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改革向学生以及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可以畅所欲言;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在这里,能够不断培养出祖国下一代的精英。浅析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新课改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将新课程改革“持续、合理”地进行下去。
一、学好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我国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它是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掌握语文情感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沉淀和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在小学期间,他们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执著不已,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关键。学好小学语文,学生在接受其他科目时就不会显得过于困难;其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语文这门课自身就带着让人着迷的魅力;最后,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过多强调学生按照老师自己的方式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过多要求学生接受学习,对于不懂的、不理解的问题,死记硬背成了唯一的办法,老师机械地教育着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局限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讨厌学习,最后不惜代价躲避学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是社会以及国家的损失。为避免损失。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能发光发热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事。
2.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最为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播、课文结构的剖析、写作技巧的应用等方面,这导致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材料的语文教育与“文学是人学”以及“情感之学”的理念相脱节,因此新课程下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小学语文学习,学得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人格、情操等。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全面以及经验缺乏等因素,对很多知识的理解都不够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导乃至引领。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呈现出它的特点。首先,与传统教学相比,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新课程加大了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加大对信息、人际交往等的认识;最后,强调学生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结合。其中纵向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
2.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客观地喜欢上语文,要求学生做到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凸显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比如口语交际、创造性思维等。最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求最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要想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做到为学生负责,同时也为国家负责。
参考文献:
一、采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或者小话剧的表演,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课堂中,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会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完成小组的总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互相探讨,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小小的“责任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充分、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小学语文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感官因素于一身,可以声情并茂地表现教学内容。与课本相比,小学生对具有颜色和声音的课件更感兴趣。另外,多媒体可以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所以,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
1.语文学科综合化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也因此割裂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拓宽思维的广度,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而语文学科综合化则是要求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进一步加强沟通与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能够做到整体抓,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开阔视野,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重视基础,理解为主
如今的语文教学模式重视整体理解,而对语言的训练、美文鉴赏和词语的理解都容易忽视。这种模糊理解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比如,有些老师过分借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三年级《草原》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上,备了大量的歌曲,大量的图片,还准备了一些舞蹈,但在教学中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剖析。课后问及学生学习后有何感触,学生都在重复一句话,草原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程度。
(2)不受制于教材,广开学路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一本教科书,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兼收并蓄,引进足量相关主题的名文美文,或者设计不同的语文综合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使语文教学更富有时代气息,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比如,在开展《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查阅报纸杂志,到网上去搜集信息,进一步了解夏天雷雨天气甚至彩虹的形成过程等。
(3)自助求知,课堂开放
将小学语文教育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合理组建语文学习小组,杜绝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不良教学行为。
2.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注重评估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大范围整体发展。而合作学习中小组为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学习。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向组织者、参与者的转变。
(1)要注意控制时间,不缺不滥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求,不能过短而使合作流于形式,也不能过长使讨论偏离主题。
(2)教师要做到有效参与,切实合作
在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去提供和发现,不能干扰甚至干预。同时,也不能无所作为,应该仔细观察各小组的行为,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及时解答。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一文时,需要筛选文章中出现的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设置小组成员职务,如“摘抄员“”核实员“”汇总员”等,促进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3.语文课程生活化
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是教学脱离生活。它割裂了语文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较封闭、狭隘。而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1)引入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
比如,在复述课文方面,可以引进生活情境,由学生选择角色,以独白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语境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此过程中复述课文的学生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而感觉有成就感,其他学生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畅所欲言,无论是提问、反驳、猜测等都将无拘无束,整个课堂的气氛在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过程中进行。
(2)走出教室,发现自然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准备,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参观以及查阅资料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个感性的理解和认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体验生命,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0-0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理解语文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语文目标和课程内容,并贯彻语文课的基本理念;应该在新课程基本理念引领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变革教学方式,使语文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将结合二年级的《秋游》一课谈谈基于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在课程视野下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首要的位置,目标明了,就能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因此我将《秋游》这一课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能力目标――能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仿照课文,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给人带来的欢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我校的学生地处农村,对课文描写的情景比较熟悉,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训练说话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
二、在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蓝本,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依据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下面是《秋游》第二段的教学片断。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是怎样的天空。
学生稍作思考后,我先安排同桌练说,接着采用开火车的形式练说。
生:蓝蓝的天空。
生:一望无边的天空。
师:一望无边是什么意思?
生:一眼看不到头。
师:那你感觉这样的天空怎样?
生:很大。
师:这是一望无边的天空,还可以说怎样的天空?
生:美丽的天空,因为白云有时像几只绵羊,有时像一群白兔。
师:是呀,白云在不断地变化,这是变幻无穷的天空。天空中的白云还会变成什么呢?
师出示句式: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天空中的几朵白云有时像__________,有时像_______________。
师:看看老师这儿的图片,或者想想平时你看到的云的样子,先同桌互相说说, 一会我们再来交流。
生1: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几朵白云有时像一朵朵棉花,有时像一头狮子。
生2: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几朵白云有时像一朵朵浪花,有时像一群白兔。
生3: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几朵白云有时像一只只小狗,有时像一只老虎。
师:是呀!秋天的天空这么大、这么美。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几句其他秋天美丽的景色吗?
生1:一望无边的稻田,有时像波浪,有时像黄绸缎。
生2:山上火红火红的枫叶,有时像在跳舞,有时像在歌唱。
三、在课程视野下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面对新的教学改革,再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回学生的童真童趣,从而唤起学生生命的活力。
教学完《秋游》第三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师:欣赏完农田的美景,我们再到果园去看一看吧!在屏幕上显示石榴、橘子、葡萄、苹果、枣子等成熟的画面。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1:果园五彩缤纷。
生2:果园里的果实成熟了。
师:你能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1:果园里,瓜果成熟了,石榴红了,橘子黄了,葡萄紫了。
生2:果园里瓜果成熟了,石榴红了,梨子黄了,苹果也红了。
师:看到这些画面,我们还想起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背一背好吗?
生:齐背。
师:现在你能用儿歌中的这些词语来形容一下果园里水果成熟的景象吗?
生1:果园里,瓜果成熟了,梨子黄澄澄的,枣子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让学生感知课文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创作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1紧扣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如:初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谁向谁借箭?是怎样借箭的?借到没有?
1.2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1.3体会作者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白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才能为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2让学生感悟课文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2.1立足于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2钟情于千千情结。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3让学生鉴赏课文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级层面,它是人们对一个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可将欣赏和批判为立足点进行思考。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指标体系建立原则语文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查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接近程度,是衡量和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既能反映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效果,也能反映学生掌握语文双基的情况,而且要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功能。这里我们依据下面原则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体系。
(1)系统性原则:语文教学效果受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相互影响和制约,将语文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系统,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层次性原则: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将语文教学指标分为若干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框架下进行评价,真实地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效果。
(3)关键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涉及面广,包含诸多因素,评价指标过于细化,难以抓住本质因素,因此选取语文教学评价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
2.指标体系组成依据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文献,我们从教师备课、授课及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系统的层次结构,具体如下。
二、基于属性数学方法的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指标系统的层次结构表,我们利用属性数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设A表示教师备课,B表示教师授课及C表示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11A、12A、13A表示A对应的二级指标,11B,......,16B表示B对应下的二级指标,11C,......,15C表示C对应的二级指标。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1.对每一个指标采用四等级制评价,分别是有待改进、合格、良好和优秀,按百分制分别对应于1D[0,60)、2D[60,80)、3D[80,90)和4D[90,100]。
2.请专家听被测评教师的语文课并按百分制给出一级指标A、B下对应的二级指标的相应分值,根据学生的考试或者其他测评方式给出一级指标C下对应的二级指标的分值,采用语文教学专家对一级指标A、B、C以及对应的二级指标赋予的权重,建立二级指标的属性测度函数及一级指标的属性测度。
3.设立置信水平,运用置信度准则给出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已经明显落后,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更新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入手,去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情感交流欠缺、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教学观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10-02
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们积极探索更新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师生情感交流欠缺等诸多问题,亟待改进。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学观念更新的意义及策略谈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缺乏多样性,较为单一,一般教师都是从讲授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地进行学习,两者的状态相对来说较为独立,课堂教学依托于教师预定好的教案及线路来进行,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为了教学更为顺利地进行,要求学生保持整齐而且统一的坐姿,这对师生的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各学科之间的教学相对独立,缺乏渗透性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很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首先,这种各学科相对独立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与发展。其次,不但教学的趣味性会大打折扣,同时整体上的教学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3.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其在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及积极健康的情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此方面做得不够。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在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4.忽略教学过程和方法训练
方法训练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备受各界关注。现阶段在教育领域逐步推行从知识转向方法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对仅注重灌输的知识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弊端的克服,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有了更多的关注,在陈述性转为程序性的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动全盘接受知识的教育体系下学生更多的是进行机械的模仿和一些基础性问题的处理,对于其获取知识的具体过程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的训练几乎被忽略掉,致使小学语文教学跟不上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二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
1.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
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联想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主观地将教师与学生、教授与学习分割开来的现象,两者以相对独立的状态存在,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传递、师生的互动及情感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教―学互动,让群体活动代替传统的个体活动,用多向交流取代过去的单向交流,让教师从过去的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主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共同提升。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采用对话的方式代替过去传话为主的交流方式,切实地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通过有机的沟通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其次,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以求师生共同发展,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教或学,传统的教学过分偏重于知识传输,主观地将教与学分割开了;再次,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深入探讨,在资源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把教材与教师、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互动中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在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成长阶段更为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语文,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尤其要注意将课堂生活化,同时也要将生活课堂化。将实际的生活背景置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课堂化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地进行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实际生活中获取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涉及的有益知识,有利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
4.在教学中加强自主探究、合作及讨论的教学形式的运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一定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其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切实地体验到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学生营造愉悦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对于激发、培养及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将讨论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能活跃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发表意见,这与仅仅听老师讲解相比,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过程更多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
5.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总是把教师摆在主体地位,教师对于小学生真实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和把握,这也是教学质量一直以来不高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互换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应将自己定位在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6.进一步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除了重视教师的教学评价外,也应该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更加重视。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要通过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一学期以来的学习做自我回顾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计划制订提供帮助和依据,同时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帮助学生自身和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当前,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使小学语文的教学品质有所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受我国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观念上存在许多弊端,新课程、新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呼唤小学语文中的新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弊端:第一,只重视教师的表演,只关注学生的整齐,一切顺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教学,维护着严格的课堂秩序。第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按照一定的语文课本走向进行传授,这样使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学生难以融会贯通。第三,忽视课堂学生的情感活动,只顾关注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我意识。第四,越过过程与方法,重视结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大量地灌输前人的结论,学生机械地记住,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则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只有将素质教育理论、个性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这些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的理论基础实施到传统教学中,才能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小学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
1.语文学科综合化
所谓语文学科综合化,是一种由语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之成为一种能力的过程,它是一种要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活动与书本知识的紧密结合还有读写听说等能力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作为各种综合方式相运用的过程,我们应当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打好基础,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不囿于教材,多方面了解语文知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自主的乐观心态与学习意识,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灵活与创新。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非个体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团队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分工与互学习。在这种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纵观全局,有时也是一个好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控制时间、有效参与、积极合作,正确指导、引导合作学习的多样化等工作。
3.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观念的主要部分,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应当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与思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4.语文课程生活化
语文课程生活化就是将一定的教学活动置于现有的生活大背景之中,促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生活主题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更加不易忘却的知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我们应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与应用语文知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思考与感悟。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追求高水平的教育,教师要不断向新课程、新观念靠拢。只有教师切实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才能使学生对语文有更好的理解与应用,达到一个较好的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采取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进行一番详细说明。
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所以,总是采取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死板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权利,整节课的活动控制权被教师一人牢牢把持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鉴于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篇课文的内容,而是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全文进行阅读,然后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生回答了客家民居的“奇”之后,我们可问他们“奇”在何处?客家民居中都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在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时,你会如何介绍?……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分组方式对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提前预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将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情景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如,瑰丽无比、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岩石上各种各样的珊瑚、海滩上的美丽贝壳……眼前的美景令学生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我又要求学生选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最喜欢的段落,并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沙群岛自己最喜欢的美景。这样,我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我们还应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体会、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找错别字”,具体形式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学校附近的街上、商铺,或者自己家、邻居家等处找错别字,找到之后要加以归类记录,并进行及时指导和矫正。然后,依据各个小组所做的整理记录给予评分,选出优胜的一组;又如,可以在中国的某个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举办编辑黑板报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写稿、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总之,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能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能,同时对学生收集、整理、乐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