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网络工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交换机技术、路由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等原理、配置方法与应用部署方式,根据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介绍,计算机网络工程这门课程一共有2个学分,课时为3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16,实践课时16,先修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等。
1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网络工程这门课程重点介绍网络工程的基础,网络工程综合布线,交换机技术与应用,路由器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的原理及配置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教学中以介绍主要的网络设备为主,而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却介绍不足
该门课程的理论课时为16,即每周2节课,讲授8周,课时主要安排给了交换机技术与应用中的交换机配置基础,交换机互连技术,交换机VLAN技术,交换机生成树技术。路由器技术与应用中的路由器配置基础,路由协议及其配置,三层交换技术,访问控制列表和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与服务器技术则安排了很少的课时进行讲授。
1.2 网络工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实际的项目案例安排不足
在网络工程的理论教学中,重点介绍设备的配置方法和应用,由于没有引入整体的网络工程项目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设备的配置时感到枯燥和繁琐,不能体会到设备能够在项目中实现互通的乐趣。
1.3 针对网络工程课程的考核重点,过多强调的是理论环节的考核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考核采用无纸化机试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以实践考核为辅,这种考核方式的缺陷是缺乏对大型网络拓扑结构的配置和操作,使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 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在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理论教学中增加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的教学内容
针对理论教学中课时过多集中于交换机技术与路由器技术的问题,增加网络安全技术与服务器技术的内容,尤其是安全技术中的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VPN技术是指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局域网,通过公众网构建成一个逻辑上的专用网络,实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通信,VPN技术采用了加密、认证、存取控制、数据完整性等措施,相当于在各VPN设备间形成一些跨越INTERNET的虚拟通道、隧道,使得敏感信息只有预订的接收者才能读懂,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使信息不被泄露、篡改和复制。目前VPN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员工远程办公,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网络互连,以及B2B之间的安全访问服务,因此学习和掌握VPN技术十分重要。
2.2 增加网络工程理论教学环节中项目案例的安排
针对网络工程理论教学环节中项目案例安排不足的问题,增加实际案例的教学讲解。例如,每教授一个重点知识点,都配置一个实际网络工程的案例讲解,通过案例来理解理论,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
2.3 加强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将网络工程课程拆分为网络工程和网络工程实验两门课程
计算机网络工程这门课程具有它的特殊性,应该重点强调实践环节,将网络工程课程拆分为网络工程和网络工程实验两门课程,考核方式均采取网上无纸化考核方式,理论测试以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为主,而实验的测试以网络工程的配置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在面对网络工程的问题时的实际解决能力。配置题以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为主,如交换机的VLAN划分,生成树协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协议配置,OSPF路由协议配置,三层交换机静态路由配置,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PPP协议配置,VPN配置等等。
3 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工程配置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网络设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配置,通过拆分网络工程课程,将网络工程分为网络工程和网络工程实验两门课程,加强网络设备的配置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配置设备的理论和方法,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网络工程师的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的考核过程中,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备的配置才能合格,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使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引领着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步,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时候需要构建符合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既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又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5).
[2]陈璟.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传感网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与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1).
[3]朱凯杰,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计算机网络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Computer network
课程属性:
必修课
学时:
200
学分:
8
先修课程:
M14
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结构和通信的核心概念协议,以及这些协议在实际网络应用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课上
自学
与导师交流
合计
80
60
60
第1单元:概述(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的核心概念,以及多层框架中的架构,包括局域网,局域网路由和以太网协议,互联网,拥塞和流量控制。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的核心概念
【难点】
第2单元:关键网络技术(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从局域网到因特网的关键网络技术,包括:ATM、以太网、TCP/IP、因特网内的IP寻址、路由协议和拥塞控制方案。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从局域网到因特网的关键网络技术
【难点】
因特网内的IP寻址、路由协议和拥塞控制方案
第3单元: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介绍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网络服务和名称解析。进行一个基于团队的大型案例研究,要求将从模块的教学部分获得的知识汇集起来,以调查和定义思科提供的实际应用程序的要求。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其它设备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重点讲解核心互联网应用程序
【难点】
网络服务和名称解析
第4单元:微型传感器系统(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提供交互式讲座和讨论,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针对基本的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讲稿和结合实例练习及解决相结合。
【重点】
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难点】
完成CISCO系统的调查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XIE Shuxin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412001)
AbstractWe reform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ory Oriented by work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ocess, we discussed the topics, guidance thesis wri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and measures for enhancing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ion design; graduation reply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几个能力模块。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行业产品换代频繁,导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能够根据行业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现产学“零距离”的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一个动态机制,能够根据行业调研信息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及课程设置“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我院注重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过程(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每门学科根据所属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它们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能力目标主要指培养“建网”、“管网”、“用网”三个模块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程标准,重组课程内容,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7门核心课程(见表2)。
工学交替、岗证结合、注重“双证”课程开发“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岗证结合”指行业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受企业选拔、考核,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双证”课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作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
以我院为例,2007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更多的业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全程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另外,引入了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岗证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该专业网络工程、网络艺术设计、网络开发三个课程模块分别与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引入CompTIA A+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龙形广告等公司合作,引入CEAC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港澳软件等公司合作,引入SCJP系统资格认证等,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结构三者的统一(如图3所示)。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证”课程的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51-0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实践为主线,集教、学、做于一体,使学习和实践直接对接,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间的“无缝连接”。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一两门课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多,但如何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贯穿到整个专业,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是专业建设待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
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需求分析的重点,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本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企业的市场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回访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在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召开由企业专家、行业领导、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和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建网、管网和用网”,提炼“建网、管网和用网”的典型工作任务,探索该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从而得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跟踪,找到与企业需要存在的偏差,进一步修正课程体系。
(三)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确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的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通过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项目经理剖析各自的职业成长历程,总结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再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
(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划分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它是对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以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结合我院特点和实际,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致可以分为13门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可以作如下划分(见表1):
(五)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从企业的某一个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教师采用诸如行动向导、任务驱动或项目引领等教学方法,实现任务的制定、相关知识介绍、相关操作的演示、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下面以Windows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为例进行介绍(见表2)。
总之,积极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莫足琴,梁铭,夏德洲.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庄城山.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樊伟,王从局.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具有首都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011年我校承担了北京市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任务,笔者有幸参与了《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方案设计实施等工作,并主编完成了校本教材《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编写工作。
目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教学设计和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模式下如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遵循。本文试图以《广域网接入及监管》的一次“光纤熔接”课为例,探讨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期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法。
《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设备和软件等,培养他们能接入广域网的能力,和能够管理检测网络的运行状况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网络通信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需求日益提高,使得具有高带宽、大容量、低损耗等优良特性的光纤成为将数据传送到客户端的媒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掌握并完成光纤熔接显得尤其重要。并且预计今后几年,FTTX (光纤到网吧、光纤到家庭等)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将利用我校的网络实训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模拟某网吧的网络环境,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团队中的学生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针对网络案例发现问题,提交相应的网络项目解决方案,并能掌握并完成光纤熔接技术解决相关的网络问题最后完成网络项目中的光纤熔接任务。
1.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是了解光纤特性;了解光纤熔接机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熟悉光纤熔接流程同时也能能按规范要求完成光纤熔接。
德育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团队的技术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光纤熔接;难点是尾纤准备。在教学手段上,我依托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案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角色扮演法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已经开发完成的教学项目来进行。本课程目标岗位是网络管理员层次的岗位。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光纤和光纤熔接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二是光纤熔接的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定位及任务特点,准备了先进的光纤熔接机和相关设备以了解光纤及光纤熔接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等作为本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2.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认真思考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2.1工作任务准备过程
2.1.1备案例
首先将某网吧广域网网线升级为光纤作为本次课的案例,准备工作任务书。我提前按照工作任务的进度,在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提供锦囊妙计,让学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悲观情绪,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1.2备环境
我按照案例中的网络环境提前对网络中心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光纤熔接机检查调试好。同时给学生准备好了相应的网络实训工具。
2.1.3备学生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四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两个小组,选好组长。组长作为我的“小助手”。这样在教学中我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并提前让学生了解光纤熔接技术。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纪录网络项目工程日志,首先是工程项目的需求,同时要求学生严守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这都将使学生在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上受益。
2.2 工作任务设计
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在实施“老师搭台”,学生能否把戏唱起来还看老师怎么“导”而不是“教”的能力了。在写本部分时,我重点把心思花在“导”上,“导”好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最累的教学环节将变得轻松起来。
2.2.1预设案例引入
由蓝天网吧为了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网络游戏,吸引上网爱好者,提高网速。网吧投资方要对线路进行升级。引出光纤入机位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分析案例
首先用进入老师FTP服务器完成学习资料的下载,思考并学习光纤和光纤熔接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在这过程中需要了解光纤熔接流程图如下,建立光纤熔接整体印象。
然后学习光纤熔接工艺资料PPT,规范和视频,了解并完成光纤的熔接方法。
要重点了解光纤熔接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剥、切、熔、护。
所谓的剥:是指将光缆中的光纤芯剥离出来,这其中包括了最外层的塑料层,中间的钢丝,内层中的塑料层及光纤表面的颜色油漆层。
所谓的切:是指将剥好准备熔接的光纤的端面用“切割机”切齐。
所谓的熔:是指将两根光纤在“熔接机”中熔接到一起。
所谓的护:是指将已经熔接好的光纤接头部份用“热缩管”保护起来。
这样学习资料和工作任务书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考、讨论,最后各团队分别确定各自的解决方案。
2.3 工作任务实施
这时给各队下发网络工程日志。同时告诉学生本堂课要他们自己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来自己解决上面网吧光纤接入的问题,而且四个团队同时开始比赛,看谁先解决该网吧的光纤接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各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在上一环节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来解决。
在本环节最能体现“导”的作用。我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投影仪操作演示给予及时统一指导。
在工作中我启发引导同学们跨过三道难关,首先是发现同学们在光纤涂面层的剥除这道工序上遇到很大困难,我及时告诉同学们熟练掌握平、稳、快三字剥纤法。“平”,即持纤要平。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光纤,使之成水平状,所露长度以5cm为它,余纤在无名指、小拇指之间自然打弯,以增加力度,防止打滑。“稳”,即剥纤钳要握得稳。“快”,即剥纤要快,剥纤钳应与光纤垂直,上方向内倾斜一定角度,然后用钳口轻轻卡住光纤,右手随之用力,顺光纤轴向平推出去,整个过程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第二关是裸纤的切割,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操作规范。首先要清洁切刀和调整切刀位置,切刀的摆放要平稳,切割时,动作要自然、平稳,勿重、勿急,避免断纤、斜角、毛刺、裂痕等不良端面的产生。另外,关键是要学会“弹”,合理分配和使用自己的右手手指,使之与切刀的具体部件相对应、协调,提高切割速度和质量。
对于最关键的光纤熔接这关我提前制作了视频和PPT来辅助同学们学习,同时用演示法给同学们范例,最后圆满完成各道工序。
3.效果评价、拓展总结
首先,各团队的代表分别汇报本队的解决方案的实施和完成情况,给自己的团队自评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分析。然后老师根据任务书的评分细则进行评分。
同时我们发现在熔纤过程中,同学们手忙足乱,思维混乱。这样就有了必须规范操作流程的想法。其实在光纤的熔接工程实践中有过很多流程,大都比较笼统,没有对各个重要步骤里的细节给予明示,也不方便施工人员记忆。
为了规范流程、保证加工质量。我和同学们在工程实践中按流程和规范总结出下面“光纤熔接6句口诀”,比较容易理解上口也快,便于让光纤熔接的施工人员和初学者熟记,如下所示:
准备工作要做好:钳、刀、管、棉加酒精
剥纤谨记三字诀:放平、拿稳、速度快
切割光纤是关键:流畅、平稳、勤打扫
熔接光纤重中重:Test、Auto时要观察好
光纤保护有窍门:管要早放,纤盘好
严把质量安全关:优化工艺保高效
实践证明,同学们在自己总结光纤熔接施工六条口诀后,大大减少了操作遗漏,任务完成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提高了合格率。
最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整体表现,对本次实训课作一个总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4.结论
总之,本次课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案例来整合巩固学生零散的知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从过去的传统教学转变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师生共同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陶醉、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尚守峰.浅谈光纤熔接技术[J].科技信息,2012,(7).
[2] 刘琰.校园网光纤熔接应用[M].网管员世界,2012(6)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4] 伍振铭、龙永莲.高职数控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 陈吉利、黄克斌、徐小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6]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职教通讯,2006,(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行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更加强调职业素质,更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了高职教育和实践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研究所在院校——北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北美CBE、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ETC与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和培训包(TP)等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精华,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的有力创新。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串联整合。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体系,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成了导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2.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个人的和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平台。
3.学习领域。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院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学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孤立、自成体系,缺乏融会贯通。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课程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于一个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实际。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和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
4.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或称作实施单元。它是设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1.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满足社会对这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起始点时,首先就要调查和分析社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高职教育应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对企业现有的专业岗位和新的岗位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查。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学生职业发展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工作。
2.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过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完成企业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进程。针对具体的岗位和岗位群,必须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分析调研,并将其分解成为完成这一岗位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进行排列整理,从而形成一整套从业人员所需岗位能力的标准。
3.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将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的过程实际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将具体工作过程所需岗位能力一一进行分类转化成多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即每一节课的理论和操作内容,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学习、训练内容,并以此作为依据制作具体的课程方案。
4.设计学习情境。通过与精通岗位技能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合作,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情境的顺序,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
5.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建立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而由于不同工作行业、工作地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因素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同。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企业行业的具体情况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当中,并同步收集更新企业的生产知识、技能要求,迅速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方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分析研究本校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与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由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按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设计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彰显了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网站建设能力”、“网络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网站建设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网站测试、网站运营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网络自主创业能力。在“网络建设能力” 模块中开设了网络服务器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等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安装、配置和维护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常用的网络设备,培养学生把各种设备和不同的技术整合起来,提升整体的网络集成能力。在“网络管理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安全审计与风险分析、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掌握一般的防黑客技术及防病毒技术,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安全机制,能够规划计算机网络安全平台,具有信息安全分析与实施能力,并具备快速跟踪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和够用的原则上,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理论知识为主,尽可能安排的学时数少些,门类多些,范围广些,内容新些。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同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二是将类比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行动作为学习的起点,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校内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将基本理论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四是构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网上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答疑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出实验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六是开展通过走访企业和举办“技术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五、体会与思考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课程设置的方式,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明显区别。
2.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和培养,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矛盾。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学习,能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能将学习的知识及时地应用的实践中,对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国家为了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从2010年开始推出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创建示范校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模式上都要求有明确的职业指向。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侧重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所以,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决定着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合理,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学科本位化。课程体系还是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学生的职业经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新兴行业与领域的课程,使得课程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职业、就业联系不太紧密,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2)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与实际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教学理论课较多,实践课偏少,比例失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多,理论课内容难度较大;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中存在重复、过时的知识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岗位针对性不强。(3)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虽然多样化,但教学互动性差、学习过程缺乏合作性。专业理论课程普遍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也注重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依然摆脱不了“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聆听记忆”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形式。(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能做出客观评价等。目前专业课程评价主要存在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相对僵化,比如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打出分数或评价等级。这样将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德国为先导的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界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探讨的焦点。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强调学科体系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这种方法的应用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静态记忆,而是注重动态的工作任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而引入生产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学习领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有利于职业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多位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做了深入研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课程改革新思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它将为我国职教领域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重要的结构框架。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在这次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思想融入其中来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人才调研定位专业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按照网络管理员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这一主线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建设。
1、以行业需求为依据,确定网络专业课程目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技术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以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课程目标应按照人才需求的职业领域来确定。通过深度社会调研、专业调研和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我们对珠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重点是深圳)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专题调研。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看:中职计算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文档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操作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
2、以工作任务为指导,确定专业课程。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所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时应考虑职业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内容。根据之前确定的岗位群,将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进一步转化为相应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
3、以行动导向为引领,组织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从“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的角度设计学习情境,创造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程序进行教学。我们在实践中依据此原则探索尝试了“小组竞争项目教学法”,从2011年开始在网络专业部分课程中实施,效果很好。教学实施第一步,提出用户需求及相应工作任务。教师主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首先教师按照任务说明书,讲解工作流程,明确本次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其次,教师审核学生制定的任务计划与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确定最终方案;再次,教师监督学生的进度,并讲授业务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指出学生在本次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端正,并协助制定出改进方案。
4、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对课程实施效果应采用多元化和全程化的评价方式。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和对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评价小组由授课教师、学生和小组成员三方组成。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老师通过观察对学生整个项目实施状况给出合理评价,小组成员站在合作交流的角度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整个课程结束,结合课程进行结业性质综合考核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了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有效进行。
另外引入相关的行业认证,对部分核心课程逐步实现教学评价标准涵盖行业评价标准。
探究实施过程中,发现评价量表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如何既能有效多元化评价,又能适度控制评价复杂度,也是今后将继续探究、完善的地方。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审定并设置的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之一,是计算机专业与通信专业交叉的一门专业,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院(系)普遍开设的计算机科学类本科专业之一。
但应用型网络工程人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专业知识体系如何建立却一直是被受困扰的问题。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交叉的一门学科。由于计算机类各本科专业也需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最普遍的现象是许多高校计算机院(系)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方向,二者之间的培养目标相似,知识体系仅是几门课之间的差别。另一种现象就是部份高校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通信工程专业,沿用通信工程的知识体系再加设几门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应该说这两种现象都没有形成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本文作者依据近年来从事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经验,对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进行如下探讨。
2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网络工程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实是其核心培养目标是具有程与网络应用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管理以及销售工作,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在业界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角色能力的人才。
从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可以将该专业分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由于目前应用软件开发基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开发,从而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也属于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必备的能力,而且许多高校将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来看待。就专业特色而言,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才真正是网络工程专业有别于其它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之处。
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有别于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适应通信技术与工程领域网络、系统、设备以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系统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尽管网络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都涉及到网络系统知识,但二者之间确有着区别,通信工程着重于信号和通信类知识,网络工程着重于网络应用和协议类知识。换言之,通信工程着重于电信企业大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网络工程着重于用户端网络应用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可采用“平台+方向”方式建设。整个知识体系可划分为两个平台和三个基本方向。
3.1两个平台
本着“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知识体系建设原则,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本专业搭建可两个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网络设计规划部署类课程、网络管理类课程、网络应用开发类课程和专业特色类课程。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3.2三个基本方向
三个基本方向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其教学应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通过基本方向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工程的某一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网络设计规划部署方向主要包括组网工程、网络互联技术、通信网技术、网络性能测试等课程。组网工程主要介绍网络需求分析、工程设计、综合布线、设备选型知识。网络互联技术主要介绍路由和交换技术的配置与管理知识。通信网技术主要介绍无线网、移动网、宽带综合业务网、接入网等知识。网络性能测试主要介绍网络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的有关知识。
网络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协议分析等课程。网站建设与管理主要介绍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网络管理协议与应用知识。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与技术、防火墙技术与配置等知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介绍黑客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知识。网络协议分析主要介绍网络协议分析方法与协议实现的知识。
网络编程与应用软件开发方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WEB编程技术、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程序设计介绍基于套接字的编程方法、进程(线程)间的通信知识。WEB编程技术主要介绍基于Java、JSP、Servlet和JDBC的编程知识。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主要介绍基于Servlet、Struts和Hibermate即SSH框架的编程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的部署方法。网络数据库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数据库基础知识、Oracle数据库知识。
特色类专业课程主要以新的网络应用技术为主,可选择网络并行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存储技术、高性能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从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可分析出这三个基本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与其它专业知识的关系
其中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主要指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等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指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3.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析,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鉴于在专业教学学时、教学人员和教学设施的不同,各高校在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时,可选择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并加以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来进行人才培养,以达到不同特色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4结束语
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变化,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论文中所讨论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是对近几年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探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也应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中。
2依托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认证机构颁发给高校专业的一种标志,证明其现在和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达到办学宗旨和认证机构规定的办学标准[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认证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规定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认证要求,共包含七大指标(19小项),分别是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持续改进。补充标准是针对各专业不同特点提出的更加明确具体的认证要求。笔者认为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从3方面强化专业建设:一是指标的量化、相互支撑及确信达成,这是关键;二是工程性、实践性,这是根本;三是闭环反馈、持续改进,这是活的灵魂。
2.1指标、相互关系及达成
工程教育认证不是质量水平评估,而是合格性认证,通用标准的七大指标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求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是中心,高等教育专业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衡量合格与否的标杆和准则。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是实现目标、达成要求的手段和保障,而且必须有可量化的数据予以佐证。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必需措施。通用标准对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应公开、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达成度。据此,各专业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向上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向下应考虑自身实力以确保达成。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由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各高校首先应客观认识和评价自身的办学历史、行业背景、学校层次、资源条件、毕业生深造及就业等要素,合理进行专业定位,然后再确定培养目标。部队院校通常应培养学生具有在军事领域从事网络系统开发、维护、安全保障、组织管理等的初步能力。研究型重点大学应强调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不但培养学生具有在网络工程领域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达到毕业要求实现,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通用标准给出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及应用、工程设计和实验、创新精神、文献检索、组织管理、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等方面的素质、知识或能力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力和特色制订更高目标,但必须提供相关机制及证据以保证达成,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这3方面都需有所贡献并有据可查。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为达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除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采取研讨式小班授课、增加设计和创新型实验比例、从部队实战需求中提炼毕业设计课题等措施以外,还在一定机制上鼓励学生参加校或院举办的“银河之光”文化节、“新星杯”大学计算机基础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校Android手机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除了定期邀请国内外名师来校授课、作学术报告外,还积极选派教师出国留学访问或培训;新进教师则都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和博士学历。在支持条件建设中,我们具有军队重点实验室及“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自行开发NetMagic网络实验平台和Net-Demo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进行路由器、交换机及相关协议的设计、开发、测试、功能验证和演示。图书馆除了存有大量的纸质书刊和论文外,还建成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和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等。这些措施和平台都为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求的达成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
2.2工程性和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也是出发点,是毕业学生能否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通用标准的7项指标中都重点突出对工程实践性的要求,主要包括:
①必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②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等基础理论、工程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③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学分至少应占总学分的20%;
④具有系统的“工程”时间学习经历,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及建立实习基地;
⑤教师应有“工程”背景和经验,并应聘请用人单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可见,要达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性培养要求,一是高校应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工程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课程体系、实验环境及教师队伍;二是高校应与企业相结合,设立实习基地并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单位。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我们从多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改革。
(1)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
(2)设置多种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环节、见习环节、综合性课程项目设计环节、创新设计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等。其中,见习环节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现场参观校园网和办公专网,并请网络中心技术人员讲解网络规划与部署情况;综合性课程项目设计环节针对典型的应用需求完成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与测试;毕业设计环节根据网络工程系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导师所从事的网络相关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创新实验与设计环节依托学院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优势科研项目,积极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高水平的技能,自主开发网络应用系统。
(3)我们与部队有关基地、技术局、自动化站等密切合作,共建本科专业实习基地,使部队用人单位需求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既可以锻炼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助于解决部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4)许多教师来自于学院其他研究所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队相关科研项目。为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学院有计划地派遣所有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或培训,也邀请国外名师全程英文上本科生实验课和新生研讨课,同时也安排教师到一线部队代职实习锻炼,了解部队现状和需求,形成教学、科研、部队反馈相长的良性循环。
2.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保证专业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标准要求:从招生、毕业生反馈到其他各项指标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或措施保证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必须用于持续改进,并且整个过程必须要有用人单位专家参与。例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必须定期评价达成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订、授课与考核、教材选定、评教、专业与社会实践实习、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机制进行监督、评价和质量控制;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术及教改活动;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源必须定期更新与维护等。为了保证持续改进的达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并定期监督结果和改进意见;建立学员评教机制,每门课程授课结束后,由学生根据调查表进行网上评教,只有参与评教,才能查看考试成绩;教室和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安装摄像设备,可实时监视全程授课过程;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专家及毕业生进行座谈,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并通过网上调查获取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修订培养方案;对教师参与教改活动及发表相关论文制订具体要求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必须有明确的机制及数据予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