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链发展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已掀起了新一轮热潮,自北京2012年《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预计2015年底我国将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产业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纷纷制定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成立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联盟。陆续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下,智慧城市产业链逐渐形成与完善,基本涵盖了产业链条上的大部分领域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它把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的因产业相关性互相集聚,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我国以“智慧城市新型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1、物联网产业链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应用的载体,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智慧城市“智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数据采集、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节能运行、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产业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等领域作用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落脚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立又必须借助物联网。
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传感器、芯片业、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将拉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芯片与传感器、芯片与系统的融合,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公共平台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相关的终端制造和应用服务仍处在成长培育阶段。在我国基础芯片设计、高端传感器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环节还比较薄弱。
2、云计算产业链发展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和计算模式,具有虚拟化、伸缩性等特点,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发展重要支撑手段,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云计算产业链包括云计算服务业、云计算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以及支持产业等组成。云计算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制造业涵盖云计算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领域。软件厂商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硬件厂商包含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存储设备、元器件、服务器等的制造商。基础设施服务业主要包括为云计算提供承载服务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我国云计算产业链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
3、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与移动网重要应用的自然延伸。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终端、移动软件与业务应用三个层面。移动终端主要由部件和整机两大部分构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多样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软件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数据库、移动安全软件、移动中间件;移动应用层按类别分可以分为语音增值类、效率工具类、应用分发类、生活休闲类、位置服务类和商务财经类共六大类业务。与其相伴的,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主体如运营商、移动终端企业、移动应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并重建了商业模式。当前APP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导形态。移动数据流量与OTT 业务已经成为整个移动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增长动力,并将彻底改变产业链价值走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形成巨大规模,主要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了本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已初步实现从“无芯”到“有芯”的跨越,技术和市场实现双突破。
4、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演进和应用持续深化,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中主要包括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和数据资源提供商三个角色,分别向大数据的应用者提供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数据资源。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处于构建的初期,呈现规模很小、增速快的特点。
三、目前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产业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改变。智慧城市产业链目前还缺乏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不成熟。产业发展及布局不均衡,部分环节的产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地域经济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领先于内地及西部地区城市;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中,还没有主导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建议
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纲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2、建立统筹协调联席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3、合理布局培育主导企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加大对龙头主导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的培育。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所谓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国家竞争优势》一书,1990年迈克・波特在该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集群化发展无疑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凸显出价值,中外成功例证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在研究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是:互联网上的艺术产业能否集群化发展?现状如何?江苏省在本领域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一、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之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文明时代或称信息文明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无法遏止的趋势。
1、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提供了必备的发展基础。1991年5月,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系的伯纳斯・李将其发明的World Wide Web(即WWW万维网)投入到互联网上使用,主要适用于信息的公开,因此成为Web1.0时代互联网的基本雏形,此后出现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均拥有第一代互联网的鲜明特点:信息采用集中形式,广大用户的浏览方式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翻版。而Web2.0是2004年3月戴尔・多尔蒂(O’Reilly媒体公司副总裁)和克瑞格・克莱(Live媒体公司)共同提出的,当时,他们并没有给出Web2.0的具体定义,而是举例说明:“个人的网站是Web1.0,网志博克是Web2.0;屏幕抓取是Web1.0,Web服务是Web2.0;单方信息是Web1.0,共同参与信息是Web2.0”,[注:参见汤代禄,韩建俊,边振兴编著《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当然,今天的Web2.0已经比当年有了极大地丰富(博客、播客、移动博客、社会化标签、内容聚合、维基、Web服务等层出不穷),而且还在不断地丰富下去。因此,Web2.0由于其开放、参与、分享、创新、个性、体验的特质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主导力量。在Web1.0还在大行其道、Web2.0还在完善的时候,Web3.0只能是概念性的前瞻:比如其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数字化、多维化特征,比如其新一代商务应用模型结构,比如使Web成为一个操作系统……
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如同人类的进化过程,丝丝入扣,巧夺天工。但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我们注意到: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天才的概念设想”纷纷实现,传统的互联网巨头雅虎、微软、搜狐、新浪、网易等首先将博客、社会化标签、图片上传、视频、即时通讯等普遍应用,不仅让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无法尽快消化,即便是互联网自身也感到应接不暇,来不及规范和成熟。如此一来,在拼命“追赶”的信息化道路上,各领域的衔接和配合不免力不从心,大大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后果是来自互联网之外本能的抗拒,也阻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正如赵正阳所说:“相比之下,网络在艺术品收藏交易中的优势还是要远远大于劣势,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并作为收藏艺术品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和载体,需要有关方面去关注、重视和规范。”[注:参见赵正阳《网络,艺术市场的异度空间》一文,《艺术市场》,2005年第12期,第79页。]互联网的发展为包括艺术产业在内的诸多社会领域提供了足够的扩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不同的是,这个平台需要艺术产业自身进行完善和拓展。
2、互联网经济的特点显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经济受到极大关注:一是电子商务日趋成熟,互联网营销备受重视。
电子商务从20世纪70年代最原始的银行间电子资金转账发展至今,已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日趋成熟起来,与此同时,互联网营销策略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重视。首先,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表现在B2B、B2C、C2C的蓬勃发展:B2B(企业对企业)模式以沃尔玛连锁超市等为典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加快供货,开始在互联网上处理订单与交易信息,拉开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大幕,也为阿里巴巴(Alibaba)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以亚马逊(Amson)和易趣(eBay)最为著名,前者创造了网上零售模式,后者开启了网上拍卖的大门;以淘宝网(Taobao)为代表的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将互联网的交易扩大到每一位网民,并成功打造出新一代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网商”。与之相识适应的网上银行的开通、网络支付的升级,也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新媒体平台逐步形成,新经济模式正在确立。作为整合性极强的新型的经济载体,互联网的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被忽略,反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陈玲在《新媒体艺术史纲》一书中将互联网称为“重构与整合的艺术”[注:参见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蒋宏、徐剑在其主编的《新媒体导论》中将短信、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宽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博客均列为“新媒体”的“务实”对象;琼斯・斯蒂文第一次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在其主编的《新媒体百科全书》中收录了12个主题的数千个与“新媒体”相关的词条,他的贡献是提醒我们:新媒体之“新”并不排斥“旧媒体”,亦即新媒体并非完全与“旧媒体”划清界限,而是基于“旧媒体”成长起来的;朱海松在其著作《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中没有忽略手机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重点在手机作为新媒体的阐述上,却客观上论证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强大整合(融合)能力……一个新的平台的搭建同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经济模式的载体,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正式确立。张铭洪指出:“互联网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是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这促使人们去研究网络经济学”[注:参见张铭洪主编《网络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第1页。]。胡乃文更是直接提出了“网络商业模型:IT商业模型、增值服务模型、网络消费商业模型和商业数学模型”[注:参见胡乃文著《塑造网络经济:第三代电子商务教科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一个新的生存状态的出现必然受到“物竞天择”的考验,而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也必定面临各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但是,互联网经济所带给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已毋庸置疑。
①数字资产管理。是雅昌为艺术家提供艺术成果的存储、应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首先,将艺术家原作及相关艺术成果,通过拍摄、扫描、电分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艺术家的数字资产,再对这些数字资产进行分类存储,形成艺术家个人数据库。方便互联网、艺术品认证、图片版权等应用需求,实现资产的保护和应用的统一,既有效保存了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又保护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打击了赝品,同时还实现了艺术成果的展示和宣传。
(“雅昌艺术家网”截图)
②个人数据库。是将艺术家的作品及相关艺术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分类技术,对数字化后的作品高图、生活及创作照片、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形成艺术家个人独有的数据库,为实现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免去艺术家再次出版画集、著述而重复电分的麻烦,艺术家在举办展览、宣传等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
③官方网站。采用艺术家姓名拼音的专属域名和服务器空间管理,融艺术家的艺术简介、成果展示、资讯、拍卖预报、互动交流为一体的互联网官方平台。在艺术家的官方网站中,跟踪记录艺术家的动态、作品市场行情、拍卖指数分析、拍卖作品统计、拍卖价格查询等。
④艺术品认证。是将艺术家的作品经艺术家本人亲自认证后,给予永久性的唯一编码和标识,保存在“艺术家个人数据库”中,同时通过艺术家官方网站为收藏投资爱好者在线查询资料提供可靠的认证信息,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艺术品的认证,可以有效防止赝品的泛滥,这一举措特别是对在世艺术家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艺术家行使对自己作品的“鉴定权”有足够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能够有效杜绝各种“考证”中的猜测、杜撰现象,加快了研究者的信息核实速度。
⑤图片版权。是由艺术家将个人数据库中的作品图片的使用授权行为,委托给雅昌。由雅昌艺术家对其作品图片的使用进行合法授权,然后根据授权范围和用途,从艺术家个人数据库中直接调用。全程艺术家图片的授权行为,为艺术家提供省心省时的秘书服务。这一增值服务形式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在版权制度尚未健全、盗版现象尤为猖獗的阶段,如何保护艺术家的权益仍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之路,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完善。
(3)雅昌艺品网。于2007年12月28日开通的“中国首间授权限量复制专门店”,是图片版权的实践基地和交易场所。集中了古今中外近千种以艺术复制品,目标群体为普通大众,价格从100元到50000元不等。
(4)雅昌拍卖信息网。对特别是初入中国艺术市场的人来说,雅昌拍卖信息网不啻为“不说话的老师”和“领路人”,网站里有详尽的拍卖资讯、拍卖预展、拍卖排行榜、拍卖指数和拍卖知识工具书。拍卖资讯和拍卖预展将国内(含香港地区)重大拍卖会消息无一遗漏地集中公示、拍卖排行榜又细分为年度拍卖公司成交额总排名、年度拍卖公司成交比率总排名、历史/当前拍品成交价格总排名、古代/现代/当代中国画家价格指数/总成交金额排名、中国油画家价格指数/总成交金额排名等。
(5)雅昌画廊网。2008年1月4日上线,由雅昌艺术网原画廊频道升级而成。其主要栏目包括:画廊动态、画廊黄页、画廊展览、展览列表、作品展示等。集中展示国内实力较强的画廊,公布各画廊举办的展览、的艺术家,介绍画廊的动态,协助合作画廊扩大影响。
(6)雅昌雕塑网。是由雅昌艺术网、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三方共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建设、管理、维护、运营的网站。既是资讯平台和学术平台,同时也是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研究中心的工作平台,其栏目主要包括:雕塑资讯、展览活动、雕塑家、会员事务、会员空间、中国雕塑杂志、行业机构、研究项目、出版图书、雕塑理论、论坛、名作赏析、优秀作品展示等频道。
(7)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其系统及数据存储平台采用了统一、完整、集成、开放、可扩展的内容管理架构。所管理的数据来源于雅昌艺术网、雅昌彩印制版,以及包括艺术家、拍卖公司、文博机构、出版社、文化公司等。数据库的建立为艺术印刷、艺术网、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艺术品摄影、艺术图书策划、设计、出版、装祯,艺术品衍生产品的开发经营、艺术影像产品、艺术展览策划等多种艺术品业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应用保障。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数据的“银行”,共收录了中国近5万名艺术家、200万件艺术作品的图文数据,可随时随地供艺术家、出版社检索调用,满足出版、宣传、印刷等需求。
(8)雅昌艺术图书网。2007年1月10日由“雅昌艺术网艺术图书频道”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拥有近35,000种优秀书目数据的“中国艺术图书书目数据库”,成为出版社品牌推广和图书展示的第一窗口。正在全力开发建设“中国艺术图书全文数据库”,目标是实现艺术图书的全文网上阅读,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最强大的著录检索服务。
(9)雅昌艺周刊。是雅昌艺术网站矩阵信息整合的“集结地”,通过近8年的积累,雅昌已经拥有了数十家合作出版社、上千家合作画廊、近5万名艺术家、200万件艺术作品的图文数据、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拍卖信息等国内无可比拟的艺术资源,雅昌艺周刊的出版为有效使用这些资源迈出了第一步。
2、雅昌艺术网站矩阵的运营模式
日本Gaia Corporation公司董事长小林失须夫在研究多媒体业务时提出“用跨行业合作挑战网络业务”的观点,他说:“不同行业、不同状态的公司增强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业务,这对未来的商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跨业’时代”[注:参见小林失须夫著,王小燕译《用行业合作挑战网络业务――选自数字化商业模式》,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雅昌正是验证小林观点的成功案例,雅昌集团以雅昌文化公司为统领,8年间构架起一个集印刷、出版、网站设计制作、版权、艺术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创意型现代公司的多维度经营体。如果8年前雅昌还是以印刷业为核心发展业务的话,今天,雅昌集团的核心正在逐渐向艺术、向艺术生存的互联网偏移,同时,雅昌异常聪明地把握住机遇,率先让雅昌艺术在互联网上扎根,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艺术增值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1)雅昌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我们可以说雅昌集团的经营是多维度的同时又是一个共同体――具备上述四个要素并在雅昌企业的旗下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因此,并不能因为其传统的印刷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去甚远就将雅昌集团的各项业务分离开来。
(2)雅昌信息服务。漫长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进化和不断地积累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中,信息一开始就表现为真伪难辨的消息群,这对信息的这一特点,雅昌艺术网站开展了有效信息服务的业务。雅昌信息服务通过雅昌艺术网站矩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服务;信息来源于合作伙伴提供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相当一部分由网站编辑筛选和统计。二是带有明确指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由艺术家本人提供,雅昌艺术网站承担数字化转换、归类、保存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雅昌的信息服务在逐渐铺开的渠道中地位日显,如何有效使用价值信息使之成为雅昌艺术网站从事内容服务的主体,实现信息服务的提升,雅昌已经具备条件。
(3)艺术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是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IT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雅昌艺术增值服务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拍卖、预展、展览信息,可以赢得拍卖图录装祯设计、印刷、物流和相关展览用品(请柬、海报、手提袋、标签等)印刷业务;出售艺术图书,一是合作出版社给予的码洋折扣,二是销售业绩的提成,对于出版社重点项目另有推广收益;艺术品有限复制,在获得授权后对艺术品进行高质量的有限复制;为艺术家创建官方网站、设立艺术数据库,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得到版权授权、数字化艺术品经营权或者互联网拍卖、销售等权限;出版,利用艺术网站多年积累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出版纸质或电子出版物等。
雅昌艺术网站矩阵在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联网生存方式领域,作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实践和尝试,虽然有待进一步的规范、拓展和健全,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是验证了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联网生存可能;二是给出了现今为止最为可行的经营模式。
三、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思路
北京有搜狐、百度、当当;上海有盛大、九城;杭州有阿里巴巴、淘宝;广州有网易;深圳有雅昌……作为致力于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江苏省,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多年来仅有一个地域性的“西辞胡同”为江苏省的互联网经济增添一抹亮色,至于专业的艺术网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笔者自2004年起与“中国美术家”新媒体平台CEO宋高峰先生一道,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文联、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政府部门和高校的支持下,对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以下思路:
1、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辐射世界,构建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互联网生存模型――“众媒体”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的“无界域”特质决定了其开放型和外放型的发展方向,当亚马逊、谷歌、雅虎等国际互联网企业“巨鳄”不断地在中国攻城略地,本土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的奋起反击和“反渗透”行动成绩蜚然,也真正在业态呈现上使得世界经济联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网”。作为诞生于江苏本土的“众媒体”互联网平台必须也只能依托江苏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积淀,夯实基础、锻造精品,从而逐渐影响全国,并最终登上国际舞台。模型的构建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宣传、展示平台;二是交流平台;三是交易平台。目前以“中国美术家”新媒体平台为核心,“众媒体”互联网平台旗下拥有“中国影视界”、“中国主持人”、“中国时尚界”、“江苏艺术界”等新媒体平台,并联合江苏省广电总台、南京市广电总台等广播、电视媒体和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以及其它互联网企业,形成一个既“旧”又“新”的综合媒体平台。其主要功能表现在:
(1)形成最权威的艺术家个人媒体交互平台。建立艺术委员会形成艺术家个人媒体审核机制。运用最完善的个人媒体服务,对本媒体所吸收的艺术家进行立体式的包装报道。构建权威艺术生态圈,使艺术家更方便地交流互动。结合艺术家的作品与当下的思潮组织沙龙、座谈会等,促进艺术界的思想交流,将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家聚集到“众媒体”互联网平台。
(2)建立最权威艺术信息平台。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争取优惠政策,取得网络相关新闻许可证与网络视听许可证。结合团队对艺术行业敏锐的洞察力,专业素质,达到艺术资讯报道的权威性。
(3)创造艺术类媒体最高的点击率。推荐热点信息,不断深入并立体化报道资讯,网络资源的不断整合加工,形成完备的艺术历史资料库。并且进行艺术产业全面报道,吸引更多专业的艺术群体,提高媒体的点击率。
(4)发展成为最具学术性的艺术平台。开发艺术专业频道,由权威艺术家担任相关频道负责人,建立艺术顾问团队,加强审核机制,并培养该专业的自由撰稿人在国内进行全面研究与探索,将学术氛围提到新的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与传统的权威艺术期刊、杂志进行深入合作,吸取相关的信息,作为媒体学术理论丰富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5)艺术展示平台。江苏省美术的复兴是江苏美术家的复兴。中国美术家以人为本,切合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将网站打造成为展示更新、更快、更高质量、更权威、更综合的艺术信息平台,使其更有历史资料的积累性和沉淀性,以更好地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网络发展上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6)艺术品交易平台。我们结合新媒体,首先对江苏艺术品交易提供更大平台,对艺术家及相关产业是更大的促进,形成更好的产业链。
(7)艺术圈交流互动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介,搭建艺术圈内的交流互动平台,使艺术家能够更深入地实现与网络的交互,与艺术家之间的交互,从而对江苏文化发展形成一种推动力,为创意产业的新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契机,使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概念性符号的灵感。
(8)艺术教育平台。弥补艺术教育体制下,一些艺术院校出现的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和缺陷。丰了艺术教育,促进艺术教学,使其更具时效性、敏锐性的方向发展,使之能够迅速地把对先锋文化的触觉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对全国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提供一种公益性的艺术事业的支持。对于艺术家的作品推广及其本身的宣传多做工作,加大整个社会的人文艺术环境。使艺术领域更多元化,提供一种信息传媒的交流,对艺术高校的招生,就业的宣传上提供帮助和支持,真正协助其推出一些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人才。架起艺术院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艺术院校与艺术产业相互促进,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与社会接轨,让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辅助培养直接能运用于社会的人才。
(9)艺术公益事业平台。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公益性活动,如艺术展览、组织座谈,结合一些现代艺术圈内的现状,和其他相关企业,关注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让中国博大的艺术文化发扬传承,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并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10)艺术创意产业平台。结合以上平台的发展,促进艺术家网络交流。他们的观点交锋,就是艺术创意的源泉。在网站程序上,我们结合本站“以人为本”的宗旨,结合我们在艺术服务上的实践经验,通过名家访谈调查走访,真正提供艺术家所需要的服务,开发一套完全属于艺术家的真正的艺术平台。同时我们公益性地结合艺术品展示平台的现状,大胆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链”。从文化艺术产业拓展到教育、体育、服饰、珠宝、服务等行业,模式的可扩展性,吸收大量资金,大力促进江苏经济环境。
(11)艺术文献平台。通过人类发展长河中的每一点聚集汇总,结合艺术文件的精华展示,塑造出一种真正的艺术文献的交流平台,把历史文化以点的方式整合成线、面,通过横向、纵向上的比较,立体式的方式展示出来,做成一个庞大的网上历史资料库。使其区别与类似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平面教导,做到音像结合,让历史文献更生动、鲜活。
(12)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窗口。“众媒体”互联网平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将成为国家艺术的展示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窗口。随着与其他国际艺术平台、艺术组织机构建交,更会带动网站的窗口性作用。
(13)虚拟走向现实。开拓连锁性经营平台,具有虚拟与现实同步展示功能,提高广告与服务的含金量。
(14)“众媒体”互联网平台的研究成果及商业模式可以辐射及应用其他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纸媒体、电视媒体等发展。
2、加速软件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找准经营模式,发挥自有知识产权优势。
谷歌的搜索引擎、网易的竞价排名、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优视的视频传输……几乎所有的成功网站都有自己的制胜“法宝”,“众媒体”互联网平台要在战火纷纷的互联网经济中站稳脚跟必须在软件研发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样才能避免被快速“复制”、“克隆”的危险。与此同时,新的经营模式(赢利模式)的确定不可轻视,这是互联网经济“概念―造血―反哺―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互联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否。那么,我们可以将实现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的路线图描述为:概念―渠道―内容―互动:
(1)概念经营。概念经营只是企业在发展初期维持生存、获得发展、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融资手段,任何的风险投资都需要短期内的丰厚回报,如果企业以概念经营开始,必须缩短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
(2)渠道经营。雅昌艺术网站的成功案例有效地证明了渠道经营的可行性和盈利的可能。但是,应该看到:渠道经营必须以品牌(即企业的社会信誉)为前提,否则,渠道的拓展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盈利收入,相反会占用大量的企业资源,甚至出现全面崩盘的危险。
(3)内容经营。解决了渠道的畅通,互联网企业的内容竞争必然显现。因此,最大量地占有有效信息、细分目标对象进行个性化内容服务,是艺术产业集群化在互联网上经营模式核心所在。
(4)互动经营。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同时也模糊了商家与消费者的界限:未来的互联网世界,网民的身份应该是双重的――既消费别人的产品,也出售自己的产品。
3、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地域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和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在互联网企业发展之初尤为重要,江苏省于2007年颁布《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在第七条“引导资金使用范围”中首先提到的即为“动漫、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因此,争取政策支持对属于特殊经营行业的互联网经济来说是获得“名正言顺”发展的保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6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ew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spots of social research. T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nally put forward on speeding up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2)物联网销售和利润:整体来说,山东省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2014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从当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个人属性,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备了更大的发展优势。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终端呈现出了智能化、多样化、普及化与个人化的发展趋势。
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1 用户增长迅速,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与服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快速增加,根据艾媒咨询所的报告显示,在2013年第一季度时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达到4.2亿,IDC预测在2013年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会达到5亿。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外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移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逐步的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例如谷歌公司开发出了开源的系统安卓,腾讯、新浪等也围绕移动平台开发出了多元化的产品。手机应用变得越来越丰富,2012年11月时苹果应用商店总计有100万款应用产。在谷歌的应用商店play store中拥有大约67.5万款的应用,下载量达到了250亿次以上。
1.2 消费与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增多
智能终端普及速度想到快速,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各种应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如今与消费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应用快速增加,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娱乐与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进行购物、订票、手机支付等各种消费与电子商务活动,同时这一趋势正在逐步的普及。
1.3 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跨界竞争,加速产业之间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涉及到多个产业,主要有移动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平台、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等等。整个价值链都变得更加的细化与开放,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与跨界竞争的特点。如今,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全球产业巨头都在积极的从多个环节上进行布局,并不断的在产业链的上下进行积极的延伸,同时都将竞争的焦点放在对用户的第一接触点的把控上。从发展策略上来看,各个运营商都在积极的对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将最好的互联网资源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中来,让用户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访问这些优秀资源。例如沃达丰所提出的Mobile plus战略。
2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2.1 加强基础建设,应对不断激增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
随着3G的普及与移动技术的快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应运而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移动终端进行使用。随着智能终端与3G网络的快速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移动用户的不断增加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网络需要提供更大的带宽,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完成更多的事,并促使移动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提出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提供高品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同时需要对移动用户的需求进行实时的跟踪以此来更好的、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对用户使用门槛进行降低
要加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并要使得无线网络得到优化,让客户能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更加的舒心。对于3G、WIFI等覆盖需要继续增强,同时还必须要加快4G的试点工作,争取4G能够快速进行普及,为用户带来高品质的无线宽带体验;对于无线宽带的资费门槛进行降低,同时对于流量以及应用服务的消费进行大力的改善;通过终端定制以及合理的补贴方式,对智能手机与上网用户进行大力鼓励与引导。同进行积极的创新,加强产业链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合作,对优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对自营业务与合作业务的开发与创新。
2.3 注重移动安全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需要面临的安全风险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移动安全软件市场增长相当迅速。国内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与相当广阔的应用程序市场,为移动安全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以保证移动互联网可以健康的发展,并为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安全提供有效的保证。相对而言,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名性,从当前世界范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仅仅是需要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从技术、机制以及体系等多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进行重视,并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以能够确保移动互联网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3 结语
无论是从移动终端来看,还是从移动网络用户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通信运营商需要能够准确的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趋势来采取合理的措施,这样才能够使得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旅游”产业是集“互联网+”、旅游业、第一二三产业等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是当前国家密切关注和重点突破的焦点产业,也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在国家高度重视 “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桂林应抓好机遇,凭借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大力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其必要性和意义体现在:
1.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务。目前,桂林已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按《“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将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而这些建设内容有助于桂林“互联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能从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旅游物联网设施、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桂林“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服务、硬件与软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推动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并协助整合“互联网+旅游”产业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互联网+旅游”产业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
“互联网+旅游”产业有助于培育桂林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促进产业融合。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桂林智慧旅游建设必然需要通过“互联网+旅游”产业来推动旅游消费、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和服务等促进桂林旅游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互联网+n(养老、养生、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激活桂林旅游自然生态的要素、旅游气候环境的要素、旅游历史文化的要素、旅游产业生产的要素、旅游消费的要素和旅游创新创意的要素,从何帮助桂林各类传统上不相关的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要素融通,形成以桂林“互联网+旅游”资源为基础、“互联网+旅游”产品为支撑、“互联网+旅游”服务为亮点,三大“互联网+旅游”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复合产业关系。
2.促进桂林旅游信息整合开发的有效方式
解决旅游信息在线化程度低、整合力度弱、信息壁垒现象严重等问题,不仅关系到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可有效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旅游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的采集和运用,推动桂林旅游信息整合与信息交互,进而实现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景区、机构和企业的协调管理和协同创新,帮助桂林建设好“互联网+旅游”智慧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
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共建与共同开发,有助于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出现之前,桂林的很多优势旅游资源(高品质团队、精品酒店优先入住权)都掌握在少数发展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手中。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往往只能通过“低价团”、“零团费”等形式来吸引游客,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一味追求价格的低廉势必会导致旅游体验的品质下降,而中小型企业之间持续的价格战也将导致行业健康发展的失衡。而桂林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借助于“互联网+旅游”产业技术、平台和理念,所有旅游企业都可对游客样本喜好的分析、到旅游产品的科学设计与营销、再到旅游市场的管理与服务都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发展规划,从而避免了过去信息闭塞、几家独大的状况出现,真正实现桂林旅游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共同开发。
3.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需要
桂林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是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的客观需要。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桂林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构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要把桂林打造为广西首个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 “互联网+旅游”公共服务,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离不开“互联网+旅游”产业,因为,无论是转变旅游消费方式和转变旅游管理方式,还是转变旅游营销模式和转变旅游企业发展模式,都离不开“互联网+旅游”消费、管理、营销与服务体系。“互联网+旅游”既是“互联网+”社会环境条件下个性化旅游催生的必然产物,也是旅游业市场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廉租房信托融资模式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一)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宜低水平新建大量廉租房
因为目前存在着大量的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暂时还达不到拆迁标准的二手房,再建设低成本廉租房小区无疑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不符,况且低收入者集中居住有可能形成像发达国家出现过的贫民窟,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二)K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目前在房地产高端启动,在中国存在金融障碍
因为我国房地产的现状是低端缺位。高端不缺位,如果在金融方面支持高端房地产市场,这和目前宏观调控指导思想有悖;如果高端市场要融资,可以不用REITs。政府政策层面可能也不会首先支持。在解决低端市场过程中把REITs机制、运作规律建立起来,这个工具将来还可以向高端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首先有REITs,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廉租房信托的运作思路和模式
(一)廉租房信托总体的运作思路
采用信托的方式分散购买购房存量市场中的二手房、空置房、银行处置资产或经济适用房作为廉租房,持有廉租房的是政府背景的主导机构,在廉租房上形成一些基金。比如原来支持廉租房的社保、土地出让金等等,通过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使廉租房的信托形成一种类似于国债性质的投资项目。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政府负责制定廉租房的标准、审批入住资格,并提供租金和税收方面的补贴,金融机构负责发行信托产品和管理信托资金,并负责聘请专业的机构对所购物业进行管理。
(二)模式的收益来源
廉租房信托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廉租房的租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和承租户支付的租金。可以作为房地产信托基金的红利来源和偿付本息的来源。政府每年投入的预算资金只要保障廉租房租金和资本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缺口即可,这使有限的政府资金能够带动较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来收购充足的廉租房源。以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假设全国每年通过发行廉租房信托筹集1000亿资金,按照2006年约3500元,平米的平均房价,可以购买约3000万平米普通住房。按平均每户60平米,可以解决约50万户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按照信托5%左右的年资金回报要求,假设租金收入是1元/平米/月(一个较低的水平),每年政府的补贴支出大约为1000亿×5%-1元/平米/月×12月×3000万平米=46.4亿元。
(三)投资者回报
因为廉租房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再加上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等投资,廉租房信托的回报率不会太高。但一定高于银行存款,像国债就是这样。由于有政府背景的保证,回报比较可靠,投资者购买的会比较多。
三、启动廉租房信托的意义
目前房地产市场重心往下移,稳定低端意义非常大。廉租房信托对低端房地产的发展和稳定尤其具有意义。现在房产市场低端不稳定,最缺位的是低端的。不能把所有的住房需求都弄到市场上去解决,政策公共产品应该包括廉租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9-011-04
股权投资业务是指通过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权,并利用投资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优化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架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附加值,再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收购或柜台市场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从而获得收益的投资方式,包括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寻找潜力企业、改造收购企业、卖掉升值企业”。
我们认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则是在股权投资业务的各个环节,融银行、证券、信托、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结合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产权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专业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围绕股权投资打造覆盖企业金融和个人金融的业务链条,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一、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
(一)世界范围内股权投资业务快速发展
股权投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股权投资的开始。仅仅几十年间,股权投资已成为西方国家除银行贷款外的重要投资手段,占其GDP的4%至5%。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增加近7倍,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约25倍,总投资额突破5000亿美元,并诞生了KKR、凯雷、华平、摩根、新桥、英联、黑石等多家托管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全世界知名股权投资基金。
20世纪80年代,股权投资业务登陆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潜伏期”,90年代中期,股权投资业务得益于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渗透和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以来,股权投资业务逐渐被银行、基金、信托等国内金融机构关注,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土股权投资基金逐步取代外资在国内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末,中国大陆股权投资基金约500余支,总募集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本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对股权投资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和中信、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均高度重视股权投资业务,以不同形式、不同角色,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各个环节中去(详见附表)。其中,浦发银行在天津专门设立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部;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建银国际在2009年完成股权投资业务案例4件,总金额达1700万美元,规模居当年机构投资数量前列。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1. 并购贷款
对投资方发放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以项目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同于普通贷款的是,该类贷款只能以股权分红形式偿还债务,风险较大。
2. 托管+财务顾问
银行作为资金的托管人,负责保障股权投资资金安全,避免投资基金与其他资金相混淆,并提供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等服务。这也是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模式。
3. 私人银行业务+信托型股权投资基金
该种模式以信托型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架构,成立信托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向企业或有较大资本、丰富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发放信托凭证,在国家规定的信托投资标准内融集民间闲散资金。这一方面通过银行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来募集股权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私人银行中理财业务的服务内容。
4. 银证合作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全面合作将银行对于股权投资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推向了一个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平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能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为股权投资业务提供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支持以及投资退出、托管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为股权投资业务的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制定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服务模式
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对以上四种业务模式的全面综合和深入拓展,并增加民间融资、公司治理、上市退出等多项环节,满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完善综合服务链条,实现各金融领域间业务的迅速衔接和有效配合,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全面金融服务。
二、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弊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普遍类似、产品雷同,银行专注于业务规模,过于注重发展传统业务:一是银行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差异化,与市场、客户需求逐渐脱节。二是同业间营销战愈演愈烈,“托关系”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环节,传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容易陷入瓶颈。三是资本市场发展逆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压缩了银行业在市场主体融资活动中的占比。四是缺乏特色业务支撑,银行议价能力逐渐降低,赢利水平难以提高。五是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无法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积极向中间业务转型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提升向价值提升转型,纷纷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实现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零售业务等相关业务的融合发展,并积极介入基金托管、金融租赁、保险、信托等,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在公司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业务;在零售业务领域,逐步向理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延伸;强化网点功能建设,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渠道发展;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逐步扩大贷记卡业务规模和自有商户数量;在业务方面,多方面深化合作,提高业务效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为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银行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经验。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股权投资业务是新金融资本、高端人才和高成长企业的结合,虽然收益高,但在组建初期仍会遭遇资金募集、政策准入等方面问题。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项目资源、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其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关注程度有待提高。股权投资和银行业务在风险容忍度、投资持续性、资金募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使银行充分利用其综合化实力和国际化影响力,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全面介入股权投资业务,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传统金融服务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在新形势下,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更能进一步扩大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以股权投资为核心建立产业金融一体化战略联盟,有利于金融资本迅速转变为产业资本,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与股权投资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修订,尤其是2009年10月份创业板推出,股权投资形成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2010年4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业务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西方国家,股权投资业务已与银行紧紧相连,股权投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其中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占60%以上。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将达到这个比例。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不仅是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要求,也是银行转型升级、实现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金融业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要求,符合金融服务发展转型升级的趋势。
(四)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策面上,由于部门立法、条块分割,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股权投资业务的统一法律体系,股权投资业务仍缺乏标准化的办理流程。二是股权投资业务所具备的保密性使得该业务在实际操作时会产生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会计制度不健全、报表质量不高、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等。三是国内股权投资业务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标准,管理人职业素养和商业感觉有待提高,公司治理成果尚不能保证。四是目前众多发展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基金存续期内满足上市条件,国内证券市场难以满足退出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权投资资金的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的战略重点
(一)联合多家金融企业,完成产业链组织架构
银行以旗下的投行公司为主要发展阵地,与相关基金、信托公司出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凭借银行的综合金融业务体系和基金公司的未上市投资经验,共同募集投资基金,挖掘转型升级行业中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投资机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增值服务,推动项目公司上市或并购重组。
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出资组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投行上市业务,帮助被投资项目公司上市,带动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等进入,在此过程中实现财富增值,同时贯通股权投资资本退出渠道。银行拥有的全资或控股的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与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对接,充分挖掘股权投资带来的业务协同效应,在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一体化。银行可以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框架下,获得国内银行系证券投行业务牌照和直接投资业务牌照,完善综合经营链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全程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的经营流程中,打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金融产业链。
(二)综合多项业务品种,实现产业链环节构成
1.股权投资业务
股权投资机构以专业的投资能力,充分整合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介入,为产业优化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股权投资机构在为新兴行业及其优秀公司提供相对长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项目公司提供融资、财务管理、市场、技术、战略、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协助,与项目公司建立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公司的质效,并推动其中质地优良、盈利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发行上市或并购重组。
2.证券投行业务
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为项目公司提供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辅导、上市承销等一条龙服务,以股权投资业务为基础,通过资本市场和多种资本运作工具,推进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起到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级的作用。
3.银行、信托等金融业务
产业链上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托管、资金理财等传统服务,而且其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能够成为股权投资机构募集基金的备选池。此外,这些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不仅能够充分调配金融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针对项目公司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存贷、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企业年金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项目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专业机构服务
股权投资在资金募集、项目挖掘、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等环节不仅需要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从法律、财务等专业角度来对各个投资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法律、财务、评估、信用评级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以其专业的服务水准提升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竞争力,进而带动高端的专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
(三)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1.业务拓展协同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平衡资金成本。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主营业务涵盖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专业服务各个领域,根据项目公司的实际需求提供贷款、股权融资、夹层资本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与项目公司实现紧密对接。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机构,都能够凭借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庞大的资源网络及其与产业链上其它机构的密切配合,利用产业链的拓展互补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拓展多元化业务。
2.营运资源协同
除了项目公司资源,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其它运营资源,也将在法律政策允许和合作协议的范围内在产业链上进行共享调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运用其庞大的自有资金余额,通过股权投资机构充分将资金、人才、投资经验、研究资源、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金和人才在产业链上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各个机构的盈利来源。
3.风险控制协同
银行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能改变银行偏重于传统企业服务的现状,更多地关注到新兴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股权投资业务提供的建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整条产业链的风险,保证投资业务风险的可控性;再者,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整合了这两类机构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快速成长的机率,从而减少银行和股权投资机构自身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华,《试论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商界,2009(12)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高正平,《中国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分析》[J]
4.马克・默比乌斯著,鲁刚伟、何伟译,《股权投资实用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李连发、李波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卢栎仁,《规范PE是产权市场发展新机遇――对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评析》[J],产权导刊2009(5)
7.清科研究中心,《2009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统计报告》[R]
8.武圣涛,《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制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切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担加工组装环节,成为全球 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但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本质上是发达国家通过 全球价值链(GVC ,Global Value Chain)控制和俘获中国低端产业的关系,并由此造成了 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机制可梳理为:第一,东部率先加入GVC形成的先发优势 和在位优势使其经济增长获得了不断自我集聚的力量。这种生产的集中就会产生地区之间收 入上的差距。第二,形成了以外资进行国际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外资主导的国际代工 模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关联控制在安 全的范围。于是,GVC主导的产业转移的前后向联系效应大为减弱,也使中国东中西三大地 带协调联动的效应大大降低。第三,中国的加工贸易 “两头在外”的模式,使得东部沿海 地区的企业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并没有完成更 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 究(08CJ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因素, 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客观地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 区间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 务往往是一个两难困境。既不能用各地区都不发展的方式,也不能用东中西部地区“齐头并 进”的方式,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区域优先的政策,即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加入 GVC,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业集群,使该地区首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发展态势呈现出“极化效应”的基础上,逐步获取极化后的“扩散效应”,带动中西部地 区的发展。这种政策选择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的实践,证明这种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东部地区的扩散效应如何发挥以带动中 西部地区发展,东中西部如何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大国优势超越国际代工,则是完成产业升 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的关键所在。
二、全球价值链模式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共掀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美国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和电子 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导致了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此次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日本先是将纺织等劳 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给东亚“四小龙”,接着又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最终催生了东亚奇迹。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等进行的产业转移。
20世纪末期出现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 为了获得全球竞争力,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给他国,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 ,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工序。作为这次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地的 中国,立足于国内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廉价而又丰裕的劳动力、产业集群带来的集聚效应 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通过生产贸易投资一体化,迅速确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厂”的地 位。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制造代工工厂,是国际产业转移在产品内分工的体现,更准确的 说,是国际生产环节的转移。二战后,国际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东亚四 小 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转移到中国。最重要的是,在代工生 产模 式重要性益发显著的全球化时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的不再是某一产业或产品,而是 该产业或产品中的不同要素密集的环节和工序。而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本质是不同国 家(或地区)依据自身的成本优势对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承接和重整。
为了更好的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影响,本文将基于产品间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称为传 统模式的产业转移,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称为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本 文在此将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进行探究。
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得。但 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的附加值高,处于价值链中间的组装加工环节附 加值低。而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于研发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发展中国家承接 的只是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环节。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就存在一个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问题 。此外,不管是第一次产业转移浪潮的主要承接地日本,还是第二次产业转移浪潮的主要承 接地“四小龙”,都没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多样的市场环境,因此不存在特定区域率先发 展及由此带来的地区差距问题。虽然GVC模式的产业转移是造成中国低端锁定和区域失衡的 原因之一,但是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及其内涵的作用机理,使其又成为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和 缩小地区差距的出发点。
三、封闭经济条件下,GVC模式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还是转移,取决于推动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 促进空间扩散的离心力(centrifugal)之间的动态演变和力量权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 [1]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关联效应、密集型劳动市场和溢出 效应;离心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和要素价格。
本文此处将利用商务成本理论对这两种力量进行抽象简化,以更好的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的选择进行分析。商务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可分为 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的价格水平;而 交易成本主要是与制度相关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基础 设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新地理经济学和商务成本理论可知,向心力主要 是通过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来促进产业集聚;但是,产业集聚的不断强化会造成当 地 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在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后,就产生了推动产业转移的离心力。因此,要 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间的动态变化――商务成本结构的动态变化――就会转化为向心力和离 心力之间的博弈,进而引发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
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承接和配置,其不同环节的选址决策主要是由成本 来决定的。一般而言,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主要是利用廉价和丰裕的低端 要素获得竞争力,对要素成本的变化就比较敏感。在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环节,由于 主要从事研发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与治理价值链,大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这 种环节的转移,主要考虑的是全球战略,对要素成本不敏感而对交易成本比较敏感。
目前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加工组装的企业,由于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产品附加值 低,利润空间有限,所以对要素成本的变动非常敏感。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会改 变商务成本的结构,一旦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这些产业就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中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GVC模式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有两个: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本文 首先考虑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即产业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往往营商环境不佳,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高;而要素 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往往生产者服务业、基础设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务高度发达,因此 交易成本会比较低。对于要素成本,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而 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外生变量,不在企业控制的范围之内。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同地区的商务成本水平和结构是不同的。从表1的数据分析, 中西部地区的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和商品房平均售价的均值分别为14737元/年、17077元/年和 1963元/平方米、1923元/平方米,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 见,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都有比较优势,形成了成本“洼地”。从电力供 求差额(发电量减去电力消费量)来看,东部地区是负值;而中西部地区都是正值,分别为 114-07亿千瓦小时和42-71亿千瓦小时。事实上,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和金属矿等自然 资 源的主要储藏地,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资源优势。这些就形成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要 素成本梯度,为吸引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和长途光缆密度的均值分别为84 -34公里/万平方公里、37-77公里/万平方公里和0-126公里/平方公里、0-072公里/平方 公里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可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 和通信能力还不够发达便利。东部地区政府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比重为0-106,也低于 中西部地区,这表明两地政府在税费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中国东部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 界加工厂,不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配套、物流成 本和地方政府效率等方面形成的优势,才吸引了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因此,中西部在吸 引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原来高额的交易成本,才能将产 业转移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一旦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转移过来的加工环节,东部地区商务成本的上升趋势将变慢,这样 就可以更好的发挥交易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和生产者服务业 ,从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转型。通过这个基地,可以对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增加核心 竞 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吸引到自己急需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可以解决大量的剩 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劳动者的生活消费也可以扩 大当地的内需,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GVC模式产业转移 的决定因素
本文在第三部分探讨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目的地限定在国内,即研究的是国内不同区域 之间的产业转移。但是,东部地区的代工企业是以外资为主,其选择产业转移目的地依据的 是成本。更重要的是,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的布局更多的是GVC中的主导性企业基于 全球竞争战略的考虑。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放宽假设,引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情形。这样, 东 部地区的代工企业转移就有两个可能的目的地: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此外,随着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国商务成本的水平是逐渐上升的。那么,面临超越代工和区域均衡 发展的中国如何在自身商务成本不断攀升的条件下,避免产业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呢?
事实上,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不仅是基于商务成本的优势,还在于通 过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获得的“在位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弹性生产、工程能力、反应 速度、规模制造和后勤运筹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竞争力。这就给中国在开放条件下完成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此将利用学习曲线理论分析中 国的“在位优势”对于完成双重任务的作用机理。
学习曲线的概念最早由Wright(1936)[2](122-128)提出,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 需要的直接 劳动时间以某一不变速度随着累积的生产量递减。在随后的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曲线被拓展 为生产函数,即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或成本)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减少。
产生学习曲线效应的原因有:第一、熟能生巧。通过重复性的工作增加劳动熟练程度,缩短 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标准化。随着累计产量的不断增大,因为过程、零 件和原材料等方面变得更为标准化,产品和工艺改进会提高效率,导致成本下降。第三、专 业分工。产量的增加使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成为可能,这就可以获得针对这些分工的更多经验 并且操作得更快,从而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四、关联效应。生产产品各个环节的企业都 遵从学习曲线,从而使整个上下游变得更为有效。而消费者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对产品有了更 多的体验,他们提出的改进之处将渗透反馈到制造过程。第五、共享效应。任何从一个产品 (或价值链)上获得的效率提高方式也可以通过共享行动或资源,用于其它产品(或价值链 ),从而产生学习效应。第六、竞争优势。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等 方面逐步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精益 生产方式等。
加入GVC的代工企业的产业升级一般遵循如下路径:工艺升级(提升工艺流程的效率)产 品升级(引入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功能升级(攀升到附加值高的环节)链条升级(转 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链条)。通过对产生学习效应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熟能生巧、标准 化和专业分工是支撑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源泉,而关联效应、共享效应和竞争优势则是推 动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力量。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其间的成长过程 可以理解为代工企业如何满足订单要求、政府如何创造营商环境的学习曲线。
中国目前获得的在位优势是基于切入全球价值链,通过熟能生巧、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等完成 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这种在位优势就转化为成本优势,延缓了商务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 竞争力的影响。但是,中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这种低端锁定 导致学习曲线效应出现了 “学习高原”的现象,即产量的继续增加并不能导致单位产品成 本的降低。此时,低端锁定导致学习效应不再存在,商务成本上升的趋势就无法继续缓减。 因此,克服“学习高原”的现象就是关键所在。
从产生学习效应原因与产业升级过程的对比分析可知,发挥学习曲线的关联效应、共享效应 和竞争优势恰恰就是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内容。这样,克服“学习高原”现象就转化为如 何完成产业升级发挥学习曲线效应的命题。
本文认为,利用中国的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是完成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的可行路径。国内价值链(NVC)是指由本土 企业主导和治理,立足国内市场和采用代工方式,学习和赶超GVC的全球生产网络。那么N VC推动功能升级与部门升级的机理在何处?
第一,从关联效应的角度分析。从供给方面看,目前加入GVC的本土代工企业定位于出口 导向,功能已经退化为单一的加工组装。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以本国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 和出口商,这三类企业各有优势。通过构建和发展NVC,可以将本土代工企业在生产方 面的优势、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在研发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出口商在开拓国际 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在互相学习和协作整合中获得竞争力。从需 求方面来看,由于NVC立足于国内市场,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国消费者。而本国消费 者的消费经验通过反馈机制进入到供给方,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从共享效应的角度分析。Luiza等[3](110-139)从质量改进、价格削 减、设计创新和新材料运用等十个方面研究了美国主导的GVC与欧洲主导的GVC对发展 中国 家代工企业的参数要求,发现美国主导的GVC属于价格驱动型,欧洲主导的GVC属于质量驱动 型。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同时加入了这两条GVC,这样,不同驱动类型的GVC对代工企业不同的 参 数要求就会培养其特定的能力和技术。通过GVC与NVC的对接,不仅有助于本土企业将在不同 的GVC中习得的能力与经验在新的价值链中融汇贯通,而且可以将这些能力与经验通过处于 价值链高端的东部地区的企业,有效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加速其成长的过程。
第三,竞争优势。市场代表着自主研发和品牌经营的权利,瞿宛文[4]的 研究认为 ,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是台湾企业通过自创品牌完成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途径 。立足于国内市场的NVC,可以从如下渠道为本土企业提供竞争力:首先,与国际市场相比 ,本土企业会在熟悉程度、沟通成本、运输成本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就可能 使本土企业在一个风险相对较低和容量巨大的市场空间内掌握市场的方向,创造出国内市场 所需要的新产品,从而可以积累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资金 支持。其次,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从而导致国内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复 杂多样。这样的市场特性可以使本土企业利用同文同种的优势,通过市场份额的追赶和市场 层次的提升发挥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最后,国内市场可以更好的与企业战略、政府政策、 制度安排和社会共识相结合,为产业升级提供一套长期广泛的承诺系统。
五、简短的结论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往两次产业转移浪潮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GVC模式的产业 转移一方面可以使主导性企业依据不同国家各自的比较优势配置相应的环节,同时发挥规模 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另一方面将自身与代工企业的技术关联限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以阻 碍其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中国作为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在成就 “世界加工厂” 的同时,也面临着低端锁定和区域发展失衡的挑战。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东部地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 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集聚于此的代工产业开始向外转移。本文指出,中西部地区吸 引产业转移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而在国际竞争中完成产业升级和缩小地 区差距的双重任务,就必须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平台所积累的在位优势,广阔内陆形 成的大国优势,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和立足国内市场的国内价值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学习曲线效应,完成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C].李淑萍译.北京:《比 较》,中信出版社,2007,(28).
[2]T.P Wright.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 of Airplanes[J].Journal of A eronautical Sciences,1936,3(4).
[3]LuizaBazanand LizbethNavas-Aleman.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 s[C].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 ng, Edited by Hubert Schmitz.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2004.
[4] 瞿宛文.台湾后起者能借自创品牌升级吗?[J].世界经济文汇,2007(5).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Region in a Mode of Global V alue Chain Zhang Shaojun Abstract:China not only becomes world factory, but also causes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w lock-in by attracting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of global valuechain(GVC).Firstly, this paper specifies the third wave of industry transference is actually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Secondly, we analyses the fac tor that influences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 betweeneastern a reas and central-western areas in closed economy.Finally, for avoiding industryto transfer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pen economy, this paper finds NVCbased on incumbent advantage andadvantage of big nation is a feasible road tha t may play full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curve.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lobal Value Cha in; Industrial Upgrading;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47-02
蔬菜产业链包括生产、供应和需求链,即蔬菜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等的所有流程。英国著名物流学家Christopher对供应链的定义则更为宽泛:涉及将蔬菜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具体包括蔬菜收购、分等定级、包装、保鲜、储存、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冻流通及产销地市场建设等。超市经营对蔬菜产业链各环节具有系统影响,超市销售形态将促进蔬菜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影响产业链始终,引导实现蔬菜产业的升级。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生产面积和总产量逐年提高。蔬菜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渐优化以及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的不断提高与石河子超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石河子垦区蔬菜超市经营对蔬菜产业链的影响。
一、石河子超市发展概况
石河子目前规模较大的超市有爱家超市、好又多和天扬超市以及2006年新建的好家乡超市,均属于综合型超市。这些大型超市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与分布在石河子市各大住宅小区的一些中小型超市一起,为石河子市居民消费提供便利。
超市在零售业地位的迅速提升及其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蔬菜产业化和标准化的不断推进,为蔬菜经营奠定良好基础。现在,石河子市的上述大型超市都开辟了蔬菜经营业务,而随着超市的不断发展,蔬菜经营品种也由过去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种。
二、超市发展对蔬菜生产链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石河子大型综合超市纷纷涉足蔬菜经营领域。超市经营作为新型的蔬菜零售业态,对蔬菜生产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蔬菜生产的引导方面:
(一)质量要求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1.促进了良种开发和引用。由于超市对蔬菜质量如外观、食用安全、新鲜度等方面都具有更高标准,这就要求农户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质量。现有超市都有专门检测机构对上架蔬菜进行质检,这势必大大促进蔬菜良种的开发引用和标准规模生产。
2.促进了无公害蔬菜发展。据调查,石河子市各大超市采购蔬菜种类,按大类可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以及有机蔬菜四类。四大超市采购的具体蔬菜种类与数量比例。可见,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虽尚未成为主流,但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其数量已大幅增加。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态的日益重视,无公害蔬菜必将成为超市消费的主流。超市无公害蔬菜所占分额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超市经营发展,石河子市无公害生产也获得快速发展。现在,各大型综合超市的无公害蔬菜主要来源于绿翔和绿色基地开发两家公司,产品多是进口;但也不乏在石河子周边如近郊的152团(有着12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进货的。石河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
(二)信息收集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超市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各大超市都有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和方式。例如:各大超市给顾客办理会员卡,通过会员卡的结算,可收集信息。经过分析整理的信息会及时反映在超市的采购合同上,从而引导蔬菜的生产。
(三)促销手段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石河子各大超市经营蔬菜大多也是为了吸引客流量,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消费,因而蔬菜促销手段使用频繁,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特价销售。特价蔬菜的品种多为普通蔬菜,而这普通蔬菜又是在合同期前的三个月,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蔬菜生产。
三、超市发展对蔬菜供应链的影响分析
(一)对蔬菜流通渠道的影响
石河子传统的蔬菜销售方式多为: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经历多个销售环节,蔬菜随货主转换场地,物流环节多、路线长、多次装卸搬运和包装,中间损耗大。社会交易费用和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益低。而且,中间商层层瓜分利润,损害了农户利益。超市的全新流通模式对传统的流通渠道形式形成巨大冲击,大大加速了蔬菜流通环节的变化。
蔬菜从农户生产到经过超市零售到达消费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1)农户―产地收购商(或产地批发商)―零售地批发商―超市;(2)农户―产地收购商―产地批发商―零售地批发商―超市;(3)农户―产地收购者(或产地批发商)―石河子批发商―石河子中间商―超市;(4)公司+农户―超市。前三个流通渠道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低效实质物流,属于超市蔬菜销售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而第四种则是农户生产的蔬菜到达超市的最近也是最有效的渠道,既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又保护了农户利益,必将成为超市销售发展方向。
(二)对加工环节的影响
传统的销售方式使得蔬菜分等定级很难操作。市场上供应的蔬菜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形式,蔬菜质量难以辨别;而超市目前销售的蔬菜都要经过简单的冷藏、清洗、分等定级、捆扎包装,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价格。因而蔬菜超市经营一方面对于完善中国农产品分级制度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包装和储运业的发展。
(三)对供应链上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当前石河子蔬菜流通渠道上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有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和生产者,如图1所示:
图1蔬菜流通渠道与主要参与者
1.对蔬菜批发商和中间商的影响。根据超市目前经营的水平,可以将蔬菜物流水平结构表示为下图2:
从下图看出,配送中心是超市物流的中枢,是连接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的纽带。目前,经营蔬菜的超市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为数不多,多数是属于联合型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交易次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承担了批发市场的职能,会对批发商和中间商的业务产生冲击。
图2超市蔬菜物流的水平结构
2.对蔬菜零售商的影响。传统农贸市场沿街为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短斤少两、脏乱差和难于管理等诸多弊端,石河子市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购物环境,注重食品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商业化水平,促进现代零售业发展,用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建立新型(如产权式)农贸超市,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这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商的经营费用,为零售商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3.对生产者的影响。超市经营蔬菜直接为农户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增加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户蔬菜进入超市可以通过专业的供货渠道,即“公司+农户”。绿翔公司的“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两种进货渠道使得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方向,通过信息的反馈,引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所依据,避免了盲目耕种、盲目投资,也为农户节约了生产成本。
四、超市发展对蔬菜需求链的影响分析
超市为消费者提供了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和可靠的质量保障。蔬菜一旦进入超市,蔬菜质量就与超市整体品牌和声誉捆绑在一起,超市会因此更加重视蔬菜质量,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比重势必逐渐增加。与传统农贸市场不同,超市上架蔬菜必须经过质量检测和全程控制。
五、结论
石河子市的超市发展对于其蔬菜产业的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的影响已日益凸现,随着超市向蔬菜领域的延伸,这种影响将进一步增大。为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应该积极推动新型超市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石河子市的超市的蔬菜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低,蔬菜质量检测监控还不完善,蔬菜供应链衔接还不连贯,超市的其他销售对于蔬菜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今后应逐步克服障碍因素,不断提高蔬菜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左两军,张丽鹃.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5,(3).
[2]王凯.南京市蔬菜产业连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技术,2005,(1).
[3]吴自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甘肃农业科技,2003,(8).
[4]Martin Christopher.物流与竞争[J].王焰,译.物流技术,2004,(8).
二、文化创意旅游的全产业价值链
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首先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在旅游产业的运用与深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来源于发展思维的转变。基于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有:一是以创意性策划为抓手,强调文化创意对各类旅游资源的非线性整合,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跨界融合的“组合秀”产品;二是以体验性互动为重心,强调以“故事力”激活游客潜在“感受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富于娱乐精神的“本我秀”产品;三是以科技与文化高端融合为追求,强调以“科技力”驱动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想象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引领人类生活方式的“梦想秀”产品。
综上,文化创意旅游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全产业的大旅游概念,凡是富于创意、对境内外消费者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创意产业皆可视为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旅游产业概念。在文化创意旅游全产业中,文化创意与文化体验的互动使创意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符号,串联起一个创意集成、价值集成、产业集成的“全景式”产业链,由此,创意旅游从业务边界、技术边界、运作边界、市场边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跨界突破,成为具有产品多属、内容创新、价值多元的“大旅游”并根植于当地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形成独特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三、基于全产业价值链的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经典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审视当今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经典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线性组合创意模式、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和集成性创意模式。所谓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而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按照确定的、可还原的、单因单果的程序和方法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遵循的是已有的经验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非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变化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还原性,由于非线性相干性,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溢出”效应和多维整合效应。
(一)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一条产业链或多条相关线性产业链上进行文化创意组合,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地是在娱乐或游乐产业链上进行创意,采取的大多数是“游乐”项目的艺术化创意提升或“观光+演艺欣赏”的线性组合创意旅游产品模式,典型的就是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意。
(二)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多条产业链上进行非线性的跳跃式创意组合和异态混搭,创意的触媒往往是某一特定信息刺激下的灵感,而且这种灵感并不像线性组合创意那样依托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完全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独创和奇思妙想,甚至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
(三)集成性创意模式
即通过全面的创意集成、价值集成和产业集成,完全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条产业链,使得各条产业链都尽可能产生最大产业附加值的文化创意旅游模式。从创意集成的难度来看,一般又可以分为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和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3种。
1.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某一个主题性创意串联各个旅游产业链,让各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交互推动,从而产生利润最大化。
2.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多个奇思妙想构成深层次的旅游产业链,表面看起来各个创意之间并没有整体上的关联性,似乎每个创意之间是孤立的,但实际上每个惊人的创意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溢出”效应,作为“创意吸引物”吸引源源不断的旅游者,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眼球经济”效益。
3.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
第二,我国通信信息业的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已经开始在研究下一代的网络,包括固定的下一代网,移动的下一代网,包括因特网的下一代网。中国的3G牌照还没有发放,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研究第4代移动通信的技术以及标准,而且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需求都是依靠新技术和新业务去培养的,所以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又成为驱动整个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力。可以说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电信营运,一个是电子制造。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短信、彩信、手机电视等增值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观测到一个新倾向,即因特网上许多的新业务,正在向手机终端进行延伸。电信制造业尤其是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据统计,2006年,我国的手机产量达到了48亿部,比上一年增长了58.2%,占全球总产量由2005年的36.8%提高到2006年的47%,世界上将近一半的手机是由我们生产的。这说明了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主要有4点:
第一,要促进移动通信终端产业的发展。当前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及多媒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电信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服务等产业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电信行业的创新和转型也为移动终端提供了前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趋势:一是按照市场的规模及容量对用户分类,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移动化、宽带化、IP化和多媒体化,必将在移动终端上加以体现;二是市场定位应向农村推进,虽然我们拥有5亿多的手机用户,但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或者沿海地区,广大的农村还有巨大的市场;三是无论在业务还是制造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新技术和运用新业务的发展趋势。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服务都已经纷纷在手机终端上出现。
第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合作。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产业上下游的联系日益紧密,要着眼于市场对移动终端多样化的需求,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运营、制造、软件等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互利互惠互动的新型产业链和发展规模,推动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具有移动通信或者移动终端的巨大市场需求,所以在中国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