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院行业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资源型企业及其经济学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指集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级品,以赢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特征如下:第一,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企业较短的生命周期。资源型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资源的特征所决定。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为耗竭性资源,这就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企业的寿命。第二,经济效益波动性大。资源型企业的产品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最终消费的层次和数量。无论价格还是产品的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及景气状况、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并且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当储量较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反之,当储量较少时,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第三,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一般制造业也存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资源型企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地面沉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诱因。第四,资源配置中自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收益递减。与其他加工型、服务型、知识型产业相比,资源型企业是追求规模经济的,它需要追加大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人力等,特别是前期勘察费用多,采掘成本高,设备投资比例大,其相对收益呈逐步下降趋势。特别是采掘业,大量的投入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地发挥投资效益。
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恰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高频率发生期,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资源瓶颈。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概述
1、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研究情况
(1)国外。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发展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从原始社会出现管理需求的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对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的研究;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控制环境构成内容问题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问题;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三要素之一。1988年5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范畴包括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的基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内部环境”概念提出,提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八要素之一。2004年9月,C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提出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不再是以内部控制为中心。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内部环境”的概念,取代了“控制环境”。将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增加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2)国内。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也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董事会,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及外部影响八个方面。其代表观点主要有:王世定(2001)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董事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及管理控制方法等内容。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应包括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素质);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新增因素(包括会计信息、流程再造)。
2、政府等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规范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定义。其中上交所更关注公司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他影响员工风险意识的综合因素,深交所则更侧重于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制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基本规范》被看作是“中国萨班斯法案”,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为蓝本制定的。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将《基本规范》里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并入组织架构中,新增了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两个内容。即将内部控制环境界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五要素。《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由此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COSO还是国内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都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既包括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内部控制以外的对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比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本文暂不讨论外部环境。
美国COSO更强调“人”的重要性和“软控制”的作用,认为内部控制受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同时它主要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内控意识、公司文化等。我国政府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引用了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热点词汇,对控制环境内容的划分主要借鉴美国COSO框架的观点。
可以说,《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是框架性、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可操作性标准及做法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性。对其内部控制环境内容的界定既有一般企业共性的一面,也有一般企业不同的一面。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应当设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1、组织架构方面
《配套指引》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架构的概念,范围比原来宽了很多,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中把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合并在一起,这种处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因为两者都以企业为责任主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两者密不可分。组织结构是权责分配的基础,同时组织结构要靠权责分配来落实;而权责分配要以组织结构为框架。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要实现发展战略,必须将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组织架构存在缺失或缺陷,其他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受到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展战略方面
《配套指引》将发展战略纳入内部控制环境内容比较科学的。由于资源型企业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其生命周期,所以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是统率其他企业战略的最高战略,其整体性在企业各种战略中更加突出。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果没有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不科学,就是盲目发展。可以说,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是该类企业实现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它也决定着要实施控制活动的范围及如何实施这些控制活动。反过来说,控制活动的建立和实施必须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发展战略应作为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重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人力资源政策是招聘和保留有能力的人员,以使公司计划得以执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政策。COSO报告认为,人是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任何企业都应该始终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营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型企业也不例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存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4、企业文化方面
资源型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文化对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并且会越来越多。对于资源型企业这种非持续性企业来说,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制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资源型企业只有企业文化实施到位,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康发展,从而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本文并不赞同将社会责任纳入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其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企业内部的,比如要处理好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职工方面的关系;又有企业外部的,如要主动承担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义务。可以说社会责任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任何企业都该履行的职责,更何况资源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禀赋,理应担当起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我们认为用社会责任来概括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宽泛,而且不好把握,过于宽泛的概念很难具体明确、很难制定规范,也不便于执行规范。并且COSO、法国的内部控制环境都没有包括社会责任。因此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不包括社会责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项目编号:JA10276S;龙岩学院校立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JBS10200。)
参考文献
[1] 谭秋贤:资源型企业周边地区稳定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田翠香、蔡炯、郭兰英:试论纳入环境因素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08(5).
[3] 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29-02
高校一线行政管理是对高校日常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是连接高校各职能部门,院领导班子、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是信息的传递桥梁,是高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它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组织、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其目的在于确保高校日常行政管理、学生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得到正常运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尝试把教育行政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一、高校一线行政工作的特点及行政人员的角色
高校行政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和正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传播的优秀学生。总体来说,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程序性强,且日常行政工作充斥着大量烦琐的事情。具体事务往往千头万绪,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人的耐性与细心是一个很大考验。笔者所在的学院办公室是高校按照专业性质设置的一线行政工作基层单位,是院领导班子的决策参谋助理,肩负着确保日常行政、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任务。从笔者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学院办公室一线行政工作繁杂,具有琐碎性、突发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面对的职能部门众多,这不仅需要办公室一线行政人员不仅要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协调沟通和分析处理能力,不断了解和学习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方法,以确保各项事务都能有序地进行,并提高工作效率。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从性质上讲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兼备、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奉献性的复杂劳动,工作内容涉及日常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一线行政人员在各种行政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协调、沟通的重要角色,因而一线行政人员需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不仅要按时、按量、保质地完成工作,同时还要跳出自身烦琐的事务思考问题、寻求和谐的工作方法。有效地上传下达,将教师、学生、领导班子及上级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向需求方传递所需要的信息。实施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专业化的重要性
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肩负着保证高校日常行政、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对于高校的日常营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高校行政工作很难开展,高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
三、提升高校一线行政人员专业化的途径
既然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及其专业性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实现一线行政工作人员专业化呢?笔者认为,提高一线行政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定位。一线行政人员需要在具体行政工作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职能和作用,摆脱机关化倾向和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思考一线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尊重、关心、理解自己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对于一些出现问题或者犯错误的教职工与学生,更要加强关心和指导,不能使这部分教职工和学生产生被孤立、被冷落的感觉,以保证他们的健康发展。
2.加强时间管理。高校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繁杂性、突发性、临时性等特点,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这些特点造成了工作繁重头绪多、特定时间特别繁忙、计划不如变化快等,时间浪费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事务中抓住重点,理清头绪,有条不紊地开展和完成相关工作,在时间处理上由忙乱转向有序、由被动转向主动、由随机转向掌握某种规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加强时间管理。日常事务都可以用重要性和急迫性两个维度来划分,克服受急迫性的驱使来支配时间的习惯思维。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人对任务的认知,将事情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当事情发生或任务出现时,先判断属于哪一类,再决定要不要花时间或花多少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作用,促进任务的成功。随着高校的发展和行政机构的精简,高校行政工作已从单纯的管理转变为融管理、服务于一身的重要工作。高校行政人员要做到从单纯收发、传递行政指令转变为综合处理,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这就要求每个行政人员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时间,理顺工作,缓解压力,有条不紊地开展和完成各项任务,最终实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加强沟通,提升协调效率。在积极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结果的圆满,还要追求过程的和谐。行政工作是通过人和人的沟通协作来完成的,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举足轻重。所谓“健康”是基于行政人员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和把握,采取恰当的方式来理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因而要求我们行政人员自身需具有成熟的心态和独立的人格。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来实现,这就要涉及到高校的许多部门。而不同的工作部门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特点和分管领导不同,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发挥协调作用,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团结各个部门,集中全校力量,有效推进高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这就要求一线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协调效率。一线行政工作人员是领导的好帮手,是学校与院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一线行政工作人员要有主人翁意识,树立勤务员意识,做好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基于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离不开各位同事及学校各职能部门配合的情况,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加强沟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用客观、友好、善解人意的表达方式,做到及时有效地沟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可能少给各职能部门增加工作量,对每一项需要配合的工作,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好各项材料,高效率地完成需配合的工作,多替对方着想,善于调动同事及各职能部门配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配合和支持,学院的形象得到维护。由于行政工作很具体、烦琐,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忙于应付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之外多和师生接触,关注师生情感需要,互相理解,增进情感,统一认识,用真情打动人,用真情感化人,竭尽全力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教师和学生遇到困难或利益受到侵害时,要真诚地帮助解决。带着学习的目的做事、采取兼听多思的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运用换位思考才能切实做好高校一线行政工作。
4.构建科学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在考核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工作时,往往侧重于德、勤、能、绩等方面进考核,强调政治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出勤率、组织纪律、协调能力,工作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评估其业务技能、工作业绩、科研能力。鉴于一线行政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那么该如何评价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绩效呢?笔者认为对于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考评机制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和激励机制,综合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因而科学考评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敬业精神,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对于行政事务是否积极响应并及时地完成;第二,专业性,一线行政工作人员对于本工作岗位的职责是否熟悉,是否认真完成,出错率究竟有多高,一项事务是否需要反复多次完成;第三,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效率,主要是响应速度,对于紧急且重要的行政事务是否是第一时间响应并且第一时间着手准备,完成事务的时间是否是高效率地完成。
总之,高校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起着协调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等重要任务,是沟通协调的桥梁。因而高校要重视一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不断地提升行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以便更好地服务高校,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易琳.浅谈高校行政工作中实现目标管理的难点和措施[J].高教论坛,2008,(04).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一直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办案的重点之一,在目前检察机关所办全部案件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正确认定涉案企业的性质,进而确定涉案人员的主体身份是查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导致办案管辖争议情况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各种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企业的性质的认定日趋复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通过近几年办理国有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实践,谈一下转型时期企业性质和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
一、企业资产性质应当成为判定企业性质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说,企业组织形式按照所有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四大类。国有企业,原来称作全民所有制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所有、全体公民所有的企业。这样一来,认定企业类型似乎不应该是什么困难的事。但由于各种复杂的产权关系等因素的存在,如何从法律意义上来认定企业类型并不容易。司法实践中,部分贪污贿赂案件在涉案事实已经查证属实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在企业性质认定上的认识分歧,导致久拖不决,根本原因在于对企业类型认定标准方面存在不一致的认识。
司法实践中判定一个企业的性质,即是否为国有企业的标准,有一种目前很有市场观点:认定企业性质,只应当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登记为准。其理由是:我国的企业成立采取的是核准制,工商企业在申请注册成立时需要填报各种登记材料,如出资情况、企业类型等与企业性质直接有关的申报材料,这些申报资料都需要经过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机关审查核准,并经过相应的严格程序,才能批准和核发营业执照,企业才能成立。公司企业成立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要对企业进行年检等管理行为。工商注册登记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此判定公司企业性质应当以工商登记的性质类型作为当然的标准,工商登记中登记为什么性质的企业,就应当认定为什么性质的企业。
笔者认为上述这种单纯以工商登记为标准来判定企业性质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判定企业性质的主要标准应当是企业资产的性质,即以企业资本金来源构成作为判定企业性质的重要标准,而不能仅凭工商登记资料。众所周知,企业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出资情况等注册材料虽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核准登记,但通常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只是进行程序性审查,如申报材料的形式要件是否合法完整等,对于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一般不进行实质性审查,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少企业工商登记中出资登记等申报材料,虽然形式要件没有问题,但与实际出资事实不符的情况。在这种工商登记出资情况与实际出资不符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单纯以工商注册登记作为认定企业性质的标准,显然是不准确的。况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类型也正在发生变化,由本文前述的四种类型变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单纯从工商营业执照,并不能清晰地认定涉案企业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国有企业。
出资登记与事实不符这种情况实践中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初,通常表现为个人投资所办企业戴“红帽子”,即实为个人全额投资个人独立经营的企业,但出于各种目的在工商登记时找一家国有单位挂靠并注册成国有企业。对于这种类型企业,虽然名义上是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事业单位并未出资,也没有参与管理,应当以实际出资情况为准,认定此类企业性质为私人性质企业,而不能仅凭工商注册登记就认定为国有企业。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企业实际出资情况与工商登记不符的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某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出于本单位小集体利益,将本单位全额出资兴办的下属公司企业,在单位内部找部分职工作挂名股东,企业性质注册成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对于这类企业,由于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额出资,挂名的自然人股东并未实际出资,企业的全部资产仍然属于全额出资的国有企业所有,属于国有资产,根据企业性质认定的资产标准,应当认定这类企业为国有企业。因此在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时,不能仅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企业性质来判断一个涉案企业的性质,而是要在深入查清该企业注册资本和投资资本的实际来源,正确判定涉案企业的资产性质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涉案企业是否为国有企业。
二、司法实践中几类典型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
根据本文前述企业性质认定的资产标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独资公司、两个以上的投资主体均为国有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认定为国有企业。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后,资产构成发生变化,非国有投资主体介入的企业,即使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也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性质上的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原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改变,大部分改制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再符合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不再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围,这些变化应当引起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的充分注意。下面笔者试针对查办职务犯罪中经常涉及的几类典型的企业分别予以分析说明。
(一)全国性垄断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性质的认定。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集团,这些企业均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全部资本金来源于国家投资,因此这些“巨无霸”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在这些企业从事公务的管理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疑义。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中央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上述集团公司运营主体部分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石化、中石油,都已经在国内外公开上市,他们的母公司(即上述各企业集团)代表国家控股(控股比例一般在70%以上),因此,这类企业属于国有控股企业。虽然这些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经营管理模式上与纯国有企业相比并没有大的实质性变化,但由于其资本构成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这里提出注意的是,某些垄断性国有企业集团(注意不是股份公司)的省、市、县级分支机构,由于总公司整体资本构成没有变化,仍然属于国有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集团公司都存在核心业务和优质资产上市,少部分非核心下属企业资产没有上市的双轨制管理情况),而集团核心部分上市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是股份制企业的分支机构,而不是国有企业的分支机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法释[2001]17号)的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因此,这些全国性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人员,总公司本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机构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中,多由国务院、国资委或集团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任命、委派的,符合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少部分非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股东委派的,不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这些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这些分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股改之前都是国家干部,股改后,这些人员皆由股份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委派(重新任命或聘任),不属于受国有企业委派从事公务,不适用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不能“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对这类人员的侵财型职务犯罪,按照上述司法解释,应当作为企业人员犯罪定罪处理,如构成职务侵占罪、商业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在国资委管理的全国性垄断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其庞大的省、市、县、乡分支机构是个特例,由于其经济地位的特殊性,目前仍为国有全资企业,类似的国有全资垄断企业还有国家邮政局系统、国家烟草公司系统、国家粮食储备局系统等为数不多的企业。
(二)各类金融机构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近几年,新的金融企业不断出现,原有的四大银行的经营机制也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金融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身份也相应发生变化。(1)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通过吸收国外战略投资者,初步完成股份制改造(其名称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在国内外公开上市。在这三家上市银行的产权构成中,由财政部出资设立的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绝对控股,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不再是纯国有资本商业银行。对于三家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等同于本文前述全国性垄断公司,即可以明确地说,按照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自股改完成之日起,两行总行高管人员除由国务院、财政部或中央汇金公司委派产生的,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其省级以下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农业银行的股改也已纳入计划,但目前股改未完成之前,其国有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身份性质尚未改变。(2)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包括除四大行之外的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10余家股份制银行,这些银行多属于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很快,分支机构已经遍及全国主要城市。同样,除有国有股东单位委派任职的极少数高管人员外,这些银行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属于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范畴。(3)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地方金融企业:这些金融企业产权性质更为复杂,但地方政府一般控股或参股,其管理决策层主要管理人员,如果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使股东权委派的,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其他方式产生的银行高管人员及普通员工,都不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范畴。(4)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三家银行目前皆为全国有资本银行,其总行机各级分支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应当符合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以国家工作人员论”。(5)主要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中保人寿)、中国人民保险股份公司(中保财险)性质同已改制上市的中行、建行,属于上市流通的国有控股股份制金融企业,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其他保险公司属于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对其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不再赘述。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各保险公司地方分支机构工作人员不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三)地方国有转制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所属的竞争性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少数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股份,改制为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对这类改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能仅因改制前后工作岗位、职责没有变化,就理所当然地参照企改制前的主体身份与以简单认定。此类改制企业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关键是看其改制后的职务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是改制过程中或改制后,由国家机关、关有企事业单位委派的,属于“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其他方式产生的,不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三、对国有转制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归属的再思考
国有控股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与当前国有控股企业管理运营的现状并不适合,与刑法的立法本意也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上绝大多数国有控股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性股份制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这些企业的监督控制的力度并不亚于纯国有资本企业,国家绝对控股的地位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在管理运营模式上与国有企业并没有多大区别。笔者认为将这些国有控股企业的绝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排除在国家工作人员范畴之外,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很有可能导致对此类人员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的不良后果,有违社会公平正义之嫌,理论界、司法实践界目前对此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确有必要尽快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解释等途径,进一步确认国有企业的合理范围,明确国有控股企业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或以国有企业论,国有控股企业中从事公务人员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笔者认为,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50%以上)的企业纳入国有企业范畴,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惩治腐败犯罪需要的。这样多数国有垄断企业分支机构中从事公务的高管人员就可以纳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将涉及此类人员的侵财刑职务犯罪案件,由检察机关统一查处,是与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的相适应的。
另一方面,尽管对国有控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身份归属尚存争议,但目前高发司法解释(法释(2001)17号)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检、法两家的基本一致认同,并在司法实践尤其是审判实践中适用。事实上,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的相当一部分涉及此类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在审判环节被改变犯罪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的效果和案件质量。这一点,要特别引起重视。因为这些国有垄断性控股企业的分支机构一向是检察机关特别是此类企业集中地区查办贪贿犯罪案件的重点领域,如果不能正确区分企业性质及其工作人员法律身份,就有可能发生超越管辖办案的违法现象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影响到办案的社会效果。虽然高法的司法解释对侦查工作并无直接的约束,但侦查工作最终还是要通过审判环节来检验的。在目前已有高法司法解释,尚无新的法律、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予以替代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对于受理的此类案件线索,可以通过监督公安机关立案的方式查办,而不宜一律由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以免影响案件质量和办案效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79-02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是担负太原市城区公共供水任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其它国内公共供水企业一样,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同样的经营发展困境和困惑。为此,企业应首先认清当前的竞争形势,并认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最终实现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一、供水市场竞争形势
目前,整个国内供水市场呈现出一种群雄角逐的多元化竞争格局:跨国水务集团凭借自身雄厚资本、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与国内供水企业相比占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国内大型水务集团大多拥有悠久的企业历史,多年的政府合作关系,在资产规模、供水设施和区域发展方面占据绝对地利优势,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正在加紧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缩小差距,在目前的水务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实力较弱的国内民间资本、中小投资商,利用地方政府支持、政策鼓励和机制灵活的优势,瞄准中小型城镇水务项目,积极参与,以合作开发、联营、联建等方式,抢占“洋水务”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规模较小的地区水务市场。
此外,对于各个供水企业所处地域来说,由于受地方政策及城镇化发展程度所限,还存在有用水单位自备水厂、水利供水系统、中水回供系统、周边县区自来水公司以及农用水转供系统等诸多竞争对手,并且还占据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二、太原市自来水公司SWOT分析
1.企业的竞争优势(S)。供水能力优势:经过70余年的发展,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已发展成为供水能力86.3万立方米/日,供水人口226.75万人的大型供水企业。供水能力远大于目前实际供水量(55万立方米/日),完全具有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潜力。人力资源优势:企业拥有高、中、初等各种层次的、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国内供水行业中较早开展供水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拥有一支集培训、考核、教材编制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质量控制优势:公司技术实力雄厚,质量控制体系完备,拥有一套先进的、健全的供水水质保证体系,许多供水指标高于国家标准。企业形象优势:公司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认可。同时,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人称道的商业信用。
2.企业的竞争劣势(W)。企业效益:由于水价不到位,供水主业亏损严重。此外,随着一户一表改造户数的增加,供销水损耗率逐年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研发:供水企业因其自然垄断性,在技术创新、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尤其在水厂自动化控制、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管理等方面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融资:太原市自来水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由于政府对供水管网及厂、站建设的投入较少,为保证城市居民及企事业的用水安全,近年来企业主要靠从银行“举债”投资,导致负债率较高。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加快,供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较大,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3.企业面临的机会(O)。宏观政策: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用水增量较多。太原市作为山西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许多新兴产业将落户其中,这将会使供水企业的主业发展大有可为。发展形势: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在太原市虽为大型公共供水企业,但公司的规模与供水能力等与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相差仍较大,而且企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仍不高。在当前哈尔滨、长春、南宁等城市已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的情况下,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可依靠自身优势,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与周边供水企业及污水处理企业合作,逐步扩大在水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水价:由于引黄入并后原水价较高,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现行水价未能全部补偿供水成本。为保证供水企业良性运营,可积极协调省、市物价部门,尽快理顺太原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4.企业存在的威胁(T)。主业市场竞争:近年来,“洋水务”进入中国,已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许多国外大型水务投资公司也曾联系太原自来水公司,提出供水特许经营的想法和思路。到目前为止,尚未进行实质的合作。但这种外来的市场竞争,供水企业必须提前应对。附属产业竞争:供水工程的施工、水表及管材等物资的供应、矿泉水等自来水深度加工产品的销售等等,以往在供水主业的垄断下,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附属产业将面临诸多挑战。用户服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逐步提高,其对供水服务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承担的公共责任和压力将越来越大。
三、对太原市自来水公司营销策略的建议
1.公共关系策略——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和公众的信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会议等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企业精神、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所倡导的工作理念和经营方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企业形象。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完成好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任务,使之对企业管理水平、经营实力表示认可,为进一步拓展供水市场奠定基础。同时,还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去反映企业在供水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制约和困难,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和努力,博得政府部门的理解,以促进建立水价调整机制、企业产权结构改革、供水管网建设发展基金等相关政策的落实。
2.质量服务策略——赢得用户满意和信赖。供水水质为供水企业的“生命线”。供水企业要在制水、输水、销水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成果,力求做到水质好、水量够、压力足,保障城市供水的优质、安全。同时,要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心系用户,加强供水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把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不懈的追求。企业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措施,要有完善的制水系统和良好的管理维护措施。建立健全公司水质检测、监控管理机构,合理布局水质监测采样点,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频率和项目,对整个供水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供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水质达标。力求在服务手段上进行创新,针对不同用户,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第一,对用水大户,要专项管理,专人服务,了解其用水需求或季节性变化,正常情况下保证完全满足其用水需求;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停水或减供水,要事先告知相关用水大户,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应发挥供水企业的专业特长,主动为其提供有关供水设施、设备的设计、施工、维修等方面的服务。第二,对普通用水户,比如居民户和一般性工商企业,要提供规范化的、普遍性的基本服务,公开办事制度,公开业务流程,广泛宣传诸如水费缴纳方式、用户延伸服务收费标准、安全用水知识等方面内容。第三,对重点用户,比如党政军机关,医院的手术区、急诊区,学校等要求持续性供水的单位,尽可能设为双水源,努力保证持续供水。第四,对特殊需要用户,比如对水质、水压有特殊要求的,积极配合,努力满足。
3.市场拓展策略——扩大供水市场占有率。太原市“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建设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因此,太原市自来水公司要抢抓机遇,提前介入,密切关注新兴工业区、新城区以及太原市周边市县广阔的供水市场,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探索跨区域经营模式,防止潜在进入者,尽力拓展供水区域,扩大供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做好城市建设供水工作的同时,应以资本为纽带,以本地为依托,借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等国内外大型水务集团的先进经验,积极开拓供水管材、水表检定、专项水质检测等业务,以及逐步进入城市排水等相关市场,实现城市水务产业链一体化的资源整合。
4.销售渠道策略——提高供水营销效率。探索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对太原市新兴工业区、新城区以及农村地区,可采用趸售形式销售,总表计量收费,既减少收费成本,又能保证水费按时回收。实行多样化的收、缴费模式。随着“一户一表”改造的大量实施,小型、零散的用水户越来越多,以数十万计。收、缴费的方便、便捷化就成为供水企业和用户共同的营销要求,必须开辟银行、商业网点等自助式的收、缴费渠道,提高效能,方便用户。对于大型工商业用户,制定专项营销管理制度,适应用户资金及财务需求,采用个性化水费收、缴方式。同时,定期联络,关注和掌握企业动态,有效控制呆坏账情况的发生。加强供水稽查工作,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恶意欠费行为,保证水费的正常回收。
参考文献:
1.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余晓杨.供水营销系统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01(11)
7月30日,夏普公司和索尼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在日本西部三重县市组建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合资企业Sharp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以下称SDP)。依据协议,SDP公司将于今年lO月开始运营。同时,到12月29日,索尼将向合资公司投资100亿日元,持股比例为7.04%,之后逐步增加投资,到2011年4月底,索尼在SDP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将达到最终的34%。届时,SDP的总投资为4300亿日元。
2008财年,夏普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索尼也爆出其核心业务创造迄今以来最大的财政赤字。
在日本各大电器厂商相继出现亏损的大背景下,夏普与索尼的合作在外界眼里有了更深的意义。业界认为,SDP不仅关系到两家公司的运营前景,对面板及电视行业都有不小影响。
亦敌亦友的谈判进程
2005年北京国际科博会上,松下公开叫板夏普“液晶电视不敌等离子”那一幕已成明日黄花,等离子产业的尴尬现状印证了夏普“液晶之后还是液晶”的坚定立场。难怪索尼也承认“等离子面板的稳定供应有问题”,早已不再和夏普就液晶之后是否还是液晶的问题上一争长短。
作为液晶产业的霸主,夏普的领跑者地位一直毋庸置疑,而索尼则是电视市场几十年的金字招牌。一直由索尼稳坐头把交椅的日本本土市场风头转向夏普是从2006开始的。当时,在液晶面板的使用上,夏普的“龟山制造”开始风靡日本,而索尼屏的“三星制造”使其销量立即走低。到2008年,夏普电视的销量已位居日本市场之首,但在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和销售额上,夏普却输给了三星与索尼。于是,在液晶电视生产和液晶面板生产中,夏普作出的选择是,成为全球液晶上游最优良的面板供应商。
2007年7月,也就是三星与索尼的合资企业S-LCD的八代液晶生产线正式量产时,夏普首度表示将投资3800亿日元用于购置土地与工厂建设,并于当年10月动工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厂。2008年初,夏普再次表示预计该生产厂将在2010年3月份投产。同年2月,坊间盛传索尼打算从4月份开始向夏普采购300万-500万片40寸液晶面板,并且“谈判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索尼此举只是因为S-LCD的面板产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液晶电视产量的需求。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不久后便有消息称,索尼拟向夏普投资1000亿日元成立合资企业。2月26日,夏普与索尼在东京联合举行了新闻会确认了这一消息,并签署了一份非约束性备忘录,宣布夏普和索尼将成立液晶面板生产销售合资公司。双方将运营时间定为今年4月,并约定在今年9月底前签订正式合同。
此后,双方一直未就此约定有进一步的动作。直到2008年底,同时受金融海啸,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不如预期,夏普面板库存过高以及S-LCD产线扩充等影响,索尼将暂缓投资夏普的推测已为业界所接受。
今年1月29日,夏普与索尼共同发表声明,将合资工厂的投入运营时间从原定的今年4月延至明年3月,同时将今年6月30日设定为达成合资协议的目标期限。4月,夏普又将运营时间提前至今年10月。然而,原定于6月30日前落定的最终谈判,又因为市场突然缩水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而再次推迟。
已成业界焦点的夏普与索尼的合作进程缓慢得让人不安,直到7月末,双方还没有就股权比例和投资比例达成最终协议。
7月30日,夏普和索尼正式签署合营契约,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电子巨头的首次整合终于尘埃落定。在分析人士看来,合作对双方的利好显而易见,但也有人猜测索尼与夏普的合作只是为了推动三星与夏普竞争,迫使液晶屏价格下降,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说法虽未得到主流观点认同,但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索尼与夏普谈判的同时,他们也在与韩国液晶屏提供商LGDisplay进行谈判。
两大巨头的心事
2004年,三星与索尼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S-LCD,双方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此后,索尼60%以上的液晶电视面板来自于S-LCD。据内部人士透露,也正因为此,索尼一直受制于三星,在合资工厂的高层中,索尼只派有财务总长一职,在产品品质和价格上,索尼从合资工厂取得面板时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三星高端的黑水晶面板也只供给自己品牌使用。
对韩国企业依赖过重,不仅让索尼在201O年超越三星重夺全球液晶电视第一的目标困难重重,更让其在日本业界广受批评。早稻田大学市场行销学教授金田良一评价索尼与三星合作是犯了“感情错误”。自从与三星合作,索尼在日本经济界一直受到孤立,始终没有进入到“日本企业团结”的氛围之中。近年来,三星和LG在全球液晶市场上接连称霸,令被夺走霸主地位的日本电子企业对韩国企业更加反感。
DisplaySearch的消息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市场上,三星电子以21.5%的市场占有率连续13个季度排在第一位,LG电子则排在第二位。三星液晶电视成为全球老大后,外界指责索尼,从三星那里购买最核心的零部件液晶面板,结果在电视市场上被三星赶超。索尼是液晶三强“3S”(索尼、三星、夏普)中唯一不具备面板制造能力的,巨大的压力让索尼不得不出于产能和板材选择两方面考虑尽快开拓新的合作对象,借机减少对三星的依赖性。选择与全球最大液晶面板生产线拥有者,而且同为本国公司的夏普合作是明智的决策。
夏普方面,当年S-LCD公司的开工对夏普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不仅仅是失掉第一的“面子”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夏普的液晶业务在整个集团的权重高达52.9%。因此,夏普不得不调整战略,开始实施事关“生存”大汁的合纵连横。
先锋、东芝和索尼等三家日系企业先后成为夏普整合液晶产业链的三步棋:2007年9月20日,与先锋就业务合作及资本合作达成基本意向;12月21日,宣布与东芝在相互供应液晶面板及半导体方面展开业务合作;2008年2月26日,宣布与索尼合资建造第十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与前两次合作相比,夏普与索尼的合作成为最浓重的一笔。这场合作的势在必行,体现了“命系液晶”的夏普液晶品质良好背后的问题――增速缓慢和巨额亏空。
日媒的有关分析指出,对夏普而言,合作的十代线能够确保很高的生产能力。夏普把拥有“绝对的成本竞 争力”作为胜出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夏普即便是冒着自主品牌电视份额可能下滑的风险,也要在液晶面板的生产方面优先确保规模的缘由。而且,夏普吸引索尼的巨资投入,极大地分担了投入的风险,对索尼来说,继续单方面由S-LCD来供应面板,在成本竞争力的决战中没有取胜三星的绝对胜算。为确保收益能力,并名副其实地“在电视领域成为全球第一”,索尼更需要与三星之外的企业,尤其是夏普合作。
三星的隐忧
目前,日系液晶企业,明显地分立为两大阵营:一派即是以夏普为核心的“东芝一夏普一索尼一先锋”派系,另一派则是以松下为核心的“松下一日立一佳能”派系。
液晶产业市场的重新划分整合是近年来液晶电视每年价格下跌20%-30%所引起的。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单位成本约70%,这对面板制造商形成很大的降价压力。而且,日本生产商必须扩充营运以降低成本应对我国台湾同业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压力。
一直以来,三星主要向日本企业提供大量的中间产品,与日本本土企业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对三星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三星电子产品在日本没有市场,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避开与索尼、松下、夏普在零售市场上的正面交锋,而加大了向这些企业销售中间产品的力度,并加强在研发上的合作。日系品牌的联盟势必对三星造成一定的威胁。
目前,索尼仍是三星电视用液晶面板的最大外部客户,三星主要客户的采购比例为三星电子本身45%、索尼35%、其他公司20%。韩国显示器研究机构Displaybank表示,虽然夏普和索尼成立合资公司在短期内给三星带来的影响很小,但是“三星电子需要在确保客户、市场营销以及向新生产线投资等方面重新制订战略”;在扩大本公司电视业务以及设立八代、十代生产线计划方面,三星电子很可能会加快步伐。
还值得三星注意的是,夏普和索尼的十代线工厂预计主要生产42寸、57寸、65寸面板,因此在液晶电视市场的核心机型变为42寸和57寸产品时,在这些屏幕尺寸方面,三星电子也有可能失去客源。
另外,索尼一直在与三星争夺第一大液晶电视机厂商的宝座,而索尼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恰恰是面板供应不足,对于三星来说,一直起到稳定的大量购买对象作用的索尼一旦脱离,就要重新寻找与之相应的新合作伙伴。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9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符合2010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梗塞灶;发病时间在6-72小时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的内科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肿瘤疾病。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武汉市六医院住院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2.51-8.63岁,梗塞灶平均面积3.92±0.86cm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6.53±5.38;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65.17-10.36岁,梗塞灶平均面积4.29±0.64cm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6.97±4.65。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梗塞灶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治疗组:予以10ug前列地尔注射液(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1次/日,连续14日;对照组:予以400mg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续14日。两组在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方面相同。分别于入院时第1、4、7、14天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使用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ELISA检测试剂盒(北京方程生物公司生产) 测定血清中NSE的含量,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3临床疗效评定: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4],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来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为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7%左右为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18%以上为恶化;死亡。本研究规定,有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包括无变化、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spss15.0软件统计。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患者血清NSE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4,7,14日时治疗组患者血清NSE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4,7,14日时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一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3]。NSE是糖酵解烯醇化酶的酸性同功酶,分子质量约为8000Da,存在于神经元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5],临床研究已证明,它是脑组织损伤的标记物[6,7]。NSE是反映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良好的生物标记物,既往免疫组化研究显示,受损的神经元早期即释放NSE,后者反映了缺血性脑卒中所导致的细胞膜功能紊乱和结构缺失[8]。亦有研究证明,急性脑损伤中NSE的初始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相关联,NSE血浆浓度与脑梗塞面积明显相关。因此,NSE常用来评估脑损伤患者的早期病情。前列地尔属于天然前列腺素类物质,是一种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包括细胞保护,血管舒张,膜稳定,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炎等一系列药理作用,因而在治疗缺血性疾病包括卒中、心肌梗死等方面应用广泛。本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SE及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这些结果均表明前列地尔能有效保护神经元细胞,减少脑组织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且作用优于血塞通。其中可能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和抑制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扩张动、静脉的血管床,并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微循环来发挥保护神经元细胞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鸣, 张苏明, 饶明俐.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 146-146.
[2] 陈清棠.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81-383.
[3] Wu YI, Zhao YUN, Lu CZ,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level of neuron-specific-enolase and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rospective study. Hong Kong Med J 2004; 10: 2514.
非处方药市场保持快速发展;
有价疫苗前景诱人;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更加突出;
第三终端迅速崛起;
医药商业整合速度加快。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正面临一次较大的整顿周期,未来2~3年内,整个行业有可能发生一次巨大变化。
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4个方面:医院用药将进入一个逐步挤压40%泡沫的过程;两三年内的药品药费增量将主要来自非处方药(OTC)和第三终端,非处方药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第三终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动下迅速崛起;有价疫苗前景诱人;医药商业整合速度加快。
医院用药逐步挤压泡沫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中,中介占据医院药品销售的70%份额,国内药品又以仿制药为主,中介通过大比例的带金销售,冲击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制药企业。医生因为利益驱动不断开大处方,医院药品销售并不是市场的真正需求,医院用药至少存在40%左右的泡沫,主要以抗生素等价格虚高仿制药为主。
反商业贿赂将成为我国治理商业环境的长期政策。作为反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这一政策的长期效应也必然在医药行业逐渐发挥出来。在这一背景下,医药行业中介空间将越来越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势必重新划分,未来两三年,医院用药习惯将逐步变化,药品销售最终会反映市场需求。目前,反商业贿赂已经迫使中介逐步退出处方药市场。而由于中介的退出,药品价格也将因此回归自然,长期以来处方药所包含的40%的销量和价格泡沫将逐步被挤压。
非处方药市场保持快速发展
预计未来我国非处方药药品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
优势企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像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品牌企业。同时,也将有一些新企业在非处方药市场崭露头角。不过,目前,非处方药市场竞争充分,经过十多年的优胜劣汰,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药品制造企业,新的企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
药用消费品将是非处方药市场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亮点。目前,我国药用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仅2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的带动下,未来5年药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幅度将超过10倍,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从投资的角度看,云南白药、江中药业等在这一市场的运作值得追踪;广州药业的“王老吉”凉茶也类似药用消费品,在饮料市场将会出现井喷,成为广州药业一枝独秀的增长业务,值得关注。
有价疫苗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大的积极性。因此,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的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将会大大降低。
但是,疫苗作为疾病防控的有效手段,随着生产企业积极介入有价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盈利能力。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更加突出
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凸显出来。预计今后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对整个医药行业无疑是一大考验。
复方制剂多、非药典法定品种作为原料使用多、有效成分含量要求低,是直接威胁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三大突出问题。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有109种,复方制剂50种,复方制剂原料药多达3~12味;单方制剂59种,非药典法定品种19种;注射剂所含有效物质不低于总固体的70%(静脉内使用不低于80%)即可达到审批标准,这和欧盟等西方国家植物药注射剂基本都是单方,有效纯度须达98%,另2%非有效成分也须明确成分相比,国内标准和欧洲国家相去甚远。
此外,进入门槛低、生产企业多,更加剧了国内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隐患。中药注射剂质量和安全性问题的浮现,正促使SFDA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管,设置新的门槛。这必将引起整个行业的一次深度调整。
第三终端迅速崛起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全国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制度以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据有关部门公开的信息,2006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国试点县覆盖率达到40%,2008年覆盖率将达到100%。由此,500亿元的第三终端药品市场将崛起。早在2005年,一些有远见的制药企业已经着手探索农村药品的销售。
不过,由于我国农村市场需求的都是普药,大多数企业并不适合这个市场。不经过充分准备,最终可能是付出远远大于收获。因此,制药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仍应保持足够的风险准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91-02
近年来,医疗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医疗环境、医疗人才的竞争转移到医院信息处理能力及医院工作效率的竞争。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患者管理、资产盘点等方面已经在医院逐步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医院的数字化进程。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构建全时、全域的监测和预警管理平台,有效解决精细化管理问题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
1物联网技术概述
1.1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我们可以得到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由此得到物联网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关键技术
1.2.1射频识别术及编码:射频识别即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限射频识别,是一种通过无限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病毒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期间,由一个阅读器和很多或标签组成。
射频识别的编码是唯一的,而且其编码规律和解析方式能够通过物联网计息服务对应起来,这样才能够通过编码访问其对应物品。目前体系射频识别编码存在三个标准,分别为ISO标准、欧美EPC标准和日本UID标准,应用前景和范围也有所不同。
1.2.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成本的下降以及微处理器体积越来越小,已经为数不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始投入使用。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医疗、军事等领域。
1.2.3物联网中间件服务:物联网中间件负责实现对RFID硬件以及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硬件集成的桥梁,完成与上层复杂应用的信息交换。其在物联网中起到中介作用,屏蔽前端硬件的复杂性,并把采集的数据发送到后端IT系统。
1.2.4物联网名称解析: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点有点类似因特网的DNS服务,后者是激昂客户端输入的网址转换成其对应的网络资源地址URI,进而得到此ID号对应物品的属性。
2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1医院患者管理:使用RFID技术将患者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信息储存在射频腕带中,挂号、就医、取药只需一刷就避免人为失误,规范合理用药。还可以与医院HIS系统接驳,随时从医院远端服务器调取病人完整病历。此外针对病人,可以对床头病人标识卡、住院服进行改进,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护;针对新生儿,运用RFID腕带和母婴识别系统避免他人报错和偷报等。
2.2医务人员管理: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大,在医院重要点位设置固定RFID阅读器读取每个工作人员的RFID胸卡判断其所在位置,从而实现人员室内跟踪,为调度医务人员及时诊疗与救护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集成门禁系统、监控系统、考勤系统。防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2.3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医院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最大化。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通过标签植入,智能实现入库出库、科室管理、资产盘点、保修报损、防盗报警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实现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2.4用血安全管理:将物联网技术用于血液管理,从献血开始就将每个血袋上记录献血这基本信息和血液生物信息的RFID标签,从而简化血液筛选和储存流程,提高血库内部处理效率,降低出错率和血型配错率。当然应用物联网技术于血液还存在一些其他声音,例如标签的电磁波对血液成分是否存在影响,RFID应用于用血安全其成本的投资回报过低等等,这些都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5医药供应管理:基于RFID技术的医药供应管理可以实现药品装配迅速、识别和杜绝仿冒药品、减少不必要库存、提高照单生产率、门诊智能摆药取药等等。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要求下,该国制药商从2006年开始利用RFID技术追踪易仿冒药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2.6医疗废物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药废物的管理,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方向。国外一些先进医院通过对医疗垃圾的收取、称重、运输、焚烧等过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避免医疗废弃物的漏装、遗失、丢弃,记录规范整个流程的耗时,全程监控医疗废物转运,确保医疗废物被妥善运输到指定地点。
3前景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项前景技术,还面临着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成本、信息安全、电磁干扰等一些列问题,在医疗行业全面推行物联网技术还面临很多困难。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医疗药品行业将是物联网技术率先应用的最大领域,特别对于医疗应急机动任务来说,RFID技术具有完成高效、准确、便于部署医药管理系统所需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物联网+云计算则是医疗行业发展的最终信息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技术、应用、前景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对相应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利弊分析,以期树立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医院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RFID;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医院;医院管理
近年来,医疗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医疗环境、医疗人才的竞争转移到医院信息处理能力及医院工作效率的竞争。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患者管理、资产盘点等方面已经在医院逐步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医院的数字化进程。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构建全时、全域的监测和预警管理平台,有效解决精细化管理问题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
1物联网技术概述
1.1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我们可以得到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由此得到物联网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关键技术
1.2.1射频识别术及编码:射频识别即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限射频识别,是一种通过无限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病毒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期间,由一个阅读器和很多或标签组成。
射频识别的编码是唯一的,而且其编码规律和解析方式能够通过物联网计息服务对应起来,这样才能够通过编码访问其对应物品。目前体系射频识别编码存在三个标准,分别为ISO标准、欧美EPC标准和日本UID标准,应用前景和范围也有所不同。
1.2.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成本的下降以及微处理器体积越来越小,已经为数不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始投入使用。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医疗、军事等领域。
1.2.3物联网中间件服务:物联网中间件负责实现对RFID硬件以及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硬件集成的桥梁,完成与上层复杂应用的信息交换。其在物联网中起到中介作用,屏蔽前端硬件的复杂性,并把采集的数据发送到后端IT系统。
1.2.4物联网名称解析: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点有点类似因特网的DNS服务,后者是激昂客户端输入的网址转换成其对应的网络资源地址URI,进而得到此ID号对应物品的属性。
2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1医院患者管理:使用RFID技术将患者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信息储存在射频腕带中,挂号、就医、取药只需一刷就避免人为失误,规范合理用药。还可以与医院HIS系统接驳,随时从医院远端服务器调取病人完整病历。此外针对病人,可以对床头病人标识卡、住院服进行改进,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护;针对新生儿,运用RFID腕带和母婴识别系统避免他人报错和偷报等。
2.2医务人员管理: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大,在医院重要点位设置固定RFID阅读器读取每个工作人员的RFID胸卡判断其所在位置,从而实现人员室内跟踪,为调度医务人员及时诊疗与救护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集成门禁系统、监控系统、考勤系统。防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2.3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医院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最大化。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通过标签植入,智能实现入库出库、科室管理、资产盘点、保修报损、防盗报警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实现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2.4用血安全管理:将物联网技术用于血液管理,从献血开始就将每个血袋上记录献血这基本信息和血液生物信息的RFID标签,从而简化血液筛选和储存流程,提高血库内部处理效率,降低出错率和血型配错率。当然应用物联网技术于血液还存在一些其他声音,例如标签的电磁波对血液成分是否存在影响,RFID应用于用血安全其成本的投资回报过低等等,这些都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5 医药供应管理:基于RFID技术的医药供应管理可以实现药品装配迅速、识别和杜绝仿冒药品、减少不必要库存、提高照单生产率、门诊智能摆药取药等等。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要求下,该国制药商从2006年开始利用RFID技术追踪易仿冒药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2.6医疗废物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药废物的管理,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方向。国外一些先进医院通过对医疗垃圾的收取、称重、运输、焚烧等过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避免医疗废弃物的漏装、遗失、丢弃,记录规范整个流程的耗时,全程监控医疗废物转运,确保医疗废物被妥善运输到指定地点。
3前景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项前景技术,还面临着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成本、信息安全、电磁干扰等一些列问题,在医疗行业全面推行物联网技术还面临很多困难。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医疗药品行业将是物联网技术率先应用的最大领域,特别对于医疗应急机动任务来说,RFID技术具有完成高效、准确、便于部署医药管理系统所需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物联网+云计算则是医疗行业发展的最终信息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融资租赁又称为设备租赁,是一种集融物、融资、贸易、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医院根据自身医疗设备需求选定医疗设备供应厂家,并与厂家确定所需设备的名称、型号、价格以及其它性能参数,接下来融资租赁公司向供应厂家购买医院选定的医疗设备,在医院与其签订相关融资租赁合同后可将医疗设备租赁给医院,同时,租赁公司根据设备价格和医院的付款方式向医院定期收取租金,当租赁期满后由医院和融资公司共同商定设备的最终归属。
融资租赁涉及医院、融资租赁公司、设备供应厂家三方关系,在进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应该按法律程序签订相关租赁合同、购买合同,以保证三方的合法权利。
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主要方式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方式主要有简单融资租赁、合作租赁、分成租赁等。
简单融资租赁指的是医院在选定医疗设备后,由租赁公司根据设备价值和医院付款方式来确定医院每期应缴纳租金的租赁方式;合租租赁则是指租赁公司和设备供应厂家相联合,共同向医院租赁设备;分成租赁指的是医院在支付租赁公司部分保证金后,剩余的租金根据医院的收入情况按比例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
三、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效应评价
1.正面效应
(1)为医院提供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发展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和医院营业所得。近年来,由于医疗成本的一再提升,医院的资金仅能维持自身运转,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建设的需要,同时由于卫生行业自身的特殊性,社会资金很难注入医疗机构。通过融资租赁可将社会资本注入医院,解决医院现存的医疗设备需求大和资金困难的矛盾,同时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建设。此外,与办理贷款相比,融资租赁具有手续简单、审批快等特点,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渠道。
(2)提升医院实力和竞争力。医院通过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而增强医院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租金采取定期定量支付的方式,这就为医院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与直接购买相比,医院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医疗设备减少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为医院增加了可流动资金。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加快对医疗设备的更新,应用新设备、新技术,从而提升其综合实力。
(3)优化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我国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级别的医疗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异。某些发达地区高级医院淘汰的医疗设备往往是某些落后地区小医疗机构所急需的。通过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可以将某些过时的、多余的医疗设备委托给租赁公司,并由租赁公司将其租赁给有需要的医疗机构,在获得医院流动资金的同时,使医疗设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可以先将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租赁给大型医院使用,当租赁期满后,在保证医疗设备质量的情况下,再以低价租赁给边远地区的小医院,从而达到医疗设备资源区域化的合理配置。
2.负面效应
由于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市场发育不成熟、规范性低,医院在进行融资租赁时,难免面临相应的决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医院与租赁公司之间又存在利益的互相牵制,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病患将可能成为最终的利益牺牲者。
(1)医院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融资租赁的实质与银行贷款相似,但与银行贷款相比,融资租赁需要包含利息费、手续费以及其它杂费,导致其直接成本高于全额现金购买,同时,医院拥有租赁的医疗设备使用权、收益权,医疗设备的盈利、亏损都由医院一方承担。
我国的融资租赁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程度较低。医院在做出融资租赁决策前,必须要对医院自身情况、租赁公司的情况和融资租赁的具体操作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2)对病人的利益造成影响。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开展,为医院提供了较好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促使了医院引进了大批先进医疗设备。这就使医院在为病人提供服务时,注重于设备收益,而忽视了病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为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同时,由于目前租赁市场存在规范性不强、成熟度不好,某些租赁的医疗设备质量较差,在使用中可能发生故障或给出错误诊断结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融资方式
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时,医院的财政部门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密切配合,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医院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融资租赁方式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当租赁设备的使用期限与设备使用寿命接近时,宜采用简单融资租赁;如果是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短期租赁,可采取经营租赁;大型高精尖设备的融资租赁以在2年内收回投资成本为宜。
2.了解设备信息
目前租赁市场中,存在大型高精尖医疗设备定价偏高的现象,有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设备要价远远高于设备的真实市场价格,所以医院在进行大型设备融资租赁时,应该对设备的功能性能以及市场价格展开充分的调研,避免因仓促签约而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
3.选择大型规范的融资租赁公司
因为我国的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规范性、成熟性都不高,所以医院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时,首选国家经商务部或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正规融资租赁公司。此外,医院选择租赁公司时,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同时可以听取其它兄弟医院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评价,最终选择正规的、综合实力强、经验丰富的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
4.对融资租赁的大型医疗设备集中管理
对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应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在收费管理、租金支付、利益分配上统一标准,避免造成管理混乱和财务混乱。
5.对融资租赁的大型医疗仪器进行产权界定
通过融资引进的医疗设备的产权关系到利益分配和设备维护维修、折旧、报废,其中涉及不少经济、会计上问题。因此,在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融资租赁时,应将其产权明确为一方所有,尽量减少因产权不明或多方共同拥有而导致管理不善、产生经济纠纷的可能性。
6.维护医院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时,医院要加强对租赁设备的验收,同时通过与设备供应厂家、租赁公司签订三方合同的方式,保证租赁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
五、医疗设备租赁前景评价
未来,随着医疗事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型医疗设备租赁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广阔。
1.发展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
随着医疗设备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租赁市场中的医院、融资租赁公司和设备供应厂家也将越来越多,为维持规范的市场秩序、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获得关于租赁公司、医疗设备厂家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方式实现大型医疗设备的租赁,也可以在该平台上及时与其它兄弟医院进行医疗设备交流,从而起到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因此,发展信息化租赁管理平台,不仅仅是租赁公司、设备厂商的需求,也是医院本身的需求。
2.与设备供应厂商直接建立租赁渠道
目前参与医疗设备租赁领域的多为国内大型的租赁公司,如远东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于大型医疗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通规模的金融公司即使有实力购买、租赁医疗设备,但在租赁定价过程中往往因为对医疗设备不了解,而与设备供应厂商进行不断的沟通和协调,最终无形中增加了医院成本。因此,医院未来可以考虑直接与设备供应厂家进行融资租赁,在降低医院成本的同时,及时获得设备供应厂家提供的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国外的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厂商,如西门子公司和通用公司等都提供融资租赁的服务,如果医院能与其直接进行合作,便能获得更多益处。
3.租赁方式的发展趋势
简单融资租赁、合作租赁、分成租赁是目前国内较常见的融资租赁方式。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将会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降低自身的营运成本,因此今后分成租赁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融资租赁产品范围
目前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多集中在大型设备上,随着农村医疗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社区医院和小型医院也将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因此医院今后也将会考虑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购买中小型设备,这同时也为中小型社会资本注入医疗行业提供了条件。
5.引入保险机制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的注入医疗设备租赁行业,各种经济风险也将不断提升,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开展保险服务十分必要,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日后保险公司必将针对此行业逐步开展相关业务。
六、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
1.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由于我国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初级阶段,在操作中难免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为了使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应该积极借鉴其它行业融资租赁的成功案例、学习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的成功经验,规范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程序,确保融资租赁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市场管理与资金引导
目前租赁公司分为两大类,分别由商务部和工商局两个不同部门管理,这两类租赁公司的规范化程度不一,市场定位也不明确。因此,在进行市场管理时,要针对这两类公司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管理标准,从而规范医疗设备融资租赁。
绍兴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首珏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医疗行业是云计算落地的绝佳行业,作为政府机构,有义务把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云计算,可以解决大医院和小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差距的问题。”
CEI:绍兴的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怎么样?
王首珏:绍兴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2001年卫生局就成立了信息中心,统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2010年开始筹划区域医疗信息化。目前,绍兴市已经建设起绍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CEI:医疗信息化能给普通民众就医带来多大的变化?能否解决医疗资源的调配问题?能否通过信息化来对患者进行检测?
王首珏:和一些医疗资源紧张的大城市不同,绍兴的医疗资源并不紧张,至少不会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绍兴主要是通过医疗信息化来帮助患者对时间资源进行整合。举例说明,患者8点来到医院,但挂的号是11点的,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三个小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这样的时间资源进行整合。
CEI:近年来医疗云受到业界追捧,您觉得医疗云的发展前景如何?
王首珏:我个人认为医疗卫生行业是云计算落地最好的一个行业。首先现在国家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有关专家也提到了绝大多数患者都选择三甲医院进行就诊,而一些小的医疗机构基本无人问津。而云计算的最强项就是能够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
在医疗和云计算结合以后,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在大医院、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通过云里的资源让大家获得同样的服务。
CEI:医疗云和其他行业相比有访问高峰期,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