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二年历史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28-01
一、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高中生学习英语文化也应去了解和体会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价值观包括人生价值、宇宙价值、社会价值、人类价值以及语言的表达要领等等。不同的文化形成的价值体系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和交际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研究英语词汇和常用成语俗语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文化承载量最大的部分,它最能直接反映该民族的物质环境、精神信仰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和说话人的情感。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词语的指代范围、情感色彩、联想意义以及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俗语的使用。
(三)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言语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上,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日常谈话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实际上,言语交际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打招呼、称谓、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还有如年龄和收入、个人隐私等话题的恰当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各种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只有当学生注意到了这些言语方面在与我国相应文化的异同时,他们才能在和外国人交际的时候得体的处理不同场合,进行有效交际。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上,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中教师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也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化。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三)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三、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正如前文我们所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二)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我教授“走进欧洲”这一课程,每两堂课我会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专题,如,英国掠影、意大利文化、走进法国等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我都必须细致深入,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学生好奇心浓,气氛活跃,课堂关于文化的笔记知识整齐系统,学生对这种课程评价高,反响良好。
(三)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 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参观了甲玛乡所在地,这里曾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堡,还保留着高二丈、厚六七尺、长约一千余米的古城墙。在元代,这里是十三万户之一的行政署府,称为霍尔赤康(即霍尔万户),后来成为霍尔家族的庄园。据传,青藏高原所传颂的民族英雄格萨尔曾领兵攻打过霍尔城堡,在《格萨尔王传》中有一章称为《霍尔三战》,就是描述这一战争。在霍尔赤康以北不远处有一开阔的草场,据说就是格萨尔安营扎寨并发起攻城的古战场。
在霍尔赤康北边的山坡处有三座气势宏伟的白塔,我们在凭吊这三座颇为少见的巨塔时,发现因年久失修而部分塔基残破,而塔内的部分沙土溢向塔外,其中伴有部分擦擦,我顺手拣起几枚,拂去附着的泥土,极其精美的造像油然显现,一下使我那颗平静的心陡然激荡起来,就像静水中投进了一块巨石掀起波澜一般。陶土的平面上人物以高浮雕造型,圆润、细腻、极赋质感。有的虽只有2方寸,但人的五官乃至牙齿清晰生动、毫发历历、神采栩栩,就连衣纹花饰,头冠佩物,莲座雕饰和背景火焰等都十分精细,在擦擦艺术一族中可说达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我一下子爱上了这一艺术门类。我又连续拣了10多枚,但因携带不便,又怕碰撞损伤,只好怀着深深的挽惜之情离去。
我对甲玛沟的擦擦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我发现有如下特点:(1)造型采用高浮雕,几近三维造型,主体感极强,使形体更赋质感。(2)造型圆润生动,强调不同人物的形象刻画,动态自然,衣饰佩物,乃至背景饰物,无不刻画入微。以上两点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3)均为红土烧制,以保持擦擦的防湿,耐磨和防损性能。(4)擦擦体积相对其他地方的较大,最大的约高26公分×宽20公分,最小的有高8公分×宽6公分(而萨迦寺的擦擦最小的却有大拇指甲大小),多数为高10公分×8公分,这是因为塔身巨大,其腹腔空间相应增大,如擦擦做得太小,无疑要增大填充量,费料、费工、费时。(5)年代久远,这三座巨塔建于什么年代,无法考证,但从擦擦的艺术风格看,当属于元末明初,距今应在五百年以上,因此,它不仅是艺术上的精品,而且也极具文物价值。它是研究元明时期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实物之一。自此开始,我便注意收藏擦擦。
1983年秋天,我和几位搞艺术的朋友来到日喀则地区的夏鲁寺考察壁画,在夏鲁寺最底层的一个废弃殿堂里发现了一些擦擦,可惜部分被毁,有些则沾在墙上。顺手拣了几枚,有的相当精美,有的略显粗糙,有的绘以五彩,这是擦擦中极为少见的一种。有的仅用金、红两色轻染,主体部分用金粉罩染,莲座及边沿用红色罩染,显得清丽而华贵。夏鲁寺中的擦擦,有些风格截然不同,有的趋于写实,有的古朴简约,有的重彩渲染,有的单色轻敷。这些特点说明夏鲁寺自公元1087年建寺以来,除于公元1329年遭到一次山洪袭击外(1333年重修),再无遭到大的破坏。寺中的壁画、塑像和其他艺术品大都保存完好(部分擦擦因保管不善而损坏),尚存的擦擦都是制作于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故艺术风格就有了时代差异和个人创作差异。如我所收藏的夏鲁派鼻祖布敦大师的造像(公元1290-1364年),高6.5公分×宽5.3公分,虽然是一区区擦擦,然作者倾注了非常敬仰之心情和认真的精神,用写实的手法,一丝不苟地塑造出布敦大师的形象特征。据传布敦大使前额和髋骨突出,眼睛深陷,眼球突出,眼神锐利,对这些特点,作者都刻意作了强调。为了传神,作者还用白粉和黑色点出眼白和眼球,用红色轻染咀唇,这画龙点睛之笔,说明作者深谙艺术真谛。擦擦主体部分均以金粉罩染,华光火焰施以红色,从这些精心处理可以看出,作者活灵活现地塑造了这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师的形和神。通过这枚擦擦,我们看到了一位精力充沛,敬业和睿智无比的圣智形象。从擦擦背面的三个朱笔古藏文看,它所制作的年代不晚于明代。
我还收藏到一枚怖畏金刚,高9.3×宽7公分,泥料中掺有藏纸,以增强泥的韧性。整个造像,表面有一层似漆非漆的镀膜,使表面有光泽感,似有骨雕的味道。在它的背面还盖了一枚圆形印章,内中是一枚海螺图型,这是我所收藏擦擦以来所仅见。这枚擦擦的主体也和布敦大师像一样,用金粉罩染,边沿饰物为红色。这种敷色方法,显得富丽华贵,但又简约明快。
总之,夏鲁寺的擦擦,不论年代、制式、风格等,都是丰富多彩的,与其它地方相比,有其独特性,颇有收藏价值。
对夏鲁寺的壁画考察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又到了萨迦寺。萨迦寺分南寺、北寺。北寺建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而南寺建于南宋度宗咸元四年(公元1268年),南寺完好,北寺已荡然无存,只剩10余座残迹微现的残塔,我们在残塔的周边找到了几枚擦擦,仔细一看,立即因那精美的艺术佳作而冲动。我们继续搜寻,有些虽久埋土中,但由于长期经雨水冲刷,已在外,或者现出一角,我们就像发掘金矿一样目不转睛地寻找,每人都有不菲的收获。因为没有工具,深埋在土中的那些也许是更具研究和收藏价值的精品,但我们毫无办法,只有抱憾作罢。这里的擦擦都不太大,我们见到最大的也不过高9公分×宽7公分,小的居多,最小的仅有大拇指甲大小,但仍很精美,可见作者的技巧和匠心。
萨迦北寺的擦擦,既不同于拉萨,也不同于霍尔赤康和夏鲁寺的擦擦。它也是烧过的,但有红陶、灰陶、黑陶,甚至还有窑变色的,即一枚擦擦出现两种颜色,这是极其罕见的特点。其型制有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有佛像、宝塔、经文等,均为浅浮雕造型,但都特别精细。萨迦北寺的擦擦造型,带有明显的“犍砣罗”艺术特点,古朴、简约,强调人体的变化,胸部丰满,腰部纤细,臀部肥硕,即所谓的三道弯造型。背景装饰比较简单,有的在主尊两边只有两座小塔,有的装饰图案属亚热带变形植物,有些在周边都有梵文,从这些艺术特点看,它有可能是印度、尼泊尔艺师来此制作的。它的制作年代应在萨迦北寺建寺的同时封于各塔腹中的,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此,无论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的擦擦始于何时,迄今未见史书记载。见之汉文史籍最早的记载是《元史・释志传》,但也仅有三言两语带过。如云:“擦擦者,以泥做小浮屠也。”又说:“作擦擦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从此足以说明,元代以前已有了擦擦。
通过对藏传佛教的发端、发展的了解,以及我对擦擦的风格和艺术特点的研究,我得出一个粗略的脉络。众所周知,藏传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传入,但万事开头难,早期的藏传佛教,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不成熟,故到了公元九世纪末才有了第一座佛、法、僧齐备的寺庙――桑耶寺。此后,又遭到代表苯教势力大臣们的强烈抵制,乃至形成激烈的灭佛运动,到朗达玛执政时达到高峰。这之前,在未出现擦擦。即使在郎达玛被刺后,出现了长期混乱,佛教仍处于低潮。到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建立了古格王国,重振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古格早期的擦擦,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时间当在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初,的擦擦应自此始。从古格遗址的早期擦擦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看,与萨迦北寺的擦擦极为相近,因此,我断定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的产物(也许古格王国的略早一点)。也就是说,古格遗址早期的擦擦和萨迦北寺的擦擦是最早出现的擦擦,自北宋始。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一、物质文化
通过墙体文化、楼宇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实现教育功能。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以及文化专版300多块,将学校发展60年历史,中外历史名人、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世界文化遗产、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精典古文等作为内容,达到校园隐性育人的效果。利用学生板报、墙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楼前两侧设立电子宣传栏,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设立阅报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展的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示学生书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制度文化
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师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坚持以制度立校,用制度管人。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据相关法律,以修订《咸阳渭城中学规章制度汇编》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制,对校长、书记、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做了明确要求,并打印装裱制作镜框,悬挂在各自的办公室里以经常对照检查,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第二部分是管理规章,包括《校长办公会制度》《行政会议事制度》《全干会制度》《党总支学习会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师德学习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第三部分为执行细则及实施方案,包括《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考核细则》《教职工综合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标准及办法》《教职工聘任方案》等,这些制度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可操作性很强,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三、精神文化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墙体文化、媒介文化为载体,弘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鲜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魂魄的学校,人的精神彰显才是最高境界。学校提出了“办精品化学校,育双优型人才,全面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使每个老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高度;使学校成为师生和谐的乐园。提出了“崇德、严谨、博学、求真”的校训,培育了“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民主和谐”的学校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健康高雅、聪慧大气”的学生精神;形成了“诚善友爱、文明守纪、博学严谨、求知健体”的校风和“求真创新、乐教笃行”的教风,大力倡导“三心”(爱心、良心、诚心)、“三气”(正气、大气、雅气)、“三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的管理理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快乐;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学校开发了以“修师德提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校本系列教材――《烛光闪耀》,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能感动自己,感动教育的感悟心得,使教师真正用心灵对话教育。以此活动,努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赢得职业自尊,培养职业自律。出版了德育系列读本――《感恩》,感恩敬爱的老师。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渭城朝雨》,通过以上系列丛书,宣传和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和形象,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特别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教师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忧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特色文化
创新载体,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风、班风,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
新颖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一的男子国旗班、女子国旗班的升国旗仪式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举行的“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升旗仪式、“读书活动”主题升旗仪式、“幸福与安全同行”主题升旗仪式等,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彰显“一班一品”。每班有班级口号、班训、班风,有班级文化墙,让思想来统领班级,汇编了《渭城中学班级文化集锦》,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独树一帜。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两位专职教师授课,两周一节,每学期授课达15节以上。全市首创,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关心、帮助。学校现有4名教师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二级咨询师3名,三级咨询师1名。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周一和周四的中午对学生开放,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已帮助了20多名学生,这支队伍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关注各类学生的发展,分层教育,分类推进。针对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实际,在高一、高二年级设立宏志班,按照“三不”方针――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探索不同学生的发展途径和教育方法。两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赞誉,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这一探索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规划课题。
另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娱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通过座谈、报告会、电影周、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艺术比赛等活动进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我的校园我做主”,多次发出包括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改造方案、校旗、校歌、校徽、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等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二百多条,并已精选制牌上墙;确定了学校的校徽、校旗图案,并统一设计印制在学校各种用品上。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渭中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精神主题,尤其在对校旗、校歌、校徽的阐释中,更加深了对渭中精神的理解,对渭中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五、行为文化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校风、班风、教风的规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和谐,教学和谐,德学共进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规范师生行为,达到自觉践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所学校,师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师生的行为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学者型教师为目标,因校制宜,组织教师参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培训,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讲座、“学科示范观摩课”、交流学习等形式,为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益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活动,并形成制度,要求学校领导对全校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研究、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评价方案和激励机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施高效课堂,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师常规教学的考核。加强“五环”教学细节管理。积极实施“抓中促优扶困”的教学方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提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
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明确提出“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宗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精神风貌。
首先是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养成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由校政教处、团委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的“三礼”活动,开展了“三感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开展捐资助学、读书征文,“珍爱生命,远离”、诚信考试等签名活动,“崇尚科学,反对”演讲活动,“爱我咸阳,美化咸阳”环保宣传,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举办大型“感恩我要行动”专题现场活动,使德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到实处。其次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吉他社、音乐社、轮滑社、文学社、动漫社、魔术社、街舞社、摄影社、读书社、足球社、主持人社、乒乓球社、社会实践社、B-BOX社团、英语俱乐部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共27个社团组织。积极支持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定期举办班际、教研组,年级组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举办校园音乐大赛、演讲赛、书法绘画作文大赛。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过几年探索,学校找到了一条以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为支撑的“文化养校”之路,形成了“为师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追求最适宜学生教育”的校园文化。如今,这所现代化、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学校正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开始办学至今共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名,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名牌学校输送优秀学生59人,在历次咸阳市教研室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统一检测中,学校的平均成绩和优等生人数,在咸阳都居于首位。近三年来,学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就达268人。学校连年被咸阳市教育局、渭城区教育局评为目标任务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咸阳市文明单位”“咸阳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咸阳市先进学校”“咸阳市绿色环保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嘉奖。
张掖二中就是借着本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及历史文化资源,以传承和弘扬国学为主线,辅之以外语教学,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创建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
开办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历经一百多年历史的“民勤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张掖市第二中学院内,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掖二中以其为依托,筹建了开办国学的主阵地――甘州国学书院,于2013年5月建成并开院。
“我认为,本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并弘扬祖先遗留下来的经典文化,学校应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校长陈学彪说,“当然,开办前期,我们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反复验证之后才决定实施的,是在前几任领导者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
书院以“阐发国学,弘扬国粹”为宗旨,致力于对国学启蒙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交流、普及以及与书画的创作、展览等。
“学校还先后开设了《先秦诸子散文品读》《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诗歌中的河西走廊》等10余种校本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国学熏陶。”国学书院的院长胡永晖告诉记者,学校还根据实际专门对国学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整理编订成了校本教材,即“甘文化精粹”。分为《礼乐中华》《书坛观察》《镇番商民》《翰苑茗香》《甘州文脉》《心斋杂言》《魅力二中》《春风化雨》8册,做到了国学教育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材的教育资源积累。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具体、细致地开办国学,张掖二中还将国学书院划分成为不同的馆室,有国学堂、国书室、国画室、国乐室、典藏室、甘州文化展室、民勤文化展室等。
国学堂是张掖二中专门用来教学生学习经典国学的地方。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来学习国学,如让学生诵读《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学校还专门设有对国学有一定研究的教师负责教学生学习国学,有本校的教师,也有外聘的教师。
而国书室、国画室、国乐室则是教学生学习书法、国画和传统古典乐的地方,典藏室则收藏了许多古典名籍。“这些馆室的大门都是常开着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进来练习、学习和翻阅,很是方便。”胡永晖说道。
据胡永晖介绍,在开学后,学校还会以班级为单位检查并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等。如教师在语文课前会抽出两分钟时间或者在早读、晚读时间,督促学生诵读或者背诵已经学过的古诗词;或者在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读经或读诗词;在每个班的每月黑板报和橱窗上都会设有一定的国学教育内容等。
此外,教师还会想方设法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如利用积分卡、举行“背诵大奖赛”、“古诗词串串烧”、“古诗词擂台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在积累中收获。
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学校还会给学生播放国学经典的CD朗诵碟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国学熏陶。
不仅如此,张掖二中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文化,还定期安排对国学有专门研究的教师为全校师生做国学讲座,并邀请河西学院、西北师大等省内外的国学教育专家、学者来学校交流讲学,还有计划地安排语文组的教师为学生进行国学知识解读。
有时还会举办国学专题活动,通过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每学期举办一次以国学为主题的校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手抄报展览、一次国学知识竞赛,全校每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还要求各班每学期召开两次体现国学主题的班团会以及开展背经和背诵诗词的竞赛等,各种活动精彩纷呈,持续不断。
为了让学生更安心地参与国学的学习,张掖二中还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号召家长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中,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学习,这对学生学习国学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国学的效果如何是需要通过检验才能知道的。我们根据国学教育的实施成果,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想出了检验的方法。”陈学彪告诉记者,学校会让各班级在班内比赛的基础上各抽选10%~20%的学生参加各类国学决赛,对获奖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品;或者在学校学习专栏里开设“古韵留香展才华” 评比栏,包括古诗擂台赛、佳诗赏析亭等,评比出“小诗王”、“小诗仙”、“小诗圣”等。
“有时还会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彰显创造才能;或者根据古诗文部分内容故事性强、可表演性强等特点,让学生把诗词改编成小剧本,并鼓励学生尝试创编诗歌;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沙龙、学习报告会、摄影、MTV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国学的精髓。”胡永晖补充说。
自从开办国学以来,学生由被动学习国学变为主动学习国学,积极探究国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被大大地激发了起来,对于学校的各种国学竞赛活动,都是争先恐后地参加。
从2006年10月至2013年10月,张掖二中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诗韵雅诵”杯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并被甘州区、张掖市电视台报道,一批批擅长于朗诵的学生脱颖而出。
“我喜爱张掖二中。喜爱它的读书声朗朗;喜爱它芳香的校花;喜爱它的寂夜无声;喜爱它的“彬彬有礼”;喜爱它的质朴大方;喜爱它典雅的校色;我更喜爱的,是它那经典的校训!” 在校园感言栏里,学生王佳佳(化名)用她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了她对母校的喜爱之情。
外语教学――加快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步伐
“我校一直以‘中西合璧、古今贯通、文理兼容、多元发展’为办学思路,希望教育能够得到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本土的文化,更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希望我校的教育能够走向国际化市场。”谈及张掖二中比别的普通高中更热衷于外语教学的原因,陈学彪这样解释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掖二中在完成基本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积极的探索实践,创建了英语特色课程,并形成了本校独特、稳定的英语教学风格,以及具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得到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我校的英语特色课程通过四个方面来创建,目的是为了更符合学校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水平。”陈学彪介绍说,学校要求教师对英语教材灵活运用,并对教材进行补充,如选用英文报纸、广播影视节目中的更具时代性、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英语材料等,“活化”教材内容。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贴近时事、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阅读材料等,自主研发教材,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和掌握英语知识。
此外,张掖二中还进行选修系列二的资源开发,如开设英语写作课实验班与旅游课程班;推行国际班,引入SAT教材授课,参加出国留学的申请与考试资格,或与上海及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引入SAT,参加联谊学校的考试并申请学生出国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接触外界的机会。
与此同时,还与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及陕西师范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为学校丰富而优质的师资及课程资源创建了很好的平台。学校的国际部及英语课程基地还正在审批中,这些以后都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更好的发展平台。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有更宽阔的视野,能够走得更远!”陈学彪坚定地说。
张掖二中的英语教学不仅做到了有理论支撑、有阶段性目标、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更有全面周到的细节渗透和引导。
学校会定期请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英语主题文化讲座;每周会安排一个午自习时间通过多媒体在全校每个教室统一播放与英语文化相关的视频材料;在校报《张掖二中》第四版专门开设了《英语角》专栏,给学生介绍英语学习的方法、英美国家及概况,还会刊登学生的英语诗文习作等。
在每周两期的英语主题校园广播中,会播放英文歌曲以及朗读的经典英文诗文;在每年的12月还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英语节”,演唱从全校七十多个班级精选出的英文歌曲或者警醒短剧表演;隔周还会举办“英语角”等。
“为了构建全方面的中学英语立体学习模式,促进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学习,营造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我校还开发了‘中学英语在线’学习网站,具体栏目包括‘英语教改’、‘互动空间’、‘学习园地’、‘考试咨询’等,供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负责人介绍道。
在校园里,记者还看到了双语化的校园文化标示系统及校园标牌,从大门到宣传栏、楼道、走廊,处处都有英语名言映入眼帘。张掖二中就是以“英语无处不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受英语语言。
“二中的文化标识,有太多的内涵,我只能肤浅地对它进行理解。而它,仍吸引我去不断探索,未知!若有一天,我功成名就,我会骄傲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来自张掖二中。 ”学生璐璐(化名)在二中校园的感悟栏写道。
陈学彪为能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很多高中都在开设英语课程。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没有我们做得这么具体、这么细致、这么全面,我校探索的英语特色教学比别的学校都快一拍,一直是我市数一数二的!”
文学活动――打造诗意化的校园环境
以内涵提升办学品味,用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一直是张掖二中创建文化育人环境不懈坚持的方向。多年来,张掖二中始终注重打造“文化品牌”和“书香校园”、“诗意校园”,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记者了解到,学校的三个年级都创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社,如高一年级创办了“润泉文学社”、高二年级创办了“翠英文学社”、高三年级创办了“晨风文学社”,还有其他的“北斗文学社”等。
其中,“北斗文学社”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举办的山东曲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中,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的荣誉称号。
这些文学社都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如设有社长、顾问、秘书处、记者团、编辑部、宣传部等,分别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任。
每个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还有具体活动宗旨、目标、措施与活动等,通过具体职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校的各项活动。
记者站的职责就是采访报道学校的最近新闻,指导学生写出宣传新人新事的好文章;而编辑部的职责就是鼓励指导文学社员参与各类征文比赛活动,择优向各级报刊投稿;宣传部门的职责就是策划安排好文学社的各项活动,吸收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文学社等等。
这为学生展示才能,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非常受学生欢迎。
“参加《晨风》文学社活动,主要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希望能和热爱文学的人一起交流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当问到为什么要参加文学社时,学生王倩(化名)一脸认真地答道。
“我一心想加入文学社是因为从小就对文学很向往。在社团中我可以获得文学上的启迪,思想上的碰撞,写作经验的交流,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另外,可以有较多地发表作品的机会,拥有了它,我就如同拥有了一笔财富;拥有了它,我就如同拥有了知心朋友;拥有了它,我就如同拥有了全世界。”学生王函(化名)在校园创作栏里这样说。
在陈学彪的办公桌上,记者还看到了一本叫《耕耘》的杂志和一沓校报,是由张掖二中自己创办的,里面包括了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动向、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的深度及详细报道。
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以“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并将之列为正式课程,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发展个性,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应用型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我校研究型课程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型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研究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研究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充分体现我校培养目标的研究型课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们确定研究型课采用课题研究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领域的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大课堂,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技能,论文、课题报告撰写等也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
高一上学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报告和论文等,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一下学期:
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和科技教育开展学生自创性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
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选择、确定的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某方面的应用型长线或短线课题,学习现代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综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学会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
高三年级:
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等某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我校研究型课的组织与实施
㈠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每学期还请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开列一些研究课题。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专家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每学期将师生、专家的课题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三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每学期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帮助高一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型课的学习,完成学习的第一步——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护提出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例如:99届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动员会开过两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个研究问题、现象或课题,经专家组审定,只有“21世纪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一题,由于实际研究的可能性小,无法请到指导教师等原因,和题目提出的同学商量,暂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高一一名化学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讲到了工业上制取氯化氢的合成塔简图时,她联系前一章学到的能量有关知识启发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氢气体用铁片散热,热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费?”课后,班级的“化学创新俱乐部”研究课小组的一名同学找到她说:“我想研究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名同学。研究课小组的同学到上海氯碱厂考察、参观,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请理、化、生计、英等实验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请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列创新思维及创造技能、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指导等系列讲座。
⑥请专家来校辅导、开设“专家论坛”,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确立等内容。
⑦培养骨干,99届高一学生有一部分同学在5月份通过直升考试升入我校,学校请他们来学校主要进行研究课的学习,到正式开学,就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同一学年的四个班分为一个大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是跨班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选聘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或其他人士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提供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导意见,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都与学校教师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在自己学科领域内自学掌握一些有关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请部分专家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请自己的父母、亲属做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课题需外请指导教师,学校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代表学校去请。例如,“真如、万里小区功能定位”课题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发现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区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请了四位校内教师做指导教师,又成功地邀请了居委会、万里工程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做指导教师。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方案先到实际中去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炼研究课题。例如,高一化学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课题组,他们查到的资料是:工厂的生产设备热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针对这种现状,设计的方案是:用水冷却,用得到的热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碱厂参观后,发现他们的设想已变为现实,同学们受到鼓舞,很兴奋,觉得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
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准备突破或创新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等,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校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5.课题的结题或中期结题 我们要求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产品的一个设计方案、产品、建设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评审,不合格的修改或继续研究。课题结题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会,学生参加这样的答辩会,觉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积攒学术年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继续研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课题后要写出一个案例,形成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案例包。
㈡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研究过程记录表: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每学期末将记录表交学校。
②答辨: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③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经指导教师交学校统一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2.评价结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动完成之后,评价结果以学分表示。一般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出勤满3/4课时的课题记为1学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个学分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内容。
3.评价时间安排
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进行评价工作。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卷时,安排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返校后,我们都安排两天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
4.激励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写入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