样一来,才能够使会计监督范围扩大,并且监督目标增加,使得跨级监督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变革,对会计职能内涵进行重新定义,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宏伟.关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138-139

[2]林是冶.试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5(4):157-158

篇(8)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不仅是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职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当前企业年金会计实务处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养老金制度以前实行的是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制度,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确认上,很多企业都按照基本养老金的会计确认方法,而不是以企业当期应付的企业年金支付义务作为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标准,这种收付实现制的处理方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不利于更好地衡量企业真正应付的企业年金支付义务。

二、关于我国当前企业年金会计规范的思考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第四条对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作了如下规定:“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后者即为企业年金。同时就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专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层面的会计处理,目的是解决企业年金投资股市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会计主体与基金主体界限模糊。2006年2月正式颁布的此份准则规范的对象除了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还增加了委托人。根据《信托法》:“企业年金基金的委托人一是指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即法人;二是指企业职工,是自然人”。此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委托人是指作为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因此会造成这样的困惑:在企业财务系统中,是以企业为主体,还是以基金为主体对企业年金进行核算。计提年金的企业是否需要对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

2、内容上更多地具备了特殊行业准则的特点。作为具体会计准则,一般以基本准则为理论基础,把发生在企业中带有共性或具有特性的某个或几个会计业务,在要素的概念、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方面加以具体规范。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初期,由于业务发生频率较低,我国所颁布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是针对特殊业务的具体准则。从相应的会计准则内容上看却属于特殊行业的具体准则,规范的重点针对的仍然是年金基金受托机构的信托业务,因此只能对企业的私人养老金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进行有限的指导。3、无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年金建立在企业年金基金的层面上,针对的是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而无论国际会计准则(IAS)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FRS),其所针对的仅是企业,因此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有差别。其次,IAS、FAS和FRS都对确定缴费型计划和确定受益型计划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分别进行了规定,并以确定受益型计划为重点。而目前我国企业对确定缴费型年金的会计核算遵循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运营管理的会计核算则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对于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却没有任何会计规范可供参考,这样最终导致企业年金业务会计处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特定业务的统一核算。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近年来我国颁布一系列会计准则,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因此对于企业年金计划这种新型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考虑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与适用性,可进行必要的修正,从而使我国上市公司正确核算企业年金业务有章可循。

三、规范与加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正由单一型变为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政府为了弥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高覆盖、低保障的不足,鼓励企业根据本单位的情况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基于企业与职工利益角度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和加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首先,虽然近两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较快,但大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与核算,少部分由企业自办、商业保险或工会经办。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带来的问题很多,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年金组织形式与会计核算模式。

其次,我国就企业年金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它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的会计核算处理,为企业年金基金的统一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就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核算并未形成企业年金专门的会计规范,因此,为了使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范围相一致,应针对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专门制订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准则,便于各类企业采用,从而有利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最后,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由于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精算方法、折现基础以及必须对许多复杂的未来事项进行估计,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年金计划一直未纳入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但我国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计划是有市场需求的。我们需要发展多种类型的企业年金,积极培养精算人才,使企业年金有关经济事项能进行正确的会计确认,同时会计计量也能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达到可靠性的标准,为会计记录与披露打造平台。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不仅是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职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当前企业年金会计实务处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养老金制度以前实行的是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制度,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确认上,很多企业都按照基本养老金的会计确认方法,而不是以企业当期应付的企业年金支付义务作为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标准,这种收付实现制的处理方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不利于更好地衡量企业真正应付的企业年金支付义务。

二、关于我国当前企业年金会计规范的思考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第四条对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作了如下规定:“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后者即为企业年金。同时就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专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层面的会计处理,目的是解决企业年金投资股市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会计主体与基金主体界限模糊。2006年2月正式颁布的此份准则规范的对象除了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还增加了委托人。根据《信托法》:“企业年金基金的委托人一是指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即法人;二是指企业职工,是自然人”。此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委托人是指作为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因此会造成这样的困惑:在企业财务系统中,是以企业为主体,还是以基金为主体对企业年金进行核算。计提年金的企业是否需要对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

2、内容上更多地具备了特殊行业准则的特点。作为具体会计准则,一般以基本准则为理论基础,把发生在企业中带有共性或具有特性的某个或几个会计业务,在要素的概念、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方面加以具体规范。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初期,由于业务发生频率较低,我国所颁布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是针对特殊业务的具体准则。从相应的会计准则内容上看却属于特殊行业的具体准则,规范的重点针对的仍然是年金基金受托机构的信托业务,因此只能对企业的私人养老金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进行有限的指导。3、无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年金建立在企业年金基金的层面上,针对的是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而无论国际会计准则(IAS)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FRS),其所针对的仅是企业,因此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有差别。其次,IAS、FAS和FRS都对确定缴费型计划和确定受益型计划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分别进行了规定,并以确定受益型计划为重点。而目前我国企业对确定缴费型年金的会计核算遵循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运营管理的会计核算则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对于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却没有任何会计规范可供参考,这样最终导致企业年金业务会计处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特定业务的统一核算。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近年来我国颁布一系列会计准则,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因此对于企业年金计划这种新型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考虑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与适用性,可进行必要的修正,从而使我国上市公司正确核算企业年金业务有章可循。

三、规范与加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正由单一型变为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政府为了弥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高覆盖、低保障的不足,鼓励企业根据本单位的情况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基于企业与职工利益角度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和加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首先,虽然近两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较快,但大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与核算,少部分由企业自办、商业保险或工会经办。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带来的问题很多,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年金组织形式与会计核算模式。

其次,我国就企业年金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它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的会计核算处理,为企业年金基金的统一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就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核算并未形成企业年金专门的会计规范,因此,为了使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范围相一致,应针对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专门制订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准则,便于各类企业采用,从而有利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最后,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由于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精算方法、折现基础以及必须对许多复杂的未来事项进行估计,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年金计划一直未纳入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但我国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计划是有市场需求的。我们需要发展多种类型的企业年金,积极培养精算人才,使企业年金有关经济事项能进行正确的会计确认,同时会计计量也能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达到可靠性的标准,为会计记录与披露打造平台。

参考文献:

篇(10)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面临的新形式

中国的经济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促使中国经济不断的改革,多数企业已经基本适应新的会计核销程序,尤其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制度更加的合理规范。相对于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跟外界经济沟通较少,还是遵循传统的会计核算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核算要求,对于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审计模式很不适应。如何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思想严重,无法与预算执行相适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长期思想是国家给多少,单位花多少,预算计划性思想意识淡薄,每年编制预算也是按照往年模式填报,没有将明年将要实施的工作项目,资金需求做入预算,缺乏计划性。等到资金下达,按照给的资金额度花,有钱就做项目,没有钱就等钱做项目,没有将每年编制预算与下年经费支出联系起来。每年申请下来的预算,也没有完全做到按照预算相应支出,预算执行做的也不到位。由此导致事业单位核算的预算执行只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而言。造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面临很多问题。

2.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单据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规范、合理的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原始凭证不规范的现象发生,发票大小写不符、缺少印章、少填、漏填的情况时有发生。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记账凭证不规范、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有的事业单位没有事先做好计划,混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差别。报销的原始单据无法区分项目,无法做到转款专用,会计核算凭证录入无法分清资金使用方向,造成有的项目资金结余,有的项目资金超支。第二,有的事业单位只重视拨款数,没有将资金使用方向与预算执行联系起来,造成资金支出与批复预算不相符。使编制预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资产作为组成单位的主要载体,在会计管理中占重要地位。但是多年的陈旧习惯,轻视固定资产管理,符合固定资产的没有及时记录固定资产账,有的固定资产是估值入账,实际固定资产价值未及时补充入账,达到报废使用年限或丢失损毁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做报废处理,长时间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事业单位的效益也造成很大影响,使社会资源遭到无形的浪费。

3关于如何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措施

3.1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实处,不断完善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问题是否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首先要建立事业单位内部完善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流程,会计审核监督机制,正确的会计核算措施要坚持,在会计核算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内部监督机制也要落实到实处,运用奖惩考核机制,激励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会计人员更加好好工作。

3.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精确度,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时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对日常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必须严格审查,对不合格的原始凭证一律退回,每笔会计核算都认真做好账务处理,对于账务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3.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要按照年份装订归档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装订成册,在财务部门保管一年,如果没有出现问题,一年后将会计档案交予档案室存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保管期限较长,事业单位要妥善保管,供查档。3.4做好固定资产的审批、采购、转固、清查、盘亏、报废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定,设立专人管理固定资产。监督部门做好监督。购买固定资产要相关部门提出申请,领导同意后,根据采购商品种类和金额决定是否采用政府采购,如果需要政府采购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不需要政府采购的也要提供三方询价、合同等相应手续。对于采购来的固定资产要及时计入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专人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盘点,对于已经到达使用年限、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按照盘亏、报废的相关规定,做好盘亏、报废资料的准备上报工作。及时对固定资产的盘亏报废进行处理。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确保国家固定资产不会造成损失。

3.5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会计人员能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不断的学习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能让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接触到新的财务知识,与社会发展接轨,适应当前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3.6加大审计密度,使审计常态化,提高会计人员的警惕意识。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对事业单位近几年账进行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总结,审计人员提出整改意见,事业单位领导组织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做出整改方案,并将最后的整改结果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审计部门的审核能够发现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整改,能够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更加规范。以上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简述只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问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不断被暴露出来,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接受各方面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视,会计核算最终会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荣.浅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J].会计师,2013(9):25.

[2]张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9):28.

篇(11)

关键词:

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政府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政府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政府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政府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政府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政府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政府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政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作者:徐雪梅 单位:喀什经济开发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